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12-183BOOK12-184  

國姓井及孔子紀念碑民國四十一年/(1952) 提供人/郭傳芳

民國四十一年(1952),中部五縣市童子軍第一次大會在彰化八卦山舉行,大甲鎮各界拍攝鐵砧山景點照片贈送,有國姓井(今劍井)、及孔子紀念碑二種,藉以推銷大甲觀光,帶動地方經濟繁榮,值得敬佩。圖中的國姓井仍保有清代遺風,變化極微。今日所見至少已歷經三次整修,並在四十二年(1953)由于右任親書「劍井」兩字後,國姓井之名漸被取代、淡出大甲人的記憶。孔子紀念碑係民國三十八年(1949)八月二十七日,鐵砧山腳望族許天德先生,為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週年而書立於鐵砧山上。當年「孔碑夕照」為鐵砧山八景之一「孔碑」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教師節當天發現遭竊,民國九十一年(2002)六月三十日吳朝龍先生尋獲,現移立於大甲文昌祠

--------------------------------------------

BOOK12-180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昭和十八年/(1943) 提供人/李樣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自此臺灣歷經日本五十一年的統治。同年五月三十一日,日本近衛師團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由今台北縣鹽寮附近登陸,接著在全臺展開一連串的佔領軍事行動。在日軍攻佔大甲前,大甲守軍(黑旗軍副將李惟義)退守彰化,大甲已無守衛軍,鄉民惶惶不安;八月十六日大甲仕紳為避免戰禍,推派黃海(明治三十年(1897)一月任大甲首任區長)、吳朝宗(後為新竹縣參議)及謝漢秋(明治三十四年(1901)接黃海為第二任大甲區長)等人,到大安港迎接日軍到大甲,當時朱麗為英語翻譯。八月二十三日中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到大甲文昌祠,並於同月二十五日抵牛罵頭。十月二十八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染上瘧疾,十月二十八日於台南城逝世。之後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其駐紮的遺跡地,指定為史蹟加以保護,當時共有三十八處大甲文昌廟即為其中之一,並建有如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揭幕式時邀請地方人士及公學校師生共同參與。圖為大甲家政女學校第一回卒業紀念冊內,位於大甲文昌祠內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

-------------------------------

BOOK12-185BOOK12-186  BOOK12-187  

李雅正膺選省議員、朱江淮榮任建設廳長聯袂遊街拜謝(二)民國四十六年九月/(1957)提供人/朱瑞墉

圖為李雅正省議員、及朱江淮建設廳長,拜謝隊伍來到大甲南門口,兩旁居民夾到歡迎,兩人站在三輪改裝「敞蓬車」上向民眾揮手致謝的情景。道路上歡迎門的位置,約為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大甲石城,南門的位置。圖左六連棟二樓街屋,昭和十年(1935)五月十七日竣工落成,為庄美人黃直發所建。其中益記青果鋪旁的斜屋頂建物,為今「上海三六九肉包店」,右上電線桿後方約為今第二市場。

-------------------------------------

BOOK12-188 (1)  

李雅正膺選省議員、朱江淮榮任建設廳長聯袂遊街拜謝(四)民國四十六年九月/(1957)提供人/朱瑞墉

圖為李雅正省議員、及朱江淮建設廳長,拜謝隊伍來到大甲順天路三角街前。隊伍前方由踩高蹺前導,今日已難再見此景。當時順天路只中間鋪設柏油路面,車輛稀少,道路感覺好寬廣。左邊幾位兒童又驚又喜摀著耳朵看熱鬧。圖右聖和西藥房已遷至南門口,其隔壁臺灣合會儲蓄股份有限公司大甲分公司,為今座落在鎮政路上臺灣中小企銀大甲分行的前身,現在則為大甲鎮農會順天辦事處。從同個角度觀看,除了招牌雜參差雜亂外,「昭和樣式」街屋幾無改變,仍保持日治時期的風貌

----------------------------------

BOOK12-194  

大甲鎮中山路街景民國五、六十年代/(1960-70 ) 提供人/林清西

民國五、六十年代(1960-70)的大甲鎮,南來北往的道路,僅有市區的順天路及經過大甲火車站的中山路。因中山路為台一線省道,更為南北交通要道,車水馬龍,至為熱鬧。據說當時南北運輸夜以繼日,中山路、及順天路二旁的居民,夜夜被呼嘯而過的車聲,吵得難以好眠。圖為民國五十八年(1969)中山路街景,大甲中學剛放學,台灣客運及豐原客運正從學校載送學生回家的熱絡景象,路上還有清湯掛麵,戴著「童子軍帽」的女學生,三二成群,漫步踏上歸途。右上角「清安西藥房」為今薰風里長王清彥先生所經營,屋旁為雜貨店,雜貨店旁的榕樹下有一間土地公廟,位今鎮瀾街、中山路口,鎮瀾街約民國七十八年(1989)左右才開闢。

---------------------------------------

13  

BOOK12-195  

大甲鎮瀾宮舊貌約日治昭和十年左右/(1936) 提供人/林言義

這張照片約從今日德美百貨大門口方向朝鎮瀾宮望去的景緻。圖中廟宇最高處上有「雙龍護塔」剪黏為媽祖廟正殿,正殿前方為拜殿,再往前為接到三川殿的過水廊,而圖右側枝葉,為廟前虎邊的榕樹枝,圖左側那棟枝葉繁茂的榕樹,今因位於廟後路中,照顧不當,已樹病纏身,奄奄一息。圖中小商店皆已拆除改建為「太歲宮」。

----------------------------

BOOK12-197  

大甲鎮瀾宮重修奠安清醮第二區紀念攝影昭和十一年舊十月十六日/(1936) 提供人/周振昌

昭和十一年(1936)大甲鎮瀾宮為慶祝重修落成,以及昭和十年(1935)「墩仔腳大地震」,大甲一切平安,而舉辦祈安清醮大典。第二區醮壇「大主醮」,設在富都戲院一帶,經費由大甲二保、山腳、外埔庄(大甲東、馬鳴埔、鐵砧山腳、土城、內水尾、六分…)等一帶信徒敬奉。此圖應為醮壇建成後,地方人士於醮壇上合影留念。雖照片年代已久,仍可看前排中間者為大甲名望之士杜清先生、其左二為何永先生;約月餘,杜清先生於十二月六日辭世,享年六十九。

-------------------------------------

P219  

清水神社祈年例祭昭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1942) 提供人/李樣

大甲郡各街庄地方首長等人,至清水神社參與祈年祭,以祈禱五谷豐收後,於社務所前合影留念。二排左三(不計孩童)李晨鐘(大安庄長)、李樣(與其他三位女學生表演舞蹈,當時就讀大甲家政女學校三年級),三排左一(李晨鐘左後方)甲斐善勇(大甲街長)

---------------------------------------

BOOK12-198  

聖壽牌奉安式並曹洞宗大甲佈教所開所式紀念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941)提供人/郭雙富

曹洞宗大甲佈教所為今永光寺,開山創建人為中部名剎苗栗大湖法雲寺第三代住持妙然法師,曹洞宗大甲佈教所於昭和十五年(1940)二月一日興建,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十三日舉行開所式並安奉聖壽牌。前排右三起郭金焜(助役)、妙然法師、秋山久七街長、左二鄭青山、左四土持達郎校長,二排左三李炳焜、左五郭戊己,三排右一康萬傳,四排右二陳財福、左起林鐄梅(藥店梅)、黃再愷、郭木榮、黃有德。

 ------------------------------------

BOOK12-199  

大甲街各宗教聯合花祭會昭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1942) 提供人/郭雙富

此圖是佛教浴佛節,也就是釋迦牟尼誕生之日,各宗派以遊街的方式慶祝。信眾們會以鮮花供養。大家以很熱誠、歡喜的心來慶祝釋迦牟尼佛誕生。不計孩童,隊伍左二起黃有德(有德師)、妙然法師(永光寺第一任住持)、右二秋山久七(大甲街長)。


 

  BOOK12-201  

下社尾土地公廟謝平安民國三十八年左右/(1949左右) 提供人/卓清木

下社尾(奉化里)土地公廟,與一般土地廟不同有尚有土地婆,其中流傳一則傳奇故事,「清朝時期,有一唐山客隨身背著土地公、土地婆移居到下社尾庄打拼,但發展不是很順暢。於是以社尾庄為根據地,來來去去,四處尋求發展。最後到豐原、東勢一帶,工作始穩定,經過了幾年的打拼,生活已安定,遂決定從下社尾庄迎土地公、土地婆到東勢定居。要離開社尾庄時,竟然迷了路,一直在社尾庄一帶打轉,走不出去,屢次走回原點,他驚奇,相遇的村民也訝異,莫非土地公、土地婆想留在本地。於是趕緊放下土地公、土地婆,置香禮拜,拜筊問明緣由,結果連得三聖筊,說是土地公、土地婆想留在本庄。於是村中士紳請回家供奉,後來在土地公埕蓋廟奉祀,沿傳至今。」圖為民國三十八年(1949)左右,土地公廟謝平安,每戶都用榭籃盛滿祭品祭拜的盛況,目前土地公廟前的廣場已蓋滿房子。

----------------------------------------

 成湯桑林禱雨https://goo.gl/3Lzhta


 

BOOK12-202  

大甲水尾溪祈雨(一)民國四十幾年/(1950-) 提供人/陳文德、林言義

民國五十二年(1963)以前,大甲地區若發生旱災嚴重缺水,各機關首長、地方士紳等便會成立祈雨管理委員會,在鎮瀾宮內擲筊,祈求神明指示祈雨日期。一開始先在鎮瀾宮天井立「祈雨壇」,恭迎鎮殿媽祖、五穀爺、及貞節媽(平日供奉在觀音佛祖殿內)等神像,安座於「祈雨壇」上,祈望神明為蒼生祈求上天能普降甘霖,拯救眾生。這段期間誦經團並不斷誦讀祈雨的經典,如十小咒、普門品等。倘祈雨多日未能如願感動上蒼,則需進一步至大甲附近的水源處祈雨,主要以大甲溪、大安溪、水尾溪及后里圳為主。至於到那裡祈雨?仍以擲筊決定。為了讓蒼天了解老百姓因旱災已苦不堪言,如喪考妣,並祈上天速予降雨解旱;地方首長、士紳也與祈雨黎民一同「穿麻衣、戴草箍」。接著請三神入轎,行列前頭為綁有「商羊(獨角鳥)」的祈雨令,前頭幡旗寫上「雷公電母」、「四海龍王」等與水有關係的神號,從鎮瀾宮出發至祈雨地點,途中參與者皆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並有人拿榕樹枝沾水,灑向天際,眾人不斷誠心的呼喊「皇天降雨救萬民!」。到達目的地後,神桌上供奉清香素果,全體披麻帶孝跪於供桌前祈求,誦經團不斷的將祈雨經文唸誦;據說在誦讀「淨水真言」時,一般而言,天漸昏暗,細雨漸飄。最後唸誦「回向」的經文時,雨勢加大,此並非表示祈雨已成,功德圓滿,尚要在祈雨地點汲取水一杯,由委員著哀服迎回鎮瀾宮敬奉諸神;而誦經團則需持續誦經至雨水下到「立雨壇」下的水桶足夠為止。「萬一祈不到雨怎麼辦呢?據鎮瀾宮管理員稱:有貞節媽的祈雨,從來沒有祈不到的,最多只有慢幾天必然會下雨的」(大甲貞節牌坊,陳文德,1985)。圖為民國四十幾年(1950-)水尾溪祈雨情景,執祈雨令者林聯飛(曾任縣議員),著道袍者左三起王萬吉、王甲壬(鶴髮者)。

-------------------------------------------

BOOK12-204  

大甲水尾溪祈雨(二)民國四十幾年/(1950-) 提供人/陳文德

大甲的祈雨歷史,可遠溯清同治元年(1862)。那年發生「戴潮春之亂」,其部將王和尚(大甲人)曾於一年內圍攻大甲城三次,並屢以斷水道之計,欲迫城內投降;然每到危急存亡之際,地方人士敬請貞節媽林春娘,在大甲鎮瀾宮手持三柱清香,跪地禱天,祈求上蒼降下甘霖,以救眾生。三次皆以至誠感動上天,甘霖立降,城內兵將士氣大振,擊潰賊軍。至此之後,大甲地區苦旱祈雨,除了大甲鎮瀾宮主神媽祖、及五穀爺外,還需恭迎貞節媽神像一齊祈雨。據說日治時期柴田一平擔任街長時,亦曾祈雨一次,當時的水利組合長柳川,雖百般不願,仍需「穿麻衫、戴草箍」,與眾人祈雨。此圖應為民國四十幾年(1950-)郭金焜鎮長任內,大甲旱災至大甲水尾溪祈雨的情景。

----------------------------------------

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