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隱性客家人」,冬山鄉民就有五成左右,來自福建詔安

冬山鄉客家尋根 打造故事廊帶

2017-04-10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蘭陽平原有群「隱性客家人」,冬山鄉民就有五成左右,來自福建詔安。為了讓宜蘭的客家文化被看見,冬山鄉公所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並由宜蘭縣政府和鄉公所支應配合款,斥資兩千兩百五十萬元,要在冬山鄉規劃「冬山阿兼城、火燒城客庄生活故事廊帶」,預計明年底完工。

  • 冬山鄉規劃冬山阿兼城、火燒城客庄生活故事廊帶。(記者簡惠茹攝)

    冬山鄉規劃冬山阿兼城、火燒城客庄生活故事廊帶。(記者簡惠茹攝)

從三山國王廟分布圖來看,宜蘭的三山國王廟在台灣密度最高,冬山鄉又是全國信仰最發達的地方。宜蘭縣政府說,其中以振安宮最著名,三山國王廟與客家文化密不可分,是客家聚落指標之一,但宜蘭目前仍未被列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域。

冬山鄉有多個客家聚落,包含鴨母埤、阿兼城、東城,還有重要客家寺廟大興振安宮,更有許多早期客家人拓墾的水圳。冬山鄉公所說,密集的水圳系統是客家精神重要象徵,鄉內留有多條水圳以詔安客家人命名,例如林寶春圳、林吉記圳、金榮發埤圳、八寶圳。

「冬山阿兼城、火燒城客庄生活故事廊帶」委託田中央聯合事務所規劃,預計明年農曆年前發包,明年底完工。鄉公所說,工程願景是把冬山客家幸福生活圈縫合回來,以振安宮為起點串連東興國小,最後以百年歷史阿兼城伯公廟的故事為結尾,串起聚落的歷史與生活。

「主要是希望帶著冬山人尋根。」冬山鄉長謝燦輝說,早期客家人在冬山拓墾,留下水圳、茶園、竹圍等重要歷史據點,鄉內更有十二間三山國王廟,但現在會說客語的人非常少,許多鄉親也不清楚自己跟客家文化的淵源,希望透過故事廊道的建設,把客家人的故事找回來。


 

 

「宜蘭ㄟ365天,天天都精彩!」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推動宜蘭縣社區日曆邁入第15個年頭,全縣239個社區已經有180個參加過日曆計畫,明年的日曆也選出深具特色的12個社區撰寫自己的故事,各社區今天在文化局聯合獻寶。
 
文化局長林秋芳說,社區日曆是屬於社區的印記、大家的共同記憶,為了加強日曆的在地性,這次的封面設計也邀請版畫大師陳韋㕇,以「馬上封侯」為題材,融合南方澳大魚旗意象,畫出拿著如意、金元寶和壽桃的猴子,象徵事事如意等含義。
 
今天的成果展上,各社區帶來日曆中具有意義的寶物,大眾社區用吸管做成各式各樣的創意作品,五結社區承載老師傅手藝的竹屋模型、武淵社區用天然氣燒烤的桶仔雞、人和社區友善農耕青蔥、蘇西社區樂齡銀寶生命繪本和東城社區傳統美食。
 
日曆中還有梅花社區遷徙歷史的茅草屋、順安社區的米阿麩、長安社區長保平安的幸福信箱、泰山社區戰車模型、復興社區無毒栽培的段木香菇和美福社區阿嬤傳統手工醬菜,充分呈現社區生活點滴、自然及人文風貌。

「宜蘭縣社區日曆」是文化局推動了15年的社造基礎擾動計畫,每年選出12個社區撰寫自己的故事,如今已完成了180個,宜蘭縣超過半數的社區參與其中;1999年,居住在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的李金墻先生,他有感於撕了幾十年的日曆,看的都是疏離的美麗風景,為什麼就是看不到自己腳下這塊土地,如果能一天換一個家鄉故事、景色該有多好!這個主意贏得很多人的迴響,當地熱心的居民、義工開始紀錄,最終完成365篇「阿蘭城影像日曆」,這也催生出「宜蘭縣社區日曆」。

宜蘭文化局長林秋芳表示,「社區日曆」就是貼近在地生活的報導,由社區民眾自願參加,一起發掘家鄉的美好、聽耆老說故事、聽長輩憶家常,找回消逝的歡笑、記憶與溫暖,讓文字紮根於土地、讓故事用「心」寫下來;為了加強社區日曆的整體在地性,封面設計特別邀請宜蘭版畫家陳韋 老師,以民俗年畫「馬上封侯」為題材,融合南方澳大魚旗意象,表現猴年有餘,手拿如意、金元寶、壽桃的猴子,更是象徵事事如意、財源廣進、福壽綿延。

「社區日曆」讓眾人合力寫下屬於自己鄉里的故事,今天的成果分享便讓12個社區帶來日曆中頗具意義的珍寶:有大眾社區深具環保意識的創意吸管作品、有五結社區承載老師傅手藝的竹屋模型、有武淵社區用天然氣燒烤的桶仔雞、有人和社區友善農耕的青蔥、有蘇西社區樂齡的銀寶生命繪本、有東城社區富有濃厚人情味的傳統美食、有紀錄梅花社區遷徙歷史的茅草屋、有順安社區讓人憶起兒時好滋味的米阿麩、有長安社區長保平安的幸福信箱、有泰山社區具軍營地緣意義的戰車模型、有復興社區天然無毒環境栽培的段木香菇及美福社區阿嬤傳統手路的醬菜;每一項都代表著社區中無形的能量,歷經一年的挖掘及累積,漸漸凝聚成一股新力量。

「社區日曆」不單單是幾張薄紙,而是屬於社區的印記、大家的共同記憶,為了讓幸福宜蘭的溫暖繼續渲染至各地,文化局會繼續邀集尚未參與的社區共同努力,讓這本從宜蘭土地孕育出的日曆陪伴您度過「宜蘭ㄟ365天」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長林秋芳(左3)、頭城鎮長陳秀暖(右3)歡迎大家參觀在頭城老街舉行的2013宜蘭社區總體營造成果展。(記者曾漢東/攝影)

2015-12-16 06:01:02 AM 標籤: 宜蘭 , 故事 , 日曆
【大紀元2015年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 2016「宜蘭縣社區日曆」於12月16日在文化局分享成果。「宜蘭縣社區日曆」是一本捨不得撕的日曆,一年365天,就有365個故事,天天都不同,一個月一個社區,一年有12個社區輪番上場。

「宜蘭縣社區日曆」是文化局推動了15年的社造基礎擾動計畫,每年選出12個社區撰寫自己的故事,如今已完成了180個,宜蘭縣目前有256個社區,已超過半數的社區參與其中。其緣由來自1999年的「阿蘭城影像日曆」,居住在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的李金墻先生,他有感於撕了幾十年的日曆,為什麼就是看不到自己腳下這塊土地,如果能一天換一個家鄉故事、景色該有多好!這個主意贏得很多人的迴響,當地熱心的居民、義工開始紀錄,最終完成365篇「阿蘭城影像日曆」,這也催生出2000年的仰山「宜蘭縣社區日曆」。
宜蘭文化局長林秋芳表示,「社區日曆」要一代傳一代。它就是貼近在地生活的報導,是地方文化資產。今年封面設計特別邀請宜蘭版畫家陳韋立老師,以民俗年畫「馬上封侯」為題材,融合南方澳大魚旗意象,表現猴年有餘,象徵五福臨門。
「社區日曆」讓眾人合力寫下屬於自己鄉里的故事,今天的成果分享便讓12個社區帶來日曆中頗具意義的珍寶,如大眾社區的創意吸管作品、五結社區承載老師傅手藝的竹屋模型、武淵社區用天然氣燒烤的桶仔雞、人和社區友善農耕的青蔥、蘇西社區樂齡的銀寶生命繪本、東城社區的傳統美食、紀錄梅花社區遷徙歷史的茅草屋、順安社區讓人憶起兒時好滋味的米阿麩、長安社區帶來家家戶戶都有的長保平安的幸福信箱、泰山社區具軍營地緣意義的戰車模型、復興社區天然無毒環境栽培的段木香菇及美福社區阿嬤傳統手路的醬菜。
它不單單是幾張薄紙,而是屬於社區的印記、大家的共同記憶,為了讓幸福宜蘭的溫暖繼續渲染至各地,文化局每年都會徵求12個社區參與,讓這本從宜蘭土地孕育出的日曆陪伴您度過「宜蘭ㄟ365天」。

2015-12-17 07:36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宜蘭ㄟ365天,天天都精彩!」縣文化局推動宜蘭縣社區日曆邁入第15年,全縣239個社區中,已有180個社區參加過日曆計畫,明年的日曆也選出12個社區撰寫自己的故事,昨天發表成果。

 

宜蘭縣內12個社區昨天在縣府文化局發表2016宜蘭縣社區日曆成果。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
 

文化局表示,社區日曆起源於1999年員山鄉阿蘭城的李金墙,有感於撕了10幾年的日曆,看到都是外縣市風景,希望能在日曆上看見家鄉景色,這個想法得到回響,熱心居民、義工開始記錄,最終完成365篇「阿蘭城影像日曆」,也催生出宜蘭縣社區日曆。

文化局長林秋芳說,社區日曆是大家的共同記憶,這次封面設計邀請版畫大師陳韋㕇,以「馬上封侯」題材,融合南方澳大魚旗意象,畫出拿著如意、金元寶和壽桃的猴子,象徵事事如意。

各社區帶來日曆中具有意義的寶物,大眾社區用吸管做成各式各樣的創意作品、五結社區承載老師傅手藝的竹屋模型、武淵社區用天然氣燒烤桶仔雞、梅花社區遷徙歷史的茅草屋、順安社區的米阿麩、長安社區長保平安的幸福信箱等,充分展現社區生活點滴與人文風貌。

李豐作原居住在台北,因嚮往大自然生活,退休就一直想尋得適合種植的農地,半年後買到一塊野草叢生、滿地荒蕪的農地,經一年多的整理,才成為溫馨的家,名為風境園。園區有自行車道、堆沙、戲水池塘、攀爬繩索、籃球架、鞦韆等設施,另有各種有機蔬菜、水果,如桑椹、龍眼、枇杷、樹葡萄、柑橘、檸檬、香蕉等。庭園有20 多棵桂花長長一排,棵棵落雨松間還有一棵大茄苳樹,樹下放有一組石桌椅,可飲茶乘涼;還有日本紅楓、加拿大黃楓,中間挖有魚池,池旁有扁柏、楊柳、巨石等;另處還設有烤肉區,可供村民朋友作為休閒聚會場所。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By Youngsun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會址:260 宜蘭縣宜蘭市縣政六街68巷47號 電話:03-9254515

宜蘭2016社區日曆出爐 12社區寫故事

2015-12-17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宜蘭ㄟ三百六十五天!」二○一六宜蘭縣社區日曆出爐,五結社區等十二個社區寫下自己的故事,是記錄也是典藏,一張張日曆紙都是共同回憶。縣文化局推出「社區日曆」,十五年來凝聚一百八十個社區力量,這項計畫執行十五年從未間斷,也創下紀錄。

  • 明年猴年,社區日曆由版畫大師陳韋(厂立) 設計,以民俗年畫「馬上封侯」為題材。(記者游明金攝)

    明年猴年,社區日曆由版畫大師陳韋(厂立) 設計,以民俗年畫「馬上封侯」為題材。(記者游明金攝)

  • 2016宜蘭縣社區日曆出爐了,各社區分享成果。(記者游明金攝)

    2016宜蘭縣社區日曆出爐了,各社區分享成果。(記者游明金攝)

宜縣有二百三十九個社區,「社區日曆」緣起於十五年前,員山鄉阿蘭城的李金墻,有感日曆上都是單調數字,有些則是疏離的美麗風景,為什麼看不到腳下土地,如果日曆能是家鄉故事或景色,該有多好?這項意見引起回響,催生出「宜蘭縣社區日曆」。

明年是猴年,社區日曆封面邀請版畫家陳韋(厂立)設計,他說,以民俗年畫「馬上封侯(猴)」為題材,有五隻猴子呈現歡樂景象,並融合南方澳大魚旗意象,表現猴年有餘,手拿如意、金元寶、壽桃猴子,也象徵五福臨門、財源廣進、福壽綿延。

其他參與明年社區日曆的社區,大眾社區主推創意吸管作品、五結社區承載老師傅手藝的竹屋模型、武淵社區用天然氣燒烤桶仔雞、人和社區友善農耕、蘇西社區樂齡銀寶生命繪本、東城社區傳統美食、梅花社區茅草屋、順安社區的米阿麩、長安社區長保平安幸福信箱、泰山社區具軍營地緣意義的戰車模型、復興社區段木香菇、美福社區阿嬤傳統手路的醬菜。

文化局長林秋芳說,每項特色都是社區無形能量,歷經一年發掘及累積,凝聚成新的力量,「社區日曆」也是貼近在地生活的報導,共同發掘家鄉美好、聽耆老說故事、憶家常,找回消逝的歡笑、記憶與溫暖,讓故事永遠傳唱。

-----------------------

迎接新年度的「2006年宜蘭縣社區日曆」,7月份有著五結鄉協和社區自己的書寫,一個個故事串連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社區面積351.5公頃、人口3161人…,範圍包括過去的中一結庄、大埔庄、鐤橄社及青仔地四部分,台灣光復後,將三庄一社合併成一村,並改名為協和村,希望四區聚落人民能協力相助,和平共處,共同開創新局之意。」

 

 


「社區位於冬山河畔,有著五股圳、大埔圳、黑水港、二結圳流經轄區內注入海洋…,過去地勢低漥,大水不斷、積水不退,有『高處淹三次、低處淹一次』的說法…,冬山河整治後,今日廣大的農田是著名的越光米及五農米的產地。此外目前亦正在推廣有機蔬菜種植、米酒釀造、古法燻製的鴨賞等…。」
「傳統的農村社區,就未來發展言,邁向結合觀光及更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應是最佳之途徑…,期許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希望將勤樸而實在的協和精神發揚出去,以環保、觀光、米食產業等軟體建設為發展工作的重點…」
…………
也許您曾和我一樣,「協和社區到底在哪裡?」會一知半解問著。
告訴您-如果您曾經倘佯在冬山河親水公園,吆喝著五月的縣傳統龍舟賽、伴著童玩節嬉戲過暑假、欣賞著國際名校西式划船賽。也許您曾在地中海風情的香格里拉享受餐宴,在冬山河西畔各具風格的高雅民宿接待親朋好友。或是您曾路過五結街上後,欣賞著一片綠油油的田野風情畫,讚嘆有著改建後相互競美的農舍點綴其中。還是曾經路過關廠許久的宏國木業,感嘆逝去的風華歲月,走過縣定古蹟的永安石板橋,緬懷先民的遺跡…。這一切踏踩都發生在幾近失聲的「協和社區」土地上,只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腳印,總是容易被抹蝕淡去-

「真的很少人知道有協和社區!我們參與2006年宜蘭縣社區日曆製作,就是要透過社區主體的自我再現與爭取發聲管道,讓潮來潮往的過客與短暫停駐的旅客,都能知道冬山河畔有協和社區,而我們長年生活其中。」
「親水公園開園後的觀光人潮,確實帶來社區的商機、繁榮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在商店、觀光旅館、餐廳、民宿、公寓大樓如雨後春筍冒出之際,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部份社區生活,依然有著自己不變的軌跡,社區也傳承著依附土地獨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共同歷史記憶和一個個珍貴人文故事。」
「對一個社造菜鳥的我們言,從參與社區日曆製作歷程,學習了初步啟動社造所需的智能,12個社區共同參與的研習課程-如社區資源調查、耆老訪談進行、工作團隊組構、田野資料展現…等,社區從這個參與平台
中確實獲得一些推動社造技能、培育社造人力機會與接受一些社造概念,這是過去不曾有的機會。」
上述是歸納幾個參與協和社區日曆工作者的動機和感想,從訪談中分享彼此共同參與的甘苦、工作中的成長,相互推崇的那份謙虛與不居功。也感受完成社區日曆製作,企求自我主體展現歷程中的辛苦,如果對照著之前製作完成的「協和社區導覽手冊」,相較之下確實看到了從生澀到成熟的社區資源展現技巧。從他們開始憂心社區工作團隊的未來、思考社造路何去何從的話語中,確信一個從參與中集結的社區共同意識逐漸在萌芽,也看到一個新啟動社造社區邁向欣欣向榮的希望所在。

幾年來,若選擇縣內初始啟動社造的社區,進行訪談作社造報導時,最常聽到的共同肯定是「因參與了宜蘭縣社區日曆制作,社區啟動了社造機制,投入了宜蘭社造家族」,似乎在社區、社造、社區日曆到宜蘭社造家族構成了一個綿密的進程,建構了另一個無形的共同體。
記得到協和社區的那一天是一個深秋的午后,在冬山河畔加油站的辦公室2樓,提供充當社區社造工作點中,大片的落地窗外的有宛若長虹的捷徑橋、綠草如茵的親水河畔和遠處的宜蘭地標龜山島等。廣闊的視野景多添加話題多、想的也多,訪談倒比較像是聊天式的進行,因此談社區日曆、冬山河聯盟,聊依附製作社區日曆中的社區意識到宜蘭意識建構。正巧翻開當天的報紙,赫見斗大的新聞-「副縣長因發現2005年宜蘭縣社區日曆中有官樣、不美觀或主題不明確等照片,搖頭表示『明年如果再這樣的話,乾脆不要再印製了』」。
那一刻-真是五味雜陳,套一句話「有那麼嚴重嗎?」,也撩起筆者想藉解析依附社區日曆製作,以此媒介探討啟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機制與功能,回歸「宜蘭縣社區日曆」製作的原貌-
縣政府委託非政府組織承辦,每年並結合12個社區,共同推動宜蘭縣社區日曆制作執行,藉以貫徹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實踐於村里社區。這是基於社區總體營造事務推動及於底層,必面臨複雜性,動態性與多元性的環境特質,因此由公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公民三者,以「公、私合夥」方式行共同管理、生產、配置的治理模式,此合夥方式主要強調公、私部門間的互惠平等、共同參與及責任分擔。因此其核心關係是改造政府由治理走向統理,更具行政效率、提昇施政品質、將公共資源及於社區底層,私部門因而承擔更多公共責任,造就更多公共利益,社區民眾卻要更多的社區參與和公民智能提升。公部門在此不能自恃是位居一般「官僚體系」的高高上位,對事務執行成敗先尋置身「事外」,自以認為是負責「動口」的裁決、審判者,而忘了推動事務進程中的溝通、協調、參與和共同的責任分擔…。
回朔仰山文教基金會初始擬定的「宜蘭縣社區日曆」製作計劃案,其預期達成有形方面效益是:培訓社區資源調查人才、建立各社區地方資源檔案和「宜蘭縣社區日曆」完成出版。無形效益能有效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帶動社區營造風氣、促成社區結盟、社造經驗交流、展現宜蘭地方特色與社會力,進而建構宜蘭縣社區共同意識。也就是自許成為區域社會力平台,藉製作社區日曆為媒介,實為推動社區營造為主的初衷,從訪談幾個參與過2002-2006年社區日曆製作的社區實踐經驗,約略得以檢視其確實凸顯了幾個功能-
整個企劃案經費是仰山向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專案經費申請全額支援,再透過讓實際參與案例制作的社區共同實踐執行,有別於目前一般有關社造政策的推動執行依附各個單位中,各部門皆有社造經費預算與核撥權。導致各個別社區為爭奪有限資源,強力動員政治網絡或民代施壓,形成有重複資源取得的浪費與社造經費不足的巨大差異,常展現弱肉強食的不公。此不僅造成社區間因資源爭奪導至對立不合,或如過去擁有行政資源的政黨,即利用此一操控資源分配手法,進而直接掌握地方樁腳、培植政治資源,造就畸形的派系政治,或對各社區採兩露均霑的平均分配方式,造成資源浪費卻無行政成效可言。
依附社區日曆製作的社造機制,讓公部門得以結合NPO提出的深具創意案例制作和由下而上的社造操作精神,將社造工作推及於社區最底層、貫徹公共政策及於行政體系最末梢。且公私合夥推動公共政策,將國家社會資源有效再分配於實際從事社造的村里單位,可避免資源分配因政治力介入造成浮濫或不均。另外結合充沛的民間社會力,以社區共同操作方式共負成敗之責模式,透過共同參與歷程,展現全縣性、全面性的社造成果,逐步形塑宜蘭縣社區共同體意識,建構大尺度的宜蘭社區意識認同。
對參與的12個社區言,經由共同參與中學習相互成長,也分享NPO與專業支援團隊經驗、資訊,有更多聯結點的社會網絡建立,創造此後社區更多資源、資訊增益。且檢視從2004年之後參與的社區,大都為初始推動社造起步社區,足證案例推動已建構了完整的社造培訓功能,補足以往不知啟動社造機制,或因政治網絡不足而被屏除社造門外的遺漏,反而形成一股席捲全縣性社造家族聯結。加上全縣性的社區日曆發行,促成各社區為展現自己的社造內涵與風情萬種而各盡其力,有時讓部分社區原有的內部衝突,為因應對外展現社區意識,而減低內部衝突。且從社區日曆初始創意緣起於一個老人家的提議,推動歷程的資源調查、耆老訪談等,社區老人成為重要報導人與參與著,重新被肯定、建構自我價值,甚至成為社造工作的最熱情參與著,無形中加強了社區內部代間關係聯結,凡此種種展現潛藏於社區的另一股深沉社會力,此絕非傳統權力或行政命令下所能收效。

一般公部門的一條鞭運作程序,對於政策推動執行常囿於年度執行成效評估壓力,諸如對依附社區日曆的社造案,往往會汲汲於可立竿見影的「社區日曆」圖文呈現部分。而無視核心的社區營造、社區意識建構、凝聚社會力等多面向檢視,尤其與社區實踐距遠的高位者,更應「高瞻遠囑」避免有此缺憾。筆者支持之後的社區資源調查、社造成果透過「社區日曆」展現時,社區工作者能跳脫傳統社區承襲到的官僚思維、避免官樣文化再現,也能提升文字再現技巧,讓看的到的「社區日曆」、看不到的社造歷程都更完美。也期許共同參與的公部門、NPO,除了看到社區日曆頁頁有故事外,也能體恤一個個社區書寫背後的艱辛、差異性…多予鼓勵、支持。
期待一份用心,能讓下一刻走入親水公園時,有展現「社區日曆」的一角落,看到2006年七月的社區日曆,一頁頁靜靜呈現「協和社區」和冬山河畔的親密聯結故事!也能讓每一個走進縣政府、縣議會、火車站…的訪客,有機會看到12個社區、12個月、365日的「宜蘭縣社區日曆」看板,那裡黏附著看的見的社區生活,也承載著看不到的宜蘭社區意識建構…。


詔安客家文化節越晚越熱鬧 崙背千人舉澹仔火迎暗景  2019年「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詔安客家人
記者蘇榮泉、郭春輝/雲林報導 -2019-09-08 14:12:08
詔安客家文化節崙背登場1   https://t.ly/OvW2D
▲縣長張麗善與鄉長李泓儀帶領來賓及民眾舉「澹仔火」踩街,場面熱烈。(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為期一個月、已列為客庄12大節慶的「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7日晚間在崙背登場,吸引數以千計鄉親到場,縣長張麗善、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等一同點亮「澹仔火」來迎暗景,象徵薪火相傳,也意味開始「顧更」保護家園;隨後大家高舉澹仔火往市區踩街。
7日晚詔安客家文化節開幕,特別結合舉火把與七嵌武術相結合,在串連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公所及在地社團、7大宮廟、8所學校共同規劃了具詔安客家特色之10大主題系列活動,縣府特邀請全國民眾,歡迎未來一個月到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來作客,體驗詔安客家人好客的熱情。
▲全體來賓齊心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縣長張麗善指出,詔安客家文化在雲林推動成果,包括將武術扎根,客家語言及生活方式之推動與保存,尤其今年文化節熱鬧空前,她建請客委會要多重視少數族群,讓詔安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也歡迎全國民眾未來一個月到雲林客家庄感受客家人的熱情。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對詔安客家文化一年比一年熱烈相當欣慰,他說,詔安客家文化的推動如此成功,證明未來客家文化同樣能推向全台灣,為了讓客家文化更落實在台灣,政府已將客家話列為國家語言,未來將全面推動,讓更多人認證說語,未來政府將把客家話將從學校落實起,因客家語言是從學校被趕出去,我們要從學校找回客家語言。
在各界來賓一同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後,數以千計民眾紛紛手持澹仔火開始往立場踩街,長長的火炬讓暗黑迎向光明,徵象客家人透過澹仔火的火光「顧更」保護家園,抵禦土匪。
千人舉「澹仔火」,火炬讓照亮崙背暗夜。(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文化處長陳璧君說,每年的這個時候,整個雲林就充滿詔安客家氣息,活動非常豐富,有七嵌港尾武術傳奇話劇表演、詔安客語布袋戲、七嵌武術老中青匯演、百位細子齊打武術、七嵌武術紀錄片、火把舞及在地詔安藝文演出等,現場也有許多可以體驗詔安客庄生活的工藝DIY、客語闖關及古早味客家美食免費品嚐,充分展現詔安客家文化特色。  https://t.ly/OvW2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