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04:102020/07/23 工商社論》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 工商社論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OQ5rSa
行政院日前通過國發會所提的四年國家發展計畫(2021~2024),藉由計畫的推動,估計每人GDP將於蔡總統任內達到3萬美元(去年為25,893美元)。在全球疫情告急,世界經濟衰退的此刻,要達成此一目標誠屬不易,然而綜觀全局,仍有可為。
每人GDP顧名思義,就是以GDP除以一國總人口數而得,然後以匯率換算成美元,其變化不僅取決於經濟成長,匯率、人口變化也很重要。1980年代日本從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只花了四年,德國也只花了五年。何以多數國家十多年才能達到的目標,日、德只需四、五年?因為日、德拜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之賜,匯率大幅升值七、八成,以本國貨幣計算每人GDP也許沒有增加太多,但以美元計算便扶搖直上了。
我們當年也是如此,1985年每人GDP才3,200美元,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加以新台幣匯率七年升值六成(由39.8升至25.1),1992年提前達到1萬美元,匯率之重要,於此可知。
如今,每人GDP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雖然人們的理解未必正確,但由於政治人物經常談論,自然也就成為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1996年初台灣總統選舉時,李總統就宣告,要讓台灣每人GDP到2000年時升至2萬美元。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閣揆張俊雄提出所得倍增計畫,要在十年後(2010年)讓台灣每人GDP提升到3萬美元。隨後,馬總統喊得震天價響的「六三三」,也宣示要在任內讓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
遺憾的是,李總統的願望沒有在2000年成真,張院長的目標也沒能在2010年實現,馬總統的計畫同樣功敗垂成。當年李總統的願望直到2011年才達標,台灣每人GDP由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整整花了二十年,相較多數國家五、六年,最多十來年,台灣竟花了二十年之久,何以如此?這雖與匯率有關,然而更重要的是自2000年以來台灣政治紛亂不安,朝野爭鬥不休,荒謬到連國家認同都缺乏共識,有這樣的政治環境,經濟由盛而衰,並不意外。
這也就是何以如今行政院宣稱每人GDP四年內達3萬美元,多數人卻不相信的原因。然而,我們認為未來四年有諸多有利於這一目標實現的條件,只要當局能致力於經濟發展,維持政局安定,仍有機會達成目標:
第一、新台幣匯率逐漸走升:當年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為提振經濟,美國自2008年11月到2012年9月實施三波量化寬鬆(QE)為市場注入2兆美元,在資金氾濫下,大筆熱錢於國際流竄,大幅推升亞幣匯率,以2009~2011年而言,新台幣匯率(年平均)由33.0升至29.4,日圓由93.5升至79.8,韓元也由1,277升至1,108。
如今,為紓緩疫情的衝擊,川普政府今年3月中旬推出7,000億美元的QE,隨後擴大為無限量QE,數兆熱錢追奔逐北,又將擾動全球匯市,事實上,6月新台幣匯率29.7已創下兩年來的新高,也比去年同月升值5.3%。隨著美國不斷推出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由金融海嘯的經驗研判,新台幣升值已勢所難免,雖然升值不利於出口,卻有助於推升每人GDP。
第二、台灣人口開始負成長:每人GDP是以GDP除以總人口,1980年代十年之間人口增加260萬人,GDP成長的速度必須要遠遠大於人口增加的速度,每人GDP才會提高,1990年代十年也增加將近200萬人,自2000年以來,前十年降至100萬人,後十年更降至50萬,而據國發會推估自2022年人口開始負成長。
這個人口負成長的趨勢,雖然不利於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但若從每人GDP而言,由於這個算式的分母(總人口數)變小了,GDP只要稍有成長,都會反映在每人GDP上,這個趨勢自然也有助於每人GDP達3萬美元。
第三、IMF估台灣將達3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底發布的推估,台灣於2023年每人GDP可達29,870美元,2024年進一步升至31,483美元,IMF並未特別看好未來四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他們估計台灣未來四年經濟成長約落在2.0~2.1%,顯然他們看到了人口、匯率等其他因素,因此估算台灣可以達到這個水準。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未來四年確實存在讓台灣每人GDP升至3萬美元的條件,然而這些條件從長期而言,未必有利於台灣,譬如說人口負成長將造成勞動力不足,於經濟發展自非好事,而匯率升值固有利於進口,卻不利於出口,也不全然是好事。回想當年,新台幣匯率屢創新高把台灣每人GDP推升至1萬美元之際,不少台商也因此紛紛出走,以致產業空洞化危機四起,可謂前車之鑑。
我們認為,過去馬總統、張院長追求每人GDP達3萬美元的夢想有機會於蔡總統任內實現誠然可喜,不過,這些實現夢想的助力,恰是影響長期發展的阻力,若不臨深履薄以為因應,恐怕3萬美元實現之日,正是台灣經濟停滯之時,願執政者深思之。工商社論》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 工商社論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OQ5rSa
各國人均GDP的歷史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30日, 2018
各國人均GDP達一萬美元時程
台灣人均GDP於1970年不到400美元,到1980年升至2,389美元,1992年達10,778美元,去(2017)年升至24,318美元。
■中國大陸人均GDP於1980年為309美元,1992年為423美元,2001年首度升逾1,000美元,去年達8,643美元,今(2018)年預測將達10,087美元。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四月的預測,大陸今年的人均GDP將會升破一萬美元,大陸進入本世紀時還不到一千美元,如今竟已達到這個水準,其經濟能量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巨大。
從半世紀的資料可以發現,人均GDP要升破一萬美元並非易事,通常得花點時間,以美國而言,在二戰結束不久便已到達兩千美元,最後升破一萬美元已是1978年了,總計花了28年,這時間算是相當長。
我國僅12年升破萬美元
戰後日本一片狼藉,這個曾被愛因斯坦誇讚為「不炫耀、正派、總體看來很有吸引力」的國家,果然很快就恢復生產力,1971年人均GDP達到兩千美元,歷經13年就升到一萬美元,這個速度要比美國快了許多。
台灣對於升破一萬美元這件事特別在意,拜新台幣升值四成之賜,我們也在1992年到達一萬美元的水準,從兩千到一萬也只花了12年,隨後韓國也在1994年到達一萬美元。
能不能到達一萬美元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生產力、人口及匯率的變化,生產力當然是最重要,但如果人口成長太快,要達到一萬美元會比較困難,相反的,匯率升值很快的國家便很容易達到一萬美元,像台灣、日本及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均GDP之所以能快速升高,皆是受匯率升值的影響,1970~1990年適逢美國逼迫各國匯率升值的年代,因此這一期間許多國家都升破一萬美元。
例如德國在1978年升逾一萬美元、法國在1979年、英國於1987年、義大利於1986年,從1971~1990年,日圓升值143%、馬克升值117%、新台幣也升值48%,除了生產力不錯,匯率的升值顯然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
陸人均成長 多靠生產力
那麼,中國大陸能在今年升到一萬美元是什麼原因呢?大陸自本世紀以來人口增加了1.2億,目前已將近14億,所以人口無助於人均所得的成長,而匯率自本世紀以來升值近三成,這個升值幅度也遠低於1980年代前後歐亞各國的升幅,由此可知,大陸如今能升逾一萬美元,多數是來自於生產力的成長,這樣的成長態勢是比較健康的,昔日許多靠匯率升值讓所得水準變好看的國家,經常在日後匯率波動下被打回原形,但顯然大陸如今的所得成長並非循此途徑。
印度落後 現僅兩千美元
我們可以再比較一下昔日金磚四國,其中印度人口已達13億,但人均所得依舊非常低,預估今年才突破兩千美元,而俄羅斯的情況非常不穩定,受盧布大升大貶的影響,人均所得忽然升逾一萬五千美元,又忽然跌到九千美元,去年又重返一萬美元。巴西的情況亦然,在匯率的波動下,起起落落,去年跌破一萬美元,IMF預測巴西今年可望重新站上一萬美元。
今年來美中貿易摩擦不斷升溫,不論從GDP或人均GDP都可以看出大陸經濟能量的強大,而這個強大的經濟力應該就是川普意欲開啟貿易戰的原因。
(工商時報)
年金改革扼殺年輕世代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李曼麗/新制教師聯盟發起人蔡政府打著「為下一代」的名號推動年金改革,但是年金改革教師方案卻是年輕新制公教人員受害最為慘重,蔡政府「打著紅旗反紅旗」,對年輕新制者而言根本是一場騙局。 蔡總統說年金改革是要給國家一個機會,給下一代子孫一個機會,陳建仁副總統也說年金改革是要讓年輕世代在未來能「世世代代領得到、長長久久領到老」。諷刺的是,目前政府的年改,只能延後幾年破產!不但對不起準備退休的中年人,更對不起支持政府的年輕人,年輕世代繳得最多,而最後拿得最少,甚至可能拿不到!對照蔡總統和陳副總統講的話,真是諷刺!政府對年輕人騙很大,打著支持年輕人的旗幟,卻砍年輕人最重! 在民國85年就已經進行過一次年金改革,制度即從恩給制轉為儲金制,適用新制者從此就沒有18趴,因此所得替代率絕對不可能有80%、90%,甚至超過100%以上,改革後新制公教人員不僅要延後退休、延後領取,還要降低所得替代率,採計基礎以最後15年的平均薪俸採計,純新制公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本來就不多,25年年資替代率只有50%,年金改革方案擬降更低降到45%,再加上採計15年均俸,對新制者根本就是一頭牛剝兩層皮,一旦年金十幾年後再度破產,還未必領得到退休金,這就是蔡政府所謂的世代正義?這就是陳副總統所說的年金改革是愛跟和平的工作,讓世世代代領得到,歡歡喜喜改年金?年輕新制者繳多、延退甚至可能領不到,何來歡喜可言?蔡政府口口聲聲說年金改革是為了年輕人改革,是顧及世代正義,這樣的改革,世代正義在哪裡?難道蔡政府是國營的詐騙集團? 一個年輕工作者繳了勞保、公保、健保、所得稅、房貸等等後,還要不要養家活口?更何況繳了退休年費後,到了自己退休時可能拿不到一毛錢。年輕工作者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要生產者 ,但是國家卻去剝削年輕世代,以後就是絕後了。難道蔡政府提出的年金改革方案是要斷年輕工作者的生路嗎?這根本就是扼殺年輕一代的年金改革。 整個年改就是一場騙局,蔡政府只會要求年輕軍公教多繳錢來補這個會破產的基金黑洞,把年輕人當提款機用,若蔡政府要硬闖通過年改法案,相信年輕人一定會大反彈,除非得到公平的對待,否則年輕人絕對不會默默容忍被這樣的政府繼續欺負。
日相安倍:最低工資 每年須調高3%
2015-11-24 20:04中央社 東京24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表示,日本政府必須把最低工資每年調高3%,以提振消費支出。
安倍擔任議長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集會後,安倍也表示,目標擺在把全國平均最低時薪調高至1000日圓(8.16美元)。
日本上一會計年度的全國平均最低時薪為780日圓(6.36美元),只夠買一碗拉麵。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安倍今天在首相官邸主持經濟財政諮詢會議集會時表示,為了實現2020年前將日本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提高到600兆日圓的既定目標,有必要把全國平均最低時薪每年調高3%,目標是調至1000日圓。當前的全國平均最低時薪798日圓,將從明年度起每年調高3%,
安倍也表示,配合邁向調高最低時薪,應致力於支援中小企業提升生產力及改善交易條件等。
-----------------------
真的沒泡沫?全球股市市值破紀錄、追平2015年GDP總和
www.moneydj.com
查看原始檔
MoneyDJ新聞 2015-05-05 11:45:26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根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公布最新資料,截至4月底止,全球股票市值來到74.7兆美元,創下史上新高。
拜全球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之賜,日本、美國與德國股市都已刷新歷史紀錄。至於近期狂飆不止的大陸股市,在市場預期人行有望釋出更多寬鬆措施的加持下,破紀錄也是指日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股市市值已追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估算的2015年全球GDP總和,或74.5兆美元,而隨著股市市值增加,泡沫化風險也跟著升高。
據日經新聞相關報導,1999年網路泡沫化期間,以及2006-2007年金融海嘯前,全球股市市值都曾超過全球GDP,但最後都以崩盤收場。摩根大通分析師Yoshinori Shigemi觀察指出,當今股市瘋狂的程度前所未見,他擔心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負面風險正在升高。
--------------------------------------------------------------
GDP算什麼?要比,就來比社會進步吧!
2015-04-12 Web only 作者:賀桂芬、黃維德
GDP算什麼?要比,就來比社會進步吧!
有些人窮得只剩下錢,有些人不富有卻文明。追求只計算錢的GDP,是人類進步的解方之一,但不是惟一。非營利組織每年公佈的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正是持這個觀點。
2015年新公佈的社會進步指數,世界第一經濟強權美國,因為醫療保健不均、謀殺案和自殺率都高,排名只有第16名,還不如人均GDP比它差的加拿大和英國。挪威名列第一,接著是瑞典和瑞士。日本是亞洲社會最進步的國家,排名15,中國大陸92。
GDP不計算的人類最基本需求,居住、食物、空氣、水、避難所、醫療公衛、社會福利和機會等等的完備程度和品質,都是社會進步指數的重要指標。這項指數評比了全球133個國家,涵蓋全球94%的人口,台灣不包括在內。
該組織指出,如果將這133個國家當成一個國家,那麼它的社會進步指數只有61分,勉強及格。
社會進步指數
排名 國家
1 挪威
6 加拿大
10 澳洲
11 英國
14 德國
15 日本
16 美國
71 俄羅斯
92 中國
101 印度
美國在少數幾個指標排名第一,例如民眾對可負擔住房的滿意程度、言論自由、高等教育可及性等,但在平均壽命、肥胖、自殺率、個人安全等各項健康和福利指標,可謂全軍覆沒。
美國的排名
營養及基本醫療 39
高等教育可及性 1
個人安全 30
寬容及包容 15
分區域來看,亞洲在六等分的位置當中,「最高」等級中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只有日本和韓國進入第二級的「高」,其它國家都在這之下。
---------------------------------------------------------------
文/陳竫詒.陳一姍
過去10年,台灣實質薪資累積負成長4.8%。台灣的凍薪,最大的惡果由年輕人來嘗。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去年大學生畢業起薪約2萬7千元,雖是第五年回升,卻依舊低於15年前水準。
30歲以下年輕人,超過半數,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跟鄰國比,經購買力調整,台灣大學生起薪還是最低,比韓國低兩成,比新加坡低四成。
「低薪的結果就是,讓好的人才出走,或不願意出來工作,繼續惡化下去。台灣老闆只能找到『能力剛好符合低薪水』的人,老闆又會一直抱怨勞工素質變差,」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直言,台灣勞動市場已進入惡性循環。
年輕人起薪水準如自由落體,整個社會薪資如進入冰河期。台灣低薪現象的背後,是勞動、產業與教育市場三大結構失靈的複合症。
病因1 老闆有錢,只是沒分給你
過去10年,台灣GDP並非沒有成長,勞動生產力也並非沒有增加。關鍵是,成長果實分給勞工的份量少了。
1991年時,台灣經濟大餅的51.6%隸屬於受雇員工報酬,但到2012年只剩46.2%。老闆不是沒有錢,只是不分給你。
「台灣的薪資說穿了,就是老闆說了算,」龔明鑫直言。不像日本每年有「春鬥」傳統,勞團與企業主有個集體談判的機制,雖然近幾年的全球化讓勞團談判能力減弱,但仍比台灣強。
病因2 三角貿易 無助就業和薪水
過去台灣的產業特性是「規模經濟」,以薄利多銷取勝,逐低成本而居。龔明鑫指出,全球化「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緣故,使得企業移到薪資低的國家設廠,投資外移至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產業外移後,除了研發,台灣總部就只剩下接單、財務調度等「三角貿易」。主計處調查顯示,三角貿易已佔整體製造業營收的三成六,但「三角貿易對國內就業和薪水,幫助沒有那麼大,」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指出,三角貿易的獲利歸企業主,台灣就業機會沒有增加,勞工分不到報酬。
病因3 服務業陷入低成本陷阱
製造業出走,留在國內的服務業蓬勃。目前,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雇用近六成人口。
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等人合著的《崩世代》卻明指,台灣就業市場出現「成本弊病」。意指服務業常以壓低工資,或雇用契約工、派遣員工來面對競爭,以致服務業愈發達,多數勞工卻面臨薪資降低的困境。
服務業陷入成本弊病,不光在台灣。也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通病。
英國《展望》雜誌分析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發現,很難將提高製造業生產力的方式套用在服務業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就增加汽車製造的生產力,但是營運一家醫院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病因4 過度教育,大學文憑不值錢
大學生起薪低,是讓全台凍薪的一個關鍵因素。更弔詭的是,起薪低的趨勢,讓台、清、交等老牌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都被拉低。
過往雇主看到大學文憑,心中自有一個薪資對照表。但台灣從1994年教改前的23家大學,如今暴增到122家,畢業生成長兩倍多,每年22萬人大學畢業。人人有大學文憑,等於人人沒有大學文憑。
「當企業主對應徵者的生產力不夠了解,會過度依賴市場上既有的參考資訊,」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香如指出,最好的例子就是「22K」的出現。
陳香如解釋,2009年當政府提出「畢業生實習計劃」,以俗稱22K的2萬2千元作為企業的補貼薪資。在失業率高、大學生能力無法判斷的時候,彷彿成了畢業生隱性的基本工資,產生了心理學說的「定錨效果」。
月薪不到3萬元。依內政部估算,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4,797元。如果要養一個家,以平均扶養人口2.1人估算,薪水得3萬1千元才夠。
當低薪與凍薪已成為台灣人民憤怒的主要來源,與國際相較,不具吸引力的起薪,讓台灣成為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人才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到底要如何突破困境?……( 完整報導與解方,請見《天下雜誌》553期 )
=-----------------------------------
〔本報訊〕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內閣府公佈,201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萬6537美元(約新台幣139萬9400元),共同社指出,這個數據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4個會員國中排在第10。
共同社報導,日本2012年人均GDP為4萬6537美元,在OECD34個會員國中排在第10,比起2011年的第14名要進步4名。
共同社分析,由於歐元貶值和歐債危機等,導致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各國人均GDP降低,因此排名上升。共同社指出,人均GDP首位是盧森堡,達到10萬3751美元(約新台幣311萬9800元),美國5萬1689美元(約新台幣155萬4300元)排在第7,南韓2萬2590美元(約新台幣67萬9280元)排在第23。
行政院主計總處11月曾說,今年台灣GDP規模預測為新台幣14兆4799億元,換算每人62萬元;以匯率折算,相當每人2萬850美元。
------------------------------
李遠哲說,台灣政府負債大概高達二十一兆元,私立大學交那麼多學費,設施那麼差,德國、芬蘭大學免學費,但設備卻那麼好,因為政府歲收只佔GDP十三%,而德國、芬蘭稅收佔GDP的比率是台灣的兩倍多,他們稅收用於公共設施與教育,而台灣是財團企業交稅少、獎勵多,不公平。
李遠哲指出,例如遺產稅下降,會有台商熱錢流回國炒房地產,二十年前,很多學者回來自己買房子,一坪房子十萬元,五年、十年就可買房,現在中研院附近每坪破五、六十萬元,年輕人從國外回來若要買房子,根本不可能 。台商熱錢炒房產學者回台買不起李遠哲表示,人類在工業革命後透過有效率的機械,發現石油、煤礦等能源,就以為人定勝天,這一代人要滿足這一代需求,但是不應該影響到下一代的生活。他舉例說,德國不像日本有地震,但卻停用核電,主因是德國認為不應該把不易處理的核廢料交給下一代,這也是這一代的良心,不要把地球弄到慘不忍睹,再交給下一代。
李遠哲指出,很多人以為農業不重要,因為GDP占比不高,但再過五十年後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產品生產下降,人類對食物需求卻增加八成。因此,如今政府一直要把農地變成工業地,這是不對的方向。
「不要相信那些一直強調GDP成長、明天就會變得更好的人」,李遠哲呼籲,年輕人應覺醒,不要只迷信GDP經濟成長,一起努力改造社會價值,才能帶頭讓亞洲成為典範,進而改變世界,若從這觀點來看,未來還是有希望
-------------------------------------------------------------------
微軟CEO語出驚人:女性不該求加薪 才會有善報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語出驚人表示,女性不應該要求加薪,而該對公司有信心,相信機制安排就好。此話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彭博社)
2014-10-10 12:35
﹝本報訊﹞不求加薪的女性有好報!?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昨日語出驚人表示,女性不應該要求加薪,而該對公司有信心,相信機制安排就好。此話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
消息傳出後,即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納德拉隨後在推特解釋:「我沒有適當表達女性應如何要求加薪。我們的產業一定得消除性別落差,不必因為偏見而加薪。」(翻攝自納德拉Twitter)
消息傳出後,即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納德拉隨後在推特解釋:「我沒有適當表達女性應如何要求加薪。我們的產業一定得消除性別落差,不必因為偏見而加薪。」(翻攝自納德拉Twitter)
納德拉9日參與一場聚焦資訊業女性的會議(the Grace Hopper Conference),並與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校長卡拉威(Maria Klawe)公開會面。現場出席的會眾多數為傑出的女性電腦資訊人員。
當卡拉威問到,納德拉會給希望在職業生涯更上層樓,但又對加薪難以啟齒的女性什麼建議?納德拉回應,女性應該對公司有信心,並相信「當妳持續進展,公司的機制勢必會適當提高妳的薪資」。
納德拉還表示,不求加薪的女性有「好的善緣,遲早會得到回報。」( "It’s good karma. It will come back.”)不過當納德拉說完後,卡拉威禮貌地告訴他,「這是少數幾個我無法贊同您的事情之一。」,台下便爆出喝采的掌聲。
消息傳出後,即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納德拉隨後在推特解釋:「我沒有適當表達女性應如何要求加薪。我們的產業一定得消除性別落差,不必因為偏見而加薪。」
此外,納德拉也寄信給微軟全體員工致歉,信中表示自己「完全回答錯誤」,並強調他認為男女的薪資應該平等。他表示,卡拉威的建議是對的,如果員工覺得自己該被加薪,就該直接表達。
《Time》雜誌引述調查資料指出,在矽谷科技業中,男女薪資差距相當大:大學畢業的男性薪資和擁有同等學歷的女性相比多出40%;若擁有碩士學位,男女薪資更是不平等,男性員工薪資比女性員工多7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