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地刺防躺!世界各國「出招趕流浪漢」 加拿大政府卻「祭出最暖街道設計」被讚:最有愛國家 - 毛小孩2.0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釘子地刺防躺!世界各國「出招趕流浪漢」 加拿大政府卻「祭出最暖街道設計」被讚:最有愛國家 - 毛小孩2.0


覺得街友都不想工作、都在吸毒酗酒?旅法作家:對街友的印象,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
覺得街友都不想工作、都在吸毒酗酒?旅法作家:對街友的印象,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歐盟觀察|商周 https://bit.ly/3wcAACP
任何一個社會在面對弱勢族群的態度,以及執政者如何動用各種政治資源以有效地幫助弱勢族群,並且回應與解決弱勢族群的各種問題,被視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社會進步與否,以及民主與否的重要指標。
我們就拿台灣社會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街友問題來看,雖然有社福團體、民間組織以及宗教團體持續地給予街友關懷以及照顧,但是,社會大眾普遍對街友抱持的歧視眼光與偏見,卻造成我們在面對街友的處理方式,多數仍停留在強制驅離[1],或者治標不治本的眼不見為淨[2]。
究其背後的原因,我們的社會仍停留於只追求個人的成功以及社會表象的成功,卻無法真正建立起一個真正的成功社會。什麼是真正成功的社會,那就是如《禮記禮運大同篇》 中所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廣告
台灣社會裡一日無法正視以及傾這個社會的眾人之智以及政治行政資源解決街友的問題,台灣就無法說自己是一個注重人權的社會,以及自詡為人權進步的國家。尤其當世界各先進國家都相繼提出辦法來解決日益增長的遊民人數時,台灣更應該正視與面對這個問題,並視為國家社會未來人權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
對街友的三大偏見
一看到或者提起「街友」,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便是:這些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酗酒,且長期在街頭流浪的無業遊民。不過,事實往往與我們所認定的相反。長期關懷街友的法國非政府組織「巴黎社會薩姆」(SAMU Social de Paris)[3],現任主席艾力克‧佩里耶茲指出社會大眾對街友最常抱持的三個偏見:
──只在寒冬才難以忍受。
事實上,2014年死於街頭的480位的街友中,高達118位是歿於七月至九月間。
廣告
──街友都不想工作。
根據 「社會薩姆」組織的統計,曾被緊急住房中心收留者中,有高達25%的街友擁有工作。然而,他們大多數的工作都屬於最低收入[4],也缺少可以棲身的社會住宅。
──街友都是酗酒與吸毒者。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2013年7月發表的最新統計報告:「2012年法國街友人數已經高達141500人次。」但僅有一小部份的街友,是藥物或酒癮患者。而餐風露宿的生活,也導致一部份街友轉而藉由酒精或者毒品來尋求心靈的安慰。尤其寒冬,酒精會讓街友心生「可以讓身體溫暖起來」的錯覺。
街友不是道德問題,是不義的制度使然
然而,綿延不斷地因戰亂而生的國際難民潮,全球自由市場化下,本土製造業不斷外移導致工廠關門,工人一夕間失去生活依靠。而在全世界居高不下的失業人口中,尤以40多歲中年失業的人數比例最高。這些中年失業者除了既有的專業以外,多半無其它一技之長,加上就業市場偏愛年輕勞工,造成他們二度就業困難,很容易就淪為遊民階級。
除此以外,每當景氣亮起紅燈,銀行多半停止融資中小企業,這對中小企業主更是雪上加霜,造成惡性倒閉的情況不計其數。在筆者調查街友主題的數年期間,無分巴黎、紐約還是台北,企業主因經濟不景氣而破產,或因罹患惡疾而淪落街頭者所在多有。此外,政策連帶影響到產業的興衰,如停塑環保政策的倉促實施,造成台灣塑膠袋工廠一夕之間破產。
而不良的政策更有如毒藥,凶狠之極,可能造成企業惡性倒閉!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當今台海兩岸政策急轉彎,直接影響台灣各地的觀光產業──飯店、夜市小吃攤、伴手禮品業、百貨業、觀光景點業者,撐不下去而拉下鐵門停止營業者,所在多是。
再加上各地不斷攀升的物價、房屋租金以及房地產價格,導致全世界的街友人數暴增。2008年至2018年間,光法國,街友人數的成長率便高達50%。其中,女性街友的人數更激增70%[5],這意謂著:露宿街頭的女性遭受暴力侵襲的事件也隨之增加。
越來越多女性街友及汽車避難所
美國女性紀實攝影家──瑪麗艾倫‧瑪克(Mary Ellen Mark)於1987年的這張照片──〈車裡的達姆家族〉曾震驚全世界。而今,達姆汽車家族的生活景狀在美國已不再罕見,越來越多的工人因為租不起房而被迫睡在車裡,美國社會稱他們為「新類別」。而這種例子在加利福尼亞州尤其不罕見。一些城市甚至決定為其提供夜間免費停車,以暫時紓解這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住在那裡的人沒有地址,也沒有住所。唯一的避難所就是他們擁有的最後財產──汽車。其中,近40%有工作。例如46歲的丹妮爾,原本是會計事務所上班,收入穩定,但自從2012年失去工作以後,她便失去了一切。目前是兼職的上班族,與她的女兒住在車內,因為一個月2000美金的微薄收入,無法讓她租到任何一間房。儘管她坦承「討厭它」,但每日果腹的食物只有麥當勞速食,健康與身材都每下愈況。
因為尊嚴寧睡街頭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2012年的調查統計的103000人中,至少有一半人次,曾經使用過至少一次的「緊急住房中心」。其中,成人為81000人,有高達30000人是孩童,並且,超過一半是外國籍。
但是,當我詢問多位巴黎街友以後,得到的答案皆如此:「我寧願睡在街頭,也絕對不去『緊急住房中心』。」為什麼?「你去那裡,看你是否可以待上一個小時以上?馬克宏總統應該去那裡親眼看看,什麼叫做『人權』?」
筆者前往18區的「緊急住房中心」。該中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麵包店」,但是,當我詢問曾經入住過此地的街友以後,他們告訴我:「裡面的狀況是尿味屎味撲鼻而來,老鼠流竄。食物不吃還好,吃了會讓你生病!身邊都充斥著酒鬼、毒癮者及病患,還有打架、偷東西的事件頻生。怎麼敢待?若待下去,我可能不是病了,就是沒命!」
或許因為「緊急住房中心」給予街友的印象是既不安全又不衛生,絕大部份的法國街友,一提起這就猛搖頭。他們表示:「要撥打緊急電話,首先,你要擁有一支電話呀!」因為撥打115這個緊急求救號碼所需要的時間,不是一兩分鐘,往往是長達一至兩小時的等待──撥號、掛斷、再撥、好不容易總算撥通以後的切斷、再撥,直到撥通以後告知今晚沒有位置,或者好不容易有床位以後,卻面臨到了現場以後根本無法成眠的可怖景象。
這也難怪這些街友會發出如此令我心驚的話語:「為了尊嚴,我寧願在寒冬的夜晚不停來回地踱步,也絕不要到收容中心。」
為街友爭取居住權的社會暨公民運動
2006年10月底,巴黎寒冬將至,奧古斯丁‧羅格朗(Augustin Legrand)、帕斯卡‧烏瑪格落夫(Pascal Oumakhlouf)及羅楠‧戴內塞(Ronan Dénécé)三位年輕人策劃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活動──和遊民一起餐風露宿街頭!希望能喚起公民社會對遊民基本權利的重視。
他們在巴黎南邊的聖馬丁運河旁搭起兩百多個帳篷,得到許多巴黎市民的積極響應以及媒體關注,激起公民運動的新氣象,並直接衝擊2007年度的法國總統大選的選情[6]。
這些年輕的社工要求政府能夠將法國中途之家的數量從既有的3000所增加四倍;停止緊急制度,延長收容時間[7];將居住權放在和醫療權以及教育權一樣的重視高度。提供陪伴、心理輔導及酒癮毒癮戒除扶助。但是,8個月過後,政府僅增加了原先承諾的30000個床位一半不到的14000個床位,7000位街友依然露宿街頭。
他們決議再次發動抗爭!這次是在聖母院搭起250座帳篷。但這一次,卻沒有獲得席哈克時代的人性對待。尼古拉·薩科吉於2017年當選總統以後,他們與街友被警察強制驅離現場,帳篷被連根拔起,這場未竟的社會運動因而幻滅。
試想,如果這場運動是成功的,或許,2018年的今日,露宿巴黎街頭的遊民數量不會不斷地激增。
瞭解社會變遷,從精確的統計開始
不過,2017年走馬上任的領土凝聚力部長朱力安‧戴諾蒙帝(Julien Denormandie)卻表示:「巴黎的街友人數僅50多人。」這句話一出口,引爆成政治風暴。
後來他雖然改口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打電話到「緊急住房中心」的人數,但已經突顯出法國政府自2012年由「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所做的統計數據以來,再也沒有任何更新的統計,也就是對於當今法國社會的遊民問題,並不重視。這與馬克宏所公開承諾2017年底,他不想看到任何人再在街頭的理想是完全相反的。
因為,隨便問任何一位巴黎人,在他上班、上學、回家或者約會地點,在地鐵車廂內、候車月台或公車站來回的途中,不可能不見到數量多到驚人的街頭遊民。往往一天下來,每位巴黎市民所遇到的遊民數量,都不止是朱力安‧戴諾蒙帝口中的50人。遊民,已經變成巴黎街景的一部份。
為此,巴黎女市長安妮‧漢達爾果(Anne Hidalgo)決定於2018年2月中組織巴黎第一場「團結之夜」(Nuit de la solidarité),並公開召募至少1000名志工,參考紐約前市長彭博,精準地統計遊民數量的方式[8]。
她將巴黎依地理位置劃分為350個區域,每個區域派出三至五人組成的調查小組,每個小組的負責人都是一名受過專業訊練的社會工作者,並且接受過人口普查的特定培訓,再由兩到四名也同樣接受基本培訓的志工,於晚上十點到次日凌晨一點間進行街頭巷尾的地毯式的調查,並且對每一位未入睡的街友做匿名的問卷調查,務求做到極大化程度的精準。
最後,巴黎市政府做出來的調查報告是,在巴黎境內的遊民人數不少於5000名,而這個數字,有很大的可能是被我們大大低估的。
光看這個數字報告結論,便可知針對街友的統計,法國仍無法達到與英國一般的精密準確。根據英國《衛報》(Guardian)公布的最新數據:4751人。這是2018年3月英國針對秋季露宿街頭者所做出的調查。他們並做出一年內增加了15%的估量。
英國住房部長(Le ministère du Logement britannique)對此提供解釋:「自1998年以來,在已知或懷疑有此類問題的地區,如果他們估計該地區有10名以上無家可歸者,地方當局就會被要求進行年度統計。2010年6月,除了已進行統計的地方當局以外,沒有進行街頭統計的地方當局,也被要求在特定的夜晚估算出街友的人數。2017年,英國的地方當局100%提交了無家可歸者名單。 17%是進行統計,83%則進行估算。」
務實的芬蘭治本不治標
十年來,赫爾辛基制定「住房第一」政策──無條件地為所有無家可歸者提供公寓。一年前,由芬蘭住房部長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描述:「芬蘭境內無家可歸的人數從1987年至2016年間,已從原來的18000人下降到6700人。」在這個人口僅只550萬,並且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氣溫都低至-20℃的國度,若無親人相助,寒冬街頭求存,無疑送死。
芬蘭政府於2008年啟動「住房優先」政策,旨在徹底改變無家可歸現象。80年代時,芬蘭採取「樓梯模型」的獎勵政策,旨在以房屋做為給予表現出對社會重新適應的無家可歸者的獎賞。但長遠來看,這樣的制度反而讓無家可歸者無法根除。所以,芬蘭當局決定扭轉潮流。其立基便是老生常談的原則──幫助無家可歸者,從讓他們頭上有瓦,腳下有地開始。而且,沒有條件。
金融危機期間,芬蘭政府甚至採取雙重措施,以貫徹執行「憲法」規定的這項權利──十年來,芬蘭建造3700所房屋,收購數千戶的老宅改造為避難所,以回應住房的緊迫性。無家可歸者,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得到幫助,重拾尊嚴,建立自信。每天,他們都由社扶人員陪同尋找工作,並且逐步恢復身心的健康,重拾起在社會生活的滋味,找到工作以後支付房租。
這一原則並不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成癮的人,透過說服他們,他們也能夠住在公寓裡。這一計劃更獲得芬蘭最大的社會住宅總裁朱漢‧卡克依恩全面的支持。
根據從1980年代起就身為這個計劃的首要顧問的圖拉‧蒂安娜的說法:「八年內2.4億歐元,最初的投資可能看起來很高,然而,這卻非常有利可圖!因為,相較於建立緊急求助系統的花費,它的成本是一半。由於緊急護理和醫療保健的減少,允許我們每年從每位居民身上節省14000歐元的開支。」而從獲得此援助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信任與尊重。因為芬蘭對於人的信任與其自由的尊重,使得「人權」兩字,不再是空談,不再僅是冗長的,永無休止的統計數字上的打轉,爭論其真假與否,而是,解決問題。
對抗貧窮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
21世紀的今日,街友所暴露的貧窮問題,觸碰到社會每一個階層,我們不僅應該認真思考並真正面對,尋求解決貧窮問題的根本之道,更應理解,解決街友問題,是台灣社會走向真正的民主人權的必經之路。
就如「亞伯皮耶基金會」創始者──阿貝·皮埃爾(Abbé Pierre,1912~2007)[9]──這位終其一生為窮人的權利奔走疾呼者所言:「貧窮無法控制,它只能不間歇地重複抗爭。」
從雨果的《悲慘世界》到見證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期貧窮的阿貝·皮埃爾神父,以他們的思想或行動,為貧窮注入最深刻的悲憫,使得人道主義以及禮運大同篇的理想不再是空談,而是人類社會為了美好世界的可能而付諸實踐的良善。
[1]應曉薇於2011年12月在議會質詢時表示,「誰往遊民身上灑水就發獎金」,引發網友與人權團體的怒批「冷血」,應曉薇後為自己的失言公開道歉。
[2]2016年,台北市長柯文哲19日出席萬華「2016老臺北・新亮點」西區古蹟文化巡禮健走活動,談到萬華文化時,竟語出驚人說,「最得意的是把艋舺公園的遊民相當程度處理掉,因為遊民洗乾淨就變遊客」。
[3]「巴黎社會薩姆」於1993年由艾薩菲耶‧愛瑪努埃利(Xavier Emmanuelli)博士所創的非政府組織,旨在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該組織原設於巴黎,後擴展為法國組織,甚至國際組織。該組織並於1995年11月22日為街友設置免付費電話,後於1997年9月更改為簡單好記的24小時免付費服務專線115。1998年推動「緊急住房中心」(Centre d’hébergement d’Urgence -CHU)。但根據另一個為弱勢群體提供住房的非政府組織──「亞伯皮耶基金會」(Fondation Abbé-Pierre)2013年12月份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緊急求助電話115早已飽和。在巴黎,43%無家可歸的人撥打這個電話無法獲得住所。而在外省,這個數字高達61%。
[4]「保證最低工資」(Le salaire minimum interprofessionnel garanti –SMIG)。2018年扣稅後淨額為每月1148€96。該法律於1950年2月通過,於同年8月23日起實施,但卻給予最低薪資凍漲的藉口,直到12年後,才允許集體談判薪資的自由。
[5]2018年,光巴黎一地便有5000多名女性流落街頭。她們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暴力,竭盡所能隱藏自己。而「巴黎社會薩姆」的「緊急住房中心」專為女性而設的,更是少之又少。
[6]由社工發起的抗爭運動及公民意識的覺醒,乃至影響政策的擬定與行政資源的投入,這段過程,皆以影像紀錄下來,稱為《唐吉軻德的孩子》(Les Enfants de Don Quichotte)。
[7]接待中心(Centre d’accueil)的時間為當天23點以前必須進入中心,隔日上午11點前必須離開。對於身障人士以及活動地點離收容中心遠的街友而言,舟車勞頓以及重新撥打115以換得再住一晚的權利,都令他們望之卻步。
[8]彭博先生於2002至2013年間擔任紐約三屆市長。任期內,他將數據作為診斷和理解社會問題的工具,然後據此指導公共行動。市政府並針對諸如街頭安全或無家可歸者等主題,發起了一系列非常精準的研究。
[9]阿貝·皮埃爾,法國天主教神父、國會議員及社會運動家。1954年創39個國家的「Emmaus運動」──非宗教組織團體致力於反社會排斥。是席拉克總統口中的現代「法國傳奇」。1954年起,他在收音機裡為無家可歸者發出憤怒的呼喊以來,他的生活信條就只有一個:「喚醒社會良知,為窮人、流浪漢、為被剝奪和被損害者尋求福利和救濟。」1992年2月11日創「亞伯皮耶基金會」。在最受愛戴的法國人評選中,阿貝·皮埃爾連續17年被授予這一殊榮,直至他主動退出評選。 2005年,全法電視觀眾把他評為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個人之一,另兩人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締造者──戴高樂將軍和「巴氏殺菌法」的發明者──路易·巴斯德。
覺得街友都不想工作、都在吸毒酗酒?旅法作家:對街友的印象,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歐盟觀察|商周 https://bit.ly/3wcAACP


台北市萬華區香客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繼2017年觀音爐減為1炷香,昨再貼出公告,宣告將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遊客入寺參拜也將不得自行攜帶香枝。圖/報系資料照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再減香 艋舺龍山寺3月13日起停止供香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台北市萬華區香客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繼2017年觀音爐減為1炷香,昨再貼出公告,宣告將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遊客入寺參拜也將不得自行攜帶香枝。繼台北行天宮後,北市又一大型廟宇停止信徒燒香。
龍山寺昨傍晚在廟門入口處貼出公告,「為秉持觀世音菩薩慈悲大愛護佑眾生之精神,祈願每一位香客來寺參拜皆能心神安定,身體健康,本寺自三月十三日(農曆二月十二日)起停止供香,請勿自行攜帶香枝,不便之處,尚祈諒察!龍山寺謹啟」。
艋舺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受訪表示,考量過年信眾人潮聚集,怕手上拿香容易觸碰到別人衣服或皮膚,因此今年除夕至初三廟方已停止供香4天,事後評估效果不錯,對減少PM2.5也有所幫助,昨董事會會議決議,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民眾免費香枝,也禁遊客點香燭。
黃書瑋表示,貼出停香公告後,就收到信眾來信大稱讚,認為可帶動減少燒香。「香枝的問題一直很困擾」,他表示,目前觀察,10位信眾裡已有6人不持香,龍山寺近年也從21炷香陸續減到1炷香,相信可逐步提升信眾對於宗教信仰的正確認知,鼓勵信眾手持1炷香繞1圈後再插香,會減少很多煙。
黃書瑋分享,俗話說「香火鼎盛」,所謂香火不是香枝多,而是人多,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才叫「香火薪傳」,而非字面上香枝點煙之意,認為信奉宗教信仰,代代流傳,才是真正的香火鼎盛。
龍山寺2017年6月減為觀音爐1炷香,去年5月禁遊客點燭。廟方昨貼出公告,自今年3月13日起不再供香。未來仍會保留觀音爐,廟方仍會每天在觀音爐點香、跑香

再減香 艋舺龍山寺3月13日起停止供香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街友大調查/他是「街友皇帝」 見證萬貫家財乞丐命
2019-08-29 00:18聯合報 記者李隆揆╱即時報導   https://is.gd/LC1za0
一頭短髮、輪廓很深,褲管總是沾有塵土;在艋舺公園快9年的「阿輝」,因常介紹街友打臨工,協助處理生活瑣事,有「街友皇帝」的外號。阿輝深諳街頭生存之道,看透各種類型街友,包括老一輩人口中的「乞丐命」;阿輝說,他原本不信有人天生乞丐命,直到真的遇到死在街頭的「家財萬貫」街友。
●他節儉到發臭 打開行李「一疊一疊鈔票」
阿輝回憶,5年前遇到的一個街友,平常都不洗澡,全身又髒又臭,食物沒吃完放行李裡發臭發酸,生活十分節儉。這名街友後來生病過世,當時和相關單位用美工刀割開行李時,袋中流出的「一疊一疊的鈔票」,讓他不敢相信。
經過清點,行李裡有400多萬元現金、4張地契、6本存摺,其中第一本存摺戶頭裡還有600多萬元存款。「聽說他們家是台北市大地主,兄弟姊妹知道他在外流浪,不願回家,每個月都寄錢給他,最後因為腳上傷口蜂窩性組織炎,沒有去看醫生,就這樣走了。」
另名街友阿光也說,「有些人看起來髒兮兮的,口袋拿出來都是一整疊千元大鈔」。
●更生人、家庭變故 只好流浪街頭
阿輝觀察,街友還有幾種類型,一是多次進出監獄的更生人,在牢裡待太久,出獄後跟社會脫節,無法面對家人,只好流浪;這種人多希望早點離開街頭,只要有獨立生活能力,不會在街上待太久。
第二種是單純好吃懶做,每天有便當吃,只要餓不死,何必工作。他認為社會福利有好有壞,有些街友因此養成惰性;「一天最多可拿十個便當,不愁吃、不愁穿,就不會想離開。」
另外就是家庭變故,或智能有問題,被迫離家;「男生還好,有些智商有問題女生,容易被騙被欺負」。阿輝說,他看過不少流浪女子,為了生存跟陌生男子一起離開,一段時日後再回到公園,已經懷孕,最後就是社工安排將孩子送養,這些女生,有的甚至不知道孩子父親是誰。
賭博、酒精 街友深陷難抽身
阿輝觀察,街友另一個社會問題是賭博,公園有簽賭牌,金額小、易入場,投個三一○元全中獎金可破萬,很多街友趨之若鶩,有點小錢就想搏,結果「十賭九輸」,許多人因此糜爛在賭博世界裡。
另外還有酗酒,「很多人一天賺一千元,全花在吃喝,而且是結伴成群」;反正今天你工作,明天我工作,大家每天有吃有喝,完全不會存錢
阿光感觸深的也是很多街友離不開酒,「不少朋友愛喝酒,講也講不聽,」廿幾年來,他至少看過卅個朋友的下場,「一整天都在喝,就這樣喝死了......」
街友流浪背後各有故事,在艋舺公園快9年的「街友皇帝」阿輝,看透各類型街友,曾遇到...
街友流浪背後各有故事,在艋舺公園快9年的「街友皇帝」阿輝,看透各類型街友,曾遇到死在街頭的「家財萬貫」街友。記者李隆揆/攝影  https://is.gd/LC1za0


撞不死拔鼻管灌粥! 蛇蠍情侶假結婚殺街友詐保重判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 http://goo.gl/dW5KKY

-----------------

番紅花:”遊民”,不是給孩子的幸福指標參考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番紅花/作家1月21日是我家高三孩子參加學測大考的日子,這麼重要的事情,我早早就輸入手機行事曆,告訴自己當天謝絕所有活動,只為陪考而存在。但孩子發現今年1月21日也是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和我愛你學田市集所發起的「台北火車站無家者尾牙音樂會」,去年我曾受邀為這場音樂會煮了一大鍋韓式泡菜炒年糕,以酸香辣的味道,豐盛北車寒夜的街友尾牙;孩子很嚴肅地告訴我,他考大學是這社會最微不足道、不値一提的小事,但歲暮寒冬為街友煮一鍋熱騰騰的食物,卻是一件不容推辭、有意義的好事,他認為我不需把時間拿來當陪考媽媽,而應該在家裡廚房為五十人份的泡菜豬肉鍋揮鏟奮戰,準時在下午五點多的時候,把這拿手的泡菜豬肉鍋,趁熱載運到北車的無家者尾牙音樂會。孩子這堅毅的態度,不禁讓我想起去年在一個公開演講的場合,我在談到如何與孩子分享生命的價值時,舉了街友的例子,我在台上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兩個孩子,當你們經過或遇到弱勢者時,請永遠不要冷漠,如果可以,請盡量用你們的能力來表達出你們內心的仁慈,我提醒孩子,如果你願意投一點零用錢給街友,那麼投錢時,動作務必要輕,不可以用丟的,要盡量彎下腰來靠近放錢的碗,慢慢投進去,再自然和緩的舉步離開。在台下有位媽媽對我的這段話不以為然,他認為鼓勵孩子這麼做是危險的,他說許多街友四肢正常卻不願意付出勞力求職謀生,有些街友甚至可能是通緝犯或有暴力傾向,因此他會告訴孩子如果在上下學的路上遇到街友,則保持越遠的距離越安全,也會告訴孩子,若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長大就會像他們一樣流落街頭、貧窮無依。這位媽媽的話始終在我內心迴盪,透過他的焦慮與坦誠分享,我才有機會了解到即使我們這一輩父母受過較高的教育,對於街友的理解,對於教養的方式,可能還停滯在幾十年前的想法。一來我始終很避免拿他者的不幸,來當作要孩子惜福的”教材”,所以我不會以街友的困頓來激勵孩子說看看你有家有新衣的幸福,我也不喜歡拿小說《貧民百萬富翁》裡,印度孩子不能上學的悲慘童年來刺激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去當童工好了;當孩子挑食或剩食時,我更避免語出”讓你像非洲小孩一樣餓得吃泥巴,你就知道你現在有多幸福了”。我並不想把他者的苦難或不幸福,當作教養孩子的案例,因為這樣的”消費”模式,既不仁慈,也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更不可能讓孩子體認到正義與作為。我也回答這位母親,我們確實不能保證每一位街友對孩子攻擊性的有無,但過度的焦慮是沒有必要的,那也可能是因為內心不自覺的歧視,因為絕大多數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案例,是來自家庭、親人、校園和公共場所的非街友陌生人,因此我仍舊會告訴我的孩子們,上下學途中看到街友時,你不必嫌惡或害怕的走遠,帶著你正常的步調,摸摸你口袋裡有沒有多餘的錢。後來孩子告訴我,他在台北車站和忠孝東路四段,每月初都有找特定街友買《大誌》雜誌的習慣,雜誌好看,街友人也熱情。如何和孩子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討論街友這議題,父母需要事先做一些功課,我們永遠要知道得更多,才不會被愚弄,了解國外是怎麼做的,也觀察台灣的現況。例如獨立新聞媒體《報導者》曾經做了一篇國際時事的深入報導:《2020年 ,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的十年計劃,目標是讓所有流離失所的美國人,可以有自己的家。當美國開始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他們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而兩黨又如何達成共識?這篇報導讓我看到不同的視角,和我的孩子們有更開放的討論。讓幼兒和小學學童透過繪本來思考”無家者”,是最友善、健康的方式,和英出版社的《小紙箱》,和東方出版社的《我想有個家》,都是在國際童書出版上獲得好評的街友議題書,讓孩子以溫和、理性、溫柔的方式,慢慢理解街友在這世界的何以存在,以及我們個人和國家的公共政策,可以有哪些做法和可能,協助街友脫離現下的生活,重返社會或是重返家庭。孩子看待街友的方式,或許也是他對待生命的方式,我決定接納孩子的指示,1月21日不當陪考媽媽,在家裡廚房工作為街友尾牙煮泡菜豬肉鍋。當天晚上除了各方人士獻上百道滋味豐美的菜,還有林生祥、羅思容、陳明章等音樂人為街友獻唱,這是許多年輕志工籌備奔走甚久的年度活動,希望這一夜,當街友們從城市各角落來到這裡,能夠坐下來沒有壓力地吃頓熱熱的飯,不論明天在哪裡,今夜他的生命不是被世界遺棄的。

=============================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2020年 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
文楊芬瑩封面圖片 BRENDAN SMIALOWSKI / AFP2016/2/7
美國總統歐巴馬一上任,便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的十年計劃,讓所有流離失所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家。向來給人崇尚資本主義、功利文化的美國,開始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美國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兩黨又如何努力達成共識?
走在紐約、舊金山、或任何大城市的街道上,路邊不難看見敲著杯子、罐子乞討的遊民,因為美國這個 3.2 億人口的國家,有 65 萬人無家可歸,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 10 大城市、每 5 個有 1 人來自紐約或洛杉磯。
不過,這些活動街景,可能幾年內就會逐漸消失。
很多人不知道,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一上台,就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Opening Doors)的十年計劃(2010 年-2020 年),美國政府陸續投入 3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 兆元),誓言幫所有流離失所的人,包括淪落街頭的退伍軍人、長期街友(Chronically homeless)、流浪家庭、以及無家可歸的青少年與兒童,找到自己的家。
向來給人崇尚資本主義、功利文化的美國,竟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美國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兩黨又如何努力達成共識?
話說從頭:無家可歸的那些美國人
美國遊民人口明顯增加,始自 1980 年早期,最直接造成街友增加的原因,就是製造業生產線的外移、以及平價房屋(affordable houses )的供應嚴重不足,導致中產階級的工作變少,居住成本卻持續攀升。
舉例來說,1970 年代製造業的經濟規模,佔美國生產總值(GDP)24.3%,養活了全國四分之一勞工當時房屋市場不缺價格合理的物件,只要努力工作,人人都買得起房子。
美國遊民問題與相關政策 from The Reporter
到了 1980 年,大企業的生產線逐漸轉移海外、連企業總部也一個個搬去避稅天堂,讓國內製造業光景每況愈下。到了 2010 年,製造業的 GDP 佔比僅剩 12.8%,從業人口比例,甚至一度掉到 5%。
穩定薪資職缺下滑的同時,平價房子並未相對增加,房價、租金水漲船高,工薪階級經濟壓力越來越重。美國終結無家可歸聯盟主席羅蔓(Nan Roman)便直言批評,政府、建商毫無作為,讓遊民問題加速惡化(註1):
「說來奇怪,國會不太搭理住房問題,都已經 56 萬人沒地方住,還要糟到什麼地步,才要採取行動?」
美國房子到底多貴?長期關注居住正義的「低收入住房聯盟」(NLIHC)做了估算:如果以收入 3 成作為房租、水電等必要支出,一間 2 房 1 廳(two-bedroom)的房子,每年每人(戶)必須賺到 40,240 美元(約新台幣 134 萬元),換算時薪至少 19.35 美元,但全美平均時薪只有 15.5 美元。
更殘酷的現實是,聯邦法律規定的最低薪資只有 7.25 美元,從事最低薪工作的人,每週必須工作 107 小時(每天 15 個小時、全年無休)或身兼 2.7 份工作,才能有一個家;這對不穩定工作者或低薪家庭,是極其不利的情況。
有研究、報導因此估計,約有 7%的美國人曾經流落街頭,睡過收容所、街上、廢棄建築物、車上或車站,當中 2 成是有全職工作,但因低薪付不出房租者;若加上短期流浪的人,每年約有 300 萬人遭遇無家可歸的問題。(註 1)
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政府贖罪蓋收容所
諷刺的是,導致遊民增加的兩個主因,都源自聯邦政府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刺激方案。
1981 年主政的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以大幅降稅等重商政策,給企業主大開方便之門,成功拉抬萎縮的經濟,卻也加速國內貧富差距,遊民人口激增
雷根政府這個公認的罪魁禍首,所採取的彌補行動,先於 1983 年成立專責機構,在各地發放救濟物資、緊急收容;1987 年,雷根卸任前,頒佈了由共和黨主導的《麥基遊民救助法》(McKinney–Vento Homeless Assistance Act),此法案可算是美國第一部遊民救濟法案,也是台灣各縣市遊民處置條例的參考範本。(註 2)
該法明文規定,聯邦政府負責支持各州遊民的救濟工作,包括收容所建置、救濟物資、醫療與就業輔導、租金補貼等項目,救濟範圍多次放寬,但「救急不救窮」的結果,遊民人口(尤其是長期街友)仍然為數龐大,經費預算也因為執行成效不彰而逐年短少。
(攝影: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AFP)
幸而天無絕人之路,紐約臨床心理醫師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嘗試新的街友處置方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倡導的「住屋安置優先」(Housing First),是在沒有任何前提的情況下,直接幫街友安排住房,安頓後才展開後續輔導工作,成功讓街友脫離流浪生活,更大的成就在於,這個政策的花費成本,也節省將近一半
Housing First 模式出現以前,一般認為,街友必須先戒除不良習慣,等到身心恢復到一定水準,達到整潔(clean)、戒酒(dry)、戒毒(sober)的標準,才能提供住房安置,那些無法達到要求的人,只能留在街頭、醫院、監獄持續徘徊。這種表現夠好才能安置的輔導方式,與 Housing First 的理念相反,但後者成功比例卻高了很多。(註 4)
Housing First 成功案例傳出後,聯邦政府擴大試驗規模,在西雅圖、波特蘭、羅德島等11 個城市,挑選 734 位長期流浪的街友,再次以 Housing First 模式,先給予住房才開始輔導,事後追蹤結果顯示,街友的精神狀況明顯好轉,進出醫院、監獄、滋事頻率降低,公部門支出成本大幅下降,一如史貝瑞斯在紐約的實驗。
舉例來說,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Denver)的 Housing First 方案,兩批接受安置的 150 名街友,耗費的公務支出成本,比傳統處置方式減少 72.95%。猶他州鹽湖城為期 21 個月的試驗,單位處置費用由 2 萬美元降至 8,000 美元,節省成本達 60%。
Housing First 的種種經濟效益,很快在國會引發一波波論戰,但數據推翻了一切質疑,最後由朝野兩黨議員聯手提出《遊民緊急協助與快速安置住房法案》(Homeless Emergency Assistance and Rapid Transition to Housing, HEARTH),取代原本的《麥基遊民救助法》,2008 年 7 月通過兩院表決,沒有遭遇共和黨抵制。
HEARTH 隔年 5 月生效後,新上任的總統歐巴馬快馬加鞭推出美國史上第一個聯邦層級的完整遊民問題防治政策 Opening Doors,目標讓所有無家可歸的美國人,都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擁有自己的居所,同時要建制緊急應變系統,協助有困難的家庭不至於流落街頭。
Opening Doors 政策在 2010 年正式啟動,整合住房與城市發展、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司法等跨部門資源,即時提供不同情況的流浪者,所需的庇護、就學就業機會、租金補貼、平價醫療等基本所需。
簡單來說,身心狀況良好的家庭、個人,可以申請租屋補助(Rapid Re-housing),獲得押金、幾個月房租的補貼;身心障礙的街友,可以申請友善公寓(Supportive housing )與後續輔導;另有針對個別需求所設立的中途社區(Transitional housing)、以及緊急收容所
透過這些住房選擇,歐巴馬政府目標在 2015 年底,先解決 6 萬多名流浪退伍軍人的居住問題;2017 年底前,完成 11 萬長期街友的安頓工作;2020 年,目標解決所有流浪家庭、青少年的住所需要。
Housing First 發源地紐約,如今遙遙落後
截至目前,美國遊民人口已從 08 年的 65 萬人減少了 82,550 人,鹽湖城、鳳凰城、亞歷桑納這三州,也逐步接近「零街友」目標。但 Housing First 的發源地紐約市,街友人數卻持續增加,是 1929 年大蕭條之後的歷史高峰。
目前,流浪的紐約人口超過 7 萬人 (過去一年爆增 1 萬人),其中 2.5 萬名是兒童,他們棲身街上、地鐵隧道、分散四處的 255 個收容所。遊民問題惡化的原因之一,是 2002 年到 2013 年主政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以及繼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覺得,Housing first 的作法會助長街友的消極、不負責任的性格,寧可將中央補助款,挪作其他遊民補助。
聯邦政府補助撥款後,紐約市府自行將聯邦政府的補助撥款拆解、移除、挪用,原本受訪街友可以循 Housing First 或 Rapid Re-Housing 的方式,申請到押金與房租,但當局寧可把他們養在收容所,回到早期用食物等救濟遊民的方式運作
對於兩位市長的堅持,帶著 2 個孩子委身收容所的紐約單親媽媽洩氣地說,每個月都會收到政府通知,提醒她跟孩子花了公家多少錢:
政府每個月都在提醒我,在我和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它說我每個月花了 3 千多美元,每個月都花這麼多錢嗎!?但明明政府每個月只要給我 900 元,就能讓我租到一間公寓。
2020 年,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
全美統計顯示,2010 年推行至今的 Housing First 政策,未接受安置的遊民人數減少 25%、長期街友減少 21%、 流浪退伍軍人減少 33%。
但美國真要在 2020 達成「零街友」的目標,可能還需大幅努力。因為目前各州執行成效不一:在猶他州、紐奧良、路易西安那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等地都取得良好成效,但也有如紐約市、洛杉磯等城市,因主政者心態守舊、無意配合,遊民問題持續惡化。
但可以確定的是,「無前提的」提供街友住的地方,比傳統方法更經濟也更有效。(註 5)
附註:
1. 文中多處遊民數目不一致,主因是美國 2007 年才完成第一次全國規模遊民普查,之前都是媒體、學者各自估算。2007 年全美單日普查(Point-in-Time, PIT)的遊民人數是 647,258,2015 年 PIT 人數則為 564,708。
2. 早先我國遊民被視為非法遊蕩,1994 年頒佈的《臺灣省遊民收容輔導辦法》(已廢止)才取消取締遊民的觀念,而之前的輔導辦法與 2010 年《社會救助法》的修法,是參考美國 1987 年頒佈的《麥基遊民救助法》,結合不同單位,分成緊急過度穩定 3 階段的支持性服務。
3. 對美國遊民政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2015 年遊民評估國會報告》、《打開家門政策說明》(Opening Doors)、2016 年遊民事務預算說明,以及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的演說。
4.「輔導後安頓」原文是 Housing Ready,是至輔導街友達到整潔(clean)、戒酒(dry)、戒毒(sober)身心良好的狀態,才會協助取得住房,作法上剛好與 Housing First,先安頓住所再處理身心問題的方式相反。
5.《麥基遊民救助法》生效的 1987 年,美國政府曾經估算,當時遊民人數已有 50 萬至 60 萬人,對照 2007 年普查的 64 萬 7258 人的數值,顯示原本的救濟方式處置街民問題,經過 20 年的努力,遊民人數不降反增。

============================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2016年12月23日08:17
龍山寺每年大排長龍搶點「藥師燈」的亂象,寺方考慮明年廢止。
今日出刊的《聯合報》報導,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表示,早期為了方便記住「光明燈」的位置,就以鄰近神像命名,才會有藥師燈、財神燈等燈種
後來卻演變成限量2萬盞、祈佑健康的藥師燈最搶手,這也是近10年來每年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的主因。
黃書瑋說,其實只要信仰虔誠、善盡人事,不論在哪間寺廟、點哪種光明燈,冥冥中自有神明保佑
寺方考慮明年起取消藥師燈等燈種,回歸「光明燈」,導正信眾觀念。(王嘉慶/綜合報導)

=======================================

街友當導覽員 揭台中「隱者地圖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台中市社會局與社會企業「角落微光」輔導街友、獨居者、單親媽媽加入「隱者地圖:城市導覽計畫」,經過4個月培訓及實際演練,經考核後有8人成為正式導覽員,帶領遊客用獨特的視角遊台中。

市長林佳龍今天下午化身遊客,在「隱者」小梅姊、林大哥的帶領下,一同踏訪火車站週邊「後站人生」路線,體會台中的人文風景,林佳龍肯定說,「隱者也能成為照亮城市的燈光!」

社會局表示,「隱者地圖」邀請台中教育大學、嶺東科技大學講師黃慶聲協助培訓,民眾的報名費6成可成為他們的收入,民眾若迴響熱烈,每月薪水可望破萬元。

小梅姐今天介紹台中火車站體、搭配圖片,細述建築特色,更分享年幼時與長輩一同到車站送叔叔從軍的回憶,現場即興唱出當時送別時的歌曲,氣氛感人。

林大哥介紹火車站體內部,述說自身早年與朋友相聚站前的回憶,還與林佳龍互動問答,和參加導覽的遊客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講解站內建築設計的巧妙處與過往歷史。

兩人說,能獲得工作,並讓城市故事獲得延續,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隱者地圖」目前規劃3條路線,分別以台中後站、中區舊城、台中公園為軸心出發,每次導覽時間2小時,民眾報名費6成是導覽員的收入,另4成是社會企業的盈餘。

目前每次導覽以3到10人為限,若一團10人、2個小時可賺1800元,比起過去當1天臨時工600元至800元收入更多,社會局期待民眾支持讓他們有穩定收入來源,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tmoti。

---------------------------

龍山寺前的「凱道」 廟埕前的民主聖地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說起凱道,也就是台灣最高政治權利象徵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許多人會聯想到表達不同理念訴求的集會遊行。從舊名「介壽路」時期的520農運、反刑法100條運動,到1996年更名凱道後,近年的洪仲丘事件、服貿爭議引發的街頭運動,凱道儼然是臺灣人「作陣踹共」的「社運一街」。

但這些都是1987年「解嚴」後的故事。

你知道在黨禁、報禁、宵禁,什麼都禁的「戒嚴」年代,哪裡是的臺灣人表達政治、公共議題的場所嗎?艋舺龍山寺廟埕,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民主聖地。

眾人之事 廟埕傳統

https://www.facebook.com/discoverstorytaipei/
參考文獻:《城市叛民:臺北暗黑旅誌》,公共冊所

【故事‧臺北】第1話 艋舺傳奇:

為台灣遊民募款 駐台代表、CEO明晚變街友

2016-02-24 15:07 聯合晚報 記者許依晨/台北報導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基督教救世軍」明晚將在台北舉行「CEO SLEEPOUT」為街友募款。圖為街友夜宿地下道情景。 報系資料照
分享
長期關懷街友的慈善團體「基督教救世軍」明晚將在台北舉行一夜街友生活的慈善募款活動「CEO SLEEPOUT」,獲得許多企業及駐台外館負責人熱烈迴響,包括澳洲及紐西蘭駐台代表熱情響應,將親身體驗台灣街友生活。

基督教救世軍表示,一夜街友活動提供企業界以及駐台外館領袖一個真實親身體會街友般生活的機會,體驗作為街友的不安感,考量參加者安全,所有參加者安排夜宿在會議室裡,會場刻意營造出街友的生活空間,睡在硬紙板上並只能以睡袋禦寒,就連吃飯,也只能如同街友般領取由中心準備的便當,「街友吃什麼,大家就吃什麼」,一行人從傍晚報至隔日上午,食衣住行都被限制在會議室,手機也要沒收。

紐西蘭駐台北商工辦事處代表范希蕾表示,全世界個角落都有街友,盼和其他的企業領袖們透過一夜街友的活動,盡一份棉薄之力,為台灣的街友籌集資金及提升社會關注,街友是全球性現象,需要提高對街友狀況的認識。

范希蕾表示,一日街友體驗活動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沒收手機,「我不確定有沒有辦法應付這樣的狀況」,不過少了這些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才可以真正啟發人心,看見不同面貌。

澳洲駐台代表雷家琪表示,她最近在台南經歷了幾十年來最寒冷的一天,並看到街友艱困地睡在火車站下的隧道內,幾位志工將睡袋放在每位街友身邊,「我擔憂那些街友們,同時也被這些志工的善舉所感動。」她很驚訝得知台灣有5050名登記街友,沒有登記的可能更多,近來寒冷的天氣和極端濕熱的漫長夏季,對街友們來說生活起來都非常艱苦。

雷家琪青少年時期曾在澳洲擔任女童軍,從事老年人和退伍軍人的慈善工作,參加街友體驗活動,她希望能安然度過沒有床或床墊的夜晚,「這只是幫助救世軍從事重要工作中付出的小小代價」。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澳洲駐台代表雷家琪。 澳洲駐台辦事處/提供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紐西蘭駐台代表范希蕾將體驗一日街友活動。 紐西蘭駐台北商工辦事處/提供

-------------------------

住飯店吹冷氣「體驗」街友 CEO:真正感受他們需求 - http://goo.gl/mb6R4M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基督教救世軍」關懷街友 開課幫他們拿證照
2016-02-24 15:12 聯合晚報 記者許依晨/台北報導

街友是社會邊緣脆弱的群體之一,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登記在案的遊民共有5050人,不是每位無家可歸的人都正式登記為街友,實際街友人數估計比正式登記數目高出許多。「基督教救世軍」長期關懷街友,發起「CEO SLEEPOUT」募款活動外,也開課培訓街友取得中餐丙級廚師證照,並謀得廚師工作,重返社會。

救世軍人員陳柏愷指出, 遊民的產生與社會形態變遷、就業市場供需不均,有著高度的關聯性,許多人長期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人支持,付不起房租的結果只好露宿街頭。救世軍設立街友服務據點,但「給魚不如給釣竿」,提供街友的不只有救濟品,也開班授課,幫遊民回歸社會。

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主任陳忠良表示,目前已有兩名年紀約60歲左右的男性街友取得中餐丙級證照,正式自「廚訓班」畢業,此外,都獲得了廚師工作,順利回到職場。

陳忠良說,其中一名街友叫做阿樹仔,今年62歲,已經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街友,因為天天來領便當而認識,中心的人員與阿樹仔熟稔後,觀察他沒有喝酒習慣,且身心狀況穩定,經面談後,便邀他加入廚訓班,阿樹仔工作認真,僅三個月就考到丙級證照,很快就從報紙上的徵人啟示找到工作,在政府機關餐廳擔任廚師。另一名街友阿榮,也在街頭遊蕩好幾年,雖然學習狀況比較慢,考了兩次才拿到証照,靠己力養活自己

------------------------------------

萬華議員曾要「潑水趕街友」林昶佐則這麼做...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時代力量新科立委林昶佐(右三)昨天現身力挺「123無家者人權尾牙音樂會」,強調絕不會讓「潑水趕街友」的事再次發生。(圖擷自林昶佐臉書)

2016-01-24  11:2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還記得之前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曾在議會質詢時,對「在寒天潑水驅趕街友」舉動大加讚揚,引發外界批評;不過,甫當選的同選區台北市立委林昶佐,則選擇採取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昨天現身「123無家者人權尾牙音樂會」,原本要自己準備蝦仁海鮮炒蛋與街友分享,試做後驚覺自己廚藝實在不行,只好改掏腰包請街友吃肉圓,並強調絕不會讓「潑水趕街友」的事再次發生。

  • 時代力量新科立委黃國昌(右)也到場力挺,擔任起志工負責分送食物;主持人于美人(左)則準備油飯。(圖擷自黃國昌臉書)

    時代力量新科立委黃國昌(右)也到場力挺,擔任起志工負責分送食物;主持人于美人(左)則準備油飯。(圖擷自黃國昌臉書)

由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不要核四,五六運動、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共同發起的「123無家者人權尾牙音樂會」昨晚登場,現場準備了豐富尾牙菜色和街友一同分享,每一道菜都是由不同導演、作家、主持人、餐廳等熱心人士所提供。

新科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和黃國昌也到現場參與,黃國昌擔任志工負責分送食物,林昶佐則原本要自己製作蝦仁海鮮炒蛋當作其中一道菜色,卻因為試做之後發覺自己廚藝實在不行,只好改成掏腰包請街友吃他自己平常最愛吃的肉圓。

林昶佐在致詞時暗酸了同選區的國民黨市議員應曉薇及鍾小平,表示有些民代用不同方式處理街友,「用水沖」、「載到其他地方」,這些都違反人權,現在他們這些新力量進入立法院後,絕對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要在政治實踐平時關心的社會議題、協調中央不同部門盡力,「讓台灣成為令人尊敬的國家」。

10年最冰凍!北市供10間免費旅館給街友 網讚:柯P德政
▲超強寒流來襲,北市社會局提供住處給街友避寒。(圖/記者周宸亘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10年最強寒流報到!台北市政府因應低溫來襲,啟動「防凍防寒應變小組」,將開放4處避寒所,及10間旅館提供入住,針對不願入住的街友,會發睡袋、暖暖包提供保暖協助。
依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因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23日(六)北市低溫將下探6 度,這波寒流將持續到26日(下週二)清晨。因適逢週末假期,為即時提供相關服務措施,社會局將在本週六、日啟動「防凍防寒應變小組」,於上午9時至晚間11時進駐北市府輪值,如有需要緊急協助的地方,或發現社區內的獨居老人、街友需要幫忙,都可以撥打1999台北市民當家熱線。
社會局長許立民表示,社會局啟動「獨居長者關懷服務」機制,由社工員連結民間44單位,百餘名志工人力一起關心本市獨居老人,提醒做好保暖、注意電器、熱水器使用安全及減少外出之外,並加強分送禦寒保暖物資(如:棉被、帽子、暖暖包、手套、棉襪等)。
考量街友露宿街頭首當其衝,為保障街友生命安全,社會局已動員到街友到台北車站、艋舺公園及萬華車站等處,告知將開設「避寒所」訊息,可再23、24、25日晚上9點到隔日上午7點入住。對於無意願進避寒所的街友,社工也會提供所需保暖物資,以度過這波低溫。
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徐慧英向《中央社》指出,轄內約有600名街友,4處避寒所約可容納400名街友,因此已與10家旅館業者合作,積極洽談希望能做到「一行政區一旅館」。
除臨時避寒所外,若有長者住家屋況無以避寒,或有街友需安置,觀傳局已協調台北旅館公會找到10家旅宿業者,由社工就近協助住宿,確保弱勢民眾平安度過寒流。
有需要的街友可撥打北市遊民中心(02-22473005)、平安居(02-25578546),或撥打1999市民專線,將有專人協助諮詢。有網友認為柯P及北市府團隊真的很貼心,還直說「柯P德政」、「我超後悔投給柯p的」。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連三年排隊搶第一的沈洋銘,因6年前罹患骨癌,此後與爸爸年年點燈求平安。(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2016-01-03  07:32

〔記者何世昌/台北報導〕艋舺龍山寺搶點燈的排隊「椅海」成艋舺街頭的歲末、年初奇景,今晨發放號碼牌、且受理報名點燈,額滿為止。上午6時不到,已有1700多名信眾排隊等候領號碼牌。今年拔得頭籌是沈大毅,已連續3年奪得頭香;他說,6年前其子沈洋銘罹患骨癌,家人來龍山寺點藥師燈,治療後痊癒,此後連年搶頭香。

  •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1700名信徒擠進會場搶號碼牌,現場水泄不通(記者何世昌攝)

  • 龍山寺「椅海」。(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龍山寺「椅海」。(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 龍山寺周邊排隊點燈民眾,佔據半條街。(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龍山寺周邊排隊點燈民眾,佔據半條街。(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沈大毅連續3年奪得頭香

龍山寺為祈求眾信徒事業發展、學業精進、身體安康,於後殿及華佗廳設置光明燈、財神燈及藥師燈,並在西廂太歲廳安奉值年太歲星君神位供信眾安置太歲符。龍山寺日前開放西昌街194號左側空地,供民眾排隊,1700多人不畏冷風細雨,拿小板凳夜宿佔位,人龍幾乎占據半條街。

今天上午6時發放號碼牌,且於上午7時受理報名;現場號碼牌發放至1000號止,每張號碼牌限報名5戶。不到上午6時已有1700多名信徒排隊等候領取號碼牌,約7時許,號碼牌就全數發出。

沈大毅拔得頭籌,已經是連續3年排第一位,6年前因為兒子沈洋銘罹患骨癌,到龍山寺點藥師燈後逐漸痊癒,每年都會跟兒子報到虔誠排隊點燈,這次他從去年12月6日就開始跟家人輪班排隊,搶到頭香感覺是「很幸福」。

沈大毅說,過去會控管進廣場排隊的人數,最多1300人,今年幾乎所有人都擠進來,把整個廣場擠得水洩不通。對此,龍山寺方表示,今年提供18萬盞小燈,民眾不用怕點不到。

=======================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當街友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變成了什麼?

621
2015/12/06 07:50:00 發表於 | 社會 • 生活

說起艋岬,除了想起有名的龍山寺、華西街以外,在大眾心中尚有一個未列在導覽手冊上,政府欲視而不見的特殊印象——街友的聚集之處。每到夜晚,龍山寺前的公園、地下街便會出現些許宿客,希望能在凜冽夜風中尋一個安穩的夢鄉。

然而對當地居民而言,街友的存在並不受歡迎,甚而有議員欲以強硬手段將其驅出,激起社會各界討論聲浪。其實恐懼與厭惡,大多來自於無法理解;於是本次的導覽,我們將跟著服務街友十多年的社工張獻忠,透過他的視野,來了解街友們的日常生活。

龍山寺作為艋岬的信仰中心之一,向來香火鼎盛,如今更是轉變為知名的觀光景點。甫踏入龍山寺,便可看見絡繹不絕的信徒、觀光客,卻唯獨看不見流浪者們曾駐足的痕跡。在過去,寺廟即有接濟流浪者、乞者的功能,承擔著社會安全的作用;百年前的住持福智大師更是廣開接濟、收留之門,人稱乞丐和尚。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寺廟不再與社區緊密相連,龍山寺築起圍牆,不再管牆外事務,於是以往尚能得到接濟的流浪者們,只能退出寺外,尋求別的安身之處。

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龍山寺曾接濟、收容流浪者。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目前看來,艋岬公園便暫時擔負著這個遮風避雨之處,一個小小的公園,卻有著日與夜的不同樣貌——白日作為台北地區年長者的匯集之地,大量無兒女陪伴的長者,聚集於此地,與朋友談天、下棋,一眼望去滿目白髮,幾乎看不見年輕人的蹤影;當老人隨著暮色散去後,夜晚便有若干工作後的街友入住,政府甚至規劃一塊白日放置棉被、竹蓆的地區,幫助保管。

如果說街友們於夜晚出沒於艋岬公園,那麼白天時他們去哪兒了呢?艋岬自古以來即有「點工」的傳統,工頭在青壯年聚集的廟口挑選所需的勞動力,以日薪計酬。如今,當有酬神、喪事的出陣需求時,便由街友們來擔任,他們白日隨著工作到台北各地,夜晚再回到艋岬公園。然而辛勤一日的報酬通常只有500元,且工作集中於假日,尚難維持生活所需。在張獻忠眼裏,街友並不如一般民眾所想像的遊手好閒,他們同樣也辛勤地付出勞動來賺取生活費用,只是我們難以發覺。其實街友們真正需要的資源並非食物及衣服,而是穩定的工作及醫療救助

為了使街友們能夠自立、結束流浪,張獻忠更與夥伴創立芒草心慈善協會,提供住所及輔導陪伴。芒草心隱藏於西山水市場的小巷子中,雖然面積不大,環境卻相當整潔。除了提供居所,芒草心也培訓街友成為導覽員、組成修繕工班,培養一技之長,並且舉辦流浪體驗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街友的生活、處境,並成為當地居民與街友的橋樑。

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芒草心位於市場內的小巷子中。Photo Credit: 台北城市散步

除了芒草心之外,活水泉教會與基督教恩友中心的也提供許多對街友的協助。

萬華區的活水泉教會是台北最早協助街友的機構,包括提供最重要的醫療救助資源。由於沒有健保,街友們即便生病、受傷了也不敢去醫院,拖延之下往往造成嚴重後果,因此醫療的協助是街友們急迫所需的。雖然提供幫助,但是教會的態度並非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以平等、朋友的姿態與街友們溝通,因此獲得他們的信任。

位於青山宮對面的恩友中心則提供免費供餐與弱勢收容,是救濟街友的第一線機構。

雖然不少政治人物為了迎合民意,對街友極盡驅趕之能事,但台北市社會局轄下的萬華社福中心仍盡可能提供各種資源協助街友,並開放淋浴間。社工是與街友們接觸的第一線人員,他們必須打開街友心防,並且提供各種資源的資訊,盡可能協助他們自立,如與里長合作讓六米以下無清潔隊員清掃的巷子交由年邁的流浪者打掃,以換取薪資。

其實,許多街友們並非不想工作,只是礙於學歷,他們難以得到穩定的職位;另一方面,因為缺乏盥洗設備,其形象也妨礙尋找工作。至今仍有七成的街友們無法回歸社會。

街友們聚於龍山寺附近的情況,除了歷史淵源之外,亦反映了社會中某些機能的失靈。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稀薄,當流浪者們失去家庭後,他們與社會的關係亦斷絕,進而被排除在外;同時,傳統社會的廟宇,隨著城市的轉變,也與社區逐漸斷裂,失去了社會安全的功能。

僅靠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尚不足以讓街友們皆可自立;唯有當人們了解到,其實街友們與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願意放下偏見及設下的隔閡,並給予實際支持時,「他們」才能重新成為「我們」,進而回歸社會。

本文獲台北城市散步授權轉載,更多都市故事請參考他們的官網

--------------------------

基督教恩友中心 - http://goo.gl/gHzZZ8

 

基督教恩友中心 投身街友收容工作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 0 意見
【記者蔡宜倩/台北市報導】基督教恩友中心是一間專門協助的社福機構,位於華陰街的台北恩友中心裡,設備相當簡陋且沒有冷氣,但主要負責人李政隆與所有志工卻是在不支薪的情況下,願意投身在街友扶助這塊領域。李政隆說:「做在貧窮人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因此他甘願付出。

基督教恩友中心主要服務為對街友的救濟,以及社區貧寒者每日兩餐的供食。此外,還有衣物和盥洗等日常生活需求的供應。對有工作能力者,設法介紹工作;無工作能力者,中心訂定制度提供食宿。

此外,特別的是,基督教恩友中心有感於街友在醫療方面難以自足,因此計畫建構「台灣GRO義診系統」(GODSENT REMEDY ORGANIZATION),首間「恩友診所」在台北市華陰街的台北恩友中心旁,提供無健保者免費看病、拿藥,造福街友在醫療資源上的匱乏。

基督教恩友中心原為台灣貴格會海山教會聯合其他教會成立的「基督教台灣貴格會恩友中心」,由鄭新教牧師因感受到板橋地區街友的需要而在二○○三年設立。成立之初,許多人都不看好。李政隆說:「王建煊當初還打電話關心。如今進入第八年,算是神蹟了!」李政隆接下棒子後,在全台許多縣市已設立街友中心,南至屏東,中部則有南投、台中、彰化等。

對於街友的定義與印象,李政隆特別提出一些觀念。「街友不是全部都睡在車站裡。」他說,有些街友其實有家、有的失業不願回家、有些人有錢只是需要陪伴。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刻版印象為髒亂、犯罪、好吃懶做的一群。事實上,街友並非好吃懶做,而是沒有工作機會。

為了照顧街友,李正隆說,他們曾經的人蛇集團鎖定攻擊,因為部份街友曾被人蛇集團威脅出賣基本資料。街友們來到恩友中心,接受教導後,明白基本資料不能輕易出賣,因此便阻斷了人蛇集團的生財之道。而許多被人蛇集團利用的街友,才是真正被壓榨的一群。

「貧窮不是罪!」李政隆說。在這八年裡,因為秉持著「貧窮不是罪」與「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的信念,「即便碰到許多困難,也一定走下去和越過!」李政隆提及,他們除了人才上的需要外,期盼更多義工加入,並希望有愛心的學生和年輕人,能夠一個月一次固定到一個中心關懷街友、瞭解街友也開拓眼界。此外,他們也需要經濟上的援助。

最後,李政隆盼望政府能夠協助,「未來全台重要都市都有一間恩友中心!」對於街友問題,李政隆認為「根本問題在於經濟」,更呼籲:「只有在他們成為街友之前,讓他們有工作的機會才是根本之道。」

生命力新聞: 基督教恩友中心 投身街友收容工作 - http://goo.gl/E201su

-----------------------------

支援貧弱 醒報、恩友相濡以沫
陳正健 2014/02/26 16:39 點閱 1216 次
台灣醒報26日與恩友中心合辦記者會,宣布服務貧弱街友的全台灣恩友中心,並正式掛牌。(photo by 陳正健/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26日與恩友中心合辦記者會,宣布服務貧弱街友的全台灣恩友中心,並正式掛牌。(photo by 陳正健/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醒報、恩友結盟,關懷貧弱「逗陣行」。台北恩友中心26日充滿平安喜樂,秉持公益精神的台灣醒報也加入公益的行列,提供全台28個恩友中心零售與訂閱醒報的機會,零售所得捐贈恩友中心。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表示,醒報與恩友有如火災中彼此幫助的「瘸子」與「盲人」,相濡以沫。公益大使陳淑麗巧妙補充,除了「瘸子」與「盲人」之外,還要有許多訂報戶扮演「啞巴」全力相助,「三人」齊心關懷貧弱。

一直為貧苦無依者供餐、治病、留宿的基督教恩友愛心協會理事長謝冠雄指出,聖經上有一句話:人生就是在演一場戲,演給世人、天使和上帝看;總統府今天也在演一齣「內閣改組」的戲碼,演給記者和外面的人看;今天恩友中心演的這一場戲,卻是真正實踐耶穌教誨、關懷窮人。

【貧窮率被低估】
「據政府統計,台灣的貧窮率僅1%左右,遠低於美國的12%和中國的9%,你相信嗎?」謝冠雄表示,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調查,台灣有6.3%的人營養不足、13.4%的人缺乏食物,基督徒了解窮苦人們的痛,醒報跨出了這一步,一起與恩友中心救世濟貧,關懷社會弱勢。

恩友中心幹事賴仝也現場見證說,他自年輕時就飽受僵直性脊椎炎之苦,20年來以跳河、喝農藥、上吊等方式自殺超過十次,找不到工作和自殺不成讓他人生非常痛苦。接觸基督信仰之後,發現真理就在聖經裡,讓他重獲新生,現在還成為中壢恩友中心的主任。

林意玲引述數據表示,台灣的貧窮線沒有變化,可是領取社會救助的人數增加了6萬人,換言之,台灣社會底層的痛苦遠超乎表象所見。2個月前,有人建議醒報效仿《大誌》雜誌,幫助恩友中心賣報獲利,沒想到醒報先被恩友幫助,一口氣訂了60份台灣醒報。

【有需要的人彼此幫助】
「永遠都是有需要的人彼此幫助,反而有錢的人不能了解窮困者的需要,救的窮人多半不是有錢人。」曾在多間公益團體任職的林意玲說,醒報與恩友的結盟,有如火災中的瘸子與盲人,盲人背起瘸子,而瘸子為盲人指路,相濡以沫。

林意玲表示,醒報未來將在28個恩友中心據點成立訂閱與零售站,讓喜愛醒報的讀者不用到7-11購買報紙,而是直接到恩友中心,印報一舉幫助了恩友與醒報。三月起醒報也將成立「愛心版」,積極報導社會弱勢的需要,讓大家一起來濟貧扶弱。

擔任公益大使的陳淑麗現身代言說,恩友中心是「給魚吃,也給釣竿」,不僅提供食物等幫助給貧弱者,還幫助他們自力謀生。談錢雖俗氣,但沒錢萬萬不能,很高興恩友得到醒報的支持,讓弱勢族群有機會能自食其力。

--------------------------

有煮就有主? 萬華活水泉教會做醉酒髒臭街友的教會
3755_有煮就有主?-萬華活水泉教會做醉酒髒臭街友的教會

萬華活水泉教會吳得力牧師。(夏俊明/攝影)
【記者夏俊明高雄報導】在台北萬華的街友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當活水泉教會的廚房有煮,前面會堂就會有人喊:「主阿!主阿!」

源自1991年內地會宣教士(先是柯詩婷,呂信娟,後有郭寧惠,林迪真)來台對街友、幫派、上癮和妓女的負擔而成立的萬華活水泉教會,1999年由第一對台灣的傳道人─吳得力夫婦承接牧養工作,持續與宣教士配搭至今,一直按照起初訂下的原則:1.喝酒醉的,歡迎來參加禮拜。2.不想洗澡的,歡迎來參加禮拜。平等接待每一位來到教會的人。

服事街友的十多年來,吳得力牧師也曾經陷入低谷,經過上帝破碎,看見自己假冒為善的軟弱,才明白街友事工不僅是面對基層中的基層,更挑戰服事者最深處的老我。如今,他倚靠神,正面看待這些事情,生命與眼光如其名,從新得力。

驚覺自己如同粉飾的墳墓
十一月13日在高雄舉辦的台灣基層宣教事工展上,吳得力牧師在工作坊中娓娓道來活水泉教會的故事。

當年吳得力還在神學院讀書時,曾在台北的大型教會門口,看到有流浪漢正在找垃圾桶裡的東西吃,湧上心頭的想法是能否有教會可以歡迎街友、流浪漢走進去的?

1999年,他蒙召加入活水泉教會的服事,經歷到許多挑戰過去信仰生活與觀念的事情,從中被更新,有兩件事印象最深刻。

曾經有廠商送蛋糕給活水泉,但他把送來的蛋糕蒸得軟爛裂開,還是堆在盤子裡端出來,當下被宣教士責備:「不可以拿不好看、自己都不想吃的東西給別人吃。」雖然吳得力沒有變臉,但心裡卻有不悅,認為有得吃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怕街友覺得難看?

三年後在一場公開分享的聚會,當他正沾沾自喜談到自己為活水泉街友們帶來的祝福時,主卻以馬太福音廿三章27節責備他,原來身體雖然服事、心底卻瞧不起的假冒為善,比街友身上的味道、酒醉、滿口髒話,更令神厭惡。「我一直想要改變他們,但神先改變我」。

以愛出發卻被街友嗆聲
另一個經歷是他被一位廚藝很好、酒醉就鬧事的街友瞧不起,站在牧者立場,他本來邀請對方擔任廚房服事是希望輔導他,並藉此支開他進入廚房,避免因著酒醉而與前來聚會的其他街友鬧事。然而,當他以愛為出發點的舉動還被該位街友嗆聲「沒有我看你做得了什麼菜」時,一度想過是不是還要繼續幫助他,還是讓他回到公園算了?但吳牧師也知道對方其實很想改變,而這裡是唯一還願意接受如此的他的地方。

正頭痛的時候,吳牧師想起《醫治受傷者》這本書的教導,與其假裝相信「除了幾個不值得一提的人之外,教會一切都很好」,不如正視教會中間一直充斥被罪擊敗的人,當他跟纏累自己的罪終日掙扎,教會如何去挽回?

而他的選擇又該是什麼?藉由與街友在一起生活,讓他不斷省察自己內心的假冒為善,真正回歸牧者與上帝話語的權柄,帶著他們讀聖經認識耶穌,才有能力悔改,而不是只是催逼著要叫他們藉由找工作改變自己。

曾陷五年低谷 自憐自哀
隨著跟街友長時間接觸,吳得力也提到曾經消沉五年,陷入自憐。當活水泉教會沒有煮飯時就只剩下工作人員,又看到別人的工作滿有見證時,他從羨慕變成忌妒、化作苦毒,甚至一度希望別人也像他一樣失敗。

當他驚覺自己的狀態已經越來越嚴重,開始閱讀聖經輔導書籍,學習回到耶穌面前,為所忌妒的人祝福。漸漸地,神帶領他離開羨慕、忌妒、苦毒的循環。神也藉著民數記第十六章,提醒他所做的牧養工作在神面前豈不是被看重的!而他自己究竟在乎的又是什麼呢?

請教兩位前輩之後,吳得力知道自己的崩耗反應經常發生在牧養邊緣人的傳道人身上,於是他就接受自己的處境,並學習重新對焦救恩,祝福別人。

讓被社會討厭的人 來找耶穌
「『讓討厭的人來找耶穌』,這樣的服事宣言真的很砸自己的腳。」吳得力回顧過往,知道就是因為先被神調整自己,才有可能接納街友們來到教會,「無論他們正處在什麼狀態」。

活水泉教會歡迎醉酒與不洗澡的人,並告知萬華地方的百姓─「基督教會有耶穌基督的贖罪祭,基督徒有呼叫阿爸父的權利,可以幫助我們清醒。」而教會也正在學習的是,在律法與福音中間,需要有人告知愛,也需要有人幫助悔改。

吳牧師希望隨著台灣教會的增長,能讓這一群被社會「討厭的人」,也能進入到各地的基督教會。
編按:活水泉教會事工原則是不接受媒體採訪,吳牧師認為在工作坊中既已公開講述,便在會後被動受訪時,祈以較完整表述,見證上帝榮恩。

----------------------

芒草心慈善協會》還給街友身而為人的驕傲
發稿時間:2015/02/03 16:44最新更新:2015/02/03 19:47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街友們長期受到社會的隔離,他們總是被視為地區的毒瘤而失去尊嚴。芒草心慈善協會希望能透過打開接觸的大門,讓社會重新認識街友,還他們身而為人的驕傲。

萬華巷弄裡的茶室,市集裡的軼聞,蝴蝶蘭旅社裡的日常故事,這些街區連接著街友們的人生,每到一處都可以牽連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要了解萬華,誰比街友們更了解呢?

萬華地區龍山寺一帶,總是聚集著許多街友,這些人看起來不體面,甚至給人些許危險的氣息,但事實上街友並不是特定地區所獨有,有些人淪落街頭僅僅是因為在時代變遷之下,技能不再被市場需要而被社會所拋棄,也有許多人是因為工殤而失去找工作的機會。

他們並不全因自己不努力而成為街友,也並不全都骯髒、不事生產、好吃懶做。他們很多都曾為台灣付出、努力過,他們可能曾是車床工人、甚至是公司老闆,他們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你我乖舛,成了命運操控下較為不幸的棋子。

居無定所的他們,也曾經跟所有人站在同一個高度上,同樣努力著。

芒草心慈善協會從2013年開始創新的社企模式──「街遊」,他們培訓街友成為萬華地區的導覽員,不只可以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也能透過每個街友的獨特人生,讓民眾對萬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從2003年起就在萬華地區從事街友服務的社工張獻忠,有感於遊民長期受到社會漠視,缺少被同理的機會與尊重,於是在2011年與楊運生一起創立了「芒草心慈善協會」。原本是念哲學出身,後來在政大攻讀民族研究所的他,借用自己研究所時期在原住民部落的社區建設經驗,希望可以讓萬華地區的街友服務社區化,建立起一個流動與自立的場域。

於是,從2013年起,芒草心慈善協會致力於把街友從角落拉出來,他們訂了3個目標:把街友的故事出成一本書、舉辦街友體驗營、帶街友去各學校演講。除此之外,他們也開始為街友開發工作機會,讓他們去當文史導覽、甚至是開工班。

「街友應該被看成是社區裡閒置的人力,開發這些人力的好處很多,一方面提供社區人力、一方面他們也會有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漸漸開始有自信」。

張獻忠曾經花了5年時間,把一個總是醉倒在地上的酒鬼街友拉起來19次,才終於看著他自己爬起來,努力的工作過生活。他說,要看見人的轉化要花很長的時間,但一點一滴的打開街友與社會連接的大門,讓街友們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讓社會可以還他們身而為人的尊嚴,這是芒草心慈善協會一直努力的目標。


在英國,看見新的人生樣態

這個活動的發起人曾文勤,原本是個在科技業上班的普通女生。但2013年因為生病而告假休養,決定要去歐洲旅行2個月,沒想到這2個月從此改變她的命運。

她在英國倫敦參加了街友導覽社企「Unseen Tours」,她發現這種由街友當導覽的觀光方式非常特別,不是去一般熱門的景點,而是深入倫敦小巷弄;也不是單純的介紹景點,而是深化議題,像是介紹該地中古世紀弱勢族群的處境,或是請導覽員講自己的流浪經歷。

曾文勤回憶自己參加導覽,感觸仍深刻,「這些導覽讓我像是多了一雙眼睛,從此可以看見更多東西。」

被深深感動的曾文勤決定要把這個社企模式帶回台灣,從未跟街友有一線接觸的她,決定先從自己做起,把高度降到跟他們一樣,不帶「施捨」,而是「互動」。

她開始在倫敦街頭找街友聊天,一見面她不會第一時間拿出東西給對方吃,而是伸出手,帶著笑容自我介紹。也在此時,她遇到了街友老太太Angela,成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她一如往常的伸出手自我介紹,對方非常訝異,在知道曾文勤是觀光客後,Angela也開始分享自己年輕時在歐洲旅行的日子,以及那些經驗如何影響她自己。「她跟我說:『妳知道嗎?很少有人願意停下來跟我講話。不是施捨,而是把我當成一個人一樣的交流。』,後來我每天都會去找她,一直到我要離開英國的前一天,我就準備了一些有玫瑰花香的護手霜想給她,因為我覺得這個香味會讓她想起來,自己也是個需要被珍惜的女人。」提起這段往事,曾文勤仍忍不住哽咽。

經歷過這一段倫敦街友之旅,曾文勤第一次意識到,我們可以給街友最好的幫助絕不是施捨他們食物、金錢,或是任何形式的「憐憫」,我們可以給的最珍貴的東西,是給他們身而為人的自信。「大家都會假裝沒看到他們,就算看見了,也不是因為他們身為人的本質而跟他們互動,我發現我的行為可以影響到他們,這個力量其實是很強大的。」


台灣街遊,正式上線

回到台灣之後,曾文勤特地跑去萬華找到了張獻忠,於是連結了芒草心的資源與關係,終於找到3位願意加入計畫的街友,再加上萬華社區大學也加入幫忙,專門為他們開設文史導覽的課程,暨南大學的成人教育副教授徐敏雄也來替他們上課,漸漸的,一開始困難重重的「街遊」計畫,竟慢慢成真。

目前街遊的導覽路線有3條,不同的導覽路線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與不同的城市風貌:由導覽員阿強負責的「酒水芳華」,帶你看艋舺的歷史古蹟、繁華城市背後的社會現象,以及五流的人生百態;阿和負責的「阿和流浪記」則是由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出發,讓萬華更添人味;卜派的「城中時光散步」,除了介紹台北城的身世以及街友在城中各角落的生活,也會講述他在社運過程中的故事。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導覽,你會驚豔於他們的專業與口條,讓你很難相信他們是刻板印象中的「街友」,因為他們臉上的自信與笑容,絕對與一般人無異。

「他們心裡其實有很多傷痕,有些人心牆很厚,要慢慢打開他們的心,」曾文勤說,別看現在順利的樣子,在培訓過程中她曾被街友導覽員放過3次鴿子,中間一度想要放棄,但還好有張獻忠跟芒草心一直在旁支持,「很謝謝芒草心幫我圓夢,不然只憑我一個沒有經驗的人真的做不出來。」

要讓街友可以重新回歸過去的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穩定的收入,讓他們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相信自己可以融入社會、甚至找回自己的家庭。

曾文勤不像一般社福團體只是單純的提供服務,她希望「街遊」可以跟英國的「Unseen Tours」一樣成為一個可以獲利的社會企業,她認為一個單靠捐款跟政府的計畫是不足的,因為你會時時擔心資金問題而不敢做長期活動,所以她說服芒草心建立起一套制度,讓金流可以分明。

更重要的是,當街友導覽員們知道民眾真的願意付錢聽自己導覽時,就會更加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價值、有行情,對自己的信心就會更強大。目前街遊的收費模式是一個人300元,一次導覽若有15位民眾參加,則總收入4500元的6成會給導覽員(2700元),另外4成則是回到協會內支付成本。


從點滴開始,重建他們的生活

其中一位導覽員阿和,在萬華街頭已經流浪20多年,他年輕時事業失利、又因車禍而導致腦部受損,無法順利找到穩定的工作,家庭也因此破碎,從此在酒池中泅泳,夜夜買醉、流落街頭。

但在前幾年,阿和差點因為喝醉而危及性命,從此下定決心不再碰酒,並且透過「以工代賑」的支持性就業,靠著清掃公園而獲得每月1萬5000元的收入,也在2013年加入「街遊」的行列。

雖然現在有屋子可以住,有固定的收入,但他的心願其實很簡單:他想要見他的兒女。

他知道他的兒女住哪,也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但他們不接,收到信也不回。張獻忠勸他不要急,這種事情要慢慢來,不然會把他們嚇跑。「不管我寫多少字,他們都不回,我的手機打過去有來電顯示,他們就不接。」阿和一直惦記著以前是怎樣跟兒女玩耍,怎樣親愛的抱著3歲的女兒不讓她被媽媽罵。「她一定很恨我,我是她這輩子最愛最愛她的人,但我卻離開了,讓家沒了。」

但因為加入「街遊」,阿和已經開始與自己家鄉的親戚們重新開始聯繫,甚至趁著去年國慶假期回到台東與多年未見的姊姊重逢。張獻忠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當這些街友們找回自己的自信與尊嚴,他們就能進一步重新打開與家庭的連結。「做這個的最終目的,其實也是希望他們最後都還是能找回自己的家。」張獻忠說。

芒草心持續努力的在為街友尋找出路,並且期許能在萬華建立起一套「脫貧自立」的社區機制,哪怕這些努力要花上5年、10年才能看見轉變,也要還給這些街友身而為人的尊嚴。

街友不需要施捨,他需要的只是被了解的機會。(文/劉子寧;攝影/鄭名娟;圖片提供/芒草心慈善協會)

------------------------------------------------

機構名稱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機構代碼 6908
執行長 李盈姿
連絡人 李佳庭
電話 02-2308-6212
傳真 02-2308-6212
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homelesstaiwan
電子郵件 homelesstaiwan@gmail.com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84-4號
基本資料

創辦人 楊運生
成立日期 2011/11/11
許可機關 內政部
郵政劃撥 50325058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成立主旨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不同的角度協助街友。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街友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 (街遊)、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出版計畫,期望透過文字和社會參與,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這群人的世界。
工作重點 遊民輔導與社會倡議
服務區域 綜合性服務
服務對象 性別 : 不限
年齡 : 不限
服務項目 個案輔導 個案管理 中途之家 生活扶助 社工實習 社區服務 權益倡導

------------------------------

為什麼日本街頭沒有任何的乞丐?原來他們的流浪漢連「每月補助3萬台幣」也不領的理由是這樣...

BOMB01
BOMB01
2016年2月4日 下午 05:59 GMT
 

有去過日本的人,可能都曾發現日本街頭很少有在路邊乞討的乞丐,到底為什麼在像是人潮集中的新宿、原宿等地區,車站前會完全沒有乞丐呢?原來這都來自於日本人集體共有的特別心理,它也反應到了流浪漢的行為上…

▼在日本各地的街道上,都看不太到乞丐的蹤跡,街景也維持得很乾淨。

在日本,居無定所的人並不會選擇當「乞丐」,而是當有微薄收入的流浪漢。如果在日本街頭細心觀察的話,就可以看到以下這樣的景象:一位老人騎著一輛自行車,車後馱著一袋高高的空殼易開罐。老人顯然是搶在垃圾收集公司之前先下手,把一些酒家下班時放出的易開罐統統收走。

▼老人將易開罐賣給回收商,用著這週唯一能賺到的這筆橫財,去買幾盤速食麵、兩塊豆腐,再帶上一瓶清酒,就躲在大橋底下塑膠布圍起來的小屋中,享受這難得的美味。有統計說,東京都像他這樣的流浪漢約有2000多人。

在日本某些橋墩下,還會有所謂的「流浪漢之家」。因為橋墩可以擋雨,而邊上河川的河水可以洗刷身體,再加上這裡是政府的土地,不會有人來驅趕,自然就成了流浪漢們棲身的首選之地。

▼這些流浪漢的家往往都是用天藍色的厚實塑膠搭建起來,裡面有著撿來的小床,生活條件更好的還會有小電視機和電鍋等電器。偶爾聚集的流浪漢還能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台小發電機,成為他們自家的發電站。

平時,這些流浪漢會去火車站的垃圾箱,或去列車上撿人家扔掉的雜誌。然後在車站附近甚至是銀座這樣的繁華街頭,擺一個小書攤,讓這些剛發行沒幾天的雜誌,以便宜定價一半的價錢,賣給想看一看的讀者們。

▼這些流浪漢大多是老年人,也有少數的中年人。以前他們也許是某個公司的白領,或者是個體戶的小老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選擇了這一種流浪生活。老人說,只要有過一年流浪生活的人,就會不想再按部就班地去工作,因為沒有鬧鐘的生活,是幸福的。

日本政府對於貧困的國民,也訂有特別的「生活保護」政策。只要生活無著,就可以去當地的政府申請「生活保護」。而在東京享受生活保護的人,每月甚至可以領取12萬日圓(約3萬3台幣)的「生活保護金」,夠人吃住。但是許多流浪漢拒絕接受這樣的美事,因為他們覺得:自食其力,是做人的一份尊嚴。

在東京,乃至日本全國,都看不到一位沿街乞討的乞丐,更見不到被打斷手臂腿的要飯小孩。慶應大學教社會學的島田教授提出了解釋:「第一,日本人具有極其嚴重的羞恥心,情願餓死也不會乞求施捨;第二,不勞而獲者在日本是最被人瞧不起;第三,日本傳統武士道文化中,有『人窮不能短志』的理念。」

對日本的流浪漢而言,他們是自己「選擇去做流浪漢」,而不是沒有任何一條路可走,才來流浪的;抱有這樣的心態,自然就不希望透過別人的施捨,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對於非日本文化的我們而言,這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呢?把這個原因分享出去,跟大家討論一下吧!

-------------------------

神明指示舊教堂有「不乾淨的東西」 遶境神轎破門「收妖」 
 分享神明指示舊教堂有「不乾淨的東西」 遶境神轎破門「收妖」到Facebook 分享神明指示舊教堂有「不乾淨的東西」 遶境神轎破門「收妖」到Line 分享神明指示舊教堂有「不乾淨的東西」 遶境神轎破門「收妖」到Google+
海山宮神轎破門進入舊教堂「收妖」。(翻攝自臉書社團「湖內人大小事」)
2018-03-20 17:27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高雄市湖內區海山宮角頭廟七府千歲日前赴中國泉州謁祖,前天(18日)在海埔地區舉行廟會瘟境活動,神轎經過隔壁的基督教海埔長老教會舊教堂,神明突然指示「堂內有不乾淨的東西」神轎破門而入,燃放鞭炮「收妖」,有網友將影片PO上網,引發「宗教衝突」熱議,雙方今天(20日)在湖內區公所進行協調,海山宮說,會賠償相關損失。
海山宮與海埔教會是老鄰居,宣教至今均有百年歷史,海山宮奉祀觀世音菩薩、代天巡狩七府王爺,湖內海山、海埔、劉家等里信眾各拜其神,從未發生過不快糾紛。
海埔教會後來在附近另建新教堂,有60多年歷史的舊禮拜堂,在2003年6月底最後一次做禮拜後即閒置,暫以木板封閉。
海山宮七府千歲上週赴中國泉州謁祖進香,前天在海埔地區舉行廟會瘟境活動,廟方人員說,當天下午3點多,太子爺和虎爺神轎經過海埔教會舊禮拜堂時,赫然發現「堂內很不乾淨」,可能是教堂經常舉行追思禮拜,「有一些鬼魂不願離去」,神轎因此破門而入,展開「收妖」。
據參與瘟境的人員說,因為太子爺和虎爺的坐轎追趕不上鬼魂,最後七府千歲壓陣,「收妖」才大功告成,全程約半個鐘頭。
有網友將過程放在「湖內人大小事」臉書社團直播,海埔教會人員才驚覺舊教堂遭人「侵門踏戶」,趕緊報警備案,並預計明晚開會討論。
海山宮和海埔教會人員今天到湖內區公所進行協調,廟方代表澄清,神明當天突然指示要進去「淨一淨」,才會破門而入,純粹是誤會一場,會賠償相關損失,海埔教會則不願對外表示意見。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龍山寺背景1945年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無家者的街頭生存法則:懂得開源節流,也組織小團體互利互惠
作者 黃克先
2021-12-10
無家者中,「艱苦人」的身體或心靈狀態都較差,這使得他們需另謀生計,以獨特的生活姿態在公園裡活著。
無家者的街頭生存法則:懂得開源節流,也組織小團體互利互惠 | 黃克先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yeYbVR
來自宜蘭的老吳總愛跟我聊以前當麵包師時有多瀟灑,如今他是年近70歲的阿伯,時不時看到他在公園周圍緩慢移動步伐,偶爾吃吃坐在石階上的女性豆腐,或有一句沒一句地跟其他無家者搭話,平時多固定待在公園東側等待善心人士的物資。
在公園像老吳這樣的人自稱為「艱苦人」(kan-khóo-lâng),他們或因流浪環境困苦、各種變故、單純老化,身體或心靈狀態都較差,這使得他們需另謀生計,以獨特的生活姿態在公園裡活著。
他們的外觀明顯吻合社會對弱勢的想像(如白髮、佝僂、皺紋等老化的體態,輔具在側,因心智能力而無法自理因此不修邊幅等等),其中具有老人、身心障礙者、(中)低收入戶等法定福利身分的人主要靠政府每月補助,或靠宗教、慈善團體及個人的捐助維生,被視為是「值得被幫助的貧者」(deserving poor), 來公園發放物資的民眾也常傾向優先發給他們。
開源節流:「專業」網羅街頭資訊,節制深層欲望
這群艱苦人在謀生上有著獨特的行為傾向,「開源節流、搞好關係」是他們最明顯的特徵。所謂開源,指的是無力再從事體力勞動的他們,由於長年流浪,讓他們具備豐富的資訊,深知街頭生存物資發放的分布時間地點,並累積出愈來愈多的物資來源。例如除夕當天剛吃完善心攤販「刈包吉」舉辦之街友尾牙的老梁,在尾牙回來後,他向我完整細數接下來幾天的行程規畫以及該注意的細節:
今天晚上聽說有黑衣人(某特種行業連鎖店、有黑道背景的老闆)會來發,他每年都會來……晚上10點會去霞海城煌廟領紅包,一個200。然後初一要去土城的日新街那也是間廟,200元。叫神農宮,6點就要去排。然後初四9~10點,有金財神投注站,在南山戲院對面,象山線的信義安和站,頭50個有500或1000……
我稱讚他規劃得真好,又能勤勞地執行,他無奈地告訴我:「這是唯一可以掌握的,就這些呀,一定要去排,今年都沒有拿到紅包。」其他一些長期流浪的艱苦人,也能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哪些廟有免費食物可以拿,而且也很「專業」地依時間(各廟主神的生辰)、地域、發送規則(如可以拿幾份)、食物種類(葷素、甜鹹)做了分類。他們的行囊裡常攜有農民曆對照,可根據這些資訊安排最有效率的搜食行程。
所謂節流,指的不只是節省日常開銷,更是深層的欲望節制,以換取更長或更佳生存品質,例如喝酒的欲望、花可支配所得的欲望。他們並不是沒有或不想順從這些欲望,只是生活經驗帶給他們更進一步的反思。像被問到日常花費從何而來時,老吳露出微笑地說:
你賺那個一天才1100,時薪大概100,跟管理員有什麼差別……有些布施(當乞丐)到1000塊了,就拿去喝掉了,那跟沒賺有什麼差別?喝酒是你賺的有剩,去輕鬆一下,你現在變得是賺來喝,這樣有什麼意思,不如不賺,有的還去喝了後有口角不開心,又跟人家借錢的也有,反而欠錢,不如不賺。
週末例假日的清晨,總有不少台北地區的弱勢來公園一旁排隊等著派報社來載人,希望能到台北各大建案旁的路口舉牌,如此能賺得每日800元左右的薪資。阿菊嬸獨居在林口,總會在要舉牌的前一天晚上夜宿公園以便占得工作機會,舉了8小時後返回公園,她很愛跟大家抱怨工作有多辛苦,但「沒辦法,因為要繳所費(sóo-huì,指開銷或費用),來這裡賺錢,繳菜錢、繳第4台……冰箱又壞了。」大嬸又罵叫工的老林,總會以查勤時發現她未在崗位而扣她的工資,偶爾也會酸言酸語說她工作態度不佳,氣得大嬸說:我一把年紀了還來做,竟被這麼嘲諷。
聽得一旁的阿嘉說:「大嬸,妳可以省一點,就不用工作得這麼累了。不要看第4台就好了,也不用被老林苛(khik,在此有苛扣、刻薄之意),東扣西扣錢。」阿嘉最常做的是「東看看、西看看」,平時大多數時間都到圖書館、地下道、百貨公司打發,在對的時間至對的地點排隊領餐。
老梁也會說:「節流比開源重要,賺了錢反而會花更多,不如不要賺,還不會去亂花,反而欠了債。」像阿嘉、老梁這樣在公園附近討生活多年的艱苦人,深知在這裡如出陣頭、舉牌、發海報等看似輕鬆的工作機會雖多,但隱藏成本高昂(如赴工作地點的交通費及餐費)、平均時薪低、老闆常會借故扣薪資,而且工作過程中付出的東西可能更多,例如精神、體力、尊嚴上的折損,賺了錢回來反倒要去大吃大喝,或到茶室或電動間「鬆」一下,開銷更大。到頭來艱苦人寧可「省省地花也可以過」,也不用忍受叫工仔的頤指氣使,「不做我最大」是老梁常掛在嘴邊的話。
搞好關係:藉由團體力量互利互惠
搞好關係,也是艱苦人的特色,藉此能更有效率地開源節流。艱苦人知道「交陪」以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搞好關係也做得更札實,而不是短暫互動的展演而已,常會透過物資的給予來表達,是持續互惠的實作。
艱苦人在乎的關係主要分成兩個層次,首先是搞好與資源守門人的關係。例如公園裡常有人拿著便當或物資來發放,會看見老吳動作比平常俐落地爭先排隊或拿取,有時若發放者不在意,他則會多拿幾份,他說當作備用,畢竟公園這裡雖然不怕餓死,但「兩餐久久(kú-kú),三餐相堵(sio-tú)」,很難預測何時會等不到吃的,因此要未雨綢繆。我好奇如果沒吃的可拿時該怎麼辦?他說他時常光顧附近的一家麵店,平時有在「照顧」店家而不是一直讓人家做虧本生意,有多的物資也會送給對方,對方也知道他是流浪的,有時沒錢付也會讓他吃頓免費的。
第二,是搞好同是艱苦人之間的關係,藉由團體互助的力量來增加物資蒐集及流通。艱苦人彼此也會形成互惠的團隊,內部的資源及資訊是相互分享的,平時若要離開公園去領取物資,也會一起行動,有個照應,這對於身體及心智能力不那麼優越的人,在各種場合爭取或保障資源而言是很重要的。
我曾與幾位無家者一起去參與慈善團體舉辦的端午節活動,席開上百桌,上千位低收入戶、無家者或特殊境遇女性排隊陸續進場,當圍著桌子坐下時,會發現場地周圍同時舉辦其他活動,如二手衣物領取、免費剪髮、玩遊戲得獎品等,此時團進團出的艱苦人便能分配各自負責的項目及排隊,並有人占住圓桌的位置,最終再一同平分所得的物資。像自己一人前去參加的阿翔,獨來獨往,在前去觀看義剪大排長龍的情況時,原本圓桌的位置就被占走,回來在桌旁抱怨也沒有用,更錯過了領取免費鞋子的時間,讓本來已應徵上明天工作而打算找雙步鞋以便工作時不會被釘子扎到的他,徒呼負負。
另外,他們彼此之間也會互通資訊。有些人在社會局跟役男及社工關係較好而「推得動」,能得知他們何時要來公園發紅包及有什麼臨時的工作機會;有些則與公園入口的阿水嬸認識;有些則常跑教會而在那裡很「准」(tsún,意思是吃得開,易得到對方准許),因而知道教友的物資捐贈情況,且牧師也願意贈與他們。
蒐集慈善物資,是無家者「一起熱鬧」的行動
公園的女性無家者多數隸屬在艱苦人這個群體裡。她們習慣藉互助合作來討生活,與那些老化了的艱苦人一樣四處蒐集物資維生,善於關懷與注重人際和諧的特質,也讓她們易於維持小團體運作,並著重資源量入為出。女性之所以多為艱苦人,主要是因為身體能力不如同齡的男性,從事體力勞動較為吃力或意願不高。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多依附在父權體制的家庭裡協助家務處理、調和親友關係,如今流落街頭後也延續著這樣的行事邏輯,在小團體內折衝彼此利益的矛盾並節省開銷,透過經營關係轉化為實際可得的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透過有計畫蒐集慈善物資以維生的艱苦人,在既有西方的相關文獻並未見到,究其因是台灣特殊的慈善助人脈絡使然。在台灣提供物資的本土團體或廟宇,並不以提升受助者的靈性為目的,也不會藉機強制形塑其行為或思想方式, 只要他們接受了幫助,助人者遂累積了功德、行了善事,而不會試圖制度化或組織化與受助者之關係。
在這種情境下,無家者赴這些團體領取物資或服務,在他們主觀認定上是種「給他們面子,東西都沒人拿多丟臉」的「一起熱鬧」行動,是相互幫忙之舉,甚至「東西不拿就浪費掉了」,在公園中也聽過不少無家者指著置放在台階上的發放物資罵:「拿了就要吃,不然會有報應。」是故,拿物資也是種不暴殄天物替人消災的道德行動。況且,拿物資的過程沒有到基督教會裡吃飯時需正襟危坐、裝作在讀經的負擔。再者,台灣自清朝以來作為移民社會,其宗教團體強調具實用性的救濟,民間自發團體也以慈善救濟為主要目標, 讓無家者物資的供給面上十分充裕。如此,這種有計畫大量蒐集物資服務的維生方式才得以可能
書名: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作者:黃克先
出版:春山
出版時間:2021/11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附設遊民外展暨安置中心
愛心不打烊!新竹遊民服務中心關懷大新竹街友、發年糕辦圍爐,讓街友也感受到暖暖過節氣氛。(中華照顧者協會提供) (2) 社團法人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 | Facebook
愛心不打烊!新竹遊民服務中心關懷大新竹街友、發年糕辦圍爐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FhRm3
2022/02/03 16:06 首頁 - 社團法人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近日疫情持續升溫,春節期間適逢低溫,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附設遊民外展暨安置中心,今天也執行夜間低溫關懷,向街友宣導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並發口罩等防疫物資,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社工督導劉志枰表示,防疫不能有破口,人心也不能有破口,街友服務也不打烊。
劉志枰說,目前安置居所在年節期間,每天上午11點到晚間8點都有開放熱食發放,除固定點可供領取,協會還啟動胖卡愛心餐車從新竹市出發,提供新竹縣市街友享用,有需要可到竹北市華興街65號或新竹市東門圓環晚上7點到8點半領取。
目前協會也安置弱勢街友8人、提供熱食包含街友每天發放60份、且發放禦寒物資255份,除穩定提供街友關懷物資及安置服務,也讓街友仍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民眾若發現有急需協助的街友,可撥打:03-555-1295專線通報。 首頁 - 社團法人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
此外,協會也為讓弱勢無家者族群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準備近90份炸年糕還有發糕,並發放給86位街友,讓街友也能感受暖暖過節氣氛。 首頁 - 社團法人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
愛心不打烊!新竹遊民服務中心關懷大新竹街友、發年糕辦圍爐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FhRm3
愛心不打烊!新竹遊民服務中心關懷大新竹街友、發年糕辦圍爐,讓街友也感受到暖暖過節氣氛。(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提供) (2) 社團法人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 | Facebook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街友遊民消失於龍山寺,傳統廟宇所扮演的社區角色/活水泉教會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