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議會請願運動1921-1934,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SXrKjF

=================================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悲劇時代見證人的殞落~為蔣渭川平反的艱辛過程
高蔣梨雲女士的訃聞
文 / 高飛鷂(蔣渭川外孫) 2016-10-20 09:07
蔣渭水哲嗣松輝(右二),手捧覆蓋「臺灣民眾黨」三星旗之蔣渭水骨灰罈, 由蔣渭川(右一)前導,抵達大直山麓。(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簡介:
編按:本文為蔣渭川長女高蔣梨雲女士的兒子高飛鷂先生所寫。蔣渭川是蔣渭水的弟弟,很長一段時間,蔣渭川遭誤解是寫信給蔣介石要求他派兵鎮壓的「台奸」,經高蔣梨雲女士多方查詢,終於為父親平反。
高蔣梨雲和她的夫婿高欽福先生早年積極參與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黨員,無論是街頭遊行或是幫黨籍公職人員助選,他們夫妻都全力以赴。她的辭世,令許多老戰友非常不捨。
我媽媽高蔣梨雲女士,民進黨的創黨黨員,於台北
編按:本文為蔣渭川長女高蔣梨雲女士的兒子高飛鷂先生所寫。蔣渭川是蔣渭水的弟弟,很長一段時間,蔣渭川遭誤解是寫信給蔣介石要求他派兵鎮壓的「台奸」,經高蔣梨雲女士多方查詢,終於為父親平反。
高蔣梨雲和她的夫婿高欽福先生早年積極參與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黨員,無論是街頭遊行或是幫黨籍公職人員助選,他們夫妻都全力以赴。她的辭世,令許多老戰友非常不捨。
我媽媽高蔣梨雲女士,民進黨的創黨黨員,於台北時間9/29於美國過世,我們依照他的遺願將她遺體運回台灣辦理後事。
我媽媽1923年生,是蔣渭川的長女,蔣渭川是蔣渭水的弟弟, 資助蔣渭水抗日活動,他在228事件中一個女兒為他而犧牲,小兒子重傷,他也成了排名第一名的通緝犯,後來獲得平反,當過台灣省民政廳長,內政部次長。
我媽媽日本時代第三女高畢業,在當時女孩子裏面算是高學歷的。 她多才多藝,又心細手巧,寫得一手好字,會刺繡,無師自通會彈琴, 又會唱歌,做得一手好菜,會做西點蛋糕,會做衣服,會做帽子,我小學穿的戴的都是他的作品(如果她生在現代,一定是好幾項的XXX達人)。
我爸爸高欽福,也是民進黨創黨黨員,當年台北縣最重要的外圍組織 - 雙和聯誼會的會長,與黃信介主席、江鵬堅主席、尤清縣長等前輩過往甚密,他是化學博士, 60年前開工廠做起生意來,我媽媽既是掛名的負責人,又兼管財務、會計, 還當化驗員(生產出來的香精產品,在家裏用光學檢驗工具檢驗,我媽媽就是唯一的檢驗員), 還要燒飯洗衣打掃家內外, 還要照顧我家兩男兩女各差兩歲的四個小孩吃喝拉撒睡, 我就說我媽媽比誰家的媽媽都偉大。
可是她的偉大不止於此:
她的父親蔣渭川在228事件中是個重要的關鍵人物。 日治時代他就是民選的台北市參議員( 國民黨洗腦說台灣的民主選舉是他們 「給」的,日治時代沒有!),台灣「光復」後, 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要到電台講話給民眾聽,還得找他當引言人, 可見他在民間的聲望與份量。
二二八發生後,他找陳儀請他不要建請中央派兵鎮壓, 陳儀指著自己頭發誓不會請蔣介石派兵。 她的父親信以為真,就幫著政府安定民心,沒想到政府軍對一到, 陳儀就派警察到他家,當著他家人面前要將他就地槍斃,殺他滅口(不是逮捕)! 可是因為警察的槍卡彈,連開三槍都未擊發,他才趁亂逃走。 可是第四槍卻打中他的四女兒和她抱著的弟弟, 女兒痛苦了13天死了,因為當時他在外逃亡,喪事還是靠朋友義助辦的,小兒子在10多年後才把留在胸腔的彈頭取出來。
(數十年後台大教授吳密察在公開演講中,對照蔣渭川日記中顯出的台灣人率直天真與陳儀與張慕陶之間往來文書透露出中國人的陰狠,當場哽咽說不出話來)
假如事情這樣了結也就算了,偏偏造化弄人,228事件後, 政府為了爭取美援, 聽從美國政府的指示拔擢他當民政廳長乃至內政部常務次長。 因此我外公被認定是為了求官不惜勾結陳儀害死成千上萬的台灣人,這樣揹著「台奸」的罪名40年, 連政府出版的228事件報告書中對他都沒有一句好話。
我媽媽決心為他父親平反, 除了把他父親收藏在二兒子家中的日記找出來,出版了一本書叫「二二八事件始末記」之外(後來陳芳明教授以此為骨幹寫成 「蔣渭川和他的時代」一書出版),上窮碧落下黃泉找資料, 就是要洗刷他父親是跟政府勾結害死台灣人的冤屈。
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我姊姊的幫助下, 她在美國國家檔案局裏找到了她爸爸當年用「台灣政治建設協會」的名義發給美國駐南京大使館, 請他們轉交蔣介石的一封電報原稿, 內容正是請蔣介石了解這事件的本質絕非叛變,萬勿派兵…。 可憐的是,在蔣介石的日記裏也提到這一段,可是,蔣介石這麼寫著: “余皆置之不理”…(二二八的元凶是誰,這還不清楚嗎?)
我媽媽在美國國家檔案局看到這電報的原件,當場放聲大哭。
整件事我媽媽努力前後近10年, 最後提告官方版的228事件報告的執筆黃富三、賴澤涵誹謗先人時,我媽媽已經73歲了。 有一段文字最可以說明她毅力過人之處:
「...蔣梨雲女士以高齡七十餘、受日本教育的一介家庭主婦, 遍讀有關的二二八論述,實地探訪有關的倖存者和受難者後代, 更遠赴海外蒐集當年的機密文件﹔又在面對『苛政猛於虎』的時候,她不怨天尤人,拿起筆來,用非她母語的文字, 詳實列出證據與錯處的對照……她追尋真相的勇氣和堅毅的精神, 令人為之肅然起敬。」
儘管在家人眼中我媽媽是如此偉大,但我們也知道,相較於這麼多優秀的台灣人前輩有著顯赫事蹟,她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歷史洪流中的涓滴,但是我認為,台灣的公平正義,乃至民主進步黨,就是靠這樣的人,這樣堅毅不拔,打死不退的精神,一步一腳印努力換來的。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下載下載 (1)下載 (2)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台灣文化先鋒,民主先驅,社會改革導師蔣渭水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成立工總時在蓬萊閣的大合照,大門豎起「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的看板。

--------------------------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在宜蘭組產業組合﹙產業工會﹚,會場豎起「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的旗幟。

----------------------------

--------------------------------------------------

1.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2.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
3.同胞"愛"團結,團結真有力!
4.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5.同胞"真"團結,團結真有力!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這句口號是否很熟悉呢?2014年的春天,臺灣青年在318公民抗爭運動高喊的口號,正是出自蔣渭水先生在1927年1月《臺灣民報》新年號的文章,題為〈今年之口號〉。
蔣渭水寫這篇文章時,當時的臺灣文化協會,正陷入1926年年底的運動路線之爭,加上臺灣總督府刻意分化的對策,瀕於分裂。他在文中呼籲「團結」是和統治者抗爭的「利器」。他說:「設使我臺四百萬同胞,個個都能覺醒團結起來,那就無論有那麼大的魔力,我們都可以抵制他,那末吾人便不患環境魔力之強大,而所患者惟吾人不能團結哩。」』
(不過,如果是有權者喊著「同胞需團結」,那就有點恐怖了。)
2014年4月17日 · 編輯紀錄 ·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這句口號是否很熟悉呢?2014年的春天,臺灣青年在318公民抗爭運動高喊的口號,正是出自蔣渭水先生在1927年1月《臺灣民報》新年號的文章,題為〈今年之口號〉。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寫這篇文章時,當時的臺灣文化協會,正陷入1926年年底的運動路線之爭,加上臺灣總督府刻意分化的對策,瀕於分裂。他在文中呼籲「團結」是和統治者抗爭的「利器」。他說:「設使我臺四百萬同胞,個個都能覺醒團結起來,那就無論有那麼大的魔力,我們都可以抵制他,那末吾人便不患環境魔力之強大,而所患者惟吾人不能團結哩。」

今天臺灣的處境,內外交逼,局勢險惡不下當年。但臺灣青年在318公民抗爭運動的表現,可謂繼承前輩們的反抗精神,無懼環境「魔力」之大,努力為臺灣衝出一片天。

-------------------------------

大稻埕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小時候,我只知道那裡有條迪化街。父親每隔一陣子就要提著行李箱和裁成小塊的西裝布料「見本」,清早搭乘平快列車從台南出發,接近傍晚才能抵達,起碼要在後圓環的平價旅館住上一晚,走完各家男裝布行,或談生意或收帳,回程必然要去重慶南路幫我們帶回當期的電視週刊、老夫子、兒童樂園、王子半月刊……對我這樣的台南小孩,迪化街是父親生意場的江湖。

北上讀書之後,父親來迪化街出差時,偶爾會帶來母親煎好的虱目魚或土飥魚,我們就約在後圓環邊的旅館門口,然後跟著父親生意往來的客戶去吃「波麗路」,去吃南京西路巷子的米苔目。那時經過馬來亞餐廳會很興奮,畢竟馬來亞的鐵盒月餅在那個年代算名物。

大學同學就住在大稻埕,新家舊家,位於不同的巷內,我們還曾經去逛過當時還在營業的大千百貨。那時迪化街上,靠近現今整修過的屈臣氏藥局附近,亭仔腳角落有個暗紅色接近深咖啡色的門,從來沒看過開門做生意,門邊營業項目寫了「麥頭」兩字,我問過同學,才知那是貿易用字shipping mark的意思。

1970年4月17日《聯合報》頭版刊登的「大千百貨公司」開幕廣告,張哲生提供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2013年修復後的大千百貨,地址為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至11號。張哲生拍攝

 當時大稻埕還是以迪化街的中藥行與雜貨批發以及布行街市為主,父親說他出差住宿旅館的夜晚,會去寧夏路和後站圓環頂吃晚餐,那時圓環頂還在路中央,生意很好,還沒被拆掉蓋成玻璃怪物。

早期沒有現成尺寸的西裝西褲和襯衫,男人出社會工作之後,都是到布行剪布,再到西裝社找師傅量身訂作,頸圍、手長、袖口、肩寬都要精準,每年流行的西裝樣式和布料花色也不同,我從小認識的那些紡織界的阿伯阿叔,每個人都是穿起西裝帥到爆表的美男,什麼時候流行寬版領帶,什麼時候窄版才時髦,西裝有時雙排扣,有時寬有時窄,他們體內的時尚嗅覺靈敏極了,布料一摸,毛料成分幾趴從來沒有閃失過,我在迪化街跟這些西裝男長輩吃飯時,覺得父親在他們之間真是意氣風發。布街做生意的規矩都是季前挑布選花色下訂單,季後才收帳,沒有交情信用就做不成生意,父親提到某家沒合作過的布行想買布,拿了房契地契來押,父親覺得那老闆很古意,就把房契地契退回去,就此做了好幾年生意,純粹是信任和義氣。

往後我大概維持每年要去幾次大稻埕,從捷運中山站這一頭開始,走南京西路,經過後圓環,右轉迪化街,走到底再右轉,或從民生西路右轉,繞回延平北路。有時候拉長散步範圍去了大橋頭那側,有時候走到後站太原路商圈收尾。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2001年3月,拆除前夕的台北建成圓環。張哲生提供 

母親提及盧溝橋事變那年,她還在外婆肚子裡,因為外婆是台灣籍,可以搭乘日本政府派遣的撤僑船隻從廈門返回台北城,就住在下奎府町,小學註冊日新公學校,不久之後「疏開」到桃園蘆竹海湖。我問了漢口街阿姨,才知母親讀的是圓山公學校,據說道路兩側的學區不同。我去日新小學對面的巷子走了幾回,猜想當初他們落腳的下奎府町舊屋,可能在附近。

1937年的廈門碼頭,據說下大雨,外公撐著黑傘,送妻小上船,這輩子就沒再見面了。外公生得帥氣,一雙魅力電眼,曾經出錢替蓬萊閣藝妲贖身,納為妾,替她收了養子養女,後輩稱她為「玉梅姆」。蓬萊閣是大稻埕知名酒家,大約在南京西路,小春園滷味和天馬茶房之間,與「江山樓」和「東薈芳」「春風得意樓」齊名,建築本體十分漂亮,文人常在那裡聚會吟詩,當時延平北路大安醫院的蔣渭水醫師成立「台灣工友總聯盟」時,曾在蓬萊閣前方留下大合照。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蔣渭水成立工總時在蓬萊閣的大合照,米果提供。 

外公家族早年在高雄旗後與新濱町經營船頭行,後來我閱讀史料,才知親友長輩所說的船頭行,其實是「怡記洋行」。而今西子灣英國領事館,早年跟怡記洋行租地,日本時代以軍事要塞徵收,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原本家族爭取返還,國民黨仍以要塞地為由拒絕。外公與蓬萊閣有所淵源,可能是早年做貿易的關係。外公二弟張錫祺在日本千葉醫專讀完眼科,之後在中國南京參加孫中山葬禮結識蔣渭水和謝雪紅,因為幾個兄弟加入蔣渭水的文化協會,之後被日警盯上,舉家離開台灣,返回廈門,戰後曾經返台當過議員, 228之後選擇留在中國,創辦安徽大學。外公三弟張邦傑戰後曾是國民政府前進指揮所接收大員,回到台灣再婚時,選在蓬萊閣宴客。在他們那個年代,就已經在大稻埕進出,讀到這些家族史,不知為何,總會想像他們穿著西裝、戴著呢帽、手裡拿著毛料大衣,大概是蔣渭水醫師那樣的裝扮。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叔公在蓬萊閣結婚宴客的民報剪報,米果提供。

後來在228紀念館牆上看見一段口述歷史文字,根據罹難者廖進平之子,也就是228緝煙事件之後,出來維持秩序的忠義服務隊副總隊長廖德雄回憶:

3月6日晚上,我回家換衣服,剛好遇見父親也回家換衣服。父親告訴我,張邦傑3月6日下午兩點從上海打電話回到迪化街的巫世傳處,要人傳話給父親,說蔣介石已經派兵從上海出發,3月8日將抵達基隆,叫大家要有所準備。

往事歷歷鮮明,教科書未曾明講的歷史竟然與未曾謀面的親人如此接近,往後我走在迪化街,偶爾去吃旗魚米粉,偶爾去永樂市場吃紅豆杏仁露,偶爾去買香菇枸杞紅棗,偶爾走到迪化街尾端買竹篩子,把大稻埕賣雞捲的那條巷子寫進小說,把日新國小附近的小巷亭日本料理和對面的老郵局寫進故事,想起228與白色恐怖當時的大稻埕肅殺氛圍,想起八零年代之前的紡織業榮景,不同年代不同世代穿著西裝的男人們在這裡談生意、應酬吃酒家菜、文人在此吟詩,聽藝妲唱南管小曲,或有或有大商行以此地的老厝起家,後來成就大事業。

然而街景的變化太快,後圓環拆掉之後來了玻璃帷幕商場,生意一直不見起色,不管誰執政都拿這裡沒辦法。圓環邊的西藥房亭仔腳有過好幾年在那裡擺著「緊好藥膏」的攤子,最近也不見了。原本靠近圓環邊那棟綠色老旅館,廢棄多年以後,還看得到每個房間浴室的老派盥洗鏡子與小陽台,雕花鐵窗十分雅致,父親說親戚小孩剛到台北迪化街布行上班時,曾經在那裡長租,也有小商行租了房間當辦公室或小倉庫,如果有心修復成為文青旅館或背包客棧,好像也是不錯的選項,但是這類重生太費時費力,最後也是轉手出售,怪手一來,古樓一塊一塊拆卸,幾年之後,蓋成豪宅大樓,樓下還開了星巴客,好個人生一瞬。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1920年代,大稻埕太平町,蔣渭水設立的大安醫院與文化公司。大安醫院位於今日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1號,現為「義美食品」門市。張哲生提供

延平北路口的黑美人酒家和大千百貨修復之後,木門緊閉,還未想到用什麼方式重生。蔣渭水的大安醫院成為義美門市之後也已經好多年了,站在騎樓下還是會想起多年前在228紀念館看的黑白紀錄片「大眾葬」場景。迪化街中藥鋪與南北貨集中的地方,長年以來還是有街屋整修的工程在進行,屈臣氏藥局火燒之後經歷整修,現在有文創進駐。當年父親帶我去吃的米苔目老店還是過午賣完就休息;幾幢磚瓦老屋早已從屋內長出大樹,經過這幾年屋子還在,大樹長得更高,也不曉得未來打算怎麼辦。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台臣氏大藥房 1930 vs 2015,張哲生提供。 

父親、外公、叔公們走過的大稻埕,而今成為我熱愛散步的地方。古老建物與行業如果可以保存下來那就盡量不要太絕情,畢竟這裡有太多台灣歷史經歷過的美好與殘酷,既有熱鬧風華也有辛酸過往,這樣的大稻埕才夠堅強。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民族正氣長存-臺灣先賢蔣渭水紀念特展\蔣朝根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http://goo.gl/A1FFCw

國立國父紀念館 – 民族正氣長存-臺灣先賢蔣渭水紀念特展\蔣朝根 : 國立國父紀念館
www.yatsen.gov.tw查看原始檔
台灣諸多的政府所屬展覽館競相出借給民間辦理海外進口的展覽,配合媒體強力宣傳,名利雙收之際;交通便捷,展場最寬廣,先天條件最優的國立國父紀念館,卻不隨波逐流,堅持以台灣主體性的藝文展覽本位,可說展覽館中的異數。
展覽規模最大,重揭歷史面紗
解嚴以來,台灣歷史的迷霧逐漸廓清,蔣渭水的事蹟與精神彰顯,2007年8月,台灣郵政發行蔣渭水紀念郵票,同年12月,蔣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口,八角柱型紀念碑也揭幕,然而一般人對蔣渭水的行誼,仍然非常陌生。蔣渭水用生命寫下豐富精采的台灣歷史篇章,藉由這次盛大的「台灣先賢蔣渭水先生紀念特展」,重現歷史面貌,將其一生做最詳盡的回顧。

以往受限於展出空間,很多文物都得割愛,此次展覽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展覽,一進入中山畫廊南北兩室的展室,近三百坪的空間,約三百件文物,豐富的史料,立即感受到蔣渭水豐沛的精力及豐富多元的反殖民運動,舉凡文化運動、政治運動、民族革命運動、勞農運動學生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幾乎無役不與,似乎渾身散發民族正氣的先賢仍存在著。

重建大稻埕反殖民運動情境
展場依據當時的老照片,搭設大安醫院、台灣民眾黨本部、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的立體造型,醒目的看板,演講的宣傳海報,將時光倒回1920年代的台北大稻埕,為使當年情境更貼近,還特地從義美食品公司借來1925年,運送台灣人第一份報紙《台灣民報》的人力板車、蔣渭水大安醫院附近圍牆的石材,台灣民眾黨彰化支部的招牌。現場並以圖表方式呈現蔣渭水個人事業體、組織之團體與反殖民運動的網脈關係,堪稱1920年代,台灣文化、社會、民主運動及最具影響力者。

台灣第一反,備受警察「關愛」
社會運動是以集體的力量來促進社會進步與改革的群眾運動。誠如台灣文化協會主旨書所言,「台灣海峽實在不但為東西南北之船舶之往來的關口,而同時又是世界思潮遲早將會合之處也」,台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1920年代社會運動非常蓬勃,而蔣渭水又是當時最為活躍最有組織力的社會運動家,被視為反逆兒〈異議份子〉中的「台灣第一反」,依據官方的《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名字出現頻率統計,蔣渭水149次,蔡培火88次,林獻堂87次,《警察沿革誌》還特別收錄蔣渭水〈我的主張〉3000字左右的長文,在讀報社的演講稿三篇,對蔣渭水的言行思想特別的」關注「厚愛,也說明蔣渭水在台灣反殖民運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國父紀念館展出,饒富歷史意義
日治時代,台灣反殖民運動是全世界反殖民運動的一環,蔣渭水反帝反封建,反壓迫解救民族的精神,與孫中山的精神是一貫的。孫中山與蔣渭水皆習醫,都是醫世醫國的上醫典範,二人學生時代就醞釀革命,醫校畢業後,創會、辦報、組黨,皆因奉獻生命染病成疾而逝。此次特展能在國立國父紀念館展出,饒富歷史意義。
醫世醫國,與孫中山精神一貫
國父紀念館展出蔣渭水事蹟,也與發揚與體現孫中山先生大公無私,化小愛為大愛,醫世醫國的精神契合。1911年,中國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當時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蔣渭水.受到相當大的鼓舞,秘密從事學生運動,聲討殖民體制;1913年,孫中山發起討袁護法二次革命,蔣渭水募集國民捐贊助,更密謀派遣同志杜聰明、翁俊明,企圖以霍亂菌放置水源地,毒殺袁世凱。

孫中山先生逝世時,台灣人以「弱小民族的救星」悼念。1927年3月12日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辦孫中山逝世二週年紀念會,蔣渭水應邀演講,當晚台北有志在文化協會的港町文化講座也舉辦紀念會,由蔣渭水主持,講述孫山生之歷史及主義;蔣渭水經營的文化書店引進孫中山的著作及思想書刊,蔣渭水並將思想付諸於反殖民運動。《台灣孫中山—蔣渭水傳》的作者黃煌雄,認為孫中山影響下的中國民族運動的精神與主張,與蔣渭水影響下的台灣近代非武裝抗日精神主張是一致的;從歷史的觀點比較,蔣渭水先生在台灣近代非武裝抗日運動史上,不僅可說是「台灣的孫中山」先生,而他在歷史上所享有的地位,也正如孫中山先生在領導中國近代革命所享有的地位一樣崇高的、不朽的、不容抹煞的,尤其是不容歪曲的。此次特別展出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對照「新民會」發行的《台灣青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對照《台灣民報》,珍貴的文獻史料,述說當年台灣反殖民運動受到一衣帶水的中國大陸易世革命的影響頗深。

總統蒞臨開幕典禮,讚譽台灣精神
近年來大量的文物新出土,更豐富此次展覽,除受到文史學界、藝文界的高度期待,也受到政界高度的重視。1月23日開幕式,馬英九總統、教育部長鄭瑞城、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宜蘭縣長呂國華、《台灣孫中山─蔣渭水傳》的作者,現任監委黃煌雄、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謝金河、董事中華民國工商建研會榮譽理事長國策顧問顏文熙、與蔣渭水有特殊淵源的義美食品公司總經理高志明、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研究所教授艾琳達…都蒞臨與會。馬總統指出台灣精神、民族正氣貫穿蔣渭水的思想,不但追求自由、民主、社會改革,對來自異族的統治,更展現台灣人的氣魄和堅持,值得後世子孫牢牢記住。他希望指示此一饒富歷史與精神人文意義的展覽,應該移師至各縣市展出甚至到澎湖去舉辦,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歷史上這麼精彩的傳奇人物。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國父紀念館鄭乃文館長並呈獻由書法家張炳煌揮毫的蔣渭水名言,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最響亮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書法中堂一對,對照當今台灣藍綠對立嚴重的社會,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是不二藥方。
熱血男兒浪漫柔情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遠赴台南、鹿港、台中、宜蘭…,商借文物,原件原味的展出,讓觀眾有如置身於那熱血澎湃的「自覺年代」。國父紀念館對此知性與品味的特展高度重視,展覽期間,適逢元宵燈會,還特別延長開放時間至晚間10時。本次的特展特闢「蔣渭水與同志親友及家人」的主題,2月14日情人節,安排蔣渭水裔孫蔣朝根,講述蔣渭水事蹟及當年浪漫的愛情故事,敘說熱血男兒柔情感性的一面。
「治警事件」判決書首度曝光
「現在台灣統治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完全委任總督,施行極端專制政治,因此之故,官權專橫,秕政百出,台灣島民陷於荼炭之苦…」,這是蔣渭水領銜的「第三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宣傳單,義正詞嚴,今人讀之仍能感受其浩然正氣;國父紀念館鄭乃文館長,更費盡苦心的從司法博物館借出1923年轟動世界視聽的「治警事件」判決書。此事件源於蔣渭水推動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高舉殖民地高度自治,違反〈治安警察法〉,遭起訴判刑,是日治時代最大的非武裝抗日政治案件,成為台灣政治運動史上的新里程碑。書法家張炳煌揮毫的蔣渭水在獄中創作的〈牢舍銘〉,表現出蔣渭水為民請命捨我其誰的氣慨,配合現場展出的議會請願造勢壯觀的歷史照片,議會請願的連署書,再透過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的導覽,可以清晰感受到大改造的1920年代,蔣渭水所謂「動搖的時代」,高舉「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要求殖民地高度自治,民族自決思潮翻騰,台灣精神飛揚,震撼總督府與殖民母國的澎湃氣慨。

圖說: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仔細參觀蔣渭水特展。
文獻史料先賢的手澤印記其上
「白蘋紅葉玉露金風際此天高馬肥正吾人當奮起之秋也…」從大稻埕得勝街大安醫院發出的台灣文化協會打合會議〈籌備會〉通知書、創立大會的通知書、蔣渭水所擘畫文化運動的10項方針…,七十八年前的文獻,先賢的手澤似乎仍印記其上。往昔,這些史料尚未出土,台灣近代史上最重要結社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的的經過,如歷史中的迷霧,有待澄清;今日史料,印證蔣渭水主導整個文化協會的創立、運作,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時人稱之為「文化頭」實至名歸。

展覽中,我們除親炙台灣社會運動最珍貴的史料,蔣渭水創作以鋼筆字親筆書寫的〈台灣文化協會會歌〉外,還有蔣渭水以毛筆字書寫的(醫師開業證書申請書),行雲流水般流暢的書寫線條,顯示出蔣渭水不羈的個性。其它如電報、「二林蔗農事件」地圖、講演的傳單、蔣渭水創作的〈勞動節歌〉、「為完成地方自治敬告台灣同胞書」、台灣民眾黨會則修改案(總督府以此作為解散民眾黨藉口之一)…,都是備受矚目的重要歷史文物;尤其是改革陋俗的傳單大量出土,例如反對迷信的七字歌、具有環保概念的葬儀用具出借,從文獻甚至發現蔣渭水當時也在從事借家人同盟運動〈「無殼蝸牛運動」,為弱勢者發聲。蔣渭水組織力強,曾經將幫助在台華僑組織總會及工會,並納入工友總聯盟旗下反殖民動,此一鮮為人知的史料,首次被展出。
以社會運動分類分項展出層面廣闊
此展覽不採年代順序展出,而是以社會運動分類分項展覽,既能涵蓋蔣渭水出生至逝世,且能呈現蔣渭水領導的多元的轟轟烈烈日治時代台灣反殖民運動,含括出生、求學、行醫、經營事業、創立文化協會、辦報辦雜誌、創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創立民眾黨、創立工友總聯盟、引領各種的社會改革運動、同志親友與家人、逝世、紀念活動及紀念物。
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
各種自發自覺的思想運動,刺激社會的改革與進步,文化運動喚醒自覺,是一切社會運動的基石。蔣渭水在政治上的光環,掩蓋其在文化上的貢獻。本次的展覽,特別強調蔣渭水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的貢獻,堪稱「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其懸壺濟世的大安醫院,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本部暨所有文協機關刊物在台灣的總批發處。蔣渭水擔任文化協會會報發行人兼編輯,提倡新詩、小說的文藝創作,宣揚新文化運動,其在會報第一號發表〈臨?講義〉,被譽為台灣文學頂尖的散文作品。《台灣民報》創刊後,蔣渭水有大量的散文創作,尤其是監獄報導文學,堪稱台灣新文學早期的經典作。1924年,《台灣民報》將編輯部從東京移到大安醫院,由蔣渭水、王敏川先生負責,蔣渭水重用從北京返台寄住大安醫院的張我軍,介紹五四運動及白話文新文學作品,促成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蔣渭水自居《台灣民報》保姆,將新文學運動的花園,台灣人唯一言論機關,《台灣民報》推廣成為台灣第3大報,僅次於總督府御用報紙。
率身為範致力社會改革運動
「蔣渭水極力從事革除燒金紙、祈安請醮、補運謝神、崇拜偶像、問卜求神、做功德、超渡亡靈…等社會陋習的改革運動,欲提升台灣文化使之成為極文明之社會,並身體力行,率身為範。「每擺迎神普度後,大細放尿滿路頭,發熱吐瀉百症教,這款保庇真有效;普度做醮著制限,費用著愛改簡單,體貼散人的困難,全台儉的歸千萬…」現場展示許多社會陋習的改革的宣傳單。在衛生不普及的年代,長時間的祭拜,祭品受細菌感染,很多人感染腸胃病,窮人為了迎神拜拜,賒借典當,生活陷入困境,蔣渭水呼籲敬神要節制,將節省的前來致力於文化事業。
殖民地統治問題國際化
蔣渭水也是將台灣殖民地統治問題國際化的第一人,1929年領導反對台灣總督府的「鴉片新特許方針」,1930年霧社事件,總督府以毒氣殘殺原住民,蔣渭水接將其訴諸國際聯盟,本次展覽,將蔣渭水如何突破郵電與新聞管制,拍發電報,戲劇性的過程,詳細的展出。
影片記錄蔣渭水的光與熱
為使觀眾對蔣渭水的事蹟整體性的回顧,會場還有兩部記錄片播映。公共電視製作的〈熱血男兒蔣渭水〉、透過聲音與影像的介紹,觀眾們感染了蔣渭水的光與熱。台北市文化局發行的〈追念民主鬥勢與文化先鋒─蔣渭水台灣大眾葬葬儀紀錄片〉,《台灣新民報》曾以「他之從事台灣的解放運動,純然以犧牲義俠的精神」,評論蔣渭水堪稱社會運動家的典範。蔣渭水散盡家財,從事殖民地台灣人的解放運動,直到熱血放盡為止,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逝世,有感於蔣渭水的情操,同志及各社會運動團體經3次開會討論,決議師法孫中山的國民體制葬儀,舉行「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號召台灣的平民百姓參加。此葬儀被稱為台灣空前偉儀,有「死渭水嚇破活總督」之喻,台灣社會運動由盛而衰歷史轉折的紀錄片,觀眾可以感受到凝結在過往時空中的民族正氣。

展出期間,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慈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方素敏、名作曲家顏水龍、錢南章、詩人向陽、中研院院士廖運範夫婦、音樂學者顏綠芬、畫家謝里法、文化醫師林衡哲、台灣教授協會何清人…等貴賓都蒞臨參觀,除高度肯定國父紀念館辦理此展覽的用心,更表示感動於蔣渭水後代以祖先為榮、又無愧於祖先的情懷。蔣渭水的同志盧丙丁、杜香國、陳炳奇,也滿懷期待與感恩,在展場中逐一尋找先人的行跡。

蔣渭水旺盛的組織力與積極行動力,在文化、政治、社會運動各層面引領台灣人的自覺自救運動,燃燒生命的精華,寫下豐富精采的台灣歷史篇章,成為全民共同擁有的記憶與資產,本次特展之後,將出版專書,做為永久的追念。

圖說:台灣文化先鋒,民主先驅,社會改革導師蔣渭水。

圖說:蔣渭水文物在寬敞明亮的中山畫廊展示。

圖說:蔣渭水藏書《孫中山全集》

圖說:台灣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本部情境復原圖。

圖說: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臺灣人唯一言論機關《台灣民報》對照,民報二字字體相同,此份《台灣民報》蓋有「取次人蔣渭水」戳章,取次人即經銷人。

圖說: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臺灣人唯一言論機關《台灣民報》對照,民報二字字體相同,此份《台灣民報》蓋有「取次人蔣渭水」戳章,取次人即經銷人。

圖說:馬英九總統在開幕典禮致詞,背景為台灣文化協會本部蔣渭水行醫的大安醫院,《台灣民報》發送的情境。

圖說: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義美食品公司總經理高志明為貴賓解說運送《台灣民報》的人力板車。

圖說:震撼東京的第3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宣傳單。

圖說: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仔細參觀蔣渭水特展。

圖說:由蔣渭水大安醫院寄出的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的通知書。

圖說:蔣渭水署名發行人的「為完成地方自治竟告台灣同胞書」

圖說:蔣渭水在宜蘭組產業組合﹙產業工會﹚,會場豎起「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的旗幟。

圖說:文化協會會報「台灣之文化」提倡新文學,由蔣渭水擔任發行人及編輯。

圖說:就讀高等學校,拍發電報向國際聯盟控訴總督府「鴉片新特許方針」的蔣渭水哲嗣蔣松輝,高齡97歲,站在自己當年學生照前留影。

---------------------

蔣渭水(1890年8月6日-1931年8月5日[註 1]),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4]。
蔣渭水一生有4項工作影響台灣歷史:1)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發軔最早,立會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包含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不但成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更是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先驅。
當時人稱「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實可稱為啟蒙臺灣文化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

蔣渭水父蔣鴻彰,兄蔣來福、弟蔣渭川。
蔣鴻彰在宜蘭城隍廟以命理為業,所以蔣渭水自幼熟悉臺灣宗教民俗。他受業於宿儒張鏡光,接受私塾的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20歲(1910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之後曾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統一[5]。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6]。
蔣渭水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之代理權,開設知名酒家春風得意樓(臺北市四大酒家「江東春蓬」: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常邀醫師、學生與社會運動人士討論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1號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
請願運動
1921年起蔣渭水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給青年學子,以啟蒙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蔣結識霧峰林家的林獻堂,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角度針砭臺灣各種「疾病」。
之後,蔣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視蔣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平日派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在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蔣因治警事件遭判刑4個月,因為他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裕仁太子(後昭和天皇)請願,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之第一人[2]。1925年他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4個月,兩次入獄共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拘捕、囚禁十餘次。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之書籍。
成立政黨

1929年1月2日通過的台灣民眾黨黨旗

蔣渭水紀念公園的蔣渭水銅像,取材於1931年2月21日臺灣民眾黨解散後,與同志在黨部前的留影[7]。
1927年(昭和2年)臺灣文化協會因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政黨。
成立政黨之後,蔣於1928年(昭和3年)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並任顧問,且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註 2],但是蔣渭水行為受黨內右派批判。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鐘等人退黨並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臺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醫療措施,讓臺灣情況得到國際注意。
蔣渭水深受孫文學說影響,孫文領導時的國民黨聯俄納共、扶助工農等主張也影響臺灣民眾黨走向,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臺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蔣渭水,因他「煽動民族反感」,便視他為眼中釘,所以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辭世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病逝臺北醫院,時年40歲。
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他逝世時「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他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得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資料散失。
他臨終前立下遺囑:
「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安葬
主條目:大眾葬
1931年,8月23日上年8點30分在臺北永樂町通(今迪化街)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南京、廣州、上海、廈門與日本的東京、京都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10點30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大雨,送葬群眾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80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80名青年整理隊伍。儀委員護靈4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安葬於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臺灣被捲入日本軍閥當局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臺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臺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
影響
著作
《蔣渭水全集》(上/下),後人收集其相關作品之集成。
公開紀念

1987年3月20日出版的《遠望雜誌》(創辦人陳其昌即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黨的幹部[8])即同時將蔣渭水及孫中山並列於封面。
台北市及宜蘭市亦各有一條渭水路[註 3]。宜蘭市渭水路現已改編為中山路二段。
2006年6月16日,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
2007年12月,於雪山隧道東口頭城端,立蔣渭水紀念碑。
臺北市大同區錦西街錦西公園,2006年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中央銀行自2010年8月5日起,發行5000萬枚面額10元的「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用以紀念其影響台灣民主與文化運動。
2010年9月10~12日,台灣「音樂時代劇場」於台北市國家戲劇院發表以蔣渭水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渭水春風》。
2011年11月18~19日,《渭水春風》於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演出。
2012年10月03日,CNEX「青春有為」紀錄片影展於當晚七點,於信義誠品舉行「總督府風暴-『台灣第一反』蔣渭水」的世界首映典禮。[9]
生平評價
黃煌雄稱譽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4],葉榮鍾也表示:「革命家最大的必備條件,就是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渭水先生在這一點,可以說是夠水準的領袖。」
中華民國「部編版」高中歷史課本中曾經如此描述:「日據時期,臺灣同胞眷念祖國,不斷反抗日本統治 [...] 林獻堂、蔣渭水等積極進行各種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都是志在光復。」[10]然而由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民眾黨的活動可以看出,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是在接受日本統治的正當性之下,要求設置台灣議會,讓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能依住民自治的法理享有民主自由;並非懷抱大中國思想志在光復。
備考
蔣渭水是台灣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的代表之一[11]。
蔣渭水1921年成立文化協會,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1927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
蔣渭水昔日民眾黨或抗日陣營的同志廖進平、楊元丁、黃賜、阮朝日等,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12]。蔣渭水三子蔣時欽,也遭通緝,亡命天涯[13]。其胞弟蔣渭川也被列入捕殺對象,在軍警人員前來捕殺時,閃避得及而逃逸,但子彈卻打中其女兒(即蔣渭水的姪女)致最後不治、姪子重傷。到了五○年代白色恐怖時代,蔣渭水的女婿鍾浩東(時任基隆中學校長),也因反抗國民政府遭槍決[14][15][16]。
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醫師,已知的有:韓石泉、謝緯、王金河、吳新榮(文學運動)、賴和(文學、社會、文化運動)、蔣渭水(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劉清風、劉清井、廖煥章、廖溫仁、陳新彬、郭松根、高天成、翁俊明、洪長庚、施江南、邱德金、林篤勳、林清月(台語流行音樂)、周金波(文學創作)、李應章(社會、政治運動)、王昶雄(文學)、杜聰明等人士。

----------------------------------

蔣渭水
(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
  百年前,處於日治時代的台灣,表面上在現代化的硬體建設、舉辦高等學府方面,獲得相當高的成果,醫療技術也相當先進(在傳染病的控制上卓有成效)。然而,實際上,人民的文化素養卻是相當貧乏落後,社會階級、民族意識仍是壁壘分明,各方面的權益仍顯得相當不平等。

  而台灣人如牲畜般,於一再轉易他人之手的過程中,學會了認命的本事,也逐漸迷失自我的主體性,最後連自己是誰?是什麼人?都不知如何釐清。而身為一個青年,憑著知識份子的良心,蔣渭水作為一個先知先覺者,不願意再逃避這個屬於身份認同的問題,他於是果敢地站出來告訴迷惑的民眾們:「我們是台灣人!」那麼「台灣人」的意義為何?他又高聲吶喊道:「台灣,是世界和平的把關者!」多麼了不起的覺醒呀!當民眾仍舊困居在狹隘的視野中,他卻早已高高舉起了走向世界、護衛人類的旗幟來!

  而作為一名醫師的蔣渭水,不只為來其開設醫院的病人看診,更大膽地替當時的台灣開立「臨床講義」(診斷書)。於其中,他直指台灣人民的既往症(宿疾),表示流著炎黃子孫血脈的的台灣人,原應是體格強健、神智清明的,卻因兩百年來清廷政令之戕害,導致人心乖背禮義,處處講功求利,行止不端,甚且品行低劣。後為日人統治,雖然稍顯好轉,然而因病根深植而難以痊癒。

  進而提出當時候日人統治下,台灣社會的真實病況,舉凡道德頹喪,汲汲營營於物欲的追求,精神生活反顯得極為貧弱,封建風俗蔽陋不移,無根無據的迷信深固,冥頑不靈等等。蔣渭水在這篇〈臨床講義〉中,雖然列舉了諸多病徵,皆是「知識文化的營養不足」症狀,似有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之感,可所謂「醫者父母心」,出於善心慈念,也是出自於一個社會改革運動家的開放而樂觀性格,他還是給予治病的藥方,旨在提升人們的基礎教育,拉高民眾的智慧水平。

  一百年後的現今,我們知道自己是台灣人,但是「台灣人」三個字到底代表什麼樣的價值概念?卻越顯模糊。百年前後相較,不同的是,現在台灣人更富裕了,知識水準更高了,同時也更自私了。而在〈臨床講義〉當中,舉出的各種病徵,不也正是目前台灣社會問題的各項病因?這不也正是我們現正需要去克服的嚴峻問題?

  如同蔣渭水的社會運動口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當前,正是需要我輩團結,異體同心地去建構一個讓正義獲得勝利的文化,在這個文化當中,人們將不再自私自利,而是在成就自我生命價值的同時,也必須能夠達成眾人的幸福。給予在泥淖中打滾掙扎的人支持力量,讓其得以脫困,獲得蘇生。

  百年前,蔣渭水號召的,是不流血的民主、社會革命運動:百年後,我們要的,是一個不流血的人間革命運動!一個真正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革命!


〈臨床講義〉

患 者:台灣
姓 名:台灣島
性 別:男
原 籍: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
年 齡:移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現住址: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緯 度:東經120~122度,北緯22~25度。
職 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遺 傳: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 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既往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行高尚,身手矯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低下。轉日本帝國後,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唯因慢性中毒達三百年之久,不易獲然而瘉。
現 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主 訴:頭痛、眩暈、腹內飢餓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

此外,手足碩長發達,這是過度勞動所致。其次診視腹部,發現腹部纖細凹陷,一如已產婦人,腹壁發皺,留有白線。這大概是大正五年歐陸大戰以來,因一時僥倖腹部頓形肥大,但自去夏吹起講和風,腸部即染感冒,又在嚴重的下痢摧殘下,使原本極為擴張的腹壁急劇縮小所引起。
診 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 因:智識營養不良。
經 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預 斷:因素質優良,若能施以適當的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 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療 法:原因療法,即根本治療。
處 方:
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
補習教育—最大量
幼稚園—最大量
圖書館—最大量
讀報社—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十ㄧ月三十日 
主治醫師蔣渭水

 ------------------------------------------------

臺灣民眾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講述的是一個日治時期政黨,有關目前中華民國的同名政黨,請見中國民眾黨。
臺灣民眾黨Tâi-oân Bîn-chiòng Tóng
Flag of Taiwanese People's Party (1929-1931).svg
臺灣民眾黨Tâi-oân Bîn-chiòng Tóng黨旗
總部地點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臺中州臺中市
國際組織 無
閱 論 編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臺灣民眾黨
台羅 Tâi-oân Bîn-chiòng Tóng

臺灣民眾黨黨員

覆蓋臺灣民眾黨「上青下紅中央白日」黨旗的蔣渭水先生遺體[1]。

1929年1月2日通過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黨旗。

臺灣文化協會會員紀念碑與臺灣民眾黨黨員紀念碑
臺灣民眾黨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0日的台中市新富町聚英樓,是台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成立大會由蔡式穀主持。最初在臺灣總督府多方的阻撓下,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不斷更換黨名、修改黨綱,從「台灣自治會」、「台灣民黨」,最終在有條件的允許下成立。初期主要人物有李應章、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黃周等人,黨旗最早為仿中國國民黨黨旗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

創立
自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進行時,台灣有識之士即開始籌組政治結社。昭和二年(1927年)5月29日下午三時,於台中市聚英樓宣布組成「台灣民黨」,發出宣言決議,選出蔡式穀、蔡培火、蔣渭水及邱德金為臨時中央常務委員。然而隨即在6月3日被臺灣總督府當局以妨害治安為由依《治警法》第八條第二項禁止。[2]

禁止後,台灣民黨舊幹部計畫重新籌組政治結社。[3]之後預定名為「台灣民眾黨」。並推謝春木與政府交涉,6月16日,當局提出禁止奉民族主義及禁止蔣渭水不能支配為條件。謝氏表示組織為合議制,並且不表明民族主義。最後定於7月10日舉行結黨式。[4]

7月10日下午三時,於台中市聚英樓原址舉行「台灣民眾黨」結黨式。出席黨員62人,推洪元煌為議長。通過黨則,選舉彭華英、黃周、謝春木、陳逢源、陳旺成為委員,發表綱領政策,台灣民眾黨正式成立。[5]

主張
臺灣民眾黨自許為改革先鋒,以「實現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自由」為民眾黨三大目標[6]、以「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為的三大綱要。

在政治行動上,民眾黨曾提出市街莊議會由諮詢改為議決機關、議員由官選改為民選等要求,也曾因反對台灣總督府的鴉片吸食特許政策而向國際聯盟(聯合國的前身)提出控訴。在1929年10月17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口號中,就有「打倒阿片(鴉片)、打倒迷信、打倒惡習」。蔣渭水在《台灣民報》中也曾呼籲破除「燒金紙、吸鴉片、祈安建醮、補運謝神,以及聘金婚喪之奢靡」的惡習,甚至禁止黨員打麻將,連內容充滿中國封建思想的歌仔戲,也受到台灣民眾黨的反對。

發展與分裂
設有地方支部[7],之後為尋求農工階級的支持,1928年2月在蔣渭水的領導下還成立了「台灣工友總聯盟」。但後來由於工友總聯盟組成擴大,反而可以決定民眾黨行動、思想,再加上蔣渭水對工農運動的支持,使蔡培火認定蔣為第二個連溫卿,於是雙方又開始分裂。

最後林獻堂等創黨元老再度出走,於1930年8月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0年代,隨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高漲,終於在1931年(昭和6年)2月18日台灣民眾黨第四次全體黨員大會進行中,台北警察署長出現會場並出示「結社禁止命令」,當場聲明台灣民眾黨業已被取締,解散了台灣民眾黨,並同時逮捕蔣渭水、陳其昌、許胡、盧丙丁、梁加升、廖進平、李友三、張晴川、楊慶珍、蔡少庭、陳天順、黃江連、楊元丁、黃傅福、林火木、黃白成枝等幹部十六人(翌日釋放)。同年8月,蔣渭水逝世。

戰後,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有不少前台灣民眾黨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甚至致死,包括臺灣民眾黨基隆支部黨員楊元丁及臺灣民眾黨經濟委員會委員陳炘等人。

黨旗及其意涵
1928年7月26日,台灣民眾黨第6次中央常務委員會始有「黨旗」與「黨章」的制定計劃;1929年1月2日,於台北本部事務所,召開第9次中央常務委員會,會中進行了黨旗、徽誌的討論。

黨旗選定常置委員會所提供仿中國國民黨旗的圖案,由蔣渭水說明黨旗包含的意義:「上青下紅,中央白日,青即全民運動,紅即階級運動,白日即太陽,乃表示光明之意義。」

黨章制定也決定「照黨旗之圖案縮小」。決議案並經中央執行委員會,照原案通過。

1929年10月6日,蔣渭水在第11次中央常務委員會,提出修改的黨旗圖案:「黨旗左上角旗面四分之一處為藍地,意即黑夜,藍地中有三顆星,代表黨的三大綱領;而其餘四分之三的旗面為紅色,意即熱血。全體的意思即以熱血要求解放。」這次修訂,成了「台灣民眾黨」正式黨旗。[8]

1927/7/10 臺灣民眾黨成立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goo.gl/gqYrJJ

1927/7/10 臺灣民眾黨成立

twmemory_010626

【1927/7/10 臺灣民眾黨成立】
1927(昭和2)年7月10日,臺灣人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於臺中市新富町聚英樓成立。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0%91%E7%9C%BE%E9%BB%A8

圖:劉洋哲繪 臺灣民眾黨幹部本部前最後合影 (蔣渭水歷史留真油畫巡迴展)

---------------------------------

蔣渭水油畫展 留真關鍵年代
By 郭芝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知名畫家、也是新竹子弟的劉洋哲,耗費近10年時間,創作1920年代,民族意識崛起的巨幅油畫,即日起至24日止在新竹市文化局梅苑畫廊,以15幅留真油畫,重現當年蔣渭水帶領世人,投身台灣文化民主運動的盛況,藉此作為其逝世85周年紀念。

2007年劉洋哲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委託,從百張歷史照片挑選15張,以油畫呈現民主關鍵時刻,他說,今年初特為家鄉,繪製1926年1月20日蔣渭水等人,在新竹火車站歡送台灣議會請願代表赴東京造勢場面,並將當時鐘錶顯示的12點40分畫入,重現歷史澎湃價值。

市長林智堅表示,展出畫作裡,印象深刻是蔣渭水身穿白色西裝、頭頂白帽,但褲子上卻有一抹泥巴,還露出微笑,原來當年只要是蔣公開演講,日方都會派人緊盯,某次被唆使的民眾丟泥巴,蔣不但不在意,還把泥巴視為「勳章」,令人敬佩。

他還說,下個月5日是蔣渭水逝世85周年,恰巧也是劉洋哲出生日,代表注定透過劉的畫筆,重現日治時期,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場景與動人故事,盼民眾踴躍欣賞,緬懷大時代精神。

文化局表示,醫師蔣渭水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等社會運動團體,並發行《台灣民報》,引領大家對抗日本統治壓迫,開啟台人自覺意識,然而新竹更設支部,大力響應民主運動。


 

1920年代的知青必學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與〈臺灣自治歌〉

就像太陽花學運有《島嶼天光》這首代表性歌曲一般,1920 年時的知識份子也有自己的社運歌曲,而且這兩首歌就是由當時臺灣知識份子的代表:「蔣渭水」與「蔡培火」所作的。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故事
2017-06-02 11:25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黃裕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介紹歌謠的文章,常常是用文字來描述歌曲,音樂、旋律的部分交由看官自己「腦補」,總覺得是隔靴搔癢。尤其是對所提歌曲不熟的讀者,別說是鴨子聽雷,恐怕更只流於「鴨子看雷」。本次要介紹的關於社會抗爭的歌曲,如果只用說的,絕不過癮,索性就把曲譜分享,讓大家一起來學唱看看。

要教大家什麼歌呢?

既然要唱,就唱大家普遍不會、年代最久遠的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和〈臺灣自治歌〉。希望透過曲譜的分享,大家來試著唱,也過過做為 1920 年代知識青年,加入「文化協會」和「地方自治聯盟」的癮。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臺灣民報》的幾位成員:(左起)蔣渭水、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林呈祿、黃呈聰、黃朝琴、蔡惠如(吳三連基臺灣史料基金會 提供)

〈臺灣文化協會會歌〉

我們都普遍了解,「文化協會」是臺灣人的第一個本土運動組織,也是日本時代臺灣社會集體政治行動的代表性組織。1921 年 10 月文化協會正式成立,在成立前一個月,也就是 1921 年的 9 月 21 日,在臺北的發起人之一蔣渭水寫了封信給臺中霧峰的林獻堂,報告各地同志加入的情形,信件中附上一首自創歌詞——〈臺灣文化協會會歌〉。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寄給林獻堂的信中,所附上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秋惠文庫提供)

由於這封信留存了下來,這首歌也就成為現存歷史文獻中最早的社會運動歌曲。歌詞共有三段,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等都是亞細亞黃色的人種 介在漢族一血脈日本的百姓

所以天降大使命矚咱緊實行 發達文化振道德造就此才能

關於這段歌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一個後續的改編。在許多網路上的資料中,第二句「日本的百姓」常被解譯為「遠東的百姓」,據個人研判應當是「日本」二字較正確,「漢族血脈/日本百姓」,也符合當時臺灣人的身份與認同。

會歌的兩種不同唱法

歌詞當然是用來唱的,怎麼唱呢?

渭水先生非常有創意的在歌名下註明一段文字:「常時用黃海戰之譜(ゲムリモミエズクモモナク)行式之時用始政紀念日之譜(フサウノソーラニ)」這段字說的,是這首歌依據使用的場合而有兩種唱法,一般情況是用「黃海戰之譜」,依據補註的歌詞,說的就是 1895 年一首記錄甲午戰爭戰況的日文歌曲〈勇敢な水兵〉;遊行時則是用〈始政紀念日〉,這首歌是當時小學「唱歌」五年級教科書上,當時幾乎人人都會唱。

這兩個旋律當時普為人知,蔣渭水還貼心地括弧註明一小段開頭的歌詞,讓獻堂先生和協會同仁很快可以知道要怎麼唱。

志士們的進行曲

現在如果去 Youtube 搜尋「文化協會會歌」,可以找到用〈勇敢な水兵〉旋律演唱的文化協會會歌,特別是有部製作精美的音樂劇《渭水春風》,就以這個曲譜演唱,加上和音、伴奏與舞蹈,畫面使人感動。

倒是特別用在遊行中的〈始政紀念日〉旋律版本,仍無人灌錄上網,特將樂譜刊登如下供大家參考演唱。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兩個曲調比較來聽,我個人覺得,〈始政紀念日〉一調與蔣渭水的歌詞搭配較為嚴密,比較容易唱。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這些志士一邊遊行,一邊向殖民政府訴求議會設置、向臺灣百姓鼓吹文化向上,就是唱著這一首歌,一同行進。

對殖民統治的創意反擊

蔣渭水在歌詞旁邊也特別註記,這段歌詞主要是作為發起創作之用,供大家參考訂正,後來的會歌是否真是這樣唱,其實並不能真正確定。而跟同時期的一些歌曲比起來,這首〈臺灣文化協會會歌〉顯然較為白話,易學易唱,歌詞聽來也較容易理解。

就這點來看,作為新知識青年代表的蔣渭水,拋棄了同時期仍極其普遍的漢體詩文,而能寫下這首傑出的白話歌詞創作,並以之作為文化協會會歌,可說是別具新世代文化創意的做法。創作歌詞、作為會歌宣傳,基本上是借用自日本人的唱歌教育與文化,象徵日本在臺統治宣傳歌的〈始政紀念日〉,以及讚揚甲午戰爭海軍〈勇敢な水兵〉,都變成了文化協會會歌,也可說是臺灣知識青年對殖民統治直接而有力的文化反擊。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臺史博常設展中的蔣渭水人像。雖然館方懇請觀眾不要觸摸,但曾發生領帶被解開的情形。(到底想對渭水做什麼!?)

〈臺灣自治歌〉

社會運動界的另一位巨星蔡培火,不但是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的推手,更是詞曲創作的高手。他創作的歌曲多達 30 首,從 1925 年開始創作歌詞,1929 年之後更開始作曲。他開始作曲的時候,臺灣唱片業都還只是灌錄歌仔、南北管,而鄧雨賢才剛剛去日本學音樂,培火先生可說是臺灣創作歌曲的元老級人物。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日本時代社運巨星兼元老級詞曲創作高手蔡培火(圖片出處:wiki)

蔡培火的歌自 1930 年代透過「一新會」等社會運動團體的教唱,在社會流傳很廣,最知名的就是〈咱臺灣〉,1935 年還灌錄成唱片發行。今天特別要唱的是他的第一首創作歌詞〈臺灣自治歌〉。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咱臺灣〉可說是日治時期最知名的一首本土政治運動歌曲。1935年流行歌界開始風行具有臺灣本土特色的歌謠,古倫美亞唱片特地邀請也具有政治運動背景的歌手林氏好灌錄這首歌(原音請聽 https://goo.gl/U7n3uu),這張歌詞單就是當時發行唱片的附帶印刷品。

入獄創作的起因

這首歌是他 1925 年 4 月在獄中的創作,之所以入獄,我們仍要回到文化協會創立不久那時講起。當時除了臺灣本地的文化協會外,「臺灣議會設置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特別引起在日就學的臺灣青年廣泛迴響。

1922 年底蔡培火與蔣渭水等人開始籌辦請願組織,先在臺北向警察單位申請結社未果,1923 年 2 月在東京進行議會設置請願後,便向東京警察署報備,正式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而後期成同盟總部在東京,活動遍及臺日各地,活躍了將近十個月。

但就在這年年底,總督府展開秋後算帳,警察單位檢舉全臺會員及有關人士 49 人。這是臺灣近代政治史上針對非武裝抗爭的第一次大逮捕,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先被羈押了將近兩個月,隨後臺北地方法院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起訴 18 人,三審定讞後,蔡培火在 1925 年 2 月 21 日入獄、5 月 10 日假釋出獄。〈臺灣自治歌〉的歌詞,正是蔡培火服刑期間、在臺南監獄寫下的作品。

特別的是,別人寫的都是散文、舊詩,培火先帶出監獄的這首歌,是當時相當罕用的所謂「土音」(也就是臺語)韻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X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1920年代的知青必學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與〈臺灣自治歌〉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1931.8.5 臺灣意識啟蒙先驅蔣渭水逝世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gvw6uG
1931.8.5 臺灣意識啟蒙先驅蔣渭水逝世
2018 年 08 月 05 日 16:18:21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蔣渭水為日本時代民族運動的先驅者,在日本統治下,爭取臺人政治空間、權益與尋找出路。1920年代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組織新臺灣聯盟、發表著名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口號,曾因治警事件遭日本政府逮捕入獄數月,積極參與並推動政治社會運動。1931年8月5日因病辭世,逝世後舉辦「臺灣空前的葬式」。
由於蔣渭水偏向中華民國之立場,戰後備受中華民國政權推崇,甚至還曾發行紀念幣。但客觀看待當時爭取臺人權益之社會運動人士主張,可視為臺灣人自主意識啟蒙的各種嘗試。蔣渭水逝世甚早,但同一時期較認同中華民國的代表臺籍人物,如林獻堂、林茂生等人,二戰後才得以見識中華民國政權真面目,林獻堂避走日本,林茂生及其他數不盡的人則在二二八事件遭中華民國政權計劃性剷除臺籍菁英人間蒸發。也許有些人會以這樣的結局批判前人主張,但請不要忘記,他們都在為臺灣人的出路做出努力,我們更應珍惜前輩付出血淚換來的寶貴教訓。
另,有心人常將蔣渭水稱為「臺灣的孫中山」,其實心裡已經認為臺灣矮人一截了,不然為何不說孫文是「中國的蔣渭水」? 了解歷史的臺灣人應該也不會同意,把爭取臺人權益的前輩拿去類比公私領域皆頗具爭議的中國歷史人物。
蔣渭水,就是「臺灣的蔣渭水」。
延伸閱讀:
稱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究竟合不合適?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
文:鄧家洋
蔣渭水,這個名字也許是在教科書裡面經常出現的人物,但是從教科書上所理解的蔣渭水否就代表著歷史人物的全貌,或是對於人物公允的評價呢?也許你可能看到蔣渭水出現在九五暫綱的課本(不小心透漏年紀了)是解釋1923年發生的治警事件,或是談1920年代的台灣人反抗運動中提到台灣民眾黨的創建(註一)。
你可能不知道這位仁兄的風流情史,你也可能不知道在他的人生中的轉折和省思,但是你可能最常看到的課本敘述是:
(三)政治結社運動
1927年成立的台灣民眾黨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個合法的政黨。主張「確定民主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蔣渭水主導下,強調民族運動與農工階級並行,倡導各項政治改革⋯⋯。(註二)
這些敘述,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是否正確和全面,以高中的教育訓練來說大致上只是片段和綱要而已。既然如此,要認識蔣渭水,就來看個影片吧。
早年生活-原來這是蔣渭水
1891年蔣渭水出生宜蘭,父親蔣老番(鴻章)在宜蘭地區從事命相,蔣渭水曾經做過乩童,並受過當時噶瑪蘭廳秀才張鏡光(張茂才)先生的指導。因為父親對於日本統治下的教育制度深感排斥,一直到蔣渭水20歲才正式進入了公學校就讀。隨後考取了總督府醫學校,並在少年時代擔任了學生意見領袖、開立冰店並針貶時事。
蔣渭水在1915年到1920年,經營大安醫院、春風得意樓,並代言甘泉老紅酒,生意蒸蒸日上,但他對於這種生活並不是很滿意。雖然這時的蔣渭水經常在酒樓到處結交朋友,自己後來也開了酒樓,但在《台灣民報》中曾經提到1915到1920年這五年中的反省。他認為從醫學校畢業前五年間是做無意義的生活(註三),過的醉生夢死。
直到在蓬萊閣的餐會場合,透過林瑞騰介紹了大他十歲的林獻堂。相談後,蔣渭水少年時代的政治熱情再次被燃起,從籌組台灣文化協會到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積極參與了政治活動。因為設置運動,總督府策動了八駿事件試圖分化台灣文化協會勢力,隨後又暴發治警事件,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對於叛亂之嫌疑作為藉口,關押參與人。
《台灣民報》作為當時媒體,開始大幅度報導進度並刊登了相關文章,蔣渭水當然參與其中。不論是與妾陳甜的家書、或是讀書心得,甚至認為自己在獄中的過程有所成長,學習了人文相關知識和加深思考,為日後的社會運動論述打下基礎。但是看到這裡,究竟為何他會被描述成了台灣人的孫中山呢?
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_Lin_Hsien-tang,_Leader_of
Photo Credit: 林獻堂文物館 @ public domain
林獻堂像
「兩個」孫中山的關聯
早年孫中山海外革命,他時常不是衝第一線,反而以自身的論述進行對外宣講。所謂「國父」十次革命,真正參與的不到幾場,反而當時的同志黃興是指揮中國革命的前線指揮。由於他個人的愛好以及經常宣揚理念的性格,被稱為蘿莉控的政治領袖人物也是華人政壇的第一急先鋒,理所當然也被稱為孫大砲。
孫大砲為中國革命事業在海外募資。不論是南洋、日本、檀香山抑或是跑到英國倫敦,到處都有他為革命奔走的蹤跡。孫大砲在討袁失敗之後,曾經一度在台灣短暫停留。在那時的蔣渭水與醫學校的同學翁俊明曾經面見過孫中山。而後蔣渭水因為警衛戒備森嚴,就沒有辦法再進入,他終其一生便沒有再見到戰力十足的孫大砲(註四)。
在學生時代的蔣渭水,曾經與翁俊明和杜聰明密謀要毒殺當時大總統袁世凱,然而整件事情後來卻不了了之。蔣渭水的同學翁俊明身為中國國民黨的黨員,以他為首在台灣設立通訊處,蔣渭水本身也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蔣渭水之於中國革命,確實有認同感。
不論在治警事件法院開庭的答辯上,提到的中華民族的自身文化認同,就連台灣民眾黨黨旗也是參考中華民國國旗來做設計。作為普遍台灣知識分子保有祖國夢似乎是當時普遍的認知,並且在台灣民眾黨成立之後,於1929年曾派謝春木、王鐘麟(註五)去孫大砲中山陵前獻花,參加移靈大典。
也許看到這裡好像跟孫中山、中國國民黨、中華民族的概念好像成了正相關,但是這只是蔣渭水的其中一個面貌。
Dr__Sun_in_London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在台灣與蔣渭水齊名的中國革命家孫文
那「台灣意識」的詮釋是什麼?
關於蔣渭水一生的研究,不論從蕭欣慈對於蔣渭水先生通盤的探討,強調是否為「孫中山信徒」倒不如說是為理論尋求合理化為依據(註六)或是趙勳達對於後期蔣渭水思想左傾的深度研究。抑或是在1926年成立的文化書局,開始引進了中國孫中山傳入三民主義的思維,也許可以給我們幾個方向的參考。
從蔣渭水作為一個醫生以及對於台灣人的關心,說實在從他著名的〈臨床講義〉以及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所刊登的〈五個年中的我〉、〈我的主張〉、〈左右傾辯〉這些文章中,描繪了以本島人基於共同利益以及台灣人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定位。
比如說,在〈五個年中的我〉一文中,提到了:
台灣人負有做媒介日華親善的使命,日華親善是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前提,亞細亞民族聯盟,是世界平和的前提,世界平和是全人類的最大幸福,且又是全人類的最大願望,所以我台灣人有媒介日華親善,以策進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動機⋯⋯。簡單來說,台灣人是握著世界平和的第一關門的鍵啦!
從這裡可以看到關於蔣渭水認為台灣人的使命,是在於促進中日兩國的和諧。而對於中國文化的認同,自是認為在文化上是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薰陶。另外在〈我的主張〉一文也指出了日本與中國間的血統自是相互雜揉,文化和文化間、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本身也說不清(註七)。
看到這裡對於蔣渭水是否又了解了一點點呢?論蔣渭水終其一生,大多的主軸都是放在,謀台灣人民福利的最大化,對於與總督府相互有利益關係的權貴階級,可以說是極批判之能事(註八),對於底層民眾權益的關心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不斷倡導。反應在1927年台灣民眾黨成立之後,黨綱所言的:
本黨以 一、確立民本政治 二、建設合理組織 三、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陷,以上綱領係於立黨之時,民眾黨重要幹部在日帝百般刁難、阻擾下,含淚瓦全的產物。⋯⋯一、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精神 二、社會民主主義-主張採取勞資協調的經濟政策 三、民族民主政治-主張確立民族地位。此乃殖民地特殊環境使然。(註九)
蔣渭水作為一個重要的領袖,參與相關政治活動。不論因為後來文化運動所產生的左右路線之爭,喊出了「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或是在二林蔗農事件的時候進行聲援,批判日本殖民台灣統治下的勞工權益漠視情況。從上述可以看到台灣民眾黨背後的目的,是對於台灣政治環境以及人權的改善。
蔣渭水要求台人高度自治,在第二次的黨代表大會中提到了「要求制定台灣憲法」並要求「根據台灣憲法,司法、立法、行政三權完全分立」(註十)。然而,隨著成立台灣民眾黨開始,逐漸強調的農工階級鬥爭,以及全世界在1929年面對重大的經濟大蕭條危機,使蔣渭水更加確信了資本主義走向崩潰的預示。也使他認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無法有效達到訴求。
在蔣渭水的思維逐漸左傾之後,開始以無產階級革命去對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下的反抗,以民族運動吸納階級鬥爭,甚至在臨終前的囑咐是:「台灣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已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務須極力奮鬥,舊同志倍加團結,積極協助青年同志,盼望為解放同胞而 努力。」(註十一)簡而言之,從原本的三民主義,經歷思想左傾到吸納了階級鬥爭思想,甚至到無產階級解放的言詞,這都在在顯示著蔣渭水對於普羅大眾的關懷,然而這樣的關懷的受益者則為全島台灣人。
現今我們看到了關於蔣渭水的詮釋,除了以醫生的醫國、醫民所強調的文化開化,或是對於在殖民統治底下的壓迫,主張婦女解放讓更多婦女投入生產的行列,發動全島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被迫讓資方進行讓步。抑或是在1924年,蔣渭水以「無力者大會」譏諷權貴階級的迂腐與貪婪(註十二),反擊日本總督府以專賣權策動御用仕紳招開的「全島有力者大會」(「有實力之人」)。不論是勞工權益的保障司法上希望以陪審增加司法的參與度,以及對於台灣自治,主張三權分立的憲法精神,現在看起來可真的是不落伍呢。
究竟以「台灣人的孫中山」為名的意義何在?
不論蔣渭水在思想上對孫中山的信奉也好,或者是殺袁也好,抑或是對台灣民眾黨的設計理念,又或者是陳其昌推崇蔣渭水對於祖國的熱愛,加上蔣渭水的身分為醫生,恰恰與孫中山相符合。正因為許多的共通點,讓蔣渭水在黃煌雄筆下成為台灣歷史中的孫中山。
但是從剛剛的探討裡面中,對於蔣渭水所推行的政策主張,無論是左派關懷或是對於台灣追求民主自由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大家去查找關於「中華民族」一詞的創建,本身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梁啟超開始形容,並以史學作為建構中國的共同體。
但是回到蔣渭水自身,其政策理念的背後,終其一生無怨無悔的精神是要保障全台灣人的集體利益。雖然在台灣歷史上發光發熱不過十年,若從蔣渭水的所言所行,基本上以台灣利益為優先的影子必然是看得到的。這樣是否該以「台灣人的孫中山」去做為紀念呢?
筆者認為,蔣渭水從參與政治背後的動機或者是對於文化推廣的角度,以及尋求高度自治的政治主張,本身不需要再添加一個稱號去形容蔣渭水的偉大。因為最終歷史人物的功過必須交由史料的決斷來進行分析,因此做為一個較為客觀的形容,筆者認為以「先覺者」是對於文化思想的啟迪、權益的提倡,也許才是從蔣渭水自身經歷去做一個務實的評價
稱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究竟合不合適?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VYTCoj


-台灣人奮力抵抗228大屠殺,3、4天後成功壓制陳儀軍隊的濫殺,並佔領建物搶到武器...,而有組織的蔣渭川見情勢大好,就自命頭人要談和要陳儀改革,陳儀承諾改革並接受條件是奸詐緩兵之計…,然而蔣渭川要陳儀接受的改革原則:竟是自己要成為中國一省的奴隸制度…,害死台灣…-
就在3月8日,蔣渭川自命[ 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 ]代表,發出告同胞書要台灣人停止抵抗…,所以台灣人把擄獲的武器全還給陳儀退出佔領建物…。 而細看蔣渭川告同胞書內容竟然是承認台灣是省民全是中國人,那228大屠殺就是中國內政當然聯合國不能干涉這就害死台灣…甚至228大屠殺之前1946林獻堂都騙台灣人去宣誓自己是中國公民要選舉,都是中國內政,而台獨竟臭罵聯合國不來救是亂罵什麼…?尤其至今台灣人仍去蓋章自願被屠殺就是從228大屠殺開始…。 所以你福爾摩莎人去蓋章給中華民國是要幹什麼…?Facebook https://bit.ly/3kXcyHy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1947年的今天3月9日…,陳儀開始更血腥的屠殺,就在陳儀承諾蔣渭川絕對信守和平改革,也是在3/8蔣渭川發出告同胞書呼籲台灣人全放下武器繳回退出佔領建物的第2天…,3/9蔣介石20、21師就被麥克阿瑟刻意用船載到台灣基隆未登陸就開槍打死港邊全在工作的工人,增援軍隊讓陳儀全面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少見群眾就機關槍掃射,且曝屍不准收屍以懲罰抵抗,還列冊菁英清洗…。 蔣渭川享受了1天中國人承諾的和平,之後就被強力追捕開始逃亡…。Facebook https://bit.ly/38pqu82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1923年4月15日,號稱「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
《臺灣民報》是當時唯一由臺灣人資本推出、也是日本時代臺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經過政權更易,數十年來散落各地,臺灣歷史博物館以1974年曾經複印的版本為基礎持續蒐集史料,才終於復刻出版!
翻開這套充滿歷史重量的復刻本,就像回到1920年代的社會,跟著當時的臺灣人爭取權益、了解「世界要聞」、「島內時事」、還有夾雜臺灣話、日語和白話漢文的社論,內容包羅萬象,除了針砭時事,也有許多生活化的主題如戀愛、性別平等、勞工權益、更是許多臺灣文學作品的發表園地
4月15日,一起紀念《臺灣民報》這份臺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報紙發刊101週年,感受1920~1930年代的社會脈動吧!聚珍臺灣 - #歷史上的今天 1923年4月15日,號稱「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 | Facebook https://bit.ly/440Qmmo

蔣渭水醫師「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1927/7/10 臺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