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通縮的日本新書《日本病:薪水和物價為什麼一直這麼低》「四低」現象,即「低所得、低物價、低利率、低成長」通縮惡性循環,是歐美避之不及、在日本卻已成30年常態的「日本病」。台積電熊本廠目前開出的工程師年薪,比台灣還低-通縮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需求不足,需要「高壓經濟」的刺激。也就是擴大需求,積極為經濟加溫,才能擺脫慢性病的糾纏。
目前需要的是財政出動,花在能投資未來的地方。光是發補助金,人們不拿出來用,需求不會增加。要讓人覺得「錢花愈多,好處愈多」的政策才行,如減稅。
但現在政府不願意做,怕一減稅就調不回來。薪資提升和勞動市場改革、投資人才,這都需要政府的財政出動。如果政府仍只重視「財政規律」,恐怕將再走向通縮惡性循環。被台灣工程師高薪嚇到《日本病》作者:懂省錢的人當社長,日企已病30年 https://bit.ly/3B0BDLY
--------------------------
彭博:美國對全世界輸出通膨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22-07-18 15:15
彭博:美國對全世界輸出通膨 | 美國即時 | 美國 | 世界新聞網 https://bit.ly/3PvyGXO
美國透過產品需求激增及美元強勁升值這兩條管道,對全球大力輸出通膨。(美聯社)
彭博報導,美國從新冠疫情期間直到現在,先後透過產品需求激增及美元強勁升值這兩條管道,對全球大力輸出通膨。
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民眾居家避疫,大買電視機、筆記型電腦及運動器材;沃爾瑪、目標百貨等零售商為因應消費者需求,累積大量庫存;由於這些產品多屬進口,因此美國需求增加也帶動其他國家的產品物價上漲。這是美國對全球輸出通膨的第一條管道。
哈佛經濟學教授佛爾曼指出,「以往全球一直是需求太少,現在則是供給太少,因此像美國這種全力創造需求的國家,就是在輸出本身的問題,也就是通膨」。
當然,消費需求激增只是全球通膨飆高的肇因之一,儘管這是主要原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帶動能源及糧食價格高漲,使疫情引發的供應鏈瓶頸益發糾結難解,也推升全球通膨。
但貝倫堡銀行首席經濟學者席米丁表示,歐洲通膨升高,至少一部分是因美國進口強勁所致,因為美國龐大的刺激經濟措施,造成全球供應鏈瓶頸與價格上漲。
現在聯準會(Fed)開始快速升息,使經濟降溫以對抗通膨,美國消費者的需求也在退潮中。但這又為其他國家帶來另一項頭痛的問題:美元超強。由於全球所有原料都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升值也威升各國進口品的價格。
佛爾曼指出,「美國需求將會減少,但抑制需求機制必然使美元升值,因此未必能解決美國輸出通膨的問題」。
美元猛升降低美國進口品的價格,有助抑制通膨,卻使其他國家通膨升高,引發所謂的「反向匯率戰」,即各國不再壓低本國貨幣匯率以促進出口,反而設法使本國貨幣升值以抑制國內通膨。
美國目前顯然是「反向匯率戰」的贏家,亞洲卻相當脆弱,因為亞洲央行的升息速度一向比美國節制。野村控股全球市場研究主任蘇巴拉曼表示,這可能提高美元升值對亞洲通膨的衝擊,風險在於美國和亞洲的利差擴大,導致資金流出亞洲,使亞幣重貶,加重亞洲的通膨壓力。彭博:美國對全世界輸出通膨 | 美國即時 | 美國 | 世界新聞網 https://bit.ly/3PvyGXO


w880 (3)w880 (4)  

台灣的六次通縮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台灣的六次通縮。圖╱本報資料照片

歷次台灣通縮的景氣
白居易《買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洒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買花》下半部:「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唐代稅制依家產多寡徵稅,分為上戶、中戶及下戶。

「楊柳蔭濃水鳥啼,豆花初放麥苗齊,相逢盡道今年好,四月平陽米價低。」這是明朝于謙的詩。「有一田舍翁,低頭獨長嘆,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是唐朝白居易的詩。

這兩首詩都談到價格,前者是敘述山西省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糧價下跌,後者是描寫長安城牡丹價格高漲,小小一叢花竟要十戶人家一年上繳的賦稅才買得到。

物價跌好,還是漲好?多數人的回答一定是跌好,因為跌了,就可以讓自己的收入買到更多東西,一旦漲了,生活就更辛苦了。兩位詩人的感覺也差不多是如此,糧價下跌讓于謙快樂,牡丹狂漲讓白居易憂心。

既然物價下跌是好事,那麼何以近期台灣、歐洲、美國物價連月下跌,我們不額手稱慶,反而風聲鶴唳擔心通縮(deflation)?如果跌價是好事,那通縮有什麼值得擔心呢?

恐讓經濟進入負向循環

多數時候,我們習慣從個人、消費者的角度來想事情,較少從總體、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問題。物價、房租下跌對消費者固然是好事,但對生產者、房東當然是壞消息。

把問題由個體擴大至總體,如果價格不只跌一次,而是連月、連年下跌,生產者在獲利減少下遲早會裁員、減薪甚至關廠,物價下跌的快樂很快會被裁員減薪的恐慌抵消殆盡,因為消費者也是受僱者。

而當總體經濟進入這個負向循環,經濟自然會低迷不振,價格長期下跌的好事,逐步變調為消費趨緩、投資停滯、工作難找、薪資下滑的壞事,這就是經濟學家擔心通縮的原因。

然而,物價跌到什麼地步才稱為通縮?一般而言,消費者物價(CPI)連跌兩季即代表有通縮跡象了,但這是否代表衰退將尾隨而來?觀察台灣半世紀的資料,卻也未必通縮是個警訊,但不必然會演變成衰退。

台灣近半世紀曾出現連兩季以上物價下跌的時期,總計有六次,第一次是在民國53年,連跌三季,但這一年經濟表現相當不錯,經濟成長高達12.6%,通縮並沒有導致經濟趨緩,而至次年經濟成長依舊是兩位數。

通縮不必然演變成衰退

再看民國72年至73年,消費者物價也連跌三季,這兩年的經濟成長依舊在10%上下,通縮並未對經濟的繁榮帶來任何衝擊。

再看民國95年物價又出現連兩季下滑,不少人憂心通縮將影響經濟表現,事實上這一年經濟成長仍有5.6%,次年更升至6.5%,經濟表現極為穩健,沒有絲毫衰退的跡象。

但通縮也並非都如此溫和,民國74年、75年物價連跌四季,民國90年、91年、92年物價連跌三年,還有民國98年物價連跌四季,這三次都對總體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尤其是90年這一次,連年物價下滑,讓經濟陷入空前低迷,期間景氣更亮出十五個月藍燈,為史上最長的藍燈區,而這也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上的一條楚河漢界,此後台灣薪資停滯,經濟動能大不如前。

通縮未必帶來衰退,不必杯弓蛇影,惟其所反映的經濟、產業及就業結構巨變,也不容輕忽。


誰是高物價凶手|史上最複雜通膨》台灣影響、財富對策一次看2021/12/2 
誰是高物價凶手|史上最複雜通膨》台灣影響、財富對策一次看 https://bit.ly/3xXMQtb
2021/12/2 誰是高物價凶手|史上最複雜通膨》台灣影響、財富對策一次看© 商業周刊 誰是高物價凶手|史上最複雜通膨》台灣影響、財富對策一次看
台灣主計總處最新預測,今年2021消費者物價將上漲1.98%,創13年新高;美甚至預估未來2至3年內,累積通膨率將達20%至25%。
這是因為造成通膨的原因,從原本的央行放水、財政擴張,如今又加上變種病毒Omicron、綠色通膨(Greenflation)等各種非典型因素,各種力量同時發生,促成了「史上最複雜通膨」。它將引發哪些影響?又將如何影響你我財富?
綠色通膨,是指全球推動綠色經濟、節能減碳,對舊經濟投資、供應都下滑,結果推高原物料、金屬等相關產品價格。它是最新、也最可能帶來長久影響的因素。
資訊分析機構《銀行之日》說,「綠色通膨將是下一場金融危機。」對沖基金大老艾克曼(Bill Ackman)也說,與ESG投資相關的需求,「正在助長通膨飆升。」
舊經濟能源供應下降,帶來了連鎖效應。印度塔塔鋼鐵執行長表示,未來全球鋼鐵價格將「遠高於」過去十年。新舊經濟都需要的物資,包括太陽能或風力發電使用的銅、車廠標榜減碳使用的鋁,也同樣漲價。除了金屬,節能減碳風大盛,越來越多業者發現「以農養綠」有利可圖,攻生物燃料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價格也在上漲。
這代表,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會減少。如近來巴西甘蔗多被用來做生物燃料,糖原料缺乏,導致糖價今年來漲約50%,其他農作物也有同樣情況,聯合國統計,如今全球食品成本升至10年來最高水準。
然而,這波綠色通膨不只出現在原物料、農作物,也出現在終端產品。在英國,政府正在制定計畫,用更環保、昂貴的暖氣系統,取代傳統燃氣鍋爐。這意味著一般家庭將因此花更多錢;歐美決策者甚至還打算推出碳關稅—對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較多的進口品,加徵額外關稅,此舉也將推高生產成本和價格。
綠色通膨讓不少人引以為憂。綠色體系金融網絡(NGFS)即指出,目前全球碳均價是每噸3美元,但若要實現2050年零碳排目標,2030年前須推行每噸160美元碳價。希臘央行行長就說,「遏制氣候變遷的碳定價,將助漲物價漲勢。」
這種綠色通膨,並非央行透過貨幣政策就能消除。未來如何避免推動綠色經濟導致「劫貧濟富」,將是各國政府的挑戰。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上漲,也助長通膨。
研究機構公民科學今年10月調查,在美國數千名受訪者中,11%表示,他們或他們認識的人因投資虛幣賺錢而辭掉工作。這比率看似不高,但如今比特幣在5萬美元上下震盪,每10人就有1人炒幣不工作。未來比特幣價格漲到10萬、20萬美元時,只怕工作誘因更低,將使缺工更嚴重
這種因為金融市場上漲帶來的缺工,使企業必須以更高工資招聘工人:美國勞動部今年第3季工資年成長率,漲幅就創下20年來最高。
面對工資大漲,大企業短期內也將因此增加資本支出,成本同樣會上升。對一般企業來說,只能被迫接受持續上漲的工資,雇用量與時數下降,導致產品供應減少,物價因此上揚,即所謂的「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都會使通膨加劇。
此外,中國越來越極端的清零政策,也阻礙了航運業全面復甦,並延長了全球港口和缺貨危機。為將病毒拒於門外,中國禁止外國船隻更換船員,對回國船員實施7週強制隔離。這導致中國成為全球港口壅塞率最高的地區,大批貨櫃空等無法入港。
清零的代價,是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全球最大油輪業者Euronav,光花在處理船員更換導致的業務中斷、隔離、旅行成本等,至今已達600萬美元。航運成本與2019年時的5年平均水準相比,運費飆升6倍。
綠色通膨、炒幣缺工、中國清零,這些非典型因素都對通膨推波助瀾。就算各國央行收水升息,也難一夕間讓物價平穩。
若疫情捲土重來,或能讓通膨暫時降溫。但若疫情重創經濟,各國央行為救經濟,若又再對貨幣放水、開始撒錢,將埋下通膨攀升的導火線
這也意味著人們手上現金能換到的商品服務,將不斷縮水。如持有新台幣現金1萬元,以每年物價漲1.5%計算,10年後這筆財富將打85折。若投入股市,9年就可翻倍。若投入定存,翻倍須等35年。若死抱現金,此生不得翻倍。
從綠色通膨、勞工短缺、航運斷鏈等因素,都顯示擁抱實體經濟的邊際報酬率上升。以大宗商品來說,不僅是綠色通膨下的搶手商品,舊經濟也有需求,因此易漲難跌。高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GSCI)今年來漲逾3成,遠勝各國股市漲幅,顯示「實物為王」仍是優勢策略。
在「非典型通膨」之下,未來的物價水準,對各國央行來說將越來越難控制。不是單純在「升息」或「降息」裡二選一,就能解決。隨著市場起伏不定,人們恐怕要有迎接更大波動的心理準備。
誰是高物價凶手|史上最複雜通膨》台灣影響、財富對策一次看 https://bit.ly/3xXMQt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