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和平島西班牙修道院考古-手交握在胸前,像是祈禱狀,經發掘有10具遺駭,其中1具是空棺,也發現包含西式皮帶扣、十字架、疑似子彈鐵球、克拉克瓷等西方文物,初步估計年代推進到圓山文化及鐵器時代。,遺駭數已累積至15具  https://is.gd/sAsOIH

和平島考古新發現 修道院又挖出1具遺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和平島考古重大發現 挖出粗繩紋陶等文物
最新更新:2019/05/10 22:16
基隆市文化局10日表示,考古團隊在和平島和一路規劃興建中的停車場,挖掘到史前貝塚及與十三行遺址出土相似的粗繩紋陶,並還有青花瓷(圖)、獸骨磨尖器等,文物時代橫跨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明代,清代。(基隆市政府提供)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基隆傳真 108年5月10日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基隆10日電)基隆市文化局所委託的考古團隊今天在和平島上挖出史前貝塚及與十三行遺址出土相似的粗繩紋陶,市政府隨即依文資法規定,請當地相關工程暫時停工,讓考古團隊進行研究調查。
為調查西班牙人興建聖薩爾瓦多城等遺址正確位置,基隆市文化局最近委託中研院院士、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臧振華率領研究團隊,在和平島的兩處停車處預定地,進行考古發掘。
文化局今天表示,考古團隊今天於和平島和一路規劃興建中的停車場,發掘到史前貝塚及與十三行遺址出土相似的粗繩紋陶,並還有青花瓷、夜光嶸螺、獸骨磨尖器、軟陶片等,文物的時代橫跨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明代,清代。
基隆市長林右昌獲知訊息後,晚間6時趕到發掘現場,並宣布依據文資法相關規定,請當地相關工程暫時停工,讓考古團隊進行相關研究調查。
「這是基隆史上令人振奮與光榮的一刻」,林右昌說,這些肉眼可見的豐富考古文物,代表當地先民活動非常頻繁,其中有1000年至300、400年前左右鐵器時代的繩紋陶、獸骨磨尖器。根據考古團隊研判,部分文物還與十三行遺址有關連性,也在史前人類活動研究上,提供一個研究調查的場域。這些出土文物將計畫典藏,後續再看團隊發掘結果,未來再進行整體規劃。
臧振華指出,和平島雖是小島,但根據過去史料,島上在3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今天發現的清朝年間青花瓷品質完整精細,軟陶片是典型石器時代的陶器,相關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日治時代都有,也代表在這片遺址中有不同的文化層。(編輯:張銘坤)1080510和平島考古重大發現 挖出粗繩紋陶等文物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bit.ly/2PXKdkZ


基隆和平島修道院考古突破 找到4具歐洲人遺骨

2016-11-10  21:1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研院和西班牙團隊在基隆和平島進行考古研究,挖掘出4具近400年前的歐洲人遺骨,確認該處為17世紀西班牙修道院的遺跡。

綜合媒體報導,2011年起考古團隊在台船停車場開始進行探勘及考古研究,歷經5年耐心探索,終於在8日找到修道院遺跡及4具歐洲人遺骨;研究員艾琳娜(Elena serrano)指出,遺骨埋葬的姿勢採雙手交叉擺在胸前、頭部朝西北仰躺,認為是過去歐洲人的宗教習慣。

  • 中研院和西班牙團隊在基隆和平島進行考古研究,挖掘出4具近400年前的歐洲人遺骨,確認該處為17世紀西班牙修道院的遺跡。(臧振華提供,中央社)

    中研院和西班牙團隊在基隆和平島進行考古研究,挖掘出4具近400年前的歐洲人遺骨,確認該處為17世紀西班牙修道院的遺跡。(臧振華提供,中央社)

中研院史語所代所長臧振華表示,西班牙人在西元1626年短暫占據基隆和平島一帶,但留下的文物非常少,這次考古計畫想找尋西班牙人留下的遺跡,並了解西班牙人與基隆當地原住民的關係;考古團隊曾在附近挖到當地原住民小孩的遺骨,推測原住民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才將孩子葬在修道院。

和平島龍目井(和平島紅毛井)

和平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ISn2p
和平島龍目井創建於西元 1626 年, 日治時期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後,更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 2006年基隆市政府公告登錄和平島龍目井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7]

印象中在台灣有二個龍目井,一處在台南,另一處則是本文所述的基隆和平島地區,地址:基隆市中正區和一路2巷。這個龍目井現今來看其實只是一口小井,但這小井的名氣確是大到以龍目甘泉的名號榮膺清朝的諸羅六景之一,諸羅縣志也記載:「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其實上段諸羅縣志的記載有些亂掉了,龍目井是1626年西班牙佔領時期所開鑿的,因為位處和平島龍仔頂山的位置,所以稱為龍目井

你可曾想見一口小井竟能支撐西班牙聖薩爾瓦多城堡幾百人之需求?一口小井竟能列入諸羅縣志及淡水廳志專文介紹說明!一口小井開鑿400多年後依然能夠撐起現今附近阿拉寶灣聚落的生活用水之需!雖然這是口看起來非常不顯眼的小井,雖然有鋼蓋覆頂,但井內佈滿抽水的馬達及水管,好像是看到那平凡中的不平凡一般

20151004基隆龍目井

水井上方處建有半圓形掩體一座,而且還塗了個非常突兀的鮮橘色,但掩體本身卻是1935年日本為了防範聯軍空襲及保護水源,在水井的四週及上方所築的西班牙式圓拱鋼筋混凝土掩體,並於2006年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下回經過,可不要被平凡的外表矇過而錯過這400多年的文物了

2016-08-10_1240022016-08-10_1240222016-08-10_124037  

龍目井水疑超抽 和平島陷大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0 01:58 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基隆報導


「轟!」前天晚間9點,基隆和平島和一路2巷一小公園,突傳一聲巨響塌陷,迸出一個大坑,公園的遊樂設施都落入坑內,嚇壞在旁邊為豐年祭練習舞蹈的原住民。現在經緊急通報後封閉,懷疑是一旁歷史悠久的「龍目井」井水遭取用,地底含水層被淘空導致。

天坑旁的龍目井(橘頂處)有300多年歷史,是市定歷史建築;居民設抽水馬達超抽水導...
天坑旁的龍目井(橘頂處)有300多年歷史,是市定歷史建築;居民設抽水馬達超抽水導致地基塌陷,可能是大坑出現原因。 記者張芮瑜/攝影
和平島位於基隆北端,歷史上曾經歷多元族群佔領聚居,島上居民為民用、軍用而闢建10餘處水井,其中和一路2巷有一處公用古井「龍目井」,根據耆老轉述,該井係西班牙時代用炸藥鑿成,日據時期,日人曾在井前方建置一小水庫蓄水,並在井上建一半圓形拱頂保護。

龍目井已有300多年歷史,至今不曾乾枯,2006年經地方與文史人士爭取保存,成為基隆市市定歷史建築,土地為國有財產署所有。

但前天井旁公園地卻突傳塌陷約3公尺深,嚇壞附近居民,當地居民表示這情況前所未聞。

天坑旁的龍目井(橘頂處)有300多年歷史,是市定歷史建築;居民設抽水馬達超抽水導...
天坑旁的龍目井(橘頂處)有300多年歷史,是市定歷史建築;居民設抽水馬達超抽水導致地基塌陷,可能是大坑出現原因。 記者張芮瑜/攝影
中正區公所經建課課長林柏樹表示,應是地下水流失、土壤遭沖刷所致,但坍塌後才發現建造超過30年的公園PVC磚竟沒有綁鋼筋,導致地面沒有支撐力,所幸當時沒有人在上面活動,後續維護公所將和國財署協調決定。

該井內部有當地居民設置之抽水馬達設備,外接水管,當地居民表示,因井水水質好,和平島海產街有不少店家會抽井水去養魚,懷疑是超抽水造成路坍。

和憲里里長蘇來成說,和平島公園已由北觀處納管,日前北觀處曾來會勘該公園地和周邊文化遺跡,有意一併納北觀,對此他樂見其成,期待中央資源能活化地方。

-----------------------------------------------------------

前方不遠處的一座涼亭,旁有一半圓拱形的防空壕。 圓拱內有一口水井,名為「龍目井」,是西班牙時代的歷史遺跡。

這口井的水質優美,清代的文獻多有記載,例如《臺灣府志》記載:「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 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 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龍目井」之名,係因為附近山頭,當地人稱「龍仔頂山」,此井位於眼睛的位置,因而得名。相傳是西班牙人佔領社寮島後, 為尋找水源而以炸藥開挖出這座水井。荷蘭人的文獻亦曾記載西班牙人在社寮島挖掘水井,擁有豐沛的地下水源。

這處地下水源,歷經近四百年的汲取,竟未枯竭,至今井口周圍還架著幾台抽水馬達汲水提供附近居民生活使用。水井上方的圓拱形護體, 完工於1935年,為日本人興建做為防範空襲之用。

鄰地塌大洞 和平島歷史建築龍目井告危

2016-08-10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和平島三百多年的歷史建築「龍目井」,是西班牙時代鑿的古井,至今仍有民眾抽取井水使用,龍目井旁鄰里公園前天深夜突然塌陷,坍出一個大坑洞,民眾被嚇壞。

  • 歷史建築龍目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記者盧賢秀攝)

    歷史建築龍目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記者盧賢秀攝)

  • 歷史建築龍目井旁公園突然塌了大坑洞。(記者盧賢秀攝)

    歷史建築龍目井旁公園突然塌了大坑洞。(記者盧賢秀攝)

公所先做安全措施 釐清責任

中正區公所研判可能是地下水長期沖刷造成土壤流失,承受不了重量才塌陷,地方人士擔心會影響到歷史建築龍目井,區公所將先做安全措施,再釐清責任復建。

位在和平島和一路二巷底的歷史建築龍目井,附近阿拉寶灣是原住民的聚落,市議員陳明建說,前天晚上九點多,多位原住民在龍目井前旁空地練習豐年祭活動,小公園突然塌了一個大坑洞,嚇壞眾人。

市議員陳明建與國有財產署、中正區公所、文化局等相關單位勘查,塌陷範圍約三十多平方公尺,是國有土地,塌陷的部分一直延伸到歷史建築龍目井拱型遮蔽物,擔心影響到龍目井安全,要求盡速搶修。

愛鄉文化協會理事長藍秀鳳和文史工作者潘江衛說,這口古井是西班牙時代鑿的,有三百多年歷史,早期是凱達格蘭族的民生用水取水井,日治時期是戰備用水,底下還有座「水庫」,枯水期也未曾乾涸,現在還有民眾抽古井的水使用,聽說有養殖業者開水車來抽井水使用。

疑地下水長期沖刷 掏空塌陷

據目擊民眾指出,小公園塌陷時,古井還噴出水來,懷疑地下水和龍目井是相通的。中正區公所經建課長林柏樹研判,可能是地下水長期沖刷,造成土壤掏空才塌陷,將加強安全措施和警示燈等,待釐清責任後進行復建。

由於龍目井、阿拉寶灣可連接到和平島公園,北海岸暨觀音山風管處已接管和平島公園,加強周邊觀光帶串連整理,上週才到龍目井勘查,市議員陳明建和里長蘇來成認為,地方無力復建和管理,建議龍目井、東砲台等交給北觀處整修管理。

-----------------------------------------------------------------

和平島龍目井 @ 風景和書屋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02khp

1429454022-3580583470_n

1937年前,未搭拱形水泥屋頂

1429454023-95357050_n1429454025-2056201822_n1429454025-2257618650_n  

文化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     種類 水井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人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之後,才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具西班牙風格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愛鄉文化協會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法令依據 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1款。
公告日期
2006/12/07 公告文號 基府文資壹第0950145209B
主旨 公告登錄「和平島龍目井」為本市歷史建築。
所屬主管機關 基隆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基隆市 中正區
地址或位置 和平島和一路2巷
經度 121.770477379829
緯度 25.1568621019227
主管機關
名稱   基隆市政府 聯絡單位   基隆市文化局
聯絡電話   (02)2422-4170#395
聯絡地址   基隆市 中正區 信一路181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基隆辦事處)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其他使用區 公園用地
定著土地之範圍 和平段2-1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公有 中華民國-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
 
創建年代 明代以前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626 年
竣工年代 日治不確定時期
竣工年代(西元) 西元 1935 年
外觀特徵
半圓拱型混凝土頂蓋
室內特徵
頂蓋內部為一水井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內部有當地居民設置之抽水馬達設備
附近景觀
普通
構造
頂蓋為水泥製,半圓型頂蓋。
材料
鋼筋混凝土
簡介
日治時期,日人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之後,才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具西班牙風格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
清朝早期和平島的龍目甘泉為諸羅縣的六景之一。
雞籠灣傳奇(基隆市文化局 第十四期基隆文獻)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

和平島龍目井1626年開鑿

2016-08-10

水井於西元一六二六年開鑿,因位在和平島的盤踞島北側「龍仔頂」山的眼睛所在,因此稱為龍目井。西班牙軍隊佔領和平島時,以炸藥炸出的深井,為軍隊飲用水源,早年也是島上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民生用水。

日治時期為防空襲,在井的上方興建具西班牙風格的半圓拱型混凝土頂蓋,民國五十年代住在附近的阿美族人取水使用、洗滌,現還可看到民眾設置的抽水馬達設備。二○○六年經地方爭取,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整理:記者盧賢秀)

-------------------

龍目井

 
 

       出差來到龍井,故名思義,從前從前這裡應該是有「龍」或有「井」吧!尤其在學校旁經過的小路叫「龍目井巷」,更堅定了這個想像。詢問了在地的同學,果然,就有這麼個龍目井 。週邊有廟、老榕樹、老房子....,古色古香。

       一叢牆邊的九重葛,花影婆娑;一間古典的「柑仔店」、有歲月的痕跡;一隻曬太陽的貓咪、好像時光暫時駐足陪牠完全休息;還有一部久違的阿公時代的腳踏車,是它回到未來,還是我們走進故事?



-----------------------------------------------------

大樹鄉龍目井

龍目井,龍目井可以說是和龍井鄉有相互關連的。
以前來說龍井鄉主要稱為「茄投莊」。該井由來依據彰化縣誌記載: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畝,皆資此泉灌溉。色青味甘,裡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以此名。

順著指標就可以到龍目井 (而龍目井旁邊就是龍泉岩。)

這就是龍目井,可以說是有古井的原貌,旁邊的樹蔭並增添綠意。
我們近一點就可以看到雙口龍的雕像,應該為了符合龍井的說法才設計雕成龍的樣子。

而這是龍目井的歷史演進照片,最上面就是摘取彰化縣誌圖片。
彰化縣誌記載:
(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畝,皆資此泉灌溉。色青味甘,裡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以此名。)
而第二張照片就是比較成型的龍井古井,應該是漢人或是先人開拓台灣發現它,之後就是用水泥開始建造牆面將以圍井,兩旁並加以種植許多樹木美化環境。

----------------------------

無標題文件 - http://goo.gl/KxvBCe

台灣舊時以龍目井的地名也就特別多。例如有台中縣的龍井鄉,及屏東龍泉,和高雄市鼓山區的龍井里等,還有目前最流行的「阿扁」總統故鄉的龍喉也是。或是單以龍目井為名的地點,其數量也非常多,在高雄市就有四處、五個龍目井之多,分別為二處人工鑿出的龍目井,及二處會自然湧出泉水的地方,稱「龍泉」,但一般都稱為「龍目井」,這些都位在高雄開墾較早的地區。為「井」的是前鎮區,有二個龍目井,而苓雅區成功國小也有一個。「泉」方面則是左營區和鼓山區各一個。而影響較深遠,且和高雄歷史比較有淵源的就是鼓山區的壽山龍目井。

------------------------

2015-12-19_100639  

紅毛井 (嘉義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3°28′40.75″N 120°27′16″E
紅毛井
建成年代 1657年[註 1]
位置 嘉義市東區蘭井街83號前
紅毛井位於臺灣嘉義市東區,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12月2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1],為嘉義市內留存最久的古蹟,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諸羅山社開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間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註 2],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井獲選為第63名[3]。
原本紅毛井一帶因此井而設有「蘭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時該里與文昌里、鎮南里、祐民里(部份)合併成民族里(因里內有民族國小)[4][5]。此外嘉義市有一條蘭井街,亦是因此井得名,是位於安和街與中山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2]。
紅毛井又名蘭井,為荷治時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55年首次於諸羅山社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後[6],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因應需求及改善水質而於1657年開鑿的大井[7]。井址選定於諸羅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廣場」,廣場附近即為政務員與牧師的房舍群[8]。
而後在明鄭時期曾由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所整修。據清代《臺灣府志》記載,該井井欄原為方形[註 3],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時期初期,該井依然為當地居民所使用[3]。但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909年踏查時發現,當時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9]。1928年12月11日,報紙報導紅毛井已被磚石填滿,「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跡,委之廢墜,殊可惜也」[10]。
二次大戰後,嘉義市長許世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紀念[3]。而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1]。
其他
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在研究紅毛井相關歷史後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其他地方所開鑿的水井多為圓井,但嘉義紅毛井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圓井前可確知為方井,至於荷蘭時期的紅毛井為圓井或方井則還要再加以調查[11][2]。

--------------------

彰化紅毛井 @ smallove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zBl2Bs

紅毛井&彰化藝術館(彰化)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RftnJo

八卦山紅毛井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8月1日公告為歷史建築,而在井後建有一間土地公廟,亦包含在指定範圍中[1]。該井相傳建於荷治時期,水質甘美,至今仍然有水,但在檢測出水中有大腸桿菌後便少人直接取來飲用[1]。井前設有洗衣水道,供當地居民用井水洗衣服[2]。該井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整修彰化中山堂時也順便一併整修[2]。

地址:彰化市中山路二段651號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紅毛井位在彰化中山堂後方,是目前台灣中部地區僅存的荷蘭時期古井,相傳紅毛井為台灣人所鑿,在荷蘭據台時因井水清澈甘甜,有許多荷蘭人前來取水飲用,因此取名為紅毛井。紅毛井的直徑約有158公分,至今仍有民眾前來取水飲用,並且設置了抽水馬達。紅毛井一旁還有一座福德正神小祠供民眾祭拜。

File:八卦山紅毛井.JPG

私密景點:紅毛井
順著139縣道順行至山腳下的中山路,在彰化藝術館旁的紅毛井,相傳是荷蘭人占據台灣時所鑿並保留下來的井,居民遂取名為紅毛井。一旁有土地公廟守護的井水,至今依舊水源豐沛,水質甘美,不少附近居民還會到此汲水回家泡茶、飲用,紅毛井前設還有洗衣水道,也有婦人會到此洗衣、休憩。

有著紅磚外牆的紅毛井,為保護其正常功能,已有增設保護蓋。(圖片/記者林孟佳攝)

DATA
地址: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42號隔壁
營業時間:戶外空間全天開放

-----------------------------------------

--------------------------

嘉義紅毛井
881桃城訪古
嘉義舊名諸羅山,諸羅山(Tirosen)是和安雅(Hoanya)平埔族部落名稱,居住地大概今嘉義市舊社內里、北杏里、民生里、慶昇里一帶,今番社里。

諸羅山社的原住民原本過著“無求無欲,自遊於葛天無懷之世”的生活。十七世紀台灣海峽開始熱鬧了,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外貿易者,和沿海原住民進行以物易物的商業行為。笨港是早期的商業據點之一,雖然相傳顏思齊在1625年9月往諸羅山打獵,歸途染病,終致不起,但那時諸羅山社人的生活,未必受到漢人影響。顏思齊死後,隨他而來的郭懷一,在貓羅社人幫助下,從事農墾,米糧曾銷至諸羅山社等地。

1624年荷蘭人來到大員,原初想設立商館,從事轉口貿易,後來在東印度公司的支持下,成立殖民政府。以武力作後盾,取得鹿皮、鹿肉的經營權,並徵課各式各樣的稅收。

方井變圓井,三級古蹟變歷史建築。


台灣的鹿肉、鹿皮是台灣重要的出口物資,最初由原住民負責捕抓,交由中國和日本商人收集、輸送。殖民政府成立,開始干涉了這樣的貿易形式,漢人收集的鹿皮只能售予公司,一方面驅逐將鹿皮販予日商的漢人,另方面發給漢人捕鹿的許可證。漢人取得許可證,得以自由進出原住民獵場捕。侵犯了原住民生計是一回事,利用陷阱等先進方式捕鹿,使鹿群驟減,又是一回事。這樣逼得中國獵鹿人不得不北上尋求新的鹿場,於是來到了諸羅山社。根據江樹生的研究,1638年10月至1639年5月漢人捕鹿許可証收入1,278.5里耳,諸羅山獵區收入686里耳,超過了一半。

對於中國獵人侵入鹿場,諸羅山社沒有做出反應的記錄,虎尾壠社(Favorlangh)有驅逐的動作,荷蘭三度派兵征伐。

另方面,陷阱捕得的鹿隻,往往鹿皮上帶著血漬,在日本市場上不能取得高價,1639年殖民政府禁止陷阱。1742年殖民政府和虎尾壠社達成協議,禁止漢人在原住民獵場捕鹿,同年12月大員議會決議,除駐有公司官員的原住民村社外,其餘村社之漢人必須遷居大員。漢人必須取得月付1里耳的許可證,方能進入原住民村社交易,後來改由公開競標的方式,即所謂贌社制度,時間為每年五月。贌商從原住民手上取來轉賣給東印度公司的鹿皮,根本不足以償付贌金,他們的利益全在可以直接銷往中國的鹿肉,還有賣給原住民的鹽、衣料及鐵鍋等生活用品。

外表變得如何精美,也沒人引用井水。


1637年前後,荷蘭勢力抵達諸羅山社。荷蘭當局派遣有軍士身分的宣教士來到了諸羅山社,除了傳播福音之外,還負責稅收,甚或也有查驗漢獵贌商證照等工作。有的記載還說東印度公司還派政務官駐在這裡,公署就是入清建治後的縣署。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又須長期居住,不可能就溪取水,為了解決用水問題,開鑿了一口水井。

這口井是荷蘭人開鑿的,當時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所以稱它為紅毛井 。張燮(1574-1640)《東西洋考》:“紅毛番,自稱和蘭國,與佛郎機鄰壤,自古不通中華。其人深目長鼻,毛髮皆赤,故呼紅毛番云。”

原住民的農業,根據萬曆三十年(1602年)來台的陳第記載:“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旱田種植,只能自足。

1625年上任的第二任荷蘭長官偉斯(Gerard F. de With)見原住民不用牛馬與犁耕種,為獎勵農業,從澎湖與印度購進1200-1300頭牛。

有鑑於漢人農墾逐漸展開,1629年第四任的荷蘭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引進中南美洲實施的農場奴隸制,加上巴達維亞實行的甲斐丹(China Captain)勞工包辦制,結合漢人農耕習慣,混成“大小結首制”。合數十人為一結,以曉事多者為首,名為小結首;合數十小結首,舉公正能服眾之有力者為首,名為大結首。有事荷人問大結首,大結首問小結首。看人數授以未開發土地,墾成,眾佃均分,每人得若干甲。

後來普特曼斯進一步實施土地官有制,將漢人開墾的田園統歸為荷蘭皇帝所有,稱為王田。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遺民,令之耕田輸租,以受種十畝之地為一甲,分別上、中、下則徵粟,其陂塘隄圳修築之費,耕牛、農具、籽種,皆紅夷資給,故名曰‘王田’。亦猶中土之人,受田耕種而納租於田主之義,非民自世其業,而按畝輸稅也。”田賦、地租加上農具耕牛借貸等多重剝削。不過,為了生計,擋不住漢人農墾的腳步。

農墾從笨港逐漸伸進諸羅山社附近。諸羅山社原本“負山帶溪”,位中央山脈山麓向嘉南平原過渡地帶,必須引水灌溉,於是在荷人“資給”的情形下,修築了“紅毛埤 ”,蓄八掌溪支流鹿寮溪水,作為“王田”給水的資源。紅毛埤 經歷代整浚擴大,今名蘭潭;王田所在,即今嘉義市東區王田里。

紅毛井 、紅毛埤 和王田是荷蘭人在諸羅山社及周邊經營的遺跡。以時間來看,紅毛井 最早,而且鄭氏將領吳智武曾予重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到任的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在他主修的《諸羅縣志》提到:“紅毛井 ,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從前面的附圖裡,很清楚的看到紅毛井 不但在縣城之內,而且位於縣署之東。

《諸羅縣志》有條記載值得重視,“社學,在邑里漢庄者八,以教漢童;一在縣內紅毛井 邊。”看得出當時紅毛井 附近住戶多為漢人。推測紅毛井 創建時,就不是緊臨諸羅山社的。康熙四十三年(1724年)環木柵為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諸羅山社都在護城河外。

不過該書記載的“六景”沒有納入,“龍井甘泉”指的是今台中縣龍井鄉的龍目井 。乾隆七年(1742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列出了諸羅八景,“龍井甘泉”,依然在列;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范咸《重修臺灣府志》的諸羅八景,將“龍井甘泉”改成“龍井泉甘”。只是當時龍目井 已經劃入彰化縣,原來的“龍井甘泉”不在諸羅“邑內”,是不是順水推舟,抽樑換柱,將紅毛井 拿來充數,我們不得而知。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的諸羅八景,依舊列了“龍目泉甘”,但後面加註:“按龍目泉今隸淡水;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改定曰‘蘭井泉甘’”。很明確的將紅毛井 改稱蘭井,列在八景之中。

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嘉義人徐德欽,曾歌詠紅毛井 泉水,“清滌襟煩同玉醁,甘回舌本勝瓊漿,茶烹合用銀壺貯,綆汲誰偕雪水量。”

紅毛井 終年不竭,蘭井泉甘也提供了幾許文化氣氛,然而,它也有走出歷史的時刻。

同事兼好友渡也,或許也曾為紅毛井 為歷史建築的審議委員,曾寫過《嘉義速記-紅毛井 》一詩,詩末:

清朝的水/日治時代的水/民國的水/都一樣甘甜
讓荷蘭人喝/讓日本人喝/台讓灣人喝/讓外省人喝/都一樣甘甜

依我較不浪漫的思維,日治時期,人們有了衛生觀念,開始使用水道水(自來水),位在元町二、三丁目南的紅毛井 ,鄰近東市場,人囂不再,漸為人淡忘,從此無人飲用。“民國”的水沒人喝,“外省人”也沒喝過。詩人的詩,取其意就好,不必認真。

戰後更無人聞問,1948年由大陸來台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成立嘉義新八景評定委員會,結果評比出“八景六勝”。八景為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晨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六勝是顏墓懷古、王樓思徽、御碑紀績、芝亭崇勳、義廟揚仁、烈祠流芳。紅毛井 顯然被遺忘了。

清領時期,紅毛井 邊就有一條與南城廓平行的道路,取名紅毛井 ,明治四十年(1907年)市區改正後的《嘉義市街全圖》還可以清楚看到。戰後改名蘭井街。地方行政區域重劃,以蘭井街為中心設了蘭井里,1953年併入祠後里。雖然這樣,當時居民並未重視,在井邊堆積雜物,往井裡丟棄垃圾。

只是文人雅士,撫今追古,偶爾也形之歌詠,1960年10月10日發行的《嘉義文獻》創刊號,〈學海網珊〉即錄有玉峰詩社社長王殿沅芷汀(1892-1972)的〈紅毛井 〉詩。

1970年嘉義市長許世賢在學者專家指證下,重修了紅毛井 ,在井上架鐵柵,並立了一方《紅毛井 整修紀念碑誌》,由賴子清撰文。1998年許世賢的女兒張博雅市長再予重修,立《重修紅毛井 記》,改方井為圓井,大失古意。據說內政部曾認定為三級古蹟,以周邊環境髒亂,井欄增飾過多,予以撒消。2001年嘉義市文化局選它進入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2003年2月14日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樹以“紅毛井 戶”解說牌。

網路上看到本校歷史研究所盧胡彬提出的《諸羅古城區活化計劃》,擬議在附近成立小型博物館,希望夢想能夠實現。

去(2010)年2月1日,蘭井里併入新設的民族里,蘭井里從此消失,不過蘭井街名還在,紅毛井 就在此街83號前。

2005年8月11日,我參訪民雄放送台之後,天色已晚,沒想到又遇上滂沱大雨,但我還是來到紅毛井 了。蘭井街並不寬敞,無能逗留,匆匆拍了兩張相片。

時間過得好快,紅毛井 使嘉義開始走向文明,最後文明差點棄置了他,現在也沒人想到這裡汲泉熟茶了,更無法見證渡也說的“都一樣甘甜”。這些時候,我沒特意再訪紅毛井 ,但“現在想起你,心裡還會澎湃不已”,是的,妳我的感覺是一樣的。


彰化八卦山乾旱奇觀 「百年井」泉水狂湧里民照洗衣
彰化八卦山乾旱奇觀 「百年井」泉水狂湧里民照洗衣 https://bit.ly/3lYeGzg
擁有百年歷史的八卦山紅毛井水源不絕。(圖/翻攝自八卦山大佛粉絲團)©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擁有百年歷史的八卦山紅毛井水源不絕。(圖/翻攝自八卦山大佛粉絲團)
全台水情亮紅燈,台中、苗栗及北彰化等地區自4月6日起將實施「供5停2」分區限水,不過彰化市擁有百年歷史的八卦山「紅毛井」,雖然井深只有1個人高,但井水卻源源不絕,附近住戶也照常取水洗衣,絲毫不受乾旱影響,成為奇景。
八卦山紅毛井。(圖/翻攝自文化部網站)©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八卦山紅毛井。(圖/翻攝自文化部網站)
位於彰化藝術館旁、被列為彰化歷史建築的八卦山紅毛井相傳在17世紀時由荷蘭人開鑿,儘管歷史悠久,井水卻仍源源不斷,過去新台灣文學之父賴和更曾為紅毛井寫詩,目前該井由彰化藝術館管理,而彰化藝術館館長唐振添表示,井深大約僅1人高,不過井內卻不斷有水湧出,水質甘甜,過去常有民眾取水泡茶。
不過後來紅毛井被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因此已禁止民眾取水飲用,為了多加利用天然水源,現今已改為加蓋及裝設抽水馬達,將井水抽出供民眾洗衣用,即使久旱未雨,紅毛井仍能抽出水,另外彰化市中山里長楊炎坤說,附近里民經常會在下午前往紅毛井取水、洗衣,不受近日缺水影響民生。
全台水情吃緊。(圖/TVBS) ©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全台水情吃緊。(圖/TVBS)
如今水情吃緊,彰化市八卦山紅毛井仍有水源可用,另外社頭清水岩寺總幹事陳慶福指出,社頭鄉清水岩寺內的古井「甘露泉」也有民眾前來取水泡茶,「甘露泉」的水源來自於八卦山的山泉,雖然山區已有一段時間沒下雨,甘露泉的水量難免有些微減少,但水質並不受影響,仍有不少住在其他鄉鎮民眾帶著盛水容器,前來取水帶回家飲用
彰化八卦山乾旱奇觀 「百年井」泉水狂湧里民照洗衣 https://bit.ly/3lYeGzg

BB188wWg.imgBB1f3Mr4.img2021-03-29_0901132021-03-29_090228800px-八卦山紅毛井與洗衣池

--------------------------------------

-2021-03-29_090320

-------------------------------------

古月井

留得牆圍在,泉枯井亦堙。羨他先世福,得遇宰官賢。欲決西江水,遂捐養鶴錢。人間今病渴,誰是況青天。

古月井 並非地名,而係彰化市內一口已經消失的古井。當年彰化有一李氏人家,在他們的庭園裡挖了一口井,於是來這裡取水的人相當多,李家不堪奇擾,便叫人將這口井封掉,不讓大家使用,結果民眾就告到官府去,邑令胡應魁就去勘查,然後捐出自己的薪俸購置此井,讓人免費汲水取用。人民感念胡應魁,於是將此井命名為「古月井」,李宅因井而得名「古月園」。「古」和「月」這兩字合起來不正是「胡」字嗎?

而這口井的位置,據推測應該就在社教館後面,而以前的「古月園」宅第就在文化中心對面的國泰大樓,現已拆除了。

據道光版彰化縣志載:『古月井在東門外八卦山麓,前係居民李氏園中 ,忽湧甘泉,人爭汲焉,邑令胡公乃捐俸購之為井。』並附註:『古月即胡字,也有碑記及,時刻城隍廟壁。』 按胡公即胡應魁,江蘇丹陽人,乾隆甲辰中進士,嘉慶年間任彰化縣令。

古月井碑記,現存於彰化市城隍廟內,原文如下:『神名城隍,何取乎?易曰:「城復于隍」。隍,池也,又壑也。神蓋司一邑之水土者也。彰化之水,因瀕海而味鹹。城以外有甘泉二:曰番仔,曰紅毛。近於李氏園中新得一泉,趨汲者紛若鳧。李惡其擾也塞之,眾鬨爭而訟。予策馬詣勘,井之隸番社者,去城稍遠,往返約二里許,行汲者苦之;紅毛井在八卦山下,視番仔井較近,惜脈細而吝於出,承以瓢,逾刻纔滿,肩桶者每環而俟。循山麓而南馳,至李氏園,眾手去其塞,汨汨清泉,隨指噴溢,距城僅百步。詢之故老,僉云舊有此泉,色濁而味劣,年來忽變甘洌。予聞之而有感矣。

  夫彰城中待水以生者萬室,涓涓二井,何以給之?斯蓋明神降鑒,慮斯民之乏飲,而憫其重勞,陰釀此泉,成萬斛之甘醴,滿注大衢尊中,藉以息百夫之疲骨,潤億人之渴吻耳。今或塞之,神乃恫矣。井渫不食,為我心惻,誰官此土,忍坐視而不為之所也?因捐廉置之,圓鑿而甃以石,竹外一泓,清光朗映,名曰「古月井」。井養不窮,並受其福利。民用昭神貺也。爰詳述端末,勒石於城隍廟,而綴以詩曰:「我馬經行處,披沙得石泉;清光誰與匹,萬古月輪圓。」

  嘉慶辛酉仲春,賜進士出身知彰化縣事加三級胡應魁立,職員楊泰山敬書。』

國姓井

井廢空遺跡,猶留國姓名。泉枯沙不動,泥壅草叢生。指劍靈雖異,沉牛理莫明。只今來覽古,閣閣廳蛙聲。

國聖井 即今彰化市國聖里,在彰化市北方大肚溪南岸一帶國聖國小附近,現在已經找不到遺跡了。

國聖與國姓同音,民間尊稱明末鄭成功為國姓爺,故地名應和明鄭有關。明永曆十八年,鄭氏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即今彰化;永曆十九年,鄭氏派武平侯劉國軒駐半線,並布屯田制;據以推斷,國聖井可能是明永曆年間鄭氏營鎮駐守屯田之地,在此掘井取水,因得名。

目前該井已不復存,據彰化市志記載其原址在今縱貫鐵路旁邊,因鐵路經過而被掩埋。 國聖里境內有創建於同治九年之永安宮,奉祀 玄天上帝為主神。按玄天上帝為明鄭守護神,故鄭氏兵鎮屯田聚落內常見奉祀之廟。 道光版彰化縣志作『國姓井』,曾記載謂:『在邑治東北六七里,柴坑仔莊後。其水清潔,視之身僅尺許,白沙明淨,里人以繩墜之,則深靡所底,繩盡少頃,石自湧出。以足探之沒脛,則似有從中挽下者,古老相傳,昔有兩牛相觸,一牛誤陷井中,俄頃沉沒,終無俘出。』

紅毛井

紅毛去久矣,留得井一眼。市上水自來,抱甕人不見。木葉封井欄,泉味亦遂變。至今護井神,冷落香煙斷。

紅毛井並非地名,係位於八卦山山腳下,即彰化市中山路二段,也就是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旁邊的中山堂與榮星花園舊址﹝現為停車場,未來預計建五星級飯店﹞間的古井,為彰化縣定十四號古蹟。

傳說此井是荷蘭人所鑿;亦有傳係荷蘭人據台時,為先民所開鑿,因當時傳教士與士兵常去汲水取用,以致稱其為紅毛井。

但依彰化縣志載:『在東門外半里許,泉有數穴,味亦清甘,但吝於出,汲著每環井以俟其出,故老相傳,以為紅夷故井云。』此處所稱紅夷族應即指荷蘭人。 此井至今仍未乾涸,因其井水甘甜清洌,為泡茶最佳水源,故有不少民眾聞名前來取水。但在衛生局檢驗出水質含有大腸菌,且彰化市公所也在井前豎立了不宜生飲之告示牌後,汲水民眾即略顯蕭瑟,但仍可見民眾前來取水。此外,每天早上都有許多婦女前來引井水洗衣服,大家邊洗邊聊天,狀至快樂,一點都感覺不出洗衣服之勞累。

番仔井

言尋番仔井,山下問樵薪。指點模糊處,傳聞未是真。細泉微潤土,朽草暗生燐。頑石知何用,能為碧眼珍。

番子井,據道光版彰化縣志載:『番子井在東門外里許,泉清而甘,以在番子井山下故名。』並附註:『或曰由井而得名,非井以由名也。』

今番子井已不存,依縣志所載推斷,似在今彰化高中門口附近﹝當然也可能是今體育場附近,不夠已難考據了﹞,而番子井山可能是今彰化高中和彰化高商所在地之山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