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錢幣-1626年日製「寬永通寶」在中國及台灣一直使用+寬永通寶從1626年(寬永三年)始鑄到1867 年結束,鑄期達241年+寬永通寶是日本鑄期最長、鑄量最大、版別最複雜的古錢。它是曆史上流入我國最多,收藏者最熟悉的 外國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lIF0S
----------------------------------------
日本貨幣單位「円」是這樣來的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大家都知道「円」(音同”圓”)是日本的貨幣單位,每次日幣一貶值,常吸引很多人搶著到銀行換匯賺價差。你知道「円」是怎麼來的嗎?
日本雜誌「阿哥拉」報導,「円」誕生於明治時代。為對抗西方各國,建立現代化國家,明治政府積極扶植各項產業及資本主義,並積極規劃統一貨幣制度,以求讓世界認識到日本是獨立國家。
基於這樣的認知,明治政府於1868年決定製造純正劃一的貨幣,隔年在政治家大隈重信的建議下,新貨幣模仿各國採十進位,有別於以往不利計算的四進位,同時基於當時外國貨幣為圓形,攜帶方便,因而把舊有方形貨幣改成圓形,名稱也被命名為「円」。
1871年,日本頒布最早的貨幣法「新貨幣條例」,「円」正式成為日本的貨幣單位。只是受到英美等國的影響,「円」的羅馬拼音寫為「yen」,而非「en」。円的代表符號「¥」也配合美元的習慣,在第一個字母「Y」上面加兩個橫槓,代碼寫作「JPY」。
不過,中國大陸使用的人民幣,符號也寫成「¥」,因為人民幣單位是「元」,羅馬拼音為「yuan」,因此也是在第一個字母「Y」加上兩槓作為貨幣符號。
永曆通寶小平錢, 直徑25.0mm, 重4.5g, 銅色金黃, 鑄造時之挫痕明顯, 背面卻是鏽斑醒目, 是於兩廣地區鑄造的.1644年,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明朝滅亡, 明亡後, 其殘餘各藩王勢力先後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史稱南明的政權, 並也鑄造錢幣: 如福王於南京鑄有弘光通寶(1644), 唐王於福州鑄有隆武通寶(1644~1645), 魯王在浙江鑄有大明通寶(1644), 桂王(永曆帝之孫朱由榔)在兩廣及雲貴地區鑄有永曆通寶, 其中以永曆通寶鑄造使用時間最長, 前後長達16 年, 直到了1662年(康熙元年), 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 永曆通寶停止鑄造, 南明才宣告滅亡.寶字從珍是此錢的特色. 寶=珍
日本最早的錢幣「和同開爾」、和同開寶,就是仿照唐「開元通寶」鑄造的 寶字從珍是此錢的特色. 寶=珍
----------------------
-------------------------
乾元大寶
------------------------
延喜通宝
-----------------
貞觀永寶
-------------------------
饒益神寶
-----------------------
長年大寶
------------------------
承和昌寶
-----------------------------
富壽神寶
------------------------
隆平永寶
-----------
神功開寶
------------------
万年通宝(萬年通寳、まんねんつうほう)は、760年(天平宝字4年)に、日本で鋳造、発行された銭貨である。皇朝十二銭のひとつ。
直径24mmから25mm前後の円形で、中央には正方形の孔が開いている。銭文(貨幣に記された文字)は、時計回りに回読で萬年通寳と表記されている。裏は無紋である。量目(重量)3gから4g程度の青銅鋳造貨である。
708年(和銅元年)以来50年以上通用していた和同開珎に替わる通貨として発行されたが、万年通宝1枚に対し和同開珎10枚の交換比率が設定されたため、貨幣流通が混乱した。不評のためかわずか5年で鋳造は中止された。
このとき同時に金銭開基勝宝、銀銭太平元宝も同時に発行された。その交換比率は金銭1に対し銀銭10、銀銭1に対し万年通宝10であったが、これらの発行は流通させ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なかったといわれる。銀銭に至っては現存しない。
--------------------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錢幣文化有著光輝燦爛的篇章,是世界錢幣文化寶庫中的瑰麗遺產,曾經對世界各地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三韓、高句麗、新羅、百濟、朝鮮、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邏、万象(老撾)、緬甸、真臘(今柬埔寨地區)各国產生的影響最大。另外,中國錢幣曾經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羅(今尼泊爾)、大秦(东羅馬)、蘇門答臘、婆羅洲、呂宋(今菲律賓境內)、鮮兰(今斯裏蘭卡)、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印度群島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流通使用,曾經扮演過世界貨幣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外,考古學家曾經在中亞細亞各國,兩河流域、波斯灣地區、尼羅河口至索馬里、東非沿岸、馬達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魯、圭亞那、智利、加勒比海區域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均發現過中國古代钱幣的影蹤。
中国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環、貝四大貨幣體系,一直到秦始皇消滅六国統一貨幣制度(包括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鑄造成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逐漸發展到西漢武帝的“五銖”錢;及至唐代高祖李淵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造“開元通寶”錢,以“通寶”名稱取代了以往的“兩銖”式貨幣,這三次重大的貨幣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帝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系。秦漢時期,中國的方孔圓錢就開始流出國外,但是,當時的數量較少,影響不大。唐代初期,中國錢幣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國錢幣在國际上逐漸被認可,在各国流通使用,這與當時中國的國力强盛、經濟發達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不但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時還擁有絲綢、陶瓷、茶葉等特產,而且還有著準國际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這在当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一个國家。
秦始皇統一制造“半兩”錢以後,雖然歷代屡有興衰,錢幣也時有改進,但是基本形狀大致不變。這種重量劃一、大小適中、外型美觀、携帶方便的圓形方孔錢,以其頑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壽命長達2000余年之久。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裏,中国古代錢幣文化以中國為核心,向周鄰各國和東南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地不斷輻射,從而形式了以方孔圓形為主要特征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其特征和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錢幣形制 :
中国早期錢幣如刀、布、環、貝等的形制,形狀獨特,各有千秋。從秦代“半两”開始,大體為內方外圓,基本形狀不變。東南亞各國錢幣的主要形式,除了極少數的幾種錢幣外(如日本的“天保通寶”、“萬年通宝”、“築前通寶”、“盛崗銅山”等為橢圓型,“仙臺通寶”為方型,另外琉球的“琉球通寶”、也為椭圓型外),其余日本、朝鲜、越南、泰國、緬甸、新加坡、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發行和流通的大部分钱幣,基本上都是仿照中國的內方外圓的式樣鑄造而成的,其淵源可以上溯到秦代先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受中國唐高宗“開元通寶”錢的影響,日本開鑄的仿中國方孔圆錢,最早的是在奈良時代元明天皇和銅元年(公元708年、即唐中宗景龍二年)鑄造的“和同開珍”錢。這是日本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開鑄的著名的“皇朝十二錢”中的第一種,其後50年中依次是“萬年通寶”(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四年、即公元760年鑄)、“神功開寶”(称德女皇太平神護元年、即公元765年鑄)、“隆平永寶”(桓武天皇延歷十五年鑄)、“富壽神寶”(差峨天皇弘仁九年、公元818年鑄)、“承和昌寶”(仁明天皇承和二年、即公元835年鑄)、“長年大寶”(仁明天皇嘉祥元年、即公元848年铸)、“饒益神寶”(清和天皇貞觀元年、即公元859年鑄)、“貞觀永寶”(清和天皇貞觀十二年、即公元870年鑄)、“寬平大寶”(宇多天皇寬平三年、即公元890年鑄)、“延喜通宝”(醍醐天皇延喜七年、即公元907年鑄)、“乾元大寶”(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即公元958年鑄)共12種方孔圓錢,日本自天平勝寶五年(公元752年,即唐玄宗天寶十一年),鑒真和尚东渡以來,對於從中國外流到日本的中國古代錢幣,日本錢幣界通稱為“渡來錢”。其后,在江戶時代但1636年,“寬永通寶”開始鑄造,約在700年間,日本政府未再发布過鑄錢令。日本一直仿鑄多種唐錢,在其國家裏流通使用,充分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钱幣文化對日本錢幣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日本出土最早的中國錢幣是東漢时期四銖半兩錢、西漢的五銖錢;最晚的是明代朱元璋制造的“洪武”通寶錢;出土最多的一次中國錢币是日本北海道函館市三個窖藏中含有94種中國古錢,總數量達37萬枚。
朝鮮最早的錢幣是在穆宗十五年(公元998年、即宋代鹹平元年)鑄造的“乾元重寶”背“東國”錢,其材質有銅、鐵數種,形制外方內圓。這種錢幣完全是仿照唐代高宗的“乾元重寶”錢幣的形式。此後,還曾經鑄造過“海東通寶”(公元1103年、即蕭宗八年鑄)、“朝鮮通寶”(公元1423年、即世宗五年鑄)等。朝鮮鑄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常平通寶”钱,該錢始鑄於仁祖十一年,即公元1633年,累朝鼓鑄,遲至公元1890年才停鑄,前後流通時間长達230年之久,稱得上是朝鮮歷史上的長命錢幣。
“常平通寶”錢的版式繁多、種類豐富,除了有小平、折二錢,還有折五、當十、當百等錢,背文有戶、工、商、向、宣、兵、備、總、營、武、訓、抄、統、守、開、水、原、海、昌、京、黃、平、江、忠、鹹、鹹北、鹹南、尚水、全兵、全左、全右等幾十種文字。另外,還有一種“常平通寶”錢,其背文竟然是鑄有中國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等四、五十種文字。此外,還有不同的形制,不同的材質……。日本钱幣界研究“常平”錢的版別專家稱,已經搜集到的“常平通寶”錢的实物,大約有一千余種左右的品種和版式。
琉球最早的錢幣是尚德王於公元1416年鑄造的“高世通寶”錢,該錢字體歪斜、銅質粗恶。此後,琉球又仿照中國“永樂通寶”錢的式樣,鑄造“大世通寶”(公元1453年、即泰久王時鑄)、“金圓世寶”(公元1470年)、“中山通寶”等錢。其形制、大小、版式、結構都與中國錢幣相似。
越南最早的錢幣,是丁朝于太平年間(公元966年),鑄造的“大平興寶”背“丁”字錢(有些錢譜誤作為“太平兴寶”)。據《大越史記》記載:“安南丁部領於宋開寶三年建國,改元太平,號曰丁朝。此钱面文太平,紀年,背文‘丁’,紀國號也。”
公元十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是越南獨立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時期,四百多年间,越南先後經歷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以及中國明朝的統治。丁朝“大平兴寶”錢的發行,開創了越南獨立鑄錢的先河,此後雖然有曲折,但鑄錢始終未斷,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在越南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並且由低级向高級發展,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
對于越南最早制造的這枚“大平興寶”錢幣,中国北宋時期的錢幣學家李孝美,在他所撰的《泉譜》裏就已經明確論述過,可是,他卻錯誤地將“大平興寶”讀解為“大興平寶”。“大興錢,李孝美曰: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累,文曰大興平寶,復有一丁字背文穿上。余按此錢,今世至多,丁字不常其處,或在穿上,或在穿下”。這個錢文讀法的錯誤今天我们應該糾正。
大平興寶錢的制作比較粗糙,但錢風古樸,其風格與中國的五代時期的錢幣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越南長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必然結果,但是,作為越南的第一枚錢幣的“大平興寶”錢,則有別於它以前的中國錢币。
泰國與中國的貨幣文化交流歷史悠久,雲南的早期貿易都使用天然海贝,其海貝的來源就是从泰國傳入雲南的。《星槎勝覽》一书載:“暹邏國以海貝代錢,每一萬個準中統鈔二十貫。”而雲南地區一直到清朝時期,仍然有不少地區在使用海贝作為貨幣流通。
泰國最初流通使用的錢幣稱為“銖”,形狀為半橢圓形,中間有穿孔,這是受中國方孔圓錢的影響而成。
緬甸一向是中國人民的亲密鄰邦,唐代緬甸称為“驃國”,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国派遣使團來中國長安訪問,此後,官方與民間的往來和貿易不斷。緬甸商人攜帶大批的披氈、蠻刀、甲胄、麝香等貨物,換取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宋代時期,政府曾多次通過廣西、雲南等地的邊境貿易,用中國的銅錢購買緬甸的马匹,作為戰馬補充部隊。而緬甸是出產吉貝之國,國用均作為貨幣流通,同時向雲南、廣西出口,但是在中緬的雙邊貿易中,被各國認可的則是中國的方孔圓錢。
新加坡和馬來西亚到位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集體要道,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航海者抵達这裏。隋代,中國政府曾經派遣使者到馬来半島的赤土國,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貿易關系。對外貿易除了雙方相互以物易物之外,另外也采用中國的铜錢以及金銀作為結算货幣。
十二世紀中葉,新加坡興起成為國際貿易的港口城市,各國的商船把該地作為補充淡水、食品的中途停靠站,中国的各類特產除作為互相交換的貨物外,中國的銅錢由於攜帶方便,信譽良好被作為國際通貨使用。
馬六甲早期使用錫鑄造錢幣,這種貨幣俗稱“鬥錫”。“每塊重官稱一斤八兩或一斤四兩,每十塊用藤縛為小把,四十塊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鬥錫行使。”由於這種货幣笨重不堪,使用不便,受中國铜錢的影響,遂改鑄成圓形的錫錢。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二、錢幣名稱 :
東南亞各國鑄造的錢幣由于受到中國錢幣文化的影响,其錢幣名稱大都沿用中國唐代始創的“通宝”名稱,錢幣直接采用當代帝皇的年號來命名,其中雖然有名目繁多的“通寶”、“元寶”、“重寶”、“珍寶”、“泉寶”、“興寶”、“之寶”、“永寶”、“全寶”、“新寶”、“安寶”、“洪寶”、“萬寶”、“正寶”、“封宝”、“至寶”等多種名稱,但是,無一錢幣不帶有“寶”名,這是東南亞錢币受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
如日本著名的“皇朝十二錢”中,除了“萬年”和“延喜”二錢采用“通寶”名稱外,有采用“開寶”者1枚,有采用“永寶”者2枚,有采用“神寶”者2枚,采用“昌寶”者1枚,采用“大寶”者3枚。
日本在桃山時代制造過4種年號錢,均采用“通寶’名稱,依次為“天正”、“文祿”、“紹聖”、“永樂”,其中除“紹聖”錢名稱為“元寶”外,其余都為“通寶”名稱。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對外貿易的需要,從江戶時期開始,日本也鑄造完全與中國方孔圓錢一致的錢幣,如北宋“祥符”、“治平”、“元祐”、“熙寧”、“元豐”、“景德”錢等,以及明代“洪武”、“永樂”等錢。
日本寬永時期是日本錢幣發展的灿爛時期,從寬永十三年(公元1636年),德川幕府鑄造“寬永’錢始,其後歷代都曾经大量鑄造。年號雖然都為“寬永”,但是,其大小不同、版式繁多、材質不一、種類豐富,除了普通的光背錢之外,還有大量的紀年、紀地、紀號等錢幣。日本《东亞泉誌》一書收錄有“寬永通寶”版式百余種之多,其中有文字錢、島屋錢、獲元錢、耳白錢、七條錢、深川錢、難波錢、鳥羽錢、小字錢、若山錢、伏见錢、秋田錢、膳所錢、四当錢、藤澤錢、川字钱、加島錢、押上錢、元字錢、足字錢、因幡錢、長字錢、一字錢、久字錢、四年钱、千字錢、正德佐字、享保佐字、元文佐字、安永佐字、享保仙字、元文仙字、寂光寺錢、千字鐵錢、真諭元字錢、邑井戶鐵錢、元文邑井戶錢等等,其品種繁雜,無法俱錄。
公元十世紀以前,中國的方孔圓錢多冠以“通寶”,或“元寶”、“重寶”名稱,但是,越南丁部領鑄造的“大平興寶”錢,則采用“興寶”名稱,實為越南之首創。“興寶”即有別於中國的傳统的“通寶”名稱,又具有祝福“大瞿越”國運昌盛、萬世太平的含義,該錢在越南貨幣史發展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中最為豐富的是越南黎顯宗時期(公元1740-1786年),所鑄造的“景興通寶”錢最具特色。景興錢的種类繁多,版別豐富,制造量大,流通廣泛。丁福保《古錢大辞典》(拾遺)載有多種的錢文,即景興通寶、巨寶、大寶、太寶、內寶、至寶、重宝、中寶、正寶、泉寶、永寶、之寶、用寶、宋寶、宣寶、順寶、求宝、總寶、庭寶、行寶等二十余種。此外,還有光背錢,背加鑄星月紋、幹支紀年、纪數字等多種形式的錢幣,反映了越南錢幣中的中國文化內涵。
三、錢幣文字 :
以中國為首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與西方錢幣文化截然不同。西方錢幣以圖案、神像為主題,表現了西方神聖的宗教圖騰和崇拜風尚。中國钱幣的字體采用漢字為主體,錢文書法有篆(包含甲骨文、金文)、隸、楷、行、草等多種字體。其筆划有點、橫、豎、鉤、彎、折、撇、捺之分,笔勢也有頓、挫、提、按、轉、折、虚、實之別。在不到徑寸的狹小之地,刻意追求書法對稱的美,因此,漢文字的書法藝術被表现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而東南亞各國的方孔圓錢,亦基本上采用中國的漢字,其文字的布局結體、運筆力度大體相似,而且書法風格、间架結構幾乎出自一轍。
日本錢幣的文字源于中國的漢字,著名的“皇朝十二錢”中的12枚錢幣,其錢文全部采用中國的漢字,錢文的書法為標準的中國隸體。十二錢中的“開”、“通”、“寶”三字,幾乎與唐代“開元通寶”錢中的文字出自一轍。自“長年大寶”錢以後,书體逐漸變化成為楷隸相参的一種風格。桃山時期制造的“紹聖元寶”錢,書法仿北宋時期的紹聖錢,但是,在以后制造的“永樂通寶”錢,不但直徑變小,而且文字也渐趨粗劣。綜觀日本制造的方孔圓錢,無一例不是采用中國的漢字作為钱文的。
此外,朝鮮、越南、泰國、緬甸等国家和地區制造的錢幣,也多采用中國漢字作錢文。東南亞各國制造的钱幣上,由於受地區民風、习俗的影響,錢幣文字也采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四、錢幣衡制:
中國錢幣的衡制,早期以稱量為單位。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上,有一種从紡輪演變而來的圓形方孔背平素的錢幣,如“益化”、“益四化”等。這裏的“化”就是古代的錢幣計量單位。此外,有一種內外都是圓形的圜钱,如“共”、“濟陰”、“离石”、“藺”等,前者周緣無郭,後者方孔有郭,計量單位均為“金”。圜钱為圓孔無郭,以“两銖”為貨幣單位,如“重一兩十四銖”、“重一兩十二銖”;後來發展成為方孔有郭的,再後成為方孔有郭的秦代“半兩”钱。以唐代“開元通寶”為标準,即小平錢的重量約在4克左右,直徑在2.5厘米之間。
日本“和同開珍”錢的直徑在2.5厘米左右,後期雖然直徑变小,重量減輕,但總的規格控制在这個標準中間,尤其是“寬永通宝”錢的重量和外徑,與中国唐宋錢的規格相似。越南“太平興寶”錢,一般直徑在2.35毫米左右,厚度約1毫米,重量在2.2克左右,要比中國同期制造的北宋小平錢輕一些。
五、錢幣制造:
古錢幣是金屬制成品,中國的方孔圓錢在早期就采用了“一模多個”的鑄造方法,不但生產出來的成品質量稳定,而且產量極高。从唐朝後期開始,錢幣制造采用先進的翻砂法,即錢幣先制成样錢,然後在砂模中形成模型,再將熔化了的金屬(大都為銅、铁等)液體,澆灌入型腔之内,待冷卻後取出再將外圓锉光便成。鑄造錢幣的模型錢幣學称為錢模,俗稱“錢範”。钱範從銅範、石範、泥範、陶範、鐵範過渡到采用砂型鑄造钱幣的方法,這種方法被東南亚各國的人民普遍采用。而西方制造錢幣一直采用打壓法,早期以手工用錘子敲打模型,後來采用簡易螺旋壓力機壓制而成,直到工業革命以後,才利用電动壓力機械,大批制造硬幣。
同中國錢幣的制造一樣,東南亞各国的錢幣制造亦采用手工到機械、簡单到復雜、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早期的錢币大都簡陋不堪,即錢幣直径誤差大,錢幣重量不統一、錢幣文字不規整。
在古代的中國與东南亞其他許多國家的相互交往中,中國的錢幣能夠作為“准國際通貨”,而流通于東南亞各個國家,這些国家和地區除了自鑄钱幣外,還完全仿照中國錢幣的式樣,進行大量地鑄造,並用作對外貿易支付中去。
如日本曾經仿鑄過中國唐朝的“开元通寶”、“乾元通寶”等36種年號錢;朝鮮也曾經仿鑄過許多的唐宋錢;越南在歷史上仿鑄的中國钱多達78種;琉球仿照中國錢币的式樣有4種。
日本自制造“皇朝十二錢”以後,再無官方鑄造錢幣,整個中世紀流通的貨币都是以中國銅錢為主,作為貿易的通貨使用。為補充日本銅錢數量的不足,十三世紀後期,地方富商開始仿照中國錢幣鑄錢。據日本考古界研究,1995年在京都出土的一件內有12-14枚銅錢模型的錢範,確認系中國元豐、紹聖、元符、政和四種年代的錢幣,共有7枚鑄型,其鑄造的方法為“連鑄法”。此後,還曾多次在日本各地(鐮仓、大阪、博多)發掘出鑄錢的遺址以及鑄錢的錢範。日本鑄錢基本上以仿照中國唐、北宋錢幣為主,錢範采用“燒型”即陶範。中國從六朝後期開始使用砂型鑄造法生產錢幣,而日本一直到1636年“寬永通寶”钱的制造,才開始采用砂型鑄造法。
六、钱幣材質 :
以中國为中心的東方錢幣,早期的材質都選用銅、鐵、鉛、錫等普通金屬,當然也有少部分采用金、銀等貴金屬,但這一些大都是王公、貴戚用作賞賜之物,或政府作大額支付之用,不作普通流通貨幣使用。即使部分國家或地區采用貴金屬制造货幣,其使用的時間也不會太长久。與此不同的是古代西方錢幣,大多采用金、銀等貴金屬材料制造錢币,在近現代仍然采用贵金屬制造流通錢幣,在商業貿易中作為交換的媒介,只是在19世紀後,貴金屬才逐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行列。
结 論
人類的文明總是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文化交流的結果,促進了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向前發展。7-14世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成熟时期,中國文明向周邊地區的國家辐射,從近鄰的朝鮮、日本,遠至西非、北非等地區無不受到中國强大的文化沖擊波的影響。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東南亞和世界各國錢币的發展,在3000年的漫長歲月裏,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
洪武通寶
=====================
天保通寶:亦稱“天保錢”、“當百”。1835年(天保六年)以後江戶幕府鑄造的銅錢。
新寛永通寶分類譜【天保銭 改造銭講座】 - http://goo.gl/D8XI2X
天保通宝 - Wikipedia - https://goo.gl/yS7UYf
----------------------------
天保通寶:亦稱“天保錢”、“當百”。1835年(天保六年)以後江戶幕府鑄造的銅錢。寬政改革後,幕府仍未改變財政困難、金融混亂的局面,遂鑄造發行“天保金銀”和“天保通寶”以挽救危機。通寶重 5.5兩(一兩=3.759克),每枚價值百錢;成分為銅78、錫10、鉛12。初僅流通於江戶,1859年(安政六年)將33.8萬貫文運往大坂後普及全國。萬延年間(1860—1861年)大量鑄造。初鑄時40枚兌金一兩,明治後規定新幣一日元兌125枚。至1870年鑄造量達48400餘萬枚。1891年停止使用。 天保六年初鑄之天保通寶當百錢,為細廓者。弘化四年繼鑄之天保當百錢,為廓內有埋物,成為廣廓,其痕跡可見者。文久三年繼鑄之天保當百錢,為未見埋物痕蹟之廣廓者"。又記曰:"天保百文錢之外側所打之印,雖有多少小異,普通皆係用桐葉。由所鑄造之各錢爐之不同,故所打之印亦異。
清洗
古代錢幣出土多為墳墓等污穢地方,古代多瘟疫所以古錢幣會含有大量未知病菌不清洗對收藏人健康不利。禦守塩溶化後是中性消毒液不會出現腐蝕古錢幣的情況,禦守塩可以通過水解產生次氯酸從而消除病菌。操作方法如下1:取出古錢幣。2:按照每15枚古錢幣用10克禦守塩500克水配置。3:把禦守塩放在濾勺裡,之後把濾勺浸入水中。4:浸泡24小時候取出古錢,清水沖洗後用乾布擦乾就可以收藏,如果用如用俱攞缽,缽上可以生長出樹根狀物質算是一種收藏中的趣事。
錢幣拓印製作方法
《東洋見聞錄》記載:
工具:紙(蟬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墨(各種墨汁都可太濃了可加水,固體墨也行)。拓包(根據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綿一塊,團成圓狀用家用保鮮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後包一曾極細的真絲布,用皮筋纏住可調節拓包鬆緊)。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暈染,膠水幾滴增加墨汁附著性,水250克,禦守 塩30克防止紙長期保存後纖維收縮紙張變形,攪拌均勻水面上放一張生宣起到過濾的作用,用紙面滲出的水)。棕刷(打壓拓紙用)。壓板(用紙夾和塑料板絞成不同直徑的)。墊板(防止錢幣移動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軟膠皮墊和書都行)。鎮尺(壓紙)毛筆(沾水)
製作: 1。墊板上放一小塊生宣沾濕了錢幣放上不移動。2.上紙用毛筆蘸調好的水適量圖在錢幣上,選一大小合適的紙紙面要均勻無雜質,蓋在錢幣上。壓上壓板。3.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吸去多餘的水,再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用棕刷打壓要輕從錢幣中間向外打,最後用保鮮膜蓋在錢幣上再打(作用是保鮮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這時壓上鎮尺固定,為什麼不開始就壓鎮尺因為開始就壓一下就把拓紙壓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4.上墨墨汁放到硯台中不要太濃,用拓包蘸要勻,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錘打將多餘墨汁吸出,這是要看拓紙的干到微微發白(一張拓片的關鍵一步),用拓包輕輕從錢中向外錘打要清墨色要淡勻(第一遍最關鍵)。然後可多遍上墨,直到滿意為止,但最後一定要把錢幣的內買輪再打一遍這樣輪廓清晰有立體感
----------------
日本天保通寶當百-特殊的橢圓型古錢 @ 錢幣收集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ZcEEuN
近幾年中國幣價位雖比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最高價時低了不少,品種數量較多的評級幣有些甚至還跌價近七成,但與五年前相比,還是貴得嚇人,更不用說二十年前剛入行的地板價,對於個人來說,看上喜歡的現在都還是天價,根本就買不起了,只能乾瞪眼。
因為好品相的買不起,所以就退而求其次的玩版別,進而才有之前那些大小頭,帆船及軍政府漢字版別的文章,其實這些民初四大流通幣的文章都還只是半套,因為遇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這瓶頸就是手上沒新東西可研究了,缺的都是一些相當稀少的版別,而這些珍稀版大家都搶著要,自然價位也就高,迫於現實的經濟壓力,只好將大小頭文章草草了事,大頭未再繼續撰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篇系列文章被人整組盜用轉成了電子書,帆船和軍政府漢字就真得很用心,尤其是軍政府漢字官版的一系列文章,2013年底甚至在對岸的錢幣天堂網站學術論文評比獨得唯一的首獎。
在現實的經濟能力限制下,很喜歡錢幣,但是又買不起好東西,所以就一直思考該從什麼地方著手,換言之,就是有何東西便宜但又可以研究順便混時間的,在這段時間也買了很多東西,如日本從軍紀念章,赤十字章,勳章,套幣等,後來不經意的看到天保通寶當百錢,覺得橢圓形的古錢還滿特別的,就順便追蹤,結標後成交價僅約250-300元左右,想說這東西怎麼會如此便宜,後來去翻了日本貨幣目錄查看,原來這東西本來就不貴,但版別很多,便宜的就是常見中央官鑄那幾種,其餘的就稍貴一些,但有些特殊稀見的籓鑄版就很貴,也有部分甚至是超過台幣百萬以上的夢幻逸品,經仔細思考後,除了少數的大珍品版別以外,這天保錢應該很有的玩,於是就在2013年4月20日花了263元,購入了第一枚品相還算不錯的天保當百錢。
官{公}鑄錢,一般稱為本座錢,鑄幣背景大至上與中國相同,本座就是日本江戶時期的幕府鑄幣廠,類似清朝中樞機構的戶部寶泉和工部寶源鑄錢局一樣,因為是官方鑄錢,所以成品有一套嚴格規定的成色及尺寸標準,另外鑄工也較精緻美觀。
天保通寶基本規格如下:
本座錢官方標準成色為:銅78%,錫10%,鉛12%。
長度為49,1mm-49,3mm,寬度為32,4mm-32,5mm。
重量為5,5匆,約20,62g,規定容許誤差約為一成。
出廠成品重量如為21,75g-19,5g都算標準值以內。
實際檢驗也都保持在24,13g-18,9g以內。
當然要應付市面上的大量流通,也會有極少數規格外的錢幣流出,已知最重的為25,6g{籓鑄錢甚至有重達27g以上最多達32g的},而最輕的為18,5g{籓鑄的更輕,有14g以下的,}。
天保錢除了形狀呈橢圓形特殊以外,反面下方的記號也很特別,那就是金座後藤家花押{見下圖}。這記號在很多日本早期貨幣都會見到,如判金及部分紙幣等。
以下就圖解幾種常見的本座天保通寶當百錢:
日本貨幣圖錄列有天保通寶通用錢共二十四版,各版又另有母錢,但這只是官鋳和籓鋳大約的主要版別,細部版別有專門書籍刊載共229種,日本對於分版別是很嚴謹的,所謂的{版別錢}都是由不同的母錢所鑄出{部分含修模再鑄品},或是分材質不同,如一般常見的黃銅,或是紅銅及白銅等,而一些缺筆,流銅,鑄缺,欠料,移範,崩模等只稱為是趣味品而不是版別。
天保通寶始鑄於天保六年(1835年)6月15日至次年12月止,此為第一期鑄錢,推斷所鑄錢為長郭版{見下圖}。
天保八年(1837年)8月8日再開鑄到天保十三年(1842年)1月止,此為第二期鑄錢,推斷所鑄錢為细郭版,字體有所改變{見下圖}。
弘化四年(1847年)再開鑄直到慶應四年(1868年),此為第三期鑄錢,也就是最常見的本座廣郭錢{見下圖}。
最後是慶應四年(1868年)到明治三年(1870年)8月5日,明治新政府貨幣司直接使用本座廣郭母錢繼續鑄行天保當百錢使用,字體雖没有變化但工藝更精湛,錢面打磨精工,銅光粉亮,现在所謂的銅光未使用品大多就是這類鑄錢{見下圖}。
天保通寶官鑄錢已知史料記載為484,804,054枚,明治維新後逐漸使用新貨幣,於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12月31日正式廢止使用天保錢,期間開始逐漸回收天保錢,但回收數量最後卻高達586,740,000枚,這其中還包含數千萬約近億枚左右明治貨幣司及出納司後鑄的廣郭錢{多數為庫存未發行的全新品},可見地方各籓半公開的密鑄及未知私鑄錢可能高達約二億枚以上。日本經詳細研究嚴格考證後,認為密鑄錢至少為官鋳的17%或以上。
以上摘錄自日本維基百科及《天保通宝鑑識與手引》等。
天保通寶本座四期錢基本辨識法:
下圖中四枚從左到右對應一至四期鑄錢。
第一期長郭天保錢的字體與後面二,三,四期完全不同,但差異也不算太大,主要差別都在於部分字體的勾筆和長度寬窄而已,另外就是內郭不同,如下圖所示,正面通字走部最後一橫前端大角度下垂,而尾端細長上翹,寶字貝部較瘦,最底下二點較長。
反面當字田部一期錢較寬大,而二,三,四期錢較窄小。花押一期錢看起來很細緻,下方箭頭指處幾乎都有很明顯的開口,而二,三,四期錢幾乎都不明顯或呈密合狀態{下圖為一,二期錢}。
因長郭和細郭的母錢不同,無論字體的高低,或及走勢也有相當的差異,如下圖即是將長郭及細郭各取左右一半拼合而成的,圖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差別在哪,而最大的不同為保字,左高右低,寶字的貝部也不太協調。
第二期細郭天保錢與第三期廣郭錢幾乎僅差別在於內郭的細和廣{見下圖二,三期錢拼合圖},圖片上應該可以看出左右字體很協調,實際上也是如此,因為細郭和廣郭的母錢原則上本來就是一樣的。
第三期廣郭天保錢的字體與第二期細郭已知幾乎無差異,這是因為二,三期的母錢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因先前所鑄長郭及细郭錢均為窄郭,大金額使用時一般都會用繩索穿成一串錢緡{見下圖,明鏡止水藏品},制度上為40枚兌換一兩判金,但因匯率浮動,基本上都以36枚一串為錢緡。
而錢緡運送,攜帶使用時易被繩子磨壞穿口進而破壞字跡影響美觀,於是就直接在細郭母錢內郭貼銅加厚改鋳第三期的廣郭{見下圖母錢內郭}。圖片可以看到內郭隱約有一個方框,一般母錢才較會有這崁郭痕跡,通用錢在出廠前正反面會用銼刀修飾,所以這痕跡極少數才會出現在通用錢上面。
下圖為細郭和廣郭的反面拼合圖,除了內郭以外,其餘無論是字體或是花押都完全一樣。
第四期的廣郭明治吹增錢,是沿用第三期的崁銅母錢所鑄,但因為使用時間不久就逐漸汰換新貨幣,導致這批天保錢很多幾乎都是剛出廠帶銅光的狀態,很漂亮,因為吹增錢是以三期廣郭母錢鑄成,所以字體是完全一樣,僅差別在於色澤,即使將三,四期錢各分成一半再組合為一枚完整的天保錢,字體也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見下圖},因為很常見,所以至今價位也不高,僅一般好品相本座錢的一至三倍價而已。
和同開珎[註 1](日語:和同開珎/わどうかいちん / わどうかいほう Wadōkaichin/Wadōkaihō ?)是日本最早鑄造並發行的官方貨幣,初造於日本和銅元年(公元708年)五月,也是日本「皇朝十二錢」之首[1]。
概況
和同開珎為方孔錢,形制與同時期中國唐朝的開元通寶類似。每枚直徑約24mm,中間方孔邊長約7mm,正面依順時針方向鑄有「和同開珎」四字,背面無銘文。
在和同開珎開鑄之前,日本的商品交易都是以稻米和布帛等實物作為貨幣,後期也有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國私鑄的無文銀銭[2]。文武天皇三年(公元700年),鑄錢司設立,負責鑄造錢幣[3]。大寶二年,以粟田真人為首的遣唐使赴中國考察貨幣制度[4]。和同開珎開鑄於公元708年。這一年正月,有人在武藏國秩父郡(今埼玉縣秩父郡)發現自然銅礦並獻給朝廷[5],元明天皇因此下詔改元,改慶雲五年為和銅元年[2];二月,催鑄錢司設立,負責監督各地鑄錢司;五月開鑄「和同開珎」銀幣,八月開鑄「和同開珎」銅幣[6]。
為推廣新錢幣,和銅三年(公元711年),日本政府又頒布了「蓄錢敘位令」,如積蓄一定錢幣,即可授予官位[7]。但這一舉措反而導致市面上流通貨幣減少。後來日本私鑄錢幣泛濫,和同開珎出現貶值。天平寶字四年(公元760年),「萬年通寶」開始發行,一枚萬年通寶等於十枚和同開珎,但最終造成了幣制混亂。天平神護元年(公元765年),「神功開寶」發行,與萬年通寶等值流通;寶龜十年(公元779年)開始,和同開珎、萬年通寶、神功開寶三者等值流通。延曆十五年(公元796年),「隆平永寶」發行,和同開珎、萬年通寶以及神功開寶廢止[8]。
由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在中國也曾有「和同開珎」出土[9]。
銘文爭議
對於「和同開珎」的文字,歷來有不少爭議。「和同」二字一般認為是「和銅」年號的通假字,而對於最後的「珎」字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舊時日本學者多認為「珎」字為「珍」(zhēn/ㄓㄣ,日文音讀:ちん)的異體字,因此錢文應為「和同開珍」,如日本的《和語連珠集》的記載便是「和同開珍」,中國也有學者認為錢文為「和同開珍」。然而後世有學者經研究,認為「珎」是漢字「寳」(「寶」的異體字)的簡化,「開珎」為「開元通寶」之簡稱,故「珎」字應為「寶」(bǎo/ㄅㄠˇ,日文音讀:ほう)。[9][10][11]
---------------------------------
日本的開寶——「和同開珎」「神功開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唐朝第一種貨幣「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和使用,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唐朝的主要貨幣,它曾承擔著其他貨幣無可比擬的流通任務,也影響了中國千餘年間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等。在「開元通寶」錢的成功鑄行下,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確保了東亞乃至東南亞部分地區的貨幣制度和經濟的穩定。「和同開珎」是日本奈良王朝天皇和銅元年仿效中國唐代「開元通寶」錢鑄造的貨幣,作為日本最早鑄行的法定貨幣,名列日本貨幣史之首。然而有關「和同開珎」錢文的釋義,國內外學者包括日本學者尚有不同的見解。就這一問題,考古學家孫機先生近日特撰寫專稿。本刊刊發此文,既為析疑匡謬,也是向老一輩學者端正、嚴謹的學術態度致敬。新年伊始,與讀者共勉。
——編 者
我國古代銅幣曾被諧稱為「孔方兄」,指的是方孔圓錢。這種錢出現於戰國時期,其形制為秦半兩和漢五銖所承襲。但當時中亞、西亞多使用無孔的銀幣,貴霜—薩珊式銀幣的流通範圍甚至波及我國新疆地區。不過西方銀幣上的圖紋為打壓而成,這是從希臘錢幣那裡接受下來的工藝傳統。所以儘管幣面上的國王像或神像很精緻,卻必須一枚一枚地加工,遂使造幣的規模受到制約。而我國的方孔銅錢是鑄造的。特別是漢代發明了疊鑄法,即將多枚范片疊合起來組裝成套,從共用的澆口中灌注金屬液,這樣一次就能得到許多鑄件。如西安郭家村新莽烘范窯遺址中出土的疊鑄范,每套一次可鑄銅錢184枚。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鑄造的數量須達到一定規模,交易中才有條件實現物暢其流。因此與西方之幣值較高的銀幣相比,東方的銅錢仍具有自己的優勢。而毗鄰中亞的新疆地區,受到東西兩方面的影響,曾出現過帶有兩大貨幣文化之特點的產物。比如于闐的「漢佉二體錢」,圓形,無孔,錢面為漢字「六銖錢」,當中為其族徽;錢幕用佉盧文標出王名,當中為駝紋(見圖①)。它雖然是銅錢,但錢文卻是用鋼模打壓而成,並不是鑄出的。再晚些,魏晉時的龜茲地區鑄造了帶方孔的「漢龜二體錢」,則接近中原貨幣。唐時,河曲六胡州之安國部所鑄的錢,正面與唐「開元通寶」無殊,只在錢幕標出族徽(見圖②)。表明來華的九姓胡不僅奉唐之正朔,且亦鑄造和使用開元錢。
海東的情況又不相同,由於與西方距離遙遠,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國的影響。比如日本,這裡原來不產銅,元明天皇時在本土發現銅礦,乃稱其銅為「和銅」(日本銅),年號也隨之改為「和銅」(708—715年)。有了銅,日本開始鑄錢,其方孔錢的錢面上鑄出「和同開珎」四字。「和同」即「和銅」。吐魯番所出一個寺廟的交納帳中記有「同錢」,那裡的「同」也是「銅」字的簡寫,可與「和同」相參證。這種錢無論形制、尺寸和錢文,均模仿唐朝的「開元通寶」(見圖③),特別是那個「開」字,更完全照搬開元錢上的特殊寫法(見圖④)。「和同開珎」四字的書體頗美觀,不過由於其中的「同」是個簡化字,所以開元錢上原來用的「寳」字被簡化成「珎」,只留下此字當中的一部分;或許是出於使錢文兩側筆畫勻稱的考慮。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開珎」錢曾引起注意。《文物》月刊於1972年發表的發掘簡報將錢文釋為「和同開珍」。因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這樣寫,故釋文不為無據。然而比照錢幣史,此說卻是講不通的。
釋「開珎」為「開寶」,筆畫勻稱並不是唯一的理由。試看從八世紀到十世紀,日本鑄造的「皇朝十二錢」,錢文無例外地都叫某某「寶」,如「萬年通寶」「隆平永寶」「富壽神寶」「承和昌寶」「乾元大寶」等。十世紀以後日本長期不鑄錢,習用宋錢。直到相當於我國明代末葉時才又鑄造「寬永通寶」,仍稱之為「寶」。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八世紀時會出現一種名「珍」的錢。可是學術界過去常繞開這個問題,對此錢錢文的命意存而不論;「珎」字在書刊中照原樣摹寫。
近年我國學者或將「開」字訓開始,表示日本這時開始鑄錢。但無論是「開寶」或「開珍」,解釋成開始鑄錢均不無滯礙。上文說過,日本古錢皆以「寶」字為稱,其實這也是從唐代錢文之「通寶」「重寶」「元寶」「泉寶」等名目中學來,而唐錢並沒有稱「珍」的。不僅如此,由於唐錢中「開元通寶」行世最久,影響最大,所以開元錢被尊奉為當時東亞的標準貨幣。它在日本曾被簡稱「開錢」,「開寶」亦同此誼。也就是說,在這裡「開元通寶」,尤其是簡化了的「開寶」的叫法,已成為標準貨幣的通稱。皇朝十二錢中不是還有一種「神功開寶」嗎?其上之「寳」字未曾簡化,清清楚楚,無可置疑。它與「和同開寶」一樣,都叫「開寶」。也就是說,它們均被視為在其所標出的年代中鑄造的「開錢」。可見日本當時對唐文化的傾慕幾乎達到亦步亦趨的程度。於日本錢問世之初,面前的樣板只有一種:那就是唐錢。所以從形制到名號,只有唯唐錢是瞻了。
和同開珎是仿造大唐開元通寶所制,當年元明天皇在位時間不長,只有八年,卻對日本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和同開珎」幣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批自鑄官幣,公元707年末日本元明天皇時(中國唐代中宗神龍三年),日本崎玉縣秩父市黑谷首次發現銅礦,次年秩父地方迅速將開採的銅礦樣品呈報給日本皇室,這對於金屬資源貧乏、國內貨幣流通依賴於中國和朝鮮半島流入的日本島國來說是一驚天喜訊。為慶賀這一歷史性發現,日本元明天皇下詔改當年慶元五年為和同元年,並於公元708年5月、8月分別按中國唐朝「開元通寶」制錢式鑄造出「和同開珎」銀、銅幣作為日本首次自鑄法定貨幣。
元明天皇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日本以大唐為楷模的大化改新基本完成了。為適應中央集權化律令政治發展的需要,元明天皇於公元710年,將都城由藤原京遷到交通便利、物產豐盈的大和平原北部的平城京。在遷都前後,她還改革幣制;創設守山戶,禁止砍伐林木;令太安萬侶編撰了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古事記》。以平城京為中心,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飛躍發展。元明天皇結束了飛鳥時代,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奈良時代。
改革幣制
是元明天皇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據日本史書《和漢三才圖會》記載:「和銅元年正月,武藏國始獻和銅,因改年號為和銅。」《續日本紀》上說「和銅元年二月甲戌,始置催鑄錢司。」「五月壬寅,始行銀錢。」「七月丙辰,令近江國鑄銅錢。」「八月己已,始行銅錢。」和銅二年,「八月乙酉,廢銀錢一行銅錢。」「和銅三年九月乙丑,禁天下銀錢。」「和同開珎」銀幣使用時間很短,它能夠保存下來,是佷珍貴的。
日本文字
日本原無文字,於公元5世紀開始用漢字記事。日本「和同開珎」銀幣上的文字用漢字隸書體,自右旋讀,發什麼音,是什麼意思呢?
日本學者狩谷棭齋認為,「同」系「銅」之省文,「珎」系「寳」之省文,故「和同開珎」應讀為「和銅開寳」。日本明治時期的古錢幣專家成島柳北贊成狩谷棭齋的說法,並得到當時一些古錢幣專家的附和響應。按照這種說法,「和同開珎」屬於年號錢一類,錢幣上的文字意思是:「和銅年間開始流通的寶貨。」
不過,反對此說的也大有人在。如日本古錢幣專家平尾聚泉編的《和同開珎泉譜》就認為:「和同文字,其出典在《國語》。寶字雖有寫宀冠加玉缶,省貝之例,卻未有省去宀冠及貝之例,省缶則不能有寶之字音。」接著,他又援引前輩學者柏木探古樓的說法:「在和銅年以前,已有和銅錢。因未有文書傳世,故無從各知其由來。現今古泉家言,日本天武朝之銀鑄錢,雖史無明文,實即古和同錢。日本元明朝(元明天皇朝)之鑄錢記事中,未記明鑄錢文字者,蓋以前代已有『和同開珍』,此系補鑄,故而省略。當然不能謂銀錢(銀鑄錢)為『和同開寳』。『和同開珎』為日本天武朝之錢文(鑄錢文字),猶如唐之以『開通元寶』(筆者註:指「開元通寶」)為錢文,唐朝曾連續補鑄開通錢,日本亦效之,連續補鑄。」按照平尾聚泉和柏木探古樓的說法,「和同開珎」銀幣不是年號錢,「珎」應讀為「珍」。
故,該幣種為日本古幣,然卻被解讀為中國古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