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1604「澎湖天后宮」有四百年以上歷史,堪稱台灣最古老的廟宇,而其保存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的歷史地位也不遑多讓,因為它是目前在台灣發掘出土的石碑中「年齡最大的石碑」。+一個強調「膽智兼具,折服敵人,諭退敵人」,一個是淡淡的述說:通商無望又受大批軍隊的威赫,不得已而放棄離開。這就是「歷史的弔詭」|各說各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fXFxC


1604.8.7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Wijbrand van Warwijck)入澎湖1604.8.7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Wijbrand van Warwijck)入澎湖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Ar2B8e
2018 年 07 月 01 日 15:46:15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17世紀初期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積極尋找東亞的貿易據點,在取得澳門失利後,1604年8月7日(農曆7月12日),韋麻郎(Wijbrand van Warwijck)率船隊進入明帝國治下的澎湖。之後明帝國指派把總沈有容率艦隊五十艘之龐大武力前往與韋麻郎談判,韋麻郎只能摸摸鼻子撤出。事後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紀念,日治1919年整修澎湖天后宮時於祭壇下挖出此碑,為臺澎現存最古老的石碑。
十八年後,1622年7月VOC捲土重來,司令雷爾生(Cornelis Reijersen)在澎湖無守軍的情形下率領12艘戰艦襲擊媽宮港。七月底於風櫃尾登陸,並著手築堡壘,並在風櫃尾、四角嶼、漁翁島等地設砲台。
1624年明帝國以萬人規模兵力企圖取回澎湖爆發激烈戰鬥,幾經協調雙方議和,VOC轉往不屬明帝國治下的臺灣島建立據點,也使得臺灣正式站上大航海時代的舞台。
#聽說有人認為臺灣是自古不可分割的領土
圖:清國時代初期澎湖地圖
1604.8.7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韋麻郎(Wijbrand van Warwijck)入澎湖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Ar2B8e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

台南新化洋仔大帝廟~五朝慶成祈安繞境~01 家將~意外 - YouTube - https://goo.gl/i1MR5q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台南新化洋仔保生大帝廟 慶祝400年

2015-08-05 14:11:31 聯合晚報 記者吳淑玲╱即時報導

台南市新化區洋仔保生大帝廟有全台首廟之稱,廟中供奉青斗石南海佛祖神像,背後刻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造」,證明這尊神像在西元1616年就來到台灣,該廟主委台南市議員林志聰說,這尊南海佛祖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是最早駐台的神像,比鄭成功1661年來台還早45年,是鎮廟之寶。

洋仔在400多年前是商港,又稱「洋仔港」,廟方指出,當時這裡是西拉雅族與荷蘭人交換鹿皮貿易的地方,後來大批漢人湧入是開發相當早的地區。今年廟方盛大舉辦「南海佛祖、保生大帝400年慶典」文化季,從9月13日至10月18日,開幕日有鶯藝歌仔戲演出,期間有鬥蟀蟀比賽、寫生、健行、管樂團表演、舞力全開社區舞蹈聯誼、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表演及明華園戲劇團。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新化洋仔保生大帝廟慶祝400年,邀請各地民眾來鬥蟋蟀。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新化洋仔保生大帝廟前有上百年歷史的古井。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新化洋仔保生大帝廟保有百年歷史的木製靈籤,上有「大帝宮」字樣,是該廟舊名。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台南市新化洋仔保生大帝廟供奉的南海佛祖是在西元1616年雕刻,已有400年歷史,是鎮廟之寶。記者吳淑玲/攝影

---------

台南市新化區保生大帝廟 - 台南市 - 宗教信仰中心 | Facebook - https://goo.gl/aYyr6n

----------------------------

荷蘭時代興建的台南市新化區洋仔保生大帝廟

全台首廟400年 鬥蟋蟀重現江湖
udn.com查看原始檔
2015-08-06 07:13:08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荷蘭時代興建的台南市新化區洋仔保生大帝廟,是「全台首廟」,供奉的青斗石南海佛祖神像,是目前已知最早駐台的神像,今年適逢400年將擴大舉辦慶典文化季,別開生面的鬥蟋蟀大賽也將重現江湖。

今年廟方盛大舉辦「南海佛祖、保生大帝400年慶典」文化季,將從9月13日至10月18日,豐榮社區傳承20多年的「黑龍仔大會」鬥蟋蟀大賽將重現武林,採聯誼性質,9月20日上、下午各兩場,有128名選手,蟋蟀由廟方提供,歡迎遊客報名,請洽豐榮社區榮譽理事長蔡朝明0933469588。

洋仔保生大帝廟主任委員林志聰說,清康熙年間出版的「台灣縣志」中記載,台灣最早的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所建」,就是現在的洋仔保生大帝廟

後來有文史學者考據,洋仔保生大帝廟興建年代約是西元1624年,最早稱為大道公廟,俗稱「開台大道公」,日治時期(民國3年)修建稱為「大帝宮」,曾是二級古蹟,但民國63年舊廟拆除蓋新廟,目前保有文物為廟前百年古井、百年木製靈籤等

為期1個月的活動還有鶯藝歌仔戲演出,期間有鬥蟋蟀比賽、寫生、健行、管樂團表演、舞力全開社區舞蹈聯誼、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表演以及明華園戲劇團。

--------------------

新化保生大帝廟 36年首度建醮
台南縣新化鎮洋仔保生大帝廟,據稱是全台第一座保生大帝廟,36年來首次建醮,昨天神轎、陣頭展開遶境祈福,下午是普渡大典,數千盆供品相當壯觀,晚上家家戶戶設流水席宴客,活動達到最高潮。
灣現有300多座保生大帝廟,新化鎮豐榮里的保生大帝廟有台灣第一座保生大帝廟之稱,民國63年寺廟重建時,意外在大陸青斗石割刻的觀音菩薩背後,發現「明萬曆丙辰年米粥子蔡保禎恭造」刻字。
主任委員楊昭文表示,當年經台南市文獻委員會鑑定,「觀音菩薩是1616年所刻,洋子廟應為1624年所建」。依此推算,保生大帝廟創建年代近400年,當年新化豐榮里一帶是可以通行小船隻的「洋仔港」,先民應是搭船與當地原住民交易鹿皮,進而墾地開發。
廟方在今年建醮時,公開石雕觀音菩薩後方刻字,「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恭造」的刻字清晰可辨,經考證年代是1616年,比鄭成功登陸台灣(1661年)還早了45年
新化鎮保生大帝廟曾列3級古蹟,早先稱「大道公廟」,後稱「大帝宮」,再改稱「保生大帝宮」,40年前改為「保生大帝廟」,因寺廟漏水,3年起發起整修,今年完工後管理委員會決定舉辦「五廟慶成祈安清醮」。
豐榮里保生大帝廟是新化鎮豐榮、全興、協興、唪口、北勢等5里共同的信仰中心,是36年來首次建醮,參與戶數達1700戶,昨天及今天展開神明遶境,今年有好帝一食品公司捐助30萬元給低收入戶。

新聞來源:聯合報 2010.12.13

------------------

新化保生大帝廟 慶祝建廟400週年
2015-8-5 17:08
記者柯衿契/台南報導

台灣縣誌所載為全台首廟的新化區原二級古蹟保生大帝廟,為慶祝建廟400週年,主委林志聰昨日在廟內會議室召開記者會宣佈,保生大帝廟系列活動,將從下月13日起持續進行1個多月,除規劃有普渡路祭,還有鬥蟋蟀等比賽,歡迎全國信眾和遊客屆時都能踴躍參加。


圖說:林志聰與鎮守保生大帝廟達400年的南海觀音佛祖。(記者柯衿契攝)

林志聰於昨日上午10時30分會同副主委楊水泉、陳德明、蔡福成及常務監事陳德受等人在廟內會議室召開記者會指出,新化區保生大帝廟,主祀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及南海觀世音佛祖,依據台灣縣誌所載,新化保生大帝廟始建於荷據台時期。

另依據新化保生大帝廟所供奉觀世音佛祖神像背後刻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造」字樣,年代經換算為公元1616年,距今適逢建廟400年,因曾經文建會列為二級古蹟,也博得有全台首廟之稱,在這期間,因古廟翻修而被取消,但為祈求國泰民安,林志聰仍規劃擴大舉行慶祝。

林志聰指出,為擴大慶祝保生大帝和觀世音佛祖400年,特別規劃從9月13日起至10月18日為期1個多月,舉辦保生大帝廟系列活動,活動項目有健行、鬥蟋蟀、寫生、音樂會及請水、會香、太歲殿謝土、禮斗祈福法會、普渡路祭及遶境,林志聰又指出,現在已成為觀光廟宇的全台首廟新化保生大帝廟所舉行這次活動,除為祈求國泰民安,也歡迎全國信眾都能踴躍共襄盛舉。

---------------

你知道全台灣最早的一間廟是哪一間嗎? 答案是新化的保生大帝廟。

台南市新化區算是台灣開發相當早的一個區域,舊名大目降。因為開發相當早,所以留下很多文化足跡供後人追尋,除了有名的新化老街 ,還有比較鮮為人知的是本文要介紹的保生大帝廟。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保生大帝廟位於新化區的豐榮里,豐榮里舊稱洋子。現位置雖已不可考,但古時有洋子港一港口,於是成為進入新化鎮的出入關口之一,筆者的奶奶今年高齡一百歲,據老人家說五歲左右到洋子時也是坐船到洋子港,只是位置的記憶已經模糊,由此可見洋子港使用至近代才廢棄,且比安平 運河的年代還要更早些。另外因為新化並不靠海,故應該是河港。

洋子現居主要為楊家後裔,楊氏家是隨鄭成功登台的將軍之一,因見這裡有港且土地肥沃,於是落腳開墾至今,分為三個分家開枝散葉。但落腳時此地已有原生民族聚落,所以此地開墾時間其實更早期。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保生大帝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台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民國三年(日本大正三年),重行修建,始改今名,依據台灣縣志卷九雜記志載,大道公廟建築於荷據時期,但其正創建年代,卻無正確資料可資考證,民國六十三年再度修建。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此廟是洋子的信仰中心,雖然已經幾度整修翻新而失去的原本的外觀,廟宇本身無法被認定為古蹟,但後殿鎮廟之寶的南海菩薩像,民國六十三年翻修時發現背後刻有明朝萬曆丙辰年 弟子蔡保禎 造 等字樣,換算西元年是1616年。比起鄭成功登台還早四十五年,由此可證大帝廟確屬明祟禎年間(荷據時期)建造,為本省唯一古老廟宇。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不過因為此廟活動仍頻,順應當地居民所需,廟方今年也新增太歲殿與發財金或光明燈等服務,上百年來不斷翻新的結果,使得過往的古老建築大多已經失去,實屬可惜。

不過在廟裡的裝飾上,仍然有相當多耐人尋味之處,有機會到此地,來上個香,瞻仰一下全台最古佛祖,看看一般廟宇並不常見的故事般的裝飾,仍然是相當有趣的。

歷史故事的浮雕,相當生動。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天花板上的繪畫,畫著著旗與球,諧音祈求平安,另一邊是戟跟古老的禮儀打擊樂器磬(音慶),是取吉慶有餘的意思。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最早的廟/全台首廟/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最早來

-------------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盧嘉興

 

宗教是人類信仰的精神寄託,而寺廟、教堂、神社等,則是各宗教的代表象徵和信奉者的崇拜目標,並為集合互相研究的地方。我國自從佛教傳入以後,和原有的道教(即神教),在民間漸次融合化為一種神佛合璧的宗教。原來寺是供佛的地方,廟是祀神的地方,但是近代已經慢慢的融合為我國獨特的宗教,而寺廟的建築也成為我國獨有型式的建築。雖是奉佛的寺院,它的建築型式也已經和其他佛教國的寺院建築不同了。這就是漢人之精神所結成的獨特寺廟建築,所以各宗教的建築可以作為各民族的象徵。凡是歐西人所到的地方,均建有教堂,以擴展他們所信奉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所據各地也都有神社的建設。我們漢人足跡所到的地方,便都建有我國式的寺廟。因此現在世界各地有華僑居住的地方-如南洋、馬來亞、南北美洲,遠及南非洲各地,均有我國式的寺廟存在。在良友畫刊三十一、三十六等期內均曾刊載星洲及南洋我國寺廟建築-雙林寺、大伯公廟(大伯公是祀明三保[寶]太監鄭和)可以佐證。這是民族信念和僑胞的精神寄託,雖

17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然身在異域,卻崇奉他原有的信仰,其所以不為周圍環境所同化的原故,亦在於此。

台灣在荷人佔據的時候,為發展產業用以鞏固他的根據地,曾獎勵漢人移住開發,我們的移住先民多帶着祖籍地所奉祀的神佛香火或分身來台藉神保護。當時移住先民除各家庭奉祀神佛外,為移民聚落團結並集中共同信仰,以及便於集會起見,當時就有寺廟的建設。雖在草創並處在異民族領轄下,和在極端排除異教推廣基督教的時候-荷人是利用基督教來教化原住民,在各番社建有教堂,並為了他們的推行教化順利起見,曾將原住民所信仰的原有宗教加以摧毀,並將該原始宗教執行的女巫驅逐等,加以嚴厲的措施。但我們的移住先民在那個時候還能在台灣建設我國式的寺廟,他們的奮鬪精神實在值得敬佩!

後來經過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健兒驅逐了荷人,漢人就大舉移住台灣,那個時候是以承天府-即現在的台南市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所以台南市附近到處都有移住先民開拓的足跡,他們聚集居住開拓的村落較大的,業經「鄭氏台灣軍備圖」-原藏在清內府,現存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的「康熙初年墨繪台灣軍備地圖」繪記為民社。那個時候移住漢人聚居結社的地方,北邊到了新港社(現在的台南縣新市鄉的新市),南邊到了噍吧思社(舊籍記為噍吧思戎,後來寫做仕隆,即現在的高雄縣橋頭鄉仕隆村的仕隆)。那張圖所記的民社有大目降民社(現在的臺南縣新化鎮的新化)、小香洋民社(舊籍記做香洋仔,是現在的臺南縣關廟鄉香洋村的香洋仔)、大香洋民社(已經廢庄現在沒有了,它的遺址是現在的臺南縣歸仁鄉

 

 

17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潭村的大苓)、上港公民社(舊籍記做上港岡或上港崗,是現在的臺南縣仁德鄉上崙的上崙仔)、下港公民社(舊籍記做下港岡或下港崗,已經廢庄現在沒有了,它的舊址是現在的臺南縣仁德鄉上崙村西南邊的下崙仔地方)、上中州民社(現在的臺南縣仁德鄉中洲村的中洲)、鹽埕民社(現在的臺南市南郊南區日新、光明、白雪、明亮等四里的鹽埕地方)、瀨口民社(已經廢庄現在沒有了,它的舊址是在現在的臺南市南郊鹽埕和喜樹中間的無線電收報臺東邊,隸屬清朝的時候,原來屬於鳳山縣新昌里,後來和鹽埕民社一同劃歸於臺灣縣)、半路竹民社(現在的高雄縣路竹鄉竹東村及竹西村的路竹)、後紅仔民社(現在的高雄縣岡山鎮後紅里的後紅仔)等社。因為北邊移住先民開拓到了新港社,所以那張圖繪記為「新港半番民」,是記新港社在明鄭初期漢人已經進住開拓,其中一半為番民,一半是漢人的意思。再以北全部都是未開的番社,如蔴豆番社(現在的臺南縣麻豆鎮的麻豆)、霄龍番社(舊籍記做召籠社、蕭壠社,是現在的臺南縣佳里鎮的佳里)、目加喇員番(舊籍記做目加溜灣社,後來改名叫做灣裡社,是現在臺南縣善化鎮的善化)、朥山番(舊籍記做諸羅山,是現在嘉義縣嘉義市)。南邊那個時候開拓到了噍吧思社,因為該社原住民當時已經被開化了,所以該圖繪記做「噍吧思土社」,土社是開化的原住民聚落。它的南邊全部屬未開的番社,如打狗子番(現在的高雄市)、下淡水番(舊籍記做下淡水社,是現在的屏東縣萬丹鄉社皮村的社皮)、咖叮番(舊籍記做茄籐社,是現在的屏東縣佳冬鄉佳冬村的佳冬)、梗吃番、大板鹿(舊籍記做大崑鹿社,是現在的屏東縣坊寮鄉大庄村的大庄)、琅番(舊籍記做娘嬌社,是現在屏東縣恒春鎮的恒春)、放綜(舊籍記做放社,是現在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的放索)等。以上的地名全部是原住民(平埔族)的

 

 

18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言諧音所寫的漢字地名,所以各時期的諧寫漢子[字]便有所出入。

明鄭初期已經漢人開拓移住的地方,是屬後來清季初期的台灣縣全部及鳳山縣的北部,至諸羅縣開拓比較在後。而漢人所開拓居住的地方,除村落較大的業經鄭氏台灣軍備圖繪記為民社外,尚有很多的小村落散在各民社間還沒有繪記。這個可由移住先民聚居的地方多曾建築寺廟。依照各地寺廟的分佈情形,也可以明暸那個時候移住先民開拓進展的情形,這一點是可由康熙末葉所編各縣最早的縣志裡看出來的。那時的各縣志所記載的寺廟情形如下:

(一)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陳夢林主編的「諸羅縣誌」只有記載寺廟十四所。(二)康熙五十八年陳文達編纂的「鳳山縣志」計列三十一所(那個時候的鳳山縣是包括現在的臺南市安平區及南區兩區,所包括的行政區域是安平鎮、土鑿埕保、喜樹仔保及新昌里、永寧里等,以上鎮、里、保在雍正九年更定縣界時候劃屬於臺灣縣)。(三)康熙五十九同是陳文達所編的「台灣縣志」計錄六十五所(澎湖部份沒有計算在內)。由以上三本縣志所記載來看,轄域最小的台灣縣寺廟最多,相反的轄域最廣大的諸羅縣寺廟最少。這一點和「鄭氏台灣軍備圖」所繪記的民社情形很相符合。再依照康熙末期的行政區域各區域內的建置寺廟多少,也可以看出各區域的開發情形,所以台灣縣志所記載的寺廟特別分別里、坊來計列,經統計的情形如下:東安坊七所、西定坊十所、寧南坊三所、鎮北坊八所、鹿耳門一所、永康里十一所、武定里一所、廣儲東里三所、廣儲西里二所、長興里三所、新豐里一所、歸仁南里一所

 

 

18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歸仁北里一所、保大東里二所、保大西里一所、仁德里一所、仁和里一所、崇德里一所、文賢里一圖三所、文賢里二圖一所、大目降庄三所。由以上的統計坊(是現在的臺南市市區)的寺廟特別多,其次是近郊區的永康里。可見寺廟的建置和漢人移住,實在是具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台南市是荷蘭人在台灣本島的治理中心,經建築普魯民遮城(即赤嵌城,俗稱叫做赤嵌樓、紅毛樓、番仔樓等)駐守。那個地方同時也是漢人移住台灣的中心地點,所以鄭成功由鹿耳門進入台江登陸赤嵌地方(現在的臺南市)的時候,得到在住的漢人協助,圍攻赤嵌城迫得守城的夷長貓難實叮出降。有移住漢人聚居的地方多提倡建築寺廟,所以台南市有很多的廟宇都稱做開基的廟,如開基媽祖廟、開基關帝廟、開基上帝廟、開基某某宮等等。原有的開基媽祖廟是現在的台南市北區自強街一四號的開基天后宮,俗稱叫做小媽祖。這個稱做開基是不無由來的,據這個廟所祀的神像中有一尊最小的背後刻有「崇禎庚辰年湄洲雕造」的字樣,庚辰是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〇)所雕造,可以稱為台灣最古的雕像。這個廟的創建依照台灣縣志卷九雜記志寺廟條所記如次:

……在西定坊……小媽祖廟開闢後鄉人同建,在水仔尾。……

照以上所記的「開闢後鄉人同建」,那本縣志所記載的寺廟中,記開闢後建築的有二所,記紅毛時建築的(荷據時期)只有一所,記偽時建築的(偽是稱明鄭時期)有三十所,記康熙時建築的(即隸清後)有十九所,沒有記年代的(可能全部屬於清領後)有十三所。記開闢後的另外一所,台灣縣志記載

 

 

18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在寧南坊:關帝廟在道標營盤,開闢後合標同建。」是記這個關帝廟係在道標營盤開闢以後由該標全體官兵共建的,應該屬於隸清後所建。至於小媽祖廟所記「開闢後鄉人同建」的開闢的意義和關帝廟所記的意義不同,小媽祖廟的開闢好像應該是指鄭氏據台直後稱做開闢的意思。這一點應該怎麼樣纔可以看得出來呢?可以從小媽祖廟最早的神像來研究,那尊神像是雕造在崇禎十三年,已經距離荷人據台的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較後十六年,假如雕像是建廟或不久後就建廟應該寫做紅毛時候建的。再從這座廟的神像是雕自湄洲,不可能雕像後就隨移住先民渡台,很可能在其故土奉祀有一段時期,後來因為國內動盪,而且鄭成功在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驅逐荷人佔有台灣,離雕像後二十一年的時候,由移住先民隨鄭王遷台,再由聚居漢人鳩資築建較為合理。所以這個廟的建置時期特別不記做「紅毛時」或「偽時」,單獨記做開闢後,是指鄭王據台那個時候所建的無疑。如屬於較後所建,應該如延平郡王祠,是由移住漢人崇拜鄭成功開闢台灣,所以尊稱做「開山王」,那座廟是建在明鄭時期,到了光緒年間由欽差沈葆楨奏准建專祠後改稱做現在的廟名。但是民間還是稱它做開山王廟。照那本最早編的台灣縣志所記:「在東安坊⋯⋯開山王廟,偽時建。」就可以明暸了。

依照台灣縣志所記在台灣最早築建的寺廟是建自紅毛時候的(荷據時期)那一所,那座廟照台灣縣志記載如左:

 

 

18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所建⋯⋯

由以上的記載,那座廟應該算做台灣最早的寺廟可以認定的,至於開基媽祖廟可以稱做台灣第二早建的寺廟。

台灣第一早建的寺廟-「廣儲東里大道公廟」是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呢?依照舊時候的行政區域加以採訪,是原來的廣儲東里區域內大道公廟只有一所,那座廟是在台南縣新化鎮豐榮里洋子五六號的大道公廟(保生大帝廟),俗稱做叫「開台大道公」,在民國三年(日大正三年)修建的時候經將廟名改稱為「大帝宮」。洋仔原來是洋仔港港埠的所在地,諸羅縣誌的山川總圖裡面,洋仔港繪記在蔦松溪(即新港溪,現在的鹽水溪上流)的東南支流-許寬溪的一部分。荷據時期台江(臺南和安平間原來所有的內海)的海岸線是到了洲仔尾(現在的臺南縣永康鄉鹽行村的洲仔尾),那個時候的移住先民是溯新港溪(另個名稱叫做蔦松溪)開拓大目降社一帶的地方。大目降社是荷據時候西拉雅族(臺灣原住平埔族的一族)所聚居的番社,荷人為教化原住民族,就在該社建立教堂實行教化。那個時候漢人也溯航開拓那個地方是用洋仔港做中心,移住先民經聚居住在洋仔這個地方,在荷人壓迫異教推行基督教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建築台灣第一間的我國式寺廟來奉祀移住先民共同的保護神-大道公,以求平安,他們所遭遇的困難是可以推想得到的,他們的奮鬥精神是何等的偉大啊!

大道公據台灣縣志記載:「吳真人,吳姓名本,生於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受室,業醫以活

 

 

18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人為心,按病投藥,遠近皆以為神。景祐二年卒,里人肖像事之,祈禱輒應。適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敕為慈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為英惠侯。自是徧於漳泉之間,台人多建廟祀之。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君廟,或稱開山宮,名雖異而實則同也。」照以上的記載,大道公是移住先民為了祈求平安及遇到了疾病的時候,求藥方醫治的精神寄託總匯堡壘了。

後來明鄭時期因為大目降社位置接近承天府,又有河道可以溯航,到洋仔交通便利,所以漢人大批湧到,由洋仔再進入大目降社開拓。給大目降社成為各番社中最早被漢人同化的番社,所以「鄭氏台灣軍備圖」就繪記為大目降民社。設置里的時候,為了標明這個地方已經同化了的關係,特別將大目降社的周圍單獨劃設「感化里」,是當時二十四里中區域最小的一里。

隸清的時候,那個地方的原住民大部份已經漢化,未漢化的原住民也都遷徙那個地方東邊的山丘裏住,所以再改稱叫做大目降庄,它的周邊都屬於廣儲東里。洋仔港自台江內海陸浮以後失去了港灣的機能,現在只有存在新市和永康間的許寬溪和大社溪合流成為鹽水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的縱貫鐵路鐵橋附近一帶還叫做洋仔港。至於洋仔現在已經成為新化鎮的邊緣村落,被社會一般的人所遺忘了。

因為洋仔的大道公廟是建築在紅毛時候-荷據時期,洋仔可以稱做漢人開拓台灣的先鋒營,而大道公廟-大帝宮是全台灣漢人最早所建的寺廟,應該列做本省最有紀念性的名勝古跡



1897年1月 開山王廟改稱開山神社
2018 年 01 月 30 日 23:46:31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祭祀國姓爺的開山王廟1875建祠,原為福州式風格,位於臺灣府城油行尾街緊鄰大埔街。由於國姓爺出生在日本平戶,又有一半日本血統,被日人視為可加強統治臺灣正當性的歷史人物,日本時代初期1897年,將開山王廟改稱開山神社,幾經變革增建神社設施,但原始建物大致依然留存。二戰後中華民國政權在內戰中全面潰敗逃竄來臺,據臺主張反清復明的國姓爺又成為中華民國政權「光復大陸」的美好象徵,被視為「民族英雄」,之後以「原始建物不足以彰顯國姓爺的偉大」為由將開山神社場域徹底改建為中國北方式的建築,原始風味蕩然無存。
圖右:日治初期開山神社圖繪。
圖左:戰後遭中華民國徹底重新改造下,黨徽高掛、建築也改為中國北方宮殿風格。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1897年1月 開山王廟改稱開山神社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M578JQ

2018-01-31_15531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