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陷落危機:買不起房、平民美食也漲到吃不起?
中產階級陷落危機:買不起房、平民美食也漲到吃不起?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4esz2du
2024-11-09
中產階級陷落危機:買不起房、平民美食也漲到吃不起?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4esz2du
中產階級為何難致富?專家:欠缺這三個金融素養
今年4月底,主計總處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倍數自30年前的16.8倍擴大至2021年66.9倍。台灣約七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數水準,凸顯中產階級面臨陷落危機。
全球化快速發展,各國經濟資源自由流動之下,造就「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社會現象。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2006年出版《M型社會》一書,引起廣泛討論。如今來到2024年,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就連中產階級也在通膨、房價等生活成本逐步墊高的環境下,生活越來越艱困。
月光族窮到只剩房!低物欲低消費不婚不生
今年34歲的黃先生表示,步入30而立之年,儘管月薪不多,還是咬牙在郊區買房,上班通勤超過一小時,先是賠上休閒娛樂時光,緊接而來的是沉重的房貸壓力。
黃先生感慨地說,雖然現在有車有房,成為「有產階級」,但說穿了就是「月光族」,吃喝玩樂都得錙銖必較;以前最愛看的電影、上網咖、採購服飾只能放棄。
黃先生坦言經濟壓力沉重,要負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努力。儘管到了適婚年齡,但也越發體認到,自己距離生兒育女其實還很遠。
攤開主計總處統計數據,自2022年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經連續三年高於2%的通膨警戒線。細看物價品項,便會發現雖然整體平均值超過2%,但這波物價上漲期間,外食費年增率一度破4%。按購買頻率區分,每月至少購買一次者漲幅更衝破5.5%,都讓老百姓深刻感受通膨帶來的壓力。
近期物價上漲期間,外食費年增率一度破4%。僅為情境示意,賴永祥攝
近期物價上漲期間,外食費年增率一度破4%。僅為情境示意,賴永祥攝
通膨壓力無處不在,庶民美食漲到吃不起?
萬物皆漲的時代,就連平民小吃價格也越來越不親民。今年7月,知名鍋貼水餃品牌「八方雲集」再次宣布漲價,水餃、鍋貼每顆調漲0.4元至0.5元,平均調幅6%至7%,招牌鍋貼與水餃由6.5元調漲為7元。這也是八方雲集自2021年底以來第三度調漲。中產階級陷落危機:買不起房、平民美食也漲到吃不起?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4esz2du


香港的貧富差距5年內翻了一倍多
香港750萬的人口中,超過139萬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58萬為老年人。
香港貧困長者人數激增香港的貧富差距5年內翻了一倍多– DW – 2024年10月6日 https://bit.ly/3ZUa7vL
香港貧困長者人數激增圖片來源: Anagha Nair/DW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樂施會週三(10月2日)發布的報告,香港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如今是最貧困家庭的80倍。這一數字在5年內翻了一倍以上。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經常登上世界最昂貴城市的榜首,多年來,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一直未能控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地提出共同富裕的口號,他也要求香港解決好民生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的流動,對此,香港政府承諾將進行"有針對性的扶貧"。
不過,樂施會香港分會週三的報告指出,疫情後貧困老人的數量持續上升,貧富差距也在擴大。
今年第一季度,最貧窮的10%家庭每月收入僅1,600港元,而最富有的10%家庭的收入是其81.9倍。作為比較,2019年時兩者之間的貧富差距是34.3倍。
數據也顯示,在這座擁有750萬人口的城市中,超過139萬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58萬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疫情前上升近43%。
樂施會港澳台計畫總監黃碩紅對香港0一表示,相關的老年貧困者多沒有工作收入,而強積金在2000年才開始,他們退休前積累的強積金不很多,加上沒有很多積蓄,部分人沒有子女,所以他們的生活普遍很困難。
樂施會認為,老年人貧困化現像正在迅速惡化,"不論香港的貧困人口,還是貧困率都在上升。我們認為這應該為社會敲響警鐘。"
香港的貧富差距5年內翻了一倍多– DW – 2024年10月6日 https://bit.ly/3ZUa7vL


許成鋼:中國中產階級貧困是現在進行式
▲在整體經濟放緩的情況之下,大眾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大多抱持憂心態度。圖為上海街景。(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先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稱,在去年GDP成長了5.2%,引來不少專家質疑。在整體經濟放緩的情況之下,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大多抱持憂心態度。近來紐約時報亞洲專欄作家 、獨立記者袁莉創辦的訪談類播客節目《不明白播客》就針對了「中國經濟還有救嗎?」議題,訪問了美國史丹福大學政治經濟學者許成鋼教授。他認為,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不是一個人造成的,而是中國制度造成的,而中產階級貧困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許成鋼表示,中國的經濟存在的問題,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是中國的制度造成的。中國的法庭是黨執行命令的工具,全部土地和整個銀行體系都是國有制。這些問題使得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實際上就已經非常穩定的逐年增長速度下降。
做為一個大趨勢,其實中國也不是唯一。許成鋼以蘇聯跟中東歐共產國家為例,指出這些國家全都經歷過逐漸下降,最後一直下降到了比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速度還慢。
許成鋼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改革,原本目的也不是單純為了經濟,而是為了政權。當領導人認為私有企業威脅他的統治的時候,看誰的威脅大,就先動手搞掉。他舉例指教培行業,實際上是在教育領域,在意識形態領域跟共產黨搶地盤,那就一股腦兒全部都關掉。
另外一例則是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支付巨頭螞蟻集團上市遭擋事件,外界都解釋是因為馬雲的幾句話,這是錯誤的,那個問題遠遠不是馬雲的幾句話,但那個問題遠遠不是這個原因。螞蟻金服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如果上市成功,就會分不清楚與銀行之間的界線,從基礎上在動搖共產黨的執政的基礎,這是不能允許的。
袁莉進一步詢問,不少中國中產階級很惶恐,害怕再次跌入貧困這種情況會大規模發生嗎?
對此,許成鋼表示,實際上在近幾年就發生這樣的情況。大量中產階級、中上產階級,都已在承受這個過程。大規模的失業是勞工階級,也就是農民工。現在的問題就是,伴隨著經濟逐漸下降,這個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
許成鋼表示,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已經在發生、且會繼續發生的事情,不確定的只有會以多快的速度變壞。如果金融危機爆發,那就會非常快,突然之間出現大規模、很多的失業;但若不爆發金融危機,就是逐漸「溫水煮青蛙」式的,逐漸越搞越壞許成鋼:中國中產階級貧困是現在進行式 https://bit.ly/3OQbd5C


階級複製是真的!但你可以靠學會「有錢人的語言」突圍
階級複製是真的!但你可以靠學會「有錢人的語言」突圍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wiF3tn
階級複製是真的嗎?德國曾有一個調查指出,前4%的高階主管,竟然都來自於富裕的家庭!先進國家如德國都如此,台灣就更別說了。不過,我雖然也明白有些人一出生就贏在起跑點,但平凡出身如我,只要憑著正確的努力仍然可能突圍。在入社會工作幾年後,也慢慢發現要顛覆階級複製,確實是可能的。
閨蜜去了微軟實習,才發現有人贏在起跑點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有一個外系的閨蜜檔,平時特別喜歡跟我抱怨自己出身不如人。她雖然大學不是很喜歡讀書,念的是名聲沒有很好的私立大學,但是她學習能力還算強。因此,她在大學期間,也曾錄取微軟擔任實習生。
有一次她跟我說,其實微軟裡面有非常多人來自非富即貴的家庭,甚至是某某知名公司高階主管的小孩,待過微軟之後,她才感嘆原來人生而不平等,在有資源的家庭,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就注定贏在起跑點。
坦白說,當時的她跟我畢業於同一個學校的研究所,但我的想法倒是不一樣。我認為:父母即使沒有錢讓我們留英、留美,說真的也沒有欠我們什麼。剩下的,我們只要能自己夠努力,就能至少活得比自己的父母好。
突圍階級複製方法1:找到自己的天賦
因為我蠻年輕就出書,說真的沒有富爸爸的我,認為自己這輩子能逆轉勝的關鍵在於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裏,才能在有限的資源裡展現優勢。
後來因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一位身家上億的老闆,老闆的全家都是俗稱的「海歸派」,他的兒子是留美的,一畢業就在家裡工作擔任股東,即使不回家繼承家業,說真的他兒子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能在美國當地找到很好的工作。
而我出身平凡,如果不是我有的能力被貴人引薦成功,根本不會有合作與進修的機會,我認為我這輩子極有可能視野狹隘。
不過,我想跟大家說一件事情,雖然你的出身會決定你多數的資源,正如同老闆的兒子,出國受高等教育根本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是無法當富二代的你,想要翻轉階級複製不是沒有方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努力讀書跟工作,成為「有市場價值的人」,並想辦法證明自己在某個領域是有價值的一員。
這聽起來很抽象,說穿了就是你所會的技能、具備的價值,應當對有錢人來說具備共同利益,你才能真的脫離階級複製的無限巡迴。
另外,很多人可能會誤會,有錢人想重用你,可能就是努力逢迎諂媚他們就好。實際上,你可能只是偶然聽到幾個特例,是靠著拍馬屁成功。其實多數並非如此。
突圍階級複製方法2:理解有錢人的語言
但有一些人可以馬上和有錢人交上朋友,我仔細觀察是靠著理解「有錢人的語言」。那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懂規模化和槓桿。
有錢人因為家境好,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親自下去打拚,但他們反而常常會去思考手上的資源怎麼運用放大。
比如說:去投資一個能夠規模化的新事業;或者靠著理財去槓桿它。這些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比一些市井小民更會留心的議題。
也因此,如果你能夠幫忙解釋一些產業新趨勢,不只是說到這個新技術如何厲害,還能找出一些國外公司投資這個技術,立刻讓公司業務翻好幾倍的訊息。那麼就可能讓有錢朋友覺得,跟你容易聊得來,甚至可以多聽聽你的建議。
另外一種可行的方式是,跟認識的老闆們分享自己的工作,也可以不只談到眼前的業務怎麼做,還能談到未來,你對自己3年甚至5年內的成長規劃。這也是另一種讓富人感覺,每投資一塊錢在你身上,未來可以逐步看到這塊錢跟著你的格局拓寬,一起變大。你成了可以投資的人才!
變成有錢人眼中的人才,而非公司的成本
我這些年體會很深的是,不少有錢人對人才很大方給錢,也很捨得投資人才,但你要先把自己變成他們眼中的人才。
請這樣去賺有錢人的錢,你會覺得自己的才華更有市場價值。但是你去幫一個領人薪水的主管打工,他只會把你當單位裡的成本,說穿了不同的世界,就是不同的視野。
回想起,我跟過幾任不同的老闆,有的老闆出生於受薪階級,從出社會以來,因為沒過什麼好日子,心態就很小氣且自卑。
當然也有老闆是發人薪水的,她的態度就是極度大方,跟著大方的老闆,我領過高額的開工紅包,春酒還可以去吃全台灣最高級的五星級餐廳,平時有做出成績,也收過很好的禮物,說真的我必須感謝不少老闆對我很好。
從我的經驗想跟大家分享,平凡人想翻轉階級最好的方式,唯有投資自己,受好的教育,然後透過正確的努力,把自己格局拉高,去接觸更優秀的人就對了。因為幫誰工作,正是你能打破階級複製的第二次機會。
階級複製是真的!但你可以靠學會「有錢人的語言」突圍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wiF3tn


紀錄片-翻轉人生/在兒子中學畢業所給的祝福:祝你不幸與失敗/紀錄片《海闊天空──長大以後》,由《天下雜誌》拍攝,是台灣首部跨越20年拍攝成長題材的紀錄片,探討35Y世代,所謂35Y世代指的是30歲至39歲的年輕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ZRn4a


香港貧富差距大 有人住豪宅卻有人住0.4坪棺材房 | 大陸傳真 | 兩岸 | 聯合新聞網 http://tinyurl.com/y3luvaqc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80.3萬元 碩博士可支配所得 不及20年前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3日, 2017
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指出,105年我國碩博士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降至80.3萬元,不及20年前水準。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目前積極提振民間投資,就是要解決這個薪資停滯的問題。
依主計總處歷年調查,我國研究所學歷者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早年成長極快,民國84年已達84.3萬元,此後成長趨緩,去(105)年80.3萬元非僅不及20年前,也是近四年最低。
以近20年(86~105年)觀察,除碩、博士可支配所得下滑,大學學歷者也由66.1萬元降至50萬元。僅專科、高中學歷者成長。
高仙桂表示,隨著大學、研究所普及,近年唸碩、博士的人愈來愈多,加上不論公、私部門都會把學歷列為敘薪標準,又使得許多失業者為日後找到好工作繼續唸書,以致出現過度教育的現象。
然而,國內企業所釋出的高薪工作有限,她指出,薪水較高的製造業,由於要到工廠,高學歷者興趣缺缺,而青年人喜歡的服務業,薪水又比較低,因此才會出現高學歷者所得下滑的現象。
依主計總處統計,自99年起專科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已超過大學學歷者,去年專科學歷者55.4萬元,大學學歷僅50萬元。
高仙桂說,長期以來薪資不漲,是嚴重的問題,薪資不漲導致民間消費疲弱,以致經濟成長動能不足,依主計總處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皆逾2%,但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成長率還是低於2%,薪資停滯的影響,明顯可知。


BBC用49年拍攝紀錄片,告訴我們階級是否可能「翻轉」
June 21, 2015 鯤島笑笑生
翻轉是最近火熱的關鍵字,大家希望透過翻轉教育來翻身,改善台灣貧富差距並促進階級流動….
BBC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導演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踪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2012年他們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裡,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
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似乎真的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讓人看了唏噓不已…..
640 (1)213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 —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另外一個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裡。
640 (1)3114
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說的是遺傳和潛移默化,大概也表達了不同物種之間這難以逾越的某種界規吧。除了結論真的讓人感嘆甚至讓人有些不甘以外,我還明顯地發現了以下值得感興趣的幾點。
一、一個人的體重與他的社會階級是對應的。
片中的精英階級Andrew和John 56歲時依然保持著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原中產階級中,晉升為精英階級的美國教授Nick夫妻,中層佼佼者——公務員Peter夫妻,體型明顯較好;而底層階級長大變老的男人們,雖然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甚至說得上相當英俊帥氣,但最終幾乎都成了胖子或禿子,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每個體型都是走形得相當厲害。
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生的孩子們,人數眾多,絕大部分都是肥胖的,雖然現在他們還只有20來歲。可見,精英階級從身形鍛煉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於底層階級,這種能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特質?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後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吧,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現在有人說,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你連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後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後,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640 (1)54252
二、除了原生的家庭環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張牌。
誠然,前面有說,絕大部分人基本都沒跳出社會的等級的既定魔咒,但還是也有例外的。舉兩個例子,任何人都會注意到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他有個小學同班同學是電影中的考上牛津數學系的Bruce),Neil在在7歲的鏡頭里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天際的奇異的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飛之類的夢想,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好教區飛速而過的陽光燦爛少年,在考牛津大學失利而進入一別的大學之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之後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
雖然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反轉的姿態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是個貧苦的拿著救濟金的議員,他平時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輔助祭司也僅僅能讓他活著,他對著鏡頭從來都沒有過高的奢望,說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樣他可以做下去賺到錢的更好職業,他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悲涼。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道上的。
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裡,7歲時候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我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候談不上什麼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罰站之類。他的憂傷無助的小臉在1964年的黑白鏡頭下讓人心痛。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他頻繁地失業,換工作,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他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小時候的那張臉讓人憐憫並心裡發冷,因為這都可能只是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密切相關。
640 (1)3123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個人,尤其是女人。
在電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中產階級裡面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肩並肩出現在鏡頭里,長大以後的命運差別還是很遠。有個叫Sue樂觀的女孩第一次離婚後堅強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幸福夫妻關係很和諧,然後工作也一路順利並且有顯著提升,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總之人生更為幸福;有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經濟也很拮据;還有一個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時候是一個很憂傷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她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在56歲的時候坦然地說出:雖然自己是一本也許不怎麼好看的書,別人(觀眾)既然翻開了,但是還是會有慣性一直讀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個電影裡再合適不過了。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這些篇章,只是個中滋味大相徑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那個蘇在這些女人中顯得相當年輕有活力,無論容貌還是精神在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讓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業也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吧。而其中有個女人在56歲的時候衰老得驚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業,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跡。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會傷害一個孩子,給他們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記,但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段中寫的那個7歲就臉呈憂傷之色讓人心痛的白人貧民男孩Paul,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一直說不會結婚不考慮這事情,後來去了澳洲,看起來很英俊,長大到28歲以後幸運遇到一個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的幾十年的歲月。
雖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溫暖,讓他留在這個完整的家庭裡繼續盡責。如果沒有這個妻子的話,這個從來就一臉悲涼的對人生無望恐懼的孩子又被傷害​​了自尊心又沒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會如何地悲涼也很難預測。而他的女兒終於也考上大學主修英國歷史,一家人重回英國遊覽的時候也很讓人感嘆。
四、一個家庭中孩子數量的的多少確實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
在電影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個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進行自己的理想規劃,比如喜愛園藝、帶領板球隊、組建樂隊等,他們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以後也有很不錯的體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層階級的那些長大後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更無序地出生,甚至他們年輕的兒子在也很年輕甚至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也會生了三五個孩子。
因此他們還未到衰老的時候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電影中他們被一大家子圍著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閒,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們在五十六歲時候為自己的兒女輩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比如郵遞員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爾家族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則更是滿面榮光。按照推測,他的子女應該基本是我們所說的80後。
那些結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門當戶對階級的人,這很正常,一個人在自己所屬的階級裡有更廣泛的人群交集和價值共鳴,裡面精英階級和上層的中產階級在婚姻上倒是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的時候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
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讓人對婚姻的某種信念散失而讓人覺得沮喪,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負責的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裡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卻有游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這個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的那種特質。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麼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那些曾經意氣風發劍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變成了今日平靜祥和的頭髮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為現在淡淡評閱自己人生的中年嫻靜婦女。在這個年紀,人生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彷彿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後悔的。
雖然,電影中,那是在英國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還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說,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或者就像劇中人說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劇中人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能夠改變整個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一起來看看這紀錄片吧!
(台灣的公視之前曾經播映過有中文字幕的版本,但要請大家自行使用Chrome搭配Unblock Youku擴充功能觀看嘍~)
BBC用49年拍攝紀錄片,告訴我們階級是否可能「翻轉」 | 視界奇觀 - https://goo.gl/AeoTGC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歷史新高!美國前1%富人 掌握38%財富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8日, 2017
A-A+
2017-09-28 18:15經濟日報 記者林筠╱即時報導
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去美國前1%富人擁有了該國38.6%的財富,這項比例創歷史新高。
根據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消費者金融調查報告,美國各所得與財富階層從2013年至2016年的收入皆有成長,但富人的所得成長最多,大多來自於股市和資產價值的成長。
美國2016年前1%富人所持有的財富比率從2013年的36.3%上升到38.6%。扣除掉前1%的其他前10%富裕家庭的財富占比稍稍下滑,剩下的90%美國人的財富占比從1989年的33.2%下滑至22.8%。
前1%富人的所得成長比率也最高,2016年所得占比從2013年的20.3%成長至23.8%的新高,後90%美國人2016年的所得占比則降至49.7%。


窮人會窮一輩子的原因:追劇、玩手遊、跟銀行貸款買車
這是一個槓桿時代,所有國家、政府都在印鈔票
買車子,用七年後的收入來買
買房子,用二十年後的收入來買
信用卡,用未來每個月的收入來買
哥買的不是通貨膨脹,而是十年、二十年後的物價。如果用從前的理財觀念,一定跟不上(就是存錢、存錢、存錢)
槓桿時代的特色:
1.甚麼東西都漲到西天,連唐僧也追不到
房價、車子一直漲?快去看看食物跟民生物資吧!房價最直接決定房租,而影響到盈餘,業主最後一定是轉嫁給消費者,有錢人當食物鏈上頭(房產、業主),窮人當食物鏈下頭(消費者)
(包租婆:下個月全部給我漲房租!)
2.借錢非常容易,甚麼都可以分期、貸款
跟銀行借錢是什麼感覺?每月要還錢、利息,很不舒服?比起從前,現在利息低、借款容易 ,沒有富爸爸可以贊助銀彈?只要掌握到投資脈絡,銀行會是你最好的朋友,雖然說不是100%套利,但卻是唯一翻身的機會!
有錢人跟銀行借錢投資賺錢,窮人跟銀行借錢買車、出國玩、買奢侈品
3.資訊傳播非常快,哪裡能賺資金馬上注入
投資的獲利點相同,只是看誰先發現,最早進場、最早出場,從前各種資訊都掌握在投信、金融業者中,現在網路、APP隨手可得,一邊上班、一邊操盤(這是壞習慣,一定要學起來!)
難得有了手機,有錢人用來掌握資訊、投資,窮人用來玩手遊、追劇
4.崩盤快、復甦快,沒上車再等十年
具備了銀彈、資訊,最後就是等待機會,有錢人注意何時起風,窮人只把新聞當新聞
你在蹺蹺板哪邊?
槓桿時代最可怕的不是物價飛漲,而是去槓桿!為何要去槓桿?如何去槓桿?
槓桿就是一直撒錢給大家,但基於某些原因,這些資金會到一個極限,必須藉由一些手段把錢慢慢收回來,但去槓桿不好就會發生泡沫,近10年最著名的就是雷曼兄弟事件,大眾、金融業者用槓桿作高房地產,但因為還款期限、升息關係,投資者無法償還,所以發生可怕的雷曼兄弟事件(推薦電影:大賣空)
放眼望去,美股美債一起漲,是QE槓桿效應,對岸股市房產漲翻天,是QE槓桿效應(所以習大急推一帶一路去槓桿,不過......)
歐洲英國比較好,但目前局勢不穩定;新興市場負面訊息太多,讓人卻步;至於黃金白銀,似乎早已失去避險功能(畢竟現在有太多投資項目)
站長不知道下一波泡沫何時會發生(天國近了,可能這兩年內?)也不知道金融業者資金會往哪裡跑(目前臺灣是接了不少啦XD)但站長確實開始陸續贖回獲利部位,同時鎖定了一個特殊項目,給個提示:E......這邊就容站長賣賣關子了(哈哈哈)
切記!這個槓桿時代,你用從前的投資模式,很難致富,你必須從別的地方搬錢轉投資。一翻兩瞪眼,站對蹺蹺板,晉升有錢人;站錯蹺蹺板,置死地而後生!不願站上蹺蹺板,注定越來越窮!
如果看兩年後站長不再更新網誌,那不是賺到翻,就是去賣肝賣腎了。


財政資訊中心:貧富差距百倍 課稅所得差距縮小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A-A+
2017-07-02 15:45經濟日報 記者林潔玲╱即時報導
財政資訊中心公布104年度綜所稅初步核定統計專冊,超過613萬個報稅家庭,最高5%與最低5%家庭的課稅所得總額,差距倍數約100倍,較上一年的111倍減少,顯示課稅所得差距縮小。
財政部強調,課稅所得差距倍數不是觀察貧富差距的指標,由於所得稅申報資料並非家戶完整所得,其中不包括農林漁牧業收入、分離課稅所得、地下經濟等,要判斷家庭貧富差距應以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資料為準 。同時,該104年僅為初步統計應以最終申報核定為準。
根據財資中心公布資料顯示2015年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最高20分位的平均家戶所得為471.5萬元,第一分位的平均家戶所得則為4.7萬元,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00倍,而其與前一年度差距倍數111倍相比減少。
由於以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來計算,所涵蓋的僅有最高與最低5%,貧富差距較為極端,若是以綜合所得總額5分位的計算來看,最富有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246.2萬元、最貧窮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18.4萬元,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3.32倍,涵蓋範圍較大有40%相對衡平。
由於104年度綜所稅初步核定統計專冊,是研究繳稅差距的資料,稅負分配的情況等,因為資料不含土地交易所得、證券交易所得等免稅所得,以及短期票券利息、政府的中獎彩券如統一發票等分離課稅的所得,因此實際所得會與初步統計專冊、甚至是納稅所得也會不同。
因此,雖然也可觀察家戶所得的差距,但主要仍以主計總處的家計收支調查表會較為精準。以主計總處2015年資料來看,觀察「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的所得分配」,第五分位為第一分位的6.06倍。
同時,觀察「吉尼係數」、也就是所得分配平均的標準0~1來看,越接近0代表所得分配越平均、越接近1代表越集中在某些族群身上。以2015年來說為0.338,國際間學者分析會用0.4當作分水嶺,像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多超過0.4,因此台灣相對所得較為平均。
鑑於課稅所得分位統計資料,過去被引用做為貧富差距的觀察指標引發爭議,財政部2013年決議取消公布20等分位的課稅所得統計資料,遭到外界強烈批評。經立法委員提案要求財政部恢復公布統計資料,財政資訊中心2014年重新在網站上公告相關資訊。


 

【美國也這樣】爸媽們~千禧世代賺得比你們當年少這麼多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財經媒體CNBC報導,嬰兒潮世代爸媽們,你們知道自己的小孩生活比你們更不容易嗎?收入比父母少20% 財產腰斬逾半美國非營利組織Young Invincibles分析官方統計資料後發現,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萬581美元(約128.2萬元台幣),但在人生同樣階段,千禧世代(1980~2004年出生)成人的收入,卻比他們的嬰兒潮世代(1946~1965年出生)父母少了整整20%。Young Invincibles的發現,凸顯出令人不安的世代鴻溝。儘管美國千禧世代教育程度普遍更高,但在人生相同階段所擁有的財產卻比上一到少了一半以上。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矢言,要使美國恢復二戰後繁榮景象,但這種世代差異恐成為一大挑戰。Young Invincibles所挑明的問題,也隱隱反映出此次總統大選眾多選民在文化、身分認同等方面的分歧。例如,千禧世代白人的收入仍遠高於同齡非裔人口或拉丁族群但相較於上一代嬰兒潮父母,這些白人收入卻減少最多。根據最新可取得數據,經通膨調整後,2013年時年齡介於25~34歲的群體財富淨值中位數只有1萬90美元(約31.9萬元台幣),相較於1989年時相同年齡層的群體,減少了多達56%。千禧世代白人的收入雖仍高於其他族裔,但「向下流動」態勢卻最明顯,收入中位數比嬰兒潮世代父母縮減逾21%至4萬7668美元(約150.6萬元台幣)。白人收入雖稱冠 但向下流動最明顯28歲的Andrea Ledesma說,她的父母在這個年紀時,早已有了自己的房子並開始生兒育女。但她4年前從大學畢業後,目前仍只有1份年薪1.8萬美元(約56.9萬元台幣)的披薩店工作,與男友分租兩房公寓,同時還背負3.3萬美元(約104.3萬元台幣)學貸。Andrea Ledesma認為,這一代的生活已經和上一代完全不同,那不再是人們憑藉努力就能達到的。Andrea Ledesma的母親Cheryl Romanowski今年55歲,在她28歲、沒受過大學教育的情況下,可掙得年薪約1萬美元,換算今日美元匯率相當於1萬9500美元(約61.6萬元台幣)。Cheryl Romanowski對女兒成長過程中所擁有的各種選擇表示羨慕,但坦承女兒過得比自己艱難。她覺得,下一代能過上好日子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少。Young Invincibles政策與研究部副主任Tom Allison說:「今日年輕世代成人所面對的困難,恐怕預示了我們國家將面臨的挑戰。」(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貧富差距最大的2016年

2016/07/22 18:29:03 Joe

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一半的全球財富,而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也擁有了全球87%的財富。 圖/路透社
分享
眾所皆知,美國是全球最資本主義的國家,隨著美國兩百多年的經濟成長,加上證券市場極度發達的推波助瀾,2015年,美國前1%的富裕家庭,擁有全美國40%以上的財富。富裕階層透過資產和金融商品再投資,雖然得面對風險,但大部分時間往往獲得更多的回報,這些投資收益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他們的薪資或其他項目收入,長時間下來,讓美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們,大多也面臨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現象,不過近年來地球上最驚人的國家,恐怕不是盛行資本主義的美國,而是以共產主義為社會基礎的中國。

根據「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的資料顯示,共產主義的中國,前1%的富裕家庭,擁有全中國33%以上的財富,社會底層25%的家庭,只擁有不到1%的中國財富。更可怕的是,如此大的貧富差距現象,中國只用了不到五十年的光景,貧富差距的擴張速度,超越了所有已開發國家,相當驚人。

經濟學上普遍使用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來衡量所得分配平均度;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基尼係數高於0.40代表該地區的收入極度不平等。

2012年,全球25個人口眾多的經濟體中,南非的基尼係數是0.63,巴西的基尼係數是0.53,歐洲已開發國家大多落在0.24〜0.36的區間,德國的基尼係數是0.3,美國的基尼係數是0.41,中國的基尼係數是0.49。1980年代,中國的基尼係數約為0.3,如果考量社會福利的分配狀況,包含教育機會和醫療保險,中國貧富差距恐怕更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學界統計的數據也有所落差,以2010年中國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統計的數據為例,吉尼係數高達0.61,2012年香港的吉尼係數高達0.54,2013年台灣的吉尼係數約0.36。

根據波士頓諮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統計調查,2015年,全球最資本主義的美國,家庭資產淨值10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持有66%的美國財富,這個數據在全球的水平是46%——在西歐國家,百萬美元的富翁家庭掌握該地區約31%的財富、日本方面則是22%,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則是44%,東歐、中東、非洲則是高達55%。

2015年全球百萬美元富翁高達1850萬人,其中美國擁有800萬戶百萬美元富豪,為全球之冠;中國約200萬戶,而日本只有100萬戶。

圖/維基共享
分享

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張速度極大,只用了不到五十年的光景。 圖/美聯社
分享
然而,近年嬰兒潮世代邁入退休,全球中產階級比重的下降速度卻比原先預期的更快速,過去擁有高度社會服務的歐洲,持續面臨經濟低迷,失業率攀高的困境,許多歐元區國家政府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優渥的人民生活舒適度受到嚴重衝擊,這還不包含移民湧入帶來的社會副作用,以及頻率越來越高的恐怖攻擊。極左派和極右派在歐洲政壇近年來輪番上陣,溫和的中間勢力逐漸被削弱。

從台灣政黨輪替開始到英國脫歐公投、以及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候選人川普崛起,站在經濟和民間家庭收入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反映許多中產階級的無奈——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家庭不希望收入所得和社會福利水平持續停滯或下降,期望新的執政黨可以帶來新的「變革」。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顯示,1993年到2005年間,全球25個已開發國家中,所得收入停滯或減少的人口低於一千萬,但從2005年開始到2014年,竟然翻倍飆漲,有5.4至5.8億人口的所得收入毫無成長。

自2009年,包含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中國央行、英國央行等大型經濟體的貨幣主管機構,都在實施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利率水平長期維持在本世紀的最低水準,因為2008年的全球金融泡沫對全球經濟的後續衝擊到2016年還未結束。

雖然這一兩年美國經濟成長逐漸恢復,但先前的經濟問題卻從美國擴張到全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始終低於全球資本投資報酬率(returns on capital),人民薪資成長率又低於經濟成長率。於是,對於有錢富豪來說,讓錢滾錢,可以獲得絕對財富,遠遠超過一般的受薪階級;窮人的收入維持低成長,但是富人卻越來越富裕——這已經是全球人民「不用報告也知道這個研究結果」。

在今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後,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達到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極寬鬆水準,開發中國家也維持相對低利率的金融環境,資本市場最大派對的美國股市創下歷史新高,許多資產也湧向固定收益的債券市場,不管是資本主義的美國,還是共產主義的中國,房地產價格都呈現不斷的漲勢。

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估算,全球前1%的金字塔富豪,擁有全球50.4%的財富,也就是說,全球前1%富豪的資產總和超過了其餘99%的人類,富比世和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研究也顯示,2016年,除了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一半的全球財富,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也擁有了全球87%的財富。對於全球富豪來說,在央行們維持寬鬆貨幣的環境下,投資的財富增加效益還會更強,全球貧富差距恐怕還會持續擴大。

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一半的全球財富,剩下的99%只好走上街頭。延續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情緒,一直到2012年芝加哥北約峰會都還有民眾示威抗議。 圖/路透社

-------------------------------------------------

20歲窮一輩子都會窮? 美國研究這樣說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7-20 00: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美國有專家研究分析資料指出,若是20歲窮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窮下去,若領中產階級薪資的人,發展也有限,只有一開始就領高薪的人,才有可能一輩子賺大錢,顯見在美國要往上爬越來越困難。
美國有專家研究分析資料指出,若是20歲窮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窮下去。(資料照)
美國有專家研究分析資料指出,若是20歲窮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窮下去。(資料照)
根據《中央社》引述美國《大西洋月刊》報導,該份研究是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經濟學家卡爾(Michael D. Carr)和韋默斯(Emily E. Wiemers)研究得出的結論,他們利用收入數據,來衡量人們在職涯中的所得階層流動。
他們分析美國政府調查勞工收入等資訊,檢視1981年到2008年間所得流動性的變化,發現相當不平等,像是底層10%級距的人,爬到40%級距以上的機率減少了16%,薪資中等的人,爬到最頂端兩級距之一的機率降低20%,而薪資位於70%級距的人,降至50或60%級距的機率卻增加12%。
結論顯示,職涯起點和終點,都在同個級距的可能性,在每個收入級距中,都提高了。
卡爾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部份人提升薪資的路被阻止了,不像從前那樣快速了。

--------------------------------------------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最富與最窮5% 貧富差距飆至112倍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7-10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分配不均持續惡化!財政部最新統計,二○一四年綜所稅申報戶共六○七.四萬戶,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二十等分,所得最低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四.七萬元,但所得最高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大增至五二五.六萬元,導致所得差距飆升至一一一.八三倍,較二○一三年擴大十四.一倍,再度改寫歷史新高。
家庭所得差距
家庭所得差距
所得差距擴大 再創新高
由於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含分離課稅、免稅所得及非課稅所得等,且許多窮人可能收入低到不用報稅,有錢人則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例如炒房、炒股獲利等,因此實際的所得差距可能更大。
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五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二十%平均年所得十八.二萬元,最高二十%平均年所得二五八.三萬元,差距十四.一九倍,高於二○一三年的十三.○九倍,也遠高於主計總處公布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六.○五倍。
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十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十%平均年所得十.二萬元,所得最高十%平均年所得三六八萬元,差距三十六.○八倍,高於二○一三年的三十二.三八倍。
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二十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五%平均年所得僅四.七萬元,略高於二○一三年的四.五萬元;所得最高五%平均年所得則是五二五.六萬元,遠高於二○一三年的四三九.八萬元,由於高所得者收入明顯增加,導致所得差距擴大至一一一.八三倍。
10年前 兩者差距僅55倍
事實上,國內貧富兩極化趨勢相當明顯,二○○五年所得最高五%與最低五%,所得差距僅五十五倍,二○○八年超過六十五倍,二○○九年攀升至七十五倍,二○一一年逼近九十五倍;二○一二年因軍教恢復課稅稀釋貧富兩極化的效果,所得差距首見縮小;但二○一三年又擴大至近九十八倍,二○一四年更飆至一一一.八倍。
對此,財政部重申,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宜做為貧富差距比較,應以主計總處公布資料為準。不過,主計總處公布的貧富差距,將家庭所得按收入高低分成五等分,且調查樣本僅約一萬五千戶,被質疑太過粗糙,且難以了解貧富兩極化現象;而綜所稅申報資料涵蓋逾六百萬戶,且分成二十等分位,較能反映真實的貧富差距。

--------------------------------------------------

靠制服解決問題 那教育也太簡單了

推文到plurk
2016-05-28 06:00

◎ 楊皓勛
近日因教育部頒布新的規定,因此學生服儀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支持與反對的聲浪也是四起,有教官說那是在保護學生,有人說這是青春,有人說這是傳統,那到底學生能不能夠服儀自由呢?

因教育部新的規定,學生服儀變成熱門討論的議題。(資料照,記者謝佳君攝)
有某校的教官表示,制服是為了保護學生、消弭貧富差距,筆者並不否認一開始制服的其中一項立意的確是如此,但在現今台灣社會,制服真的達到所謂的消弭貧富差距嗎?從學生的服裝乾淨程度、腳下踩的鞋子、手上配戴的錶、手裡拿的筆、使用的手機、書包內的個人物品,樣樣都能透露出貧富差距。我們該思考的是,我們要怎麼教育學生們對於金錢觀、貧富差距的正確觀念,出了社會我們仍然會碰到這些問題,但並沒有人教導我們該怎麼去面對去調適這些差異。並不是怕學生被比較、被欺負,就認為套上了制服一切的問題就消失了,這豈不是掩耳盜鈴?
在班級中,每個學生代表著一個社會階級,社會階級相近的會自成一個小圈圈,有些人談論打工與電玩、有些人談論歌劇與古典音樂,而這兩個團體明顯是格格不入。生活處在不同的社會階級,自然在談論之間能看出些端倪,而這些差異並非套上了制服、用所謂培養集體認同所能解決的。讓不同階級學生對話、融入校園這個教育環境,不應該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嗎?
至於校安問題,制服是取得十分簡單的東西,如果拿來當成識別用,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識別方法,反倒是老師怎不考慮穿著制服呢?筆者在學校常常搞不清楚到底他是外賓還是老師,這豈不是更令人感到危險,若校安會出現問題,那麼現今台灣的大學怎麼不通通穿上制服,然後封鎖校園呢?
在現今的社會當中,我們真的還需要強制學生穿著制服嗎?制服在時代的變遷下早已失去當初的效果,我們不能認為一件制服可以解決很多應該由教育著手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還給學生應有的權益,並且加強教育層面的專業度,才是對這社會呈現雙贏的局面。
(作者為高中生)

-----------------------------------------

美國有錢人 比窮人多活15年|國際|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史丹佛經濟學教授切提(Raj Chetty)及7位共同作者的研究指出,美國最有錢的1%男性預期壽命是87.3歲,比最底層的1%多出近15年。

根據研究,美國最有錢的男性,是全球富人中壽命最長的,窮人的壽命則和蘇丹、巴基斯坦民眾差不多。

至於美國最有錢的女性,預期壽命只比89年少一點,比最窮的女性多出整整10年。

窮人女性比窮人男性壽命多6年,但富人女性壽命只比富人男性多1.5年。

學者強調,收入較多不一定能保證壽命更長,有錢人壽命較長反而與教育程度、健康和生活方式關係較大。

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壽命差距,最近有增加趨勢。2001到2014年,最有錢的5%壽命增加約3年,但最底層的5%壽命沒有增加。

窮人的壽命長短則與居住地有關,如果他們住在健康行為比例較高的地方,例如運動比例高、吸菸和肥胖現象較不普遍的地方,壽命會比較長。研究指出,窮人的壽命與醫療的質量、收入差距、居住隔離、失業率都沒有顯著相關。

住在紐約、舊金山等富裕城市的美國低收入戶,壽命在窮人當中是最長的,也是最健康的,因為這些城市住有教育程度高的居民,也提供慷慨的政府補助。

那最窮又最短命的人住在哪?印第安納州加瑞(Gary)的男性窮人最短命,預期壽命74.2年;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女性最短命,預期壽命80年。

最短命的窮人住在美國中部,包括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肯德基州、田納西州、阿肯色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最長壽的窮人住在加州、紐約州和佛蒙特州。

至於最有錢又最長壽的男人,住在緬因州的波特蘭。最有錢又最長壽的女人住在華盛頓州的斯波肯(Spokane)

---------------

我有一間5千萬的房子,早知道打死我也不買...真心不騙!月薪不到9萬,千萬別買房
By 撰文者狄驤, m.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四月 1日, 2016
我說過,資本主義玩的不是金錢遊戲,而是心理遊戲。

如果你是月薪不到5萬的低薪族(在我認知裡月薪不到9萬都算低薪族),進入時光電梯時,你按了買房的按鈕,電梯上升到十年後,你會發現自己踏出電梯門的那一刻,就會莫名變成揹一身債的街頭遊民或是路口的舉牌族,而且那時你己經快40歲了。

相對的,十年前你進入電梯時,按的不是買房,而是租屋鈕,十年後你不但沒有負債,還有充沛的現金,可以輕鬆自在地,住在租來的華廈頂樓景觀豪宅或高檔別墅裡,每年還可以出國旅遊,初一十五也可以到處任性地血拼,而且不用看價格標。

不幸的是,太多笨蛋被資本市場(尤其是建商和代銷商)洗腦,說什麼再苦也要有自己的小窩,明明沒有富爸爸幫忙付頭期款,每月薪水也沒多少,卻傻到要拿80%的薪水去付房貸利息,甚至本金都還沒付到,每天都要吃泡麵,穿得破破爛爛的,更不要談什麼國外旅遊,只能周末日到社區公園放風,簡直活得像被關在狗籠的奴隸,人生不僅是黑白的,還加上一堆雜訊。

除非你自己當老闆賺了幾百萬或月薪20萬以上(至少也要有9萬),或爸爸爺爺是郭台銘連戰張榮發之類的,否則,單憑那一點薪水,硬要買房的下場,就是成為資本主義最底層的,吃泡麵吃到進棺材的澱粉窮人。

老實說,我十年前也買了房子,但現在也開始要換個腦袋,準備把房子賣掉,改當租屋族。

只是,當初我不是用死薪水買房,現在房子市值5千萬以上,如今也想脫手,而且打死我再也不買房。我會這麼做,以及勸低薪族不要買房,有以下原因。

一,即使央行調降低率,甚至降到負利率,以現在的房價所得比,月薪不到5萬,能買到的像樣房子頂多是1千萬(離島工業區偏避山區不算),如果以貸款7百萬元來算,每月償還本息也要3萬6千元左右,等於生活費只有1萬多,如再扣掉保險費和管理費水電交通手機費等,剩下的錢真的只能上網去買超低價快到期泡麵一大箱。

相信我,以台灣被全世界關貿組織邊緣化的情勢,加上政府很有可能加稅來籌措各項福利政策財源,低薪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別指望老闆在訂單減少和營業費用增加的美好時光下,會幫你加薪。

二,大有為的政府已經開始實施房地合一稅之外,也要開始調高持有房屋的各種稅基,這表示你從此養一間房子的成本,比大老闆包養小三或小四的費用還高,這也等於說,你不僅是付得起頭期款和每月貸款,就可以安穩當個有屋族,接下來的管理修整費地價稅房屋稅和保險等等,也會逼你吃更多年的泡麵,而且不見得可以保住房子。

三,台灣的少子化和老年化,在5~10年後,會形成海嘯般的衝擊,空屋率會愈來愈高,加上政府狙殺投資客,除了在蛋黃區的某些標的不會跌,其他的物件價格,都會逐年下殺,蛋白區和外圍的鬼城也會愈來愈多。除非有大批有錢人進來買房,才能支撐房價(你覺得有可能嗎?)。

相反的,如果你要付1千萬元去買房,不如每個月付2~3萬租個漂亮房子,一年也頂多是30萬,租金還可以扣稅,用膝蓋算算1千萬整整可以讓你住上33年,而且不用付地價稅房屋稅和保險費,還有銀行利息和房屋折舊,十年後也不怕變成鬼屋賣不出去。

再者,租房也有個好處,你可以每十年就換個環境,可以從市區搬到山上,也可以退休後搬到海邊度假區,當然,一次簽個5~10年,租金可以更優惠。

可惜的是,我深深感覺到,身邊的千千萬萬的低薪族仍然逃不出,被長期制約的心理陷阱,仍然要把自己當狗一樣地存頭期款買房,而且不容質疑,每當我說一次要改租不買,他們都要抄起折疊椅打我一次。

當然了,如果你懂總體經濟學,而且看懂為何許多央行都在印鈔票,或是你都不懂但願意相信我,都應該清醒一點,去多蒐集資料和多看彭博財經,把焦點拉回客觀經濟架構和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裡,看清在全球景氣下行,低薪不可逆和人口減少的趨勢下,現金流才是最有效的護身或防彈衣。

畢竟,不動產只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商品,當你的現金流貧乏得像沙漠裡的乾涸水溝,你就更不應該把現金都綁死在不動產上,還傻傻得以為自己擁有資產,吃了幾千包泡麵還不知道,其實,自己只是擁有負債和負向現金流。

-----------------------

研究:貧富差距愈大 有錢人愈小氣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9 03:38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7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收入不平等會讓有錢人愈來愈小氣。 圖/Ingimage
分享最新研究顯示,收入不平等會讓有錢人愈來愈小氣。鑑於全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許多專家一直試圖找出在此經濟模式下的社會行為,而國家科學院公報(PNAS)在27日公布的研究再度指出,收入不平等讓有錢人更吝嗇。該研究也是首次針對不平等如何影響利他主義(altruism)的調查。
美國一些早期研究發現,有錢人比小康收入的人更小氣,但是歐洲與日本研究未發現同樣結論。主持研究的多倫多大學教授Stéphane Côté表示,過去研究沒有找出共通性,所以他們認為受調查對象居住的國家經濟平等程度,可能是影響因素。

研究團隊使用既有的全國代表性調查,針對1500名美國人所作的道德測量研究,使用的是一種叫做「獨裁者博弈」的方法,以衡量慷慨程度,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有十張抽獎券並有機會可以把獎券給其他匿名參與者。

當他們被以不平等程度分類,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最不平等地區的有錢人,比來自較為平等地區的有錢人更小氣。有錢人的定義是收入分配的前15%,或是家庭年收入至少為12萬5000美元。

為了驗證這項發現,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招募700人,並提供這些參與者關於他們居住地一份假的收入資料,結果被告知來自高度不平等地區的有錢人比其他人小氣,但是在被告知收入較為平等地區的那一組,這項差異就不見了。

該研究作者指出,當有錢人認為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會讓他們相信自己更重要,認為自己是應得的,這種權力意識讓有錢人比較不傾向利他主義。

另一份未公開的調查也指出,刪減社會福利如失業保險,會增加不平等程度。康乃狄克大學政治科學家Lyle Scruggs指出,如果控制財富的人變得更有錢的話,他們是否比較不會去關心其他沒錢的人,因此變得更加小氣?

康乃爾大學教授Kim Weeden也認為,「如果不平等加劇表示較少的慈善行為,最明顯的教訓是,我們需要設計一個不依賴純粹的慷慨和利他主義,而能夠確保孩子得到足夠食物的系統」。

-----------------

◎ 徐伊佩
我是一個去年畢業於師院的九○後,工作一陣子後審度了自己的未來,決定準備國家考試,當然這個決定也引來許多撻伐的聲浪,被罵「米蟲」好多次了!
台灣的就業環境並不理想,曾耳聞許多人說當一個國家的年輕人都只想當公務員,那麼這個國家就走向腐敗之路了,然而會說這句話的人並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我們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但出社會後面臨的卻是一個不知道會不會更壞的時代;我們的爸媽在一個一出社會即有工作等待著他們的好時代,而此刻我中年失業的父母也面臨了一個艱困的年代。
生長在彰化鄉村的我,在進入北部的師範院校念書時,發現資本主義的社會形塑了貧富差距狀況,已超乎我在課本上所能理解的範圍─一個班級裡有一半的台北人,而多數的同學生長自軍公教家庭,有的爸爸媽媽是教官,有的媽媽是老師,有的爸媽都是公務員。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3038),而教改帶來的學歷貶值效應是直到我進入社會後工作才體認到這一點,我在民間企業工作體會到什麼叫超時工作、觀察到勞工身處的惡劣工作環境。當時所待的公司正苦於找不到工作人員,許多人來了三天又離開,常聽到人資抱怨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吃苦。
我想表達的是,台灣的薪資在我父母那個年代到我現在所處的年代不但沒有調漲,實質上反而是倒退的,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未來顯得渺渺。
如果因政府失能而把年輕人失業的現象怪罪於年輕人不努力,我深深覺得悲哀。生長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剛好是成為上個時代失敗決策的承受者,如果政府沒有痛定思痛改革年金制度,除了會讓財政更雪上加霜外,更會加劇社會大眾在意識上對公務員的對立。
大選將屆,走在路上我聽到上了年紀阿伯在聊著天,阿伯說:「我還不知道我要投誰,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會投國民黨!」
(作者為國考考生,彰化市民)

--------------------------

他們被BBC跟拍了49年!當人生縮時到150分鐘,你看出貧富差距真相了嗎? - 時事 - 國際 - 風傳媒精選 - 商業周刊 - http://goo.gl/ZXN2zY

他們被BBC跟拍了49年!當人生縮時到150分鐘,你看出貧富差距真相了嗎?

長達49年的紀錄片,無法倒轉的真實人生。photo credit:YouTube

56年之後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3038

 

彷如49年縮時攝影

影片中的每人,隨著年紀增長不定時複習自己的倒轉人生,都無法不為自己的改變詫異。我們清楚發現,從影片一開始孩童們的高談未來夢想,直至數十年光陰飛逝,有人家庭、事業兩得意,有人卻成了流浪漢。


《56UP》彷如殘忍證明「社會階級永難跨越」,49年過去,富豪的孩子仍然是富豪,窮人的孩子仍然是窮人。

日復一日的殘忍真相

優渥的社會資源在你出生前似早被瓜分殆盡,當你懵懂長大、某天愕然驚醒,你的人生已無法從頭,只能默然接受這令人無法言語、卻又殘酷的赤裸事實。

2013年英國Granada Television製作、BBC播出紀錄片《56UP》(暫譯:56年之後),導演以橫跨49年時間,鎖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14個孩子,每隔7年拍攝一次(累積7片共850分鐘),日前公視播出150分鐘濃縮版。從這驚人的49年影像紀錄中,你發現什麼了嗎?

《56UP》2013年在英國播出時曾引發熱烈迴響,導演艾普特(Michael Apted)從1964年拍攝起,完整記錄14個孩子(11男3女),有人家境優渥每7年都現身受訪,也有人曾經流落街頭,讓劇組找不到人。

夢想,從小就不一樣

片中,讀私立小學、家境富裕的Andrew與John才7歲已開始學讀《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關心經濟情報,對於未來,Andrew與John隱約知道應該會平穩念完牛津大學,然後畢業成為律師。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photos放大顯示
家境優渥的John小學已開始讀專業報紙。photo credit:YouTube
出生自貧民窟的孩子則沒太多時間談夢想,有人單純希望長大能到附近超市上班,眼前最大的夢想甚至是看到自己的爸爸能吃飽。


photos放大顯示
有的小孩長大想進國會,有的小孩長大只想平凡的到隔壁超市上班。photo credit:YouTube
150分鐘的繼承人生

斷續49年過去,當年念私立小學的富豪之子們確實牛津畢業成了知名律師,並承接上一輩過著優渥生活,而他們的下一代也一步步照著49年前爹娘走過的老路重複人生。


photos放大顯示
John如願從貴族學校畢業、進入牛津大學就讀。photo credit:YouTube

---------------------------------

「不敢賭又放不下,註定你是窮人!」...看完,一語驚醒阿!
想要擺脫窮困,先別怕!
 
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對於恐懼電腦的人來說,
 
最重要的就是插上電源,開機!
 
而對於想要創業的窮人來說,
 
什麼也別想,幹起來再說!
機會,不是等來的,是自己創造而來的
 
幹任何事都是需要條件的,
 
而使這些條件具備往往會耗費許多精力,
 
拖延漫長時間,有時還沒等到條件成熟,
 
周邊環境已經變化,舊條件沒達到,
 
新問題又冒出來,結果還是下不了手,
 
最終不了了之。
窮人一生都在等待,等所謂的機會,
 
等條件成熟,頭髮等白了,心也等老了,
 
既使條件成熟了,你也懶得幹了。
 
機會不是等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不幹永遠沒有機會。
幹起來再說,邊幹邊尋找機會,
 
邊幹邊創造條件,邊幹邊修正,
 
邊幹邊完善,你是窮人你怕什麼!
 
只要大方向是對的,
 
也許最初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事,
 
最終就有了好的結果。
 
窮人一生都在等待,等所謂的機會,
 
等條件成熟,頭髮等白了,
 
心也等老了,既使條件成熟了,
 
你也懶得幹了。
 
機會不是等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人生一場賭
 
窮人遇事愛說賭一把,
 
人生一場賭,這是一種態度。
 
賭是最能看出一個人性格的,
 
面對直接的利害得失,
 
必須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哪怕你不選擇,也是一種態度,
 
也要承受後果,你既然入了局,
 
就必須接受考驗。
其實窮人最應該賭的就是命運:
 
難道我永遠就是窮人?
 
有一個富人,他的成功是從買房地產開始的。
 
當他決定要去買一個房地產作為投資的時候,
 
他首先是買了一個課程,
 
三百八十五美金的一個課程,去學房地產。
 
他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去看所有能購買的房地產,
 
而此時他的朋友正在海邊玩衝浪,
 
或者是打高爾夫球,或者是喝酒。
 
六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目標,
 
他的第一個房地產花了一萬八千元,
 
只付了十分之一的預付款,那也是跟人家借來的,
 
所以事實上一分錢都沒投進去。
 
他嘗到了甜頭,又去借了兩個一萬八千元的美金,
 
這樣,就有了三座同樣的投資了。
 
過了一年,他投資的房產增值了,
 
每個都賣了四萬八千元,
 
加起來賺了九萬美金。
 
他又以這些利潤,又買了許多其他的房地產。
這聽起來有點像個神話,
 
咱們姑且不去擠他的泡沫,
 
至少這種方式是可以借鑒的。
 
只不過你得付出代價,放棄你的休息和娛樂,
 
當你的朋友在牌桌前激戰時,你得坐到書桌前;
 
當你的親友去旅遊時,
 
你得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轉悠,
 
調查市場,尋找機會。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成為富人以後,你可以不工作,
 
只幹自己喜歡的事,
 
但在此之前,你必須比別人辛苦更多。
在同樣的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窮,
 
有的人卻相對富一些呢?
 
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
 
也不是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問題,
 
而是知識、性格和思想。
素質創造財富
 
一般人眼中,拾破爛的一定是窮人,
 
想靠拾破爛成為百萬富翁
 
是近乎天方夜談的事。
 
可是,真就有人做到了。
瀋陽有個以拾破爛為生的人,名叫王洪懷。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
 
收一個易拉罐,才賺幾分錢。
 
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
 
是否可以多賣些錢?
 
他於是把一個空罐剪碎,裝進自行車的鈴蓋裡,
 
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
 
然後花了六百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
 
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金!
 
當時市場上的鋁錠價格,
 
每噸在一萬四千元至一萬八千元之間,
 
每個空易拉罐重十八點五克,
 
五萬四千個就是一噸,
 
這樣算下來,
 
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拉罐要多賺六七倍錢。
 
他決定回收易拉罐熔煉。
從拾易拉罐到煉易拉罐,一念之間,
 
不僅改變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質,
 
也讓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軌跡。
為了多收到易拉罐,
 
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
 
又將回收價格以及指定收購地點印在卡片上,
 
向所有收破爛的同行散發。
一周以後,王洪懷騎著自行車到指定地點一看,
 
只見一大片貨車在等待他,車上裝的全是空易拉罐。
 
這一天,他回收了13萬多個,足足二噸半。
 
向他提供易拉罐的同行們,
 
卸完貨仍然又去拾他們的破爛,
 
而王懷洪卻徹底變了。
 
他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
 
一年內,加工廠用空易拉罐
 
煉出了二百四十多噸鋁錠,
 
3年內,賺了270萬元。
他從一個「拾荒者」
 
一躍而為百萬富翁。
 
一個收破爛的人,能夠想到不僅是拾,
 
還要改造拾來的東西,這已經不簡單了。
 
改造之後能夠送到科研機構去化驗,
 
就更是具有了專業眼光。
至於600元的化驗費,
 
得拾多少個易拉罐才賺得回來喲,
 
一般的收荒匠是絕對捨不得的,
 
這就是投資者和打工者的區別。
 
雖然是個拾荒匠,卻少有窮人的心態,
 
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辦法,
 
這種人,不管他眼下的處境怎樣,
 
興旺發達那只是遲早的事。
窮人的一本萬利
 
窮人即使有錢,也捨不得拿出來,
 
他總怕錢飛了,又回到窮日子去,
 
即使終於下定決心投資,也不願冒風險,
 
最終還是走不出那一步,
 
還是緊緊抱著自己的錢,少用就等於多賺。
 
窮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雞生蛋,
 
蛋生雞,一本萬利……
 
但是建築在一隻母雞身上的希望,
 
畢竟是那樣脆弱。
 
在漸漸成熟的商品社會,利益平均化,
 
經營理性化,一切都趨於平淡,
 
哪有什麼一夜暴富的好事。
 
一切都得漸漸積累,而窮人既沒有原始的資本,
 
又沒有經營的經驗,致富還特別心切,
 
步子慢一點就頗不耐煩。
不耐煩就容易冒進,冒進的結果是好人犧牲,
 
敵人高興,你那點可憐的資本,幾下就玩完。
 
結果窮人的一本萬利,最終演變成了一本一利,
 
甚至是一本無利,還是好夢一場。
富人的出發點是萬本萬利,在此基礎上,
 
如果做得不好,可能只是萬本一利,
 
如果做得好,也有可能萬本億利,
 
總之沒有本是不行的。
窮人是想得多做得少,富人則是“悄悄進莊,
 
打槍的不要”,埋頭做事,少說多幹,
 
收穫不管是大是小,總會有的。
 
窮人即使有錢,也捨不得拿出來,
 
他總怕錢飛了,又回到窮日子去。
窮人捨不得雞肋
 
很多人想變成富人,
 
他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而是不敢真的那麼做。
總是有太多顧慮,
 
面對未來的許多不確定因素,
 
他不去想一萬,總去想萬一,
 
越想越可怕,結果無數的可能性
 
就在這種猶豫和等待中化為烏有。
 
人在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危險時,
 
常常憑著經驗和本能,
 
不用思考就能作出選擇。
比如,你不會去站在不穩的石頭上,
 
也不會把手伸進火裡。之所以這樣,
 
就因為你有過痛苦的經歷,
 
小時候有很多血的教訓。
 
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的情況是很少的,
 
燙過一次手你就不會再去玩火。
別怕失敗,創造自己的價值
 
失敗是一種寶貴的經歷,
 
它會讓人得到經驗,變得聰明。
 
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犯錯誤的恐懼。
 
很多人總是擔心創業失敗,
 
又失去了現有的穩定收入,
 
落得個俗話說的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
所謂的穩定收入是很多人行動的障礙,
 
猶如人生的雞肋,說到底還是反映出缺乏自信。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
 
靠薪水永遠只能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
 
老闆之所以雇你,不是要讓你發大財的,
 
也不是要和你共同富裕,
 
如果他挖不出剩餘價值,雇你等於零。
 
所以最終,要創造自己的幸福,
 
還得靠你自己。
 
錢財,別看得太重!
 
民間有一種捕猴子的辦法,
 
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
 
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
 
木板後面放一些花生,
 
猴子看到花生就伸手去抓。
 
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拳頭,
 
無法從洞裡再縮回來,
 
木板成了一塊活生生的枷鎖。
 
猴子就這樣緊緊抓著它的花生,
 
被人輕而易舉捉去。
 
可憐的猴子!
 
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太缺食物,
 
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缺錢,窮人往往就會把錢也當成一種負擔。
 
錢這種東西對人們都有著巨大的誘惑,
 
如果過分看重,
 
那可能就會造成人們生活重心的偏移,
 
讓人們忽略一些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顏丹:中國與全球貧富差距的本質區別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3日, 2018
北京大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經居世界所有國家之最。這巨大的貧富差距恐造成社會動盪。 (AFP)
【大紀元2018年01月24日訊】這兩天,大陸媒體都對英國樂施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陸媒報道稱,這份報告有數據顯示,「去年82%的全球新增財富流向了1%的人群,這一數字比2016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而世界上最貧窮人群的財富並未見增長」;「全球最富有的42個人所掌握的財富,相當於全球最貧困的37億人所擁有的財富總和」
當陸媒試圖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向「全球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去年82%財富流向1%富人」時,其報導中的另一些描述仍在透露著與這個主題明顯不符的訊息。比如,報告的發布者樂施會已指出,「該調查旨在回應印度2/3受訪者認為貧富差距問題急需解決的呼籲」,因此,調查並非針對所有國家,而是僅在「全球10個國家」的「7萬個人群」中展開。又比如,這個「82%的全球財富」是指「新增」的那部分,而不包括長期持有的。意即這個被研究了半天的「全球財富」其實是個「變量」,而非「常量」。
實際上,「最有錢的42個人的資產總和相當於最貧窮的37億人的財富總和」並不是惟一能佐證「貧富差距」拉大或縮小的合理依據。如果憑此就能看出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貧富差距狀況,那麼國際上又為何要專門弄出一個「基尼係數」來作為衡量的依據和通行的指標呢?既然「基尼係數」才是國際公認的標準,那我們不妨從一些資料中來找尋依據。
2012年,由中國人民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創立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有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係數為0.61,大大高於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百度百科中也有資料顯示,「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中國大陸基尼係數2010年超過0.5」。僅通過這些出產於大陸官方的數據就足以看出中國的貧富差距與全球間的較量。而結果是,發達國家與全球都表示「自愧不如」。
因此,不少中國人在看到「全球82%財富流向1%富人」的調查結果之後,更真實的反應其實是,他們紛紛在新聞下方的評論欄中迫切的詢問中國的情況。其實這根本無需勞煩國際組織來通報。
早在2009年,中國的權威部門就已在報告中指出,「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集中度高於「5%的人口掌握了60%財富」的美國。到了2014年,北京大學又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家庭財產基尼係數為0.73」;「最高1%的家庭,占有全部財產的34.6%」;「最低50%的家庭,占有全部財產的7.3%」。
更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僅在「基尼係數」上所表現出的「遠高於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異,並不是中、外貧富差距所存在的本質區別。中國完全異於世界的獨特之處就在於,0.4%的人所擁有的70%財富到底從何而來,意即「0.4%的人」都具備著怎樣的共同特徵以及他們都在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取財富。
2015年9月出自中共內部的一份調研報告為我們揭曉了這個答案。報告顯示,「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擁有千萬以上資金、財產的有548萬至560萬人及家庭,其中,在職和已退休的中共黨政官員有360萬至365萬,占比65%以上」。港媒在披露這份報告時還提到,習近平在當時的內部會議上指出,「社會貧富懸殊、嚴重不公、中共官員及家屬不正常暴富」。
「官員及家屬不正常暴富」可謂是一語中地,雖用詞含蓄,但決不會影響見識過中央「打虎拍蠅」行動的中國人準確的判斷出,那「0.4%的人」到底是誰,他們又是如何發家致富的。不難看出,如今中國最有錢的人,全都共生於以「權力」為根基的利益集團之中,他們打著治理國家的旗號,採取明搶、暗奪等最無賴的方式,將保管著民眾財富的國庫洗劫一空。
那句「扶貧領域已成為貪腐重災區」就足以彰顯出,在「一黨獨裁」的庇護下,中國擁有著大、小權力的官員,甚至是通過掠奪等著救濟的可憐人的口糧而一躍成為中國暴富者的可恥現實。
此外,更可恥的是,自竊取政權之後,中共一直都標榜自己是「無產階級先鋒隊」,要讓代表無產階級的工人、農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時至今日,「工人和農民仍然是被壓迫的最底層」;「幾億農民工為中國的經濟打拚,卻永遠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由此,我們最終發現,「0.4%的人」直指中共權貴及其家屬;他們獲取財富的方式,則是對中國最貧寒的無產者先進行欺騙,再利用權力和一切殘酷手段進行壓榨、盤剝,靠竭盡所能的掏空他們,來養肥自己。
一番描摹下來,我們不禁發現,這些身披「權力」鎧甲的富豪,又怎能與靠正常的經營之道來獲取財富的商賈巨擘等同視之。相比那些被其妖魔化的資本家,他們才是當之無愧的吃人、嗜血的惡魔
如今,由中共這個貪腐集團一手製造的巨大貧富差距,顯然與世界範圍內的決大多數國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果大量官員的貪腐是促成中國貧富鴻溝無國能敵的獨特因素,那麼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共「一黨獨裁」才是導致中國出現「小官大貪」、「無官不貪」的關鍵原因


2016年綜所稅申報戶約622萬戶,若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20等分,所得最低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4萬元,所得最高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68.7萬元,所得最高與最低5%差距106.52倍

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貧富差距造成的「階級複製」是可怕的/《56UP》BBC用49

綜所稅申報戶 最富與最窮5%所得差距106倍
2018-07-22 14:45
綜所稅申報戶(如圖),最富與最窮5%所得差距106倍。(資料照)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2016年綜所稅申報戶約622萬戶,若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20等分,所得最低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4萬元,所得最高5%家庭平均申報所得468.7萬元,所得最高與最低5%差距106.52倍,較2015年的100.45倍擴大,為史上次高。不過,若與前幾年相較,近2年所得差距擴大趨勢略減緩。
財政部官員則重申,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宜逕行作為衡量所得差距的依據,因為這份資料不含分離課稅、免稅所得及政府移轉支出等,而且可能受到稅制改變影響;例如2015年股利扣抵減半,不少企業搶在2014年分配股利,使得高所得者收入增加,2014年最高與最低5%所得差距就擴大至109.69倍,創下史上新高。
根據財政部資料,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5等分,2016年所得最低20%平均申報年所得18.4萬元,最高20%平均245.9萬元,差距13.36倍,略高於2015年13.36倍。若分成10等分,所得最低10%平均年所得10萬元,最高10%平均341萬元,差距34.1倍,也高於2015年的32.95倍。
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20等分,2016年所得最低5%平均申報年所得4.4萬元,低於2015年的4.7萬元;最高5%平均年所得468.7萬元,也低於2015年的472.1萬元;最低與最低5%家庭,所得差距106.52倍,高於2015年的100.45倍。
不過,2005年所得最高5%與最低5%,所得差距僅55倍,2009年攀升至75倍,2011年逼近95倍;2012年因軍教課稅稀釋貧富兩極化情況,所得差距縮小至近84倍;但2013年又擴大至近98倍,2014年更創下109.69倍的新高,近2年維持100倍以上,所得差距擴大趨勢略減緩。
--------------------------------------
最富與最窮5% 貧富差距飆至112倍 
 分享最富與最窮5% 貧富差距飆至112倍到Facebook 分享最富與最窮5% 貧富差距飆至112倍到Line 分享最富與最窮5% 貧富差距飆至112倍到Google+
2016-07-10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分配不均持續惡化!財政部最新統計,二○一四年綜所稅申報戶共六○七.四萬戶,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二十等分,所得最低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四.七萬元,但所得最高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大增至五二五.六萬元,導致所得差距飆升至一一一.八三倍,較二○一三年擴大十四.一倍,再度改寫歷史新高。
 家庭所得差距
家庭所得差距
所得差距擴大 再創新高
由於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含分離課稅、免稅所得及非課稅所得等,且許多窮人可能收入低到不用報稅,有錢人則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例如炒房、炒股獲利等,因此實際的所得差距可能更大。
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五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二十%平均年所得十八.二萬元,最高二十%平均年所得二五八.三萬元,差距十四.一九倍,高於二○一三年的十三.○九倍,也遠高於主計總處公布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六.○五倍。
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十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十%平均年所得十.二萬元,所得最高十%平均年所得三六八萬元,差距三十六.○八倍,高於二○一三年的三十二.三八倍。
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二十等分,二○一四年所得最低五%平均年所得僅四.七萬元,略高於二○一三年的四.五萬元;所得最高五%平均年所得則是五二五.六萬元,遠高於二○一三年的四三九.八萬元,由於高所得者收入明顯增加,導致所得差距擴大至一一一.八三倍。
10年前 兩者差距僅55倍
事實上,國內貧富兩極化趨勢相當明顯,二○○五年所得最高五%與最低五%,所得差距僅五十五倍,二○○八年超過六十五倍,二○○九年攀升至七十五倍,二○一一年逼近九十五倍;二○一二年因軍教恢復課稅稀釋貧富兩極化的效果,所得差距首見縮小;但二○一三年又擴大至近九十八倍,二○一四年更飆至一一一.八倍。
對此,財政部重申,綜所稅申報資料不宜做為貧富差距比較,應以主計總處公布資料為準。不過,主計總處公布的貧富差距,將家庭所得按收入高低分成五等分,且調查樣本僅約一萬五千戶,被質疑太過粗糙,且難以了解貧富兩極化現象;而綜所稅申報資料涵蓋逾六百萬戶,且分成二十等分位,較能反映真實的貧富差距。
------------------------------
全台貧富差距達85倍!最貧窮5%家庭年收入僅5.3萬元
▲台灣貧富差距大的情況仍未明顯改善,曾出現8歲女和窮爸媽睡祖墳1年的情況。(圖/翻攝畫面)
記者蔡怡杼/台北報導
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就101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的統計顯示,所得最高5%家庭年收入平均為451.6萬元,所得最低5%家庭年收入平均為5.3萬元,差距高達85倍,雖未續創新高,不過,貧富差距倍數仍高得嚇人。
根據財政部統計,101年綜所稅申報戶共596.4萬戶,若將綜所稅申報戶分為20等分,所得最低5%的家庭平均所得由上年的4.9萬元些微提升至5.3萬元,所得最高5%的家庭所得小幅減少至451.6萬元,使得貧富差距由上年的95倍,降至85倍。
若改以10等分位來看,則中產家庭由52.7萬元升至54.6萬元,增加不到2萬元,所得最低10%的家庭年平均收入為10.9萬元,較上年的10.1萬元增加8千元,至於所得最高的10%家庭年平均所得為328.1萬元,則較上年的331.8萬元減少3.7萬元。
財政部說明,國際間多係以吉尼係數或5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倍數作為衡量所得分配的指標。我國近年來每戶所得差距倍數維持在6倍左右,吉尼係數維持在0.35以下,低於0.4 的國際警戒線。
且在5分位、10分位、20分位及100分位下,分別計算我國綜合所得總額與稅後所得最高與最低分位的差距倍數,以稅後所得為基礎計算的差距倍數明顯較以綜合所得總額為基礎計算的差距倍數小,顯示我國所得稅累進稅制發揮所得重分配功能,財政部仍將持續努力運用各項財稅措施,以改善所得分配
--------------------------------------------
家庭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差距倍數 (The ratio of household income, top 20% to lowest 20%)    
將全國家庭依其可支配所得大小排序後,再將戶數5等分(每等分均包含全國20%的家庭),計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為最低20%家庭所得之倍數,即5等分差距倍數,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                      
   5等分位差距倍數 =   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 /  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