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一畢業先扛債 台灣學貸族達73萬人
藍于洺 李偉華 的故事 •苦!一畢業先扛債 台灣學貸族達73萬人 https://bit.ly/3Z808Rb
2023/9/6
不少人念書會用就學貸款,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73萬人是學貸族。另外鄰國的日本,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有學貸,平均借貸金額落在70萬台幣左右,有鑑於此,台日兩地政府紛紛祭出優惠政策,希望能減輕這些學貸族的壓力。
進到辦公室,開始處理一整天的事務,剛過而立之年的雷先生,是名事務所律師,從大學直攻研究所,為了減少家裡負擔,都是使用就學貸款。
學貸民眾雷宇軒:「消費習慣要到都會去,當然學費它可能本身就是一個開銷,剛好政府有助學貸款我家符合,就秉持一個好吧先跟政府借,以後有能力能還當然就盡量還。」
雷先生就讀國立大學法律系,加上研究所一畢業之後,就扛了至少五十幾萬學貸,雷先生畢業就考上律師跟公務員,因為律師還得先培訓,為了先有薪水還債,他選擇先當公務員,後來再轉任律師,他坦言,一畢業就背負債務壓力真的很大。
學貸民眾雷宇軒:「人家說不要輸在起跑點,可是我們在起跑點我們已經輸人家,先輸五十萬大概這種感覺,我那個時候雖然我在公家機關當公務員,可是我那時候,我印象中一個月大概是八千塊上下(還款),我那個時候有壓力好像有一點大,剛好我當替代役那一年,因為當兵好像是可以緩繳,那我就去申請,在我的想法裡面在我可以好好經濟自主之前,我能先不繳我能緩多久我就緩。」
畢業即負債當然不輕鬆,若還有租屋需求,每個月月薪所剩無幾,年輕人如果還有結婚考量,往往也會因為自身負債而卻步。鄰國日本每兩人就有一人申請借貸型獎學金,也就是學貸平均借款310萬日幣,約莫台幣69萬元,而台灣目前也有約73萬學貸族,平均貸款數落在33.2萬。
學貸民眾雷宇軒:「我有學貸的狀況下,我每個月被扣那些錢,說實在對我壓力滿大的,結婚有的時候如果是單純登記那還好,可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家庭不會接受,你用登記就了事這件事情,那種事要辦點儀式或幹嘛,壓低你也是二三十萬的開銷。」
學貸壓力沉重,以日本來看每4人有1人過遲繳紀錄,滯納的人中,七成年薪不到300萬日圓,目前日本政府政策,2020年起家庭收入在380萬日圓以下學生,給予學費減免及不必還款的獎學金補助,金額落在3分之1到全額,日本企業972家公司直接替新員工還款,甚至還有業者開出每月最高代償50%優渥條件。
人力銀行業者黃若薇:「學貸讓他們壓力真的很大,因為現在正是他們成家立業的黃金年齡,也因為每個月五千到一萬多元不等的學貸,其實會讓他們的壓力處在要不要成家立業,也造成現在的上班族對於通膨怪獸,加上學貸房貸雙重影響之下,也讓他們對未來的人生規劃感到更茫然。」
而台灣這邊也針對學貸推出多項優惠,行政院今年二月推出就學貸款補助方案,針對在學中已申請就貸學生,以及畢業後月收入低於4萬元族群為主,由承貸銀行直接扣抵,補助金額相當於政府,還掉「1年的本金加上利息」,預計有44.3萬名符合條件的學貸族受惠,畢竟現代人貸款壓力大,除了學貸還有車貸房貸得傷腦筋。
房產專家徐佳馨:「其實在升息之下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房貸跟信貸都有的雙貸族,這些雙貸族他平均背負的貸款,大概將近六百萬,所以升息之後他們大概一年,要增加1.5萬左右的貸款利息,其實對於這些族群而言,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是採取所謂先還本金的做法,在壓力的減輕上面來說會相對的有效果。
學貸族念書靠貸款,政府端牛肉,希望能更多元化,真正減輕貸款壓力。
苦!一畢業先扛債 台灣學貸族達73萬人 https://bit.ly/3Z808Rb
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2023/06/30 07:26
LTN經濟通》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llZGg
因為疫情等諸多因素,美國大學近年掀起倒閉潮。(美聯社,示意圖)
美國疫情期間 出生人口驟降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因為疫情影響,大學倒閉潮正席捲全美,美國近年已有百間大學關門大吉,原因不僅是學校管理不善或經費短缺這麼簡單,還需將出生率下降、學費高昂、國際學生數量下降、學校負債、政府撥款減少、新興科技等影響納入考量,可以這麼說,高校的倒閉不是偶然,疫情只是是個催化劑罷了。
在疫情爆發之前,由於人口老化、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川普政府期間更加嚴格的移民政策,美國的總體生育率和人口增長就已處於低水平,但是在經歷疫情後,許多美國人的生育觀念加速轉變,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學校關閉、與社會隔絕、恐懼未來等,都讓女性對生育更加卻步。
2016年至2017年間,美國的自然增長人口為110萬,但在2019年至2020年間,這一數字驟降至67.7萬,2020年至2021年更是猛跌至14.8萬。
另個原因是美國的學費,美國公立大學1年的學費約落在1.5至2.5萬美元(新台幣46萬至77萬元),加上生活費,1年花費大約是2.5至3.5萬(新台幣77萬至108萬元)美元,相較之下,私立大學的學費每年大約4萬美元(新台幣123萬元)起跳,頂尖私立大學的商科專業,每年學費更是高達6萬美元(新台幣185萬元)左右,加上學校多位於都會區,生活費也是不小的開銷。
美國私立大學 學費驚人
由於美國大學選拔人才的方式是基於市場競爭機制,學校還需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和階層身份以確保競爭力,例如擴大校園規模、招聘著名教授、引進前沿技術等,而這些都需耗費大量資金、成本隨之堆疊,最終只能轉嫁至學生身上,讓普通家庭越來越難負荷。
根據國家學生資訊交換所研究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於2021年發佈的數據, 美國大學生人數預計在2020至2021學年下降3.4%之後,隔年將再下降3.2%。 與疫情前的2019年秋季相比,現在的大學生人數減少了6.5%。
該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Doug Shapiro表示,如果目前大學生人數的下降速度持續下去,將會是過去50年來2年最大的連續入學率下降。其中,低收入捨棄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最多,由於美國勞動力短缺, 2021年9月普通工人的時薪增長4.6%,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似乎被工資上漲及困難時期幫助家計的需要所吸引而離開學校。
川普時期推出的移民政策,限制國際畢業生就業機會,讓許多國際生降低赴美意願,高校收入因此大減。(法新社)
川普限制外籍畢業生就業 赴美留學人數銳減
國際學生可謂美國高校的金雞母。據統計,美國大學3分之2的教育費來自海外,國際學生每年可為美國經濟貢獻近400億美元(新台幣1.2兆),而且畢業後大多會留在當地就業,不過,當時的川普政府把外籍人士妖魔化,包括嚴格限制具高度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機會,導致赴美學子數量開始減少。
接著,疫情讓許多學校改為遠端上課,學生嚮往的校園生活遭到剝奪,少了面授課,大學的價值驟減,有75%的學生對e化學習不滿意,而且每6位高中畢業生就有1個考慮把大學入學時間延後1個學期或1年。2020年8月,全美3分之1的大學生表示他們不願回到校園,並拒絕支付不公平的高額學費;哈佛大學的報告則指出,有20%的大一新生已經提出休學請求。
惠譽資深主管Wadhwani表示,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正持續苦於高通膨、勞工壓力、招生及成本控制等問題,她認為美國高教市場的前景將在2023年惡化,雖說美國絕大部分知名高校,不會面臨關閉校園的困境,但在疫情影響下,不少高校還是會採取降薪裁員這類的節流方法。
《路透》報導,2020年,公立大學和學院共裁員17.6萬名教授和其他類型僱員,私立「K-12」(幼兒園、小學、中學的統稱)及私立大學共裁員45.7萬。
另外,很多私校都依賴借貸來獲得資金,這些借貸的利率通常較高,如果學生不斷減少,學校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此外,學校教職員工養老金基金也面臨赤字擴大化的現象,這些也都使院校的財務風險進一步惡化。
為代替大學文憑,Google與學界合作推出「職業認證計畫」,讓念大學不再是唯一的職涯選擇。(法新社)
科技巨頭搶走大學生意
疫情也讓美國父母看到,除了極少數的頂尖大學,其他的學校不值1年4到5萬美元的學費,這時候,高科技公司就登場了,例如Google和麻省理工、微軟(Microsoft)和柏克萊、蘋果(Apple)和史丹佛、Meta和哈佛便攜手聯袂。
以Google為例,該公司2022年推出了「職業認證計畫」(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s),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加上幾百美元,就能學習1項很有「錢途」的技能,如果拿到Google的獎學金,甚至可以免去學費,這份職業證書在Google等同於4年大學學歷,而承認此證書的公司還包括沃爾瑪(Walmart)、英特爾(Intel)、百思買(Best Buy)等。
這些科技公司將頂尖大學的學術實力嫁接於職場技能培訓,不僅提升證書的含金量,更將學費大幅降低,學習時間大幅壓縮。畢竟,1.75兆美元(新台幣54.2兆)的大學生貸款,已經成為所有政治家都抨擊的危機,成為美國經濟中僅次於房貸的第2大國民債務。
美國聯邦教育部估算,截至2022年6月為止,全美國約有4300萬名學生或畢業生仍背負著聯邦學貸。一般來說,每人平均的初始舉債是3萬7667美元(新台幣116萬元),但38%貸款人申請的學貸額度卻已超過10萬美元(新台幣309萬元)。
美國私校若遇財務危機,多會利用捐贈基金來緩解壓力。圖為美國知名私立大學哈佛。(美聯社)
頂尖私校富可敵國
如今全球經濟形勢多變,對個人和學校都造成巨大衝擊,想要順利完成學業,一方面需要在就學前準備充足的週轉資金,另一方面,在申請入學前得關注學校的財政狀況。
美國不同性質的大學,會有不同因應財務壓力的方式。美國公立學校的主要財政來源是政府,尤其是所在州政府。經濟蕭條、公司倒閉、房地產市場萎縮等因素,都會直接導致政府稅收銳減,給學校的教育經費也大大減少,這是導致公立學校財政吃緊的主要原因。
但美國頂尖的私立學校一般資金充足,部分學校甚至可說是「富可敵國」。因此遇到財務危機時,很多私校會利用捐贈基金,來緩解壓力。據哈佛大學的網站顯示,其最大的金融資產是捐贈基金,其中最大的資助被要求用在特定的項目或院系上,包括教授工資、獎學金和本科生助學金,這些資金必須按照捐贈人設定的條件使用。
總之,疫情給美國大學帶來的財政虧空,短時間也許難以徹底彌補,但所謂汰弱留強,對於有抵抗能力的美國大學來說,這陣風波遲早會過去,至於那些實力較差的,最終也只能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被人們所遺忘。
LTN經濟通》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llZGg
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g5kBu
副總統賴清德20日到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為暑期志工隊授旗,透露政府正研擬透過補助縮小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2023/06/21 08:27
〔記者陳政宇/台北報導〕副總統賴清德昨(20)日拋出「拉近公私立學雜費差距」利多,教育部公布「定額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助學方案」規劃,估一年可減免新台幣2.5萬元以上學雜費,59.1萬名私校大學生均可受惠。民進黨立委范雲、吳思瑤、林宜瑾都表示樂見其成,並強調,教育不該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破口。
賴清德昨在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出席活動時指出,公立與私立大學學費1年差距大約5萬元,如果從明年開始編預算,未來要縮短差距至少5成以上,讓行政院去看實際的情況,如果能夠補助越高當然越好,由政府補助5成以上、2.5萬元以上,當作是重大政策來推動。
范雲表示,目前全國近90萬名大專院校學生中,有65%就讀私立學校,而18.5萬名經濟弱勢學生中,更高達近80%都是就讀私校,私立大專院校學雜費是公立的近兩倍,經濟弱勢的學生反而就讀費用較高的學校,造成學生都還沒出社會,就先背上一筆學貸。
「是時候改變這個情況。」范雲說,她先前也曾質詢過,台灣投入公私立高教的資源落差很大,公立大學學生得到私立大學學生大概3倍的國家資源投注,很樂見賴清德的提議,也很高興看到教育部即將著手規劃私立大專學雜費補助方案。接下來的預算會期,她會持續追蹤政府預算編列進度,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平等就學。
吳思瑤也盤點,她目前正在爭取、並與教育部研議中的4個重點,第一,學雜費減免,放寬家庭年所得門檻及加碼一定額度,公私立大學生一併評估適用;第二,學貸措施,降低16年未調整的「學貸線」,參考受僱者平均薪資、物價指數、撫育子女人數等因素,評估進一步放寬門檻及申請次數。
吳思瑤說,第三,特定學系之學習額外支出(如藝術學系、設計、建築學系之作品材料費、製作費、展演費)擴大納入貸款項目;第四,鼓勵留學:增加留學貸款額度,以及加碼各類獎學金名額及金額。
林宜瑾表示,教育具有高度公共性,這是無庸置疑的價值,國家本該努力提供每一位學生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求學,因此她贊同拉近公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差距的政策方向。數據顯現出,在現行升學制度運作下,我國教育資源依據學生社經地位,有著不均等的分配。
林宜瑾說明,不均等的教育資源分配,則讓我們看見相對弱勢的私校學生要繳交更多的學雜費,卻獲取更少的教育資源,並且很可能同時還要半工半讀、還要申請學貸,導致不但在求學階段無法專心一意在學業上,出社會工作後還得還債。
林宜瑾強調,「傳統的學霸神話該被打破」,應看見那些在求學路上顛簸前行的年輕人,並且給予最大的支持。教育現場應當是崇尚平等、追求知識與真理的所在,不該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破口之一。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g5kBu
拜登宣布大規模學貸減免 年薪低於381萬可少還30萬
美總統拜登宣布大規模學貸減免政策。(彭博)
拜登宣布大規模學貸減免 年薪低於381萬可少還30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9Jdsa
2022/08/25 08:3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學生貸款是美國備受關注社會議題之一。美總統拜登宣布,將減免年薪12.5萬美元(約新台幣381萬元)者最多1萬美元(約新台幣30.5萬元)學貸,估計有數百萬人受惠。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約有4300萬人身上背有聯邦學貸,金額達1.6兆美元,近5分之1欠款低於1萬美元。除了一般人最高1萬美元減免外,若是領取派爾獎助學金(Pell Grants)者豁免額度可達2萬美元(約新台幣61萬元)。拜登當地時間週三表示,「人們總算能夠擺脫這堆積如山的債務」。
拜登說,他的計畫將提供勞工和中產階級家庭更多的喘息空間,「負擔是如此之重,即便有了學士學位,可能也沒辦法達到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
根據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預算模型統計,這項政策將耗費聯邦政府約3000億美元。對於此計畫所導致的批評,拜登強調,「我絕不會因為幫助美國勞工和中產階級道歉」、「不會有高收入者或家庭因這個計畫受惠」。拜登宣布大規模學貸減免 年薪低於381萬可少還30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9Jdsa
臺灣銀行111學年度上學期就學貸款 8/1開辦
臺灣銀行111學年度上學期就學貸款 8/1開辦 | 金融脈動 | 金融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bg8u4G
2022/07/30 18:20:28
經濟日報 記者仝澤蓉/即時報導
新學年即將展開,臺灣銀行表示,111學年度上學期就學貸款申辦作業自8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避免群聚感染,減少學生臨櫃接觸風險,臺灣銀行鼓勵續借學生線上申請,可以晶片金融卡或「手機簡訊OTP」核驗身分,借款人以電腦及手機即可完成,可免去現場排隊等候及填寫,並免收線上對保手續費。首次申請或有特殊需求者,請臨櫃辦理。
為免借款人於銀行、戶政機關兩地奔波,臺灣銀行與國發會個人化資料自主運用(My Data)平台合作,可讓借款人線上申請全戶戶籍資料,詳情請至「臺灣銀行就學貸款入口網」(網址:https://sloan. bot.com.tw)瀏覽或至各地營業單位洽詢。
臺灣銀行推廣同一學程續借者「線上申貸」作業,主管機關教育部對此便民措施深表肯定,更呼籲相關學校踴躍參與、積極配合,使各校之學生有機會採用「線上申貸」作業,以網路取代馬路,免於往返奔波及排隊等候之苦,兼享手續費豁免之優惠。
臺灣銀行承辦111學年度上學期就學貸款,將於8月1日起受理申請 。記者/仝澤蓉攝...
臺灣銀行111學年度上學期就學貸款 8/1開辦 | 金融脈動 | 金融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bg8u4G
大學每月生活費/北部(新竹以北)為 7 千至 1 萬、中部(雲林至苗栗) 5 千至 6 千、南部(屏東至嘉義) 6 千至 7 千、東部(宜花東) 6 千元,基本上都不超過 1 萬/北部以新竹地區花費最少,為 5 千至 6 千、中部地區以彰化花費最低為 4 千元,也有網友表示省一點只要 3500 元就夠。南部地區以屏東 3 千至 5 千最省、東部地區則是台東 5 千元花費最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CtC1f
學雜費調漲審議結果 14校僅暨南、國北護2校過關 | 生活 | 即時 | 聯合新聞網 - http://goo.gl/neJzc6
大學英語教育的商品化/至少有92%的大學實施英語畢業門檻,強迫你考多益、考全民英檢多益(忠欣股份有限公司)和全民英檢(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試中心)/4年至少10億雙手奉上給補習班,相信嗎?必須翻轉心態、翻轉價值觀,才能消滅補習班/英語畢業門檻從來都視而不見/英語畢業門檻強迫大學生在學費之外,另外再繳交一筆錢給校外的業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BjO655
2016年曾角逐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眾議員桑德斯(Sen. Bernie Sanders)與賈亞帕爾(Pramila Jayapal)週三(21日)提出了一項法案,主張未來美國大學免學費(College for All Plan),該法案計畫透過向華爾街徵收金融交易稅,讓符合資格的美國人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據統計,目前全美共有4500萬人仍在繳納學貸,每人平均學貸高達5萬美元。全美4500萬人扛學貸 議員推「大學免學費」法案 https://bit.ly/32IMcRa
共和黨眾議員桑德斯21日推「大學免學費」法案。(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共和黨眾議員桑德斯21日推「大學免學費」法案。(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學貸在美國一直都是相當棘手的經濟問題,近期更因新冠疫情影響,90%的借貸人申請延後還款,而且每10個人中,就有6個人,無法在下個月如期還款。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全美目前學貸累積1.7兆美元,每人平均學貸近5萬,等於美國大學生一畢業,就背負將近新台幣百萬元的債務。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學貸或許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是對於廣大的中產階級及勞工階級來說,背負巨額學貸已經成為影響家庭的沉重負擔。由桑德斯所提出的法案內容保障對象相當豐富。除了社區大學免學費外,如果學生來自年收入少於 12 萬 5 千美元的家庭,就讀 4 年的公立大學、過去以非裔學生為主的公私立大學或其他服務少數族群的機構,通通免學費。
根據CBS報導,2020年畢業的美國大學生中有45%到現在還在求職中。(示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根據CBS報導,2020年畢業的美國大學生中有45%到現在還在求職中。(示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桑德斯在聲明中表示在歷史上最富裕的國家,高等教育應該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而並非部分人的特權。賈亞帕爾也指出,拜登可以、也應該立即取消數百萬借款人的學貸,但國會仍需要保障勞工家庭,永遠不需要再為了接受高等教育背負龐大貸款。拜登在競選期間,就曾提出豁免每人1萬元學貸的計畫,根據美國教育部公布的數字統計,全美有1500萬人能受惠。上任後,民主黨議員舒默(Chuck Schumer)便催促拜登簽屬豁免每人5萬學貸的行政命令,若拜登真的簽屬該項命令,全美預計有3600萬人可以從此擺脫債務
全美4500萬人扛學貸 議員推「大學免學費」法案 https://bit.ly/32IMcRa
大學生開學生活費調查 8成大學生仍要打工 經濟壓力大
大學生開學生活費調查 8成大學生仍要打工 經濟壓力大 https://bit.ly/3lTImx4
調查發現,近五成大學生需要靠自己賺取生活費。 圖 : 數字科技/提供© 由 新頭殼 提供 調查發現,近五成大學生需要靠自己賺取生活費。 圖 : 數字科技/大學生開學生活費調查 8成大學生仍要打工 經濟壓力大 https://bit.ly/3lTImx4
大學生並非外界想像的時間充裕,無經濟壓力。根據全台最大打工APP小雞上工今 (7) 日發布「大學生開學生活費調查報告」,有8成大學生預計開學後要打工,其中高達5成的學生是為賺取生活費,但除了生活費的開銷外,其中還有2成的學生需要負擔學雜費及房租等額外開銷。
勞動部官員上個月證實,時薪將由158元調漲至160元,雖漲幅不大,但仍有7成學生對基本時薪調漲有感,認為不無小補。
根據調查顯示,有將近5成的大學生生活費,需要靠自己打工來負擔,因此計畫開學打工的學生比例高達8成。進一步調查學生族每月生活費支出,平均花費大概在8000園內,以各項花費的占比來看,最多的支出是飲食與交通費,花費超過5成,休閒與娛樂費用僅占1成3,因此不像外界想像的,大學生都把金錢耗費在娛樂休閒上。
不只生活費要自己賺,調查發現還有2成的學生需要負擔自己的學雜費與房租等開銷,甚至有少數的學生要額外賺錢貼補家用。小雞上工品牌公關宋宜薇更坦言,調查數據顯示,需要負擔自己生活費與學費的大學生中,有7成比例都是私校學生,且私校學費高昂,因此大學生的負擔不亞於成年人。因此,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其實不小,要兼顧學業及經濟開銷,且可能生活品質不佳。
對此,調查更顯示出,有9成的學生曾因為錢不夠而感到壓力很大,有同學表示:「打工的錢要支付生活費與學費,所以開學後我可能還要找另一份打工,才可以支付兩者的開銷」。
而學生族群喜歡做什麼樣的工作呢?小雞上工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傾向從事較多職缺的餐飲業或是工作較輕鬆的行政文書類工作,也有少數學生想找模特兒或是直播主這類,職缺少或是性質特殊但高薪的工作。
對於薪資部分,有5成學生希望工讀金可以有5,000-15,000元左右,若用現在時薪158來計算,要賺取10,000元,要花上64小時,平均一天要花上7小時打工,讓人擔心學生族是否有辦法顧及課業與休息時間。
調查報告也指出,有7成學生對於基本時薪調漲有感,但也有少數學生表示,目前自己的時薪已達160元,對他們來說沒有影響。
學生族常常因為經濟壓力,無法兼顧課業,也可能會犧牲睡眠時間,讓大眾感到不捨。對此,小雞上工特別推出「開學小雞當大爺」活動,只需要開啟APP進行簽到,就有機會獲得現金補貼生活費,希望利用簡單且有趣的活動,來為辛苦打工的學生們減輕一些負擔大學生開學生活費調查 8成大學生仍要打工 經濟壓力大 https://bit.ly/3lTImx4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孩子是燒錢的事,根據壽險公司調查,台灣有 6 成以上的父母願意供應子女教育經費直到大學畢業,但超過 5 成教育經費準備低於 200 萬元,比起前兩年調查平均準備 300 萬元明顯下滑。
英國保誠人壽連續三年路調查了解民眾準備子女教育金的計劃與考量,根據今年最新調查結果,63.5% 受訪的父母願意支持子女念到大學畢業,另有 26.5% 甚至願意支持子女繼續就讀研究所。
儘管支持子女求學意願高,但對於教育準備金卻有縮水跡象,調查指出,52.6% 受訪者認為每位子女教育準備金不用到 200 萬元就夠了,20% 準備金約落在 200 萬到 300 萬不等,15% 準備金超過 300 萬元,僅 1.5% 會準備 800 萬元以上的教育經費。
保誠人壽指出,比起 2018、2019 年平均教育準備金 300 萬元以上,父母對於子女教育準備金有下滑趨勢,如果將物價調整與出國留學費用變化列入考量,台灣父母在教育經費準備上恐有低估疑慮。
至於要如何準備子女教育經費?7 成受訪者主要以定儲為主,理財態度相對保守;54% 選擇投資債券、46% 則以投資股票、基金位子女籌措教育經費,另外透過保險與房地產投資比重累積經費的比重分別為 13.7% 與 8.1%。
進一步分析選擇保險理財的受訪者,超過 5 成選擇分紅保單,另有 42% 則是挑選不分紅保單理財,而先前大受歡迎的投資型保單與利變型保單,比重約 3 成,分別為 38.7%、34.5%。
保誠人壽分析,父母選擇分紅保單理財累積教育經費,應該與分紅保單兼具保障與分紅有關,尤其在長期持有效應下,讓客戶可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因此相對受父母們青睞。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 Yahoo奇摩股市
在100個主要國家中,台灣各大學學費高居世界第14名貴-公立圖書館是免費使用的,但是會使用者畢竟就僅是有需要閱覽或研究的人(甚至平均來說,通常是社經地位相對較高、較有閒暇的人),不會是「所有人民」。讓一項公共服務「免費」或補貼經費,該考慮的是該公共服務的性質「是否對整體社會有益」光是現在一年兩學期共12萬元左右的私立大學學費,一般學生打工時薪150元,得要一年打工800個小時(平均每月67個小時)才能支付!這還沒計算生活費、住宿費、書本費等其他開銷 -大學高學費有必要嗎? http://tinyurl.com/y56qacwu
87萬人扛學貸 9成6打工家教償還
三立新聞網
2018年6月26日 上午8:20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暑假期間,一向就是學生族群的打工旺季,隨著時薪不斷調漲,行政院更研擬8月份基本工資審議,將時薪從現行的140元調高到150元,是否會激勵學生族群的打工意願呢?
▲資料照(圖/台灣麥當勞)
據1111大學網的調查,暑假期間有超過8成1的學生有打工計畫,其中計畫打工/家教的原因,有超過9成6是為了賺取學費/生活費,其次是為了累積工作經驗(66.18%)與學習技術/技能(33.46%)。預計從事的打工類型以補習班老師/行政人員佔(54.01%)最多,其次包括餐飲外場(39.32%)、餐飲內場(29.82%)以及賣場銷售人員(25.82%),都是學生族群較想從事的工作類型。
進一步詢問,打工的學生選擇工作的考量因素,以薪水(76.11%)被視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像是交通距離(68.40%)、工作環境(65.28%)、排班彈性(41.54%)與符合個人興趣(40.36%)都是打工學生重視的項目。
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暨職涯發展中心總經理李大華表示,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統計,截至2018年1月,全台一共有87萬人揹負學生貸款,學貸總金額高達1,817億,平均每人要還將近21萬元,龐大的學貸壓力,與出社會後可能面臨的低薪困境,都讓學生族群不得不趁著暑假賺取部分的學費與生活開銷,來減輕經濟負擔。
其中與學生生活圈最貼近的補習班老師/行政人員,因為工作場所位於室內,環境相對單純,炎炎夏日有冷氣可吹,再加上行政類型的工作也不具備專業門檻,因此受到學生的青睞。而餐飲業內、外場,參考經濟部過去一年的統計資料,暑假期間是一整年當中,僅次於跨年、圍爐的餐飲旺季,以2017年為例,7、8月分別衝出387億與391億的營業額,相較於6月份的365億,成長幅度超過6個百分點,因為業績成長,餐飲業者自然會釋出大量職缺。
調查顯示,打工的學生預計每個月可以賺到15,719元,預計的打工時數是93個小時,平均時薪169元,比法定最低時薪140元,多出21%。
而選擇家教的學生,教授的科目以數學(54.82%)、伴讀(47.89%)、英文(34.04%)為最多,預計月賺10,873元,但平均工時大幅降低到29.73個小時,時薪也提高到366元,相當於打工的2.2倍,也看出靠知識賺錢比靠勞力賺錢效益更高,同樣的時數可以創造2倍收入。進一步分析,家教收入以傳播/教育學群最高,平均月賺22,500元。
李大華分析,暑假期間,民生服務業需求的人力高,不但釋出更多工讀與兼職職缺,為了吸引人力,企業開出的時薪也會提高,特別是家教市場,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在暑假期間為子女安排妥當未來的學習計畫,目前1111家教網就有近3,000筆需求案件數,為近年新高,看出暑假是家教市場人力需求的高峰,而其中教育相關學群因為具備教育的專業,受到肯定,有較高的機會以高薪被進用。
有孩子的學貸族 八月起緩繳本金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8
A- A+
2018-06-17 02:22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最近正值大學畢業季,很多畢業生一出校園,馬上要背幾十萬元學貸債款,不敢想結婚生子。教育部鼓勵生育,擬放寬有孩子的學貸族,在最小子女讀國小前,都可緩繳貸款本金。 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不景氣,近五年平均每年逾卅萬名高中及大專生申請就學貸款,大學一畢業,很多月薪才兩萬多元,卻已背了幾十萬元債,不敢結婚生子。為鼓勵生育、紓解學貸族負擔,教育部研議修正學貸辦法,預定八月起,有孩子的學貸族,在最小子女讀國小前,都可緩繳貸款本金,且緩繳期間利息由政府負擔。
勞動部統計,去年國內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約廿八點四K,只比兩千年略增。不少學貸族說,「連自己都養不起,更別說養小孩」,甚至有人靠阿公積存多年的老農津貼付清貸款,即使育兒期能緩繳本金,仍無助鼓勵生育,政府根本解決低薪問題才有效;但想生子或已生者,仍肯定新制,延緩幾年還款,能稍解經濟壓力。
教育部規定,家庭年所得一二○萬元以下,或家中有兩人以上就讀高中以上學校,才可申請就學貸款,在學期間不用還本金,家庭年收入一一四萬元以下者,由主管機關負擔利息;年收一一四萬至一二○萬元者,由主管機關及借款者各負擔一半利息。
教育部統計,在一百學年以前,每年都有逾四十萬名學生申請學貸。之後隨著少子化,逐年減為一○五學年的廿八萬多人、共申貸二一四億元。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指出,目前規定,畢業一年後才開始還學貸本金,利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一五,若貸款四年分八年還款,一般私校生每月約還四千元。
朱俊彰說,為協助弱勢生減輕負擔,教育部已陸續推動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月入未達三萬元者可緩繳本金,最多緩繳四年;若收入沒改善,還可延長還款年限,由八年延長為十六年,等於畢業廿一年後還完即可。
朱俊彰說,教育部最近邀大學及銀行代表會商,看還能減輕學貸族哪些負擔。有學校反映,很多學貸族擔心育兒加重負擔,更不敢生小孩;另配合行政院推動「生生不息方案」,鼓勵生育,教育部最近預告「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修正草案,放寬學貸族為撫育尚未就讀國小的幼兒,得申請緩繳本金,至最小子女讀國小為止。
有三個小孩的朱俊彰說,若每月暫緩還款四千元,至少一個孩子的奶粉、尿布錢就有了,不無小補。當然,不可能只靠緩繳學貸本金就能有效鼓勵生育,還需搭配育兒津貼等政府其他措施。
------------------------------------
台灣真的變了 扛學貸人數創近年新低
CP name 中央通訊社 Upload Date & Time
發布時間 2017年10月15日 AM 10點21分
(中央社記者蔡怡杼台北15日電)聯徵中心統計顯示,今年7月全國有近84萬人背負學貸,創下101年以來同月新低,台灣銀行分析,學貸人數的減少與少子化、人口結構的改變有關。
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最新統計顯示,全國背負學生貸款的人數下降,截至民國106年7月底,有83萬9341 人背負學生貸款,不僅為去年11月以來的低點,更創101年來同月新低。
主要學貸承辦銀行之一的台灣銀行指出,就讀國內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具正式學籍及固定修業年限的在學學生,都可辦理就學貸款;至於空中大學、空中行專及空中進修學院,並無固定的修業年限,目前未能符合主管機關規定的申貸條件。
台銀表示,在季節性因素下,7月向來是學貸人數一年的低點;另外,受到少子化影響,甚至有學校出現招不到學生的情況,研判7月學貸的人數創下近年低點與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有關。
另外,截至106年7月底,學貸總金額為1824億7628萬元,然而,每人學貸平均金額卻反增,達新台幣21萬7404元,為去年8月後新高。
台銀表示,台銀根據規定核貸學貸,至於每人學貸上限,則會顯示在註冊繳費單左下方的就學貸款最高可貸金額;而人均學貸金額增加,主要是部分學校調整學費。1061015
調查:台灣人花172萬讓孩子念到大學 全球第五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A-A+
2017-07-02 10:59聯合報 記者向曉倩、郭宣含╱即時報導
匯豐控股(HSBC)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近九成父母都為子女教育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一個孩子從小學念到大學,父母需支出的平均教育費用超過四萬美元,台灣在此次調查國家中排名第五,教育花費為5萬6424美元(約台幣172萬元)。
HSBC對全球15個國家及地區的8400名家長進行調查發現,家長為子女教育平均支出4萬4221美元(約台幣135萬元),其中包括學費、教科書、交通費及食宿費等;香港的家長支出費用為全球之首,高達13萬2161美元(約台幣404萬元),其次是阿聯酋,支出9萬9378美元,以及新加坡的7萬零939美元。
據這份「教育的價值」報告,87%的受訪家長都為孩子現階段的教育提供資金幫助,85%的父母計畫為孩子負擔大學費用。許多國家的父母都認為大學教育對孩子未來薪資幫助不大,其中以台灣父母72%的比例最高,各國平均為42%。
除學生貸款外,僅有15%的學生為高中後教育自行承擔所有費用,同時有16%的學生通過申請國家或州提供的各類獎學金或贊助金支付費用;另外還有8%的人從就讀的大學獲取資金支持。
HSBC財務管理主任南恩說:「在當今競爭極其激烈的全球就業市場,年輕人的教育從未如此重要過。全世界的家長都尊重這一現實,並且願意為幫助子女獲得最好的人生開端而投資時間和金錢。」
大部分父母在考慮子女應該學習哪個專業時,都表現出明顯的野心。醫學、商學、管理學、金融以及建築學是最受歡迎的專業,其中有13%的家長建議子女學醫,11%的父母希望孩子學金融,10%的人建議學習建築。
此外,有超過九成(91%)的父母認為子女應該接受大學教育,其中有76%的家長計畫為孩子支付所有費用;另有近八成(78%)的家長認為,孩子取得大學學歷對將來求職時獲得一份全職工作十分重要
8年級生的悲哀?4成畢業生背債21萬 不吃喝7個月才能還清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2017年06月23日 18:17
▲今年4成畢業生,一畢業即負債約21萬元。(圖/達志影像/示意圖,以下亦同)
記者許雅綿/台北報導
一畢業就背債!最新調查顯示,今年畢業的新鮮人中,有高達4成1有學貸或其它負債需要償還,平均擔負約21萬元(205,911元)的學貸,甚至有1成7的學貸金額高達31萬元以上。
根據1111人力銀行「新鮮人就業意向調查」,今年有8成5的社會新鮮人預計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其中包含1成7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就已先找到工作。
進一步了解新鮮人的經濟壓力,今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中,有高達4成1受訪者有學貸或其它負債需要償還,平均擔負約21萬元(205,911元)的學貸,甚至有1成7的學貸金額高達31萬元以上。
若以1111人力銀行調查今年企業願給予的新鮮人起薪28,004元計算,新鮮人的學貸,至少要順利找到工作後,不吃不喝7.35個月才能順利償還,若加計預估的待業期2.4個月,新鮮人畢業後的第一年機乎都在還債,反應示出現代年輕人的職涯悲歌。
1111人力銀行副總李大華分析,學貸的普及雖減緩庭學子在就學時的經濟壓力,但同時也造成新鮮人一出社會即負債數十萬的異象,讓「入不敷出」成為新鮮人進入就業市場最大隱憂。
此外,調查也發現,職場新兵選擇第一份工作的主要考量,認為符合「個人興趣(64.7%)」為首要,其次才考量「專長/所學相關(55.9%)」與「薪資待遇(52.6%)」。
而即將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眼中憂慮「薪水不足以應付生活開銷」、「同事/主管/老闆難相處」及「能力不足無法應付工作所需」,顯見起薪低落、人合以及自信心不足,已成為新鮮人就業最擔心的三大隱憂。
升學主義的幕後真兇 從大學學費看「分數迷思」的由來
追求分數而非真才實學,對台灣教育造成了嚴重扭曲;而其背後原因,長久以來被以「升學迷思」一言概括。追根究柢,這樣的「迷思」,究竟又是從何而來?
逆思
2017-03-05 13:50
推文到plurk
文/黃化臻 編輯/傅觀
在台灣漫長的教改進程中,唯分數是問的升學主義,向來為教改人士的眼中釘、肉中刺,身處改革標靶的正中心。然而,從聯考到基測、學測、指考,以及近年實行的會考與特色招生,在制度翻來覆去的修改過程中,升學主義卻儼然是混亂中心的颱風眼般,任周圍鬧得翻天覆地,也不被撼動一分一毫。
追求分數而非真才實學,對台灣教育造成了嚴重的扭曲;而其背後的原因,長久以來被以「升學迷思」一言概括。追根究柢,這樣的「迷思」,究竟又是從何而來?
2016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一分」的昂貴報酬
「人對誘因反應。」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論文〈誰是台大學生〉 的作者駱明慶,開宗明義地這麼回答。「人所有的選擇,都是腦袋裡清楚或模糊想過的成本和效益,最後決定他要怎麼做。」他認為,人們希望考進大學這件事,應該要從「進大學的誘因究竟是什麼」去思考。
在台灣,高等教育普遍受到政府大量的補助。補助額度因校而異,一般而言,公立多於私立大學,其中尤以陽明醫學大學和台灣大學為最。以台灣大學為例,學校每年的經常性支出若平攤在所有學生身上,每生高達四十三萬以上(此金額不包含校地的地租、退休教職員的退休金、專案計畫的費用等等特殊開支)。扣掉每年約為五萬的學費,每個學生一年就接受了國家約三十八萬的補助款;陽明醫學大學的每位學生,平均每年花費的經常性支出,更是高達五十萬以上。駱明慶表示:「台灣的高等教育很便宜,但便宜的意思,是有別人幫你付了很多的錢。」
「這造成了升學的過程裡,每多考一分而獲得的報酬率很高。」駱明慶繼續說明,當學生考得越好,學費就變得相對便宜,且學校資源因教育部的補助反而擁有更多。「這解釋了很多人為什麼從小就想要念台大,便宜又大碗。」這種觀念世代遺傳、口耳相通的後果就是——大多數受制於升學主義的人,即使自己並不清楚背後真正的價格結構,也會從社群的各種訊息裡,做出「考高分」是一個好的投資判斷。
「所以,我們的教育沒有在學東西,我們的教育希望你得到一個好的分數。」學生所學習的東西,究竟對他的人生有什麼價值?沒有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十幾年來,我們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所謂教改,包括教學內容,或是升學方式、多元入學管道等等。」駱明慶略帶無奈的說,「但是基本上都不脫這個邏輯。」無論在入學方式、授課內容上做出何種更動,只要價格結構不改、人的動機沒有去除,行為就不會輕易的改變。
抹殺適才適性,追求單一價值
「為什麼大家都不想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事情?因為你對未來的想像,在這個制度下被逼著拋棄了。」駱明慶說。求學的目的,原本應該是給自己附載上未來所需要的能力,使得往後在職場、生活、興趣上,得以有更多元、更完備的選擇。而人又必須在求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自己選擇的是怎麼樣的道路、他人又會怎麼看待在這條道路上的自己等那些比分數來得複雜、難解的問題;在這一連串思辨之後,我們才踏出國民教育的既定軌道,並決定自己下一站前往的地方。
「可是這個社會鼓勵你不要想。」高等教育的低學費、高資源,成了學生逃避做出抉擇的理由;如同當一份一塊錢的便當攤在眼前,消費者很難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需要這個便宜的便當。更甚者,所有群眾蜂湧而上,如同周年慶的人潮般不經嚴謹思考就把商品抓進手,而真正飢腸轆轆的人,並不比一點兒也不餓的人擁有更多機會。
十八歲以前,學生只要把分數考高就好,但即使在進了大學以後,許多人依然輕易地選擇繼續晉升研究所。「因為它也一樣便宜,根本花不了家裡什麼錢。但是所有該做的思考還是沒有做。」
教育資源分配的再思考
駱明慶認為,只有在價格結構回歸常軌後,人們才能夠認真地思考適合自己的道路,教育也才不會一再被扭曲。若希望避免因家境貧困而無法就學的狀況發生,可以針對低所得者的個案補貼;而非亂槍打鳥,齊頭式的以納稅錢,降低所有學生的學費。
綜觀台灣的現實情況,高等教育「俗而大碗」的特性,造成所有學生──無論自身是否真正適合高等教育──一致設定了「進大學」這個目標。人數所造成的強烈競爭下,先天的資源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被凸顯了出來,造成了今日家庭社經環境和學歷高度正相關的情況;政府投入在大學的資源,更成為了一種荒謬的逆所得分配──亦即,把資源投注在原本已經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身上。
同樣的一筆經費,或許能用以精緻上游的國民教育,讓真正喜愛讀書的孩子都有走上學問之路的機會;或者把手中資源真正匱乏的人,由生活的壓力中更徹底解放出來,而非半調子地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前、就背上名為學貸的枷鎖。
回到上述以便當做為譬喻,便當的主人與價錢,應該由購買者的空腹程度與消費力來決定,而不是以低廉的價格起標,然後讓搶購的人來一場以血洗血的爭奪大戰。
誠然,低廉的學費,是出於希望人人皆能平等就學的一片好心。然而它所引領出盲目的升學風氣,使其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與最初立意背道而馳。或許,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的不是全民買單的補助,也非繁複且朝令夕改的大考制度;而是一個更加根本、簡單的力量——在商品和所需付出的資源恰當地攤在眼前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覺地,為自己、也為社會做出最適選擇的力量。
私校學貸多過公立 教部︰要靠新政策扭轉
2016年10月20日 04:09 林志成/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等人表示,愈是中下階層,讀私校的機會就愈大。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有30萬1664位大專生申請學貸,其中公立是5萬9798人、私立是24萬1866人,私立是公立的4倍;相較之下,私大確實是有比較多來自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小孩。
專家及私立大學說,拉平公私立學費差距,才可減輕弱勢生負擔。教育部則指出,私大申請學貸人數確實比公校多,甚至有私校高達7成學生申請,因此有必要藉由新政策來扭轉。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政府「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讓高中職畢業生不用急著升學,可先進入職場,政府每月幫他們存1萬元,3年就有36萬元,之後他們想讀大學,可不用申請學貸,甚至要創業也有基金。
楊玉惠說,現在有一些企業需要高中職畢業的勞力,譬如機械鍛造、精緻農業、冷凍工程及模具等,藉由「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政府每年預計媒合5000個高中職畢業生前往工作,都是正式職缺,薪資等勞動條件均要符合《勞基法》。
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較重視小孩教育,他們容易進入公校,相較之下,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小孩,常常只能讀私校。要減輕中下階層小孩的就學負擔,政府可以發放教育券,讓他們讀私校也只要付公校學費。
對於「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葛自祥表示,台灣重視「文憑主義」,政府要讓高中職畢業生先進入職場、不升學,到底有多少人會去申請?如果這項政策真的每年吸引5000個高中職畢業生參加,那私立大學將「雪上加霜」,更不容易招到學生。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教育部提出的「22K計畫」引來非常大負面效果,現在要推「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必須避免重蹈覆轍。
林柏儀更說,教育部將高中職畢業生送進就業市場,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排擠效應,企業可能會資遣資深員工,以節省營運成本,將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8月1日調降學貸利率 逾43萬人受惠
〔記者林曉雲/高雄報導〕為了減輕學生還款壓力,行政院在6月開記者會宣布調降學貸利率,教育部進一步說明,從8月1日開始調降學貸利率,家庭年所得114萬以下者,利息由政府全額負擔,申貸學生零利率;114萬到120萬元的學貸利息則由0.81%降為0.575%;120萬以上的學貸負擔利息由1.62%調降為1.15%,學生一年節省的利息錢在250到2000元不等。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教育部在和金管會、承貸銀行等單位協商後,確定調降學貸利率,這次降息由銀行吸收,教育部不需要再額外補貼。
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今天進第二天議程,國教署長黃子騰表示,未屆還款期的申貸學生,家庭年所得在114萬元以下者,利息原本就是由政府全額負擔、學生零利率;家庭年所得114萬元至120萬元者,學生負擔利率由0.81%降為0.575%,降息0.235%;學生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約250元至1000元不等,約計有9000人受惠。
至於家庭年所得120萬元以上者,學生負擔利率由1.62%降為1.15%,降息0.47個百分點,依據申貸額度差異節省500元至2000元不等,約有約1萬7000人受惠 ;已屆還款期學生利率也由1.62%降為1.15%,約41萬人受惠。
教育部估算,貸款學生讀大學4年期間,每學年均辦理學貸,假設貸款共50萬元,學生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約2000元。
政院宣布調降學貸利率 43萬人受惠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6-30 12:21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今天宣布學生就學貸款大利多,行政院院會上午通過降低學生就學貸款利率,家庭年所得在114萬元到120萬元之間者,貸款利率由0.81% 調降為0.61%,家庭年所得在120萬元以上者,利率由1.62%調降為1.22%,至於一般還款學生,利率由1.62%降為1.22%,總受惠人數為43萬6000人。
教育部次長蔡清華在行政院院會後召開記者會,說明新的學貸政策措施。(記者張嘉明攝)
這次行政院由政務委員施俊吉經邀集台銀、高雄銀、土銀與台北富邦銀行等4家銀行及金管會、教育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共同協商,今天做上述宣布。
教育部次長蔡清華在院會後記者會上表示,家庭年所得在114萬元到120萬元之間者,就學貸款利率調降為0.61%,受惠人數約9000人,每位學生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約250 元到1000元不等。
他說,家庭年所得在120萬元以上者,利率調降為1.22%,約1萬7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約500元到2000元。
一般還款學生方面,蔡清華說,利率降為1.22%,受惠人數約41萬人,每人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約2000元。
----------------------------
大學4年該花多少?網友分享南北經驗「都要上百萬」
▲念大學要花上多少?網友熱烈討論。(圖/記者李毓康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念大學要花上多少呢?有家長在知名論壇Mobile01發問「吾家兒女初長成 , 請教念大學學雜生活費 ?」想討論一下念大學校多少錢,他自己初估半年需要十萬,引來不少網友討論。網友認為要將私立、公立還有北中南等地區說明白,才可以去推估受到物價影響的生活費,但這串討論也讓人意外發現,不論是南部或北部,四年幾乎都得花上近百萬。
大學生活的支出要考量許多,除了基本的學費以外,還有吃飯、交通、油錢、娛樂及電話費等生活支出要考量,如果是考得離學校比較遠的地區,還得考慮住宿費,不少學生選擇打工貼補自己的支出。不只如此,許多學生也嚮往社團活動,社費還有參加活動的費用,基本上也得考量在內。
有網友就以自身例子來說明,網友說自己是讀北部私立大學,有租房,學費一學期大概6萬多,共八個學期,光是學費四年下來就要48萬,再加上生活支出,還有住宿費,一個月大約花上1萬1千元,四年下來,總支出就高達101萬。另外一位網友則是就讀台中私立的大學,學費四年大約40萬,住宿費20萬,伙食費28萬,加上其他支出,也需要一百萬。
另外有網友恰巧念了北部跟南部的國立大學,他表示自己在南部時的支出大約一年需要21萬,後來到台北念研究所時,一年則花上24萬,不過這是因為自己幸運的抽到便宜的宿舍,不管是在北部還是南部,都需要花近百萬的金錢。
不少人分享經驗,也有人給上中肯建議,認為做家長的應該要讓子女去打工,不僅可以累積社會經驗,也能夠自己規畫理財,不要讓他們只依靠父母。不過也有另外一方說法,認為學生應該要好好讀書,不要花太多時間打工,畢竟書讀了就是自己的,四年下來,差距會很大。
-------------------
培養台灣賈伯斯 別讓技職教育哭窮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重視技職教育」是每一任教育部長的必喊口號,但長年資源分配不均,多位科大校長認為,將高教和技職教育經費調成1比1才是重視技職的實際做法;技職教育重實做訓練,但建設實驗室、購買和更新設備都需要經費,若經費不足,自然影響教學品質,造成產學落差。
技職體系大學數量比一般大學略多、學生人數相當,但高教和技職教育經費比例為6比4,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說,去年法定教育經費從22.5%調高至23.5%,新政府可把多出的經費挹注在技職教育,技職生多來自經濟弱勢家庭,靠著念大學翻轉階層,政府有責任照顧他們,實現公平正義。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也認為,技職生對產業有具體貢獻,教育經費甚至應該比高教更高,政府也應設立獎勵辦法或賦稅抵免,鼓勵企業多和學校產學合作或捐贈軟硬體設備,許多國外政府甚至直接規定企業投入一定比例的經費在教育訓練和學生實習上。
技職重視實做,「但不要期待每個孩子都是賈伯斯,都可以商品化和技轉」,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校長連信仲表示,教育部老是從菁英的角度辦學,但大部分的學生連專業知識都還不扎實,就要技轉,根本是「緣木求魚」,因此各校技轉成果往往只是老師成就。
連信仲認為,技職教育應鼓勵學生申請專利,只要鬼點子能變成改善生活的措施就有價值,雖然不是每件作品都能商品化,有了申請專利的經驗,學生去企業工作就知道產品是否具新穎性、產業利用性和進步性,才有商品化的機會。
----------------------------
把握這4個十分鐘,養成不間斷的記帳習慣! | 富朋友理財筆記 - http://goo.gl/teR73V
-------------------------
學貸族逼近百萬人口 私立是公立學校4倍

有媒體報導指出,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背負學貸的年輕人(含在學及畢業)已達94萬人,逼近100萬人口。(資料照,記者俞肇福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年台灣薪資結構低落、失業率上升,年輕族群的生活壓力日益增大。而有媒體報導指出,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背負學貸的年輕人(含在學及畢業)已達94萬人,逼近100萬人口,其中更有3.3萬人(占3.51%)因月收入不到3萬元而申請緩繳。
據《中國時報》報導,103學年統計,在學高中生及大專生申請學貸人數達31萬9254人,其中大專生有30萬1664人,但公立學校學生僅有5萬9798人,私立卻高達24萬1866人,數字約是公立的4倍。但許多背負學貸的學生畢業後,薪資僅有2至3萬,卻往往拿超過一半的薪資來繳清數十萬元的學貸,尤其很多私立技專院校學生來自經濟弱勢家庭,一個學校常有3成學生申請學貸。
報導也提到,為降低學貸壓力,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從今年8月開始,學貸寬限期從1年延長為5年,也就是從原本畢業或當完兵1年後開始還,改為畢業或當完兵5年後開始還,但是否要設排富條款仍需再討論。
--------------------------------------
2015年12月16日12:40
行政院上午公布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薪資分析成果,由勞動部、教育部針對2010年到2013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薪資所得、勞、公、農、軍保加保記錄約8百萬筆資料大數據分析。依據勞動部分析投保薪資結果,大專畢業生平均1.94個月可找到工作,大學畢業生畢業第一年薪資平均2萬5246元,工作3年後提升為3萬3151元,增幅達3成。勞動部主秘鍾錦季認為,年輕人工作3年工資呈現成長,相當不錯。
被問到此一薪資結果和社會認知的年輕人22K低薪、薪資不漲的觀感不同,鍾錦季說,「這是確確實實拿每位大專生的資料比對,資料不會不真實。」而依據教育部分析包含加班費、年終獎金的財稅資料,大學畢業生第一年薪資平均2.5萬元,工作3年後平均薪資為3.6萬元,也呈現上漲趨勢,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也強調,這是根據年度薪資報稅資料分析真實呈現的狀況,數據會說話。
勞動部針對2010到2013年學度大專畢業生4個學年度約120萬筆畢業生資料分析薪資結果,博士方面,2011年畢業第一年工作薪資5萬9318元、工作3年後薪資達6萬9409元;碩士2011年薪資3萬8395元、工作3年後薪資達4萬5829元;學士2011年薪資2萬5246元,工作3年後薪資達3萬3151元;專科2011年2萬4168元、工作3年後薪資達3萬2125元。
教育部則針對2010年到2012學年90萬餘名大專畢業生、2011年到2014年薪資所得共490萬筆,以及勞、公、農、軍保加保記錄約8百萬筆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大專畢業生平均月薪隨畢業時間逐年增加,其中,未滿35歲博士第一年平均月薪7.4萬元、碩士4.4萬元;學士及專科則為2.4萬到2.6萬元,第2年起多超過3萬元。
教育部指出,博士方面,2011年畢業第一年工作月薪平均7.4萬元、工作3年後月薪達9.2萬元;碩士2011年平均月薪4.4萬元、3年後平均薪資達5.9萬元;學士2011年平均月薪為2.5萬元,工作3年後薪薪資3.6萬元;專科2011年起薪為2.4萬元、工作3年後薪資為3.4萬元。(徐珮君/台北報導)
-------------------
高學貸逼學生示威
2015年11月22日 04:10 陳穎芃
高學貸逼學生示威。圖╱路透
美國各地大學生及教職人員在11月舉行「百萬學生遊行」抗爭活動,要求公立大學免學費並取消就學貸款,也聲援學校員工要求的15美元基本時薪。
MarketWatch網站報導,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自11月初起便有學生及教職人員不時聚集在地下室交誼廳認真討論。他們的對話內容從就學貸款的廣泛議題到如何發傳單等活動細節都有,因為他們正在策畫一場持續進行的抗爭活動。
上百所大學 聯合響應
近日來到紐約市立學院參與上述討論的曼哈頓社區大學波若校區英語教授霍夫(James Hoff)表示:「我們預期這將是場長期抗爭。」
霍夫所領導的學生團體與美國各地多達100多個大學團體都在追求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透過11月12日一場名叫「百萬學生遊行」的草根運動來要求公立大學免除學費,同時取消沉重的就學貸款。
一名參與這項運動的東北大學大四生穆倫(Keely Mullen)表示:「國內在學的大學生與校友之間對取消學貸的議題早已談論多時。」穆倫透露自己畢業後必須償還高達15萬美元的學貸。
另一名在紐約市立學院攻讀電機工程碩士的23歲學生藍柏(Alexa Lempel),近來也利用課餘時間發傳單宣傳「百萬學生遊行」的宗旨。她認為在大學學歷已成為求職基本條件的情況下,政府理當讓公立大學免收學費。
藍柏表示:「公立大學免學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因為如此才能讓人人有權接受高等教育。」
護理師也加入聲援
在霍夫及穆倫等人透過社交網路的號召之下,美國共有115個地點在11月12日舉行百萬學生遊行活動,主張「高等教育人人有權」。這項議題已成為當天推特網站上排名第2的討論話題。
除了學生團體之外,代表超過18.5萬名護理人員的全美護士聯合會也在當天加入遊行,以支持大學生發聲。
獨立智庫Demos資深政策分析師休爾斯曼(Mark Huelsman)認為,大學學費與學貸議題之所以在近年越炒越熱,是因為這些問題已成為廣泛經濟議題的一部分。
美國有超過4,000萬人都背負學貸,總額高達1.2兆美元,且平均每4個就學貸款者中就有1人還不出錢,使得高等教育議題成為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重點之一。
今年4月宣布代表民主黨角逐2016年總統大選的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日前就曾公開支持百萬學生遊行。周四遊行當天他也在推特發文表示:「高等教育是人民應有的權利。我們必須抗爭確保人人都能在不負債的情況下就讀大學。」
百萬學生遊行在要求公立學校免學費並取消學貸的同時,也不忘聲援學校員工要求基本時薪調漲至15美元的議題。
一名31歲民運人士艾登(Rami Eitan)表示,這項訴求是效法先前速食業發動的調薪抗爭,而當時抗爭活動成功在部分城市爭取到修法提高基本薪資。(工商時報)
-----------------------------
私校弱勢生達17萬人,12所頂大,擁最多國家資源,弱勢生比率卻僅7%。
日前教育貧窮世襲化引起社會關注。教育部昨天公布低收、中低收、特殊境遇、身障、原住民學雜費減免,以及領取弱勢助學金的統計人數。總弱勢生約22萬人中,落在私校的弱勢生竟有17萬人,占比高達77%。
進一步分析,弱勢生比率最高是私立技專,比率最低是公立大學。若以拿教育部補助金的類別來分,分到國家最多資源、五年五百億元的12所頂尖大學弱勢生比率最低,僅百分之七。而資源相對少的科大,弱勢生比率則達17.76%。
12所頂大包括台大、成大、清大、交大、政大、中興、中山、中央、陽明、台師大、長庚與台科大。立委賴振昌則點名弱勢生前五低的學校為陽明、台大、交大、中央、清大。
立委賴振昌、鄭麗君等人認為,大學招生時雖然不問學生背景,但招生後顯示的結果卻呈現教育貧窮世襲化,階級不再流動,是社會極大警訊。尤其拿到國家資源最多的學校卻只照顧最少的弱勢生,極不符合公平正義,要求拔尖之外也要固本。
鄭麗君提出南韓首爾大學招生制度改革為例,首爾大學推動區域選才,類似台灣的繁星甄選,但招生名額比台灣更多,超過四分之一都是甄選。因為首爾大學認為傳統考試已無法篩選出學生的多元創造力,甄選名額較多不僅有利弱勢生,也能篩選到符合未來的人才。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今年起推動「起飛計畫」,補助47所公私校1.69億元,鼓勵各校增加招收弱勢生。大學甄選管道也增加弱勢生名額,比如102學年度全國有六所大學在申請入學提供一百廿三個弱勢名額,明年度將擴增至46所大學3000多個名額。
且繁星推薦招生名額比率,過去規定不得超過15%,但106學年度起要求至少達一成五,並推動「特殊選才計畫」,鼓勵大學透過多元背景資料審查,招收不同教育資歷學生。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541#sthash.0LCmKtDc.dpuf
---------------------------------
7成大學生 活在缺錢恐懼中
tw.mobi.yahoo.com查看原始檔
「2015大學生的錢與生活」調查發現,「錢不夠」是許多大學生面臨的難題,根據同份調查,受訪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生活基本開銷為6,535元(不含房租與學費),有近7成(67%)大學生擔心就學期間錢不夠用。
進一步參考教育部學雜費與全台各學區學生租屋行情,大學4年總花費最少要71.7萬元(以中南部雅房租金、公立學雜費計算);若在台北租屋、又念私立學校,4年大學生活基本開銷至少要103萬元。
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管國霖表示,私立大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及比例較公立大專院校高出甚多。私立學校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待遇又往往較公立大學學生低,若再加上踏入社會後要償還就學貸款的經濟壓力,無形擴大經濟間的差距。
管國霖說,花旗基金會長期資助金融教育推廣計畫,過去10年來接觸到的弱勢群體和年輕學子已經接近50萬人。年輕人若在邁入社會的時候就能擁有基本的理財知識及良好的習慣,對未來資產的累積和運用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則建議,年輕人應及早思考短、中、長期的人生規劃,透過預算、記帳、定期儲蓄、在計畫內消費等基本技巧。他指出,學生最主要的目標還是要把書讀好。由於沒有收入,在支出管理上應搞清楚「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例如最近新上市的iPhone6S手機就不是必需品。
薛明玲表示,畢業後即將面臨職場挑戰,關鍵在於培養核心競爭力,理財要更謹慎。過去習慣收入減去支出才是儲蓄,但建議年輕人應該「收入減去儲蓄後,才是支出。」
-------------------------
責任主編:張心華
98學年度申貸「就學貸款」的人數大概40多萬人(80多萬人次),申貸金額300多億,如果只拿「大專學生」來看,有申請就學貸款的人,超過四分之一,差不都在三成左右;除此之外,就學貸款的規模是一年比一年大(也就是說,它是銀行的一筆越來越大的生意)、不管是大專生,或者高中職生,申貸的比例,也逐年上升;這個比率,又普遍高於學生數目增加的比率,顯示現在需要透過「借貸」完成學業的學生愈來愈多(見下表)。

5950872416_ee485b57a1_b.jpg
高級中等學校以上學生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和金額呈現逐年上升的現象(資料來源:教育部)。
5950401293_1dd0f09105_b.jpg
(監察院糾正案文)把高中職和大專分開來看,不過監察院把「人數」和「人次」搞錯了,教育部回應:95、96、97學年度大專校院以上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占大專校院以上學生人數,實際應為22.14%、22.79%、27.75%,而非44.28%、45.58%、55.49%;高中職申貸比例也應該減半,不過可以看得出來,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5950870201_538d92e1d4_b.jpg
申請學貸人次的成長高於學生成長的趨勢。(學生人數為高中職與大專以上學生的總和,單位是千人;製表:孫窮理)7月17號,「青年要好野」與反貧困聯盟召開記者會,公佈由「青年要好野」製作的「2011 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並邀請兩位因家庭狀況,而沒有辦法貸到就學貸款的學生現身說法,並且提出要求學貸由國家擔保的訴求。
這一份有效樣本數458份,只有針對大專以上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家庭月收入在3萬以下,以及3到6萬的各佔41.7%,超過8成(80.8%)的受訪者在就學之外有打工,而有近兩成(18.7%)的受訪者每週打工時間達20小時以上、將近七成的受訪者(68.1%)認為就學貸款的利息會成還款上的負擔。
依據《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的規定,在求學階段結束之後,就需要開始還款,「青年要好野」陳方隅表示,在學費高漲,加上就業市場不穩定、畢業生的薪資成長停滯等情況下,大學生畢業之後,難以立刻負擔還款的壓力,陳方隅說,學貸應該要加上「量能還款」的機制,讓剛進社會的畢業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還錢,不至於被學貸壓垮。
而學貸只處理學雜費的問題,對於求學的生活費的補助有限,除此之外,還有因為家庭因素無法申貸的狀況,「青年要好野」也邀請到兩位同學現身說法,一位因為家長信用破產、無法擔保;另一位則因為家境困難,家長不願意小孩讀大學,拒絕擔保,在這種情形下,除了生活費用之外,學生還要在就學期間承擔昂貴的學費。會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20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承貸,要由監護人出面作保,但是20歲以上的成年學生在貸款時,仍然需要擔保人,缺乏足夠社會人脈的學生,當然還是得靠家長;陳方隅認為政府應該出面擔保學貸,而不是把責任丟給家長。
無論是「量能還款」,或者「政府擔保」,其根本的問題都還在學費的高漲,以及國家不願對教育經費做更多的負擔;政府只是利用「學貸」把問題丟回給學生,過去「反高學費運動」的軸線,也一直是針對這兩個根源問題,提出批判,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說,這一次把焦點放在「學貸」問題上,仍然是希望能夠碰觸到這兩大問題,最後導向「教育公共化」的主張,關於學貸議題,陳方隅說,將會在針對政策的細節提出聯盟後續的主張。
-----------------------------
M型化 公、私立大學學貸人數1:4
2015年03月21日 04:10 林志成/台北報導
M型化 公、私立大學學貸人數1:4
公私立大學出現M型化!教育部及學者研究發現,私立大學學生貸款人數是公立大學的4倍,學校學貸比例也約1倍。圖為開學前銀行就學貸款申辦處學生排隊等候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統計,近年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每年申請就學貸款均超過25萬人,是公立大專院校的4倍。學者研究也顯示,家戶年所得120萬至499萬元家庭的小孩進入一般公立大學比例,是50萬元以下家庭的2倍,也比50萬至119萬元家庭多出8%。
有錢人子女多進公立
依教育部資料,98學年到102學年的5年間,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就學貸款人數每年約25.4萬人到28.1萬人,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人到7.1萬人的4倍。
以102學年為例,公立大專院校申請就學貸款人數是6萬3284人、占所有學生的14.5%,私立大專院校申請人數25萬4437人、占27.9%。也就是,私立大專院校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及比例,均比公立大專院校高出甚多。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分析,年輕人讀什麼大學跟未來收入正相關,許多私立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職場的工作不那麼好,還要還就學貸款;公立大專院校學生通常不用申請就學貸款,畢業後還可找到待遇較高的工作。公私立大學生M型化發展,貧者難翻身,階級對立更嚴重。
私大畢業收入比較差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楊瑩最近發表「我國高等教育受教機會公平性之探討」,分析98學年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與家戶年所得之間的關係,發現社經背景愈佳的學生,進入公立校院機會更大,至於低社經背景學生進入公立校院機會則較低。
資源少學費高不合理
楊瑩調查,98學年大一新生,家庭年所得低於50萬以下、50萬至119萬間的低收入家庭學生,分別有15%、22.2%進入公立一般大學就讀,但年所得在120萬至199萬、200萬至499萬的中高所得學生,進入同類型的學校機會都在30%以上。
-------------------
弱勢生:家貧讀私立 有夠苦
2015年03月21日 04:10 洪欣慈/台北報導
「如果沒有補助,根本不敢讀私立…」就讀東吳大學企管系的泰瑞(化名)感嘆地說。生長於單親家庭的他,當其他學生無後顧之憂念書時,他得擔心家計,仰賴南台北家扶中心的補助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去補習,因為不補又怕落後,現在靠打工負擔學費,減輕家裡負擔。
泰瑞說,父母較有能力的學生,從小較有機會出國留學或學不同才藝,眼界較廣、吸收知識更多,像他這樣家境辛苦的學生,每天除了念書,還要煩惱生活。
銘傳大學企管系大四學生林煜烜觀察,身旁很多同學生活費、學費都得靠自己打工,申請學貸在所難免,還沒畢業就已背負40幾萬債務,畢業後得立刻投入就業市場,繼續升學根本不在選擇內。
林煜烜說,家境好的家庭,父母往往投資大量成本在子女教育上,學生有很多機會補習,也不需擔心家計,在社會氛圍普遍覺得公立較好的情況下,擠進公立窄門的機會相對高,但卻負擔較低學費、享有較多教育資源,更拉大公私立學生起跑點的差距。
全國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以龍華為例,平均每3.3位學生就有1位申請就學貸款,學校每年支出4千萬提供弱勢學生獎助學金,無形中增加私校負擔,反觀公立大學,很多學校清寒獎學金根本沒人申請,政府補助卻集中公立。
葛自祥認為,照顧弱勢學生是社會福利環節,政府應將公立學校學雜費略為提高,減少部分補助,轉移給私校讓學校有更多資源去幫助弱勢學生,達到實質上平等。(中國時報)
--------------------------
更新: 2015-08-31 08:45:31 AM 標籤: 大學 , 學貸 , yes123
【大紀元2015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藍悅真台灣台北報導)還沒賺錢就先背債,yes123求職網31日發布調查報告,有超過50%大學生打工錢不夠用,38%的人背負學貸,平均要負擔新台幣29萬元,估計在工作後的5年才能把錢還完。
調查過半數學生打工族仍屬於「入不敷出」,甚至出現負債窘境,其中38%有揹負就學貸款,27%的學貸金額落在10萬至20萬元;19%的人學貸在30萬至40萬元之間,平均負擔的學貸達到28.8萬元。換算下來,出社會後平均得工作4.9年,每月約還款4,898元,才有可能還清全部學貸。
yes123求職網發現,超過九成學生曾打工,合計50.3%的人賺到的錢仍然「不夠用」,無法支付所有生活開銷。32.1%是「不夠用,仍得靠父母資助」;7.9%是「不夠用,仍得靠其他親戚資助」;還有6.7%是「不夠用,仍得靠朋友、師長或同學資助」;甚至3.6%是「不夠用,仍得靠借貸度日」。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建議,學子打工凡事要「量力而為,不忘本分」。
楊宗斌表示,在不會過度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學子如果能透過工讀機會學到一技之長,甚至培養第二專長以及建立人際關係,養成良好的做事態度,平心而論,「學生打工經驗」對於未來職場,確實有加分作用。◇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31/n4517051.htm#sthash.b3Yn63S4.dpuf
-------------------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小孩,學業表現通常沒那麼好,因為制度懲罰他們,教學資源較少,但還要他們繳較高學費,相當不公平。政府對每個大專院校學生的教育投資應該拉近,不該因讀公私立而有差別。(中國時報)
---------------------------
時序由夏入秋,大學校園送走了畢業生,也迎來了新鮮人。這一來一往,除了牽引著青春的前程,也牽動無數青年與家庭的荷包。2009年,台灣的大學學雜費,公立學校約一學年5萬9,490元,私立學校為10萬9,806元,分別占人均國民所得的10.91%與20.12%,負擔不可謂不重。
是以,每逢註冊季節,就有數十萬學子必須負債以支撐自己的夢想;而剛踏出校門的畢業生,可能工作還沒著落,就立刻面臨償債壓力!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高中職以上學生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次,已從民國87學年度的15.2萬人次,迅速成長到97學年度的80.1 萬人次,增幅高達5.3倍;申貸金額則從55.83億元成長到299.06億元,申貸比例也從4.42%成長到19.16%,已逼近五分之一。
從圖一可發現,申貸比例遽增的現象集中在民國87~92學年度,不禁令人疑惑,究竟原因何在?
大學變貴了,人數變多了
就學貸款的增加,背後反映了兩個變化,一是大學學雜費的上漲,二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大學的機會增加。
學雜費的調漲是最為明顯可見的變化:原本較便宜的公立大學學雜費,由民國85學年度平均一年3萬7,902元,大幅調漲至94年的5萬9,490元(調幅約57%);同一時期,私立大學則由9萬4,778元調漲至10萬8,026元(調幅約14%),均較同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約7%)高出許多。
其次,依現行就學貸款規定,需家庭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下者才能申請,故申貸比例遽增,其實也反映了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大學機會增加的趨勢。
在過去,大學教育屬於菁英教育,能夠進入大學者是社會中的極少數,而這極少數又多出身於社經地位較高、文化刺激較豐富的家庭,無須貸款即可供應子女上大學。
這種現象在教改啟動、廣設大學後迅即改變——台灣的大學數量從1986年的28所暴增為2010年的105所(另有學院44所、專科15所);幾近100%的大學指考錄取率,讓進入窄門的分數標準和家庭收入同步降低,也讓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進入大學的比例大幅增加。可以合理推知的是,其中必將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需借助貸款才能圓夢。(圖二)
公私有別,男女有別
學貸比例上升,除了學費及家庭所得因素之外,也存在著學校類型的差異。
如前所述,學業成績與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高度相關,在現行依成績高低進行分發的聯招制度下,於是出現了「有錢子弟進公立大學,貧寒子弟進私立大學」的不公平現象,導致學費最貴而平均錄取分數最低的私立科技大學,其學貸比例反倒最高,甚至比公立普通大學高出一倍!
從圖三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另一個不合理現象:學貸比例具有性別差異
--------------
就學貸款人數微升 尚未完全反映
【記者江昭青報導】這波金融海嘯引發對大專生影響多大?承辦全北市就學貸款的富邦銀行統計,目前距離申請截止期限還有半個月,但已有約四萬人提出申請,與去年總人數相當,估計今年會「微升」;不少大學如中央、文化最新統計,也都有小幅上升現象。
文化大學學務處指出,到二月13日為止,申請本學期就學貸款人數者有4619人,但受理期限還未完全截止,而過去一學期該校申請就學貸款人數約有5500到5700人之多。
文化學務處承辦人員表示,估計本學期申請就學貸款人數,會比以往略為增加,但不會增加太多,理由是就學貸款的申請條件,是以96年度家庭年收入為計算基準,而這波金融海嘯是在97年下半年才引起,因此還「來不及」大量反應在這學期的就學貸款人數上。
中央大學則表示,到上周為止,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大約有1200人,比上學期多了一、二百人,目前全校已提供各種協助,隨時關注因經濟問題無法安心就學者。
元智大學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到今天為止,統計數字不升反降,只有900多人,比往年一學期1800人左右,減少了一半。元智校方猜測,今年該校刻意延長受理就學貸款的申請期限,也許學生就不急著申請,校方要進一步了解。
今年承辦北市高中以上就學貸款業務的富邦銀行則表示,至今約受理四萬名學生申請,但還要送教育部進行確認。以往每學期全北市就學貸款申請人數大概就是四萬多人,但這學期的申請截止期限還有半個月左右,因此估計就學貸款人數會再上升一些。
唯恐就學貸款仍無法解決學生就學問題,各大學也提出多項救急方案。中央大學除增加校內工讀生機會,也採取「先領錢、後補時數」做法,也就是可讓學生先領薪水,到學期結束前「補足」工作時數,並調高時薪,每月最高可領到5000元。另有急難救助金最高10萬元。
文化大學另提撥700萬元,供學生臨時之需,包括:增加緊急紓困金名額、協助學生向合作金庫借貸生活費(10萬元)、有困境的學生可申請上限3萬元的「勵學助學金」等八大措施。交大受理就學貸款時間要從19日才開始,但校方已備妥「挺竹專案」,只要付不出學費的學生,校方都全力協助。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2009/02/16】
-----------------------------------------
大學生七成辦學貸 年輕貧窮化+台灣私立大學生的就學貸款負債與年收入之比率為世界最高,達到121.6%+100學年度(上下學期)就學貸款對保共有58.7萬人次,101學年度降至55萬人次+媒體一再引用錯誤數據報導就學貸款人數(應為人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jyJlU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重要教育統計資訊 ] - http://goo.gl/KtGM9U
----------------
就學貸款自我負責的開始
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生/ 徐裕逢
近10年辦理就學貸款學生人數成長6.97倍
驪歌響起,又到畢業求職季,就學貸款學生出了社會之後,第一個要面臨的就是還款的壓力,教育部統計處資料96學年度高中職以上就學貸款學生共計有75萬9418人次辦理就學貸款,申貸金額高達286億2800萬,相較86學年度的9萬5266人次,近10年辦理就學貸款學生人數成長6.97倍,根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彭森明(2008)九十五學年度大學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報告資料,畢業生於大專就讀期間,有辦理助學貸款的比例高達27.82%,佔全體畢業生近三成,私立學校更超過三成,有些甚至高達四成。
政府設置就學貸款目的
政府設置就學貸款目的,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學,減輕其籌措教育經費之負擔,幫助在學學生求學期間,毋須顧慮學費,專心向學所提供的一項就學協助。
就學貸款與一般信用貸款之差異
一般信用貸款銀行皆需審核貸款人的抵押品、經濟及信用狀況始決定可否借貸,就學貸款係政策性貸款,申貸條件較寬,學生就學貸款僅需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條件(學校透過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查核其家庭年所得),學生於就學期間至畢業後滿一年止的貸款利息皆是由政府負擔,學生勿需償負任何利息,較一般信用貸款,一經核貸後,申貸人即需負擔利息不同。
就學貸款與資格及各項條件:
1、申貸資格: 有戶籍登記之中華民國國民,並就讀具正式學籍及固定修業年限之公、私立大專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進修學校之在學學生。
2、 申貸條件:
(1) 學生及其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學生已結婚者,為學生及其配偶)合計之家庭年收入經查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標準(目前訂為114萬元(含)以下)、或經就讀學校認定有申請就學貸款必要者。但其家中如有二位以上子女就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縱不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標準且未經就讀學校認定有申請就學貸款必要,亦可申請就學貸款,惟應自撥貸日起自行負擔利息。
(2) 學生及連帶保證人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
(3) 學生並未享有全部公費及全部學雜費減免,且未獲得政府主辦之其他無息助學貸款者。
貸款利息計算方式及利率
1. 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標準者(目前訂為114萬元(含)以下),就學及緩繳期間貸款利息由政府全額補貼,其後利息由借款人自行負擔。
2. 家庭年收入逾114萬元至120萬元(含)者,就學及緩繳期間貸款利息由政府半額補貼,半額利息由借款人自行負擔。
3. 家庭年收入超過120萬元,且家中有二位子女就讀高中以上學校者,貸款利息不予補貼,且應自貸款撥款日次月起每月繳付利息。
2. 目前就學貸款利率為1.6%,自97年11月17日起,學生負擔部分為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加計,加碼年率0.55%浮動計息;目前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為1.05,就學貸款利息為1.05%+0.55%=1.6%
以就讀私立大學院校四年,就學貸款八學期為例,四年期間貸款約40萬,若分8年償還,以目前利率1.6%,每月利息負擔533元,本金與利息每月要償還4442元。
辦理方式及承貸之銀行:
學生申請貸款,依承貸銀行規定,於期間內辦理簽約及對保手續:
(一)同一教育階段(高中職、大學、專科、技術學院、碩士及博士等各分別為一教育階段)第一次申請時:應邀同法定代理人(兼連帶保證人)或連帶保證人,攜帶三個月內戶籍謄本、印章、國民身分證及註冊收費通知單,至指定之承貸銀行簽約及對保。就學貸款除學雜各費外,另可貸書籍費,高中職為每生每學期新臺幣一千元;專科以上學校為每生每學期新臺幣三千元。
承貸之銀行原則上按學校所在地之行政區劃分如下:
(一)在臺灣省地區者,由臺灣銀行承貸。
(二)在臺北市轄區者,由臺北富邦銀行承貸。
(三)在高雄市轄區者,由高雄銀行承貸。
擬定還款計畫,避免信用不良
98年4月13日自由時報報導指出,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學貸逾期未繳的本息呆帳總金額已達四十四億,各大專學貸「逾期餘額」逾期未還款前五名私校金額累計均超過四千萬元。
就學貸款並非社會福利補助,而只是一種優惠貸款,因此,貸款學生仍應依照借據之約定攤還本息。貸款學生如逾期未還款者,銀行會對貸款學生及連帶保證人提起訴訟求償,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則會將貸款學生及連帶保證人之資料建檔,列為金融債信不良往來戶,並開放給各金融機構查詢。此項金融債信不良往來戶之紀錄,不僅會影響貸款學生及連帶保證人之信用,恐將於其向銀行申請支票、信用卡、或其他各種貸款時遭到拒絕,同時也會影響貸款學生及連帶保證人日後在國內、國外之就業或就學機會。
申請緩繳或貸款延期:
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險峻,新鮮人求職不易,大學畢業的起薪卻越來越低,還款期限到了,但工作依舊不穩定或沒著落怎麼辦?別漠不關心,因而逾期造成違約影響個人及保證人信用,根據學生就學貸款作業要點第二十條:學生於開始償還貸款之前一年度,平均每月工作收入未達新臺幣二萬五千元(以實際工作月數計算),及為低收入戶者,得於應償還起算日前申請緩繳貸款本金,最多以申請三次為限,每次申請緩繳期限為一年,貸款到期日並隨緩繳期限順延。其緩繳期間之利息,由各級主管機關負擔。依前項規定申請緩繳貸款本金三次者,得申請延長償還貸款期限,貸款一學期以一年六個月計。其利息由借款人自行負擔。學生若畢業後,繼續在國內就學(非同一教育階段)、服義務兵役、參加教育實習(限教師實習)等,可以辦理延期就學貸款償還期限,直到畢業或學業停止、服完兵役或教育實習期滿後滿一年之次日,開始償還貸款本金。
善用管道減少利息支出
台灣銀行自97年6月11日起推出「就學貸款1314減息專案」,凡台銀就學貸款戶,持台銀晶片金融卡及網路銀行密碼,透過網路櫃台申辦「就學貸款1314減息方案」,辦理自動扣繳,自申辦成功後次ㄧ期扣繳期金日起,可再享減息0.1314%之優惠,但此專案非永久有效,倘積欠就學貸款債務連續達三個月(含)以上,該優惠權益將自動取消,嗣後若將逾期款繳清後,回復為正常戶時,優惠權益亦不恢復。
申辦合併計算還款年限,減輕還款壓力
如果大學(或高中)是在台北市就讀(承辦銀行是臺北富邦銀行承貸),研究所(或大學)是在台灣省就讀(承辦銀行是台灣銀行承貸),當您研究所畢業後一年,開始要還款的時候,將面臨兩家銀行同時繳款的壓力,要同時繳兩份貸款,對於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此時必須向承貸申請辦理「合併計算還款年限」,雖然同時要還兩家銀行的貸款,但合併計算還款年限後,兩家銀行的還款年限都延長後,還款金額相對減輕許多。
舉例:大學就讀台北市的某私立某大學,貸款40萬(臺北富邦銀行),研究所就讀於台灣省的某私立大學院校,貸款20萬(台灣銀行),畢業後一年將同時收到兩家還款通知單,大學4年8個學期貸款40萬分8年償還,每月應還本息4442元,研究所2年4個學期貸款20萬分4年償還,每月應還本息4305元,兩家同時還款每月需繳8747元,若向承貸銀行申請辦理「合併計算還款年限」大學跟台北富邦銀行借款八學期+研究所跟台灣銀行借款4學期,兩個階段的貸款償還年限可分12年償還,合併計算後,臺北富邦銀行每月償還3055元,台灣銀行每月償還1528元,合計每月償還繳納4583元,對於剛畢業工作收入不穩定的新鮮人幫助不小!
就學貸款並非社會福利,亦非就學補助,畢業後,借款者應即擔負起攤還本息的還款責任。就學貸款因係採行信用保證機制方式,故使就學貸款利率得以降低,以減輕學生償還就學貸款的利息負擔。基於這筆保證資金是來自於全體納稅義務人的錢,故貸款學生應確實履行還款責任。
就學貸款是自我負責的開始,畢業後應妥善擬訂計畫依能力還款,若經濟能力許可建議提高還款金額,減少利息支出,雖然還款期限最多延長為1.5倍,但相對的償還時間愈久,所以支付的利息也就愈多。提醒就學貸學生在未清償貸款期間,有升學、服兵役、替代役、教育實習、通訊地址變更等相關事宜,應主動告知承貸銀行。以便承貸銀行寄發還款通知單(沒收到繳費單或者繳款通知書還是要依規定時間還款),信用無價,避免逾期未還款的而造成個人及保證人的信用不良。
-------------------------
學貸,青年貧困的第一步
新聞稿
時間:7月17日(禮拜天)上午10:00 /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 103 貴賓室
主辦單位:青年要好野 / 協助單位:反貧困聯盟
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書(全文連結)
臺灣近幾年廣開高等教育之門,目前大學聯考錄取率將近百分之百、高教學生人數超過134萬人。「就學貸款」已成為主要的籌措學費管道之一,以98學年度來說,申貸人數超過40萬8703人(81萬7406人次)、申貸金額超過300億元,所有高中職以上的學生當中,有將近五分之一(19.2%)申請學貸。目前為止總計就學貸款總數已超過1600億元。
為了解學貸狀況,「青年要好野」組織於2011年6至7月間以問卷方式成功訪問458位學貸申請者。研究發現,申貸者主要來自經濟弱勢的家庭,四成的受訪者家庭月收入不到三萬元、四成不到六萬元(另根據教育部的資料,98%的申貸者來自年收入低於114萬的家庭)。申貸原因以付不出學費、減少家庭開銷為主,各佔48.2%及47.1%。
根據周祝瑛(2005)<高學費 vs.低學費: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活費調查研究>,台灣地區大學生的生活費平均每月為8462元(不含住宿),但根據我們的調查,學貸申請者有8.7%生活費在三千元以下,31.0%為三千至五千元,32.1%為五千至七千元。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學貸申請人月生活費在七千元以下,遠低於一般學生的平均。在申貸額度方面,住宿費、生活費分別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額度不夠,書籍費則有超過六成認為不夠。
沉重的經濟壓力也造成學生必須拚命打工賺錢。將近八成的人必須在就學期間打工以獲得生活費,一半以上每週打工時間超過十小時,三分之一的學生每天平均打工超過兩小時,超過三十小時的也大有人在(10.0%)。如此一來學習品質勢必會受到影響。
同時,在還款方面,將近七成的受訪者(68.1%)認為就學貸款的利息會成還款上的負擔。顯見學貸申請人就學期間以及畢業後的經濟負擔皆相當沉重。
總結來看,大部份都是出身弱勢家庭,而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拚命打工以賺取生活費。畢業後以現在低薪、派遣及非典型勞動盛行的狀況下,再加上學貸的沉重負擔,完全無法跳脫貧窮的陷阱。因此,我們認為學貸不是受教權的保障,反而是青年學子陷入貧困的第一步。
關於未來的修改方向,從調查中可知,現有的獎助學金、減免學費等方案是有所不足的,學生們最迫切希望的就是能夠有更多的減免方案。其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還款方面要能夠「量能還款」,或者是有不同的債務償還辦法。顯見目前學生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在「還款」的部份。
另外,有關政府信保的部份也是重要的改革方向,因為仍有部份因為父母財務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而無法有人擔保的狀況。目前政府僅擔保對於利息和學生還款的部份,但政府應該要做申貸時的擔保人,以確保每個符合條件的人都能申貸。
長期來說,為了達成平等受教育權的保障,我們認為,「教育公共化」是必須繼續努力的目標。唯有透過教育公共化才能夠使每個人都享有受教權,並且能夠確保臺灣人力資源的穩定提升。
----------------------
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
責任主編:張心華
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
青年要好野
摘要
臺灣近幾年廣開高等教育之門,目前大學聯考錄取率將近百分之百、高教學生人數超過134萬人。「就學貸款」已成為主要的籌措學費管道之一,以98學年度來說,申貸人數已超過81萬人次、總申貸金額超過300億元。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申貸學生的狀況,並且試圖找出目前制度不足之處。
研究發現,申貸者主要來自經濟弱勢的家庭,因為付不出學費而申請學貸。他們將近八成的人必須在就學期間打工以獲得生活費,而這些學生的平均生活費比一般水平要低許多。申貸額度方面,住宿費、生活費分別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不夠,書籍費則有超過六成認為不夠。將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就學貸款的利息會成還款上的負擔。
同時,從調查中可知,現有的獎助學金、減免學費等方案是有所不足的,學生們最迫切希望的就是能夠有更多的減免方案。其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還款方面要能夠「量能還款」,或者是有不同的債務償還辦法。顯見目前學生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在「還款」的部份。
另外,有關政府信保的部份也是重要的改革指標。我們發現有部份因為父母財務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而無法有人擔保的狀況。目前政府僅擔保對於利息和學生還款的部份,但我們的訴求是政府應該要做「申請貸款」時的擔保人,而非將責任交給家長,以確保每個符合條件的人都能申貸。
長期來說,為了達成平等受教育權的保障,我們認為,「教育公共化」是必須繼續努力的目標。唯有透過教育公共化才能夠使每個人都享有受教權,並且能夠確保臺灣人力資源的穩定提升。
關鍵字:學生貸款、高等教育、青年貧窮、教育公共化
* 本文發表於2011年7月17日記者會,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台北市。全文公布於青年要好野的網誌:http://antipoverty.pixnet.net/blog以及Facebook社團專頁。
* 青年要好野聯絡方式:youthoya@gmail.com。本文通訊作者:陳方隅,r99322057@ntu.edu.tw。
一、前言
臺灣近年來廣開高等教育之門,根據教育部的統計,99學年度全台共有163間大專院校,學生人數超過134萬人。十年前(88學年度)大學錄取率僅有59.83%,而目前已經超過97%,專科學校的錄取率也從32.79%,上升到超過六成,錄取率在十年內增為兩倍,學生數目成長幅度超過35%。接受高等教育似乎已經被大多數人視為每個人應有的受教權,而不再是某些少數菁英的特權;而保障每個人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也能為我們的人力市場和公民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專業能力和公民素質。
為了避免有心向學的年輕學子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進入大學就讀,政府以就學貸款、獎助學金、學費減免等措施防止部份來自弱勢家庭的子女被金錢門檻阻隔在高教大門之外。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高中職以上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人次,從民國87學年度的15.2萬人次,迅速成長到98學年度的81.7萬人次,增幅近5.4倍;每年申貸金額則從55.83億元增加到302.02億元,總金額目前已逾1600億;高中職以上學生申貸的比例也一路成長至近兩成(19.2%),顯見目前學貸已是主要的籌措學費管道之一。1然而,雖然有包括補助弱勢者、學雜費減免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學生,但是目前的學貸及學費補助設計真的足以幫助學生嗎?
我們認為,就學貸款表面上看來公平,但在這個表象背後,弱勢家庭子女無力由家庭資助進入大學就讀的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一方面學費、生活費、住宿費的壓力仍然是非常沉重,一方面在制度設計上仍有改進的必要。事實上學費及生活開支的沉重負擔只是透過學貸稍微往後拖延,而落到了畢業生身上。近年來高教學費高漲、派遣工作擴張、就業市場緊縮、畢業生薪資成長停滯甚至逆成長等現象,開始讓畢業生背負學貸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學貸的沉重負擔愈來愈不是本身已出身弱勢家庭的大學畢業生能擔得起的重擔,「還不起」而非「不願還」的學貸,已經變成許多畢業生甫入社會就要面對的窘境。
在政府的沉重債務、拮据預算與不公平稅制下,我們不敢高喊奢望免學費政策,實踐教育公共化的精神,但我們要求修改就學貸款的方案,使其能更有效的減輕弱勢家庭的重擔,同時成為畢業生「還得起」的「合理債務」,而不是壓垮年輕人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了對學生就學問題提出更好的改革方向,我們首先針對學貸進行調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們的就學貸款狀況,包括申貸金額、現有制度的不足、理想中可負擔的還款計畫、實際的還款過程及其難處,以及對於就學貸款的更好想像。在活動方面透過研討會、座談會的方式,找出學貸的問題與改進空間。重要的是,據此提出一些我們對於學貸方案的訴求與設計。目前我們提出包括「更多元的學雜費減免與補助方案」、「量能還款的就學貸款」、「政府擔保負責」、「更普及的多元就學貸款」、「回饋社會的公益還款方案」等訴求。
本篇報告書即針對我們所做的第一波學貸調查作一個成果報告。受限於經費及人力,我們採取網路問卷的取樣方式,調查時間從2011年6月21日至7月11日,有效樣本數為458份。問卷內容由「青年要好野」組織內部討論,並由成員陳秉暉及陳方隅設計問卷題目。該份問卷已附於此報告書的附錄,並且可以在網路上參考全文。2
在報告書的內容安排方面,除本段前言之外,第二段開始進入統計資料部份;第三段是與修法方向有關的調查結果;第四段為結論。
二、統計資料
(一)基本資料分布
本次調查有效樣本數458份,其中男性受訪者226位,佔樣本數的49.3%;女性229位,佔樣本數的50.0%。目前已畢業者247位,佔樣本數53.9%;在學中209位,佔樣本數45.6%。大學院校的性質為公立學校者有221位,佔48.3%;私立學校有228位,佔樣本數的49.8%。有就讀碩士班者172位,其中118位就讀公立學校碩班,54位為私立學校。有就讀博士班者28位,其中21位就讀公立學校博班、7位為私立學校。
(二)學貸狀況分析
在此次調查當中,所有人的平均學貸總數3為33.6萬元,中位數為32萬元;大專院校為私立學校的學生所借貸金額顯著偏高,平均40.8萬元、中位數為41萬元,而公立學校的學生平均26萬元、中位數為24萬元。
表一、學貸總數 | ||||||
(個數)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中位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公立學校(大專) | (218) | 1 | 60 | 24 | 26.0 | 12.8 |
私立學校(大專) | (227) | 2 | 136 | 41 | 40.8 | 19.4 |
平均學貸總數 | (448) | 1 | 136 | 32 | 33.6 | 18.1 |
說明:1.金錢單位為新臺幣萬元。
2.未填答或無效回答的部份將不包含在內,以下各表皆同。 |
除了學貸的總金額之外,我們詢問問卷填答者關於借貸不足的狀況,請參見表二。首先,「每學期的繳費單上是否有名目不同而無法申請貸款的學雜費」?有27.7%的受訪者會遇到因為名目不同而無法申貸的部份。從表三當中可以看到,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有三千元以下無法申貸,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有三千至五千元無法申貸,並有約7%的受訪者有五千元以上無法申貸的項目。
其次,關於目前書籍教材費可申貸金額(高中職每學期一千元、專科以上每學期三千元),有61.6%認為是不夠的。從表三當中可以得知目前學生的書籍費概況:38.2%的學生每學期花三千元(含)以下的書籍費;三千至五千元(含)為最多人,有45.0%的學生;五千至八千元(含)也有12.2%的比例;八千元至一萬五千元(含)有3.3%的學生;另有1.1%的學生一學期要花超過一萬五千元買書。
第三,生活費目前每學期三萬元上限的可申貸金額,有44.5%認為不夠。第四,目前可申貸的住宿費用有46.1%的填答者認為不夠。第五,目前的就學貸款申貸制度當中,可申貸金額的相關規定與資訊有六成認為可以說是透明流通,但也有38.4%認為不夠透明流通。最後,在申請流程方面,有六成二的受訪者認為簡單便捷,但也有37.3%認為不夠簡單便捷。
表二、現行制度不足 | |||||
是否有名目不同而無法申請貸款的學雜費 | 目前可申貸的住宿費用
是否足夠 |
||||
次數 | % | 次數 | % | ||
否 | 327 | 71.4% | 不夠 | 211 | 46.1% |
是 | 127 | 27.7% | 足夠 | 238 | 52.0% |
書籍教材費可申貸金額
是否足夠 |
相關規定與資訊
是否透明流通 |
||||
次數 | % | 次數 | % | ||
不夠 | 282 | 61.6% | 不是 | 176 | 38.4% |
足夠 | 173 | 37.8% | 是 | 279 | 60.9% |
生活費目前可申貸金額
是否足夠 |
學貸申請流程
是否簡單便捷 |
||||
次數 | % | 次數 | % | ||
不夠 | 204 | 44.5% | 不是 | 171 | 37.3% |
足夠 | 252 | 55.0% | 是 | 284 | 62.0% |
表三、學雜費與書籍費 | ||
學雜費支出方面因故無法申貸的金額 | ||
次數 | % | |
1. 三千元(含)以下 | 144 | 31.4% |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 49 | 10.7% |
3. 五千至八千元(含) | 17 | 3.7% |
4. 八千元至一萬五千元(含) | 6 | 1.3% |
5. 一萬五千元以上 | 10 | 2.2% |
6. 皆可以申貸 | 226 | 49.3% |
每學期書籍教材費平均金額大約多少錢 | ||
次數 | % | |
1. 三千元(含)以下 | 175 | 38.2% |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 206 | 45.0% |
3. 五千至八千元(含) | 56 | 12.2% |
4. 八千元至一萬五千元(含) | 15 | 3.3% |
5. 一萬五千元以上 | 5 | 1.1% |
(三)申請人經濟狀況分析
接下來要看的是申請學貸者的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請見下表四)。在學時家庭平均月收入有超過八成是在六萬元以下,其中三萬元以下以及三萬元至六萬元區間內各佔41.7%,顯見申請學貸者大部份為家庭經濟收入較少者(另根據教育部的資料,98%的申貸者來自年收入低於114萬的家庭)。4 家庭月收入六萬至九萬五千元者有12.4%;十萬元左右者有1.7%;十至二十萬元者有1.3%;二十萬以上有0.9%
若從父母收入狀況來看,將近六成(57.1%)是單一薪水收入,雙薪者為31.7%,另外也有許多沒有收入或者是收入極為不穩定的狀,佔11.2%。
也就是因為通常來自經濟狀況較不穩定的家庭,在調查當中的學貸申請人當中,有將近四分之一(23.1%)在求學期間就必須賺錢貼補家用。
表四、經濟狀況 | ||
在學時家庭平均月收入 | ||
次數 | % | |
1. 三萬以下 | 191 | 41.7% |
2. 三至六萬 | 191 | 41.7% |
3. 六萬至九萬五千 | 57 | 12.4% |
4. 九萬五千至十萬 | 8 | 1.7% |
5. 十萬至二十萬 | 6 | 1.3% |
6. 二十萬以上 | 4 | 0.9% |
在學時父母收入狀況 | ||
次數 | % | |
1. 單薪 | 261 | 57.1% |
2. 雙薪 | 145 | 31.7% |
3. 無及不穩 | 51 | 11.2% |
是否必須拿錢貼補家用 | ||
次數 | % | |
否 | 349 | 76.2% |
是 | 106 | 23.1% |
根據周祝瑛(2005)<高學費 vs.低學費: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活費調查研究>5,台灣地區大學生的生活費平均每月為8462元(不含住宿),但根據我們的調查,學貸申請者有8.7%生活費在三千元以下,31.0%為三千至五千元,32.1%為五千至七千元。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學貸申請人月生活費在七千元以下,遠低於一般學生的平均(參見下表五)。
沉重的經濟壓力也造成學生必須拚命打工賺錢。將近八成的人必須在就學期間打工以獲得生活費,一半以上每週打工時間超過十小時,三分之一的學生每天平均打工超過兩小時,超過三十小時的也大有人在(10.0%)。如此一來學習品質勢必會受到影響。進一步來看打工所得(參見下表六),超過七成的學生是以支付生活費為主。
個人經濟與就學貸款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發現因為「付不出學費」而申貸者高達近半的比例(48.2%),另外也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是以「減少家庭開銷壓力」為由而申貸,佔47.1%。僅有4.4%的學生申貸目的是要追求獨立自主。
表五、個人經濟 | |||||
在學時平均每月生活開銷 | 在學時每週平均打工時數 | ||||
次數 | % | 次數 | % | ||
1. 三千元(含)以下 | 40 | 8.7% | 1. 無打工 | 88 | 19.2% |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 142 | 31.0% | 2. 十小時(含)以內 | 150 | 32.8% |
3. 五千以上至七千元(含) | 147 | 32.1% | 3. 十至十五小時(含) | 82 | 17.9% |
4. 七千以上至一萬元 | 90 | 19.7% | 4. 十五至二十小時(含) | 50 | 10.9% |
5. 一萬元以上 | 39 | 8.5% | 5. 二十至三十小時(含) | 40 | 8.7% |
6. 三十小時以上 | 46 | 10.0% |
表六、個人經濟(二) | |||||
打工所得最主要的用途 | 申請就學貸款主要原因 | ||||
次數 | % | 次數 | % | ||
1. 房租 | 29 | 6.3% | 1. 付不出學費 | 220 | 48.2% |
2. 生活費(日常必須) | 325 | 71.0% | 2. 減少家庭開銷壓力 | 215 | 47.1% |
3. 個人額外開銷 | 49 | 10.7% | 3. 追求獨立自主 | 20 | 4.4% |
4. 貼補家用 | 14 | 3.1% | 4. 其他 | 1 | 0.2% |
5. 存錢 | 29 | 6.3% |
三、修法方向調查
(一)還款狀況
在學貸償還方面,有將近七成的受訪者(68.1%)認為就學貸款的利息會成還款上的負擔(參見下表七)。關於畢業後的狀況,我們詢問受訪者認為「扣掉還款金額後實拿多少薪資才足夠一般生活必須開銷?」最高比例的是一萬五千元至兩萬元,有33.0%,其次是有24.7%比例認為兩萬元至兩萬五千元。同時也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覺得要三萬元以上才夠。
至於「薪水扣去一般生活必須開銷後,多少比例用來還款較合理?」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34.5%)回答為10%(含)以下;11%-15%的薪資為23.4%回答;16%-20%為22.3%回答。不過,若以現在有超過一百萬勞工月所得在兩萬元以下、三百萬勞工月所得在三萬元以下的狀況,6再加上大學畢業之後的平均起薪為還不到兩萬七千元,7青年學子能夠償還債務的能力實在有限,或者是一旦開始償還,則薪資就所剩無幾。
表七、利息負擔 | ||
您覺得就學貸款的利息是否造成負擔 | ||
次數 | % | |
不會 | 145 | 31.7% |
會 | 312 | 68.1% |
表八、還款 | |||||
關於畢業後的狀況,您認為扣掉還款金額後實拿多少薪資才足夠一般生活必須開銷 | 您覺得薪水扣去一般生活必須開銷後,多少比例用來還款較合理 | ||||
次數 | % | 次數 | % | ||
1. 一萬元(含)以下 | 42 | 9.2% | 1. 10%(含)以下 | 158 | 34.5% |
2. 一萬五千元至兩萬元(含) | 151 | 33.0% | 2. 11%-15%(含) | 107 | 23.4% |
3. 兩萬元至兩萬五千元(含) | 113 | 24.7% | 3. 16%-20%(含) | 102 | 22.3% |
4. 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含) | 63 | 13.8% | 4. 21%-30%(含) | 48 | 10.5% |
5. 三萬元以上 | 89 | 19.4% | 5. 31%-50%(含) | 32 | 7.0% |
6. 51%以上(含) | 11 | 2.4% |
(二)清算機制
至於學貸的清算機制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國家的學貸都設計有清算機制,即在某一個年限之後,若學生仍工作不順、無法還款,則餘款由政府負擔。我們詢問受訪者認為「這個年限以幾年為適」?將近七成的填答人(69.0%)認為十至十五年;17.5%的人認為十五至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也有13%的比例回答。
目前的設計是:「1.學生於開始償還貸款之前一年度,平均每月所得未達新臺幣二萬五千元(前一年度如有就學或服義務兵役之緩繳期間不予列計)及為低收入戶者,得於應償還起算日前申請緩繳貸款本金,最多以申請三次為限,每次申請緩繳期限為一年。2.依前項規定申請緩繳貸款本金三次者,得申請延長償還貸款期限,貸款一學期以一年六個月計。其利息由借款人自行負擔,各該主管機關酌予補貼利率二碼。」在所有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以大學四年貸款八學期還八年來說,還款期限最多可以多延三年,同時再延展四年(第二部分)。相較其他國家設計,如美國可以償還二十年,我們的還款年限似乎是偏低,而且規定的條件也較嚴。
表九、還款時間 | |||||
打算多久還完就學貸款 | 學貸清算機制以幾年為適 | ||||
次數 | % | 次數 | % | ||
1. 一年內 | 60 | 13.1% | 1. 十至十五年 | 316 | 69.0% |
2. 二至四年 | 230 | 50.2% | 2. 十五至二十年 | 80 | 17.5% |
3. 五至七年 | 99 | 21.6% | 3. 二十至二十三年 | 21 | 4.6% |
4. 八至十年 | 45 | 9.8% | 4. 二十三至二十五年 | 8 | 1.7% |
5. 十年到十五年 | 8 | 1.7% | 5. 二十五年以上 | 32 | 7.0% |
6. 十五年以上 | 15 | 3.3% |
(二)就學貸款修正方向優先及實用性
在問卷中我們列出幾個修正方向的選項,並問受訪者「您覺得關於就學貸款修正方向,下列選項的優先順序為何?」「您覺得關於就學貸款修正方向,下列選項的實用順序為何?」經統計後發現兩項的排序是相同的,依次如下:
1、在學時期更多元的補助方案(獎助學金、學費減免等)
2、合理的量能還款規畫(依照所得決定每月還款比例)
3、就學貸款債務減免方案(以社會工作、服務性工作回饋社會減免學貸)
4、教育公共化(提高教育預算直接減少高等教育學費)
5、政府信用擔保就學貸款(現為父母)
6、提高就學貸款的可申貸額度
7、放寬貸款的資格限制
由此可知,現有的獎助學金等方案是有所不足的,學生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減免方案。其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還款方面要能夠「量能還款」,或者是有不同的債務償還辦法。顯見目前學生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在「還款」的部份,而不是資格限制或是申貸額度。
另外,有關政府信保的部份也是重要的改革指標。現行規定是學貸必須由家長或監護人作信用保證,但是我們仍然發現有部份因為父母財務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而無法有人擔保的狀況。比如說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幾種狀況:1.父母未離異,但其中有人失蹤。2.未滿20歲,但父母(或法定監護人)不願意做擔保人。最主要原因是希望趕快去賺錢養家,不要再念書。3.父母有債務,無法擔保。4.受到家暴,已取得保護令。這些個案或許在所有人當中的比例不高,也因此在調查中並不是最優先關注的一個改革方向,但是只要這些狀況存在,就永遠有學生因此無法申請到貸款。現狀下的政府擔保指的是對於利息和學生還款的部份,但我們的訴求是政府應該要做「申請貸款」時的擔保人,確保每個符合條件的人都能申貸。
長期來說,我們認為教育公共化的大方向是必須繼續努力的。唯有透過教育公共化才能夠達成受教育權的保障,並且能夠確保臺灣人力資源的穩定提升。
四、結論
有的關於學貸相關研究並不多8,本調查的目的即在補足此一不足。過去像是2010年09月刊登在《臺灣光華》雜誌上的〈就學貸款:夢想還是陷阱?〉9一文,就已指出所謂的「學貸族」最主要是以家庭所得較低、就讀於私立大學的學生為主,且其中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這些申貸學生原本即相對弱勢,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後也因為現在非典型勞動當道,薪資水平並沒有隨經濟成長而使勞工獲益,因此只能陷入貧窮的陷阱。
臺灣近幾年廣開高等教育之門,「就學貸款」已成為主要的籌措學費管道之一,以98學年度來說,申貸人數超過40萬8703人(81萬7406人次)、申貸金額超過300億元,所有高中職以上的學生當中,有將近五分之一(19.2%)申請學貸。
為了解學貸狀況,「青年要好野」組織於2011年6至7月間以問卷方式成功訪問458位學貸申請者。研究發現,申貸者主要來自經濟弱勢的家庭,四成的受訪者家庭月收入不到三萬元、四成不到六萬元(另根據教育部的資料,98%的申貸者來自年收入低於114萬的家庭)。申貸原因以付不出學費、減少家庭開銷為主,各佔48.2%及47.1%。
根據我們的調查,學貸申請者有8.7%生活費在三千元以下,31.0%為三千至五千元,32.1%為五千至七千元。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學貸申請人月生活費在七千元以下,遠低於一般學生的平均。在申貸額度方面,住宿費、生活費分別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額度不夠,書籍費則有超過六成認為不夠。
沉重的經濟壓力也造成學生必須拚命打工賺錢。將近八成的人必須在就學期間打工以獲得生活費,一半以上每週打工時間超過十小時,三分之一的學生每天平均打工超過兩小時,超過三十小時的也大有人在(10.0%)。如此一來學習品質勢必會受到影響。
同時,在還款方面,將近七成的受訪者(68.1%)認為就學貸款的利息會成還款上的負擔。顯見學貸申請人就學期間以及畢業後的經濟負擔皆相當沉重。
總結來看,申貸者大部份都是出身弱勢家庭,而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拚命打工以賺取生活費。畢業後以現在低薪、派遣及非典型勞動盛行的狀況下,再加上學貸的沉重負擔,完全無法跳脫貧窮的陷阱。因此,我們認為學貸不是受教權的保障,反而是青年學子陷入貧困的第一步。
關於未來的修改方向,從調查中可知,現有的獎助學金、減免學費等方案是有所不足的,學生們最迫切希望的就是能夠有更多的減免方案。其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還款方面要能夠「量能還款」,或者是有不同的債務償還辦法。顯見目前學生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在「還款」的部份。
另外,有關政府信保的部份也是重要的改革方向,因為仍有部份因為父母財務問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而無法有人擔保的狀況。目前政府僅擔保對於利息和學生還款的部份,但政府應該要做申貸時的擔保人,以確保每個符合條件的人都能申貸。
長期來說,為了達成平等受教育權的保障,我們認為,「教育公共化」是必須繼續努力的目標。唯有透過教育公共化才能夠使每個人都享有受教權,並且能夠確保臺灣人力資源的穩定提升。
註解:
1. 教育部高教司,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109;<學貸壓力沉甸甸>,《理財規劃》,2011年2月8日,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f46e4db9-32ad-4991-bcc5-743d50df110d。
2. 全文網址:http://0rz.tw/tGjEh。或者請由Facebook搜尋:青年要好野。
3. 未畢業者為推估之預期總數。
4. 教育部高教司,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109。
5. 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hinese%20Publications_研討會論文/高學費%20vs.低學費_renew.pdf.
6. 2010年月收入不到三萬元的受僱者有359.7人,占總受僱者約四成五,其中更有103.8萬人月收入不到兩萬元。參見行政院主計處98年家庭收支調查;《中國時報》,2010年12月12日;《自由時報》,2010年12月20日。
7. 參考《中廣新聞》,2010年12月12日;另根據「鉅亨網」所發布的調查報告,大學畢業者起薪為26432元,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0525/KDWVH67AZPC3J.shtml。
8. 可參考周祝瑛,2008,<高等教育助學貸款之探討:從美、日、澳、德、英五國談起>。周祝瑛、鄭慧娟,2010。<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學雜費政策之探究>,《比較教育》,68:1-25。
9. 參見黃國治,2010。網址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5796.html。
附錄、青年學貸狀況調查問卷
A關於就學貸款
首先請問您關於申請就學貸款的相關問題。
A1 請問您目前學貸金額(已畢業者請填尚未還款部份):_________________萬
A2 畢業後學貸總額(尚未畢業者請填預期總額,下題A10亦同):___________萬
A3 貸款學期數:1. □ 2. □ 3. □ 4. □ 5. □ 6. □ 7. □ 8. (含)以上□
A4 每學期的繳費單上是否有名目不同而無法申請貸款的學雜費:1. □是 2. □否
A5 學校是否在學期初繳費完成後再以其他名義要求繳交學雜費:1. □是 2. □否
A5 承上題,在學雜費支出方面因故無法申貸的部份每學期大約多少錢:
1. □三千元(含)以下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3. □五千至八千元(含) 4. □八千元至一萬五千元(含)
5. □一萬五千元以上 6. □皆可以申貸
A6 每學期書籍教材費平均金額大約多少錢:
1. □三千元(含)以下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3. □五千至八千元(含) 4. □八千元至一萬五千元(含)
5. □一萬五千元以上
A7 您覺得目前書籍教材費可申貸金額(高中職每學期一千元、專科以上每學期三千元)是否足夠:1. □足夠 2. □不夠
A8 您覺得在生活費方面,目前每學期三萬元上限的可申貸金額是否足夠:
1. □足夠 2. □不夠
A9 您在學時是住在哪裡(主要):
1. □在校住宿 2. □在外租賃 3. □住在家裡或親戚家
A10 您覺得目前可申貸的住宿費用是否足夠:1. □足夠 2. □不夠
A11 目前的就學貸款申貸制度當中,可申貸金額的相關規定與資訊是否透明流通:
1. □是 2. □不是
A12 目前的就學貸款申貸制度當中,申請流程是否簡單便捷:1. □是 2. □不是
A13 是否有符合規定卻難以成功申請貸款的問題:1. □是 (請答A14) 2. □不是
A14 承上題,無法申請的原因是(開放式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15 您是否有「必要開銷」而不在目前的申貸項目中:1. □是 2. □不是
B關於還款計劃
B1 您在就學時期是否曾經為了準備還款而打工:1. □是 2. □不是
B2 關於畢業後的狀況,您認為扣掉還款金額後實拿多少薪資才足夠一般生活必須開銷:1. □一萬元(含)以下 2. □一萬五千元至兩萬元(含)
3. □兩萬元至兩萬五千元(含) 4. □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含)
5. □三萬元以上
B3 在不考慮現行制度下,您覺得每月還多少錢較合理:____________(千元為單位)
B4 您覺得薪水扣去一般生活必須開銷後,多少比例用來還款較合理:
1. □10%(含)以下 2. □11%-15%(含) 3. □16%-20%(含)
4. □21%-30%(含) 5. □31%-50%(含) 6. □51%以上(含)
B5 您打算多久還完就學貸款:1. □一年內 2. □二至四年 3. □五至七年
B6 您打算多久還完就學貸款:4. □八至十年 5. □十年以上
B6 您覺得就學貸款的利息是否造成負擔:1. □會 2. □不會
B7 有許多國家的學貸設計有清算機制,即在某一個年限之後,若學生仍工作不順、無B7 法還款,則餘款由政府負擔。您認為這個年限以幾年為適?
1. □五年 2. □六至七年 3. □八至九年 4. □十至十五年 5. □十五年以上
B8 對學生來說,擔心遇到的困難有哪些?(複選)
1. □獎助學金、學費減免等補助方案太少 2. □可申貸額度太少
3. □沒時間打工 4. □未來找不到工作 5. □擔保人(父母)財力不足
6.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9 對已畢業者來說,實際還款遇到的困難有哪些?(學生請略過此題)
1. □利息太高 2. □畢業一年即開始償還太早
3. □擔保人(父母)財力不足 4. □找工作不順 5. □薪水太少
6.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0 您覺得關於就學貸款修正方向,下列選項的優先順序為何?
(1最優先,6最不優先)
(1). □在學時期更多元的補助方案(獎助學金、學費減免等)
(2). □放寬貸款的資格限制 (3). □提高就學貸款的可申貸額度
(4). □政府信用擔保就學貸款(現為父母)
(5). □教育公共化(提高政府教育預算支出直接減少高等教育學費)
(6). □更合理的量能還款規畫(依照個人所得決定每月還款比例)
(7). □就學貸款債務減免方案(以社會工作、服務性工作等回饋社會減免學貸)
B11您覺得關於就學貸款修正方向,下列選項的實用順序為何?
(1最實用,6最不實用)
(1). □在學時期更多元的補助方案 (2). □放寬貸款的資格限制
(3). □提高就學貸款的可申貸額度 (4). □政府信用擔保就學貸款
(5). □教育公共化 (6). □更合理的量能還款規畫
(7). □就學貸款債務減免方案
B12若要對現行就學貸款方案作修正,請問您有沒有什麼建議?(開放式作答)
C經濟狀況
C1 在學時家庭月收入:1. □三萬以下 2. □三至六萬 3□六萬至九萬五千
4. □九萬五千至十萬 5. □十萬至二十萬 6. □二十萬以上
C2 在學時父母收入狀況:1. □單薪 2. □雙薪 3. □無,或其他狀況
C3 在學時有無打工(包括任何工作,例:助理、家教):1. □有打工 2. □無打工
C4 在學時每週平均打工時數:1. □十小時(含)以內 2. □十至十五小時(含)
3. □十五至二十小時(含) 4. □二十至三十小時(含) 5. □三十小時以上
C5 在學時平均每月生活開銷: 1. □三千元(含)以下 2. □三千至五千元(含)
3. □五千以上至七千元(含) 4. □七千以上至一萬元 5. □一萬元以上
C6 是否必須拿錢貼補家用:1. □是 2. □否
C7 打工所得最主要的用途:1. □房租 2. □生活費(日常必須開銷)
C7 打工所得最主要的用途:3. □個人額外開銷 4. □貼補家用 5. □存錢
C8 請問您申請就學貸款主要原因:1. □付不出學費 2. □減少家庭開銷壓力
3. □追求獨立自主 4.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C9 請問您目前畢業後的工作月薪多少(尚未畢業者請填畢業後預期月薪):
1. □沒有工作 2. □兩萬元(含)以下 3. □兩萬元至兩萬五千元(含) 4. □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 5. □三萬至三萬五千元(含) 6. □三萬五千元以上
D基本資料
D1 性別:1. □女 2. □男
D2 就學狀態:1. □已畢業 2. □就讀中
D3 學校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所學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D4 系所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5 大專學校性質:1. □公立學校 2. □私立學校
D6 碩士學校性質:1. □公立學校 2. □私立學校 3. □未就讀碩士班
D7 博士學校性質:1. □公立學校 2. □私立學校 3. □未就讀博士班
D8 家庭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縣/市)________________(鄉/鎮/市/區)
感謝您的填答。敬請連結臉書(Facebook)、痞克邦(Pixnet)搜尋「青年要好野」,一同關心青年公共議題。若您行有餘力想為公共政策貢獻心力,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問卷設計者:陳秉暉(陽明醫學系)、陳方隅(臺大政治所);「反貧困聯盟」、「青年要好野」發起者:簡錫堦
-------------------------
貧窮在世襲 台灣窮二代變多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4日, 2017
A-A+
2017-10-04 02:19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陳宛茜/台北報導
落在安全網外的邊緣弱勢兒童,生活在飯不果腹的環境,掙扎無望、難以脫貧。 記者林伯東/攝影
分享
在台灣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總人口裡,如果按年齡區別,未滿十二歲的兒童就占了將近兩成。換句話說,台灣每十個窮人裡,其中就有兩個未滿十二歲。
常年在第一線扶助貧童的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都發現,近貧人口裡,兒童人數占總人口的比率逐年增加,已成為台灣社會正在滴答作響的未爆彈。
以前的時代,貧童還能靠教育翻身;但如果教育和社會支援系統都失能,如今貧窮的下一代該如何翻身?
扶助貧童超過六十年的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長周大堯說,他們基金會扶助的廿六萬貧戶中,有百分之六點三的家庭上一代也是低收入戶,已經敲響「二代貧窮」的警鐘。
衛福部統計,二○一六年第一季,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若按照年齡別計算,未滿十二歲的貧窮兒童有十一萬七千多人,占貧窮總人數近二成。若擴大統計至十八歲以下的貧窮兒童與少年,更占總貧窮人數三成六至四成左右,龐大的人數令人擔憂。
兒童貧窮化會導致什麼後果?美國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的弱勢將造成孩子的「機會落差」。長期關注兒童貧窮問題的美國學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日前來台灣訪問時指出,過去廿年間美國高三學生的SAT分數已出現「貧富差距」,有錢學生與窮學生的大學入學率差異越來越大,導致窮孩子的經濟流動嚴重受限,成年後更難脫貧。這個落差將使國家陷入階級化,也更容易衍生複雜的社會問題。
幫台灣下一代孩子翻轉命運,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社福團體的經濟援助只是「杯水車薪」,現代教育體系也無法發揮翻轉貧窮結構的能力。他認為,最關鍵的應是「長期的心靈支援」,有一個人或團體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不斷鼓勵、支持他,給他信心和希望。而這種陪伴與心理的支持,時間必須拉得很長。
--------------
貧窮世襲 被社會遺棄的窮二代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4日, 2017
A-A+
2017-10-04 02:19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
台灣近幾年關注高齡化問題,擔心步入日本後塵產生大量貧窮線下老人。但衛福部統計,十二歲以下貧窮兒童人數是貧窮線下老人三倍,他們家庭親職功能崩解,無人管、常沒飯吃。
盧森堡所得研究中心(LIS)統計,近廿年來台灣兒童近貧比率倍增。家扶基金會也觀察到,問題逐年棘手,還衍生出「親情外包」、「教育無法脫貧」與「貧窮世襲」現象。許多孩子無法進入社會救助安全網,最後被社會遺忘。
貧窮補助不夠
「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很難進入」,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李淑蓉分析,以政府預算結構來看,用在貧窮的預算偏低。她分析,中央預算中有四千七百多億元放在社會福利,占最大宗。但這當中僅百分之二點七五用在低收與中低收入戶的補助;此外,地方預算中,社會救助只占百分之零點零一二。
而社福預算三成八用在高齡服務、四成一用於醫療健保等;用在如身心障礙、失業、貧窮等領域都是杯水車薪,僅集中在健保醫療與學費減免。
李淑蓉認為,政府對於貧窮的補助仍不足夠,應該增加貧窮兒的生活津貼、單親媽媽的托育津貼、就業與失業的協助,甚至減稅等,都要納入社福政策考量。
審查也是問題
除了預算分配問題外,再來是審查問題。實質審核時多採書面,因案量過多,審查時很難透過家訪而得。台師大社工所教授王永慈分析,「審核人員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審查結果,他們怎麼看待不穩定就業,或失業這些事情?如何看待孩子有爸爸、媽媽卻還來申請補助?」
逾半家中負債
貧窮成因非常多元,但近幾年「二代貧窮」世襲現象引人注目。家扶基金會表示,扶助一個家庭至少要十年的時間,曾有四代同堂都接受家扶扶助。
「超過半數的貧窮兒童,家裡都有負債問題,」王永慈提供最新研究發現,貧窮線下的半數家庭都負債,且並非奢侈消費性的債務,這些孩子長大後仍要背負家人的債務。
「更嚴重的是,在孩子長大之前,家庭親職功能完全崩壞。」在偏鄉服務十年的永齡希望小學雲科分校社工督導楊淑媛說,這群被遺忘的孩子,多數失去家庭關愛,很多父母為張羅生活分身乏術,「學校的課輔老師或是社工,或是多一雙拉他們一把的手,都能變成孩子重要關係人,他們才不會覺得自己被世界被社會拋棄。」
--------------------------
教育難以脫貧 窮孩子怎敵「資」優生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4日, 2017
A-A+
2017-10-04 02:19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林秀姿
近年不少學者觀察到,「教育」很難幫貧窮兒脫貧,因為貧窮結構性問題強大,非孩子一己之力可以掙脫;且教育陷入「家與家的競爭」,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階級世襲情況嚴重。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分析,貧窮兒最難被翻轉的是「價值的內化」,貧窮涉及的不僅是經濟與社會地位,還包括價值觀,也就是在貧窮過程中,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如何看待他。當貧二代認為自己的努力是「無望的掙扎」,便會與環境妥協,對翻轉未來失去信心。
從自信到失去自信
吳齊殷曾長期追蹤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女孩。她在社福團體的幫助下念高職、對未來充滿憧憬,認為學到的技能可以讓她「翻轉貧窮」。但當這女孩到了廿多歲時,研究團隊再去採訪她,發現她的自信已消失,認命地待在老家。探究原因,女孩被家裡當成唯一的搖錢樹,只能不斷拿薪水去填這個無底洞。
關鍵:長期心靈支援
要翻轉世襲的貧窮價值觀,吳齊殷認為,社福團體的經濟援助只是「杯水車薪」,現代教育體系也無法發揮翻轉貧窮結構的能力。最關鍵的是「長期的心靈支援」,但這種陪伴與心理的支持,時間必須拉得很長。
幾十年前,貧窮人家的孩子可以靠教育脫貧,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那是因為當時受大學教育的人較少,學歷可成為晉升之階,這也給孩子一種動力,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今,卻是人人都有大學可念,學歷再也不是打破階級的工具了。薛承泰指出,過去聯考靠個人的奮鬥,現在免試升學則是「家與家的競爭」。
收入愈高 教育愈多
尤其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收入愈高的家庭,教育支出愈多;收入愈少的貧窮家庭,支出最多的就是三餐生計,拉大貧富教育資源差距。
現在的「資優生」,簡直可說是「資本優厚」的學生。
勞陣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洪敬舒也指出,高度競爭的教育反而造成貧窮兒成為「雙重弱勢」,他強調,過去貧戶撐到孩子國、高中畢業就能找到工作、補貼家計,但現在撐到讀完大學也還不能脫貧,因為就業薪資不一定與學歷成正比。
為什麼討論學費必須討論就學貸款?因為就學貸款正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後,因經費部分市場化,為維護社會公平而開設的社會福利政策(可參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部分,尤其是第四期第三章第六節)。以民國95年的資料來看,公立大學學雜費NT$59,490,私立大學學雜費NT$108,338,差了將近一倍。先不要談政府教育經費占GDP比率提升,如果政府就只有這麼多錢,高等教育就只能分這麼多(36.92%),那麼,我們應該讓這筆經費的分配盡量合乎社會公平與正義,而不是讓學校間的貧富不均嚴重到這個地步,讓私立學校的學生以個人成本的方式吸納整個社會教育結構下的不平等。所以盧宏霖(2007)的數據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以上數據請參考教育部網站。)
一、大學教育改革:民主化與市場化
1994年率先修訂「大學法」,確定大學自治與學術自主的原則,逐漸形成由校務會議負責治理之局面。基本上,國家對大學的控制慢慢鬆綁,大學教育漸漸走向民主化與市場化(凃鈺城、鄭蕙燕, 2006)。
(一)校務基金:
大學經費主要來源為政府經費,其次為學生支付之費用(主要是學雜費),再來才是私人捐助與學校對社會提供服務與經營事業之收入(周書毓, 2007),由校務基金管理。校務基金為特種基金中非營業基金,可鼓勵學校自籌財源、提供財務經營較大自主空間、促進學校重視經營成本效益觀念、加強產學合作、提高行政效率(王順平2009:25)。過去十年來,台灣教育經費約占GDP 6%,當政府教育經費投入從GDP 5.4%(85年)降到3.9%(97年),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自籌比率由1996年的37.13%,至2003年提高至57.96%(同年政府教育經費只占GDP 4.0%)(周書毓 2008:1)。
(二)彈性調整學雜費?
基本上,教育部訂定的大學校院學雜費調整方案規定,必須先行檢視學校經營及辦學成效,自我審議符合「財務指標」、「助學指標」及「辦學綜合指標」要求後,經由「資訊公開程序」及「審議公開程序」完成校內審議,於調幅上線(10%)內訂定學雜費調整案,備齊各審議表格與文件送教育部覆核。但自1996年至1998年,公立大學每年漲幅約為10%,私立則為3%,只有1999年考量景氣狀況,規定原則上調幅不超過5%(周書毓 2008:16)。此一政策主要是為拉近公私立間的學費差距,2005年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已經拉近到1:1.82。
二、誰可以申辦就學貸款?
我國就學貸款制度始於1976年8月,教育部訂定「高中以上學生助學貸款辦法」,1994年更名為「就學貸款」,1994年9月為協助簡化作業程序,特訂定「高級中學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又於1998年8月7日修訂為「高級中學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依目前之規定,就學貸款的申請人須具備正式學籍與中華民國國籍者,家庭年收入在120萬以下且未受其他補助者。家庭年收入在114萬以下子女,政府補助全額利息;家庭年收入逾114萬至120萬子女,由政府補助半額利息;家庭年收入超過120萬子女,有兩位以上就讀高中以上學校,仍可申請就學貸款,惟利息自付。申貸學生從高中至研究所,加上一年的寬限期限,可享十年的免息優惠,男性服役時間亦免息。自2005年起,畢業後年收入未達24萬的貸款學生與低收入戶學生,再額外給予三年的寬限期,由政府補貼利息。(周書毓, 2007; 涂鈺城、鄭蕙燕, 2006)
就學貸款申辦條件中家庭年收入120萬的限制,依照2008年的所得資料來看,至少80%的家庭符合申貸條件(請參見9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由此可見,就學貸款的用意不只是「幫助付不起錢的人念大學」,而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二、就學貸款原則
周書毓(2008)的論文中整理出就學貸款的幾點原則:
(一)效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符合以最小投入達到最大產出的經濟效率原則
(二)公平原則:促進教育均等的實踐
楊景堯曾整理出教育機會均等觀念有下列主要特徵:第一,強調具有相同才智者,應該享有相同的教育機會。第二,強調教育機會均等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費。(周書毓2008:3)
(三)社會福利政策的延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曾指出,社會福利具有三個基本功能:第一,做為一個安全網,第二,做為一個「資源再分配」的機制,以提高社會公平,第三,做為一個「社會整合」的機制,建立社會共識(周書毓 2008:13)
(四)貸款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
(五)受益原則:學生接受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使社會大眾受益,就學期間社會大眾負擔了這部分的教育成本,而求學期滿後應還的貸款即被視為一般性消費貸款,本金連同借款利息由學生一併常還給政府,攤還原先從政府與社會大眾身上育界的教育成本。此種政府(社會大眾)與學生雙方共用教育利益並且共同分攤教育成本的方式,卻能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公平原則。(周書毓 2008:15)
Q:為什麼為了保障教育機會均等要放寬貸款條件?
A:第一,低收入戶學雜費全免,清寒家庭也有學雜費減免方案。所以貸款的不會是最窮的。第二,如果今天有兩個家庭,一個家庭所得在第二等分位(五等分位),一個子女,考上台大,還拿獎學金,另一個家庭所得在第四等分位,有三個子女,都考上私立大學,且會同時在大學內(兄姐可能要念研究所),請問誰會需要貸款?最後,有些人家裡不會幫忙出學費,有的人念大學或研究所時已經二十好幾,她/他可能有工作過一兩年,回頭念大學,她/他可能無法開口向父母拿錢。或許她/他想念的科系跟爸媽期許不同,爸媽威脅她/他不幫她/他出學費,那家庭所得再高也無法保證不需要貸款。
用楊景堯的說法來看,教育機會均等應該是讓有能力有意願的人都能念書(不一定是大學喔),那麼,就學貸款的標準放寬,利率降低的教改政策應該是符合這一點的。那麼,為什麼盧的研究數字還這麼難看?我想得到的原因有二,第一,私立大學學費太貴,第二,學貸制度不夠完善。
第一個原因的話,又回到「為什麼學費會這麼高」的老問題,學校沒錢啊、教育部沒錢啊,我第一篇文章想講的,就是政府教育經費占GDP比率能提升的話,「也許」能減輕學費負擔。第二個原因的話,最近政府有做些調整,一方面延長還款期限1.5倍。另一方面,自2005年實行「低收入戶展延措施」(income-contingent deferrals),對畢業後年收入未達24萬的貸款學生,與低收入戶學生,再額外給予三年的寬限期,由政府補貼利息(周書毓 2008)。但是...補貼也是要錢的...所以還是要請馬總統實現競選承諾,每年提升0.2% GDP的政府教育經費才是。
參考資料:
教育部網站 www.edu.tw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周書毓,2007,《大學生對於就學貸款制度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鈺城、鄭蕙燕(2006)<政府就學貸款的財政負擔與學生的還款負擔——就學貸款的兩難?>。《臺灣經濟金融月刊》42(3):65-79。
王順平(主持),2009,《高等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硏究報告》。臺北市:國家教育硏究院籌備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9,《9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 -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 - http://goo.gl/qLf2xJ
--------------------
-------------------------------------
台灣經驗 孵出兩岸最大借貸網 - 科技 - 商業周刊 - http://goo.gl/8dEg3Z
舉例來說,一個在士林夜市賣雞排的攤販,他可能連國中都沒有畢業,從未有過正職工作,做生意都是用現金,沒有信用往來紀錄或報稅資料。即使月收入超過三十萬,擁有優良的還款能力,一般銀行還是不願意借錢給他。
P2P的興起,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業者在網路上架設平台,把有錢的人與缺錢的人抓在一起,雖然省去銀行繁複的手續,也能觸及到更多族群,徵信流程卻如同民間借款般粗糙。
有的平台只要求上傳照片、資料,卻無法驗證借貸者的真實性,更多是連擔保都不做,要求雙方風險自負。這就造成了整體弊端叢生,甚至讓P2P金融淪為洗錢、非法吸金的代名詞,中國這波倒閉潮正反映了這個狀況。
WeLab剛好能彌補這兩種方式的缺陷,它不需要調閱一堆聯徵紀錄,借貸者只要花三分鐘填完基本資料,最慢一天內就能完成審核,即時提領現金。
取得用戶手機資料
用通訊錄、簡訊判斷還款力
關鍵,就在它取得的資料。借貸者下載App的同時,必須同意授權給程式抓取手機內部各種資料,例如通訊錄、簡訊內容、社交網站訊息紀錄等。
陳俊仁解釋,該公司研發出的程式,會自動交叉比對資料相互間的真實性,最後算出一個信用評等分數,做為放款與否及金額大小的判斷依據。
WeLab還能從手機裡的通話紀錄、簡訊內容,分析出借貸者的信用評等。手機中如果經常接到DVD出租店的電話、電話費催繳等簡訊,分數當然不可能高;反之,若從無相關訊息,「代表他借東西都會準時還,費用會準時繳,信用當然好囉,」龍沛智說。
透過這種用程式解讀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方式,WeLab大幅降低了借貸風險。龍沛智表示,不僅至今尚未出現被詐欺的案件,呆帳率低到僅○.五%,比一般銀行的一至二%好上許多。----
WeLab
主要放款對象:大學生、社會新鮮人
呆帳率:0.5%(風險最低)
審核時間:1天之內(最快)
審核通過率:20%以下
費用率:24%
中國P2P業者
主要放款對象:所有人
呆帳率:30%以上
審核時間:3天以上
審核通過率:70%以上
費用率:28%~60%
●一般傳統銀行
主要放款對象:企業、有信用基礎的個人
呆帳率:1%~2%
審核時間:1週以上
審核通過率:40%~50%
費用率:10~16%
註:費用率指借貸者需要支付
又轉彎! 高階退伍軍人教育補助暫不發
分享又轉彎! 高階退伍軍人教育補助暫不發到Facebook 分享又轉彎! 高階退伍軍人教育補助暫不發到Line 分享又轉彎! 高階退伍軍人教育補助暫不發到Google+
2017-07-06 19:19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行政院人事總處今年7月3日宣布退休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改制,公教月退金新台幣2萬5000元以下、中校以下軍人才能請領該補助款,平均月領7萬3875元的上校以上退役軍官則排除。雖退輔會等單位爭取後,行政院昨同意軍人補助維持發放,卻引發部分人士反彈,退輔會稍早又宣布,將配合行政院要求,軍人教育補助申請先暫緩2周,待政院定案後再行恢復。
目前軍職月退所得。
目前軍職月退所得。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今日上午表示,當初立法院的決議是,公教人員月退2萬5000元以下仍發子女教育補助,但軍人部分沒有規定,因此人事行政總處以中校以下續發、上校以上停發來執行。但因部會間有不同意見,所以林全指示跨部會檢討,是否採用一致標準,或是依狀況有不一樣的規定,兩週內會有協調結果報院,希望在下學期(今年8月)前定案。
退輔會稍早也透過新聞稿表示,鑑於本案影響層面甚廣,相關作業需再深入研議,故本會前雖依規定辦理退伍軍職人員子女教育補助費申領,現配合政策暫緩作業,待後續決策後再行公告及受理作業。
退輔會官員私下表示,退輔會雖幫退伍軍人爭取權利,但目前社會意見仍不一,因此將遵照行政院跨部會2周協調的決定,先暫緩所有退伍軍人教育補助相關申請,待政府完成協調後,再行開放申請。
周偉航/那些還學貸和領年金的人們-----大學生,是「給人」一百萬,而軍校生是「拿人」一百萬。能把「考不上啦」這4個字唸成「熱血報國」,的確很了不起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根據調查,社會新鮮人平均得擔負205,911元的學貸或其他債務。(圖/視覺中國CFP)
我有許多學生最近碰到一個新的人生現實,就是大學畢業之後,不得不面對自己高達40萬的學貸。看他們努力計算各種償還方案的樣子,再想到社會新鮮人的低薪,讓我不禁望向另一群人:不是這些學生的父母,而是那些反年金改革的大將軍們。
年金改革現在完成了公務員與教師部分,而軍保看來要到立法院下個會期才會處理。軍人因為工作性質特殊,是以軍保與公教分別修法,也可能會有相對公教版本為佳的年金方案。雖然還沒處理到,但許多高階退將們卻已喊得萬分悽慘,更有人放話暗示「恐有二心」。這種人拿來和還學貸的年輕人相比,能看出什麼呢?
軍校出身的退伍軍人,總會強調自己當年選擇進入軍校是多麼的犧牲與悲慘,卻沒有考量到一點:從他們進軍校開始,就有吃、有住又有拿。他們可不是志工啊!他們從踏進軍營的第一天開始,就是吃國家的、住國家的、領國家的。所以,到底是誰欠誰?
就從很多人現在得還的40萬學貸為出發點討論起。讀普通大學,4年學費20萬到40萬不等,一個月吃住一萬元跑不掉。4年下來,若是讀國立大學、住家裡,也可能會破50萬,若是就讀私立學校又在外租屋,那就是百萬級消費了。
然軍校生除免學費之外,還供吃、供住(當然是強制的),每個月還有一萬多元的零用金。這樣的總值是多少呢?看退學賠款就知道了,大約100萬,也就是一個正期軍校生畢業,就欠國家100萬了。所以他的服役年限,在倫理學上,是個以自身勞務「償還」欠款的過程。
外頭的大學生,是「給人」一百萬,而軍校生是「拿人」一百萬。
體認到這種數據差異,現在反「年改」軍人的許多論述,力道就會被嚴重削弱。像他們老是提及當年就讀軍校的辛苦、服役的辛苦,各種的辛苦,但這些話的背後,若都加上一句「可是你已經先拿了錢啊!」那意義就不一樣了。那些沒經歷過軍校階段而能領月退俸者,是相對極少數,而且就算碰到「年改」,也會受樓地板的保護。
大概是因為發現這種問題,所以有些退伍軍人開始改變話術,大談當年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滿腔熱血、一心報國而投身軍旅,而今卻被如此糟踏。但,講話的如果是國防醫學院、中正理工學院出身的那也就算了,可現在喊得最慘的,多半是陸軍官校出來的。這些人講得自己好像放棄一流名校,因為熱血而改讀陸官,但陸官過去是有很高分嗎?就我有印象以來,陸官的錄取分數似乎都是普普。或許有幾位是「高分低填」進去的,但所有陸官校友都想搭這種人的順風車,我看還是免了吧!騙不了人的。
▲軍人辛不辛苦,該獲得什麼樣的保障,可以被客觀討論,但若只就這點論述年改,只會產生更大的反彈力道。(圖/記者姜國輝攝)
大家都清楚,高中同學會去讀陸官的人,要嘛不是因為家裡窮,不然就是沒有像樣的學校可以讀。雖然高中生窮,不是他的責任,但把當年的自己講成好像是放棄「台、清、交」去讀陸官,未免也太誇張了。如果那麼優秀,為什麼不讀國防醫院、為何不讀政戰、國管院、中正理工?瞧不起他們嗎?讀這些軍校就不夠熱血報國?
能把「考不上啦」這4個字唸成「熱血報國」,的確很了不起。但再怎麼了不起,於論述時隨意虎爛,其立論的道德基礎就會變得薄弱。對於那些需要花上百萬供小孩讀大學,「還要」交稅供軍人讀書、領薪水的納稅義務人來說,這些反「年改」者當然就愈看愈不順眼。
有些退伍軍人主張自己的小孩也是讀私立學校,然現在就學補助金也要被砍,這也很慘啊!對,不過一般百姓是本來就這麼慘,而且當他們到了你們現在的年齡,通常仍無法退休,而且還要納稅付你的退休金。還要互相比慘嗎?
軍人辛不辛苦,應該獲得什麼樣的退休保障,這是可以客觀討論的,也有很多科學事實可以參考。但拚命在民智已開的社會中製造幻覺,還想修改共同的歷史記憶,實在是沒有必要。反年金改革的軍人有言論自由,當然可以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講一些自爽的話,但這種沒有說服力的話一傳出,被普通百姓看到了,只會產生更強大的修法力道。
在公務員與教師的「年改」修法過程中,立法院最後訂出比原版本更不利退休公教的方案。理由很簡單,因為「民氣可用」,就多砍一點。那是誰讓民氣跑到另一邊去的?不就是搞怪招、講幹話的反「年改」團體嗎?
許多現退役軍人,甚至已經「被砍完」的公教,都在抱怨:「把我提撥的錢都還來!」但即便是修法後的公教年金版本,過往的提撥也是不足以支應,還是要靠政府大筆的撥補。只要年金無法「自立」,那就代表領錢的人有受到別人的恩惠。那這些「施恩者」是誰?
在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上,年金問題會牽扯到基本的價值觀對立,很難有標準答案。但台灣年金改革卡住的點,卻不是這種左右派、整體或個體價值觀的對立,而是「對於自身在社會中的真實位置缺乏認知」。
台灣的軍、公、教、勞、農都搞不太清楚自身在社會中的真實位置,總是隨意抬高自身,然後漫天喊價。軍人覺得自己保家衛國還要救災,公務員覺得自己撐起百業運作,教師認為自己培養國家真正的資本,勞工認為自己的產出推動經濟發展,而農民認為自己不耕田大家就沒飯吃,全都會餓死。
大家真有那麼優秀嗎?那為什麼到老來還要看別人臉色,才有錢領呢?
真話最難聽,但所有人都不聽真話,還努力製造幹話時,這個國家要運作,就會比較辛苦了。
軍人子女教育補助 不砍了
分享軍人子女教育補助 不砍了到Facebook 分享軍人子女教育補助 不砍了到Line 分享軍人子女教育補助 不砍了到Google+
行政院人事總處今天正式確定,高階退伍軍人仍可依照現行規範,繼續請領子女教育補助。圖為反年改團體聚集立法院外抗議畫面。(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2017-07-05 23:15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行政院人事總處在7月3日宣布,退休公、教人員月退俸25000元以上者,以及退伍上校(含)以上軍職人員,不得申請子女教育補助費,並於8月1日起實施。不過,退輔會、國防部向行政院人事總處爭取、討論後,今天正式確定,高階退伍軍人仍可依照現行規範,繼續請領子女教育補助。
退輔會官員透露,軍人行業性質特殊,相較於公教人員60餘歲才退休,子女多已成年長大,軍人縱使上校退伍,也可能只有40多歲,子女正值高中、大學階段,仍需要這筆錢支應教育費用。
據悉,行政院人事總處宣佈取消上校以上退伍軍人子女教育補助,引發相當大的反彈,退輔會得知退伍軍人反應後,立即向人事總處反映,行政院今日致電退輔會,確認取消補助的措施將暫緩實施。
公教子女教育補助 月退25K以下才可領
www.cna.com.tw查看原始檔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3日表示,退休軍公教子女的教育補助,從106年8月起,公教修正為月退金在新台幣2萬5000元以下、軍人為中校以下退休者才可請領,估計可節省近11億元。(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3日電)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今天表示,退休軍公教子女的教育補助,從106年8月起,公教修正為月退金在新台幣2萬5000元以下、軍人為中校以下退休者才可請領,估計可節省近11億元。
延伸閱讀》立院三讀教職年改 107年7月上路
延伸閱讀》公股行庫優存成歷史 13%逐年降至6%以下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表示,過去退休軍公教人員只要是領取月退者,皆可申請子女教育補助。但依立法院審查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通案決議,並基於「照顧弱勢」及「對國家有重大犧牲貢獻」的精神,自106學年度第1學期(106年8月1日)起,修正退休軍公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的發給對象。
人事總處說明,8月起,公教人員必須支領月退休金在2萬5000元以下、因公失能或退休時未具工作能力者才可請領子女教育補助;兼領一次退與月退者,則以原本的全額退休金為計算基準,超過2萬5000元也不可請領。例如一位兼領1/2月退者的月退金為2萬4000元,經還原全額月退休金為4萬8000元,因此不可請領。
另外,退伍軍人則考量其服役特性,修正為中校以下並支領退休俸者,另在職期間因作戰演訓或因公失能者,參照退休公教人員發給子女教育補助。
人事總處說,退休人員子女教育補助是政府為照顧退休人員生活,實施多年的照護措施,應隨著政經及社會環境變遷有所調整,本次修正皆採與發放年終慰問金及三節慰問金一致的標準。但審酌退伍軍人平均退役年齡較早,子女多仍在就學階段,因此有不同於退休公教人員的請領條件,以減少衝擊。
人事總處表示,推估發放標準修正後,發放人數將由目前約4萬人縮減為1.7萬人;年需總經費則由目前約17.58億元縮減為6.62億元。
【大專生薪資行情出爐】金融及保險業4萬6441奪冠 最差餐飲業僅2萬9383上報 2019/08/28
勞動部28日上午公布2014~2018年畢業大專生最新就業狀況及薪資行情,數據顯示,2014~2018的平均提領最高工資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平均薪資為4萬6441元。
畢業後,社會新鮮人關心的不外乎為薪資,就學門而言,全時工作薪資未達2萬5千元的人數,最多出於藝術學門,最少則為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學門。
而從產業薪資來看,平均提領最高工資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每月平均為4萬6441元,末端行業則為住宿及餐飲業,僅有2萬9383元。
平均提領最高工資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末端則為住宿及餐飲業。(圖片取自勞動部2019年4月底大專畢業生就業觀測)
從就業人數來看,2014~2018的就業人口以製造業為首高,共22萬1700人;而最低則為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僅196人投入此行業。
離開校園懷抱,有不少社會新鮮人選擇出國就業,但從離境人數來看,相較於2014年,2018年離境人數減少許多,從7.70%掉至2.77%,直至4月,離境前往地以中國的人數居高,共約2萬5千人。(蔡沁瑜:「韓民調下降是趨勢」) https://is.gd/IgVtRm
---------------
勞動部今天公布近5年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及薪資行情,平均勞退提繳工資新竹市勞退提撥金額達5萬2921元為全國最高、新竹縣4萬2814元次之、台北市則達4萬0123元再次之,而屏東縣提撥金額僅有3萬1728元墊底。https://is.gd/HWqVrY
據統計,最高為金融及保險業達4萬6441元、製造業4萬1842元次之,但住宿及餐旅業僅有2萬9983元,也是唯一勞退平均提撥不到3萬元的行業。
另統計指出,近5年大專畢業生全時工作者人數共96.3萬人,人數最多的前3大行業依序為製造業22.2萬人、批發及零售業17.3萬人、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11.3萬人;勞退提繳工資平均為3萬7764元,以金融及保險業4萬6441元、製造業4萬1842元、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4萬1545元較高。https://is.gd/HWqVrY
-------------------------
https://is.gd/30C0lW
平均提領最高工資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末端則為住宿及餐飲業。(圖片取自勞動部2019年4月底大專畢業生就業觀測)
從就業人數來看,2014~2018的就業人口以製造業為首高,共22萬1700人;而最低則為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僅196人投入此行業。
離開校園懷抱,有不少社會新鮮人選擇出國就業,但從離境人數來看,相較於2014年,2018年離境人數減少許多,從7.70%掉至2.77%,直至4月,離境前往地以中國的人數居高,共約2萬5千人
降息有感!就學貸款年息跌破1% 千萬房貸一年少息2.5萬元 - 自由財經
國銀龍頭台銀宣布房貸利率調降0.25個基點,若以1000萬元房貸計算,一個月約省下2083元利息,一年可減少2.5萬元房貸支出。(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央銀行降息後,中華郵政今日也宣布,25日起調整存款利率,調幅0.03至0.27個百分點,連動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前兩年將降至1.19%;教育部就學貸款調整後年息破1%,剩下0.9%,大幅減輕年輕人購屋、就學貸款財務壓力。
中華郵政調整後的牌告利率,一、三、六、九月期定儲固定利率剩0.34%、0.4%、0.5%、0.5%;一、二、三年期定儲固定利率則為0.78%、0.785%、0.79%。
其中,攸關房貸利率的2年期定儲機動利率調降1碼,連動公教人員築巢優利貸、財政部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和內政部的購屋與修繕貸款利率紛紛下調。
以公教房貸為例,為郵局2年定儲利率加0.465個百分點,若再加上行政院加碼再降1碼,利率將調降至1.06%。教育部就學貸款與郵局1年期定儲機動利率連動,從1.15%降至0.9%。
另外,國銀龍頭台銀也宣布房貸利率調降0.25個百分點,足額反映央行降息1碼幅度,一般民眾的房貸利率將從目前約1.56%,降至1.31%,預期其他銀行也將跟進,以1000萬元房貸計算,一個月約可省下約2083元利息,一年減少2.5萬元房貸支出。
降息有感!就學貸款年息跌破1% 千萬房貸一年少息2.5萬元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WDGoXl
降息有感!就學貸款年息跌破1% 千萬房貸一年少息2.5萬元 - 自由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