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門街通--衡陽路54、56、58號--急公好義 石坊街+請把北埔急公好義坊豎起來!─從聖旨石找到談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44Q9Q


拍攝菊元文物時,團隊意外發現菊元百貨店商品券,上面記載著「一金五圓也,株式會社菊元商行」字樣,背面則是商品卷的使用方法,指出該卷不分時段皆可憑卷向店員兌換商品。不知道這是否就是台灣後來許多百貨禮券的前身呢?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菊元百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菊元百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北•榮町 
台北榮町即為衡陽路, 是當時台北城內最熱鬧的一條街,新式百貨店 、高級咖啡廳林立人潮川流不息,有「台北銀座」之稱。
臺北城內新公園之西,今臺北市中正區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衡陽路在當時名為「榮町通」。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1935年(昭和10年)設立台北市、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紅綠燈。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3033153036809646/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榮町通(今衡陽路)面向新公園(228公園)街屋小塔樓還在!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艷陽下路面灑水的台北榮盯通
1930年代,正午艷陽下的台北榮町,熱浪襲人,行人打起洋傘,地上灑了水,以降低路面溫度。榮町被視為「台北的銀座」,為台北甚至全台灣最繁華美觀的商業市街。榮町的街景被製作成觀光明信片,拍成美麗的照片,收錄在旅遊紀念品性質的「台灣寫真大觀」。然而,這些都是旅遊宣傳品,就像全世界無論富國窮國的觀光明信片必然是美麗的,如果要反映榮町更紀實的景觀,必然需要更多紀實的照片。這張照片雖然也出自「台灣寫真大觀」,但是它的紀實性遠高於明信片,尤其數位上色後顯現了更多的細節。首先,右下角灑了水的路面出現了泥巴,顯示榮町通是一條泥土路,甚至尚未鋪上碎石。如果遇到豪雨,路面必然是一片泥濘。道路兩側竪起了新潮的街燈,然而下方的排水溝還沒有舖上蓋子,騎樓裡也仍擺放著自行車等雜物,這些都反映了榮町街道的真實狀況。
事實上,仔細分析,二戰前城巿現代化的象徵是有軌電車。台北只有約30萬人口,大體上集中在大稻埕、萬華、西門町等台灣人聚居的老社區,日本人則集中在城內、城東、城南等地。今天的公館和民生、民權路當年是市郊農地了。由於人口稀少,消費市場不大,私家車和公車也很少,以自行車和手拉車為一般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此泥土路即已足夠,自無高運載的電車。事實上,日本政府在台灣發展統制的殖民經濟,由殖民政府掌控大宗物資的産銷過程,台灣被納入日本經濟體系的一部份,基本壟斷所有利潤,排斥國際資本的參與。因此,晚清在大稻埕曾十分活躍的洋商,並且在商貿、貨物、建築和化帶來氣象萬千的活潑格局。在日本殖民時代,隨著洋商逐漸離去,台灣貨品和文化的國際化程度反而降低了。清代台北直接引進西洋技術、商業和文化,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變成了透過日本間接二手引進的形式。即使如此,到了1930年代,就算榮町蓋起全台灣最高的菊元百貨,別說跟同一時期的殖民城市如上海、香港、新加坡、檳城、西貢等繽紛多彩的國際商街相比,甚至鄰近台灣人聚居的大稻埕的繁榮、浪漫,以及文化和歷史上的多彩多姿也強過日本人為主的商街榮町甚多。(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4488049051211641/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艷陽下路面灑水的台北榮盯通
1930年代,正午艷陽下的台北榮町,熱浪襲人,行人打起洋傘,地上灑了水,以降低路面溫度。榮町被視為「台北的銀座」,為台北甚至全台灣最繁華美觀的商業市街。榮町的街景被製作成觀光明信片,拍成美麗的照片,收錄在旅遊紀念品性質的「台灣寫真大觀」。然而,這些都是旅遊宣傳品,就像全世界無論富國窮國的觀光明信片必然是美麗的,如果要反映榮町更紀實的景觀,必然需要更多紀實的照片。這張照片雖然也出自「台灣寫真大觀」,但是它的紀實性遠高於明信片,尤其數位上色後顯現了更多的細節。首先,右下角灑了水的路面出現了泥巴,顯示榮町通是一條泥土路,甚至尚未鋪上碎石。如果遇到豪雨,路面必然是一片泥濘。道路兩側竪起了新潮的街燈,然而下方的排水溝還沒有舖上蓋子,騎樓裡也仍擺放著自行車等雜物,這些都反映了榮町街道的真實狀況。
事實上,仔細分析,二戰前城巿現代化的象徵是有軌電車。台北只有約30萬人口,大體上集中在大稻埕、萬華、西門町等台灣人聚居的老社區,日本人則集中在城內、城東、城南等地。今天的公館和民生、民權路當年是市郊農地了。由於人口稀少,消費市場不大,私家車和公車也很少,以自行車和手拉車為一般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此泥土路即已足夠,自無高運載的電車。事實上,日本政府在台灣發展統制的殖民經濟,由殖民政府掌控大宗物資的産銷過程,台灣被納入日本經濟體系的一部份,基本壟斷所有利潤,排斥國際資本的參與。因此,晚清在大稻埕曾十分活躍的洋商,並且在商貿、貨物、建築和化帶來氣象萬千的活潑格局。在日本殖民時代,隨著洋商逐漸離去,台灣貨品和文化的國際化程度反而降低了。清代台北直接引進西洋技術、商業和文化,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變成了透過日本間接二手引進的形式。即使如此,到了1930年代,就算榮町蓋起全台灣最高的菊元百貨,別說跟同一時期的殖民城市如上海、香港、新加坡、檳城、西貢等繽紛多彩的國際商街相比,甚至鄰近台灣人聚居的大稻埕的繁榮、浪漫,以及文化和歷史上的多彩多姿也強過日本人為主的商街榮町甚多。(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4488049051211641/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粵、福,客、閩+洪騰雲於是陸續捐出數公頃土地興建城牆、官署、官邸,也將洪家祖宅附近的空地捐建北部第一間科舉考棚土地捐贈者後代洪家向本報反映,指祖先捐地是「急公好義」滿足社會需求,不滿政府惡搞讓財團開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Kwr7e

-------------------------------

1930年代台北市榮町夜景(現衡陽路)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

-----------------------

----------------------------------------------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台北衡陽路的紅綠燈

-----------------------------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1935榮町通衡陽路菊元百貨前的紅綠燈

---------------------------------

1935榮町通衡陽路菊元百貨前的紅綠燈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

1935榮町通衡陽路菊元百貨前的紅綠燈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

在78年前的今天(1935/10/7),台灣日日新報(上圖)出現了這樣一則報導:在台北菊元百貨前的十字路口(今台北衡陽路博愛路口)出現了這樣的「交通標示器」,燈號的顏色有「青赤黃」三種,以現在的講法應該就是紅綠燈吧!燈號在夜間明滅著,也讓台北更具備了現代化城市的風貌。

上圖為約1935~1939間的台北榮町通老照片,左側高大的建築是台灣第一間百貨-菊元百貨店。菊元百貨旁道路上仔細看可以看到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哦!
下圖為該地點2012現貌,台北衡陽路博愛路交叉口附近(出自google map)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http://www.twmemory.org/?p=3423
-------------------------
榮町 (台北市)
本文介紹的是台北市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關於同名的高雄市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詳見「榮町 (高雄市)」。
榮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在新公園之西,今中正區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衡陽路在當時名為「榮町通」。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1935年(昭和10年)設立台北市、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紅綠燈
町內設施
新高堂書店(一丁目,現東方出版社)
台灣銀行(二丁目)
榮町郵便局(二丁目)
菊元百貨店(三丁目,現國泰世華銀行)
台北信用組合(三丁目,現合作金庫)
台灣日日新報社(四丁目)
台北公會堂(三丁目、四丁目,現中山堂)

----------------------------------

634px-臺北榮町通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下載 (1)下載 (2)下載 (3)臺北榮町通  

榮町通為今日的衡陽路,清領時期西段為西門街,東段為石坊街。原有的木造平房於1910年(明治43年)臺北水災中被毀,遂全面改建為巴洛克風格街屋。1922年(大正11年)臺北城進行「市區改正」,廢市街名,實施町制。本町通為今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區域,町名改正前為府前街。本町路底為有座圓頂高塔為消防詰所,是日治時期臺北消防的制高點,也是城市的重要地標。
本町通與榮町通所交織的這塊區域是臺北城商業中心,會社、商店林立為日治時期最繁華的街廓。街屋模型呈現出當時的生活情景,騎樓(亭仔腳)、腳踏式三輪貨車、自行車、公車巴士、現代化木質電線桿及絡繹不絕的行人。榮町通、本町通的交叉路口(今重慶南路、衡陽路口)主要有四間大商店,分別為新高堂書店、大倉本店、西尾商會、什利茶舖。新高堂書店位於榮町為當時最大的書店販售各類教科用書,以出版圖書與明信片享有盛名,1945年以後為東方出版社,新高堂隔鄰為出羽商店與佐藤時計(鐘錶)店,以大型掛鐘為招牌;大倉本店,1945年後為正中書局,現為正中大樓;西尾商店(今金石堂書店)主要販賣寫真機器和相關材料藥品;什利茶舖原為府前街郵便局,1922年改為榮町郵便局。
本町通和榮町通的街景常出現於日治時期的明信片中,代表著當時臺北市最繁華的街廓,商店並列商業殷盛之況。今日重慶南路一段與衡陽路一帶依舊熱鬧、商家林立,承繼著日治時期的榮景。
---------------------------
1970年代後期 老喜歡往西門町跑
總認為 去那地方有這麼一點冒險的味道
擔心「三開四方鬥海專」的流彈不長眼
擔心「少條」忽然出現在背後
三開四方怕條子 是天經地義
乖乖牌兩者皆怕 是理所當然
老家附近有支20路的公車牌
從有資格單獨坐公車以來
它就一直站在那裡了
像小學作文裡的母親一樣
從沒喊過一個「苦」字
20路的終點站是中華路
70年代中期
我的「極西固有疆域」就在那裡
↓信義路上的20路公車與站牌 公車前面是家榻榻米店
店名不叫「龍鳳」 叫做「華盛」
畫質不佳? 當然不佳! 原照片只有三吋大 這還是
人物背景中的一小角
帶著月票擠進公車
東方出版社的「羅通掃北」「亞森羅蘋」
就可消磨掉一整個下午
這家書店有如現在的「誠品」
只要您別放火焚書
它就不會坑你這大儒、小儒
當時書局的店員
普遍都有一套好本領
她們一眼就能瞧出你是不是想白看
遇過無數次
「眾卿 城下那位白袍小將是誰?」
「啟稟萬歲 此人名喚.....」
冷不防從你背後伸出一支玉手
宛如自小書架取書 直接放回大書架
既不用跟你囉嗦 也不用看你一眼
攻與防 自有默契存在
這時候你應盡的義務就是~滾
在東方出版社從不會遇上這種事
↓日治時期的新高堂書店
↓1970年代的東方出版社
取材自黃天橫先生提供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臺北建城120週年 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
東方出版社前身
是日治時代的新高堂書店
有說它1912年成立 也有說是1930年代創立
其實不然 十九世紀末它就存在了
1905年 伊能嘉矩出版《領臺十年史》等著作
出版商即台北新高堂 
1898年它在台灣成立 「東方出版社」只是第二代的外貌
戰後 它又在東京重新開業
目前仍繼續營業中

書籍名  八十年の回顧録-記憶をたどって
著者名  村崎 長昶
著者紹介 台湾・台北市で新高堂創業(1898)
http://www.mmjp.or.jp/jst/index/jst01579.htm

新高堂は1898年、台北市で当時日本で一番高い山「新高山
(にいたかやま)」に因んだ屋号で創業しました。戦後1948年
当地で営業を再開し、お陰様で地域のお客様のご愛顧を得て
営業を続けております。
http://meguroku.com/shop/shop.php?group=8&shop=730

台灣現在的印刷水準頗高
很多複製自新高堂出版的老地圖
成品都相當精美
有個一廂情願的想法 
希望有機會 
能去拜訪一次東京的新高堂書店
「伴手禮」就是它以前作品的複製品
日斜西山 倦鳥知返
迎向夕陽才有完美的句點
夕陽彼端是營業近60年的「公園號」
得用罄僅有盤纏 提一袋酸梅湯
到新公園的音樂台前
咀嚼冰塊 品味秋風
才能俯仰無愧於天地
那年頭還不流行綁票
養小孩多採「野放式」
只要你敢 儘可一票走天下
不過 要說沒有發生過綁票 那倒未必
以前有位同事 幼年就當過一次肉票
據他的大哥 也就是我同學轉述 
歹徒:「拎叨電話幾番?」
「溫叨嘸電話」
「拎叨隔壁有電話嘸 幾番?」
費盡唇舌 終於連絡上苦主
苦主是我兩位同事的媽
聽完電話 冷冷撂下一句
「溫叨囝仔很多啦 你愛 送你啦!!」
於是這位長大後很難逗陣的同事
又被丟回來了
1970年 少見、又蹩腳的勒贖事件
古今皆然
小孩子沒有不喜歡塗鴉的
或許家裡看我「將來大有可為」
買了塊塑膠畫板與王樣20色水彩
我也「不負所託的」常揹著它出門寫生
去的地點不外乎
中山橋畔、介壽公園 、新公園等幾處
這些地方可不像現在那麼的來去自如
畫中山橋 最好的地點是在兒童樂園內
一窮二白 能省則省的年代
寫生要買票? 
沒有一點「心」的
還真花不下這個錢
介壽公園 那就更奇怪了
以前有圍牆、欄杆
名為公園 卻長年大門深鎖
沒有智仁勇兼備 痛下破釜沈舟的決心
誰敢在總統府 前越雷池一步?
歹勢 寶宮戲院門口有位賣獎券的耿媽媽
她兒子後來去唸了空軍機校
咱們就翻了好幾次牆
在危機四伏中作畫 如沐春風
公園、衡陽路與榮町通(一) @ 台灣舊事─歡迎有閒來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myFrWD
----------------------
上圖為約1935~1939間的台北榮町通老照片,左側高大的建築是台灣第一間百貨-菊元百貨店。菊元百貨旁道路上仔細看可以看到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哦!
下圖為該地點2012現貌,台北衡陽路博愛路交叉口附近(出自google map)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http://www.twmemory.org/?p=3423
-------------------------
榮町 (台北市)
本文介紹的是台北市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關於同名的高雄市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詳見「榮町 (高雄市)」。
榮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在新公園之西,今中正區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衡陽路在當時名為「榮町通」。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1935年(昭和10年)設立台北市、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紅綠燈。
町內設施
新高堂書店(一丁目,現東方出版社)
台灣銀行(二丁目)
榮町郵便局(二丁目)
菊元百貨店(三丁目,現國泰世華銀行)
台北信用組合(三丁目,現合作金庫)
台灣日日新報社(四丁目)
台北公會堂(三丁目、四丁目,現中山堂)


日治時期臺北榮町通舊照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1987年11月10 日《自立晚報》頭版刊登的「太平洋崇光百貨台北忠孝館」開幕廣告(謝謝網友陳致學分享)
1987年11月11日11時開幕的太平洋崇光百貨台北忠孝館,號稱「東南亞最大的百貨巨艦」,是台灣的第一家SOGO百貨分店,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與復興南路交叉口附近,其開業帶動了台北東區消費生活商圈,與明曜、統領等百貨公司共榮。
2002年,章民強創辦的太平洋建設集團爆發財務危機,後引來李恆隆、徐旭東等人介入,三方爭奪擁有鉅額現金流量的SOGO經營權。
2013年5月9日,最高行政法院公布最終判決,遠東集團恢復為SOGO百貨最大股東,SOGO的經營權之爭至此底定,由遠東集團持有經營。Facebook https://bit.ly/3Dowdsx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1942年10月28日臺灣神社祭,新起町派出所(今漢中派出所)前影像數位上色。
照片中來自艋舺地區「八甲會」青少年迫不急待想要接手「神輿」的隊伍。高聳的「臺灣神社」旗幟,以及印有「八甲會」的前導「流旗」迎風飄揚,在帳棚前還可見到由「新起町」供奉的提灯。而派出所後方的西門市場(今紅樓)正面八角形屋頂也清晰可見。
昨日分享鄧南光在菊元百貨前拍下這場祭典的景象,而同一時間李火增也在不同地點進行拍攝,兩人將當時臺北熱鬧氛圍留下珍貴記錄。(5) 台灣回憶探險團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JuXKMl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1939年4月3日,三好德三郎逝世
2022-04-03  
1939年4月3日,三好德三郎逝世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zTZZEU
許多人可能聽過京都的「祇園辻利」這間知名茶鋪,不過你知道他的前身就是圖中位於臺北榮町的辻利茶舖嗎?
這家茶舖的主人是當時的政商名人三好德三郎,出身京都宇治市茶葉經營家族的他,1899年來到臺北發展,經遷址後茶鋪位在當時的榮町二丁目,也是今天臺北重慶南路一段與衡陽路交叉口(如圖
三好德三郎來臺後長期在臺北文山與坪林一帶從事烏龍茶調查研究,並到南港種植茶葉,對於臺灣茶的推廣發展有其貢獻。除了商業活動,他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郵局局長、臺北州協議會會員、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等等,影響力由他被稱為「民間總督」可見一斑
三好德三郎在臺灣長居約40年,在1939年4月3日病逝於臺灣。後人戰後引揚回日,並在京都祇園重新開業,發展成如今家喻戶曉的品牌
而圖中這間曾作為郵便局,以及販售各式茶葉及菓子的辻利茶舖,現在變成了星巴克。圖中細節甚多,騎樓甚至還有當時店面的化妝品大廣告,都很引人注目
今天正好是三好德三郎83年前離世的日子,一起看看他的故事,也透過李火增拍攝的照片數位上色,回顧這段臺日記憶吧!
圖為李火增拍攝約1940臺北榮町影像(原圖黑白) 數位上色,收錄於《彩繪李火增》
1939年4月3日,三好德三郎逝世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zTZZEU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https://goo.gl/maps/eeQk2wQ8pKr2gR468

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台灣第一高樓,菊元百貨七層樓,七重天/台灣

https://goo.gl/maps/eeQk2wQ8pKr2gR4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