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臺北瑠公圳樣貌

214782696_186199470132171_5341023221489872341_n


瑠公圳:尋找水源生命的時光
2017/06/10 18:43 1339
倪國榮/自由業
十八世紀清代時期在台北盆地松山一帶的郭錫瑠,為了尋找水源,克服萬難開圳,尋找合作,完成了大坪林圳,其子郭元芬,克紹其裘,這樣兩代花了近三十年做出的大坪林圳與瑠公圳灌溉難以計數農田,在農業時代貢獻龐遠。
這是民間找生命水源的精神,當然政府遠在天邊,什麼都要自己來,郭錫瑠在圳要跨越約九十公尺的景美溪時遭遇天災挫敗,鬱病以終,由子接手,才得完成,使人想起愚公移山,父子尋水兩代,非常人的努力與意志,難以為功。
筆者在6月9日參加在新店從瑠公圳頭沿著圳邊的現場審勘活動,這是應新北市文史學會夏聖禮老師提報該區成為文化景觀而做的會勘;由於灌溉功能不在,圳已靠抽水來流動,又在巷內,是多數住家樓房的後面,這就有私設管排放不潔的問題,七年前周縣長時的城鄉局未知會文化局,大興散步用的木建築,反而使才數公尺的圳寬上,有了太多的遮蓋,不僅效果不彰鮮有行人,管理上雖有水利會經費可用,但權責分散下反而無人注意似的,曾經有吊腳樓的一景,也應拆遷消失,圳的沒落可想而知。
走在一處圳邊的所謂小劇場階梯座位,由於表演舞台未做出來,諷刺地成為落葉孤獨掉落的座位,彷彿低語著圳水自在曬太陽吹清風的時光。
如果你稍微觀察,就可知道台灣很多縣市長,多是建設市長,即找經費到處蓋,用建設來表示他存在,他有政績似的,就算蓋出蚊子館蟑螂館,他也摸摸鼻子不提,反正錢就是燒掉了。瑠公圳上的步道建築太密,說是由七年前城鄉局在不知會文化局,怕文化局有意見下獨自蓋的,筆者看來,只要對毛筆畫稍有欣賞能力都不會這樣加蓋太多,來阻蓋圳的呼吸的。
圳雖因功能而沒落,先人的破黑暗大光明尋索生命水源的兩代精神,若能瞭解掌握,設計的人就不會這樣設計,決策官員也不會接收這樣設計,因為瞭解,所以要怎樣思考恢復圳的呼吸感覺來去設計,才是要旨;因為不了解也不願去了解,瑠公圳也成了蚊子圳,這對先人精神如何交代呢?如何讓後代受到啓迪呢?
通過文化景觀,也不過是維護有據的一個方式而已。
台灣馬政府積極親中,是在向中共找生命水源,當然失敗,因為中共丟出的是短暫利益而已,源頭已經講清楚是統一,死路一條。因之,台灣必須向國際向地球大世界去尋找生命水源,文化上政治上經濟上才有活路,從瑠公圳郭家父子奮鬥傳奇,此理至明,這是瑠公圳給我們的奮鬥啓示,他們開創了不可能;讓瑠公圳歷史因沒落而消失般,瑠公圳留痕也在無知忽視下任其淹滅,這是我們帶給自己的精神悲境,類此例子已多,我們子孫將會成為在台灣的異鄉人,加上好聽的移民社會,不重歷史意義的原住民,其歷史當然更會給大量外國移民「淹沒了無痕」。
整理重新設計瑠公圳不會困難,把瑠公的大生命水源精神釋放出來,才有傳承與感動、鼓勵,成立文化景觀只不過是一個出發而已;若然不為,隨著迫遷與都更水泥化,此圳之湮滅已然可待,此圳代表的台灣精神更無人聞問,成為圖書管理書卷的沈默而已;我們如此對待歷史,就像百年後,我們也是被遺忘的呀。


 

 

【壹週刊】百歲人瑞回憶 這間老屋看盡瑠公圳歷史 | 即時新聞 | 20170327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cKyp55

2017年03月27日06:30 
 
 
 
 

一百歲的陳罔市在日治時代末期來到瑠公圳旁落腳,在此居住超過一甲子,看過萬新鐵路存在而後拆除的時光,以及台灣省汽車客運公司也曾作為鄰居,看著原本雜亂的水圳變得整齊、人群更加匯聚。但隨著發展的腳步逼近,水圳旁的老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如今,她跟孫女兩人住在圳道旁僅存的長屋裡,在人生晚年中遭遇到拆屋還地的官司,努力守護這有著她這輩子記憶的老屋。(撰文:江佩津/攝影:湯興漢/剪輯:鍾穎慧)

一百歲的陳罔市現居於老屋中,由外傭、孫女照料起居,回憶過往時光。(湯興漢攝影)

台北縣政府在2010年進行瑠公圳整建工程,當時拍攝《戀戀水圳》紀錄片還找來陳罔市講述過往時光。(湯興漢攝影)

老照片中可見屋旁鄰近的萬新鐵路(現已拆除)(賴碧珍提供)


 

柯公圳

2016-01-07 06:00

◎ 洪致文

 

首都新政 缺少城市歷史文化深度

 

柯文哲市長上任以來,許多重要市政規劃爭議不斷,根源乃在整個團隊對於歷史文化的認知不足,因而造成許多美好的願景無法開展。以我這樣一個台北市民,家族世居臺北上百年,我非常認同台北車站的西區門戶需要再造,甚至把台大前的新生南路改造為親水環境都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柯P團隊往往在缺乏文化深度與歷史厚度下做規劃,因而阻力重重。

西區門戶計畫來說,舊市議會的拆除與否(或立面可否保存),就點出了市府在規劃上歷史尊重不足的弱點。該十字路口,有著1910年代的監察院(原臺北州廳)、1940年代的行政院(原台北市役所),以及1960年代的舊市議會。每個街角的公共建築,展現了相差約二、三十年的城市風貌,但市府的規劃卻可以輕率認為1960年代的建築很醜,是不成熟的現代建築,就想直接拆除了事。

再以另一頭的北門廣場規劃為例,整個設計是以眾星拱月式地塑造北門為亮點,交通規劃加以配合,甚至要剷平周邊被認為不值得保留的建物,去塑造設計者認知中的美好規劃。其設計理念與公民覺醒的城市價值間的落差在於,市民已經看到有百年歷史的三井倉庫與北門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可以眾星拱月式地塑造北門為亮點,為何不能以同等待遇看待百年三井倉庫的城市歷史意義與價值?

而在此區中,國光客運的臺北西站,是從公路局時代就屹立至今的臺北客運車站門戶,有著特殊的扇狀候車月台,迄今已有超過六十年歷史。如果台北市民至今對於造於1941年的台北老火車站在1986年時,以不到五十年歷史的情況下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拆除而忿忿不平,又如何能不正視柯P要拆掉超過六十年歷史,臺北現存最老客運車站的規劃?國光客運是臺北西站地上物所有權人,如果真要護產,應該立刻申請文資審議,提列為古蹟保存!

市府的文化價值判斷,有明顯地缺乏歷史厚度思維弱點,選擇性的強調,忽略式地剷除。這樣的歷史錯誤認知,也呈現在日本時代都市擴張時所挖成的大排水道上。市府要學首爾的清溪川,是不錯的亮點,但新生南路那條大排水路根本就不是瑠公圳,如果說要恢復成1940年代的「堀川」風貌,相信沒人會跳出來說有什麼歷史錯誤,但規劃成要「恢復瑠公圳」就大有問題,倒不如說要新做一條「柯公圳」還比較可以永留後世。

柯P競選時,曾邀集各種不同領域專家幫他惡補各項議題,但顯然地在文化與歷史這塊,還是非常缺乏。以錯誤的歷史事證,導致錯誤的歷史詮釋,再以錯誤的歷史想像,勾勒出一個虛假的歷史論述,然後再規劃出一個以「都市設計者自傲」卻虛偽的城市歷史脈絡,而產出一個後現代的城市願景,難怪美好的願景也會困難重重。(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新生南北路 師大教授:底是大排、非瑠公圳

洪致文引述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指出,整個水圳的體系在師大分部蟾蜍山那邊,分出往東的第一幹線與繼續往北的第二幹線,另分出一條「大安支線」。第二幹線流到台大體育館對面的九汴頭,再分出三條支線,分別是往東的第一霧裡薛支線,往北北西的第二霧裡薛支線,以及往西的第三霧裡薛支線。而靠近新生南路這邊的,基本上是霧裡薛圳。(記者曾韋禎翻攝)

2015-12-21  09:13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19日前往屏東市參觀萬年溪整治成果時表示,正思考要如何整治台北市的瑠公圳;北市工務局說明,未來傾向重現羅斯福路的台大校門口,一路到辛亥路上的台大體育館。不過,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直言,新生南、北路底下的不是瑠公圳,而是日本時代所蓋的大排,戰後稱為「新生大排」。

  • 洪致文指出,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記者曾韋禎翻攝)

    洪致文指出,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記者曾韋禎翻攝)

  • 屏東市萬年溪人行道。(資料照,記者葉永騫攝)

    屏東市萬年溪人行道。(資料照,記者葉永騫攝)

洪致文昨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感嘆,只要選舉一到,總有人會打著韓國首爾清溪川的案例,高喊要讓新生南、北路底下的「瑠公圳」重見天日。不過,那根本就是日本時代為了台北市都市擴大計畫而開闢的「特一號」排水道。

他解釋,在日本統治台灣後,台北盆地內的主要埤圳均統一在「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底下,納入最主要的上埤、下埤、雙連埤、霧裡薛圳與瑠公圳。並從1907年開始進行埤圳大改造,且在1923年改組為「瑠公水利組合」,於1928年對所有圳路及土地做進行完整的清查與地號編列。

最後活躍的水圳,主要是西邊的霧裡薛圳與東邊的瑠公圳。他引述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指出,整個水圳的體系在師大分部蟾蜍山那邊,會分出往東的第一幹線與繼續往北的第二幹線,另分出一條「大安支線」。第二幹線,流到台大體育館對面的九汴頭,再分出三條支線,分別是往東的第一霧裡薛支線,往北北西的第二霧裡薛支線,以及往西的第三霧裡薛支線。而靠近新生南路這邊的,基本上是霧裡薛圳。

至於新生南、北路底下的大排,是日本在1932年的台北市擴大計畫中,為了防災、防洪,設計了兩條大排水路,特一號與特二號;前者為今天的新生南、北路,後者就是承德路。

洪致文指出,日本在特一號大排邊興建特一號道路,寬47公尺達,稱為「堀川」與「堀川通」。雖然瑠公水利組合的水圳有些與大排平行,但還是分流而行。

日本原還想規劃特二號道路,但並未完成興建。直到戰後因大稻埕常淹水,才在1966年闢設,成為寬廣40米的承德路。

他強調,台北盆地農業開發的過程,確實有過許多埤塘與水圳,但都隨農業活動的結束而消失數十年;與其重現「偽瑠公圳」,不如思考如何從都市叢林裡找出過去的埤塘與水圳系統。

 

相關連結:

洪致文文章:

瑠公圳引水石硿 古蹟正名未通過

2015-06-20

文史學會將繼續爭取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文史學會爭取新店「瑠公圳引水石硿」古蹟正名為「大坪林引水石腔」案,今年兩度於文化局審議時未獲通過,學會理事長夏聖禮說,瑠公圳和大坪林圳是兩條獨立的灌溉系統,不能因為要紀念及宣揚郭錫瑠的灌溉功績,而硬將他的名字冠在大坪林圳引水石腔之上,未來將繼續爭取正名;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說,審議委員認為日治時期瑠公圳與大坪林圳合併為瑠公圳系統,故此圳稱大坪林圳或瑠公圳均與歷史無違。

  • 夏聖禮(圖中綠衣者)表示,大坪林引水石腔完全以人力開鑿,工程浩大。(新北市文史學會提供)

    夏聖禮(圖中綠衣者)表示,大坪林引水石腔完全以人力開鑿,工程浩大。(新北市文史學會提供)

于玟說,審議委員認為,瑠公圳由郭錫瑠於乾隆五年(一七四○年)自青潭溪開圳,後續雖由大坪林五庄墾戶首蕭妙興等於乾隆廿五年(一七六○年)完成,但郭錫瑠為開圳創始人無誤。

其次,郭錫瑠開圳係為引新店溪水源灌溉台北盆地,其水源最早取自新店溪上游之青潭,透過石硿灌溉大坪林圳,日治時期瑠公圳與大坪林圳合併為瑠公圳系統,故此圳稱大坪林圳或瑠公圳均與歷史無違,稱瑠公圳可含括大坪林圳,稱大坪林圳卻無法含括瑠公圳,是以本案決議不更名。

至於「硿」是否更正為「腔」,雖日治時期文獻所載為「腔」,惟日治時期文獻用字是否正確有待商榷,宜回歸漢人用字習慣,「石硿」較符合用字事實。

夏聖禮說,位於新店溪青潭口的「大坪林引水石腔」是台灣先民開墾大台北盆地時的重要水利工程,當時的民眾只憑著人力和手工具,一斧一鑿地從岩石中開鑿出一條引水通道,不由得敬佩先人的毅力與決心,如今引水石腔的灌溉功能早已失去,同時因為水位條件改變,取水口已高於現行水位很多,引水石腔已成為純粹的古蹟。

夏聖禮說,引水石腔對於新店人的開發歷史和飲水思源有特殊意義,但是他每次為國中小師生導覽介紹,告訴他們現在的古蹟名稱是錯誤的示範,因為瑠公圳與大坪林圳是兩條獨立的灌溉大圳,身為新店人更要了解大坪林圳的歷史,如果文史未正名,易產生混淆,將繼續爭取正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