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_1155492020-06-28_1155392020-06-28_1156202020-06-28_1156012020-06-28_115555

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朝鮮開國傳說中的檀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圖/翻攝自《韓國經濟新聞》)
關於「朝鮮」的起源,有「檀君神話」與「箕子東遷」兩種。檀君是朝鮮民間傳說中的開國國君和山神,據高麗時代編纂的《三國遺事》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高麗國師僧人一然曾在 13 世紀寫道,檀君誕生於「太白,今妙香山」經過時代更迭,18 世紀末,人們開始認為檀君降生的地方為今日的長白山。
「箕子東遷」據傳是周武王伐紂後,原商臣箕子從牢獄被釋放,箕子不願服飾周室,變東走至朝鮮,後經周武王分封。立國 13 年後,箕子回到中國,「箕子朝鮮」共經歷 41 代國王至西元前 195 年左右才被取代。
一開始,檀君作為民間傳說不被重視,知識份子們更偏好源自於古代中國周氏王朝的箕子。到中國明代朝鮮王朝都自詡為「小中華」,至清代初期,在滿清透過武力建立藩屬關係前,朝鮮王朝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直到日本吞併朝鮮、獨立運動興起,檀君的地位才逐漸提升。至南北韓分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因政治考量,將檀君推至更高的位置,強調金氏政權的「長白山血統」神化領導人。檀君在歷時長河中地位的起伏,可以說是反應了朝鮮半島人民的身份認同。
《三國遺事》記載,古時天神桓因(即佛教帝釋天)有一位庶子,名叫桓雄。桓雄可望下凡,多次請求後,桓因給了庶子三個「天府印」下凡「弘益人間」,並降生於「太白山」山頂一棵檀樹下。
在人間,有一熊一虎向桓雄請求將其變為人類,桓雄變賜予與牠們艾草、蒜頭,要求牠們吃下後在 100 天內避見陽光,就能夠變成人。後來老虎失敗了,而熊則變成一名女子,後桓雄假化成人,與熊女誕下一子,號「檀君王儉」。傳說中,中國堯即位 50 年時,檀君在平壤建都,國號「朝鮮」後遷都至白岳山阿斯達,在位 1500 年。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至周武王(約西元前 1046 年至前 1043 年)時期,周室冊封箕子於朝鮮,檀君因此歸隱於阿斯達山,死時 1908 歲成為山神。
根據史料,高麗時期,在知識階層「檀君」只是傳說,但卻有關民族起源,因此將其作為「遺事」寫進《三國遺事》中,當作高麗歷史學家金富軾著作的《三國史記》的補充,《三國史記》的年表開頭是「海東有國家久矣,自箕子受封於周室」可見高麗時期知識階層對起源的看法。
至朝鮮王朝,因與明朝保持宗藩關係,以朱子理學作為治國原則,源自中國的「箕子」更被重視。名儒權近( 1352 年-1409 年)奉命出使覲見明太祖,被問及朝鮮開國歷史時以詩《始古開闢東夷主》回應:
聞說洪荒日,檀君降樹邊。位臨東國土,時在帝堯天。
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後來箕子代,同是號朝鮮。
詩文顯示,朝鮮王朝知識份子也認同「檀君朝鮮」在中國堯舜時期開國,但應該是流傳不知多久的傳說。約千年後,周代大臣箕子建立的朝鮮則被認為是與史實相關。而桓雄下凡的地方「太白山」,在《三國遺事》中被記作是「妙香山」,至 18 世紀末,朝鮮王朝後期考據學家安鼎福則認為,太白山是今日中國東北的「長白山」;但強調,「箕子朝鮮」是韓國第一個王朝,檀君僅是補充。
近代檀君地位逐漸提升可追溯至 1910 年日本併吞大韓帝國,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大批曾參與韓國獨立運動的學者,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在源自中國的「箕子」和神話人物「檀君」之間,後者除了帶有神聖感,也更符合民族始祖的意象,成為抗日獨立運動中的精神代表。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韓戰( 1950 至 1953 年)後,南北韓分裂,檀君的信仰仍逐漸壯大,大韓民國(南韓)至 1960 年代才把檀君紀年改成西元;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的首都平攘,被認為是箕子建立的國都,1959 年,領導人金日成為了壓制勞動黨內的反對聲浪、剷除背後的中、蘇聯勢力,因此不斷加強對民族始祖「檀君」的崇拜。
1994 年 10 月 11 日,北韓宣稱找到了檀君的墳墓,並隆重舉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儀式。據介紹,檀君陵的占地面積達 45 公頃,建造石材逾 7.2 萬塊。每年 10 月 3 日,在這裡隆重舉行開天節活動,北韓人士、旅外朝裔也會前來參加這個儀式。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圖/翻攝自韓國 rfa.org)©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C1448509736559F1448510704836F1448509791012  

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精華簡文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認識異文化/泡菜在韓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作者:樂羽嘉 2015-11-26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泡菜是韓國人的靈魂食物,醃製泡菜是他們聯繫家庭感情與傳統的重要生活文化。隨著人口和生活方式改變,醃泡菜的習俗也不斷改變。

長久以來,醃製泡菜一直是韓國家庭替漫長寒冬做準備的重要儀式。家族裡的女性會用世世代代以來母親傳給女兒、婆婆傳給媳婦的配方,一同製做泡菜。做泡菜是僅次於「秋夕」和「農曆新年」的重大家庭活動,可以深化家人關係及傳統。

 

醃泡菜通常不只是一家人的事,鄰里也會動員起來,在這個漫長、費力的過常中彼此幫忙,做完後分享泡菜。

身為韓國家庭的桌邊小菜,泡菜不只是一種食物。泡菜與韓國人的生活型態有著密切關係,隨著時間推進,成為韓國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醃泡菜的文化與社會重要性,也讓它於2013年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醃泡菜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書上,是在13世紀高麗王朝(西元918到1392年)文人李奎報的書裡。李奎報寫著:「醃在醬油裡的大白菜,在夏天可以保持良好風味3個月,鹽味高麗菜可在冬天保存9個月」。

最初的泡菜,長相跟我們今天吃的泡菜差很多。當時這些醃製蔬菜較少辣味,而我們今天常常看浸滿鮮紅辣椒醬的鹽味高麗菜。

最早的一種泡菜出自1本1672年成書的烹飪指南,當時這種泡菜不加辣椒,而是混合野雞肉和胡椒等成份。而今天典型的醃泡菜成份包括大蒜、薑、辣椒、大白菜和高麗菜。

野雞肉泡菜今天聽來很怪,但當時的泡菜裡面有鹽味小黃瓜和野雞肉,再加上胡椒調味。有人最近在首爾的活動上重現了這款古代泡菜,結果大受好評。

各個省份的不同氣候和成份,會發展出不同的泡菜配方。韓國全國有好幾十種受歡迎的泡菜,例如baechu、dongchimi、chonggak等等。

不過歷時好幾百年的醃泡菜活動正在改變,因為韓國家庭的規模縮小了,人們的喜好也變了。

57歲房地產經紀人Yoon Young-mo與姑嫂等人一起做了30幾年泡菜,但她今年就打算不醃製泡菜,直接去買少量的訂製泡菜。她說:「這是我第一年沒去醃泡菜。」

以前每逢週末,親戚就會來家裡幫忙,一起分享餐點。但她現在開始覺得把週末拿來醃泡菜是個負擔,因為多數人平常工作就很累了。「買泡菜很方便,成本幾乎跟你自己做差不多。」

這改變了傳統的醃泡菜活動。愈來愈多人選擇購買外面的泡菜,但分享泡菜的精神依然不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769#sthash.oocBKSYK.dpuf

-----------------------------------

w800w800 (1)  

建國神話:壇君開國
talk.ltn.com.tw查看原始檔
陳慶德
「檀君朝鮮」是一個有關於韓民族起源的一個神話傳說,也是後代朝鮮半島對傳說中檀君所建立的。國家的一種稱呼

這一傳說首次出現於南宋(1127年—1279年)滅亡後不久,高麗僧侶一然所著《三國遺事》(約成書於1280年代)中的《魏書》引用部分。但是,就我們可以閱覽到的其他文獻中,在現存陳壽所著《三國志》中記錄曹魏的《魏志》,以及記錄元魏的《北魏書》兩書中都沒有提及到其相關連的內容。換句話說,除了將檀君神話當做民族主義史觀基礎的韓國,和北朝鮮以外,沒有學者承認,產生年代先於《三國遺事》文字記載,有關檀君的古書或古代紀錄存在。再則,最近晚近出現的《桓檀古記》、《揆園史話》等書,與《三國遺事》中對於壇君的敘述也有有差異。


“Portrait of Dangun” by Chae Yong-sin – http://gongu.copyright.or.kr/.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但是在這裡,我們先擺脫這些擾人的神話版本考究問題,首先就來依據《三國遺事》中引用《魏書》敘述來陳述此韓民族起源神話大綱。

即很久以前,因為天神──桓因(佛教中帝釋天的別名)的庶子桓雄(환웅)對地上人世間產生了興趣,向其父要求下人界,而桓因則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천부인),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誌。桓雄與部下三千人一起在太白山的「神檀樹」(신단수)下降臨人間,在那裡創立名為「神市」的國家來治理人間,同時也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主管農事、疾病、刑罰、善惡等三百六十事,來管理人間事務。

這時候,有一頭老虎和一頭熊原本同住在一個洞穴內,一日前來神壇樹下,祈求桓雄把牠們變成為人,而桓雄給了他們一根神奇的艾草和二十個蒜,並告訴牠們吃完這些東西之後,躲藏入洞穴一百日,若一百天之內若不見陽光,即可功德圓滿,化身為人類。


有一頭老虎和一頭熊原本同住在一個洞穴內,一日前來神壇樹下,祈求桓雄把牠們變成為人。(圖:網路)
在這一百日的等待,因老虎忍受不住,最終放棄而跑出洞外,化身人類一事,終究無疾而終。而熊在忍受一百天的修練,終於變成了女人樣子的「熊女」。但是,因熊女身邊沒有配偶,可以一起生下孩子,所以熊女再次前來到神壇樹下,請求桓雄,而桓雄受其熊女感動,暫時變化成人的姿態,並同熊女生下一個孩子,他就是後來的檀君王儉。

王儉是唐高堯帝的稱呼(中國三皇五帝中堯帝的稱呼,當時高麗的第三代王定宗的名字為堯,所以避諱,採用意思相近的「高」字),檀君在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平壤為首都,以朝鮮為號,並以「弘益人間」(홍익인간)為建國理念,管理人間1500年。由此,朝鮮半島建立了第一個國家,人們稱為「古朝鮮」,也稱為「檀君朝鮮」。後來,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檀君隱居阿斯達山中成為山神,在1908歲時去世。

直到今天,韓民族仍然一直把檀君看成是韓民族的始祖,在國內建立起,供奉桓因、桓雄以及檀君靈魂的祠堂,除此之外,也有把檀君作為宗教首領而創辦出來的本土宗教,而現在韓國則是將每年的10月3日訂為國家起源日。

 

----------------------------------------------------

2015-08-20_075552  

誰建立了韓國? :檀君史觀與當代韓國的集體認同

 

韓國人對於日本的愛恨情仇,七十年來似乎沒有稍減。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沒有得到「清算」所致。然而,韓國對日本的愛恨情仇,早在高麗與朝鮮時期就開始,奠基於中國的「教化」政策,看似文明開化,其實卻隱藏著對他族的歧視與不信任。這不僅是日本殖民歷史有沒有得到適度清算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也牽扯到韓、中、日三國之間,漫長歷史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歷史關係。

 

 

作者:何撒娜2015-08-18 11:07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歷史不僅是存在於過去的故事,如何看待過去,決定了我們將會如何面對未來。

史觀的建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建立一個國家史觀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多方的省思、對話、與角力爭鬥。史觀,代表著我們選擇用甚麼樣的角度去看待過去的自己、以及如何建構起自己所期盼的未來。

8月15日為韓國的光復節(광복절),是紀念1945年韓半島脫離日本統治正式獨立的日子。今年因為適逢光復70週年,總統朴槿惠特別宣布把15日前一天的14日改為臨時休假日,讓全韓民眾有三天的連續節日。另外,全國上下也準備了許多大型慶祝活動,家家戶戶懸掛國旗,有時在光復節也會由總統宣佈特赦等

圖片說明:釜山地鐵1號線的光復節列車(來源: 釜山交通公社)

每年全國上下這麼隆重慶祝的光復節,其實不是韓國唯一的國慶日。

韓國的法定國慶日總共有五個,分別是慶祝1919年3月1日獨立運動的「三一節」、慶祝1948年7月17日制定大韓民國憲法的「制憲節」、慶祝1945年8月15日脫離日本統治的「光復節」、每年10月3日慶祝的「開天節」、以及10月9日慶祝據傳是世宗大王於1446年陰曆九月頒布重要文書《訓民正音》的「韓文節」。另一個重要的全國性節日「顯忠日」,則因為是紀念為國犧牲者,而不列入國「慶」日的行列。

2015年駐台北韓國代表部舉辦的韓語演講比賽海報,背景就是相傳制定韓文字母的世宗大王以及所頒布的《訓民正音》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開天節」、檀君、與國家的建立

在這些重要的國家節日裡,「開天節」大概是最具有神祕來源色彩的一個。

韓國每年在10月3日這天慶祝開天節,亦稱「民族奠基日」,是紀念傳說中檀君於西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的節日。檀君是傳說中的始祖與山神,為古朝鮮的開國國君,稱為「檀君朝鮮」。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相傳壇君在10月3日開天節這天開天闢地,建立了古朝鮮,因此在這天有許多祭祀檀君的儀式活動,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門派遣官員,舉行盛大的開天節活動。以傳說中檀君建國的西年前2333年為基準,設立了檀君紀元,簡稱檀紀,計算方法是在西元年份加上2333。大韓民國獨立後,沿用檀紀作為年號,直到1962年第三共和制修改憲法的時候,檀紀才被西曆取代

相傳檀君是帝釋天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棲梧結合而生。(syba.tistory.com/199)

韓國歷代歷史上,並非一直都以檀君作為開國共祖;以檀君作為共祖的韓國當代史觀,是在1997年才第一次正式被列入韓國史的教科書內容。那麼,為甚麼韓國人會選擇這樣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史觀?對於當代的韓國人來說,檀君又代表著甚麼樣的意義呢?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於2014年開天節舉辦的國慶晚宴,左邊為現任駐台韓國代表趙百相大使。 (來源: 駐台北韓國代表部)

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

史書中關於檀君的記載,首先出自高麗時期僧人一然所著的《三國遺事》一書,時間約在1284-1289年間。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在中國的皇帝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朝鮮為號,也就是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又稱為檀君朝鮮 (有別於後來的朝鮮王朝)。據說檀君共統治了1500年,後因為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稱為箕子朝鮮),檀君因而隱居山中成為山神,在1908歲時去世。

韓國傳統歷史上,檀君被視為是韓國第一個王朝的創始者、而所有的韓國人都是其後代的這種想法,主要來自於新儒學(性理學)學者李瀷(1629-1690)所提出的「三韓正統論」。李瀷認為,雖然韓國規模不大,又處在大國中國的邊陲,然而卻跟中國有著一樣悠久且文明的歷史;因為根據《三國遺事》的記載,檀君與中國的皇帝堯在同樣的時期即位,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檀君朝鮮)商朝遺民箕子繼承了檀君的位子,受周武王之封,建立了箕子朝鮮,「文明教化」(也就是儒家化)其子民。之後,被衛滿逼迫的準王往南遷徙建立了馬韓。李瀷之後的學者安鼎福(1712-1791)進一步發揚了三韓正統論,認為後來的三國(高麗、統一新羅、百濟),就是馬韓直接的繼承者。

至此,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歷史正統性就被建立起來了。

檀君朝鮮強調的是從古朝鮮以降的韓國,是由一位本土產生的共祖所建立,而且年代跟中國一樣悠久;箕子朝鮮的說法則著重了與中國的淵源,以及儒家「教化」的文化傳統。從《三國遺事》中開始出現檀君的記載以來,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傳說之間,就成為兩種不同史觀的鬥爭。簡單來說,當強調本土主體認同的政權興起時,檀君朝鮮的說法就占優勢當親中國的勢力興起時,箕子朝鮮的說法就顯得強勢。

1986年10月9日的《朝鮮日報》,標題寫著:「檀君不是神話、而是我們的國祖」、「歷代王朝對於檀君的祭祀、在日帝時期中斷」、「與堯同時開國…比箕子更早立國」、「應該相信三國史記之前的古記等記錄」。

「檀君」意義的轉變:從政治領袖成為血統上的共祖

然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兩種史觀背後,還夾帶著不同的族群認同觀念。

最初檀君對於韓國人來說,只是一個政治歷史上的共祖,建立了韓國歷史中的第一個王朝古朝鮮,然後箕子接續其後。那時的人們並不像現在這樣地重視血統的問題,也還沒有人強調所有人民都是檀君血緣上的子孫。高麗與朝鮮時代採取了類似中國唐朝的政策,不管祖先是誰、來自何方,只要自願前來定居並願意接受「教化」並同化的人,就可以接受成為我群的一份子。對當時的人來說,血統並非最重要的人我區分標準,「教化」的程度才是;也因此,即便都是來自外國的移民,朝鮮時代對待中國移民比對待日本移民來的更為尊重及平等,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們跟中國都是屬於較為「文明開化」的國家,日本則因為「教化」程度低而受到輕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首先受到歐洲民族國家思潮、特別是來自德國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試圖建立起一種同文、同種的單一民族觀。當時的韓國必須解決與兩個外力之間的關係,分別是來自於日本的「內鮮一體」、以及來自於中國的「文明教化」觀念,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有許多韓國人被日本快速轉變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過程所吸引,不但特別努力學習日本的許多現代化制度與政策,也不知不覺地學習了這種強調同文同種的排他性單一族群觀念。就在此時,檀君的意義從一個歷史中的政治領袖,搖身轉變成為一個民族血緣上的共祖。箕子的角色變得很尷尬,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外國人、還是來自韓國人極力想擺脫其影響力的中國。也因此,箕子在近代韓國史觀裡逐漸淡出。

在當代的韓國史內容中,與中國有所關連的箕子朝鮮已經淡出了。
(contents.koreanhistory.or.kr)

韓國史與集體(國家)意識的再確定

以檀君為共祖的韓國史觀,在當代社會裡,藉由教育與文官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從小學開始,學生們在學校裡必須學習韓國史。而想要進入文官體系的話,更必須通過「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分為高級(1,2級)、中級(3,4級)、以及低級(5,6級)。想要報考國家五級公務員以及外交官考試的人,必須先通過二級韓國史檢定考試;想要考教師資格的人,則必須通過韓國史檢定考試的三級以上才有資格報名;公費留學生、派遣海外的公務人員、以及外派的翻譯官等,則在外派前必須通過三級以上的韓國史檢定測驗。透過教育與文官體制,檀君史觀繼續保留並強化了韓國人的單一民族意識與集體認同。

以人物史為主的小學歷史補充教材,封面人物包含了檀君、世宗大王、以及獨立運動家金九等。 (image.gsshop.com/image/13/07/13072828_L1.jpg )

韓國史編輯委員會提供了相當完整的韓國史線上資料庫。(db.history.go.kr/ )

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官方網頁,上面寫著:「擁抱民族、面向世界」。
(www.historyexam.go.kr/main/mainPage.do )

日韓的愛恨情仇、史觀、以及集體認同

韓國歷史學家強調國史,追溯到古朝鮮的建國神話。神話中,天神桓雄從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頂的神壇樹下,創立了一個神祇世界。而他與熊女所生的兒子檀君,則在人間創建了古朝鮮,成了朝鮮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後,韓國的歷史學家們為了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韓國的獨立性,後來演變為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

這不是說韓國人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也不是說韓國史學界對於這樣的國族主義建構沒有任何異議,相反地,從過去到現在,韓國學界裡,一直對於什麼才是屬於韓國自己的史觀而爭論不休。

韓國人並非真的把檀君的神話當作事實一樣地接受,在韓國史的教材裡,清楚地寫著檀君是個存在於古朝鮮神話裡的共祖。(www.schoolpress.co.jp)

今年恰逢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光復」的七十周年,韓國人對於日本的愛恨情仇,七十年來卻似乎沒有稍減。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過去沒有得到「清算」所導致。然而,韓國對日本的愛恨情仇,其實早在高麗與朝鮮時期就已經開始,奠基於中國的「教化」政策,看似文明開化,其實卻隱藏著對他族的歧視與不信任。這不僅是那段日本殖民歷史有沒有得到適度清算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也牽扯到韓、中、日三國之間,漫長歷史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歷史關係。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討論史觀、為什麼要念歷史?因為史觀不但牽涉到我們觀看過去的角度,也關連到我們面對未來的態度。就像韓國史能力檢定考試的目標所陳明的:通過深刻地擁抱我們的過去,我們得以理解時代的結構,能以一種更富有創意的方法,得到為我們現在所面臨問題與困境提出解決之道的能力。

當我變成你:李受俓、韓國當代藝術、與文化轉譯

藝術創作根植於文化與傳統的土壤、成長於歷史與社會生活裡的衝突張力、茁壯於異文化間彼此的交流、轉移與融合。如果只從人類共通經驗的角度著手,很容易流於表面,或錯失了許多隱藏於創作裡的文化符碼。李受俓的作品根源於韓國的社會與文化傳統,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意涵外,我們也可解讀出關於韓國傳統文化、社會的特性,並詮釋出其在當代所蘊含的意義。
作者:何撒娜2015-08-04 10:46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當我變成你。我有可能變成你嗎?要怎麼作才能變成你?

在觀看來自於其他國家的藝術創作時,除了人類共通的經驗以外,還需要經過許多層次的「文化轉譯」,才能稍為接近創作者的原意。因為藝術創作根植於文化與傳統的土壤、成長於歷史與社會生活裡的衝突張力、茁壯於異文化間彼此的交流、轉移與融合。如果只從人類共通經驗的角度著手,很容易流於表面,或錯失了許多隱藏於創作裡的文化符碼。

因此,要瞭解一件藝術創作的當代意義,我們必須先回首過去、瞭解孕育出這件藝術創作的社會文化與傳統的背景,才能得到較為貼近創作的詮釋。

李受俓(Yeesookyung,1963-),是活躍於國際當代藝壇的韓國女藝術家,名列韓國當代藝術家中,作品不用經過審查就能公開展出的五十人之一。出生於首爾,首爾國立大學美術學院西洋畫學士與碩士,擅長使用傳統的陶瓷碎片等素材,進行現代化的重塑與敍事的表現,作品含納了雕塑、繪畫、錄像、裝置等,在關注全球化趨勢之下,進行文化主體性的思維和觀照。

李受俓與其著名的轉譯瓷瓶系列作品。(圖:http://www.daeguartmuseum.org/)

1992年,李受俓首次個展於首爾與東京展出,因其獨特的藝術語彙受到注目,而開啟了參與國際藝術大展的門徑,受邀參加過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展,創作的作品也被收藏在許多重要的當代美術館,包括韓國果川國立現代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當代美術館、英國布里斯托爾博物館等等。

從這位活躍的女性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除了創作品本身的藝術意涵以外,我們可以解讀出甚麼樣關於韓國傳統文化、社會的特性,並進而詮釋出其在當代所蘊含的意義呢?

以下,我將以李受俓2015/6/9~8/2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當我變成你」系列創作中,討論並分析出其創作中所蘊含的、屬於韓國的文化符碼。

《轉譯瓷瓶》系列與韓國社會的階級

《轉譯瓷瓶》系列,Translated Vase Series 陶瓷碎片、環氧樹脂、24金箔
Ceramic Shades,Epoxy,24K Gold Leaf
80x80x160cm,2014

《轉譯瓷瓶》系列是李受俓最重要的作品系列之一,由破碎瓷片重新組構而成,原始素材是韓國陶藝大師與著名陶瓷公司自我淘汰的瑕疵品,有些則是挖取埋藏地下多年的陶廠廢件。這些瓷瓶承襲自朝鮮王朝所流傳下來的名家工匠技術,承載了韓國文化線索和傳統美學質感,只因在製作過程中未達完美標準,而被淘汰或敲毀。李受俓收集了許多這樣的碎片,以24K純金熔接不同的陶瓷碎片,從中探討「完美」的實質定義和可能樣式,讓本來應該會被丟棄的碎片,重新得到新的價值,有了全新的呈現。這是李受俓對於工匠們「只能有一個完美作品流傳」這樣的想法的批判與反思。

在韓文中「金」和「縫隙」的發音相同,即使不完美的存在,還是能在適合的創作與重構之後,得到全新的生命與意義。這是李受俓自己對於這個創作系列的詮釋,也是一般觀眾得到感動的感受。不過,在這個系列背後,除了傳統在現代的再生以外,還有個隱藏的、關於韓國傳統社會階級的文化符碼。

這些碎片都來自於名家的作品,朝鮮王朝時設有官窯,召集了技術最精良的工匠,創作出一件又一件的精品。事實上,從朝鮮王朝到現代,得以把玩這些名家作品的,只有韓國社會裡的上流階級,一般庶民無緣接近。這些被權力者破碎後的名家瓷瓶碎片,經過創作者之手的再生、轉譯,得以公開展示給庶民大眾,也因此強烈地批判並挑戰了韓國社會裡的階級特性。

受壓抑的女性

在李受俓的作品裡,不論是畫作、抑或是《轉譯瓷瓶》系列作品,皆是以女性以及屬於女性的器物為主體。

在保守又傳統的韓國社會裡,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男女有別觀念,帶給女性極大的壓抑,不管這些女性是來自於過去或現代、上層或低下階級。

《淚滴》Tear Drop

作品《淚滴》的原創動機,是向朝鮮李氏王朝的悲劇人物仁穆王后致敬。她在宮廷權利鬥爭中目睹愛子被殺,本身也被幽禁在德壽宮幾近十年。這是女性原想追求幸福卻反而背負莫名之罪與罰,遭受身心痛苦和死亡威脅的著名歷史案例,也呈現出韓國以男性為權力主體,女性作為陪襯的社會結構。

《骨與淚》Bone Tear

《骨與淚》女子潔白的頭紗、謙遜的跪姿,婆娑的淚眼,溫和柔順的體態,呈現出傳統韓國儒家社會對女子純潔柔順角色的期待與制約,然而女子手握骷髏頭骨,向上仰望的雙眼無法抑制心中的慾望與掙扎。這些作品,表達出對韓國女性不平等與受壓抑地位的批判與反抗。

《全部睡著了》All Asleep

《全部睡著了》則呈現出女性生活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所承受到的極大壓力所導致的疲倦困乏;而與豬同時沉睡,也反映出女性的低下地位,因為豬在韓國文化裡具有負面的意義。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示時,兩件不同作品被重新組合,再度呈現出女性受到的壓抑與掙扎。

有許多人認為現代韓國女性已經有了較過去平等的地位,但OECD所製作發表的性別平等指數(Gender Gap Index),給了我們真實的答案。在這個包含全球142個國家性別平等狀況的綜合指數中,排名越前面的表示性別越平等。我在韓國教書時,有次問班上的韓國學生們關於韓國性別平等的問題:如果性別非常不平等、惡名昭彰的印度排名114的話,韓國大概會排名多少呢?學生的答案大約在排名80左右。當我公布2014年韓國的排名是117,甚至比印度還差的時候,全班嘩然,甚至有些學生大聲抗議這個調查不公平、充滿偏見。

當然,所有的指數必然都有一定的誤差,然而,這樣的指數綜合了教育機會、從政比率、經濟獨立性、以及健康等面向,在某個程度上,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韓國的性別平等之路,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一樣,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月亮的陰暗面》與國族認同的焦慮

《月亮的陰暗面》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

《月亮的陰暗面》雖然與《轉譯瓷瓶》系列相似,卻表達出極為不同的呈現與來源。《轉譯瓷瓶》系列的瓷器是白瓷,來自於韓國 (南韓)的傳統名家之手,呈現出細緻又明亮的光澤。《月亮的陰暗面》的素材卻來自於北韓,使用的是傳統陶瓷器中的黑釉陶,呈現出陰暗又素樸的特性。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藝術家關於國族認同的的焦慮,包含了一個民族分裂成的二個國家、以及外在的強敵日本所造成的陰暗殖民歷史記憶

然而,代表韓國(南韓)的是精緻明亮、屬於上流社會所使用的高貴瓷器,來自北韓的,卻是黑暗平凡、屬於庶民階級生活用品的陶器,我們是否也可以看到在這樣的藝術創作中,所呈現出來關於國家之間階級的論述,以及其對歷史與國族認同的想像與詮釋呢?

李受俓的作品根源於韓國的社會與文化傳統,人類雖然有許多經歷是共通的,然而,即使在共通的人性與經歷基礎上,人的經驗與情感,卻仍受到歷史、社會、文化、與地域情境的限制。

如何在「在地化」脈絡之下找尋共同的經歷,如何在學習彼此之時又保留自我的特色,不僅是藝術家本人、也正是韓國與東亞其他國家(包括我們)當代最重要的困境與追尋。

揮汗三伏天裡,來碗熱騰騰蔘雞湯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在台灣,我們習慣吃點像青草茶、綠豆湯這種退火解熱的食物,不過在韓國,吃蔘雞湯卻是很重要的夏季食補。
作者:何撒娜2015-07-22 11:13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是的,你沒看錯!在這揮汗如雨的三伏天裡,應該來碗放在石鍋裡熱湯滾滾、加滿了很多補藥材的蔘雞湯。

蔘雞湯是採用一整隻嫩雞,裡面塞了糯米,再加上人蔘、紅棗、蒜頭等食材一起下去燉煮的韓國料理。好吃是好吃,不過在這汗如雨下的三伏天裡,光是聽到這些多超補的食材,再想像一下熱湯滾滾的樣子,是不是馬上覺得全身上下大小毛細孔都熱到賁張、鼻血都快流下來了呢?

蔘雞湯是採用一整隻嫩雞,裡面塞了糯米,再加上人蔘、紅棗、蒜頭等食材一起下去燉煮的韓國料理。(圖: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酷暑難當,動不動就流了一身汗。韓國地處高緯,比起嚴冬,韓國人似乎更不能適應夏天的酷熱。在韓國夏天的氣象報告裡除了溫度、天氣預報以外,還多了一項叫做「不快指數」,也就是綜合溫度與濕度換算出來的指數,指數高的時候,很容易讓人發火吵架,韓國友人甚至因此而拒絕我的拜訪,理由是:「太熱了!令人不快」。

韓國今天的「不快指數」,紅色代表快爆炸了,其實也「才」廿多度而已,對台灣人算是還可以的天氣。(圖:https://m.search.naver.com/)

在這樣的熱天裡,台灣人想的應該是去吃冰、或是喝清涼的手搖飲料消暑。我們認為夏天身體容易「上火」,因此夏季應該多吃點「退火」、「解熱」的食品,例如像是綠豆湯、青草茶之類的。可是對於韓國人來說,夏天最重要的食補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蔘雞湯、烤縵魚、以及泥鰍湯,對我們來說都是很「熱」、吃了可能會鼻血奔流的食品,也就是一個「以熱制熱」的概念。

在進入三伏天之後,很多韓國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就直接改成了:「吃蔘雞湯了沒?」在韓國人的心目中,熱氣滾滾的蔘雞湯絕對是揮汗三伏天裡進行食補的第一選擇。我還住在韓國的時候,一到伏天,鄰居的老奶奶就會要媳婦親自做好蔘雞湯,然後叫兒子送過來給我們。

所以,在韓國熱辣辣的伏天裡,揮汗吃著鄰居老奶奶充滿溫情的蔘雞湯,是一段忘不了的溫馨回憶。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韓醫學跟漢醫學的異同。台北市長柯文哲前陣子參訪光州世大運會場時,看到現場設有韓醫的診療處而啞然大笑,認為那其實是我們所謂的「中醫」。不能否認,韓醫的確跟漢醫有相同淵源,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不過經過了千百年、在不同的區域與社會文化裡發展之後,不免因地制宜地有了相當的差異。前面提到的「以熱制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韓醫學裡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東醫寶鑑》。《東醫寶鑑》為17世紀初醫聖許浚(1539~1615年)奉朝鮮君王之命,將當時不同支派的東亞醫學體系加以整理後,所完成的醫學書籍,可以說是韓醫學的百科全書。總共有25卷、25冊,以木刻活字發行出版。《東醫寶鑑》1613年刊行之後,雖然經過了400多年,但依然保持著當時的模樣。

在現代醫學裡,利用現代醫學知識將《東醫寶鑑》進行再解讀,也成為了發展韓醫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基礎。國立中央圖書館(25卷25冊/寶物第1085號)與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5卷25冊/寶物第1085-2號)所收藏的《東醫寶鑑》初版完帙本,在2009年7月已經被登錄至UNESCO世界紀錄遺產之中。

在《東醫寶鑑》裡,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藥食同源」,影響韓國飲食文化至今。「藥食同源」的概念認為身體與心靈為一,飲食即是寶藥,各種「補養食」琳瑯滿目,吃飯不僅是充飢與補充營養而已,食物更被認為是為了治療身體各種病痛的藥而吃。

那麼,為什麼夏天要吃蔘雞湯呢?

韓國飲食文化中對我來說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夏天要吃蔘雞湯、冬天要吃冷麵。這看似很違反常識的飲食習慣,其實與韓國人的身體觀有關係。

韓國人認為,夏天身體外表雖然很熱,但因為揮汗如雨,反而將體內的熱力帶走了,也因此,夏天時人體是「外熱內冷」。在這個時候,如果要補充人的精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熱」食,所以,像蔘雞湯這種不僅溫度燒燙燙、所有的食材屬性也都是「熱」的食品,最適合用來在夏天進補。如果嫌這樣還不夠補,那還可以來個豪華升級版,加入鮑魚跟蔘雞湯一起熬煮。當然,蔘雞湯還有不同的作法跟種類,像是烏骨蔘雞湯、漢方蔘雞湯等等。相反地,冬天時人體是「外冷內熱」,體內的熱氣散不出去,因此,可以食用冷吱吱(有時甚至會加上碎冰)的冷麵,來降降體內的溫度。

韓國人認為,夏天時人體是「外熱內冷」相反地,冬天時人體是「外冷內熱」。(圖:http://hwanpro.tistory.com/m/post/204,文字:作者)

不過,蔘雞湯雖然已經變成大韓民國國民夏天進補排名第一的選擇,這卻只是很晚近才形成的飲食「傳統」。在伏天裡吃蔘雞湯,大約是1960年代左右才開始的。雖然「以熱制熱」的飲食傳統一直存在。在過去朝鮮時代,一般庶民吃的是狗肉湯 (也稱為補身湯),兩班 (士大夫貴族階級)吃的則是放了牛肉的牛肉湯。朝鮮時代雖然也有類似的食品,不過,當代的蔘雞湯料理,是日本統治時期才開始在當時的一些有錢人家裡流行起來的。

到了1950年代,市面上開始販賣稱為蔘雞湯的食品。一開始湯裡放的是人蔘粉,到了1960年代有了冰箱這種冷藏設備以後,人蔘得以長期保存,才開始放入人蔘一起料理,形成我們今天所吃的這種蔘雞湯。

韓式牛肉湯,放了牛肉以及豆芽、菇類等蔬菜一起下去燉的湯。
(圖:https://www.flickr.com/photos/jfrater/6161792135)

對於韓國人來說,要怎麼判斷一家蔘雞湯店好不好呢?有趣的是,判斷蔘雞湯店一項重要的指標,竟然是醃蘿蔔泡菜 (Kkakdugi)。喝湯類的東西一定要配這種醃蘿蔔泡菜,是一種不成文的習慣,而蘿蔔泡菜作的好不好,就變成一家餐廳夠不夠資格的指標了。賣這種湯類食品的店,好吃的蘿蔔泡菜是必要條件。這是不是超乎你的意料之外呢。

判斷蔘雞湯店一項重要的指標,是醃蘿蔔泡菜。喝湯類的東西一定要配這種醃蘿蔔泡菜,是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圖:https://www.flickr.com/photos/imcomkorea/35084632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