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炫耀是一種壞身教

2015-03-27 親子天下雜誌 作者:顏擇雅
顏擇雅:炫耀是一種壞身教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因為孩子會看見,大人為了自己洋洋得意,可以把別人搞膩搞煩也在所不惜。炫耀小孩不就是在炫耀自己很會教小孩嗎?偏偏炫耀就是一種壞身教。說的是我多會教小孩,表現出來的卻是我多麼不會教小孩,諷刺極了。
我曾在私底下勸過一位朋友,說不應該拿孩子炫耀個不停,沒想到她的反應是一臉無辜:「可是我說的都是真話呀。」我再勸:「你應該想想聽者的感受。」她正色道:「我孩子就是這麼優秀,別人要眼紅也沒辦法。」我只好住嘴。

我勸爸媽不應該拿孩子的成就出來炫耀,其實不是為了爸媽本身的人際關係,而是為了小孩的學習成長。炫耀就是強迫別人臣服拜倒的意思。如果只是分享喜悅,應該適可而止,別人略有祝賀或羨慕之意,就應該住嘴了。再講下去,就是要別人祝賀過了還要再祝賀,要別人羨慕不夠,還要五體投地。

如果孩子在場,這對他的禮貌養成尤其有害。因為孩子會看見,大人為了自己洋洋得意,可以把別人搞膩搞煩也在所不惜。炫耀小孩不就是在炫耀自己很會教小孩嗎?偏偏炫耀就是一種壞身教。說的是我多會教小孩,表現出來的卻是我多麼不會教小孩,諷刺極了。

拿小孩成就出來炫耀還有個更大缺點,就是會讓小孩心生反感,變得不願意努力。小孩到了小五小六,自我意識抬頭,就會抗拒變成爸媽爭取面子的工具。這時你把孩子的學習成就拿來炫耀,別人可能只是有點煩,孩子卻會倒盡胃口──用功上進的胃口。孩子會想說,爸媽要我用功,明明是為自己的面子,嘴裡卻說「我是為你好」,真是虛偽透頂。孩子最直接的反抗方式,就是放棄用功,讓爸媽面子去大壞特壞。

《虎媽的戰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作者蔡美兒有一點很中國,就是認為小孩以成就來「光耀門楣」沒什麼不對,書中也拚命炫耀兩名女兒的成就。近尾,二女兒露露在餐廳眾目睽睽之下摔杯大吼,讓媽媽難堪,其中就有一句:「你以為你是為我好,根本不是,你是為了你自己。」

有趣的是,蔡美兒在書中也承認,常有人問她,這麼嚴格要求小孩,「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她卻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在中華文化裡,孩子就是爸媽的延伸,對孩子好,對爸媽好,都是同一回事。這種「親子一體觀」,有些孩子也許忍忍就過去了,露露卻不願意忍。她小提琴才藝過人,但為了捍衛自主權,寧願讓多年的投入付諸東流,從此不再碰提琴。

這正好是中國古代知音故事的相反。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虎媽想必也自以為是女兒的頭號知音。沒想到因為她愛炫耀,女兒乾脆不復拉琴。譚恩美《喜福會》也有一位女兒薇莉(Waverly),是西洋棋神童,也熱愛下棋,也是氣不過媽媽拿她得獎四處炫耀,拒絕再下棋。

讀者也許覺得露露與薇莉都太笨了,幹嘛作踐自己的天才?我只能說,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就是如此,只希望父母在逞口舌之快、圖顏面之光時,能夠三思。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的自我意識都像露露與薇莉那麼強。也有些小孩覺得「光耀門楣」滋味很不錯。這種小孩,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他們會感染到爸媽的洋洋得意,對自己的小小成就感到自滿,失去上進動力。王安石筆下的仲永是作詩神童,從小就被爸爸帶去四處表演即席賦詩,接受讚譽與賞金。十歲的詩,就算是神童好了,頂多不就是可讀而已嗎?格調與內容能好到哪裡?這樣就被爸爸帶著到處獻寶,難怪長大後會「泯然眾人矣」。

愛炫耀的父母一定重視名次,因為「作文很好」絕對沒有「作文第一名」說起來具體。排名本身不是壞事,妥善運用它,對小孩很有激勵效果。問題是太重視名次,就會變成太計較輸贏,器量狹小,反而有礙發揮潛能。數學奧林匹克曾發掘過一大堆數學神童,後來的成就卻無人能及澳洲出身的陶哲軒(Terence Tao)。別人描述這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菲爾茲獎章得主,總說他器量坦蕩,不與人爭,與他合作解題是如沐春風,所以全世界的頂尖數學家都排隊想拿自己研究一半的問題找他合作。這種與人為善的性格,應該要歸功於澳洲不重視排名的教育環境。

即使有以上這些理由,我相信還是有很多爸媽,不拿小孩的成就出來說一說,會悶出病來。針對這種父母我只能說,如果真的很想給別人顏色看看,真正「必殺技」其實是忍住不炫耀。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就有寫到這點。男主角的兒子一事無成,鄰居兒子變成鼎鼎有名的律師,還有資格進入最高法院殿堂與人論戰。男主角聽到「最高法院」一下整個茫然,不是因為最高法院很了不起,而是震驚於律師本人剛剛跟他對話大半天,竟然完全沒提!他竟然覺得最高法院一點都不值得炫耀!男主角被徹底打敗。

也就是說,炫耀就是不夠強的表現。真要讓別人覺得你很會教小孩,最好方式就是顯露出你用平常心看待小孩所有成就。你應該私底下多多讓小孩知道你以他為榮,別人面前則應該輕描淡寫。如果你覺得很難,不妨先假裝一次兩次。習慣之後,相信我,假的就變成真的了。
---------------------------------------------
想找到自我認同,你不該只是跟現有文化「和平相處」
Herbert Hanreich 2015/03/30 08:00:00 發表於 • 社會 • 文化

 

就在幾天前我讀了一本書,內容是講怎麼過有意義的生活 ─ 這可是探究人生意義的大問題,只不過通常不會引起我的注意。但這本書還是吸引了我,也許是因為書的內容在我身處的儒家文化社會中有不同的意義,至少是和在西方社會中不同。

雖然前面說它是「書」,事實上是作者在歐洲大學三次講課的內容,用德文寫成的小冊子,作者Peter Bieri是瑞士哲學家,不僅在哲學界很有名,也是暢銷小說《里斯本夜車》的作者,當時他是用帕斯卡梅西耶(Pascal Mercier)為名出版《里斯本夜車》,這本書也有中文譯本,甚至改編成電影上映。

Peter這本小冊子名稱我翻譯為《我們該如何生活》,是一本可以讓人深思的書,去思考如果一個人想要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他的人生需要具備什麼,這本書沒有參考其他思想家、或是任何相關主題的書,書中提出的觀點都是原創的。書的寫作風格及用字遣詞十分直白,即使沒有讀過任何哲學著作也可以懂,希望可以吸引已經準備好思考人生議題的讀者,更精確一點地講,《我們該如何生活》談的是如何有尊嚴地生活,Bieri認為有尊嚴地生活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情緒、想法、意志都是自己掌握。

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想法,都蠻值得一讀的,我從中挑幾個和大家分享。

其中一個講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斷進步的旅程,內心漸漸意識到對自己和世界都有一些責任,理想的情況下,這個內在成長的過程可以透過接受教育習得。每個教育階段我們都會發現,這個世界和我們原本的認知不一樣,過去熟悉、瞭解的世界漸漸被拋在後面。 我們「先」認識的世界、出生的世界是別人的世界,小朋友認識世界是別人解釋給他們的世界,所有的認知其實都是其他人的想法、角度。

但當遇到新的想法、認知時,原有認知會慢慢改變,我們也擴大了自己的視野,會開始想知道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沒有質疑過的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因為隨著我們慢慢長大,一定會遇到自己的經驗和原以為的事實不符的狀況。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遇見、甚至結交一個跟你處事態度完全不同的人,內心就會有些疑問了;抑或是到國外旅遊遇到和你原有生活方式、價值觀不同的人,深深吸引著你;或是讀文學小說的時候,進入到完全沒想過的世界等等。

當你的生活經驗愈來愈多時,就會發現分歧的想法也愈來愈多。當你成長到某個階段發現這些「不同」會讓你開始想:爸媽和老師是否永遠是對的?就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了,你會開始疑問:現在處理事情的方式真的是最好的嗎?我是否真的是有趣/迷人/聰明的人?我是否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幸褔?我所受的教育是好的嗎?你會開始想諸如此類的問題。

新的經驗會讓你和原有的世界產生距離, 之後你就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地來瞭解這個世界,Bieri說若你成功地「建立了內在生活習慣,能批判性思考,並漸漸能主導自己的思考方向」,那麼你就漸漸變成一個「自決」的人了。簡單來說,你必須和原有的那個安全世界保持距離,將自己抽離別人建構的世界,才能夠在自由的基礎上構築自己的世界,世界現在是你的選擇。


抽離原本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是一個前提,重置你過去生活的環境,現在它開始變成「你的」世界、你的一切。其實我們大部分和社會的連結都要這樣運作,友情、愛情、團體工作都要這樣做才會有意義,每個人都需要自由,舉例來說,你愛一個人但又不給他自由,那就只是衝動地佔有,只是自私。

前面說到的整個過程其實都是「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在我想要過的生活裡找到和自己想法的連結,生活的品質甚至價值觀都取決於自己的想法:平淡的想法只會帶來平淡的生活,反之亦然。在任何情況下,當我們長大也就變成自己人生的主人,即使有些人不自覺這件事。

同樣的想法也適用於一個人的文化認同,對世界的瞭解是源自它的價值觀系統,我們天生下來就在這個系統裡長大,逃不掉。這些價值觀不是「自給」的,而且別人給我們的,是社會環境的第二天性,我們無從選擇,因為是一生下來就生長在這個環境中。所以在文化認同的第一階段,我們一邊長大、照著大人說的話去做,一邊學習。如果想要在原本的生活環境下生存、被接受,就要學著融入人群、模仿他人並遵循規範,我們的文化是偶然的、非必然的,也有可能生在不同的文化中。

但當我們長大,是可以改變第二天性,因為它並不是真的「自然天性」而是文化,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和某些文化行為保持距離,包含過去一直引領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都可以將自己抽離出來檢視。嚴格地檢視這些價值觀,甚至如果有需要,也發現這些價值觀已經不符合現有的生活,我們可以改變它們,盲目地跟隨是小朋友才會做的事,能夠找到令我們自己信服的理由去明白或是拒絕某些價值觀,才是我們該做的事。

長大,意味著脫離原有的文化,有自己的想法、質疑原有的世界,但接下來就遇到一連串的問題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批評?為什麼我長大了還要聽父母的話?難道和諧共處永遠是好的嗎?如果我們一直都「和諧相處」那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在現有的家庭價值下,誰會得到最大利益?又是誰會付出代價?為什麼我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等等的問題。

我在台灣年輕人的身上看不到前面說的「自我認同」的過程,他們無法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去把自己從原有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抽離,台灣太多的年輕人為了適應現在的文化環境,將社會的價值觀當作他們自己的價值觀,沒有好好去檢視,文化已經被提昇到神聖的地位了。

但文化不是神造的,文化是人為的,有的文化會將人類福祉最大化,有的則不會。過度強調傳統的文化大多是錯的,因為它們無法接受改變,但改變其實才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當我聽到很多台灣年輕人讚美自己的生活方法(例如跟父母及祖父母一起住),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好像「美好的生活」這個概念在台灣一直沒有變過。

他們缺乏自我認同的過程,無法把自己從原來的世界抽離,比較喜歡待在舒適圈內,和老一輩的人相處,對於未來的想法都被過去侷限,個人發展也沒有什麼變化,他們想要和人「和平共處」,更簡單來說,想要過著沒有自我的生活。

而且這現在還是台灣主流的文化,仍受到尊崇。-


以下5點不生小孩的優點:
一、可以減少好多開銷,提早財富自由。
二、可免去幫小孩找學區、從小培養才藝的麻煩。
三、不用互相比較誰家小孩比較好。
四、不用看自己的小孩在社會上受苦受難被奴疫。
五、會生出什麼樣的小孩其實是未知數,根本像在賭博,生到來討債的就慘了。
養小孩有多花錢:「一周奶粉用量1.5罐、花費1,200塊,等於一個月花費4,800塊,再加上其他尿布用品花費就更兇了,況且小孩長大不會只喝奶粉,還需要吃副食品等營養食品,未來更有教育花費」,因此也有網友說:「資產沒有兩千萬以上我不會生」。
不生小孩5大優點 網:存款沒2千萬不敢生 https://bit.ly/3pJoZrm
----------------------------------
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

推文到plurk
2015-03-24 15:15

李光耀就某方面來說,比列寧還要可怕。(路透)
◎名為變態的神父
yo,brother,別忘了,李光耀也是人民選出來的。
光耀早年到英國留學,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他討厭共產黨人,因為他們採用列寧式的集權主義,諷刺的是,他自己也是集權主義的代表,就某方面來說,他比列寧還要可怕。他參與的人民行動黨,是由工會和左派學生組成的,他參與選舉當選立法委員,新加坡實行自治的時候,也是透過選舉讓人民行動黨成為第一大黨,進而讓他擔任首相。不過選舉到他的手上就停滯了,徒具形勢,過去的戰友也成為被清算的對象,林清祥、盧妙萍等人,被扣上共產黨的帽子,用的手法也和列寧沒什麼兩樣。
部分人認為李光耀帶來繁榮和穩定,並且歸功於他的獨裁,這顯得相當有說服力,就像一個貧困的處女看到一個美麗的妓女提著艾瑪士的包包而感到羨慕,看到自己沾滿污垢的雙手和廉價的提袋而覺得羞愧,迫不及待的想腿開開也用肉蒂來賺錢,是的,Maybe 她會賺到一些錢,但是你知道的,真正有錢的妓女並不多
多的是被施打藥物而迷失心智的人,多的是遇人不淑,積蓄被其他男人花光的可憐人。有錢的妓女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她們知道自己是妓女的關係,所以她們不會花費心思去求取男人的安慰,用以填補寂寞空虛的心,她們會懂得自立自強,並且懂得行銷與包裝,她們會花費心思去做一個處女膜,用來框騙那些無知的男人,賺取更多的錢,而這些錢,足夠讓她隱性埋名到一座荒島上,度過餘生。
李光耀,正是這樣的一位妓女,當她晃著美麗的臀部,走在路上,就有許多男男女女,想成為他,或想上他,不過,真正的秘密只有他知道。新加坡的富有,在於獨立自主。正因為獨立自主,李光耀成得以遊走於中國與台灣之間,攫取新加坡的最大利益,他能與小蔣對談,讓中華民國替新加坡建置軍隊,他能和鄧小平握手,在蘇州成立工業園區新加坡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族群複雜的地方,正是因為獨立自主,他才能真正開放大門,吸引外資,而不用害怕被併吞或壟斷;正是因為獨立自主,他可以看到一堆陸客遊晃而不覺得被侵略或踐踏,獨立自主加深了人民的容忍度,配合程度,獨立自主造就了人民的自信心和鬥爭心,政府鼓勵人民創業、向外發展,也正是因為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所以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回饋國家,遵從國家的法令和制度,即便那有多麼的不合理。
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因為我不小心造就了新加坡的獨立自主,所以人民才能忍受我到現在。要賺錢,必須要有趨力,要讓一個人發揮原本沒有的潛力,忍受不公平的對待,就必須要有向心力,要讓人民不再抗爭,維持國家穩定,就必須擁有希望才行,有希望,人才能不斷的向前走,李光耀統治的50年間,獨立自主一直是他的籌碼,但是這個籌碼是會有底限的,並且會隨著時間而消耗,他不可能一直以國父自居,因此在2011年的時候,他的黨得到最低的得票率,而不得不交出政權給他的兒子。
新加坡真正的繁榮是在獨立後,他們經歷過殖民和大一統,在被英國殖民的時候,他們有短暫繁榮過,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他們依靠橡膠出口而成為世界的貿易港,英國人甚至造了全球最大的船塢,並稱這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但是英國國軍的軍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而過度依賴英國的結果,即是承受軍人政治的貪污腐敗,人民為軍隊打工,商人為軍隊服務,軍隊撤出之前,他們像工蟻一樣,上繳露水,為遠方的女王效忠,軍隊撤出的時候,他們無所適從,大量失業。
接著他們與馬來西亞統一,其結果是不斷的族群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新加坡的商人抱怨祖國歧視他們,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新加坡的錢被大量抽取到中央,原因是為了和他們不相干的與印尼的對抗,印尼和馬來西亞是同源同種,而他們的對立卻加諸在視為同胞的新加坡身上,馬來西亞替同胞帶來的敵人和特務,在新加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種族衝突,看到沒,王炳忠們,所謂的祖國就是在被攻擊的時候要你共同承擔苦果,對付他們認為是敵人的敵人,聽到了嗎?郭台銘們,所謂的祖國就是片面撕毀和你的承諾,馬來西亞允諾新加坡的單一市場,從來沒有實現過。
郭冠英們,馬來西亞把新加坡內的高級馬來人亦當作是敵人,並利用他們製造新加坡內的族群鬥爭,葉毓蘭們,你們所膜拜的陽具,喔不,是警察,正是衝突的導火線,馬來人在新加坡遊行,被華人的警察糾正,高級馬來人和高級華人互相施暴,無力的新加坡政府從祖國請來了鎮暴警察,結果警察偏袒高級馬來人,事情更加不可開交。
你能想像台灣的艦隊在中國的指揮下和日本爭奪釣魚台嗎?或者進攻南海諸島?所得的利益輸往北京,並且年復一年的加重賦稅,用來鎮壓西藏和中國各省的維穩費?你能想像台灣內的高級外省人組織政黨希望參與中國的政治是什麼樣子的?連勝文們,我來告訴你吧,他們會指責你們是高級台灣人,想要侵害我們中國人的權益,就跟巫統對待行動黨是一樣的。
至於那些期盼中國民主化而進而懷抱著什麼夢想的不知所謂的人們,聽著,你們會得到中國這個朋友,然後得到全世界的敵人,恭喜了,準備和美國來個不知所謂金融大戰吧,準備撤去防禦飛彈,然後迎接世界各地的雷達和驅逐艦吧。至於那些憧憬中國會給予台灣自治的人們,眼前不就有香港這面最寫實的鏡子嗎?
馬來西亞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新加坡踢出去,告訴他們要獨立自主。加坡和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新加坡獨立了,成為全世界的買辦,依照他們的獨立自主,換取國際上的平等和人民的信任,以及富有的生活和經濟成長的果實。
他們的下一階段,就會朝失落的民主自由邁進,就像他們過往追逐失落的獨立自主一般,這就是為什麼,李顯龍在他老爸死後,會宣布無限期禁止全國集會遊行的原因。如果他的老爸真的那麼好,那麼偉大,他應該不會阻止人民往街頭歌功頌德,哀悼偉大領袖李光耀。
在那些痛哭流涕的新加坡人民的訪問中,我幾乎見不到任何一位年輕人,只有老人、中年人,母親帶著矇懂無知的幼子。想一下,台灣最繁榮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你會想起蔣經國,李登輝,或者陳水扁,但不會對馬英九和蔣介石有什麼印象。那是因為,當台灣這個國家越接近獨立自主的光譜,國家和人民就會越有希望。希望,即是富有的象徵。我們的確該看著新加坡的富有,但不是看著他們的獨裁,這就和看著妓女和恩客在做愛一樣,那是個噁心的畫面,你不會知道那個妓女有多麼羨慕你。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從來就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短處,而沒有學別人的缺點,閹割自己的長處,那是個套套邏輯,自以為聰明的人阿,你只會看到自己越縮越短,別人越長越長。李光耀沒有告訴你的事,獨立自主有多麼爽。
台灣現在已經擁有了民主和自由,接下來應該怎麼做?you know。身為一個自由人,我總不會捨去本質,tomoyo。
--------------------------
所羅門的偽證:在成為說謊的大人前,看清世界的真相

《所羅門的偽證》乍看之下是一部由霸凌引發的校園悲劇羅生門,但就像《告白》把重點放在找出兇手後的復仇與毀滅重生,亮點除了抽絲剝繭尋求真相之外,更是對大人世界的批判不遺餘力。
推文到plurk
作者:雍小狼| 2015-03-27 12:20
雍小狼

《所羅門的偽證》(ソロモンの偽証)(圖:采昌多媒體)
導演:成島出
主演:藤野涼子、板垣瑞生、佐佐木藏之介、夏川結衣、永作博美、黒木華、小日向文世、松重豐、尾野真千子
成長是一件奇妙的事,明明大家都是從小孩長成大人,但不知為何許多人長大之後就忘了自己還是小孩時的心情,老是指著下一代說他們中二、沒長進、小屁孩、草莓族,卻從未檢討自己是否早已忘了兒時嘴裡說著的理想、美夢、真理。成長路上多風雨,沿途坎坷長滿荊棘,少年們一邊流血療傷,一邊撿拾挑選自己對抗世界的武器;然而成為大人有了相對安全的立足之地後,有些人便選擇拿出雄厚資本購買大砲機關槍,威脅站都還站不穩的少年們只能走上他們規定的路線,絕不允許挑戰,就像《轉吧!企鵝罐》裡的小孩粉碎機,《親愛媽咪》裡的矯正機構,或是現實世界裡的集會遊行法。
1990年耶誕節早晨,藤野涼子在覆蓋積雪的校園中發現同班同學墜樓而死的屍體,警方雖然判定是自殺,卻有目擊者寄出告發信,指稱慣性霸凌他人的不良少年就是殺人兇手。學校和警察只想大事化小,讓事件早早落幕;而嗜血媒體則如餓虎撲羊,不斷散布自以為是的真實,卻導致另一個同學意外死亡,引發新的悲劇。憤怒又自責的涼子,決定不再依賴大人,要在校園裡舉行審判找出真相。

既然大人覺得少年少女們不成大器,他們只好從審判中找出真相,進行他們的「生存戰略」,向世界發起革命的力量。(圖:采昌多媒體)
《所羅門的偽證》乍看之下是一部由霸凌引發的校園悲劇羅生門,但就像《告白》把重點放在找出兇手後的復仇與毀滅重生,《所羅門的偽證》的亮點除了抽絲剝繭尋求真相之外,更是對大人世界的批判不遺餘力。警察抱持著先入為主觀念自以為是地辦案,學校不肯正視霸凌只想著息事寧人,老師不容學生挑戰權威百般阻撓,媒體為了收視率妄加臆測擾亂視聽,父母則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願面對他們的真心。
男學生的屍體在1990年耶誕節早晨被發現,宛如一把冰冷的刀子劃進佳節歡樂的氣氛中,割破一切和平的假象,使故事中的同學、師生、親子關係漸次崩潰。1991年,當劇中舉行校內審判時,也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時刻,藤野涼子長大畢業之後面臨的是景氣低落的「就職冰河期」,他們就此成為「失落的一代」。世代正義不只是台灣的問題,日本人民也是心有戚戚焉,《所羅門的偽證》便是以校園審判為喻,讓少年少女建立屬於自身的秩序,並從大人手中奪回詮釋真相的權力。

校園裡的屍體硬生生砸碎表面的和平,也瞬間消滅了青春,讓人一夜長大。(圖:采昌多媒體)
甫降生於世,帶著鮮嫩欲滴的靈魂,少年少女的青春肉體似乎與死亡有著最遙遠的距離,然而在許多電影裡,「死亡」不僅逼迫他們看見長大後的現實,也是對成人世界最深沈的控訴。如《青春電幻物語》中,被霸凌首腦逼迫援交無法脫離泥沼的美少女津田,伴隨悠揚動人的歌聲從電塔上一躍而下;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在父親被警總迫害、朋友被幫派害死的狀況下,殺死以冰冷現實向他質問的女友小明;又如《赤貧的十九歲》中,男主角年幼時曾目睹幾個姊姊被強姦後自殺,或是活活餓死,出社會後又因出身貧賤始終無法翻身,最後在情急之下用意外得來的槍枝殺死三人。
是什麼樣的世界壓死了青春,或逼得少年少女動手殺人?

傳說所羅門王不僅集智慧、財富、權力於一身,還具備與動物溝通的能力。(圖:維基百科)
聖經裡的所羅門王擁有超人的智慧,無比的財富和巨大的權力,並以「所羅門的審判」故事中的英明裁決聞名。《所羅門的偽證》原著作者宮部美幸表示,在她眼中學校、社會、組織就是所羅門王,它們具有最高的權力,也應行使最大的智慧成就最公正的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將書名取為「偽證」,便是宮部美幸對虛偽社會做出的批判。以電影《第八日的蟬》橫掃日本電影獎項的導演成島出,用非常節制偶爾帶點溫暖的影像語言將這部巨作搬上大銀幕,一字排開華麗無比的資深配角演員陣容,襯托萬人海選脫穎而出的新秀主角群,更為本片增添許多可看之處。
《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4/2,後篇:裁判4/17上映。電影中文預告:
-----------------------------------------------------------------------
阿富汗奇景:女子上街抗議、抬棺悼念,都是為了這個被眾人打死的女子
TNL 編輯 2015/03/28 09:00:00 發表於 • 國際 • 圖片

您可以使用 ←/→ 按鍵來瀏覽圖片

文:劉祥裕

每年的3月21日,是中東地區部分國家(包括阿富汗、伊朗)的重要節日─諾魯茲節(Newroz),這是伊朗曆的第一天,相當於我們農曆的新年,是個值得慶賀、祝福的日子。然而,今年3月19日,也是阿富汗的新年前夕,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一起「女性遭群眾故意圍毆致死」的憾事。

一位名叫法洪達(Farkhunda)27歲的女子,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群情激憤的阿富汗男子,以棍棒毆打、直接踩踏致死,事後遭焚燒並將之棄置於河床旁。這件駭人聽聞的暴力事件,不僅驚動阿富汗全國,更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原先法洪達被指因焚燒《可蘭經》,才招致死亡降臨,但事後經官方證實,此項指控是莫須有的,真正原因尚待調查。有報導顯示,法洪達剛完成她的宗教研究學位,正打算擔任教師,而與其一開始衝突的男子是位販售護身符的攤販,法洪達的父親與朋友表示,法洪達因告訴女子們不要購買護身符,該男子才指其焚燒《可蘭經》回應。

此外,為人詬病的是,案發當時有警察在現場,警察卻袖手旁觀,任失控的群眾攻擊被害女性,此舉受到國內輿論強烈撻伐,涉案的警察遭到送辦。喀布爾當地警局發言人,也因事後在社群媒體上的不當發言(以焚可蘭經為由而正當化暴徒的行為),而遭官方解聘。

A picture of Farkhunda, an Afghan woman who was beaten to death and set alight on fire on Thursday, is seen during her funeral ceremony in Kabul
法洪達。AP/達志影像。

下圖是喀布爾河的河床,也是被害者法洪達最後身處的地方。被烈火燒到焦黑的土壤,訴說著這個悲慘故事:幾天前,這把火同樣也不留情地吞噬法洪達這位無辜的女性。

Afghan men look at the site where an Afghan woman was beaten to death and her body set on fire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Afghanistan
AP/達志影像。

APTOPIX Afghanistan
AP/達志影像。

上周日(3月22日)是法洪達的出殯日,她的犧牲被視為女權的象徵,數百名群眾簇擁著她的棺木,且破例地由女性來替其扛棺。在阿富汗,傳統社會擁戴父權精神,女性的社會地位低落,因此喪禮絕少出現女性面孔。這一次法洪達的事件,破例讓女性擔任原先唯獨男性可以執行的任務,同時亦激起檢討女性地位不平等的浪潮。

一群互不相識,因為憐惜法洪達的處境而願意前來奔喪的阿富汗婦女,強忍著淚水,低頭無語地送她最後一程。

Afghan women's rights activists mourn during the burial ceremony of Farkhunda, an Afghan woman who was beaten to death and set alight on fire on Thursday,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阿富汗婦女圍繞在法洪達即將長眠的地方,守護著她最後的安息之地。

Afghanistan
AP/達志影像。

送終那日,除了悲傷的情緒壟罩在喀布爾上空,忿忿之情同樣感染在場的群眾。女權團體在場呼聲,一道道的口號劃開肅穆的氣氛,訴求女性地位的提升。


Afghanistan
AP/達志影像。

那股不滿的情緒持續流竄在阿富汗的社會,最終在本周(3月23日、24日)掀開壓力鍋。女權團體及阿富汗團結黨(Solidarity Party of Afghanistan)等紛紛上街抗議,對日積月累於社會中的不公平、目無法紀、極端主義等表達訴求,特別是對「女性所遭受的不義」強烈呼籲。

AFGHANISTAN-KABUL-PROTEST
AP/達志影像。

她們戴著被害者法洪達的面具或塗紅自己的臉頰,以凸顯暴力事件中難以抹滅的殘忍與血腥。數百人奮力地走上街頭,疾呼性別平權的訴求,並且要求政府確實追訴兇手的罪刑,不容縱放。

Afghans from the Hmbastagi party (Solidarity Party of Afghanistan) wear masks during a protest to condemn the killing of 27-year-old woman, Farkhunda,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Afghans from the Hmbastagi party (Solidarity Party of Afghanistan) wear masks during a protest to condemn the killing of 27-year-old woman, Farkhunda,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抗議的現場,除了頭上纏綁頭巾的阿富汗女性之外,也出現男性的面孔。他們高舉法洪達的圖像,吶喊:「Justice for Farkhunda!」(為法洪達伸張正義) 以及「Death to the killers!」(殺人者償命)。

Afghan men hold posters of 27-year-old woman, Farkhunda, who was beaten with sticks and set on fire by a crowd of men in central Kabul in broad daylight on Thursday, during a protest to condemn her killing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顯然這不只是一場專屬於女性追求權利的抗議,而是一場不分性別,維護正義與法治的遊行。

Afghans chant slogans during a protest to condemn the killing of 27-year-old woman, Farkhunda,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在遊行的過程,當地政府派駐大批的警力維持秩序,以防失控場面的發生。

Afghan anti-raid policemen secure the area during a protest to condemn the killing of 27-year-old woman, Farkhunda, who was beaten with sticks and set on fire by a crowd of men in central Kabul in broad daylight on Thursday, in Kabul
AP/達志影像。

AFGHANISTAN-KABUL-PROTEST
AP/達志影像。

阿富汗總統加尼(Ashraf Ghani)現今正出訪美國,對此事發生深感遺憾,譴責這是一個「極端暴力的行為」(act of extreme violence),並且指示相關部門深入調查。同時,在政府的聲明稿中寫道:「沒人可以用如此卑鄙的方式審判、並用暴力去懲罰一個人。」(No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make oneself a judge and use violence to punish others in degrading manners.)

-----------------------------

人類三億年前曾經滅絕過?

2015-03-28 Web only 作者:天下編輯部

相關關鍵字: 環境人類隕石地球

人類三億年前曾經滅絕過?

圖片來源:flickr@bark CC BY 2.0

科學家最近在澳洲中部華伯頓盆地發現歷來最大的隕石坑,撞擊區域附近的岩石年齡在三億年到六億年之間,該次撞擊很有可能讓當時的許多物種絕跡。

一群科學家最近在澳洲中部華伯頓盆地發現歷來最大的隕石坑。澳洲國立大學團隊的指出,這個隕石撞擊範圍直徑達400公里,因為深埋在地殼之下,直到最近才被發現。

 

科學家估計,撞擊發生的年代超過3億年前,隕石在落地前就已一分為二,一顆隕石直徑超過10公里,因而形成兩個隕石坑。

 

團隊主持人格李克森博士(Dr. Andrew Glikson)指出,雖然隕石坑的表面早已因風化而看不出來,但透過地質儀器,可發現地殼下有兩個巨大的撞擊痕跡。

 

「這次撞擊很有可能讓當時的許多物種絕跡,」格李克森說,只不過團隊最近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還未詳細指出這次撞擊讓哪些物種消失。

 

撞擊區域附近的岩石年齡在3億年到6億年之間,但科學家在附近的岩層中還找不到來自該時期的撞擊沈積岩屑

 

「像這樣的強烈隕石撞擊對地球演化史的重要性,有可能遠比我們之前想的還要關鍵,」格李克森說。

 

這塊隕石坑會被發現是個意外,科學家原本是為了做地熱研究,在華伯頓盆地挖掘2公里深的坑洞,發現有些岩石被高熱與高壓轉化成玻璃,才讓他們推論出此地曾發生過隕石撞擊。

-------------------

台灣英文比香港好,大馬贏過新加坡?

 

2015-03-29 Web only 作者:賀桂芬

台灣英文比香港好,大馬贏過新加坡?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8025698@N08/14531008118

亞洲國家誰的英文最好? 台灣贏過香港,馬來西亞贏過新加坡?這完全和一般人認知完全背道馳的說法,最近在亞洲國家掀起論戰。

亞洲國家誰的英文最好?新加坡?香港?這兩個直覺反應最有可能冒出來的答案,最近被馬來西亞政府官員公開打臉,聲稱馬來西亞的英文程度比新加坡好,結果不但在馬來西亞引起廣大的爭論,連香港、澳門都加入戰局。

 

馬來西亞的英文水準,普遍被該國輿論評為江河日下。飽受批評的馬來西亞教育當局最近站出來辯護,副部長卡馬拉納丹(P Kamalanathan)週六引用一份調查說,事實上,馬來西亞的英文,比新加坡還好。

 

卡馬拉納丹週六在吉隆坡一項學生會議上致詞說:「我們是亞洲第一,大家應該會很高興知道,連新加坡都在我們後面。這不是我自己這麼說的,我會給大家參考來源。」

 

此話一出,全國譁然,冷嘲熱諷齊發。「拜託別說謊了,副部長。」馬來西亞的網友在臉書上開罵,然後指證歷歷,說馬來西亞人的英文根本不足觀。

 

一名華人醫師更公開在臉書上說,凡是馬來人來看病,他都假裝自己不會說馬來話,只講英語,「然後你就會看到他(馬來病人)一臉尷尬和無助。」

 

卡馬拉納丹所謂的證據,是瑞士教育第一(EF, Education First)所做的英語能力分級準則:英語能力指標(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 )。這份調查將馬來西亞列在全球第二等「高級程度」裡的第五個國家,新加坡列在馬來西亞後面,台灣則在第三等「中級程度」排名是這個等級的倒數第二,但竟然比墊底的香港要好,比印尼日本、韓國和日本要差。如果以區域來分,馬來西亞的排名便變成了亞洲第一,新加坡第二,後面依序是南韓、印度、印尼、台灣和香港。

 

根據卡馬拉納丹的說法,EF的調查,是六十五個英文非其母語的國家,商界使用英語的程度。

 

香港教育局對EF的調查曾表達不滿,罕見反駁EF指標不夠代表性。臉書名稱為「我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的香港網友也說,他不了解為什麼說香港英文竟比台灣還差,「點解我去曰本,台灣,韓國,他們—點英文都説不到。」

澳門人梁虹也說:「澳門人不相信這份調查。」

 

但在台灣,似乎沒有人質疑EF排名,欣然接受EF將台灣的英文流利程度排在香港前面。

 

而在週六吉隆坡那場學生會議現場,卡馬拉納丹的說法,其實現場就已經被與會的知名社會活躍人士馬琳娜馬哈迪( Marina Mahathir)上台發言批評,「這國家會說英語的其實只有高階經理人,但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是主管少,職員多吧?你去跟下面的一般職員說英文看看。」

 

在卡馬拉納丹之前,馬來西亞的教育部長朱梭(II Idris Jusoh )也一直堅稱,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和英國、德國和澳洲的水準並駕齊驅。

--------------------------------------------

北市府29日舉辦「首長領航營」,司儀剛宣布「恭請市長致詞」後,旋遭柯P打臉不要再用「這種封建時代的語言」,引起現場哄堂大笑。但衛生局在講義中整理40條「柯語錄」,連「奇怪耶,聽起來怪怪的」都入列,衛生局長黃世傑澄清,市長的核心價值很重要,才會整理市長說過的重點,純屬參考不用牢記或盲從。

柯文哲透露,有次去參加國民黨一個會議,他們很喜歡互稱「什麼公、什麼公」,像吳伯雄就被稱為「伯公」。因此有次遇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自己就和她提起這件事,並說還好民進黨沒有這種文化,「不然像蘇貞昌不就變衝公(台語)?」

 

柯文哲分享完這段故事後不忘再次提醒司儀,以後就不要再用「恭請」這種封建時代的語言。

 

而在昨天課程中,各局處事先將分組提案報告內容交給主辦單位統一整理成講義,但衛生局部分卻被發現整理了40條「柯語錄」,除柯的施政理念「心存善念、盡力而為」、「大象治國,遇到的問題先處理」、「專業問題,專業解決」等,連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奇怪耶,聽起來怪怪的」都赫然在列,挨批有拍馬屁之嫌。

 

柯文哲昨一到場就被問到此事,他先回答:「有嗎?我不曉得,還沒看到。」隨後笑說,以前在台大上課,學生也很喜歡把老師講的笑話記下來,後來發現上課內容沒有記,笑話倒是記蠻多的。

 

衛生局長黃世傑則澄清,因為其中一堂課要製作北市府「策略地圖」,市長的核心價值很重要,所以才自行整理柯曾說過的重點。

 

他強調,這是參考用,不是像「毛語錄」要背起來或盲從。

-------------------------------------------

愛因斯坦也親筆稱她「數學天才」:證明「對稱之美」的艾米·諾特

周達智 2015/03/28 09:00:00 發表於 • 科技 • 名人

人人都敢騎單車,即使妳完全不懂物理。我們只須要知道,冥冥中自有神秘力量,監守一切運動。

單車為甚麼不倒?不用理會理科生自告奮勇告訴妳的「角動量守衡」,那只是愛因斯坦不屑深究的細節: 

 

我想知道上帝怎樣創造世界。我對這些、那些現象沒興趣⋯⋯我想知道祂的想法,其它都是細節。

 

 

單車前行時,前進的慣性指向前方;輪子的轉動亦有慣性,像一支穿過軸心的箭,指向左右兩旁,隨著轉速伸展。這支隱型的箭就是角動量,代表轉動慣性。受制於牛頓力學的「角動量守衡」,轉動慣性的箭不會自行改變方向,猶如鋼索藝人手持的平衡桿,保持單車不倒。

 

諸如此類的機械定律,足以發動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史無前例的物質文物。可是再問下去,角動量為甚麼守衡?理科生和牛頓都沒有興趣回答。

 

Photo Credit:Emmy Noether, Public Domain

Photo Credit:Emmy Noether, Public Domain

 

這些都是細節,妳和愛因斯坦都不須要深究。我們只須要知道,德國猶太女數學家Emmy Noether已經以純粹數學邏輯證明,每一種對稱都有一個的對應的守衡。牛頓定律在宇宙任何時間和地點的任何方向都不會改變,數學形式上是轉動對稱,按諾特定律,角動量必須守衡。

 

請告訴理科生,扶起單車的神秘力量,是對稱。

 

前幾天艾美·諾特133歲冥壽,谷歌獻上doogle 。稍後4月14日是諾特流亡美國後兩年的死忌80週年,相信更多致敬將會接踵而來

 

如果不是碰上廣義相對論,今年應是諾特年。一百年前得到證明的諾特定律由最簡約的對稱原理出發,以數學邏輯為經典力學和相對論等物理理論在抽象的世界找到近乎靈性的守衡對應。當基本粒子在巨型對撞機逐一湧現,應驗了諾特定律的預言,又或者由守衡的發現或破裂開拓出新的探索領域,粒子物理學家已將「史上最偉大的女數家之一」的性別免去。

 

1964 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期間,IBM 委託 Charles 及 Ray Eames 夫婦製作一幅 50 呎關於公元 1000 至 1060 年間重要數學里程碑的資訊圖。IBM 最近將該展覽轉為 iPad App,慶祝數學界的成就及對世界的影響。唯一的女性數學家 Emmy Noether 在右下角。

1964 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期間,IBM 委託 Charles 及 Ray Eames 夫婦製作一幅 50 呎關於公元 1000 至 1060 年間重要數學里程碑的資訊圖。IBM 最近將該展覽轉為 iPad App,慶祝數學界的成就及對世界的影響。唯一的女性數學家 Emmy Noether 在右下角。

 

不難想像,百年前的歐州學術世界沒有女性的地位。Emmy Noether 1915年6月被邀請到德國Göttingen大學,儘管在教學資格審議會上首次演示諾特定理,仍未能說服保守的學者破格錄用,只能在David Hilbert名下無酬授課。同年,愛因斯坦前後腳去到Göttingen,發表了六次演說,在Hilbert的競爭威脅下趕及在年底前完成他終身最偉大的貢獻。他知道,一位猶太女子曾擦身而過,讓「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差一點就要加入Hilbert的名字。

 

諾特1935年4月14日因手術感染去世。愛因斯坦親筆訃告紀念這位「自女性受惠於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創造型數學天才」: 

 

在數百年以來最富才華的數學家前仆後繼的代數領域,她發現了對年青數學家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方法。在這方面,純粹數學是邏輯思維的詩篇。它努力以簡單、合理和統一的形式融匯最廣義的運作構思。在朝向邏輯之美的奮鬥中,我們將會發現探索大自然最深層奧秘的靈性處方。

 

 

今年廣義相對論一百週年的慶典中,我們不會遺忘,大自然「可畏的對稱」詩篇當中,艾美·諾特曾寫下最美麗的一章。

只推不賣私房書 力挺在地文學

點閱429
我要評比
 
2/10
3
分享
 
書店主人洪毓穗的私房書區(陳麒全攝)
書店主人洪毓穗的私房書區(陳麒全攝)

晴耕雨讀小書院櫃檯上,有一櫃書籍特別引人注意,這是書店主人洪毓穗的私房書區(見圖,陳麒全攝),擺放「只推不賣」的私房書,還特別存放在地文學作家鍾肇政及其它在地書寫作品。

洪毓穗說,「既然選擇在家鄉開一間書店,自然也會想要放些在地文學書籍」,因此書店內有收藏出生於桃園龍潭的文學作家鍾肇政的作品《濁流三部曲》,這套書是他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共同主題、人物、場景,卻又各自獨立的長篇小說)的開端,回顧祖父輩時代曾經歷的辛酸迷惘。

 

洪毓穗回憶,開店半年後,91歲高齡的鍾肇政曾經在友人陪伴下上門,「第一次來的時候還沒能認出來」,他後來也給我們加油、打氣,更在這套書上簽名,成了書店的至寶。

洪毓穗說,離平鎮不遠的龍崗,其實聚集了來自雲南、緬甸、泰國的獨特美食。台灣知名美食作家焦桐,便曾以《滇味到龍岡》一書,書寫桃園龍岡眷村的獨特的滇味料理,原來是滇、緬、泰撤回的孤軍帶來美食。

櫃上另一本《慢風街》,由香港作家張秀然所著,也是洪毓穗的心頭好,書中內容寫的是經營茶館的故事,讓她感同身受,「心境與我們剛開始開書店的時候非常相似,從開始的忙碌,到現在,能夠理解很多事情其實是水到渠成。」

除了店頭的那一櫃,書店最尾端也有一開放式書區,展示從台灣各地搜羅的獨立小誌《風土誌》、《透南風》、《灣得好》等等,展現各鄉鎮風情,還有龍潭在地作者薛慧瑩的小誌《看展的人》、《做衣服好時光》等創作圖文誌。

「就像獨立書店經營艱難,這些獨立小誌也需要有平台發表,也需要有人在後面支持。」洪毓穗說。

在這群小誌中,靜靜地躺著一本口袋本《開一間小書店》,裡頭不僅有書店裝修前、裝修後的圖片,更有他們一年半來開書店的心路歷程,全寫在上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