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這張在歐洲喂鴿子的照片深深被驚艷到了!難怪徐志摩為之傾倒,照片拍攝于1920年,林徽因16歲那年,當時她隨父親林長民去歐洲游學,并在羅馬圣馬可廣場和當地友人拍下了這張合影。
這一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因為官場失意,決定帶女兒遠赴歐洲,16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旅歐一年多,先后訪問了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城市。
歐洲之行不僅讓林徽因開闊了眼界,而且使她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深入地接觸了英國文學。
也就是這一年,林徽因在英國遇見了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徐志摩當時有妻子有家室,卻昏了頭一般熱烈追求年僅16歲的林徽因。
年僅16歲,而且青春爛漫的林徽因曾經對徐志摩的情感也有過動搖,兩人之間多有吸引,多有書信往來,徐志摩還曾為林徽因寫下了許多情詩。
可林徽因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對徐志摩妻子張幼儀的傷害而抽身而退,跟隨父親不辭而別,回到了國內,最終兩人沒有走到一起。
民國人物誌 - #林徽因 #民國往事 #民國人物 #人物誌... | Facebook https://bit.ly/44Tlovp
嘉義女中/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正式創立(戰後改名為嘉義女中,本文概稱嘉女),是全台最早的國立女子中學/花園新城北台灣最高級、最幽靜的住宅區「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稱的修澤蘭女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Q8bMR
林徽因——第一代女建築師,對建築、工藝的三大貢獻_百科TA說
她是丫鬟出身,一生無名無分,晚年孤獨離世,卻養出9名國家棟梁
她是丫鬟出身,一生無名無分,晚年孤獨離世,卻養出9名國家棟梁
他呵護結髮之妻一生,卻在妻子去世7年後娶了小他27歲的弟子之妻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6Y1QY9
1954年底,林徽因住進了北京同仁醫院,長年來的肺病一點一滴淘空她的身體,儘管有梁思成幾近「鞠躬盡瘁」的照料(梁思成因此也染病),林徽因最終仍然不敵病魔的摧殘。1955年4月1日早晨,民國女神、一代才女林徽因悄然離開了人世,享年51歲。
夫婿梁思成固然傷心,與林徽因好交情的金岳霖更是哭得肝腸寸斷。4月2日《北京日報》、《人民日報》同時刊登訃文,以金岳霖為首的13人組成「治喪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甚至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可說是備極哀榮。一位女性可以獲得以男性權力為中心的中國社會,如此愛戴、呵護、疼惜,林徽因不僅是空前,也是絕後了,「民國女神」的封號絕對是當之無愧。
金岳霖在追悼會上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寫盡了林徽因激情、飛瀉與不凡的萬古詩意。
這是林徽因,女神等級的林徽因。
「民國女神」林徽因:被中國近現代史巨擘們,眾星拱月捧在手心的奇女子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BU0KfU
林徽因
林徽因(右一)和她的姊妹們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1]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西南聯大期間(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中國浙江杭州陸家巷[2]:3 ,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初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2]:4後來,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2]:4
1916年於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1918年認識梁啓超之子梁思成。 1920年和父親林長民一起赴倫敦生活,開始對建築感興趣,並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學習建築。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由於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術學士學位;但畢業時獲得優異成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所保留的林徽因的畢業照
1925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參加演出,交流戲劇藝術。
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夫婦一起考察多處古代建築,和詩人徐志摩、作家沈從文、學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誼,創作詩歌、小說、散文、話劇劇本等著作多篇,時人稱為「才女」。
1928至1930年設計了吉林西站,並由梁思成審核建造而成。該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中西合璧的建築物,它既富含中國傳統建築的底蘊,又有西方現代建築的風格,堪稱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之一。不過,林徽因或梁思成的權威傳記、史料、或梁思成親自撰寫的詳細簡歷裏面,都沒有提到二人曾參與該車站的建築工作;目前鐵路檔案中所保存的吉海鐵路總站設計圖紙中,工作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二人的名字。[3] 林徽因、梁思成與吉林西站的關係有待考證。
1931年11月徐志摩為參加林徽因的建築學講座,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現北京),不幸意外墜機身亡。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49年,北平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後,林徽因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同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林徽因獲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組成員,曾帶領清華大學設計組提出大孔玉璧和五星、齒輪、嘉禾、國名組成的國徽草案。後與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員參與修正了中央美院張仃方案的建築圖案與色彩[4][5],1950年6月20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以清華大學深化的第二稿為基礎製成國徽。[6]在此期間,林徽因還設計了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7]
時林徽因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欠佳,仍然繼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工作,除參與設計國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組成員,設計了紀念碑底座和花環圖案。1955年因肺結核久治不癒,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為其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花環刻樣,她的墓也是八寶山革命公墓里被祭掃最多的[8]。
家庭
林徽因與嬰兒時期的兒子梁從誡
林徽因與兒子梁從誡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曾任浙江巡撫,曾資助蔣百里赴日本留學。其父林長民是學者,其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母何雪媛。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其侄女林瓔是美國建築師,為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
要喜歡你選擇的東西,因為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
民初的才女兼美女林徽因,仰慕與追求者眾,其中最有名的當推浪漫多情的詩人徐志摩和腳踏實地的梁思成(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曾徘徊在兩人之間,最後選擇了梁思成。梁思成問她「為什麼選擇我?」林徽因說「這個答案很長,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此後兩人即投身於他們共同的志趣──建築,後來夫妻還伉儷情深地走遍中國15省,考察測繪了200多個古建築,完成曠世鉅作「中國建築史」,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那林徽因當初又為什麼會放棄徐志摩呢?在事隔多年之後,林徽因自己說那是因為「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在梁徐二人之間,林徽因面對的其實是「魚與熊掌」的選擇難題。選擇是否正確通常都以「後果」來論斷,但對當事者來說,一旦他做出了選擇,他就會改變對原來選項的看法。心理學家在賽馬場的實際調查顯示,賭徒在下了賭注後,認為他下注那匹馬會贏的機率比未下注前要高出許多。而在新兵訓練中心的實驗則顯示,若有兩項職務供新兵選擇,那麼在做出選擇的當下,新兵對自己所選擇的職務會變得更加喜歡,但隨後有一個時段會更喜歡被放棄的職務,不過「後悔」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過後不久即又重新肯定自己的選擇,而且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這表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選擇了熊掌之後,多數人都會抬高熊掌同時貶抑魚的價值,強化他為什麼選擇熊掌的理由,好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這其間也許會有短暫的「遺憾」,但如果不想跟自己過不去,那他就必須再度肯定自己的選擇。如果說林徽因在選擇了梁思成後,對梁思成和徐志摩的看法跟她在還未做出選擇前有什麼不一樣,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像你我一般的凡夫俗子,我們所能選擇的通常不是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對家庭主婦的實驗顯示,要她們從「第三」和「第四」喜愛的家電產品中(總數是八種)選擇其一,那麼在做出選擇後,多數人就會將自己所選的「提升」到喜愛的第一或第二順位。也許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想法:「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喜歡並珍惜自己的選擇。」
(2008年,原載大陸南方都市報,收錄於《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一書中)
----------------------------
梁啟超安排的婚姻林徽因梁思成婚後充滿矛盾
林徽因畢生情感,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詩人徐志摩、建築學家梁思成、哲學家金岳霖。江湖傳說,徐畢生為其神魂顛倒,金為其終生不娶,唯梁思成修成正果,才子佳人珠聯璧合。
江湖傳說終究當不得不真。林、樑的結合,實際上不過是長輩設計好的結果,其中有多少林徽因的個人意志,頗值得懷疑。梁啟超1923年曾給長女梁思順寫信,曾頗為得意地談到此種“設計”:
“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後你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據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05。)
所謂“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大約是指梁啟超與好友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已就子女間的婚事達成了一致意見。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赴美求學,即寄託著雙方家長的此種期望。
按“設計”流程,林徽因在美國須與梁思成談一場卿卿我我的戀愛。但流程的執行並不順利,林徽因不但與梁思成合不來,與同在美國的梁家長女梁思順也鬧到幾乎決裂。1925年7月10日,梁啟超致信梁思順等在美兒女,曾隱約提及此事:
“思順對於徽音感情完全恢復,我聽見真高興極了。這是思成一生幸福關鍵所在,我幾個月前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異動,毀掉了這孩子,現在我完全放心了……”(據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46。)
按林徽因之弟林宣的說法:“梁思成、林徽因結婚以後,家庭生活充滿矛盾。……從性格上講兩個人很合不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處處讓著林徽因,經常沉默。林徽因對此很反感。”(據《林宣訪談錄》,收錄於陳學勇:《林徽因尋真林徽因生平創作叢考》,中華書局2004,p145。)
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正式結婚——當林父在1925年死於流彈,林徽因之個人學業生活,及其生母之贍養,均全賴梁家照料,此種恩情,已將“林梁熱戀”迫入必須修成正果的境地。
林、徐間的感情,按林徽因長子梁從誡的說法:“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飛機墜毀中失事身亡,對他來說是件好事,若多活幾年對他來說更是個悲劇,和陸小曼肯定過不下去。若同陸離婚,徐從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這裡,將來就攪不清楚,大家都將會很難辦的。”(據《梁從誡與文藝報記者的對話》,載2000年5月6日《文藝報》第4版。)
其實,毋庸多論。林徽因長年掛在臥室牆上的那塊徐志摩失事飛機的殘骸,豈非已說明了一切?這塊殘骸,對已死的徐志摩,大約是一種紀念;對在生的梁思成,大約只能說是一種殘忍——雖然這塊殘骸,據說是梁思成應林徽因所求撿回來的。[詳細]
二林徽因金岳霖存在著曖昧的“試婚”關係
徐志摩在1931年底去世。1932年,哲學家金岳霖闖進了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感情生活。關於金岳霖的闖入,梁思成若干年後是這樣描述的:
“可能是在1932年,我從寶坻調查回來,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我想了一夜,我問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還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個人反複方在天平上衡量……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從那次談話以後,我再沒有和徽因談過這件事。”(據林洙:《梁思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63-264。)
按梁思成所轉述的林徽因的說法,林最後之所以沒有離開梁,是因為金岳霖的主動退出。這個解釋其實很可疑。金岳霖信奉“試婚制”,自20年代以來,曾長期與一位名叫Taylor(中文名秦麗蓮)的美國女友保持同居關係;另據何炳棣講,二人還育有一女。
了解到金岳霖對“試婚制”的忠實信仰,自然也就不難看出,此後十餘年,從北京到昆明,從昆明回北京,何以金岳霖始終如附骨之蛆,長期堅持與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住在一起——在金岳霖的哲學裡,這種如影隨形,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試婚”體驗。除了肉體上的夫妻生活,金岳霖已滲透到了林徽因生活的各個角落。除了臥室,梁家的客廳、餐廳乃至嬰兒間,金岳霖的影子無處不在。這不是變相的“試婚制”,又是什麼呢?
對金岳霖的婚姻觀念,林徽因是有深入了解的。1936年,她寫信給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抱怨梁家的大姑子、小姑子有多麼討厭。其中寫道:“她(指梁思順)不喜歡她的女兒從她舅舅和舅媽的朋友那裡染上那種激進的戀愛婚姻觀,這個朋友激進到連婚姻都不相信——指的是老金! ”(據《散落的林徽因致兩費信函碎片》,收錄於陳學勇:《林徽因尋真林徽因生平創作叢考》,中華書局2004,P110。)
金岳霖“連婚姻都不相信”,才是林徽因最終只能留在梁家,做“太太的客廳”的女主人的關鍵原因。林徽因在1955年去世,金岳霖針對林徽因的變相“試婚制”走到盡頭,遂於60年代開始追求名記者浦熙修,並一度走到準備結婚的程度,但在組織的勸說下,終因浦熙修“複雜的政治背景”,金岳霖選擇了放棄。(據李文宜:《回憶金岳霖同志生活軼事》,收錄於《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P157-158。)[詳細]
三女神之後:梁思成找到了自己的愛情
臥室牆上徐志摩失事飛機的殘骸,客廳餐廳裡進進出出的“老金”,對梁思成而言,當然意味著一種“殘忍”。只是梁思成對此種“殘忍”說得很少,但那句“一種無法形容的痛楚緊緊地抓住了我”,終究暴露了真相。
所以,當一位與林徽因截然相反的女性——林洙——出現在梁思成的生活中時,61歲的梁思成不顧子女們的激烈反對,決然選擇了續弦。梁思成對林洙說:“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並在給林洙的求愛“申請書”中,談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真空”。梁在“申請書”中說道:
“不瞞你說,多年來我心底深處是暗藏著一個'真空'地帶的;這幾天來,我意識到這'真空'有一點'漏氣',一婆溫暖幸福的'新鮮空氣'好像在絲絲漏進來。這種'真空'得到填補,一方面是極大的幸福、一方面也帶來不少的煩惱……我只知道,我已經完全被你“俘虜”了!嚇壞了嗎?——心神不定的成。”(據林洙:《梁思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66-271。)
在“太太的客廳”裡,林徽因的風采需要梁思成保持仰望的姿態;在林洙的回憶文章裡,字裡行間都是對梁思成的敬重與崇拜。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梁思成作為“轉正的備胎”屢屢遭遇危機;在林洙的的心目中,他是唯一的感情寄託——文革浩劫中林洙對梁思成的傾力守護,可為明證。對梁思成而言,林徽因是“殘忍的女神”;但當“女神”遠去,傷痕猶在,他需要林洙這樣的女性,來慰療自己生命的“真空”。[詳細]
(文/短笛作者係歷史學者)
權責聲明:名家有瑕欄目是騰訊文化傾力打造的重點欄目,歡迎轉載或報導,但請註明出處。
----------------------------
林徽因點擊認領
開放分類:1904年出生中國作家中國女作家中國詩人人物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原名林徽音,漢族,福建省閩侯縣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林徽因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也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的才女。
林徽因- 人物簡介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所保留的林徽因的畢業照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所保留的林徽因的畢業照圖冊
林徽因,漢族,福建閩侯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國現代一個世紀的才女代表。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極有天分、極具個性、極為獨特的一位,她在建築學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的話題。深受後人尊敬。[1]
20世紀30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馀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林徽因- 成長經歷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早期經歷
林徽因小時候
林徽因小時候圖冊
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09年5歲,遷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隨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澤民發蒙讀書。
1912年8歲,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區金益裡,徽因與表姐妹們人附近愛國小學,讀二年級,並侍奉祖父。
1916年12歲,林徽因與表姐們同人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1920年16歲,林長民赴英講學,林徽因亦隨父去讀中學。7月,林徽因隨父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倫敦,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 College( 聖瑪莉學院)學習。10月上旬,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17歲,11、12月間,林徽因抵上海,仍進培華女中讀書。
1922年18歲,在培華女中讀書。3月,徐志摩赴柏林,經金岳霖、吳經熊作證,與張幼儀離婚。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9月,徐志摩乘船回國,10月15日抵達上海,不久北上來京,林、徐暫告不歡。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19歲,林徽因畢業於培華女中,並考取半官費留學。
1924年20歲,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國留學,7月7日抵達綺色佳康奈爾大學。9月,結束康奈爾大學暑期課程,林、梁同往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
1927年23歲,林徽因結束賓大學業,得學士學位,後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貝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半年。12月18日,梁啟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禮”。
職業經歷
林徽因
林徽因圖冊
1928年24歲,結束留美學業。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之後按照其父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於8月18日回京。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分別為主任、教授。
1929年25歲,梁啟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為其父設計墓碑。8月,林徽因從東北迴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張學良以獎金征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
1930年26歲,徐志摩到瀋陽,勸林徽因回北平治病。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趨嚴重,協和醫院大夫建議到山上靜養。
1931年27歲,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9月,梁思成、林徽因應朱啟鈐聘請,離開東大,到中國營造學社供職。梁任法式部主任,林為“校理”。秋,林徽因病癒下山。11月19日,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築。
1932年28歲,分別兩次致胡適信。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養病。夏,林徽因、梁思成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古建築,並發表《平郊建築雜錄》。7月至10月,作詩《蓮燈》、《別丟掉》、《雨後天》。8月,子從誡生。意為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在一次聚餐時林徽因結識美籍學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
1933年29歲,林徽因參加朱光潛、梁宗岱舉辦的文化沙龍,每月集會一次,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秋,林徽因與聞一多、餘上沅、楊振聲、葉公超等籌備並創辦了《學文》月刊。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雲岡石窟。10月7日,發表散文《閒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築。11月18日,發表詩《秋天,這秋天》。同月,林徽因請蕭乾、沈從文到北總布胡同談《蠶》的創作。12月,作詩《憶》。
1934年30歲,中國營造學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林徽因為該書寫了《緒論》。2月、5月,發表詩《年關》、《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年初,為葉公超主編的《學文》月刊一卷二期設計了富有建築美的封面。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費正清夫婦、漢莫去山西汾陽、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築。9月5日,發表散文《窗子以外》。10月,林徽因、梁思成應浙江建設廳邀請,到杭州商討六和塔重修計劃,之後又去浙南武義宣平鎮和金華天寧寺做古建築考察。
文學成就
1935年31歲,林徽因與梁思成合著《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6月,發表詩《吊瑋德》,短篇小說《模影零篇:一、鐘綠,二、吉公》。10月,作詩《靈感》、《城樓上》。11月19日,發表散文《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冬,林徽因經常與費氏夫婦到郊外練習騎馬。
1936年32歲,發表詩《深笑》、《靜院》、《風箏》、《記 憶》、《無題》、《題剔空菩提葉》、《黃昏過泰山》、《晝夢》、《八月的憂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來了、“九一八”閒走、藤花前、旅途中》、《過楊柳》、《靜坐》;散文《蛛絲和梅花》、《究竟怎麼一回事》;短篇小說《模影零篇:三、文珍》。5月28日,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開封及山東歷城、章邱、泰安、濟寧等處作古建築考察。9月,擔任《大公報》文藝作品徵文評委。10月,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的宣言》中,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項要求,林徽因為文藝界發起人之一,並在宣言上簽名。是年,選編《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並為之作序。
林徽因測繪佛像
林徽因測繪佛像圖冊
1937年33歲,發表詩《紅葉里的信念》、《十月獨行》、《時間》、《古城春景》、《前後》、《去春》;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模影零篇:四、繡繡》。任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編委。林徽因、梁思成應顧祝同邀請,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維修計劃,同時還到西安、長安、臨潼、戶縣、耀縣等處作古建築考察。7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築,林徽因意外地發現榆次宋代的雨花宮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築年代。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縣,得知發生“ 盧溝橋事變 ”,於是匆匆返回北平。8月,林徽因一家從天津乘船去煙台,又從濟南乘火車經徐州、鄭州、武漢南下,9月中旬抵長沙。11月下旬,日機轟炸長沙,林徽因一家險些喪生。不久,他們離開長沙,經常德、晃縣、貴陽、鎮寧、普安、曲靖到昆明。
1938年34歲,林徽因一家住昆明翠湖前市長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陳明達、劉志平、劉敦楨也到昆明,經與中美庚款基金會聯繫,組建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作詩《昆明即景:一、茶舖,二、小樓》。
林徽因與梁思成
林徽因與梁思成圖冊
1939年35歲,因日機轟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區龍泉鎮麥地村。2月5日,發表散文《彼此》。6月28日,發表詩《除夕看花》。冬,梁思成、劉敦楨等去雲南、四川、陝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築考察,林徽因為雲南大學設計女生宿舍。
1940年36歲,營造學社隨史語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遷四川南溪縣李莊鎮上壩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復發,從此抱病臥床四年。
1942年38歲,作詩《一天》。梁思成接受國立編譯館委託,編寫《中國建築史》,林徽因為寫作《中國建築史》抱病閱讀二十四史,作資料準備。她寫了該書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並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11月4日,費正清、陶孟和從重慶溯江而上,去李莊訪問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40歲作詩《十一月的小村》、《憂鬱》、《哭三弟恆》。費慰梅到李莊訪問林徽因。
昆明北郊龍泉鎮龍頭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昆明北郊龍泉鎮龍頭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2] 圖冊
1946年42歲,林徽因在費慰梅陪同下乘機去昆明拜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建議清華大學增設建築系,住唐繼堯後山祖居一座花園別墅,與張莫若、錢端升、金岳霖等舊友重聚。7月31目,同西南聯大教工由重慶乘機返回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勝因院教師住宅。10月,梁思成應聘赴美耶魯大學作訪問教授。11月24日,發表散文《一片陽光》。作詩《對殘枝》、《對北門街園子》。
1947年43歲,飽經歐戰浸染的蕭乾,由上海來清華園探望林徽因,二人長談七年來各自的經歷。作詩《給秋天》、《人生》、《展緩》、《病中雜詩·小詩(一)、小詩(二)、寫給我的大姊、惡劣的心緒》。12月,做腎切除手術。1948年44歲,作詩《我們的雄雞》。2至5月,發表詩《空虛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雜詩九首》、《哭三弟恆》。
1949年45歲,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2月,為百萬大軍揮師南下,與梁思成等編印《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7月,政協籌委會決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
林徽因的全家福
林徽因的全家福圖冊
1950年46歲,清華小組設計圖案以佈局嚴謹、構圖莊重而中選。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國徽圖案命令。是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48歲,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應《新觀察》雜誌 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49歲,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
1954年50歲,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裡去住。不久,因病情惡化住同仁醫院。
逝世
林徽因晚年
林徽因晚年圖冊
1955年51歲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4月2日,《北京日報》發表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遺體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 人物生活
情感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築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與徐志摩
徐志摩
徐志摩圖冊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在後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髮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與金岳霖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週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輓聯。
與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於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
新婚之夜,梁思成問她:“這個問題我只問一遍,以後再也不提,為什麼你選擇的人是我?”林徽因說:“這個問題我要用一生來回答,準備好聽我回答了嗎?”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像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緻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週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三人為一生摯友。
家庭
襁褓中的梁從誡和母親林徽因
襁褓中的梁從誡和母親林徽因
祖父林孝恂,清代光緒朝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後外放任海寧、孝豐、仁和、石門等州縣的地方長官。
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新派人物。
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
其侄女林瓔(Maya Ying Lin)是美國建築師。
林徽因- 人物成就
建築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參與設計的工程有北京大學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雲南大學女生宿舍、清華大學教師住宅。中南海懷仁堂裝修工程等。[3]
[3]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蹟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裡,弔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論文著作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她發表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鑑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學
林徽因
林徽因圖冊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
傳記
關於林徽因的傳記有《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等。
林徽因- 社會評價
名人評價
林徽因在歐洲
林徽因在歐洲圖冊
蕭乾:蕭乾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閒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喫茶時發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冰心:“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緻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鍾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採訪札記》)
張幼儀: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文潔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
費正清: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中年時期的林徽因
中年時期的林徽因圖冊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陳從周: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陳學勇: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裡的民宅古寺足 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
綜評
林徽因
林徽因圖冊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像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林徽因- 人物傳記
費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時雨《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
陳學勇《蓮燈微光裡的夢——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尋真》
張清平《林徽因傳》
黃楊《梁思成與林徽因》
林杉《一代才女林徽因》
劉炎生《絕代才女林徽因》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
肖辰《情若蓮花的女子:林徽因傳》
張紅萍《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林徽因傳》
伊北《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些人遇見的林徽因》
白衣蕭郎《三生三世猶憶當時:林徽因的美麗與哀愁》
-------------------
林徽因 (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 編輯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人物生平編輯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叔叔林覺民,林尹民
生平早期
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林徽因小時候
林徽因小時候 (4張)
1920年4月,隨父遊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台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係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林徽因註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1]
古建考察
古建考察
古建考察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林徽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2]
文學創作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並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1]
流亡時期
林徽因(抗日戰爭時期)
林徽因(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 --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 七七事變 ”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 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裡。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鬱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1]
最後歲月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蹟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 ”、“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复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誌 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臥病在床的林徽因
臥病在床的林徽因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於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隨後,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後,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1] [4] [5]
感情經歷編輯
與徐志摩
徐志摩
徐志摩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兩人也都是以書信來往。在後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髮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徐後經人介紹認識了已嫁做人婦的陸小曼很快兩人就相戀了,陸小曼為了徐也跟丈夫王賡離婚了。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7 ]
與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 (4張)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於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
新婚之夜,梁思成問她:“這個問題我只問一遍,以後再也不提,為什麼你選擇的人是我?”林徽因說:“這個問題我要用一生來回答,準備好聽我回答了嗎?”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像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緻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1]
與金岳霖
金岳霖
金岳霖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週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輓聯。[8]
人物貢獻編輯
建築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林徽因照片集
林徽因照片集 (22張)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蹟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裡,弔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圖冊林徽因照片集來源:[9-10] )
論文著作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她發表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鑑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9]
文學
泰戈爾訪華合影右2為林徽因
泰戈爾訪華合影右2為林徽因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9]
社會評價編輯
綜合評價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
林徽因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像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11]
他人評價
蕭乾: "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閒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喫茶時發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蕭乾絕筆《才女林徽因》)
冰心: “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緻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鍾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採訪札記》)
冰心(左)與林徽因(右)
冰心(左)與林徽因(右)
張幼儀: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文潔若: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
費正清: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陳從周: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陳學勇: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裡的民宅古寺足 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4]
----------------------
徐志摩原配評林徽因:思想復雜 長相漂亮
劉東黎
2015年03月12日15:34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正如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復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
本文摘自:《北京的紅塵舊夢》,作者:劉東黎,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不同於張愛玲的以文字立身,對林徽因來說,則是以身世個性傳奇。她身世氛圍,更多地折射著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流逝的時光之水也沖洗不掉她的傳世風華,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尋。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
在北京的文化圈裡,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於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第一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一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趕圖設計新房舍。她騾子騎得,雞毛小店住得,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她不顧重病在身,經常顛簸在窮鄉僻壤、荒山野嶺,在荒寺古廟、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國古建筑。
她還是三個著名的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梁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筑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
可想而知,她確實是一位傾倒眾生的佳人。在她身后,似乎還真難找到一個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1931年夏天,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坦言,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在“整十年前”由於“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照著了“奇異的月色”,他這才“傾向於分行的抒寫”,而且“一份深刻的憂郁”佔定了他,漸漸潛化了他的氣質,而終於成就了他這位詩人。徐志摩這裡所說的“整十年前”,當指1921年,正是在這一年,他在倫敦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林徽因,他的新詩創作,也從這一年起步。
與林徽因相見之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了。而林徽因卻只是個穿著白衣、容貌纖細的十六歲少女。從他們相遇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成為詩人心裡永恆的素材,寄托的夢想,一個被詩人無數次理想詩化的女子,一個脫離了現實隻存在夢幻之中的女子。徐志摩單戀上她,為她寫作無數動人心弦的情詩,甘做她裙邊的一株雜草。1922年,“林徽因在英,與志摩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后始可……”(陳從周《徐志摩年譜》)。
同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提出與原配張幼儀離婚。張幼儀雖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對待這件事,隨即帶著孩子遠走他鄉,到德國留學去了。事實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為林徽因當時也已經許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為父親的林長民竟然也猶猶豫豫地默許了女兒與徐志摩之間的愛情,渾然忘記了自己已經把掌上明珠許配了梁家大公子。
應該說,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林徽因曾對她的子女們親口講過,徐寫過很多詩送給林,最有名的是《偶然》。
然而,她對於詩人的熱情,有著不可信任的直覺,徐志摩的浪漫與飄逸是她所欣賞的,但也是她無法把握的,以至於自己無法煥發出同樣的激情去應和。最終,她沒有像同時代的丁玲、石評梅、廬隱那樣,從追求自由的愛開始,然后又為愛所困,她成為一個出身名門游學歐美視野開闊見識廣博的知識分子。正如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復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
----------------
林徽因去世後,爲何梁思成不顧壓力立即續弦?
目錄[ 隱藏 ]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摘要]據記載,徐志摩死後,林徽因臥室牆上掛着徐志摩失事飛機的殘骸,這對已死的徐志摩,大約是一種紀念;對在生的梁思成,大約隻能說是一種殘忍——雖然這塊殘骸,是梁思成應林徽因所求撿回來的。
導語
很少有人能夠像林徽因這般,純因個人感情生活,而在近代史上留下濃重影蹟,成爲一種文化現象,迄今被世人引爲談資。
梁啟超安排的婚姻 林徽因梁思成婚後充滿矛盾
林徽因畢生情感,周鏇於三個男人之間——詩人徐志摩、建築學家梁思成、哲學家金嶽霖。江湖傳說,徐畢生爲其神魂顛倒,金爲其終生不娶,唯梁思成修成正果,才子佳人珠聯璧合。
江湖傳說終究當不得不真。林、梁的結合,實際上不過是長輩設計好的結果,其中有多少林徽因的個人意志,頗值得懷疑。梁啟超1923年曾給長女梁思顺寫信,曾頗爲得意地談到此種“設計”:
“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後你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據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05。)
所謂“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大約是指梁啟超與好友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已就子女間的婚事達成了一致意見。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赴美求學,即寄托着雙方家長的此種期望。
按“設計”流程,林徽因在美國須與梁思成談一場卿卿我我的戀愛。但流程的執行並不顺利,林徽因不但與梁思成合不來,與同在美國的梁家長女梁思顺也鬧到幾乎決裂。1925年7月10日,梁啟超致信梁思顺等在美兒女,曾隱約提及此事:
“思顺對於徽音感情完全恢複,我聽見真高興極了。這是思成一生幸福關鍵所在,我幾個月前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異動,毁掉了這孩子,現在我完全放心了……”(據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46。)
按林徽因之弟林宣的說法:“梁思成、林徽因結婚以後,家庭生活充滿矛盾。……從性格上講兩個人很合不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處處讓着林徽因,經常沉默。林徽因對此很反感。”(據《林宣訪談錄》,收錄於陳學勇:《林徽因尋真林徽因生平創作叢考》,中華書局2004,p145。)
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正式結婚——當林父在1925年死於流彈,林徽因之個人學業生活,及其生母之贍養,均全賴梁家照料,此種恩情,已將“林梁熱戀”迫入必須修成正果的境地。
林、徐間的感情,按林徽因長子梁從誡的說法:“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飛機墜毁中失事身亡,對他來說是件好事,若多活幾年對他來說更是個悲劇,和陸小曼肯定過不下去。若同陸離婚,徐從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這里,將來就攪不清楚,大家都將會很難辦的。”(據《梁從誡與文藝報記者的對話》,載2000年5月6日《文藝報》第4版。)
其實,毋庸多論。林徽因長年掛在臥室牆上的那塊徐志摩失事飛機的殘骸,豈非已說明了一切?這塊殘骸,對已死的徐志摩,大約是一種紀念;對在生的梁思成,大約隻能說是一種殘忍——雖然這塊殘骸,據說是梁思成應林徽因所求撿回來的。
林徽因金嶽霖存在着曖昧的“試婚”關係
徐志摩在1931年底去世。1932年,哲學家金嶽霖闖進了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感情生活。關於金嶽霖的闖入,梁思成若幹年後是這樣描述的:
“可能是在1932年,我從寶坻調查回來,徽因見到我時哭喪着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爲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我想了一夜,我問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還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個人反複方在天平上衡量……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從那次談話以後,我再沒有和徽因談過這件事。”(據林洙:《梁思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63-264。)
金嶽霖職業雖是搞哲學,但生性浪漫,文藝青年氣質濃鬱,與徐志摩屬於同一類型。林徽因與之擦出火花,並不奇怪。奇怪的是林一面正沉痛哀悼“隻求永遠紀念着”的徐志摩;一面與梁思成“夫唱婦隨”共同致力於古代建築方面的研究;一面卻又“苦惱極了”同時愛上了“老金”。此種“豐富”的感情生活,究竟該如何理解?
按梁思成所轉述的林徽因的說法,林最後之所以沒有離開梁,是因爲金嶽霖的主動退出。這個解釋其實很可疑。金嶽霖信奉“試婚制”,自20年代以來,曾長期與一位名叫Taylor(中文名秦麗蓮)的美國女友保持同居關係;另據何炳棣講,二人還育有一女。
了解到金嶽霖對“試婚制”的忠實信仰,自然也就不難看出,此後十餘年,從北京到昆明,從昆明回北京,何以金嶽霖始終如附骨之蛆,長期堅持與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住在一起——在金嶽霖的哲學里,這種如影隨形,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試婚”體驗。除了肉體上的夫妻生活,金嶽霖已滲透到了林徽因生活的各個角落。除了臥室,梁家的客廳、餐廳乃至嬰兒間,金嶽霖的影子無處不在。這不是變相的“試婚制”,又是什麼呢?
對金嶽霖的婚姻觀念,林徽因是有深入了解的。1936年,她寫信給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抱怨梁家的大姑子、小姑子有多麼討厭。其中寫道:“她(指梁思顺)不喜歡她的女兒從她舅舅和舅媽的朋友那里染上那種激進的戀愛婚姻觀,這個朋友激進到連婚姻都不相信——指的是老金!”(據《散落的林徽因致兩費信函碎片》,收錄於陳學勇:《林徽因尋真林徽因生平創作叢考》,中華書局2004,P110。)
金嶽霖“連婚姻都不相信”,才是林徽因最終隻能留在梁家,做“太太的客廳”的女主人的關鍵原因。林徽因在1955年去世,金嶽霖針對林徽因的變相“試婚制”走到盡頭,遂於60年代開始追求名記者浦熙修,並一度走到准備結婚的程度,但在組織的勸說下,終因浦熙修“複雜的政治背景”,金嶽霖選擇了放棄。(據李文宜:《回憶金嶽霖同志生活軼事》,收錄於《金嶽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嶽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P157-158。)
女神之後:梁思成找到了自己的愛情
臥室牆上徐志摩失事飛機的殘骸,客廳餐廳里進進出出的“老金”,對梁思成而言,當然意味着一種“殘忍”。隻是梁思成對此種“殘忍”說得很少,但那句“一種無法形容的痛楚緊緊地抓住了我”,終究暴露了真相。
所以,當一位與林徽因截然相反的女性——林洙——出現在梁思成的生活中時,61歲的梁思成不顧子女們的激烈反對,決然選擇了續弦。梁思成對林洙說:“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並在給林洙的求愛“申請書”中,談到了自己内心深處的“真空”。梁在“申請書”中說道:
“不瞞你說,多年來我心底深處是暗藏着一個‘真空’地帶的;這幾天來,我意識到這‘真空’有一點‘漏氣’,一婆溫暖幸福的‘新鮮空氣’好像在絲絲漏進來。這種‘真空’得到填補,一方面是極大的幸福、一方面也帶來不少的煩惱……我隻知道,我已經完全被你“俘虜”了!嚇壞了嗎?——心神不定的成。”(據林洙:《梁思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66-271。)
在“太太的客廳”里,林徽因的風采需要梁思成保持仰望的姿態;在林洙的回憶文章里,字里行間都是對梁思成的敬重與崇拜。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梁思成作爲“轉正的備胎”屢屢遭遇危機;在林洙的的心目中,他是唯一的感情寄托——文革浩劫中林洙對梁思成的傾力守護,可爲明證。對梁思成而言,林徽因是“殘忍的女神”;但當“女神”遠去,傷痕猶在,他需要林洙這樣的女性,來慰療自己生命的“真空”。
結語:
民國才女林徽因,留給後世最大的文化貢獻,莫過於用她那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具象闡釋了何謂“愛情”。(來源:共識網博客)
----------------------
林徽因三段刻骨銘心情史:徐志摩為她逼妻打胎離婚
2010年05月31日09:51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0 ) 【字體:↑大↓小】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林徽因的三段刻骨銘心情史(圖)
孤獨的少女
有人崇拜她,把她當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話來,“喜歡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問題;喜歡林徽因的男人,腦子有問題。”
有這麼一個橋段:詩人徐志摩收到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電報,傾訴自己在美國的孤單苦悶,說只有他的來電,才能讓自己感到安慰。大詩人欣喜若狂,一顆心貓抓似的。第二天一早,就衝到郵局,要把自己熬夜寫下的情意綿綿的文字,發到遙遠的美人手中。
經辦人看了內容,面露驚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經有四個人給這位密斯林發去電報了。”詩人搶過名單,全是熟人,遂一一對質,沒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樣內容的來信。
單看了這麼一段,難免會對這位林姓美人生出腹誹,認定錢鍾書的《貓》裡那個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興趣在於隨意指使他那些男朋友,“好像變戲法的人,有本領或拋或接,兩隻手同時分顧到七八隻在空中的碟子。”
林徽因極有可能同時Copy好幾封信。但我們不妨看看這段場景描述,“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裡(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這是林徽因抗戰期間寫給沈從文的一封信,回憶了自己十六七歲,隨父親在歐洲生活時的一個片斷。
我想就在這樣的情境下,這個孤獨的女孩子,把寫信作為自己排遣憂鬱的一種方式,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事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
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武士犯了重罪,由王后處理,王后讓他回答一個問題,答對了,就不砍他的頭。問題是,“什麼是女人最大的心願?”結果,那個武士給出了答案“有人愛她!”經過所有貴婦人的討論,一致認為說出了心聲,武士因此保住了頭顱。
林徽因喜歡被人眾星捧月不假,喜歡爭強好勝也不假,像《我們太太的客廳》所說,“我們太太”只有一個女朋友,且黑且矮胖,以便陪襯出“我們太太”的白皙、苗條。為了不讓別的女人搶去男人對她的注意力,這樣的小心思或許也是有的。
可是,希望有人愛是女人共同的心願,希望有很多人愛是不是女人共同的心願呢?不是每個女人都“有本領或拋或接,兩隻手同時分顧到七八隻在空中的碟子”的男友,不過,是不是也存了這份幻想?那就誰想誰知道了。
說起林徽因,人們最喜歡津津樂道她生命裡,出現過三個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在我看來,徐是她的初戀,她心底的情人;梁是她合適的伴侶,現實的選擇;而金是她的閨蜜,一生的藍顏知己。
1920年,十六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詩人和父親一見如故,兩人甚至玩過互傳情書的遊戲,林長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扮作已嫁少婦仲昭。在林去世後,徐志摩曾經公開一封苣冬致仲昭的信,還稱讚說,“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
林長民和徐志摩互為知己,而林長民與女兒相互間也引為知音。借用數學公式,因為A=B,B=C,所以A=C,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見甚歡,頗多共同語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詩人激情洋溢,寫下一首首這樣的情詩。
少女的心弦被撥動了,據說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
當時的徐志摩,二十四歲,兩個孩子的父親,第三個孩子,正懷在妻子張幼儀的腹中。他在最初看到張幼儀照片的時候,就不屑地說了三個字“土包子”,後來張幼儀隨他一起在英國生活,評價他的一個女同學說,“西裝和小腳不般配。”他頗有深意地重複強調:“西裝和小腳是不般配。”
冰火兩重天,說的是詩人的感情。他對林徽因有多麼熱情似火,對張幼儀就有多麼冷酷無情,接到林徽因的信,為了方便離婚,他甚至逼著妻子打胎,在妻子生產後不久,又逼迫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因此成為中國離婚第一人。
愛情令人瘋魔,寫詩的人就更添幾分瘋魔,一心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人簡直瘋狂了。可是,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命運對他,正如同他對張幼儀一樣無情和冷漠!
林徽因和父親早詩人一年回國,一旦回到傳統的現實社會,那曾經發生過的愛情故事彷彿也變得不真實。家族中人一致反對,怎麼能容忍徽因插足別人的家庭?怎麼能容忍這樣的名節受污?林徽因回到了現實。
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林徽因為什麼毅然舍徐而選梁?依我推理,這和她的童年際遇分不開。我看過林徽因早年的一張照片:清秀的臉龐還沒退盡嬰兒肥,眼神裡就已經含著憂鬱了。她的朋友費慰梅曾經說:“家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的確,她幾乎沒有別人那樣天真爛漫的童年。
她的母親何雪媛,是林長民的第二任妻子。林的第一任夫人病逝,沒有留下子嗣。何雪媛運氣也不好,到林家八年之後,才生了林徽因,之後又生了一兒一女,都不幸夭折。到了第十年,林長民又娶了個妾,名叫程桂林,乖巧可人,還生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完全奪去林長民的歡心。
人家熱熱和和一家子,住在寬敞明亮的前院,林徽因母女卻被安置在逼仄陰暗的後院。這也不能全怪林長民喜新厭舊,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興小業主家庭,打小嬌生慣養,不會女紅,也不識字,脾氣又暴躁,還愛管閒事,全家上下沒有幾個人喜歡她。
父親一直是寵愛林徽因的,可是在大家庭里長大的她,作為長女失寵的太太誕下的女兒,對人情世故,到底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刻的體驗。
她終究不忍心別人因她,而像自己母親那般被遺棄吧?在1947年病危時,她以為自己不行了,特地央人請來張幼儀母子,雖然虛弱到不能說話,依然仔仔細細打量了眼前的兩個人。她這樣的舉動是耐人尋味的。
徐志摩瘋魔了,林徽因卻冷靜下來,那封要求離婚的信,有沒有試一試自己魅力的少女心思呢?也許她自己都說不清楚。可是關鍵時刻,她清楚誰才是真正適合陪她一生的伴侶。
林徽因不否認自己與徐志摩有一種靈性上的和諧與共鳴,也不隱瞞自己對他的真實情感,“他變成一種Stimulant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怨,或Happy或Sorry,或難過,或苦痛,我也不悔的。”
在志摩飛機失事以後,她發表悼文寄託哀思,更讓梁思成揀來一塊飛機殘骸懸掛在臥室,一直到死。她跟閨中密友費慰梅,有一個常常談起的話題,那就是徐志摩,這個名字就是她心頭的硃砂痣啊!
但是林徽因是一個拎得清的女子,就在她的悼念文字裡,她依然說“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 。
“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哎! ”,泰戈爾為他們,由感而發。
而金岳霖則是另外一段傳奇了。
1931年,林徽因因病在北平休養。當時梁思成還在東北大學執教,徐志摩經常去探望林徽因,為了避嫌,就叫上國外留學時的好友金岳霖等人,這位很有名望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對於才貌雙全的絕代佳人,同樣沒有免疫力。
這也難怪,別說男人,就連冰心這樣的女人,雖然寫下《太太的客廳》那樣文章,卻也承認“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這兩位加上凌叔華、韓湘眉,也曾被稱做文界“四大美人”。說實話,除了林徽因,其他三位只能算是才女裡的美女,而林徽因,實在是美女裡的美女,才女裡的才女。
金岳霖到底是哲學家,他的愛比詩人來得節制。他是單身漢,在徐志摩去世時,就住在梁家的後院。當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徐志摩,對於詩人共同的思念和哀悼,加深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那時林徽因正懷著身孕,梁思成經常外出考察,老金必定對她悉心照顧,好言相勸。林徽因對他萌生了一種感情,這種感情與其說是男女相悅,還不如說,是理解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渴求。
於是,當梁思成考察回來,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大約是對丈夫徹底的信任和依賴,林徽因這次的做法並不像她本人的一貫作派。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終於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岳霖,祝他們永遠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這一場風波沒有影響到他們之間的友情,林徽因身上詩人的氣質,讓她渴望極端的感情,可是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讓她不可能做傷害梁思成的事情,也不可能玩弄純潔的感情。梁思成更是坦蕩君子,相信妻子和朋友,因此表現出難得的氣量和風度。而金岳霖沒有辜負這種信任,他發乎情止乎禮,終身未娶,他愛著林徽因,也愛著林徽因的全家,他後來幾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
抗日戰爭期間,他們曾經一度離散,金岳霖說:“我離開梁家就像丟了魂一樣。”以後他們幾乎沒再分開過,而後來的林徽因在病魔的蹂躪下,經常不得不臥病在床,已經不復是當年那個風華絕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點半,雷打不動,出現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熱茶,或者送去一塊蛋糕,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後帶兩個孩子去玩耍。
梁思成一家跟他相處融洽,臨死前,他還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生活在一起,他們稱他“金爸”,對他行尊父之禮。而他去世後,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君子,那個時代的愛情。這樣的愛情讓我相信,瑪格麗特那個著名小說開端的經典橋段,在林徽因那裡,成為現實。
因對學業的選擇也顯示出典型的林氏風格。她雖然熱愛藝術,卻選擇了需要藝術底蘊、同時更加實用的建築學。她天性浪漫,後天經歷卻教會她,關鍵的選擇,必須有堅強的理性做支撐。
對夫婿的選擇,也同樣表現出她的聰明和冷靜。決定捨棄浪漫不靠譜的詩人,選擇各方面都堪稱優秀的梁思成。梁思成梁啟超的大公子,豈是等閒之輩?他受林徽因影響,也決定學建築學,夫妻倆不管順境逆境,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共同創業,成就了一段好姻緣,這一切都讓林徽因為自己的選擇欣慰。
民國時期文人中流行著一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說法卻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別說梁思成自己引以為豪,一起在美國留學的同學也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猶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據說,三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香山養病期間,有了閒暇,她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沐浴著溶溶月色,很小資、很自戀地對梁思成感慨:看到她這個樣子,“任何一個男人進來都會暈倒”。憨厚的丈夫卻說:“我就沒有暈倒。”這話怎麼聽著都像醉酒的人在說,“我沒醉、我沒醉。”
可是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婦,就得過尋常日子。林徽因曾經給沈從文寫信說:“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淨的糟糠。”林徽因專注於事業,不喜歡別人拿家務活干擾她,浪費有限的時間。可是不喜歡歸不喜歡,真做起來也漂亮得無可挑剔。
她在梁家是長嫂,在林家是長姐,常有親戚來往,單單安排好來客的吃喝拉撒睡就不容易。據說她畫過一張床鋪圖,共計安排了十七張床鋪,每張床鋪標明誰要來睡。拿專業精神做家務事,家務自然也同她的專業一樣優秀。
林徽因心高氣傲,不願意和一般人多說話,認為無謂的廢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話不等於不願意幫助人,我注意到兩件情節相似的事情:沈從文一度經濟拮据,林徽因有意接濟,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讓表弟林宣向沈從文借書,還書時悄悄夾進一些票子;後來她拿自家的錢資助來北京求學的同鄉林洙,也是善意地欺騙,“是營造學社的錢借給你用”。可見林徽因的善解人意不止體現在太太的客廳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很有情趣,除了專注於事業。閒暇時,夫婦倆比記憶,互相考測,哪座雕塑原處何處石窟、哪行詩句出自誰的詩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圍,疑似李清照、趙明誠重返人間。
其實這一對夫妻間也不是不吵架,林徽因心直口快,好使性子。好在梁思成善於隱忍,被親戚稱做“煙囪”,但是煙囪偶爾也會堵塞。兩人都好面子,如果碰到傭人在旁邊,就改用英語交鋒。
在他們新婚之時,梁啟超曾經寫信囑託:“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是一番慈愛之心,也是出於對兒子、兒媳秉性的了解。
錢鍾書在小說《貓》裡有一段情節,說女主人的丈夫在妻子男朋友們的“提醒下”,與一個姿色普通、言行拘謹的女學生乘火車出行,疑似婚外情。有人說這裡影射的是梁思成。
事實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妻的確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事後梁思成乘火車去上海出差。林徽因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中間只睡了三四個小時。而梁思成在火車上連發了兩封電報和一封信,兩人重歸於好。
當時沈從文恰恰正高調愛慕高青子,跟張兆和鬧得很不愉快,寫信向他的教母林徽因訴苦、討教。剛剛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的林徽因,說起來特別有感觸,“在夫婦之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她認為夫妻爭吵,是因為彼此在乎,“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林徽因雖然浪漫,骨子裡卻是冷靜而清醒的。她能夠理智地面對婚姻,就如同她理性地面對愛情。
錢鍾書當時與他們毗鄰,是不是以他的所見和想像,將一些素材糅入小說?梁思成有沒有過出軌?而林徽因內心深處對徐志摩、金岳霖究竟是什麼感覺?我們很難考證,每個感興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
在我看來,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像齒軸和齒帽,經過旋轉、磨合,很合適地咬嚙在一起,相互成全為更有用的一個整體。
他們情深意篤,得益於一個第三者他們共同的事業,雙方深情的目光除了相互凝視,更多時候,是在註視同一個方向。在事業上,他們有太多心血結晶,有太多的過程和回憶。說句閒話,在他們結婚二十週年家庭聚會上,林徽因招待茶點之餘,用來慶祝的一個重頭節目是做了一個關於宋代都城的建築學術報告。
平面三角形最穩定是公理,感情上也存在幾種三角形。有的夫妻獨自,甚至各自向外去找一個角;也有的獨自或者各自以事業為重,或痴迷於某項愛好;還有的夫妻會像梁、林伉儷,共同關注於某項事業或有著共同的興趣。
第一種也許穩定一時,卻存在著大動蕩的隱患;第二種日子久了,非生物的第三者有被生物的第三者取代的可能,君不見本來是愛好攝影,後來連帶愛上同樣愛好攝影的人;最穩定的可能是第三種,即便激情轉化為親情,共同的事業和愛好卻像清新的風,讓夫妻間依然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
本文摘自《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民國那些女子》江泓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因對學業的選擇也顯示出典型的林氏風格。她雖然熱愛藝術,卻選擇了需要藝術底蘊、同時更加實用的建築學。她天性浪漫,後天經歷卻教會她,關鍵的選擇,必須有堅強的理性做支撐。
對夫婿的選擇,也同樣表現出她的聰明和冷靜。決定捨棄浪漫不靠譜的詩人,選擇各方面都堪稱優秀的梁思成。梁思成梁啟超的大公子,豈是等閒之輩?他受林徽因影響,也決定學建築學,夫妻倆不管順境逆境,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共同創業,成就了一段好姻緣,這一切都讓林徽因為自己的選擇欣慰。
民國時期文人中流行著一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說法卻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別說梁思成自己引以為豪,一起在美國留學的同學也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猶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據說,三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香山養病期間,有了閒暇,她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沐浴著溶溶月色,很小資、很自戀地對梁思成感慨:看到她這個樣子,“任何一個男人進來都會暈倒”。憨厚的丈夫卻說:“我就沒有暈倒。”這話怎麼聽著都像醉酒的人在說,“我沒醉、我沒醉。”
可是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婦,就得過尋常日子。林徽因曾經給沈從文寫信說:“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淨的糟糠。”林徽因專注於事業,不喜歡別人拿家務活干擾她,浪費有限的時間。可是不喜歡歸不喜歡,真做起來也漂亮得無可挑剔。
她在梁家是長嫂,在林家是長姐,常有親戚來往,單單安排好來客的吃喝拉撒睡就不容易。據說她畫過一張床鋪圖,共計安排了十七張床鋪,每張床鋪標明誰要來睡。拿專業精神做家務事,家務自然也同她的專業一樣優秀。
林徽因心高氣傲,不願意和一般人多說話,認為無謂的廢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話不等於不願意幫助人,我注意到兩件情節相似的事情:沈從文一度經濟拮据,林徽因有意接濟,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讓表弟林宣向沈從文借書,還書時悄悄夾進一些票子;後來她拿自家的錢資助來北京求學的同鄉林洙,也是善意地欺騙,“是營造學社的錢借給你用”。可見林徽因的善解人意不止體現在太太的客廳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很有情趣,除了專注於事業。閒暇時,夫婦倆比記憶,互相考測,哪座雕塑原處何處石窟、哪行詩句出自誰的詩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圍,疑似李清照、趙明誠重返人間。
其實這一對夫妻間也不是不吵架,林徽因心直口快,好使性子。好在梁思成善於隱忍,被親戚稱做“煙囪”,但是煙囪偶爾也會堵塞。兩人都好面子,如果碰到傭人在旁邊,就改用英語交鋒。
在他們新婚之時,梁啟超曾經寫信囑託:“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是一番慈愛之心,也是出於對兒子、兒媳秉性的了解。
錢鍾書在小說《貓》裡有一段情節,說女主人的丈夫在妻子男朋友們的“提醒下”,與一個姿色普通、言行拘謹的女學生乘火車出行,疑似婚外情。有人說這裡影射的是梁思成。
事實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妻的確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事後梁思成乘火車去上海出差。林徽因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中間只睡了三四個小時。而梁思成在火車上連發了兩封電報和一封信,兩人重歸於好。
當時沈從文恰恰正高調愛慕高青子,跟張兆和鬧得很不愉快,寫信向他的教母林徽因訴苦、討教。剛剛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的林徽因,說起來特別有感觸,“在夫婦之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她認為夫妻爭吵,是因為彼此在乎,“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林徽因雖然浪漫,骨子裡卻是冷靜而清醒的。她能夠理智地面對婚姻,就如同她理性地面對愛情。
錢鍾書當時與他們毗鄰,是不是以他的所見和想像,將一些素材糅入小說?梁思成有沒有過出軌?而林徽因內心深處對徐志摩、金岳霖究竟是什麼感覺?我們很難考證,每個感興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
在我看來,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像齒軸和齒帽,經過旋轉、磨合,很合適地咬嚙在一起,相互成全為更有用的一個整體。
他們情深意篤,得益於一個第三者他們共同的事業,雙方深情的目光除了相互凝視,更多時候,是在註視同一個方向。在事業上,他們有太多心血結晶,有太多的過程和回憶。說句閒話,在他們結婚二十週年家庭聚會上,林徽因招待茶點之餘,用來慶祝的一個重頭節目是做了一個關於宋代都城的建築學術報告。
平面三角形最穩定是公理,感情上也存在幾種三角形。有的夫妻獨自,甚至各自向外去找一個角;也有的獨自或者各自以事業為重,或痴迷於某項愛好;還有的夫妻會像梁、林伉儷,共同關注於某項事業或有著共同的興趣。
第一種也許穩定一時,卻存在著大動蕩的隱患;第二種日子久了,非生物的第三者有被生物的第三者取代的可能,君不見本來是愛好攝影,後來連帶愛上同樣愛好攝影的人;最穩定的可能是第三種,即便激情轉化為親情,共同的事業和愛好卻像清新的風,讓夫妻間依然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
本文摘自《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民國那些女子》江泓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
因對學業的選擇也顯示出典型的林氏風格。她雖然熱愛藝術,卻選擇了需要藝術底蘊、同時更加實用的建築學。她天性浪漫,後天經歷卻教會她,關鍵的選擇,必須有堅強的理性做支撐。
對夫婿的選擇,也同樣表現出她的聰明和冷靜。決定捨棄浪漫不靠譜的詩人,選擇各方面都堪稱優秀的梁思成。梁思成梁啟超的大公子,豈是等閒之輩?他受林徽因影響,也決定學建築學,夫妻倆不管順境逆境,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共同創業,成就了一段好姻緣,這一切都讓林徽因為自己的選擇欣慰。
民國時期文人中流行著一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說法卻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別說梁思成自己引以為豪,一起在美國留學的同學也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猶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據說,三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香山養病期間,有了閒暇,她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沐浴著溶溶月色,很小資、很自戀地對梁思成感慨:看到她這個樣子,“任何一個男人進來都會暈倒”。憨厚的丈夫卻說:“我就沒有暈倒。”這話怎麼聽著都像醉酒的人在說,“我沒醉、我沒醉。”
可是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婦,就得過尋常日子。林徽因曾經給沈從文寫信說:“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淨的糟糠。”林徽因專注於事業,不喜歡別人拿家務活干擾她,浪費有限的時間。可是不喜歡歸不喜歡,真做起來也漂亮得無可挑剔。
她在梁家是長嫂,在林家是長姐,常有親戚來往,單單安排好來客的吃喝拉撒睡就不容易。據說她畫過一張床鋪圖,共計安排了十七張床鋪,每張床鋪標明誰要來睡。拿專業精神做家務事,家務自然也同她的專業一樣優秀。
林徽因心高氣傲,不願意和一般人多說話,認為無謂的廢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話不等於不願意幫助人,我注意到兩件情節相似的事情:沈從文一度經濟拮据,林徽因有意接濟,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讓表弟林宣向沈從文借書,還書時悄悄夾進一些票子;後來她拿自家的錢資助來北京求學的同鄉林洙,也是善意地欺騙,“是營造學社的錢借給你用”。可見林徽因的善解人意不止體現在太太的客廳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很有情趣,除了專注於事業。閒暇時,夫婦倆比記憶,互相考測,哪座雕塑原處何處石窟、哪行詩句出自誰的詩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圍,疑似李清照、趙明誠重返人間。
其實這一對夫妻間也不是不吵架,林徽因心直口快,好使性子。好在梁思成善於隱忍,被親戚稱做“煙囪”,但是煙囪偶爾也會堵塞。兩人都好面子,如果碰到傭人在旁邊,就改用英語交鋒。
在他們新婚之時,梁啟超曾經寫信囑託:“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是一番慈愛之心,也是出於對兒子、兒媳秉性的了解。
錢鍾書在小說《貓》裡有一段情節,說女主人的丈夫在妻子男朋友們的“提醒下”,與一個姿色普通、言行拘謹的女學生乘火車出行,疑似婚外情。有人說這裡影射的是梁思成。
事實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妻的確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事後梁思成乘火車去上海出差。林徽因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中間只睡了三四個小時。而梁思成在火車上連發了兩封電報和一封信,兩人重歸於好。
當時沈從文恰恰正高調愛慕高青子,跟張兆和鬧得很不愉快,寫信向他的教母林徽因訴苦、討教。剛剛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的林徽因,說起來特別有感觸,“在夫婦之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她認為夫妻爭吵,是因為彼此在乎,“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林徽因雖然浪漫,骨子裡卻是冷靜而清醒的。她能夠理智地面對婚姻,就如同她理性地面對愛情。
錢鍾書當時與他們毗鄰,是不是以他的所見和想像,將一些素材糅入小說?梁思成有沒有過出軌?而林徽因內心深處對徐志摩、金岳霖究竟是什麼感覺?我們很難考證,每個感興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
在我看來,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像齒軸和齒帽,經過旋轉、磨合,很合適地咬嚙在一起,相互成全為更有用的一個整體。
他們情深意篤,得益於一個第三者他們共同的事業,雙方深情的目光除了相互凝視,更多時候,是在註視同一個方向。在事業上,他們有太多心血結晶,有太多的過程和回憶。說句閒話,在他們結婚二十週年家庭聚會上,林徽因招待茶點之餘,用來慶祝的一個重頭節目是做了一個關於宋代都城的建築學術報告。
平面三角形最穩定是公理,感情上也存在幾種三角形。有的夫妻獨自,甚至各自向外去找一個角;也有的獨自或者各自以事業為重,或痴迷於某項愛好;還有的夫妻會像梁、林伉儷,共同關注於某項事業或有著共同的興趣。
第一種也許穩定一時,卻存在著大動蕩的隱患;第二種日子久了,非生物的第三者有被生物的第三者取代的可能,君不見本來是愛好攝影,後來連帶愛上同樣愛好攝影的人;最穩定的可能是第三種,即便激情轉化為親情,共同的事業和愛好卻像清新的風,讓夫妻間依然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
本文摘自《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民國那些女子》江泓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
有人說:作為女人,林徽因是幸福的,徐志摩愛了她一輩子,梁思成相伴了她一輩子,金岳霖等了她一輩子……
幸福的林徽音(1904-1955),祖籍福州閩侯縣,出生於杭州陸家巷。
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與康有為同科),授翰林院編修,曾任浙江巡撫。父親林長民是民初政客,因為押錯寶,民十四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投靠奉張叛將郭松霖,死在東北。叔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寫「與妻訣別書」的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是她堂叔,另一堂叔林尹民亦為黃花崗烈士。
最重要的,她是紅朝開國元勳,中共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人。
林女自幼由大姑啟蒙國學,民五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民七年初識梁啟超之子梁思成(1901-1972),時年十五歲。當時兩人是否己訂親,資料不詳。
民九年隨父林長民赴歐,在倫敦因女房東為建築師開始對建築感興趣。當年十月,與徐志摩初相遇相愛。隔年隨父歸國,續入培華女中就讀。
民十二年,徐志摩、胡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女不時參加新月社的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民十二年五月七日,梁思成騎著當時頗為新潮又時髦的摩托車參加紀念「五九國恥」八周年紀念活動,不幸被汽車撞傷,因誤診耽誤治療從此成了跛腳。
民十三年六月,林女和未婚夫梁思成同赴美攻讀建築,九月,同入賓州大學美術學院,自大三讀起,梁學建築,因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林女改學美術。
民十四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在美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並參加演出。本年父殁。
民十六年夏,林女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民十七年春,與梁思成在美結婚;八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
婚後夫婦和詩人徐志摩(1897-1931)、作家沈從文、學者金岳霖(1895-1984)經常往來,林女於詩歌、小說、散文、話劇劇本等多所著作,號稱「才女」。
林女婚前婚後與徐志摩、金岳霖均曾傳出戀情。徐志摩的部分隨著徐志摩於民國二十年飛機撞山身亡而告結束。
林女與金岳霖的戀情,亦是盡人皆知,後來表面上金岳霖宣佈退出,但三人在林女主導下終身維持友好關係,此事為人樂道。金對友人亦不諱言稱自己是「逐林而居」,因為他一輩子幾乎都租住在林女家隔壁,甚至同屋前後棟。
當時金岳霖不時送人嵌字對聯,他送給梁思成林徽因的是:
樑上君子
林下美人
風度好的梁思成看了,表面挺高興,自我解嘲說他就是要做「樑上君子」,只有上樑實地考察才能創建中國現代建築學。林徽因卻惱著說:「真討厭,甚麼美人不美人,好像一個女人沒有甚麼事可做似的。」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留學美國,加之家學淵源,他們中西文化造詣都很深,在知識界交遊也廣,家裏幾乎每週都有沙龍聚會。而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後進。
偶而不同在一地,例如抗戰時在昆明、重慶,金岳霖每有休假,總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對林徽因的人品才華讚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金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
以下是林徽音的一首新詩,很有意思,對照她的一生,妳想是要說什麼?
停留是剎那,轉身是天涯。
等待一場姹紫嫣紅的花事,是幸福。
在陽光下和喜歡的人一起築夢,是幸福。
守著一段冷暖交織的光陰慢慢變老,亦是幸福。
人生總在祈求圓滿,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
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當配才子。
卻不知道,
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隨性更能怡情。
太過精緻,太過完美,反而要驚心度日。
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過多,
不要問太多為什麼。
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
每一個人都是過客,
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
1955年林女病逝,1962年六十三歲的梁思成再婚。繼絃夫人林洙(1928-)在文章裡提到:有次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説,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對梁思成毫不隱諱,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比較了金岳霖優於自己的地方,他終于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岳霖,祝他們永遠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凡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從那以後,三人毫無芥蒂,金仍舊跟他們毗鄰而居,相互間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與林徽因吵架,也找金岳霖仲裁。
在此特別需要提的是,梁的繼絃夫人林洙本是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知名學者程應銓的前妻,與程應銓育有一子一女。離婚後改嫁跛腳的梁大少。
林女死後入葬中共八寶山革命公墓。生前與夫梁思成生一女一子,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外界盛傳金岳霖為才女終身不娶,一輩子等林女。
這事表面看很浪漫,很感人。
但講白了他就是一心一意咒著梁思成早死,他才能接手。
這人和我們台灣的張忠謀很像……很賊。
但金大官人真的終身不娶嗎?
這事可以說是真,也可以說是……狗屁!
金岳霖祖籍浙江諸暨,出生於湖南長沙。民三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同年官費留美,民十一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又到歐洲各國遊學。
金在遊歐時結識Lilian Talor,民十四年回國時攜其返國,兩人在北京同居。
金回國後,清華大學特為其開設哲學系,金任教授兼系主任。往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自幼出洋,飽受歐風美雨的沐浴,生活相當西化。平日西裝革履,加上一百八的高個頭,儀表堂堂,極富紳士氣度。然而他酷愛養鬥雞,屋角還擺著許多蛐蛐缸,他是個聲色犬馬的大玩家。
民二十七年,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兼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
民三十七年,金岳霖獲選為國府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十八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大陸易幟後滯留大陸。
此後金與共黨分子蒲熙修(1910-1970)交往密切,蒲女為其與丈夫袁子英離異。共黨建政後蒲女曾任中共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婦聯委員等職務。林死後,金與蒲熙修曾論及婚嫁,但蒲女在文革時被打成右派,金乃卻步。蒲後患上不治之症,婚事即不了了之。
我發覺名人們的感情世界和黑猩猩其實也沒兩樣。
圖一:美國賓州大學檔案館所保留的林徽因的畢業照
圖二:林年輕照、
圖三:林夫妻合照
圖四:林傳記封面
圖五:林夫妻合照
圖六:林中年照
圖七:西南聯大期間合照(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
圖八:林晚年照、
圖九:梁繼絃林洙
圖十:金岳霖與蒲熙修
---------------------------
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http://bit.ly/2IS948S
梁思成手绘的中国建筑,超大开本,每一根柱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 建筑学院 http://www.archcollege.com/?p=38767
林徽因六句經典語錄,浪漫至極
1.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準備要聽了嗎?
3.風輕雲淡,歲月安好。
4.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的一生來報答你。
5.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 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6.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張幼儀是民國文人徐志摩的元配,離婚之後,她一直沒有再婚,直到67歲之時遇到醫生蘇紀之相伴。張88歲離世墓碑上寫了「蘇張幼儀」,被視為對徐志摩最無情的嘲諷。張幼儀88歲去世!墓碑上的4個字 是對徐志摩最無情嘲諷 https://bit.ly/38SdmZY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徐志摩元配張幼儀再婚後生活幸福。徐則死於空難意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張幼儀與蘇醫師相伴20年,與徐志摩在一起的7年相比,這20年她過得如此的幸福。徐志摩早已在34歲之時死於飛機失事。不知道在他短暫的生命裡,對張幼儀有沒有過一絲悔意。
陸媒報導,張幼儀說跟徐志摩離婚之前她什麼都怕,離開徐以後,她一無所懼,但活得更加精彩。張幼儀一直活到88歲,然後在侄孫女的照顧下,安詳地在睡夢中逝去。她的墓碑上寫著四個字「蘇張幼儀」。
1931年,民國文人徐志摩飛機失事,機毀人亡,他半邊身軀折斷,頭上被砸出個洞,原配妻子張幼儀送來輓聯,輓聯上寫的東西卻意味深長。
張幼儀雖被徐志摩拋棄,她念在夫妻一場的情面上,要兒子去收屍,自己主持葬禮。還在葬禮上給徐志摩送上一幅輓聯:「萬里快鵬飛,獨憾翳雲悲失路;一朝驚鶴死,我憐弱息去招魂」。
據說,張幼儀輓聯中的「鵬」、「鶴」都指徐志摩,意思是徐志摩在高空中迷失了方向,一朝突然死去,她強忍悲痛還是希望把徐的魂魄招回來。
徐志摩死後,他的父母和陸小曼成了最大的問題,這時又是張幼儀站出來,主動做了徐志摩父母的乾女兒,給二老養老,還拿錢接濟陸小曼,而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與常給她按摩的翁瑞午同居
陸小曼一邊跟別的男人同居,一邊又說死後要與徐志摩合葬。1965年,陸小曼孤獨終老,她沒有子女,無人給她收屍,她生前要跟徐志摩合葬的願望也落空,因為徐的兒子不同意,她的骨灰就一直沒人認領,直到23年後才被堂侄女領走
張幼儀88歲去世!墓碑上的4個字 是對徐志摩最無情嘲諷 https://bit.ly/38SdmZY
迷倒徐志摩! 網友AI「神技術修復」才女林徽因16歲嫩照
迷倒徐志摩! 網友AI「神技術修復」才女林徽因16歲嫩照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o44g2H
▲▼林徽因,林徽音。(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網友利用AI技術修復林徽因16歲時的照片。(圖/翻攝自Facebook/婷婷看世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有網友日前利用AI技術,修復了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6歲時的照片,引起網路上熱烈討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令徐志摩與元配離異、清大教授金岳霖終生未娶的美女,不但是個優秀的建築師,還因為對詩歌創作有所涉略,被時人稱為「才女」。
林徽因初名「林徽音」,典故取自《詩經·大雅·思齊》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表明了父親盼望她「能夠繼承太娰的美德、多生男兒以興家門」,後因避免與另一位男性作家「林徽音」同名,自己改名林徽因。
她在1920年與父親林長民一同前往倫敦生活,並在此時培養出對建築的興趣。前往倫敦的同年,她結識了才子徐志摩;受到徐志摩影響,林徽因對新詩產生了興趣。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婚的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甚至不惜與元配張幼儀離婚。
雖然受到大詩人的瘋狂追求,林徽因的心中,卻有過不去的坎。她留下一封「我回國了,倫敦使我痛苦」的分手信後,便與父親回國、告別徐志摩。信上寫著,「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林徽因回國後,卻沒有進行久居。1924年,她與後來的丈夫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國,在賓州大學學習建築;不過,由於當時的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因此林徽因只得到美術學士的學位。
▲▼林徽因,林徽音。(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上林徽因的照片。(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並前往多地考察古代建築。曾有傳言指出,林徽因與丈夫設計、建造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車站「吉林西站」;不過,目前鐵路檔案中保存的設計圖中,工作人員名單並未列入2人,且2人的簡歷、史料中也沒有相關記載。
雖然吉林西站的建造過程,2人是否有參與仍不可考,但車站走廊卻掛有2人的合成照片,並附上「吉海鐵路總站站舍於1928年至1929年間建成,可以說,吉海鐵路總站見證了他們的愛情,是他們愛情的結晶」的文字。
林徽因除了參與設計中國國徽外,也曾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組的成員,並設計了紀念碑底座和花環圖案。1955年4月1日,身體欠佳的林徽因不敵病魔,在北京同仁醫院逝世。林徽因病逝後,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金岳霖作出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表達了無盡的哀戚。
縱觀林徽因的一生,不但是個傑出的建築師,也同時是個傾城傾國的美女。徐志摩為了她,與元配離異;創辦清大哲學系的金岳霖,也被傳出因為她而終生不娶。
雖然這張AI合成照重現了林徽因的風采,但有網友表示,修復過的照片並不像林徽因本人,「按照網紅臉的模版去『修復』林徽因,就是嘩眾取寵」、「這修的和她真人也不一樣啊而且這濃濃的網紅審美哪好看了」、「能不能麻煩先去搜一下林徽因長啥樣再發圖」;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她才是人間的四月天啊」、「哇靠太美了吧」、「我是真的喜歡她,世人對她的誤解太深了她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孩子」。
迷倒徐志摩! 網友AI「神技術修復」才女林徽因16歲嫩照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o44g2H
林徽因+胡適
她:美麗不輸民國四大美人,生前籍籍無名,去世后卻紅遍網絡 https://bit.ly/3QBH8YL
徐謨佳這張照片,被其孫劉都傳到微博上之后,一夜之間就獲得60多萬的點擊,網友驚呼美如天人, 簡直可以「秒殺」民國四大美人,給她冠上「最美上海Lady」的稱號!那麼這位長壽達90歲的民國佳麗,為何生前籍籍無名?她的身世、經歷如何?相對于同一時代大紅大紫的美女,比如阮玲玉、周璇、胡蝶、林徽因、陸小曼等人,她是一種不幸嗎?
徐謨佳于1923年2月出生于上海徐家匯的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是明朝著名天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 徐光啟。
徐謨佳也可以說是名門之后了。其父雖身在官場(所任何職,資料不詳),但很有藝術天分,善畫畫,喜歡收藏古玩玉器,家中頗有些珠寶之類的東西,因此徐家家境相當優裕。徐謨佳自幼生活在一個深宅大院里,無憂無慮,自然是位大家閨秀了
她:美麗不輸民國四大美人,生前籍籍無名,去世后卻紅遍網絡 https://bit.ly/3QBH8Y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