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童蒙養正 傳統文化中從小學什麼 | 三字經 | 千家詩 | 百家姓 | 大紀元


紫式部+清少納言/日本平安時代女性文學家/日本國寶《源氏物語》與《枕草子》在日本文學史上,被並列為平安時代文學作品之雙璧。撰寫《源氏物語》的紫式部與清少納言為同一時代的人物,兩人也常被一起並稱為平安時代代表性的文學才女。她們同一時間在宮廷中侍奉,而且極可能有一起共事的經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dqMk2

八歲以下的孩子學寫漢字『姜』,每天學漢字日本一幼稚園兒童平均智商120  http://goo.gl/cbl2cK

-----------------------------------------------------

神奇漢字開發智商 越早學越聰明
更新: 2019-03-12 5:04 PM    標籤: tags: 漢字, 智商, 日本小孩, 神傳文化, 開發智能
【視頻簡介】漢字被稱為「神傳文字」,漢字不同於其它文字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符號性和全息性,每個漢字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研究發現,漢字對開發兒童智能有神奇效果。
漢字與學習的關係
日本漢字教育專家氏川弘行發現,在母親教哺乳期嬰兒學習漢字時,如果只教讀音,嬰兒不容易記住;但若讓嬰兒邊看漢字邊教讀音,嬰兒會很快記住。嬰兒與漢字之間,似乎有一種先天的溝通能力。
嬰兒與漢字之間,似乎有種與生俱來的溝通能力。(pixabay/大紀元製圖)
1982年5月,心理學家理查德·林恩(Richard Lynn)博士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轟動。他測試了英、美、法、西德、日五國兒童智商,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則為111,原因就在於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
東京教育委員會研究員石井勛教授在其《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指出,日本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學漢字,智商也和歐美兒童一樣是100,但是如果學習了漢字,情況則大不相同。
他們若從5歲學起,學1年,6歲時智商能達到110;從4歲開始學,學2年,6歲時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起,學3年,6歲時智商能達到125至130。
日本小孩學習漢字,智商會比沒學漢字要高。(YOSHIKAZU TSUNO/AFP/Getty Images)
漢語語法與數學思維
還有人研究發現,中國兒童數學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漢語語法與數學思維的語法相似。
數學運用0~9十個數字表現一切數值,一是靠靈活的組合,二是靠變動符號的次序,三是靠一詞多性。漢語漢字也如此,通過不同字的各種排列組合,可表達無限的內涵。
杜甫1500餘首詩文,用了4350個單字;《史記》58萬字,只用了4832單字;《紅樓夢》全書近73萬字,僅用單字4462個。此外,因漢字形、音、義皆備,能有力增進人的想象能力。
漢字能以簡馭繁,表達豐富的思考內涵,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大瑰寶。可惜的是,中共奪權後,幾次簡化漢字,企圖將漢字變成字母文字。雖然「漢字拉丁化」陰謀未能得逞,但被簡化的簡體漢字已損毀了漢字的豐富內涵與神奇能力


每天學漢字 日本一幼稚園兒童平均智商120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東京足立區某幼稚園平均IQ高達120。據悉,該幼稚園內的兒童每天早上都會吟誦日文版《論語》,老師用教鞭指著貼在白板上的論語句子時,孩子們能很快大聲唸出。而且這些論語句子基本由漢字寫成,沒有標任何假名。除了《論語》孩子們還能很快唸出老師寫在卡片上的四字成語。各班級的名字也使用漢字寫成,比如『蒲公英』、『薔薇』等。此外包括幼稚園園歌在內的教室內所有張貼物都用漢字寫成。

根據中國網報導,然而在這個幼稚園上學的孩子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多數孩子在自足立區以及足立區周邊葛飾區的平民區長大。那麼為什麼這裡的孩子在上小學前就能讀這麼難懂漢字呢?原來這所幼稚園在30多年前就率先引入了一種名為『石井式國語教育』的漢字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就是這所幼稚園成就傳奇的秘密所在

幼兒更容易學習漢字

『石井式國語教育』由日本教育學博士石井勛提出,該模式認為對孩子來說漢字比假名更易習得。原因是與平假名相比,漢字書寫時使用更多直線,而且每個漢字都能表示一定的具體含義和內容,在幼兒眼中如同一幅幅畫一樣。

《論語》、《源氏物語》中出現的名句、俗語、單詞、熟語等寫在卡片上給孩子們看,孩子們會透過文脈記住漢字的字形和意思。在幼兒多個發育階段中,3至6歲的孩子語言學習能力更強。辭彙量越大,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能更上一層樓。

此外,東京這所平均IQ高達120 的幼稚園還實行了另一種獨特教育,稱為音感教育。在這種教育方式指導下,保育員用眼罩遮住孩子的眼睛,彈奏鋼琴產生和音,孩子名在聽到和音後,要將和音的音名用暗號手勢表示出來。這時孩子的視線被遮蔽,教育過程主要訓練孩子音感和集中力。但是這樣的教育方法一開始卻遭到了孩子家長們的強烈反對。

該幼稚園的小泉院長回憶道:『戰後日本的教育界的主流思想是自由式教育,認為孩子們應該自由自在得成長。早教這個詞語在當時總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但是這所幼稚園的教育正是貫徹了早教這一理念。

孩子的變化 轉瞬之間

雖然家長反對,但孩子們的進步卻飛快。孩子們最喜歡每天早上的點名時間。一邊給孩子們看這種漢字姓名的卡片,一邊隨意喊出一個名字,這樣的點名方式要求孩子擁有驚人的注意力。3歲的孩子在一周內就能讀出用漢字書寫的自己的名字,兩周後就能讀出同班同學的名字。該幼稚園園長表示,這樣獨特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聽取和理解他人話語的能力。孩子能很開領會老師的意思,所以開音樂會和運動會的時候,只要稍加練習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幼稚園的成功讓人們逐漸改變了對早教的不好印象。幼稚園小泉園長在回憶時談到:『索尼創立者之一的井深大先生曾經談論過兒童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這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教的看法。』現在,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經為世界所公認。

東京這所超級幼稚園畢業的學生平均IQ高達120,它教育方式引起了劇烈反響,有的家長甚至願意花上一個半小時送孩子來這裡上學,而且一上就是三年。這所幼稚園的成功再一次讓人們感覺大,孩子擁有無限潛力。

---------------------------------------

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 - 呂妙芬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PVD6Y7

姜字體2015-10-26_214150

2015-10-26_215146

呂新吾社學要略譯註- 文化資訊- 中華文化講堂| 傳統文化講堂 - http://goo.gl/nj3Ss3  

 每天,當學生倦怠懶散時,則歌詩一章。選擇古今一些特別淺顯、貼切、流利暢快、讓人感奮激發、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詩,集合成一本書,讓他們吟詠,給他們講解,要求他們體會。古詩如《陟岵》、《蓼莪》、《凱風》,(這是關於父母方面的。)《棠棣》、《小明》、《杕杜》,(這是關於兄弟方面的。)《江漢》、《出東門》,(這是關於男女之情的。)《雞鳴》、《雄雉》,(這是關於夫婦之道的。)《燕燕》,(這是關於正妻與妾方面的。)《伐木》,(這是關於朋友方面的。)《芄蘭》,(這是關於孩子方面的。)《葛藟》,(這是關於百姓貧窮的。)《相鼠》 ,(這是教導學禮的。)《伐檀》,(這是訓勉道義的。)《採苓》、《青蠅》,(這是告誡不要聽信讒言的。)《蟋蟀》、《瓠葉》,(這是示現節儉的。)《采蘋》,(這是有關重視祭祀的。)《白駒》,(這是仰慕賢人的。)   自漢魏以來的樂府古詩,或是近代教導百姓的方言土語,只要是與綱常倫理、道義身心相契合的,每天講授一章。對於那些新聲艷語,只要得知有學生學習的,一定重重責罰。(《訓蒙教約》之後,附錄輯集了部分詩歌,就是這個意思。)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有司①先將此書。令善書人,寫姜字體。刊布社學師弟,令之習學。蓋姜字雖吃力,而點畫分毫不茍。作字之時,能令此心不放,此心不粗,佻達②縱橫③者厭之,以為欠蒼勁,欠自然,而不知有益於性靈也。(把筆寫字,亦取有益性靈,其為童子計者切矣。)【註釋】   ①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   ②佻達:輕薄放蕩;輕浮。   ③縱橫:亦作“縱衡”,肆意橫行,無所顧忌。【譯文】   剛進社學學習,八歲以下的學生,先讀《三字經》,以學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常應用,讀《千字文》,這中間也包含了一些倫常道德的內容。官吏先將這些文章讓善於書 法的人用姜字體書寫,刻版印行給各社學的老師和學生,讓他們學習。姜字雖然寫起來吃力,但是字一筆一畫絲毫不苟,寫字時能使心不散漫,不粗心浮氣,那些心浮氣躁及無所顧忌的人討厭寫姜字體,認為這種字體不夠蒼勁和自然,卻不知其於性靈有益。(執筆寫字也要選擇有益性靈的,這是真正在為孩子考慮啊。)   教童子,先學爽潔。硯無積垢,筆無宿墨①。蘸墨只著水皮,幹筆先要水潤。書須離身三寸,休令拳揉。手須日洗兩番,休污書籍。案上書,休亂堆斜放。書中句,休亂點胡批。學堂日日掃除,桌凳時時擦抹。【註釋】   ①宿墨:積留在硯台上的陳墨。【譯文】   教育孩子時,先教孩子學習清爽整潔。硯台上沒有積垢,毛筆上沒有陳墨。蘸墨時只接觸墨的表面,幹筆要先用水浸潤。書離身體必須有三寸之遠,不要捲曲和來回地搓。手每天要洗兩遍,不要弄髒了書籍。書桌上的書不要亂堆斜放,書中的句子不要亂點胡批。教室每天都要打掃,桌椅要經常擦抹。   唸書初要數字,(即認字之法,)次要聯句。次要一句緊一句。眼定,則字不差。心不走,則書易入。句漸緊,則書易熟。遍數多,則久不忘。詳見分年日程。   看書不可就講。先令童子將注貼經①,貼過一番,令之回講,然後一一細說。巧比再看,復回不知,再講,庶幾有得。   作文,出極明淺,易於發揮題目。作不得題,細講一遍,仍作此題。一題三作,其思必盡,其理自通,勝於日易一題也。(十分深奧不能作之題,則且緩出。)【註釋】   ①貼經:科舉時代考試的一種方式,主要是死背詞句。【譯文】   讀書時首先要指著字念(就是認字的方法),將前後句連成來讀,再次是要一句緊跟一句。眼定,字就不會讀錯;心定,書就容易契入;語句逐漸跟緊,書的內容就容易熟悉;讀的遍數多,則長時間都不容易忘記。(詳見“分年日程”。)   看書不可就講,先讓學生將註解背熟,背熟之後,讓他們自己先將經文從頭至尾講解一遍,然後老師再一一細說。學生比較自己講的和老師講的之後,再次復講,如果還是不懂,老師再講解一遍,這樣學生或許有所收穫。   學生練習寫作,老師給他們出一些非常淺顯明白、容易發揮的題目。文章若不切題,老師仔細講解一遍,仍然作原來的題目。同一個題目練習三次,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必定已十分深入,義理自然較為通達,這樣做勝過每天練習不同的題目。(十分深奧不能練習寫作的題目,暫且不要急著出。)   記文,須選前輩老程文①,極簡,極淺,極切,極清者,每體讀兩篇。作文之日,模做讀過文法②者出題,庶易引觸。讀書以勤為先。童子不分遠近,俱令平明③到學。背書完,讀新書。吃飯後,略令出門鬆散一二刻,然後看書作文。寫仿畢,仍讀書。午飯後,再令出門鬆散一二刻,仍讀書。日落後,分班對立。出對一個,破題④一個,即與講改,然後放學。蓋少年脾弱,飯後不可遽用心力,恐食不消化也。【註釋】   ①程文:科舉考試時,由官方撰定或錄用考中者所作,以為範例的文章。明代以後特指試官擬作者。   ②文法:文章的作法。   ③平明:猶黎明,天剛亮的時候。   ④破題:舊時試帖詩及八股文形狀用一兩句話說破題目的要旨。【譯文】   背誦文章,必須選擇進士及第者用作範例並且結構非常簡潔、文辭非常淺顯、內容非常貼切、文字非常清新的文章,每種文體熟讀兩篇。練習寫作的那天,模仿曾經熟讀過的文章的作法出題,這樣做一般容易觸發學生的思路。讀書首重勤奮。學生不分遠近,都要求黎明即到學堂。學生背完書之後,讀新的內容。吃過早飯後,讓學生出門放鬆半個小時左右,然後看書寫作。寫作模仿完畢,仍然讀書。吃過午飯後,再讓學生出門放鬆半個小時左右,仍然讀書。太陽下山後,學生分成不同的序列,相向而立,出對聯一個,破題一個,當場就給學生講解糾正,然後放學。因為少年脾胃虛弱,飯後不能馬上運用心思,怕不能消化食物。

---------------------

【姜】字書法寫法_書法作品欣賞_書法字典- 書法屋 - http://goo.gl/CUyO03

2015-10-26_2200122015-10-26_220135  

-------------------------

FH2_0739_01  


姜 
年   代: 1949年運送來台
尺   寸: 長4.5x寬1.6x高0.7 cm
製造者/作者: 風行鑄字行 
來源/提供者: 風行鑄字行 
說明/描述: 楷書,其外形為方,行筆以直線前進,點畫簡潔明瞭,字體更是講求均衡穩重,其謂「楷」,有模範之意,故亦稱「正書」或「真書」。

「風行」銅模是台灣碩果僅存的正楷字模,亦是全世界難得保留完整的中文活字印刷字模。據知乃依清朝進士所書寫字樣再鑄刻而出之銅模,為1949年後早期台灣官方單位指定採用之排印字體。其銅模字體,點捺勾處力道十足,字型優美古雅,含蓄生動,有種溫文儒雅的讀書人風貌,尚保存中文書法的筆劃與字形結構的特色,與講求規格化的電腦中文字體不同,而銅模的斑點刻痕亦記載著悠悠的歷史軌跡及所傳承的文化價值。

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網全球資訊網-文物史料-產業類別-銅模業 - http://goo.gl/F9LI5w

-----------------------------

神奇漢字開發智商 越早學越聰明 | 神傳文字 | 神奇效果 | 開發智能 | 大紀元 - http://goo.gl/J68a8F

神奇漢字開發智商 越早學越聰明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水平。中華文化中的漢字有不同於其他文字的最大特點,那就是它的符號性和全息性,每個漢字的本身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量。

負載有五千年悠久中華文化的漢字一直都被傳呼為「神傳文字」。綜看以下國際的研究發現:漢字對兒童開發智能有神奇效果;漢語和數學的語法神似,能以簡馭繁靈活思考,的確不愧神傳文字的稱號。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嬰兒與漢字的溝通奇境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言辭簡短而又涵義深刻,集音、形、義於一體,遠遠超過英文、法文等,因為它們只是表音字,代表一種聲音,沒有實質的意義。日本漢字教育振興協會事務局長氏川弘行指出,在母親教導哺乳期嬰兒時,如果只是教讀音,嬰兒不容易馬上記住,但若讓嬰兒邊看漢字邊教讀音,嬰兒很快會記住,好像嬰兒與漢字之間有一種先天的溝通能力。

日本兒童學漢字增高智商

1982年5月,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強烈轟動,他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智商進行了測查,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原因是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

漢字興國論的鼻祖,東京教育委員會研究員石井勛教授在其《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指出:他多次反複測試的結果是,日本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學漢字,他的智商也和歐美兒童一樣是100,但是學習了漢字,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從5歲開始學起,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至130。所以一位法國教師說:「教法國孩子學習漢語文字,主要目的不在於掌握另一種語文工具,而是通過學習漢字來開發法國孩子的智慧。」

漢語文的語法最符合數學的語法

澳大利亞盧遂現博士還發現:「漢語文的語法最符合數學的語法。數學只有10個數字,能表現一切數值,一是靠層層靈活的組合,二是靠變動符號的次序,三是靠一詞多性。漢語漢字正是依靠這三條,只有7000個左右的字即可應付現代社會的一切方面,這是中國兒童數學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漢字形音義皆備,是最能增進人聯想能力的文字,因為漢字的創成法則涵蓋象形、形聲、會意、指事、轉注、假借等的演繹,同時反應了歷史文化與地方特色的豐富色彩;漢字能以簡馭繁,表達豐富的思考內涵,古代文言文體的漢文以簡短的文字就能表達大量的訊息。綜合漢字多方特色的奇效,不得不承認漢字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大瑰寶和人間奇蹟。


從中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中看到許多象形文字的智慧和趣味。(網路圖片)
然而,中共欲以黨文化取代中華文化,對消滅漢字處心積慮,以拼音化簡化漢字。中共奪權後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等組織,以一些禦用學者閉門造車設計出漢語拼音文字,這些簡化的簡體漢字已經損毀了漢字來源的系統、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神奇能力。@*

----------------------------------

陳宏謀《養正遺規》》《教女遺規》 - http://goo.gl/0IFopK

gfgdgd  2699643_2013110211075502622699643_201311021106390793

2015-10-26_221824  

《五種遺規》之《養正遺規》

陳宏謀(1696—1771),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諮,號榕門,諡文(一作文恭)。雍正元年(1723)進士,畢生為官,曾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南布政使等職,止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外任30多年,歷12省,研究各地民心風俗的得失利弊,分明興革,逐條鉤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為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者。主要編著有:《綱鑑正史約》(增訂)、《司馬文公年譜》(輯)、《三通序目》(錄)、《甲子紀元》(輯)、《培遠堂偶存稿》、 《大學衍義輯要》(輯)、《大學衍義補輯要》(輯)、《呂子節錄》(輯)、《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札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湖南通志》(監修)、《五種遺規》(輯)、《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 
  《五種遺規》,清陳宏謀輯。清代社會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材。輯者有感於世上多有弊端,遂於公務之餘,採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蹟,分門別類輯為遺規五種:《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五種《遺規》的成書時間不同,《養正遺規》為乾隆四年(1739年),《從政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分別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在官法戒錄》則為乾隆八年四月。合刻本《五種遺規》始行於乾隆八年,為南昌府學教授李安民集校本。各《遺規》單行本甚多,以單本形式收入各類叢書、類書亦甚多。而合刻本則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1868年)的金陵書局本、楚北崇文書局本,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浙江書局本等,並收入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子部·儒家》。共計十六卷,其中《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教女遺規》三卷,《訓俗遺規》四卷,《從政遺規》二卷,《在官法戒錄》四卷。除通行本外,另有一種刊本,去《在官法戒錄》,改列陳宏謀晚年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輯的《學仕遺規》(四卷,《補編》四卷),主要有光緒十九年(1893年)上海洋佈公所振華堂刊本和宣統二年(1910年)學部圖書局本。 
  本書匯集了自漢迄清80位名人學儒的有關著述,其中以宋、明、清三代居多,還有自撰的《序》及按語、評語等,系統闡述了封建社會為人處世方方面面的要求、問題、楷模、借鑒。茲分述各《遺規》內容於次。 
  《養正遺規》輯錄了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滄州精舍諭學者》、《童蒙須知》,程端蒙、董銖的《朱子論定程董學則》,方孝孺的《幼儀雜箴》,程端禮的《朱子讀書法》,呂得勝的《小兒語》,呂坤的《續小兒語》、《社學要略》,陸世儀的《論小學》、《論讀書》,唐彪的《父師善誘法》,朱用純的《治家格言》,等等。主要是有關養性、修身、兒童及青少年教育、讀書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論述。每篇首均有陳宏謀所加按語,說明選輯的指導思想和該篇的具體作用。而《序》則集中表達了陳宏謀的中心思想。《序》開篇就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端,自兒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像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這就是所謂“養正”之義,也是陳宏謀編輯本書的指導思想。陳宏謀認為《養正遺規》“凡所以篤倫理、砥躬行、興道藝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於大學之途,庶幾源潔流清,於世教不無少助乎!” 
  針對當時世俗追慕科舉功名、不務求實的風氣,陳宏謀特意把《白鹿洞書院揭示》列在首篇,並加按語:“特編此為開宗第一義,使為父兄者,共明乎此,則教子弟,得所向方。自孩提以來,就其所知,愛親敬長,告以此為人之始,即為學之基,切勿以世俗讀書取科名之說汨亂其良知。”主張從小樹立學習的正確方向,以“愛親敬長”作為學、為人的出發點,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襲擾,成為“明人倫”的賢士。 
  陳宏謀還認為“立志”對於為學具有重要作用,而當時“世人所謂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祿耳……所誇材雋,不過氾濫於記誦詞章,而不復知孝弟忠信為何事” 。正如朱熹當年所指出的那樣:“志不立之病,卻在貪利祿,不貪道義;要作貴人,不要作好人。”因此輯錄了朱熹的《滄州精舍諭學者》,“示以學之綱”,“正其誌所向”,引導學者走上學為聖賢之路。 
  真正的“蒙養從入之門,則必自易知而易從者始”。朱熹的《童蒙須知》無疑是一個好的初階。陳宏謀認為《童蒙須知》“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閒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因此,他大力呼籲社會各界重視此書,說:“吾願為父兄者,毋視為易知而教之不嚴;為子弟者,更毋忽以為不足知而聽之藐藐也。” 
  《朱子論定程董學則》為十歲以上兒童出就外傅應遵守的規範,鄉塾、黨庠通行,家教、私塾亦可仿行,這樣“內外夾持,循循規矩,非僻之心,復何自入哉?”在訓練學童掌握日常行為規範方面,方孝孺的《幼儀雜箴》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從坐、立、行、寢、揖、拜、食、飲、言、動、笑、喜、怒、憂、好、惡、取、與、誦、書等20個方面簡明扼要地歸納出做人的基本規範。在指導學童讀書方法上,陳宏謀推重《朱子讀書法》,採元代程端禮輯本錄之。在兒童教材方面,陳宏謀對呂得勝父子的《小兒語》、《續小兒語》評價極高:“《小兒語》,天籟也;《續小兒語》,人籟也。天籟動乎天機,人籟饜乎人意,婆心益急矣。

《五種遺規》之《養正遺規》(清)陳弘謀編輯 - http://goo.gl/fles7g

《養正遺規譯註》是清人陳宏謀先生所輯錄的《五種遺規》中的第一種。陳宏謀採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蹟,分門別類輯為遺規五種,即《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其中《養正遺規》主要是有關養性、修身、兒童及青少年啟蒙教育、讀書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論述。誠如陳宏謀序中所言:“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聞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像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此乃“養正”之義,亦為陳氏編輯是書之深旨所在,實為今日之父兄、師長所必讀之書也。然而這樣重要的一部典籍,由於種種原因,現代知道的人很少。鑑於《養正遺規》對於童蒙教育的重要藉鑑意義,為了讓更多的人更直接地了解從小教育孩子讀書、修身的方法,編者對《養正遺規》進行了譯註,對其中的艱深字詞做了詳盡註釋,並對每篇文章做了淺顯易懂的翻譯,以便令人更好的學習和閱讀此書!

---------------------------------------------

陳宏謀(1696-1771)字汝諮。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雍正進士歷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在外任三十餘年,任經十二行省,官歷二十一職,所至頗有政績,得乾隆帝信任。革新雲南銅政,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處水利,疏河築堤,修圩建閘。先後兩次請禁洞庭湖濱私築堤垸,與水爭地。治學以薛瑄、高攀龍為宗,為政計遠大。輯有《五種遺規》。乾隆三十六年卒。諡文恭。

陳宏謀,原名弘謀,晚年因避乾隆(弘曆)諱,改為宏謀。他是清代廣西及桂林籍官員中,官位最高(宰相)者,雍正元年(1723)進士,任官時間最長(48年)者,任官歷經省份最多(12個省)者,曾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南布政使等職,止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外任30多年,歷12省,政績卓著而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
個人履歷編輯
生平簡介

出生於桂林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一個普通農戶家。雍正元年(1723)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1771年6月,船行至山東兗州韓莊時,他病逝於舟中,終年七十六歲,諡號文恭。
歷任官職

陳宏謀,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本科為清世宗登極恩科)三甲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歷任翰林院檢討、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揚州知府、江南驛鹽道、雲南布政司、直隸天津道、江蘇按察使、江蘇江寧(今南京)布政司等職;後又歷任甘肅、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等省巡撫和陝甘、兩廣、兩江、湖廣等地總督。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奉調進京,歷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因病疏請回鄉。得乾隆允准,加太子太傅銜,諭令所經處官員二十里內料理護行。人物評價
理學廉吏

陳宏謀是康乾時期清官廉吏的代表,又是清代的理學名臣。他治宋代二程、朱熹之學,強調明體達用、知行合一。陳宏謀無論是為官還是治學,都是一代楷模。《清史稿·陳宏謀傳》稱"乾隆年間,論疆吏之賢者,尹繼善與陳宏謀其最也……宏謀學尤醇;所至拳拳民生風俗,古所謂大儒之效也。"
編著學者

由於任官多年,陳宏謀研究各地民心風俗的得失利弊,分明興革,逐條鉤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為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者。主要編著有:《綱鑑正史約》(增訂)、《司馬文公年譜》(輯)、《三通序目》(錄)、《甲子紀元》(輯)、《培遠堂偶存稿》、 《大學衍義輯要》(輯)、《大學衍義補輯要》(輯)、《呂子節錄》(輯)、《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札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湖南通志》(監修)、《五種遺規》(輯)、《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
人物事蹟編輯
思想家

陳宏謀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的陳宏謀,在於他的思想。陳宏謀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存在於他的著 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務之餘,仍筆耕不輟,著作甚豐,有《培遠堂全集》、《五種遺規》等近300萬字。尤其是他的《五種遺規》影響很大。《五種遺規》是對前人思想智慧的挖掘選粹,“或嘉言,或懿行,悉皆古人成書,故曰遺規也”。《五種遺規》中《養正遺規》以蒙學少年為讀者對象,教他們如何讀書、立志,共四卷;《訓俗遺規》以士、農、商賈等為讀者對象,教他們如何處世做人,共四卷;《從政遺規》是為官者從政而寫,要求上副聖訓,下符民望,共二卷;《教女遺規》以女孩為讀者對象,強調了女德女智教育,共上、中、下三卷;《在官法戒錄》讀者對象為胥吏,提出“見善而以為法,見不善而以為戒”,共四卷308條。以上人稱《五種遺規》。陳宏謀晚年在京輯錄的《學仕遺規》,提出仕和學的關係不能矛盾的觀點,共四卷,與《養正》、《訓俗》、《從政》、《教女》四者合刻成書,亦稱《五種遺規》。
最賢者

到了19世紀20年代,陳宏謀已去世50多年了,當時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在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時,收入陳宏謀的著述《五種遺規》等達53篇之多,僅次於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著述。到了清末,《五種遺規》被定為中學堂的修身讀本。到了民國年間,《五種遺規》被定為官員從政的必讀書。1946年在陳宏謀誕辰250週年之際,各界人士在陳宏謀的故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而前述《清史稿·陳宏謀傳》中與陳宏謀同列為當時“最賢者”的兩江總督尹繼善和雲貴總督張允隨早已不為人所知了。
被人遺忘

1949年10月以後,陳宏謀的名字在祖國大陸似乎失踪了。“文革”中1966年5月的一天,“紅衛兵小將”們奔赴臨桂縣四塘鄉東畔嶺,將陳宏謀墓前的翁獸石作、乾隆御賜碑砸得粉碎,又將陳宏謀墓掘開,將陳宏謀的遺骨挖出示眾,要其“遺臭萬年”。然而就在這時候,人們卻在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的廉政建設中,看到了陳宏謀《在官法戒錄》的影響。
出版傳記

1993年,時任接力出版社社長的李元君女士在策劃出版《八桂俊傑叢書》時,囑我寫一部陳宏謀的文學傳記,我欣然應允,這便是1994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大清名臣陳宏謀》一書。這部傳記,恐怕是繼《清史稿·陳宏謀傳》和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為陳宏謀作傳之後的第三部陳宏謀傳記了。
陳宏謀在中國依然寂寞,不料在21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美國歷史學家羅威廉的《陳宏謀:中國十八世紀的精英意識》一部鴻篇巨著,把陳宏謀推向了世界的視野。
五種遺規編輯
《五種遺規》,清陳宏謀輯。清代社會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材。輯者有感於世上多有弊端,遂於公務之餘,採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蹟,分門別類輯為遺規五種:《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五種《遺規》的成書時間不同,《養正遺規》為乾隆四年(1739年),《從政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分別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在官法戒錄》則為乾隆八年四月。合刻本《五種遺規》始行於乾隆八年,為南昌府學教授李安民集校本。
各《遺規》單行本甚多,以單本形式收入各類叢書、類書亦甚多。而合刻本則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1868年)的金陵書局本、楚北崇文書局本,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浙江書局本等,並收入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子部·儒家》。共計十六卷,其中《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教女遺規》三卷,《訓俗遺規》四卷,《從政遺規》二卷,《在官法戒錄》四卷。除通行本外,另有一種刊本,去《在官法戒錄》,改列陳宏謀晚年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輯的《學仕遺規》(四卷,《補編》四卷),主要有光緒十九年(1893年)上海洋佈公所振華堂刊本和宣統二年(1910年)學部圖書局本。
羅威廉編輯
2001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威廉先生出版了他集十餘年研究之心血,無論從學術水平還是篇幅規模而言,均可稱為巨著的《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一書。羅威廉教授是美國新一代中國研究最有影響的歷史學家之一,為什麼陳宏謀值得他花十餘年的心血進行研究並寫成鴻篇巨著,從而使一個200多年前的清代漢族官員走進21世紀的世界視野?答案只能從羅威廉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去尋找。
批判“停滯論”

在很長一個時期,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即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是“停滯”的社會,就連馬克思也非常形像地把這個時期比作“密閉在棺材裡的木乃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把這個時期認定為“無歷史的文明”,中國史學家則以一句“閉關自守”來進行概括。羅威廉卻是這種觀點最尖銳的批評者之一,他的巨著《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可以說是他對“停滯論”的又一有力的回應。
拓寬視野

羅威廉把他對陳宏謀的研究引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即把清朝中期以陳宏謀為代表的精英意識形態放到當時那個大環境中,特別是與當時的歐洲相比較。羅威廉認為,陳宏謀關於人和社會認識的基本點,與啟蒙時期的許多歐洲學者十分相似,他所涉及的幾乎所有主要方面,也是當時歐洲社會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如由印刷技術發展而導致的文化程度的提高,社會生活中男女角色變化所引發的爭論,職業的複雜化,身份等級觀念的淡化,以及社會流動的加快,等等。雖然陳宏謀歡迎商品市場,但他像當時的歐洲人一樣,力圖把市場與個人和家庭關係領域區別開來。他力主在流動社會裡建立一種大家共同維護的準則。
政經解讀

從經濟方面來觀察,陳宏謀與歐洲同道的相似則更為顯著,如陳宏謀讚賞地方經濟的貨幣化以及追逐利潤的動機。羅威廉認為,陳宏謀將耕地所有權作為經濟的基礎同時又明確支持“市場原則”,從而使他非常接近18世紀法國的重農學派。
在政治領域,陳宏謀非常強調行政的標準化、溝通和提高效率,這正是早期近代歐洲也在逐漸形成的觀念。集權的經濟控制、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都是早期近代歐洲精英意識發展的重要成果。但是羅威廉指出,這種發展並非歐洲的專利,雖然清代中期的正統精英陳宏謀等人並沒有把這些觀念發展到歐洲那樣的系統和圓滿,但足以證明,清帝國對歐洲而言並非是“停滯的”和“落後的”。羅威廉指出,18世紀的亞洲和西方交往日益增多,分別都在發展,“如果這兩個世界在精英意識上毫無共同之處,倒是真的值得奇怪了”。
在中國,關於陳宏謀的研究成果不多,可以說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但是有關學者已經敏銳地預感到,如果羅威廉關於陳宏謀研究的主要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問題的反思、對落後原因的文化探索、對自己思想文化“病灶”的批判等,都需要重新認識。
印象評價編輯
陳宏謀是廣西臨桂縣四塘鄉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歿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陳宏謀從小家境貧寒,他青少年時代苦讀苦學,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了人生的理想。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他在廣西鄉試中考中頭名舉人,當年秋天,在參加全國會試中名列108名,參加殿試中三甲第九名,成為雍正元年進士。陳宏謀在會試和殿試中的名次,算不得是最優秀的,但是他碰上了“ 康乾盛世 ”的歷史機遇,為官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到兵部、史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書。清沿明製,不設宰相,以大學士總理國政,遂為宰輔。陳宏謀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升任東閣大學士,官當到位極人臣了。如果僅從仕途來看,陳宏謀也不見得有多少獨到之處,因為“康乾盛世”所產生的“賢臣名宦”數以百計。
歷史評說

《清史稿·列傳》卷三百七《陳宏謀傳》篇尾對陳宏謀的評論:“乾隆間論疆史之賢者,尹繼善與陳宏謀其最也。尹繼善寬和敏達,臨事恆若有餘;宏謀勞心焦思,不遑夙夜,而民感之則同。宏謀學尤醇,所至惓惓民生風俗,古所謂大儒之效也。於義督軍儲、策水利,皆秩秩有條理。大受剛正,屬史憚之若神明,然論政重大體,非苟為苛察者比。允隨鎮南疆久,澤民之尤大者,航金沙江障洱海,去後民思,與江南之懷尹繼善、陳宏謀略相等。”這篇史傳把陳宏謀與同時代的兩江總督尹繼善從眾多的“賢臣名宦”中提高到最賢者了,但仍與雲貴總督張允隨 “略相等” 。
後人評說

後人則把陳宏謀從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他先後擔任過浙江、雲南、江蘇、陝西、河南、兩廣等十三個行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巡撫、總督等職,並任過揚州、天津、江寧這三個繁雜地區的府道官,總計外任37年,曆三府、十三行省,當二十一任官職的經歷,總結為其時間之長,職務之繁,為同時代人所不能及。然而,僅憑這些經歷,陳宏謀也還不能成為世界的陳宏謀。後人把陳宏謀推崇為歷史上的好官清官的典型,他為官廉潔自律,反腐敗懲污吏,打擊黑惡勢力,維護民生,忠君愛民,興修水利,大辦工業等這些鑑定考評似的褒語美言,也還不能使陳宏謀成為世界的陳宏謀。

教女遺規譯註_百度百科 - http://goo.gl/p9YGIU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ukIYFO
2015年 7月 17日
聰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ukIYFO
高智商者常常存在焦慮感
如果俗話說傻人有傻福,那反過來高智商就意味著不幸?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我們的看法是天才往往受焦慮、挫敗感和孤單困擾。想想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艾倫·圖靈(Alan Turing)、麗薩·辛普森(Lisa Simpson)——他們就像一顆顆孤星,但即使在他們燃燒最耀眼的時刻也倍感孤獨,正如海明威曾說的那樣:「聰明人擁有幸福——這樣的事我幾乎從未遇到。」
這似乎只是關於一小部分人的小問題——但是它可能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發和影響。我們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學術智力。儘管存在很多眾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測試仍然是衡量認知能力的主要方法。我們在大腦訓練和認知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試圖提高參與相關測試的分數。但是,假如對才能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場徒勞呢?
聰明者總是很孤單(圖片來源:Thinkstock)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嘗試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在那時,美國爵士樂正處於黃金時代,智商測試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開始引起關注。此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徵兵中心,智商測試已得到驗證,1926年,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決定用智商測試來找出天才兒童,並對他們進行研究。
通過對加利福尼亞州各個學校的地毯式搜索,他挑選出了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學生,其中80人的智商超過170。這些學生後來被稱為「特曼神童」。時至今日,對他們人生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和預期一樣,很多「特曼神童」都獲得了財富和名聲——最著名的是傑西·奧本海默(Jess Oppenheimer),20世紀50年代經典情景喜劇《我愛露西》(I Love Lucy)的作者。的確,當他的電視劇在CBS電視台上播出時,「特曼神童」們的平均薪水已經是普通白領平均薪水的兩倍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達到了特曼的期望——有很多人選擇了比較「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員、打字員等。因此,特曼總結道,「智力和成就之間並沒有完美的相關關係」。此外,高智商也沒能讓他們過得比常人更幸福。在他們一生之中,離婚、酗酒和自殺水平和國家平均水平大致相當。
早年就獲得成功的人,未必能夠一帆風順(圖片來源:Thinkstock)
當「特曼神童」步入晚年時,他們故事的寓意——高智商並不等同於更好的生活——已經被人們重覆了無數遍。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高智商頂多讓你的生活滿意度與常人無異;而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會說實際上意味著你懷才不遇壯志未酬。
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擁有高智商,就必然要遭遇磨難,儘管一些流行的觀點這樣認為。但這確實令人困惑。為什麼從長期來看,卓越的智商並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呢?
沉重的負擔
一種可能是,知道自己是高智商反而變成了束縛自己的鎖鏈。的確,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請那些仍在世的「特曼神童」回顧他們過去80年人生中的大事。他們不僅沒有從自己的成功中感到滿足,反而感覺自己似乎沒能實現年少時曾經被賦予的期望,並深受這種失敗感折磨。
這種負擔——特別是再加上他人的期望——往往是許多天資兒童的共同困擾。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難過的案例便是數學神童蘇菲亞·尤瑟夫(Sufiah Yusof)。她在12歲時被牛津大學錄取,卻中途退學,當了一名服務員。後來她成了一名應召女郎,邊做愛邊背誦數學公式來取悅客人
Image copyrightBBC WORLD SERVICE
在學生酒吧和網絡論壇上常常聽到另一種抱怨:聰明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缺點看得更加清楚。與目光狹隘的普通人不同,聰明人時刻保持清醒,為人類的現狀感到痛苦,或是為其他人的愚蠢感到悲憤。
事實上,持續的擔憂也許是高智商的標誌——但其原因並非是那些書齋式的哲學家們所想像的那樣。加拿大麥克埃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的亞歷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就各種各樣的話題,對學校裏的學生進行了採訪。他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學生的確更容易感到焦慮。而有趣的是,他們的大多數煩惱都是日常瑣事。
高智商學生更可能重覆一段令人尷尬的對話,而不是問一些「宏大的問題」。「事實並不是他們的擔憂就更加深刻,而是他們擔憂的東西更多,擔憂的程度也更深。」潘尼說道,「如果某件消極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就會比別人想得更多。」
進行進一步研究時,潘尼發現這也許和語言智力有關——即智商測試中以文字遊戲形式進行的測試。相比之下,這些擔憂和與空間有關的智力關係要小一些(事實上,空間智力似乎能減少焦慮程度)。他認為,高超的口才可能讓你更容易把焦慮變成語言,並進行再三思考。不過,這未必是一個缺點。「也許他們比常人更擅長解決問題。」潘尼說道——這或許能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
心理盲點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卓越的智商並不等同於明智的決策。事實上,在有些情況下,高智商反而會讓你的選擇更加愚蠢。
門薩國際(Mensa)的高智商會員也不免相信超自然現象(圖片來源:Thinkstock)
過去十年間,多倫多大學的基斯·斯塔諾維奇(Keith Stanovich)一直在設計有關理性的測試,他發現,公正、無偏見的決策往往和高智商無關。由於存在「主關偏見」——即我們在搜集信息時往往會進行特定的選擇,以此來加強我們此前的觀點。
在進行辯駁時,更明智的做法是將你自己的假設置於一旁——但斯塔諾維奇發現,聰明的人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性並不高於智商只有平均水平的人。
這還不是全部。事實上,那些在標凖認知測試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更可能存在「偏見盲點」。雖然他們非常擅長批評他人的錯誤,卻更難認清自身的缺陷。
此外,他們還更容易陷入「賭徒謬誤」中去——即一枚硬幣落地時,如果頭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在輪盤賭遊戲中,如果玩家連續得了一連串黑色,就會計劃接下來押紅色,而這一謬誤會導致他們滿盤皆輸。
此外,它還可能使股票投資者在股票價格見頂之前就將股票拋出——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好運遲早都會用光的
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更傾向於依賴直覺,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門薩會員相信超自然現象的存在,這也是很多智商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機率是普通人兩倍的原因。
智商超過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機率是普通人的兩倍(圖片來源:Thinkstock)
的確,斯塔諾維奇發現社會各個階層都存在這些偏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性障礙』現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卻依舊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他說道,「那些宣傳反對疫苗接種、在網絡上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並受過良好教育。」顯然,聰明的人也可能被危險而愚蠢的誤導。
那麼,如果高智商沒法保證我們做出理智的決策,獲得更好的生活,我們應該依靠什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伊戈爾·格勞斯曼恩(Igor Grossmann)認為,我們應當將目光轉向一個古老的概念:「智慧」。他的方法可能乍看之下並不怎麼科學。「智慧這一概念本身就很虛無縹緲,」他坦言,「但如果你看一下智慧的定義,很多人都會同意,它形容的是能夠做出正確的、沒有偏見的決策的人。」
在一項實驗中,格勞斯曼恩向志願者們展示了一些社會困局——從我們如何處理克里米亞戰爭,到華盛頓郵報專欄「親愛的艾比」(Dear Abby)中闡述的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危機。
在志願者們進行交談的同時,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會對志願者的推理和偏見進行評判:他們的論點是否全面,參選人是否能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即「理智的謙遜」——他們是否會忽略不符合自己理論的重要細節等。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會慨嘆人生中錯過的機會。(圖片來源:Thinkstock)
結果是,獲得高分意味著將來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關係質量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焦慮和重覆思考較少——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傳統意識裏的聰明人所缺乏的素養。
明智的推理能力甚至能讓人活得更長——那些獲得高分的志願者在實驗進行的數年間死亡機率更低。關鍵是,格勞斯曼恩發現,智商和這些衡量因素都沒有什麼關係,高智商顯然也不意味著更高的智慧。「聰明人可能會很快作出論證,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但他們採取的方式也許帶有嚴重的偏見。」
後天智慧
未來的雇主們很可能對這些能力進行測試,以取代智商測試。谷歌已經宣佈計劃對候選人的智力謙遜程度等方面進行測試,而不僅僅是考察他們的認知能力。
未來的雇主們很可能用綜合能力測試,以取代智商測試
幸運的是,不管你的智商是多少,智慧可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堅定地相信,智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格勞斯曼恩說道。他指出,當我們以他人為重的時候,就很容易放下我們的偏見。
他發現,如果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用「他」或「她」來代替「我」),就能創造出必要的情緒距離, 減少自己的偏見,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辯駁。今後的研究將有望可以發現更多類似的小技巧。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們承認自身的不足。如果你終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智力帶來的光環之下,你就很難接受你的智力實際上在蒙蔽你的決策這一事實。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最智慧的人也許正是那些能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