南非設「處女獎學金」 掰對抗愛滋
性平委員會批性別歧視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以提倡禁慾做為防治愛滋病(AIDS)方法的南非,最近祭出「處女獎學金(The Maidens Bursary)」,聲稱不僅對抗愛滋又鼓勵教育。但當地維權人士認為,這是當局用來控制婦女身體的最新性別歧視伎倆,忽視了男性與性暴力在愛滋病毒(HIV)擴散上的關鍵角色。
「處女獎學金」由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KwaZulu-Natal)烏塔卡拉區(uThukela)主辦。有鑑於該省愛滋病感染率在全國名列前茅,烏塔卡拉區女市長馬吉布科(Dudu Mazibuko)把這個獎學金列為「政績」,能夠證明自己仍是處子之身的女孩都能申請。她說:「這是我們對抗HIV及愛滋的部分貢獻,也有助鼓勵教育。」
她勉勵16名女受獎人保持完璧之軀,只要未來3年定期「驗明正身」就能一直拿獎學金。在她眼中,女學生「進入高中後,是她們性生活開始活躍的階段,最後可能染上HIV與意外懷孕。」
2014年,夸祖魯—納塔爾省衛生當局曾有意要幫12名領獎學金赴印度深造的女學生裝子宮內避孕器,最後因輿論砲轟而喊卡。當地祖魯人也有「蘆葦節」傳統,讓眾多通過貞操檢查的年輕女子在祖魯國王面前手持蘆葦展現曼妙舞姿,只盼雀屏中選成妃。但「人權觀察」指出,民間相關檢查皆無科學根據。
市長願送女兒驗貞操
南非政府支持的性別平等委員會抨擊馬吉布科市長的作法是性別歧視,許多社運團體也指責該作法無知,以為愛滋病只因女孩性行為過多、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而傳播,才把控制女人性慾當成解決之道。
面對記者追問是否願意把自己女兒送去檢驗貞操,馬吉布科回答願意,還說她的孫女正期盼參加「蘆葦節」。
根據「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南非愛滋病盛行率居全球之冠,當地愛滋病患近680萬人,占成年人口19%。該國性侵案件極多,未滿18歲女子更有3分之1曾經遭受性暴力;4分之1男性有性侵紀錄,且近半坦承受害人不只一名。
---------------------
不知何時開始,處女群島改稱為維京群島,哥倫布在1493年發現這島,其命名是有個故事在背後。
估計在383年的事績,英國地德文尼亞王從他兄長繼承了康沃爾王國,為了與異教徒的高盧(即今天的法國)布列塔尼王國加強盟屬關係,德文尼亞王地將他的公主厄休拉(Ursula)嫁給國布列塔尼王康納梅里,厄休拉更帶同11,000名處女以作同化;因為一個奇風,厄休拉出海後很快便到了高盧的一個港口,厄休拉可能被這神蹟神感動,得到教皇的允許後,她在未嫁出前泛遊歐朝聖,可是當到了科隆時,她遇到匈奴,她與11,000名處女與均被匈奴殺死。
因為厄休拉的犠牲,厄休拉後來被追封為聖,聖厄休拉(Saint Ursula)在以上慘劇的發生的真實日期因未能確定,由1970年起教廷使選定了10月21日為聖厄休拉的紀念日,而世界上還有幾個地方也以聖厄休拉及一萬一千處女作命名,如科隆的聖厄休拉教堂。
而處女群島原由哥倫布定為「聖厄休拉及一萬一千處女群島」,為了方便讀出,便變了處女群島。
相信維京是個音釋的名稱,為了忠於原名,筆者會繼續用原名處女群島。
The Voice of Vexillology, Flags & Heraldry: The Virgo Islands and Monserrat - http://goo.gl/bSyuY8
旗幟解說
英屬維京群島為英國海外領地,旗幟以英國政府船旗為底,右方放置紋章。維京群島之名由航海家哥倫布所定,此處島嶼數量眾多,他便依據基督教聖人聖烏蘇拉(吳甦樂)帶領一萬一千名處女侍從前往羅馬朝聖的故事以「處女」(Virgin)命名之。英屬維京群島紋章中手提油燈的白衣女子便是聖烏蘇拉,周圍的十一盞油燈代表那一萬一千名跟隨者;底部的飾帶用拉丁文寫著銘言「警戒」。
---------------------
英屬維京群島(英語:British Virgin Islands,縮寫:BVI),又譯「英屬處女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位於加勒比海地區,處於波多黎各以東。英屬維京群島與鄰近的美屬維京群島和西班牙維京群島合稱為維京群島。
英屬維京群島主要由托土拉島、維京戈達島、阿內加達島和約斯特·范·大克島(Jost Van Dyke)四大島所組成外,還包括有50多座細小的島嶼和岩礁,當中大約有15個島嶼無人居住。托土拉島是英屬維京群島內最大的島嶼,全島大約長20公里,闊5公里。群島一共有人口28,000人,其首府羅德城座落於托土拉島。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100年的時候,阿拉瓦克印第安人最先從南美洲遷移到維京群島定居(但亦有證據顯示美洲印第安人早於公元前1500年在群島上活動)。[1] 阿拉瓦克印第安人一直在群島上居住至15世紀的時候,被來自小安地列斯群島的加勒比人趕走,而加勒比海就正以加勒比人命名。不過,有些歷史學家對於「好戰的加勒比人把和善的阿拉瓦克人趕離加勒比海」的說法不表贊同,他們認為這說法是歐洲人一直簡化了的版本,背後的真相應該更加複雜。
始建於1774年的女皇陛下監獄(Her Majesty's Prison)是羅德城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監獄於1996年關閉。[2]
在1493年,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二次前往美洲的途中發現了維京群島,成為首位發現群島的歐洲人。哥倫布將群島命名為「Santa Ursula y las Once Mil Vírgenes」,即「聖烏爾蘇拉與她的11,000名處女」;簡稱則是「Las Vírgenes」,指「處女們」的意思,也就是「處女群島」(音譯作「維京群島」)一名的起源。這個名稱取自有關聖烏爾蘇拉與她的11,000名處女侍婢由英格蘭出發前往科隆朝聖途中,被匈人殺害的傳說。
西班牙帝國在16世紀初期佔領了群島,並在維京戈達島上採銅。期後,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和丹麥人相繼進佔該地區,由此逐漸發展為一帶海盜活躍的區域。在殖民化的同時,美洲印第安原居民卻被大幅度屠殺,幾近絕跡。
在1648年,荷蘭人在托土拉島建立了一個永久聚落。但到1672年的時候,英格蘭人從荷蘭人的手上奪取該島,稍後在1683年又相繼佔奪得阿內加達島和維京戈達島,屬於英國的維京群島殖民地遂由此成形。在1672年至1733年的時候,丹麥人先後奪得鄰近的聖托馬斯島、聖約翰島和聖克洛伊島,復至1917年,美國出價2,500萬美元購入三島,屬於英國的維京群島遂改稱為英屬維京群島,以區別美屬維京群島。
總體來說,英國人是按部就班地建立起英屬維京群島的。他們最先把甘蔗引進該地,並大力發展甘蔗業,從非洲購買奴隸來當地的甘蔗農場工作。結果,甘蔗業的蓬勃發展為群島立下經貿基石,而甘蔗更曾成為當地最大宗的貿易出口。直至近代,歐洲和美國先後自行種植糖用甜菜,對甘蔗的需求減少,群島甘蔗業的繁榮期方才告一段落。
英屬維京群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曾分別隸屬於背風群島殖民地和聖基斯和尼維斯,並由英國政府派駐一名行政官在群島上主管政務。在1960年,英屬維京群島獲賦予殖民地地位,實行分治;復於1967年獲准自治。由1960年代開始,英屬維京群島的經濟開始轉營,由以往傳統農業作主導,逐漸變得經濟多元化,以金融服務和旅遊業為主導,成為加勒比海區內最富有的地區之一。
政治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政治
英屬維京群島的行政權力由女皇掌握,並由派駐當地的英屬維京群島總督代行權力。總督雖由女皇委任,但人選由英國政府提供意見。在總督之下,設有一名副總督(Deputy Governor),負責協助總督施政,副總督是當地人所能擔任的最高級政府職位。此外,群島的防衛與外交事務由英國負責。
在1960年前,英屬維京群島行政上本屬於背風群島殖民地的一部份。在1960年,群島脫離分治為皇家殖民地,復於1981年因《英國國籍法案》而成為英國屬土,在《2002年英國海外領土法案》通過後,群島成為英國海外領土。
在1967年,群島獲准自治,由民選的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擔任政府首長。根據1971年制定的憲法,除首席部長外,立法局執政黨議員和反對黨議員也由普選產生。群島上置有行政局,行政局議員由首席部長提名,再由總督委任;群島的立法局(Legislative Council)共有13個議席,另有兩席分別由議長及律政司擔任。
在2007年,群島通過新修訂的憲法,首席部長一職獲升格為總理(Premier),原有的行政局改組成為內閣,舊有的立法局則由立法議院(House of Assembly)取代。現任英屬維京群島總督是威廉·博伊德·麥卡利(William Boyd McCleary),他在2010年8月20日就任。至於群島現任總理是拉爾夫·T·奧尼爾(Ralph T. O'Neal),他在2007年8月23日就任,隸屬於維京群島黨(Virgin Islands Party,簡稱「VIP」),是同年修訂憲法通過後的首位總理。群島的反對黨是國民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簡稱「NDP」)。
地理
英屬維京群島詳圖。
英屬維京群島首府羅德城位於托土拉島。
托土拉島風光。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地理
英屬維京群島大約由60個半熱帶加勒比海島嶼所組成。群島內的島嶼大小不一,最大的托土拉島長達12公里,而最小的島嶼小得不宜人居。英屬維京群島全都坐落於維京群島的範圍內,位於美屬維京群島以東數里的地方。北大西洋位於群島以北,而加勒比海則位於群島以南。英屬維京群島的大部份島嶼原本都是火山島,所以地形起伏陡峭而多山地。不過阿內加達島卻是一個例外,它由石灰岩和珊瑚組成,所以地勢顯得平而闊。
托土拉島、維京戈達島、阿內加達島和約斯特·范大克島是群島內的四大島嶼,其他較重要的島包括:
牛肉島(Beef Island)
庫柏島(Cooper Island)
薑島(Ginger Island)
大指揮官島(Great Camanoe)
大茅屋島(Great Thatch)
瓜勒島(Guana Island)
蚊島(Mosquito Island)
內克島(Necker Island)
諾曼島(Norman Island)
彼得島(Peter Island)
鹽島(Salt Island)
氣候
英屬維京群島屬亞熱帶氣候,並受貿易風所影響。群島的年溫差並不大,在夏天,日間氣溫一般最高可達29°C(84°F);至於在冬天,最高氣溫亦可達25 °C(77 °F)。群島的年降雨為115 cm(45 in),在山地年降雨較高,低地則相反。大抵上,群島的地區降雨有一定的差別,但平均而言,每年9月至12月都是最潮溼的月份。該區6月至10月是颶風季,偶爾會有颶風吹襲群島。
地區分區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分區
經濟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經濟
英屬維京群島是加勒比海區內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從2004年的數據顯示,當地人均的GDP達$38,500。[3]
旅遊業和金融服務業常被稱為英屬維京群島經濟的「兩大支柱」(twin pillars)。從政治層面上,旅遊業顯得較重要,因為旅遊業能創造較多的就業空缺,又由本地人營辦為主,而且更可以帶動其他行業(例如計程車司機和街頭小販)的發展。可是在經濟層面上,金融服務業則遠顯得重要。在英屬維京群島,近50%的政府收入都是直接來自離岸公司的牌照費,此外,來自信託業員工直接或間接繳納的薪工稅(payroll taxes),也為政府庫房帶來很可觀的收益(信託業薪酬水平比蓬勃的旅遊業還要高)。
旅遊業佔上全國收入的45%。當中,群島是美國人的熱門旅遊地點,2006年的數字顯示,全年共有825,603名旅客到訪,其中443,987名屬郵輪觀光客。到訪的遊客,大多會前往有名的沙灘、維京戈達島的浴場,到阿內加達島附近水域潛水、參觀珊瑚礁,或會光顧約斯特·范大克島上著名的酒吧,以及乘搭遊艇到訪其他人跡罕至的島嶼。大部份遊客都是乘坐遊輪前往英屬維京群島,不過這類遊客相比以包租遊艇到訪,以及入住酒店的遊客,一般人均花費都較少。但無論如何,遊客的到訪仍很大程度振興了群島的經濟。
離岸公司的註冊也為群島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截止2008年6月,有逾823,502所公司在當地註冊。據畢馬威會計師樓在2000年為英國政府就離岸司法所作的調查所示,全球41%的離岸公司皆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由於在群島註冊公司後可省免不少稅項,因此當地一直被外界稱為「避稅天堂」。但自2001年開始,英屬維京群島當局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金融服務委員會,對該地的金融服務業加以管制。
在英屬維京群島,農業和工業只佔GDP一個很少的部份。而農業主要生產生果、蔬菜、甘蔗、家畜和家禽。而工業則以蒸餾蘭姆酒、工程建設和造船為主。
自1959年開始,英屬維京群島以美元作為官方流通貨幣,而鄰近的美屬維京群島亦同以美元為官方流通貨幣。
人口統計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人口統計
在2003年時,群島共計有21,730名居民。當中83%人口為非裔加勒比海人,這批人的祖先主要是以奴隸的身份從非洲遷入。而群島的其他主要種族計有英國人和其他具歐洲血統的人士。
1999年人口普查顯示:
83.4%黑人
7%白人
9.6%其他*
*包括印度人、加勒比美州原住民和混血
群島上以新教基督徒為主流(86%)。其中以派別計,主要的基督宗教派別分別是衛理宗教徒(33%)和聖公會教徒(17%);天主教徒是當第二大宗教(10%)。
交通
主條目:英屬維京群島交通
泰倫斯·B·利爾森國際機場
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橋
由於群島的關係,當地的交通系統比較有限,而群島道路總長為113km。泰倫斯·B·利爾森國際機場(Terrance B. Lettsome International Airport,又名牛肉島機場)是群島最主要的機場,位於托土拉島東端的牛肉島上,可經由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橋(Queen Elizabeth II Bridge)前往。至於維京戈達島和阿內加達島亦分別有較小規模的機場。群島最主要的港口位於首府羅德城。與其他大英國協國家一樣,群島汽車均為右軑。
音樂[
主條目:維京群島音樂
英屬維京群島上的傳統音樂叫作「fungi」,是以當地一種以秋葵為材料,同名的玉米粉而得名。這種傳統音樂由於結合了非洲和西方,所以營造出特別的聲響。作為與本地歷史和民俗的媒介,它一直被視為文化的重要部份,而當地的學校也時常舉辦有關的活動。「fungi」的樂隊又名叫「刮擦樂隊」(scratch bands),這些樂隊採用的樂器種類十分廣泛,計有葫蘆、邦哥鼓、烏克麗麗,以至更西化的鍵盤樂器、五弦琴、吉他、低音樂器、三角鐵和薩克斯管等等。除了是富節日氣氛的跳舞音樂外,「fungi」在英屬維京群島內,也起有口述歷史的作用[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