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的背面鑄上動物圖案,不符合我國古代鑄幣的傳統。但是,歷史上卻有三次例外:一是三國時期的「背龜太平」,二是唐朝的「瑞雀乾元」,三是明朝的「跑馬崇禎」--崇禎馬錢俗稱『跑馬崇禎』明末南京鑄造的,崇禎通寶錢,背面穿下有一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這種用動物做圖案的流通貨幣,在中國制幣史上是罕見的,始於先秦魚布,另有漢代馬幣,唐乾元瑞雀錢。 https://is.gd/4hnWKl
崇禎通寶錢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鑄幣高峰,尤以其複雜的背文、含意有的至今都還未被考究出來。 跑馬崇禎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順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另外有一種背文為滿文,據說為清兵入關時所鑄,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民間私鑄錢。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干、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吉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為最多。傳世當十大錢光背無文,有文者。另外崇禎通寶還有合背錢。
種類
崇禎通寶種類一
崇禎年間鑄行的崇禎通寶,種類繁多,計有百餘種。崇禎元年開鑄的崇禎通寶,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鑄作精良。但三年後,改為北京錢重一錢,南京錢重八分,從此後,錢制開始趨於複雜,崇禎通寶以小平錢為主,有當二,當五,當十大錢。
崇禎小平錢皆為順讀,分為背無文字和背有文字兩大類,但有一種隸書體背無文小平錢,比較罕見。在背有文錢中再分二類,一種背鑄星月紋標記;一種是背鑄文字:有背記重,背記局記地,背記事。
此外還有一種背文穿下鑄奔馬圖形的小平錢,徑小輕薄,俗稱「跑馬崇禎」,此錢鑄意不明,但民間傳說卻把此錢和闖王李自成和南明馬士英巧妙的聯繫起來了,李自成號稱闖王,「闖」字門內有馬,「跑馬崇禎」預示著「一馬入門,門下有馬」滅亡崇禎者必為李自成也。而馬士英是明末鳳陽總督,崇禎死後擁立福王於南京,但他雖手握大權,卻不積極抗清,反而結黨營私,排斥抗清名將史可法,結果導致揚州失守,福王政權被滅。人言「跑馬崇禎」意味著「一馬亂天下」。
崇禎通寶種類二
崇禎通寶折二錢,皆為楷書順讀,錢背有文,也分兩大類,一為有背星紋標記,二為背有文字,背為文字亦分三種:背記值,背記事,背記重記錢局。
崇禎當五錢,面文皆為楷書順讀,僅背文記局一種,分:工五,監五,戶五三種。該錢製作精美工整,銅質呈金黃色,渾厚凝重。
崇禎當十錢僅背無文一種,寬郭大字,製作精良,為少見品。
崇禎是明朝錢幣最複雜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複雜的時期,其中小平錢複雜的背文,版別更加體現了崇禎錢制的混亂性
崇禎通寶最低五萬,最高竟價值300萬! - 壹讀 http://bit.ly/2TlcnrT
「跑馬崇禎」錢幣是如何預言了明朝的滅亡
在正式流通錢幣的背面鑄上動物圖案,不符合我國古代鑄幣的傳統。但是,歷史上卻有三次例外:一是三國時期的「背龜太平」,二是唐朝的「瑞雀乾元」,三是明朝的「跑馬崇禎」。
民間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非瑞即妖,而賦予了很多的傳說。其中,又以「跑馬崇禎」在社會上流傳廣泛,影響最大,說它預言了明朝的滅亡。
下面就結合錢幣實物以及民間的傳說,來說說「跑馬崇禎」錢是如何預言了明朝滅亡的。
一、跑馬崇禎錢
跑馬崇禎是明朝最後一種年號錢「崇禎通寶」錢的一種。崇禎通寶錢在我國古代銅錢中,以版別複雜而著稱。這種複雜性主要是表現在錢幣的背面,錢幣的正面就是楷書「崇禎通寶」四個字對讀,既簡單又標準統一,幾乎沒有變化。
但是,背面卻是千變萬化,花樣百出,尤其是面值為小平、折二、當五三種錢幣背面的文字,最為繁雜混亂,有紀重、紀天干、紀鑄局、紀鑄地、紀鑄局兼紀值、吉語等種類,名目繁多,舉不勝舉。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種背面沒有文字的小平錢,直徑 23.55 毫米,厚 0.60 毫米,重 2.5 克,這是標準的小平錢的尺寸和重量。但是,它的特殊之處是在背面穿孔的下方,鑄有一個奔跑的馬的圖案,俗稱跑馬崇禎錢。
崇禎通寶
乾元重寶(背雀)
在崇禎通寶錢背面穿孔的下方,為什麼會鑄造一個跑動的馬的圖案呢?史書中對此錢沒有記載,今人也無從考證。因此,歷史上就留下了很多種解釋。有人說是因為崇禎皇帝屬馬,鑄一馬的圖案是為了表示紀念。這種解釋幾乎無人相信,因為當時明朝即將亡國,因此大家更願意將它與明朝的滅亡聯繫起來。這就像東漢末年靈帝鑄造四出五銖錢一樣。所謂四出五銖錢,是因為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分別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因此稱為「四出文」。靈帝鑄造的四出五銖錢雖然比一般的東漢五銖錢都要精良,文字、輪廓都很嚴整、深峻,非常美觀、漂亮,但是,因為當時黃巾起義餘波未平,東漢政權正危機四伏,社會輿論於是就將錢幣上出現的變化與國運聯繫起來,認為錢幣背面的四出文是分崩離析的凶兆。傳說此錢一出,財富必將循四道而流布四海,天下必將大亂。後來果不其然,發生了董卓之亂,東漢滅亡,緊接著就出現了軍閥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
按照這種邏輯推理,崇禎年間的明朝,本來就已經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正當這個時候,在錢幣的背面又出現了一個馬的圖案,這必定會被認為是個凶兆,預示著明朝即將滅亡,並且暗示明朝的滅亡和「馬」似乎有著某種聯繫,因此,民間有所謂「一馬亂天下」的說法。
二、對「一馬亂天下」的解讀
為什麼要說「一馬亂天下」?明朝的滅亡和馬有什麼關係呢?又到底是哪匹馬亂了明朝的天下?
如果按照解讀東漢四出五銖錢的邏輯來看,正處亂世的跑馬崇禎錢,不但預言了明朝的滅亡,還暗示明朝最後的滅亡還和「馬」有一定的關係。只不過不是「一馬亂了朱家的天下」,而是先後有兩匹「馬」,不但攪亂了朱家的天下,還攪亂了明朝復國的希望。
1.第一匹是闖入北京紫禁城,顛覆了大明江山的馬
關於這匹馬,民間流傳有個故事,說的是崇禎十七年的新年剛過,崇禎皇帝就做了一個夢,夢中看見一匹馬穿過紫禁城進入了皇宮。他不明白這有什麼寓意,就向大臣請教。有位大臣聽後大驚失色,說城門中有匹馬,是個「闖」字,這暗指當時鬧得正凶的號稱「闖王」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馬經過紫禁城進入皇宮,意味著李自成將率領起義軍攻入北京,建議朝廷遷都南京,避其鋒芒,以圖將來再消滅流寇。崇禎皇帝聽後非常不高興,說他妖言惑眾,居心叵測,當即就讓錦衣衛收監了。這時趕緊有別的大臣出來打圓場,說皇上做夢看見馬是天下臣民的福分,這是祥瑞、吉兆的預兆,表示的是「出馬得勝」,這時派兵進剿,一定很快就能平定流寇。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卻形象地揭示了明朝末年腐敗的政治生態環境:朝廷上敢於直言的大臣,只是因為不符合皇上的意願,便身陷囹圄;這就迫使別人只能見風使舵,用皇帝愛聽的謊言來求得自保;崇禎皇帝因剛愎自用且疑心過重而自毀長城,最後只能成為孤家寡人而弔死煤山;不堪明朝苛捐雜稅的底層民眾,都期盼著「闖王」李自成儘快進京,解救他們。這個流傳的故事,實際上就反映了明朝末年社會上的民心所向。
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李自成為什麼會被稱為「闖王」?據史書記載,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是陝北米脂人,因為家境貧寒,早年曾在銀川當過驛卒,就是驛站里的兵卒。後來明政府因為財政吃緊,就裁撤了西北地區的一些驛站。失業後的李自成於是就參加了被稱為「闖王」的高迎祥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李自成因為當過驛卒,比起義軍里大部分只知道種田的農民見過些世面,加之他作戰時勇猛而有謀略。在高迎祥死後,就被部眾推為首領,續稱「闖王」。
「闖王」的本義應該是指作戰勇猛,富有闖勁。雖然它最早是指高迎祥,但是李自成繼承「闖王」的稱號之後,隨著起義隊伍的壯大和聲勢的傳播,「闖王」就逐漸成了李自成的專有稱號。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饑民遍野,社會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接受李岩的建議,提出的「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部隊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社會上當時廣泛流傳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民謠。一時間「闖王」仿佛就成了能救萬民於水火的大救星。
憑藉著這股聲勢,1644 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抵達居庸關,明軍不戰而降,農民軍直抵北京城下。已經毫無士氣的守城官兵,遂放棄抵抗,打開城門,向「闖王」的軍隊投降。李自成在太監的引導下,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經承天門步入內殿。這個時候的紫禁城內,大臣們都已逃散,只剩下了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他眼見大勢已去,就出紫禁城後門,在煤山自縊身亡,史稱「甲申之變」。立國 276 年的明朝,就這樣被闖入北京城的這匹「馬」給踏滅了。
2.第二匹是攪毀了明朝復國希望的馬
甲申之變主要發生在北方,北京的朝廷雖然淪陷了,但是,在明朝原來的京師南京,實際上還保留著一套備用的官僚體制。同時,除了湖北、四川之外,南方幾乎都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明朝完全有機會像西晉、北宋那樣,北方國土淪陷之後,在南方又聚集力量,依照建立東晉、南宋的做法,建立南明政權,撐起半壁江山。
實際上,明朝的皇室宗親、朝廷大臣以及士大夫們,在「甲申之變」發生後,就是仿效東晉、南宋的故事,在南京擁立被李自成燉「福祿宴」的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的弘光政權。當時入關的清軍主要盯著北方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南明的弘光政權完全有條件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扛起明朝正統的旗號,憑藉南方的半壁江山,與北方的異族入侵者清軍相抗衡。南明弘光政權既有這種實力,歷史也給了它這種機會。但是,明朝復國的大好機會,又生生地被另一匹馬給攪毀了。這匹「馬」指的是馬士英。
下面我們看看,馬士英這匹「馬」,是如何攪毀了明朝復國希望的。
據《明史》記載,馬士英,字瑤草,貴州府貴陽人。他原籍實際上是廣西梧州府藤縣,與著名的抗清英雄袁崇煥是同村的老鄉,又是同一年所生。馬士英原本姓李,5歲的時候被一名姓馬的販賣檳榔的商客拐去貴陽而改姓了馬。萬曆四十四年(1616),馬士英到北京參加會試,結識了阮大鋮。三年後考中進士,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天啟朝時,又被任命為郎中、知府。崇禎三年(1630),馬士英任職宣府巡撫時,因為動用公款數千兩白銀賄賂朝中權貴,被揭發後受到革職充軍的處分。這時他的好友阮大鋮也因為依附閹黨魏忠賢而被撤職。
兩位處境略同的熟人,為了躲避農民起義軍,這時都來到了南京。阮大鋮為人機敏狡猾,但是因為名列崇禎皇帝欽定的魏忠賢逆案之中,政治上很難再有作為,於是就推薦馬士英於崇禎十五年(1642)當上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
甲申之變後,崇禎自縊,南京準備另立朝廷。以東林黨為代表的一派準備擁立潞王,但是,馬士英與阮大鋮視福王為「奇貨」,就派兵迎接福王。《明史》記載:「諸大臣乃不敢言。王之立,士英力也。」
因為馬士英在福王稱帝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來史可法被排擠出朝廷,渡江北上督師之後,馬士英就實際控制了南明弘光政權。馬士英入南京和史可法出鎮揚州,是弘光政權興亡的一大轉折點,不但寫就了兩人不同的歷史定位,也改寫了南明歷史的發展。史可法為官清廉,在江南地區特別是明朝南京政府中威信很高。他堅守揚州,多次拒絕圍城的清朝豫親王多鐸的勸降,城破後壯烈犧牲。清軍因為遇到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而對揚州百姓實行了野蠻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
入閣輔政的馬士英首先提出了「大計四款」,作為優先處理的頭等政務竟然是:第一件,為弘光帝尋找走失的老母親;第二件,為弘光帝的父親,也就是被李自成農民軍處死的福王朱常洵上尊號,想辦法將其棺木遷到南方;第三件,以弘光皇帝還沒有生兒子為由,大選宮女,以滿足其淫慾;第四件,把那些失去封地的藩王監視起來,避免被他人擁立為帝的事情發生。
所謂的四件大事,實際上都是弘光朝廷雞零狗碎的私事,沒有一條與大敵當前、生死存亡的國事相關。而被推上復興明朝大業的南明弘光皇帝,更是紈絝子弟,他不但無意恢復中原,甚至連朝政都懶得過問,把軍國大事全都交給了馬士英。而馬士英只要照顧好弘光皇帝的個人需求,以固其寵就可以了。指望這樣的君臣復國,怎麼可能?
因此,不到一年時間,弘光朝廷就被清軍消滅,弘光帝和馬士英也被清軍所殺。
因為提起南明的弘光政權,人們自然要想到馬士英。弘光政權從建立到滅亡,在短短一年間裡,馬士英無處不在,他所起的作用始終是負面的。因此,歷史上有「一馬亂天下」的說法,指的就是馬士英葬送了南明復興的希望。
明朝滅亡和復興失敗的原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闖王」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和馬士英所主導的腐朽墮落的弘光政權這兩匹「馬」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匹更加兇悍的「馬」,它就是真正騎著馬,從東北殺入山海關占領中原的滿洲「八旗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明朝的滅亡和復興的失敗,除了農民起義、腐敗的官僚體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敵的入侵。這樣說來,明朝的天下不是被兩匹「馬」,而是被三匹「馬」共同攪亂而最後亡國的。無論是三匹「馬」,還是兩匹「馬」,實際上都是我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解讀,與跑馬崇禎錢最初鑄造者的初衷已經沒有關係了。
三、民眾的美好願望
崇禎通寶錢的背面,為什麼會出現馬的圖案呢?這一定不是隨便出現的,而是帶有一種特殊的寓意!從跑馬崇禎錢傳世及出土情況看,可以確定它是鑄錢局正式鑄造的錢併流通使用過。因為在有的錢上有很明顯的流通使用的痕跡,說明它屬於流通錢。
考慮到崇禎末年錢法的極度混亂,以及民眾的普遍訴求,我們傾向於認為,當號稱「闖王」的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之後,直接觸碰到了千百年來中國社會最根本的土地和賦稅問題,呼應了失去土地並被苛捐雜稅逼得走投無路的農民的需求,因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這與為了抗擊清軍的入侵和圍剿農民起義軍而新增加「三餉」和礦稅的明朝政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此,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民謠。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對明朝腐敗統治極度失望的鑄錢工匠,就利用王朝末期制度管理的鬆懈,於鑄錢的便當,在錢的背面穿孔下方,添鑄了一個跑馬的圖案,來表達他們樸素、美好的願望。因為穿孔與馬組合的寓意就是「一馬入門」或「門下有馬」,本意顯然指的就是「闖」字。而特別選用的還是一匹跑馬的圖案,更是充分表達了廣大基層民眾希望「闖王」李自成能夠儘快進軍北京,推翻已經失去民心的朱明王朝,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據統計,跑馬崇禎錢版式眾多,有大、小馬,單、雙點通,有星、無星,以及大、小樣之分。這說明它不是哪個鑄錢局偶爾鑄造的,而是很多鑄錢局都鑄造了,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帶有普遍性的一種思潮。
百姓的願望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從北宋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最早提出「均貧富」的訴求,到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這期間中國農民曾經進行了無數次的反抗鬥爭。每次暴烈的農民起義之後,舊王朝都會被一個新建的王朝替代。雖然新建的王朝最初都會推行一些與民讓利的政策,對吏治也進行一番整治,但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對社會制度進行變革,都是在舊有的框架下做些細微的調整,新瓶子裡裝的依然是舊酒,舊有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決,周期性的王朝更替還會繼續進行下去。只有從根本上推翻舊有的制度,在全新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歷史上王朝雖然頻繁更替,但是社會制度卻無根本變革的獨特現象。這也是跑馬崇禎錢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摘自:《三千年來誰鑄幣》王永生/著 中信出版集團 】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xmQPJ84.html
清朝錢幣--滿文-寶福兩字
--------------------------------------
方孔錢,又稱「孔方錢」、「圓形方孔錢」、「方孔圓錢」,是古中國錢幣中最常見的一種,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稱銅錢。方孔錢由圜錢演變而來,自秦朝統一貨幣,全國鑄行半兩錢之後,除王莽改制的短暫時間,方孔錢一直是中國流通貨幣的最主要貨幣形制,直至清朝末年該地位才被銀元所取代,但中國最晚的方孔錢是民國時期部分地區鑄行的民國通寶。
中國方孔錢的形制影響了古代周邊地區的造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和地區均曾鑄行方孔錢。
別稱
西晉魯褒著《錢神論》以諷時弊,擬錢為長兄,字曰「孔方」,因此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
-----------------------------
崇禎通寶
延陵中華古錢幣志 Nummus Chinensis Antiquus Ngiana (卷三: 明代 至 中華民國) - http://goo.gl/8xCiuY
-----------------------------
崇禎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Acr6W
崇禎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2]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啟二年(1622年)年被明熹宗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登基,時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為崇禎帝。[3]
朱由檢在位期間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但仍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4]終年三十四歲,在位十七年。
朱由檢廟號思宗,後改毅宗、威宗。清朝追諡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
名稱: 崇祯通寶
制造年代: 明朝
材料: 銅
明末紙幣體系崩潰,崇祯帝容許各地錢局開爐鑄錢。由于欠缺統一規範,各地錢局所出錢幣大小不一,名目繁多。崇祯通寶的背文因此多種多樣,謂爲大觀。總而言之,崇祯通寶背文可分爲六類,即:(1)以圖案爲背文;(2)標示年份;(3)標示錢幣重量;(4)鑄印錢局名稱;(5)加注地名;(6)錢背記載事件。
圖中所示的兩枚崇祯錢,錢面的“崇祯通寶”字體都不一制,一枚爲闊邊通寶,幣身平薄,字體厚重,銅色泛紅;另一枚爲窄邊通寶,外部較前者窄,內部極細,字體清秀,銅色黃。在審美風格上,體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市場價格依錢品的珍罕度及品相而定,尤其崇祯通寶品類極多,價格更是很難衡定。收藏者一定要多加留意。
崇祯通寶錢是中國貨幣史上的第一個鑄幣高峰(第二個高峰爲清鹹豐錢),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缛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如將其全部收集起來,堪稱一部古錢背文銅活字錢譜。
筆者致力于崇祯背文錢的收藏與研究,將其繁缛的背文歸納爲七大類。1.紀星月:背有星、月、圈、圈內星;2.紀天幹:背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3.背文紀重:一分、一錢、八、捌;4.背文紀局監兼紀值:戶、戶五、工、工二、工五、監二、監五、局、兵、官、府;5.背紀地:貴(貴州)、重(重慶)、加(四川嘉定)、共(即通“恭”,廣西恭城,元明清均屬平樂府)、江(江蘇江甯)、廣(廣東)、季(即季漢,指蜀漢。)、應(應天府)、忠(四川忠州)、清忠、青(南京池州府或南直青陽縣松江府青浦縣)、鄂(鄂州)、榆(陝西榆林)、滬(應爲泸,四川泸州)、甯(江蘇南京市的簡稱,因隋代以後曆爲江甯縣及江甯都、江甯府的治所而得名。)、太平(四川夔州府太平縣);6.紀事類:旨、奉旨、制、行、新、舊、戶面。其中的“新”與“舊”,指收銷舊錢,鑄行新錢。《明史食貨志》:“莊烈帝初即位,……以禦使王燮言,收銷舊錢,但行新錢,于是古錢銷毀頓盡”;7.背文:奔馬形,有背穿上馬、下馬之版別,以穿上馬形爲泉家所重。
“崇祯通寶”背文奔馬圖,明末南京鑄,俗稱“跑馬崇祯”。李如森著《中國古錢鑄幣》:“這種用動物做圖案的正用流通貨幣,除唐代‘乾元重寶’錢背偶鑄朵雲、飛鳥,以‘祥雲瑞鳥’象征吉祥之意外,在中國錢制史上是罕見的。”
崇祯通寶錢,明毅宗朱由檢崇祯元年(1628年)始鑄。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45厘米(實測最大徑2.4厘米),重3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筆者收藏的崇祯錢中有一枚(見圖)背上星小平母錢,其徑2.5厘米,厚0.12厘米,重4.4克,金黃銅色,老生坑仍帶殘硬綠鏽的色澤晶瑩如玉、漆黑發亮傳世古。錢體有母錢锉磨規則紋飾和保留有拔模斜度及梢等特征,符合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中對明“天啓”和“崇祯”母錢“質細密、厚重,字廓峻深如斬,精工之作”之鑒論。(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
近些年,常有古錢收藏者與我提起崇禎通寶背滿文錢,對其鑄造者多有探討。寒齋亦存有此錢,我也曾經數次將其取出,端詳良久,並查詢歷史資料,試圖弄清它的歷史淵源。
明末所鑄崇禎通寶年號錢,其版別之復雜、品類之繁多,尤其是背文之繁縟,實為中國貨幣史上所罕見。而崇禎通寶背滿文錢則更加令人矚目:明末清初兩大政治、軍事對立集團的標志,一是明代崇禎皇帝的年號,一是清代使用的滿文,為何出現在同一枚錢幣上,一直是錢幣研究的一個難解之謎。
筆者所見多枚崇禎通寶錢,正面是“崇禎通寶”四個漢字,背面為滿文“寶泉”字樣,錢體輕薄,鑄工粗糙。綜合諸種因素,再從包漿上看,都有流通過的痕跡,確當鑄於明末清初時期,而非后人臆造。這種錢有一定的存世量,目前市場價格一般在數十元至百元之間,並不算貴,所以也沒必要造假。
關於崇禎通寶背滿文錢的來歷,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代民間私鑄之物。此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既屬官鑄,為何歷代譜籍中均未見記載?且該錢徑小、肉薄、穿大,錢文呆板,鑄工粗糙,形制特征與清代官府鑄幣相距甚遠,不可能為官爐鑄幣。因此,該錢當為民間的私鑄之物,其面文“崇禎通寶”乃沿襲明錢錢文,但為了利於在清錢中混用,所以在錢背仿鑄了當時流通錢上的滿文“寶泉”局名。
眾所周知,清朝入關后,大興“文字獄”,為此滿門抄斬者不在少數,殺氣騰騰,令人恐怖。民間私鑄,無非為利,那麼應該選擇私鑄本朝順治或康熙年號錢,但若鑄造前朝大明崇禎皇帝年號錢,無疑屬於極其嚴重的“政治問題”,罪不可恕。老百姓不會這麼傻,為蠅頭小利而丟掉性命。退一步說,即使有人敢鑄,也沒人敢用,不會有目前這樣的存世量。因此,崇禎通寶背滿文錢為清代民間私鑄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代中國鄰邦和藩屬安南(今越南)政府所鑄的錢幣。歷史上,安南長期行用中國所鑄圓形方孔錢。后來以中國圓形方孔錢為摹本,自鑄圓形方孔錢。此外,安南歷代政權還仿鑄了不少中國歷朝的年號錢,也包括崇禎通寶。這些錢體質較為輕薄,鑄造較為粗劣。而崇禎通寶背滿文錢薄肉小樣,鑄工粗糙,與越南仿鑄幣鑄造風格非常接近,因此被斷定為清代安南國仿鑄幣。也有人認為,該錢是清代安南民間私鑄幣,理由是安南民間仿鑄中國年號錢可以不受原有中國錢制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
其實,安南作為中國鄰邦和藩屬,對於中國中央政權更迭之事始終是極為敏感、重點應對的,斷不會干出以明代年號錢文配鑄清代文字這樣的糊涂事。亦明亦清,等於非明非清,終致兩頭得罪,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此外,私鑄往往不脫已流通正用幣的模式,安南民間私鑄一種不倫不類的銅錢,能有多大的用處?所以安南民間私鑄崇禎通寶背滿文錢之說亦於理不通。因此,崇禎通寶背滿文錢為安南政府或民間所鑄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所鑄。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為口號。晚清天地會在各地組織的起義因存在時間短,活動區域小,雖有鑄幣,但都數量罕少,時至今日更是存世寥寥。所鑄錢幣平靖勝寶、太平通寶、天朝通寶、開元通寶、嗣統通寶、明道通寶等,大多為流通貨幣。由於天地會的政治口號始終是反清復明,加之強烈的排滿情緒,這些錢錢文全為漢文,背面有字,也皆為漢文。所鑄皇帝通寶發現有背滿文者,實當時有意為之,以便於混在清錢中攜帶,易避清軍耳目。
然而,縱觀天地會所鑄行錢幣,尚無一種是有明代年號的。因此,崇禎通寶背滿文錢亦可排除由天地會所鑄。
第四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軍入關之初清政府鑄造的官錢。其依據是《清史稿·食貨志·錢法》中的一段記載:“初,戶部以新鑄錢足用,前代唯崇禎錢仍暫行,余准廢銅輸官,償以直,並禁私鑄及小錢、偽錢,更申舊錢禁。”這種觀點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兵入關之初清政府為籠絡漢族民心而暫時鑄造的,隻在錢背加鑄滿文以示區別,並認定該錢的鑄造時間是順治元年(1644)5月入關以后至10月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開鑄順治通寶年號錢之前。
筆者傾向於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軍入關之初清政府鑄造的官錢。無論是從歷史記載看,還是從傳世實物看,這種觀點最接近於實際情況。分析清朝入關之初暫時鑄行此錢的原因,一是使用漢字年號可以籠絡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漢族民眾,二是可以適應不識滿文的關內地區進行交易的實際需要,三是在錢背加鑄滿文以准備將來向全國全面推行漢、滿文相結合的清代制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崇禎通寶背滿文錢是清政府在入關之初鑄行的一種過渡性官錢,曾經短時期行用於關內清朝控制地區﹔當清朝統治穩固后,特別是順治通寶在全國流通后,清朝官方便不願再提及打有明朝痕跡的崇禎通寶背滿文錢了﹔“文字獄”興起后,就更沒有人敢將崇禎通寶背滿文錢錄入各類譜籍中了。羅文華
----------------------------------
筆者收藏古錢幣多年,尤以明代崇禎通寶為最多,崇禎通寶錢的文字、輕重、大小、厚薄各有不同,版別極繁雜,把玩它別有情趣,並結識幾位專玩崇禎通寶的藏友,共同探討研究。拜讀和研究中國古錢譜、歷代古錢圖説、簡明古錢辭典、中國古錢目錄等書,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崇禎通寶文字都有不同變化。“崇”字:有短示崇、正示崇、長示崇、橫點崇、八分書崇;“禎”字:有正示禎、略式禎、衣示禎;“通”字:有單點角頭通、單點方頭通、雙點角頭通、雙點方頭通、三點通、單點菱頭通、單點平頭大甬通;“寶”字:有爾寶、缶寶、圓貝寶。崇禎通寶一種按背文性質來分,一種是按鑄地來分。按背文可分光背類、星月類、天幹類、紀局類、紀值類、紀地類、紀事類、合背類及後鑄的背滿文等。按鑄地,可分京、西北、南京、湖廣、川、雲、貴、福版幾類,加上清時後鑄崇禎錢九個體係。背上新字錢,有南京鑄和西安鑄兩種。
京版,京畿地區鑄行的,鑄工精美,銅質較好,地章平整,錢體厚重而文字深俊,面文為長示崇、略式禎、單點角頭通、爾寶。幣值上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小平有光背、合背;折二有背右二、監二;折五有戶五、工五、監五;折十有上壽字的。京版鑄行較多。西北版,也稱親版。由陜甘地區鑄,錢體較厚重,鑄工差于京版,面文為八分書崇、略式禎、單點通、爾寶。有小平和折二,小平有光背、天啟崇禎合背、上戶、新、官、上官下月、上大兵小兵、右奉上制、上制、榆、旨、上新下錢,折二有背右二。南京版,鑄于南京地區。版式復雜,鑄造規矩、文字秀麗但薄小,面文繁復,崇字單一,禎字有正示禎、衣示禎等。寶字有爾寶、缶寶,此四字分別搭配,光背多,背文復雜。幣值有小平、折二,小平有各種光背、合背、上日、星、上下右日孕星、上下戶、上下工、上星下戶、上星下工、上戶下舊、右八分、下捌、上星下捌、上應、上局、上江、新、舊、京、下跑馬、左、右戶、上下季。南京版折二存世少,有下二、左〢右戶、左戶右〢、上戶下二、上工下二、左工右二、上江右〢、左〢右季、上季下二、左〢右局、左〢右戶合面。明時有三都,北京,鳳陽,南京,南京也有六部等一套官僚體係。京指南京,即應天府,工戶是六部中的工戶兩部,新舊分別是新舊泉局所鑄,戶舊是戶部舊泉局所鑄。湖廣版,部分與南京版相似,有光背、上星和上下廣。一部分特點鮮明,如鬼崇禎。鬼萬歷、鬼天啟、鬼崇禎一脈相承,字體風格別樹一幟,是明錢湖版裏的一朵奇葩,鬼崇禎有單點、雙點通和圓貝寶幾版。川版,版式復雜,面文分紀鑄地類、天幹類、橫點崇類、其它。紀鑄地類,有上星、日、下月、上丁、庚、加、上星下加、上乙下錢、上月一錢、右一錢、右一錢上星、下星、左星、左一錢下月、臥一錢、上下滬、上滬左下星、上星下滬、上府、上府下星、上府下月、重、上重下星、上重左星、上重下月、上重右一錢、上重右一錢下月孕星。天幹類有甲、乙、丙、丁、戊、己、庚、加、左一錢、右一錢。橫點崇類,有乙、己、加、光背、嘉。其它,上工、府、上府左星、府通下星。雲版,鑄于雲南地區,背上星的較多,上日的稍微少一點。貴版,鑄于貴州地區,有上貴單雙點通和上貴下星。福版,禎字為筆畫較直的正示禎,有小平下寧和折二上星。後鑄類,薄小之至,鑄工差,有背滿文的和光背的,面文都一樣的倣寶源局制作。
崇禎通寶背太平,當時稱為太平的地方,有甘肅太平監和廣西太平府,四川夔州府太平縣;鑄造地為後者。背上壽極罕見。(王家年)
------------------------------------
「崇禎通寶太監版」 王紀耕
「崇禎通寶」有所謂「太監版」的錢幣,背字機乎和太監擔任的工作都有密切關係,例如太監總是「奉制」辦事,太監總以「官」家自居,很多太監在「兵」部擔任「監」。
所謂「太監版」錢幣,機乎都有相同的特徵:
一、 重量較一般「崇禎通寶」為重。筆者收藏的背「官」一枚重達5克;背「監二」一枚,重達6.6克,也遠較一般「折二錢」為重。總之,筆者手中的「太監版」平均重量較一般「北錢」猶稍重一籌。
二、 八分書「崇」字。「崇」字「示」之最後兩筆如同兩撇八字鬍,顯示出太監跋扈的霸氣。
三、 「禎」字為「略示禎」,屬「北錢」系列。
太監曾否鑄錢,明史並無記載。要研究太監是否鑄錢,我們應先了解太監在明朝的地位。中國有三大” 太監王朝”,那就是漢朝,唐朝和明朝,漢朝和唐朝的太監,到了漢,唐末年,才開始掌權,明朝就大不相同了,明初太監就受到皇帝重用。明朝的太監由於皇帝充分信任,授權,權大勢大,甚至於遠超過皇帝。太監在明代為害之烈,較之漢,唐尤有過之。
最早提到「太監」的古籍是《周禮》。在此書裡,太監被稱為”奄寺”,曾有「奄寺不及百人」之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即奉崇《周禮》此語。但因實際需要,在他宮內,內監人數不斷遞增,並建立十二監,四司,八局等所謂二十四衙門。
據估計,明朝末年「太監」即以多達十萬人。崇禎十七年(在位最後一年)為保皇朝,還一次大舉增加了一萬個太監。這十萬個太監,是在中央和地方各機關,擔任皇帝的眼線;在軍隊擔任監軍,透過最有權勢的特務機關—東廠,西廠及錦衣衛來監督各官員。皇帝即使不上朝,還是可以透過太監來掌控國事政局。
明太祖曾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者斬!”及”內侍不得合與外事”的飭令,但最早違背這項飭令的,就是他自已。派內監到軍隊去作監軍,由內監逕行統率軍隊出陣地方的,所在多有。出使外邦者亦有之,有名的「三寶太監」就是其中之一。「三寶太監」是在永樂年間,得到明成祖的器重,前後七下西洋,創下不朽的事業。
明朝皇帝重用太監,除了軍隊有”監軍太監”外,在各省重要地點有”鎮守中官”,還曾重用宦官監理天下財政;於崇禎二年,用”司禮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位列二部尚書之上,建衙署,稱”戶工總理”。
所謂”司禮太監”,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二監之首,有名的特務機關”東廠”即由”司禮太監”經管。而戶部是掌管天下錢糧的,工部是掌管天下大工,相當於現在集財政,經濟,建設各部部長,再加上特務頭子職位於一身的崇高地位。
為此,山西提學 事袁繼戚奏言反對,崇禎堅持不改。張彝憲一上任就叫二部尚書向他提報,弄得二部尚書都幹不下去,辭官回鄉,崇禎也都允准。直到崇禎八年八月,張彝憲在外 威,擅權,貪污等傳聞一再傳回宮內,崇禎皇帝這才免了張彝憲”戶工總理”的職務。
「太監鑄錢」,明史並無記載,「太監」這個行業雖然有權有勢,但畢竟不是個光彩的行業,所以不可能公然掛著「太監」名義鑄錢,張彝憲在擔任” 戶工總理”七年間,掌管鑄錢的工作,很有可能「奉制」鑄了與太監職務有關的背「監」,背「官」,背「兵」,背「奉制」,背「制」的錢幣!
-----------------------------
崇禎通寶是明思宗崇禎年間鑄造的方孔銅錢,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
崇禎通寶,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2~2.6厘米(實測最大徑2.6厘米),重約3~6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跑馬崇禎
跑馬崇禎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順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另外有一種背文為滿文,據說為清兵入關時所鑄,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民間私鑄錢。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干、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吉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為最多。傳世當十大錢光背無文,有文者。另外崇禎通寶還有合背錢。
2 背文
崇禎通寶的背文可以歸納為七大類。
1.紀星月:背有星、月、圈、圈內星;
2.紀天干:背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背文紀重:一分、一錢、八、捌;
4.背文紀局監兼紀值:戶、戶五、工、工二、工五、監二、監五、局、兵、官、府;
5.背紀地:貴(貴州)、重(重慶)、加(四川嘉定)、共(即通“恭”,廣西恭城,元明清均屬平樂府)、江(江蘇江寧)、廣(廣東)、季(即季漢,指蜀漢。)、應(應天府)、忠(四川忠州)、清忠、青(南京池州府或南直青陽縣松江府青浦縣)、鄂(鄂州)、榆(陝西榆林)、滬(應為瀘,四川瀘州)、寧(江蘇南京市的簡稱,因隋代以後歷為江寧縣及江寧都、江寧府的治所而得名。)、太平(四川
夔州府太平縣);
6.紀事類:旨、奉旨、制、行、新、舊、戶面。其中的“新”與“舊”,指收銷舊錢,鑄行新錢。《明史·食貨志》:“莊烈帝初即位,……以御使王燮言,收銷舊錢,但行新錢,於是古錢銷毀頓盡”;
7.背文:奔馬形,有背穿上馬、下馬之版別,以穿上馬形為泉家所重。
8,背文:四手。馬定祥定為珍品。雲南人用錢,一枚曰莊,四莊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雲南生產銅,卻是用貝,很不合算,官員已經認識到了,為了讓人們接受,在背文上明確標示了銅 錢與海貝的比價。
3 種類
崇禎通寶種類一
崇禎年間鑄行的崇禎通寶,種類繁多,計有百餘種。崇禎元年開鑄的崇禎通寶,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鑄作精良。但三年後,改為北京錢重一錢,南京錢重八分,從此後,錢制開始趨於復雜,崇禎通寶以小平錢為主,有當二,當五,當十大錢。
崇禎小平錢皆為順讀,分為背無文字和背有文字兩大類,但有一種隸書體背無文小平錢,比較罕見。在背有文錢中再分二類,一種背鑄星月紋標記;一種是背鑄文字:有背記重,背記局記地,背記事。
此外還有一種背文穿下鑄奔馬圖形的小平錢,徑小輕薄,俗稱“跑馬崇禎”,此錢鑄意不明,但民間傳說卻把此錢和闖王李自成和南明馬士英巧妙的聯繫起來了,李自成號稱闖王,“闖”字門內有馬,“跑馬崇禎”預示著“一馬入門,門下有馬”滅亡崇禎者必為李自成也。而馬士英是明末鳳陽總督,崇禎死後擁立福王於南京,但他雖手握大權,卻不積極抗清,反而結黨營私,排斥抗清名將史可法,結果導致揚州失守,福王政權被滅。人言“跑馬崇禎”意味著“一馬亂天下”。
崇禎通寶種類二
崇禎通寶折二錢,皆為楷書順讀,錢背有文,也分兩大類,一為有背星紋標記,二為背有文字,背為文字亦分三種:背記值,背記事,背記重記錢局。
崇禎當五錢,面文皆為楷書順讀,僅背文記局一種,分:工五,監五,戶五三種。該錢製作精美工整,銅質呈金黃色,渾厚凝重。
崇禎當十錢僅背無文一種,寬郭大字,製作精良,為少見品。
崇禎是明朝錢幣最複雜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複雜的時期,其中小平錢複雜的背文,版別更加體現了崇禎錢制的混亂性。
---------------------------------
延陵中華古錢幣志 Nummus Chinensis Antiquus Ngiana (卷三: 明代 至 中華民國) - http://goo.gl/8xCiuY
洪武通寶 |
嘉靖通寶
|
天啟通寶 |
崇禎通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隆武通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洪化通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早期至中期
順治通寶 |
康熙通寶 (一) |
康熙通寶 (二)
|
雍正通寶
|
乾隆通寶 |
嘉慶通寶 |
道光通寶 |
咸豐通寶 |
同治通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聖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光緒通寶 |
背面以蟠龍為圖案的「龍洋」 光緒元寶 十當 (湖北省鑄造)
|
光緒元寶 十當 (淅江省鑄造) |
光緒元寶 十文 (江蘇省鑄造) |
大清銅幣 十文 |
光緒元寶 (廣東省鑄造) |
大清銅幣 十文 (戶部) |
宣統通寶 |
返回 [延陵中華古幣志目錄] / [延陵科學綜合室主網頁]
民初錢幣
民國通寶 |
江西銅幣 十當 (背面圖案為十八星徽號) |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十文 (背面圖案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
十文 (廣東省鑄造) |
壹仙銅幣 (廣東省鑄造) |
-------------------------
鎏金2千年 張楚古幣在台灣
2015年11月25日 01:52 潘勛
鎏金2千年 張楚古幣在台灣
距今2200年以上的章楚政權,其實有發行鎏金貨幣,現存台灣。(潘勛攝)
鎏金2千年 張楚古幣在台灣
章楚古幣正面有小篆的章楚2字,其尺寸較右邊的台幣十元硬幣來得大。(潘勛攝)
鎏金2千年 張楚古幣在台灣
張楚古幣背後鑄有「半兩」小篆字樣。(潘勛攝)
秦始皇大一統戰國,建立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大事。但始皇一死,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7月,原楚國的反秦農人便在陳勝、吳廣領導下起義,擁兵數萬,建立「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政權。陳勝翌年便遭秦將章邯所滅,張楚政權文物無多,後世對其雖感興味,惜未有佐證。現在,台灣「泉家」出示7枚張楚時代的鎏金半兩錢幣,佐證張楚政權其實擁有鑄幣能力,用在貨貿、流通等功能。錢幣能歷盡2200年以上滄桑,流傳迄今,而且留在台灣,實屬極不易。
台灣古錢幣藏家自稱「泉家」。本次獨家出示張楚古幣者雅號「裕泉」。張楚古幣為鎏金材質,正面有「張楚」2小篆字,背面則為「半兩」。裕泉指出,張楚半兩古幣,迄今已知共橫式2款,直式1款。
大陸歷史學者研究秦漢史,不少人認為,自秦王子嬰出降(西元前206年)到漢王劉邦西元前202年即皇帝位之間,主宰華夏江山者實為楚人,那些年實可以稱為「楚朝」。即便劉邦也是楚人,惟建立帝國之後,使用「漢」為國號而已。司馬遷撰寫《史記》,為避忌迫害,頗多曲筆委婉,但也紀錄,「高祖時為陳涉(即陳勝)置守塚三十家碭,至今血食。」足見漢朝承認「張楚」曾經存在。
湖南益陽出土簡牘2013年發表研究,其中極令專家感到興味者,是一個六角形的觚,上頭有「張楚之歲」4字。
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王子今表示,陳勝吳廣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史記》等文獻中多次提到,而楚國人有用前一年大事來記年的習慣,所以觚上的「張楚之歲」不是年號,而是指張楚政權建立的第二年。
裕泉笑道,一個木觚便令大陸學界矚目萬分,如果得知有「張楚」古幣,真不知會有何感想。這批錢幣有代代相傳,有師徒傳承,能度盡滄桑,尤其文革,流傳迄今,實足以充益歷史面貌。
裕泉表示,中國古幣固定有公開的市場,但為藏而藏的私人錢幣玩家也不少。台灣泉界排行裡,他只算第1百名而已,還有更高深、精邃的耆老。珍貴文物之極少公開露面,一是為免宵小覬覦,二是不耐煩不懂裝懂的「磚家」品頭論足。此次他願讓張楚古幣現世,是因感慨老師仙逝、歸隱,後代不知其價值而致遺散乃至損毀。還有良朋猝死,一生研究心血也隨歸塵土。裕泉強調,若以古幣珍藏而言,台灣真乃中華文化的寶島。(旺報即時)
崇禎朱由檢剷除的,是中國歷史上太監人妖亂政的終極版本,明朝末年最恐怖的大反派、大變態:「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時代之子康熙》:剛即位的崇禎僅花兩個多月,扳倒「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康熙皇帝玄燁於西元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正式登入此系統。他不但命好,而且真的還不錯。
文:廖彥博
古往今來,你的命要夠好,才能夠成功的登入這個系統,坐上金鑾殿的須彌龍椅寶座。
是的,你的命不僅要好,而且還要夠好。因為本系統會在你登入系統之後,還來上一段試用觀察期,沒通過這段觀察期的使用者,會被系統自動登出,換回古代用語,就是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而且,本系統的頻寬,隨著時間推移,竟然愈來愈狹小,每段時期只容許一位會員加入,如果同時有三個使用者申請加入(比如曹丕、劉備、孫權),系統可能會通通不授予存取資格,要是有人企圖冒名登入(比如吳三桂老爺),查到了就吊銷使用資格。甚至,如果在本系統休眠期間(不確定還會不會重開),貿然重新開啟遊戲者,也永久取消其使用權利(比如,洪憲皇帝袁世凱)。
康熙皇帝玄燁於西元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正式登入此系統。他不但命好,而且真的還不錯。
這裡所說的命好,並不是空話一句。誠然,能當皇帝的人,不能說是歹命。但是裡面還是有些分別的。有的人能夠當上皇帝,是靠自己拼搏擊殺大半輩子,才辛苦打下的江山,譬如明太祖朱元璋。也有的人雖然得到天下,卻得先讓老爸來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孫李隆基。反過來說,像同治和宣統這兩位皇帝,雖然命也不錯,是由別人放上寶座的,但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命好,就下台一鞠躬了。
康熙在這點上,算是運氣不錯,天下不是他打下來的,皇位和王朝也不需要他來創造,順治在世的幾個兒子裡,只有他身體健康、相貌健全,足以繼位;他更可以借重祖母孝莊太后的經驗(看過前面幾位系統使用者)與輔政大臣的輔佐,第一次當皇帝(其實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就順利上手。
好運氣還不止於此。當時的世界形勢也是一片大好:清史學者閻崇年先生說,康熙皇帝執政期間處在西方強權兩次崛起的高峰中間,所以外患不多也不強。確實,當時歐洲前一波的強權「兩牙一蘭」──西班牙、葡萄牙加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已經逐漸被後起之秀大英帝國給打趴在地,可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突破和殖民狂潮,此時距離康熙的時代還有將近百年的時間。
沒有歐洲列強的頻加干預(當時沙俄在遠東的力道太弱,可以不算),康熙才能夠大顯身手。否則,同治和光緒皇帝也有大臣輔佐,老母(親爸爸慈禧)幫襯,同樣也擺平了南方的叛亂(太平天國),怎麼國運就愈來愈江河日下。
可是,除了命好以外,還能看出來的,是康熙的氣魄。他其實大可以選擇當個守成之主,不去處理權臣與三藩的問題。因為鰲拜儘管再猖狂,是沒有篡位野心的;而吳老爺如果你不先去惹他,時間久了閻王爺也會替康熙執行撤藩。然而康熙不等到事情變得複雜棘手,便勇敢的向困難挑戰,雖然不乏衝動和錯誤,但是終於都能成功。
這樣的難度,並不亞於開國君主,這也是為什麼雍正給康熙的諡號是「聖祖」,在世祖(順治)入關之後,所有的難題(鰲拜、三藩、台灣),都在他的手上得到解決,大清的規模也在他手裡奠定,和開國皇帝實在沒有什麼不一樣(實同開創)。
而上面提到的這些難題,實際上就是本系統給予使用者的觀察期。這個觀察期可長可短,但是重點不在長短,而在於是否能通過。下面就有請皇帝界裡,沒有通過觀察期考驗的失敗者,崇禎皇帝朱由檢,出來與康熙皇帝玄燁作個比較。
冤枉啊!崇禎皇帝!
作為所謂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通常是和古往今來的偉大君主,比如時間縱向的唐太宗、明成祖,乃至空間橫向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Luis XIV, le Roi Soleil)、俄國的彼得一世(Peter the Great)等作比較,至於各種讚美,什麼勵精圖治,什麼華夏天威,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作為替大明王朝關門收攤的末代皇帝,還兼背負著剛愎自用、自毀長城、自以為是、自戀誤國等等與「自我」有關的罵名,崇禎皇帝理所當然的和一大群亡國之君放在一起比較。甚至,當今之世,還有一些據說是什麼大師名嘴的無聊人,創造出「崇禎型人格」這類專有名詞,以便扣在現代政治領袖頭上,看來崇禎兄真是一黑到底了。
然而,假如我們偏要將這兩位平常絕對湊不在一起的皇帝,放在一起比上一比,則崇禎皇帝朱由檢,未必比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來得遜色,有些地方甚至更為傑出。
譬如,都說康熙年方十六,就廟謨獨運,智擒鰲拜(雖然我們都知道,孝莊太后才是藏身幕後的真正功臣),但是那也花了少年康熙將近兩年(康熙六年親政)的時間,逐一布置,緩步推進,在索額圖、明珠等人的幫助下,才有了康熙八年少年侍衛一擁而上,亂拳打趴第一勇士鰲拜的那幕。
這段光榮經驗,如果拿來與崇禎兄相比,那還真不是普通的遜色。崇禎朱由檢剷除的,是中國歷史上太監人妖亂政的終極版本,明朝末年最恐怖的大反派、大變態:「九千九百歲」魏忠賢。關於魏公公如何囂張跋扈、心理變態、無惡不作,因為和本書主題沒有直接關係,就略過不提了,這裡要說的,是時年17歲的信王朱由檢,在老哥天啟駕崩、登基為帝後,為了扳倒魏大太監所花費的時間。剷除這個勢力包山包海,黨羽爪牙遍布全國的大太監,剛剛即位的崇禎花了多少時間呢?
答案:67天。天啟七年(1627)8月24日朱由檢登極,同年11月1日,打發九千歲魏忠賢去鳳陽守陵,5天後,魏公公自殺身亡。
整個政府裡都是魏忠賢的人,皇宮裡伺候茶水更衣掌燈的宮婢宦官,也全是魏公公的眼線,朱由檢不像康熙,沒有祖母可以依靠,沒有英雄蓋世的祖父皇太極可效法,也沒有像索額圖這樣的心腹大臣可以密召商量;他的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是個木匠兼文盲,老爹朱常洛當上皇帝才29天,就因為吃春藥(紅丸)暴斃,祖父萬曆皇帝朱翊鈞則是個神隱20年、不見群臣的懶惰鬼、守財奴。
然而崇禎只花了這麼點時間,就把這個發展數年、盤根錯節而群魔亂舞的共同犯罪體制(閹黨)一舉摧垮,在這個真正能夠稱得上是「步步驚心」的過程裡,17歲少年朱由檢表現出來的鎮定、堅忍、冷靜、敏銳、果決、工於心計,實在令人驚訝、令人佩服。
更別提他上台以後,極為勤政,幾乎天天召見閣臣,每天只睡上4、5個小時;也不好色,後宮沒有佳麗,嬪妃少得可憐。他所承接的可不是像大清那樣新興有朝氣的政權,而是200多年的沉重歷史,這是祖先所交下來、早已千瘡百孔而東搖西晃的重擔。
明朝的財稅問題已經病入膏肓,加上為了要抵抗滿洲入侵而加派的稅餉,導致惡性循環,官逼民反,流寇四起,幾乎整個中原都淪為戰場。這樣難以回天的局面不是崇禎造成的,然而他扛下這個責任,全力以赴,在他執政期間,提拔了不少人才,從孫承宗、袁崇煥,楊嗣昌、陳奇瑜,到洪承疇、盧象昇,個個都不是等閒角色(除了少數例外),他們拼了命的剿匪(流寇)抗敵(後金),居然隱約有中興氣象。
實際上,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當張獻忠不支投降,闖王李自成帶著18個人突圍出來,翻進山溝裡的時候,朱由檢幾乎就要辦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是的,我是說幾乎,要不是遭受後金(後來的大清)和流寇的雙重、內外夾擊,崇禎幾乎就能夠力挽狂瀾了。雖然康熙朝也有三藩之亂,但是遠處南方,規模也不能和明末相比,而崇禎所面臨的內外交困慘況,還是那句老話,換成玄燁來,也不一定能撐得比朱由檢久。
至於那些指稱崇禎一朝黨爭連連的人,其實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前面所談的康熙朝朋黨之爭,這些滿漢大臣同樣也是正事的不作、內鬥的專門,比起明末群臣並不遜色,而且更厲害的是,他們還更能堅持纏鬥,從康熙年間一路互咬到雍正初年,在這方面,算是給清朝爭面子。
那麼,難道崇禎不是「自毀長城」,冤殺了在遼東抗清的督師袁崇煥嗎?不是的。雖然袁崇煥的確是明朝遼東山海關防線的重要人物,但他並不是抗清長城(本書在前面提到袁大人時,在移動長城前面,都是加了引號的);而且,袁崇煥本人的行為,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曉得各位看過金庸小說《碧血劍》以及卷尾〈袁崇煥評傳〉的讀者,已經默默抄起身旁的傢伙要打過來了,但是請容作者把話說完,再打不遲。首先,袁大人誠然是具有烈火般決心意志的戰場指揮官,但是他並不是整個關寧防線的設計師,真正一手組建起這條堅強防線的人,是內閣大學士、督師孫承宗,他才是不需加上引號的抗清長城。
大家別忘了,在崇禎三年(1630)袁崇煥被殺之後,大明並沒有馬上跟著垮台,而是在內外交逼之下,又支撐了14年;因為,督師雖死,長城(孫承宗)猶在。
而且,儘管確實有耿耿的忠心,袁大人卻完全沒有政治智慧和判斷力。才剛上任,還沒殺敵人,先砍自己人:皮島總兵毛文龍,這已經使得崇禎大為不滿;他的抗清戰略,純屬以拖待變,耗用朝廷大量銀兩,而無所作為,任何執政者都無法忍耐;崇禎二年,皇太極帶兵入侵,史稱「己巳之變」,清兵打進長城,直趨北京,此時無論如何,就是不能讓敵軍兵臨城下,以免產生政治海嘯,引發民心恐慌。
孫承宗看出了這點,通知回軍防守的袁大人,應該在薊州、三河(今河北薊縣)一線布防,擋住皇太極,可是袁崇煥眼中,只看到北京有堅城可供防守,一心想引清兵深入,在北京城下與清兵決戰。因此,他竟然只是一路跟著清兵走。實際上,就是這點,到了最後,一環扣著一環,葬送了他的性命。
老實說,之所以繞了一大圈,扯了許多看來和康熙無關的明末往事,還替崇禎申冤,那是因為這與接下來所要說的,有密切的關係: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要不是崇禎自毀長城,殺掉袁崇煥,明朝或許不會滅亡」,或者是「縱使崇禎是個認真的皇帝,但是他有太多的缺點如(括號內可以任意填入)等等,最後毀了大明。」
把上面這種想法,一代又一代根植在我們腦海裡的人,就是康熙皇帝。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稍後會繼續討論。
而至此我們已經知道,崇禎之所以失敗,未必是剛愎自用,未必是自毀長城,實在只因沉痾難救,實在只是命運不濟。崇禎沒過關的悲劇,竟然成了之後康熙過關的喜劇劇本,歷史到此,何其弔詭。
順便提一句,有個人,先是扯過崇禎的後腿,後來又和康熙作對,那就是我們的熟人,吳三桂老爺。
相關書摘 ▶《時代之子康熙》:有著純潔心靈的少年康熙,面臨中年流氓鰲拜不斷挑戰
書籍介紹
《時代之子康熙:聖君的道路,他都自己鋪好了!》,好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廖彥博
一本保證好啃、絕對不硬的歷史人物傳記!康熙,中國皇朝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有何過人之處?他天縱英才、神聖英明?他確實有才,但也沒那麼神!這一切還得從天花之亂細說起。
康熙皇帝,他的名字叫做愛新覺羅.玄燁,他是排行第三的皇子,何以能繞過比他年長的兄弟,即位為帝?「康熙」這個年號,有何深意?青少年康熙何以能智擒老臣鰲拜,這巧妙運作的背後隱藏了多少謎團?三藩之亂,究竟是康熙有意為之,還是弄巧成拙?猛將吳三桂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看青年歷史作家廖彥博,用詼諧妙筆、深沉立論,為「千古一帝」康熙所做的卸妝傳記!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青年歷史作家廖彥博,用最直白、有觀點的論述,最引人入勝的生動筆法,對康熙帝國進行了完整解密。
如果歷史向來是你的心頭好,那麼,歡迎你一起來讀讀嶄新筆法下的康熙與他的王朝;如果你向來跟歷史不熟,可是對清宮劇很熟,那麼,邀請你跟隨作者的生花妙筆,一起來齣康熙朝的正史穿越劇,保證精彩,絕無冷場!《時代之子康熙》:剛即位的崇禎僅花兩個多月,扳倒「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wKuWyj
《時代之子康熙》:剛即位的崇禎僅花兩個多月,扳倒「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宋朝的皇帝是有工資拿的,從太宗趙光義開始,皇帝每月可以從朝廷手裡每月領到1200貫銅錢的工資(1貫=1000文),當時的10貫錢可以兌換1兩黃金(宋1兩為40克),這筆錢相當於當時的120兩黃金。當然每月120兩黃金的薪水對於皇帝來說也是象征性的,皇帝本身擁有大量土地和商業經營,以及山林湖海資源類的相關稅收也是歸皇帝所有,百姓每年交的戶賦也是皇帝私有。明萬曆時期的朝鮮之役國庫沒錢,萬曆皇帝也是捐了300萬兩白銀(雖逼迫不得已)充當軍費,最後雖把豐臣秀吉的勢力趕出朝鮮,也讓明朝元氣大傷。等到崇禎時期,李自成快殺入北京時,崇禎皇帝自己捨不得捐錢,反而逼迫手下的官員捐錢為國家解決燃眉之急,最後北京城破,崇禎自縊煤山,闖王對原來的官員進行地毯式洗劫,從皇家和京城各路高官那裡只白銀一項就搶了8000萬兩,這其中的3700萬兩是就是崇禎本人生前的存銀。崇禎覺得打仗是國家的事所以不應該自己出錢,官員覺得國家是皇帝的,國事就是你的家事,憑什麼我出錢,結果這種自私的心理,導致他們集體被李自成割韭菜。大話歷史 | 宋朝的皇帝是有工資拿的,從太宗趙光義開始,皇帝每月可以從朝廷手裡每月領到1200貫銅錢的工資(1貫=1000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t5BnX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