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左右從軍出發前
1950年初國民黨逃來臺灣在臺大量徵兵,準備服役的人在火車站等車
1949年葛超智:「應阻止國民黨政權逃來臺灣,以免造成臺灣被中共取得的結果」
2016 年 01 月 11 日 00:07:49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581d5b7e650d2ac3_large
臺灣二戰後經歷228大屠殺、清鄉、白色恐怖及長達38年的戒嚴,在這期間數不盡的人不分族群被威權政府濫補濫殺、家庭破碎、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
雖然在許多人犧牲生命、自由與家庭的爭取下,臺灣一點一點邁向民主化,轉型正義卻始終無法落實。主要的原因在於威權政黨依然在臺灣掌握絕大權力及收刮大量不義黨產難以撼動,更不用談要釐清過去數不盡人神共憤的種種事件。
而長期被黨國全面掌控教育、媒體等資源思想控制下,威權統治者立場的論述也成為許多人理所當然的「常識」。例如:
「當年如果不是國民黨帶來黃金建設臺灣,你們早就完了」
「當年如果不是國民黨阻擋了中共來犯,你們早就被統一了」
「當年國民黨如果沒來,臺灣早就被中共佔領了」
然後就被衍生為「你們要感恩」(所以別再追究白色恐怖了)、「蔣介石功大於過」、「威權統治是必要的」….這些言論相信長期關注本團的朋友都早已在留言中看到眼睛長繭了。
這些觀點影響了許多人,甚至並非威權政黨支持者都還有相當比例深信不疑。
之前本團就已討論過,二戰後守住臺灣的關鍵是「美援」,國民黨宣稱帶來的黃金即使全數為真,相較之下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詳見:https://goo.gl/lRgx7H)
於是又有人說,美援是要給國民黨而非臺灣,所以有美援要感謝國民黨。究竟美援是要防堵共產黨還是養肥國民黨?稍微有常識的人應該都能想通吧(詳見:https://goo.gl/NfuLgT)
那麼臺灣又是怎麼惹到中共的?許多人以目前中國對臺虎視眈眈急於併吞,想當然爾認為在二戰後中共一樣急於佔領臺灣,卻不知當時中共的首要仇家叫做國民黨,國民黨逃去哪裡哪裡就倒楣遭殃。
這個情境可以從二戰後曾任美國駐臺北副領事的臺灣專家葛超智(George H. Kerr)於1949年初寫給美國國務院遠東司長巴特沃斯(W.Walton Butter Worth)的信件一窺端倪,他在信中強烈建議「應阻止國民黨政權逃來臺灣,以免造成臺灣被中共取得的結果」,信中並認為應放棄支持國民黨,並在臺灣建立在地政權以防共黨滲透。看到這裡,應不難理解臺灣因國民黨政權逃過來,而被無端捲入這些原本和我們無關的糾紛中,付出了慘痛代價,至今無解。
這些長期強力灌輸的黨國立場論述,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臺灣,甚至被作為許多不公義行為的藉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共生的島嶼移民者,都應對這塊土地心懷謙卑與感恩、對其他住民尊重,認為自己最偉大唯我獨尊甚至編造謊言的價值觀與行為只要繼續存在,傷害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圖為1950年初國民黨逃來臺灣在臺大量徵兵,準備服役的人在火車站等車。(來源:LIFE)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Posted in: 其他 ⋅ Tagged: 中共, 國民黨
--------------------------
大甲鎮公所里戶籍員合影留念民國三十六年/(1947) 提供人/林惠津
在第一張身分證尚未出現前,老百姓皆使用戶口名簿,然戶口名簿卻有諸多不便。因此民國四十二年(1953)開始製發身分證,身分證上要貼上照片,可不簡單。當年相機是侈奢品,不若今日數位相機普遍,拍照總是婚喪喜慶場合才有的事。要請百姓自行去照相館拍照,簡直登天還難。大甲鎮公所就與鎮內各相館談妥,安排時間,請里內百姓到各里集會所、廟宇或公共場合集合,由相館人員為其拍照,以節省時間、簡化事務,費用由百姓自行支付。遇到「散庄」的百姓,照相館還要登門為其照相,真是服務到「家」。民國四十三年(1944)大甲鎮民終於有了第一張身分證。是否好奇誰獲得大甲鎮第一號的身分證?是鎮長?代表會主席?或者地方首富?都不是,據李清芬說,首號的身分證由當時的業務承辦員林榮先生「很自然」的取得。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二十一日「戶籍法施行細則」中規定「國民身分證,應載明姓名,性別…並黏貼照片或指紋…」因此當時的里戶籍員,需挨家挨戶的去建立「指紋」檔案。郭炭說,並不是如今日所理解的按捺指紋,而是用○×來記錄雙手指紋上的紋路,螺紋記○,畚箕則記×。圖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負責此項業務的大甲鎮公所里戶籍員們,在金華寺一隅合影留念。前排右起林榮、林泗濱,後排右起林流沛、郭炭、黃仲建、李炳坤。其中郭炭、黃仲建及林泗濱在日本實施徵兵制前,皆以軍屬(傭兵)的身份,調往緬甸,駐紮編在日軍「緬甸方面軍司令部」。昭和十九年(1944)九月,日本正式對臺灣人實施「徵兵制」,第一批以大正十四年(1925)出生為對象,林泗濱及黃仲建剛好是那年出生,便立即以「現地徵兵」之名,調往泰國服役,而郭炭因為大正十三年(1924)出生,則一直在緬甸「服役」。光復後,郭炭也無船立即回臺灣,民國三十五年(1946)春天才在美軍的協助下,用船將留滯緬甸的臺籍兵送回故鄉。郭炭先生說,有次與公所同仁張柏齡(外省籍)談到在緬甸的某次戰役中,日軍與中國部隊在一座橋的兩端僵持對峙,極可能一觸即發,後來不知為何並無對殺而撤離。談起來才知當時的代表日軍的郭炭,與效忠中國的張柏齡,分別在橋的兩岸為彼此的國家盡忠效命。在命運之神的帶領下,後來竟成同事,並同在大甲鎮公所屆齡退休。
---------------------------------
原住民部落舉行「高砂義勇隊」歡送會
--------------------------
日治時期從軍相片(當時有送別的台灣籍陪酒女性樣貌)
----------------------------------------
國府初期從軍相片1951年從軍親友祝賀長條旗仍有日本風,1954年從軍業務由地政事務所主辦
-------------------
國府撤台帶的黃金 隔年就花光了
〔記者曾韋禎、鄭琪芳/台北報導〕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天指稱,當年從大陸運來台灣的黃金與故宮國寶,都應列為國民黨的黨產,內定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昨激動表示,這種把國產都當黨產的心態,已傷害和平討論的基礎,盼能到此為止。另根據長期擔任前總統蔣介石侍從官的前主計長周宏濤回憶錄,國民黨帶來的黃金,因支付軍餉,在來台第二年的一九五○年就花光了。
洪秀柱說法 顧立雄:殖民心態
顧立雄表示,原本是想與國民黨展開和平對話的,但洪秀柱的言論已傷害這個基礎。他批說,這是黨國體制與殖民心態的呈現,反映國民黨是以黨領政在統治中國;然後再帶著殖民心態來統治台灣,認為「你們被我統治,我拿這些財產帶著台灣往前走,這樣當然是屬於我的,不能一筆抹煞」。這種論述,正是「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要廓清的。
顧立雄反問,故宮文物難道是國民黨發明的?這是中華民國繼承自清朝;金條、黃金債券也是來自中華民國的統治。若國民黨認為台灣現在是中華民國的繼承者,這一切當然屬於國家,怎會是黨產?
他批評,國民黨若還懷抱這種思維,就是一種悲哀,希望到此為止。
周宏濤回憶錄:幾乎全用軍餉
國民黨一再提到當年運了大量黃金來台,成為「穩定台灣金融重大支柱」,但根據「蔣公與我─周宏濤回憶錄」,一九五○年六月七日中央銀行總裁向蔣介石報告指出,一九四九年以來運至台灣的「國庫存金」約三七五.五萬兩,至當年五月底就僅剩約五十四.二萬兩。
周宏濤回憶錄指出,由於美援斷絕,加上六十萬大軍龐大開支,讓已捉襟見肘的國庫存金迅速消耗,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須撥付近十八萬兩,在一九五○年九月就花光了。因此,周宏濤在書中直言:「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台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台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
央行資料 黃金是台灣人拚來的
根據央行資料,一九六一年七月一日在台復業,由台灣銀行移交黃金約一○八萬英兩,占目前黃金儲備一三六二萬英兩的七.九%,由於國民黨帶來的黃金早就花光,台銀移交的黃金應與國民黨無關;其餘一二五四萬英兩黃金,則是央行於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所購入,都是台灣人民辛苦打拚累積的。
國民政府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