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台灣水果最大出口國,杯葛鳳梨後,下個遭殃的是芒果?

BB1e2ft5.imgBB1e1XDq2021-02-26_210914BB1e2ONc.img

中國是台灣水果最大出口國,杯葛鳳梨後,下個遭殃的是芒果?


香蕉閃邊站!最火紅的台灣國產水果竟是它?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紅龍果是近年來最火紅的健康水果,每年6~12月是盛產期,今夏陽光充足,甜度風味更勝以往,健康營養的紅龍果也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請消費者多多品嚐國產優良紅龍果!

臺南場表示,紅龍果又稱火龍果,是仙人掌科的熱帶果樹,原生於中南美洲的森林及丘陵地,由於收成快,價格穩定,近年來全臺各地種植面積快速增加,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公頃,主要栽培地區以彰化縣種植最多,其次為屏東縣、南投縣、臺南市及嘉義縣等地。臺灣種植之紅龍果依果肉顏色主要可區分為白肉種與紅肉種兩大類,白肉種主要品種為「越南白肉種」,一般產期為6~11月;紅肉種品種(系)多,以「大紅」品種栽種最廣,一般產期於5~12月。近年運用夜間燈照產期調節技術,可將原有產期提早或延後,因此在非產期的冬、春季,一樣也能吃得到國產紅龍果。

臺南場指出,白肉種早期從越南進口,因成熟度不足,讓消費者留有草腥味及甜度不足的印象;然而國產白肉種紅龍果因為達到完熟時才採收,外觀鮮紅飽滿,口感清甜爽脆,品質及風味均遠勝進口紅龍果。紅肉種因為紅色果肉中含有豐富的甜菜苷色素(甜菜紅素),具有優良的抗氧化效果,且其甜度較白肉種高,口感細軟多汁,部分略帶香氣,因此近年來紅肉種的栽種面積及市場接受度均大幅提升。雖紅、白兩種紅龍果風味各有千秋,但都是夏季消暑的聖品,而且紅龍果果實除了豐富的維生素B、C及多種礦物質營養外,也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物質,對潤腸通便的效果也相當顯著。紅龍果的花苞及花朵近年也被餐廳開發入菜,油炸、清燙、燉湯都很適宜,富含的多醣類黏液有天然勾芡的效果,並帶有花香味,成為夏季養生菜餚的新選擇。

王仕賢場長指出,紅龍果通常都在果皮完全轉色,肉質鱗片軟化反捲及轉紅達1半以上採收,若果萼端(縮口處)完全轉色且微皺,表示果實已達全熟,是最佳的賞味期。選購上,以挑選果皮轉色均勻鮮豔、外形渾圓飽滿、無擦壓傷、病蟲害或裂果,鱗片新鮮無枯萎腐爛者為佳,購回後若還未食用,可以置於冰箱冷藏,約可貯藏2星期。在炎炎夏日,建議大家可多多選購當季盛產的國產紅龍果,讓您吃得健康美味,又能做好體內環保。

--------------------------------------

市場決定水果甜度

為什麼農民要種出低產量,高糖度的鮮果,而不是種出高產量,低糖度的鮮果?這就是市場的趨勢,應該說,市場需求的不是高糖度的鮮果,而是糖酸比適中,好吃的鮮果,所以,農試所不要再吃飽沒事幹了。
作者:Lin Bay 很油2015-10-23 15:00

Lin Bay 很油

農試所跟農糧署說「水果太甜、失去原味」這種內容真的是很掉漆。水果的甜度,受到採收天數、肥培管理、疏果、嫁接等多重因素影響。例如,番茄嫁接茄子根做為砧木可防治病害並提升糖度平均約有1度左右,白肉火龍果開花後第40天糖度最高,之後則會下降。

一般而言,要提升水果的甜度,產量必然下降,以番茄為例,荷蘭人做過關於溫室番茄糖度提高,總產量約下降的研究。

那麼,為什麼農民要種出低產量,高糖度的鮮果,而不是種出高產量,低糖度的鮮果?

這就是市場的趨勢,應該說市場需求的不是高糖度的鮮果,而是糖酸比適中,好吃的鮮果。

一般的糖度Brix,並不等於總醣含量,例如,台灣的火龍果Brix都超過15以上,甚至還有20,但也不會過甜,因為火龍果含有果膠、果酸等其他因素干擾糖度Brix;例如,17Brix的金鑽鳳梨如果做分析試驗,總醣含量可能只有70mg/ml左右,約7%,而不是17%的總醣。

水果甜度是由市場機制定的,消費者愛什麼農民就產什麼,這道理很簡單。我國農民也有開發酸度較高的黃皮火龍果,只要有市場,他就會存在。(記者劉濱銓攝)

至於番茄糖度達18,倒讓人很好奇是怎麼種出來的?

一般種玉女番茄的農民能種到11-13就算很好的,在日本,8以上就算高糖度番茄,這個番茄糖度達18究竟是什麼數字?

葡萄要甜,不只要糖度高,重點是大小,每顆14g,糖度20以上的葡萄就是頂級葡萄,日本今年拍賣一串100萬的羅馬紅寶石,每顆重量破20g,糖度18以上;網室吊瓜的甜瓜一顆糖度都在11-18之間,可以維持到15就算非常好的瓜了,動輒20度,不知道是官員不了解產業,還是官員很會種!!!

前幾天關於水果不甜的新聞,記者還做了一張水果甜度圖,說資料是來自農試所包含台灣水果一般甜度跟建議甜度,如果這資料真的是農試所提供的,農試所是根據什麼資料提出這種看法?我也很好奇,農試所有什麼資料support這些建議?

關於水果不甜的新聞,記者還做了一張水果甜度圖,說資料是來自農試所包含台灣水果一般甜度跟建議甜度,如果這資料真的是農試所提供的,那農試所到底是根據什麼資料提出這種看法呢?(圖:截自聯合晚報)

這幾天就有專業的葡萄農來打臉:

葡萄已經硬核開始要著色,再不久等6-7成熟時就有15度了,叫那些訂適合15度的來買,都賣給他啦!

葡萄推薦糖度是15度,但依專業葡萄農的經驗,15度只有6-7成熟,如果6-7成熟的本土葡萄賣得出去嗎?我也很懷疑。

葡萄推薦糖度是15度,但依專業葡萄農的經驗,15度只有6~7成熟,如果6~7成熟的本土葡萄如何賣得出去。(資料照)

水果糖度的觀念

糖度Brix的定義是指「在20°C情況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但是水果糖度要怎麼測量呢?是把水果拿到實驗室做分析嗎?

當然不是,吃飽太閒嗎?

水果糖度的測量使用折光式糖度測量儀,原理就是光從空氣中進入濃度高的介質折射角度會偏移的原理。造成折射的原因是濃度,任何可以溶於水的物質都會影響濃度,濃度高則Brix數值就高,也就是說,折光式糖度測量儀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糖含量,而是濃度=糖+有機酸+鹽分+其他可溶於水的物質

水果糖度的測量會使用折光式糖度測量儀,用的原理就是光從空氣中,進入濃度高的介質折射角度會偏移的原理。所以造成折射的原因是濃度,任何可以溶於水的物質都會影響濃度。(圖:作者提供)

所以,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Brix並不是真正的Brix。有些水果酸性物質多,可溶解於水的物質很多,但不代表糖份多、甜度高。但沒有人會去講究這些,而是以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數值,作為採收標準,Brix到多少數值才適合採收。

葡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Brix雖然有15,但還是非常酸,還沒成熟。以專業果農的講法,會以Brix協助當成採收的判定,再配合試吃,確認風味夠才會採收,但採收的時候往往Brix是超過18。

而那些連原理都搞不懂的營養師就會跳出來說:吃一個半的火龍果,吃32顆的葡萄,就等於吃下12顆方糖的量

拜託!水果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濃度Brix與真正的糖度Brix只是有相關性,究竟相關係數多高,台灣的農政單位都沒幾種資料了,輪得到連定義都不懂的營養師來鐵口直斷?

PS . 要講一下台灣的媒體記者真是越來越墮落,這系列的新聞一開始是《聯合晚報》的記者去訪問做出來的新聞,但他們把農試所所長的名字陳駿季打錯,變成陳季駿,結果一狗票的媒體都套用人家的新聞改一下就出稿,所以如果看到新聞內容是「農試所所長陳季駿表示」,就代表是去抄《聯合晚報》的新聞,寫新聞都用抄的,感覺也是很掉漆。

-------

熱爆表!極端氣候是真的 136年來從沒這麼熱過|環境|即時|天下雜誌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最新公佈的資料,這個夏天,創下了多項紀錄:有紀錄以來,史上最熱。12個月平均最熱、十年平均史上最熱,反正就是熱熱熱熱熱。

最讓人吃驚的是9月的數字。以20世紀為平均值,今年9月地球的溫度,比平均值高了1.62度。這個數字。在有紀錄以來的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不光是沒有一年的9月氣溫有這麼高過,同時任何一年的任何一個月也沒這麼高過。

圖片來源:美國NOAA

今天夏天的熱,全球各地區情況不同,但幾乎沒有一個地區逃得過。這張圖,只有少數幾個顏色呈現紫色 的地區,今年夏天溫度比平均要涼爽一些,除此之外都是代表熱破紀錄的紅色。整個太平洋地區和非洲的東岸,都是同一個字:熱熱熱熱熱。

圖片來源:美國NOAA

此外,接下來這件事,說來會更讓人驚慌。21世紀,今年才第15年,人類歷史上最熱的14年,21世紀已經包辦了13年。

壞消息是,這種聖嬰現象十分強勁的天氣型態,將會在太平洋地區持續下去。空前,但絕對不會是絕後。

太平洋的水溫一直在上升,預計今年底,溫度會上升到聖嬰現象1997-98年開始以來的最高。

澳洲氣象局指出,在說這個秋天之後會怎麼樣還言之過早,但是照現在的情況看來,聖嬰現象會持續下去。

你家有嗎?宜蘭自來水鉛管圖曝光 5934戶未更換下周驗

 宜蘭縣政府公布鉛管分布圖,上圖為羅東鎮。(圖/宜蘭縣政府提供)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宜蘭縣政府24日晚上鉛管分布圖曝光,羅東夜市與宜蘭夜市都曾經是鉛管用戶,但目前已更新,目前共計仍有5936戶所在區域尚未更換,預計26日開始,針對尚未更換鉛管的鄉鎮,包括宜蘭市、羅東鎮、冬山鄉與蘇澳鎮等地區抽樣取水送驗,檢驗報告一周內出爐。

環保局長陳登欽指出,縣內自來水管缐從民國65年起禁用鉛管,65年之前的自來水用戶可能仍在使用舊鉛管,而使用的鉛管並非用在主管,而是用在連接家戶的支管,環保局向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取得相關汰換管線資訊,目前共計仍有5934戶所在區域尚未更換鉛管。他表示,羅東、宜蘭夜市雖在鉛管分布圖範圍,但管線早於一年前更新,沒有鉛毒疑慮。

陳登欽說,自來水公司預計明年年底完成縣內鉛管汰換,由於鉛管用戶的所在地都位於老舊市區,管線分佈的路線複雜,施工有一些阻力,縣府會協助自來水公司在每年11月1日到隔年元宵節道路禁挖期間申請開挖許可,加快汰換施工速度,並協助向民眾宣導溝通排除施工障礙。

陳登欽表示,鉛管分布圖檔可至縣府官網查詢,環保局已向自來水公司取得縣內鉛管分布圖並公佈在網站,民國65年以前的自來水用戶或水錶前端有使用鉛管及接頭,都有可能是未更新的用戶。

另外,陳登欽表示,縣民不用過於恐慌,可以自我檢查和管理,鉛管的鉛溶出與水的流速有關,還未更新的用戶在早上或假日過後用水時,建議先將自來水放流3到5分鐘,可有效降低水中的含鉛量,如果民眾對自家水管仍有疑慮,也可向自來水公司電話詢問(03)9229841。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政治也是一門社會科學,權謀算計、陰險鬥爭先不說,用「中位選民定理」、「雙層賽局」的理論來看這場政治八點檔,可能會有不同於現在社會風向的評價喔!
作者:菜市場政治學2015-10-21 10:46

◎ 林澤民/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系教授

洪秀柱極端的統獨立場,不是她贏得黨內初選的原因,卻是她必須被替換的理由。

如果把「中位選民定理」應用在黨內初選及動員階段,理性的候選人也應採取黨內活躍份子的中位立場,而不是極端的立場。洪秀柱之所以出線,不是因為她的極端立場,而是因為沒有其他人願意出頭。

但洪秀柱在獲得提名後繼續在藍綠光譜上採取極端立場,卻導致她必須被「廢止」的下場。這是國民黨的選舉理性,只是這理性出現得太遲、太憋扭,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翻轉選情。

(記者張嘉明攝)

即使是黨產再多的政黨,選舉也不能不仰賴「人氣」。要提升人氣,必須要仰賴黨內的活躍份子(activists),也就是那些擁有充分資訊,立場確定,而且能夠利用既有資源去影響其他選民的積極黨員。政治學者 Anthony Downs 稱這些人為激勵者 (agitators)。政黨要激勵最大多數的人氣,必須要先說服最大多數的激勵者;而要能夠說服最大多數的激勵者,必須在政策上採取這些活躍份子的中位立場。國民黨的活躍份子包括黃復興黨部和地方派系成員,這些人加總起來在藍綠光譜上的中位立場,絕對沒有洪秀柱的位置那麼極端。而洪秀柱如果以為她只靠著立場極端的活躍份子來激勵人氣便可以勝選,未免天真得令人不敢相信,也難怪評論者多認為她志不在勝選。到最後,不但地方派系起來造反,連黃復興黨部都揚棄她了。此所以朱立倫及其黨機器不得不出手的緣故。

這是選舉理性的勝利,也是「中位選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的勝利。更精確地說,是政治學者對「中位選民定理」所提相關累積知識的勝利。
所謂「中位選民定理」係由學者Duncan Black及Anthony Downs首先提出,是政治學所謂「選舉的空間理論」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定理。它指出在兩黨競爭的政治體系以及多數決的選舉制度之下,如果政策空間只有單一維度,則理性的候選人會採取政治光譜上中位選民的位置以求勝選,也就是兩黨候選人會選擇相同的政策立場,形成一個「會聚性納許均衡」(convergent Nash equilibrium)。當然,「中位選民定理」還預設了空間理論的許多標準假設,包括選民純粹以候選人政策位置與選民自身位置之間的距離來決定支持對象,以及候選人可以自由改變政策立場以爭取更多選票。政策立場可以因勝選考量而改變的政黨,一般以Downs名之,稱作「唐氏型政黨」(Downsian party)。

「中位選民定理」其實只是一個數學理論,它所依賴的假設太多太嚴太不實際。我曾在一篇發表於《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 學術期刊的合作文章中,大幅度鬆綁其假設,證明出在多黨競爭、多維度政策空間的情況下,容許非政策因素以隨機變數存在的空間投票模式也可以導致「會聚性納許均衡」。

延伸閱讀:菜市場政治學,〈為什麼百年大黨會派出選不贏的激進候選人?雙層賽局的思考 

然而在現實政治中不乏政黨候選人採取不同政策位置的情況。追究其原因,學者通常會指出「唐氏型政黨」假設之不切實際。例如意識形態強烈的候選人可能根本無意願改變立場。但即使意識形態不是那麼強烈的候選人,在政黨初選中為爭取勝出而採取黨內中位選民立場之後,也不容易在大選中移動至全國範圍中位選民的立場,因為背棄原有承諾會失去選民的信賴,對爭取選票可能得不償失。

從這一點來看,洪秀柱不願在藍綠光譜上向中間方向移動,而國民黨以「背離主流民意」為由廢止已提名候選人並徵召「符合主流民意」的未提名候選人,是國民黨對「唐氏型政黨」假設的肯定。以更換候選人來改變政策位置以求勝選,這應該是政黨對「中位選民定理」最大的禮敬了。不過從朱立倫在獲得國民黨徵召成為候選人後立刻就兩岸政策對蔡英文提出挑戰來看,他在藍綠光譜上採取的立場,恐怕會較近於黨內活躍份子的中位立場,而不是全國選民的中位立場(所謂的「主流民意」)。換句話說:藍綠兩黨候選人最後的統獨立場不見得會是一個「會聚性納許均衡」,它們更可能是一個「分離性納許均衡」(divergent Nash equilibrium)。

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John Aldrich首先提出兩個政黨在單一政策維度上的競爭會使得活躍份子在各自黨內形成不同而穩定的空間分佈,反映出兩黨政策的歧異。Norman Schofield 及其合作者則在Aldrich建立的基礎上,對政黨候選人採取分離性政策位置提出合乎選舉理性的解釋。他把候選人爭取支持的對象從選民轉至黨內活躍份子,主張候選人的「人氣」(popularity) 是空間投票模式中一個非政策性的變數:候選人要爭取選票,除了以政策吸引選民以外,也要爭取人氣的提升。但如前所述,要動員人氣,必須要仰賴黨內活躍份子出錢出力,而活躍份子的貢獻程度,則又與候選人的政策位置有關。因此,政黨候選人的理性策略是採取可以極大化黨內活躍份子支持的政策位置。因為兩黨活躍份子的空間分佈相互不同而各自穩定,如果兩黨候選人均依選舉理性決定政策立場,分離性的位置便會是一個納許均衡。

舉例來說,「牽手護台灣」的行動匯聚了可觀的「人氣」。圖片來源:C.C. by tenz1225

我曾在一篇發表於英文《台灣民主季刊》(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的文章中,論述Downs關於agitators的理論以及Schofield關於party activists的理論,並以之解釋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很明顯的「分離性納許均衡」。文中以民進黨228「牽手護台灣」運動為例,闡明為何政黨必須訴諸黨內的活躍份子而不是全體選民。我的論點是:在台灣,候選人的「人氣」是選舉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人氣」在表面上不一定與政策有關,但要提高人氣,卻必須要有相當的資源來舉辦群眾集會、推出競選文宣,而這些都要仰賴政黨活躍份子的貢獻。像「牽手護台灣」這種大型活動,其效果明顯可見,但要動員一百多萬人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手牽手形成人鍊,須要仰賴多少活躍份子的支持也是明顯可見。

不可諱言的,國民黨之換柱立朱是一場極不尋常的政治戲劇。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包括「陰謀論」的各種看法眾說紛紜。本文嘗試從選舉的空間理論提出一純粹學理上的詮釋,我的目的是推廣政治科普,以政治科學的累積知識來幫助大家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政治新聞。

------------------------

《青年論政》讓人舒服的國家級謊言

推文到plurk
2015-10-25 06:00
◎ 張經偉
「不統、不獨、不武」遙想二○○八年馬英九的就職演說,馬就說了他總統生涯中的第一個公開謊言。現行憲法是終極統一的,保持下去有一天就是統一,修改之或立新憲取代之就是獨立,哪來所謂中間選項?更何況馬身為總統,他不處理台灣最大的主權問題,誰來處理?不統不獨是謊言,但是,說來慚愧,當年還是高中生的我,聽到馬的這句謊言,竟覺得鬆一口氣,並且相信為數不少的民眾亦是如此感受,否則馬不會高票連任。
謊言雖假,但是讓人舒服。而這也是藍營長久以來取得支持的方式:一句句聽起來和平輕鬆的謊言或拐彎抹角。碰到統獨議題,就丟出不統不獨、維持現狀這種不存在的中立;對於二二八、白色恐怖等歷史責任,就以放下過去、維持社會和諧來阻撓真相被昭告於世;面對各種社會運動,當然也鮮少就爭議本身去進行正面答辯(畢竟這些爭議許多正是來自國民黨),而是反過來指控抗議者言行激烈、寫錯字、製造吵雜、阻礙交通、背後動機不純等「不太需要動腦就看得懂的指控」。
經過一場場的社會運動與教育改革,今日台灣本土意識愈趨成熟,連我這樣的眷村小孩都已改認同台灣,而不是那個我去都沒去過的所謂祖籍,當然也早就不願被國民黨綁架為其鐵票。真正的「統派」日漸凋零稀疏,因而如今國民黨要的其實是「逃避派」選票。這其實更可怕,因逃避人生中的艱難,可說是藏於人心的惰性。眼前的世界複雜又沉重,人人都可能有股想要直接倒頭就睡的衝動,以為一頭鑽入被窩裡,一切的艱難問題就都消失了。難怪急統立場甚明的洪秀柱終被撤換,改為這個每天在臉書與媒體上賣弄泡咖啡、夫妻情、活動剪綵等各種風花雪月的朱立倫,儼然是當年以溫和語氣謊道「不統不獨不武」的馬英九翻版。從馬到朱,國民黨就是想扮演那塊棉被。甚至,連其對手蔡英文,都必須要同樣宣稱「維持現狀」以照顧社會聽眾的觀感。比起努力解決問題,台灣社會似乎更傾向舒適地逃開問題。而這種社會氛圍,恐怕才是造成馬、蔡、柱、朱政治生涯起起落落的主因之一。
台灣的你我,請盡快起床吧,眼前的大問題睡不掉,面對、思考、行動,才能將之處理掉。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
----------------------------------

余杰/我給朱主席上黨史課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余杰/中國流亡作家
當太陽花學運顯示馬英九施政一敗塗地時,我以為馬英九是國民黨的害群之馬;後來跳出一個喜劇人物洪秀柱,我不得不改變看法,原來還有人比馬英九更糟糕;當我在網上聽完朱立倫的參選演講時,我只好再次改變看法,比洪秀柱更糟的人原來在這裡!國民黨真是一個神奇的黨,國民黨裡面的人物,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很多人迷信歐美的博士學位,以為朱立倫擁有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至少思維敏捷、頭腦清楚。殊不知,廿世紀以來的西方高等教育,已失去了全人教育和求真求善之願景,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淪為培養謀生技能的場所。我在美國見過不少理工、電腦專業的博士,人文素養幾乎歸零,公民意識無從談起,言語粗俗,腦袋一團漿糊。希特勒重用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哲學博士,更何況朱主席只是會計博士呢?
國民黨臨時全代會,乍一看如同魑魅魍魎、群魔亂舞的《聊齋志異》,再一看卻發現是刀光劍影、爭奪座次的《水滸傳》。朱立倫乾坤挪移,偷梁換柱,大獲全勝,其演講自然雷霆萬鈞,打響了對民進黨的第一砲:「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長期以群眾抗爭、街頭運動,甚至霸佔主席台,甚至從事各項的衝突來進行所謂抗爭的政黨,成為全面的中央到地方,行政到立法的執政黨,台灣還有制衡嗎?台灣還有民主嗎?」
可惜,朱主席儘管頭戴貨真價實的博士帽,卻跟對岸那個喜歡晒書單的假博士習近平相差無幾,根本缺乏「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范兒。朱立倫讀書太少,連本黨的黨史都一無所知,才會說出這段貽笑大方的言論來。他接任黨主席前,黨史館的學者們為何沒有給他惡補幾堂黨史課呢?我雖然不是國民黨的黨史專家,也忍不住要給他上一趟黨史課了。
在洪秀柱的講話中,引用了林覺民《與妻書》中的名句。林覺民為何而死?為武裝暴動而死。朱主席既然看不起「從事街頭抗爭」的民進黨,難道也要蔑視從事武裝暴動的革命先烈嗎?國民黨常常將捍衛民權的公民污衊為「暴民」,他們的老祖宗才是真槍實彈的「暴民」。作為國民黨「高祖」的孫文,是洪門的「紅棍」;作為國民黨「太宗」的蔣介石,是青幫頭子杜月笙的拜把兄弟,師徒二人將洪門青幫佔全了。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雖是小說家言,卻也有關於這段歷史不少幽微的考證,可以彌補正史之不足。
至於說民進黨「霸佔主席台」是破壞民主,那麼以「軍政」和「訓政」為名取消國會近廿年又該當何罪?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在蘇俄支持下發動內亂,以黨軍北伐,推翻正統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建立沒有國會、沒有三權分立、沒有人權保障的偽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直到一九四六年,在跟共軍作戰不利的情勢下,匆匆「行憲」,開國會、搞選舉,企圖收攬人心,卻已為時晚矣。敗退台灣之後,國民黨又實施了世界上最漫長的戒嚴體制,乃至有萬年國代之奇觀。這一切,難道國民黨黨史館中都沒有記載嗎?
共產黨黨魁習近平將共產黨視為中國人民的救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國民黨黨魁朱立倫將國民黨視為台灣人民的救星,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華民國。他們倒是可以彼此為借鏡、相看兩不厭。偏偏蔡英文一語驚醒夢中人:國家的基石不是政黨而是人民,任何政黨都可能被掃進歷史的灰燼。
---------------
周美里/立即扭轉教改錯誤方向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周美里/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理事長
四年前馬英九宣布推動「十二年國教」,對體質脆弱的台灣教育,再度投入震撼彈。台灣的教育和少子化、產業空洞化息息相關,兵疲馬困的學生及家長,引頸期盼新政府結束這場「十二年國教」的荒謬劇。因此,在總統大選政黨輪替的前夕,我們要向各黨總統參選人懇切呼籲,沒有面子問題的包袱,應展現魄力解決馬國教亂政,立即停止錯誤政策,恢復基測,安定人心,勿再推新制。另外,更要正視廿年教改的錯誤方向,打破迷思,重建台灣教育,壯實國力。
十二年國教是公認失敗的政策,探討其失敗之癥結為:革命式變革;政策形成缺乏溝通及共識;只注重入學制度,脫離教學現場;改革方向不但不能切合社會需求,還與社會價值背道而馳。簡單來說,過去教改以來幾個重要的迷思,必須重新檢視。其中,教育做為社會流動的途徑更是不容打破的價值觀,尤其是在當前台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下,更凸顯教育做為社會流動機制的重要性。
台灣高中九成多、高職近八成升大學,何來「升學」壓力?學生的壓力是來自競爭而不是升學機會少,競爭是任何制度都消弭不了的。為了消弭升大學的壓力,而去廣設大學,是因噎廢食。減輕升學壓力的解藥不是讓大家輕鬆升大學,而是該引導學生分流,提升技職教育,讓學生不要全部擠進「大學」,達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減輕部分學生不必要的「升學」壓力。
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沒有壓力」的學習或生活,而是「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有公平的競爭環境(無論在職場或學習),壓力都是可以克服及適應的,最怕的是不公平的制度,壓力來自不可知、不能掌控、靠運氣。為什麼十二年國教孩子們壓力沒有減輕,就是因為太多主觀(多元比序)、賭運氣(志願序)及不公平(會考),加上年年變動的不可知。
免試是假議題
有學習就有考試,考試不是問題,怎麼考才是問題。污名化考試,只是誤導孩子的學習態度。高中免試升學、學區化會導致教育兩極化,犧牲中上的學生。學術型學生,為了拚頂尖大學,有沒有免試,養成教育都一樣,影響最小。公立高中如果不能提供能升頂大的教育,就是私校接手,只是犧牲了經濟弱勢的孩子。但是原本認真學習的中上學生,在免試下,只要不能躋身「菁英圈」,就會被淹沒,失去信心及動力,最後自我放棄。台灣教育現場不再是M型,而是L型,國立大學生出現1/2+1/3=2/5已經不是笑話了!
為了不要「一分定生死」,走向另一個極端,導致學生普遍充斥「差不多」心態,不只學習如此,做事、工作態度亦然,和現代科學及企業追求卓越的精神背道而馳。「差不多」先生在台灣的下一代復辟,對台灣的產業及科技發展是致命傷。
就近入學從來就不是高中生和家長的考量,此階段重要的是適性分流,選擇技職或高中,而不是離家近。說孩子是草莓族、媽寶,又要他們在家旁邊念書?就近入學導向的「社區化」,只會使教育階級化更形嚴重。學術型學生不是遷戶籍搶好學區,就是直接進入私校,這是必然的趨勢。
我們要不同性向孩子都能有發展,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多元」能力,成為「萬能」小孩。更令人詬病的是以多元之名行教育階級化之實。以多元比序為升學門檻,成為多「錢」入學,導致弱勢學生輸在起跑點上,弱勢更弱勢,難以藉教育翻身。
正視教育造成的國安危機
廿年前的教改打著要打倒升學主義,其結果卻是助長升學主義,台灣進入有史以來高學歷人口最多的時代。究其原因,推動教改的人士難以擺脫「士大夫」觀念,學歷掛帥,歧視技職教育。「廣設大學」迫使孩子,無論性向,不由自主被「制度」逼往大學。荒謬到連高職也升學導向,升學主義從菁英向下流竄,毀滅了原本重視實作、技術的技職教育。年輕人坐擁高學歷卻無一技之長、低薪,和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已經是台灣的國安危機。現在不正視,台灣未來堪虞,下一任的總統必須負起責任,不能再逃避。
----------------------------
「綁票型經濟」困住台灣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全球景氣復甦力道疲弱,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形成新常態,導致美國聯準會延遲升息,歐洲央行擴大貨幣寬鬆,企圖維繫失溫的世界經濟。不過,這些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只能對金融市場加溫,卻未將熱能傳導至實體經濟,導致失業率偏高,薪資停滯,貧富不均、階級與世代矛盾擴大,成為全球普遍現象。在新平庸的經濟型態下,全球只有少數贏家,多數國家則墜入無邊深淵,不幸的是,曾經創下經濟奇蹟的台灣,如今已淪落在輸家圈的後段班。
台灣的產業有多慘?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日前將今年我國製造業產值年增率預估大砍至負七.三六%,比去年約蒸發掉一.四兆元產值。而經濟部公布的九月工業生產連五黑,年減達五.三二%,間接印證了工研院的預估。值得警惕的是,過去以來拉動正成長的半導體,九月生產大熄火,年減劇增至七.六八%。其實,近來我DRAM產業教父級人物跳槽至中國清華紫光集團,IC設計大廠聯發科傳出引進中資參股,面板大廠友達的產值排名已落後於中國京東方,加上工業產值的衰退,我科技產業顯然已亮起紅燈。
另外,九月份外銷訂單年減四.五%,但衰退幅度卻較預期小。不過,衰退減少的小小利多中,卻潛藏了重大隱憂。九月份外銷訂單唯一成長的是資通信產品,亦即蘋果iPhone 6s訂單所拉動,但其海外生產比創下九十三.三%新高,也推升整體海外生產比達五十九%,凸顯了一個危機:台灣電子產業掉入「一支手機救台灣」的陷阱,不僅產業發展充滿不可預測的變數,尤甚者,資通訊產業大抵外移中國,生產基地在中國而非台灣,因此,此類訂單的增加,對於台灣就業機會及薪資成長並無直接幫助。
檢討當前台灣經濟困境的癥結,在於對中國的過度傾斜,幾乎將台灣經濟綁在中國,動彈不得。初期尚可因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而得利,但當中國產業崛起,與台灣變成競爭關係時,西進的台灣產業就淪為中國的經濟人質。此際兩岸的經貿關係就由垂直分工的合作關係,逆變為「台灣為邊陲、中國為核心」的綁票型態。這種「綁票型經濟」在數據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從一九九一年至二○一五年六月底,經濟部核准台商對中國投資累計金額為一四八八億美元;而我自二○○九年開放中國投資台灣,至今年九月為止,累計金額近十三億美元,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而我對中投資皆為直接投資,等於是從上世紀九○年代至今,分階段將台灣的傳產與科技業遷移至中國。因此,台灣對中國的大量出超,其實是台灣產業供應鏈由台灣擴大至中國,西進台商仍從台灣進口必要的零組件與中間產品的結果,所以台灣並沒有佔到中國的便宜,反倒是中國得台商大量西遷之利而提升了就業與薪資。
如今情勢翻轉,中國經濟規模約十一兆美元,台灣約五千六百億美元,規模差距懸殊,台灣對其投資再多,都不足以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台灣近四成出口市場在中國,中國經濟的微小波動或政策變化,都可能對台灣經濟產生海嘯式的衝擊。例如中國一年進口半導體產品逾二千億美元,甚至超越原油進口,造成中國大力扶植半導體,以發揮進口替代效果。此種產業政策本為理所當然之舉,卻直接衝擊我技術層次高與產值上兆的半導體產業。再者,中國推動的「製造二○二五」有近六成的品項與台灣對中國主要出口品重複,可見我產業必然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對手。因此,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愈深,未來所受到傷害愈大。
台灣曾經是以石化能源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贏家,卻在以綠色能源為動能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嚴重脫隊。執政者本應展現魄力與格局,向產業的新潮流邁進,孰料仍在一些虛假的數據中尋求慰藉,未能掙脫對中國過度依賴的綁票型經濟,以致經濟變成看天田,只能祈求上天降下甘霖,以及中國風暴不要來襲。故而,台灣經濟脫離中國的綁架,現今無望,只能期待下一任的執政者了。
------------------------
與柯市長談打房

推文到plurk
2015-10-25 06:00
◎ 劉振偉
說地產業是經濟的重要一環,沒人反對,問題出在價格不合理,以及背後操弄的利潤流向。一個政策如果讓少數人獲利、多數人受害,無論多少GDP,都沒有正當性。
德國房價三十年漲幅不到一倍,美國芝加哥郊區三十年來幾乎沒有漲價,台北市精華地段同一時間裡大概漲了二十倍以上!難道美國、德國的地產業不是經濟的重要一環?難道價格穩定就消滅了他們的地產業?
有人說地產業包括營建、裝修、銷售、保全等等行業,是就業市場的重要部分,所以不能打房。請問價格合理的地產就會消滅營建、裝修、銷售、保全這些行業嗎?美國如何?德國如何?
房價的構成包括土地和建築,仁愛路帝寶豪宅一坪超過兩百萬元,同樣的豪宅蓋在偏鄉,一坪可能只要三十萬元,差別的一百七十萬元就在土地,而土地的「交易、囤積、變更地目、炒作」等等「經營」,只是金錢和權力的小圈子運作,既非耕作種植的第一產業、也不是加工製造的第二產業、也無涉批發零售行銷的第三產業,與就業毫無關係,當作經濟發展的項目和指標,容有疑義?
有人說地產建築業是製造工業的火車頭,卻對台灣在地的工業做了多少貢獻?鋼筋、水泥、磁磚、木料、門窗、地板…各種建材,有多少是在地製造的?貢獻出口國的製造業,怎麼說成台灣工業的火車頭呢?
《真理報》曾刊登俄羅斯總統普廷的演講說:「一個把老百姓的居住權、健康權和受教育權拿來拉動經濟的政府,一定是個沒有良心的政府,真正執政為民的政權,一定要把這三種東西當作陽光和空氣,給予人民。一個國家不能變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
柯市長不打房的說法,有待三思。
(作者曾任外商CEO,台北市民)
-----------------------------
國家軍事博物館的秘密

推文到plurk
2015-10-25 06:00
馬總統也看壞國民黨選情?
◎ 林弘展
二○一五年十月二十四日是個很有意思的日子,它是台灣光復七十週年前夕,可能,原本這一天,是要在台北大直國防特區舉行新建「國軍歷史文物館」落成典禮的,但這個規劃,跳票了,不見蹤影了。換來的是,馬英九帶著行政院長等馬家軍高官們,在大直空軍總部對面那塊台北市立大學大直校區空地,舉行一個所謂新建「國家軍事博物館」宣告典禮,宣告預計以八年時間,打造十層樓高,總面積達一萬五千餘坪建築的「國家軍事博物館」!
有關這個軍事博物館的興建,得從去年九月二十二日說起,當時的國防部長嚴明召開「新建國軍歷史文物館」籌備會議,他在會中指出,建案是遵照總統馬英九先生所指示「審慎考量國軍歷史文物館或抗戰紀念館之設立規劃,並逐步落實執行。」期能在民國一○四年依期程完成,配合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藉以緬懷建軍史上先賢先烈的英烈事蹟。
看到沒?依照去年國防部的規劃,這個文物館也好、紀念館、博物館也罷,是要配合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在今年依期程完成,不管它預劃目標是要完成到那裡?結果今年這個館,竟然只是在台北市政府管理的一塊空地上,進行一個宣告儀式。而且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馬英九竟宣告,建個「國家軍事博物館」,預計八年完成。
俗說,「魔鬼藏在細節裡、疑點藏在字裡行間裡」,我看到的「疑點」是,一個快卸任的總統,怎麼在宣告他明年五月卸任前都不可能蓋好的「國家軍事博物館」;我看到的「魔鬼」是,那句「八年完成」的敏感「關鍵字」。
是啊,即將政黨要輪替、政權要轉移了,那麼就等八年,八年後,就是復國(恢復國民黨執政)的機會,那麼這句等八年是不是在宣告,這未來八年內,就是國民黨的「覆國(覆沒的國民黨)時代」,要等到八年後,才是國民的復國(恢復國民黨執政)機會?
二○一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秋冷陰雨的台北市立大學大直校區的空地上,咱們見證了,馬英九對八年後的期待。這場馬團隊成員們行禮如儀的陣仗中,我看到一群懷著悲愴中帶著「期待八年後再見」的宣言,雖無那種「伏惟尚饗」的場面,但怎麼讓我直覺有股「鳴呼哀哉」、「淡淡哀愁」的感覺呢?
(作者為前軍事記者、台大生傳系博士生)
------------------
海洋版寂靜的春天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 黃向文
1962年,瑞秋卡森撰寫《寂靜的春天》,憂心DDT對環境的危害,喚醒各國採取行動,有效地保護地球免受DDT危害。近日擱淺於台灣近岸的抹香鯨解剖結果,正告訴我們,地球所面臨海洋版寂靜的春天,塑膠正是這個世代的DDT。
海洋動物因塑膠而亡已經不是新聞,塑膠自1950年代發明以來,其方便耐久的特性被廣泛使用,大量塑膠垃圾流入海中,成為更廣泛的汙染源。近期研究發現,海中塑膠碎片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8萬片,每年有約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到2025年,每捕撈3公噸漁獲就會有1公噸塑膠垃圾,迄今有600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海洋垃圾,2015年9月兩篇研究報導表示有52%的海龜可能誤食海洋垃圾,記錄過的80種誤食海洋垃圾的海鳥,平均29%個體有塑膠垃圾,推估到2050年有99% 種類海鳥可能誤食海洋垃圾。
全球的海洋是連通的,海洋環境的保護需要國際合作。因此,智利與美國於於2015年10月舉辦第二屆海洋高峰會,將海洋垃圾、海洋酸化以及永續漁業列為海洋保護優先議題;各界承諾海洋保護工作達八十餘項,投入資金超過二兆美元,包括美國與中國簽訂雙邊協定,在四個主要港口致力減少海洋垃圾量、通過反水產品詐欺國家行動方案;歐盟積極推動回收資源經濟,致力於2019年將一次性塑膠袋使用量減半,並宣示其打擊非法漁業國際行動;智利公告兩個總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護區,多國政府及基金會提供經費投入海洋環境變遷、酸化、海洋垃圾監控與減量之科技研發與教育宣導。
從各項議題來檢視台灣現況,仍有極大努力空間。海洋保育基金會十月初公布全球2015海洋健康指數,台灣僅有64分,低於全球平均70分,居221個國家地區中第141名。在各項指標中,排名最低者為潔淨海水(45分,排名第193)與永續漁業(31分,全球第164),無異提醒我們在諸多海洋事務中,此兩項最值得檢討與改善。特別是歐盟於九月將台灣列為漁業管理的黃卡警告國家,顯示台灣存在非法漁業及管制不力的問題。至於海洋垃圾,國內除了少數研究報告及民間積極淨灘外,政府並沒有整體規劃或國際合作。
海洋委員會的成立與否討論十多年,終在今年六月通過相關組織條例,原本期許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研究院能對此類跨機關事務有更深入的研究規劃與行動,但如同第九條所言的「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使得海洋委員會的設立又陷入下一回合的等待。
希望主事者能具有國際觀的角度,深思海洋高峰會及海洋健康指數中全球海洋重大議題的發展,真正制定與落實台灣的永續海洋方案。如此,或許下次可以換台灣到海洋高峰會去宣示台灣的海洋行動方案。(作者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
向馬總統的「超級蚊子館」說不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 羅承宗
總統馬英九日前風光地主持國防部「國家軍事博物館」宣告典禮,國防部預計將在台北大直空軍司令部對面空地,以八年光陰興建十層樓高的大型建築,「初步」匡列卅二億元預算,並聘請十數位諮詢委員,到英國、韓國等國外軍事博物館考察。撇開馬總統任期僅剩不到七個月的政治現實不談,這筆鉅額公帑,該這樣揮霍嗎?
翻開報紙,今年九月下旬,某海軍陸戰隊中隊長冒著被懲處風險以「自購合適裝備」凸顯國軍只求整齊,無視裝備太差的怪現象。而立委盧秀燕當時也一併揭露國軍要義務役男自備軍用品,由於黃埔背包大缺貨,只好用黑色塑膠垃圾袋頂替的奇觀。接著又發生在AT-3教練機失事意外裡黑盒子因「時空因素」沒有裝設GPS自動發報裝置,導致無法及早救人的荒唐。最後於本月上旬,台中檢方查出國產雲豹裝甲車採購案廠商居然向中國購買低價零件混充,再由軍方不實驗收過關的離譜弊案。而昨天媒體報導戰機機堡抗炸力差,監察院二度糾正國防部,國防部解釋係「國防資源有限」云云。每年超過三千億的國防預算究竟流向何方?令人莫解。
面對中國的持續威脅,台灣需要強固的國防實力來捍衛全民的生命、自由與財產安全。由百姓辛勤工作累積的國防預算,照理來說應以第一線揮汗流血的國軍戰士實際需求展開,思考如何能令其更安全、更有效率、更有尊嚴地執行保家衛國任務。在中央政府財政瀕臨「苗栗化」危機之際,納稅人此刻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另一座嶄新的超級蚊子館!
(作者為南臺科大財法所副教授)
--------------------------------
馬英九鬼扯 劉銘傳偷笑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 陳政三
日前有媒體報導馬英九總統於十月二十四日,主持國防部「國家軍事博物館」宣告典禮時,表示將以八年時間打造該館,並舉例說,台灣巡撫劉銘傳擊退法軍的滬尾大捷,「如果不是劉銘傳守住滬尾,台灣人可能就講法文了。」
首先,對一個即將下台的總統來說,未來八年的重大建設,實在和他毫無關係,不應該「狗拿耗子」。其次,明年即將面臨的大選,國民黨被一路看衰,不自我檢討,還指東畫西,下起指導棋,令人有「馬不知臉長」之感!
再來要說說歷史常識了。光緒十年劉銘傳以欽差大臣身分被派到台灣領導抗法,是史實,但說他領兵「擊退法軍的滬尾大捷」,卻與事實大相逕庭。當時鎮守滬尾(淡水)、擊敗法國登陸部隊的是湘軍提督孫開華與台灣團練。劉銘傳督師基隆、敗退艋舺(萬華),本想再南逃竹塹(新竹),被艋舺人強攔住,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龜縮台北府。
這在「台灣烏龍茶之父」德約翰(John Dodd)的日記,以及大清淡水海關稅務司法來格(E. Farago)呈報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多次報告中,都有詳細記載。法來格甚至說,「劉爵帥退至板加[艋舺]地方,該地人民怒而圍之;捉爵帥髮,由轎中拽出肆毆,且詬之為漢奸、為懦夫。」這些報告都由赫德轉呈清廷在案。
所以戰後劉銘傳上奏中傷孫開華,稱孫不修武備、毫無戰功等等,都無法撼動孫是敗法英雄的地位。反觀戰時敗逃基隆、躲在台北府,被艋舺人強攔,才未再南逃的劉銘傳,實在心胸太狹、攻於心計,光緒帝曾責其「督師不力,謗書盈筴」。孫開華保台、衛台有大功,但卻被大調過的歷史所故意忽略,也因此不為目前住在台灣的人所深知,連湖南人都刻意忘了他呢!
還有一事須向大家報告。清法戰爭期間,台灣團練表現相當突出,比正規軍還好。基隆最後輪陷,隔著一條暖暖溪與法軍對峙,要不是靠著台灣義勇林朝棟、王廷理、周玉謙、姜紹基等民間團練與少數可戰的清軍死守,台北府恐怕都會被攻破!
但劉銘傳很會寫公文,又會鬥爭,所以後來功勞好像都是他指揮有方的關係,朝廷不是不知道,問題是他有李鴻章力挺,所以大家也都和稀泥,反正贏了。孫開華差點被劉誣陷,幸好慈禧與光緒還算腦筋明白,根本不理劉銘傳一再構陷,最後把孫開華調回福建。
後來劉銘傳推動台灣建省,「疑似」涉入煤礦弊案,朝廷將他「革職留任」,為此他四度上遞辭呈,終於在一八九一年六月卸任,還算能告老返鄉。
不知歷史殷鑑、胡亂說史者,真不知其前途為何呢!(作者著有《泡茶走西仔反》、《征臺紀事》等書,前者即是記錄清法戰爭在台灣的故事)
-----------------------------------
ROC滅亡N次 趙少康還沒跳海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 于則章
每逢選舉,中華民國似乎就會變得特別脆弱,總有某些政黨與政治人物都會跳出來對特定族群選民大聲嚷嚷:「中華民國要滅亡了!」企圖以這種政治哭調仔來博取同情,讓這些特定族群的選民「含血、含淚、含恨」不分青紅皂白的投給他們。
最早打出這種「中華民國要滅亡了!」政治哭調仔的政黨,當屬當年自命為正統的「新國民黨連線」外省政客集團,也就是後來從國民黨出走另立門戶的新黨,其不但打出「捍衛中華民國」的口號,更在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時,由代表新黨參選的趙少康公開宣稱:「陳水扁當選,外省人都要去跳海!」進一步的將「中華民國」與特定族群的存亡連結起來,向特定族群選民勒索選票。
無獨有偶,在「完全執政」八年後,國民黨的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朱立倫竟然也步上新黨後塵,在日前危言聳聽的宣稱:未來如果民進黨執政,在國會又是多數,中華民國恐怕會被消滅掉。這一番話立即在網路上成為網友們嘲諷的對象,網友Historiae更特別整理出完整詳盡的「中華民國滅亡史」(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45237718.A.500.html),在PTT上被鄉民推爆,飽受年輕選民嘲笑。
從新黨在短短幾年內,先成為中國共產黨座上賓,然後被中共收服,進而成為替中共推銷其「統一大業」的政治買辦、反過頭來消滅中華民國的相同過程來看,或許,中國國民黨的黨歌第一句早晚都會改為:「中華民國吾黨所終」吧!(作者為公務員,台北市民)
有本事去中國「中華民國」
◎ 劉東山
熱心的網友統計中國國民黨從創黨至今,共計說了十二次類似中華民國會滅亡的話。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是第一次被提到,之後於一九九四、二○○○及二○○四年趙少康、宋楚瑜及連戰各先後表示「陳水扁當選市長,中華民國就滅亡」、「陳當選總統,中華民國就滅亡」;最近在二○一四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胡志強與郝柏村又先後向選民恐嚇「台中輸,中華民國沒了」、「連勝文台北市敗選,中華民國會亡國」。今年朱立倫則說,「綠若完全執政,中華民國恐滅亡。」「中華民國」果然是國民黨的選舉神主牌,只是這面神主牌被他們越玩越落漆了!
朱立倫計畫十一月訪美,請朱先生完全以「中華民國」與美國人對談如何?接著再請安排訪問中國,一樣要堅持以「中華民國」總統參選人身分。如能順利依此原則完成這兩件訪問,筆者必定積極為他輔選。如果做不到,以後就別再騙了!
(作者曾擔任OECD/核能署顧問,現為環境工程技師)
-----------------------------
真正感覺到「中華民國要滅亡了」的時刻

推文到plurk
2015-10-26 06:00
◎ 李旭武
上週有媒體報導「中華民國要滅亡幾次?」最近引起LINE上很多好友的回響。有一位學法律的年輕人說,就國際法來說,中華民國早已滅亡,現在只是流亡政府在台灣。還有個「芋仔番薯」回他說,老蔣說過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之類的話。我不是學法律或歷史的,這方面我不懂,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每到選舉,國民黨人就一直叫,如果民進黨勝選,中華民國就會滅亡之類的話。最近的例子是朱立倫,他說民進黨可能改變中華民國,甚至傷害中華民國;若民進黨完全執政,中華民國將滅亡。遠一點的例子更可說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包括胡志強、連勝文、連戰、趙少康、吳志揚等等等。然而,民進黨在中央執政八年,在直轄市、各縣市擔任縣市首長更是不計其數,中華民國亡了沒?國民黨你累不累啊?
我對政治沒有興趣,但是對動不動就拿些有的沒的威脅大家的政客,真的很厭煩。老實說,看到連戰在北京天安門閱兵,而且是閱中國要打台灣的兵,那一刻,我才真正感覺到「中華民國要滅亡了」!然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有處理嗎?沒有!不但沒有,臨全會上,連戰還拉起朱立倫的手,和馬英九、吳伯雄等人一起「誓師」。我的媽!這不就表明朱立倫和連戰根本是一夥的嗎?和老共是一夥的嗎?老實說,中華民國如果讓國民黨執政下去的話,那真的一定會滅亡的啦!
難怪,洪秀柱會說「我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
(作者任職補教業,新北市民)
-----------------------------
芭樂人類學》【一片芭樂系列】政治人物是什麼,能吃嗎?

政治人物跟食物有甚麼關係?先不管這兩者有沒有關係,你聽說《芭樂人類學》要出書了嗎?身為自由評論網開站以來的合作媒體,幫忙打書一定要的,各位有興趣的讀者,快到文末芭樂人類學粉絲專頁,內有好吃好思的新書資訊喔。
推文到plurk
作者:芭樂人類學| 2015-10-18 10:00
malaita
幾年前,芭樂人類學家有機草莓曾分析過政治人物如何使用親屬修辭,讓自己比較可親,例如「阿輝伯」、「花媽」,最近的王金平「公道伯」也是一個類似的概念。不過身為「芭樂」人類學家,還是全世界最重視「吃」的台灣民族的一員,我不由得發現鄉民其實也很喜歡將政治人物給「食物化」。於是我們有小辣椒、空心菜,甚至還有送楚魚。

辣椒炒空心菜,將成絕響(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政治人物與食物扯上關係不是新聞,蔣經國經營所謂「民間友人」時,就有好幾位跟餐飲有關,塑造他的庶民形象。賴神(還是神的時候)被拍到一夜未眠緊盯颱風動態,早上4點多在台南路邊吃傳統牛肉湯,不知虜獲多少人的心。人氣王柯P似乎與蜜蜂嗡嗡嗡畫上等號,最近雙十升旗推出的蜜蜂主題背包和毛巾居然造成搶購,不過他最知名的還是經常不做作的吃,關於他的親切的花絮多半與吃有關─在便利商店吃泡麵、在路邊吃小吃,自帶便當盒去吃大鍋飯、勝選之夜他一面吃剩菜一面被志工們當成可愛動物合拍照,甚至前陣子去TVBS拜訪,流出的影像也是他一 進門就只看到桌上便當,當別人還在交換名片,他忙著甸甸便當有多重價位多少,大喊先開動吧。
或許政治人物喜歡吃,但其實不會很喜歡「被吃」─他們比較喜歡吃別人。
但被當成食物,總比「砂石輪」或者「消波塊」要來得好。當一個人化身成了上述建築相關物品─最近又加上了新的種類「柱」-由於過於冷硬,似乎就有了距離。食物是日常的,親切的,庶民的,即使空心菜的綽號有貶意,也還是可以吞下去─換句話說,他們是「可食的」。而砂石、消波塊和柱等則是人工的異化物,是「不可食」的。當一個政治人物「可食」,表示她/他是可被「接納」的,是可與選民合為一體的。當她/他被分類為「不可食」,則是有毒、有害健康、黑心,是禁忌的範疇。

將象徵「包中」的粽子「落地」,院長不愧是李維史陀的傳人,善於轉換食物二元對立。(記者羅沛德攝)
(現在知道這篇廢文為何可以刊登在芭樂人類學了吧?)他寫過一本「生食與熟食」,提出將食物從生的天然材料,透過人的勞動加工成可以吃的熟食,對應了「自然與文化」的二元對比。咦,這似乎讓我們恍然大悟:辣椒、空心菜,和魚都還是生的,需要轉化為熟食,才能更上層樓!可惜國民黨已經放棄熟食路線,辣椒炒空心菜在本週末之後就成為絕響。(不過聽說要改推「圓仔湯」?)
將象徵「包中」的粽子「落地」,院長不愧是李維史陀的傳人,善於轉換食物二元對立
相反地,小英深諳此理,上次大選出了一本書叫「洋蔥炒蛋」,最近更乾脆將自己變成另一種食品:英「派」。這兩種都是熟食,都很好入口,深受大眾喜愛。至於四年之間,從台菜變成甜點,又代表什麼意涵?因為這篇屬於「一片芭樂」,想必讀者已經吃完芭樂了,那麼我就不負責任的下柱啦。
PS:無論怎麼食,還是芭樂最好吃,「英派」隔壁有賣「芭樂人類學」新書,保證「好吃又好思」喔~
---------------------------
女老師發給家長的簡訊,拯救了多少孩子!
m.life.com.tw查看原始檔

一位女老師發給家長的一則簡訊:「無論成績好壞,請想想: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一位特級教師總結的教育之33條:花約三分鐘時間,願每個父母認真閱讀,仔細品味,一定會受益匪淺。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畫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9.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麼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麼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

27.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讓你的孩子儘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當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有兩種選擇:

1.你可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的資訊,讓世間多一點愛;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會它,就像你從未看見一樣。

這就叫做: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