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南澳原住民女子舊照-南澳的泰雅人-長相與大豹群有極大差異

2021-06-08_131323192744382_4407261305972240_7446326257940988752_n


都市原住民服務站 宜蘭啟用
news.ltn.com.tw查看原始檔
2015-08-02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八月一日是行政院頒訂的「原住民族紀念日」,宜蘭縣政府成立「都市原住民服務站」昨天揭牌,並啟動全縣戶政所原民友善服務窗口。縣長林聰賢說,最近課綱、正名或漢族文化思維等爭議,吵得沸沸揚揚,其實最有資格、最有話語權的是十六族的原住民。

宜蘭縣原住民人口數約一萬六千五百人,泰雅族最多一萬二千三百餘人,其次是阿美族一千九百多人、太魯閣族四百餘人、布農族、排灣族都兩百餘人,全國十六族有十四族在宜蘭。以大同與南澳兩原鄉最多,共一萬零四百餘人;另,六千一百餘人在十個平地鄉鎮市。

專業團隊進駐 服務都會原住民
縣政府過去較偏重原鄉的在地服務,但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原民移居都市,卻發生語言隔閡、文化迷失等問題,為強化都市原民服務,縣府利用宜蘭市舊警廣廳舍成立「都市原住民務站」,並徵求專業服務團隊進駐,經審查由瑪嘎巴嗨文化藝術團取得資格,提供原民服務諮詢、問題轉介及課程訓練等。

談課綱 林聰賢:原民最有話語權
揭牌儀式由「頭目」吟唱祈福,並有傳統舞蹈表演,縣長林聰賢說, 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課綱、正名運動,或者是什麼民族主義、漢族文化思維,其實最有資格談的,是在台灣最高山、到海拔最低的所有十六族原住民,他們最有話語權。

林聰賢指出,他將請縣史館、民政處與大同、南澳鄉協調,以每個部落,而不是行政區域的村,請相關耆老協助寫自己的部落史,透過文字、古調傳唱把文化傳承下來。

各地戶政所 增設原民服務窗口
縣府也啟動全縣各戶政所增設「原住民友善服務窗口」,並成立首支原住民志工服務隊,提供都市原民更多元的服務。


新住民榜首考進研究所遭撤銷資格 立委籲放寬法規
新住民榜首考進研究所遭撤銷資格 立委籲放寬法規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OlyO9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今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指出,一名葉生採取新住民升學管道,以榜首之姿考進政治大學研究所,卻因法規對於新住民的定義過於嚴苛,導致該生入學資格遭撤銷。(圖擷取自國會頻道)
2022/12/01 15:10
〔記者王千豪/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羅美玲今(1)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指出一名葉生採用新住民升學管道,以榜首之姿考進政治大學研究所,卻因法規對於新住民定義過於嚴苛,導致該生入學資格被撤銷。為此,她呼籲教育部放寬法規,落實新住民友善且多元的學習管道。
我國為鼓勵新住民持續進修高等教育,於2020年12月7日通過「新住民就讀大學辦法」,訂定新住民以申請入學方式參加大學新生入學者,以原核定名額外加百分之二計算;新住民資格以「大學法」第25條規定:依國籍法第4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申請歸化經許可者。
羅美玲今日在教文委員會質詢時表示,她接獲一名葉生的陳情,葉生報考政大某科系的新住民組,並以榜首之姿考上,但因葉生並非以中華民國民之配偶身分歸化,其資格不符國籍法第4條規範,導致入學資格被取消。
羅美玲呼籲,教育部研議放寬新住民報考定義,放寬國籍法第3、5條,讓非婚配歸化者,也能符合報考資格,落實促進新住民友善多元學習管道。教育部長潘文忠答詢表示,越來越多來到台灣的新住民,若有升學意願,政策上會支持,資格的認定會再跟內政部研商。
另外,羅美玲指出,全國有71大學設有新住民組,111學年度招生名額共計4135位,但實際報名人數僅33位,錄取人數11位,註冊人數僅7位,整體招生非常不理想。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答詢表示,去年10月就已經將相關資訊透過內政部、新住民團體傳播出去,雖然大學很樂意協助,但報名意願不高。新住民榜首考進研究所遭撤銷資格 立委籲放寬法規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OlyO9

-------------------------------------

芭樂人類學》原住民專班和我親愛的原住民孩子們

什麼是「原住民專班」?絕大部分的人都搞不清楚,常誤以為是提供進修機會的在職專班,看到「原鄉發展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這麼長的名字更是霧煞煞。大專院校開設原住民專班有清楚的法源依據,然而原住民專班的定位與內涵究竟為何,卻似乎沒有清楚的方向。雖然面對著體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種種壓力,但原鄉發展專班的成立讓我有了更多得以共同「原」夢的伙伴和場域。
作者:芭樂人類學2015-05-19 10:41

邱韻芳

上個星期三是暨大一年一度原民週宣傳照拍攝的日子,我卻從一早九點半的行政會議開始,連開三個會,一個比一個重要,想要溜都不行。一開完會,急急忙忙衝去和正在拍攝的學生會合,在香楠小道路口,看到我穿著美麗族服的孩子們在樹林中那麼自然地交談、嬉鬧著,聽到他們招手大喊:「主任,快來!」,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感動。

在香楠小道路口,看到我穿著美麗族服的孩子們在樹林中那麼自然地交談、嬉鬧著,聽到他們招手大喊:「主任,快來!」,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感動(作者提供)

去年九月,我在暨南大學任教跨入第十一年,也開啟了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那就是接下甫成立的「原鄉發展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主任一職。自此除了原青社之外,我的生活中又多了四十個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部落的孩子,而這只是第一年。

到底什麼是「原住民專班」?絕大部分的人都搞不清楚,常誤以為我們是提供進修機會的在職專班,聽/看到「原鄉發展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這麼長的名字更是霧煞煞。說實話,我自己也是在前年年底突然接下籌設這個專班的工作後,才不得不開始去了解大學原專班這個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覺得很「奇怪」的特殊體制,並且驚覺已經跨入(更貼切的說法是「被推入」)了一個非常嚴峻的激烈戰場。

為什麼說是戰場呢?根據去年八月在教育部開會所獲得的資料,到了104學年度,全國開設原住民專班的大學院校數目將高達21所(大學院校17, 技職院校4),班級數為32班,招生名額共1210名。這就是第一個奇怪的地方,雖然知道大學有原專班的人很少,但它已經默默地像野火般在大專院校蔓延,成為原住民高中職學生進入大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而且因為擴展得太快,各校都感受到越來越嚴苛的招生壓力。

大學有原專班的人很少,但它已經默默地像野火般在大專院校蔓延,成為原住民高中職學生進入大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作者提供)

那麼這場火究竟為何,又是從何時引燃的呢?大專院校成立原住民專班主要是根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十六條:「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應保障原住民學生入學及就學機會;公費留學並得提供名額,保障培育原住民之人才;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而首度開設是肇因於東部地區培育原住民護理人才的需求,在民國85年由慈濟技術學院設立護理科原住民專班(2班100人),大學部分則起始於民國93年明道大學開設的「精緻農業系原住民專班」(1班50人)。不過,除了這兩個特例外,其他的29個大專原住民專班都是在100學年度之後才設立的(100年:1,101年:7,102年:8,103年:6,104年:7),且大多數集中在102年之後,這應該與原住民族委員會的「102年鼓勵大學院校開設原住民專班補助計畫」有關,依此計畫每一校最高可補助100萬,102年共有11所學校受到補助

大專院校開設原住民專班有清楚的法源依據,然而原住民專班的定位與內涵究竟為何,卻似乎沒有清楚的方向。它只是提供給原住民學生進入大學的一個獨立招生管道,用以提高原住民的大學就讀率,或者這個專班是「民族教育」的一環,應該要特別針對「原住民族」的特性去設計呢?現為原民會副主委的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Tunkan Tansikian在立報的《原視野:大學院校原民專班熱潮反思》一文中提出了他的看法:

「當這些專班開設後,許多問題一一浮上檯面,譬如,在課程側面,如果專班只是將一群原民生聚在同一空間,課程規劃上卻完全套用既有學系課程結構,如此之設計,對就讀專班的原民生或整體原住民族又有何意義呢?原民社群不少聲音呼籲,對於這一群未來原民社會菁英的高等教育,除了一般學科之外,更應關注能否在課程設計中,將民族教育內涵納入。」

「目前主要問題在於,某些專班幾乎沒有將其課程與民族教育進行結合,而某些專班即使納入相關課程,但也只是點綴式地放個一兩門、兩三門,通常是原住民族文化之類者。」

Tunkan文章中所勾勒的原住民專班圖像是我認同也正在努力的方向,但理想需要物質的基礎,在實際規劃課程的過程中,我碰到的是一個更根本的難題,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所見的原住民專班有兩種形式,一是附屬在某個系之下,如明道大學的「精緻農業系原住民專班」;另一種則是隸屬於院之下,比如義守大學的「觀光餐旅學院原住民專班」和暨大在人文學院底下所設的「原鄉發展跨領域原住民族專班」,但無論哪種形式,教育部核准原住民專班成立時,並不會給學校額外的師資員額,而是設想由校內各系所已有的師資來支援。這樣的師資前提對於設在系底下的專班來說,因有系內現成師資問題較小(但加重了老師負擔,且很可能並無對「原住民」領域熟悉的師資);對於設在院底下的專班,這就更是超級任務了,要在目前大學老師普遍負擔、壓力如此之大的現實環境中,找到「心有餘而力也足」,願意來支援協助專班的老師,談何容易!

目前所見的原住民專班有兩種形式,一是附屬在某個系之下;另一種則是隸屬於院之下(作者提供)

這也就是我覺得大學原專班是一個「奇怪」體制的另一個原因,不給兵要如何作戰呢?之所以有這麼多大學要設立原住民專班,說穿了就是需要學生。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學校都面臨嚴酷的生源壓力,大學就讀率仍然落後於一般社會成員的原住民學生,因此成為熱門的招生對象。但是收進來之後呢?因為學生性質的特殊(文化差異性以及其高中/職學習成績與一般大學生有相當差距),理應有更多的資源挹注,但實際上卻是缺乏正式體制的支持,以致與其他科系相較少了許多資源,在如此窘境下要好好的辦學,必須仰賴校方的善意(願意額外釋出資源支持),以及各類可能的計畫補助。

然而,「大人物」的善意和非永續的計畫補助,這兩者都是非常脆弱且不安全的,隨時可能如過眼雲煙般消失,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去年八月在教育開會時,當時的主席--教育部綜規司司長--承諾會盡量多給專班一些支持和補助,在場的原民會代表也點頭附議。但開學之後收到原民會公文卻赫然發現,103年「鼓勵大學院校開設原住民專班補助計畫」的最高金額,從100萬元像滑溜梯一樣陡降至20萬元。

以暨大而言,目前原鄉專班所擁有的資源和其他各校相比算是還不錯的。師資上,除了我這個主任之外,有一位因專班設立而聘的專案教師,另有幾位社工和觀光、文創領域的校內老師來支援專業課程;有自己的辦公室和專任助教;經費上等同於一個系的地位,依學生人數擁有同等比例的資本門與經常門。但我也不諱言的說,這些人力、空間和經費,包括我這個主任的位置,都不是校方一開始就打算給的,而是從籌設至今的一年多以來,在文院黃院長大力支持與協助下,我們一步一步非常「用力」地爭取,加上第一屆招生成績讓校方意料之外驚艷(45個名額102人報名),以及成立後努力以各方面表現證實專班存在的「價值」,所換取來的「戰鬥」成果!

雖然面對著上述體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種種壓力,但原鄉發展專班的成立對我而言,有著非常正面的重大意義,那就是讓我有了更多得以共同「原」夢的伙伴和場域,得以在暨大拓展「原勢力」!暨南大學座落在仁愛和信義兩個原住民鄉旁邊,校內又有很強大兼很喧嘩的原青社(Knbiyax),因此常常會理所當然地被大家以為有很多的原住民學生。其實不然,在原鄉專班成立之前,大學部只有四十個上下的原民生,儘管原民週活動已經敲鑼打鼓地辦了六年,但除了原青社之外,校內參與的師生仍然相當地有限。去年九月這一批來自全國各部落的生力軍進入暨大後,因為有了基本班底,加上希望這些孩子們能接觸更多的當代原住民議題,而非刻板印象地把所謂的「原住民文化」侷限在歌舞和傳統技藝,我們在正式課程之外辦了許多場的演講和活動,其中含括了在地與全國性的人物與議題,連我自己都覺得非常的精彩,受益良多!

希望這些孩子們能接觸更多的當代原住民議題,而非刻板印象地把所謂的「原住民文化」侷限在歌舞和傳統技藝,我們在正式課程之外辦了許多場的演講和活動,其中含括了在地與全國性的人物與議題(作者提供)

這些演講和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原鄉專班的學生,但就和原民週一樣,非常希望能有非原住民的師生參與,不過並不容易。於是,我們進行了另一項策略,就是抓出一些課程與通識中心或其他系合開或是合作,一方面希望原住民的議題能在暨大校園進一步發酵,另一方面則是期待原住民學生能夠跨出專班,和校內更多不同族群、不同領域的同學互動、交流。這些課程中最特別的是由眉溪部落依婉貝林老師開的「賽德克傳統農事與祭儀」(由專班與通識合開),三月初,她帶著修課學生在校園裡灑下小米的種子,如今已冒出新芽;四月時我們也會請眉溪部落的族人帶著同學在小米園旁搭建傳統的穀倉,這個部分則是由專班施聖文老師「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影像紀錄與製作」兩課程,以及通識另外兩門與生態、環境相關的課共同合作。

想一想,暨大的校園裡除了櫻花和常常出現的幸福婚紗之外,即將會有小米園和穀倉,那會是一幅多麼特別又美好的畫面!不過,前往夢想的路途總是崎嶇的,我們必須要能夠搶贏暨大校園裡許多貪吃的小鳥,才可能收穫到黃澄澄的小米;至於穀倉,原本寄望教卓的經費卻意外落空,但我們還是不想放棄,除了透過通識中心幾位老師協助集資之外,在與原青社以及原鄉專班學生商量後,決定開發出小米園相關產品籌措經費,已完成的產品包括小米運動毛巾,以及挑選播種小米當天珍貴影像所製作的一組紀念明信片。取名為「暨情於米」的首賣將會在這個星期三(3/25)下午,暨大一年一度的春季健走活動中正式啟動!

春季健走義賣攤位海報(作者提供)

小米運動毛巾(作者提供)

小米播種系列明信片(作者提供)

這一年多來,最常想的事情就是,我能夠為這些因著專班成立而來到暨大的原住民孩子們做些什麼,給他們什麼樣的未來圖像?這實在是一個很沈重的負擔,而且許多事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但因為我的身旁有很愛嗆我卻一直無條件支持我的原青社,以及和我一樣「非常過頭地」愛著這些原住民孩子的最佳戰鬥伙伴--聖文老師和心怡助教,雖然眼前還是(看來會一直是)有一大堆的困難要克服,但也有更多的夢想等著我們一起去構築、而後完成,Knbiyax!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芭樂人類學:邱韻芳 原住民專班和我親愛的原住民孩子們

 

軍事院校應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2015-07-20 15:08

 

◎尤天鳴

根據統計,原住民族從事軍警類別職業的人數,其人口比例遠高於臺灣非原住民之民眾,原住民族從軍的比例,更是為最,因此國軍部隊,常見有原住民族人的臉孔,保衛疆土、報效國家,成為近代原住民族青年從軍的嚮往;然而,我們卻不見國內各軍事院校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筆者認為,國防部應重視原住民族軍校生之輔導,尤其是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是培育原民國軍幹部,相當重要的一項措施,其理由如下。

首先,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18條之規定:「大專校院之原住民學生達一定人數或比例者,各級政府應鼓勵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輔導其生活及學業;其人數或比例,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公告之。」,因此依法,軍事院校之原住民族學生人數達比例者應設置之。

原住民族從事軍警類別職業的人數,其人口比例遠高於臺灣非原住民之民眾,原住民族從軍的比例,更是為最。(資料照,記者羅添斌攝)

再者,由於時代變遷,以往原住民族青年投入軍旅,乃家庭生計、生涯規劃等因素為多,且部落環境單純,在軍校及部隊的生活適應上,較能融入部隊生活;但是以目前的社會環境觀察,大部分之原住民族人口遷往都會區,許多原住民族青年,為所謂的都市原住民,即便是部落長大的原住民族青年,其環境也與過去從軍的長輩不同,因此在軍事教育養成的過程,其輔導工作更是重要。

最後,由於軍職工作的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高,尤其是在原鄉部落,家中有一名軍官子弟,常是該家族之榮耀,這也是讓國軍形象大大提升的機會;但是若因為學校方面疏於輔導,且在不甚瞭解原住民族各族之文化下,即便加強其生活適應、課業輔導,也難見其功效,若因此造成原民同學休退學之情形發生,也會打擊到其他原民同學投入軍旅的心情。

綜上,筆者認為,唯有在各軍事院校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透過有原住民族文化知識之專責輔導人員,在校園中對於原民軍校生進行有系統、有策略、有文化的輔導工作,輔以其軍事技能之養成,培育新世代之原住民族軍事人才,提升國軍總體戰力,此利大於弊之功效,應不難理解。

(大學校師、榮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