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朝鮮開國傳說中的檀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圖/翻攝自《韓國經濟新聞》)
關於「朝鮮」的起源,有「檀君神話」與「箕子東遷」兩種。檀君是朝鮮民間傳說中的開國國君和山神,據高麗時代編纂的《三國遺事》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高麗國師僧人一然曾在 13 世紀寫道,檀君誕生於「太白,今妙香山」經過時代更迭,18 世紀末,人們開始認為檀君降生的地方為今日的長白山。
「箕子東遷」據傳是周武王伐紂後,原商臣箕子從牢獄被釋放,箕子不願服飾周室,變東走至朝鮮,後經周武王分封。立國 13 年後,箕子回到中國,「箕子朝鮮」共經歷 41 代國王至西元前 195 年左右才被取代。
一開始,檀君作為民間傳說不被重視,知識份子們更偏好源自於古代中國周氏王朝的箕子。到中國明代朝鮮王朝都自詡為「小中華」,至清代初期,在滿清透過武力建立藩屬關係前,朝鮮王朝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直到日本吞併朝鮮、獨立運動興起,檀君的地位才逐漸提升。至南北韓分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因政治考量,將檀君推至更高的位置,強調金氏政權的「長白山血統」神化領導人。檀君在歷時長河中地位的起伏,可以說是反應了朝鮮半島人民的身份認同。
《三國遺事》記載,古時天神桓因(即佛教帝釋天)有一位庶子,名叫桓雄。桓雄可望下凡,多次請求後,桓因給了庶子三個「天府印」下凡「弘益人間」,並降生於「太白山」山頂一棵檀樹下。
在人間,有一熊一虎向桓雄請求將其變為人類,桓雄變賜予與牠們艾草、蒜頭,要求牠們吃下後在 100 天內避見陽光,就能夠變成人。後來老虎失敗了,而熊則變成一名女子,後桓雄假化成人,與熊女誕下一子,號「檀君王儉」。傳說中,中國堯即位 50 年時,檀君在平壤建都,國號「朝鮮」後遷都至白岳山阿斯達,在位 1500 年。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至周武王(約西元前 1046 年至前 1043 年)時期,周室冊封箕子於朝鮮,檀君因此歸隱於阿斯達山,死時 1908 歲成為山神。
根據史料,高麗時期,在知識階層「檀君」只是傳說,但卻有關民族起源,因此將其作為「遺事」寫進《三國遺事》中,當作高麗歷史學家金富軾著作的《三國史記》的補充,《三國史記》的年表開頭是「海東有國家久矣,自箕子受封於周室」可見高麗時期知識階層對起源的看法。
至朝鮮王朝,因與明朝保持宗藩關係,以朱子理學作為治國原則,源自中國的「箕子」更被重視。名儒權近( 1352 年-1409 年)奉命出使覲見明太祖,被問及朝鮮開國歷史時以詩《始古開闢東夷主》回應:
聞說洪荒日,檀君降樹邊。位臨東國土,時在帝堯天。
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後來箕子代,同是號朝鮮。
詩文顯示,朝鮮王朝知識份子也認同「檀君朝鮮」在中國堯舜時期開國,但應該是流傳不知多久的傳說。約千年後,周代大臣箕子建立的朝鮮則被認為是與史實相關。而桓雄下凡的地方「太白山」,在《三國遺事》中被記作是「妙香山」,至 18 世紀末,朝鮮王朝後期考據學家安鼎福則認為,太白山是今日中國東北的「長白山」;但強調,「箕子朝鮮」是韓國第一個王朝,檀君僅是補充。
近代檀君地位逐漸提升可追溯至 1910 年日本併吞大韓帝國,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大批曾參與韓國獨立運動的學者,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在源自中國的「箕子」和神話人物「檀君」之間,後者除了帶有神聖感,也更符合民族始祖的意象,成為抗日獨立運動中的精神代表。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韓戰( 1950 至 1953 年)後,南北韓分裂,檀君的信仰仍逐漸壯大,大韓民國(南韓)至 1960 年代才把檀君紀年改成西元;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的首都平攘,被認為是箕子建立的國都,1959 年,領導人金日成為了壓制勞動黨內的反對聲浪、剷除背後的中、蘇聯勢力,因此不斷加強對民族始祖「檀君」的崇拜。
1994 年 10 月 11 日,北韓宣稱找到了檀君的墳墓,並隆重舉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儀式。據介紹,檀君陵的占地面積達 45 公頃,建造石材逾 7.2 萬塊。每年 10 月 3 日,在這裡隆重舉行開天節活動,北韓人士、旅外朝裔也會前來參加這個儀式。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圖/翻攝自韓國 rfa.org)©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精華簡文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作者:樂羽嘉 2015-11-26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泡菜是韓國人的靈魂食物,醃製泡菜是他們聯繫家庭感情與傳統的重要生活文化。隨著人口和生活方式改變,醃泡菜的習俗也不斷改變。
長久以來,醃製泡菜一直是韓國家庭替漫長寒冬做準備的重要儀式。家族裡的女性會用世世代代以來母親傳給女兒、婆婆傳給媳婦的配方,一同製做泡菜。做泡菜是僅次於「秋夕」和「農曆新年」的重大家庭活動,可以深化家人關係及傳統。
醃泡菜通常不只是一家人的事,鄰里也會動員起來,在這個漫長、費力的過常中彼此幫忙,做完後分享泡菜。
身為韓國家庭的桌邊小菜,泡菜不只是一種食物。泡菜與韓國人的生活型態有著密切關係,隨著時間推進,成為韓國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醃泡菜的文化與社會重要性,也讓它於2013年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醃泡菜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書上,是在13世紀高麗王朝(西元918到1392年)文人李奎報的書裡。李奎報寫著:「醃在醬油裡的大白菜,在夏天可以保持良好風味3個月,鹽味高麗菜可在冬天保存9個月」。
最初的泡菜,長相跟我們今天吃的泡菜差很多。當時這些醃製蔬菜較少辣味,而我們今天常常看浸滿鮮紅辣椒醬的鹽味高麗菜。
最早的一種泡菜出自1本1672年成書的烹飪指南,當時這種泡菜不加辣椒,而是混合野雞肉和胡椒等成份。而今天典型的醃泡菜成份包括大蒜、薑、辣椒、大白菜和高麗菜。
野雞肉泡菜今天聽來很怪,但當時的泡菜裡面有鹽味小黃瓜和野雞肉,再加上胡椒調味。有人最近在首爾的活動上重現了這款古代泡菜,結果大受好評。
各個省份的不同氣候和成份,會發展出不同的泡菜配方。韓國全國有好幾十種受歡迎的泡菜,例如baechu、dongchimi、chonggak等等。
不過歷時好幾百年的醃泡菜活動正在改變,因為韓國家庭的規模縮小了,人們的喜好也變了。
57歲房地產經紀人Yoon Young-mo與姑嫂等人一起做了30幾年泡菜,但她今年就打算不醃製泡菜,直接去買少量的訂製泡菜。她說:「這是我第一年沒去醃泡菜。」
以前每逢週末,親戚就會來家裡幫忙,一起分享餐點。但她現在開始覺得把週末拿來醃泡菜是個負擔,因為多數人平常工作就很累了。「買泡菜很方便,成本幾乎跟你自己做差不多。」
這改變了傳統的醃泡菜活動。愈來愈多人選擇購買外面的泡菜,但分享泡菜的精神依然不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769#sthash.oocBKSYK.dpuf
-----------------------------------
建國神話:壇君開國
talk.ltn.com.tw查看原始檔
陳慶德
「檀君朝鮮」是一個有關於韓民族起源的一個神話傳說,也是後代朝鮮半島對傳說中檀君所建立的。國家的一種稱呼
這一傳說首次出現於南宋(1127年—1279年)滅亡後不久,高麗僧侶一然所著《三國遺事》(約成書於1280年代)中的《魏書》引用部分。但是,就我們可以閱覽到的其他文獻中,在現存陳壽所著《三國志》中記錄曹魏的《魏志》,以及記錄元魏的《北魏書》兩書中都沒有提及到其相關連的內容。換句話說,除了將檀君神話當做民族主義史觀基礎的韓國,和北朝鮮以外,沒有學者承認,產生年代先於《三國遺事》文字記載,有關檀君的古書或古代紀錄存在。再則,最近晚近出現的《桓檀古記》、《揆園史話》等書,與《三國遺事》中對於壇君的敘述也有有差異。
“Portrait of Dangun” by Chae Yong-sin – http://gongu.copyright.or.kr/.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但是在這裡,我們先擺脫這些擾人的神話版本考究問題,首先就來依據《三國遺事》中引用《魏書》敘述來陳述此韓民族起源神話大綱。
即很久以前,因為天神──桓因(佛教中帝釋天的別名)的庶子桓雄(환웅)對地上人世間產生了興趣,向其父要求下人界,而桓因則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천부인),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誌。桓雄與部下三千人一起在太白山的「神檀樹」(신단수)下降臨人間,在那裡創立名為「神市」的國家來治理人間,同時也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主管農事、疾病、刑罰、善惡等三百六十事,來管理人間事務。
這時候,有一頭老虎和一頭熊原本同住在一個洞穴內,一日前來神壇樹下,祈求桓雄把牠們變成為人,而桓雄給了他們一根神奇的艾草和二十個蒜,並告訴牠們吃完這些東西之後,躲藏入洞穴一百日,若一百天之內若不見陽光,即可功德圓滿,化身為人類。
有一頭老虎和一頭熊原本同住在一個洞穴內,一日前來神壇樹下,祈求桓雄把牠們變成為人。(圖:網路)
在這一百日的等待,因老虎忍受不住,最終放棄而跑出洞外,化身人類一事,終究無疾而終。而熊在忍受一百天的修練,終於變成了女人樣子的「熊女」。但是,因熊女身邊沒有配偶,可以一起生下孩子,所以熊女再次前來到神壇樹下,請求桓雄,而桓雄受其熊女感動,暫時變化成人的姿態,並同熊女生下一個孩子,他就是後來的檀君王儉。
王儉是唐高堯帝的稱呼(中國三皇五帝中堯帝的稱呼,當時高麗的第三代王定宗的名字為堯,所以避諱,採用意思相近的「高」字),檀君在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平壤為首都,以朝鮮為號,並以「弘益人間」(홍익인간)為建國理念,管理人間1500年。由此,朝鮮半島建立了第一個國家,人們稱為「古朝鮮」,也稱為「檀君朝鮮」。後來,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檀君隱居阿斯達山中成為山神,在1908歲時去世。
直到今天,韓民族仍然一直把檀君看成是韓民族的始祖,在國內建立起,供奉桓因、桓雄以及檀君靈魂的祠堂,除此之外,也有把檀君作為宗教首領而創辦出來的本土宗教,而現在韓國則是將每年的10月3日訂為國家起源日。
----------------------------------------------------
誰建立了韓國? :檀君史觀與當代韓國的集體認同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歷史不僅是存在於過去的故事,如何看待過去,決定了我們將會如何面對未來。
史觀的建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建立一個國家史觀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多方的省思、對話、與角力爭鬥。史觀,代表著我們選擇用甚麼樣的角度去看待過去的自己、以及如何建構起自己所期盼的未來。
8月15日為韓國的光復節(광복절),是紀念1945年韓半島脫離日本統治正式獨立的日子。今年因為適逢光復70週年,總統朴槿惠特別宣布把15日前一天的14日改為臨時休假日,讓全韓民眾有三天的連續節日。另外,全國上下也準備了許多大型慶祝活動,家家戶戶懸掛國旗,有時在光復節也會由總統宣佈特赦等。
圖片說明:釜山地鐵1號線的光復節列車(來源: 釜山交通公社)
每年全國上下這麼隆重慶祝的光復節,其實不是韓國唯一的國慶日。
韓國的法定國慶日總共有五個,分別是慶祝1919年3月1日獨立運動的「三一節」、慶祝1948年7月17日制定大韓民國憲法的「制憲節」、慶祝1945年8月15日脫離日本統治的「光復節」、每年10月3日慶祝的「開天節」、以及10月9日慶祝據傳是世宗大王於1446年陰曆九月頒布重要文書《訓民正音》的「韓文節」。另一個重要的全國性節日「顯忠日」,則因為是紀念為國犧牲者,而不列入國「慶」日的行列。
2015年駐台北韓國代表部舉辦的韓語演講比賽海報,背景就是相傳制定韓文字母的世宗大王以及所頒布的《訓民正音》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開天節」、檀君、與國家的建立
在這些重要的國家節日裡,「開天節」大概是最具有神祕來源色彩的一個。
韓國每年在10月3日這天慶祝開天節,亦稱「民族奠基日」,是紀念傳說中檀君於西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的節日。檀君是傳說中的始祖與山神,為古朝鮮的開國國君,稱為「檀君朝鮮」。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相傳壇君在10月3日開天節這天開天闢地,建立了古朝鮮,因此在這天有許多祭祀檀君的儀式活動,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門派遣官員,舉行盛大的開天節活動。以傳說中檀君建國的西年前2333年為基準,設立了檀君紀元,簡稱檀紀,計算方法是在西元年份加上2333。大韓民國獨立後,沿用檀紀作為年號,直到1962年第三共和制修改憲法的時候,檀紀才被西曆取代。
相傳檀君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syba.tistory.com/199)
在韓國歷代歷史上,並非一直都以檀君作為開國共祖;以檀君作為共祖的韓國當代史觀,是在1997年才第一次正式被列入韓國史的教科書內容。那麼,為甚麼韓國人會選擇這樣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史觀?對於當代的韓國人來說,檀君又代表著甚麼樣的意義呢?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於2014年開天節舉辦的國慶晚宴,左邊為現任駐台韓國代表趙百相大使。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
史書中關於檀君的記載,首先出自高麗時期僧人一然所著的《三國遺事》一書,時間約在1284-1289年間。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在中國的皇帝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朝鮮為號,也就是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又稱為檀君朝鮮 (有別於後來的朝鮮王朝)。據說檀君共統治了1500年,後因為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稱為箕子朝鮮),檀君因而隱居山中成為山神,在1908歲時去世。
在韓國傳統歷史上,檀君被視為是韓國第一個王朝的創始者、而所有的韓國人都是其後代的這種想法,主要來自於新儒學(性理學)學者李瀷(1629-1690)所提出的「三韓正統論」。李瀷認為,雖然韓國規模不大,又處在大國中國的邊陲,然而卻跟中國有著一樣悠久且文明的歷史;因為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與中國的皇帝堯在同樣的時期即位,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檀君朝鮮)。商朝遺民箕子繼承了檀君的位子,受周武王之封,建立了箕子朝鮮,「文明教化」(也就是儒家化)其子民。之後,被衛滿逼迫的準王往南遷徙建立了馬韓。李瀷之後的學者安鼎福(1712-1791)進一步發揚了三韓正統論,認為後來的三國(高麗、統一新羅、百濟),就是馬韓直接的繼承者。
至此,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歷史正統性就被建立起來了。
檀君朝鮮強調的是從古朝鮮以降的韓國,是由一位本土產生的共祖所建立,而且年代跟中國一樣悠久;箕子朝鮮的說法則著重了與中國的淵源,以及儒家「教化」的文化傳統。從《三國遺事》中開始出現檀君的記載以來,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傳說之間,就成為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簡單來說,當強調本土主體認同的政權興起時,檀君朝鮮的說法就占優勢;當親中國的勢力興起時,箕子朝鮮的說法就顯得強勢。
1986年10月9日的《朝鮮日報》,標題寫著:「檀君不是神話、而是我們的國祖」、「歷代王朝對於檀君的祭祀、在日帝時期中斷」、「與堯同時開國…比箕子更早立國」、「應該相信三國史記之前的古記等記錄」。
「檀君」意義的轉變:從政治領袖成為血統上的共祖
然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史觀背後,還夾帶著不同的族群認同觀念。
最初檀君對於韓國人來說,只是一個政治歷史上的共祖,建立了韓國歷史中的第一個王朝古朝鮮,然後箕子接續其後。那時的人們並不像現在這樣地重視血統的問題,也還沒有人強調所有人民都是檀君血緣上的子孫。高麗與朝鮮時代採取了類似中國唐朝的政策,不管祖先是誰、來自何方,只要自願前來定居並願意接受「教化」並同化的人,就可以接受成為我群的一份子。對當時的人來說,血統並非最重要的人我區分標準,「教化」的程度才是;也因此,即便都是來自外國的移民,朝鮮時代對待中國移民比對待日本移民來的更為尊重及平等,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們跟中國都是屬於較為「文明開化」的國家,日本則因為「教化」程度低而受到輕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首先受到歐洲民族國家思潮、特別是來自德國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試圖建立起一種同文、同種的單一民族觀。當時的韓國必須解決與兩個外力之間的關係,分別是來自於日本的「內鮮一體」、以及來自於中國的「文明教化」觀念,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有許多韓國人被日本快速轉變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過程所吸引,不但特別努力學習日本的許多現代化制度與政策,也不知不覺地學習了這種強調同文同種的排他性單一族群觀念。就在此時,檀君的意義從一個歷史中的政治領袖,搖身轉變成為一個民族血緣上的共祖。箕子的角色變得很尷尬,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外國人、還是來自韓國人極力想擺脫其影響力的中國。也因此,箕子在近代韓國史觀裡逐漸淡出。
在當代的韓國史內容中,與中國有所關連的箕子朝鮮已經淡出了。
(contents.koreanhistory.or.kr)
韓國史與集體(國家)意識的再確定
以檀君為共祖的韓國史觀,在當代社會裡,藉由教育與文官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從小學開始,學生們在學校裡必須學習韓國史。而想要進入文官體系的話,更必須通過「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分為高級(1,2級)、中級(3,4級)、以及低級(5,6級)。想要報考國家五級公務員以及外交官考試的人,必須先通過二級韓國史檢定考試;想要考教師資格的人,則必須通過韓國史檢定考試的三級以上才有資格報名;公費留學生、派遣海外的公務人員、以及外派的翻譯官等,則在外派前必須通過三級以上的韓國史檢定測驗。透過教育與文官體制,檀君史觀繼續保留並強化了韓國人的單一民族意識與集體認同。
以人物史為主的小學歷史補充教材,封面人物包含了檀君、世宗大王、以及獨立運動家金九等。 (image.gsshop.com/image/13/07/13072828_L1.jpg )
韓國史編輯委員會提供了相當完整的韓國史線上資料庫。(db.history.go.kr/ )
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官方網頁,上面寫著:「擁抱民族、面向世界」。
(www.historyexam.go.kr/main/mainPage.do )
日韓的愛恨情仇、史觀、以及集體認同
韓國歷史學家強調國史,追溯到古朝鮮的建國神話。神話中,天神桓雄從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頂的神壇樹下,創立了一個神祇世界。而他與熊女所生的兒子檀君,則在人間創建了古朝鮮,成了朝鮮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後,韓國的歷史學家們為了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韓國的獨立性,後來演變為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
這不是說韓國人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也不是說韓國史學界對於這樣的國族主義建構沒有任何異議,相反地,從過去到現在,韓國學界裡,一直對於什麼才是屬於韓國自己的史觀而爭論不休。
韓國人並非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www.schoolpress.co.jp)
今年恰逢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光復」的七十周年,韓國人對於日本的愛恨情仇,七十年來卻似乎沒有稍減。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沒有得到「清算」所導致。然而,韓國對日本的愛恨情仇,其實早在高麗與朝鮮時期就已經開始,奠基於中國的「教化」政策,看似文明開化,其實卻隱藏著對他族的歧視與不信任。這不僅是那段日本殖民歷史有沒有得到適度清算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也牽扯到韓、中、日三國之間,漫長歷史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歷史關係。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討論史觀、為什麼要念歷史?因為史觀不但牽涉到我們觀看過去的角度,也關連到我們面對未來的態度。就像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目標所陳明的:通過深刻地擁抱我們的過去,我們得以理解時代的結構,能以一種更富有創意的方法,得到為我們現在所面臨問題與困境提出解決之道的能力。
當我變成你:李受俓、韓國當代藝術、與文化轉譯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當我變成你。我有可能變成你嗎?要怎麼作才能變成你?
在觀看來自於其他國家的藝術創作時,除了人類共通的經驗以外,還需要經過許多層次的「文化轉譯」,才能稍為接近創作者的原意。因為藝術創作根植於文化與傳統的土壤、成長於歷史與社會生活裡的衝突張力、茁壯於異文化間彼此的交流、轉移與融合。如果只從人類共通經驗的角度著手,很容易流於表面,或錯失了許多隱藏於創作裡的文化符碼。
因此,要瞭解一件藝術創作的當代意義,我們必須先回首過去、瞭解孕育出這件藝術創作的社會文化與傳統的背景,才能得到較為貼近創作的詮釋。
李受俓(Yeesookyung,1963-),是活躍於國際當代藝壇的韓國女藝術家,名列韓國當代藝術家中,作品不用經過審查就能公開展出的五十人之一。出生於首爾,首爾國立大學美術學院西洋畫學士與碩士,擅長使用傳統的陶瓷碎片等素材,進行現代化的重塑與敍事的表現,作品含納了雕塑、繪畫、錄像、裝置等,在關注全球化趨勢之下,進行文化主體性的思維和觀照。
李受俓與其著名的轉譯瓷瓶系列作品。(圖:http://www.daeguartmuseum.org/)
1992年,李受俓首次個展於首爾與東京展出,因其獨特的藝術語彙受到注目,而開啟了參與國際藝術大展的門徑,受邀參加過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展,創作的作品也被收藏在許多重要的當代美術館,包括韓國果川國立現代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當代美術館、英國布里斯托爾博物館等等。
從這位活躍的女性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除了創作品本身的藝術意涵以外,我們可以解讀出甚麼樣關於韓國傳統文化、社會的特性,並進而詮釋出其在當代所蘊含的意義呢?
以下,我將以李受俓2015/6/9~8/2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當我變成你」系列創作中,討論並分析出其創作中所蘊含的、屬於韓國的文化符碼。
《轉譯瓷瓶》系列與韓國社會的階級
《轉譯瓷瓶》系列,Translated Vase Series 陶瓷碎片、環氧樹脂、24金箔
Ceramic Shades,Epoxy,24K Gold Leaf
80x80x160cm,2014
《轉譯瓷瓶》系列是李受俓最重要的作品系列之一,由破碎瓷片重新組構而成,原始素材是韓國陶藝大師與著名陶瓷公司自我淘汰的瑕疵品,有些則是挖取埋藏地下多年的陶廠廢件。這些瓷瓶承襲自朝鮮王朝所流傳下來的名家工匠技術,承載了韓國文化線索和傳統美學質感,只因在製作過程中未達完美標準,而被淘汰或敲毀。李受俓收集了許多這樣的碎片,以24K純金熔接不同的陶瓷碎片,從中探討「完美」的實質定義和可能樣式,讓本來應該會被丟棄的碎片,重新得到新的價值,有了全新的呈現。這是李受俓對於工匠們「只能有一個完美作品流傳」這樣的想法的批判與反思。
在韓文中「金」和「縫隙」的發音相同,即使不完美的存在,還是能在適合的創作與重構之後,得到全新的生命與意義。這是李受俓自己對於這個創作系列的詮釋,也是一般觀眾得到感動的感受。不過,在這個系列背後,除了傳統在現代的再生以外,還有個隱藏的、關於韓國傳統社會階級的文化符碼。
這些碎片都來自於名家的作品,朝鮮王朝時設有官窯,召集了技術最精良的工匠,創作出一件又一件的精品。事實上,從朝鮮王朝到現代,得以把玩這些名家作品的,只有韓國社會裡的上流階級,一般庶民無緣接近。這些被權力者破碎後的名家瓷瓶碎片,經過創作者之手的再生、轉譯,得以公開展示給庶民大眾,也因此強烈地批判並挑戰了韓國社會裡的階級特性。
受壓抑的女性
在李受俓的作品裡,不論是畫作、抑或是《轉譯瓷瓶》系列作品,皆是以女性以及屬於女性的器物為主體。
在保守又傳統的韓國社會裡,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男女有別觀念,帶給女性極大的壓抑,不管這些女性是來自於過去或現代、上層或低下階級。
《淚滴》Tear Drop
作品《淚滴》的原創動機,是向朝鮮李氏王朝的悲劇人物仁穆王后致敬。她在宮廷權利鬥爭中目睹愛子被殺,本身也被幽禁在德壽宮幾近十年。這是女性原想追求幸福卻反而背負莫名之罪與罰,遭受身心痛苦和死亡威脅的著名歷史案例,也呈現出韓國以男性為權力主體,女性作為陪襯的社會結構。
《骨與淚》Bone Tear
《骨與淚》女子潔白的頭紗、謙遜的跪姿,婆娑的淚眼,溫和柔順的體態,呈現出傳統韓國儒家社會對女子純潔柔順角色的期待與制約,然而女子手握骷髏頭骨,向上仰望的雙眼無法抑制心中的慾望與掙扎。這些作品,表達出對韓國女性不平等與受壓抑地位的批判與反抗。
《全部睡著了》All Asleep
《全部睡著了》則呈現出女性生活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所承受到的極大壓力所導致的疲倦困乏;而與豬同時沉睡,也反映出女性的低下地位,因為豬在韓國文化裡具有負面的意義。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示時,兩件不同作品被重新組合,再度呈現出女性受到的壓抑與掙扎。
有許多人認為現代韓國女性已經有了較過去平等的地位,但OECD所製作發表的性別平等指數(Gender Gap Index),給了我們真實的答案。在這個包含全球142個國家性別平等狀況的綜合指數中,排名越前面的表示性別越平等。我在韓國教書時,有次問班上的韓國學生們關於韓國性別平等的問題:如果性別非常不平等、惡名昭彰的印度排名114的話,韓國大概會排名多少呢?學生的答案大約在排名80左右。當我公布2014年韓國的排名是117,甚至比印度還差的時候,全班嘩然,甚至有些學生大聲抗議這個調查不公平、充滿偏見。
當然,所有的指數必然都有一定的誤差,然而,這樣的指數綜合了教育機會、從政比率、經濟獨立性、以及健康等面向,在某個程度上,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韓國的性別平等之路,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一樣,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月亮的陰暗面》與國族認同的焦慮
《月亮的陰暗面》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
《月亮的陰暗面》雖然與《轉譯瓷瓶》系列相似,卻表達出極為不同的呈現與來源。《轉譯瓷瓶》系列的瓷器是白瓷,來自於韓國 (南韓)的傳統名家之手,呈現出細緻又明亮的光澤。《月亮的陰暗面》的素材卻來自於北韓,使用的是傳統陶瓷器中的黑釉陶,呈現出陰暗又素樸的特性。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藝術家關於國族認同的的焦慮,包含了一個民族分裂成的二個國家、以及外在的強敵日本所造成的陰暗殖民歷史記憶。
然而,代表韓國(南韓)的是精緻明亮、屬於上流社會所使用的高貴瓷器,來自北韓的,卻是黑暗平凡、屬於庶民階級生活用品的陶器,我們是否也可以看到在這樣的藝術創作中,所呈現出來關於國家之間階級的論述,以及其對歷史與國族認同的想像與詮釋呢?
李受俓的作品根源於韓國的社會與文化傳統,人類雖然有許多經歷是共通的,然而,即使在共通的人性與經歷基礎上,人的經驗與情感,卻仍受到歷史、社會、文化、與地域情境的限制。
如何在「在地化」脈絡之下找尋共同的經歷,如何在學習彼此之時又保留自我的特色,不僅是藝術家本人、也正是韓國與東亞其他國家(包括我們)當代最重要的困境與追尋。
揮汗三伏天裡,來碗熱騰騰蔘雞湯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是的,你沒看錯!在這揮汗如雨的三伏天裡,應該來碗放在石鍋裡熱湯滾滾、加滿了很多補藥材的蔘雞湯。
蔘雞湯是採用一整隻嫩雞,裡面塞了糯米,再加上人蔘、紅棗、蒜頭等食材一起下去燉煮的韓國料理。好吃是好吃,不過在這汗如雨下的三伏天裡,光是聽到這些多超補的食材,再想像一下熱湯滾滾的樣子,是不是馬上覺得全身上下大小毛細孔都熱到賁張、鼻血都快流下來了呢?
蔘雞湯是採用一整隻嫩雞,裡面塞了糯米,再加上人蔘、紅棗、蒜頭等食材一起下去燉煮的韓國料理。(圖: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酷暑難當,動不動就流了一身汗。韓國地處高緯,比起嚴冬,韓國人似乎更不能適應夏天的酷熱。在韓國夏天的氣象報告裡除了溫度、天氣預報以外,還多了一項叫做「不快指數」,也就是綜合溫度與濕度換算出來的指數,指數高的時候,很容易讓人發火吵架,韓國友人甚至因此而拒絕我的拜訪,理由是:「太熱了!令人不快」。
韓國今天的「不快指數」,紅色代表快爆炸了,其實也「才」廿多度而已,對台灣人算是還可以的天氣。(圖:https://m.search.naver.com/)
在這樣的熱天裡,台灣人想的應該是去吃冰、或是喝清涼的手搖飲料消暑。我們認為夏天身體容易「上火」,因此夏季應該多吃點「退火」、「解熱」的食品,例如像是綠豆湯、青草茶之類的。可是對於韓國人來說,夏天最重要的食補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蔘雞湯、烤縵魚、以及泥鰍湯,對我們來說都是很「熱」、吃了可能會鼻血奔流的食品,也就是一個「以熱制熱」的概念。
在進入三伏天之後,很多韓國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就直接改成了:「吃蔘雞湯了沒?」在韓國人的心目中,熱氣滾滾的蔘雞湯絕對是揮汗三伏天裡進行食補的第一選擇。我還住在韓國的時候,一到伏天,鄰居的老奶奶就會要媳婦親自做好蔘雞湯,然後叫兒子送過來給我們。
所以,在韓國熱辣辣的伏天裡,揮汗吃著鄰居老奶奶充滿溫情的蔘雞湯,是一段忘不了的溫馨回憶。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韓醫學跟漢醫學的異同。台北市長柯文哲前陣子參訪光州世大運會場時,看到現場設有韓醫的診療處而啞然大笑,認為那其實是我們所謂的「中醫」。不能否認,韓醫的確跟漢醫有相同淵源,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不過經過了千百年、在不同的區域與社會文化裡發展之後,不免因地制宜地有了相當的差異。前面提到的「以熱制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韓醫學裡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東醫寶鑑》。《東醫寶鑑》為17世紀初醫聖許浚(1539~1615年)奉朝鮮君王之命,將當時不同支派的東亞醫學體系加以整理後,所完成的醫學書籍,可以說是韓醫學的百科全書。總共有25卷、25冊,以木刻活字發行出版。《東醫寶鑑》1613年刊行之後,雖然經過了400多年,但依然保持著當時的模樣。
在現代醫學裡,利用現代醫學知識將《東醫寶鑑》進行再解讀,也成為了發展韓醫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基礎。國立中央圖書館(25卷25冊/寶物第1085號)與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5卷25冊/寶物第1085-2號)所收藏的《東醫寶鑑》初版完帙本,在2009年7月已經被登錄至UNESCO世界紀錄遺產之中。
在《東醫寶鑑》裡,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藥食同源」,影響韓國飲食文化至今。「藥食同源」的概念認為身體與心靈為一,飲食即是寶藥,各種「補養食」琳瑯滿目,吃飯不僅是充飢與補充營養而已,食物更被認為是為了治療身體各種病痛的藥而吃。
那麼,為什麼夏天要吃蔘雞湯呢?
韓國飲食文化中對我來說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夏天要吃蔘雞湯、冬天要吃冷麵。這看似很違反常識的飲食習慣,其實與韓國人的身體觀有關係。
韓國人認為,夏天身體外表雖然很熱,但因為揮汗如雨,反而將體內的熱力帶走了,也因此,夏天時人體是「外熱內冷」。在這個時候,如果要補充人的精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熱」食,所以,像蔘雞湯這種不僅溫度燒燙燙、所有的食材屬性也都是「熱」的食品,最適合用來在夏天進補。如果嫌這樣還不夠補,那還可以來個豪華升級版,加入鮑魚跟蔘雞湯一起熬煮。當然,蔘雞湯還有不同的作法跟種類,像是烏骨蔘雞湯、漢方蔘雞湯等等。相反地,冬天時人體是「外冷內熱」,體內的熱氣散不出去,因此,可以食用冷吱吱(有時甚至會加上碎冰)的冷麵,來降降體內的溫度。
韓國人認為,夏天時人體是「外熱內冷」相反地,冬天時人體是「外冷內熱」。(圖:http://hwanpro.tistory.com/m/post/204,文字:作者)
不過,蔘雞湯雖然已經變成大韓民國國民夏天進補排名第一的選擇,這卻只是很晚近才形成的飲食「傳統」。在伏天裡吃蔘雞湯,大約是1960年代左右才開始的。雖然「以熱制熱」的飲食傳統一直存在。在過去朝鮮時代,一般庶民吃的是狗肉湯 (也稱為補身湯),兩班 (士大夫貴族階級)吃的則是放了牛肉的牛肉湯。朝鮮時代雖然也有類似的食品,不過,當代的蔘雞湯料理,是日本統治時期才開始在當時的一些有錢人家裡流行起來的。
到了1950年代,市面上開始販賣稱為蔘雞湯的食品。一開始湯裡放的是人蔘粉,到了1960年代有了冰箱這種冷藏設備以後,人蔘得以長期保存,才開始放入人蔘一起料理,形成我們今天所吃的這種蔘雞湯。
韓式牛肉湯,放了牛肉以及豆芽、菇類等蔬菜一起下去燉的湯。
(圖:https://www.flickr.com/photos/jfrater/6161792135)
對於韓國人來說,要怎麼判斷一家蔘雞湯店好不好呢?有趣的是,判斷蔘雞湯店一項重要的指標,竟然是醃蘿蔔泡菜 (Kkakdugi)。喝湯類的東西一定要配這種醃蘿蔔泡菜,是一種不成文的習慣,而蘿蔔泡菜作的好不好,就變成一家餐廳夠不夠資格的指標了。賣這種湯類食品的店,好吃的蘿蔔泡菜是必要條件。這是不是超乎你的意料之外呢。
判斷蔘雞湯店一項重要的指標,是醃蘿蔔泡菜。喝湯類的東西一定要配這種醃蘿蔔泡菜,是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圖:https://www.flickr.com/photos/imcomkorea/3508463251/)
日本人祖先(上)DNA揭開「繩文與彌生」謎團
2024/08/30PRINTEMAIL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名譽教授藤尾慎一郎充滿期待地表示:「將稻子種植技術帶入日本的人群的真實面貌尚不明確。希望能夠找到(作為直接證據的)彌生時代早期的外來古人類骨骼」。
由於本州等地區的現代日本人帶有的繩文人元素比例並不高,因此一種新的假説浮出水面,那就是在彌生~古墳時代,沒有攜帶繩文人DNA的人群也從大陸來到日本,並形成了現代日本人。
要解開日本外來人的謎團,東亞的調查至關重要。據稱,中國東北部西遼河流域的古人類骨骼DNA,與朝鮮半島的古代人和外來彌生人具有共同點。西遼河流域的先民一直從事以黍為主的雜糧種植農業。種植雜糧的先民可能前往朝鮮半島,成了日本外來人的起源之一。
稻子種植起源於中國南部的長江流域。種植稻子的先民可能北上進入朝鮮半島,與種植雜糧的先民及半島上的繩文人群融合,形成了包含外來人在內的群體。日本人不勝酒力的基因被認為也源於中國南部,但至關重要的長江流域古代人DNA的分析工作一直沒有進展。
開始栽培水稻的長江文明在約4200年前突然消亡。同一時期,埃及、印度河(Indus)、美索布達米亞(Mesopotamia,兩河流域)等世界文明集體衰退,原因之一可能是整個北半球的氣候發生變化。
日本弘前大學助教梶田展人等人通過分析長江入海口附近的海底沉積物,推測了古代海面附近的海水溫度。並找到了約4400~3800年前海水溫度多次下降3~4攝氏度的證據。如此劇烈的降溫應該對長江文明的水稻栽培産生了致命性的影響。也許這促使人群移居到日本,形成了外來人。
如今,考古學已與遺傳學及氣候學等最尖端自然科學相融合,成為了一門綜合科學。這門科學迎來了發展期,古代人的面貌或將更加清晰地揭示出來。
日本人祖先(上)DNA揭開「繩文與彌生」謎團 日經中文網 https://bit.ly/3AKnggv
-----------------
日本人的祖先是誰?DNA分析獲新成果
2024/04/19PRINTEMAIL日本人的祖先是誰?DNA分析獲新成果 日經中文網 https://bit.ly/4cObRJM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負責人寺尾知可史等人分析了3000多名日本人的基因組(全部遺傳信息)數據,並發表研究成果稱,日本人的祖先大致與3個血統有關。這一成果有望對修正日本人的祖先來自繩文人和彌生人兩大血統的定論做出貢獻。
除了繩紋人和彌生人以外,日本人的祖先可能還來自其他血統(青森縣的三內丸山遺址還原了繩紋時代的生活)
研究團隊使用東京大學和理化學研究所運營的日本人遺傳信息資料庫「日本生物樣本庫(BioBank Japan)」,詳細分析了從北海道及沖繩等日本7個地區收集而來的共計3256人的所有DNA序列。
結果發現,假設日本人群體由3個祖先血統混合而成,那麼就能充分解釋各地區的基因序列差異。3個祖先血統的DNA分別被現代的沖繩人、東北人、關西人相對較多地繼承。
圍繞日本人的起源,「雙重結構模型」一直成為定論,這種模型認為日本人由彌生時代從大陸遷移到日本列島的人群和繩紋人混血形成。但最近經過對遺址中發現的人骨的古代DNA進行分析等,出現了「三重結構模型」等觀點,認為古墳時代以後由外國遷移而來的人群也産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此次的研究成果「3個祖先血統」並不完全與繩文人及彌生人等一致,但理化學研究所的寺尾知可史指出:「用雙重結構模型很難解釋」。
此次的研究還獲得了與已經滅絕的人種——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相關的發現。現代人的祖先被認為與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進行了雜交。已經新發現40多條被認為通過雜交遺傳給日本人的基因序列。在繼承自丹尼索瓦人的序列中,有些序列與身高和2型糖尿病有關。
此次的研究成果已經在4月17日的美國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刊登。
日本人的祖先是誰?DNA分析獲新成果 日經中文網 https://bit.ly/4cObR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