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咸陽宮
圖說中國皇帝大傳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zwl4uA
鳥蟲書--壽字
鳥蟲書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上的鳥書;下方—劍上文字的一部分: "越王自作"。湖北省博物館
鳥蟲書(或稱鳥蟲文、鳥蟲篆、鳥蟲體,又名蟲書、鳥書、鳥篆、魚書),是中國春秋中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文字。它的特點是其字型類似鳥蟲魚的形狀,故有此命名。屬於篆書的一類。有人把它比擬成阿拉伯語中的「庫法體」。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提到鳥蟲書說,「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是篆刻的使用字體之一。
起源與發展
鳥蟲書在春秋時期發展成為各種不同的類型。最早的鳥蟲書出現在春秋中葉,在春秋晚期流行開來,於戰國時達到鼎盛。鳥蟲書較常見於當時的南方各國,如吳、越、楚、蔡、徐、宋等。在戰國時代,可能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鳥蟲書變體。
鳥蟲書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南方地區的一種裝飾性銘文字體,其特點是將字體的一些筆畫寫成鳥的形象,秦代定書體有八種,其中之一是蟲書,即鳥蟲書,這是因為古代將鳥類稱為羽蟲之故。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講到古代書體:「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分析:「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但從實物遺存中可知,鳥蟲書並不僅僅是寫在旗幟、符節上的,符節上寫的也不一定都是鳥蟲書。如(吳)大王光戈、王子於戈、(越)王者旨於戈上的銘文,都是典型的鳥蟲書。(楚)王子午鼎銘字體雖不作鳥形,但奇屈變化也屬於鳥蟲一類。值得一提的是,秦代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據傳即為鳥蟲書,但如今只能見到一方宋人臆造的、藝術水準很低的假印璽。
春秋戰國時期的鳥蟲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漢字的邊上(左右上下都有可能)額外加上鳥的紋飾;一種是將漢字筆畫做多少有些誇張的曲折變形以達到類似蟲的效果,但沒有額外鳥飾。漢印中的「鳥蟲篆」則更傾向於泛指一種動物形象化的、或高度曲折變形的藝術字體,因為在鳥蟲篆玉印中,除了分明可辨的鳥的形象,還有大量的變形了的龍、蛇的形象,以及一部分分明的魚與獸的形象;而在絕大部分鳥蟲篆銅印中,漢字筆畫只經過盤曲變形,而沒有分明的動物形象。
中國書法通常不認同直接將鳥蟲書作為一種書法;認為它更應被視為有特殊用途的藝術變體(比如在印章中使用)。唐代的書法理論著作認為那只是繪畫之流,算不得書法藝術。此外,如唐代《升仙太子之碑》的這標題六字,是否屬於鳥蟲書也頗有爭論。
使用
鳥書經常能夠在越國的青銅器或鐵器文物上找到,而且常常是青銅或鐵制兵器,比如劍。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標示劍主人的身份或者表明武器生產的時間地點。越王勾踐劍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見右圖)。在同時期的銅製容器和玉器上也有一些鳥書出現,漢朝的篆書中偶爾也會有。
蟲書比較常見,很可能最早產生於吳國或越國,盛行於吳越強橫的二百年間(自吳國稱王開始直至越國衰敗),並在此期間一度流傳至楚、宋、蔡、徐等周邊各國。例字可以在青銅武器、青銅容器、玉器、篆書甚至建築或裝飾用品(比如牆磚)上面找到。吳王夫差矛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
作為裝飾效果很強的字體,其形成類似於阿拉伯文庫法體和瑪雅文字的頭型符、全身符。
消失
秦朝以後,鳥蟲書的使用減少了,只有漢朝時的少量鳥蟲書存世。這可能是因為,漢代的時候隸書興起並取代了篆書的地位;同時,鳥蟲書相當依賴於篆書的圓轉筆畫,而無法以筆畫方直的隸書為基礎,因此鳥蟲書隨著篆書一同沒落了。
--------------------------
昇龍圖
-----------------------------------------
赤金龍------行走的龍
唐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呈奔走狀。用纖細的陰線刻出眉毛、眼睛和頸部的毛髮,通體鏨刻細密的鱗紋,精美、異常而生動自然。
名稱:唐赤金龍 .
類別:金銀器
年代:唐代
收藏:南京博物院
出土地址: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
乾陵無字碑
本文介紹的是唐乾陵的無字碑。關於其他無字碑,詳見「無字碑」。
無字碑由一塊完整的石頭雕成,通高7.53米、寬為2.1米、厚1.49米,重達98.8噸。[4]碑身上則左右各雕有四條相互纏繞的螭龍,並飾以天雲龍紋。碑座上則刻有駿馬、雄獅、雲紋等,[2]長2.14米、寬0.66米。[4]同時碑身上還刻有宋朝以後前來遊覽的各路人士的題字。
無字原因
無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間《雍州金石記》有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對於武則天為何立無字碑的原因,歷來說法不一,常見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德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在她統治期間國泰民安、政治清明。[2][5]
武則天自認為罪孽深重,或對自己稱帝感到愧疚。[2][5]
武則天認為:父母恩情大似天,不能迕逆在堂前.無法言表,故為"無字碑"[2][5]
來自武則天的臨終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說」。[2][4][5]
該碑為唐中宗李顯為武則天所立,但對於是將她稱為皇帝還是母后有爭議,才擱置下來成了無字碑。[5][6]
陝西文物研究所曾在考查中發現無字碑陽面刻滿了長4厘米、寬5厘米的方格子,有人便認為這是當初準備用來刻字時留下的。於是有人推測,武則天已將寫好的碑文交給了兒子李顯,但李顯對母親廢唐建周的行為不滿、不想對她歌功頌德,但卻也不好公開批評,於是才留下了無字碑。[3][5]
其他的說法還有「信佛說」[5]、「仿效說」、「非碑說」等。[6]
事實上,如明十三陵除成祖由仁宗撰寫3500字的紀功碑文,其餘陵門碑亭皆為無字碑。由嗣皇帝評說先人,本就不是如此簡單之事。
後世題字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雖然最初並未刻字,不過在宋朝之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題字,1938年《乾縣新志》記載:「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目前共有39人所題的42段文字[1][4](一說13段[2])。其中題字最早的是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谷正叔所題的文字:
“ 開封王谷正叔,按行邊部南還京兆,道經奉天,同邑尉李定應之恭拜乾陵時,男僅從行。崇寧癸未季冬初八日題。 ”
——谷正叔
在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金國皇弟完顏宗堯曾題在其上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由契丹小字和漢語譯文相對照。其中漢語譯文為:
“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嚮㠯疆場無事,獵於梁山之陽,至唐乾陵,殿廡頹然,一無所睹,爰命有司鳩工修飾。今復謁陵下,繪象一新,迴廊四起,不勝欣懌,與醴陽太守酣飲而歸。時天會十二年歲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書職方郎中黃應期,宥州刺史王圭從行,奉命題。右譯前言。 ”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對於這種文字究竟是何文字,日本學者山路廣明稱其為「二十世紀之謎」。[4][5]明朝金石學家趙崡在《石墨鐫華》中認為這是女真字。[7]然而在1920年代,考古學家在內蒙古巴林右旗發現遼代帝後的墓誌,對照之後才了解到其實這些文字是早期的契丹小字,從而解開了這一謎團。[2]
這個「無字碑」樹立在唐高宗李治(628-683 年)和武則天(624-705 年)的合葬墓乾陵前,位於西安市西北的乾縣梁山上,建於神龍元年(公元 705 年)[1]。墓前有兩碑高 6.3 公尺的石碑,西面是歌頌唐高宗功績的「述聖記碑」;東面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無字碑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寬 2.1 公尺,厚 1.3 米,重 98.8 噸。碑頭雕有 8 條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 [2]。
可是,奇怪的是在唐高宗的「述聖記碑」上,刻有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656-710 年)書寫長達 8000 字的碑文,而武則天的石碑上卻未留下一字 [3],因此而得名「無字碑」。據清乾隆年間(1711-1799 年)的《雍州金石記》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 [4]。」雖然無字碑最初碑上未刻一字,不過在宋朝(960 年 - 1279 年)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題字,據 1938 年編纂的《乾縣新志》載:「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咏詩篇刊其上 [5]。」
歷史意義
通過無字碑,可以得知古代社會以男性為中心,而女性地位卑微。當時學者之所以猛烈抨擊武則天,是受到西周末期的女禍論影響,認為女子干預政事會導致國家的滅亡,當中是因為古代對女性不公平的偏見所致。武則天死後,一無所有,只有自己爭取得來的無字碑,可悲的是,無字碑飽經風霜,滿目瘡痍,再看看它的西邊,唐朝給平庸的高宗立的做工精湛的「述聖紀碑」,可見武則天的附屬地位。武則天和唐高宗同樣是皇帝,死後的待遇卻有著巨大的落差,只是因為武則天是女人。一代女皇武則天竟然死後遭到如此的對待,由此可反映出古代社會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此外,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題字,卻因此而保留了珍貴的史料。無字碑上一共有 13 段文字,而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一直都沒有人識別這種文字。經考證後,原來這種文字是金太宗之弟所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6]。直到 20 世紀 20 年代才發現,原來碑上的刻文並不是金文,考古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后的墓誌,發現無字碑上的文字和墓誌上的文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 [7]。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 920 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已少有人認識,到了明代更成為「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卻因為無字碑而得以保留下來,這無疑是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另外,無字碑標示著朝代的更替。武則天奪得皇位後建立新王朝,史稱武周(690-705 年)。武則天以廢帝、兒子李顯(高宗第七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以延續武家的天下。可是,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提拔的張柬之等人闖入武則天的病房要脅她,張柬之說:「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託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8] 這樣,武氏諸王被降為公爵,李唐君臣登場。對於武則天死後如何評價她,中宗李顯既不能公開表達對母親的憎恨,又說不出對母親的好話,只好迫武則天說:「我最後的要求,就是希望你們在先帝陵前給我也立一塊石碑,碑上無字!」於是,武周王朝的旗幟落下,天下又正式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手中。由此可見,無字碑可說明出由周武王朝恢復唐朝的經過。
相關史料説明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應該好好歌頌自己才對,而且武則天還為「述聖記碑」撰寫了碑文,為高宗歌功頌德,她比高宗晚死 22 年,有足夠時間為自己籌劃碑文一事。那麼,為什麼武則天沒有利用這塊碑為自己歌功頌德呢?
根據考古人員的觀察研究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佈滿了長 4 厘米,寬 5 厘米的方格。這些格子從上到下 84 格,從左到右 44 格,這些線刻格子雖然經過 1300 多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清晰可見 [9]。這些格子絕對不是後來刻上去的,是擬好碑文後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據格子的總數,該碑文約有 3300 餘字。有些是一個格子刻幾個字,有的是幾個格子刻一個字,這又說明碑上的格子原來就有 [10]。格子已經刻成,最終卻未有刻上一字,很大可能與上述政治形勢有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已經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命人磨去,目的是為了消除武周政權給李唐政權帶來的恥辱。
許多人都會以為武則天的無字碑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無字碑,事實上,除武則天無字碑以外,歷史中還遺漏了多塊無字碑,例如泰山登封台無字碑、南宋奸相秦檜無字碑、東晉名臣謝安無字碑等。這些無字碑,許多至今仍是個謎。
延伸研究用途
武則天的無字碑上的格子刻線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證據,證明武則天並非一心死後打算立無字碑。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學術界可以嘗試爭取挖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他們的合葬墓從未被挖掘,根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 [15]。加上有傳武則天曾為自己撰寫碑文,可能是後來被唐中宗埋葬在乾陵的地宮裏。所以,挖掘墓穴有助收集更多資料,或許能解開一切的謎團,幫助我們後人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歷史。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以利用相關的不同時期的無字碑,對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了解作切入點。石碑可以反映歷史人物,學術界忽略了對武則天生平的綜合考察。謝安的無字碑是為歌頌他而立;秦檜的無字碑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憎恨;武則天的無字碑有不同說法。但他們之間有著身份上的差別,武則天是一位皇帝,前者都只是臣子。皇帝和臣子立無字碑的意義可能會有不同,學術界可以利用這個差別,對武則天的無字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許會有新發現。
此外,封建社會的帝王陵前向來都是不樹碑的,用意是認為皇帝的功德太大,難以用文字去表達。但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前卻豎了兩塊壯觀的石碑,一個是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一個是唐高宗的「述聖記碑」,堪稱「歷代群碑之冠」,為什麼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學術界可以從這方面考究,有助對唐朝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
武則天墓之謎:揭秘武則天無字碑無字原因
2014年11月19日
導讀:武則天無字碑為什麼無字呢?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民間也有很多關於無字碑無字的說法,其實武則天無字碑上是準備刻上字的,字格都已經打好,只是後來鬥轉星移,恩怨是非。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皇后開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傑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並通過發展科舉制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職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作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後竊居皇位。第二,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姦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處於最低處。第五,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職是之由,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為之讚歎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還有幾種說法認為:
一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呢?還是稱其為太后?
二是,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讓她難堪、出醜。
三是,如何撰寫碑文,評價武則天,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
這三種說法可信之處在於,帝王一般不會死前下詔對如何撰寫碑文評論自己發表意見的。
還有一說,武則天離世後,政局動盪,無人過多關注,待人們重新關注,他的那段歷史早已眾說紛紜,真假難辨。
前段時間,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麼,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週」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洩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
無字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區向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無字碑無字碑位於咸陽市區向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達百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昇龍圖》,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獅馬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無字碑位於咸陽市區向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無字碑- 概述
1000多年前,武則天,一個統治中國50年的女人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被埋葬在距陝西西安80公里的梁山上。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而且在千年的時間裡原封未動,這在中國歷代帝陵中都是最特殊的一個。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達百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昇龍圖》,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獅馬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無字碑
無字碑圖冊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
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註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宋金(960-1234)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成為有字碑。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統經略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巍巍無字碑,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像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泰山登封台無字碑
在玉皇頂的大門下,登封台的北邊。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細,頂上有復蓋,碑色黃白,兩面無字。有人說它是無字碑,但也有人說它是石表或石函。“秦始皇泰山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說也。”(選自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對於此碑,古代人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秦始皇立的,具體又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無字;一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無人會寫字了,故無字。當然,這些均無據可考。
第二種說法是漢武帝劉徹立的,一直沒有定論。《岱覽》的編者唐仲冕,引用了《考古錄》中顧炎武的一段話。顧炎武在閱讀了《史記·封禪書》和《後漢書》以後,說:“岳頂無字碑,世傳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書,高不過五尺,而銘文並二世詔書咸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無此說。因取《史記》反覆讀之,知為漢武帝所立也。”(選自《日知錄·泰山立石》)郭沫若在1961年上旬登泰山時,在他寫的《觀日出未遂》一詩中說“磨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也肯定了是漢武帝所立。原詩已刻成碑立於無字碑的一側,與明代張銓的詩碑相對(張銓說“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他認為是秦始皇的)。
謝安無字碑與秦檜無字碑
無字碑多指為功業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後亦用以為典,謂豐碑自在人們心中,例如“功高百世何勝記,宇內常留無字碑。”(選自《天津日報》1977.1.16)。其中著名的兩個例子是謝安的無字碑與秦檜的無字碑。“《劉賓客嘉話錄》雲:東晉謝太傅墓碑,但樹貞石,初無文字,蓋重難制述之意也。此說亦通。”(選自明·胡侍《真珠船·無字碑》),又如“謝太傅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秦太師墓碑無字,穢德醜行不屑書也。”(選自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沒字碑》)。
◎謝安的無字碑
位於南京梅崗,為東晉謝安(也稱謝太傅)的墓碑,“有石而無其辭,人呼為'無字碑'”。原因是“以(謝)安之功德,難為稱述,故立白碑”(選自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所謂白碑即言碑上無字。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以八千之眾勝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使東晉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為謝安之墓豎一通無字碑,蓋“偉績豐功不勝記也”。另一說法為謝安臨終之前,問他請誰撰寫碑文,他不語,也有人提到陶潛和王獻之,他搖頭,直到死也未確定誰寫碑文,只好立無字碑了。還有一說是謝安功高蓋世,褒既難,貶又不該,只好空著了。
◎秦檜的無字碑
位於南京牧牛亭,“有其額而無其辭,臥一石草間”(選自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秦檜66歲病死後,其家人請了不少人為其撰寫碑文,由於他“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晚年殘忍太甚,數興大獄,而又喜諛佞,不避形跡”,“一時忠臣良將,不避形跡”(《宋史·本傳》),所以沒有一人為秦檜撰寫碑文,於是只好立一塊沒有碑文的無字碑。
無字碑- 無字碑的樹立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
無字碑- 特點
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註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無字碑- 碑上的文字
宋金(960-1234)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成為有字碑。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統經略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無字碑- 石質巨書
巍巍無字碑,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
無字碑
無字碑圖冊
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像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無字碑- 事出有因
對於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鐫?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縱觀諸說,主要有三種說法:“誇耀功德”說、“罪孽深重”說、“自知之明”說。果真如此嗎?非也。不少史學專家對武則天其人其事早有評說。
“誇耀功德”之說,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千載獨步,唯我一人”,她自視功績遍布寰宇,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只能以“無字碑”來誇耀自己,把“無字碑”看作“表功碑”。對此,有不少學者不同意此說。認為武則天是喜表現、好張揚的人,動輒以文字彰現。武則天即位後,大興土木,藉機炫耀自己。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耗資百億鑄造“天樞”,上刻其功德和頌週貶唐之詞及由她親筆書寫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公元695年,又下令鑄九州銅鼎和十二生肖,置於通天宮。……那麼,晚年的武則天怎麼會不想藉這塊巨碑來為自己歌功頌德呢?況且,武則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夠時間為自己這塊石碑籌劃碑文一事。
難怪有文質疑道:“一個好'舞文弄墨'的人又怎麼會'棄文不書'呢?不可理喻!若說功德,武則天也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岑仲勉、呂思勉等隋唐史專家就持這種觀點。他們據朱熹的《通鑑綱目》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等史籍,認為武則天無功可記,無德可載。“即使撇去私德不論,總觀其在位二十一年實際,無絲毫政績可記”。還說“武則天對外族侵凌,全乏對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殘酷,陷人於罪,全憑鍛煉;賦民間農器立頌德天樞,鑄九鼎,構天堂,對國民生計毫無裨益。”(岑仲勉《隋唐史》)呂思勉則在其兩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則天說成是“暴君”,說她“使濫刑,任酷吏”,所謂“識人才”也是她拉幫結夥,結黨營私而已。儘管無有功德可記載,可武則天時刻藉機炫耀自己,而且絕不會使用“無字”之術
無字碑
無字碑圖冊
。
“罪孽深重”之說,認為武則天在位時行為荒淫腐朽,國家動盪,又丟失了安西四鎮,自知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有人視此“無字碑”為“悔過碑”。真是如此嗎?非也。武則天是個非常自信的人,從來不認輸不言敗的女強人,她的性格十分剛強,著名的“馴服烈馬”事件足以凸現她那種“馬愈強吾則愈強”的豪情。她說一不二,若有逆其意者,嚴加打擊,對反叛者的鎮壓更是毫不手軟。對徐敬業、李沖、李貞等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還把對叛亂者的斬殺以及廣泛的株連,都視作“天意”;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后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始終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視作“順天之意”,未曾有過“自知罪孽深重”之感。
不過,武則天頭腦有一點是清楚的,她明白唐宗室與一些大臣對其掌權進而稱帝心中不服,懷疑時刻會有人暗算她,於是提倡告密,重用酷吏,結果弄得滿朝“盛行依阿” 。當時的一些官吏逆來順受,唯唯諾諾。有一名叫婁師德的宰相,當其弟赴任代州刺史時,他告誡其弟說:為了確保自己的榮寵富貴,務必順受,即使有人“唾汝面”,也得“當笑而受之”(《資治通鑑》卷205)。還有一個叫蘇味道的宰相,多年來一直“ 依阿取容 ”,不敢得罪於人,辦事總是模棱兩可,故被人稱為“蘇模棱”(同上卷206)。對此,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指出:“宰相們逃避政治鬥爭的態度,正說明武則天時期籠罩著恐怖的政治氣氛。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存在一種潛在的敵對力量。”可是,武則天始終看不到這種危機。
那種認為“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遭世人辱罵,還是不寫為好”。或認為“武則天建立大周朝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更害怕世人責罵起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這是一種好意的猜測、一種歷史的假設。如此過高估計武則天善心和覺悟,實在沒有必要,也不合歷史事實。《中國通史》的編纂者在對待武則天的評價上反復強調:“正因為如此,過高地估價武則天的歷史作用也是不適當的。”“無字碑”與“述聖記碑”是在高宗去世時由武則天同時主持豎立的,而且武則天為“述聖記碑”撰寫了長達8000餘字的碑文,為高宗歌功頌德(碑文為中宗李顯書楷書),而武則天預先為自己準備“功德碑”,為自己撰好碑文也是必然的事。
“自知之明”之說,認為武則天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駕崩前深知自己名聲重要,碑文語言輕重很難把握,乾脆來個“走為上策”。將此謂為“何等睿智”之舉。果真如此嗎?非也。武則天是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底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後竊居皇位。但是,她始終沒有意識到此為“篡位”,而是“神授”。她重用污吏橫行,能有自知之明嗎?沒有。她濫殺無辜,能有自知之明嗎?沒有。她好大喜功,能有自知之明嗎?沒有。她生活奢靡,能有自知之明嗎?對其所有“舉棋”,武則天均視作“天意”。她對自己有一個極高的自我評價:“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當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週”之時自號“聖神皇帝”。中國歷史上還有哪個皇帝自封為“聖神”,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又把自己裝成“一座金佛”的皇帝怎麼會把“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呢?壓根兒就不承認自己有“過”有“非”、毫無羞恥之心的人,將“是非功過”交與後人評說是不可能的。
武則天的殘忍就在於無知。範文瀾、翦伯讚等,他們在援引唐代政論家陸贄的《翰苑集》、南宋史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明代思想家李贄的《續焚書》之後,認為武則天聰穎機警,常作驚人之舉,但絕無“自明之識”。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三冊說道:武則天是一位“剛強機智的政治家”。這裡所言“機智”,無非是說武則天善用權術,就是說,武則天在立碑之後,沒有即刻把事先撰好的碑文刻上。尚鉞《中國古代通史》對於武則天也作了恰如其分的評述,認為武則天沒有特別的功德可言,若有亦為上代之策,明言道:“武則天以狄仁傑為相,一切政治政策,基本上還是承襲著唐太宗的遺策。”武則天為了排除異己,任用酷吏,使用酷刑苛罰,枉死者甚眾。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也指出:“不能只說她是打擊關隴統治集團,也不能說她只是打擊了門閥世族,而不包括世族和庶族。不論什麼人,只要有一些跡象表明是在反對她,她就殘酷地加以鎮壓。……不知屈害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冤案。”如此驕矜、傲慢和殘忍正說明武則天是“徒有其智卻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無字碑
無字碑圖冊
武則天豎立巨碑的初衷就是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寬2.1米,厚1.649米,重達百噸。高大雄渾,巍峨壯觀。與西邊的“述聖紀碑”相對應。其位其勢就足以表明了立碑者的主旨和自我評說。再者,碑上的圖飾更表達了一種豐功偉績。碑首刻有八條纏繞生動有力的螭龍,左右兩側各4條。螭是古代傳說中—種沒有角的龍。碑身兩側刻有龍騰若翔的“昇龍圖”,高4.12米.寬1.19米,龍爪鋒勁尖利。身軀矯健扭功,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大的昇龍圖像。碑座陽面正中線刻“獅子圖”,長2.14米,寬o.66米。圖中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武,其馬卻屈蹄俯首,非常溫順。整個“無字碑”渾然一體,雕刻精美,不愧為中國歷代群碑之冠。它已經強烈向世人展現豎碑者非同凡響的豐功偉績了!如此紋飾蓋為碑文鋪墊造勢的。
為什麼又“一字不鐫”呢?眾多學者及界外人士對此捉摸了一千二百多年。一直圍繞武則天的身世為人來考察。看來,單從武則天身上,特別是從武則天的思想境界上尋找原因,所得出的“誇耀功德”說、“罪孽深重”說、“自知之明”說等,都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答案。
今讀“李顯拒刻”之說,倒是很有見解的新穎之說。提出此說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田亞岐與乾陵博物館幹部高發。他們研究後認為,“無字碑”不應從武則天本人身上尋找原因,而需要聯繫當時的政治形勢來考量,從她的繼任者身上尋找底細。此話持之有據,令人信服。
其一,武則天在世時撰寫了3000餘字的碑文,如今碑上留有刻3000餘字的格子為證。這是有根據的推斷。“無字碑”的陽面佈滿了4.5厘米見方的細線刻格子。這些格子一氣刻成,而且整面貫通,從上到下84格,從左到右44格,儘管有些線刻格子經1300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仍然清晰。根據碑陽面格子的總數算,該碑文約有3000餘字。田亞岐、高發考證後說,格子絕非後來刻上去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擬好碑文後才在碑上刻格子。同時,從文物考古學的疊壓關係來看,“無字碑”上現有的題刻共有42段文字起於宋朝,終於明朝。田亞岐等研究發現,這些題刻對細線格子都存在疊壓關係,即:格子在前,題刻在後。從部分題詞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個格子刻幾個字,有的是幾個格子刻一個字。這些又說明巨碑上的格子原來就有。碑文有多少字,才刻多少格。這種推測是符合邏輯的。
其二,繼承人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濫施酷刑,濫殺無辜,一直懷恨在心,對其碑文,不能苟同,擱置一邊。這是合理的推斷。唐中宗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但卻長期在其淫威下惶恐過日,幾度險遭毒手。武則天先後毒死太子李弘,廢太子李賢為庶人,後又逼其自殺。李顯自己當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皇位,貶逐出京。先後20多年間,李顯惶惶不可終日,每次聽到武則天派人來探望,他都嚇得膽戰心驚。李顯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則天處死。武則天還一直謀劃著將皇位傳給其武家侄兒。飽受如此折磨經歷的李顯,重登皇位之後雖然不能馬上公開發洩對母親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她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把武則天撰定了3000餘字的碑文,置於一邊,遲遲不予施刻,於是,為武則天留下一塊“無字碑”。
無字碑
無字碑圖冊
那麼,武則天在世時撰寫的碑文到哪兒去了?田亞岐等研究推斷,武則天在世時撰寫的3000餘字碑文,極有可能同武則天的《垂拱集》、《金輪集》及其它珍貴史冊圖冊,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宮裡。應該說,這種分析推斷也是合乎邏輯的。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捲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郭老的分析有見地,也是有根據的。因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世之時正處於唐朝最繁盛的時期,經濟發達,國富民強。在埋葬唐高宗之時,據稱隨葬品的價值就佔了全國財政的三分之一。二十多年之後,武則天駕崩,又將盛唐數不清的珍寶玉石,至少三分之一的金銀珠寶被帶進了乾陵。很自然,武則天看重的碑文也隨著金銀珠寶進入乾陵。
由此看來,“無字碑”之謎,惟有打開乾陵地宮才有可能大白於天下。
《垂拱集》共一百卷,是武則天仿王羲之行書書寫而成,內容可分兩大部分,一是記敘她如何從一個才女到昭儀,後到皇后,最後當上皇帝的過程,是她宮廷生活的日記;另一部分是她治國的經驗總結。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臨終時,曾囑李顯,要把她的《垂拱集》作為陪葬品,同她一起埋入乾陵中。
關於《垂拱集》還有一個故事:當年武氏侍奉太宗時,受李世民影響,也十分喜愛王羲之書法,並勤加練習,可以寫一手漂亮的王體行書。有一次,李治進宮問候李世民,李世民考問他《蘭亭集序》內容及書法特點,李治竟一問三不知,武則天在旁提示,結果被李世民發現,勃然大怒:“無恥奴才,竟敢提示吾兒,今問你三個問題,若回答出來罷了;否則,拖出去亂棍打死!”李世民自然問的是有關王羲之行書的問題,沒想到,武則天竟回答得頭頭是道,且很有自己的見解,連太宗都佩服不已。
2 主要內容
《垂拱集》記敘了唐高宗、武則天兩朝的許多重大宮廷事件,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揭開唐史上許多疑點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同時,《垂拱集》也是武則天在處理朝政之餘,以王體行書寫成,自然又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件珍品!
此外,在武則天的陪葬品中,還有一張她生前非常喜愛的畫像,據說是唯一一張武則天的寫真畫。據說,一天大畫家閻立本被太宗召入宮中,他見到太宗身邊有一位容貌非常,氣質高妙的女侍者,不覺呆住了。原來太宗正是讓他來給這位武才人畫像的。
太宗吩咐人備好筆墨,閻立本俯在案上作起畫來。不一會兒便畫好了,交給太宗。太宗看著不住點頭,又遞給了武則天。
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畫像,心中十分高興,就把畫收藏起來。武則天死後,此畫像隨她葬入乾陵。這是武則天唯一一張可以令後人一睹真顏的畫像,其價值可以說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乾陵中的文物不僅引來了貪婪的盜墓賊,同時也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極大興趣。歷史學家、考古大家郭沫若生前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可重見天日,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的手跡,一定會石破天驚!”
---------------------
秦人的盾
圖說中國皇帝大傳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zwl4uA
狄仁傑
冥冥之中有定數──李唐天下當再興----狄仁傑/唐代仕女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20日, 2017
中國陝西西安附近的唐乾陵壁畫──唐代仕女圖。(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武則天自稱皇帝改李唐為武周,她曾想把皇位傳給武家人,武三思是武則天的幾個侄兒中最有希望得皇位的一個。
武三思非常喜愛歌舞伎。有人向武三思推薦說:「相州鳳陽有一家姓宋的一個老太太有一個女兒素娥,善於彈琴,是世上最佳的美人。」武三思就用三百段帛去聘。
素娥來到之後,武三思非常喜歡她,舉辦盛大宴會讓素娥出來亮相。公卿大夫全都聚集來了,只有狄仁傑稱病不來。武三思很生氣,在席間說了些不滿的話。
宴會結束之後,有人告訴狄仁傑。第二天,狄仁傑去拜見武三思,道歉說:「我昨天老病突然發作,不能到會。然而沒有見到麗人,也是我沒有這福分。以後如果還有良宴,我敢不提前到門上來?」素娥聽說後,對武三思說:「狄仁傑是個剛毅之士,不是個輕薄狎狹之人,何必一定要壓抑他的性情呢?不可能不再舉辦宴會,請不要讓他來了。」武三思說:「如果他敢拒絕我的宴請,我一定殺他全家!」
歷代聖賢半身像 冊 狄仁傑。(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幾天之後,又辦宴會,客人們還沒到,狄仁傑果然先到了。武三思特意把狄仁傑迎進內室,慢慢飲酒,等待眾賓客。狄仁傑請求讓素娥提前出來,他要領略一下素娥的技藝。於是就放下酒杯,擺好座榻叫素娥出來。
過了一會兒,奴僕出來說,素娥藏起來了,不知她在哪裡。武三思親自進屋去叫她,全都沒見到。忽然在堂屋深處牆縫中嗅到蘭麝的香氣,就附耳去聽,是素娥說話的聲音。她的聲音像絲一樣細,剛剛可以辨清。她說:「我請你不要找狄仁傑,現在已經把他請來了,我不能再活了。」
武三思問為什麼,她說:「我不是別的精怪,是花月之妖,上天派我來用言語迷蕩你的心志,要興李唐天下。狄仁傑是當代正直之人,我根本不敢見他。我曾經做過你的僕妾,哪敢無情!希望你好好對待狄仁傑,不要萌生別的想法。不然,你老武家就沒有傳人了。」她說完後,武三思又問,她就不再答應了。武三思出來,見到狄仁傑,說素娥突然病了,不能出來盡待客的禮節。
第二天,武三思秘密向武則天奏明此事。武則天歎道:「上天的安排,不能廢除。」
看來,上天要誰坐天下,誰就是天子,不信還不行。@
《甘澤謠‧素娥》
素娥者,武三思之姬人也。三思初得喬氏窈娘,能歌舞。三思曉知音律,以窈娘歌舞天下至藝也。未幾沈於雒水,遂族喬氏之家。左右有舉素娥者,曰:「相州鳳陽門宋媼女,善彈五弦,世之殊色。」三思乃以帛三百段往聘焉。素娥既至,三思大悅,遂盛宴以出素娥,公卿大夫畢集,唯納言狄仁傑稱疾不來。三思怒於座中,有言宴罷。有告仁傑者,明日謝謁三思曰:「某昨日宿疾暴作,不果應召。然不睹麗人,亦分也。他後或有良宴,敢不先期到門?」素娥聞之,謂三思曰:「梁公,彊毅之士,非款狎之人,何必固抑其性?再燕,不可無。請不召梁公也。」三思曰:「儻阻我燕,必族其家。」後數日復宴,客未來梁公果先至,三思特延梁公坐於內寢,徐徐飲酒,待諸賓客。請先出素娥,略觀其藝,遂停杯設榻召之。有頃,蒼頭出曰:「素娥藏匿,不知所在。」三思自入召之,皆不見。忽於堂奧隙中聞蘭麝芬馥,乃附耳而聽,即素娥語音也。細於屬絲,纔能認辨,曰:「請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復生也。」三思問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來,亦以多言蕩公之心,將興李氏。今梁公乃時之正人,某固不敢見。某嘗為仆妾,寧敢無情?願公勉事梁公,勿萌他誌,不然武氏無遺種矣。」言訖更問,亦不應也。三思出見仁傑,稱素娥暴疾,未可出敬。事之禮,仁傑莫知其繇。明日三思密奏其事,則天歎曰:「天之所授,不可廢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