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大作戰,地瓜可能重回飯桌-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距離台灣1萬8千公里外,有6艘裝滿玉米的散裝船因阿根廷港口城市廷布斯封城而出不了港,後續的船班都被往後延遲了-「現階段台灣已儲備了75萬噸的肥料、40萬公斤的蔬菜種子、40萬公斤的雜糧種子,足以撐到年底。稻米有90萬噸公糧在庫,接著會陸續收割120萬噸,足以讓台灣人吃21個月,黃小玉(黃豆即大豆、飼料玉米、小麥)在倉庫的、海上的、已下訂的共有3.5個月。」-「台灣人吃肉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平均每年約吃77公斤,日本人才吃47公斤,肉加魚也吃得比美國人還多,我們其實吃太多肉了,」-「真的有一天全世界糧食供應都中斷了,台灣自給率從30%多提升到60%以上,保有這些農地是可以做到的,讓我們有辦法維持最基本的能量,」 https://bit.ly/2RMxyDD


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最新一期的糧食供需年報於九月底發布,民國107年綜合糧食自給率上升到34.6%(以熱量計算),創下15年以來新高。因為去年風調雨順,稻米、蔬菜都豐產,國內生產量大增,減低對進口的依賴,使自給率比前年增加2.3個百分點。
國人食米量也微幅增加、麵粉供給量則些微下降,雖然幅度不大,但也表示飲食西化的風氣已有趨緩。
不過稻米盛產也造成公糧倉庫極大壓力,某些蔬菜大出更引發市場動盪,譬如高麗菜就在107年年底崩盤而啟動耕鋤制度。雞肉的供給量則是大增10萬公噸,顯示國人對雞肉需求日增
稻米盛產,供過於求仍衝高自給率
去年稻米大豐收,總生產量高達156萬公噸,是18年以來最高,也使得國人的稻米自給率衝到120%,連帶提高整體糧食自給率。
稻米供給遠大過需求,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107年公糧的收購量確實比往年多出很多,減緩庫存壓力的方式主要是外銷,除了繼續推公糧標售外銷,並輔導業者外銷新米,走高端市場,「就是直接鼓勵民間業者糧商,新米就出去,不要進公糧。」去年一共出口6萬5506公噸的稻米。此外,以米穀粉做加工也在持續推廣。
食米量止跌回升,麵粉微降
而國人的食米量雖未因為豐收而大增,至少有所回升,去年每人約食用45.6公斤稻米。值得注意的是,麵粉的消費量原本是年年上揚,但去年卻下降0.1個百分點,每人消費38公斤
負責推動國產米食的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認為,米食推廣的力道年年都在加強,感覺有所成效,必須不斷創造新的話題,吸引國人多多吃米。近年農委會舉辦的碗粿大賽、炒飯王比賽,都獲得熱烈迴響,得獎碗粿亦上架便利超商,「要結合後端通路,讓消費者更容易買到米食。」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食品業者,願意嘗試用米來取代玉米、小麥或豆類等原料,自從前幾年「米乖乖」掀起風潮後,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米果、米餅、米捲、米可樂果等零食,米蛋糕等烘焙點心也持續發酵,讓稻米更百變。
蔬果供應增加,高麗菜盛產價跌
蔬菜水果方面,因為天氣平順也使得供給量增加。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徐煇妃表示,去年沒颱風,所以蔬果供應充足,進口量下降,「價格平穩就有助於外銷,所以去年外銷水果創新高。」
但是風調雨順也讓賭徒心態的菜農失望了,沒盼到颱風的高昂菜價,卻生產出巨量的過剩蔬菜只好報廢。高麗菜去年的產量43萬公噸就創下歷史新高,價格也下探到一公斤只剩五元,而政府出手無論是耕鋤或補助,都是全民買單。
水果的供給量較去年減少,但農糧署解釋,是因鳳梨的產量計算方式變動,由原本一年半一收改為兩年一收,平均產量才會看似減少,因此其實果品整體產量穩定。
雜糧停滯待開拓通路
而雜糧復耕之路,則是崎嶇坎坷。大豆生產量已經連續五年一路成長,107年卻出現下滑跡象,從4674公噸減至4404公噸。花生產量也較前年減少6%,芝麻產量更大減44%。
徐煇妃解釋,國產雜糧的挑戰在於跟進口競爭價差大,市場供需自然會回頭影響生產。政府現在已經把輔導的重心從生產轉到行銷,加強媒合通路端的拓展和加工應用,譬如結合餐飲業者開發新菜色、推動國產豆奶進校園等,不放棄以國產雜糧取代進口的目標。
雞肉需求量多了10萬噸,進口國產都增加
肉品方面,整體供給量大增,進口比例節節上升,提高到25.7%。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對雞肉的需求量突然變大,不只國內生產量增加4萬1922公噸,進口量也驟增6萬3055公噸,都是十年新高,家禽肉總供給量首度超越豬肉。換算起來,每個人去年比前年多吃了4.45公斤的雞肉。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表示,近年因為販賣雞肉的餐飲業激增,「通路做很多開發,對養雞業者是好事,整體收入也會上升。」譬如有知名炸雞店一年內新開九百多家,帶動民眾消費。
白肉雞市場增加,土雞產業賠本萎縮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肉雞組組長邱時恩解說,雞肉的整體消費量確實在增加,因為雞是白肉,比紅肉健康。而去年剛開始肉雞的種原出了一些問題,導致缺少小雞、生產成本增加,雖然後來產量有趕上,但是已經拉大和進口雞肉的價差,因此貿易商趁機進口更多雞肉。
邱時恩舉例,以T8規格的雞腿來說,進口的每公斤65元,國產的每公斤就要80-90元,而在油炸或滷製的重口味烹調後,消費者難以辨別差異,炸雞店大多使用的都是進口雞肉。他也指出,雞肉增加大都是白肉雞,土雞產業反而在賠本萎縮當中。
不過李宜謙也指出,今年的雞肉進口量應該就會下滑了,因為非洲豬瘟導致豬肉短缺,國際上對雞肉需求大增、價格上漲,預估今年的進口量會回到過去的16-17萬噸左右。
參照國際,研擬更完整的糧食安全指標架構
農委會統計室鄭姓專員補充,糧食自給率雖可提供我國對進口農糧依賴的參考,但單一指標難以涵蓋糧食安全的全貌,目前農委會正在研討建立一套包涵更多面向的糧食安全指標架構。日前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結論中,就包括參考國際趨勢,納入營養、熱量、安全及價格等質量並重的糧食安全指標,以建構更完整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http://bit.ly/2pjsUBE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

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Facebook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Line 分享糧安隱憂 農地流失逾10萬公頃到Google+
2017-08-18
〔記者吳欣恬、劉力仁/台北報導〕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距離國內達到糧食安全狀態,生產農地應有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我國糧食安全政策出現隱憂!
可供糧食生產之土地使用比例
可供糧食生產之土地使用比例
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資料照)
農委會的農地使用盤整結果出爐,國內法定耕地面積約七十六萬五千多公頃,實際供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竟只剩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資料照)
實際供種植農地只剩44萬公頃
根據內政部的地籍資料,國內農地面積約二百七十八萬一千一百廿一公頃,其中農牧用地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六公頃,當中包含七十六萬五千六百五十五公頃的耕地
農委會先以地籍資料界定盤查範圍,再由掌管農林漁牧的各局處進一步清查農林漁牧生產、農用設施或灌排、休閒使用的品項、區位和面積等細節,如果是非農用,則請地方縣市政府協助查核並判定使用類型、區位及面積。
根據盤整結果,目前國內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共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一公頃,包括四十四萬零九十公頃種植農糧作物、四萬兩千一百卅一公頃為養殖魚塭,以及十七萬四千四百五十公頃的潛在可供農業使用土地。如果對比七十六萬五千六百五十五公頃耕地,流失的農地約達十萬八千公頃,推估大多變成豪華農舍、違規工廠及變相建地。另外有三萬四千三百五十六公頃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非法定農業用地,像是河川地上種西瓜等農業行為。
糧食安全屬國家安全層次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糧食安全之定義為,確保任何人於任何時間均能獲取安全而營養的食物,以維持健康生活,且不損及自然資源的生產能力、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環境的品質;我國目前糧食自給率約三十三%,依民國一○一年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一○九年要達到四十%,也有一段路要走。
農地使用最新盤整結果出爐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坦言,上述法定農地和非法定農地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距離農委會依據糧食安全換算,國內糧食生產的農地應該要有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農地盤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實際農用土地的數量是否達到足以讓台灣永續經營的農地數量,接下來要進一步了解農地流失原因,一一解決問題,最後搭配國土計畫法,劃設農業發展區,確立哪些農地須保護。


 

2017-03-11

缺水休耕有補助 農民怨杯水車薪

【羅安達 黃文垚 桃園.新竹】
水情拉警報,趁著鋒面過境,北水局這幾天,在寶二水庫、石門水庫,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儘管挹注1100萬噸原水,但水情依舊不樂觀,為此農委會日前提出休耕獎勵,希望減少用水,然而不少農民已完成整地插秧,根本無法休耕,如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而新竹的代耕業者也抱怨,休耕補助對於他們而言,恐怕也是看得到吃不到。
好不容易盼到了下雨,北部的集水區,週一到週五一共降下45.5毫米的雨量,加上一階段限水,蓄水量略為回升到47%,但北水局考慮後續水情持續嚴峻,目前也與農糧署共同研商,除了每公頃4.5萬元的休耕補助金,再加發2.5萬元節水獎勵金,等於1公頃,共補助7萬元鼓勵休耕。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 邱忠川:「那除了你可以領休耕補助費,4萬5千元以外,那這一部分的節水費用,因為一期作沒有種,所以這部分的節水費用,我們經濟部這邊,再加2萬5千元來補償。」
儘管農、水單位有意加強休耕救水情,但像是桃竹等地還是有不少農民,繼續搬著秧苗準備插秧,因為政府的補助太少,公告也太晚,根本不夠已經投下的本錢,更有農民秧都插完了,現在只能跟老天爺賭天氣。
新屋區農民 林先生:「錢全部花下去了,補助我們不夠,是不是這樣說,所以我一定要插秧,有可以收成沒可以收成我不知道,看天吃飯。」
此外對於代耕者來說,休耕補助更是一個吃不到政策,以1公頃補助7萬元來說,地主扣除1萬元費用,請代耕者進行,種植綠肥和翻土等工作,其餘的秧苗和整地的費用,只能與地主協商如何彌補,尤其代耕者的農機設備,幾乎都是貸款購買,也擔心地主若連二期,也繼續辦理休耕的話,等於全年都沒有收入,貸款壓力將讓他們喘不過氣。
代耕者 劉展維:「收割機約是330萬元,耕耘機基本一台是250萬元,基本可以用的,插秧機一般沒有施肥的約在110萬元,農機貸款政府雖然有補助,但是我的貸款期限是7年。」
面對嚴峻的水情,不管是自耕還是代耕,農民們除了希望老天幫忙,多下點雨之外,也期望農會能幫忙陳情爭取權益,讓政府單位能夠正視代耕業者的困境。


 

噴藥不安,還談食安?2016-05-09 10:58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

◎林宏燦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讓食品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特別是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經常躍登媒體版面。但是,如果蔬果農藥殘留問題是你所關心的議題,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圖:作者提供) 

關於蔬果農藥殘留問題,身為消費者,只出一張嘴謾罵非常容易,媒體也特別喜歡以聳動的字眼來報導。如果蔬果農藥殘留是食安的源頭,那麼,噴藥安全該如何提升?就是源頭管理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如何邁出、政府如何協助?檯面上看不出任何具出建設性的意見。對於農業領域所謂的專家學者來說,只能說是非戰之罪,因為在對台灣農業真實現況完全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又如何能提出相關的改善作為或方案。最終,自己的產業還是要自己救,這是我們農業從業人員的領悟與責任。

食安,還是要回到農業生產的現場。

台灣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在農業高齡化的窘境下,農民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量的農作物產出,係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分工的緣故。有人專職開農業機具整地、播種、插秧和採收,有人專司肥料的施用,至於農藥噴灑也有專門的業者可以代客服務,只要一通電話。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進行田間噴藥時,操作人員經常必須暴露在高濃度的農藥霧氣下,這些農藥會附著在衣物上,並被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所吸收,在經年累月的毒害下,這些灑施農藥從業人員健康狀況通常不出三年就會產生問題。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些人為什麼不穿著具隔離作用的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時序來到五月,晴天的中南部室外溫度高達攝氏33度以上,不用等到中午,早上8點過後戶外溫度就已經上升到30度以上,高溫下再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噴藥作業不到半公頃就等著中暑送醫。

過去曾有醫院接受政府委託對第一線的噴藥人員進行健康追蹤,發現這些人員血液中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殘留。這個行業也因噴藥器材及防護設備的簡陋,從業人員工作時泰半只能曝露在高濃度的農藥下,惡劣的環境讓人卻步,人員的流動率也高,許多噴藥人員職涯最多只有三、五年,就會因健康狀況惡化結束。

而會選擇這項工作的,通常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為了生活只能用自己的健康換取微薄的工資。等到健康出問題時,若無法找到其他的收入來源,再加上醫療負擔,原本以經不佳的經濟狀況也會跟著雪上加霜。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圖:作者提供)

所得與風險不成比例

農村農藥代噴的作業通常是一台貨車,後面車斗有水桶、加壓馬達、可收式水管和噴藥桿,一台車搭配3名作業員,一人拿著噴藥桿下田噴藥,另外兩人則是拉著噴藥的水管,避免水管落地拖壞地面的農作物。

經驗較好的人通常擔任持藥桿的工作,配合農作物高度控制噴藥桿的位置,有經驗的噴藥手不會讓噴出去的藥霧亂飄,相反的,技術較差人,作業時就像是用農藥洗澡,藥液不但無法正確噴灑在農作物上,反而還隨風向四處飛散,不但汙染環境也讓自己的身上附著滿滿的農藥。

以南部行情計算,每一分地(970平方公尺)的噴藥代工費用:水稻為180元,高莖的玉米為300元,農藥則由農民提供,一台藥車配有3名代噴人員,每天約可噴灑6公頃的農田。扣除掉管銷費用和車輛設備耗損成本,拉藥管的日薪為2100元,而噴藥手則是3600元。

但對這些代客噴藥的作業員來說,工作並不是天天有,中南部多半為水稻、玉米或花生等雜糧作物,噴藥必須配合這些作物的產期,一年之中只有6個月的時間能進行密集噴藥作業,期間如果再遇到下雨必須取消噴藥作業,等同於無薪假。而雜糧作物產期之外的時間,就只能承接零星蔬菜田區的噴藥作業,這樣的收入來源並不穩定。

一年工作180天來計算,拉藥管平均月薪為31,500元,而噴藥手則為54,000元,收入看似不錯,但這類工作型態屬於高度勞力密集,且具高度危險性,短期內賺進的豐厚收入,轉手可能只是幾年後的就醫費用。

筆者有位認識的噴藥人員就自嘲:「這個行業不是血汗,而是血尿」但為了餬口也是無可奈何?

政府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台灣農業會淪落今天這種老苦窮的局面,除了在其位者短視無能外,那些坐在冷氣房裡的農政官僚所制定的不合時宜的政策才是最大亂源。這些人坐居權力中心,對中南部農業生產現場毫無掌握,加上根本沒有實務或相關經驗,也不願坐下來與農業從業人員對話,一切只靠腦補的情況下,當然察覺不到真正的問題,擬定出來的政策也經常是狗屁不通。

台灣的農業預算只有少少1200億,其中六成多必須支應各類農業補貼和老農年金,再扣除各種雜七雜八的支出,最後能用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經費少之又少,更荒謬的是,這些錢還必須被浪費在農村塗鴉、街道美化等毫無實質意義的地方。既然農業並不是沒有預算,就必須用對地方,如同準總統的蔡英文女士所言:「每一分花費都要對得起人民 」。

所以,要讓農業擺脫「老、苦、窮」成為自立自足的產業,第一步必須先從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工作環境做起,沒有健全的勞動環境,產業不可能有競爭力。例如從農藥噴灑作業的精進做起。

農機與無人機

代客噴藥工作型態的精進並不需要高昂的費用。台灣少數大型契作型農場,例如毛豆業者,就是從國外進口專門的噴藥車使用。這類專用車輛的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噴藥的三倍,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輕鬆又安全。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專業噴藥車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圖:作者提供)

又如,近年流行的多軸型空拍機,目前亦有多家製造商將大型的多軸飛行器改為專業用途,應用在如,火災現場偵照、高壓電塔端子清洗等高危險性作業,在農藥噴灑的應用上,目前也有多軸飛行噴藥機。

例如中國各地目前已開始廣泛運用的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只需一人即可操作,一顆電池可以飛行10分鐘,並完成1.5公頃的農田噴藥作業。同樣面積,傳統的3人一組的人工噴藥作業,時間長達120分鐘。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圖:DJI官網)

這些專業噴藥機具看來所費不貲嗎?其實不盡然。毛豆使用的噴藥車每台要價180萬,而多軸噴藥飛行器每台則為40萬,很貴嗎?如果你知道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每年必須花納稅人150億搞農村彩繪、街道美化和文創小旅行,而且計畫執行時間長達10年,預計共花掉1500億,還會覺得這些專業機具價格昂貴嗎?

原本是救命錢的經費,政府卻寧願用來畫牆壁。若能將經費用來輔導、協助現行的業者改善噴藥設備,加強農業用藥和自身防護的觀念,同時也將這些從業人員納入公會,勞基法的保障範圍,每年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與追蹤,是否花得更值得?

甚至由公部門出面,在農業縣份成立代噴機具中心,並由公部門出資購買機台,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甚至協助第一線從業人員取得專業證照、納入輔導,不但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安全也是保障。農業從業人員有安全的勞動環境,消費者的食安才能在源頭管理上就得到保護。

台灣農業在「產、官、學」三界脫節甚深而且無法溝通下,造成農業政策脫離現實,農業預算揮霍浪費,同時產業發展長期積弱不振。上述戶外噴農藥的農業勞動者的現況,還只是眾多農業分工裡的一環。如今,新舊政府即將交接,我們也期待新政府在協助農業轉型、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環境上,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作者為農業從業人員)

-----------------

農地種滿鐵皮屋 六百家工廠 面臨全數夷為平地

2016-03-16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塭仔圳重劃區位處農業區,租金便宜,吸引不少小型工廠進駐,導致農地「種滿」鐵皮屋,區內約六百家工廠,一旦啟動重劃計畫,將全數夷為平地。經發局表示,已輔導業者搬遷,協助媒合產業用地。

  • 塭仔圳重劃範圍內有六百多家工廠,幾乎都是違規使用。(地政局提供)

    塭仔圳重劃範圍內有六百多家工廠,幾乎都是違規使用。(地政局提供)

經發局所認定的工廠,是廠內有人生產、進行製造加工等作業,倉庫、修車、二手車販賣、家具店等服務業不列入。據統計,目前訪查六百四十五家,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僅五家,其他都是違規使用,估計員工數約九千四百人。

經發局工業發展科股長潘守亷表示,已協助業者媒合公、私有產業土地,根據行情,農地每坪三百元至五百元,周邊產業用地每坪五百元至七百元,部分廠商反映價格太高,或距離現址太遠、空間不合用等,考量租金、區位、可負擔價位等條件,較難符合廠商需求。

潘守亷指出,市府在樹林有塊一千一百坪的產業用地,將公開招標,年租金為公告地價五%、約一○六萬元,業者可依需求興建廠房,目前十多家廠商表達進駐意願;另外,新店第一公墓正辦理遷葬作業,未來提供廠商使用。若勞工面臨轉業、職訓需求或失業問題,由勞工局協助輔導。

副議長陳文治認為,塭仔圳重劃區範圍太大,影響層面廣泛,盼市府擬定合適安置措施,延緩廠商拆遷時程,協助尋找價格相對便宜的產業用地,安置、輔導方案完備,能減少推動過程面臨阻力。

--------------------------------

我們的農地有多匱乏? 在全國區域計畫下的「農地保衛戰」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

文:潘正正(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若要一言以蔽之,介紹現行內政部於2013年10月所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就是「為了彌補國土法躺了22年也無法在立法院通過的制度性空缺,並期許將來能與國土計畫法順利接軌而誕生的政策計畫」。

回顧台灣都市計畫與區域計畫的發展歷程,早在日治時期的1936年,就頒行了「台灣都市計畫令」規劃管制市地發展,這套法規在二戰後持續沿用,直到1964年被國民政府修正公布的「都市計畫法」取代。

然而,即便10年後「區域計畫法」公告施行,區計法與其法規命令「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卻在自廢武功的「凍結現況」邏輯下,始終未能促成超越紙本存在、具地理與計畫上實質合理性之跨域計畫的誕生,也未落實使用分區對使用地編定的指導管制功能,致使非都市土地長期淪為新訂與擴大都市計畫的預備用地。

台灣國土於是長久以來只有點狀散布、互不相干的都市計畫,卻缺乏整體長遠的規劃。1993年行政院擬定「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欲以之取代區域計畫法改變此一局面,沒想到走上的卻是國土法歷代版本,因撼動龐大土地利益而飽受各方勢力杯葛的漫漫長路。

眼看就要六進六出立法院,再度因第八屆立法院任期屆滿不續審而退回。但在民間壓力如詹順貴律師和邱文彥、林淑芬、田秋堇等三位立委的強力推動下,終於在2015年12月18日,本屆立法院會期最後一天完成政黨協商,並於晚間10點15分三讀通過。

 

空間計畫體制與內容的變革

然而,即便國土計畫法通過了,實務上距相關子法與全國國土計畫、縣(市)國土計畫全面公告實施、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仍需6至7年的期程,屆時區域計畫法才會自動落日。在此之前,當初以區域計畫法為法源,卻揉合了國土計畫法草案的精神與架構的「全國區域計畫」,仍會是指導我國國土使用的最上位空間綜合計畫,而且可預見也會是未來全國國土計畫的基本雛型。

「全國區域計畫」在體制上最大的變革,是整併了此前由中央擬定的臺灣北、中、南、東等四部單一層級的區域計畫,並調整為「全國區域計畫」及「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兩個計畫層級。上位的「全國區域計畫」主要內容為土地利用基本原則,而「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則應依據全國區域計畫的指導,進行實質土地規劃。

在內容上,在歷經了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後,這部計畫首先是為具體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保全糧食自給率而進行的土地使用管制策略調整。這除了要指認「環境敏感地區」,依災害、生態、資源及景觀之不同性質,與敏感程度分訂土地使用管制原則;還要依據全國糧食安全需求,訂定農地需求總量及檢機制。

此外,當其他各部會所主管的產業、運輸、公共設施、觀光遊憩及環境保護的部門計劃,涉及土地使用或空間區位時,也必須被拉進「全國區域計畫」這個平台,提出其發展策略作為區域性部門計畫被審議,例如近期輿論沸沸揚揚的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化政策就是重點之一。

一葉知秋的農地悲歌

聽起來很是理想的計畫方向,又從去年初積極起跑檢討修正案召開公聽會,並由區域計畫委員會組成專案小組,分別對不同的計畫範疇,開始進行歷時一年半的審議。

其中,環境敏感區小組的區委們,為了保留台灣珍貴的農地資源,一致同意了地球公民和農陣將農一改列一級環境敏感區的提案;更要求區委會大會應針對農二及農四列入二級敏感區進行討論。台灣的農地似乎就要被較好地守護了。

然而時序才入秋,9月4日先是「農業用地農舍興建辦法」修正案,在內政部不願與農委會會銜公告原草案的情況下,不再要求買方的農民身分而以閹割版的形式公告,後來竟還被18名立委以於法無據的「備查改審查」手段凍結。

9月7日經濟部則公告了「特定地區整體/個別變更編定為丁種建築用地興辦事業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為包括位於特定農業區上的部分農地違規工廠就地合法化開了大門;到了10月區委會的第364次大會,農委會不但反對把農二、農四列為環境敏感區,甚至想推翻之前小組會議所有委員一致同意通過的,將農一調整為一級環境敏感區的決議。

我們的農地有多匱乏?

依據農委會自身也一再引用,2011年委託的研究計畫「估算我國潛在糧食自給率及最低糧食需求之研究」之模擬結果,評估在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假設每人每日基本熱量(2,000大卡)需求下,農地以熱量效率最大化之利用,農地面積需求為74到81萬公頃。

然而,在盤點台灣目前農地現況時,農委會卻罔顧同年度主計處內政統計年報中,平地非都農牧用地實質面積只剩44.6萬公頃的現實,硬將都市計畫農業區與總面積25萬公頃的山坡地農牧用地,也灌水計入了要用來做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預備用地,宣稱「農一、農二、農四加總已達79萬公頃」。

試問,縱使不追究都市農業區被轉用的比例,山坡地農牧用地的與平地的生產效能會是一樣的嗎?更不用說台灣脆弱的地質在現今極端氣候帶來的延時強降雨下,到底還有多少比例能是宜農地而不會造成山坡地土砂災害?

此外,中研院2012年「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還指出,近年來台灣的可耕地即便地目未變,仍以每年4千公頃的面積在減少,10年內光被用於興建住宅與農舍的就有1萬7千公頃,相當於15個臺北市信義區。而全台農地除普遍穿孔、破碎,上頭更佇立了6到8萬間日夜汙染我們農地與地下水的違章工廠,行政院跟經濟部卻除了讓其中屬低汙染事業者就地合法,再無其他對策。

暴露的危機,卻也是轉機

然而這一切過去隱身於各部會權責範圍的問題與價值衝突,正是因為全國區域計畫這個平台的存在,才開始清楚地被凸顯;也是有逐漸向公民開放的區委會,也才有了我們能夠去捍衛農地、影響違章工廠輔導政策的戰場。

空間綜合計畫的邏輯,就是基於地質、區位、人口、產業等土地的主觀與客觀現狀、條件,去規劃合理的使用分區,以及相應的土地使用管制。這涉及了兩個層面:現況的確認、以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想像。這兩個課題雖然需要專業的調查研究,但也同時都需要公眾的參與。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參與管道的存在只是實踐公民參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如何促成共識的達成、爭議的解決,增強決策正當性、提升民眾公共事務的認知與社會的信任,需要的都不只政府,更要公民的自我培力,才能落實。

尤其在國土計畫法背負著各界深切期待而通過的現在,民間更應以積極的參與,去敦促我國上位空間計畫確實發揮策略發展與協調各部門計劃的平台功能,為將來國土計畫法的落實墊下紮實基礎。請大家一起來了解全國區域計畫與將來的國土計畫,將體制改變的危機和利基傳遞出去。

------------------------------------

這時候我們該學學韓國:要抗議休耕請像韓國一樣「認真」吃米

12.6k
2015/01/11 09:00:00 發表於 | 社會 • 職場

文:baylin(曾在國外油品業當台勞,擅長農業廢棄物重新利用科技,家中世代務農,曾經回鄉當過農民。)

我曾經是個農民
我曾經是一位短暫的農民,照片中的山谷,是我們家耕作了17年的地方,17年的耕作時間,是一個貧苦勉強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也是許多農民面對的困境,只能維持溫飽。17年的時間,見識到許多叔叔伯伯抱持著希望進來耕作,然後賠光所有錢離開甚至是負債跑路。

當年耕作時,附近田地唯一跟我同樣年紀的年輕人,他跟我同時回到家裡幫忙耕種,過了一年他並沒有像我一樣選擇了離開,他選擇待在山上,在前年底的一個夜裡,他吞了農藥,選擇永遠待在那裡。

他不是第一個我認識的人之中第一個吞農藥自殺的人。農業就是一個這樣真實與殘酷的環境,跟上班是不一樣的,毎一個耕作的農民,毎一年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創業家,從土地租賃、肥培管理、種苗、耕地、田間管理、收成等,都必須不斷的把資金投入。開始收成的時候,整個產銷又是一個殘酷的狀況,跟你毎天上班毎個月一定會有收入進來不一樣,有可能最後沒有任何收入,還賠上本金。

曾經一天寄了20箱特優級的青椒去台北一市拍賣市場,那天送去之前還曾經查過前天特優一公斤大約是13元,一箱20公斤,一個箱子的錢22元,農會運到台北一市的運費要40元,農會收3%的管理費,拍賣市場收2.3%的管理費,我一箱的成本是62元加上拍賣價5.3%的管理費,結果這20箱特優級的青椒全部被打成良級,一公斤只有2元,一箱扣掉管理費只能拿回38元,扣掉農會先墊的運費,還要再貼農會40元,花了半天的時間剪了20箱,再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運到農會,最後換來的是拿不回一毛錢,再貼40元給農會。還好這種事只發生一次,就當是被搞鬼了,隔天一樣的品質價錢就很正常了,這就是農業,殘酷而無情。

你知道種一甲稻米能夠賺多少錢嗎?
最近因為缺水,休耕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人跑出來抨擊休耕政策,台灣的實際狀況究竟是怎樣呢?

2011年農委會的耕地統計約為808,293公頃, 但根據最新2013年底的資料統計是799,830公頃(2014年還沒完成),已經少了8,000公頃,也可以看到一年就少了8000公頃的土地。

這全部的土地分為四個區塊,旱作,一期稻作,二期稻作,兩期作田。明年第一階段停水,影響的是兩期作田跟一期稻作共275,093公頃,休耕4.1萬公頃約15%的比例。

種1甲稻米西部約可產出濕穀6噸到7.2噸的產量,農民稻米的產量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產量大,則肥料費提高,風險提高。風險就是收成前如果下雨,產量越多越容易倒伏,所以農民會利用肥培管理控制稻米產出量,通常習慣控制在1甲地6噸左右的收成量,避免過重如易發生倒伏,倒伏真的很慘,對產量的影響很大,又難收成。為了增加一點產量而冒著倒伏的風險,對農民而言並不划算,能順利收成比較實在。

倒伏的情況
倒伏的情況

每公噸濕穀價錢約為17,000元左右,如果以1甲10,000斤,6噸的產量來看,每甲產值約為102,000元。水稻種植成本,一甲7,000元,耕地一次4,500元,要粗耕跟細耕至少要耕兩次,所以4,500x2=9,000,肥料農藥8,000元,總計24,000元,不算人力與地租的收益為約為78,000元。(2014年雲林二期稻作,每百斤價格為1,020,轉換為公斤,價格依各地情況會稍微變動)

補助翻耕和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1公頃=1.031甲),這85,000元還需要扣掉翻耕跟種植綠肥的費用,就是等於跟你說,你不要種了我直接給你錢,你收了錢還可以去打零工,可以補貼一些收入,如果你找的到的話。

至於那種跟人家租地,拿不到補助的,照理講也可以不用給人家土地租金阿?有那種地主拿租金又拿補助的道理嗎?那這些耕種的農民又不滿什麼呢?

我本來也存在這種迷思,但前陣子去外面參加一個研習,剛好認識了一個在桃園和三峽種稻的農友,而之前參加農業課程認識的一位在蘆竹種稻米的農友剛好也有參加,就跟他們聊聊今年休耕的影響。

這位三峽種植稻米的農友,他種植的面積約為8.5甲,1.5甲是自有土地,7甲是別人租給他耕作的土地。他2014年1期的稻作收購價為100斤840元,2期的稻作為100斤1040元。

2014年1期因為盛產,米價被砍的相當淒慘,100斤連1000元都不到,盛產只會苦了農民而便宜盤商,民眾會因為盛產而買到更便宜的米價嗎?

我做了他的產銷分析,如果每甲每期有10,000斤的收成,毎甲種植成本為24,000元,

1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8.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8.4-24,000x8.5=510,000元。

2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10.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10.4-24,000x8.5=680,000元。

1年8.5甲地總收益為1,190,000元,這些收益尚未扣除地租跟人力成本。

通常1甲地的租金一期約為40,000~45,000元,兩期需乘以二,扣除了7甲的租金(560,000~630,000元),剩下是630,000~560,000元。

我們家在棄農之前是菜農,以前都固定要給地主租金,這是一個固定的成本。於是問了他地租的問題,才發現原來他並沒有給地主租金,附近耕種稻米的年輕人不多,地主又不希望土地荒廢,因為他有在耕作,加上地主都是認識的長輩,於是就讓他免費的租用地,免收地租,讓他繼續耕作土地。

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種方式稱為無償耕作,原來是有這種獨特的制度,讓一般農民還可以溫飽,但如果回歸到正常土地要租金的機制,那麼公糧價的稻農收入就少了許多。

今年休耕補助1公頃的田地,補助翻耕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這還要翻耕種綠肥等於是告訴農友1期你不要耕作了,我直接把收入補助給你,雖然比你種一期少了一些,但至少你一期不用工作。

只有一兩甲土地並且種植稻米的農民,大概也是做健康的居多,如果要養家庭,靠那一兩甲的土地,1甲1期約80,000的營收,2期收成的量又比較少,這樣的收入,相對生活的有點辛苦。

所以對於自己耕種,而且米糧繳給公糧或是糧商用低價收購的小戶農民而言,休耕的影響的確不大。

但對於桃園地區接近4成的無償耕作的農民或是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他們的影響就很大了,因為他們是無償耕作或者是由政府補助地租(請參考小地主大佃農制度),所以自然沒有繳地租,也不是實際土地的持有者,有補助的時候,錢給他們也很奇怪阿?

今天地主給你免費的地或者是遠低於市價的價格提供給你耕作,這是一種幫助,當今天有補助可以拿的時候,這些錢本來就是地主的,如果這些錢是給了無償耕作的農民,地主如果要求這筆補助款,農民不肯給地主,這樣地主當然會不滿,也可以要求把地收回,這樣長期來看,損失的還是實際耕作的人。當地主要求拿到這筆補助的時候,如果是你無償耕作的農友,你會堅持這筆錢是你應該拿的?還是這筆錢應該是地主的呢?

所以農委會出來說,錢一定是給實際耕作者,不是給地主。但如果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樣子,你覺得錢就算給了實際耕作者,但最後錢會在誰那邊呢?

更何況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作,農委會只能把錢給地主,你覺得有那種我給你地耕種,現在有補助了,錢到我戶頭,我還要把錢拿出來給你的道理嗎?

為什麼會有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做呢?因為農地種植雖然不好賺,但賣掉就不一樣了,不過因為有375減租條例第20條:耕地租約於租期屆滿時,除出租人依本條例收回自耕外,如承租人願繼續承租者,應續訂租約。所以為了怕打了契約未來土地無法收回做其他使用,所以不打契約用口頭協定的方式,對地主比較有利。

如果不休耕,轉種雜糧作物只補助39,000元,也就是如果地主要拿補助的85,000元,那麼你還是要貼46,000元給地主(目前已經提高雜糧轉作補助,補助金額依照轉作的作物而變化)。而且雜糧不是你想種就能種,如果當地農會不能提供相關的農機具,你也可能面臨無法收成的狀況,總不可能你種綠豆,收成的時候去田裡慢慢採吧?當然是用大型的農機具車過去就完成收成,而且雜糧收益也不高,因此轉作的意願也非常的低。

此外稻米的田地會留有硬磐層,讓水留住,但大多的雜糧是不需要的,雜糧作物不需要那麼多的水分,如果硬磐層存在,一下大雨,很容易造成雜糧作物的死亡。如果轉作雜糧破壞了硬磐層,那麼要再耕做水稻,就需要時間等待硬磐層的恢復,因此水稻與雜糧的轉作,應該看成是一個長期三至五年的連續輔導政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年期的短期政策。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這位農友就是看到未來的情況只會惡化不會好轉,所以出來學習,學習如何轉型。他也清楚目前的方式,是建立在長輩的支援,但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因此他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他能種稻求得溫飽,養活一個家庭並不單只是建立在他認真的工作上面,而是建立在土地不用租金,才讓他有過的去的收入。

如今風險發生了,旱災來了,要休耕了,他今年的收入只有1.5甲的休耕補助,算起來有127500元,這樣要怎麼養活一個家庭呢?他要去打零工,那麼2期開始的時候,他就要回去耕作了,這樣他能找到什麼好一點的工作維持家庭呢?

台灣農業競爭力在哪?
2010年的資料,荷蘭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 的 1.9%,農產業就業人數占其總就業人數的2%,農產品(含加工)出口占其總出口的 17%。

臺灣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的1.6%,農產業就業人數約占總就業人數的5%,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1%。

這就是台灣農業,既弱勢又無國際競爭力。

因此當旱災來的時候,水自然是給科學園區或工業區使用,因為產值更高,所以這次休耕的土地以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為主,這種情況不會只有這一次,未來也會繼續發生。

這位農友了解到這是一個趨勢,所以這位農友出來尋求協助,希望能用他1.5甲的田地,養活他的家庭。不進步就是被淘汰,變成棄農,像我的家人一樣成為棄農,離開農業,在各個工地之間飄泊。

但他能得到什麼協助呢?是否能幫助他用這1.5甲的田地在農產業活下去?

他不一定要做一個稻農,他只是尋求在農業中得到一個可以維持一個家庭的工作,只是這條路,對於許多的農友而言,都相當艱辛。

另一位在蘆竹種稻的農友,他就是一個專業的稻農,他種植的面積目前有30甲,而且他並不是一般的稻農,他是屬於回鄉的青年農民,他有自己的碾米廠,也收購附近農民的稻米,他有自有的稻米品牌,依照米的等級不同分品牌銷售。

他最好的米1公斤150元,最低等的米1公斤也有60元。也是因為認識他,吃到他最好等級的米,我才開始漸漸踏入了解米的領域,從小到大吃了許多米,但卻沒有學到什麼是好的米,米的特性,米要怎樣才會好吃。是認識了他,我才了解原來台灣的米,在於許多農民的鑽研之下,有許多不同的口感與風味。

所以他們才要走出傳統的行銷機制,傳統的行銷機制要的是量還有便宜,怎麼會管你米種的好或是壞?稻米好不好吃不能只看碎米率,碎米率低當然是比較好吃,但一樣都是1等米的時候,米種跟環境的差異,種出來的口感跟風味當然是不同。

如同高雄145號珍珠米,一定要在東部的環境,東部的水質才種的出那樣的風味,在西部環境種的珍珠米,風味就不如東部。而桃園三號新香米,反而適合種植在桃園地區,新香米的稻桿較粗壯,耐得住東北季風的侵襲,對於惡劣環境的耐受力也比較高,新香米是正台系血統的芋香米,但也有賞味期短的缺點。

他並不是一般1斤10元,1公斤16元賣給碾米廠或農會的農民,他是垂直整合1級生產、2級加工、3級行銷的小型農企業,走了多年的品牌,走出自己的銷售市場,因此他根本不需要無償耕作。他的收益足夠支付地租,這才是一個正常可以生存的農產業,而不是在獨特的制度下勉強生存。

這樣的農企業,不就是我們一直希望支持的農企業嗎?

個人農民是不會有國際競爭力的,只有農企業才會有國際競爭力,才能創造出口,創造新的產值。

這次的休耕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因為他還有農機具的貸款,碾米廠的貸款,在品牌還經營的這麼艱辛的時候,要求休耕,他的品牌還能否繼續經營,他能不能撐過今年一期,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休耕到底影響了哪些人

綜合以上,可以將休耕影響區分成3種。

自行耕種的農民,休耕補助對他的影響最小。
無償耕種的農民,休耕讓他失業,也難以取得補助,沒有工作,需要打零工過日子,有家庭的壓力。
產業化的農民,他根本不在意休耕補助,休耕讓他沒有辦法生產,龐大的貸款資金壓力壓著,有破產的壓力。
缺水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也必然會越來越嚴重,但農業真的只有補助這條路可以走嗎?只能要求協商各部會把錢拿出來,補貼休耕的農民嗎?

農業的政策需要的是管理、控制與協調。

已經農產業化的農企業跟稻米生產合作社,他們所生產的雖然是稻米,但跟那種接近公糧價的稻米是不同的。經過了細心的種植,良好的加工,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稻米,也讓所屬的農民得到該有的利潤,他們真的有休耕的必要性嗎?

而至於依靠無償耕作得以生存的農民與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這本來就不該讓這個產業是這種模式生存,農委會可以拿出什麼樣的政策去解決這些問題嗎?

這些無償耕作的農民,有許多也是因為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返鄉的青年,農委會又怎麼輔導農民轉型呢?

補助是一條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一個最懶惰的方式,顯示了農委會身為主管機關,卻無力面對不同的情況作控管,而只用了一種的方式去處理了全部的型態。這就是一個缺少規劃、管控能力的政府,我們的農業競爭力自然很弱。

台灣稻米真正的問題
灣稻米真正的問題是人均食用量太低。

2013年只有人均稻米食用量為46公斤(這包含加工品),麵粉食用量為37公斤,台灣自產的麵粉量不到需求的1%。

日本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1.4公斤,韓國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7.9公斤。

台灣是3穫區,實質2穫區,日本是1穫區,韓國是1穫區,結果產量最少的國家吃米吃最多,產量最多的吃最少。

用46公斤乘上23,00萬人,照台灣的需求一年只有105.8萬噸稻米的需求,反推65~70%的精米率(從濕稻到白米),約需要151.14~162.76萬噸的濕稻。

假設以最低產量毎甲6噸來看,一年一二期只需要25.19~27.12萬甲的水稻,2013年共種植了39.65萬甲的水稻(2014資料未統計完成,只能以2013估計),就算2015年一期少了4.1萬甲,以2013年的一期稻作耕作量來推估,至少還有30萬甲的種植,生產還是遠大過於需求。

這些需求消耗還必須加上每年進口的14萬噸的進口米,這些米耗掉了大量米製品的消耗,可估算為2萬甲的生產,就算2015年減產15%,稻米的供應還是超過約5~7萬甲的產量,過多的稻米供應,對稻米產業真的好嗎?

現階段公糧倉庫內的存量已經高達87萬公噸了,而因為WTO的關係,毎年需要開放14萬噸的進口稻米,有65%是進公糧倉庫,35%是釋出交給糧商競標。這些稻米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是不會讓民眾吃到,因為會進公糧倉儲放三年,再打為飼料或加工用,民眾是不可能直接食用。(至於為什麼會有混米事件,就不再討論了。)

稻米生產過剩,公糧爆倉,這就是稻米的現況。

那麼我們比日本、韓國少掉的米食用量跑去哪裡了呢?

根據農糧署的調查,目前國人平均每年消費37公斤麵粉,在這需求量之中,食用以麵粉做為主材料的麵包比例逐年升高。國內出現各種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等各式麵包店,麵包變成未來的主流一點也不以為過。

但這些麵包真的是好的食物嗎?能夠加入麵包裡面的添加物隨隨便便就超過20種以上:氫化植物油(高反式脂肪的酥油)、改良劑、益麵劑、蛋白粉、蛋黃粉、乳化劑、蓬鬆粉、小蘇打粉、強筋劑、防腐劑、保色劑、丙酸鈣、磷酸鹽、人工甘味劑、糖精、抗黴劑等,究竟加了多少種類的合法添加劑,除了烘焙食品廠商的高級研究人員以外,沒人可以知道。

透過這些合法的添加物,讓業者降低成本,以市場覺得合理但實際卻不合理的價格,讓消費者購買他能夠負擔的價格的麵包,看似互蒙其利,但消費者才是輸家,就有如豬油事件一樣。(相關文章:看看日本,台灣的豬油標準為什麼那麼低?)

許多慢性病的成因,例如:心臟病、腎臟病、高血壓、脂肪肝等,都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精緻的麵粉製品取代米製食品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主食,食米量就大幅減少了。

農業產值占5%,製造業產值占36%,服務業產值占59%。

農業用水占71%,生活用水占20%,工業用水占9%。

那麼農業用水真的不能動嗎?真的不能減少15%稻米的生產嗎?如果要減少稻米生產,是不是能有效的機制輔導與管控呢?不能處理過量生產的問題,不斷的讓生產遠大於需求對稻米產業才是更大的傷害。

要抗議請認真吃米,將你的食米量提升到跟韓國一樣高,一年就需要37.28~40.13萬甲 的土地生產稻米,這樣休耕才影響到糧食自給。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多吃一點台灣優良好米,多花一點時間了解米的文化,了解晶瑩剔透帶有芋香味賞味期短的桃園新香米,了解飯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特性黏彈性特佳高雄145號珍珠米,了解米粒短圓飽滿,晶瑩剔透,黏彈性頗佳,具有芋頭之香味的益全香米,了解台灣本產米的價值,增加對他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你一邊上網抗議休耕,一邊喝著星巴克的咖啡,一邊吃著外國來的杜蘭小麥做成的義大利麵,一邊吃著用外來麵粉做的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再抗議糧食自有率不足,這不是很有趣嗎?

---------------------------------

1分地喊到500萬 小農串連救農地

中時電子報作者林宏聰、郭韋綺╱高雄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12月27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林宏聰、郭韋綺╱高雄報導】
近年來高雄地區有不少年輕人返鄉務農,體驗土地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但農地價格節節飆漲,讓多數小農民望地興嘆,更有年輕農民串連發起搶救農地運動,在臉書平台上分享租地、購地資訊,同時也互相交流施肥、除蟲經驗,分享獨門武功、配方,希望這一代也能永續經營農地。
28歲楊日偉原本是六龜寶來的泛舟導遊,八八風災後被迫轉業,回到家鄉美濃跟父母經營水果行,6年前以女兒名字在網路上成立「淇寶貝」賣場,幫忙小農賣橙蜜香番茄,後來自己也投入栽種,沒想到第1年慘賠將近30萬元,幸好在其他小農協助下,第2年起才成功豐收。
失敗經驗讓楊日偉知道務農不能單打獨鬥,除了每年固定與7位小農契作澄蜜香番茄,也號召年紀相仿、對土地充滿熱情的10位同伴,同時經營網路、實體通路,年銷售額高達500萬元。儘管已獲初步成功,但他卻感嘆說:「我現在種植面積2甲多,只有2分地是自己的,因為根本買不起!」他表示,父親那代1分美濃農地賣60至100萬元,現在被炒作到200萬元起跳,最貴喊到500萬,年輕人「想務農只能用租的!」
同樣狀況也在燕巢種植珍珠芭樂的林朝陽身上。1年前他從台北返鄉務農,光找地就花大半年,尋地過程驚訝發現農地炒作嚴重,「20年前燕巢1分農地不過百來萬元,現在喊到4、500萬元,地點好動輒上千萬元!」
更令他震驚的是,現在買農地都不是真正想務農的人,而是在農地上把農舍蓋成民宿、豪華農舍開觀光休閒農園,根本沒實際生產。
為讓年輕農民可以找到土地耕作,林朝陽今年7月在臉書成立「燕巢農地非營利租售網+農業技術交流」非營利性租售社團,讓想務農的人找到合適土地,社團不介入租賃或買賣契約,更不抽取費用,但建商、仲介騷擾就踢出社團,貫徹農地農用理念。
楊日偉認為,年輕農民大都僅能租用農地,但原地主往往已向政府申請轉作補助金,承租者無法隨心所欲經營,限制很多。如果地主賣地,年輕農民還得被迫另覓土地。
友信不動產經理蘇俊旭分析,奢侈稅上路後,不少人資金熱錢轉而投資農地,農地交易也炙手可熱,儘管日前通過農舍修法,蓋農舍需具備農民資格,確實可能讓投資者打退堂鼓,但效用恐怕只是短暫。

農地農用 黑道亂弄

想深入研究這個議題的朋友,請跟我一起宣讀不自殺宣言:「本人樂觀開朗,身體健康,無任何使我困擾之慢性病或心理疾病,故絕不可能做出任何看似自殺之行為。...(下略)」
作者:文青別鬼扯2015-11-14 14:37

文青別鬼扯

這該算是五天前的新聞了,但不知為何,鬼王今天才看到。可能是因為最近太忙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整天都思春,想著要幫大腸妹四處尋覓酥脆的地瓜球吧。

回歸正題。這新聞說啥呢?簡單來說,就是有不肖商人向農民承租農地後,先盜挖農地土方,轉賣賺一筆。當農地出現一個大洞、大窟壟後,再將此當作廢棄物回填場,供人傾倒廢棄物,然後再賺一筆。簡單來說,這樣一來一往後,這塊田地就廢了。大家必定會問:

Q1:為何可以這樣挖?為何農民願意把農地出租給這些業者?
A1:這些人用的都是「農地改良」的名義。他們當然都跟農民談好了,通常會出具「本人OOO被授權代理地主XXX農地填土全部事宜,如有造成違規罰金,由本人全權負責」的證明。

Q2:這樣亂搞之後呢?
A2:這樣亂搞之後,地方基層人員去查核是否按照規定,是否「農地農用」時,就會遭受很大的阻力。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警方查獲屏東市建國路國有地遭回填爐石及脫硫渣。接著一天後,高雄旗山又一起租農地、盜挖土方販賣、再回填不明物的案子...。(記者黃旭磊翻攝)

Q3:什麼樣的阻力
A3:阿呆啊,當然是民意代表和黑道的關說壓力啊。如果被查到違規、不法,就得罰款,或繳納地價增值稅。

Q4:所以呢?
A4:所以這是近五年來全台許多地區農地出現的怪現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地方民意代表與基層人員勾結的情況,然後政風單位去查,把所有的公文都調走了,然後還查不出所以然。

Q5:然後呢?
Q5:然後這事情鮮少被關注,但一些負責稽查的第一線人員,時常面臨巨大的壓力。相較於大家關注的農舍問題,其實農地濫挖亂填的嚴重性,不知高上幾百倍。

然而,鬼王對此議題還不甚明瞭,還希望熟知此現象的鬼友們上來多發言。記得發言時,也先發表個不自殺聲明比較好。

苗栗水源區違法開發 地主再犯開罰

記者張裕珍/三灣報導

苗栗縣三灣鄉永和山水庫入水口一處私有地疑濫墾、濫伐,縣府開罰10萬元後,地主仍持續開發並在坡地蓋房,縣府等單位昨天會勘認定違法,將再裁罰10萬元到150萬元,地主解釋正申請休閒農場,僅砍掉雜樹並未濫墾、濫伐。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

永和山水庫周圍為水源保護區,未經許可不得開發,但三灣鄉永和村一處私有地經水庫管理人員發現疑似濫墾、濫伐,自來水公司第三區管理處副理謝張浩說,因擔心濫墾、濫伐影響水質,向縣府舉報多次卻未改善,連居民也看不下去,反倒質疑水公司未處理。

縣府水利城鄉處、農業處、工商發展處及三灣鄉公所等單位昨天現勘,發現這處私有地疑持續開發,不僅坡地開闢道路、樹木被砍伐,入口處還有兩棟鋼架搭建的房舍。

水利城鄉處科長李瑞隆說,5月現勘時確認地主違法在坡地拓寬道路,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移請環保局行政裁罰,昨天又發現地主新增土路、蓋起房舍,全都未合法申請。

縣環保局秘書潘志明表示,地主濫墾、濫伐,未經合法申請水土保持等相關許可,依照飲用水管理條例裁罰10萬元並要求改善,地主再度違法,將再裁罰10萬到150萬元。

水庫管理人員表示,永和山水庫為民生用水,不許汙染,若不嚴懲遏止濫墾、濫伐,水庫恐怕會完蛋。

鬆綁農地使用 農委會遭民團抗議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內政部營建署15日審議「全國區域計畫」農地政策修訂案,農委會提議將農1、農2、農4劃為第2級而不是第1級敏感區遭反彈。(中央社)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台灣農地分成農1、農2、農3、農4四級,內政部營建署15日審議「全國區域計畫」農地政策修訂案,農委會提議將農1、農2、農4劃為第2級而不是第1級敏感區遭反彈。環團會前以行動劇「農地的眼淚」抗議農委會大幅放寬農地開發限制,甚至高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下台。不過,會議中由於農委會與民團缺乏共識,內政部區委會最後決議,保留議題,待農委會研擬出權衡辦法後,再送交大會討論。

納入第1級環境敏感區的農地,不可任意申請設施、土地變更轉為工業區,或搭建需有建築執照的禽畜舍,第2級環境敏感區則是只要符合相關法規都可以申請土地變更。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陳平軒指出,農地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既然要保護農地就要用最高強度的管制措施,列入1級環境敏感區,讓農1、農2和農4都能優先作為糧食生產。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表示,3年來農地從78萬公頃增加到79萬公頃,只增加0.78%,不到1萬公頃,全國遭破壞農地占16%,至少約7萬公頃,農地管理政策應該趕快訂出來。

彰化醫療界聯盟總幹事黃秋鳳說,農舍與未登記工廠非常猖獗,102年以後取得使用執照的農舍,高達75.92%違規使用。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則指出,農地旁蓋別墅或小型工廠,灌排都沒分離農民把被汙染的灌溉水拿來灌溉水稻田,「每個人都吃到了」,此外,台灣的農地幾乎不再耕作,包括台糖優良土地已變成工業區。◇

以保育地役權保護農地

推文到plurk
2015-09-14 06:00
◎ 楊重信
台灣耕地自一九七七年起逐年減少,一九七七至二○一三年期間共減少十二.三萬公頃,年減三四一六公頃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水田於一九六七至二○一三年間從五十三.七六萬公頃減為三十九.六五萬公頃,年減三○六七公頃。水田是最優良之農地,其快速流失是台灣糧食安全之警訊。二○○○年農發條例修正後,開放自然人買賣農地、細分農地及興建農舍,逐漸破壞農業生產環境,更是令人擔憂。
台灣之農地保護是採用「命令與控制」式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手段,嚴格管制農地用途與轉用;但是管制的結果是水田大量流失,生產環境被破壞,顯示這不是一個有效的保護農地工具。
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遊憩及開放空間之功能。以分區管制保護農地,其實就是限制農地發展,以維護農地的公益機能。依現行法令規定,以分區管制保護農地,除非是有構成特別犧牲,否則不給予補償,此顯然對地主「不公平」。爰此,建議引進美國已行之有年的「保育地役權(Conservation Easement,以下簡稱為CE)」以保護農地並合理補償地主。
CE是一種限制特定土地使用,以實現保育目的之役權。它的運作模式是:地主自願捐贈或出售土地發展權給保育機構,並與保育機構簽訂CE契約;保育機構取得土地發展權後終結其用途,並負責監測與監督CE條款之實施。以CE保護台灣農地時,建議:一、以第一類及第二類農地(優良農地)為實施範圍,並先選一農業縣試辦;二、先以政府為保育機構,然後輔導成立土地信託機構或非營利保育機構;三、讓地主自願申請參加CE方案,並選擇捐贈或出售發展權,發展權轉移時即與保育機構簽訂CE契約;四、提供節稅誘因,以鼓勵地主捐贈發展權;五、保育機構購買發展權之優先順序,除考慮農地生產力、環境與連續性外,以出價占公告土地現值之比率愈低者,愈為優先;六、設置CE基金,資金來源包括:預算撥入、土地稅收入之提撥、農業發展基金與平均地權基金之提撥、發行保育公債、發行保育彩券等。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章定煊:不護農地,高糧價或將重創台灣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

台灣低糧食自給率讓國際糧價直撲台灣

讀書的時候修了一門土地問題研究的課,當時林英彥教授花了很多時間帶我們讀了許多中國大陸的農業問題的論文。當時差不多在西元2000年左右,大陸已經走改革開放一小段時間。當然在這過程,中國大陸面臨大量的農地流失,轉作工業或商業用途。那時候中國大陸非常多的學者就開始提出警告,糧食問題是中國大陸的相當重要的國家安全問題,必須保持足夠的耕地數量。不然以中國大陸的人口之眾,糧食生產若不夠中國大陸內需,國際糧食市場很難找到足夠糧食補足這麼大的缺口;就算在國際糧食市場找到足夠的糧食,也會對國際糧食市場的價格產生重大衝擊,造成民眾極大的不滿。

那時中國大陸學者提出許多政策,比如說「開一畝墾一畝」「土地儲備制」等等。後來我並沒有追蹤大陸這些政策有沒有實現,而且以目前公布數據來看,中國大陸在糧食產量的部分它還是達到標準並且超標。我們參考圖1,1949年後大陸人均糧食產量(糧食產量/人口數)的變化,目前人均糧食的消耗量應該超過300公斤稱為足夠。中國大陸在1977後就逐漸脫離糧荒的問題,生活得到基本的溫飽。中國大陸在1998之後可能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讓人均糧食產量快速滑落,但是2003年之後就直線上升,2012已經達到435公斤。雖說中國大陸目前40%的耕地嚴重退化,20%的耕地遭受嚴重污染,未來是否能保持在這個水準就很難說了,起碼中國大陸政府當局把糧食生產與保護耕地當作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看待。

圖1:中國大陸人均糧食產量趨勢圖

休耕/耕地之減少主要來自水田之流失/農地具有生產、生態、景觀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歷年糧食總覽,本文作者自行製圖(點圖看完整互動圖表)

 

我們反觀台灣,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是多少呢?以農委會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才33%;如果以產量來計算,人均糧食產量才100 公斤左右。當然這個數字的詮釋方式,並不能解釋台灣人民不得溫飽。而是台灣超過三分之二的食物必須仰賴外來進口。即使糧食自給率如此之低,台灣對於耕地的破壞,卻是越演越烈。需要工業用地、住宅用地、商業用地都是毫不留情的徵用農地;剩餘的農地飽遭違章工廠、別墅農舍、民宿、工業污染……的破壞。隨著全球氣候異常、開發破壞與新興經濟體興起後糧食需求增加………,國際日益高昂的糧食價格就一分不少的衝擊台灣所有住民的生活。

國內目前大多數的民怨似乎比較集中於房價之上,主要原因大概是房價背後隱含著財富重分配,比較容易得到關注;對於大家每日必須面對的食物價格似乎就是默默的接受了,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台灣錯誤農地政策的後果。我們食物價格到底上升多嚴重。2000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總指數為88.71,到了2015年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總指數為104.38,上升幅度才17.66%;而同期間國內食物類消費者物價指從78.90上升到114.35,上升幅度高達44.93%。食物類的物價上漲幅度遠超過其他的消費品。更不要說這個數字已經是政府刻意控制國內生產農產價格的結果,如果單看外進口食品價格,奶粉、麵粉……上漲的幅度早就到了民眾難以接受的程度。

米貴傷民與穀賤傷農竟同時在台灣出現

這些年來國內食物價格節節高漲,光是一碗滷肉飯的價格飆漲,都可以上新聞了。民眾深受米貴傷民的痛苦,在這種情況農民的收益就增加了嗎?在貿易自由化的大旗下,平常我們政府就放任國外越南米、泰國米等低價米傾銷台灣,農民在穀賤傷農的情況下,只好以保證收購價格讓政府收購,甚至選擇休耕。等到國際米價大漲,政府無力控制進口食物價格情況下,就拿國內米價開刀,將過去收購的米大量標售壓低市場價格。所以台灣農民永遠是貿易自由化加上物價平穩兩手政策的犧牲品。

在這種策略之下,無論糧食市場行情好壞,農民都是只能賺取基本的報酬率。在土地炒作者頻頻招手之下,農民離農的誘因越來越高,我們的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高米價低穀價的惡性循環越演越烈。這除了帶來貧富不均與社會動盪的後果(中低所得者,食物類消費佔所得比較高),如果國際糧食市場的趨勢不改變,我們經濟成長的果實越來越被高漲的進口食物價格所侵蝕。

我們傳統犧牲農業部門以扶植幫助工業部門成長的策略,真的值得深切的檢討。我們政府必須更努力的貫徹農地農用,避免濫徵農地搞不切實際的開發案,如此才是台灣永續經營之道。看到中國大陸連續八年的糧食生產正成長,我們農委會真的需要加把勁。


國土法衝擊大 張麗善喊價:農地每公頃每年補助40萬
國土法衝擊大 張麗善喊價:農地每公頃每年補助40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5HHde
針對國土計畫法農業用地,農民奉獻土地來迎合所有糧食自給率,雲林縣長張麗善特別犧牲須有特別補償,建議中央農地每公頃每年應補助40萬元。(記者黃淑莉攝)
2024/05/29 16:42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國土計畫法預計明年上路,針對國土功能分區劃設最近引起各縣市重視及民眾反彈,雲林縣議會議長黃凱今(29)日在議會質詢,提出「1補2免3落日」保障農民權益的建議,其中針對即被規劃為農地中央每公頃每年補助10萬元;雲林縣長張麗善答詢則說,依照稻米收入做基準每年每公頃農地應補助40萬元才足夠。
黃凱指出,依目前國土計畫法的國土功能分區劃設,雲林超過66%陸域面積劃設為農業用地,上路雲林將回到50年代農業社會,農農民的影響世代久遠,他提出「1補2免3落日」建議,即補貼農民,每公頃農地每年補助10萬元;補助農家子弟讀到大學學雜費;劃設農地農用的年限應有落日條款。
張麗善表示,國家糧食安全應該由全國各縣市共同承擔,不應僅由農業大縣擔負農地總量之責,且農民農地農用應該列為特別犧牲須有特別補償,確保農民權益,同時避免農民人口持續流失,因此雲林積極推動農業權入憲。
張麗善說,農民奉獻土地來迎合所有糧食自給率,特別的犧牲要有特別補償,補償基準若以稻作收入每公頃1年至少要補助40萬元才合理,這個補助不是只針對雲林縣而是全國農地,縣府會再擬出詳盡的辦法為農民爭取權益,另外針對縣市政府協助農民的行銷管道,及在極端氣候情況相關冷鏈等設備設施補助,雲林縣也會爭取納入農業權補助內。
國土計畫法明年上路 雲林農地違法使用仍有兩百多件
雲林縣議員蔡東富指出,國土計畫法大幅提高罰責,冒然上路對雲林縣衝擊很大!(記者黃淑莉攝)
國土法衝擊大 張麗善喊價:農地每公頃每年補助40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5HHde
-------------------------------------------
《國土計畫法》將於2025年上路,台中市長盧秀燕喊話中央「實踐理想不能以犧牲農民為前提」。(圖/台中市政府提供,2024.05.27)
盧秀燕:農民嘆國土計畫法「土地被判死刑」 https://bit.ly/3VoJvAI
[NOWnews今日新聞] 《國土計畫法》分階段施行,將於2025年正式上路,其中以「非都市土地」影響最大。台中市長盧秀燕今表示,包括她在內的縣市首長及立委,一再向中央反映,犧牲農民權益來完成國之大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有農民感嘆「土地被判死刑」。她強調實踐理想不能以犧牲農民為前提,希望中央慎思、傾聽民意。
《國土計畫法》訂於明年5月1日實施,台中市議員吳振嘉今(27)日質詢時表示,在國土計畫規劃下,山城包括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區均劃歸水源水質保護區,影響層面大,但多數農民對新法半知半解。由於內政部6月底前就要截止接收異議,希望農業局再去山城辦說明會,讓農民確實了解權益受影響的情形。
盧秀燕指出,《國土計畫法》下,農地將被限縮使用,還包括加嚴刑責、提高天價罰金、檢舉制度等,有農民嘆新法讓「土地被判死刑」。農民是最弱勢行業之一,新法衝擊農民權益重大, 6都除了台北市農地少,其餘5都市長均在院會關切發聲,很多立委也反映,不能不顧農民權益實施國之大法,希望中央慎思。
盧秀燕說,加強水質及國土保護是應該的,也獲大家認同,但不能片面把責任丟在農民身上,因為很多問題未必來自農民,例如近來大里溪屢傳死魚事件,未必與農民有關;法律雖用意良善,但不能片面犧牲農民權益、讓他們付出代價影響生計。
她問「中央有把握做下去,理想就可以實現嗎」?並舉例水利會被中央收歸,原本用意是讓水源更有效調度,但許多農民反映收歸為公務機關後,反而受到許多限制,呼籲中央要傾聽民意。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表示,內政部今年4月26日預告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草案,經檢視與現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差異甚大,農業局就農業權管部分,於5月間陸續召開說明會,收集農民團體及農友意見,有關農民提出將損害權益或相關建議,將彙整後向中央反映
盧秀燕:農民嘆國土計畫法「土地被判死刑」 https://bit.ly/3VoJvAI
--------------------------------
國土計畫法上路 合法農牧用地使用與現行制度一致 國土署:強調天價罰金為不實訊息
國土計畫法上路 合法農牧用地使用與現行制度一致 國土署:強調天價罰金為不實訊息 | 行政院 | LINE TODAY https://bit.ly/451wDnc
今(27)日臺中市市議會進行市政總質詢,其中議員質詢臺中市長盧秀燕有關國土計畫議題,其接受質詢時回應「國土計畫法下,農地將被限縮使用,包括加嚴刑責、提高天價罰金及檢舉制度等…」,國土管理署予以澄清,合法使用的農牧用地在未來國土計畫上路後,一樣還是可以從事農作、農業產銷設施等用途,強調與現行規定一致,且既有合法使用不受影響,不會增加管制,另對於天價罰金部分也鄭重提出回應,依據國土計畫法第38條規定未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分類使用原則,是會依據個案違規情形,進行分類分級的裁罰,特此澄清。
國土管理署指出,國土計畫法第38條規定,針對大規模使用,例如2公頃以上之大型開發案,才會視違規情節適用30萬以上之罰則,一般小面積之土地使用違規與現行區域計畫法規定相同,罰款為6萬到30萬,並非國土計畫法上路後,所有農地違規均應裁罰高額罰金,特此說明。此外,違反國土計畫法釀成災害、致人於死或致人重傷者,才會受到刑責處罰。
各縣市政府可依轄區發展需求進行檢討調整
國土管理署最後表示,國土功能分區是由地方政府依照轄內農地條件及各級國土計畫指導來進行劃設,明(114)年4月30日國土計畫法正式上路後,地方政府一樣可以依發展需求進行檢討與調整。此外,既有農地、建地也將依照「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規定,保障合法使用權利,絕不會犧牲農民權益。
國土計畫法上路 合法農牧用地使用與現行制度一致 國土署:強調天價罰金為不實訊息 | 行政院 | LINE TODAY https://bit.ly/451wDnc
-----------------------------------
雲林縣議員蔡東富指出,國土計畫法大幅提高罰責,冒然上路對雲林縣衝擊很大!(記者黃淑莉攝)
2024/05/23 18:44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國土計畫法預計明年上路,在這次雲林縣議會定期會引起多位議員關注,今(23)日針對未符合分區使用罰責大幅提高,議員蔡東富說,雲林為農業大縣,截至目前農地違法使用仍有逾200件,新法上路對雲林縣民傷害很大「會死人!」,要求縣府做好因應;縣長張麗善指出,將成立專案小組針對農民權益保障,地方意見,向中央爭取。
蔡東富指出,雲林陸域面積約14萬5000多公頃,根本公開展覽雲林縣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中,農1(優良農地)、農2(一般農地)共計8萬7000多頃,嚴重影響農民權益及地方發展。
蔡東富進一步說,依國土計畫法規定,農地未符合農地農用罰責大幅提高,且得連續處罰,據他了解,農民一公頃農地2期都種水稻,扣除成本收入一年只有10萬元,想在家中農地上蓋農舍條件苛刻,且罰責提高,新法冒然上路會死人,縣府不要輕忽。
議員李明哲表示,議員李明哲說,目前農地使用違反區計畫法開罰6萬到30萬元,未來違反國土法分3種程度,違反一般農業使用規定罰6萬到30萬元;未依使用許可使用罰30萬到150萬;未符合分區使用罰100萬到500萬元,而且無明確規範。
李明哲說,農舍加蓋圍牆、加鋪面等常見違規問題,目前罰未明,公務員若為求自保而向民眾祭出最高罰則,動輒30萬元起跳甚至100萬元,相關裁罰項目上路前要界定清楚,不應匆促上路,以免引起更多爭議、民怨。
雲林縣議長黃凱指出,依據內政部現行劃設版面將嚴重箝制雲林的發展,針對國土計畫功能分區、農地農用分配比例及對待補償、農民權益與收益保障等,要求縣府提出因地制宜具體配套措施向中央發聲,守護農民權益與地方產業均衡永續發展。
張麗善強調,雲林是農業大縣,近5成民眾從事農業工作,國土計畫法對農業大縣是嚴重不公,農民權益深受影響,縣府將成立專案小組,針對農民權益如何保障,農地價值等,縣府會站在農民的立場全力再爭取。
國土計畫法明年上路 雲林農地違法使用仍有兩百多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5a0cmE
--------------
泰雅族另類「出草」!新竹縣府會同聲反國土計畫法「坑殺」族人權益
明年要上路的國土計畫法,在處理原鄉部落的功能分區時,面臨泰雅族人傳統散居的挑戰。(記者黃美珠攝)
明年要上路的國土計畫法,在處理原鄉部落的功能分區時,面臨泰雅族人傳統散居的挑戰。(記者黃美珠攝)
2024/04/29 15:40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預定明年5月起將全面上路的國土計畫法,因規定原鄉部落50公尺內建物相連不足3戶處將被列國土保育區,區內建物只能作住家使用。新竹縣議員張益生說,泰雅族群向來散居,全縣有1000多戶這樣的泰雅族人因此不能經營民宿、店鋪等,除個人權益受損,也影響部落發展,他要求縣府積極處理,不然他要率眾北上抗爭。
同為泰雅裔的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長雲天寶說,縣府的立場就是不足3戶、無法在國土功能分區上被列入農業發展第4類的地區,權益要跟3戶以上地區的居民一樣。
不然「你有心我就可以陪你去」、「我是要帶整個泰雅族9個鄉區一起去(抗爭)」雲天寶斬釘截鐵這樣回應張益生。
雲天寶說,台灣各原住民族就只有泰雅族因傳統習慣散居,所以是唯一受前述國土計畫法衝擊的原住民族。
新的國土計畫法在功能分區上,主要是把原鄉劃為簡稱「農4」的農業發展第4類地區,在這個區內的建物可做住家,也能有民宿或做店面等營業經濟活動,條件就是50公尺內建物相鄰3戶以上才行,如果只是2戶、1戶的就要改列為國土保育地,未來只能做住宅使用,這項規定嚴格限制了部落的發展,也妨害泰雅族人的權益。
縣府原民處調查統計,目前全縣尖石、五峰2鄉共83個泰雅部落,在2016年5月1日以前既有的建物就有7463棟,因為前述規定無法劃入農4、屬於2戶以下的就有1137棟,約有15%居民權益受損。
雲天寶說,縣府的立場就是順應政策之外,希望2戶以下的區域住戶的權益能比照3戶以上的。
由於前述部落居民房舍所在的土地都是原住民保留地,管理權責在行政院原民會,因此他們建請針對2戶以下被劃入國土保育區的建物,由原民會另外訂定土地的使用管理規則。
雲天寶說,前述建議幾經協調已經獲原民會的支持,目前也有相關的草案正在擬定細則當中,所有泰雅族人都希望能自國會儘速通過,跟明年5月上路的國土計畫法並駕齊驅,不能一國兩制,因為這件事情不只是新竹縣的問題,從台中霧社以北到宜蘭南澳,泰雅族所在的9大鄉區都一樣感到困擾
泰雅族另類「出草」!新竹縣府會同聲反國土計畫法「坑殺」族人權益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Vy1t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