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_220208  

-------------

提婆

提婆,又稱聖天。印度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龍樹的弟子,禪宗西天第十五代祖師,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婆羅門種姓,約生活於公元三世紀。以智辯著稱,常與外道辯論,後被外道殺害。有著作《四百論》、《百論》、《百字論》等流傳下來,都是中觀派的重要作品。
簡介
印度大乘佛教哲學中觀派的奠基人之一。意譯聖天。據說他曾持一目供神(一說施一婦人),故也稱“迦那提婆”,意為“獨眼提婆”。
相關記載
據西藏資料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傳說提婆出生於斯里蘭卡,是個王子。隨醯摩提婆出家,遍學三藏。後遊
提婆
提婆
學印度,在薩羅得遇龍樹,執弟子禮。鳩摩羅什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說他是南印度人,屬婆羅門種姓,博識淵覽,辯才絕倫,後從龍樹出家。提婆是龍樹的得意高足,深得中觀論的精要,成為龍樹學說的重要宣傳者。他機智善辯,曾云遊印度各地,專門破斥小乘佛教以及其他異說。
據西藏資料,他後在南印度香至國附近的蘭伽那達逝世。漢傳資料則謂他被反對佛教的其他宗教徒殺害。提婆的著作中譯本有鳩摩羅什譯的《百論》、玄奘譯的《廣百論》、菩提流支譯的《百字論》以及藏譯《四百論》,並有法尊從藏文轉譯的《漢譯四百論》。
哲學思想
提婆在哲學上發展了龍樹的學說,提出“真假”來解釋龍樹的二諦說,認為凡用語言表述的法都是假有,離名言概念的法才是真有。假有即是“俗諦”,真有即“真諦”,又稱“勝義諦”。這一觀點後來成為中觀派的一條重要原理。在破斥外道學說方面,他比龍樹的“ 破邪即顯正 ”的觀點更激進,主張說空必須一切皆空,破斥時必須破而不立。在方法論方面,把龍樹的破有破無而得中道的兩分法,改進為三分法,即在破有破無之外,再破亦有亦無,從而達到“破想不破法”,闡明空性真理的目的。提婆對龍樹中觀學說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作用,對中國佛教三論宗、天台宗等也有較大的影響。

-----------------------

提婆(梵文:आर्यदेव Aryadeva),藏傳佛教譯為聖天、聖提婆,約公元3世紀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因為他有一隻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稱為片目天(梵文:काणदेव Kāṇadeva,音譯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薩。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

聖天是大乘佛教中觀派創始人龍樹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詳,中觀派的另一位重要學者月稱認為,聖天生於斯里蘭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漢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認為他出生於印度南部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聖天從龍樹處學習大乘般若之學。漢文資料說,聖天非常精於辯論。
聖天是許多重要的中觀派論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漢語和藏語翻譯過來的版本。但是對比可知,它們也不是完全翻譯(尤其是漢譯聖天著作)。聖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論》,一共有16品,中文翻譯了後8品(所謂《廣百論本》)。
還有很多著作被歸入聖天名下,但較嚴肅的西方研究者認為他們不是聖天本人寫的。
著作
百論
四百論[1]
百字論[2]
掌中論[3]

--------------------

世尊在靈鷲山上為群眾開演妙法,以手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法就此傳承下來。直到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有位弟子不僅博學多聞,並且能言善道、具大辯才,常以其智慧破諸外道的邪說,並以其慈悲願力攝化這些人,使其心悅誠服、披剃座下。這位以浩瀚的智慧與無礙的辯才,名聞四海的聖者,就是西天第十五祖提婆菩薩。

提婆菩薩時代,由於南印度國王心懷貢高,信奉邪教,提婆菩薩心想:「樹不從根砍伐,枝條很難傾倒;一國君主不化,大道豈能流布。」所以提婆菩薩一直待機要度化國王。有一回大臣為國王招募侍衛,提婆菩薩就藉此因緣當侍衛,不但做事認真謹慎,又將整個侍衛隊帶領得很有紀律,還不領報酬。國王知道後,即召見了提婆菩薩,提婆菩薩便對國王說:「我是深明事理的人,善於言論;希望能於國王面前求試驗。」國王馬上答應,並為提婆菩薩設壇,與當時頗具威望的八方婆羅門召開公開的辯論大會。

提婆菩薩信心十足地提出三個論點:「一切聖中,佛最殊勝;若於諸法,佛法無比;救世福田,眾僧第一。」並說:「在八方辯士裡,若有人能夠駁倒我的見解,表示我的立論、見解不通達,如此愚昧之頭並非我所珍惜,願意砍掉項上人頭用以謝罪。」於是,八方辯士也同樣允諾,若辯輸了,願意砍頭謝罪。提婆菩薩說:「我所修習的,是慈悲、仁愛萬物的佛法。所以,如果辯輸的人,當剃髮為我弟子,不須砍頭謝罪。」雙方依此規定,便展開了辯論。

然而,竟無一人能夠駁倒提婆的見解,智慧淺薄的婆羅門,只要提婆菩薩說一句話,就應對困難,無法答辯;智慧優越的婆羅門,辯到第二日便辭窮理喪,於是許多的婆羅門,因此剃髮成為提婆菩薩的座下弟子。

這時,有一位外道的弟子,固執頑強無有智慧,眼見自己的師父被提婆降服,甚至出家求道,雖然外形跟隨大眾出家,然而心中非常地憤恨,時時都在等待機會雪恥。於是暗中藏著一把利刃,內心發下毒誓:「今天他以雄辯使大家屈服,但我要以利刃使他屈服。」於是趁著提婆一人獨自在林間經行的時候,伺機以尖刀刺中了尊者的腹部。只見提婆菩薩的臟腑外露,血流如注,在劇烈的痛楚中,僅留一絲氣息、悲愍地說:「在我住的地方有我的衣和缽,你趕緊拿著它往山路逃命去吧!在我座下有尚未成道的弟子,若你被他們發現,一定會有危險。你現今仍迷惑愛惜情重,所以往後要好好地防護自己的意念。快走吧!」外道依照提婆菩薩慈悲的叮囑,安全地逃往深山。

而弟子們發現提婆菩薩的情形,紛紛放聲哭泣,有的甚至在驚怒之餘,分頭要去搜捕兇手,以便報仇。這時提婆菩薩反而訓誡弟子:「諸法原本是空性,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既無害人之人,也無人被害。你們現在是被外相所蒙蔽,因愚癡而生妄見,種不善之業。其實,這是我的業報,所以你們不用去尋求報復,也不必憤怒或悲傷。」話說完後,提婆菩薩方才安然示寂。

典故摘自:《付法藏因緣傳.卷六》

省思

一般眾生因為不了解因果與空性的道理,當受到他人不好的對待時,往往心生瞋恨,甚而想要報復對方,而不知道這是過去彼此所結下的怨結,是自己造下的惡業,於是一報還一報,終無休止。而聖者了達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即是空性,沒有一個「我、我所」的存在,既然無我、我所,何來的是非、愛恨、情仇呢?更遑論有所謂怨恨與寬恕的問題存在了。

--------------------------------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漢語或翻作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簡稱為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曾經加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達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沒有因為他溺水而亡而解散,甚至到唐朝玄奘法師去印度遊學時,還曾看過此派活動,玄奘法師也記載提婆達多派只供奉過去三佛,獨不奉提婆達多不喜的釋迦文佛(釋迦牟尼佛)。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經典中為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牟尼佛,極為負面的人物。《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佛陀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派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下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提婆達多出身剎帝利釋迦族,祖父為師子頰王,師子頰王有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四子。提婆達多之父各經典則有異說。
提婆達多為釋迦牟尼佛堂兄弟[1],佛侍者阿難羅漢親生兄長。佛典載其「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2]、「大姓出家,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3]。
出家
釋迦牟尼成佛後,返回故國迦毗羅衛城,向宗室說法,淨飯王鼓勵臣民出家追隨佛陀,有釋迦族五百人出家,中如拔提王、阿難、阿那律陀、優婆離,以及提婆達多等人。
《十誦律》中記載提婆達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爾時佛所說法,悉皆受持。」[4]《出曜經》中則言其:「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5]。由此可見其廣學博文,精進難得。《西域記》一書記有「大石室,提婆達多於此入定」。他弘化王舍城時,受到摩竭陀國王子阿闍世的尊敬,「阿闍世日日將從五百乘車,朝暮問訊提婆達多,並供養五百釜飲食」[6]。等到佛陀沿恆河回到王舍城,不久就引起「破僧」事件。
提婆達多的惡行
破僧
提婆達多以其聰明、博聞、禪定、戒律精進,在摩揭陀國弘法時,以種種神通,深受王子阿闍世的禮敬,在王舍城一帶受到僧俗二眾崇仰,自認與佛陀同「姓瞿曇生釋家」。因而提婆達多乃以佛陀「為諸四眾,教授勞倦 」為由,向佛「索眾」。要求「令僧屬我,我當將導」,佛陀則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都未交託統攝教授眾僧之責,何況提婆如此的「噉唾癡人 」。遂令提婆達多心生嫌恨,而提婆達多所理解教義,也與舍利弗、目犍連不同。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則時常謗毀佛陀兩大脅侍 。
阿闍世篡奪父王頻婆娑羅之位後,提婆達多更受王家利養恭敬,地位聲勢益加尊隆。因此「名聞利養」,反而損害其修行,於是苦行修養更加精嚴,我慢愈熾,更加企求統攝僧眾的權力 。
從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種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佛陀出身釋迦王族,部分釋迦族僧眾則不免自覺優越,以為佛入涅槃後,當由釋迦族比丘統攝僧團。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7];而擁護堤婆達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釋種[8],或與佛陀關係密切,而自覺優越,不願接受十方比丘攝化教誡。而這種心態顯與佛法不合。
天授五法
主條目:天授五法
提婆達多在戒律上有不同的見解,提出五項更傾向苦行但不利弘法的新戒律,這不為釋迦牟尼佛所採納,後世稱為天授五法,或調達五事。
另立僧團
主條目:提婆達多派
提婆達多以此五法行籌表決,有五百初學比丘依循他,於伽耶山住下,另立僧伽,又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非說言說,說言非說。」等十四非法,於「界內別行僧事」,於是破僧。經舍利弗、目犍連化解,只餘瞿迦梨等四伴黨留下,提婆達多則因五逆重罪墮入地獄。然已衍生釋迦族比丘與十方比丘不和,導致後來佛教分化之因 。
害佛惡行
依南北傳佛佛典記載,提婆達多索眾不成後心懷嫌恨,舍利弗、目犍連帶領五百比丘返回佛所,誓報此怨,慫恿阿闍世王子禁錮其父,自立為王。遂有刺客殺佛、推石壓佛、狂象害佛、爪毒傷佛、拋車擊佛等害佛惡行。並因阿闍世王日漸疏遠,斥責、毆打蓮華色比丘尼致死。而往昔宿世與佛結怨,誓言生生世世為佛伴友,壞佛亂佛,有爭女、漁師兒、共命鳥、金色鹿等本生因緣。
佛教經典中的形象
部派佛教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記載,提婆達多身陷地獄,佛為阿難說提婆達多未來生處,因提婆達多命終之時,受地火所燒,生懺悔心,「經歷一賢劫,當生四天王上,復輾轉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復墮三惡道,往來天人中,最後受身,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後成「辟支佛」。名曰南無。
《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則記載:提婆達多造三無間業,遭受無間地獄火燃炙,痛苦不堪。阿難見其受苦,心生悲愍,要提婆以至誠皈依世尊。提婆達多「深心慇重,口自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徹骨,於薄伽畔,至心歸伏」。隨後即墮無間地獄中。世尊告諸比丘:「提婆達多善根已續,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其罪畢以後,得人身。輾轉修習,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
大乘佛教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則記載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而有阿私仙人為其宣講妙法華經。而此阿私仙人即為提婆達多,以其多善知識,成就佛陀「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
因此佛陀為其授記,預言「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本事品第四記載,於過去世第三十一劫毗舍浮如來時,有一婆羅門弗沙耶若精進修行,應誓而千年之中不坐不臥七日七夜限食一揣,感化了其弟八人修行。弗沙耶若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弟八人中,二人但樂離欲化眾生,故修六波羅蜜而得無礙智,就是後來的彌勒與維摩詰。餘六人以欲心修行,喜好障礙他人,就是後來的羅睺羅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波羅陀阿修羅王,婆稚毗盧遮那阿修羅王,波旬,提婆達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