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經濟學」打敗「安倍經濟學」 GDP貢獻超過2.3兆日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2-23 15:50
22日是日本的貓咪日,看喵星人如何萌翻島國。
圖片來源:中新網
儘管「安倍經濟學」不斷受到質疑,但是「貓咪經濟學」卻在日本大獲成功。據統計,2015年,跟貓相關的各產業共為日本經濟貢獻超2.3兆日元。昨(22)日日本高調慶祝了第30個「貓之日」,感謝貓咪們為日本經濟做出貢獻之餘,更多的商家又借著節日賺得盆滿缽滿。
中新網23日援引國際線上報導,2月22日,是日本的「貓之日」。在日語中,2念作「ni」,而日本人認為貓的叫聲是「nyanya」的,因此,一些愛貓人士把2月22號讀作「nyanyanya」,這也就成了貓之日的由來。貓之日的最初設立是在1987年,當時有一大群愛貓人士特別成立了「貓之日執行委員會」,並表示要借「貓之日」的設立,感謝貓咪和人類一起生活,給人類帶來幸福。
今年是「貓之日」設立30週年的大日子,日本各地都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在東京有商家推出了貓爪型的麵包,與之配套的還有做成貓咪形狀的冰淇淋,還有咖啡店在普通的拿鐵咖啡上面用奶泡打出一個大大的hello kitty形狀,而所有這些跟貓貓相關的飲食全都實現了大賣。推出貓咪形狀冰淇淋的店主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的時候,坦然承認自己其實對貓毛過敏,但是即便如此,看到貓貓能夠給店裏帶來這麼多的生意,他還是很感謝貓咪。
位於廣島縣的尾道市,是日本有名的「貓之城」,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來體驗和貓咪一起生活的樂趣。在「貓之日」當天,眾多愛貓者把臉化成貓的樣子,頭戴貓耳朵,手拎貓食,特地從日本各地趕到尾道市和貓貓們一起拍照過節。
日本一家電視台前兩天進行了一項有趣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超過20%的日本青少年認為,應該把hello kitty的形象印在日元紙幣上。
據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宮本勝浩推測,2015年,養貓人用在貓身上的錢,諸如買貓、買貓糧、購買寵物用品和帶貓貓看病等的花費約為1.1兆日元,日本人購買各種貓造型的食品、物品和以貓為主題的畫冊書籍的消費約為30億日元,花在各種貓咪主題的旅遊路線上的費用約為40億日元……零零總總計算下來,貓咪共為日本GDP貢獻超過2.3兆日元。因此,日本現在已經有人正式提出「貓咪經濟學」的提法,認為貓咪經濟學為近來表現低迷的日本經濟平添了一抹亮色。
日本人為什麼對貓咪情有獨鍾,孤獨和忙碌可能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日本媒體預計,在今年年底,貓咪即將超越狗狗,成為日本家庭裏豢養最多的寵物。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貓咪們還將對日本經濟做出更多貢獻。
------------------------
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
(圖為新日本出版社《野呂榮太郎全集‧上》的封面。二次大戰前,經濟學者野呂榮太郎(1900-1934)巧妙應用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質,在黑暗的時代築起光輝、不朽的學問金字塔。戰後的昭和二十四年(1949),京都的三一書房出版《野呂榮太郎著作集》共三卷,但沒有網羅野呂所有的研究成果。平成六年(1994),東京的新日本出版社將舊版(昭和五十九年版)的《野呂榮太郎全集》二卷重新增訂後出版。上卷除收錄代表作《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之外,另收四篇關於日本資本主義分析的論文。下卷則依年次收錄〈黃金出口解禁和圓本位制的確立〉等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各論文、評論、鬥爭方針書、隨筆以及寫給家人、友人、研究者等的書信,書後並附有年譜。在目前各家的野呂著作集、全集中,新日本出版社的版本無疑是最完備者)
---------------------
探討日本經濟
shukaiyang.myweb.hinet.net查看原始檔
引用來源: Webberisgood 's Blog
最近,我們常常在研究日本企業,說明日本企業如何創新,他們的文化如何好,為何他們的產業可以在1980年代成為日本第一。以前就覺得日本和德國是我敬佩的國家(假設無論歷史),因為這兩國是戰敗國,但如今卻是今天的工業經濟大國。
我們在使用日本的品牌,日本的東西,第一個觀念就是他的品質保障,價格不便宜,但日本1990年至今,卻是泡沫經濟,一直都未復甦,很想知道為什麼,所以我就想蒐集並且整理資料,了解整個日本經濟的來龍去脈,就算他們現在是泡沫經濟,但我認為,他們的競爭力到現在一點也不輸給歐美,所以想探討日本經濟。
日本在世界各國的印象中,免不了要附上「經濟強國」的指標性國家,而日本也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中復甦最快的國家,其國力之強大及民族韌性為何能造就「日本國」是許多人所欲探討的問題。日本人的確創造了全面性的成就光大其民族,但多數日本人都低估了自己的成就,不知道自己有許多值得外人效法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態度及民族文化都是相當好的觀點,值得讓我們來探究其日後在經濟上的強盛原因。相對的,他們對「自我的嚴謹」延伸到整個體制的限制,雖然造就了他們在經濟上的高峰期,卻也是他們在泡沫經濟下,所受到莫大衝擊且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究竟日本為什麼能在亞洲,甚至在世界稱霸一方是我們欲探討的問題與學習的方向。
1853年,日本被迫開放門戶;1858年,和美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時起,日本便懷著屈辱感,開始邁向現代化。日本首先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洗禮,建立官僚立憲體制,並從制度上進行政治調整以符合國際體制,來擺脫列強的軍事控制,走向獨立之道;同時明治維新後20年,日本為了排除西貨,而整頓經濟,想藉工業化進行工業革命,提高國內工業生產品質,進一步利用海運從事國際貿易。在1900年之前,日本已能有效控制外貨的流通;1900年之後,更進一步能拓展海外市場,然而因為過分強調獲取國外市場,加上對外競爭意識高漲,日本經濟遂與軍事結合,演變成軍事擴張的帝國主義心理,進而釀成太平洋戰爭。
大戰後的省思與改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軍投降,正式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也開啟了現在經濟景況。一方面,日本由於戰爭末期的大肆破壞,使得固定設備、車輛、房屋等國富損失近30%,鉅額的戰時未償還軍事債務及戰後賠償總和更高達一千億日圓;另一方面,海外工作人員、軍人的遣返更造成了近1300萬人的失業,使失業率高達18%。1947年,日本戰後在經濟制度上實施了「傾斜生產方式」註一奠定日後經濟復甦的基礎;1950年,因朝鮮動亂,美國為了就近支應韓戰需求,而在3年之內向日本訂購了大批的鋼鐵、非鐵金屬、纖維製品,總計16億美元(5760億日圓),刺激了廠商的生產、降低了失業率,鉅額的外匯更使得廠商得以更換舊式的設備,提高每人產能,而造成了日後所謂「黃金十年」(1959年~1969年)的12%年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註二。使日本經濟出現戰後最大經濟景氣之活絡;1952年,當盟軍佔領結束時,日本幾乎恢復了戰前的生產水平,但其生產毛額僅英、法的三分之一強,當時日本的收音機、錄音機和音響技術難與美國抗爭,但不久之後,日本就支配了市場;1955年~1965年為日本的經濟高度成長期,追求技術革新、規模經濟之利益,同時消費也持續擴大,同時日本之輸出競爭力強化,自1955年初維持國際收支順差的趨勢。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1955年後~1973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危機期間,就景氣變動區分之高度成長期,可分為(1)神武景氣:1954.12~1957.6;(2)岩戶景氣:1958.7~1931.12;(3)奧林匹克景氣:1962.11~1964.10;(4)Izanagi景氣:1965.11~1970.7;(5)列島改造風潮:1972.1~1973.11。
復甦政經的決心
日本經濟能促進高度成長的原因為:
一、制度因素:
1.憲法改革:戰後日本國會基於佔領地盟軍要求及自身對軍國主義復辟與戰爭的恐懼, 由於憲法中明文規定日本年度軍事預算不得超過當年預算總額1%及放棄軍事武力、反對集團防禦行為三項主張,這使日本不僅能將戰前30%的軍事預算全數移至公共設備支出與人才培養預算,更能規避一切國際軍事行動,因此成長更為迅速。
2.經濟改革:
(1)CRQ(日本被佔領期聯合軍總司令部)為了重振日本景氣實行了三項措施:首先是藉由「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以解散持股公司及放逐財閥家族的方式將一些戰前產生的大財閥解體,避免壟斷性事業妨害市場自由運作;再以強制力向擁有土地一公頃(北海道四公頃)以上的地主收購及多餘部分而放領給佃農或無地之農戶;再進一步以工會法、勞動基準法、勞動關係調整法整合工會組織、合法化其行動,避免雇主的剝削。
(2)1949年美國Detreit銀行總經理道奇以建立財政超均衡、設定單一匯率、打擊政府過度舉債所形成的惡性膨脹為目的,以公使身份到日本,他首先把浮濫的財政支出極度壓縮,修正國稅及地方稅、大幅增加稅收,強制實現財政大幅順差,並且停止發行並開始贖回復興金融債、廢止價格差補助金制度,而將通膨的根滅絕,而使得降低的利率可以刺激之後的投資,而形成了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兩個民間投資高峰期。
二、技術進步:
將歐美的技術引進消化研究,改革老舊的生產技術,配合本國的高素質勞力,提升單位勞力產值,而成為具有高度成長和強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家。
三、高儲蓄力:
家庭經濟部門之高儲蓄力提供設備、投資所需的資金。日本的儲蓄率,自1950年代中期以後,以都市勞動者為例,約為20%的可處分所得為美國的3倍,而使得日本可以長期維持低利率並可以提供約90%的投資額。 1970年時的儲蓄率為18.2%均高於工業國家水準。
四、安定的輸入依存度:
日本經濟所需的資源多依存海外。當時,原料燃料之國際價格相當安定而供給豐富,使日本為輸入大國而享受買方市場利益,其輸入依存度約在10%前後而安定,有助於日本高度成長。
五、勞動力:
由於傳統封建制度中徒弟效命制及女侍奉獻制,到後來所衍生出的終生雇用制,充分顯現出日本人刻苦耐勞、忠心耿耿的大和民族性,以及戰敗後人民的使命,使其由武力稱雄改為用經濟征服世界,而快速地躋身為世界強國之一。
1960年代日本對其國內仍採貿易保護政策,使得日本產業採較為封閉之方式經營,也引不起美國等強國的興趣,然而由於日本當時財政制度和經濟政策的成功,此一空檔無疑給了日本經濟成長的空間,也併掉了美國在亞洲的大部分市場。總結這二十年來一連串的變化,日本戰後的主軸由農業轉成製造業為主,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有由戰後不到100美元提昇至約500美元,成長逾5倍;實質國內投資,也由戰後的5%到1960年代後半的40%,其中尤以製造業為原動力推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改變了就業結構。日本在經濟成長期的各項經濟政策,招來了實質的投資效應,1969年的財政金融制度刺激景氣→高度成長→輸入急增→國際收支赤字→金融緊縮政策→輸入減少→國際收支順差→刺激景氣的政策。如此反覆的財政制度使日本的經濟熱度上揚,強化了競爭力,而產業制度的配合,將60到90年代的日本經濟推向最高峰。
至此,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生活水準、政治權勢和文化影響力雖非世界第一,但日本的各項制度制訂,解決工業化或產業結構改變所衍生出的諸多問題,所顯示出的效率無疑是世界第一,也許其民族強烈的自尊心,是不可抹滅日本能如此成功的主因。此外,為了能夠與世界競爭,日本除了在經濟上有所成就外,對於文化和教育的吸收及技術的輸入,同樣突飛猛進,以同等速度散佈到人民中間,就學年數與美國相比,男子為8.15年對9.68年、女子為7.22對10.7年(1950年),相去不遠,而與西歐相差更小,從日本青年完成中學教育的比率居世界第一,而完成大學學業的比率高於美國,不難看出日本有意朝國際強勢國家發展,日本能在戰後復甦迅速,又能在天然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在經濟成就、教育水平上有驚人的成就,確實是令人刮目相看。
過度蓬勃下的心態
而自此時期開始,日本因受國際經濟情勢,包括輿論要求開放外資進入,而產生一連串的反動,可歸為下列兩點:
一、消費習慣改變:
在產量與所得都低下的時代,「節約即美德」的消費意識是獲得肯定的。但是經過了神武景氣、岩戶景氣、黃金十年的空前經濟成長之後,所得隨經濟成長而大幅上升。雖然通貨膨脹亦大幅上升,但是在貨幣幻覺使然及物資匱乏的時代反動下,大量的抑制消費被解放「用過就丟即美德」成為主流消費意識,間接地刺激廠商大量生產。
二、財閥復活:
在聯軍佔領初期曾將三井、三菱、住友等三大財閥解散,僅有三家銀行得因排除條款不適用而倖存,但在生產機械化、專業化的衝擊下,廠商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以更新設備、提昇產能,而若只用自己的資金籌措是絕對來不及,大半只得由金融機關來融資,再加上日本政府為避免自本自由化所可能造成的外國資本強奪本國企業經營權的危機,因此鼓勵企業使用融資的方式增加資本額,再以交叉持股的方式鞏固經營權,結果使財閥以銀行為中心急速擴大,不斷的併吞、擊潰較無競爭力的小型企業,銀行也代替戰前的持股公司成為財閥核心而正式復活。
總計自1963年修改獨禁法及放寬適用除外產業開始,每年申請合併的公司便由200件暴增為1000件以上,公司經營者股份雖由1963年平均22.3%降為1974年的10.7%,但是若將集團持股總和則高達60%以上,加總1974年全日本前六大財閥資本額竟高達五兆日圓,營業額140兆日圓,雖然財閥可糾結,集中財力、人力、影響力在景氣起飛時加速成長,但卻會使得市場淘汰無競爭力廠商的機制消失,而製造出許多經不起景氣打擊的企業結合體,交叉持股的方式便會在景氣起飛時造成過度預期,使得股價以等比級數的方式不正常的飆漲,直接造成了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泡沫後遲遲無法振興
日本經濟於八0年代後期發生泡沫經濟,房地產價格與股價急遽攀升,當時大藏省官員即警告各金融機構應減少對房地產業之放款,惟因日本房地產長期供不應求,土地價格已連續上升四十年,對房地產放款可說為各金融機構最為穩當之放款去路,故大藏省當時雖已看出問題所在,卻無法改變此一趨勢。土地政策的失當,應為此波日本經濟衰退之重要肇因。
日本因嚴格實施容積率管制,使同樣土地所能提供的樓地板面積受到限制,致使房地產長期供不應求,實為造成日本泡沫經濟之主要因素。日本經濟自一九八0年代末期陷入經濟不景氣迄今,已近十年,在此一期間,日本政府持續採行多項財政及金融政策措施,均未能使日本經濟脫離景氣谷底。
泡沫經濟期間,個人與企業不但用自有資產進行投資,還向金融機構貸款來投資。當泡沫破滅後,個人的資產大幅縮水,與負債相比,出現淨值為負的情況。而且隨經濟的衰退,資產價值還在繼續縮減。為了解決這種淨負債的情況,個人開始停止消費及借款,使家計部門消費大幅縮減。由於個人及企業均無借款的意願,寬鬆的金融政策無法奏效。在財政政策方面,若非日本政府持續以政府支出維持內需,日本經濟衰退將會更為嚴重,因此九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之所以尚能維持低度成長,實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奏效之故。
自從九O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後,日本國內的經濟景氣每下愈況,經濟成長降到工業國家中的最低,雖然日本政府不斷的推出各種振興經濟方案,但仍然無法使日本經濟脫離衰退谷底。泡沫經濟幻滅使得不動產的價格下降60%,體質不良的金融體系是最需整頓的方向。
一、舊有體制耽擱了經濟的重整計劃使日本無力翻轉其經濟命運:
長期以來,日本的政經及社會體制有著「一致論」及「護衛系統」來運轉。而今日卻成為日本重振經濟的一項沉重包袱。他們依這兩種信念用公共財來紓困灌救整個經濟,不但不見其效反而耽誤了日本的體制改革,使得依靠公共財來維持基本運轉的經濟轉為負成長,變成政府以債來供養整個舊體制,無疑是填一個無底洞。
二、銀行壞帳嚴重、信用緊縮使企業不易獲得資金發展:
泡沫經濟使很多不善營業倒閉使銀行背負鉅額的呆帳,據估計,全體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高達87.5兆日圓,約佔日本的17%,其嚴重可見一斑。而在日圓大貶下,金融機構為提高自有資本只有選擇自海外撤退及削減放款等方式,反而使經濟更加疲軟。
三、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金融風暴使得日系銀行在當地的不良債權大幅增加,且因受創國的需求大減,衝擊到日本對亞洲的出口貿易,影響其復甦的腳步。日本當前金融危機屬系統性危機,亦即並非少數個別銀行發生壞帳比率過高、資本額不足而必須進行信用緊縮的個別金融構體質不良問題,而是金融機構普遍發生此一現象的系統性問題。此時若貿然進行金融重整,要求金融機構加強資訊透明化,將導致嚴重後果。日本政府的作法是,先由政府撥款充實信用保險基金,即令發生銀行倒閉清算,亦不至於影響存款人及誠實借款人的權益,金融秩序亦得以維持。經濟重整也才有一個基礎性的改革。
今天的日本在各方面仍然是個底直堅硬的國家,在外匯存底、產業發展到人文方面的文化交流或體育競賽都能有相當的成績,想要一振泡沫化的經濟並非不可成的難事,相信日本只要能找到泡沫經濟的改革方向,仍有機會再成就另一波日本的高峰期。
比較:美日之經濟異同
進入八0年代後,美國由於陷入雙赤字的困境,加上因美元高估,鋼鐵、汽車等重要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逐漸被日本超越。此一威脅,迫使美國經濟政策作出調整。在經濟政策上,由二次大戰後強調「擴大政府支出」為主軸的需求面政策,逐漸轉向以「提高生產力」、「推動高科技導向」為基調的供給面政策。在貿易政策上,則由六0年代毫無管制的自由貿易政策轉向強調公平開放、解除貿易對手市場障礙的「管制貿易」。在國防政策上,則趁冷戰結束之際,削減國防支出,要求日本在協防東亞安全上付出心力及分攤經費。在福利支出政策上,則重新檢討推動已久的社會安全福利措施,以提高工作誘因。在削減財政赤字上,則透過政府再造、精簡政府行政及組織,及放寬經濟管制、民營化等措施來釋出民間活力,並達成競爭力提升的目標。
惟自八0年代初期起推動的供給面學派之經濟政策雖應運而生,但經過美國五、六年的實際印證結果,似乎並未能解決七0年代全球經濟停滯膨脹之問題。尤其減稅並未能如雷根總統所預期,民間儲蓄及投資並未增加,反而使得消費增加。供給面學派著重長期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在八0年代似乎未能解決現存的經濟問題,使得原本受詬病的產業政策理論再度受到重視,尤以日本為首的「日本經驗」一時之間,成為舉世仿效歌頌學習的對象。此一現象,尤其在一九八五年達於巔峰,直至九一年五月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為止。
而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產業政策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為非目標導向型的產業政策,例如:美國、德國等,係主張政府不須制定任何產業政策,以及不以人為的干涉進行產業間的資源分配,而完全透過自由市場的機能,利用市場的競爭,以達成產業間最適資源的分配。
第二類為以目標導向型的產業政策,例如日本、法國等,係由政府為核心來制定產業發展的方向,並透過獎勵及補助措施來誘導新產業的發展,或協助衰退產業調整其經濟活動。
縱觀美日產業方向,美國自新經濟以後,這種觀念推演下來,使得美國在高科技產業、網路業、服務業等無形的產業一直居於世界龍頭地位,例如:麥當勞、聯邦快遞、紐約銀行等服務業所象徵的正是一種對人及制度的嚴格品管,這種點深受自由經濟的傳統影響,在競爭的環境中,沒有革新、缺乏特色便只能招來被淘汰的命運,但是在有形的產業則因相對於日本勤奮努力的勞工而無法佔上風,因此諸如汽車等重工業,美國始終無法望日本項背,反觀日本自開始即只重視事及物流的管理,再加上政府刻意的保護、扶植,使日本的製造業飛快成長,配合國內的高內需、國外的低匯率,而造成日本貨品相對他國物美價廉,進而達成了所謂的JIT(Just In Time)、零庫存的理想狀態,但是這些成就卻被金融機構的不當管所毀滅,在泡沫經濟正式破滅的十年內,日本政府不斷試圖沖銷日銀的壞帳,但是據估計不良債券仍高達日本GNP的17%,而迫使日本銀自海外撤資,但本質良好的製造業仍在,日本經濟並不可謂已經再起無力!
日本經濟泡沫化成因
日本的泡沫經濟發生的近因起自於1985年底美元貶、日圓升值及其後國際利率下調所致。1985年9月G5決議各國應作政策協調以因應國際經濟變化,為了達其一定目標,各國同時調整經濟政策,以修正當時對美元的匯率;因此引起美元貶值日圓升值的緊縮局面。其後日本經濟以提高生產力等策略克服貨幣升值的負面影響,而顯現升值的正面效果後,景氣趨向繁榮,稱為平成景氣。日圓升值加上當時石油跌價改善供給面之條件;同時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先進國家為維持美元價位協調採行低利率政策,促進景氣之長期繁榮;更促使股價、地價上升終形成泡沫經濟。此榮景自1986年底至1989年底金融政策轉為緊縮,股價、地價開始下跌,泡沫經濟崩壞為止計3年期間,而後半段則為泡沫經濟。
因此泡沫經濟的起因首先來自於長期金融寬鬆,使金融機構競相增加對不動產業者、個人及企業之貸款,擴大了過剩的貨幣供給,加快土地、股價的上漲;而後者的上漲更擴大金融機構不動產抵押貸款之競爭,終至引起泡沫經濟。但下述結構性原因則與日本式經濟體制有密切關係。
其一,日本式經濟體制為維持終身雇用的勞資機制,基本上為擴張性體制,適用於擴張成長的經濟,但不適合於低成長經濟,其結構性策略主要為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等成長策略,故在上述1986年底至1989年底長期繁榮期間各業擴大設備投資外,增大對股票及不動產(諸如土地住宅、大樓及休閒設施等)之投資,造成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時,金融機構亦採取以不動產抵押貸款為主的擴大規模策略,及官商勾結情事屢有發生,增加了品質不良的風險資產,又造成全國性需求增加,加快形成泡沫經濟。另一方面,日本式經濟體制不適合長期低成長或衰退經濟;當1990年初泡沫經濟開始崩壞時,企業遲遲未能採取裁員、重組資產等對策;金融機構亦只採合併等傳統方式,未能迅速有效處理不良債權及裁員等因應措施。因此,日本式經濟體制只能適應擴大前進的情況,而無法適合縮小撤退的情況。
其二,官僚支配機制在石油危機以後的低成長期,逐漸有腐蝕情況出現,又顯示組織龐大複雜但對新情勢發展欠缺因應能力;例如(1)為了預防景氣過熱,美國於1987年10月,德國亦於1988年7月分別提高重貼現率,而日本則遲至1989年5月才提高重貼現率,較前兩者慢1至2年;此外,大藏省遲至1990年3月才公佈「抑制土地相關融資」措施,限制金融機構對土地不動產融資,喪失改變金融政策的時機。(2)大藏省未能較早實施金融自由化措施,仍沿用護送船團金融行政,金融改革較美、英等國大幅推遲,使金融機構產生道德危險,未能提高經營自主與責任感以因應金融自由化。
其三,企業方面則因管理階層的高齡化及欠缺國際觀等,便逐漸失去活力,難以因應自由化國際化快速變化的市場經濟。此外,因企業間或金融機構的相互持股制,削弱了監督機制,亦使企業及金融機構的經營易於失控。
因此,日本式經濟體制是造成泡沫經濟的潛在原因;又此體制僅適合於長期擴張成長的經濟,而不適合於長期低成長或衰退經濟,故當形成泡沫經濟之際,造成與基本需求大幅乖離過大的需求、過大的組織;而當泡沫經濟崩潰時,便因體制之不適合性而難以因應,便造成長期衰退的經濟。因此,日本欲從泡沫經濟崩壞後恢復,應解決修正經濟體制中不適合自由化、國際化及低成長經濟的部份及所衍生的問題。
----------------
集體資本主義
集體資本主義形態是由1945年後的日本的發展例子為基礎的。東亞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先後採用了這種模式,更為晚進的中國新興市場經濟也受到了它的影響。
集體資本主義理論
集體資本主義的獨特之處,是它重視長期的合作關係。這是經濟不是受非人格化價格機制的指揮,而處於人們所稱的「關係市場」(relational markets)的指導下。日本確保生產和金融機構建立密切關係的「股份連鎖所有制」模式(pattern of interlocking share ownership)就是一個例子。東京證券交易所的約40%的股票為由形成姐妹公司關係的企業集團所持有。將產業公司同它的各色分包單位連接起來的交叉股權網絡——系列公司(keiretsu),又占了東京證券市場逾30%的股票。這種穩定的所有權形式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本,使之能夠採取長期投資戰略,而不是著眼於短期或中期的收益。
企業本身也提供了日本社會生活的核心。工人(尤其是大企業的男性員工)使企業的「一員」,這在美國甚至歐洲社會市場國家都不曾出現。作為對其忠誠、奉獻和辛勤勞動的回報,工人在傳統上預計將獲得終身雇用、養老金、社會保護以及休閒和娛樂的機會。 企業特別重視建立團隊精神和團隊認同,管理人員和供相對較小的收入差異支持了這種精神的認同。該制度由於重視勞動力和寫作的重要性,被稱為「人民主義」(peoplism)。這種經濟中的決定性要素是政府。從國際標準來看(常低於GNP的30%),東亞的公共支出和稅收水平相對較低,但國家在「指導」投資、研究和貿易決策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典型無疑是日本的通產省(MITI),他現在依然通過一種「指導性」計劃系統來督管經濟(但不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麼公開)。
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經濟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了資本主義的諸多特徵,包括追求最大化和短期行為傾向。但開始於戰前並在戰後加速進行的經濟重建已被證明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日本的「經濟奇蹟」造就了一個工業大國。雖然如此,集體資本主義的成功也不得不付出代價。在合作與協作的背後,日本經濟模式對工人及家庭的要求太多。長時間工作和高度嚴格的勞動條件,可能意味著個人主義被扼殺,工作變成了人類生活的中心。同樣,日本社會「共同體」式企業的主導地位,使新封建式的責任感繼續存在,對義務的賞識高過了對權力的尊重。因此,批評家認為集體資本主義總是以權威主義為支撐;在中國,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地位牢固的共產黨執政混合在一起。最後,1997年—1999年東亞經濟的急劇衰退,表明建立在不穩定的金融活動基礎上的經濟成功是何等脆弱。
----------------
日本經濟
日本國經濟 | ||
---|---|---|
日本公債 | ||
通貨 | 日圓(¥) | |
財政年度 | 4月-3月 | |
貿易組織 | G8、G20、APEC、WTO、OECD | |
統計[1] | ||
GDP排名 | 第3位 | |
GDP | 4.901萬億美元(2013年)(GDP) 4.698萬億美元(2013年)(PPP) |
|
GDP增長 | 1.5%(2013年) | |
人均GDP | $38,459(2013年) | |
產業GDP比重 | 農業1.6%、工業25.3%、服務業73.1%(2006年推算) | |
通脹率 | 0.3%(2006年推算) | |
貧窮線下人口 | NA% (2006年推算) | |
勞動人口 | 6644萬(2006年推算) | |
產業勞動人口 | 農業4.6%、工業27.8%、服務業67.7%(2004年) | |
失業率 | 4.6%(2011年3月) | |
主要工業 | 汽車、電子、機械、煉鋼業、黑色金屬、造船業、化學業、紡織業、食品業 | |
貿易夥伴 [2] | ||
出口 | $6903億美元(2014年推算) | |
主要夥伴 | 中國 18.0%、 美國 17.7%、韓國 7.7%、泰國 5.5%、香港5.1%(2012年) | |
進口 | $8120億美元(2014年推算) | |
主要夥伴 | 中國 21.3%,美國 8.8%, 澳大利亞 6.4%, 沙烏地阿拉伯 6.2%,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5.0%, 韓國 4.6%, 卡達4.0%(2012年) | |
公共財政[3] | ||
公共債務 | $3.64 萬億美元 / 61.9% of GDP (2012 est.) | |
外債 | $7280億美元/ 12.4% of GDP (2012年) | |
收入 | $1.7622萬億(2012年) | |
支出 | $1.639萬億(2012年) | |
經濟援助 | $587億(2012年)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経済 |
假名 | けいざい |
平文式羅馬字 | Keizai |
日本經濟指的是日本的國民經濟概況。
明治以來,日本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如下。
概說
日本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體,GDP總量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從1968年至2009年一直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2010年被中國超過,GDP總量退居世界第3位,人均GDP38,459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但在戰後快速復興,從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被譽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閣提出「所得倍增計劃」,經濟達到平均10%的增長,目前日本擁有的絕大多數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都誕生於這一時期;1970年代初期雖然遇到石油危機,平均仍有8%的增長;1980年代則為平均6%的增長;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銀行壞帳高企,經濟一蹶不振,被稱作「失去的十年」;200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遭到沉重打擊,繼「失去的十年」後迎來「失去的二十年」;2010年代,日本經濟更不樂觀,特別是經過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海嘯、福島核泄漏以及泰國洪災,2012年的歐債危機、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事件以致與鄰國關係不睦,以及日圓高企等因素,日本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困境。但安倍晉三上台以來實施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使日本經濟逐漸擺脫低迷,日本的通貨貨幣是日圓(¥),在世界上與美元($)、歐元(€)等都是重要的國際通貨。
能源礦藏
原油和鐵礦石的生產極少,地下資源相當匱乏,但是各種類的礦產在日本都有發現,因此日本有「能源博物館之稱」,不過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築材料的原料如珪石等儲藏豐富,被大量開採。過去曾大量生產金、銀、銅和煤炭,在戰國時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黃金產地。現在仍有大量煤炭礦藏,但素質較差,沒有開採價值,而金、銀等之富礦,因開採成本高而開採甚少。日本海沿岸出產極少量的石油與天然氣,但在東京一帶的地區有大量的天然氣埋藏量,礙於都市發展的開挖限制,僅於房總半島開採。近來在日本近海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石油、可燃冰礦藏,但因成本考量而無開採計劃,仍處調查階段。
木材和漁業資源豐沛,在近海擁有眾多漁場,捕魚量世界第一,但是因為濫捕等原因,漁業資源面臨急劇減少的危機。氣候溫暖濕潤,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擁有大量高質量的軟水,生產的飲料品質佳。
產業
因為日本國內內需市場較大,第三產業較發達,使得加工貿易與製造業也較興盛,特別是工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頂尖水準,在眾多領域之中,是其他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尤其是汽車、電子學、造船以及鋼鐵等產業在世界大戰之後有很大的成長,許多日本企業在世界排名名列前茅。
技術貿易對於技術的依存性,從進口過量到輸出過量有長期性的變化傾向。工業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附加價值很高,到處都能看到獨自的技術開發成果,例如日本對於工業用機器人的生產量約占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業用機器人約有六成都是在日本運作,工業界幾乎都是機械化,效率非常高。此外,家庭用機器人這個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
貿易
主要的貿易夥伴有美國、東亞、東南亞、歐盟、沙烏地阿拉伯等,近年來與中國和亞洲地區的貿易額大幅成長,而對於各國的進出口長期維持順差。不過該趨勢在2011年遭到改變,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日圓逐步升值所造成產業外移現象,以及2011年福島核電站外泄事故導致日本政府逐步停止核電,改為大量進口天然氣發電,使得2011年日本外貿轉為逆差,自1980年以來再度轉為逆差。2012年以來安倍經濟學實施量化寬鬆促使日圓大幅貶值,推升能源商品等進口成本造成日本貿易逆差逐年擴大至2013年紀錄1177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數據)。
主要的進口物品以原材料為主,包括石油、鐵礦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貨物為汽車、電子產品、家電、機械和工業用機器人等科技產品。
金融
江戶時代時,德川幕府推行金融政策。另外,批發行等等開始經營借貸業。
進入平成時代後,泡沫經濟的崩壞和主管國家財經的大藏省內發生的諸多不良事件,90年代末期,股價和房地產價格暴跌、企業大量倒閉給日本金融機構帶來大量的有毒資產,資本充足率低下,導致北海道拓殖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等日本大型上市銀行以及許多中小金融機構相繼倒閉,金融體系面臨危機。政府制訂出金融機構削減不良資產的時間表,先後籌措了120萬億日元向金融機構注資,並降低利率與實施超寬鬆金融政策,經過多年艱難調整,金融機構終恢復了活力,有毒資產大幅下降,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高。2005年上半年,理索納金融控股就賺了1743億日元的稅後純利,大型金融機構平均不良資產已降到3%以下,景氣又見復甦。
然而,2008年的美國次貸金融海嘯全面爆發,日本四大銀行2007至2008年次貸相關虧損預計達47億美元,約合其預期利潤的近30%。全世界10年來金融業的榮景是建立在美國泡沫之上的相關金融產品,日本大部分金融機構習慣將投資金投入的高利率高風險的次貸相關產品。2009年初,野村控股利潤下跌71%、三菱UFJ金融集團下跌68%,諸多金融機構資產遭次貸爆發事件揭露後,都跌回到日本本土泡沫經濟前的水準。
歷史
明治時期之前
江戶時代,日本因為鎖國政策而不在世界重要經濟體之列,只與清朝,朝鮮和荷蘭進行些規模較小的貿易。
開放後
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兩次世界大戰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大戰景氣)。同時,日本和美國和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畫,日本也受此影響。一些官僚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潰。同時,終身就業與月薪制在這時出現,為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定下基礎。
戰後的復興與高度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經濟規模,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鬆,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長期低迷與金融海嘯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大量的家庭在泡沫高點貸款買了房子而陷入負資產,從此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落的十年」。2000年代初,日本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到2002年後,受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日本經濟情況稍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發的金融海嘯影響外國需求,2008年中到2009年初每月外銷均以1/4的累進速率下滑,製造業信心指數達到-58的歷史低點,各項數據也超過泡沫經濟時的低點,日本著名的汽車業雖沒有像美國汽車業幾乎破產但是也爆出二戰後首次虧損,之後的2009-2011年間受累於全球低迷日本又累進損失了1100多萬個工作職缺。
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 產業空洞化
- 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近幾年,一些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據點,以防止技術外流和保持競爭力。不少人提倡將企業遷回日本。
- 金融效率低下
- 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
- 創業困難
- 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針對這問題,日本政府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體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 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會一書探討日本此種怪現象,可能來自於全球化和產業升級結構和年功序列制度崩壞,越中下層的人越遭到衝擊,而富人階級卻沒有遭到衝擊甚至因而獲利,導致階級拉大,衍生出價值觀崩壞和職場倫理瓦解等文化現象。
- 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
- 經濟成長
- 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厥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 公共債務龐大
- 勞動環境
- 出口不振
- 泡沫經濟的內傷未復原之際,金融海嘯帶來的西方需求消失導致日本陷入內需和外需都滅絕的進退兩難,也暴露了長期依賴出口為唯一生存發展之道的弊端,諸多公共建設投資案當年泡沫時代也都用過,日本已經是高度建設開發許多建案最後都是閒置設施沒有任何經濟帶動力,當年無法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全球海嘯當然更顯無力。
- 由於人口長壽和少子化導致日本總人口負成長,逐漸邁向比其他國家都嚴重的人口老化,由於日本地狹人稠又好住獨棟房使許多家庭空間狹窄,加上子女工時過長或是在經濟衝擊下失業;整體隱含了相當大的老人照護與醫療問題。
產業
就業人數構成
產業概況
- 農業
-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 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所以成本較高,在理論上沒有競爭力的狀況下,日本農民協會成為一種辛迪加;壟斷了全國的農業生產資料(種子、化肥、農藥等)購入以及大宗農產品的銷售,農戶只有服從農協的計劃從事農業生產。另一面再配合關稅壁壘,例如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1][2]
- 漁業
-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3]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4]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不過在養殖和育種方面的技術產業還有成長機會。[5]
- 礦業
- 因爲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目前,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目前已逐漸轉向海洋資源開發。
- 資訊產業
- 該國在資訊的企業技術相對先進,持有大量專利與獨有技術,國際企業雲集。不過日本電子產品有獨特的加拉巴哥化現象,近年來在展業競爭力下降下又遇到來自韓國等外國資訊企業的夾攻,電子產品市占率逐漸萎縮,不過在新技術研究上仍領先,也有很多高科技零件出口,在高端上還有相當大的動能。至於軟體產業部分,日本的網路商均有發展出獨特的戰略,也以年輕人居多。
- 媒體(娛樂)產業
- 在日本有線電視相對弱勢,很多觀眾滿足於六大無線電視網,不會再花錢收看有線電視。有額外收視需求的人會選擇自己裝衛星電視,導致相關科技產品在日本的發展較大,並擁有一定規模的收視戶。多數國家有線電視裝機率遠高於衛星電視,但日本則二者比率差距不大。內容方面日本的戲劇和流行歌曲在亞洲有一定市場,動畫產業則是世界第一,很早就打破了幼兒卡通的格局而向成人發展並異業結盟推出眾多商品,也形成了動漫迷的次文化族群,動漫產業已成為日本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在世界上佔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目前,日本動漫產品約佔世界產量的60%,產值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10%。[6]至於戲劇、線上遊戲和電影等在世界上也擁有相當的市場。但都受到韓國的競爭尤其是戲劇類外銷市場退縮最大,另外特異的是日本的成人色情片產業是被視為容許發展的大型產業,在亞洲幾乎是獨占格局。
- 服務業
-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 銀行, 保險, 房產仲介,零售(百貨), 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 超細微技術產業・奈米產業
- 醫藥產業
- 遺傳基因·生物產業
- 製造業
-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 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日本電子產品工業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 營建業
- 日本營建業走大財團發展模式,多以「建設株式會社」為名,輔以旗下的諸多合約衛星工廠或小工坊來支援建設,日本一般民居多是獨棟木造建築,就算是都市化的大城市住宅區也不例外,私有土地零碎化所以土地整合和利用效率較差,這也是房地產崩盤後很難重新復蘇的原因之一。
- 觀光業
- 2008年赴日本旅遊外國人數大約800萬,日本有許多古蹟和城堡為主的觀光區,都經過整體規劃設計,還有許多人受到日本文化輸出影響為了看特定領域事物慕名而來,但此同時日本人出外旅遊人次卻是緩步下滑,金融海嘯後日圓升值本地客和外來客更是雙雙大減,只有少數日本人反而利用日圓升值出外組成採購團,但是多數受經濟衝擊或失業的人則無心旅遊。
日本經濟史
公元前3世紀,日本列島進入「繩文時代」,居民主要從事漁獵,並開始出現手工業製品(繩文陶器,須惠器)。至紀元2世紀,隨著亞洲大陸移民的不斷遷入,日本開始出現水稻種植、畜牧等農業部門,並發展了手工業,出現彌生陶器。但生產的不發達制約了商品經濟的出現與發展。
古代日本的經濟
農業的發展和最初的貨幣經濟
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實行公民公地制(具體而言是模仿中國唐代均田制的班田制及對應的戶籍制度)。由此日本古代國家正式建立。
此後的奈良時代,國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當時,日本由中國引入了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水車、大型鋤、草木灰肥料等等,提高了農田的單位產量。
紡織、刀劍鑄造、陶器等手工業也開始發展。
隨著奈良朝廷「國內七道」(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的修建完成,交通得到很大改善。此後商品經濟開始出現,在畿內地區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市集。
經濟之發展使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無法符合需求,因此在673年(天武天皇二年)日本朝廷鑄造了第一種金屬貨幣——富本錢。然而富本錢鑄造工藝並不成熟,流通範圍也僅僅限於大和盆地的飛鳥地區,因此無法作為全國性貨幣。後於708年(元明天皇和銅二年),日本利用陸奧國獻上的銅鑄造了第一種全國性金屬貨幣——和同開寶。和同開寶並通過貿易途徑流入中國唐朝,於今西安地區有出土。
日本的國際貿易於奈良時代初現規模。遣唐使除學習中國唐朝的制度、文化、技術外,也擔負官方貿易團的角色,負責採買宮廷、官方需要的唐朝商品,如文具書籍、奢侈品等等,也向唐朝輸出和紙等商品。日本也仿照唐朝於九州筑前國太宰府設鴻臚寺負責外交和貿易。另外,東北亞地區興起的渤海國也同日本展開貿易,向日本輸出蜂蜜、人參、毛皮等商品。
中世日本的經濟
平安時代是一個相當長的和平時期,但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因大化改新時期建立的國有土地制度(班田制)被破壞及由此帶來的莊園的興起而變得轉向以農業為主,貿易轉弱,基本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由於政府財力因國家對經濟控制能力削弱而減弱到公元1000年左右,政府甚至不再發行貨幣,貨幣逐漸消失。當時大米甚至是人們主要的交易媒介。
隨著人丁之增長,商業才於十二世紀才開始復興。而農業、工業技術也有所提高。至十六世紀,日本已開始與安南、呂宋等地進行貿易(參見南蠻貿易)。時歐洲西班牙與葡萄牙東來,亦有與日本貿易。
自豐臣秀吉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認為對外貿易可能會為日本政府自身帶來威脅,乃先於1633年正式頒布鎖國令,再於1639年,只容許日本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
江戶時代的經濟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為方便掌控大局,極力限制階級的流動性,以及人民的地區流動性。所以德川幕府重視農業,希望絕大部分人民維繫在他們的農地上,並且限制商業,任意強令商人向幕府捐獻。而當時幕府的最主要收入是田賦,對外支出也使用大米,而不用黃金,可見它對商業經濟的否定。
近代日本的經濟
江戶時代早期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但因農業收益低,一到艱難時候,農民會無視將軍的禁令,搬遷到城市裡從事貿易。在十九世紀,日本已逐漸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工商業人口,足以抗衡德川幕府之勢力。而地方一些藩士在這段期間,與西方有過交戰經驗,逐漸產生維新思想。這些藩士與一眾工商業人士,開始組織起來,於1866年嘗試與天皇接觸,主張倒幕。1867年,新繼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准許倒幕的密詔。
文明開化
明治天皇取得控制大權後,為鞏固其政權,開始大力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明治維新改革。日本開始走入工業化階段,走入強國之林。
明治時代的維新,主要內容如下:
當時日本開始出現了數個影響日本經濟深遠的巨無霸公司:三菱、三井和住友。它們直到今天,對日本經濟仍有著深遠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
爆發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軍需大幅增加,提振了日本經濟。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計起的首次貿易順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業和礦業在GDP中佔的比重為23%,首度超越農業(21%)。
但1929年,發生了全球性的大蕭條,世界經濟混亂,連帶日本經濟也深受牽連。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開始實行軍國主義,大規模侵略亞洲諸國,企圖通過軍事工業來帶動整個經濟。當時日本製造業和礦業總值,戲劇性地佔日本GDP超過30%。這是有賴於軍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
戰後日本的經濟
戰後復興期
但自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之侵略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其時通貨膨脹急速,貨幣大幅貶值;而因為日本大量資源被投入軍工生產,日本國內物資嚴重短缺。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經濟終告陷入崩潰境地。
自1945年起美國開始向日本提供財政支援,協助日本重建戰後之經濟。這段期間日本致力重建工業,包括鋼鐵、化工等等。1954年「神武景氣」開始,工業生產開始回復到戰前水平。而在1953年到1965年間,日本GDP每年以約9%的速度增長,進入了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
這時日本的製造業重心有所轉變,尤其是汽車製造和電子等等,都逐漸在日本經濟取得重要位置。
高速經濟成長期
- 1954年 - 1957年 「神武景氣」
- 1957年 - 1958年 「鍋底蕭條」
- 1958年 - 1961年 「岩戶景氣」
- 1962年 - 1964年 「奧林匹克景氣」
- 1965年 - 1970年 「伊奘諾景氣」
安定成長時期
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導致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日本出現了戰後第一次經濟負成長,並且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時日本製造業重心再轉移,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之產業因為能源效益相對較高,而急速成長。之不過這些新興產業並未能改變日本經濟減速之趨勢。由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在世界經濟體中,日本排列前第二位。
同時,日本長年貿易順差,故此日本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逐年增加。1985年9月22日,日本被迫簽訂了廣場協議。1980年代後期,日本轉入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成長期,股票價格與土地價格持續大幅上升,是為所謂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
隨著日元大幅升值,引發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為了解救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日本人從土地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被用來購買股票、債券、海外不動產(如美國洛克菲勒中心)、昂貴的藝術品,以及名貴的奢侈品等等。當時這種資金被稱為「日本錢」(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經濟的關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指數達到最高38957.44點。
長期衰退
進入1990年後,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泡沫經濟崩潰,景氣急速惡化。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消費陷入萎縮。而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整個1990年代,日本經濟都受泡沫經濟的後遺症困擾,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格差景氣
自2002年起,在外需的提振下,經濟景氣出現好轉,實現了景氣擴張期的最長記錄。但另外一方面,大部分民眾並沒有切實的感受到景氣回復。因為一些人稱這次景氣擴張為「格差景氣」。
----------------------------
台灣資本主義性格的探討與國家權力
劉進慶
(東京經濟大學教授)
三月二十六日,台北「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藉東京經濟大學劉進慶教授返台掃墓之便邀請他發表演講。劉教授以研究台灣戰後經濟著名,著作《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一九九二年被《中國時報》選為十大好書榜首。本刊特將當天講演紀錄整理出來並請劉教授修訂後發表。
—編者
台灣在殖民統治下一些社會問題的論爭,我沒有做專業研究,只是要找一些經濟資料的時候,順便去把它拿出來看,不是那麼有體系的瞭解。
戰後期的分析,我的觀點完全是從經濟方面,尤其是政治經濟觀點來看。但是我的政治經濟觀點是依據日本東大的方法,重視歷史觀點,同時又加上日本資本主義,尤其是戰前的軍國主義下日本資本主義的一個研究方法,把這些觀點用來套上台灣戰後期經濟分析。這就是我基本的觀點。
個人與集體的關係
六○年代我是一直在日本思考台灣的問題,所以在時間上一定受到冷戰下一些事體,如越南戰爭、文革,還有中國革命的思潮所影響。我也受到東大獨特的學風,包括政治經濟以外的社會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學術薰陶。
我這本書(《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裡,關於社會思想問題,我有一個基本問題意識,就是現代化與前現代社會中,個人與集體、公與私的關係之定位問題。這個關係如果沒有突破的話,現代化就是一個假的,偽裝的。這是從日本現代化過程的觀察中學到的一個基本想法。
比如說德川政權。德川統治的那個二百五十年的體例,是一個私人家天下王朝,明治維新時的「大政奉還」就是把私人的政權還給公(國)家,公與私的轉折非常重要。
包括台灣的近代中國社會,這個問題一直都沒辦法好好處理。從清末到現在,中國革命很多非常開明的領導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抓權以後把公與私又搞不清楚。社會上一般人也弄不清楚,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基於這個認識把它套上台灣的公營企業跟民間企業經濟關係上,剛好形成一個社會思想和政治經濟結合起來的非常清楚的理論邏輯架構。這一點我的思考不只是受到馬克思經濟學影響,多少也受到韋伯(Max Weber)的社會經濟思想的影響。
我在書裡最後一章第二節談到將來控制台灣統治資本的是一種官商金融資本,這完全是從理論上推論出來的。如果點到今天台灣現實的話,這完全是理論治學的勝利,而不是我個人的直覺,完全是靠理論史觀所推出來的結論。我是把一些邏輯理論、真實的事實,不避開不保留地把它撰寫出來。
今天我仍然繼續在觀察台灣的社會經濟、政治經濟到底是怎樣一個性格?怎樣一個體質?台灣社會在往哪個方向去走?
台灣資本主義性格我比較下工夫去觀察,而對國家權力的性格之探討,我是外行。我只是從經濟基礎觀點來看政治上層結構,推論國家政權的性格。這部分是我的淺見。
商人資本主義社會
先說今天我的結論,我認為台灣的社會經濟是一個商人資本主義,商業性的工業化,而不是一個現代的產業資本主義。
我首先要說台灣資本主義的性格。這個性格要找具體例子來看看是不是能夠解釋,能解釋即能成為活的理論。
到底什麼是資本主義?寫這本書時,台灣資本主義這句話我用的不太多。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是個蔣家家產制國家的半封建經濟,嚴格地說不能算是資本主義。當然資本主義在民間企業已經有一個潮流在發展,但主流還是以國營企業為基礎的家產制國家。六○年代後半到七○年代我們肯定台灣資本主義勢力已經慢慢在超越過半封建的蔣家家產制國家。此時社會勢力已經有個倒轉的形勢。
馬克思學派跟韋伯學說對資本主義的看法不一樣。一般說來,歐美馬克思學派認為所謂資本主義是勞資關係的成立,社會上有資本家、工人兩階級的形成。資本制生產是機械制大量生產和無政府主義生產為特徵。
在日本,東大學派的獨特看法是,資本主義是一個現代特有的經濟現象,最基本的特點是勞動力的商品化,勞動力商品化成為資本主義最重要最基本的判斷標準。
社會由農業轉為工業化,在新社會裡,勞動力成為商品賣給資本家,此架構形成後,我們稱之為資本主義化社會。現代資本主義特色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年代以後,完全是國家在幫助資本主義的延命,不然的話,資本主義沒辦法自我調整景氣,克服經濟恐慌。
相對於馬克思學派,韋伯學派認為資本主義幾千年前就有,資本主義的概念是營利,用營利來從事生產活動即成資本主義。所謂營利行為即生產活動的開始與終點的一段時間資本的增殖,以增加利潤為目的來從事生產活動,即資本主義。
現代跟前近代的資本主義不一樣。近代以前的資本主義有兩個類型:一個是商人資本主義;另一個是政治寄生資本主義。靠商品財富的轉手流動、買廉賣貴或者靠兌換貨幣高利貸這樣的方法來營利,就是商人資本主義。
靠政治權力的護航來營利,就稱政治寄生資本主義。前近資本主義的共性是形式不合理的營利。如商人靠市場信息和機會,靠欺騙撈利,形式不合理。寄生政治資本主義也不合理,它靠政治力量的大小影響利潤大小。這裡面沒有正當利潤的概念。
現代資本主義營利的本質是形式合理,最大的特徵是複式會計制度的普及。現代資本主義靠合理的資本計算,合理的技術和管理來增加附加價值,賺取正當利潤,達到營利、資本增殖的目的。
產業資本不是主流
這三個類型,在當代每個國家都存在,輕重不同。發達國家是現代資本主義為主,它的內涵是靠製造業。現在歐美也好,日本也好,它主要的利潤來源來自製造成品。製造業不但要巨大設備,也要僱用大量勞力,動用巨額資金從事技術開發,來增加產品附加價值,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大特徵,所以它可以稱為產業資本主義。
台灣的資本主義,當前商人資本的力量比產業資本強。產業資本路很難走,商人資本擴大特別快。台灣戰後資本主義是什麼樣一個體質呢?
一般地說,戰後落後國家離開殖民地體制後,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呢?這個時候有兩條路。一個是追求資本主義,一個是避開資本主義走另一條路,即走社會主義的路。
一些國家如中國、北韓用革命的方法一下子走進社會主義,其他的國家在摸索,摸索的過渡期間就走國家資本主義。台灣在冷戰體制,受美日卵翼之下,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然而大陸轉移到台灣的政權,對資本主義也不太熟習,它是一個半封建權力與殖民地經濟接木,再套上一個所謂的民生主義,即發展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做為門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
節制私人資本受到美國干預與反對,但一下子還是沒辦法馬上走資本主義道路,五○年代可說是美國的影響與蔣家政權性格矛盾對立的時期的時期。六○年代以後,脆弱的資本主義力量與外國結合長大,迫使半封建家長制經濟慢慢衰退。總歸一句,這個階段是政治寄生資本主義,靠政治保護來營利。
之後從七○年代到現在為止,政治寄生資本主義蛻變到現代資本主義,八○年代轉型的結果,照我的看法,它不是產業資本主義,而主要是商人資本主義。當然產業資本主義在台灣也有一定的力量,但主流我覺得是一種廣義的現代商人資本主義。
今天我準備了兩分資料,其中有幾個指標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台灣產業結構確實在轉型,這個轉型是農業在國民生產毛額的產值越來越少,而工業在國民生產毛額中的產值趨勢由增轉減。最多的時候在一九八六、八七年,之後它一直在縮小,而服務業卻快速在擴大。
今天我們的產業結構外表與發達國家很接近,日本美國也差不多。但是能不能說我們已經轉型到一個後工業化社會?不行的。以日本為一個發達國家模式來看,我們的國民所得還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同樣一個產業結構,為什麼所得還相差很大呢?我們產業結構附加價值還不是很大,但我們產業的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我們才要產業升級。產業不升級,我們附加價值不增加,我們所得是不能高的。
一個倒立著的經濟
產業水準還不成熟的這個階段,製造業就相對縮小、後退,而服務業開始擴大,這是不是表示產業在空洞化呢?所謂產業空洞化有產業消失不存在的意思,其實產業還是存在,但不能靠產業吃飯。今天台灣產業升級問題非常嚴重的理由在這裡。
過去是勞力密集型輕工業,七○年代後半期台灣就開始指向重工業化,高唱產業升級,唱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一九九○年李登輝提出「亞太營運中心」構想,他這句話意義很深,他自己承認產業升級無望,只好靠國際服務業來吃飯。
台灣經濟要角是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因為經濟發展靠出口,出口靠中小企業來帶動。大企業是靠國內市場撈利,就是政治寄生資本,靠特權。今天喊自由化,喊那麼久了還是沒有辦法自由化,為什麼?政商特權要砍自己利益是不可能的。大企業不好好在國際市場上發揮,而在國內壟斷市場吃飯。中小企業在國內沒有辦法,技術也沒有,資金也沒有,就跑到國際上跟人家競爭,台灣就是這樣一個倒立的經濟。
產業升級的具體內涵就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工業化。資本密集型工業,台灣有資金,八百億的外匯,應該說不成問題,但技術就糟糕了,技術淺薄。技術引進台灣比韓國少很多,最近還下降。台灣這麼多錢,自己不開發,也不買人家的技術。整個國家技術投資與開發費用佔國民生產毛額到底是多少?比起來,日本非常多。韓國原來和台灣差不多,八○年代不一樣,一直拚命在投資,自己外匯不多,沒有錢也去借錢來投資。台灣呢,錢很多,但投資的太少。民間投資意願長期低落不振。
台灣經濟外面非常好看,順差很大,賺很多錢,但錢沒有好好用來投資。使儲蓄與投資乖離很大。一九八四與八五年我就畫出這個圖,對台灣經濟做個警告。投資與儲蓄率剪刀差這麼大,表示台灣的產業升級結構上有問題,紙上談兵。一般宏觀經濟現象是,投資與儲蓄差不多,剩下這麼多錢用來投資,才能擴大再生產。台灣產業升級非常需要時,企業偏偏不投資,不用錢。因此順差就跟著越積越多。韓國投資比儲蓄還高,不夠的錢向外國借。它的目的是要產業升級與日本競爭,我們的企業沒有這個志氣。
勤做股票
大炒地皮
回到第五圖,台灣開發研究費用比韓國少,比日本少,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在誰在做研究開發呢?外國大部分是民間,我們的開發研究政府佔一半,韓國百分之八十是民間,日本更多。民間不做,政府做有什麼競爭力呢?我沒有聽到中國石油、中國鋼鐵、台電,或者其他公營企業有什麼高科技。台灣民間有這麼大財團,很少去投資研究開發。政府已看到這個情況不行。我去世貿看電子展覽,我問工研院電子所他們發展技術怎麼辦?他們說要找民間企業賣給他們。我說八○年代有一次你們發展的技術台灣民間企業不買,你們不是賣給韓國了嗎?他說是呀,我說現在你們怎麼辦?他說現在還在找。技術不能企業化商品化,這個技術是死的。
台灣主要的基礎工業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研究開發沒有做到,它放棄應有的責任,官僚經營,沒有這樣的必要,沒有這樣的興趣。它生意好做,不要做開發研究,金額那麼大,不知幾年才回收。民間呢,財團看高科技製造業風險大,乾脆去做股票,去炒地皮,不必在那裡費心,利潤又高。中小企業沒有錢,就不投資了,所以沒有人去搞開發研究。我說這就是一個商人資本主義社會。
有天我坐計程車時和司機聊天,他說現在世界上最笨的人就是王永慶,他老是在那裡製造東西,做石油的原料,但是他晚上睡不著覺,因為他知道不一定賺錢。他說在中國要賺錢就去做官,掌握政權,掌握權力以後,保証你賺,絕對不會虧本,又沒有風險。台灣的製造業現在很苦,大家不願去投資。
像這樣一個資本主義,我說它是商業性的工業化。但要問台灣工廠那麼多,你怎麼解釋。這先要弄清楚現代商業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加工出口業從日本進口很多零組件,再加工,轉手賣給美國,這應當算是廣義的商業,而不是製造業。現代的製造業是把原料、勞力以及科技結合起來,而增加附加價值,不是用轉手的方法。台灣的加工出口我覺得是廣義的現代商業範疇。
商人資本的營利和產業資本的營利目的一樣,是增殖資本,但是方法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會影響社會的思想和價值觀,兩者之間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商人靠機會,靠信息來買廉賣貴撈利。產業資本靠合理經營合理技術合理計算,一分錢,一個計畫不能差錯,來達到營利的目的,要用老老實實方法做事情。商人資本社會與產業資本社會價值觀不一樣。
譬如有天傍晚,車子在堵的時候,我從許昌街叫計程車去中山北路一段,車程太短,司機不理。朋友表演給我看,「唉,中山北路一百塊。」門果然開了。情況對他有利的話, 計程車司機就變成一個商人,不照計程表,把價格抬高了。 依時刻、天候、情況而議價,台北那裡有「計程車」。
商人資本主義社會輕視形式合理,營利不擇手段,所謂不奸不成商,沒有正當利潤的觀念。這種社會離現代化社會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權力以官商金融資本為基礎
最後談到國家權力的性格。以商人資本主義為經濟基礎的國家權力,具有那一樣性格?這一點我不是專業,只談談一些觀感。目前台灣的統治權力以官商(黨官與財團)金融資本為經濟基礎。如此一來,其上層建築的國家權力必然與金錢勾結而商人化,黑道化,例如動用金錢力量賄選,為使贈賄效果提高,為使花錢收效,不能不動用黑道力量來達成目的。外表上形式上雖是投票選舉,實質則以違法不依法手段來抓權,其本質不是現代的「依法統治」的權力。如果再繼續惡化下去,國家將會後退到「依權威統治」或者「依傳統統治」的局面。
民主,需要花時間逐步學習才能落實。何謂民主,我有一個假說,即「三值定量說」。就是說,人都在追求錢、權和名三方面的價值(成就),在民主社會,每個人的身上,這三種價值合起來應該是定量。換句話說,有錢人不應該再給他權力或者名譽,抓權的人,不該再給他財富與名譽,有名(榮譽)人可不必要財富與權力。這樣的社會才能平等,才有民主。把這三種價值集中在一身的人,必然是獨裁者,不講理,不守法,他的財富是不義之財,他的榮譽是虛偽的。台灣現在的社會亂象,來自實質上的不民主,人人還在摸索民主,沒有抓到民主的真諦。
---------------------------------
迅速崛起的日本資本主義(《20世紀資本主義研究》之一)
[日期:2008-02-28] 來源:黃安年的博客 作者:黃安年 [字體:大 中 小 ]
迅速崛起的日本資本主義( 《 20 世紀資本主義研究》之一)
黃安年文 黃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27 日發布 ; ; 學術交流網 / 世界歷史研究 /20 世紀資本主義研究 /2008 年 2 月 27 日發布
這是筆者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95 年級本科 1998-1999 學年第一學期 (1998.9.1----1999.1.12) 開設的選修課《 20 世紀資本主義研究》的第七講 : 歐洲和日本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個子目 , 現在我的博客上發布。
*****************************************
第七講: 歐洲和日本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3 學時 )
一. 迅速崛起的日本資本主義
在現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崛起最快、最引人矚目的數日本島國是當之無愧的。以日本在世界工業產量所佔的比重而言1896-1913 年間,僅佔 1 % ,1926-1929 年間佔 3%,1936-1968 年間佔 4%,1971 年佔 5% 。11950 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3.94 萬億日元 ,1981 年則達到 249.1 萬億日元 ,31 年間增長了 63.2 倍 ( 未除去通貨膨脹因素 ) 。21995 年日本的 GDP 則達到 51085.4 億美元 , 相當於美國的 73,48%, 佔全世界的 18.35%, 比德、法、英三國的綜合還多,為中國的 7.32 倍。如果說 20 世紀前 70 年人們矚目於美國的發展變化 , 那麼 20 世紀後 30 年 , 人們的目光同時注視著日本 , 研究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
1. 20 世紀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概述
縱觀 20 世紀 , 日本的發展道路是反應了不正常的特色 , 即第一 , 在由近代走向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上 , 有著濃厚的前資本主義色彩 , 無論在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氛圍方面 , 都體現了這個特色 , 不僅同美國形成強烈反差 , 而且也不同於英法 , 甚至有別於聯邦德國。第二 , 日本在三四十年代走上了法西斯軍國主義道路 , 從而使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又走上了畸形道路。第三 , 戰後日本的恢復和發展得益於對日本十分有利的外部形勢和美國的大力扶植 , 使日本在外部機遇極為有利的情況下 , 借助政府行為和市場經濟的運作而獲得充分的發展。第四 , 所謂日本模式是一種在上述特定條件下的發展模式 , 不能認定為繼美國之後並優於美國的東亞模式 , 更不能視作東西方結合的最佳模式 , 但是 , 不應忽視這條特定發展道路的作用和影響。
在 20 世紀初日本是後起的帶有軍事封建的嚴重殘餘、得益於從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掠取的財富以及和家族康采恩特色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團均具有明顯的康采恩性質。20 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首先是由於日本政府的特殊保護下大力軍事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藉故結果。在 30 年代大危機中,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 它的反危機措施 , 是與軍事擴張和管制相聯繫的。首先 , 全力發展軍事工業 , 使國民經濟軍事化。其次 , 通過一系列經濟立法 , 推行卡特爾化和托拉斯化 , 管制各個經濟部門。重要的有 : 1931 年的 << 重要產業統制法 >>, 其後工業領域的 :<< 工業組合法 >> 、 << 石油產業法 >> 、 << 汽車製造法 >>; 農業領域的 : << 米穀統制法 >> 、 << 米穀自治管理法 >> 、 << 產業組合法 >>; 金融和貿易領域的 : << 銀行法 >> 、 << 輸出組合法 >> 、 << 匯兌管理法 >> 、 << 通產維護法 >> 、 << 進出口臨時措施法 >>; 和 1938 年的 << 國家總動員法 >> 、 << 電力國家管理法 >> 、 << 農地調整法 >>, 1940 年的 < 糧食管理法 >> 等。這些法西斯統制經濟措施把日本拖向了戰爭的深淵。
戰後初期日本經濟借助有利的國內外條件成功地了推行民主化改革和恢復經濟的重點傾斜政策。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成為西方國家第二經濟大國,令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矚目。80 年代以來,日本實施穩定經濟增長、新科技立國和全球貿易戰略,縮短了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並與超級大國美國展開激烈競爭。90 年代以來 , 日本的經濟處於長期低迷狀態 , 日本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成為許多國家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2. 戰後初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恢復經濟政策 (1945-1955)
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首先依賴於戰後初期的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1945 年 10 月 11 日 , 麥克阿瑟代表盟國提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五項要求 , 3 揭開了日本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的序幕 , 其措施主要是 : 第一實施農地改革。1946 年 10 月 21 日 , 日本國會通過了第二個農地改革法。4 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封建勢力 , 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第二,打擊和解散財閥。1945-1947 間 , 盟總先後發布了 << 關於解散財閥的聲明 >>(1945.10.15) 、 << 關於控股公司解體的備忘錄 >(1945.11.6) 、 << 關於排除日本經濟力過度集中狀況的計劃案 >>(1947.5.13) 。51948 年 9 月 11 日 , 盟總集中排除審查委員會發布 << 關於經濟壟斷集中排除法四原則 >>,1949 年又修改了禁止壟斷法。第三,修改日本國憲法。1946 年 11 月 3 日以美國憲法為蘭本的日本國憲法公佈 ,1947 年 5 月 3 日正式生效。該憲法實行主權在民的君主立憲制 ; 明確宣布放棄戰爭和戰爭準備 ; 廢除封建制度。6 第四,逮捕戰犯 , 進行整肅。1945-1948 年間 , 懲治戰犯 , 進行整肅。1946 年 1 月 4 日 , 盟總發布 << 關於整肅的指令 >>, 到 1952 年整肅令廢止。7 第五,制定勞工三法,實現勞工平等。1945-1947 年間 , 日本製定了勞工三法 , 即 1946 年 9 月 27 日的 << 勞動關係調整法 >> 、 1945 年 12 月的 << 工會法 >> 和 1947 年 9 月的 << 勞動標準法 >> 。8 此外 , 日本政府還頒布了有關教育改革的幾個文件。
戰後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的結果 : 沉重地打擊了軍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 , 發展了資產階級民主勢力 , 為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東西兩中文化的兼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它也有利於美國壟斷資本對日本的控制,由於美國出於稱霸全球戰略的需要,不久由打擊財閥和軍國主義勢力轉向扶持財閥和軍國主義勢力政策,致使軍國主義及其經濟基礎沒有得到徹底清算,而為日本在走向政治大國途中的某些與和平發展潮流不合拍現象種下了禍根。
其次 , 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 依賴於朝鮮戰爭給了日本以天賜良機。第三 , 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 也依賴於日本政府採取了重點干預政策。1954 年 12 月 -1957 年 5 月 , 在日本史上稱“神武景氣” ,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空前繁榮期 , 1955 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水平。9
3. 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 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956-1973)
1956-1973 年的 18 年間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和工業現代化的時期。1955-1970 年間 , 日本經濟的年增長率為 10.35 % , 其中 1966-1970 年間為年增 12.2 %。日本的 GNP1950 年在西方國家中佔第 7 位 , 1960 年超過加拿大 , 1966 年超過法國 , 1967 年超過英國 , 1968 年超過聯邦德國 , 一個僅佔世界陸地面積 0.3 %的島國一躍而成為西方國家第二、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日本的崛起首先表現在工業生產高速增長。18 年間 , 日本工業增長 8.6 倍 , 平均每年增長率為 13.6 %。這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少有的。日本的石油、化學、電子、汽車、塑料等新興工業發展最快。石油工業平均年增長 34 %。
第二,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日本國民生產能力 , 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 , 1955 年是美國的 6 % ,1970 年是美國的 20 %。1973 年日本的重要工業產量已達世界先進水平。1955 年時 , 日本的工業生產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只有 2.2 % , 而 1975 年就上升到 8.3 %。在 1950 年時 , 日本的 GNP 為 109 億美元 , 人均國民收入 123 美元 , 佔世界上的 37 位 , 到了 1970 年日本的 GNP 為 1975 億美元 , 人均國民收入為 1770 美元 , 為世界的 15 位 , 即 20 年間 GNP 增長了 18 倍多。
第三,整個工業實現了裝備自動化、機械化和專家管理化、科學化。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日本七八十年代實現上述四個現代化具有以下明顯特點 : 一是耐用品生產的新興工業部門發展特別迅速。二是大力發展重型化工業 , 實現設備和企業的大型化。三是能源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過去能源以煤碳為主 , 現在轉向以石油為主。50 年代日本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水力。石油到 70 年代上升到 78 % , 超過了美國和西歐。由於石油產量的猛增 , 促進了石化工業的發展。1957 年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
第四,日本的第三產業興起 , 國民經濟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1955 年到 1975 年 , 日本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從 23.1 %降為 6.6 % ; 第二產業的比例由 28.6 %上升到 35.8 % , 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由 48.3 %上升到 57.5 %。
第五,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在整個工業的比重中超過了世界先進國家。日本的工業結構在這一期間已由輕紡工業為主演變為以重化工業為主。1960 年 , 日本的重、化工業的比重低於英、法、西德 ; 但 1970 年達 69 % , 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
第六,實現了農業技術四個現代化 , 即 : 農業機械化、裁培化學化、農田水利化、品種良種化。
第七,日本的出口貿易和黃金外匯儲備的比重不斷提高。
第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消費品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4. 日本政府高速發展經濟的政策模式
首先 , 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強化政府的干預 , 實行以自由市場經濟為主 , 政府乾預為輔的混合經濟體制 , 有的學者把日本市場經濟體制模式稱作 : 政府主導型宏觀經濟管理體制 , 或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體制 , 或計劃導向的市場經濟制度 , 或協調型市場經濟模式。10 這些提法在強調政府對市場的調解功能上是相似的。
日本政府高速發展經濟的政策主要表現在 : 第一 , 政府控制宏觀經濟手段和方式 , 從行政手段為主改為通過經濟手段為主 ; 從直接方式改為間接方式。
第二 , 政府的中長期經濟計劃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如鳩山政府的 1956-1960 年度的經濟自立 5 年計劃 ,11 岸信介政府 1958-1962 年度的新長期經濟計劃 , 12 佐藤榮作政府 1964-1968 年度的中期經濟計劃 , 1967-1971 年度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 期間 1965 年 11 月 -1970 年 7 月為伊奘諾景氣 , 即長期繁榮 , 連續 57 個月年均實際增長率為 11.6 % , 成為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 ; 131970-1975 年度的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此外還有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 國土綜合開發計劃等。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 除了日本強化國家干預型的市場經濟體制外 , 下列因素對於日本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4 第一 , 持續不斷的設備投資和廣泛資金來源的高積累和高投資政策。從 1955 年到 1970 年日本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了 13 倍以上 , 資本積累率 1970 年是 42 % , 1957-1973 年間平均佔 GNP 的 38.4 % , 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日本將投資的重點集中在鋼鐵、機械、電力和化學等生產資料的基礎工業部門達 60 %。日本的設備投資與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工業相結合。資金來源在日本也是十分豐富的。首先工人工資比較低 , 其次 , 政府大量投資和貸款。另外 , 日本國民儲蓄額佔西方世界的第一位。個人儲蓄額 1970 年佔國民收入的 20 % , 而美國是 0.1 % , 聯邦德國是 14.3 %。再則 , 日本大量引進外資 , 這對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 , 科技立國和科技興國 , 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 , 發展本國的工業技術體系。日本採取的是吸收性戰略 , 即把世界的先進水平 , 作為本國的起跑點。其結果是 : 其一 , 縮短了赶超時間 , 在 50 年代 , 日本落後於美國 20-30 年 , 在 70 年代基本上消除了落後局面。其二 , 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 增加了積累。日本的科學技術 , 是在引進中消化改造 , 並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工業體系。往往一個有重要經濟效益的重大發明創造 , 誕生在外國 , 而迅速推廣應用在日本。
第三 , 教育優先 , 大力追加教育經費 , 加強基礎教育 , 技術教育和繼續教育。
第四,充分利用海外廉價資源 , 大力發展外向型貿易。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一大量利用海外廉價資源為前提的。儘管日本的國內資源不足 , 但是可以通過源源不斷的國際資源貿易來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日本的資源進口已佔世界貿易的 12 % , 超過了美國。與此相聯繫 , 日本注重造船業和海運業的發展 , 新建的大工廠都集中在沿海地區 , 這就有利於產品成本的降低。
第五推行專業協作化和經營管理現代化 ; 親密勞資關係。60 年代中期以後 , 日本重視大設備、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改造。用各種方法使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進行配套生產 , 使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配套工廠、零部件加工廠和協作廠。由於開展生產合理化運動 , 實現了人員的專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和管理技術的自動化。
第六推行親密勞資關係的企業管理經營體制。日本的企業管理與美國不同 , 強調集團意識和尊重人的日本式經營 , 造就優秀工人、優秀技術人員和優秀管理人員組成的優秀技術團體。如①在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搞終身製和年功序列工資制 ; ②按企業組織工會 , 宣揚工人、幹部以廠為家 , 宣揚同企業共命運 ; 有些工廠招收工人入股 , 管理幹部可以輪流去美國或歐洲考察 ; ③在企業中灌輸家族思想 , 宣稱經理好比父親 , 幹部好比長輩 , 工人都是家庭成員④注意改善企業和職工關係 , 經理幹部都要家訪 , 每家的情況在公司的電子計算機裡都有儲存 ; 經常組織運動會、老年會、鈉涼會、懇談會、冷餐會和旅遊 , 通過這些活動來調整勞資關係。15
第七,越戰的刺激和軍備開支的微弱。1944 年日本的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 98.9 % , 而 1977 年則降為 0.88 % , 在西方國家中是最低的 ,1970 年日本軍費是美國的 1/47 。
第八日本政局的相對穩定。在經濟持續發展時期 , 日本自民黨長期執政 , 推行名義上的多黨制實際上的一黨多派制 , 政策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5. 日本政府穩定發展經濟的對策 (70-80 年代 )
日本自 70 年代以來 , 經濟繼續發展、經濟實力躍居西方世界第二位。80 年代 , 日本開始了新的遠航 , 並提出了日本“國際化”的口號 , 1983 年中曾根首相使用“國際國家”一詞來概括日本向著超經濟大國方向發展 , 明確提出了日本要成為政治大國的主張 , 宣稱“要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 , 對世界做出貢獻”。1993 年 4 月 , 日本發表外交蘭皮書 , 提出“日本應在國際上發揮與國力相稱的領導作用。”日本經濟大國的崛起經濟和發展的戰略引起世界各國的囑目。
首先 , 日本政府採取強化主導型混合經濟的管理體制。重視中期計劃的宏觀調控。如 1970-1975 年佐藤政府 << 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 ,著眼於 70 年代將發生的變化 ; 1973-1977 年田中政府 << 經濟社會基本計劃 >> 以田中的列島改造論為基礎,充實和提高國民福利,促進國際協調 ; 1976-1980 年度三木政府的 <<70 年代後半期經濟計劃 >> ,針對石油危機後的新形勢進行調整,糾正各經濟部門間發展的不平衡,建立新型的日本式的福利社會。; 1979-1985 度年大平政府的 << 新經濟社會七年計劃 >> 以綜合能源對策和社會資本倍增為支柱,謀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 和 1983-1990 年度中曾根政府 <<80 年代經濟社會的展望和指針 >> 。1988 年 5 月 22 日 , 竹下登政府公佈了第十一個經濟計劃 1988-1992 年的 << 新五年計劃 >> 。它與前十個經濟計劃的加快經濟發展戰略不同 , 重在大幅度地調整不均衡的外貿關係 , 降低高額的順差、實現與富國相稱的國民生活多樣化、協調發展地區經濟技術和社會。一般說來,這些計劃具有預測型、政策型和調整型向混合的綜合特點;政府與各個社會集團協調的特點、以及基本目標額定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特色。它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有力槓桿,起了直到全國經濟發展的作用,調節國民經濟比例關係的重要作用,和保障社會穩定的安全閥作用。16
其次 , 日本政府採取科技立國和高科技立國戰略 , 發展應用技術和高科技。1980 年 , 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分別發表 << 產業結構長期設想 >> 和 << 八十年代通商產業政策構想 >>, 強調產業結構改革的核心是改變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產業為省資源能源型產業 , 確立“科技立國”的長期戰略,把發展獨創性的科學技術提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 , 發展自主開發性技術 , 開發智力資源。日本是將科技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先進國家;從技術上克服社會公害,合理解決人口和產業的疏密問題;謀求中央地方資源、人力和財力分配的協調,促進效率化和均等化間的協調;立足世界經濟大國發展多元國際經濟關係。
第三 , 日本由外向型經濟為主向內需外向貿易兼顧方向轉化。作為“貿易立國型”的產業政策,日本政府注重產業保護政策和扶植政策,其後又推行產業開放政策。70 年代的三次嚴重經濟危機和激烈競爭和摩擦的國際市場 , 迫使日本改變 70 年代前的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貿易立國戰略。同時提出了產業知識密集化政策的構想。這明顯地表現為在經營戰略上強調兼顧內需型貿易。與此相聯繫 , 由“以生產為中心”改變為“以銷售為中心”或“以顧客為中心” , 奉行“顧客至高無尚”的原則。此外,西方民主政治與日本特色的兼容 , 歐美文化與東方文明的結合 ; 政治生活中的一黨多派民主政治 ; 弘揚日本文化 , 吸收新儒學和西方文明 ; 島國心態的憂患意識 ; 對於日本經濟的穩定發展都有相當的影響。
在日本七八十年代經濟的增定增長的同時,也潛伏著像從事房地產投機那樣“泡沫經濟”的潛在危機。
6. 日本克服 90 年代初危機的新對策
90 年代初 , 日本經歷了自 30 年代大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 這次危機在同期西方國家中也是時間最長 , 影響最大的一次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日本“泡沫經濟”的苦果及日本的利己主義政策相互影響,使得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日本模式世界第一”、“日本金融固固若金湯”等世界最優的神話已經破滅,到 1998 年,已經聯繫連續六年的經濟增長率滑坡,失業率增高達。由於經濟形勢捉摸不定,過去日本以企業為家而自豪,現在發現終生就業的時代已經結束。90 年代以來,日本的汽車、彩電等產品不是被美國超過就是被中國加上東盟的產量所蓋過。90 年代以來日本和美國的經濟差距拉大,日本在國際經濟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信譽下降。
隨著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和日元不斷升值 , 日本謀求建立“日元 圈” , 並與美元、馬克形成鼎立之勢。1995 年以來的不到 4 個月內美元和日元的比價從突破 100:1 的大關 , 到 80 比 1 的大關。1995 年 3 月 7 日的紐約外匯市場突破 1 美元兌換 90 日元 ,4 月 19 日又突破 1 美元兌換 79.75 美元大關,達到最高峰。它從根本上反映了日美貿易關係中的激烈競爭。自“泡沫經濟”崩潰後日元急劇升值的時代宣告結束。1997 年初,日元對美元比價出現大幅度下降的現象。日元升值對日本產生利 弊兩個方面的影響。從有利方面看,它可以減少進口原料和燃料所需費用,從世界各地進口廉價的農牧副魚特產,減低國內物價使消費者獲利,推動旅遊熱的出現,增強日元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地位。但是它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它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出口貿易,使日本在對外貿易競爭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它迫使日本增加字海外的直接投資,將生產轉移到海外勞務費用低、原料豐富和市場需求大的國家和地區,從而使日本加劇國內“空心化”現象的出現;它還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旅遊事業,使許多計劃到日本旅遊的人望而卻步。由於 90 年代“泡沫經濟”的破產 ,房地產價格急劇下降,使借款方無力償還,造成日本金融機構壞帳堆積如山和瀕於破產邊緣,直到 1996 年初,經濟形勢略有好轉時,才將清理壞帳問題開始提上日程。為了適應跨世紀國際金融業的激烈競爭 ,1995 年 4 月 1 日 , 埃日本民間銀行排列第三的三菱銀行與排列第十的東京銀行正式合併為東京三菱銀行 , 總資產達 77 萬億日元 (1995 年 2 月資料 ), 超過櫻花、第一勸業、住友、三和銀行而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前者的優勢在作為日本唯一的外匯專業銀行,在海外擁有強大的金融網絡,後者的優勢在有三菱財團為後盾,在國內有強大的金融網絡,兩者優勢互補,可以實現金融業務和融資手段的多樣化。它揭開了日本金融業改組的序幕,但是,它未能扭轉日本金融的困境, 1997 年下半年以來形勢進一步惡化。
補充 :90 年代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的影響
90 年代以來 , 日本經濟越來越受到泡沫經濟的影響 ,1997 年下半年以來發生的東南亞和東亞金融危機和日本的泡沫經濟的相互影響 , 使得這場危機目前仍然沒有結束 , 如果處理不好,則有可能引發一場新的世界性經濟危機。1997 年世界經濟大事中的頭一件莫過於東亞金融風暴。這一年 7 月初開始於泰國的金融風波迅速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緬甸,香港外匯市場也受波及。不久,這場風波衝擊台灣 ,11 月金融風波移師韓國 , 東亞經濟陷入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中,與此同時,日幣一再跌破 90 年代以來歷史最低記錄,也使日本的金融陷入困境。日本的情況一再使人失望。1997 年 11 月初,日本第七大證券公司三洋證券,突然倒閉。11 月 17 日,第十一大商行北海道拓殖銀行解體。11 月 24 日,山一證券宣布破產。11 月 26 日,德陽城市銀行關閉。在一個月內四大銀行倒閉,在世界金融史上為數不多,在日本倒閉風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里特別要提及山一證券,它創立於 1897 年,曾經擁有島內網點 118 家,海外支店 35 家,職工近 8000 人,資產總額 1266 億日元,停業時負債額高達 6 萬億日元,它的破產 是戰後日本的最大破產案,也是全球最大的破產 案。造成山一破產的原因是泡沫經濟形成的大量呆帳和壞帳;黑社會操縱證券和金融業,進行大量的違規交易;尤其是日本政府長期實行的對金融業的過度的保護政策,缺乏嚴格的監控和檢測手段及預警緊急系統。1998 年 4 月初。日本政府推出的經濟改革方案令人失望,日本對美元的匯率跌至 1991 年 9 月以來的最低記錄; 1998 年 4 月 15 日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佐藤光夫的接近尾聲的見解 , 顯然過於樂觀。
由於日元不斷下滑 , 加劇了亞洲金融動盪。1998 年 6 月 8 日 , 日元兌換美元突破 7 年來首次的 140:1 的心理大關 , 降到 1991 年 6 月以來的最低點 , 使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匯市和股市紛紛下挫。人們普遍認為,“這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信貸過分膨脹、銀行體系缺乏有力的監控機制、資產價格泡沫因素嚴重以及僵硬的匯率制度等。國際宏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金融活動自由化及全球化趨勢過塊地發展,是產生這場危機神話的時代背景。” 441998 年 6 月 15 日下午收盤時 , 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跌至 146.43 比 1, 一度達到 146.58 比 1 。 1998 年 8 月 11 日 , 日元匯率跌至 147 日元左右兌換 1 美元。這一期間, 7 月 12 日 , 日本自民黨在第 18 屆參議院選舉中的慘敗, 13 日橋本首相引咎辭職 ,30 日正式離任小淵政權的誕生,然而日本的經濟低迷和金融動盪局面沒有改觀。
6 月 17 日 , 美國和日本在緊急磋商後 , 各動用 20 億美元 , 在外匯市場上收購日元 , 試圖扭轉日元持續下滑的勢頭。輿論認為在一天內動用如此巨額美元來對付市場進行干預 , 是六年來的首次。克林頓決定乾預的原因是要給市場一個明白無誤的信號 , 即美國支持日本的改革 , 美國已經感到日元將衝擊美國自身的利益 , 因為日元的貶值極可能引發新一輪亞洲各國的貨幣貶值 , 它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出口 , 造成美國的貿易赤字 ,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 , 如果日元跌破 150 比 1 的大關 , 勢必對人民幣造成巨大壓力 , 人幣幣一旦貶值則新一輪貶值風暴難以避免 , 對美國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日元貶值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 , 美國一直認為日本需要整頓銀行體系、改革稅制、刺激內需主導型增長和開放市場。1998 年 6 月 24 日,東京外匯市場再度跌破 140 比 1 大關, 26 日繼續下滑,一 141.28 比 1 收市 , 使 17 日的聯手干預成果喪失。有人認為 , 這種日元地位脆弱 , 是由於美國凝集增長強勁 , 而日本經濟陷於衰退 ; 日本金融體制改革滯後 ; 日本的低利率 , 使大量資金外流 ; 東南亞的危機也使日本的出口受到打擊 ; 日本的內需疲軟。對於日元匯率為何一落千丈 , 日本 << 東京新聞 >>1998 年 6 月 17 日的文章認為“由於實行超低利率日元貶值自作自受” , 日本重振經濟的措施滯後和利己的金融政策是禍根。45
在 1998 年 7 月初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多以來,日本金融形勢繼續惡化。如何看待東亞經濟危機及其影響 , 眾說紛紜 , 見仁見智。1997 年 12 月 15 日法國 << 費加羅報 >> 刊登了一篇題為 << 一種模式的衰落 >> 的文章 , 指出“使日本在 1945 年戰敗後趕上美國的特殊模式最終結束了。這種模式是一種受到政府各部門嚴格指導和控制的經理資本主義的模式,是靠著受到極端保護的國內市場發展起來的。這種等級森嚴的製度缺乏透明度。政府各部的官員與大企業領導人之間所維繫的不正常關係嚴重削弱了國家的調節作用。” 46 李光耀在接受德國 << 經濟周刊 >> 記者的採訪時說 :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多年積累起來的。舊的機構已經不適應新的挑戰。尤其是像韓國這樣一些較發達的國家不動大手術是不能治癒的。日本越是捲入這些動盪,對世界的危險就越大。如果日本不擺脫目前的銀行危機,那就會影響整個世界經濟。” 47 有的認為“亞洲經濟模式的特點是市場活力與政府計劃優勢相結合,而這種發展模式也存在種種弊端”。4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康德蘇 , 米歇爾在 1997 年 8 月中發表看法認為 : 東南亞金融危機“實際上是體制上的危機,但沒有墨西哥危機那樣嚴重,因為泰國有連續 13 年的經濟發展作它的後盾,有謹慎管理其宏觀經濟的良好形象,有非常高的儲蓄率。這次都是墨西哥所沒有的。” 49 但是在接受西班牙 << 國家報 >> 採訪時說 : “東南亞的錯誤在於將其模式過於理論化,並把它同亞洲的價值觀混為一談。”“所有的經濟模式都不是永恆的,它們在極端時期管用,但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它們也會過時並且應當被放棄。” 50 美國 << 華爾街日報 >>1997 年 12 月 8 日在一篇題為 << 亞洲的金融危機使美國模式儼然成了勝利者 >> 的文章中提出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大多數研究亞洲問題的其他機構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式資本市場利大於弊。在美國官員的推動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迫使韓國政府接受了一套全面結構變革方案,實行這種變革將是擯棄日本式金融體制、用美式資本主義取而代之的開始。” 51
但是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 . 斯蒂格利茨認為“輿論的這種巨大變化已超出了合理的邏輯 . ”“這些國家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之所以出現並不是由於政府乾涉過多,而是由於乾涉過少,也是由於這些國家本身背離了前幾十年已證明非常成功的政策。”他認為:“東亞發展的一些最重要的特點是健全的宏觀經濟基本因素:高儲蓄率、致力於發展教育和技術先進的工廠、對收入實行相對平均主義的分配和積極促進出口。所有這些因素目前仍然存在,者表面東亞經濟前景仍然是美好的。東亞成功的這些因素將繼續成為全世界成功發展的樣板。” 52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認為新的亞洲經濟奇蹟可能在三年內出現 , 第二次經濟奇蹟比第一次經濟奇蹟將會有更加堅固的基礎。53 李光耀也認為 : “儒家資本主義模式例如在中國、日本或新加坡也是行得通的。” 541998 年 6 月美國 << 福布斯 >> 月刊日本號報導他的談話說 : ”亞洲的奇蹟並未結束。” 55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渡邊利夫認為:亞洲貨幣危機只是長期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暫時困難。東亞的經濟機制是自立的而不是從屬的,是堅韌的而不是脆弱的。56 從推動亞洲模式和東亞模式再思考的角度來說,亞洲金融危機也是機遇,可以變壞事為好事。美國洛杉磯時報 1998 年 6 月 7 日發表一篇文章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可以看到,在亞洲亞洲所有國家 ---- 從工業大國日本到經濟迅速發展中的中國 , 從韓國到東南亞國家 ---- 都在發生將為新世紀建立新亞洲的變化。”“亞洲經濟奇蹟第二階段終將到來。”
東亞金融危機使日本模式面臨新的考驗有人評論說 : “大約在十年前,西方人曾經認為日本經濟將控制世界。他們即把日本呢當成榜樣,同時又把它看成是威脅。如今事情發生了逆轉。隨著日本 6 月 12 日宣布進入衰退期,這個謎團更加令人疑惑了,日本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如何會出現如此蕭條的局面?”“全球化打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日本如今面臨的衝擊主要是由於經濟難以適應新形勢造成的:日本一直向改變經濟過度調整的局面,但始終未能取得成功。”“日本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不足,而國內消費不足是該國近年來經濟結構出現深層次調整的結果。”“日本銀行 6 月 16 日公佈的一份報告表明,由於缺乏競爭,日本金融、保險、運輸以及電信等行業的企業出現了嚴重虧損。日本所實行的就業'終身製'又阻礙利哦阿員工向那些高成長的行業流動,再加上老齡化,這一切造成了日本生產率的下降。分析家認為,日本要想重新走上經濟增長的道路,它就必須進一步開放,尤其應當結束經濟領域處處'國家優先'的做法。” 57 長期以來日本模式的資本主義被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認為是以政府控制和乾預為特徵的一種國家資本主義,這種模式曾經帶來 90 年代前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騰飛的景氣,但是面對 90 年代出現的經濟困境,日本政府沒有決心改變這種舊有的高速經濟增長模式,仍然堅持大規模的發展工業,堅持終身僱傭制,堅持外向型貿易模式。有人警告,如何不加改變,則日本很可能陷於美國 30 年代的大蕭條局面。歐美國家的媒體呼籲日本新政府實行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撒切爾改革式的舉措。並且指出日本模式具有先天不足和致命的結構性弊端。然而,日本一些學者反駁道:日本國情不同,不能套用美國模式,把美國模式當作普遍性模式。從而一場日本向何處去的爭論。
日韓模式的困境對中國道路的影響。1998 年 1 月 21 日 << 洛杉磯時報 >> 發表一篇專欄作家文章稱 : “日韓模式 ---- 中國英三思而行”,文章稱:“美國之哦國內楊情報局報告說,中國最近的許多經濟改革,看來受到日本系統或者韓國財閥體系的激勵。亞洲危機暴露了這些大財團的弊端。中國優惠財團的做法可能導致一種受控的體制。這種體制對老百姓是不公平的,使他們處於低下的地位,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中國可能出現一種經濟權力高度集中,少數利益集團對政府政策有巨大影響的體制。 58 59
學術交流網(www.annian.net)/ 世界歷史研究 /20 世紀資本主義研究 /2008 年 2 月 27 日發布
--------------------
日本政權大變動,是對「市場資本主義基本教義」的決裂,新政府是否可找出一種「友愛資本主義」的新模式,成了攸關全球的重大考驗。
日本政權變天。四年前民主黨為一一五席,這次三○八席,暴增二.六八倍;自民黨則從三百席減為一一九席,劇跌六○%。
如此大幅的升降,不但為日本首見,在全世界亦屬特例,民主政治有超穩定性,一般都在小範圍內微調,日本已可算是超級巨調了。
日本出現戰後迄今最根本的政治改變,它的意義遠遠大過美國民主黨歐巴馬的當選。
日本選舉期間,「市場資本主義基本教義派」已成了最大的箭靶,而且有東方精神的「友愛」這個訴求則被納入經濟政策的思考中,對經濟現狀不滿的中年人及青年則踴躍投票。
所有的跡象都顯示出,日本這次選舉是對「市場資本主義基本教義」的決裂,而日本新的左翼政府是否可以找出一種「友愛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則已成了攸關全球的重大考驗。
多數日本人正在變成窮人
如果回顧戰後迄今的日本發展,即當可注意到日本由於將美式放任資本主義移植,加以積極參與出口貿易,從一九五○至八○年代,的確是日本的黃金時代:「日本第一」成了它驕傲的象徵;經濟順境強化了公司的「終身僱傭制」,使得日本在近乎完全就業下成了帶有一點上流味的「中流社會」。
但接下來的日幣升值,泡沫經濟破裂,全球化加速了製造業在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竄起,這些演變造成了日本的中衰。
到了今天,普遍日本國民最痛苦的,乃是它已向「下流社會」快速移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失業已愈來愈固定化和永久化,多數日本人正在變成窮人,儘管日本的窮人並不像有些國家一樣過著每天一或二美元的日子,但消沉、無望、無力、憤怒,這些情緒無疑的正淹沒著日本。這次選舉,就是這些情緒的總爆發。
研究近代經濟現象的都當注意到,對於貧窮問題的認知,近年來在歐洲已有了新的覺悟,那就是諸如「失業」、「貧富兩極化」、「M型社會」等概念,由於內涵太少,早已不足以解釋新的趨勢。在這個富國的下層階級日益擴大且被固定化的時刻,許多新的概念遂告形成,如法國經濟學家勒努瓦(R. Lenoir)提出「社會放逐」(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英國學者達斯古普塔(P. Dasgupta)提出「經濟褫奪權利」(Economic Disenfranchisement)這種說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 Sen)提出「個人可能性被剝奪」(Deprivation of individuals’ capabilities)等。
窮人已形同被 「社會放逐」
教倫理學出身的亞當斯密在提到「剝削」概念時,用了一種很常識化的說法:「不可能毫無羞恥的公諸於眾」,當代經濟學家在分析社會經濟惡化時,已不再用過去的「活不下去」(unsubsistence)、「基本需求」等概念,而開始回歸亞當斯密,強調更常識且人性的一面:由於長期失業的固定化,貧窮所造成的無望,現在的窮人已形同被「社會放逐」,他們甚至連做為一個人的可能性和機會都告失去。這種社會甚至連維繫「社會凝聚」(Social cohesion)也都愈來愈困難。
也正因此,近年來的歐洲,已將此問題視為施政重點,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首相府有直屬的「社會放逐辦公室」,歐盟已將「社會放逐」問題列為它的「社會憲章」主要內容。
國家是否應給予每個國民「最低所得」,或給予每個成年國民創造人生機會的本錢,使國家多了一項「人生賭本保管人」(stakeholder)的角色,這些主張在近年來都已日受重視。
日本這次大選,民主黨黨魁鳩山由紀夫將來要在官房設「國家戰略局」,主管經濟方向與安保事務,未來的鳩山政府將給予每個家庭的子女一人三十一.二萬日圓(約十一萬台幣)的補助,以及將來成人七萬日圓(約二.四萬台幣)的基本所得,所有的這些與「友愛」、「社會團結」有關的構想,其實皆得自歐洲的啟發。鳩山政府將來若在這方面能夠成功,對全球無疑將是極為重要的另類選擇。
不過,歐日的主張,最大的難度仍在於財源,必須至少有GDP二%的富人稅來挹注。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富人避稅已成習慣。日本富人是否願意或被迫同意增稅,俾分攤他們對整體社會的責任,將是鳩山政府成敗的關鍵。
而全球在稅務上加強合作,則是前提。日本加上歐洲,對全球經濟秩序的改革會產生什麼作用,這才是我們對日本的期望!
(作者為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121#sthash.gAw9h9lH.dpuf
----------------
廢棄荒地、破舊空屋,是日本經濟復甦的希望? 「里山資本主義」帶領日本深刻反思,在金錢資本主義之外,建立與山林共存、循環再生的新生活體系。
有一本書、一個節目,正在日本掀起熱潮。它不像日劇《半澤直樹》,讓親者快、仇者痛。它觸動的,是對現行資本主義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它是「里山資本主義」。
以人類實驗場為新定位的日本,希望以里山資本主義為軸心,實驗解決人與地球困境的新生活方式。
初夏的東京街頭,澀谷鬧區的複合式購物中心Hikarie,響起如雷掌聲。挑高的黑色會議廳裡,是日本寧靜革命的諸多現場之一。
彩色投影幕上,信州大學研究生白石雄太,神采飛揚地分享著幫老人老屋改建的經歷。
從青年農夫、摔角選手到非營利組織創辦人,六百多位同樣來自長野縣的學生和企業代表,為了對故鄉的熱情而齊聚一堂。
「里山」指的是村落與山林交錯,農田與樹海並存的自然風貌,安祥寧靜的背後,湧動的是對未來的強烈不安。
群山環繞、四季分明的長野縣,是里山的代表性地點之一。距離東京約兩小時車程的長野,也是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的日本第一長壽大縣。
找回消失的故鄉
三十四歲的兒玉光史,從小在長野縣山裡長大,有著農家子弟的爽朗笑容。
從軟體公司上班族,到六年前創辦週末市集,號召同是農家子女的東京人到澀谷街頭賣農產品,為父母盡孝。
去年,他正式創立以「故鄉」為名的「地元公司」,協助更多年輕人返鄉工作。他有迫切的危機感,再不行動,家鄉就要「消失」了。
人口老化加上低生育率,長野縣人口連續十一年負成長。廢棄的空屋、林地和商店正蠶食著記憶中的故鄉。
據估計,二○四○年,日本人口將較三十年前減少一六%。青森、秋田縣人口減幅更高達三分之一。(全文未完,立即成為訂戶觀看全文)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368#sthash.p3qCw4Xb.dpuf
------------------
日本資本主義日本資本主義
初始階段是日本資本主義的重商主義。當確定起源,可以追溯到直到16世紀末的OYutaka統一管理海外殖民時代。但是,江戶幕府的芽是由隱居彈撥,這是在建立第1639(1639)之後,開始被打開,在江戶時期結束於1854年(1854年),全面的(1868)1868年明治維新我不得不等到。近100年了自1960年以來,日本的資本主義與西方國家的最後一班車的國家,已被定位為欠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後,比較高的經濟增長,實現赶超西方國家(追趕)通過在80年代中期,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在美國和安排肩“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19世紀的不列顛治世,代表了20世紀的美式和平的,21世紀的日本,NIES(新興工業化國家),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協會一起)的國家,最近的突破是顯著在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的時代就已經發展前景來。 性質導致日本資本主義的整個過程跨越本世紀額外的,和一(1)不斷西方先進國家的模式,引進移植的產能,並從那裡先進的機構,要趕上它它已尋求並Hakaro會,(2)因此,經濟發展速度快,(3)此外,政府和私營經濟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尤其是資本觀察到,它可以被指出。 然而,憲法和結構,在二戰時期的失利,已在戰前和戰後大為改觀。考慮到這一點,下面,試圖敘述,大致可分為戰前和戰後時期。[Shibagaki一夫]
戰前看到目錄表
建立日本資本主義
1868年,“敬畏皇帝淳佳(上)原來建立的口號是反動口號的旗幟下,明治政府”是把西方列強“文化啟蒙,鼓勵新興產業,財富和軍事實力”的壓力下,他推動資本主義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通過消除封建制的政策。它,除了直接的生產力,企業制度,沒有財政和金融體系,如交通和通訊的經濟只,教育,軍事制度,私法,移植的社會和國家機構,如從西方先進國家公法它被提拔的方式,將是。資本原始積累也正在促進了政府主導,反映了私人資本積累,三井和寄生的政府,並在其中,三菱的不成熟(三菱)這樣的特權影響的小販獨特的粘合性關係就形成了。 這樣一來,日本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在發達國家(英國)類型,稱為商品經濟的自主發展和資本推進系統在一段較長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後續國家被說成是“從上面的資本主義。”它被規定為具有式的特性(德國)。威權國家制度的明治憲法,該憲法頒布於1889年是它的一個象徵。 順便說一句,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日本,以低下來,而不是由於政府主導,從19世紀80年代如上所述,通過19世紀90年代,主要的現代棉紡行業受地主商人關西地區移植的手,並建立其它是由所帶來的。它的原料是棉花主要取決於印度和出口棉紗布在亞洲的產品到中國等,是負責建立日本在亞洲的工業化國家。 然而,鋼鐵,如建立重化工業是一個艱難的機器,它的產品圖案不得不依賴來自西方國家,包括紡紗機進口,而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小型和微型企業生產的生絲通過出口到美國的增長,相對於對西方國家的半成品出口和工業產品進口後向全國性協會已經形成。 除了這些外協的雙重性質,在國內這是一個移植機械工業系統的大產業,小微企業是一個傳統行業,甚至是小農管理陪同地主制的行業和公司,層狀結構形成,它成為建立時期日本資本主義的結構性。[Shibagaki一夫]
早熟帝國主義的挫折
19帝國主義列強誰認真上演亞洲Kakuchiku之間世紀末是,亦可累及年輕的日本資本主義的一年。日新(日清)- 魯索日本贏得了戰爭,台灣,韓國,南庫頁島(庫頁島)和殖民統治,用自己的帝國主義減排的目的是通過消除江戶時代的不平等條約,軍備我們試圖擴展。然而,重要的重化工業化要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沒有Ninae在私營,國營八幡(八幡),鐵廠和武器庫(標稱)被迫繼續在政府的負擔,如畫報,參與日俄戰爭的負擔,日本資本主義1907年(1907年),抑鬱症,後來陷入了長期的衰退和貨幣危機。雖然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繁榮是暫時放鬆了危機,戰後的20世紀20年代,但公共投資支撐的宏觀經濟的增長,慢性抑鬱症已被複製由私營部門。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三井,三菱,老商人與政治的聯繫,比如它與企業的聯合企業集團的發展建立了一個同族控股公司住友商事,也形成了棉花產業強大的卡特爾,壟斷金融資本已經建立。背景和政黨政治由大正民主的城市化建立起來,工人,鍛煉的農民,是社會主義運動的是,在此期間也是認真,而後者治安警察法,嚴重壓制了治安維持法它暴露出來。 大蕭條開始於1929年(1929)的,並且由於世界經濟的塊的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但敦促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日本,是1931年的金標準停止通過多次交換(瀨)在侵略中國戰爭開始在九一八事變,並成功從早期的經濟衰退逃脫,並且下降→出口激增,由彈藥通脹也推進重化工業化。 然而,浪湧和中國入侵的出口,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與英國兩個國家加強了帝國主義的矛盾。與此相反,軍事法西斯是到手的政權,德國,爭奪戰爭的擴大簽訂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權和Axis,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第一場比賽的主導地位,由比嘉的經濟力量之間的差別,軸轉向Haisei與長期戰爭,在1945年德國,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日本向盟軍倒塌。[Shibagaki一夫]
戰後見目錄表
戰後改革和經濟重建
擊敗日本在佔領盟軍(實際上在美國)根據放置的同時,一系列的戰後改革已經進行了的倡議下。它拆解財閥經濟,土地改革,勞動改造,除了財政和金融體制的改革,國家主權,國家和社會為標誌的新憲法的制定,這三個主要原則基本人權和戰爭的放棄各方面意在包括在轉型,它由日本的資本主義,戰前獨裁,還戰爭期間打消時尚的特定顏色(擦),在魏瑪政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與美國的新德國新政它是決定有福利國家與水源的框架。
在此期間,惡性通脹和A&M大學日本經濟已經戰敗,生產再造傾斜生產後,立即倒在飢餓線上由生產急劇下降,但試圖通脹終止了道奇路線,果斷地宣傳重建, 冷戰在1950年爆發的背景下(1950年)(爆發)是由於朝鮮戰爭美國陸軍特殊需求。
1951年9月,美國是開放給在舊金山日本的和平會議,日本政府簽訂了片面的和平條約與美國的陣營,其生效的1952年4月。這是日本放棄千島其他前殖民地,但正式恢復獨立,美軍維持日本駐紮結論:美日安保條約的同時,為促使日本remilitarization 。在這一點,那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除了加入關貿總協定,日本在戰後成立的美式和平的“核武器和美元保護傘”註冊成立,這是必須確認其外部框架。[Shibagaki一夫]
經濟高增長期
作為一個單一的保守黨,統一社會黨已分裂在和平問題,共產黨極左政策的清算自民黨就職典禮,“1955年體制”的政治世界已經建立。始於1955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國內和外部框架,戰後改革和片面的和平形成,是一個過程,將重化工業的內容。
產業結構的重化工,經典的重工業如鋼鐵,造船,重型電力,耐用消費品行業,如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這是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甚至是新的行業,如合成纖維,石油化工,電子和核電並繼續在某種程度上,多數是同時形成的,由棉花和生絲在後面代表的戰前中心行業是Shayoka。能源革命廉價的中東原油湧入進步,煤礦也有所下降。這樣的產業結構已經急劇變化從戰前的,這是這一切成為可能,為前提,以保護國內市場,由於來自美國的塊,豐富國家的優質勞動力匯率管理,技術和資源的進口,這是一個稅和間接融資和資本積累優先的財務結構,由於高儲蓄率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中,重組在企業集團的形式解散財閥也受到反壟斷政權的戰爭結束後,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圍繞機械行業及其母公司中小型企業的現代化。
針對這些經濟實力的提高的背景下,日本,蘇聯的外交關係恢復(1956年),以及更多的雙邊減排一直是日美安保條約的修訂內容(1960年)實現的。這種安全性在修訂嚴重的政治緊張局勢,有群眾運動的背景下發生,它已與在同一時間大量糾紛打三池煤礦,它的失敗後,政治學說勞工運動逆流,“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他們正在吞噬政府,並宣布一個高增長路線的商業社會。
在20世紀60年代,在原來的背景和美國的壓力,匯率,放開資本交易進行中的交易的美元危機,也是在1965年經濟衰退時的工資,由於缺乏青壯年勞動力飆升,雖然擔憂日本經濟的未來是否定的,它是在大幅上漲相關的全面的美國越南戰爭干預開始於同年出口淘汰,資金投入,即使復發,出口和資本投資導致了70年代初大的經濟類型的訪問。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重化工業是通過建立大規模生產體系推進到世界市場,貿易和經常賬戶餘額轉身從赤字轉為盈餘基調積累,資本輸出也是認真的。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68年拔掉西德,現已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西方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然而,這個過程突出在兩內表面和外表面的各種矛盾。也就是說,在外表面上,擴建產品出口的貿易摩擦與美國和西歐國家,並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反彈,並推動進一步深化了美元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1971年8月的尼克松新經濟政策交換(川瀨)成為了固定匯率制度崩潰的原因。在日本,蠕脹(蠕脹),污染,加速惡化的社會問題,如農業的破壞和過度擁擠卡索,它降低了自民黨的支持率也反映在政治進程,在城市地區創新直轄市Zokusei(屬性),它被邀請。
由革命政府這是促進污染的法規和福利的優先政策的啟發,但政府也跟著當時的自民黨,“¥50,000個養老金”,並完全指數化是實現“福利元年”一直唱到了當,受石油危機,爆發於1973年秋,高增長的時代,持續了近20年走到了盡頭。[Shibagaki一夫]
石油危機及其克服
它通過1974年從1973年秋,兩位數的暴跌石油危機(在同一時間產生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石油危機)發達國家的嚴重滯漲,日本(位)記錄的通貨膨脹和戰後首次負增長這是。 嚴重的通貨膨脹後,由於總需求的抑制平靜,大量資金掃描由於政府債券發行待定(以支付在財政支出需求的下降,它的目的是經濟復甦的政策)和資源的保護是先進的企業服裝,勞動力, “減肥管理”的財務成本節省,除了重疊由於技術創新,在1978年四處開花微電子技術,日本經濟是從實現最佳性能(工藝)是發達國家中,在1979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再次發生伊朗革命為背景,我是克服影響相對較小。當時,工匠平等和長期的就業和資歷為基礎的工資和企業工會的日式管理,這是支持和徹底的實踐方法,在日本生產的少量多品種的,使多能幹工程系統和機電一體化生產的結合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本書哈佛大學教授的E·沃格爾“日本AS-一號”已成為國際暢銷書的是,這一次。 然而,大量的政府債券的發行會導致金融危機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出現在歐洲和美國,對財政重建與裡根雙方政府一直奉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相結合的行政改革。在行政改革鐵路,日本電報電話公共公司,上市公司等壟斷JR,NTT的,已升任重組私有化,如JT,而財政支出受到抑制,一般要經過挫折幾次消費稅引入(1987)。但它有可能抑制國內需求,裡根過多的美元所產生(以經濟政策的裡根美國裡根政府。供應量=減稅從供方為導向的角度看,財政支出的削減,推進放鬆管制)是還參與了日元貶值的匯率影響,以增加極其外需依賴型的日本經濟,出口的擴散,它決定進一步加劇尤其是對美摩擦的外部經濟摩擦,由於貿易和經常賬戶盈餘的積累。之後它已經崩潰了舊政權IMF在1971年,國際貨幣體系在1973年以後的春天已經轉移到浮動匯率制度。在浮動匯率制度的累積經常賬戶盈餘,而產生的匯率強勢日元的壓力,並在貿易結構中,儘管垂直專業化(進口原料為主,即貿易結構以出口工業產品)的具體由於方式,但功能調整受日元升值的貿易平衡是很艱苦的工作,裡根在日元是導致經常賬戶順差的進一步擴大非凡的貶值。累積的經常賬戶順差的外匯1980年(外匯)對外國投資的自由化的法律的背景下,日本的外國證券投資激增,以及生長在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它是由對外經濟摩擦的啟發外國直接投資特也已大幅上升。儘管美國下降到債務國扭轉,(從發達國家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1986年G7)的廣場酒店在紐約舉行的1985年9月的G5,美元通過國際合作的高度檢查糾正(廣場協議),它由一個圓圈=日元美元的升值具有先進的高達$ 1 $ 1 = 260日元= 110日元1988年1月1985年春。這是胡椒粉的冷水在日本的出口產業,而導致日元強勢的經濟衰退1986年至1987年,它敦促汽車行業的全面海外擴張,包括豐田不願意向外國直接投資到它。[Shibagaki一夫]
泡沫及其崩潰
日元雖然暫時洗澡冷水出口產業,切大塊進口價格也加入了原油價格下跌,日本經濟在很多天,經歷了大規模的經濟體為首的國內需求導致彈簧自1987年以來在1991年。降低NIES(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和東盟的產品從擴大內需擴張(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進口,產品的總進口量的比例超過了大多數在1989年,反對美國的貿易盈餘也於1991年與繼續,也有人消退切切實實的降低有美日摩擦。
正是在這種大的經濟特色,除了金融自由化,已採取的日元經濟衰退的措施和台北的財政支持(升值低利率政策1987年2月官方貼現率,最低的歷史,當時的2.5%)的背景下,進行土地和股票投資旺盛,這是逐步,它產生的氣泡被炒作,造成了所謂的泡沫經濟。在戰後的土地價格一直在上漲持續產生了“土地神話”。土地價格上升升值對企業的土地資產提升股價,而在進出進行股權融資使用它(資金涉及發行新股),而這也低,增加抵押品的價值由於土地價格的公司上漲除了成為可能,利率新債,更進一步地,從事證券投資。而另一方面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資金Dabutsui在通過股權融資的銀行遠公司,積極通過一系列如直接或抵押貸款公司(住房貸款公司)非銀行提供。在這個過程中檢測功能的銀行是癱瘓(麻痺),並已發現邪教團伙後來被列入土地投機資金。在此期間,這一般價格,如批發價格和消費價格穩定,很少上升,它有政府和日本央行不知情。但它延伸到獨棟別墅價格在東京通勤面積達上班族的年收入的10倍以上五倍的限制,日本央行從1989年5月(1989年),並開始提高官方貼現率(1990年8 6%,一個月),在1990年5月決定將土地融資的金融機構,除住房貸款公司的總監管。 其結果是,第一個股價從1990年1月是,土地價格將開始回落,1991年,實體經濟也開始同年高峰回落一月至三月期間,在泡沫崩潰的開始。經濟衰退我去1993年9月,是觸底反彈,但說已經進入後逐步復甦的過程中,($ 1 =¥80同年四月市場最大)從當年日元大幅升值到1995年春的影響不是天生的景氣感出現也必須再次降低經濟促進動員財政和貨幣政策。其結果是,1995年至1996年結束,但經濟在這一時期日圓走軟對出口行業的復甦之後也支撐出現是否反轉,企業年金從籠倒塌(破產)和老齡化社會造成遷移公共養老金危機之中是討論的主題,導致停滯甚至同年秋天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危機,在1997年4月拉動消費稅為5%,是徹底的消耗,震盪即使衝擊,我被領到一個長期的衰退。[Shibagaki一夫]
“失去的十年”
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蕭條平成日本資本主義Shingin被稱為“失去的十年”(Shingin)是,但這種衰退也被稱為“複合型衰退”,隨著實體經濟的低迷,金融動盪出現了在該點的一大特點是。也正是由於這樣的事實,結果抵押品價值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下跌到不到一半的最大值被耗盡,現有貸款得到了轉化為不良貸款。日本央行的保證金銀行(保證金)下調官方貼現率,以確保階段,它在八月(1995年),1995年是0.5%的空前低水平。但是,儘管如此,住房貸款公司將面臨崩潰的第一個非銀行,它做了一個數額巨大的房地產貸款,那麼信用社,信用社的,比如第二個區域銀行的一部分,仍然佔據城市銀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銀行的一角有導致破產(1997年11月)。其他城市的銀行和信託銀行,長期信用銀行月份底的資產包括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的下降,可能無法維持BIS(國際清算銀行)需要的股權資本8%發生法規,政府頒布了1998年10月一系列的金融重建法律和金融功能早期加強法治,必須是通過準備公款共計600000億日元實現有序信用的維護。這是首次應用,是一個暫時的狀態控制,後來私有化為日本債券信用銀行(現,青空銀行)和長期信用銀行日本(目前,新生銀行)為2 LTCB的。融資與一些損失補償的詐騙者客戶(補償)組織的證券業小型和中型的證券收益掉線評估中,山一證券,最終佔據了四大證券角落被迫歇業(1997 11月份)。外匯業務是外匯及外貿管理法再次修訂,於1997年5月份以來的自由化,金融,證券,東京市場的金融大爆炸(除成立了保險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企業債券發行普通銀行,銀行,信託和證券彼此,如入境禁令)是先進的保險業之間,除了間,城市間的銀行和主要的信託銀行進行併購整合2000〜2004年,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東京三菱UFJ銀行三大巨型體系已經形成。 彷彿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政治也混亂。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政治中後期,但大的轉變已經發生了冷戰結束的崩潰,它並不一定會導致世界的和平,局部戰爭頻仍的交織在一起,相當種族衝突。在日本,竹下登首相被廢除了1989年的泡沫全盛時期(1989年)後,短命內閣一直持續到小泉內閣成立於2001年4月。同時,第一個非自民黨聯合政府的細川護熙自1955年系統開始到Kahansuware自民黨在1993年7月衛熙的換屆選舉(護熙)內閣成立時,眾議院選舉制度是在小選區比例代表抵押品系統它已被更改,則也自民黨,重命名或分離收集和各政黨的分佈不同的是重複的共產主義者。在此期間,但始終突破共產黨已經通過了反對黨紛紛站出來,大部分的最大“沒有政黨(獨立)”是由民意調查所指示的地方,選民投票率在各種選舉中也不景氣,經濟政治強化每一個困惑在公司。[Shibagaki一夫]
小泉結構改革和差距社會
2001年(2001年)四月,內閣小泉純一郎誰出現尖叫的“Buttsubusu自民黨,”那裡,而在後台獨立的自民黨的支持下,在適合的“無增長不改革”的話,新的自由我們正在尋求依賴的原則和市場原則的結構性改革。內閣以及由排在自民黨保守主義派別的抵抗,在多年的理論總理推動財政整頓公共工程的抑制,這也是反對郵政民營化黨是代表強大的眾議院唯一的問題在(2005年9月),以勝利的通過實施,郵政,郵政儲蓄解散換屆選舉,是走上了郵政壽險三家企業的私有化。但是,已經導致了小泉改革在隨後的日本經濟顯著的影響,是圍繞就業規定放寬。這一次,在同行業中,也有美國式的管理引入股東導向,日本的運動,但大自然的管理和運動檢討長期就業和工齡工資一直生長,減少就業的流動至於已經開始解禁在1986年的勞動派遣事業法(1986年),原則上私人人員配置,已擴大到1999年(1999年)的自由化的一部分,但製造業在2004年對於它也被解除。其結果是,非正規工人總工在2008年左右的(臨時工,合同工,期工程,合同員工,部分等)的比例就佔據了三分之一。
在此期間,處置不良貸款的事情,金融機構IT創新完成的支持,經濟開始復甦在2002年一月份的底部,記錄時間最長的戰後即上升69個月直至2007年10月雖然,而企業利潤和股票股利是急劇增加,勞動分配率下降趨勢,工人的實際收入幾乎沒有增加。非正規工人的年收入2000000日元以下稱為工作的窮人,也擴大了更加的收入差距也有由人口的一大社會問題“差距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影響家庭它成了。
而另一方面,在對外關係上,小泉內閣在政治領域,充分合作,以日美蜜月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布什政府開始沒有得到聯合國的一項決議,關於2001年9月的恐怖襲擊在創建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已經惡化的情況下反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然而,在經濟方面,NIES,繼東盟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以擴大貿易關係顯著地與中國以及產業化部署,並在日本,2007年金磚四國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在進出口總額的領導人已被取代從美國到中國。之後,小泉內閣被廢除了2006年9月,安倍晉三的繼任者(安倍晉三),這兩個福田康夫內閣致力於關係維修與中國,亞洲可與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在亞洲的競爭,現在上升經濟共同體的主動性,導致出生輸入圖片的情況。[Shibagaki一夫]
2008年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與日本經濟
2008年秋天,美國的投資熱潮的房地產泡沫和證券化產品的貸款,威脅巨大的銀行,保險和證券的美國破產或崩潰的次貸燃燒觸發(-duty)大型證券金融為它顛倒了危機,導致證券和全球化經濟下,在全球範圍內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的信貸收縮,與直接從股票價格的崩盤對實體經濟萎縮的同時,這是一個已經開始被稱為“百年時間”,因為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危機的現狀。 在日本,從泡沫經濟,而稍有經驗的目的地,在20世紀90年代的崩潰,但金融面的衝擊相比,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是比較小的,製造業的顯著生產收縮,上述非正式員工解僱,聘請站是精工,失業問題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2008年(2008年),麻生太郎在九月推出(麻生)太郎內閣進行180度從政府的路線轉換公司中的新自由主義的美國和歐洲國家,注入政府資金的金融機構,福利政策和政府支出的擴張,是回歸凱恩斯主義政策和福利國家都試圖擴大。在此期間,在政治舞台上掉到了自民黨,公明黨少數派執政黨在選舉2007年7月的議員的眾議院,認為“扭曲”眾議院已經發生,沒有一個政權後,安倍內閣的洗禮大選等它不是,它是目前,已無法有效處理的風險“百年的時間。” 進入2009年,自民黨在民調中的支持率,但越來越多的小於,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奇大選,計劃到同年秋季(奇數)是日本的未來它很可能會影響到政治經濟的產物。 在另一方面,在震中的美國危機,第一個非裔美國的B·H·奧巴馬(民主黨)被任命為總統的國際合作原則的旗幟下,你在2009年1月提取的“單邊主義”的前身布什政府已經提出了不同的政策。然而,這恐怕是不可能為美國重現美式和平已經佔主導地位的經濟,世界政治和軍事整個20世紀。它在經濟性方面,至今三巨頭巨大的金融機構和汽車行業,這對代表美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下降(下降)已經明確表示研究。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但保持你的關鍵貨幣的地位,例如從哪裡替代貨幣是找不到的地方,它有下降的交易前和經常項目赤字和外債的潛力擴大。對於此,美國,歐盟在歐洲,它擴大到蘇聯後,東歐國家在2009年目前的27個國家月份拆除給予的,加入的訂閱在2002年的單一貨幣,歐元(2009年1月目前的16國家),我們在創造。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也是如此,鑑於倡議和福利政策對全球變暖的魯棒性,同時無機期望在國際社會往往是先鋒作用。 問題是亞洲,是日本在其中。今天金融全球化由美國受挫,在21世紀,中國,亞洲需要印度的人口大國,將會越來越大的比重佔據了世界經濟的生產基地。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可以是技術大國日本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和領導力,它必須說已經受到質疑。[Shibagaki一夫]“輕大島清加藤俊彥藕池力人Kajinishi速度,”資本主義的Sosho與日本發展“的全部13卷(1955年至1970年,東京大學出版會)▽大內力人,”日本經濟論“ 上下(1962,63,東京大學出版會)▽湖西靖町“時代的高成長性”(1981年,日本Hyoronsha)▽當然日本資本主義委員會編,“講座日本資本主義的今天。”今天,所有10卷(1981-82-Otsukishoten)▽宮崎義人,“結構與日本經濟的行為,”上下(1985年,築摩書房)▽隆英作者中村“昭和經濟史”(1986年,岩波書店)東京大學▽學院社會科學, 母雞“當代日本社會,”全六卷(1991年至1992年,東京大學出版會)▽學院社會科學系,東京主編,大學的“超越”失去的十年'。“(2005年,2006年,東京大學出版會)▽ 井村喜代子人,“現代日本經濟”(1993年- Yuhikaku)▽井村喜代子人,“日本經濟-在中間的混亂。”(2005年-勁草書房)▽重人鶴人,“日本的資本主義”(1995年,岩波。書店)▽長島誠一人,“戰後日本的資本主義”(2001年櫻井書店)▽羅納德·多爾作家,藤井真人翻譯“日本式資本主義和市場原則和德國與盎格魯-撒克遜碰撞日”(2001年,東洋經濟新報社新浦-SHA)▽福田恭人,“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史- ”富“,從日本經濟的江戶時代的前端和後端直到2000年”修訂版(2004-SeifuDo書店)▽Kaichiro人,“日本資本主義百年大石歷史-從安政的國家,直到戰後改革開放“(2005年,東京大學出版會)▽勝金子人。”戰後“(2006年,築摩書房)▽三和良一-HaraAkira編”當代經濟日本的培訓手冊的歷史的終結“(2007年,東京大學出版會)”
------------------------
【譯前說明】
昭和七年(1932)五月至隔年八月間,東京的岩波書店出版了《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講座》共七卷。該書在野呂榮太郎(1900-1934)的主導下,由大塚金之助(1892-1977)、平野義太郎(1897-1980)、山田盛太郎(1897-1980)等三十多名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共同執筆。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矛盾,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質。因書名有「講座」一詞,故執筆者被稱做「講座派」。書出版後,在知識份子和學生之間造成極大回響,「講座派」和「勞農派」遂展開第二期的「日本資本主義論爭」。身為《講座》及「講座派」領導人的作者,在此宗旨書裡指出《講座》之所以刊行,是為了徹底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各種問題。
【作者簡介】
野呂榮太郎(1900-1934),大正、昭和前期的經濟學者、社會運動家、共產黨理論的指導者。北海道人。慶應大學畢業。慶大在學時,與社會運動有所接觸,積極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其成果集結在往後的《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1930)一書內。昭和元年(1926),捲入「學連事件」而受懲處。昭和四年(1929),參與無產階級科學研究所的設立。隔年加入日本共產黨,負責《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講座》全七卷的企劃與,成為「講座派」的領導人物。昭和七年(1932)後半,開始在地下活動,指導共產黨的重建。昭和八年(1933)十一月被逮捕。在警方拷問下,病情逐漸惡化而於隔年二月去世。主要著有《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
〈《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講座》宗旨書〉
世界經濟恐慌的發展,正動搖整個資本主義體制,以及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資本主義所具普遍危機的激進化,還有正在進行的恐慌所造成悲慘結局之深刻化、國際上各種對立所帶來威脅式的緊張,以及階級對立鬥爭中勢不兩立的加劇――這一切早已無法掩飾的事態急劇地惡化,讓統治階級及其代言人到現在才喊國難來了。他們說,經濟國難!說,思想國難!說,建國以來未曾有之國難!
被急迫情勢擊倒的帝國主義者,腦海裡除了戰爭和法西斯主義以外,或許沒有別的了!但是,就解決經濟發展的停滯、政治支配的動搖及社會情勢的不安而言,如果不針對一連串相關事態的變化,察明其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根本矛盾,是不可能掌握解決問題的線索。回顧日本資本主義成立的歷史,並追究充滿矛盾發展的各種特質,才是發現日本資本主義所面臨各類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的關鍵。本講座正想提供這個關鍵。
因應所面臨的緊迫要求而生的本講座,並非只把歷史事實的羅列、說明當成自己的職責。況且,像那稍存成見就敢虛構事實,則完全與本講座的執筆者無關。我們所期待的,並非歷史之解釋,而是其變革。所謂歷史的變革,並非改變過去的歷史事實,而是創造未來的歷史。但是,我們不能隨便亂創造。惟有基於已得的、一定的各種條件,歷史才有可能發生變革、進行創造。如此,才可以期待問題獲得真正的解決。
尤其為了闡明解決問題的各條件,而將日本資本主義發達的各條件、其本質上的各特徵及基本的各矛盾,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根本的追究,原本並非一人能為。當然,這也不是多數歷史家的研究所能處理的問題。今日為了徹底解決這問題,能夠協力的研究家,幾乎大部分都參加本講座了。如文字所述,這套是約三十名執筆者共同努力的作品。各執筆者的研究,在各自的範圍內,充分發揮創意,形成全體緊密的構成部分。
在今日所能探求的範圍內,本講座是含括最廣的日本資本主義的科學研究,也是對本質的矛盾最根本的分析。而且,為了徹底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本講座稍提供解決的關鍵。我們期待,想從日本資本主義的危機中親自闢出革命生路的多數讀者,在他們積極努力之下,始能完成。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期望在社會矛盾中追求真理、欲探究資本主義社會之發展法則的諸君,其所提出的批評回應,並敢將本講座刊行的原因。
――一九三二年六月――
譯自:野呂栄太郎,〈『日本資本主義発達史講座』趣意書〉,收入氏著,《野呂栄太郎全集‧下》(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4),頁11、12。
----------------------------------------
安倍經濟學強弩之末?日本GDP再度陷入衰退,國內需求持續低迷
國際中心 2016年02月15日 13:13
日本經濟衰退,國內需求低迷、消費不振是主因。(美聯社)
日本內閣府2月15日發布2015年第四季(10~12月)國內生産毛額(GDP),在剔除物價變動影響後,較去年同期衰退0.4%,換算年率衰退1.4%,較2015年7~9月(換算年率成長1.3%)下滑,時隔2季再度轉變為負成長。個人消費和住宅投資等國內需求低迷,是拉低GDP的主要因素。
國內需求低迷,國際不安因素頻現
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原油價格下跌的背景下,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出口也在下滑,國內外不安因素頻現。首相安倍晉三的政府力爭以企業設備投資及漲薪帶動消費、實現「經濟良性循環」,但上述數據反映出政府規劃並未奏效。
日本經濟衰退,國內需求低迷、消費不振是主因。(美聯社)
日本經濟衰退,國內需求低迷、消費不振是主因。(美聯社)
全球股市下跌和近來日元轉為升值給企業心理澆了一盆冷水。《共同社》指出,在這種形勢下,無法期待企業積極展開設備投資及通過今年春季勞資談判(春鬥)大幅漲薪,短期內日本難以找出依靠民間力量強勁恢復經濟的突破口。
較貼近生活實際感受的名義GDP成長率較去年同期下降0.3%,年率下降1.2%。名義GDP也時隔2季再度出現負成長。從對實際GDP的貢獻來看,內需貢獻度為負0.5%,而外需為正0.1%。
日本經濟衰退,國內需求低迷、消費不振是主因。(美聯社)
日本經濟衰退,國內需求低迷、消費不振是主因。(美聯社)
個人消費下滑,工資上漲跟不上消費稅增稅
按項目來看,個人消費下滑0.8%,時隔2季再度出現負成長。由於暖冬,冬季服裝等銷售放緩。另外,日元貶值、消費稅增稅導致的食品漲價等,令消費者表現出較強的節約意識。實際工資成長乏力也成為消費低迷的原因之一,工資上漲未能跟上消費稅增稅。
在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住宅投資下滑1.2%,時隔4季再度出現下降。由於上年度日本政府追加預算的效果告一段落,公共投資下滑2.7%,連續2季下降。
另一方面,設備投資成長1.4%,連續2季成長。顯示企業手頭庫存增減的民間庫存貢獻度為負0.1%。
出口減少0.9%,進口減少1.4%。雖然出口減少,但由於油價走低,進口量減少,對GDP成長率的外需貢獻度為正值。不被列入個人消費、而是列入出口的訪日遊客需求,也對出口起到支撐作用。
------------------------------------
他,力促日本直升機撒錢 發行無限期公債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本田悅朗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顧問,他在今年4月與前Fed主席柏南克會面,提出「直升機撒錢」的主意。 彭博資訊
分享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7月中訪問日本,建議日本發行無限期公債,也就是「直升機撒錢」的作法之一。這也是他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顧問本田悅朗在今年4月與華府會面時,所討論的議題。
本田悅朗一直在幫安倍與外國經濟專家牽線,尋求政策指導。本田表示,他與柏南克會談時,柏南克曾警告日本隨時都有重返通貨緊縮的風險。本田並強調,「直升機撒錢」,即政府發行無到期日、不在市場流通,而由央行直接購買,可以作為克服通縮的最有力工具;而柏南克表示這可作為選項之一。
柏南克11日與日銀總裁黑田共進午餐,12日拜會安倍及濱田宏一等重要官員。柏南克表示,日本應繼續實施「安倍經濟學」,貨幣與財政政策相互配合;日銀仍有進一步寬鬆的工具。
公債交易商、股市投資人及經濟學者都在猜測柏南克訪日的意義,及安倍經濟學的下一步動作。日前市場猜測「直升機撒錢」的機率升高,加上安倍已確定進一步擴大預算,帶動日股連漲四天,日圓匯率走貶。
本田表示,「日本對所謂的直升機撒錢有強烈反感,儘管對此的定義各有不同。日銀購買公債及政府財政政策合一,在我看來便是一種直升機撒錢。如果首相知道有國際間的領先學者也宣揚直升機撒錢,將相當有益」。
本田指出,「我告訴他現在是日本擴張財政支出的時機,同時也須採取更多的貨幣寬鬆措施」;透過這套策略,是強化安倍經濟學所必須的作法。
日本一向偏愛外國顧問,而本田現在就專司引進外國著名經濟學家進入日本決策圈,目的是為了增強他在經濟決策上的份量。
本田曾擔任財務省官員,30年前就與安倍相識,也是說服安倍於2013年採取膨脹政策的關鍵人物。
2014年本田為安倍安排與克魯曼會面,成功地使安倍延後提高消費稅率。當今年春天安倍又面臨相同問題時,本田又安排史蒂格尼茲與安倍會面,之後安倍又與克魯曼會面。
克魯曼在新加坡對記者表示,從嚴格的經濟觀點來看,直升機撒錢「不會增加任何東西」,但具有政治經濟學上的優點。
英國前金融監理官員透納表示,日本政府應向民眾說清楚,政府債務未必全都要還,因為部分債務可由日銀予以「永久性地貨幣化」,如此「撒錢」政策將更為有效。
三菱日聯銀行經濟學者島中雄二表示,本田悅朗對安倍的經濟政策的確甚具影響力;「我們必須注意他的談話,來預測安倍經濟學的路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