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a  

(左)先秦半兩(右)秦統一中國後,規定以半兩錢為國內惟一的流通貨幣,據秦始皇二十六年銅權測定,當時每斤的重量在250克左右,則半兩為7.8克。始皇二十六年的詔版,銅權文字多作方折,所以一種直徑3.5 公分、筆畫方折的大半兩,堪稱為當時的標準幣。

 -------------------------------------------------------------

西漢五銖錢 @ 宣和幣鈔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thdwZQ

五銖錢

五銖是一種中國古銅幣,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初鑄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跨度大、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金五銖,西漢鑄,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五銖發行前,中國通用的貨幣是半兩。這是自先秦時期即出現的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錢,又隨著秦朝的建立成爲中國的通用貨幣。西漢建立初期至漢武帝統治初期,半兩仍維持了其通用貨幣的地位

西漢漢武帝時期,由於採取了積極的對外政策,不斷對外征伐,歲出的增加使國庫日益窘迫。五銖的開鑄和發行成爲財政重整的重要步驟。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銖開鑄。它繼承了半兩的形制,即圓形方孔、內外有郭(標準的五銖的外郭兩面皆有,內郭僅有背面有)。漢朝制定五銖錢的尺寸和重量、金屬構成的標準。五銖的得名源於其重量標準為五銖。

自從鑄造白金幣、五銖錢之後,幾年內,官吏和百姓因私鑄錢幣而被處死的就有數十萬人,至於那些尚未發覺的更是多得無法計算,因為幾乎人人都在私鑄錢幣,犯此法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官府不可能將他們全部誅殺。

Bronze_wushu_coin_mould,_Han_DynastyWuzhuqian4-17W020120213363964722218137022645325f5ec84d932a119d1e1ee94a1dec6a8_orig (1)  2015-12-17_0915452015-12-17_091528703d0684ee52abd17777b63f8b308b97_orig25f5ec84d932a119d1e1ee94a1dec6a8_orig2015-12-17_0911592015-12-17_091117    

西漢五銖錢鑑別
2012-02-13 10:04 來源:大洋網 
  鑑賞講堂之中國古貨幣11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周秦漢考古、楚文化、考古學禮製文化、古代喪葬制度、古代青銅器、古代貨幣等。

  宣平五銖

  從武帝之後,每年鑄錢量很大,從元狩五年至平帝元始五年,共123年,鑄錢280億萬,平均每年鑄錢兩億四千四百萬左右。

  宣帝以後的五銖錢,可以根據一些有紀年的錢範和範母來判斷。昭帝以後的五銖錢,銅質比較好,鑄造技術也比較好,字跡清晰,棱角明顯,易與武帝時期的五銖區別。五字較瘦,兩股彎曲較大,明顯的向內弧形彎曲;銖字的金字旁比較清楚,金字頭較小,三角形的底邊更短,兩側斜邊略往下伸,呈矢鏃形;朱字旁方折。

  另外,西漢五銖有些記號可以幫助鑑別時代。

  下橫文五銖,即在方孔下面有一橫棱,此種錢主要見於武帝時期,武帝以後很少,東漢不見。上橫文五銖,武帝至平帝時期都有,東漢不見。

  下半星五銖,錢正面方孔下有一半月形的凸點,此種錢主要見於武帝時期,以後少見,東漢不見。

  四角決文五銖,在錢的正面方孔四角伸出四道斜棱,此種錢主要見於武帝時期,昭宣以後不見。

  小五銖

  一種直徑在1.2厘米左右、鑄造也比較好的小五銖錢,過去舊錢譜多定為魏晉時期,認為是東晉沈充所造的沈郎錢,後來又認為是王莽時代的錢。五十年代以來,陸續在一些西漢中晚期的墓葬中發現此種小五銖。

  從幣形看,鑄造好,大小、輕重穩定,不是經濟衰退、貨幣貶值的產物。武昭宣時期又是西漢經濟的鼎盛時期。所以這種小五銖大概是與大五銖同時並用的,大五銖是主幣,小五銖為輔幣。

  剪輪五銖

  剪輪五銖即是將錢的外郭或更大一部分剪鑿掉,用以多鑄錢。是貨幣貶值的產物。關於剪輪五銖出現的時代,過去多認為東漢末魏晉才有。從現在的考古發現看,在西漢晚期的墓葬中就出現了剪輪五銖,並且數量還不少。西漢晚期出現剪輪五銖,說明此時貨幣又開始貶值。因成哀之世,社會矛盾加劇,災荒相繼出現,農民反抗頻繁,社會經濟又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因而出現剪輪五銖。(待續)

----------------

  正當漢武帝創立的五銖錢制日益興旺之際,在權力格鬥中,被篡得政權的王莽腰斬。但是五銖錢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待到時機成熟,馬上重新崛起。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王莽多次推出的幣制變革,違背了貨幣流通規律,在他打出的“托古改制”旗號下,別出心裁一次又一次推行的新幣制,大多難以投入到實際運行之中;二是在中國漢朝經濟環境下,五銖錢制是十分符合社會需求的一種錢制,這種錢制比較適應當時的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就五銖錢重量與大小而言,很便於流通中使用,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即便在王莽統治時期,凡王莽錢幣流通受阻之時,人們就很自然會想到五銖錢,在某些場合會私下用上五銖錢交易。  說到五銖錢制度的恢復,不僅是東漢政權建立以後的事,它的恢復並沒有等到東漢政權的建立,而是與王莽倒台幾乎同時發生的。因此說五銖錢制的恢復,比漢政權的恢復還要早。這個歷史事實首先被鑄有“更始二年七月”銘文的五銖錢銅母範所證實。上世紀三十年代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上保存了這塊銅母範的拓本(圖1)。更始二年(公元24)正是王莽政權倒台的次年,如此規整的錢範說明在東漢政權建立之前,五銖錢制已經得到恢復,已經在大規模地鑄造五銖錢了。  西漢後期由於劇烈的土地兼併,再加上水旱災害的侵襲,階級矛盾越來越激化。到王莽統治後期,各地的農民起義由西漢時期的局部發生,很快發展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大起義。當時主要有今湖北、河南一帶的綠林軍,山東和江蘇北部的赤眉軍,河北一帶的銅馬起義軍。鑑於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形勢,一些原西漢的皇族,諸如劉玄、劉秀、劉盆子等趁機鑽進了起義隊伍,他們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伺機奪取統治天下的寶座。從王莽倒台到東漢建立,出現過一段劉氏爭相稱帝的局面。先是公元23年綠林軍建都宛(今河南南陽),推劉玄為皇帝,建元“更始”。再是公元24年冬赤眉軍建號“建世”,立劉盆子為帝,公元25年攻入長安絞死了劉玄。最終是光武帝劉秀於公元25年登基當皇帝,定都洛陽,重新建立了漢政權,開創了東漢王朝。可見儘管漢皇位爭奪如此血腥,並不影響五銖錢制的複興,漢政權無論由誰延續,五銖錢必然要重新崛起。  “更始二年”五銖錢銅母範的發現後,人們對范上出現的五銖式樣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得知這種五銖錢既不屬於西漢,也不屬於東漢,於是將與此相近的五銖錢稱之為“更始五銖”(圖2)。  進入東漢以後,五銖錢更是順理成章地成為國中通貨。《後漢書·光武帝記》: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十二月甲辰……初王莽亂後,貨幣雜用布泉金粟,是歲始行五銖錢”。迄今已發現多塊刻有建武十七年紀年銘文的五銖錢銅母範(圖3)。這種東漢五銖錢銅母範與前述更始五銖銅母範十分相似,形如銅匣蓋,長方形圓角,134×84毫米,範面中心一小圓柱,是圓孔澆道模型,與範面排列8枚正背相間的五銖錢模型,鑄造非常精整,邊週列有成對的定位榫卯。範背鑄有橫豎相交凸起的十字形筋紋,與高起的邊週合成田字形紋飾。發現的多塊建武紀年五銖錢銅母範,除個別銘文位置相對有些變化外,形制、大小和銘文內容完全一致。建武紀年範背面都置有銘文二十七字:“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僕監椽蒼考工令通丞或令史鳳工週儀造”,知它們是東漢官方鑄錢的規範模具。史書記載東漢五銖於建武十六年十二月始行,與這些銅母範的銘刻完全可以互相印證。  東漢五銖總體上是沿襲了西漢五銖,但與西漢五銖又有著明顯區別。東漢五銖的直徑雖然沒有明顯縮小,但是大多比西漢五銖輕薄,重量僅3克左右,文字書寫比較圓潤,筆劃彎角多見圓折。東漢五銖有紀年參考的錢範僅見建武十七年銅母範,然而在東漢一百幾十年間,五銖錢的鑄造從未停頓,人們只能將其粗分出早、中、晚期,再從中歸納各個時期的相應特點。東漢早期的五銖錢,銅質相對精純,鑄造工藝比較精細,面文嚴整、寬放,可由建武十七年錢範上的錢形作為代表(圖4)。東漢中期五銖,錢體略小於早期五銖,銅質較差,鑄造工藝不如早期工整,錢面文字相對疲乏。東漢晚期五銖,銅質繁雜,工藝粗劣,重量減輕,質量大降。  東漢五銖中出現了各種各樣記號,有的形狀呈凸起的圓點,錢幣界稱其為“星”點(圖5),有的是半個圓點,稱其為“半星”,有的是橫劃,有的是豎劃,稱其為“橫槓”“豎槓”。  五銖上的這些記號的形狀和位置各有特點,同樣帶星點,有的在穿上,有的在穿下,有的懸空在文字之間,有的在穿口邊緣。星點數量亦是各異,有的置有多星,如見 ​​穿上或穿下有置五顆星的(圖6);同樣是橫槓,有的與穿口等長(圖7),有的比較短(圖8),也有位於穿上和穿下之變化。大多研究者認為,各種變化有可能是不同鑄爐的標記。見有的東漢五銖錢上帶有陰刻的文字(圖9),顯然是在完成鑄造以後刻上去的,這些究竟是什麼含義,常引起研究者的興趣。有的錢幣上的文字是直接鑄上去的,表現為陽文,那就更值得進一步研究了。這裡列舉一批可以排成陽文數字系列的五銖(圖10),真不知古人如此安排有什麼用意。  有一種五銖,在穿上或穿下鑄有一個“平”字(圖11),意在區別於市上出現的劣質錢幣。“平”字的含義與王莽的“一刀平五千”的“平”相同,是強調這種五銖的足值和“平當”,後人稱這種五銖為“平當五銖” 。除了 ​​公私藏品中常能見到平當五銖,1981年6月在四川忠縣東漢墓中出土過“平當五銖”,為這種五銖提供了科學的時代依據。  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推出了一種新型五銖。《後漢書·靈帝記》:“中平三年春二月,鑄四出文錢”。所謂四出文錢,是指這種錢幣背面穿口四角,各有一道凸槓直抵外郭,因此也有稱之為“角錢”(圖12)。靈帝推出這種五銖,意在重新規範市上出現的減重五銖,因此推出的新錢特別足重,大多能達到4克。這種足重的五銖錢在東漢後期的錢幣窖藏中,偶能見到幾枚,但很少有整批出土,說明當時使用這種四出文五銖錢的並不多。如1969年甘肅武威北二里雷臺出土著名的“馬踏飛燕”的東漢墓中,出土二萬多枚錢幣中,多半為各種各樣東漢五銖錢,而這種四出文五銖僅找到六枚。  當代金融“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近二千年前的漢靈帝不可能掌握,難怪當社會盛行私鑄錢混亂局面時,他不是從根本上採取積極的治國措施,卻錯誤地想用足重的五銖錢去治理劣質錢,這必然是難以奏效的。

兩漢五銖錢

(1) 西漢五銖                              (西漢五銖)

鋻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準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産,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釐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仿佛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準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説,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于元鼎二年(西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氾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鐘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余裏,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釐米,郭厚0.15-0.2釐米,寬0.1-0.14釐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係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準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産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西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誌。

西漢昭帝年間(西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産,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于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西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釐米,穿寬10釐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釐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西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釐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説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于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説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姦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産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陜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釐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2) 東漢五銖

西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蕩。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西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改鑄“四齣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後漢書光武帝紀》説:“初王莽亂後,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延武十六年始行五銖錢。東漢初恢復的五銖錢亦稱“延武五銖”,是延武年間採納馬援之議而鑄行的。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釐米,重3.4-3.4克,厚約0.1釐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範。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説,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 “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四齣五銖”又稱“四齣文錢”。所謂“四齣”,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為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鑄的“四齣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釐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釐米,重3.6-4克。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為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

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齣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説“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錢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董卓本一涼州豪強,漢靈帝時曾任并州牧。黃巾起義,他借何進徵召之機,帶兵入洛陽。他先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後焚燒洛陽,挾天子,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于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毀“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這種錢直徑只有1.2-1.5釐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董卓這種無文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以一個“金人”重量十二萬斤計算,董卓少説也可得錢七八萬億枚。這是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次鑄錢,流通地區狹小,只限長安、洛陽一帶。他以此在離長安一百多裏的現陜西戶縣,建造了一個稱作郿塢的城堡,城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單是糧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這種小錢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谷石數萬(枚)”的情形。用一擔錢去換一石谷,貧苦百姓哪能吃得起。當時民怨沸騰,饑民蜂起,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於是曹操趁機取漢,不久時代就進入了三國時代。

東漢磨邊五銖和剪鑿五銖  磨邊五銖,亦稱“磨邊錢”,即磨去外廓、邊緣之錢。磨邊五銖始見於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東漢中晚期常見,東漢末年更多。磨邊的方法,據説“多數是用一根木質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後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0.15-0.2公分。錢重減輕1克左右,就是説五銖錢經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為此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剪鑿五銖,或稱剪鑿錢,是剪邊錢或綖環錢的總稱。其法是將一枚錢鑿成內外兩枚。剪鑿錢西漢時期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西元147-184年)更加增多,以至達到氾濫的地步。

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週邊或衝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釐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衝截的痕跡。剪邊五銖錢據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錢直徑多數為2.05-2.2釐米之間,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區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跡與錢的直徑。

綖環五銖錢就是被剪去或衝鑿去內圈的錢,錢僅剩邊緣,呈環狀,錢文“五銖”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無論磨邊五銖、剪邊五銖還是綖環五銖,都不是法定貨幣。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的混亂,幣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銖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蕩、經濟蕭條與貨幣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東漢晚期的剪鑿五銖曾大量發現。其中剪輪五銖比較多,綖環五銖較少。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輪)五銖1858枚,綖環五銖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銖594枚,綖環五銖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余公斤,其中剪輪五銖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銖僅20余枚。1975年,陜西扶風段家小寨漢墓出土西漢綖環五銖,錢文余有“銖”、“五”各一半,有的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東漢磨廓五銖72枚,東漢剪輪五銖967枚。

東漢五銖從文字上看,“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呈圓折形,比西漢五銖錢略顯圓折。以上介紹的就是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漢五銖錢。

---------------

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中文名 五銖錢 單 位 貨幣 單 位 “銖”是古代一種重量講師單位 發 行 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 發 行 公元前118年 象 徵 天地乾坤

五銖錢

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后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週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氾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西漢五銖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 “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

台灣郵票上的漢五銖

台灣郵票上的漢五銖

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

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氾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鐘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1]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

五銖錢

五銖錢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劃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 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係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

五銖錢

五銖錢

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準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範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誌。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漢代五銖錢

漢代五銖錢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 ​​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劃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麵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範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週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週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產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東漢五銖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

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出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範。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 建武五銖 ”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 四出五銖 ”又稱“四出文錢”。所謂“四出”,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為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的“四出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厘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為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 ​​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出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錢東漢末年,董卓專權。董卓本一涼州豪強,漢靈帝時曾任并州牧。黃巾起義,他借何進徵召之機,帶兵入洛陽。他先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後焚燒洛陽,挾天子,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毀“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這種錢直徑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董卓這種無文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以一個“金人”重量十二萬斤計算,董卓少說也可得錢七八萬億枚。這是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次鑄錢,流通地區狹小,只限長安、洛陽一帶。他以此在離長安一百多里的現陝西戶縣,建造了一個稱作郿塢的城堡,城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單是糧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董卓的這種小錢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谷石數万(枚)”的情形。用一擔錢去換一石谷,貧苦百姓哪能吃得起。當時民怨沸騰,饑民蜂起,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於是曹操趁機取漢,不久時代就進入了三國時代。

東漢磨邊五銖和剪鑿五銖磨邊五銖,亦稱“ 磨邊錢 ”,即磨去外廓、邊緣

五銖錢

五銖錢

之錢。磨邊五銖始見於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東漢中晚期常見,東漢末年更多。磨邊的方法,據說“多數是用一根木質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後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0.15-0.2公分。錢重減輕1克左右,就是說五銖錢經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為此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剪鑿五銖,或稱剪鑿錢,是剪邊錢或綖環錢的總稱。其法是將一枚錢鑿成內外兩枚。剪鑿錢西漢時期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公元147- 184年)更加增多,以至達到氾濫的地步。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衝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

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跡。剪邊五銖錢據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錢直徑多數為2.05-2.2厘米之間,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區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跡與錢的直徑。綖環五銖錢就是被剪去或衝鑿去內圈的錢,錢僅剩邊緣,呈環狀,錢文“五銖”二字有的只剩一半。無論磨邊五銖、剪邊五銖還是綖環五銖,都不是法定貨幣。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的混亂,幣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銖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盪、經濟蕭條與貨幣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東漢晚期的剪鑿五銖曾大量發現。其中剪輪五銖比較多,綖環五銖較少。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輪)五銖1858枚,綖環五銖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銖594枚,綖環五銖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餘公斤,其中剪輪五銖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銖僅20餘枚。1975年,陝西扶風段家小寨漢墓出土西漢綖環五銖,錢文餘有“銖”、“五”各一半,有的僅餘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東漢磨廓五銖 72枚,東漢剪輪五銖967枚。

東漢五銖從文字上看,“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呈圓折形,比西漢五銖錢略顯圓折。以上介紹的就是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漢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靈帝時鑄“四出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樑初期,曾鑄 “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 常平五銖 ”。581年,隋統一後,另鑄“ 開皇五銖 ”,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2] 

隋五銖特點

五銖錢

五銖錢

隋五銖邊郭較闊,"五"字交叉兩筆較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標準隋五銖錢一般徑2.4厘米,重2.8克左右,重者可達3.5克以上;小型隋五銖錢徑2.3厘米左右,重2克左右。隋五銖大多銅質較好,製作規整,外廓寬平,有的"銖"字"金"首三角內斜,"朱"首方折,有大小兩種。因幣材配劑鉛量增加,錢色發白,故稱"白錢"。

開皇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鑄造。錢徑一般為2.4厘米,廓寬0.2厘米,穿徑0.8厘米。肉、穿多為周廓,面有周廓,面無內廓,穿右“五”字左邊有豎劃,開皇五銖平均每枚重量為2.8克左右。

發展史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五銖錢

剪邊五銖

 

東漢五銖錢

東漢五銖錢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蜀直百五銖

蜀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出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劃較肥,銅質晦暗。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 魏五銖 ”。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五銖錢

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 雞目五銖 ”。

 

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於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厘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厘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

 

樑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

台灣郵票上的梁五銖

台灣郵票上的梁五銖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

五銖錢

五銖錢

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劃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劃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