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屏風 或改寫孔子生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30 17:47 中央社 台北30日電
中國大陸歷史專家發現,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上有孔子圖像及生平介紹文字;這些介紹文字比「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和「史記‧孔子世家」都早,可能改寫孔子生年。
西漢海昏侯墓位於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公里的墎墩山上,歷經5年考古發掘,已出土各類文物逾1萬件。
大陸江西的信息日報報導,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屏風上的文字記載,可能改寫孔子的出生年代。
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專家王楚寧日前撰文「海昏侯墓孔子屏風淺釋」,認為屏風上的文字介紹孔子的基本個人情況,之前各種傳世書籍都沒有完整記載孔子的姓與氏,孔子屏風則明確寫著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將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記錄。
其中,孔子屏風的第二列文字「魯昭公六年,孔子蓋卅矣」,明確記載了孔子三十歲時的準確紀年,由這一時間節點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為魯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
孔子屏風記載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榖梁傳」記載的生年早14年、比「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生年早15年
-----------------
國姓井及孔子紀念碑民國四十一年/(1952) 提供人/郭傳芳
民國四十一年(1952),中部五縣市童子軍第一次大會在彰化八卦山舉行,大甲鎮各界拍攝鐵砧山景點照片贈送,有國姓井(今劍井)、及孔子紀念碑二種,藉以推銷大甲觀光,帶動地方經濟繁榮,值得敬佩。圖中的國姓井仍保有清代遺風,變化極微。今日所見至少已歷經三次整修,並在四十二年(1953)由于右任親書「劍井」兩字後,國姓井之名漸被取代、淡出大甲人的記憶。孔子紀念碑係民國三十八年(1949)八月二十七日,鐵砧山腳望族許天德先生,為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週年而書立於鐵砧山上。當年「孔碑夕照」為鐵砧山八景之一。「孔碑」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教師節當天發現遭竊,民國九十一年(2002)六月三十日吳朝龍先生尋獲,現移立於大甲文昌祠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昭和十八年/(1943) 提供人/李樣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自此臺灣歷經日本五十一年的統治。同年五月三十一日,日本近衛師團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由今台北縣鹽寮附近登陸,接著在全臺展開一連串的佔領軍事行動。在日軍攻佔大甲前,大甲守軍(黑旗軍副將李惟義)退守彰化,大甲已無守衛軍,鄉民惶惶不安;八月十六日大甲仕紳為避免戰禍,推派黃海(明治三十年(1897)一月任大甲首任區長)、吳朝宗(後為新竹縣參議)及謝漢秋(明治三十四年(1901)接黃海為第二任大甲區長)等人,到大安港迎接日軍到大甲,當時朱麗為英語翻譯。八月二十三日中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到大甲文昌祠,並於同月二十五日抵牛罵頭。十月二十八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染上瘧疾,十月二十八日於台南城逝世。之後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其駐紮的遺跡地,指定為史蹟加以保護,當時共有三十八處,大甲文昌廟即為其中之一,並建有如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揭幕式時邀請地方人士及公學校師生共同參與。圖為大甲家政女學校第一回卒業紀念冊內,位於大甲文昌祠內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
老照片還原歷史 120年前日親王來台病死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佳里地區民眾耳熟能詳的抗日故事「蕭壠走番仔反」,據傳一八九五年日本親王北白川宮能久行經蕭壠時,被義民以長竹竿綁鐮刀割下頭顱而亡,日軍為了報復,展開大屠殺,造成蕭壠幾乎滅庄,居民紛紛逃難,又稱為「蕭壠事件」。台南二中校友會與規富機械共同發行的「一八九五乙未戰爭撥雲見日」新書,以老照片搭配簡潔的中英文說明,還原歷史,北白川宮能久其實是死於瘧疾。
走番仔反 傳聞因親王被義民所殺
「一八九五乙未戰爭撥雲見日」全書計有一百廿四張九十至一百廿年前的老照片,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開始,敘述一八九五年日軍接收台灣與台灣民主國成立的始末,總編纂許祐愷、羅珮芳及台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花費約一年半收集資料、驗證,訪問各地文史工作者,與南二中、台南市圖及個人收藏的日治時期文獻資料交叉驗證,再歷經近一年,以日文書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為參考,編寫完成。
許祐愷、羅珮芳表示,一八九五年五月,北白川宮能久從中國旅順率日本近衛師團接收台灣,一八九五年五月卅一日登陸澳底後,六月三日即攻下基隆,當時台灣已是夏天的炎熱氣候,與旅順的氣溫相差十二度,但從日軍穿著冬季軍服來看,北白川宮能久率軍來台很倉促,對台灣也不了解,且根據數據資料,乙未戰爭中,接收台灣的日軍戰死者有一百六十四人,病死台灣的卻高達四千六百廿四人,後送回日本治療者兩萬一千七百四十八人,留在台灣治療的也有五千兩百四十六人,顯示當時台灣環境衛生狀況相當惡劣。
新書撥雲見日 當年瘧疾大流行
許祐愷說,根據日文典籍「台灣」的內容,一八九五年九月初,日本近衛師團抵達彰化,而當時正值瘧疾大流行,加上天氣炎熱,許多日軍因而病死;十月十八日,北白川宮能久發燒、全身倦怠,經軍醫診斷染上瘧疾,但北白川宮能久堅持軍隊不能停下腳步,當天中午即抵達後壁安溪寮,一直到十月廿八日病逝於台南安平,靈柩於隔天運回日本。
關於北白川宮能久病死,還有一段「秘不發喪」的歷史。由於十一月三日就是日本明治天皇誕辰,為避免影響相關慶典,一直到十一月五日才正式通告北白川宮能久的死訊,而延後發喪的決定,也在台灣民間引發諸多揣測,如親王遇刺遭義軍火銃暗殺、遭義軍以長竹竿綁鐮刀割下頭顱、死於霍亂等。
許祐愷指出,當年台灣民主國成立,並非為了追求台灣的民主,而是有錢有勢的人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三位掀起戰爭的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先後內渡回清朝,留下台灣人面對殘局,收拾善後。相關書籍訊息將在台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idocare.taiwan臉書專頁中供民眾點閱。
----------------------------------
李雅正膺選省議員、朱江淮榮任建設廳長聯袂遊街拜謝(二)民國四十六年九月/(1957)提供人/朱瑞墉
圖為李雅正省議員、及朱江淮建設廳長,拜謝隊伍來到大甲南門口,兩旁居民夾到歡迎,兩人站在三輪改裝「敞蓬車」上向民眾揮手致謝的情景。道路上歡迎門的位置,約為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大甲石城,南門的位置。圖左六連棟二樓街屋,昭和十年(1935)五月十七日竣工落成,為庄美人黃直發所建。其中益記青果鋪旁的斜屋頂建物,為今「上海三六九肉包店」,右上電線桿後方約為今第二市場。
-------------------------------------
李雅正膺選省議員、朱江淮榮任建設廳長聯袂遊街拜謝(四)民國四十六年九月/(1957)提供人/朱瑞墉
圖為李雅正省議員、及朱江淮建設廳長,拜謝隊伍來到大甲順天路三角街前。隊伍前方由踩高蹺前導,今日已難再見此景。當時順天路只中間鋪設柏油路面,車輛稀少,道路感覺好寬廣。左邊幾位兒童又驚又喜摀著耳朵看熱鬧。圖右聖和西藥房已遷至南門口,其隔壁臺灣合會儲蓄股份有限公司大甲分公司,為今座落在鎮政路上臺灣中小企銀大甲分行的前身,現在則為大甲鎮農會順天辦事處。從同個角度觀看,除了招牌雜參差雜亂外,「昭和樣式」街屋幾無改變,仍保持日治時期的風貌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