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隸屬於文化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於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其展廳說明中,將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長谷川謹介稱為「台灣鐵道之父」
劉銘傳規劃106公里的鐵路,只剩0.8公里可用
對此,專欄作家管仁健撰文講述台灣鐵道時曾做過解釋。在長谷川規劃縱貫鐵路時,就將劉銘傳所規劃的基隆至新竹鐵路拆除,原因是劉銘傳所建的「鐵路」,無論軌道材質、設計施工,通通不符使用需求,106公里的「鐵路」拆除後只剩0.8公里可廢物利用。因此,現今的台灣縱貫鐵路,與劉銘傳那條路線完全不相同。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台灣第一條鐵路專用隧道~劉銘傳隧道(安樂)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v1fEmE

-------------------------------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獅球嶺隧道
座標:25°07′14″N 121°44′03″E
獅球嶺隧道
等級 三級古蹟
種類 隧道
建成年代 清光緒十四年至十六年(1888年-1890年)
位置 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
球嶺隧道,又名劉銘傳隧道,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公路自強隧道上方處,屬於三級古蹟。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
清領時期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設省,在此同時清廷准予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始台灣鐵路興建計劃。在開工的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當時稱為竹塹)的這一段。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春動工,到十六年(1890年)夏天才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耗費之人力相當浩大。隧道的南端出口石壁上匾額一幅,有清代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四字,右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東莊通海嶼。」[1]左聯:「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匾額上又刻有「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欽命浙江 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小字。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6月3日,日本攻陷基隆。同月,根據日本技師的實地勘察,發現基隆線鐵路凹凸不平、急彎陡坡隨處可見,於是計劃著手改良線路。8月,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台灣鐵道隊,並進行基隆-台北路線的改良工程,首要便是將獅球嶺段及獅球嶺隧道進行改線,於是選擇在舊線東一公里處另鑿竹仔藔隧道。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3月,竹仔寮隧道完工;同年同月,獅球嶺隧道舊線從此廢棄,僅通車7年即走入歷史。廢棄後,不久變成公路隧道,成為基隆與八堵間的旱路交通捷徑。板車、牛車、商旅等多取道此處,前往八堵基隆河岸渡口,搭乘著平底舢舨,順著急流下抵台北。
民國時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由於該隧道地理位置隱密,因而闢建軍事管制區,並將南端隧道出口劃為管轄範圍。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八堵油庫選擇設立此處,由空軍官兵管理八堵油庫,軍方在安全考量後遂決定封閉隧道,僅留北端隧道出口30公尺段。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隸屬於交通建築,是臺灣第一個被列入古蹟的鐵路建築物。[2]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8月,採原貌修復方式進行整修,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5月完工。基隆市政府與軍方協調,在兼顧軍方油庫安全下,於同年12月20日開放民眾進入隧道參觀。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5月8日,因隧道壁體有磚石風化掉落情形,為維護遊客安全,基隆市文化局宣布暫停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
^ 「東莊」,一作「康莊」。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10-10-17] (中文(台灣)‎).

---------------------------

獅球嶺隧道簡介
獅球嶺隧道位於基隆市,又稱為劉銘傳隧道,全長約235公尺,為基隆市市定古蹟。獅球嶺隧道主要的工匠多係徵調兵工,另又聘請了數位英、德工程師為顧問,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因為地層土質複雜,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開鑿極為困難;獅球嶺隧道雖然埋身在林蔭樹叢間,但卻是在台灣鐵路興築史上,有著其重要的意義。
獅球嶺隧道的歷史
在清朝光緒11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主理台政時,積極建設台灣,並且推行洋務運動,倡導設置鐵路,並且在光緒13年獲准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在台灣鐵路開工後,首先建設基隆經台北至新竹,其中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兩處洞口均在山坡谷地間,所以必須克服許多技術上的障礙和困難,因此從光緒14年春動工至16年的夏天才完成,前後耗時達30個月始鑿通,獅球嶺隧道成為為台灣第一條鐵路專用隧道,也是僅有的清代鐵路隧道。
獅球嶺隧道的外觀
獅球嶺隧道南囗外觀以紅磚砌成,在隧道竣工完成時,由巡撫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也為廣大的歷史留下見證。
如今的獅球嶺隧道
二十世紀初由於鐵路改道,獅球嶺隧道才漸遭荒廢,近年為了保存維護這處深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已由市政府整修完畢,開放時可從北口進入一直走到南口,夏天時山洞內清涼無比,穿過三級古蹟的隧道,令人更敬佩先人開鑿山洞的精神;基隆市內除了獅球嶺隧道外,還有獅球嶺砲台、白米甕砲台、槓子寮砲台等歷史古蹟,帶動了許多人潮前往基隆旅遊,因此基隆當地飯店為因應基隆旅遊觀光潮流,旅館業者們也都陸續的開發,為了就是讓基隆觀光旅遊資源能吸引更多的遊客。

-----------------

最近聽說三級古蹟獅球嶺隧道經整修後,已正式對外開放,便想去探訪這個地方。

去年初爬獅球嶺,探訪獅球嶺砲台, 當時曾想順道前往獅球嶺隧道,卻不曉得它正確的位置,在砲台附近未看到往獅球嶺隧道的指標。 一般旅遊書亦很少提到這處景點,獅球嶺隧道是不是已被世人遺忘?

獅球嶺隧道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為劉銘傳主政台灣時所興建,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這條隧道的 南口位於基隆市安樂區八德路,為軍事管制區,長期以來,外人無法親近,北口則位於基隆安樂區崇德街底, 塵封鎖閉已久。去年,基隆市民政局爭取營建署補助八百萬元,展開整修工程,今年五月完工,八月正式對外開放。

無論是獅球嶺隧道的南口或北口,對我來說都相當陌生。我不熟悉基隆市區的街道。上網遍尋, 終於找到一條較明確的路線。走中山高速公路,下八堵交流道,往麥金公路,在八堵長庚醫院前,右轉安樂路 ,直行,過自強隧道。獅球嶺隧道就在自強隧道上方不遠處。

我依資料所述,開車過自強隧道,遇第一個紅綠燈口,左轉樂一路。沿樂一路狹坡爬而上,接崇德路, 再沿崇德路向前開,不遠處,路的盡頭,便看到了獅球嶺隧道。

圖: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孤寂的座落於兩山壁之間。這附近的山坡地已蓋滿擁擠的公寓,百年來已無火車通過此地, 舊軌道亦早已堙滅。

獅球嶺隧道只使用不到幾年,日本人據台之後,鑑於獅球嶺隧道路線不良,坡度過陡, 而於1898年另闢竹子嶺隧道,路線它移,獅球嶺隧道便遭廢棄。

正因為如此,獅球嶺隧道反而幸運地保 留了原貌。百年來,當年劉銘傳興建台北、基隆間的鐵路,或因遷移,或因改建,早已消失堙滅, 獨剩這獅球嶺隧道見證了這段過往歷史。如今在隧道南口還保留著當年劉銘傳的題字。

獅球嶺的隧道口經過整建,鋪上一小段小碎石步道。入口左側有一咖啡色木造小月台, 隧道前步道兩側豎立了巨幅的看版,有當年隧道鑿通時的新聞報導及蒸汽火車的圖文照片, 將現場點染出一絲歷史氣氛。

今天,我帶著老婆,終於來到這條心儀已久的歷史隧道前。中午時分,沒有遊客, 正好可靜靜憶想這百年滄桑。入口處豎立了解說文,其文如下:


台閩地區國家三級古蹟
類別:其他(交通建築)
位置: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一二七路旁
創建年代: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

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理台政時,積極建設台灣,推行洋務運動,並力倡設置鐵路。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獲准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鐵路開工後,首築基隆經台 北至新竹一段,其中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從光緒十四年春動工至十六年的夏天, 前後耗時達三十個月始鑿通。獅球嶺隧道全長約二百三十五公尺,據文獻記載,當時因土質複雜, 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開鑿極為困難。主要的工匠多係徵調兵工,另又聘請了 數位英、德工程師為顧問。隧道中以磚或石塊砌成半圓拱,直徑約四公尺,內部路線略呈彎曲。 隧道南囗外觀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左右之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 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註1),說明了 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二十世紀初年由於鐵路改道,獅球嶺隧道才漸遭荒廢。近年為了保存維護這處深具歷史文 化價值的古蹟。被列為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蹟。

隧道口附近另有山徑叉路,有指標寫著:「往獅球嶺砲台30分鐘。」

圖:獅球嶺隧道(一排的解說牌,訴說隧道歷史)

隧道是開鑿巨岩而成,隧道很高。老婆站在隧道口,坑口的高度,看起來約為三、四個人高。

據資料記載,隧道北口前15公尺為一堅硬岩石,當年以人工開鑿,工程極為艱鉅。獅球嶺隧道全長約325公尺,竟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完工。

走進隧道內,感到一股如冷氣般的陰涼之意。隧道內的舊岩壁,讓人感受到歲月的刻痕。再深入, 隧道結構便丕變,半圓弧型造的磚頭堆砌壁,透露著年代已久遠。

而再往前,隧道已被鐵柵欄阻擋, 無法深入。隧道北口開放參觀的部份就這麼一小段,大約三十公尺左右。而當年隧道開鑿的技術不佳, 隧道略偏,呈彎曲弧度,因此無法看到對面隧道口的光線。面對著鐵柵欄,不禁有些失望。就只能參觀這麼一小段而已,這樣是否稱得上是開放參觀呢?

隧道內豎著一整排解說看版,對獅球嶺隧道的興建歷史與結構有詳細的介紹。以手輕觸石壁舊磚, 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而走進這條隧道,在心情上亦彷彿走進歷史的迴廊裡。想劉銘傳其人其事。

圖:獅球嶺隧道,舊磚堆砌成的拱型隧道)

「台灣通史」作者連橫曾評論說:「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之策者,厥為兩人: 曰參軍陳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註:陳永華是鄭成功時代的參軍)極為推崇劉銘傳對台灣的貢獻。

劉銘傳在台主政六年,大刀闊斧進行各項現代化建設,矢志以「一耦之建設,為全國之範」。

劉銘傳,安徽省合肥縣人,出身軍旅,為李鴻章旗下淮軍名將。劉銘傳在剿平太平天國與捻亂的戰役, 曾與英美軍協同作戰,看到西方船堅砲利的優勢,從此留心洋務。劉銘傳採西式練兵,所帶領的部隊乃成為軍事勁旅。 中法戰爭期間,奉命移防台灣,擊退法軍,而聲名大噪。

光緒十一年(1885), 台灣建省,劉銘傳被任命為台灣首任巡撫,此後六年間,劉銘傳撫生番、增郡縣、清賦稅、建學堂, 興交通、展農業,展開全面現代化建設;各項新設機關如設置兵器製造廠、火藥局、水雷局、撫墾局、 樟腦局、茶釐總局、礦物局、煤務局、稅釐總局、鹽務總局、郵政總局、電報總局、官醫局, 籌劃東西向橫貫公路、輪船航線、台灣鐵路局等,積極推動政務。 主政其間,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省份。劉銘傳被後人尊崇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圖:獅球嶺隧道(自內向外遠望)

近年來,世俗的看法認為日本人統治台灣半世紀,奠定了台灣農工業的基礎。彷彿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始自日據時期。

這樣的歷史認識是偏頗的,也忽略了晚清幾十年間,官民經營台灣所做過的努力與成績。

1860年天津條約滬尾(淡水)開港通商,隨後雞籠(基隆)、打狗(高雄)陸續開放,台灣因對外貿易而帶動經濟繁榮。

自1872年起,台灣貿易轉為出超,且維持每年出超的榮局。在日本佔領台灣之前, 台灣淨輸出所累積的財富已達一千四百多萬海關兩,且對外貿易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六的速度成長。有學者研究指出, 以當時台灣的條件,極有機會成為東亞最快現代化的地區之一。

當時,台灣出口的樟腦佔世界樟腦總數的四分之三,茶、糖、米等亦為輸出大宗,賺取無數外匯。劉銘傳主政其間, 台北城裝設電燈,成為中國最早有電燈的城市(註2)。劉銘傳規劃的鐵路建設,亦成為後來日本人興建縱貫鐵路的藍本; 而劉銘傳以三年半時間丈田清賦,使台灣田地從七萬餘甲遽增為三十萬甲,大幅提高政府稅收, 其治績使後來的日本殖民統治者印象深刻。

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台灣、福建間已鋪設海底電纜;台灣已經開採煤礦。外貿成長,經濟榮盛。甲午戰爭, 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使劉銘傳銳力經營的成果,拱手讓給日本人。日本人一戰而得到這個物產豐饒的寶島。

甲午戰敗,清廷派遺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談判議和,割讓台灣已無可避免。當時劉銘傳正處於病中, 李鴻章寫信安慰他說:「割台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足下銳意經營的台灣島,乃日人最喜歡,必繼承而不廢; 仁兄多年淬礪的治績,也將永保不滅,幸安心勿慮!」日本人終於佔領了台灣。第二年,劉銘傳抑鬱而逝。

我在獅球嶺隧道實際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心情餘波盪漾,又觸動內心的台灣史情懷。

旅遊日期:2003.08.10

-----------------

基隆叢林中發現「台灣版吳哥窟」美景。被政府遺棄的「獅球嶺東砲台」遺跡群 @ 赤子之心闖世界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jCnC0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台灣鐵道之父-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取自Jason Lan臉書)
台灣鐵路之父是誰?從小教科書上都寫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是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台灣鐵道之父是日治時代1906年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來台,擔任「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技師長。1906年始出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
但劉銘傳於1885年-1891年出任臺灣建省後的首任巡撫,當時甲午戰爭都還沒發生,更遑論有所謂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
1887年,劉銘傳奏請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為台灣鐵道建設的發端,聘請英國人馬迪遜(H.C. Matheson)與德國人白克(Becker)統籌興建,包括台北往雞籠(基隆),台北經竹塹(新竹)往台南兩條路線。
1893年,雞籠至竹塹通車(有一說為1891年通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1906年,長谷川謹介出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距離1893年劉銘傳興建
台灣鐵路之父 - 政治 - 中時電子報 https://bit.ly/3etjCHf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 http://goo.gl/om3K9f

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動工興建,全長約為235公尺,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竹仔寮隧道通車後停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咸豐十年(1860年)清廷與外國簽訂北京條約,臺灣的滬尾、雞籠、打狗、安平等港口陸續開放通商,臺灣進入一個新的局面。在此一新局的變動下,清廷也逐漸改變其治臺政策。光緒元年(1875年)「開山撫番」政策推行,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被拔擢為臺灣首任巡撫,展開積極的經營。光緒十三年(1887年)四月二十八日臺灣巡撫劉銘傳奏准建造鐵路,於臺北府城東北側三板橋(今來來飯店附近)設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總辦人選經再三異動後,由記名提督劉朝幹擔任,會辦為張士瑜、黨鳳岡、蔡斯彤、姚西漢,總工程師為英人馬禮遜(H.C.Mathesthon)及英人瓦特遜(W.Watson)、密轍爾(H.Hitchel),鐵路工程設計者為畢嘉(Becker)。全部工程總經費預算*須一百六十萬兩,計劃招募商款以及發行股票取得資金。經過三個多月的積極準備後,選擇臺北府至基隆段首先開工,並預定在獅球嶺附近開通一隧道。位於基隆附近的獅球嶺隧道是施工過程中最為艱鉅的工程。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春動工,光緒十六年(1890年)八月份方才竣工,全長約235公尺。獅球嶺高度為155公尺,穿越山腰的隧道經臨時臺灣鐵道隊技師之測量為74.7公尺,為基隆至臺北間之最高點。隧道南口因土質鬆軟,遇雨崩塌,極為危險,北口則因穿越岩盤,較為穩定。隧道開工時是自兩側同時動工,但因缺乏近代測量技術,故挖至中央時才發現兩端高度相差十四英呎,為期能順利開通,再進行修正。故今北口之拱頂高度仍較高。隧道之平面並非直線,而是略成弓形的弧曲線。此外,據研究者指出,為能順利排出洞內積水,洞內之坡度設計約為2﹪。隧道內壁,兩邊側壁均用砂岩以「丁順切」作成,而從砂岩切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的材料有「觀音山石」及「紅磚」二種。日本領臺後,曾利用鐵路進行物資輸送,不久,總督府為了改善舊有鐵道急速爬坡及轉彎之缺點,進行全線路線之規劃。獅球嶺隧道亦為其中需要改線的部份,新線預定在獅球嶺南方約一公里處的竹仔寮,興建總長為559公尺的竹仔寮隧道。該新隧道自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五月起動工,至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二月竣工,前後總共費時二十二個月之久,自竹仔寮隧道完成後,獅球嶺隧道同時停用。總計獅球嶺隧道自光緒十六年八月通車,至明治三十一年二月為止共七年又七個月,光榮地完成其歷史任務。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調查研究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 清末劉銘傳洋務運動的具體建設之一,台灣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象徵台灣進入近現代化的重要歷史發展階段,值得保存。
法令依據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1、2、3、4、5款。
公告日期
2010/07/28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貳字第0990076379D號
主旨 公告指定「劉銘傳隧道(獅球嶺隧道)」為本市市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 基隆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基隆市 安樂區
地址或位置 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底或鶯歌里八德路81號(軍管區)。
經度 121.734049565359
緯度 25.1206137469921
主管機關
名稱   基隆市政府 聯絡單位   基隆市文化局
聯絡電話   (02)2422-4170#385
聯絡地址   基隆市 中正區 信一路181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國防部軍備局
  管理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管理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代表圖像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安樂區觀音段與港口段所圍合之範圍。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公有 中華民國
 
創建年代 清光緒年間16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90 年
竣工年代 清光緒年間 18年
外觀特徵
劉銘傳隧道興建時,是南北口兩邊對挖,導致銜接上的誤差,結果呈現「洞中有洞」的奇觀。且內壁的砂岩以「丁順砌」法作成,並以磚、石拱交替使用,形成非常罕見的構造。
依照中國的傳統,隧道南口被認為是重要的入口,所以洞口以紅磚砌成牆面,牆上有劉銘傳題匾「曠宇天開」及對聯,都是台灣史上重要的史料。
室內特徵
隧道形式,無室內配置,通道空間內亦無明顯特徵。
使用情形
原為鐵路隧道,甲午戰爭日本領台後逐漸廢止使用。1985年古蹟指定,從此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加以保存。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隧道環境之清潔維護與古蹟本體之安全。
附近景觀
隧道位居山腳,鄰近國軍油庫,景觀優靜,環境隱密。
土地使用狀況
保護區。
構造
本鐵路隧道位在基隆市獅球嶺,隧道的平面並非直線,而是略成弓形的弧曲線,凹處朝向西邊。隧道內部的寬度及拱頂高度並非完全一致。隧道內壁、兩邊側壁均為砂岩以「丁順砌」作成(砂岩的色澤呈黃土色,很可能為基隆及八堵附近所產)。從砂岩砌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的材料分為「觀音山石」及「紅磚」兩種。在 235公尺長的隧道中,可以看出分成數段砌築,其中除了北口入口處的一段利用自然砂岩所鑿成之外,其餘皆為磚石拱交替使用,形成一種非常罕見的構造。又磚拱的排磚方式有二種,南口洞口的一段是將磚平置,疊砌至五層卷與隧道方向相同,但隧道內其它磚拱則為豎砌。
材料
隧道內壁,兩邊側壁均用砂岩以「丁順切」作成,而從砂岩切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的材料有「觀音山石」及「紅磚」二種。
簡介
劉銘傳主政時期,開鑿了從基隆通往台北的主要交通孔道「劉銘傳鐵路隧道」。獅球嶺山勢高聳、山壁堅實,東半部是硬砂岩,西半部是軟岩,構築過程困難重重。雖然只有235公尺長,卻耗時30個月才竣工,可見工程十分艱鉅。日本據台後,鑑於隧道路線彎曲、坡度過陡,1898年改通行平緩的竹子寮隧道,劉銘傳隧道因而逐漸荒廢,不過此隧道仍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座鐵路隧道,深具歷史意義。
劉銘傳隧道北口座落在今高速公路自強隧道北口東側附近,隧道口經過整建,鋪上一小段碎石步道。入口左側有一咖啡色木造小月台,步道兩側則豎立了巨幅看版,張貼著當年隧道鑿通時的新聞報導及蒸汽火車的圖文照片,在現場依然可感受到當年先民們鑿山開路的大無畏精神。
現狀
隧道內部因年久未修,磚石掉落缺損,隧道劣化嚴重,目前正辦理修復工程之規劃設計,為考量遊客安全,暫時停止開放參觀。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隧道內壁、兩邊側壁均為砂岩以「丁順砌」作成(砂岩的色澤呈黃土色,很可能為基隆及八堵附近所產)。從砂岩砌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的材料分為「觀音山石」及「紅磚」兩種。在 235公尺長的隧道中,可以看出分成數段砌築,其中除了北口入口處的一段利用自然砂岩所鑿成之外,其餘皆為磚石拱交替使用,形成一種非常罕見的構造。又磚拱的排磚方式有二種,南口洞口的一段是將磚平置,疊砌至五層卷與隧道方向相同,但隧道內其它磚拱則為豎砌。

------------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艱鉅/劉銘傳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在1890年8月完工,只剩下235公尺隧道,是台灣第1條的現代化鐵路隧道,也是全國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鐵路遺址,1985年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已完成修復,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記者盧賢秀攝)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rM7qG
2022/12/09 22:19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封閉13年的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可以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了!這座清朝巡撫劉銘傳在台灣興建的第1條鐵路隧道,因隧道內土石崩落,封閉多年,今年初才完成主體整修,目前正在做光環境及入口意象改善工程,基隆市文化局開放學校機構、民間團體預約導覽,帶領民眾走進隧道內,體驗百年前開鑿隧道「曠宇天開」的艱鉅。
劉銘傳隧道(原名獅球嶺隧道)在1890年8月完工,只剩下235公尺隧道,是台灣第1條的現代化鐵路隧道,也是全國僅存的清朝時期的鐵路遺址,1985年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由於隧道內排水不良有部分坍方,在2009年封閉,文化局委託專業單位2019年10月進行修復工程。
文化局指出,劉銘傳隧道前後使用僅7年7個月,新隧道竹仔嶺隧道完工後就停用。隧道內的地質複雜,北口段是堅硬的岩壁,岩石拱壁自然天成,南口段因土壤潮濕鬆軟加上排水不良,經常崩塌,隧道內拱的高度不一,紅磚劣化和損壞的程度也不相同,沒有這種古蹟修復的經驗,難度較高,花了近3年時間才在今年初完成主體修復工程。
文化局進一步爭取中央補助照明設備改善及入口意象解說設施,11月底已經發包,以尊重生態的原則下,加強隧道整體光環境與入口意象設施。即日起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30以下的團體(含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團體社福團體與機構、法人或里鄰團體、社區組織)申請預約導覽。 有意參觀團體可至基隆市文化局網站(https://www.klccab.gov.tw/)下載區下載申請。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已完成修復,文化局開放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記者盧賢秀攝)
劉銘傳隧道南口上方「曠宇天開」的題字,已逐漸風化。(資料照,記者盧賢秀攝)
基隆古蹟劉銘傳隧道封閉13年 開放預約導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rM7qG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2024/02/19 19:17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老街旁,有一處逾百年歷史的鐵道遺跡—舊鐵道橋墩和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近日向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提報,希望登錄為歷史建築。
縣府文化局表示,接到申請表後,後續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邀集審查委員現勘等辦理。
文史工作者吳家吉、鄧毅中及客委會諮詢委員黎許傳等,日前先後向文化局提報該案。他們表示,據文獻記載,西元1893年楊梅到新竹段清代鐵道修築時,興建大湖口火車碼頭月台石駁坎,以及南側300公尺處跨越畚箕窩溪鐵道的橋墩。1893年10月30日,基隆-新竹段鐵道竣工通車,大湖口火車碼頭開始營運。日治後改設大湖口乘降場(招呼站),1902年改為停車場,1920年改稱湖口驛。
後來因為靠山區部分地基和坡度關係,從平鎮(埔心)南到紅毛(竹北)的改良線,將湖口驛往北遷3公里,至今日的新湖口站,並於1929年11月開業運輸。清代橋墩和月台石駁從此閒置荒廢至今。
吳家吉、鄧毅中、黎許傳表示,新竹縣政府、湖口鄉公所與民間大窩口促進會,曾於2006年設立大湖口車站公園石碑、導覽牌。湖南社區發展協會2015年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其中,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高3公尺寬4.7公尺,斜跨越河道,建築技術很難得;而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尤其倒影在溪水時。
而位於大湖口車站公園的月台遺址,兩側石駁坎長度約50公尺,高50至80公分不等,雖疊面不甚平整,但在當時已屬不易。兩側月台石駁坎間距10公尺,可容納南北列車同時停放在車站內。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隱身在湖南社區的鐵道橋墩,1893年至今131年仍相當完整,相當難得。(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跨越畚箕窩溪。(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湖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設置清代橋墩解說牌,志工創作鐵道橋樑蒸汽火車壁畫,增添鐵道橋墩故事。 (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老街旁的大湖口車站公園內,留下百年前大湖口火車碼頭的月台石駁坎,文史工作者希望妥善保存,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珍貴的歷史見證位。(記者廖雪茹攝)
百年舊鐵道橋墩和月台隱身湖口老街 地方爭取文資身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9GexYR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舊鐵道橋墩的磚塊色澤漂亮,與大石磚交錯,別具美感。(記者廖雪茹攝)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湖口劉銘傳鐵道遺址-湖南村集會所招牌小巷進入30公尺  - 地圖 https://bit.ly/468LETj


鐵道遺址的由來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 大窩口」。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 的交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光 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到 老湖口,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通車 後,新竹與基隆間每天約有六班 車,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 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 更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
直到昭和四年(1929年),日 人認為楊梅到湖口間路段坡度過 陡且路基不穩,便將鐵路路線改 從楊梅以西丘地,途經伯公岡( 富岡)而到下北勢的新站。自此 人潮便流向數公里遠的新湖口/ 老湖口因而沒落,而此遺址便是 當時所留下來的。 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劉銘傳興闢台灣第1條鐵路行經湖南村鐵騎路,路口意象由志工巧手建築1座竹屋,並裝飾用回收報紙的紙漿,DIY打造南瓜、胡瓜和台灣造型的裝置藝術,還開闢一條通往戰車生態公園的步道,每逢假日吸引遊客參觀,還意外成為新人拍婚紗照的景點。
李周秋蓉表示,湖南村除了擁有客家八角紅樓等老屋,還有一處罕為人知的秘境,即在糞箕窩溪畔保留的百年鐵道橋墩,1929年鐵路及車站移往新湖口後,老湖口跟著沒落,而留下此遺址。
湖南荒地變生態 百年鐵道遺址亮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zwxjP


湖口老街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老街之一,建於日據時期的一九一三~一九一五年。因鐵道開通設站而興起,再因鐵路轉移而凝止在原來的時空,繁華一時的老湖口,從一八九三年劉銘傳開通鐵路的一百多年來,嚐盡了幕起幕落的冷暖滋味。而同樣曾經名噪一時的長安茶,也不敵近年高山茶的興起而大幅沒落,茶園從原本三百公頃降至今天的五十多公頃   湖口老街長安茶

湖口老街長安茶


湖口天主堂『舊鐵道』遺址,在光緒13年(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建鐵路,由基隆至新竹,並設『大湖口乘降場』,後來改稱「大湖口停車場」,也帶動老湖口政治、經濟崛起,是新竹地區竹塹城外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直到昭和4年(1929年)鐵路改道、車站北移新湖口,老街才逐漸沒落。『舊鐵道』長約277公尺,連結老街兩端的三元宮與天主堂,現在鐵道上已建木棧道,走在上面能感覺到火車的律動。
出了『大湖口車站公園』旁邊就是『老湖口天主堂』,它是昔日清末至日治中期『湖口火車站』的舊址,民國54年(1965年)義大利籍神父滿思謙買下原火車站,建造天主堂,教堂位於老街街尾略高地面3公尺的山丘上,高聳挺拔的十字架立面,非常明顯,與街頭的『三元宮』遙遙相對,共同見證老街的興盛與沒落。天主堂直到民國82年教友逐漸減少而關閉,民國91年規劃成文物館,展示天主教在台傳教歷史及教區文物;及舊時老湖口居民的生活文物等
湖口老街 102.03.24 @ 漢隆園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64f9E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臺灣鐵路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湖口的發達,及整排紅磚拱屋,也有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原來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時,劉銘傳來臺主持政務,陸續推動了幾項公共政策,其中興建鐵路一項,與老湖口命運線,有過短暫交會。    
 「那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一片」一 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說著
  當時鐵路路線僅限於基隆到新竹一段,工程自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鐵道才鋪到老湖口,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正式完工通車。
「那時這裡仍是荒地一片,沒幾棟屋舍。」幾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指著現在的老街這樣說。
   火車站設立之後,老湖口馬上受到四方注目,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
鐵路設計之初,一般稱車站為「火車站房」。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與新竹之間,平均每天載客量為四百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花錢坐火車,仍是不容易的事。
  等到風氣漸開之後,乘坐火車的人數逐漸增加,車站附近便開始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潮,人進人出,好不熱鬧。
  直到日據時期,人們口中的「湖口驛」,已帶來了不少行人旅客,不但營運開始步入軌道,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因著人潮的聚攏,有些商販特地來此做生意,買賣十分盛行。
  此時的「湖口驛」附近的周邊區域,除了具有交通方便的好處之外,行人的來往,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26310024/h-page/h-toptime2.htm https://bit.ly/3qzRwFY

銘傳鐵路遺跡2020年6月間遺址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


1908年4月20日:臺灣鐵道建設史始於清光緒13年(1887),由巡撫劉銘傳修建基隆至臺北段,長度28.6公里的基隆至臺北段,於光緒17年(1891)通車,奠下台灣鐵道建設的基礎。
日本於1896年開始統治臺灣之後,將鐵道列為重要建設項目,時任民政長官為後藤新平,由其成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並兼任部長。
臺灣縱貫鐵路的整體規畫由鐵道技師長谷川謹介負責,1899年由南北兩端同時動工,長度189公里的彰化至高雄段,於1908年4月20日完工,全長400餘公里縱貫線終於南北接軌。
二戰後,臺灣鐵軌建設持續擴建,134年來從清末、日據、光復一路銜接並優化;鐵路縱貫線的通車,被稱為臺灣第一次空間革命,第二、三次分別為高速公路及高鐵。
(影片來源:TVB Action Drama)
1974年4月20日:日本與中共簽訂航空協定,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於記者會上,指華航飛機上的青天白日旗不是國旗;我外交部立即宣佈終止臺日航線。【歷史上的今天0420】縱貫線通車 南北鐵路接軌 | 報時光 https://bit.ly/3xNKp0h

1888年獅球嶺隧道/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