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e:嘉義營林俱樂部.JPGFile:Chiayi Yinglin Club (Taiwan).jpgFile:Chiayi Yinglin Club, Forest Bureau (Taiwan).jpg001_9003_2  

[嘉義]營林俱樂部 @ Tina就愛趴趴造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aic2K

魚夫:台灣的森林砍伐,誰是兇手?重繪嘉義營林俱樂部

2015/12/19
作者:
魚夫
關鍵字: 八仙山林場 森林砍伐 日本時代 檜意森活村 帕拉迪奧式建築 林務局

嘉義營林俱樂部位於今之檜意森活村內,共和路179號。魚夫繪。

先父的職業是警察,曾經被調任至八仙山林場派出所,日治時期,八仙山、阿里山和太平山林場並稱台灣三大林場,我當然跟著父親逐水草而居,因此幼時既已目睹八仙山伐木盛景,長大後,因在媒體工作,亦曾受林務局之邀,遍遊各大林場,這不用說,是局裡撥出預算來宣傳他們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再砍伐森林,乃拜託媒體幫忙,改變刻板印象,阿彌陀佛。

現在到嘉義「檜意森活村」去,在一大片職司台灣林場管理的日式官舍建築群中有一棟建築模樣很獨特,那是全台罕見的英國都鐸式建築(Tudor Architecture),這種風情是指十六世紀前半葉風行的英國建築式樣,大約流行於1485-1558之間,約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那是介於「哥德垂直式」(Gothic Perpendicular)和「帕拉迪奧式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的轉型期。特徵大抵如下:

• 凸出的山牆(Prominent gable)。
• 裝飾性的半木結構(Decorative half-timbering),稱為半木,是因為使用的木頭並不是整支圓木,而是被整平的木頭)
• 巨大的煙囪(Massive chimney)。
• 高聳的雙面斜頂(Steeply pitched roof)。
• 旁出的山牆(Side-gabled )
• 高而窄的窗戶(Tall, narrow windows )
• 一樓探出的牆面(Dominate surface on first story walls)。

都鐸式建築就我所知,台北中山北路的「台北故事館」最宏偉,高雄旗山舊火車站最可愛,而嘉義營林俱樂部落成於1914年,敷地略呈長方形,佔地1562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95平方公尺),高4.2公尺,寬20公尺,進深10公尺,外牆為英國板材與板材之間叠接式雨淋板,使用阿里山高級檜木,塗上油漆,使冬季寒風不易入侵,也較適合台灣多雨的氣候。

修復後的嘉義營林俱樂部。攝影/魚夫。

正面窗戶採上下推拉,另一側凸出量體的窗戶則為左右方向,兩翼牆面頂端各有老虎窗,設計上極為考慮空氣流動;正面玄關開有一窗,可以從裡面眺望室外的花園景觀。

我聽聞住在附近林務局退休員工江振裕老先生的回憶,日本時代俱樂部前為兩座網球場,室內則有喫茶與撞球的娛樂設施等,且與隔鄰的招待所相通。

日本時代,總督府殖產局下轄營林局,營林局主要的職務是掌管國有林野產物之採收,並加工販售,更肩負保護山林之責,迨1911年(明治43年)開始進行伐木工作,所以一旦貴賓或高級長官蒞臨,除了進駐招待所,也可以到營林所嘉義出張所的俱樂部裡來休閒娛樂。

戰後國府接收,改當禮堂和林木標售的交易場合,1948年,曾經作為「忠孝幼稚園」使用,其中有大、中、小三班,每班人數約四十人,為了因應不同的功能,乃局部改造,後來一度發生火災,管理單位農委會林務局再也不准園方使用,1984年被法務部調查局借用為調查站,三年後返還,此後變成局裡單身職員宿舍,歷經一番滄桑,內外飽受蹂躪,才在1998年交由嘉義市政府定為古蹟,並於1999年委請中原大學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

中原大學的調查研究是由薛琴助理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這份報告仍存於市府之中,營林俱樂部之所以引起我興趣,自然是想透過建物曾經發生過的往事進一步了解殖民政府剥削台灣資源的內幕,然而,在閱讀報告時,居然發現跟預設的印象不同,報告中開宗明義說:

雖然日人會砍伐森林,但對於保育森林的工作亦相當重視,文獻上曾記載,日人對台灣林業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詳細調查,第一次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十年(1925-1935),第二次在昭和十三年至戰後(1938-1945),除此之外,日人並積極造林的工作,其又可區分為同時有官行與民行造林兩類。當時所砍伐的樹種是以樟樹較多,檜木則較少砍伐,而所砍伐的檜木大多作為興建神社及重要建設之用,而阿里山林場即是檜木生產區之一。因此綜觀日人治台50年的林業政策,從調查林業資源、大力推動造林計畫,到各大林場的開發,可說均投入不少的心血加以經營。

啥?台灣的林木資源保護,日本人也費了很大的心力,那為什麼今天的台灣會童山濯濯呢?

-------------------------

嘉義營林俱樂部為臺灣嘉義市之古蹟,公告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4月30日[1],是供臺灣總督府營林機關賓客與派駐嘉義地區職員的休閒場所[2]。
沿革
營林俱樂部約是興建於大正三年(1914年)左右,隸屬於嘉義營林所出張所,為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的休閒娛樂場所[3]。當時周圍是營林局的官舍群,而出張所與北門驛也在附近[2]。
二次大戰後,該建築除作為林務局禮堂、標售杉木的場所外,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時曾作為「忠孝幼稚園」使用[1][3]。而後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時法務部調查局向林務局借用此建築為嘉義縣調查站,進行整修改建之後於隔年正式遷入,七十六年(1987年)時歸還[1]。在這之後,林務局又將該建築作為單身員工宿舍[3]。
該建築目前已於2009年由林務局整修完成[1]。
建築
營林俱樂部為臺灣唯二的都鐸式建築[4],而另一個都鐸式建築為臺北故事館。建築構造為半木構造,平面略呈長方形,佔地1562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95平方公尺),高4.2公尺,寬20公尺,長10公尺[2]。其外牆為雨淋板,入口設有凸窗,上方的山牆為了裝飾除直線木板外還釘有曲線形木板,而屋頂上還設有小尖塔[2]。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级別 縣(市)定古蹟 種類 館舍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興建於大正年間,位置在當時營林所旁的宿舍群內,也就是今林務局附近日式宿舍群中,而在日治期間這座建築主要是為提供蒞臨的貴賓及員工休閒飲茶娛樂的空間,西元1945年二戰後的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首先挪為幼稚園的使用,當時名為「忠孝幼稚園」,而幼稚園的使用行為與先前俱樂部的用途大異其趣,所以園方曾經因為實際使用需求將室內裝修加以更改,首先是在民國50餘年前基地內空地地坪是水泥造,室內地板在兩個教室內都是木板地板,而辦公室及儲藏室則是水泥灌注的地坪,再至民國50餘年後才全部更改為拼花木地板,此外在二戰後這段期間除了作為幼稚園使用外,另外還有挪作林務局禮堂及標售杉木的場所之複合機能。法務部調查局嘉義縣調查站是在民國73年(1984年)正式向嘉義林管處借用俱樂部建築,作為臨時性辦公場所,民國74(1985年)年正式遷入使用,後來於民國76年(1987年)歸還使用權,而在借用與尚未正式遷入的一年間,調查站曾經先就現有的俱樂部內部空間進行更動的工程,主要是為了因應使用機能上的需要,首先是增加室內的木板隔間,再針對增添的空間加裝木板門,達到空間的流通。然而在調查站歸還俱樂部使用權後,嘉義林務局因為考量現行員工宿舍數量的不足而將其挪用為單身員工宿舍使用。在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原日治時期所建嘉義營林所俱樂部,更改原使用經過「忠孝幼稚園」、「法務部駐嘉義調查站辦公室」及最後成為林務局單身員工住宿的地點,但藉由上述歷史的變遷可知,它對於阿里山林業開採的相關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嘉義市政府民政局在經過專家學者會勘討論後,以歷史意義與建築價值極高為由,於民國87年(1998年)召開古蹟評鑑會議,列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其指定理由乃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相關書籍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約創建於西元1914年,與阿里山森林之開發史密切關連,為嘉義林業史上重要的建築物,其次為其建築造型獨特精巧,係為英國都鐸式建築,為台灣地區少見之例。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98/04/30 公告文號 八七府民禮字第31251號
主旨 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 嘉義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嘉義市 東區
地址或位置 共和路370號
經度 120.454769026118
緯度 23.4856440170483
主管機關
名稱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   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   2788225#502
聯絡地址   嘉義市 東區 忠孝路275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名稱
  管理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檜段1小段8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建築所有人 公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土地所有人 公有 中華民國
 
創建年代 日大正年間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914 年
竣工年代 日大正年間
外觀特徵
俱樂部的建築樣式一般專家學者均以西歐的「都鐸式建築」稱之,其雨淋板做法、屋頂樣式、屋頂上方的小尖塔以及入口的凸窗等,均為英國Tudor風格之半木結構的主要特徵。主體建築為仿半木構造的一層建築,外牆部分為雨淋板構造,屋架為洋式木構造,山牆部分為達造形上的美觀,在灰泥牆釘以直線及曲線形狀的木板,如此一來不僅表現出歐洲地方別墅的休閒風格,二來充分展現俱樂部休閒娛樂的實質功能意義。
室內特徵
因俱樂部所扮演的角色較單純,並無複雜複合機能在內,所以內部空間格局也就極為簡單,其室內隔間牆構造部分係屬於木構壁作塗灰泥。
使用情形
在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原日治時期所建嘉義營林所俱樂部,更改原使用經過「忠孝幼稚園」、「法務部駐嘉義調查站辦公室」及最後成為林務局單身員工住宿的地點,但藉由上述歷史的變遷可知,它對於阿里山林業開採的相關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於98年10月由林務局整修完成
附近景觀
與林管處辦公建築相隔數十公尺,向北步行十五分鐘可達阿里山森林鐵道終點小北門車站
土地使用狀況
法務部調查局嘉義縣調查站是在民國73年(1984年)正式向嘉義林管處借用俱樂部建築,作為臨時性辦公場所,民國74(1985年)年正式遷入使用,後來於民國76年(1987年)歸還使用權,而在借用與尚未正式遷入的一年間,調查站曾經先就現有的俱樂部內部空間進行更動的工程,主要是為了因應使用機能上的需要,首先是增加室內的木板隔間,再針對增添的空間加裝木板門,達到空間的流通。然而在調查站歸還俱樂部使用權後,嘉義林務局因為考量現行員工宿舍數量的不足而將其挪用為單身員工宿舍使用至今。
構造
主體建築為仿半木構造的一層建築
材料
洋式木構造、灰泥牆
簡介
日治時期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興建於大正年間,位置在當時營林所旁的宿舍群內,也就是今林務局附近日式宿舍群中,而在日治期間這座建築主要是為提供蒞臨的貴賓及員工休閒飲茶娛樂的空間,西元1945年二戰後的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首先挪為幼稚園的使用,當時名為「忠孝幼稚園」,而幼稚園的使用行為與先前俱樂部的用途大異其趣,所以園方曾經因為實際使用需求將室內裝修加以更改,首先是在民國50餘年前基地內空地地坪是水泥造,室內地板在兩個教室內都是木板地板,而辦公室及儲藏室則是水泥灌注的地坪,再至民國50餘年後才全部更改為拼花木地板,此外在二戰後這段期間除了作為幼稚園使用外,另外還有挪作林務局禮堂及標售杉木的場所之複合機能。
現狀
已於98年10月由林務局修復完畢,目前做林業相關展覽場地。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主體座向
座北朝南
樓層數
1層
建築風格
英國都鐸式建築
格局
因俱樂部所扮演的角色較單純,並無複雜複合機能在內,所以內部空間格局也就極為簡單,其室內隔間牆構造部分係屬於木構壁作塗灰泥

=======================

File:Taipei building 2006.jpgFile:Taipei Story House 20100718a.jpg

台北故事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1號
網站 台北故事館
座標:25°4′23.64″N 121°31′27.74″E
圓山別莊側面
台北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是一棟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洋樓。位於台北市圓山東側緩坡的基隆河南岸,北眺台北劍潭,旁臨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二層樓建築格式,一樓為磚造,二樓則為原木結構。因尖塔、銅瓦和塔樓均有新鮮的色彩描繪,極像童話故事中的建築,因此冠有「童話奶油屋」的別稱,為市定古蹟。
起源
該建物為台灣日治時期1913年(大正2年)興建,於1914年(大正3年)落成,為陳朝駿出資興建。現地址為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陳朝駿擁有永裕茶行,為大稻埕知名茶商。為興建此別莊,特地委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風格屬仿英國都鐸式建築。該建物除本身圓山別莊外,興建之初尚建有英式庭園,涼亭等,面積十分寬廣。而此座臨水靠山別莊除供陳朝駿自身渡假之用外,也用來招待經商往來賓客。胡漢民、孫中山皆造訪過此別莊。
1923年(大正12年),陳朝駿驟逝,家族轉為沒落。別莊在日治時代末期輾轉他手,曾被台灣總督府憲兵隊充作監獄使用。
戰後

1971年,圓山別莊庭園拆除後旁的騎馬場,後方可見別莊
二戰後的1950年代,該建物連同數千坪庭園,由中華民國政府撥配給立法院副院長黃國書居住使用。
1970年4月,黃國書因受國光人壽弊案牽連,遭蔣經國命令辭去立法院長並遭沒產。黃國書所有的圓山別莊移作美軍顧問團與在台美國大使館使用。而別莊外的英式後花園、涼亭等建物通通拆除,成為圓山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一部分,曾設置育樂設施及簡易騎馬場。
再造
1977年,設於圓山別莊隔壁的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始籌設,除圓山別莊原有庭園空地成為該館部分建築物及及公共空間外,該館亦價構其圓山別莊。
1990年,經小幅度整修後,該別莊成為「美術家聯誼中心」。1998年,中心他遷,圓山別莊則由台北市指定為市定古蹟。2003年由港人陳國慈律師個人認養贊助,以每年七百萬捐助,成立「台北故事館」,成為一處以推廣台灣生活文化和古蹟再利用理念的迷你型博物館。
2015年3月9日起台北故事館進行古蹟階段性體檢,將暫時熄燈;為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在休館前前往留影,故事館至3月8日止,下午1:00-5:00免費開放花園。
特色
圓山別莊為擁有塔樓,屋頂陡斜,兩端對稱的都鐸王朝式建築。斜屋頂採用菱形銅板瓦片層層搭扣,塔樓採用平鋪工法以銅板包覆,精緻完整的收邊技術堪稱台灣金屬屋頂的代表作,屋頂銅板氧化的鋪色過程為亮澄色>古銅色>深褐色>黑色>綠青,目前別莊屋頂顏色已經進入深褐色的階段。而屋頂銅板的顏色變化,也正代表著別莊的歷史一直不斷的在歲月裡累積。
外觀上,別莊出現許多刻意作成樹枝狀的露木結構外,構架亦以磚塊或石灰或石泥填平。外觀上,因為深色木材與黃色牆面而呈現強烈色彩對比。除此,牆身更有台灣少見的新藝術圖案。此種類似童話故事般的大型建築,為台灣所罕見。
就屋內而言,除了入口愛奧尼柱式門柱頗為玲瓏可愛外,樓梯間的窗戶型式皆各有異。除此之外,使用磨石子、彩色瓷磚、鐵製爐口做成的壁爐也頗為典雅。

 

力麒建設郭淑珍 獵地和獵古蹟一樣猛

力麒建設董事長郭淑珍,不只蓋新房子,也經營老房子。繼去年租下台北市迪化街一棟紅磚建築的2樓共8間店面,成立「綻堂」生活美學概念館後;今年中,又拿下19世紀末的洋樓古蹟──台北故事館(圓山別莊)3年的經營權,合約到期可續約,約期最長9年,預計9月1日試營運,10月開館。

台北故事館是2003年時,由台積電前法務長陳國慈認養後並贊助成立,12年來吸引300多萬人次參訪。但據了解,台北故事館名號響亮、建築很有特色,但多年來都是赤字經營,因此與台北市文化局合約期滿後,不再續約。而熱愛藝術的郭淑珍得知文化局重新招標後,就積極接觸。

郭淑珍愛藝術成癡,她可以不逛百貨、不買名牌包,但不能不逛藝廊、買藝術品。她將「綻堂」提供給年輕藝術家展現創意設計;未來,台北故事館則會延續舉辦藝文活動,因為台北故事館這棟古蹟,當年是由大稻埕知名茶商陳朝駿出資所建,因此,推廣茶文化也是經營的項目之一。

郭淑珍已經構想好,希望徵求有故事的人,由自家基金會資助出書,或拍成微電影,演自己的故事,並在台北故事館展示、播放。

不只是綻堂和台北故事館,郭淑珍還在近期拿下溫州街的日式古蹟的經營權。看來,郭淑珍不只獵地,也很會獵古蹟。

(黃靖萱)

----------------------

dsasdfdgdfg陳國慈dfsdf  陳國慈

【小檔案】台北故事館:英式洋樓 大稻埕茶商陳朝駿興建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03
台北故事館位於中山北路三段一八一號,舊名「圓山別莊」,建於一九一三年,這棟英國都鐸式兩層樓洋樓,是日治時期大稻埕茶商、「永裕號」經營者陳朝駿的私人建物,內部共八十六坪,附帶數千坪庭園,曾是屋主招待台灣仕紳、政要、各國茶商及家庭成員的聚會場所。
陳朝駿一九二三年過世後,房子幾經易手,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作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住宅。一九七九年由台北市政府徵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交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管理,一九九八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定名為「圓山別莊」,二○○三年由民間人士陳國慈認養並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舉辦各式藝文展覽,今年四月契約期滿。(資料來源:台北故事館,文:記者游蓓茹)
-------------------------------

古蹟台北故事館 尋覓新認養人

2015-03-03

經營12年 陳國慈交棒

〔記者游蓓茹/台北報導〕台北市市定古蹟「台北故事館」創辦十二年,委託民間人士陳國慈管理經營,她是全台第一位以個人身分認養公有古蹟的首例,經營有成,台北故事館也成為國外觀光客來北市必遊景點之一。陳國慈因個人規劃,決定四月約滿後不再與市府續約,昨天舉辦記者會交回古蹟,並結束館內特展即日起至三月八日免費開放館外花園區供民眾留念,市府也將在月中公告上網,重新招標。

  • 即日起到三月八日,台北故事館免費開放花園區與後方遊戲區。(記者游蓓茹攝)

    即日起到三月八日,台北故事館免費開放花園區與後方遊戲區。(記者游蓓茹攝)

  • 台北故事館原委任人陳國慈(右五),昨天將故事館交回給台北市政府,由文化局長倪重華(右四)代表接受,故事館將暫吹熄燈號。(記者游蓓茹攝)

    台北故事館原委任人陳國慈(右五),昨天將故事館交回給台北市政府,由文化局長倪重華(右四)代表接受,故事館將暫吹熄燈號。(記者游蓓茹攝)

創辦人陳國慈說,二○○一年時,自己剛結束卅四年的法律工作,北市府邀她認養這棟小古蹟,從當時房屋一地爛泥著手整修,至今共舉辦卅一檔展覽、上千場藝文活動,共計三百多萬人次造訪。十二年來,帶動一批熱愛古蹟的「故事館之友」以小額贊助方式,每年與她一起投注五百萬元,日常管理維護故事館,也培育了五百多名志工。

她說,四年前就想離開,但當時遇到花博,台北故事館規劃在內,所以持續照顧,如今交棒尋找新主人,盼未來的團隊也能站在古蹟再利用的角度,讓這裡保有公共性。

文化局長倪重華說,很感謝陳國慈對活化台灣古蹟的無私奉獻,並創造典範,在她建立的良好基礎下,文化局會繼續把故事寫下去。

即起到8日 花園區開放

文化局說,即日起到三月八日每天下午一點到五點,免費開放花園區與後方遊戲區,九日起休館進行財產盤點及古蹟體檢,不對外開放。北市府與陳國慈經營市定古蹟台北故事館(圓山別莊)的契約到四月十八日止,三月中先上網公開徵求新的經營團隊,公告兩週,契約為三年一簽,原經營團隊可續約,意者可上文化局官網查詢。

--------------------------------

dsasd陳國慈

火線人物 台積電最有權力的女人告別張忠謀 文●郭奕伶

十二月三十一日,台積電資深副總暨法務長陳國慈即將離職,轉任教職。
放下台積電位階最高的女主管職務,
五十五歲的陳國慈,生命要在此轉彎。
日前,她在國外訂了一架百萬元的史坦威(Steinway)鋼琴,準備重拾琴藝。

從小在香港長大,陳國慈的父親為緬甸駐香港總領事(緬甸華僑),
也是影響她一生最重要的人,
因為,「他總是把什麼事情都變得很好玩」。
但是,陳國慈十七歲就選擇到英國留學,
因為,她千方百計要擺脫母親嚴格的管教。
二十歲,陳國慈取得律師資格。

三十五年的職業生涯,她扮演過許多角色,
除了她最擅長的律師以外,
她還擔任過首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更是台積電首位法務長,
預估身價新台幣上億元
這一路走來,她有滿足,也有不少遺憾。
但是她說︰「做了選擇,就要認命、要認帳。」

陳國慈總是留著俐落的短髮,
語調雖然輕柔婉轉,但仍清楚的透露出她對原則的堅持。
習慣以黑色為底,再搭配三宅一生、亞曼尼(Armani)、古奇(Gucci)的服裝,
外界對陳國慈的印象不外是「高貴、優雅、能幹」。
在這個生涯轉換的時點,陳國慈在想什麼?
她又如何回顧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以下是陳國慈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的內容:

商業周刊問:你離開台積電的事業顛峰,轉入教職,思考的邏輯是什麼?
陳國慈答:這個決定其實是很早以前就做好的。
十五年前,也就是我四十歲左右,已經出道(律師)二十年了。
那時我就有強烈的感覺,
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專業的經驗轉入教育的跑道。
未來生活規畫:當法治教育的傳教士、買史坦威鋼琴重新學琴、
與夫婿經營自己的生活

因為出道至今,我都是做國際商法,
知識都是用在企業或資本主義的對象,
始終沒有機會將法律用在真正需要法律的人,
沒有代表過個人、沒有做過刑法,辦過一般的民事案件。
所以工作二十年後,有一種失落感,
好像念了法律,卻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

去年底,我對台灣高科技法律人才方面的缺乏,感到焦慮,不想再等,
於是,決定在退休前來做這個事。
配合台積電內部的工作,我在今年七月初提出辭呈。
未來,我將從事法律教育,
一部分是專業的傳授,包括知識與價值觀,這是針對專業的法務人員。
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二個工作,就是針對一般民眾法治教育的傳遞。

問:除了教書以外,在私人的生活安排上,有何計畫?
答:像我最近就在國外訂了一架鋼琴(史坦威平台鋼琴),
找一個老師好好重拾琴藝,
彌補我沒有繼續學琴的缺憾。
另外,我也非常期待未來除了工作以外,
我和先生(榮總副院長吳香達)有更多的時間經營自己的生活。

問:藝術欣賞能力,是從小培養的,還是後天養成?
答:欣賞藝術,要從小開始,如果是長大、工作後,
因為社會壓力才去欣賞藝術,
就一點也不好玩,是雅痞的行為了(笑)。

像我對藝術的興趣,其實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
因為我的父母常帶我們去看很多很多不同的東西。
我爸爸是一個非常好奇的人,雖然小學沒有畢業,
但是,他總是把什麼事情都變得很好玩。
像小時候,他會帶我們去香港廟口
看廟會、看賽馬、看天鵝湖的表演。
我還記得有一次,香港來了一個非常大的颱風,
我爸竟然帶我們到海邊去吹風,感覺風速。
讓我媽氣得要死(笑)。

我們還沒幾歲時,我爸就給我們喝酒。
因為他好奇,想試試我們的酒量。
從小,只要有假日,我們家一定會去旅行,或是有節目。
新商店開幕時,他也會帶我們去看看有什麼新鮮的玩意兒。
我爸爸,是影響我一生最主要的人物,他給我不受拘束的思考模式。

我的小孩,從小他們要買任何樂器、漫畫和小說。
我都讓他們買。
現在,我的兩個小孩居然都成了藝術家,一個做電影、一個學設計。
我從來沒有教過他們,這是貝多芬第一、這是貝多芬第二交響曲。
不管他們喜歡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
It's no big deal(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下一代,我覺得要多製造一些多元化的事情讓他們去參與,給選擇,
打開他們的心胸,才不會重複上一代的偏見。

問:喜歡藝術的你,後來會走上律師之路,
是屈從於社會職業價值觀的選擇?
答:從小,我就喜歡彈鋼琴,尤其對伴奏特別有興趣。
但是父母偏偏不准我以此為業。
當時,他們對鋼琴家的印象就是要拋頭露面去演出,
還要躲在陰暗的房子裡練琴,會得肺病。
他們規定我只能念「三師」,就是律師、會計師或醫師。

十八歲時,我考上香港大學。
那是一件很體面的事,可以在街上大放鞭炮的。
但是,我選擇到英國念法律,
因為,我一直想的就是要離開家庭嚴格的管束,爭取獨立。

上飛機前,我因為跟父母吵架還不想跟他們說話。
沒想到一下飛機,到了我們租的房子,一進門就看到一架鋼琴。
原來,那是我爸媽特別吩咐兄姐幫我準備的。
那時,心頭熱熱的,很感謝。

學法律,讓我看到人生的另一條路。
其實,不到一年,我就覺得輕鬆。
因為,學法律不需要什麼天分,只需要很有組織的思考,
這對我來說並不難。
於是,三十五年的專業生涯,
這條路,我走得很踏實,也很能控制狀況,有很高的滿足感。
三十五年的專業律師生涯:
頭十年是狠狠的苦工、後二十年是很舒服的階段。
到台積電的挑戰是角色轉換~

-------------------------------------------

陳國慈守護老房子 留待後人說故事
2015年03月03日 04:10 趙靜瑜/台北報導

「小時候家住香港,每天看到地產商炒地皮,他們拆房子來不及,怎還會保留古蹟?很多漂亮的房子就這樣不見了。」

台北故事館古蹟認養人、現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在香港長大,在英國留學,之後成為執業律師,並成為台積電的法務長。2003年陳國慈卸任台積電職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時她看到了這座很像她老家的英國都鐸式「圓山別莊」,也就是現在的台北故事館,老房子讓她思念起過世外公在新加坡海邊的閩式大宅。就是這份情感,讓陳國慈成為國內第一位以個人身分認養古蹟的先驅者。

12年來,陳國慈每年約投入贊助600萬元,從一花一草到建築本身,陳國慈認為,古蹟再利用不是浪漫的藝文工作,而是理性的管理工作,「從日常的維修照顧到高度的人力調配,打造出品牌價值的展覽與活動,都是建立在細瑣的管理之上。」

至今台北故事館已經是香港遊客到台北必訪之處,去年年底陳國慈更以傑出香港人的身分返港介紹台北故事館,成績亮麗。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是促成台北故事館認養的推手,她表示,陳國慈樹立了一個古蹟活化的典範,「她讓大家看見古蹟的內在精神如何被延續,她對美學的要求,如何在台北故事館內落實。」

據了解,陳國慈是因為國表藝中心的董事長職務相當繁忙,無法身兼二職;其次,陳國慈認為也到了該寫下句點的時候,新的團隊一定會有更多新的可能,帶給台北故事館更多新的創意。

(中國時報)

----------------

商圈添古早味 中平路故事館開張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與會者一起在庭院種下桂花樹苗(記者徐乃義/攝影)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桃園市第一座城市故事館「中平路故事館」5月31日開館,成為結合藝文展覽、文化體驗和文創商品的創意空間,除了免費開放民眾參觀,7月1日起更將提供客家特色輕食和茶點,民眾可到館「吃茶打嘴鼓」。

中平路故事館是建於民國19年的日式雙拼建築,位於中壢火車站前的中平商圈內,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公務員宿舍,由當時曾任縣政府山地課課長的王國治與任職教育局的廖運全的眷屬陸續入住,兩家四代曾在該地度過一甲子的歲月,日式宿舍不但見證中壢的市街發展,也承載著家族情感和時代記憶。

民國99年該址登錄為歷史建築後,文化局在客委會的經費挹注下,自101年展開調查研究計畫,透過駐地工作站與社區互動凝聚居民共識;102年進行規劃設計及啟動修繕工程,在今年5月完成空間修繕及正式開館,未來將整合地方文化據點與社區活力,負擔起地方文化館的角色。

開館當天,與會來賓一同在庭院種下桂花樹苗,和園中由王家婆婆栽種的一棵老桂花樹對映成趣;隨著揭幕儀式完成,入口處鑲嵌著館名的煤球牆,喚起了早年家家戶戶燃煤炊飯洗澡的生活記憶;在攝影師王一洲導覽下,一窗一櫺、一景一物,搭配精心布置的生活器具和文物展示,舊時光的溫暖人情與美好回憶一一重現。◇

----------------------------

蘇冠賓/英國為何強盛?

推文到plurk
2016-03-07 06:00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二○一六年初上映的「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又引領新的一波英國復古風,不僅劇情精彩,更重現一八九五年的倫敦風華。經驗兩次大戰,倫敦幾乎被夷為平地,但為什麼英國能把古董建築重建起來,又能保存得那麼好英國的房地產和建築占國內生產毛額的十六%,比他們在工業上賺的錢還要多。就連娛樂業也受益,根據英國電影協會的統計數字,二○一四年共有二二二部電影在英國完成主要的拍攝,總共花費十四億英鎊(廿二億美元)!
棟老房子都是寶
我赴英國進修期間住在倫敦大學的宿舍,這是一棟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房間隔間很不適合居家使用、狹窄的浴室和廚房、笨拙轉彎的樓梯、傾斜嚴重的牆壁和地板、經常出狀況的老舊水電管線、樓上浴缸的水若不小心溢出就會使得樓下屋頂開始漏水…,老實說,住起來極不方便,但因為它屬於被保護的歷史古蹟(其實倫敦市中心到處都是這種被保護的歷史古蹟),因此倫敦大學(屋主)不能隨意施工整修,所有工程都必須先得到政府許可。
依我們住慣台灣新式房舍的標準,這種房子早就應該拆除重建,英國的同事和朋友卻安慰我說,老房屋的房價是新房子的兩倍以上,以他們的薪水,就算工作一輩子也住不起這種維多利亞式的房子。在我看來,這可真是花錢找罪受。
最近廿年,英國房地產持續上漲的幅度驚人,有些地區(倫敦的高級區)甚至漲了三倍,單是二○○六年,英國平均(全國)房價就上漲了十%,比基本利率五%還高出許多,難怪英國人都說買房子比租房子划算。房價持續上漲的原因,除了大量的外國移民創造需求之外,也要歸功政府把房地產結合古蹟、文化、建築及經濟,刺激國外基金大舉進入英國炒作不動產,俄國、美國的有錢人或印度、非洲的貴族們在倫敦坐擁豪宅(彼此可能很少來住)已成時尚。

其實在倫敦市中心,政府還是房地產的最大擁有者,很多英國民眾根本買不起房子。特別是市中心的許多房子,其價值已經不在於居住或辦公,比如說,你學藝術得來看一看、學建築得來看一看、學歷史也得來看一看,建築物如同藝術品般地被收藏,更成為投資客的最愛。此外,你若來倫敦做生意總得住宿、來唸書進修或開會當然也要有個落腳處,因此更為這些不符合現代居住需求的老房子創造了百倍效益。
英國對建築的保存概念自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反修復(anti-restoration)浪潮,反對把古蹟修成從沒出現過的完美狀態(像是早期的法國或現在的中國)。英國人堅持必須用「維護」代替大興土木的「修復」,重視「歷史脈絡大於都市規劃」。開路、蓋大樓碰到老房子、古城鎮就讓步。我在倫敦居住時就親眼目睹他們蓋新房子的奇特方式:他們用鋼骨結構把舊建築維護著外牆、再拆除破舊不堪的主體、再延著原本的外牆蓋房子,慢慢變成一個外面是古董、內部是現代化的新建築!
國人應重視文化資產
反觀台灣,不僅缺乏這種文化資產,更缺乏保存或推廣「未來可能」是文化資產的觀念與經驗,更嚴重的是,常常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自然的寶藏或祖先的遺產。例如台灣雖然擁有絕佳的天然景觀及生態多樣性,但極度欠缺保護環境和生態的觀念,每每到國外旅遊,愈是看到別人對保護天然環境景觀及古蹟遺產所付出的努力,愈是對寶島上的天然資源不斷被破壞而深感痛心和惋惜。所以如此,源於政府沒有強而有力的負責單位,民間也無法形成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團體,政府今後有必要好好保護這類資產,不應該再為了旅遊、工業或交通開發而犧牲它們。
再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也許寶貴的館藏被保護得很好,但文化資產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寶藏,而是如何增加其「附加價值」和「周邊產品」,例如結合相關的主題(文化、歷史、建築、寺廟、景觀、美食)和觀光產業,讓沒有生命的古物以另一種方式復活。
繁體中文是台灣的寶
我由此聯想到繁體及簡體中文之爭,目前只有台灣、香港使用繁體字,但香港已回歸中國大陸,簡體字勢必逐漸取代繁體字,再加上聯合國似乎要放棄所有繁體字的使用,種種跡象都引發台灣各界對於繁體中文存亡的憂慮。然而在我看來,這正是台灣保有這項「獨家」「文化資產」的絕佳機會,世界上有不少人熱中學習中華及東方文化(儒家、文學、藝術、醫學),比起韓國和日本,「講中文」尤其是我們的一大優勢,至於中國大陸,非僅不自由、不民主令許多外國人卻步,其使用簡體中文也是可能的阻礙。保有繁體中文並不難,如何增加它的「附加價值」和「周邊產品」才是真正的挑戰,台灣今後應該怎麼做,有待大家深思。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