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國家的租稅負擔率,佔GDP的30%以上;在此財政環境下,其退休人員的平均所得替代率約為55%。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不超過GDP的15%;但公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卻高達九成以上。
結局不難預測:不是年金破產,就是債留子孫。
--------------------
OECD國家年金制度 平均所得替代率52.9%
他山之石》OECD國家年金制度 平均所得替代率52.9%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6LJsc
立法院院會昨經表決,三讀通過「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35條條文及增訂附表三」修正案。(記者謝君臨翻攝)
他山之石》OECD國家年金制度 平均所得替代率52.9%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6LJsc
2025/01/08 05:30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立法院昨三讀通過警消等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可至八十%,依年改會網站公布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年金制度之整體資料分析,OECD卅四國平均為五十二.九%,我國年改原規劃至二○二九年退休所得替代率六十%,仍高出OECD平均很多。
日本35% 韓國為39.3%
若比較鄰近日本的卅五%,韓國的卅九.三%,我國規劃的六十%高出更多。銓敘部長施能傑憂心,立法院修法,讓警消等人員替代率可至八十%,造成的退休所得差距,獨厚警職到「難以想像」。
我國年金改革方案所設計的公教人員年金平均所得替代率為「本俸兩倍」的六十%,約等於「實質薪資」的七十.八%。
依年改會二○一六年資料,各國平均毛所得替代率,在六十%以下如加拿大(卅六.七%)、德國(卅七.五%)、澳洲(四十四.五%)、比利時(四十六.六%)、芬蘭(五十五.八%)等。而替代率達八十%以上的國家寥寥可數,例如西班牙(八十二.一%)、荷蘭(九十.五%)、印度(九十六.五%)。
對照年改會各國二○一一年資料,OECD年金的公共支出,三十四國平均占政府支出的十七.五%,西班牙的年金支出占政府支出的廿二.八%。
他山之石》OECD國家年金制度 平均所得替代率52.9%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6LJsc
-----------------
台灣租稅負擔率19.3% OECD國家排名次低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19-06-18 21:52
台灣租稅負擔率19.3% OECD國家排名次低 | Anue鉅亨 - 台股新聞 https://bit.ly/4h8ugDF
財政部統計,租稅負擔率19.3% ,OECD國家排名次低。(鉅亨網資料照)
財政部統計,2017 年台灣社會安全捐占 GDP 比重約 6.5%,加上賦稅收入後合計整體租稅負擔率約 19.3%,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家中排名次低,僅次墨西哥。
社會安全捐的編纂內容主要以 OECD 的稅收分類為主,內容涵蓋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全民健保、國民年金險、就業保險、勞退新舊制與私校教職員撫卹離職資遣儲金等,合計共 11 項保險與退休基金。
財政部官員表示,目前社會安全捐的 11 個項目中,以全民健保 4010 億元、占比 35% 最高,其次分別為勞工保險與勞退基金,比重分別為 26%、15.6%,三者合計比重超過 77%。
根據財政部統計,從 2006 年以來,受到社會福利保險費率調整影響,推升社會安全捐規模逐年成長,從 2016 年 6555 億元增加至 1.13 兆,11 年來共增加 4767 億元,增幅高達 73%。
進一步觀察前三項保險規模,其中又以勞工保險與新制勞退基金這 11 年來增幅高於整體平均,其中勞工保險增幅高達 1.3 倍最多。
官員表示,主要與勞保費率增加與基本工資逐年調升有關,其中勞保費率從 2006 年的 5.5% 提高至 9.5%,基本工資也從 2006 年的 15840 元提高至 21009 元;至於新制勞退基金則因提繳金額與人數增加而成長,舊致則因 2016 年勞基法修正,強制雇主須提撥補足退休準備金差額,進而推升增幅成長。
在景氣復甦帶動下,使得我國賦稅收入逐年增加,其中 2016 年租稅負擔率達 19.9% 創下近年新高,2017 年則微幅降至 19.3%。
官員表示,加計社會安全捐後與歐美國家租稅負擔率平均約 3 到 4 成相比,我國租稅負擔率仍不到 2 成,仍是 OECD 中相對較低的國家
台灣租稅負擔率19.3% OECD國家排名次低 | Anue鉅亨 - 台股新聞 https://bit.ly/4h8ugDF
-------------------
租稅負擔率(Total Tax Revenu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為國際上比較各國租稅水平時,最廣泛被運用的數據。即政府稅收占國民生產毛額(GDP)或國民所得(GNP)的比率,以衡量一國國民的租稅負擔程度,比率越高者表示國民支付給政府的稅收越高,政府規模也越大,提供的公共建設服務的質或量也更高,相對的涉入人民生活的程度也就越高。[1]
租稅負擔率下降的主因有稅收對稅基缺乏彈性、愈來愈偏重直接稅的租稅結構無法有效配合經濟發展、租稅減免金額龐大及稅式支出增加、投資減少使得稅收流失、稅制改革推動不易等。
租稅負擔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9XEHB
台灣[編輯]
1990年臺灣租稅負擔率曾高達20%,不論是否包含社會安全捐,20年來呈現下滑的情形。不符OECD國家租稅負擔率自1965年以來反而有逐年增加之趨勢,並且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的租稅負擔率較低。[2]
依據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2010年至2016年臺灣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即勞工保險、健康保險等社會保險支出)分別為12.0%、12.9%、12.8%、12.6%、12.3%、12.7%及13%,只比產油國的阿聯、阿曼等國要高。[3]
中國(中國大陸)[編輯]
中國大陸2016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為17.6%。
香港[編輯]
香港地區2012年的租稅負擔率為13%,香港實行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但薪俸稅最高稅率17%、利得稅稅率16.5%、物業稅(房租收入)稅率15%,僅對少數商品(酒、菸、碳氫油及甲醇等)徵收消費稅(商品及服務稅),本地企業股息免稅等。
新加坡[編輯]
新加坡2014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為13.7%;2017年則為14.1%。
日本[編輯]
日本2010年至2011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6.3%、17.9%;2015年則為17.9%。
韓國[編輯]
韓國2010年至2012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9.3%、19.8%及20.2%;2015年則為18%。
美國[編輯]
美國2010至2012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7.6%、18.5%及18.9%;2015年則為19.8%。
英國[編輯]
英國2015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為26.5%。
法國[編輯]
法國2015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為28.2%。
德國[編輯]
德國2015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為22.9%
租稅負擔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9XEHB


葉匡時錯譯「超徵」 詹順貴痛斥:誤導大眾「不顧道德良心」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GdvwVy
「超徵」意思是『實際數大於預估數』,既不是超額徵收的簡稱,也不代表政府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更不表示政府違法徵收,「每年政府都會估算一個『預估稅收數額』,就是預期今年可以收到多少稅,但不可能這麼厲害,估這麼準,所以實際徵到的稅,一定會高於或低於預估值,高於預估值,就是超徵,低於預估值,就是短徵。」
葉匡時錯譯「超徵」 詹順貴痛斥:誤導大眾「不顧道德良心」
 國民黨籍前交通部長葉匡時錯譯「超徵」意思誤導大眾挨批。(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2023/01/04 20: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稅收超徵議題持續延燒,中央起初表示未討論「發現金」挨批,最終決定普發6000元又被罵大灑幣。國民黨前交通部長葉匡時指稱,「超徵」是指被徵收稅的人「被超收」,因此「還稅於民」應該是要還給被多收的人。對此,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痛斥,葉匡時公然誤導大眾,錯譯「超徵」的意思,「典型只有政治立場,不顧道德良心」!
 葉匡時昨(3日)發文稱,稅收超徵指的是某些被徵收稅的人被超收,「對於那些沒交稅的應該無所謂『超徵』吧?因此,『還稅於民』是否應該還給那些被『超徵』的人,而不是普發給所有國民?我如果是交稅大戶,我被超徵了,政府告訴我『對不起,你的稅被超徵了,現在我們要把從你那超徵的稅,平均發給每個國民』,這邏輯是否有點奇怪?」
 對此,詹順貴今天(4日)在臉書發文痛批,「當過交通部長的葉匡時不可能不懂什麼是超徵!雖然『超徵』這個用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讓人誤解,但實際情況為何?葉匡時擁有博士學位,又當過交通部長、高雄市副市長,絕對知道預算編列的相關問題;縱使真的那麼無知,也絕對有能力在網路蒐尋相關資訊,或有人際關係資源請教財稅專家。但他的貼文卻選擇用錯誤的邏輯進一步誤導社會大眾,典型只有政治立場,不顧道德良心。」
 知名律師林智群日前就解釋過,「超徵」意思是『實際數大於預估數』,既不是超額徵收的簡稱,也不代表政府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更不表示政府違法徵收,「每年政府都會估算一個『預估稅收數額』,就是預期今年可以收到多少稅,但不可能這麼厲害,估這麼準,所以實際徵到的稅,一定會高於或低於預估值,高於預估值,就是超徵,低於預估值,就是短徵。」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則今更白話地解釋「超徵」:「超徵,不是政府多收你的錢,是政府沒想到大家有辦法賺這個多錢。」
葉匡時錯譯「超徵」 詹順貴痛斥:誤導大眾「不顧道德良心」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GdvwVy


自由廣場》稅收超徵要還稅於民? 你誤會了!
2022/11/03 05:30
◎ 魏思源
自由廣場》稅收超徵要還稅於民? 你誤會了!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UjrpfK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日前審查財政部及所屬單位一一二年度總預算案,財政部長蘇建榮指出,今年全國稅收實徵數有可能突破三兆元,創歷史新高,超出預算數金額達四千多億元。
有立委指出,不少國家都有「還稅於民」的作法。例如,新加坡曾發了台幣一五四億元,平均每人領到六六○○元,另外港澳韓也都有退稅,詢問政府是否有打算「還稅於民」?也有民眾表示看到媒體報導政府稅收年年超徵,質疑政府為何不退稅?此外,更有民間團體認為,這些政府多收的錢,等於不當得利、違法所得,是對人民財產的不當掠奪,因此應該「還稅於民」。
今年全國稅收實徵數有可能突破三兆元,創歷史新高。(REUTERS)
其實一般人都誤解了,台灣所謂的「稅收超徵」係指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之金額,主要呈現政府稅收短估現象與程度,這種稅收預測誤差每年都一定會有。因此所謂稅收「超徵」的真實意義,其實就是徵得的稅收比財政部原先預估值高罷了,並不表示有「財政盈餘」或國家有不當得利,更不是指超出「應該徵收」的稅而無謂的增稅,如果是這樣,當然要退稅,因為政府多徵收了不該徵的稅,等於A了那些納稅人。這時無論政府是否處於赤字預算、債務餘額還有多種,這種「超徵」是沒得商量、一定要全部退稅「還稅於民」。
反倒是政府對應該收的稅不收,以致近廿年來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只能在十二%到十三%徘徊,稅率之低幾乎已可說是全球排名最末,甚至危及財政健全,政治人物卻無視於此,跟著某些公民團體起舞,藉機倡言「還稅於民」來討好民眾,著實有欠妥適。因此,在台灣物價持續上升,助長了稅收超徵,亮麗數字的背後隱憂重重,為期許落實財政紀律,與其主張效仿其他國家還稅於民,不如將超出預期的稅收用來償還政府的舉債,矯正政府以往債留子孫的不負責任態度,紓解世代不正義問題,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作者任職資訊業,宜蘭縣民)自由廣場》稅收超徵要還稅於民? 你誤會了!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UjrpfK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今年上半年我國各主要稅收占比  各國租稅負擔率概況  各國個人所得稅率比較  各國所得稅、營業稅占總稅收比重 所得稅好重 台稅負嚴重扭曲 - 財經要聞 - 工商時報
台灣人租稅負擔率全球最輕?財政部最新出爐的財政統計年報顯示,台灣租稅負擔率從1995年的17.5%一路降到2015年12.8%,但在看似大家租稅負擔輕的同時,合計個人綜所稅、企業營所稅的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不減反增,一路從25%提高至45%、今年上半年更高達51%。所得稅比重偏高,已造成台灣稅收嚴重失衡。
學者:應降個人綜所稅率
觀點-民粹操縱稅改 真相被遮蔽
表面上看,台灣租稅負擔率僅12.8%,幾乎已可說是全球第一低,連一向以低稅率著稱的新加坡,租稅負擔率2015年都還有13.7%、高於台灣。但台灣人真的沒有稅負壓力?答案恐怕正好相反。
根據財政部今年上半年的稅收統計,在1兆2,270億元總稅收,所得稅占稅收比重已高達51%台灣所得稅收所占比重在OECD國家中可說名列前茅,比美國占比47%還要高,即使是比起歐洲所謂社會福利國家,也不遑多讓。
除了所得稅占稅收比重高,其中個人綜合所得稅3,266億元、占了26.6%,更比營業稅占比(13%)高出一倍。業者指出,這顯示國人不僅沒有享受到低租稅負擔率的好處,繳交所得稅的壓力反而比其他國家都還高。
若再比較鄰近的出口貿易競爭主要對手韓國,韓國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僅29%,更被金融業者形容與台灣的51%是「天壤之別」,有業者指出,正因如此,台灣的高所得稅才嚇跑一堆產業發展所需的優質人才,不是人才出走,就是外籍人才不敢進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孫克難指出,一般而言,所得1/3拿來繳稅算是適中,但若是一個人努力工作,卻有一半的所得要拿來繳稅,反而傷害真正的公平性,也會導致人才外流與資金流失;他認為,最符合「量能課稅」精神的是消費稅而非所得稅,特別是個人所得稅。
以營業稅而言,孫克難指出,若以平均稅率來看,OECD國家營業稅率平均在25%,但台灣只有5%。財政部內部對歐美、OECD等全球主要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台灣現行5%的營業稅率的確已是全球最低。
目前全世界除了香港免稅,任何一個課徵營業稅的國家,稅率都比台灣高,包括跟鄰近的亞洲國家相比,大陸17%、新加坡7%、日本8%(預定後年提高至10%)、韓國10%。至歐美包括許多OECD國家在內,稅率都在15%以上,例如德國19%、法國20%、冰島25.5%、丹麥25%、匈牙利27%。
孫克難指出,在不景氣時,提高營業稅反而較景氣的時候較不會影響到物價,因為在市場供需的法則下,廠商不見得會把營業稅提高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況且,目前大多數重要的民生物資用品,都已免徵營業稅,政府在作稅制調整時,實在應該拿出魄力。
所得稅好重 台稅負嚴重扭曲 - 財經要聞 - 工商時報 http://bit.ly/37flSPf


國情統計通報 (mof.gov.tw)

升遷有天花板 女性所得差男性一截
 升遷有天花板 女性所得差男性一截 https://bit.ly/3mORm8Q
▲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108年綜所稅各類所得概況發現,平均每人總所得男性 64.1萬元,為女性41.4萬元的1.55 倍,而且男性平均每人的各類所得均高於女性,主要與女性職涯升遷仍有天花板效應等因素有關。(圖/財政部提供)© 由 NOWnews 提供 ▲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108年綜所稅各類所得概況發現,平均每人總所得男性 64.1萬元,為女性41.4萬元的1.55 倍,而且男性平均每人的各類所得均高於女性,主要與女性職涯升遷仍有天花板效應等因素有關。(圖/財政部提供)
根據財政部公布最新統計發現,108年綜所稅結算申報所得稅總額達6兆1295億元來自男性納稅義務人占58.5%,主要男性一般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承擔者。若進一步以平均每戶所得分析,兩性納稅義務人分別折算的平均每戶年所得比,近年來男、女大致維持在1.17:1,但平均每人總所得男性64.1萬元,為女性41.4萬元的1.55倍,而且男性平均每人的各類所得均高於女性,財政部分析,與女性職涯升遷仍有天花板效應等因素有關。
財政部統計,108年綜所稅結算申報所得稅總額,若按平均每戶年所得觀察,以新竹市132.3萬元最高,次為台北市127.7萬元,這與竹科高薪族群較多及北市為首都、工商業發達等因素有關。若再按兩性納稅義務人分別折算的平均每戶年所得比,近年來男、女大致維持在 1.17:1,108年各縣市中亦以新竹市1.32倍、台北市1.22倍較高。
▲財政部公布108 年綜所稅結算申報概況。(圖/財政部提供)© 由 NOWnews 提供 ▲財政部公布108 年綜所稅結算申報概況。(圖/財政部提供)
            ▲財政部公布108 年綜所稅結算申報概況。(圖/財政部提供)
若就各類所得觀察,108年綜所稅各類所得人總計1188 萬人,其中女性有股利及利息所得人數明顯多於男性,致占比為51.6%,較男性48.4%高出3.2個百分點,不過,平均每人總所得男性64.1萬元,為女性41.4萬元的1.55倍。
至於男性平均每人的各類所得均高於女性,財政部分析,因兩性勞動力參與率、就業情形、從事行業、工作職務、名下財產等狀況不同,女性職涯升遷仍有天花板效應等因素所致,其中涵蓋總所得近8成的薪資所得兩性差距倍數為1.36倍而執行業務所得男女差距1.86倍最高。
升遷有天花板 女性所得差男性一截 https://bit.ly/3mORm8Q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國情統計通報 (mof.gov.tw)


單身年收入42.2萬以下 免繳所得稅
 吳靜君/台北報導 6 小時前2021/10/20
單身年收入42.2萬以下 免繳所得稅 https://bit.ly/3G1wMtU
隨著物價上漲,綜所稅申報的免稅額、課稅級距與標準扣除額、部分特別扣除額都會調整。會計師計算,調整後年收入在42.2萬以下的單身社會新鮮人、84.4萬以下的雙薪頂客族以及有2個學齡前幼兒者4口之家,收入在126.8萬元以下者,都可以不用繳稅,預計2022年上路、2023年繳稅適用。(本報資料照片)©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隨著物價上漲,綜所稅申報的免稅額、課稅級距與標準扣除額、部分特別扣除額都會調整。會計師計算,調整後年收入在42.2萬以下的單身社會新鮮人、84.4萬以下的雙薪頂客族以及有2個學齡前幼兒者4口…
 隨著物價上漲,綜所稅申報的免稅額、課稅級距與標準扣除額、部分特別扣除額都會調整。會計師計算,調整後年收入在42.2萬以下的單身社會新鮮人、84.4萬以下的雙薪頂客族以及有2個學齡前幼兒者4口之家,收入在126.8萬元以下者,都可以不用繳稅,預計2022年上路、2023年繳稅適用。
 依據《所得稅法》,物價上漲指數(CPI)距離上次調整年度累計上漲達3%以上時,綜所稅的免稅額、課稅級距、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都會調整。綜所稅的免稅額、課稅級距上次調整是2017年,如今累計CPI漲幅已經達到4.03%;所以免稅額將從8.8萬元增加到9.2萬元、課稅級距也從54萬、121萬、242萬及453萬元,調高到56萬、126萬、252萬及471萬元。
 標準扣除額與薪資特別扣除額則是2018年調整,累計CPI上漲達3.21%,依此來看,標準扣除額可從12萬元提高到12.4萬元(有配偶者可達到24.8萬元)、薪資和身心障礙扣除額可從20萬提高到20.6萬元。
 會計師表示,如果依照目前調整幅度來看,單身者可享有的免稅額9.2萬元、標準扣除額12.4萬元、薪資扣除額20.6萬計算,收入只要42.2萬以下,就可以免繳稅;相較於現行40.8萬元(8.8萬+12萬+20萬)多了1.4萬元的空間。
 雙薪頂客族收入只要收入在84.4萬元(免稅額18.4萬、標準扣除額24.8萬、薪資41.2萬)就可以免繳稅;也較現行多了2.8萬元的空間。
 4口之家、育有2個5歲以下的小孩,總收入只要在126.8萬元(免稅額36.8萬+標準扣除額24.8萬+薪資扣除額41.2萬+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24萬)相較於現行的123.2萬元,增加了3.6萬元。單身年收入42.2萬以下 免繳所得稅 https://bit.ly/3G1wMtU


藏錢的4大妙招 https://youtu.be/g1019Vbcwj0?t=86
簡直堪稱大絕招 https://youtu.be/6CVdIm0FEVQ


2017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為12.9%--丹麥的租稅負擔率高達45.9%,瑞典為34.1%、挪威27.4%。此外,比利時的租稅負擔率為30.5%、義大利29.9%、法國28.5%、奧地利27.8%、希臘27.6%、英國26.9%、加拿大26.9%、德國23.4%、荷蘭24%,西班牙22.1%、瑞士21%也不低 https://bit.ly/2YwkVxm
https://bit.ly/2HnKZ87
2018租稅負擔率13.4% 11年新高  http://bit.ly/2WNZRSv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單身上班族 月入3萬免稅
分享單身上班族 月入3萬免稅到Facebook 分享單身上班族 月入3萬免稅到Line 分享單身上班族 月入3萬免稅到Google+
2017-09-02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公布稅改方案,綜所稅大減稅,除了調整股利所得課稅制度,綜所稅最高稅率降至四十%,並將標準扣除額由九萬元調高至十一萬元,薪資扣除額由十二.八萬元調高至十八萬元,估計將有五四二萬戶受惠,綜所稅免辦結算標準也大幅提高,單身上班族年收入三十七.八萬元以下、雙薪四口之家年收入九十三.二萬元以下,都不用繳稅。
財政部公布稅改方案,單身上班族減稅0.36萬到2.88萬。(歐新社資料照)
財政部公布稅改方案,單身上班族減稅0.36萬到2.88萬。(歐新社資料照)
單身上班族 減稅0.36萬到2.88萬
財政部官員表示,這次標扣額調高二萬元(有配偶者調高四萬元),薪扣額調高五.二萬元,以單身上班族為例,按適用稅率五%至四十%計算,可減稅三六○○元至二萬八八○○元;若是雙薪四口之家,更可減稅七二○○元至五萬七六○○元。以雙薪四口之家所得總額一五○萬元為例,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所得淨額適用稅率十二%,可減稅一萬七二八○元。
財政部官員說明,如果年所得低於一定標準,可以不用申報繳稅;綜所稅免辦結算標準是依「免稅額」(目前每人八.八萬元、七十歲以上十三.二 萬元)及「標扣額」(調高至十一萬元)的合計數計算,上班族還可計入「薪扣額」(調高至十八萬元),由於標扣額及薪扣額將提高,因此綜所稅免辦結算標準也大幅提高。
舉例而言,單身、沒有扶養親屬者,年所得十九.八萬元(免稅額八.八萬元加標扣額十一萬元)以下,不用繳稅;若是單身上班族、沒有扶養親屬,可再加計薪扣額十八萬元,年所得三十七.八萬元以下免稅。
雙薪四口之家 年收93.2萬免繳稅
若是已婚、無扶養親屬,年所得三十九.六萬元以下,不用繳稅;雙薪、沒有子女的頂客族,年所得七十五.六萬元以下免稅;若是雙薪、育有兩名子女的四口之家,可再多報兩人的免稅額,年所得九十三.二萬元以下,不用繳稅。
不過,財政部官員提醒,納稅人若有扣繳稅款及可扣抵稅額可申請退稅,例如薪資所得已經被扣繳稅款,就算符合綜所稅免申報標準,還是要報稅才可申請退稅,否則已扣繳稅款就白白送給國庫了。


朱敬一專訪》「掀起99%與1%的戰爭」股利分離課稅 等於幫大富豪減稅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檢視相片
時序入夏,當藍綠兩黨正如火如荼為年改、前瞻拉鋸戰之際,另一場攸關世代公平的稅改也悄悄展開。這場幾乎搶不到一般民眾眼球的改革,如果成真,將引爆全台「99% VS. 1%」的階級大戰。
總統蔡英文一句「內外資不同稅、是我心中的痛」,讓財政部在今年正式啟動稅制改革計畫,計畫將股利所得分離課稅,預計7月公布稅改方案、力拼立法院下會期闖關。蔡政府上台後的首次稅改,至此就像已駛離月台的列車,向著終點疾行。
頂尖萬分之一的大富豪,所得有9成以上是股利
面對政府稅改來勢洶洶,長期研究台灣所得分配、今年也甫因相關研究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駐WTO大使朱敬一,罕見在赴任瑞士後接受媒體專訪,直言股利所得分離課稅一旦成真,「是一件非常非常嚴重的事」、「頂尖萬分之一的大富豪,所得有9成以上是股利;一般人只有1成,如果分離課稅等於幫大富豪減稅,會嚴重影響公平。」
20150210-SMG0010-205-朱敬一專訪-吳逸驊攝150402.JPG
檢視相片
台彩今年春節祭出加碼希望能夠吸引買氣,尤其大樂透被列為這次加碼的重點,過年期間每天都開獎。(林俊耀攝)
2016-08-31-謝金河-取自謝金河臉書
然而,這波稅改要把股利所得與其他綜合所得分離課稅,表面上看似要解決資金外逃問題,骨子裡卻可能重擊賦稅制度所要達成的社會公平原則。「為了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富豪,動搖最基本的公平課稅、綜合所得稅累進原則,是本末倒置!」
股利分離課稅,問題出在哪?
「累進稅率的綜合所得稅,幾乎是憲法公平原則最重要的實踐,」朱敬一指出,累進稅率的用意,就是希望所得高的人多繳些稅以確保公平,因此所得越多、稅率越高。而目前政府訂出5%到45%的稅率級距,是為促進階級平等的最重要手段。
但政府若讓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破壞稅率累進機制,等於打破原本賦稅制度應有的公平意義。朱敬一與研究團隊以財政部全台灣六百多萬戶的所得稅結算申報資料為基礎,分析社會中收入前20%到前0.01%的人的收入來源。分析發現,收入越高,其收入中資本所得高達九成五以上是股利所得。而在各種資本所得中,股利所得又佔富人資本所得的大宗,意即股利是社會上極富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20170712-SMG0035-2014台灣家戶所得組成-01.jpg
檢視相片
現在財政部所端出的稅改方案中,這些富人原本該被課徵45%稅率的股利所得,將來只要繳30%、甚至更低。而根據《風傳媒》日前試算,若股利分離課稅,全台萬名富豪平均每年將減稅超過400萬元。朱敬一直言,中產階級主要收入來源是薪資、不是股利所得,未來就算股利分離課稅也沒有太大差別;而以股利所得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頂尖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富人,一旦分離課稅,就是最大受益者。
延伸閱讀:朱敬一《公平五論》:快速趨向不公平的台灣 令我心痛
朱敬一批,政府稱要拉近內外資稅率差,卻又不肯調高外資稅率;而有能力把國內資金轉成假外資的,就只有所得前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大富豪,這也讓分離課稅儼然只為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富豪所設計,「簡單說,這就是專門為大富豪降稅的主張,只是用股利分離課稅做幌子!」
20170512風數據.股市.號子即景.
攝像者: 陳明仁攝
檢視相片
朱敬一批,政府稱要拉近內外資稅率差,卻又不肯調高外資稅率,就是專門為大富豪降稅的主張,只是用股利分離課稅做幌子!(資料照,陳明仁攝)
更甚者,股利分離課稅一旦改革,更形同移走未來為富人降稅的關鍵路障,讓「富人降稅」將越來越容易。朱敬一說,即使目前執政黨能控制國會,但將來無人能保證行政部門是否還能與立法院合力運作;而股利分離課稅後、股利所得的稅率參數單一化,意即未來以股利所得為所得最大宗的富人要再為自己降稅,就只要繼續遊說政府調降單一股利所得稅率就好,「這不只是現在人民駡幾句;將來會一再被拿出來駡。」
股利分離課稅,資金就回來了?
儘管支持稅改者認為,股利所得分離課稅後假外資回流,可重新挹注國庫收入,但朱敬一指出,影響稅收、投資或資金移動的因素非常多,無法簡單歸因於特定稅制。朱敬一以當年營所稅調降為例,支持調降者認為降稅,外人投資就會來,但最後根本無人深究投資究竟有沒有因為降稅而來。
延伸閱讀:朱敬一教你一次讀懂《21世紀資本論》
朱敬一也苦笑,指幾10年來主張「降稅救經濟」的論調一再重複,已再再證明只是「詐騙集團」的電話錄音,好比當年政府調降營所稅希望吸引外資,但央行總裁彭淮南分析發現營所稅調降前後數年的投資變動百分比是負值,由此可見降稅沒有吸引投資。「如今社會受騙這麼多次,何苦還要聽信類似說詞?」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彭淮南。
檢視相片
央行總裁彭淮南分析發現營所稅調降前後數年的投資變動百分比是負值,由此可見降稅沒有吸引投資。(資料照,曾原信攝)
更甚者,股利分離課稅能使假外資回流的說法,也完全違背財政學理。朱敬一解釋,租稅設計從來不是以「極大化稅收」為單一考量,行為引導、稽徵成本等都該納入權衡。好比政府之所以要課遺稅、為捐贈減稅,就是要引導人民多做公益。如果只想著增加稅收,反而輕忽其他的賦稅目的。
內外資稅率差異,蔡英文難解的痛?
撇開分離課稅是否為富人量身打造的質疑,內外資稅率差異究竟是否真的「那麼痛」,也值得深究。朱敬一攤開全球各國營所稅和營業稅的數字,直言相較於台灣營所稅和營業稅分別為17%和5%,香港的17.5%和0%、新加坡20%和5%、甚至是法國的33.33%和19.6%,差距都比台灣來得大,更不用提德國、瑞士及北歐國家,但這些國家都沒有因「稅率不平」而陷入困境。
美國股市,華爾街。(美聯社)
檢視相片
美國股市曾造就華爾街巨富,也引發佔領華爾街的運動,抗議不公。(資料照,美聯社)
更甚者,若稅率一定要向國外看齊,如此標準終將只剩開曼群島符合要求。「有人說台灣要為富豪降稅,否則會完蛋,」朱敬一不客氣的說,全球有「一拖拉庫國家」租稅比台灣重,若稅越重、投資越少的邏輯成立,那「一拖拉庫國家」早該滅亡了。
減少內外資差距,可調降綜所稅最高稅率或提高外資稅率
「資金流不流動是一個問題,但公平也是問題,這是不同的價值,」朱敬一坦言,內外資稅率不平是事實,差距到了一定程度也確實有資金流動問題、或造成假外資增加而使稽徵成本變高。但這個問題不表示一定得靠股利分離課稅、為大富豪降稅、犧牲公平來解決。
他舉例,若現在內外資稅率有差異,將綜所稅最高稅率從45%調回40%、或調高外資稅率、或是針對特定有財力以假外資方式避稅的富人調整稅率,都是可能的解法,「怎麼看,都沒有道理去做股利分離課稅這種幾乎掀起99%與1%戰爭的事。」
20150210-SMG0010-211-朱敬一專訪-吳逸驊攝.JPG
檢視相片
朱敬一表示,「怎麼看,都沒有道理去做股利分離課稅這種幾乎掀起99%與1%戰爭的事。」(資料照,吳逸驊攝)
內外資稅率、兩稅合一 都有檢討空間
朱敬一坦言,內外資稅率、兩稅合一等的確都有檢討空間,但是不同稅會互相影響,因此要解決一種稅的問題,必須整體、全面性地檢討,不能自以為是地跳躍至「股利分離課稅」的結論。他也批評,擁護稅改的人喜歡「看數字說故事」,但說故事必須要以完整的理論與圓融一貫的哲理思考做基礎,「由沒有理論串接的數字亂說故事,只能算是童話故事。」
通過10次E-mail 大概已說服林全
訪談間不斷以「嚴重」形容此次稅改的朱敬一,不諱言自己也已經向行政院長林全表達擔憂。「我的意見都有完整地向林全反映,為此事也前後與他通過10次E-mail,我大概已經說服了他,現在希望幫他說服其他人」,儘管未身居稅改核心,朱敬一仍不願看到政府提出嚴重違反公平正義的政策,直言若稅改成真,將打擊為政府服務的人的鬥志與士氣,「包括我在內。我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


避全球版肥咖 台有錢人搶當香港稅務居民
中時電子報作者王姿琳╱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7年3月26日 上午5:50
分享推薦
工商時報【王姿琳╱台北報導】
因應台美肥咖條款,政院日前通過《稅捐稽徵法》5條之1修正案,授權財政部可和外國洽簽稅務資訊交換協議,立法院將於本周三(29日)審查。資深會計師觀察,因應此項修正,許多高資產人士將會把錢搬到香港,搶當香港的稅務居民。
安永會計師林志翔分析,香港只對當地所得課稅,稅率最高17%;相較台灣全球課稅、綜所稅稅率最高45%低了許多;另考量資產移轉與傳承,香港不課遺贈稅,台灣10%不僅有、現在還要調高稅率,從稅率配置的「效率」來看香港相對便宜,有錢人選擇將錢停泊在香港很合理。
只不過,搭配反洗錢趨勢,想直接把錢放在香港金融機構也沒那麼容易。林志翔表示,以往只要1年在香港待超過180天,或在當地有永久住所,就可以成為香港稅務居民;但現在盡職調查(KYC)越趨嚴格,若單純要開戶存入巨額款項,他不認為銀行敢收,所以近來興起藉由「取得港簽成為香港稅務居民」的方式,就可以合理將資產移轉至香港。
林志翔指出,主要取得簽證方式有3,分別是取得香港公司offer的高階專業經理人;擁有諾貝爾獎、奧林匹克選手等特殊成就的優秀人才;最後是近來最夯的企業家身份,若大老闆在香港有投資計畫,提出申請後,香港政府同意就可以取得簽證。而上述3項簽證,只要在港連續待滿7年,亦可以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不願具名的資深會計師分析,由於CRS(金融帳戶資訊主動交換標準,簡稱全球版肥咖)被交換出去的都是非稅務居民,即便香港接下來將擴大交換國家,從目前僅日本及英國2國擴展到74國,但有錢人只要成為香港稅務居民,也不用擔心被交換出去。
此外,外界擔憂香港會將稅務資訊交換給大陸,會計師也說,只要主觀與客觀上不構成大陸稅務居民身份(1年離境累計逾90天者),就可以順利避開被交換給大陸的可能性
會計師說,原以為交換範圍包括資金配置最多的陸、港、澳三地,沒想到卻排除。在《兩岸租稅協議》和《港澳關係條例》卡關的狀況下,未來高資產人士無須移往維京群島等租稅天堂,只要合法將錢配置在香港,不僅台灣國稅局查不到稅,也可逃過陸版肥咖,大大提高有錢人轉進香港的誘因。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所得稅全面減稅 你省多少一張圖詳解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608萬戶小確幸來臨!財政部昨宣布,由於物價上漲,明年個人綜合所得稅全面減稅,除一般人免稅額從原先8.5萬元增至8.8萬元、扶養70歲以上直系親屬免稅額從12.75萬元提高至13.2萬元外,課稅級距也放寬,估平均每位繳稅戶減稅1776元,全體納稅人可支配所得可增加68億元。新制預計明年上路,後年5月申報適用。《蘋果》報導,根據我國《所得稅法》,只要當年度(指前一年11月至當年10月)的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年度上漲3%以上,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扣除額、身心障礙扣除額及課稅級距,就應依上漲幅度調整。賦稅署副署長盧貞秀昨指,2016年物價指數年均數已達104.78,較2012年11月調整時物價指數年均數101.67高出3.06%,符合調整門檻。許虞哲表示,目前綜所稅免稅額8.5萬元,明年會調到8.8萬元,等於每人增加3000元免稅額;如果扶養70歲以上直系親屬,免稅額由12.75萬元調高為13.2萬元,等於扶養每位長者可增4500元免稅額。(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為什麼台灣不能再減稅?|財經時事|201 : 2|天下雜誌第608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俞國華之後,時隔二十七年,再一次出現財稅背景出身的行政院長林全內閣,如今處境艱難。民主化後,被改得千瘡百孔的台灣稅制,正遭逢新一波的反挫。

兩年前,因應政府舉債上限到頂,差點編不出預算,民氣可用而通過的多項稅改,好不容易加稅七百億元。加上房屋稅修法,地方政府可以進帳四十億。

如今,前行政院長陳?槓上財政部長許虞哲,跳出來說,「房屋稅違憲,要降稅」、反對遺產稅修法;工業總會大老、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喊出,乾脆廢掉兩稅合一,將股利所得採分離課稅。而政府為了留才、攬才,薪資所得也要減稅。

「當時稅改的反對者,趁著時空環境改變,抓到著力點回來了,」台灣財政學界大老,前立委、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商學院院長曾巨威分析。

八年前,前總統馬英九剛上任時,大降遺產稅、贈與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認為可以救經濟。如今,再度政黨輪替,各種拚經濟的理由,讓不斷減稅的歷史似乎正在重演。

到底台灣租稅的真相是什麼?稅制如何綑綁台灣競爭力?

「台灣的財政已不存在有人減稅得利,卻不需有人加稅受害的空間,」政大財政系副教授陳國樑直言。

綑綁一

有人得利,就有人受害

綑綁台灣稅制改革的第一條繩索,就是台灣低到不能再低的稅收。

根據財政部資料,台灣去年租稅負擔率(政府稅收佔GDP的比例)僅一二.八%,在主要國家中敬陪末座。甚至比城市國家新加坡還低近一個百分點;跟競爭對手國韓國,更是差了近六個百分點。(見表一)

六個百分點是多少錢呢?以韓國經濟規模估算,等於每一年,韓國政府比台灣多二.五兆台幣,等於蓋五座高鐵的錢,可以做建設。

「擴大財政支出可提振景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認為,韓國去年經濟成長率二.六%,遠高於台灣的○.八五%,原因之一就是有錢刺激景氣。

許多企業主質疑,台灣企業與個人繳一堆健保費、勞退……,等於繳稅,但即使加入這些,台灣租稅負擔率也僅一八.五%,遠低於美、韓、日,甚至比德國低十九個百分點。

台灣的稅收還能再低嗎?總被批評沒有效率的政府,可以再縮小嗎?答案是:空間不大。

二十五年來,台灣政府支出佔GDP比例從三一.○九%,掉到一六.九七%,萎縮近一半,近兩年更連創新低。換言之,台灣人對政府要求愈來愈高,但各級政府卻愈來愈沒錢做事。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批評,台灣稅改從來就不看總體均衡,無視於低稅的事實,「永遠是單一的稅,拿來跟別國比,而且只跟比我們(稅率)低的比。如果這樣下去,只有一個結論,我們會變成開曼群島。」

台灣稅率向位在赤道的開曼群島靠攏,但台灣人的理想國卻是遠在北歐的福利國。想要福利卻不願納稅,這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綑綁了台灣。

綑綁二

所得稅該改,卻改不了

而最動彈不得的,就是個人綜合所得稅(綜所稅)的改革。

前總統陳水扁將土地增值稅減半,前總統馬英九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失敗,包括林全在內都預期,證所稅二十年內不可能再復徵。買賣房地產、股票賺的錢愈來愈輕稅或不用繳稅,最大稅源就只剩所得稅。

二○一○年,馬政府將台灣營所稅率降到一七%,綜所稅取代營所稅成為台灣第一大稅,窮政府很怕再失去稅收,更不敢輕言改革。

綜所稅的課稅所得包括:薪資所得、股利所得、租賃所得、買賣房屋所得等,加總之後,所得高的稅率高,所得低的稅率低,有平衡所得差距的效果。

但實況是,現行綜所稅制度的設計,稅基嚴重傾斜,壓在領死薪水的上班族與領股利的股東身上。

財政部最新綜所稅分析顯示,近六百萬戶申報綜所稅,比全國總家戶少了二二九萬戶。申報後,完全不用繳稅的佔三五.五%。再加上不申報、申報後不用繳的戶數,就超過台灣一半。

稅率只有五%的家戶,也有二五○萬戶左右。加總八五%以上的台灣家庭,不繳稅或繳極低的稅。

陳國樑認為,台灣繳稅的人太少。他舉在美國念書時為例,一年領十個月獎學金,一萬五千美元,就得繳聯邦稅、州稅、市稅。

為什麼台灣這麼少人繳稅?原因是,除了薪水一毛都跑不掉,其他所得都有避稅巧門。

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經理陳信賢分析,綜所稅的薪資所得扣除額,一人固定只有十二.八萬,年收入一百萬,就是八十七.二萬要繳稅。

包租公可扣抵四三%費用,只有五十七萬要課稅。課稅所得就差了三十萬。這個差距隨著所得變高,會愈來愈大。

此外,一位金融業理財主管透露,許多高資產有錢人會設立各種紙上公司,房地產、股票都透過投資公司去持有,所有日常花費買家電、水電費、油錢、機票旅遊都列為投資公司的費用。另外,台灣對於捐贈扣抵額沒有上限,也造成許多高所得者成立基金會,靠捐贈節稅。

財政部一○三年度綜所稅淨額為零之各類所得申報統計表顯示,竟然有人所得超過七百萬,卻不用繳稅。

國家財政愈來愈依賴綜所稅,綜所稅愈來愈依賴受薪階級與領股利的股東,使得政府愈不敢大刀闊斧地改革所得稅。

而在人才比資本更有價值的年代,綜所稅的高稅率,阻礙了台灣往前走的可能性。

爆肝的人,繳最多的稅

台灣綜所稅最高稅率為四五%,與中國一樣,遠比韓國的三八%、新加坡的二五%、香港的一七%來得高。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指出,台灣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外資持續買台股,但這一、兩年,年薪百萬美元的研究與銷售主管、明星分析師與銷售人員卻愈見凋零,愈來愈多外資券商撤出台灣,轉到香港,綜所稅率太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很多人誤會那些人都是資本家,」新創企業出身的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口中的「那些人」,是指外籍高階白領人才,「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打工仔,只是他們做全世界生意,拿到比較好的薪資,我們應該歡迎他們來台灣消費,或是運用他們的能力,提升台灣跟國際的連結才對。」

余宛如強調,國際資金找投資團隊,第一就要看台灣有沒有了解國際市場的「國際人才」。台灣因為綜所稅稅率極高,即使環境不差、物價低,但高稅率的確驅趕高薪資的國際人才

行政院九月初通過留才攬才方案,模仿國外做法,外國人才來台前三年的薪資所得有租稅優惠。做法可能有:薪資所得折半報稅,或只以境內所得申報。

但這也引發另一個爭議,中華民國的「人才」為什麼反而要繳高稅?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一三年綜所稅應納稅額近半為薪資所得,薪資所得的一半是稅率最高組所繳。

「我原本要的是股利很多或炒房賺很多錢的人,分配給低所得的人,但現在看到的是爆肝賺很多錢的人、帶來附加價值的人,他們的錢給薪水很少的人,」陳國樑嚴肅地說。

內外資稅率差距的真相

目前,財政部只敢對外籍人士開小門,完全不敢提更大規模、更具企圖心的綜所稅改。因為,兩稅合一改革後,被加稅的大股東也虎視眈眈,想要藉機動綜所稅。

企業界普遍批評,外資領股利所得只需分離課稅二○%,台灣人股利所得要與其他收入合併繳綜所稅,最高四五%。內外資稅率差距二十五個百分點,使得大家紛紛變成假外資,或者不願領股利,長期持股。因此主張股利所得應全面分離課稅,跟外資一樣稅率二○%才公平。「根本不能這樣比的,」曾巨威扯大了嗓門說。

他指出,外資在台灣繳的是預扣稅,這些所得回到母國再被課所得稅,所以外資投資台股的總體稅負不見得低。

即使是只算在台灣繳的稅,外資一直以來都不能兩稅合一。外資投資台灣企業的實際稅負是:營所稅一七%,加上企業繳稅後分給股東的利潤,乘上稅率二○%,加總稅率三三.六%。(算式見左頁表)

而台灣適用最高稅率四五%的股東,企業繳的稅,到股東繳個人所得稅時可以扣抵一半,因此總稅率是四九.六八%

「內外資真正的稅率差距只有十六個百分點,根本不是企業講的二十五個百分點,」曾巨威批判,財政部起碼應該對外澄清事實,「行政院長是財稅學者出身,加上主計長、政委、財長,這是內閣史上財政幫最多的時刻,卻放任減稅戰場漫天開啟,都不講話。」

擔任立委期間,曾巨威就曾警告財政部新增最高稅率級距四五%,拉高綜所稅率,可能會引發反撲。

他認為,內外資稅率差距的確存在,但會比外資繳更多稅的,都是高所得者。現在企業主張的方法,等於是在幫特定人減稅。(見表二)

根據財政部統計,八成股利是由最高所得組拿走。所得淨額一千萬以上的家庭,股利可扣抵金額是次高所得組的近八倍。「除非台灣人普遍認為,貧富差距在台灣已經不是問題了,」他主張。

表面上,台灣財政困窘,窮人、富人站在對立的兩極,有人得利,必有人受害。但實際上,整個國家的貧窮,正在反噬所有政策的美意。

綑綁三

企業租稅負擔也沒有降低

一○年,台灣大降營所稅到一七%為例,當時馬英九政府喊出降稅拚經濟。

但資誠與世界銀行合作的各國企業總稅負調查卻顯示,二○一六年台灣企業總稅負三四.五%,其實與二○○七年差異不大。

原因是,台灣勞工稅在○八年跳升超過六個百分點,抵銷了降稅的好處(見表三)。所謂勞工稅,包括了雇主負擔的勞健保費、退休金、社會安全捐等。

自一二年起,對企業而言,勞工稅已經高過所得稅。目前,台灣勞工稅一八.四%,較全球平均一六.二%,高出二.二個百分點。(見表四)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細數這幾年,企業主負擔的法定勞動成本:勞保負擔七成、健保負擔六成、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些都和薪水掛鉤,員工薪水愈高,雇主負擔跟著增加,」他說。

據工總試算,雇主額外負擔的法定勞動成本約是薪資的兩成,這影響了企業新增員工的意願。「是誰偷走了那塊乳酪,就是政府,」蔡練生以暢銷書書名形容,雇主負擔的法定成本增加,才導致員工加不了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租稅負擔率無法提高,卻希望效法北歐國家擁有完善的福利制度、社會安全網。沒有足夠的錢,各項保險費只能要求企業分攤,恰恰抵銷了減稅的效果。目前,福利已成為中央政府總預算排名第一的支出,且快速成長中。

「台灣沒辦法再減稅是事實,」朱敬一認為,要解決台灣租稅的困境,第一件事就是必須體認台灣沒辦法再減稅。

目前,所有雪花般飛來的稅改建議,片面來看均有其道理。但他主張,台灣社會應該全盤討論稅改的優先順序,再來決定,哪些稅基於什麼目的該先調降,哪些稅可以調升。

被稅制五花大綁的台灣,稅制改革牽一髮法動全身,需要財政幫內閣主導議題,尋找全面性的解方。


現有營所稅是十七%合理提高營所稅稅率二十%至二十五%/台灣不繳稅者達卅二%, ○.八%的人繳綜所稅額的四十七%/二○一三年台灣租稅負擔率僅十二%,幾乎是世界最低,比韓國的十七.九%、新加坡的十三.七%、香港的十三.四%都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稅稅率最高45%/GDP造假/「取得港簽成為香港稅務居民」的方式,就可以合理將資產移轉至香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今年上半年我國各主要稅收占比  各國租稅負擔率概況  各國個人所得稅率比較  各國所得稅、營業稅占總稅收比重 所得稅好重 台稅負嚴重扭曲 - 財經要聞 - 工商時報
台灣人租稅負擔率全球最輕?財政部最新出爐的財政統計年報顯示,台灣租稅負擔率從1995年的17.5%一路降到2015年12.8%,但在看似大家租稅負擔輕的同時,合計個人綜所稅、企業營所稅的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不減反增,一路從25%提高至45%、今年上半年更高達51%。所得稅比重偏高,已造成台灣稅收嚴重失衡。
學者:應降個人綜所稅率
觀點-民粹操縱稅改 真相被遮蔽
表面上看,台灣租稅負擔率僅12.8%,幾乎已可說是全球第一低,連一向以低稅率著稱的新加坡,租稅負擔率2015年都還有13.7%、高於台灣。但台灣人真的沒有稅負壓力?答案恐怕正好相反。
根據財政部今年上半年的稅收統計,在1兆2,270億元總稅收,所得稅占稅收比重已高達51%台灣所得稅收所占比重在OECD國家中可說名列前茅,比美國占比47%還要高,即使是比起歐洲所謂社會福利國家,也不遑多讓。
除了所得稅占稅收比重高,其中個人綜合所得稅3,266億元、占了26.6%,更比營業稅占比(13%)高出一倍。業者指出,這顯示國人不僅沒有享受到低租稅負擔率的好處,繳交所得稅的壓力反而比其他國家都還高。
若再比較鄰近的出口貿易競爭主要對手韓國,韓國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僅29%,更被金融業者形容與台灣的51%是「天壤之別」,有業者指出,正因如此,台灣的高所得稅才嚇跑一堆產業發展所需的優質人才,不是人才出走,就是外籍人才不敢進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孫克難指出,一般而言,所得1/3拿來繳稅算是適中,但若是一個人努力工作,卻有一半的所得要拿來繳稅,反而傷害真正的公平性,也會導致人才外流與資金流失;他認為,最符合「量能課稅」精神的是消費稅而非所得稅,特別是個人所得稅。
以營業稅而言,孫克難指出,若以平均稅率來看,OECD國家營業稅率平均在25%,但台灣只有5%。財政部內部對歐美、OECD等全球主要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台灣現行5%的營業稅率的確已是全球最低。
目前全世界除了香港免稅,任何一個課徵營業稅的國家,稅率都比台灣高,包括跟鄰近的亞洲國家相比,大陸17%、新加坡7%、日本8%(預定後年提高至10%)、韓國10%。至歐美包括許多OECD國家在內,稅率都在15%以上,例如德國19%、法國20%、冰島25.5%、丹麥25%、匈牙利27%。
孫克難指出,在不景氣時,提高營業稅反而較景氣的時候較不會影響到物價,因為在市場供需的法則下,廠商不見得會把營業稅提高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況且,目前大多數重要的民生物資用品,都已免徵營業稅,政府在作稅制調整時,實在應該拿出魄力。
所得稅好重 台稅負嚴重扭曲 - 財經要聞 - 工商時報 http://bit.ly/37flSPf


各國/各地區政府總稅收(包括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又稱為"租稅負擔率"  https://is.gd/wamQGJ

 


兩稅合一爭議,產官學怎麼說?

兩稅合一是指,股東取得公司配發的股利時,公司已繳了營利事業所得稅,股東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可扣抵。舊制完全扣抵;新制只能扣抵一半。

台灣早期實施兩稅合一,是為了避免對股東重複課稅、鼓勵投資,但投資不但沒有增加,還造成國家稅收嚴重損失。2年前財政部改採股利所得減半扣抵,但同時新增綜所稅最高稅率45%,引發了國內大股東不滿內外資稅率差距太大的爭議。以下為三方看法:

企業主

外資就源扣繳20%,本國自然人最高要課45%的稅,相差25個百分點,希望改採股利分離課稅。

財政部

內外資總稅負的差距為16.08 個百分點,非25個百分點。

◆以公司稅前盈餘100元為例

本國人/非居住者*

公司階段 賺100元,僅17元要納稅

個人股東

應納稅額*

稅率-可扣抵稅額

可扣抵稅額8.5元 可扣抵稅額0元

(83+8.5) *45%-8.5 =32.68/(83+0)*20%-0=16.6

總稅負

17+32.68 =49.68/17+16.6 =33.6

總稅負差異 16.08=49.68-33.6

*非居住者:1年內在台停留未超過183天者

學者

若採股利分離課稅,將不利所得重分配。

研究整理:盧沛樺 資料來源:財政部

------------------------------

專訪 財政部常務次長吳自心

稅制要調整,但總稅收不能變

景氣差,引發各路人馬在稅制上漫天喊價,考驗新政府堅持落實2年前規劃上路的「財政健全方案」決心。前賦稅署長、財政部常務次長吳自心指出,無論外界要求檢討聲浪多大,主要原則是「維持稅收不變的情況下,所有調整有加、有減。」

吳自心一心想跟外界溝通的是,稅改和所得重分配有關,如果所得分配失衡,社會不穩定,將不利經濟成長。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兩稅合一改革,股利所得減半扣抵政策,遭到很多反彈。財政部現在如何因應?

答:這牽涉到稅制結構的問題。如果現在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稅率20%。許多現在根本不用繳稅,或是綜所稅率只有5%、10%的人,反而是加稅。這會形成一種情況,高所得者減稅、中低所得者加稅,這個稅制能做嗎?不能做的話,若變成20%以下的人可維持原先綜合所得稅的稅率,那稅制要調整範圍就很大。

外界對資本市場的課稅一直有不同的聲音,立法院也希望我們檢討,但稅制調整是滿複雜的社會工程。財政部不只看資本市場,每個市場都要兼顧。也有學者主張,所得稅是目前所有稅制中,少數具重分配功能的稅,股利所得分離課稅,會影響重分配的功能,稅改要考量這點特性。

問:地方政府的房屋稅爭議,財政部有方案嗎?

答:豪宅稅調整所影響是在台北市,那是稅基的部份,因為其他地方的問題相對沒那麼顯著。

過去房屋標準單價30年沒調整,長期以來,學者主張提高不動產持有稅,因為我國持有稅未調整前,房屋稅和地價稅加起來大概在市價千分之一左右,但歐美國家的話大概在百分之一,差了10倍。現在持有稅增加了,但跟美國或其他國家比,不見得重。只是我們民眾輕稅習慣了,驟然間做大幅度的調整,稅負感覺變重。

現在房屋稅評定的價格是每3年調整一次,考量3年一次變動幅度太大,正研議改2年就動一次。(編按:財政部10月4日和地方政府開會,達成共識是評定房屋標準價格維持3年不變,但未來仍可能配合內政部修法,當公告地價的評定期程由3年變2年,房屋標準單價評定跟著縮短。)

中長期的計劃是由財政部和內政部合作,發展精進核實估算地價的機制,基本上希望最後以實價課稅。但稅基變大,還要維持原先的稅率嗎?房屋稅跟地價稅的稅率一個要用百分比、一個要用千分比嗎?這些也要配套檢討。

問:整體而言,新政府的稅改想法?

答:院長的交代是,維持稅收不變的情況下,做稅制調整,所以任何的調整都要做到這樣的考量,有加有減。

社會有一個聲音說你要加我們的稅,應該先把逃漏稅追回來,所以我們也在努力。(康陳剛協助整理)

-------------------------------------------------

因稅率高達35% 美企海外藏資金2.5萬億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0日, 2016

蘋果公司在愛爾蘭Cork市的歐洲總部。(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6年09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美國公司稅率高達35%,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統計為35個工業化國家中最高,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杭特(Andrew Hunter)估計,美國企業因為高稅率而藏在海外的資金高達2.5萬億美元,約當美國年度GDP總額的14%

在這2.5萬億美元的海外藏錢中,美國大型生技公司和科技公司的占比分別高達27%和40%,其中光通用電器(GE)和微軟公司就在海外藏了1,000億美元以上的巨款。杭特認為,如果企業將這些資金匯回美國,美國經濟可望獲得強大的支撐。

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的分析師格林伯格(Scott Greenberg)解釋,造成美國企業大量海外藏錢的主因是美國海外獲利匯回美國的公司稅率35%太高,他們便將資金移往稅率最低的海外國家,例如輝瑞藥廠、臉書、蘋果公司等都將資金停泊在公司稅率僅12.5%的愛爾蘭

此前,蘋果公司遭歐盟要求補稅145億美元,因愛爾蘭的低稅率已被其視為「國家補助」。蘋果公司目前握有現金超過2,000億美元,多數藏在海外。

《金融時報》報導,麥當勞可能是繼蘋果公司之後,第二家被歐盟要求補稅的美國企業,補稅金額恐達5億美元,因為其盧森堡子公司獲利18億美元,但平均稅率僅1.49%。#

-------------------------------------------------------------------

回擊房屋稅重稅批評 學者:似是而非

2016-08-11  11:19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回擊各界對房屋稅重稅質疑,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批評,對房屋稅違法違憲、「傷及稅源的樹木本體」(果樹理論)的說法似是而非,爭議最大的台北市,今年9成自住房屋稅負平均不到5000元,非自住房屋平均也僅2萬元,並未如外界渲染的過重情形。

  • 政大法律系教授郭明政、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林祖嘉中國科大商學院院長、前立法委員曽巨威及張金鶚,今召開記者會,公開支持房屋稅合理調整。 (記者吳佳蓉攝)

    政大法律系教授郭明政、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林祖嘉中國科大商學院院長、前立法委員曽巨威及張金鶚,今召開記者會,公開支持房屋稅合理調整。 (記者吳佳蓉攝)

政大法律系教授郭明政、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林祖嘉中國科大商學院院長、前立法委員曽巨威及張金鶚,4位來自財政、經濟、地政、法律背景學者,今召開記者會,公開支持房屋稅合理調整。

林祖嘉表示,在台灣所得稅最高稅率達45%,在國際中偏高,但整體租稅負擔率僅占GDP的12.8%,遠低於先進國家平均20%水準,很大一部分與財產稅、銷售稅過低有關。對此曾巨威補充,現行台灣房屋稅加地價稅總計僅占GDP的0.88%,僅有OECD國家水準的一半左右,顯著偏低。

以增進地方政府財政自主、健全公共建設為目標,林祖嘉建議,房屋稅仍應調整,但台灣有近85%家庭僅擁有一戶自住房屋,因此應朝自住輕稅、非自住稅高調高的方式調整,以符合租稅公平。

曾巨威則認為,房屋稅「可修不可廢」,具體建議房屋稅自住稅率應從1.2%降為1%,限定1~2內適用,標準單價漲幅應適用新舊屋,但可靈活「打折」減緩衝擊,相對房屋折舊年數及殘值率則可降低。

張金鶚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房屋稅是地方建設重要財源,地方財政一定要有人負擔,有必要積極調整,同時,重點不在於課不課,「而是應討論如何合理分攤,不樂見地方政府因外界爭議而在房屋稅調整上卻步。」

4位學者共同建議,整體房屋稅制、稅負應循序漸進調整,短期地方政府仍應積極合理調高房屋稅;中期來說,財政部應檢討房屋稅制度,例如降低自住房屋並提高非自住房屋稅率,或由每3年改為每1年調整。最終長期,財政部及內政部應檢討將房地合一一併課徵財產稅,並以實價登錄為基礎。

相關影音

 ----------------------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台灣租稅負擔率低,每人平均背債24.2萬|數據圖表|201 : 4|天下雜誌第598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報稅季節尾聲,但台灣租稅負擔率比其他主要國家都來得低,只有12.8%,而政府又舉債因應支出,導致每人身上都扛著24.2萬的國債。除了稅率低的問題,稅制不公也拖累國庫,所得稅是主要的稅收來源,廣大的受薪族貢獻近半稅收,富人透過繼承、資本利得獲得的財富,對稅收貢獻卻有限

--------------------------------------------

彭明輝:火車出軌,要換司機,更要換腦袋

2015/12/14
作者:
彭明輝
關鍵字: 藍綠 政黨輪替 總統大選 國民黨 民進黨 產業政策 經濟發展 愛爾蘭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如果藍綠背後的財團早已勾結一氣,立法院的藍綠黨鞭交情好到匪夷所思,政黨將是換湯不換藥,即便輪替一百次也於事無補。如果藍綠背後的意識形態、財經思想與產業政策還彼此雷同,掉在同一個陷阱內,就更別指望政黨輪替可以解決問題。

如果火車出軌是因為鐵軌、車頭,乃至於整個鐵路局的制度和管理系統都出了錯,就不能只換司機而不換腦袋。

過去20年來政黨輪替已經兩次,台灣人共同的痛苦卻從來都沒有改變:經濟成長的果實全部被10%的台灣人吃掉,PM 2.5與高聳雲霄的屋價卻要其他90%的台灣人來承受。頂層富豪的收入持續地呈指數成長,我們的薪水卻倒退20年,青年失業的陰影與非典就業的情況也急劇地擴大;即便縮衣節食地去繳房貸,一輩子的屋奴生涯頂多換來後代繼續當屋奴的命運。根本的原因是藍綠背後的財團早已勾串在一起,而且藍綠的財經與產業思維也大同小異,都是為了財團的利益而犧牲90%的台灣人。

因此,能為台灣帶來改變與希望的,是一個在財經與產業政策上想法跟藍綠截然不同的優質第三黨,而不是即將在2016年開始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她有可能會在絕對的權力中絕對地腐化,而變成第二個劫貧濟富(外加貪腐)的國民黨。

火車出軌,不能只想換司機

除了政黨的貪腐和侵占、賤賣國家資源的各種手段,台灣人過去30年來的痛苦,主要都是緣自藍綠共同的財經信仰與產業政策:通過租稅減免與壓低工資等手段,讓財富向上集中,期盼富人與企業因而不出走;集中資源創造明星產業,讓其他中小企業自生自滅或淘汰;讓頂層1%的人盡量地富有,期待著向下滴流給其他90%人的資源會因而增多──這就是所謂的「雷根經濟學」、「向下滴流經濟學」、「供給面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

不管這一套信仰是天真的書生之見,或者是要將「劫貧濟富」合理化的文過飾非,事實恰與這套說詞背道而馳。

我們期待財富向上集中後,會被用來提升投資與研發意願,促成產業昇級並擴大就業機會;事實是不知道有多少資金被拿去炒地皮,有多少資金被拿去投資對岸而製造我們的競爭者,也不知道有多少政府補貼是在助長企業家的貪婪與不勞而獲,鼓勵他們不長進。結果,研發沒有增加,投資沒有增加,產業沒有升級,工作機會還持續流失。

藍綠聯手打造的兩兆雙星,把資源集中給無法有效創造就業機會的代工產業(資本密集、高度自動化且大量聘僱外勞),而任憑中小企業出走或自生自滅,以致於每年流失的工作機會遠多於新創的工作機會,從而營造出不利於受薪階層的勞動力市場──工作機會的流失速度超過少子化的速度,導致「勞動力供過於求」,從而逼迫勞工忍受越來越惡劣的工作條件。

此外,台灣的稅負僅佔GDP的12%,遠低於韓國的25%~26%,英國的34% ~35%,以及美國的24%~25%(加上10%左右的赤字預算,也是高達34%~35%),更別提丹麥的 48%。稅負這麼低,受薪階層和中小企業老闆沒人開心,因為減稅集中在富人和高科技產業──越能賺錢的稅率越低,越難賺到錢的稅率反而越高,豈不是存心要讓中小企業倒閉?政府人才是B咖,高科技產業的人才是A咖,中小企業是C咖,卻讓B咖拿錢去幫助A咖,而不去協助C咖,這又是什麼道理?

這樣的政策,必然導致財富向上集中,房價衝上雲霄,工作機會流失,薪水逐年下降,不是嗎?兩黨的政策與思想都有問題,卻只想換司機而不想換腦袋,就算政黨輪替一百次,把中研院的院士全部聘去當閣員,有用嗎?

拚經濟,有心就不難

當90% 的台灣人都期待政府拚「全民經濟」(inclusive development)時,藍綠政府卻沆瀣一氣地在全力拚「富人經濟」(exclusive development)。如果不是因為政府的腦袋有問題,拚經濟一點都不難。

以「凱爾特之虎」愛爾蘭為例,她在金融風暴期間GDP成長率曾經連三年翻黑,房價攔腰折半,被台灣人恥笑為「歐豬四國」。然而她在2014年的GDP成長率已經翻轉到4.8%,2015年的前三季分別是7.3%、6.8%、7.0%,房價也已經恢復到接近泡沫發展前夕的水準。反倒是愛恥笑別人的台灣,第三季的GDP成長率翻黑,今年全年的成長率不知道能否保住1%。

愛爾蘭怎麼做到的?

別的不說,只要積極引入外商的投資,讓老闆加一倍,就可以激化企業的良性競爭,並且造成「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勞方市場,而使工資上漲幅度超過房價漲幅,讓經濟成長的果實全民分享,而從「富人經濟」轉向「全民經濟」。

根據愛爾蘭工業發展局(IDA)的資料,愛爾蘭的外資企業在2014年共提供17.5萬個工作機會(約佔愛爾蘭出口部門總就業人數的一半);這些工作都是集中在生醫、資電、儀器與工業量測、國際金融服務(含軟體)等高科技產業,因此69%的工作年薪都超過3.5萬歐元(約台幣126萬元)新的投資項目平均年薪更高達4.77萬歐元(約台幣172萬元)。

出口部門的薪資拉上去,內需部門的薪資也會跟著被拉上去,受薪階層就不用為了巴結富人來討一口飯吃,而像小媳婦般地委曲求全,忍受持續惡化的工作條件,逐年增高的國債,甚至還為了怕老闆出走而忍受更種高污染的產業和核電廠。

愛爾蘭能,台灣的條件跟人家能比嗎?愛爾蘭的公司稅負在12.5%~25%之間,還遠高於台灣高科技廠的最終稅負(租稅減免之後);而台灣的製造業部門人均產值比韓國多出17%,薪水卻只有韓國的52%。這些不都是吸引外商的超有利條件?

灣是亞洲中高階人才最大輸出國,韓國甚至委託獵人頭公司直接在五大名校挖應屆畢業生,這證明了我們的人才絕不比人差。稅負遠比人低,人才素質比人優,產值比人高,而薪水卻遠比人少,沒有理由招不到優質的外商。

事實呢?有鑑於亞洲是全球汽車市場成長速度快的區域,而且汽車產業的供應鏈一向有在地化的必要,加拿大汽車 Magna 總裁在 2005 來台,宣布將在台灣設立二座車用電子研發中心。後來這件事卻沒再聽見下文,是Magna 總裁改變心意?還是台灣的官員、法律、制度或特定財團在背後排擠與刁難?

政府如果積極引進優質外商來投資,得利的是受薪階層,但台灣的企業(尤其是可以直通行政院與總統府的大財團)卻必然會不高興。你說,如果沒有一個跟90%台灣人站在一起的第三黨,政府是會聽財團指使而排拒優質外商投資?還是會積極引入優質外商,來逼迫國內企業改善勞工的待遇?

愛爾蘭是怎麼做的?2013年我去愛爾蘭訪問一個月,準備搭飛機返國時,出境大廳的廣播不斷重複著「你知道嗎,全球十大生醫產業有N個在愛爾蘭設廠,全球十大IT產業有M個在愛爾蘭設廠,……。如果你能夠仲介外國企業來愛爾蘭投資,事成後我們將會付給你X%以上的佣金。」(具體數字我忘了)「如果你對我們的方案有興趣,電扶梯底部有我們的同事在發送說明書,歡迎你索取。」果然,電扶梯兩側各有一位漂亮的小姐在發送文宣,還真有人帶上飛機去看。

這才叫做「真心拚經濟」!

如果民進黨完全執政 8+8+N年

很多人一心一意地只想要在2016年讓國民黨的席次不過半,以便促成民進黨的完全執政,卻沒去認真想想:如果民進黨完全執政,卻沒有優質的在野黨制衡,對台灣真的會比較好嗎?

國民黨即將逐步走入歷史,這不只是因為她的貪腐與無能,更因為她過去30年來根本沒有在吸收、培養新的人才。看著國民黨各級候選人的素質越來越不堪入目,以及王金平輕易地重回不分區第一名,就知道她已經無力改革,也無心改革。

在這日落西山的頹勢下,4年後朱立倫很難贏得選民對他的信心;再加上選民「含淚投票」的惡習,蔡英文政績再差都有機會連續執政8年。2024年的總統大選,朱立倫應該已經無顏再戰,國民黨也已經沒有全國知名的政治人物,蔡英文的接班人可能會輕易地贏得2024年的大選,並且在乏人挑戰與「含淚投票」的惡習下連任,甚至把權力再交給下一個接班人,而演出民進黨8+8+N年的完全執政。

即使在控制立法院多數席次的2000-2008年,國民黨都還不知道要如何扮演在野黨;一旦淪為漸走下坡的少數在野黨,將更加沒有能力制衡民進黨。

國民黨的消失不值得惋惜,但是如果沒有優質的第三黨來制衡民進黨,民進黨的腐化將是難以避免的結局。

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

世上或許偶有不被權力腐化的人,但是權力必然吸引會腐化的人,而這種人擠入權力核心的速度絕對遠超過有為有守的人。當執政團體掌握到絕對權力時,更將加速內部的劣幣驅逐良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終而使得整個權力核心絕對地腐化。因此,民主政治的精義不在投票,而在於權力的分立與制衡(check and balance),以及政黨的良性競爭。

國民黨過去的腐敗,可以說是一黨專政之必然。如果民進黨在2016年起開始8+8+N年的完全執政,而且沒有優質的在野黨進行有效的制衡,她的腐敗和台灣社會的沉淪恐怕都將是必然的後果。

民進黨在2000至2008年只不過是跛腳執政,卻已經醜聞頻傳:不管是「小蝦米吃大鯨魚」的二次金改,或者「賤賣國產」的國營事業民營化,財團侵佔國家資源的傳聞不斷。至於號稱兩兆雙星的「欽點」明星產業裡,是否挾帶著圖利特定財閥的情節,更是許多人私下議論、揣測的話題。陳水扁的海角七億膾炙人口,不是因為民進黨執政期間涉嫌的弊案僅有這七億,而是因為其他傳聞的弊案舉證困難;為了避免被控告「妨害名譽」,媒體只敢隱諱地暗示,而大家也只敢私下議論,沒人敢公開聲張。

從常識的觀點看,在規模這麼龐大的各種利益轉移過程中,涉入弊端的人真的可能只有總統府內的少數人嗎?陳幸妤質疑許多民進黨人趁選舉期間跟陳水扁要錢,甚至把這些錢未經申報地納入私人口袋。也許她是信口雌黃,也許她說的只不過是民進黨複雜利益關係中的冰山一角,以及眾多貪腐手法中的一例。證據不足,只好交給讀者去自由心證。

至於蔡英文的民進黨跟陳水扁的民進黨能有多大差異,恐怕不該有太浪漫的想像:蔡英文自己就是陳水扁的副行政院長,同時也是把國光石化送給台灣的人;羅文嘉與馬永成似乎是離開政壇了,但是蔡英文倚重的張景森仍舊是陳水扁倚重的那個張景森;四大天王下臺了,但是他們身邊的人依然盤據著民進黨的權力核心,蔡英文宣示「不會整碗端去」時,就是要跟這些人分享權力與資源。

民進黨八、九成還是當年的民進黨,但是當年的跛腳執政將會變成完全執政,當年可以掣肘的國民黨卻即將走入歷史。如果沒有優質的在野黨制衡,掌握絕對權力的民進黨有可能不腐化嗎?

擅長製造仇恨與操縱媒體的民進黨

如果民進黨真的完全執政8+8+N年,我們需要擔心的程度,很可能還超過馬英九執政的8年。因為,民進黨有3個比國民黨更厲害的統治手段,使她可以在貪腐與無能中延續比國民黨更久的政權:操縱媒體的能力,收編NGO團體的能力,以及製造選民間彼此仇恨與對立的能力。

民進黨在2000年毫無準備地突然贏得大選,最大功臣是國民黨在九二一救災期間匪夷所思的荒唐表現。譬如,災區衛生條件惡化得令國人憂心似焚時,國民黨執政團隊竟然只知道行政院送出多少流動廁所,而不知道這些廁所最後的去處。靠著國難獲得大權的民進黨,在九二一週年時並不比國民黨更能有效解決災區問題,竟然藉故撤除所有帳篷,讓台北去的電視記者找不到受災戶,而成功地在媒體上讓這問題銷聲匿跡。

從此以後,民進黨掌握到執政的最重要訣竅:碰到問題,不一定要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果能在媒體前面提出足以愚民的說法也行。後來,精明的觀察者開始懷疑很多媒體的報導過份偏袒執政的民進黨,甚至懷疑背後有拿執政黨的好處。問題是民進黨的執政團隊比這些觀察者更精明,大家都找不到具體的證據,只能揣測而不敢公然指控──即便藍營媒體與名嘴勇於爆料,結果仍舊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不僅如此,民進黨還擅長攏絡社會改革團體(NGO),甚至收編民間團體來扮演「民間打手」的角色;一旦有NGO團體質疑執政的民進黨,馬上會有親綠的NGO團體跳出來將對方抹黑、抹藍、抹紅,搞得一般民眾不知道要信誰。

國民黨執政期間,最令人痛恨的是愚昧、無能兼貪腐;最好氣又好笑的是,做壞事時都在眾目睽睽下公然行之。服貿闖關,張慶忠30秒的荒誕演出毫不遮掩,極端有力地引起公憤;暴力驅趕行政院前的學生與群眾而血洗滿地後,藍營辯詞荒唐可笑,以致更加激化民怨。國民黨的惡行,總是淺白到老嫗能解,人人喊打,而毋須費詞說明。

民進黨執政期間的惡,則是行事不留痕跡,同時收編NGO團體與網軍以亂輿論,巧言利辭以杜悠悠眾口,以致於知情者苦無證據且無法向國人說明,只能悶在心裡,氣到生病。

回顧2000至2008年,全台灣社運團體猶如進入冬眠,對民進黨的不公不義默然無聲。看著今年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被收編的社運團體更加琳瑯滿目,未來台灣到底還有哪個NGO團體會公開地批評民進黨的不公不義?

此外,用省籍製造族群的對立與仇恨,以及用18%製造工農對軍公教的不滿,都非常成功地把底層群眾和綠營大學教授的不滿導向特定的族群與行業別,而輕易地原諒民進黨執政期間的一切無能與貪腐。

至於把一切經濟發展的困境都怪罪到中共的封鎖,也可以為一切貪腐與無能卸責。如果再蓄意激怒對岸的人民解放軍,惹得他們發射飛彈,更可以輕易地就讓無知的群眾和綠營大學教授團結起來對抗外部敵人。

想要有效地制衡這樣的民進黨,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培養優質的第三黨。

台灣的希望在優質的第三黨

我們需要的並非「清廉的新民進黨」(或「民進黨清廉黨部」),也不是「清廉的新國民黨」。我們需要的是立場和腦袋都跟國、民兩黨截然不同的第三黨,是一個有能力降伏財閥與市場機制,讓他們為全民經濟服務的全新政黨。

清廉值得肯定和讚許,貪腐也確實令人痛恨,但是錯誤的政策、思想比貪腐更可怕:貪腐的損失不過數億、數十億,頂多上百億;錯誤的政策卻可以每年浪費上兆經費,甚至將各種「劫貧濟富」的手段合法化,讓90%的台灣人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永世不得翻身。

我們早該唾棄雷根和柴契爾夫人那種「劫貧濟富」的資本主義,也早該告別在1989年已經倒台的共產主義。我們需要的是像德國的 ordo-liberalism 和 social market economy那樣,用市場機制創造產值,卻又能用法律與政府規範去節制失序的市場行為,讓市場經濟發揮最大的優點和最小的弊端,為公平、正義、人道的社會發展目標服務(而不是為人類的貪婪、齷齪、卑劣服務)。

我們需要的第三黨,是精通市場經濟之利弊,以及經濟學理論和現實世界的差距,因而有能力像德國、荷蘭或北歐國家那樣地降服市場機制,創造全民經濟。如果只有在理念的抽象層次上主張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tic)、福利國家或「第三條路」,而不知道在如何在經濟、貿易與產業政策上落實他們的主張,最後將難免會屈服於新自由主義和財閥的壓力,一邊主張社會民主與清廉從政,一邊屈服於富人經濟。

柯P掌權百日就開始害怕房價下跌會影響經濟,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省思的教訓?

-------------------------

小縣經濟贏香港?中國官方坦承GDP造假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多年來中國地方GDP「增速高於全國、總量大於全國」的統計亂象引發公眾質疑。圖為北京。(路透)
2015-12-13 11: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數據再傳造假! 中國《新華網》12月10日報導,中共中央巡視組發現中國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存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灌水」問題,導致「地方省市GDP總和大於全國GDP」的荒謬情況,並已發生多年。
報導稱,多年來中國地方GDP「增速高於全國、總量大於全國」的統計亂象引發公眾質疑。黑龍江省工信委投資規劃處處長官英敏便證實,根據調查,今年黑龍江省投資數據至少灌水了20%。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委趙振起則表示,若按照過去幾年東北各地匯報的產業成長計算,「東北一些縣的經濟規模都超過香港了」。
據說,東北曾流傳了一副對聯:「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哄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一些官員反映,不僅GDP增速、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數據「大水漫灌」,甚至連棚戶區改造、城鄉居民收入等數據也被篡改。
有官員表示:「如果不是當初吹得高,現在也不會掉這麼厲害」、「東北黃金十年兩位數的增長,數字挺好看但經濟很難受,弄到最後各省都在擠水分(灌水)」。

--------------------------------

中小企業財會資訊服務網
friap.moeasmea.gov.tw查看原始檔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經濟成長無法帶動國庫稅收,2013年最新租稅負擔率出爐,比重僅12.6%,連續第二年下降、為近三年新低,且持續穩坐全球最低。

  租稅負擔率代表一國人民的納稅負擔,比重愈低、負擔愈輕,但國家財政穩健度亦相對不足。財政部指出,鑑於國債上升、租稅負擔率長期偏低因素,政府自今(2014)年7月起,已開始執行財政健全方案,估計今年租稅負擔率可望回升至13%以上。亞洲地區租稅負擔率較低者為新加坡,2013年是13.8%,高於我國。韓國則在20%以上。

  我國2013年租稅負擔率12.6%,較上年微降0.2個百分點,財政部分析,主要是因去年名目GDP成長3.4%,但稅收只成長2.2%,增幅不及GDP,租稅負擔率因此下降。國民租稅負擔率是以賦稅收入除以國內生產毛額(GDP)計算得來。

  租稅負擔率再度下降,稅收增幅趕不上經濟成長,財政部認為,除了去年少數稅收例如證券交易稅嚴重縮水之外,所得稅落後一年申報的特性,產生遞延反映景氣至少一到二年的現象,使得景氣大好年度,未必能夠反映在國庫稅收的表現上。

  財政部統計,2012年證券交易稅收預算數是1,265億元,實徵數只有719億元,為近七年新低,短徵近550億元,是導致2012年租稅負擔率自12.9%降至12.8%的因素之一;2013年證券交易稅更降至714億元,仍是全年表現最差的稅目。

  2012年以來,租稅負擔率已連二年下降。財政部表示,今年稅收表現極好,可望拉升今年度租稅負擔率。

  閱讀祕書/租稅負擔率

  「租稅負擔率」是指一國稅收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之列為衡量國家租稅負擔程度的重要指標。

  2013年台灣租稅負擔率12.6%,其所代表的意義是,每人每年賺取的所得中,每100元即有12.6元要用來繳稅。OECD國家的平均國民租稅負擔率則為28%,台灣相對偏低。

  租稅負擔率不但可以衡量國民租稅負擔的輕重程度,同時也是測量國家財政基礎穩健與否的基準之一。租稅負擔率愈高,代表國民租稅負擔愈重,但相對也顯示一國收入來源主要靠國民納稅而來,財政基礎較為穩固。 (陳美珍)

  【2014/08/18 經濟日報】

---------------- 

國民租稅負擔

政府推動多項稅制改革方案中,小周對提高國民租稅負擔這一項,不是很瞭解,於是向鄰居張先生請教,經張先生詳細解說,終於解開心中疑問。原來「國民租稅負擔」係指政府賦稅收入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或政府賦稅收入占國民所得比率,是用來衡量一國國民租稅負擔輕重的標準,比率愈高,表示國民租稅負擔就愈重。
依據財政部賦稅年報統計資料,我國國民租稅負擔率(即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101年至103年分別為12.2%、12%及12.3%,與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臺灣的平均國民租稅負擔率,不但在已開發國家中屬較低者,縱使與亞洲國家相比仍然是比較低,臺灣的納稅人與國際間相比,所負擔的稅負其實並不算重。
政府要增加租稅收入,並不必然與加稅劃上等號,可以透過取消不合理租稅減免等措施使稅制合理化或促進經濟成長帶動稅收增加來達成。

租稅負擔率(Total Tax Revenu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為國際上比較各國租稅水準時,最廣泛被運用的工具。 就是政府稅收占國民生產毛額(GDP)或國民所得(GNP)的比率,以衡量一國國民的租稅負擔程度,比率越高者表示國民支付給政府的稅收越高,政府規模也越大,提供的公共建設服務的質或量也更高,相對的涉入人民生活的程度也就越高。[1]。

1990年臺灣租稅負擔率曾高達20%,不論是否包含社會安全捐,20年來呈現下滑的情形,不符OECD國家租稅負擔率自1965年以來反而有逐年增加之趨勢,並且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租稅負擔率明顯較低。。

租稅負擔率下降的主因有:稅收對稅基缺乏彈性、越來越偏重直接稅的租稅結構無法有效配合經濟發展、租稅減免金額龐大及稅式支出增加、投資減少使得稅收流失、稅制改革推動不易。

中華民國 
依據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民國 99年至102年臺灣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2.0%、12.9%、12.8%及12.6%,只比產油國、阿聯(杜拜所在地)、阿曼等國還要高。[2]。

日本 編輯
臺灣的鄰近國家日本,民國 99年至100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6.3%、16.8%。

韓國 
臺灣的鄰近國家韓國,民國 99年至101年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9.3%、19.8%,以及20.2%,有逐漸增加之趨勢。

美國 
民國99年至101年,美國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分別為17.6%、18.5%、18.9%。


我國與其他國家租稅負擔率比較表

  1. ^ 國民租稅負擔.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2014-09-19. 
  2. ^ 各國賦稅負擔率. 財政部. 2014-07. 
 

國別

  101年

102年

中華民國 12.2 12.0
日本 17.2 -
南韓 18.7 17.9
美國 18.9 19.3
法國 27.5 28.3
德國 22.5 22.7
 
 
 
 
 
 
 
 
 
 
 
 
備註: 日本102年租稅負擔率尚無法取得,其他國家則為暫定數。

 


更新日期:2015/08/24

--------------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綜所稅/股利分離課稅/免繳所得稅/台灣租稅負擔率比較表/綜所

是誰繳了很多稅?用數據敲醒你的「繳稅幻覺」
2020-02-06
是誰繳了很多稅?用數據敲醒你的「繳稅幻覺」 | 陳國樑、伍大開 / 思財仰屋 | 獨立評論 http://bit.ly/387GcTi 
民眾集體「自覺」繳了很多稅的氛圍,是否與數據有所出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民眾賺取的所得,需繳納所得稅。繳完稅的所得拿來用做日常消費,還要繳消費稅。所得如果拿來累積財富(例如土地、房屋),每年還須貢獻點財產稅。人云亦云的「萬萬稅」說法,其來有自。
在民眾集體「自覺」繳了很多稅的氛圍下,近年來一旦有「稅收超徵」的新聞,如影隨形的就是「還稅於民」的呼聲。此類聲音不外乎主張民眾繳了太多稅,政府應按人頭退還多收的稅款云云,且多少還帶有對於稅局濫徵的指控。
另一方面,這個「收了很多稅」的自覺,竟也讓主政者有恃無恐。剛結束的2020大選中,我們看到了不計實際效益的煙火政策與一張張選舉支票,全然漠視國家的財政未來。
然而,2018年我國租稅負擔率(租稅收入占GDP比率)為13.4%,明顯低於主要國家(如南韓及美國約19%,參考這裡),甚至低於被列為避稅天堂的新加坡(2018年租稅負擔率為14.2%)。可見,中華民國台灣其實是一個輕稅的「租稅友善」國家。
為何此一數據與大眾「繳了很多稅」的自覺如此兩極?當民眾的認知與實際情形有極端的落差時,租稅政策的未來發展將在民意導向下,偏離實際情形,變成建構於「幻覺」之上。
究竟誰在繳稅?
以消費稅系統中的「加值稅」為例,我國加值稅稅率是世界最低的(另類的「台灣之光」),不論就整體稅率結構或國際租稅發展趨勢,理當思索消費稅系統的改革之道,可參考我們的上一篇文章:〈我們要的是稅改,而非減稅──日本消費稅改革的啟示〉。
然而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主政者均不敢提出消費稅的改革,主要原因還是顧忌民眾觀感。在民眾普遍自認為繳了很多稅的情況下,加值稅率一旦提高,會立刻反映在物價上,讓民眾對於繳稅的厭惡感更加不可收拾。因此,考慮到選票,能不再減稅已足以讓主事者竊喜,更不用說消費稅改革、提高加值稅稅率了。
究竟現況下誰在交稅?又交了多少稅?各項稅收中,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以下簡稱綜所稅及營所稅)與營業稅3種稅收,近年來占我國總租稅收入比重超過6成,我們可以藉由這3種稅的統計資料,一窺稅負的分配情形。
綜所稅:前10%家戶貢獻約80%稅收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依照家戶申報所得的總額排序,切分成10個分位組。第一分位組為所得最低的10%、第二分位家戶組為所得次低的10%……依此類推,第十分位家戶為所得最高的10%,可呈現不同所得家戶繳稅情形。
根據該資料顯示,近10年,所得最高10%的家戶(第一分位家戶組)總共貢獻了約80%的稅收。相形下,一半的家戶(所得低於中位數的第一至第五分位組)貢獻僅有2%。
藍線為第十分位、紅線為第一至第五分位家戶的稅收占比。藍線對應左側座標軸,顯示前10%家戶貢獻了約80%的稅收;紅線對應右側座標軸,顯示50%家戶貢獻約2%的稅收。資料來源:各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因此,就統計數據來看,綜所稅的租稅負擔集中於少數高所得家戶,而一半的家戶僅負擔微乎其微的稅收。如此懸殊的差距,雖然可說是重分配機制的展現,但當稅收過度仰賴少部分個人時,財政的穩健豈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此外,另一項數據也值得深思。每年5月是綜所稅的報稅季,「繳稅了嗎?」成為民眾間打招呼的開場白;但這句話或許應該換個方式說:「退稅了嗎?」據新聞報導,去年綜所稅退稅件數共有331萬件,表示超過半數的家戶不是繳稅,而是申請退稅。
營所稅:不到1%的營利事業,負擔75%稅收
另外一份資料揭示了104、105年課稅所得額「超過1億元」與「低於100萬元」之營利事業家數與應納稅額占比。數據顯示,所得超過1億元的企業約有2,400家,占整體比例不到1%,而貢獻了約75%的稅收;而所得低於100萬元的營利事業約73萬家,占整體比例高達85%,但僅繳納3.5%稅收。因此,營所稅統計顯示出與綜所稅相同的問題──稅收過度集中。
所得超過1億元之營利事業占比(%)。表格中可見所得低於100萬元者在所有營利事業家數中高達85.16% 與85.66%,稅收貢獻分別為3.49%與3.35%;超過1億元事業家數占比則分別為0.29%與0.28%,稅收貢獻則為73.19%與75.05%。資料來源: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據報導,北區國稅局轄內的營所稅前三大戶,繳納稅額總計為541億元,占北區總稅額36.9%,其中第一名即貢獻了350億元!以107年全國總營所稅稅收5,679億元計算,這三大戶即貢獻了其中的9.5%,稅收集中化的現象可見一斑。
營業稅:約1/3營業人,僅貢獻1%稅收
平均月銷售額高於20萬元的營業人,適用「加值型營業稅」,須開立統一發票,並申報進項及銷項金額以計算應納稅額。至於月銷售額高於起徵點、但低於20萬元的營業人,則以「查定」方式課徵;即所謂的「查定課徵營業人」。這樣的人約占營業人總數的1/3。
其中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常被喻為台灣經濟韌性與活力的小規模營業人,是查定課徵營業人的主力。然而資料卻顯示,107年度得查定課徵稅收占比居然不到1%!營業稅稅收99%以上都來自平均月銷售額高於20萬的加值型營業人。這顯示營業稅在結構設計上的嚴重缺陷。
查定課徵營業人稅收占比(%)。折線圖呈現查定課徵營業人所繳納的營業稅占全體民營營業人總稅收比例,僅貢獻約1%的稅收。資料來源:各年度財稅資訊營業稅統計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極少數的人,負擔了大部分稅收!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問題:「究竟誰在繳稅?交了多少的稅?」答案是:「極少數的人,負擔了大部分稅收。」
稅收仰賴極少數人的貢獻,是財政穩健很大的警訊。庶政有賴稅收因應;如果稅收僅仰賴這一小撮人,無異是將國祚永續與這一小撮人的稅單綁在一起,這是何等的風險!稅負過度集中結合低租稅負擔率,我國稅負分配的態樣可說是「患寡亦患不均」。
近年來,有不少民間團體極力鼓吹,政府應將超徵稅收按人頭退還人民,似乎也獲得不少認同,甚至有直轄市政府以「還稅於民」為口實減稅(參見報導)。但,這樣的主張是漠視了我國明顯低於其他國家的租稅負擔率。在政府施政質量有賴稅收支應下,三流的租稅負擔率,意謂三流的政府;主張退稅,無異於主張再向下沉淪的政府
我們認為,租稅政策的發展應回歸客觀數據及思辨,在維護財政永續前提下改革稅制。當國家稅收主要來自少部分個人與營利事業時,主政者應思索如何降低稅收風險,提升財政穩健度
改革的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擴大稅基,使稅負更為平均。現行綜所稅、營所稅及營業稅均有相當多討好選民或特定利益團體的優惠項目,應重新檢討其正當性;如優惠理由不具充分性,則須將之重新納入應稅範圍,使租稅負擔與納稅能力更為契合。此外,適當提高加值稅稅率、加重消費稅占整體稅制結構比重,不僅迎合整體國際經濟局勢,也可望有效提高我國整體租稅負擔率。
展望未來稅制改革,主政者應有「知覺」,而非被無由的「自覺」或「幻覺」所綁架!

是誰繳了很多稅?用數據敲醒你的「繳稅幻覺」 | 陳國樑、伍大開 / 思財仰屋 | 獨立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