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啥時「不再愛數學」 微軟指這年紀
By 三立新聞網, www.setn.com查看原始檔
有些女生說到數學就大喊頭痛。究竟女孩何時開始不再愛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微軟委託的新調查發現,歐洲女孩約11歲開始對這些領域產生興趣,但很快在15歲就失去興趣。
美國有線電視財經新聞網(CNN Money)報導,協助這項調查的倫敦政經學院(LSE)心理學教授包爾(Martin Bauer)表示:「因為順從社會期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角色及缺乏模範,持續讓女孩的事業選擇遠離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簡稱STEM學科)領域。」這項調查的對象是歐洲12國1萬1500名女孩。
調查結果也發現,女孩對人文學科的興趣大減也是在約相同年紀,但接著迅速回復。不過對STEM學科的興趣卻回不來了。
微軟表示:「這代表在女孩們可能永遠將這些領域打入冷宮前,政府、教師和父母只有4或5年時間培養她們的興趣。」
微軟坦承,無法完全解釋為何女孩們是在15歲失去對科學和數學的興趣,但找到一些策略能讓她們繼續投入。
譬如多表揚在STEM領域的女性模範,若女孩們能看見成功的例子,她們較能想像進入相同領域打拼。
微軟也發現,若女孩們認為男女在職場能獲得同等對待,她們較可能投身這些領域。
國防部編1400億經費養軍官 周倪安:排擠武器購買

▲國防部長高廣圻對於經費多被飽和軍官薪資佔據一事,完全不知情。(資料照/記者陶本和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台聯立委周倪安14日在國防及外交委員會上質詢國防部部長高廣圻時指出,國防部2015年度編列1400多億元的人事經費,幾乎占了總預算的4成5,但因為政府推動的募兵制效果不彰,造成官、士、兵比例都大幅失衡,預算反而是耗費在軍官薪資中,嚴重排擠到武器購買或研發等重要經費。
周倪安表示,這1400多億元的人事經費,大部分都是被過於飽和的軍官薪資所佔據,而按照國防部統計數據,國軍義務役與志願役的士官為7萬3000人、士兵為6萬5000人(士官兵總數為13萬8000餘人)。相較之下,軍官卻有6萬多人,變成一個軍官帶兩個士官兵的失衡人事配置,進而讓有高司單位將領過多且可以坐領薪資的疑慮產生。
對此,高廣圻表示完全不知情,周倪安追問浮濫的軍官薪資支出是否將會排擠國軍採買或研發武器的預算等問題時,高廣圻並未回應。
然而,周倪安更指出,有民眾抱怨,國防部為了防範搶奪槍枝的問題,部分營區的站哨人員僅配備瓦斯槍或電擊棒等武器,根本無法有效防範恐怖份子或他國軍隊的入侵。
國防部回應,國防部是依照自身的評估,決定何處應配備真槍實彈、何處僅需低度武裝。
-----------------
討厭沒完沒了的開會?那就不要開了
埃里克·巴頓(Eric Barton)
2015年 10月 14日
分享
Image copyrightScience Photo Library
伊恩·休斯(Ian Hughes)逐漸意識到,他參加的會議至少有一半都是在浪費時間。所以,他改寫了規則。
現在,如果有人要在他的調研公司 Consumer Intelligence(消費者信息情報)中安排一次會議,他們必須向每一個受邀參會的人解釋他們為什麼需要參加這個會議。如果覺得這個會沒有成效,任何人都可以中途離場。
重點是,沒有非參加不可的會議。
似乎每周——甚至每天——的會議都在增加,大家對開會真的感到厭煩了。
「我們公司沒有一個會議是必須參加的,」休斯在英國布里斯托爾(Bristol)的辦公室中說道。
改變觀念
然而這一以更有成效的工作日為目標的轉變並不容易,休斯承認,當三年前他的這項新計劃剛推出時,很多經理花了好長時間才習慣這種新制度。而且目前會議的數量似乎仍然過多。但是,休斯認為他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辦公室文化。
「假如一封郵件就足以解決問題,那麼開一次冗長的會議有什麼價值?如果沒有價值,那麼我們就不要開這個會,」他說。
休斯正在應對一個大多數辦公室都存在的問題。經理的時間有三分之一花在會議上,而研究已經表明很多會議都沒有成效,是在浪費時間。
「似乎每周——甚至每天——的會議都在增加,大家對開會真的感到厭煩了,」比利時弗拉瑞克商學院(Vlerick Business School)組織與管理學副教授拉爾夫·韋策爾(Ralf Wetzel)說,「問題在於經理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會議文化。」
安全傘
安全感較低不自信的經理會經常召集會議,韋策爾補充說。一些擔心自己失去了控制力,不信任自己下屬的老闆,常常會安排很多會議來事無巨細的管理每一項決定。會議室成為了經理與其團隊溝通交流的唯一渠道,而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正是這些經理一整天都在沒完沒了的忙於開會,卻沒有完成任何實際工作,」位於英國倫敦城外的管理諮詢公司That People Thing的首席執行官布萊爾·帕默(Blaire Palmer)說。「我們對開會有點上癮了,」她說,「如果我們不去開會,有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幸運的是,這個問題有很容易的解決方法。學會授權他人,讓員工自己去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只邀請最關鍵的人參加會議。而且,要確保所有參會者知道會議的目的。會議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作出一項決定。
Image copyrightThinkstock
嚴禁無聊的會議
讓開會變的有意義的簡單步驟……
讓員工自己去完成任務,而不是通過開會來微觀管理
只邀請最關鍵的人
跳過冗長的現狀匯報環節
大多數情況下,會議是用來解決問題和達成解決方案的
「我們常常安排一個接一個的會議,以尋找某個答案,然後我們作出了一個其實大家早就預知要作出的決定,」帕默說,「相反,我們應該在第一次會議上就說清楚,一個小時以後將作出決定。」
關於例會,想一想你部門每天或每周的例會是否真的會給公司帶來價值,帕默說。很多情形是,例會上要討論的事項只需通過一封簡短的郵件或一個電話就可以完成。或者更好的一種方法是 ,讓下屬有權自己作決定。
富有成效的開會藝術
改變你如何對待會議的方式能夠縮短會議時間,減少形式化,減少層級化,而這才會帶來真正的合作效應,帕默說。
大衛·黑爾(David Hale)四個月前在他位於美國舊金山的公司Gigwalk就是這麼做的。Gigwalk是一家開發輔助項目管理軟件的公司。他注意到公司裏工程師部門開會時都站著,時間決不超過15分鐘,而且會上發佈信息的速度極快。會議的內容是每個人敘述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要做的事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我們是開放式辦公室,所以他們好像就在我辦公桌邊開會,我邊看邊想,『天啊,這種會議很高效,』」黑爾回憶道。
「改變你的開會思路能夠縮短會議時間,減少形式化,減少層級化」
他的管理人員過去每周通常要開三個冗長的會議。現在,他們每周一開一次時間比較長的戰略會議,然後就按照工程師部門的開會方法開兩個簡短的「站立式」會議。這一做法還啟發了他取消了例會和任何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解決問題的會議。
隨著會議的減少,經理就會更少的參與到項目的細節中來,但是黑爾說,這常常會帶來創新。「你不斷得到驚喜,因為你的團隊給你帶來你從未想到過的點子,這時你才是一個成功的經理,」黑爾說。
對休斯來說,減少會議的文化甚至會延伸到他的客戶。最近,他的一個客戶要求安排一個兩天的會議,來討論戰略計劃,但是休斯回復一天就夠了。
「不要因為我們有兩天的時間,就在日程表裏安排一個為期兩天的會議,」休斯說,「如果兩天的會議並不比一天的會議更有價值,客戶就會感激我們,因為我們為他們節約了時間。」
休斯說,減少會議最大的優點並不僅僅是讓經理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而是改變了企業文化:經理不應該把大量時間花在會議室裏,而應該專注於如何實實在在的完成工作。
---------------------
王詩涵:從台中一中的多元開放,看台中女中的性別盲
2015/04/13
作者:
王詩涵
關鍵字: 台中一中 台中女中 學校 校規 女性 制服 教育 傳統 鱷報
photo credit:flickr@*嘟嘟嘟*,CC BY 2.0
因為接納了一位性別少數老師,全台灣的閱聽人又再次見識到了台中一中自由開放又多元的校風。前些日子,我及台中女中畢業的同學以及一中的好朋友們莫不為這件事情動容,也讚嘆一中開放多元的學風,讓許多學生更為獨立自主,並且不管是在課業或者生活擁有更開闊的胸襟。
反觀台中女中,在校時期已有多項管制:夏天不得穿體育服上下學,午休禁止社團活動,整潔與制序比賽,近年來更是大大小小雞毛蒜皮的規定越來越多,許多學妹不堪其擾。在臉書粉絲專頁「靠北中女中」以及學生獨立報紙《鱷報》中,許多學妹反應這所學校根本是幼稚園,以管理知識及常識有限的幼兒方式在制定各項行政命令。我想這一切的根本問題在於,這所學校的核心價值到底為何?她想作育何等的「英才」?制定這些規定以及舉辦各項活動背後的意識型態為何?我想應該與父權體制下中產階級對於女性的「期望」有所關聯。
女性在這個社會被賦予「規矩」的期待。我們期待女性走在常軌中,大家都覺得女校的學生比較「乖」。因此學校做了各項規定去制止任何女學生的「野性」。男校爬牆,不打掃,不守秩序?沒關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男生稍微活潑點無所謂,女生就必需守規矩,所以有秩序比賽;女生被期待要會打掃,持家的美德之一,所以要有整潔比賽,就我所知有些老師特別重視這種枝微末節的班級競賽。
在學期間最為人詬病的是不得穿夏季體育服進出校門口。最近改以可以穿著繡有學號的體育上衣入校門,但是仍無法穿著體育短褲上下學。學校從來沒說出理由,但私以為這種無明的規定都源自於「不得體」這種對女性該怎麼樣的刻版印象。 有趣的是,同樣是及膝,「比較通風」的百褶裙就可以裙襬搖搖與台中女中旁的檳榔樹交織成一幅裙襬搖的風景畫。
我覺得很可惜,諸如此類的相關荒誕規定都記載在數年春秋從未與時俱進的校規(例如:等公車不能跟男生講話),甚至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詳細狀況可參看《鱷報》)。身為一所中部首屈一指的女校,她的行政團隊甚至部份教育團隊是以舊時代的思維治學。現代國家社會,我們鼓勵創意,在創意的背後是具有批判性的眼光與思考。然而,把學生當成幼稚園生、國小生在管理,這真的有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嗎?更遑論當代女性主義論述中女性被鼓勵活出自我,從事各行各業,當一個與父權利益分庭抗禮的個體。近年諸多的行政政策以及高壓管理讓身為畢業生的我擔心不已。
時常台灣的教育政策就是批判整個系統不具批判教育與多元思考,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考試機器。台中女中在課堂上的知識教育中,我看到許多老師的努力希望學生有一雙批判的眼光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可是,學校教育在日常生活上的各種約束及錯誤的方法卻有讓這些教學成果打折扣的風險。「文化制約」(social conditioning)有時甚至比起課堂教育對個人的自主發展的侷限更為深刻。看到台中女中各項脫序的規定讓我覺得,這所學校真的可以培養具有宏觀思維以及獨立自主的學生嗎?
我不是否定打掃守序的重要,而是對於強力執行背後的意識型態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行政體系不去思考各項政策背後的思維而以傳統的中產意識型態帶領學生,我覺得對學校以及對學生的教育都是危險的。在此再舉另外一個令筆者百思不解的軍歌比賽為例:普通高級中學唱軍歌的時候,只有軍國主義興起之時。如果了解軍國主義的來龍去脈,學校還會希望以這種方式增進「班級和諧與團結」嗎?
從潛意識中的傳統性別觀念,以及令人坐立不安的軍歌比賽,在在說明學校需要重新草擬適合21世紀趨勢的教學與生活教育白皮書。十二年國教就要上路,今天不管是台中女中或是其他各高級中學,校方必須肩負起順應時代潮流的教育責任,不光只是課業學習,更重要的是獨立自主以及視野的培養。
(作者為台中女中96級畢業生)
-------------------
退休就變窮 日本老人下流中
tw.mobi.yahoo.com查看原始檔
72歲的芝宮忠美,坐在住了30年的老房子裡。一說起退休生活,他就滿肚子委屈。
在外商飯店工作了大半輩子,芝宮忠美的人生幾乎有一半在海外度過。在職涯的顛峰,他闖過倫敦、瑞典、阿布達比,年收入也曾高達700萬日圓(約193萬台幣)。
但退休後,生活卻急轉直下。77歲的妻子生病,芝宮忠美也在兩年前檢查出大腸癌。
每個月,光是太太的日間照護費用就將近3萬,還有伙食費6萬日圓。但兩人加起來,每個月年金收入只有7萬日圓(約1.9萬台幣),加上10萬日圓(約2.8萬台幣)的生病年金給付,收支勉強打平,「生活沒有喘息的餘地,」芝宮忠美對日本雜誌《Aera》說。
在日本,跟芝宮忠美一樣,靠著微薄年金勉強度日銀髮族愈來愈多。2014年,日本總務省調查發現,退休後靠著年金生活的銀髮夫妻,平均每個月收入短缺6萬日圓(約1.7萬台幣)。算起來,每對銀髮夫妻平均每年欠下將近74萬日圓(約20.4萬台幣)的債務。
「下流老人」焦慮求生
養房、養病還要養兒女,錢不夠花,又得扛起自己或配偶的醫療花費。沉重的負擔讓長壽人生,逐漸淪為破產貧困的一場噩夢。只是,日本社會福利網為什麼會失靈?究竟該怎麼照顧這群貧困的銀髮族?
去年開始,NHK製作系列專題報導,探究日本銀髮族瀕臨破產的原因。今年六月,日本暢銷書排行榜上的《下流老人》,再次剖析日本銀髮族的貧窮困境。出版兩個月內,就在日本熱賣超過十萬本,引發熱烈討論。
「下流老人」指的是收入不足、沒有儲蓄,生病了也沒有親友在身邊的長者。
---------------------
孩子上大學,父母要找招生顧問嗎?
By Allison Steen, cn.nytimes.com查看原始檔
--
朋友中不乏有孩子要上大學的家庭,選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每每這時我都會暗自評價那些僱傭了招生顧問的朋友。當然,選校並非易事,可是真的有必要為此去僱傭招生顧問嗎?我們決不會步「那些」父母的後塵。
我常以為,那都是些不惜代價,不遺餘力的父母,甚至可以用威脅的手段要他們的寶貝進入「名」校。在這些父母的眼裡,「名校」不外乎是常春藤(Ivy League),或至少得是安默斯特(Amherst)或威廉姆斯(Williams)。
轉眼間我兒子就高三了,我們在做什麼呢?真是有些難以啟齒,我們竟然開了張支票給一家招生顧問。天哪,我們也變成了那種父母。
先生和我一向沾沾自喜沒有成為專橫的虎爸虎媽。兒子查理是個讓我們省心的孩子。他課業優秀,雖沒有繼承他父母的完美主義,卻也不斷挑戰自己,因此,我們從不需督促他。他讀當地的公立學校,我們深信在那裡他得到了足夠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有在他高一的時候,我多多少少有些慌了,那時他對校外活動缺乏興趣。我大概是爆發了一次,對他吼說「你這樣無法升大學!」那不是我最美好的時光。事後,他漸漸地找到了吸引他的活動:極限飛碟,Key Club,到食物賑濟處做志工,有節制的玩電子遊戲和Snapchatting。
到了他申請大學的時候,我以為我們足夠理智,可以幫助他走過這一路的申請程序。有好友指導我們,我也曾在大學的招生部工作過一小段時間,因此我知道什麼是什麼。查理又有個很務實的計劃:一間較大的學校,工程科目。不要常春藤,不要小型文科院校。我們做得到。
在一個朋友的建議下,我們就財務資助問題找了一家諮詢公司。本以為就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沒想到諮詢公司招攬我們的服務項目琳琅滿目,面面俱到。不是要保證可以拿到哈佛或耶魯的錄取通知。重點是指導你如何選擇在專業和費用方面最適合的院校,也即是說,查理會畢業於一個適合他的正確大學,同時不會為了學業負債纍纍。他們完全明了我們的弱點。
本想一切自己申請,可卻兩眼漆黑,全然不知在申請過程中做什麼。我只申請過一所大學。深知定會被那裡錄取,果真如此,我就讀了那所大學。無需參觀各校,不寄申請信,也沒有任何面試。我先生可是做個齊全:開車訪校,篩選私立學校,寫申請信,面試。他雖然上了一所傑出的院校,但並非是適合他的—-對於一個異於尋常、書生氣的藝術家來說,學院太正統了。
我們僱傭了招生顧問,為的是有人手把手地指導我們,免去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後困惑。查理能夠從外人那裡得到對他作文的反饋(作為寫作人員,我盡量迴避評價他的文章),也有人告訴他該重做哪些測試,還說他不要選修一般英文課程,要選A.P.課程。另外一位職員建議他考慮一些他從未聽過的大學,用一種我們不擅長的方式聆聽他的心聲,鼓勵他多發現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人可以給他最後通牒並嘮叨他。
我們到了不久,查理就同一位招生顧問促膝長談,探討他感興趣的專業方向、職業生涯、最好的學習方式、喜歡的生活環境。通過交流,諮詢人員馬上說服了他,認為工程科目對他來講會太死板。儘管他熱愛數學和物理,但他也着迷於歷史、政治、經濟和天下大事。他是那個14歲就自學德文的孩子,他記得每個國家的首都,可以數小時地暢談斯大林格勒戰役。招生顧問建議國際學適合他。查理過往傾心工程學,現在有些動搖了。諮詢剛結束,我先生就俏皮地說,「這個錢花得值。」
現在選校過程才開始。我們必須要到處走走看看,遞交申請信,申請表格,參加面試,尋求經濟資助。當我很羞澀,無底氣地告知我的朋友我們正在同招生顧問合作時,沒有人評頭品足;反而問我要招生顧問的聯絡方式。僱用招生顧問是否果真值得,我們能否靠自己的理智來做這一切,諸如此類的問題,(即便可能的話)我將久久不得而知。
到時我們方可判斷是否我們的小兒子也應重走這段路。幸好,我們還有4年多的安靜時間來決策此事。
------------------------------
近4成美國人沒工作 美國真的好了嗎?|國際|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美國最新就業數據掩蓋了不光采的事實。失業率穩定維持在5.1%,但僅59.2%美國人有工作,這是因為失業率只計入沒有工作並正積極找尋工作的人。
要更正確衡量經濟狀況,或許該看勞動參與率,因為勞動參與率計入已經放棄工作、不想工作或不能工作的人,而上季這數據跌到62.4%。從經濟衰退開始以來,勞動參與率穩定下滑,經濟復甦幾年來仍沒有好轉跡象,來到1977年以來低點,想想看,1977年女性在家當主婦還是很常見的現象,沒有現在這麼多女性投入勞動市場。聯準會觀察家從低勞動參與率判斷,12月升息或許仍嫌太早。
聯準會政策當然不是生病勞動市場的萬靈丹。如果很多人因為退休或技能派不上用場而退出勞動力,低利率沒辦法發揮太大的效果。低利率是否有效,取決於美國少了這麼多勞動力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
勞動力衰退部分原因在於人口老化,代表退休人口對勞動人口的比例上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估計,經濟衰退以來的半數勞動力衰退是因為人口老化,那很多16到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沒有在勞動,又該怎麼說?
來看看過去15年不同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圖表:
勞動參與率衰退,大多是因為在工作的年輕人變少。為什麼較年輕的美國人沒在工作?
下面這張當前人口調查圖表,呈現過去15年不同群體的勞動力狀況及變化。年輕人勞動參與率衰退,幾乎完全肇因於他們待在學校的時間更長。
勞動市場不振,可能誘使更多年輕人留在學校讀書、等待就業市場好轉。年輕人低勞動參與率也可能跟經濟衰退有一點關係。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後果是,你必須受更多教育,成功機會才比較大,於是年輕人可能選擇攻讀更多學位來增加競爭力,而就學增加或許與學生負債爆炸性成長有關。
但是,假設學生受的教育有價值,低勞動參與率或許指向一個正向趨勢,代表未來會有教育程度、競爭力和生產力都更高的勞動力,且這些勞動人口擁有足以在無常就業市場翱翔的技能。
25歲到54歲的勞動人口也變少了。經濟衰退前,25歲到54歲人口中約有83%在勞動,現在只有81%,不過不用擔心這點微幅衰退。來看看他們都去了哪裡:
你可以清楚看到,有些人在照顧小孩,有些回學校唸書,你看不到大批沮喪的壯年勞工在惡劣的勞動市場外等待,或像某些人預期的那樣永遠放棄工作。
年紀較長的美國勞工,近來更傾向去工作,或許是因為對當中很多人來說,提前退休不再是個可行選項。
這個年齡層的提前退休人數從2000年以來下跌6.5個百分點,但身心障礙人士增加了3個百分點,彼此抵銷。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找不到工作,發現市場對他們的專長冷淡以待,卻還負擔不起退休。
勞動市場尚未完全復甦,要修正勞動參與率,必須使用不在聯準會工具箱裡的工具。勞動參與率衰退有一部分代表正面趨勢:年輕人接受更多教育。其他部分只能透過讓年紀較大的人口重回勞動市場,傳授他們需要的技能。
------------------------
不為臉書炫耀、不為標榜自己──旅行,真希望是你一個人的事情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旅行,真希望是你一個人的事情。
所謂一個人,不代表你得獨自前往,而是你要知道你的需要和渴望,關掉旅遊頻道,別人選出的「此生必去的幾個國家」不一定是你的「此生」,靜下來深呼吸做出最適合你的決定。
你為了什麼旅行?
身為學生,我可以深切感受到何謂「出國熱」。近年來,每每寒暑假 FB 一滑,一半以上的親朋好友都不在台灣。打卡的位置也從看得懂的語言到像極了塗鴉的文字;旅行,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
說到旅行,有人認為此生沒去過英法德西日就是遜!有些人只是在幾個地方拍拍照打打卡,貼在各個社交網站上,check!仿佛人生清單上又一個項目達成了,護照上又多了個章,與人聊天時,可以笑著說「那裏我也去過耶!」等,若你是這種人,說穿了,你是在為別人旅行。我認識的許多人總認為「錢」是整趟旅程中最重要的主角,但近幾年,沙發衝浪、打工換宿的風潮正熱,加上搭便車網站及 APP 開發甚至是食物分享網站的創立,旅行再也不遙遠,錢不再是重點,而是你讀的書,你的心將你牽引到何方。
有許多人看不起跟團,認為自助旅行才是王道,以為上網做功課才夠厲害,自己安排行程才最自由。我有許多朋友甚至聽到「跟團」就露出不屑的表情,認為對方不夠格調。其實,旅行千百種理由和習慣,因著不一樣的國家,有時候跟團所看的視角和體悟不遜於「流浪」,專業導遊分享給你的體驗,他見過的人和闖過的冒險,不會比你上網查資料來得少。重點是,你準備了些什麼?你的心要什麼?不要讓你的出走,成為了可惜的結果。
心靜 做什麼事都像在旅行
人稱休耕年的 Gap Year,這幾年相當盛行。但我認為休息這個目的,不代表一定要走長遠的路,飛往陌生的國度才能達成。平常的你生活忙碌充實,每天在公司和住處這兩個定點游走,你多久沒注意家裡附近的那家餐廳已經熄燈好久了,隔壁鄰居似乎從來沒看過,只知道他養了隻狗。離開家的城市旅人,是不是應該回到家鄉,數數看爸媽的白頭髮,說說你這幾年的經歷,讓他們也做做你的聽眾,畢竟,你是他們此生最偉大、最值得炫耀的作品和成就。或者如果你願意,何不去偏鄉照顧需要的孩童,到養老院去關懷老人,又或者,克服自己的懶惰,開始學會下廚,你會發現,這些也能真正帶你找回那獨立的自我。
在義大利念書時,趁學期快要結束時也做了個小小的休息。一考完試,我便跟著教會一起到了匈牙利關懷當地相對較弱勢的吉普賽人。當時,和一位搭檔照顧了為數大約 50 個孩子,從 5 歲到青少年,大家看到我們就把我們當做偶像,想跟我們拍照,想跟我們玩,我不懂他們的語言,但透過他們的眼神,還有他們與我之間的互動,這世界好像就單純了許多,所有的煩惱一掃而空。在匈牙利的一週,真正玩的時間很少,但我的心確實平靜了許多,帶心旅行,比僅僅帶著你的身體到處游走重要的多。
旅行 成為用心說故事的人
我曾是一個很膽小、不願嘗試新事物的人,對於旅行充滿著焦慮和害怕,踏出舒適圈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歐洲生活、旅遊時,我總反思為什麼等到出國後我才變得如此勤勞地跑遍各地。對於我自己的國家,我反而像個旅客,身在這心卻不然。回國後一種想認識台灣各地的渴望在心裡燃燒,半年內趁假期跑了東部及南部 3 趟,我和朋友騎車在雨中衝上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心中慶賀著晚熟的青春,接著替朋友規劃了在台灣半環島 12 天的行程。年中隻身前往上海,也經歷了場刺激的冒險。而在義大利中部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次決定踏上那陌生的北義地土。我闔上了旅遊書,打開了歷史文化藝術書籍,即使很熟悉我還是想認識一遍這美麗的國度,想靜下心來問自己:「那這次,為什麼而走?為了什麼離開這個美麗的寶島?」
到了世界各地,人們會開口問你的感受,他們不會只想知道巴黎鐵塔有多美,聖家堂多宏偉,透過你的眼神和口氣,他們想聽一個故事,從中可以感受到巴黎的浪漫、混亂,可以理解西班牙的熱情和藝術濃縮而成的性格,最重要的是你的談吐裡,總會夾雜著想家卻不能割捨那美景所交織而成的複雜情感。這種絢爛是用你心去體會才能感受的,不關乎別人,這是你自己的感受,會成為你的歷史,漸漸地成為你的性格和生命。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和心去旅行
有的人為了追愛去旅行,有人為了追憶,為了圓夢、為了尋親。在那個已知或者未知的國度裡,他們有了心之所向。你可以笑他傻或者不理解他,因為那並非你所需要懂的。韓流、哈日、親中、崇洋,你不用成為其中一份子,因為他們的千百種理由可能都無法讓你悸動,相信我,跟著心去旅行一次,就會從此上癮。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不是要你走又長又遠的路。願你排好生命順序,讓每次的旅行,都是你經過內心的同意,才用錢做出來的決定。
=========================
遊日外國觀光客平均消費 台灣人第三高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日本觀光廳調查訪日外國觀光客人均消費,顯示台灣旅客約有14.7萬日圓(約4萬元新台幣),僅落後給中國和澳洲的旅客。(路透)
2015-10-16 20:4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為許多民眾的旅遊首選之地,根據日本觀光廳的調查,在今年4到6月訪日外國旅客的消費金額中,台灣旅客每人平均消費約達14.7萬日圓(約4萬元新台幣),僅落後給中國和澳洲的旅客。
根據《朝日新聞中文網》報導,來日旅遊的外國人當中,中國觀光客人均消費居首位,約有28萬日圓(約7萬6千元新台幣),澳洲旅客居次,人均消費約達27.3萬日圓(約7萬4千元新台幣)。
報導提到,澳洲的旅客之所以人均消費高,主要是停留天數較長,平均在日停留天數有12.2天,遠高於中國的5.6天,和台灣的5.1天。
由於日本在今年對中國放寬簽證條件,導致中國訪日人數大幅增加,為前一年的2倍以上。除此之外,訪日外國遊客總體人數也有上升的趨勢,預估外國觀光客一年的消費金額,可達到3兆日圓(約8.2億元新台幣)。
-------------
文化部 文化大革命
推文到plurk
2015-10-16 06:00
◎ 張勳慶
對存證信函有基本了解者都知,這是一種口頭告知轉為白紙黑字,可用在法律上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證明,用成語講便是先禮後兵,警告對方。可是這種事竟發生在日前鬧得風風雨雨的文化部,補助立委一人二五○萬元洩密案情上,目前被一些媒體指控為當事人的文化部政次邱于芸,在立院坦承透過此種方式告知其長官,部長洪孟啟「不希望他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方式,告訴別人他覺得這個人是誰。」
對此種部內茶壺中的風暴演變成有如潑糞的官場奇觀,除了重創該部形象外,政務官之間會鬧成上演台灣霹靂火,更是馬政府與毛內閣當初用人上的搬磚砸腳,只能說明領導者用人私心又自我封閉,最後損傷的是政務推動,文化建設竟成了文化革命。
一個部會內政務官之間,用存證信函去要求對方講話給我小心點,而對到底何人洩密,以及哪些立委在歷年透過此一方式,可以得來速拿到補助款,還有這些款項實際運用上,對地方文化有無活水功能,還是早早扭曲成了政客拉攏民間社團利器,既完全看不出有些許長進成績,又膽怯不敢完全透明化道出哪些立委收到補助款。說這是在推動文化扎根,還不如說是在當散財童子亂撒紅包。文化補助款成了政客另一種走路工經費來源,真正有創意的團體和人才,卻困於不知找到有力靠山。官員也在長期運作下心知肚明,這些不言說的檯面下潛規則,才是要打破和改革的病徵。現在卻鬧成年歲差距如兩代的政務官,在部內楚河漢界叫陣,一人還成了病號,這才是台灣文化上的悲哀。
拿過文化部補助款的立委無人知,做了啥事大家又想不起來,甚至沒印象。部內高官卻先砍得你死我活,又訓斥記者「你是誰啊」、「挑撥離間」。在這塊土地上本當去保存發揚,細水長流,族群交融的人類文明,以及納稅人的稅金,能成了官場內鬥,一較高下的舞台,又為興訟做好準備,那此種官員可能連文盲都不如。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保一難 台灣經濟空前困難
推文到plurk
2015-10-16 06:00
◎ 黃天麟
第三季GDP可能負成長,今年保一有困難,台灣為何落得此地步?對此,「去年『兩岸紅利』搶了你七十三萬元」一文,(本月一日,自由廣場)已有詳盡分析。但為何會出現負成長,即尚需補充說明。理由是馬政府後四年,除了生產性資本之五鬼搬運外,還加上金融資本的大挪移,使台灣經濟在生產資本、金融資本兩空下呈現出空前的浩劫。
金融資本之五鬼搬運始於二○一○年,ECFA架構下兩岸金融開始加速統合。這四年多時間,我國主要銀行金控在中國火速籌設了八個子行,投入核心資本八三八億元。參股投資者三宗,金額二一三億元。還設立了廿三家分行十一家支行,耗資一一九○億。另設立十八家租賃公司,投入約一六○億資本。合計四年投入中國的金融核心資本不下二四○○億元。由此衍生的對中曝險金額(授信)即由二○一○年的四十二.六四億美元劇增至二○一四年第一季的八一二.七一億美元,淨增兩兆五四一二億元新台幣。這些增加的曝險仍需銀行以增加資本來承擔。(註:兩兆五千億新增曝險約需二五○○億元新增資本)
且看下列數字。二○○八年到二○一四年間本國主要銀行由國內資本市場募集了四八六五億元核心資本。但在二○一○年至二○一四年挪用到中國的就已達二四○○億元,幾占五十%。若再加上暴增之對中曝險部位之資本需求,我們可以說這七年,台灣的金融活動幾乎都是為了去填補中國的金融黑洞,其用於國內需要者幾希。
二○一三年我國又開放人民幣存款,由於人民幣存款息稍高於台幣,今年八月,此種存款已達三二六九億人民幣(約一兆六八三五億台幣)。同一時間,國人投資中國股市者亦日盛,QFII額度也在國銀爭取下逐步攀高,據統計應已達九十億美元(即二九七○億台幣),這些本土金融資源的最終流向都是中國。
金融資源的五鬼搬運,立刻產生如下效果:要錢者借不到錢,國內投資、創業萎縮,國內需求減少,產業隨金融加速外移,股市動能日衰,金管會百般放寬交易措施仍提高不了其交易量就可知其嚴重性,信心潰散,台股八月曾崩跌至七二○三點,跌幅廿二.六%,股民哀鴻遍野。肥的是一群禿鷹與金融業者。
寄語我們的政府,政策應以提升全民福祉為準繩,絕不應為迎合特殊團體之喜好與利益。打「亞洲盃」不是不好,但不能冒名打「中國盃」。西進,對業者言,確有「短期性獲利」,但台灣的存款者獲利了嗎?沒有!只有「負利」(如人民幣存款)。證券投資者獲利了嗎?也沒有,投資「中國上證」者亦多套牢。全民獲利了嗎?也沒有,因全民仍在廿二K掙扎。若講到國安,把所有的金融命脈委於北京之手,將來台灣將如何自處?
八年了,只有一句話「一將成名萬骨枯」可予以形容。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
傾中過頭還怪鎖國
推文到plurk
2015-10-16 06:00
◎ 鍾秉霖
最近台灣經濟成長萎縮,進出口數字不佳,評論又開始出現怪罪台灣對中限制過多,歸咎國內反商、恐中,甚至「鎖國」、「戒急用忍」的推託之詞,再度浮現。
中國從所謂改革開放起,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政策,對外「吸金」;如今改採「騰籠換鳥」政策,捧著大把鈔票,四處併購、挖人牆腳,對外「吸睛」。不論吸金、吸睛,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重點目標,但是台灣參與國際雙邊或多邊經貿,卻一直受到她的掣肘。然而,台灣還是有不少人,盲目怪罪兩岸經貿如ECFA等無法簽署,造成台灣困境?
中央銀行彭總裁曾在立法院指出,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達卅八.九%,過度集中中國!
另外根據Statista網站資料,美國十五年來在中國投資合計約三百億美元;「中國統計月報」記載,日本過去卅年來在中國投資一千億美元,而韓國過去卅年在中國投資約五八○億美元。
但是反觀台灣,根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從一九九一年來,台灣投資中國約一千四百億美元!
如果以二○一四年GDP來比較,台灣約五千三百億美元,美國GDP約台灣卅倍,美國二○一四年投資中國約廿九億美元,僅佔其GDP萬分之一.七!日本GDP約台灣九倍,二○一四年投資中國約四十三億美元,僅佔其GDP萬分之九!韓國GDP約台灣三倍,二○一四年投資中國約卅九.七億美元,也僅佔其當年GDP千分之二.八(GDP資料來源CIA the World Factbook)。
至於台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資料顯示,二○一四年投資中國約一百億美元,約佔當年台灣GDP之二%。台灣投資中國佔GDP比例是美國一一○倍!是日本廿一倍!是韓國的十倍!
如果說,台灣不是過度集中,什麼才是?如果這不多,什麼才是多?
(作者為美商台港區法務主管)
---------------------
文資審議要講文史價值
推文到plurk
2015-10-16 06:00
◎ 林奎妙
屢遭民間詬病的文資審議制度,今在台北市第一次的開放旁聽。
台北市願意開放旁聽,確實對審議過程起了化「略」為明的作用,但旁聽席設在距離會議室十公尺外的小房間中、十來人只能用螢幕看轉播,以及委員採「不記名投票」的表決方式,仍舊讓公民無法檢驗文資委員是否說一套、但投票又是另一套。這些隔開公民知情權的做法,使得文資審議的開放度仍徘徊在及格邊緣。
透過今日開放旁聽浮上檯面的爭議是文資審議委會的組成比例過度倚重空間專業人士而輕歷史人文背景,恐怕會是下一個必須被面對的問題(以台北市為例,廿名專家委員中,只有兩位是真正歷史人文領域出身,其他皆為建築、都市規劃、空間設計、保存技術等背景)。
以今日審議的大案「六張犁山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為例,文化局參與現勘的委員先行做出「肯定其歷史價值,但因山區水保問題恐怕不易保存,故認定不具文史價值」的建議,現場甚至還追加了「可採納骨塔、紀念碑、公園等方式」重新保存白色恐怖的歷史。令人感到納悶的是,六張犁以亂葬崗的形式傳遞著白色恐怖時期的肅殺氣氛,一旦成為納骨塔、紀念碑,後人還能從新建的物理空間去體會人命如草菅的時代氣氛嗎?再者,有委員認為關於台北市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六張犁相關性的資料不足,建議暫緩研議,現場除了有提報人士解釋資料早已出土,老政治受難者也語重心長地說,若文資委員不事先花力氣了解六張犁的歷史背景,怎麼能輕言審議乘載台灣重要歷史的文化資產?這樣的工作難道還需要民間團體來替委員們作功課?而因「保存不易」而認定沒有文史價值就更是神邏輯了,若文史資產的價值是看容易保存與否來認定,那麼還需要專家嗎?人民就可以自行判斷了!
開放旁聽,只是讓文資審議往及格邁進的第一步。希望文化局與委員諸公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社會長期的批評,建議不如將側錄過程直播上網,相信在民眾的鞭策下,台北市文化治理才能脫胎換骨,長出新氣象。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
--------------------------
徐旭東這些資本家真得很行嗎?
推文到plurk
2015-10-16 13:01
◎張小博
看到徐旭東又在那罵年輕人愛抱怨,筆者就來抱怨一下好了,台灣的資本家到底有多棒?他們整天想的才不是創新咧,是如何降低工資透由剝削勞工的情況下刷新利潤啊!
俗稱的低薪22K是因為2009年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提出《大學實習計畫方案》,從此讓市場找到一個藉口原來22K就可以請到人!!如果她提出最低工資30K起跳呢?
我要告訴大家,工資從來不是市場決定,是政治決定,是政府必須要對人民的薪資保障做把關,而不是在需要出手的時候提出更低的薪資模範。
徐旭東說,年輕人不要怨天尤人,要想盡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或許提出30K這樣的政策,短期而言,會有很多企業無法生存,啊無法生存就去死啊,我舉個例,你要開工廠要排汙水要通過環評,如果沒過是不是不能開?那你今天要開一個公司,你連政府規定的基本薪資以及保障員工投保都提不出來,你開什麼公司當什麼老闆?
台灣是創業天堂不是因為市場自由補助優惠啦,是因為有臭賤薪資超長工時還不會唉唉叫的勞工啦!
如果30K起薪這樣的概念由政府帶頭提出,很多中小企業就開不成,就會乖乖去當勞工,長期下來,就會大幅度的減少民間一些完全不按勞動準則在走的中小企業。
所以問題是在於標準的定義,台灣太多的勞動條件、環保條件都可以關說過關,舉個例:屏東環評初審遭到否決的後灣京棧大飯店開發案,竟然可以補考!再加上台灣勞動檢查員數量的不足,許多企業根本還沒接受勞動檢查就倒掉了,這樣子靠剝削勞工在提升利潤的惡性循環,打壞的市場怎麼救?
就好像你今天長了一顆叫做22K的腫瘤,不切它會越來越大,切了你可能有機會復原但也有機會葛屁,台灣社會應該是要做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啊!
舉軍公教為例子,軍公教每年加薪,有人說這就是公部門的好處,對啊,但好處從哪裡來?要知道,軍公教沒有競爭市場,但卻可以一年比一年加薪,這套國民黨過往建構的考試院銓敘封建關係,就是靠政治的力量來達到這群人的維穩,試問,為何這層政治力量不可以用在民營企業上?
如果今天政府試圖拉高最低工資,對廣大的勞工而言,電影是不是可以多看幾場?餐廳可以多吃幾家?什麼文創什麼3C內需市場不就起來了嗎?
誰說一定要靠低工資、養老闆,國家才會繁榮?
(工程師)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