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a00_t_01_02  

「非典型知識分子」 韓良露癌逝各界不捨
2015/03/03 18:19
新頭殼newtalk2015.03.03 柯昱安/綜合報導美食家韓良露今(3)日因子宮頸癌病逝台北榮總,享壽63歲,藝文界許多人士均表示震驚,而她自稱「非典型知識分子」,身兼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公益人士等多重身分,涉獵項目包羅萬象,留下各類不同型態的著作,也受到藝文界的高度推崇。

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以好朋友身份表示,聽聞韓良露過世一事相當不捨,韓良露一向快意人生,且作風向來低調不想驚動太多朋友及媒體報導,因此,在年初得知罹癌後僅告訴幾位朋友。倪重華指出,因韓良露生前委託,他將擔任治喪委員會代表,並與詩人楊澤、有鹿出版社總編輯許悔之等好友處理她的後事。

倪重華說,韓良露認為人生「真善美」3字,只做到了「真」跟「美」,「善」還做得不夠多,而這次住院時,看到醫護人員無私的付出,也讓她有了深刻的體會,未來會請他的弟妹和家人幫忙補足這一塊。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同為美食家的費奇也表示相當震驚,她說,韓良露性格直爽、快人快語,當年直批「桃園機場牛肉麵又貴又難吃」引發熱烈迴響,但事實上她是個心地柔軟的人,相信她能溫柔優雅地與大家道再見。

中國民運人士王丹則在臉書上發文悼念韓良露,他說,與她對談和餐敘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溫婉、善良、熱情和光華外露的對生活的熱愛,她也將這股熱愛化作對美食的熱愛,並在美食的品味中展現了生活本身,這樣的熱愛,是有感染力的。

作家焦元溥表示,對於韓良露的病逝「無法置信」,就他側面得知,這癌症才發現不久,「享了如此多福,受得苦又這樣少。雖然還是很難過,但我為韓老師高興,也希望朱老師和良憶姐能節哀。」

韓良露2013年獲得台北文化獎個人獎時,也備受藝文界推崇。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她(韓良露)是一個可以把台北的故事講得非常精彩的人,讓大家覺得台北真的不一樣。」作家劉克襄也表示,韓良露會用一種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舊社區,並將社區一些舊有的元素重新包裝。

郝明義談韓良露 飲食的孫悟空
2015-03-03 22:22:06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她是飲食的孫悟空,擁有跨越各種領域的72變本領。」為韓良露出版最後一本書「良露家之味」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人在紐約,接到好友病逝的消息震驚不已。

郝明義透露,韓良露曾在一月中寫信告知,說她這個「健康寶寶」生病了,要去巴黎靜養。。

郝明義表示,韓良露曾說,自己是「飲食的孫悟空」,同時也是「飲食的唐吉軻德(堅持理想與幻想的騎士)」,「全世界的餐廳是她的風車,而(丈夫)朱全斌就是她的桑丘(唐吉軻德的侍從)」。

「但她跨越各種領域的72變本領,其實要歸源於她的玲瓏剔透」。郝明義指出,韓良露能兼顧理論與現實、觀察與行動、人世與神祕。

她同時身兼許多角色,當寫作者、美食家、編劇和影視製作人、策展人、生意人,「把許多相異,甚至相矛盾的事務處理得舉重若輕」。她在種種人、事、物上都有細密的觀察、獨特的原則堅持,卻又能圓融自在。

--------------------------------------

bd0400_p_02_02  

玲瓏剔透的韓良露
2015年03月30日 01:34 ⊙郝明義
去年12月17日本文作者探訪韓良露住處並與之合影。(李濰美攝影)
我檢查一下筆記,最後一次見韓良露是去年12月17日。每次和她談話,都會聽到些「金句」或「警句」記下來,那天比較特別的,卻是我用手機錄了一段音。

「韓良露說她是飲食的孫悟空,全世界的餐廳是她的風車,而朱全斌就是她的桑丘。」然後她在背景裡跟著我呵呵笑。

那天,我和濰美去南村落找她談今年的出書計劃。到得比較晚,良露在桌子上準備了一碗羊雜湯。在那之前《良露家之味》新書發表會上,我跟她提起幼年對一道羊雜湯的記憶,她就興沖沖地跟我說了台北某個地方有。我去發現已經停業。於是良露就趁我那天去見她,另外找了一家羊雜湯給我當驚喜。還附帶一些山東桃酥。

她看著我喝湯的表情應該很開心,一直跟我說這一家已經離我想要的那種山東風味差多了,但多少還可以體會。她說得沒錯。的確一面喝著,一面許多和媽媽有關的回憶就浮上來了。所以那天慢慢喝完之後,我把乾淨的碗底拍了張照。

從紐約時間3月3日晚上得知良露走了之後,震撼當然極大。只大不小的,是慚愧。

良露在一月中給我寫了封信,說她這個一向的健康寶寶生病了,要去巴黎靜養。看她說要去巴黎靜養,我還就真格地當她要靜養,心底掠過那就先不要打擾她的念頭,只提醒她巴黎近來比較騷亂,要不要換個城市,就一路繼續忙自己的事了。過年的時候,因為王宣一驟逝的感慨,寫信給良露約她三月回台的時候再見,結果卻是再也約不到了。朋友總要到約不到了才發現自己的草率和疏忽,真是慚愧。

良露說她自己是飲食的孫悟空,但是她跨越各種領域的七十二變本領,其實要歸源於她的「玲瓏剔透」。

她能兼顧理論與現實、觀察與行動、人世與神祕;當寫作者、當美食家、當編劇和影視製作人、當策展人、當生意人;把許多相異,甚至相矛盾的事務處理得舉重若輕;在種種人、事、物上都有細密的觀察、獨特的原則堅持,卻又能圓融自在,都源自於她的「玲瓏剔透」

這是為什麼每次我和良露見面都要挖寶,記一些筆記,但卻總是學不會。連聽她說要去靜養都不會多想一下的學不會。

3月3日夜裡,我唯一能做的,是用我相信她這個「玲瓏剔透」的人能聽得到的方式,對她說一段話。良露。

-----------------------------------------------------------------

莊素玉:我跟韓良露喝的最後一杯咖啡

2015/03/05
作者:
莊素玉
關鍵字: 韓良露 師大 南村落 咖啡

(本文圖片皆為莊素玉提供)

去年十一月初近午,我由師大附近住家,穿過南村落師大路八○巷,拖著一個小行李箱,準備到東門市場附近的書房寫稿。

走走走,走到金華街金華公園附近巷口時,又巧遇韓良露。

她也拿著袋子說要在附近走走買買。由師大路到東門,都是她常採買範圍。

就是附近隣居,每隔一、二年才會碰到。

這天我們倆人一起走到東門,我請她在信遠齋醃肉名店對面楊菓子麵包店的走廊座椅喝一杯咖啡,也聊聊她去年五、六月及十一月一口氣出版的四本書。

她說出版時點都是她占星選定的時間。(我當時還想真神奇呀!)

當然,身為出版人的我也說怎麼沒有給天下雜誌出版。

她說明了一些緣由。說了有鹿出版許悔之跟她的因緣,大塊文化郝明義跟她的約定。

有鹿出版也好,大塊出版也好,大家都是出版好同業,都好。當下放下就好,出版都是各有各的緣分。

跟良露的相處一向隨缘也隨機。過去在雜誌工作,採寫過她;做出版工作之後這十年來,也偶爾邀她寫推薦序。也一、兩次報名參加她的節氣飲食講座。有一回聽她講端午節氣,她完全不用看講稿,連珠砲地說端午說了一個多小時。

十年前有一度愛問她星座卜卦,但也許久無惑不用問了。

就像良露常說的:做自己熱愛的事較幸福。

這天,我們倆罕見地聊了三個多小時。

良露首度告訴我她近兩年剛忙完父親的喪事。從家道中落、破產後,二十幾歳起,她一肩扛起還債,也清了,父親也好好走了。我也說,我父母去年上半年也都走了。

她也談了她選擇丈夫全斌的理由,她說全斌最適合做她人生的伴侶。

她也告訴我,她要讓南村落獨立運作,去年就拒絕了已得標的台北巿府標案;也早就沒有基金會支付南村落辦公室的租金。

當然快言直語的她,也向我痛批一名日本男作家。她説過去他書寫得不錯,但最近寫太多,寫太差了。

她一派瀟灑做她想做的事。

說著說著,她告訴我,人生到這年紀,要開始準備收山了!

她用「收山」這個字眼。真的!當時我還在策編兩本書《60而健》、《60人生多美好》呢!

她怎麼這麼說呢?

我有點覺得煞風景,跟她say goodbye,我就走入小店付咖啡錢。她說:「讓妳請了!」就消失在信遠齋附近,不知往那個方向採買去了?

那之後,再也沒看到她!

直到3月4日早上聽到她的離世!

今早,我又走到南村落門囗悼念她,門窗緊閉,人去樓空!回想開幕當晩,所有台北文化名人都到場了!

等一下,還要沿著她曾經導覧過的南村落走,再到信遠齋對面小麵包店喝一杯苦咖啡。

追悼韓良露,她去天堂旅行了呀!

----------------------------------------------------

影片為美食家韓良露獲選第17屆台北文化獎時的介紹短片。

---------------------------

瀟灑韓良露 俠女性格闖世界
2015年03月04日 04:10
林欣誼/台北報導
韓良露身兼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文化觸角廣泛,自16歲開始發表現代詩,大學就辦影展、拍實驗片、參與小劇場,之後在黨外雜誌寫影評,發表女性主義評論等等,綜觀這些閱歷背後,就是韓良露宛如大姊大、天不怕地不怕的俠女闖蕩性格。

子宮會出事 卻擔心妹妹

作家許悔之以「灑脫的奇女子」形容韓良露,「她對生命具有孩童般的強烈好奇,熱情分享生命;同時又有著老靈魂,對文化有深刻的洞察感應力,且體貼朋友,吃飯從不讓別人付錢,還是個孝順的女兒、照顧弟妹的大姊。」

許悔之透露,韓良露曾說:「我好愛爸媽,所以這一生好幸運!」她是長女,下有兩妹妹、一弟弟,她非常疼愛有智能障礙的大妹「阿雯」,去年她占星得知「子宮」方面有困難,以為是子宮象徵的姊妹阿雯會出事,為此擔憂而常半夜哭泣,卻不知自己罹病,直到生命最後都還關愛旁人。

操行30分 被取消第一名

韓良露中學時代便曾因不斷翹課、操行30分而被取消全校第一名的獎學金資格,之後她考轉學考到台南女中,早熟而大量吸取各種藝術養分。

曾為父扛債 也曾敲金鐘

不過原本經商有成的父親,突然在她24歲時破產,身為長女的韓良露便一肩扛下經濟擔,無師自通寫電視劇本、創辦電視製作公司,不斷獲獎,短短7年紀就幫父親還清債務、還買了房子,31歲再度擁抱自由,和丈夫環遊世界一年,在倫敦、舊金山、巴黎等地旅居7年。

旅居7年 返台打拚文化

1998年、40歲返台後,她開始大量寫作出書,專研美食、星象,還開設星象班;2007年創辦南村落,辦起潤餅節、古蹟培訓、文創嘉年華、小農市集等,從靜態作家變成靈活統籌各種資源的文化大使,2013年獲「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

20150303003117  韓良露媽媽是說粵語長大

韓良露 八字中有兩個食神
加入好友

美食作家韓良露。 報系資料照
韓良露昨清晨病逝,公視七日起將分別在公視二台與HD台播出她生前受訪的節目「人間相對論」及「食在大碗公」。她曾在「人間相對論」中表示「城市是廿世紀的社會文本,很多的知識文本不是在裡面,也不在圖書館,而是在街上發生。」睿智發言令人印象深刻。

韓良露涉獵博雜,她做過電視編劇、節目製作人,還拿過金鐘獎,她旅居歐洲八年後回台,投入發揚台灣巷弄美學的「南村落」組織,以數百場街巷漫遊的活動,開啟「青康龍」街區在地文化串連,貢獻不少。

她同時也透露自己味覺啟蒙甚早,形容自己八字中剛好有兩個食神,也在人間遇到兩個灶神的化身—阿嬤及父親。她笑說,這兩人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懂吃、都會烹調,也都捨得在食物上花錢,因此造就她比任何人都還敏銳的味蕾。

旅遊 | 聯合新聞網 - http://goo.gl/gKJYi4

行李箱塞原稿 韓良露寫人生百味
2015-03-04 03:03:49 聯合報 本報記者王惠琳、吳雨潔

韓良露的「南村落」。 記者于志旭/攝影
分享去年十一月本報記者最後一次採訪韓良露,聊到她的父母先後於二○○三年、二○一二年去世,韓良露有感而發,覺得生命中的原始工廠關門了,她成為天地間的縹緲孤鴻,再無進廠維修的機會;「我感覺下一回就是我自己這間工廠要關門了,因為意識到終會一死,讓我更珍惜生活」,未料這麼快就「一語成讖」。

去年十一月韓良露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發表新書「良露家之味」。 記者陳宛茜/攝影
分享那次採訪是為了她的兩本新書「樂活在天地節奏中」與「良露家之味」,距離五月採訪她的「文化小露台」和「台北回味」兩書不過半年。
幾乎沒有作家能像她這樣,一年出四本書,但韓良露遠遠不止如此,在她忙於「南村落」文化志業的同時,她的寫作量足有十八本書,有次她「秀」給記者看一個行李箱,裡面滿滿的都是原稿;她拿著「樂活在天地節奏中」,有些羞澀卻難掩驕傲地說:「雖然自己說有點厚臉皮,但這本書真的寫得很好」。

「樂活」把老祖宗的廿四節氣,以她積累五十多年的生活智慧及文化素養,科學性、邏輯化地一一剖析。韓良露教你怎麼吃、何時吃什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怎麼活出滋味,把現代乏人問津的農民曆,提升到了生活藝術的層次。這樣一本生活百科全書,沒有海量的閱讀與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寫不出來的,正如韓良露所說,她不是「書房型作家」,而是靠「生活」注滿寫作泉源。

韓良露在聯合報的「評飲食」專欄,從城市的食物,延伸出她對當地生活的觀察,也透露出她對台灣食物文化如何保存的擔憂。見刊日上月廿四日的作品是她在該專欄最後一篇,她以身體不適為由決定停寫

扛家計收玩心 韓良露「浪女變俠女」
2015-03-04 03:03:47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美食作家韓良露涉獵廣泛。 記者于志旭/攝影
分享台北師大路八十巷的「南村落」舊址,門上仍掛著「南村落」招牌,鐵門卻已拉上。一兩年前這裡還是音樂流盪、杯觥交錯的文人沙龍,宛如電影「午夜巴黎」裡迷人的小酒館。沙龍女主人韓良露如今已遠去,成為一道只能追憶的文化風景。
韓良露是台灣文化界擁有最多封號的作家: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公益文化推廣者、非典型知識分子。同是美食作家的焦桐形容她在寫作、品嘗美食上都是徹底的「雜食主義者」,不偏食、關照面多元而遼闊。

韓良露喜歡閱讀,從小說、歷史、食譜讀到占星、旅遊與寵物。她擁有一間書房,書房裡有七個桌子、十八個書櫃,讓她「到處都可以寫作」,還有好幾把躺椅任她「用各種姿勢閱讀」。

十六歲她就寫現代詩出道,不到廿歲便以私人名義辦了一檔頗具規模的藝術電影季。摯友詩人楊澤形容她是「當年文化界的一小則傳奇」、「混得凶、玩得瘋的跨界女文青」,暱稱她是「街頭少女」。作家劉克襄也形容她是「野丫頭」,「擁有台灣女子少見的狂野與豪邁」。這種「豪邁」展現在她的文章中,文字樸實卻具生命力,形成別樹一格寫作特色。

韓良露原是千金大小姐。廿四歲家道中落,她扛家計「浪女變俠女」,有八年為了賺錢沒日沒夜寫電視劇本。卅二歲她移居倫敦讀書寫作、旅行,培養出遼闊的國際眼光。

四十歲那年,韓良露為照顧父母重返台北,立志「體驗世界後,我要用後半生了解故鄉。」她將「野丫頭」闖蕩的經驗落實到台灣土地,打造出燦爛的「南村落」時光。

南村落創辦七年舉辦逾千場文化活動,包括飲食學堂、大廚私房上菜春天潤餅文化節、野菜漫步等。曾導覽其中卅多場活動的劉克襄表示,韓良露擁有驚人的想像力與執行力,將台北的文創能量「帶出各種可能」。

fdgdfgdfgSDFSDF  

---------------------------------

知名美食家韓良露罹患子宮頸癌,今天上午5時左右病逝榮總,享壽63歲。友人表示,將組治喪委員會處理後事。

韓良露是著名作家、美食家。台北飛碟廣播電台主持人,林語堂故居和錢穆故居督導,富邦講堂和誠品講堂講師。策劃開發了台北「南村落」文化基地。寫過影評、電影劇本,又製作過記錄片、新聞節目,更喜歡研究天上星象,收集地上的城鎮。

她是全方位體味生活的人,懂美食、愛美酒。旅行各地,一定品嘗當地酒,而好酒和美味是不可分的,酒鄉附近必有美食,韓良露因此一舉兩行,盡得好酒好菜好滋味。

出版過四本占星學著作。旅遊文學書《舊金山私密記憶》,生活勵志書《生活捕夢網》等。

韓良露自云個性像貓又像狗,對旅行已然上了癮,在近二十年的旅行生涯中,走遍了五十多個國家,行過無數的大城小鎮;對她而言,旅行是豐富生命的原動力。

她的興趣一如她的旅行視野,廣泛而精彩:拍紀錄片、寫電視劇本、製作新聞節目;環遊世界嚐遍各地美食醇酒;甚至旅居倫敦五年,鑽研起占星學及神秘學。寫作觸角十分多元,廣及旅行書寫、美食、電影評論、占星學……。

著作有:《愛情全占星》、《美味之戀》、《生活捕夢網》等;新近出版的《食在有意思》、《12原型星座》(以上二書麥田出版),以及《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馬可孛羅出版)。

ffdfd  

--------------------------------------------------

韓良露病逝,北榮說,今天清晨6時左右在台北榮總病逝,其他詳細病情家屬並未授權對外說明。

(即時更新)韓良露因子宮癌病逝,醫師表示,子宮癌指的是子宮內膜的腺癌以及子宮平滑肌的肉癌,與子宮頸癌不同。

(中央社台北3日電)知名美食家韓良露今天上午5時左右因子宮癌病逝榮總,友人表示,將組治喪委員會處理後事。1040303

韓良露過世 倪重華:驚訝不捨

(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3日電)知名美食家韓良露今天清晨5時左右病逝榮總。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是韓良露好友,今天聽聞此事相當不捨;他說,若治喪委員會需要他幫忙,「義不容辭」。

倪重華說,他去年年底還見過韓良露,當時韓的健康情形不錯,沒想到今天竟然過世,事出突然,他相當驚訝,也感到不捨。

他表示,對於韓良露的病情,自己並不了解,上午10時許韓的先生有打電話給他,但他因開會沒接到,直到記者來電詢問,才得知消息。

外傳將由倪重華擔任韓良露治喪委員會主委,倪重華表示,還不知道這件事,若有需要「義不容辭」。1040303

---------------------------------------------------------------------

韓良露(1952年12月-2015年3月3日),生於台灣高雄,籍貫中國江蘇,是台灣著名作家、美食家、記錄片導演、廣播節目主持人與文化推廣者。

父親為江蘇人,外婆為台南人[1]。生於高雄,歷史系畢業。小學讀唸北投中山國小(今逸仙國小),高中為中山女高[2]。書寫主題包括美食、電影、音樂、旅行、觀星卜相等,曾獲金鐘獎最佳新聞節目、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等獎項。[3]

韓良露在32歲時隨丈夫至英國求學生活,而後至各國遊歷。由於熱衷研究食譜、食經,善將自身閱歷與感官經驗結合,以跨國文化比較的角度書寫美食,因此文字風格感性中帶有知性,語言表情豐富,擺脫前期飲食作家風格[4]:2。

2007年因倡議將台北市師大商圈改名「南村」引發爭議[5]。2015年3月3日清晨,因子宮癌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病逝[6]。

韓良露的小妹韓良憶同為美食、旅遊作家,而二妹韓良雯則為心智障礙者[7][8],丈夫朱全斌為傳播學者,時任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9]。
-----------------------
新頭殼newtalk2015.03.03 柯昱安/綜合報導

知名美食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癌,今(3)日上午5時病逝台北榮總,享年63歲,詳細病情家屬並未授權對外說明。而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得知此消息後表示「相當不捨」,因為他是韓良露的好友,若治喪委員會需要他幫忙,「義不容辭」。

韓良露為知名作家、美食家,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並策畫開發了台北南村落文化基地,著有《愛情全占星》、《美味之戀》、《生活捕夢網》、《微醺》、《文化小露台》等著作。

韓良露16歲起即在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了寫作之路。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旅行、美食、占星、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台北文化獎等多項殊榮。

韓良露於2013年獲第17屆台北文化獎時表示,得獎肯定了她當初回國定居的衝動,有感於對台北的不了解,因此研究並深入街坊,也成立了「南村落」,除了為自己找到實踐的落腳處,也提供互動平台,分享文化進入生活的美妙。而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也表示,「南村落」透過文史、美食、地理的發展脈絡,將台北的特質呈現在市民及國際眼前,讓更多人愛上台北。

據中央社報導指出,倪重華說,他去年底還見過韓良露,當時韓的健康情形不錯,沒想到今天竟然過世,事出突然,他相當驚訝,也感到不捨。外傳將由倪重華擔任韓良露治喪委員會主委,倪表示,還不知道這件事,但義不容辭。
------------------------
韓良露──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採多元面向、獨特、創新且深入的方式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二○一三年,榮獲「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目前定居台北南村,著有《韓良露全占星系列》《微醺》《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雙唇的旅行》《浮生閒情》等多部作品。暌違多年之後,於二○一四年夏天出版《文化小露台》與《台北回味》二書,開啟另一階段的文化寫作與工作,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真善美。
--------------------------------------
韓良露:五味雜陳就是最好的人生味道
by 大塊文化 2014/11/22

鹽酥雞、豬血糕、小籠包、珍珠奶茶......如果你曾到國外住過一段時間,一定了解思念家鄉美食的感受吧?或是,你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和父母一起吃的那道菜嗎?知名作家韓良露,和我們分享了他長年旅居國外的美食經驗,她說:「台灣的胃,真的無法移民。」你一定也同意吧?一起來看看韓良露在人生不同階段,對家人和美食的不同體悟吧!(延伸閱讀:會吃也要會講!台灣夜市小吃英文這樣說)
日本人喜歡在吃烏龍麵時,灑上從唐人學來的七味粉,我的食味寶島記憶也有調味的七味粉,只是我的調料並非唐辛子而是時光,不同的時光之味,組合成我的寶島味蕾之旅。

第一味 童年嚐味

我的味覺嘗試啟蒙甚早,也許是因為我的八字中剛好有兩個食神坐命,我在人間也遇到兩個灶神的化身,一個是我的阿嬤,另一個是我的父親。他們兩人有不少相像之處,例如都懂吃、都善烹調、都捨得在食物上花錢,也都愛從市場到大小餐館四處找美食。(延伸閱讀:下鄉務農,美食手作!一場回歸簡單的食物革命)

我阿嬤和我父親本應是志同道合之人,但兩人偏偏像來自不同武林世家之徒,天生看對方的路數不順眼,我阿嬤出生台南,受過日本教育,她覺得好吃的東西,只有台灣小吃(尤其是台南小吃)、台菜再加上和漢料理是我阿嬤的門派,我父親是江蘇南通人,後來去上海,他最對味的食物是南北合的淮揚菜,因出生於長江之北,愛吃麵條、饅頭,又受上海華洋雜處的影響,也愛吃海派西餐。

食物就像方言,每個地方菜系的食物,說著自己南腔北調的方言,如果從小就有機會吃各種地方、甚至不同國家的飲食,就會很自然地變成食物的語言通了。像我的兩個食神都因少時的影響,阿嬤的母語、母菜是台灣,但也會說一些日本母語、母菜,而我父親說的則是中國淮揚和上海洋涇幫土話。(你知道嗎?阿嬤的愛情秘密)

人長大了,不是不能學其他的方言,但學起來慢,還要有好學好奇之心,更不能排斥別人的方言,偏偏我阿嬤和我父親都受制於他們的背景,這兩個都懂食物之美的人,卻老覺得別人的食物不好吃。從小我就在這兩個灶神祕密的相鬥之中長大,兩個人都以沉默的方式在抵抗對方食物的入侵,在台菜餐廳吃飯時,父親就猛抽菸,在江浙餐館聚餐時,阿嬤就很少動筷子。

童年時,常跟阿嬤、父親上北投市場的我,總覺得去的是不同的市場,阿嬤買菜的攤子上,絕不會有雪裡紅、薺菜、黃魚、百頁,父親買菜的攤上,也看不到地瓜葉、A菜、赤、虱目魚。

但跟著阿嬤和父親不斷嚐味的我,很自然地說起了他們兩人的食物語言系統,我就像雙語人或多語人般,在不同的食物母語中轉換自如,但語言自有它的邏輯,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純正性,一直到今天,我吃的每一餐都來自一種方言,如果桌上有虱目魚,我就不會叫雪菜百頁來吃,吃黃魚也不會配地瓜葉。(同場加映:紅、白蘿蔔不能一起煮?12個你該知道的飲食禁忌!)

童年嚐味,用一張口到處嘗試,從家庭的滋味嚐起,因為在阿嬤和父親家住來住去,吃兩個家之味,也跟著他們到處吃,吃新北投新公園對面的新生園的平津菜和上海小館的上海菜,剛好是父親最愛的兩個中國地方菜系,也吃南國飯店、蓬萊飯店、熱海飯店的台菜。再跟著他們吃台北,阿嬤的飲食地圖在中山北路以西,從士林媽祖廟口到大龍峒、大稻埕到圓環、永樂市場、艋舺龍山商場的小吃以及第一劇場的沙茶火鍋、西門町的美觀園,父親的美食地盤以中山北路、中山堂、南京東路附近為主,從香港、大華、藍天、羽球館西餐廳到石家飯店、銀翼、都一處。

就像牙牙學語一樣,學會了說話,不見得明白話語的意義,童年的我記住了食物的味道,直到今天,我還對不同的地方菜系的食物道不道地很敏感,也許就是童年養成的挑剔壞習慣吧!

第二味 少年尋味

只要口袋裡有零用錢,我開始喜歡不由長輩帶路,而是自己找食物吃,我發現家住北投溫泉路的我,佔盡地利之便,出門往右去新北投,可以吃到新公園對面小美而廉的新月麵包(長大後才知叫可頌)和可可奶,再走遠一些有外省老兵擺的陽春麵攤,再遠一點到了復興崗眷村,可以吃厚燒餅和蔥油餅。

當時的我並未強烈意識到出門右轉可以吃到較多的外省味,而出門左轉則是本省小吃的天下,像在公館路上擺攤的阿婆甜不辣,國賓美容院前的意麵和黑白切,北投市場裡的排骨酥湯、米苔目、肉羹、蚵仔煎等等。(和你分享:會吃也要會講!台灣夜市小吃英文這樣說)

少年尋味最浪漫的一次,是看完劉家昌的《晚秋》之後,最強烈的印象是電影中的主角,吃的一份西式早餐,兩個太陽蛋加吐司加柳橙汁,不知怎麼打聽出影片中的場景是中山北路的榕榕園,才上小學五年級的我,竟然在週末上午坐上公路局車一個人去了,當時的興奮之情,並不低於後來我在世界各地尋找美味的狂熱。

少年的尋味,有了一些口味的主張,追求的不只是味覺的刺激,還有味覺背後的其他東西,尤其是不同的人和環境,一直到今天,我都喜歡在不同的人群聚集處吃東西,譬如說身邊都是老人家的涼州街媽祖宮早市、計程車司機愛去的大橋頭夜市、歸綏街的藍領工人去的清粥店,尋味也在尋人間之味啊!

第三味 青年玩味

青年時開始味覺旅程的展翅高飛了,當時的中華商場是十幾歲孩子的美食街,父親和阿嬤都不吃牛肉麵,牛肉麵卻成為我和高中同學去西門町最常吃的外食,但那個年代,大家多半吃牛肉湯麵,卻會在湯麵中加上幾乎半碗的酸菜,還有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旁的蜜豆冰,那是男女分校時代,不同校的男女生可以坐下來靠的最近的地方。

青年救國團活動也提供了青年玩味的機會,去中橫、去蘭嶼等等,都要自己搭火車、公車去集合地,可以一路吃台中、彰化、嘉義、高雄的美食,當時大陸的紅衛兵串連沒吃沒喝,寶島青年卻可以一路狂吃。(一起看看:用心熬出頭!台灣的職人精神,美食真功夫阿吉師)

高二的我還曾帶著剛上國中的妹妹環島旅行,那年代沒有各縣市的美食指南書,行囊中只有文學書,帶著黃春明的《鑼》、《青番公》去羅東,到了市場、夜市吃東西時,就睜眼四處看有沒有書中的角色會出現,去了花蓮就找出王禎和的小說對照看,當然也不忘吃扁食、吃光復糖廠的枝仔冰。

高三轉學去台南,開始過一個人吃三餐外食的生活,住在府前路、開山路口,真好的地理位置,離東門菜粽、福記、友誠肉圓、莉莉冰果室都近,因為沒大人管,只因愛上喝還未全台大流行的木瓜牛奶,晚餐就曾經只吃一個克林肉包、配三杯木瓜牛奶,當年認識了一些台南的文友,有寫現代詩的、畫畫的、做音樂的,有一回聚會,聊些什麼我全忘了,卻牢牢記住了那天我第一次吃到月見牛奶冰,就是冰上放個生雞蛋和煉乳,當時才十七歲的我,當然沒想到在二十多年後,我會被人稱為美食家。(推薦你看:讓你大流口水!世界各地的創意三明治)

青年玩味,食物中有年輕的友情、愛情,也有對文學藝術的熱情以及青春闖蕩的迷惘之情,追求的食物都以好玩為主,不明白食物的真味也不明白人生的真味,像今日在新興夜市大排長龍的學生,吃的其實都是玩心。

第四味 成年品

二十歲成年的人,開始懂得用三張口吃食物了,一張口吃食物之味,一張口吃食物的擺盤,一張口吃裝潢,進入了人生的品味之旅。

記得二十出頭的我,開始迷上在台灣吃異國菜,去中山北路的馬蹄吃正宗的法國菜,還學喝紅酒,去南京東路的瑞華吃瑞士菜喝櫻桃酒。而一九八○年代也剛好是台灣經濟起飛、外國傳來的雅痞文化形成風潮的年代,當時的我,遠離了阿嬤、父親教給我的飲食母語,開始學習其他的食物語言,學法菜語、義菜語、西菜語、德菜語、瑞菜語、日菜語,也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約在三十五歲以前,都覺得自己可以很流利地說異國食物的語言,但隨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因滿足而逐漸降低,也因為三十六歲彷彿是來到了中年芝麻開門的時刻,在倫敦居住的我,強烈地懷念台灣的各種食物,開始在廚房中包餃子、做餛飩、炒米粉、煮大腸麵線,在巴黎、馬德里、威尼斯、斯德哥爾摩等地旅行時,也開始去吃一些又昂貴、又不太道地的中國餐館食物,年輕時一直以為自己可以移民國外的我,這時才發現我的台灣胃沒辦法移民。(延伸閱讀:移民婦女美國夢破碎!大蘋果裡的性工作者心聲)

第五味 中年知味

我是中年以後才真正明白食物的多重文化意義,就像學會了說話,並不見得懂得話語的意義,懂得了意義,還未必可以用話語創造文化。

中年回到了台灣定居,開始對食物的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也開始了解阿嬤、父親在我生命中開啟的不只是食物語言的教導,也是文化的傳承,也開始了知味之旅。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其獨特的食物文化地圖,而台灣更是一大張複雜、豐富、曲折的食物文化地圖,原住民的、荷蘭人的、西班牙人的、明朝的、清朝的、日本人的、國府移居來台幾十省外省人的、新移民的、全球化的,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形成了台灣多元變化的融合滋味。

循著食物的滋味,可以發現台灣肉羹、魯肉飯和周朝的關係,被認為是台灣原生品種的水牛,在來米、土蓮霧、土芒果,其實都是荷蘭人引進的。

因為食物的知味,我也開始關心台灣的四時節氣,環境、土地、農事,也開展了向自然學習的食物之旅,在天地人的關係中,食物是神聖的媒介。

第六味 壯年回味

回味是兩張大小相融的口,代表了食物滋味的小口包入了生命滋味的大口。

到了壯年,終於明白最美的食物滋味不是當下感受到的,而是日後回味的。現今我走在台北、台灣的街頭,都會遇見往日的味蕾記憶,而時光是最好的調味料。如今,我的每一頓餐幾乎都是回味的宴席,我會記得誰曾經陪伴我吃過這些食物,我的心中充滿感激,因為我們如此有幸能在此生相逢,且一起分享過美好的食物與人情的滋味。(嘿,家鄉:台南,一個讓人想起家的城市)

每一種食物都值得回味,街頭的烤地瓜、蒸菱角、煮花生,我都記得那些冬夜裡握在手裡的溫暖,麵包店裡賣的白糖糕,我都記得孩子臉上的微笑,南棗核桃糕總讓我想起母親,弟弟自己還記不記得他小時候很愛吃的山楂呢?親愛的丈夫最愛吃炸春捲,每一種食物都因為有了人的感情而讓我們回味不已。

第七味 晚年思味

我至今仍未參透晚年之味,但因為照顧父親而慢慢開始明白了一些道理,當父親不再能四處為自己覓食時,就得依賴子女的陪伴,父親想去的餐館越來越少,只剩下那幾家重複會去的家庭餐館,都是全家吃了四五十年的老餐廳,常常說沒胃口的父親,只對老食物有胃口。(給父親的告白信:說不出口的我愛你)

然後父親坐上輪椅,更少出門了,我每幾天就提著鍋買老餐廳的食物回家,因為不忍心父親會思念他吃不到的味道。

原來食物的味道和人生的味道都是有盡頭的,我們在人生繞一大圈,和食物的情緣終至不能相見,童年時,父親常常帶食物回家讓我分享他的世界,如今我常常帶食物回家,因為我知道父親仍然思念世界的滋味。

家人,一輩子的甜蜜羈絆
------------------------------
和多才多藝的韓良憶聊天,十句話裡就有一句會提到她姊姊韓良露。韓良憶自稱,從小她的各項嗜好,受姊姊影響甚深。原來這個好奇寶寶上頭還有一位「好奇姊姊」,探險慾望比韓良億有過之而無不及。

任何一個標籤用來描述韓良露都嫌太簡單。被妹妹形容年輕時是「文藝女青年」的她,寫過現代詩、參與拍攝獨立製片電影、主編電影雜誌,也幫黨外人士助選過。大學念歷史的她,踏入社會後則一直在電視行業發展,當過編劇、也企劃製作過中視「今夜」新聞節目。

韓良露的好奇性格是天生的,五歲時就開始她的第一次旅行。她跟著一對推著老式醬菜車沿街叫賣的夫婦,走遍新舊北投的大街小巷,四個多小時以後才回到家,家人焦急地以為她失蹤了;小學五年級已經會從北投步行到台北車站;十四歲時因著迷於信封背後各個陌生的郵遞區名,獨自去環島旅行三十歲出頭,警覺自己快被十年下來的工作掏空,於是放逐自己環遊世界整整一年。她自我剖析,不論是五歲時那個跟屁蟲,還是成年後將自己完全抽離工作的旅行者,那種對新經驗的好奇、渴求,是完全一樣的

這種好奇的精神,也適用於知識的探索。韓良露將自己的閱讀區分為兩種純粹的目的:完全興趣及完全入世。理財高手的她透過閱讀相關書籍吸收知識,但不同於一般耽溺於賺錢樂趣的投資人,她理財是為了要當自己完全的「贊助人」,贊助自己追求純粹的知識。

被蔡康永形容為「博雜得令人發昏」的韓良露,現在的「主力」在於占星學。在倫敦四年半,純粹因為興趣而鑽研這門學問,讓她感到完全的滿足、快樂。她出書,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知識有廣泛興趣的她也強調,其他的「知識伏流」仍然存在,只是不知哪一天會冒出來。

--------------------------------------------

張耀、韓良露:兩岸咖啡館 避世桃花源
2011/03/21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若齡、陳宛茜、徐柏棻】

韓良露(右)、張耀是兩岸知名的咖啡館作家,首度會面便展現高度默契,不約而同以紅色為服飾主調。 記者林俊良/攝影
一九九五年,上海作家張耀以攝影文集「打開咖啡館的門」,引爆兩岸咖啡館風潮,把「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一名句發揚光大。十五年後,張耀卻離開前往咖啡館的路,頭也不回地闖入煙霧繚繞的雲南古茶山,來台推出茶文化攝影集「山外有山」。
和張耀就像兩條平行線的台北作家韓良露,兩人年紀相近、年輕時都曾旅居歐洲,也都熱愛旅行、視咖啡館為「精神鴉片」,卻總是擦肩而過。這次,在韓良露開設的咖啡館「旅人茶房」裡,兩位「咖啡館作家」首度見面,談茶館、咖啡館,也談兩岸生活風格的變化。

問:兩人都被稱為「咖啡館作家」,請問兩人為什麼喜歡咖啡館?

張耀(以下簡稱張):在歐洲求學時,覺得歐洲的門檻很高,外來人要融入很困難。咖啡館是唯一沒有門檻、不需要名片的地方。不管階級、來歷、你看報紙,旁人聊天,覺得誰講的意見不順耳,隨時可插兩句沒有關係。

歐洲咖啡館 客人決定氣味

紫藤廬是台灣第一間人文茶館,濃縮了台北過去卅年的發展軌跡。 本報資料照片
這也就是當時為什麼會寫關於咖啡館的書,我尤其喜歡那種精神態度,一種游離的、若即若散的關係。這種咖啡館上海沒有,連台北也沒有,這是歐洲的精神產物。我會在上海的咖啡館喝咖啡,但他們不是我的精神歸屬。
歐洲咖啡館的氣味不是主人決定,而是由客人決定。一定的咖啡館聚集一定的族群,經常去這咖啡館的人一定是氣味相投的。去歐洲咖啡館,即便隔壁也有一家,這家的客人永遠不會去那一家,如果去了,老闆會把你丟出去。

布魯克林區 就在我家門口

韓良露(以下簡稱韓):旅居巴黎時,我有次在「花神」咖啡館碰到一位九十四歲的老太太,住在「花神」樓上。她說挺羨慕我的,因我不屬於巴黎咖啡圈,會去「花神」也會去「雙叟」。而她去了「花神」,這輩子就不會去「雙叟」,這在我們看來怎麼可能!

年輕時我很嚮往巴黎聖日爾曼區、紐約布魯克林那種「文化小市民」的生活,醒來就在熟悉的咖啡館裡泡著。我以為要待在那裡才能過那種生活。但現在一覺醒來,發現布魯克林怎麼就在我家門前。

台北咖啡館 很能創造幸福

我現在居住的康青龍地區,有廿家獨立咖啡館、十家獨立書店,走進去都是我認識的人,點頭之交也可以交流地很深入。這種舒服勁,是別的地方都沒有的。

台灣人現在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聽、說、創造自己故事的生活,這會創造一種幸福感。但我也會擔心,它突然就沒有了。

問:請兩人比較一下台北和大陸(上海)咖啡館文化的不同?

韓:台北從「挪威森林」開始,轉變成是reading和writing的咖啡館;而上海的咖啡館還是social club,屬於交際咖啡館和業務咖啡館。

台北一九八○年代時也是這種咖啡館,大家是去談事情和打電話的。但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台北也有了所謂族群、圈子概念的咖啡館。咖啡館裡有生活,在固定的咖啡館中會開始看到某些固定的人,他們會談左鄰右舍、報上,或是生活的事情。

上海咖啡館 精神面很空虛

張:上海大概很難有我喜歡的咖啡館,但有很多人要開咖啡館,和十年前的台北很像。他們開的咖啡館是另一種東西,在經營自己的一個天地,某種大都會裡的自我小環境。講好聽是自我獨立精神的展現,講難聽就是逃避,因對大局面無能為力。大陸有可以喝到很好咖啡的各樣咖啡館,但不會出現像歐洲的咖啡館,因為它的精神是空虛的。

我覺得這也是台灣這麼多咖啡館的原因。對政治大局無能為力,只能縮到自己的小天地裡,把小東西做得很精緻。

孤僻藝術家 找尋內在連結

韓:歐洲咖啡館裡的知識階級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公共知識份子;另一種是寫詩、作畫的artist。前者視咖啡館為社會腦子的縮影;後者去是想和人有接觸,因為這些人過著孤僻的生活。

台灣的茶館、咖啡館,如紫藤廬會有人去討論時事。更早還有一種頹廢派,如「愛情海」、「田園」,顧客有畫現代畫的或寫現代詩的。台北一直有像西方所謂藝術家)、文人聚集的咖啡館。

去咖啡館的人一是尋找跟外面世界的連結,一是尋找和內心的連結。台灣尋找內心連結的咖啡館,差不多是在一九九三年到九五年後出現,但就像張耀說的,其實是對大局面的某種無能為力。-----------------------------------------------------------------

知名美食家韓良露 罹子宮癌病逝
2015/03/03 13:23新頭殼newtalk2015.03.03 柯昱安/綜合報導知名美食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癌,今(3)日上午5時病逝台北榮總,享年63歲,詳細病情家屬並未授權對外說明。而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得知此消息後表示「相當不捨」,因為他是韓良露的好友,若治喪委員會需要他幫忙,「義不容辭」。

韓良露為知名作家、美食家,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並策畫開發了台北南村落文化基地,著有《愛情全占星》、《美味之戀》、《生活捕夢網》、《微醺》、《文化小露台》等著作。韓良露16歲起即在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了寫作之路。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旅行、美食、占星、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台北文化獎等多項殊榮。

韓良露於2013年獲第17屆台北文化獎時表示,得獎肯定了她當初回國定居的衝動,有感於對台北的不了解,因此研究並深入街坊,也成立了「南村落」,除了為自己找到實踐的落腳處,也提供互動平台,分享文化進入生活的美妙。而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也表示,「南村落」透過文史、美食、地理的發展脈絡,將台北的特質呈現在市民及國際眼前,讓更多人愛上台北。據中央社報導指出,倪重華說,他去年底還見過韓良露,當時韓的健康情形不錯,沒想到今天竟然過世,事出突然,他相當驚訝,也感到不捨。外傳將由倪重華擔任韓良露治喪委員會主委,倪表示,還不知道這件事,但義不容辭。

兩位灶神 啟蒙韓良露味覺冒險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03 16:58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美食作家韓良露過世,享年57歲。韓良露和同為作家的妹妹韓良憶都書寫美食,韓良露味覺啟蒙甚早,曾自言從小就被父親和阿嬤兩位灶神服務,讓她了解食物的美好與多元。
韓良露味覺啟蒙甚早,曾自言從小就被父親和阿嬤兩位灶神服務,讓她了解食物的美好與多元。(資料照,記者陳慰慈攝)
韓良露的父親和阿嬤都愛做菜也擅烹調,也都愛從市場與各地的大小餐館尋找美食,兩位灶神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輪流掌杓之際,更成了韓良露客居海外魂縈夢牽的家鄉味。
中年回到台灣定居的韓良露,對於食物文化產生極大興趣,不僅尋找美味,也傳承飲食文化,更打造南村落,推廣慢食生活的美好,在台灣掀起一陣慢活樂活浪潮。

美食家韓良露病逝 享年57歲
2015/03/03 13:16 122392 LINE分享
知名美食家韓良露今天清晨5點,因子宮頸癌病逝於榮總,享年57歲。

韓良露生於1958年,身兼作家、美食家、電台主持人等。喜愛遍嚐美食的她,曾參與開發台北市師大路「南村落」文化基地。有人形容韓良露的興趣,就像她的視野一樣廣泛。

酷愛旅行、品酒、觀星,韓良露的一生之精彩,活像本旅遊書。她出版過4本占星學著作,也寫過《舊金山私密記憶》、《美味之戀》、《生活捕夢網》等書。近20年來走過50多個國家,足跡遍布全世界。

韓良露在2007年的夏天,與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陳怡蓁開設了「南村落」,實現她們的夢想。

「南村落」官網敘述,韓良露在這裡玩飲食文化、玩生活美學,以城市「村落」的概念,和各地進行交流,就像原始的部落時代,用食物及生活物品以物易物,成為傳遞文明的重要媒介。

網友聽到韓良露病逝的消息,紛紛留言緬懷,「懷念你的雋永文字,一路好走」、「一個很棒的文化人」。(王嘉慶/綜合報導)

--------------------------------------

2007/09/01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韓良露http://www.southvillage.com.tw/
南村落從成立以來,報章、雜誌對南村落就有不少的報導,這些凡是參觀、參加過南村落活動者,大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但畢竟不是人人都來過南村落,看過慢活報或與南村落工作人士溝通過,因此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關鍵所在就和「南村落」及「南村」這兩個名字引發的爭議有關……。

城市村落化的生活運動

城市是活的、是不斷衍生的有機體。人會死,城市卻很少死亡,除非成為荒漠,否則城市的死亡只是癱瘓狀態、廢墟存在。有活力的城市,需要有創造力的市民,會讓城市不斷變身、成長、再生、復活,城市的物質空間可以不斷加大(如東京的汐留),城市的文化空間也會不斷豐富(如巴黎的瑪黑),城市的消費空間也會不斷定位(如紐約的東村是格林威治村的新版、諾麗塔是小義大利的新版、翠貝卡是華爾街的新版),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一個充滿文化創意的城市,一定會自發的為城市的區域劃分命名,區域分得愈細、不停有新名稱冒出的城市(如東京的六本木山丘),也代表這個城市再生創造的能量越強。

人類的文明是由許多的村落組成小鎮、小城、大城,但許多大城市出現後,村落生活卻消失了,城市成為疏離、異化、冷漠的空間,二十世紀末期,許多大城市開始倡導大城市小村落的生活運動,讓城市恢復為許多區域村落生活體的聯結,恢復人情、店鋪、社區的互動。

城市的村落文化並非只有單一的性格,因居住者的不同屬性,自然會產生不同的階級性格,也會發展出相異的生活風格與消費態度。我曾經粗分這些城市性格為布爾喬亞性格(Old Money的世家)、新貴性(New Money)、波布性(波西米亞+布爾喬亞)、波希米亞性、庶民性、邊緣性、顛覆性……等等,城市各區域性格差異越大,城市的文化生活就越豐富,但每一個區域未必只有一種性格,例如台北的「溫羅汀」在我眼中,波希米亞性、顛覆性、邊緣性、庶民性同時存在,例如艋舺,有庶民性、邊緣性,但卻毫無布爾喬亞性,而信義計劃區,有布爾喬亞性、波布性、庶民性,卻缺乏顛覆性及邊緣性。

命名的爭議

南村落從成立以來,報章、雜誌對南村落就有不少的報導,這些凡是參觀、參加過南村落活動者,大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但畢竟不是人人都來過南村落,看過慢活報或與南村落工作人士溝通過,因此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關鍵所在就和「南村落」及「南村」這兩個名字引發的爭議有關。

我是個寫作者,對名稱有一定的敏感,譬如我一向喜歡用艋舺這個舊名來稱呼萬華,例如我寫過「艋舺幽光」一篇文章,就因為我覺得比「萬華幽光」來得美(當然對我個人而言),我對城市的區域名稱也很在意,當我提到「大稻埕」時,一定包括延平北路、涼州街、甘州街、保安街、迪化街等處,我決不會用迪化街泛指大稻埕,只有專指迪化街的南北貨、布莊時,我才用迪化街之名。

像我從小住的北投(也有人愛稱之為八頭),我則一向會強調是新北投或舊北投(對我有具體分野的意義),十七歲起住的臨沂街一帶,我仍然愛稱之為東門町(相對於西門町),但我心目中的東門町之名和這十多年來發展的很具創意的永康街、金華街一帶並不貼合,我卻尚未找到適合的名字來稱呼永康金華一帶(總要想個有創意的名字吧!),而沒個適當的名字總有點遺憾。

去年春天,我搬來師大路居住,常在雲和街、浦城街、龍泉街、泰順街等巷弄中散步,認識了不少在這一帶開有趣的店的有意思的店主,我一向對具文化創意、生活風格有關的事物有高度的興趣,也發現那些「有生活態度」的店主開出的店往往可以帶給我較高的心靈滿足,於是在「南村落」尚未籌備、尚未開張前,我就寫過兩篇文章談我在師大路這一帶生活。

事實上,當我三十多年前住在離師大不遠的臨沂街時(我住了十五年),當時並未有師大商圈這樣約定俗成的名字,這一帶除了龍泉夜市外並不熱鬧,我記得大家提到這裡都叫龍泉夜市,但隨著商圈擴大,就慢慢出現師大商圈以及師大夜市的名字。

但師大商圈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融合舊事物與新事物,泰順街巷中有一邊賣金紙一邊賣家庭素食的鄉下式小店,龍泉街上有賣古早味的茶舖(問問老闆吧!自從南村落開幕以來,我們可能已經買了幾百瓶的古早青草茶、洛神花茶、冬瓜茶),我們策劃的「南村印記」黑白攝影展(難道我們只能叫「師大商圈印記」嗎?),有龍泉街老理髮廳、夜市口的帶白鵝賣甘蔗汁的小販、和平東路上的工傷咖啡、蔥油餅小舖、草坪上清晨聚會的泰籍外勞、有上千張黑膠老唱片的巫雲、只能容十來人擠在一塊的老鼠窩咖啡店(其實店名叫Coffee Mania,但我覺得不順口,取了個小名)、荒廢的梁實秋故居及殷海光故居(大家是否知道,「南村落」正在呼籲老房子維護重建計劃嗎?)長在浦城街石牆上的老雀榕(知道這棵老樹的存在嗎?知道這棵老樹已被師大剷除了嗎?看過「南村落慢活報」第二期報導的老雀榕傷逝記事嗎?),其實是新舊並見,堆疊在一起的。

我們策劃展出了近五十張的「南村印記」照片,如果曾經到南村落索取免費慢活報(另有上百個放置地點)或上網看南村落照相簿的人,應該會感到錯愕,難以理解為什麼網路上會有文章批判南村落是「布爾喬亞想像」?

在尊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前提下,布爾喬亞想像又有何不對、有何不好?我不承認南村落是布爾喬亞想像,因為我們不是;如果要用妥切的階級、文化品味形容我在「南村漫步」中過的日子,比較恰當的字眼或許是「波布」(主體是波西米亞性格,帶一些布爾喬亞性)。

師大商圈vs.南村之爭

師大商圈,是一個一直在成長、蛻變的區域,除了原本的庶民性、波布性、波希米亞性外,這些年增加了不少顛覆性(如明顯的同志美學),但這裡卻不邊緣也不布爾喬亞,在台北各區經濟力下滑的今日,師大路一帶黃昏後蓬勃的活力與熱鬧是相當獨特的,除了很本土的夜市外,這裡還有不少的異國文化風情(和天母較中產的外籍職業人士不同),這裡有不少外國學生與會說本地話(普通話和台語)的「老外」,還有一條由不少僑民、老外開的異國美食街,以及周邊不少創意服飾店、設計用品店、咖啡店、小酒吧等等。

我會用南村形容師大商圈,當然和我八○年代初在紐約經歷的東村生活有關(紐約東村有不少亞歐非人士,比當時的格林威治村要顛覆很多),但我並不覺得這種聯想有何政治不正確。日本的東京起源為何?紐約之名又從何而來?巴黎之名還跟希臘神話有關,南村,是地理方位的標示,台北市的南方;村是村落,在台北南方有趣的事與人聚集之處,小名叫南村又何妨?師大商圈這個約定成俗的名字,沒有人能將之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除,某位網友表示「不想用她(指的是韓良露)的記憶取代我的記憶」,問題是我並沒有要取代你的記憶呀!

為什麼我們對取名這麼敏感,是不是許多人的政治神經都太過度發達了。只有握有公權力的人才可以去改國名、紀念堂名、馬路名、各公園名,不是像我這樣的寫作者,寫寫文章自娛娛人,出份慢活報(六千份發行量)小文宣一番,讀者若不同意、不滿意,大可置之不理,當然也可以批評,但我希望看到的批評是理性的、對事不對人的、不斷章取義的。

例如,「南村漫步」是韓良露個人的漫步,我有我的路線圖,寫一篇文章也不見得非寫出我全部的漫步路線,在南村漫步中,我寫到自己會喝義大利手搖冰咖啡、會吃中西廚房的墨西哥早餐和瑪莉珍的比薩、會聽Blue Note的爵士樂,某位網友批評我「好像師大周邊只有歐式高級餐廳,沒有滷味攤和香雞排,餐廳播的是爵士樂而不會有蔡依林」,問題是一杯七十元手搖冰咖啡和一客一兩百元的墨西哥早餐(週一至週五),以及一個一百多元的披薩能稱為歐式高級餐館嗎?請去信義計劃區的法樂琪、Joyce East看看什麼叫歐式高級餐館,師大附近根本沒歐式高級餐廳,但這正是我心目中的南村優質之處,這些小小的、索價不高、有個人風味的異國料理往往更有風味。另外,Blue Note的爵士酒館是台北多重要的經典爵士文化保存的地方啊!爵士樂絕對比蔡依林弱勢、非主流,為什麼我愛聽爵士也成了罪狀,為什麼我非要介紹播放蔡依林音樂的店家呢?我可以不聽蔡依林,而聽周杰倫、張震嶽、張懸、自然捲吧!音樂品味是很個人的事,怎麼可以有蔡依林比爵士樂更本土就更政治正確的心態呢?

某位網友表示,我要將師大夜市改名南村落會讓師大夜市步上建成圓環的後果,這就更風馬牛不相干了。南村落是推廣飲食文化的空間,我們有台灣食物方舟的研究(如野菜、馬蹄蛤、麻竹筍、蘿蔔、紅豆……等等),有世界食材的品嘗分享會,有用家庭食譜寫家譜的計劃、有用英語導覽國際人士在南門市場、東門市場的美味散步,有帶美食愛好者半夜去基隆漁船上買魚的活動、有拍攝本土食物故事的記錄片計劃……等等,就是沒有跟師大夜市有關的任何計劃,為何網路上會以訛傳訛至此呢?網路是如此美好的溝通、傳播工具,請善待之而非濫用之。

如果這位網友讀過「南村漫步」的全文,怎麼會漏掉文中我提到龍泉夜市中的蚵仔麵線、鹽酥雞、糯米腸包小腸、臭豆腐、甜不辣……等等,我在龍泉夜市出沒的資歷已高達三十年了,這裡賣小吃的店家我認識的或許不比這位寫我不提滷味攤或香雞排的網友少,這位網友知道夜市中那一家甜不辣、香雞排、滷味攤、臭豆腐最好吃嗎?和這些店家聊過天、請教過他們的小吃祕訣嗎?或者看過我寫的關於這一帶小吃乃至寧夏夜市、遼寧街夜市、涼州街早市等等的小吃文章嗎?難道寫小吃就政治正確,介紹異國食物就不對,我對兩種食物都愛,我就是太愛食物了,才會被某位網友人身攻擊說「改名也不會改身材」(我看了只有大笑,謝謝指教!)。

某位部落客說我叫師大商圈為南村是挾企業贊助大搞文化行銷,請問我在行銷什麼?賣什麼?我會有什麼營利好處?(請告訴我,我該如何不繼續花錢而可以像賣香雞排一樣賺錢?)還有人把「南村落」和「台客搖滾」相提並論,「台客」這個字眼算是公共語彙,但「南村」或「南村落」卻不是。我自己想出的名字為什麼不能用,牽涉誰的專利權嗎?難道因為我叫自己「南村落」就可以大賣產品嗎?(我還不如用韓良露之名賣XO醬還容易些)

話說回來,才兩個月的「南村落」就這樣屢上網路、報紙、雜誌、廣播各種媒體,以推廣飲食文化為初衷、本意的我,也不免覺得在網路上被少數網友罵竟然因禍得福,但仍希望少數不了解「南村落」在做什麼的網友,請上我們的網站http://www.southvillage.com.tw。

------------------------

南村漫步 韓良露

黃昏時南村的人潮開始多了起來,龍泉街開始熙熙攘攘,南村的腸胃蠕動著,我在古早茶舖喝青草茶,聽身旁兩個女孩聊天,說起到英國里茲唸書,想起夜市的蚵仔麵線、鹽酥雞、糯米腸包香腸、臭豆腐、甜不辣都快想瘋了,台灣人的愛國意識其實不是腦決定而是味蕾。

美好的都市,應當是由許多個性不同的村落組成的地方。

譬如說倫敦,當地人都會說,倫敦不是都市計劃生出來的城市,倫敦是由上百個村落獨立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才慢慢形成大倫敦的概念。
倫敦人覺得好的居家住所。一定得有自己的村落特質。譬如肯明頓村落。混合著波西米亞、龐克、左派知識份子的氣味,譬如說諾丁山丘,混合著加勒比海移民的粗放和時尚藝術家的風格,又譬如我在倫敦居住了五年的貝斯華特村落,雜處著猶太、希臘、中東、亞洲、愛爾蘭人,彷彿一個鑲嵌多元文化的珠寶盒。

我在不同的城市流連忘返時,選擇或長或短的居處時,都會待在有村落味道的地方,像在巴黎,我一定住在聖日耳曼或西堤島的小巷小弄之中,在舊金山時,我常住在北灘的義大利村和法國村之間,在紐約時,最理想的居處當然是格林威治村和東村,連在洛杉磯這麼可怕的怪獸都市中,我都可以躲藏在帕薩迪納老城區的綠蔭村落之中。

在台北長大的我,小時候住在北投,北投是一個到今天都仍有村落特色的地方,有許多互相認識的老居民,黃昏時還有居民敢穿著汗衫拖鞋滿街漫步,這種有些落後閒散的氣息是台北東區居民無法想像的環境。

從倫敦返回台北後,我一直住在天母和北投之間的地方,想同時兼顧離北投老家近的念舊與離天母繁華商圈近的便利,但住著住著,卻慢慢覺得住在十八樓高的我,雖然有大屯和陽明的山景可看,但卻似乎離我理想的村落生活有點遠,我的內心有一種渴望,想離土地近一點,想離一些每日可以走來走去的咖啡店、書店、花店、雜貨店、傳統市場、小酒館、小餐館……等近一點,想住到一個地方,那裡做開店生意的人,是你會想交往的朋友,他們開店不只是在 earn money,也在earn a living(賺一份生活)。

師大生活圈

一年半前,我搬到了南村。這個眾人稱之師大商圈的地方,被我在內心中改了名字。在住商混合的台北市,最好任何地方都不要太商業化,因為都市居民的住所應當是為人而服務而不是為商業服務,每個地方都需要保留獨特的村落文化,應當是都市村落,而不只是商圈。

住在南村後,我又恢復了成天走來走去的習慣,彷彿閒散的村人,心中沒什麼目的,推開家門就進入了村子,隨處晃晃,東看西看,久而久之許多景物在眼前一過再過,慢慢地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和味道。

有時,起個大早,走出家門的小巷,看到24小時不打烊的JR酒館前有些喝了一夜酒後恍惚的客人,竟然在草地前小解於天地之中,路旁的野狗望著他頗有同類之感,在此清晨薄霧迷離之際,也不覺酒客有所失態。師大藝術公園(我都稱之為南村公園)前的涼亭,週末清晨偶爾一些膚色黎黑的外籍工人在此彈吉他唱歌,臉上還有整夜的酒色,他們的歌聲粗放而直接,聽得出都市生活的苦悶,只有在南村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有所放鬆。

像水蛇般蜿蜒的龍泉老市場,清晨的早市忙絡起來,還淌著露水和土泥的絲瓜、綠竹筍、空心菜、莧菜堆滿了巷道,偶爾還有小攤賣著山區摘來的各式野菜。市場內響著民以食為天的庶民談話,主婦睜著大眼瞧著魚眼,盤算著對方的身世,魚攤上寫著產地來歷,只是沒記載魚兒的家鄉是那一方的海水。

我提著小籃子買丁點兒的菜,跟市場住得近,有閒心時,一天可以上兩三次市場,每次都只買最時鮮的菜,買回去了後就可以下鍋,冰箱就留著冰乳酪、火腿、果醬、水果就成了。

喝杯晨間咖啡之後

早市後,可以到一大早就開門的義式咖啡店Trobetta去喝一杯手搖冰咖啡,這家被我稱為義大利小歇的地方,咖啡的味道和我在義大利大城小鎮的市場、小店喝到的冰咖啡一模一樣,在這裡咖啡並無任何人文、哲學、藝術或革命的附加意義,咖啡就只是咖啡,是生活,是飲料,單純的好喝。

有時,我會在中西美食二樓的露台上,對著繁茂的九重葛,吃著嗜辣的我灑上好多的Tabasco汁的墨西哥早餐,這裡週末我是不來的,因為會大排長籠。

早上散步的遠時,會經過溫州街台大教職員的日式平房的老宿舍區,經過殷海光、臺靜農的故居,想到有一回北大的教授友人來訪,在大雨滂沱中,對方聽我提起殷海光故居 ,執意要冒雨瞻仰已成荒園之所。真是文人之心。

南村還有梁實秋故居,在離我家不遠的雲和街上,日式老屋的屋瓦已成破落的窟窿,我散步時經過這裡時想著若老屋若修復成雅舍書齋該有多好。散步時我最喜歡的地景,是浦城街上老樹爬藤蔓生的石牆,如此強韌的生命力的叢結,後來我在構思「南村落 」的圖騰時,自然就選擇了這個意象。

不做菜的日子,南村有許多可以打食的地方,譬如說去帶著大白狗一起賣披薩的瑪莉珍,吃手工的瑪格麗特或四種乳酪披薩,或者去愛畫畫的女人開的鹹花生吃簡單的早午餐,聽許多喚起我青春鄉愁的音樂,我是屬於鹹花生的午後客人一族的,可以一人獨佔一張大桌子寫稿看書辦事,完全自在如在自家書房中。

住到南村後,偶爾午後不在外打混時,會賴在家中午睡,伴著我入睡的音樂總是蘇州彈詞或泉州南管,悠悠忽忽躺在客廳上的沙發入眠(最舒服的午睡總是在沙發上而非床上)。

睡起時想喝一杯熱熱的卡布奇諾時,會出門看看老鼠窩開店了沒,這家不到三坪,一樓坐五人就擠爆了的小咖啡主人開店沒定時,也許下午三點開店也許不,要去碰碰機會,我總慫恿主人賣早上站著喝的義式咖啡,說了也是白說,晚上是老鼠出來活動的時間,因此店通常開著,但我晚上不喝咖啡,只好夜夜為了串門子去那喝比利時水果啤酒。

有時,下午也會閒步到時光書頁停留處的舊香居,去和女主人卡密說長道短,在滿屋舊書陳香的空間中,卡密本的存在能讓不少老書虫精神振奮。偶爾我會買一些幾十年前出版的地方誌、戲曲之類的老書,買來滿足在我內心深處躲藏的那個不合網路年代時宜的我,在舊書店的我剛好處在不老也不年輕的客人中間族群,偶爾觀察一些年輕人買老書還挺有意思,像有一天下午,一位打扮得如同穿著Prada的時髦女孩進來,問是否有「人間雜誌」?我忍不住問她為何想買,竟說十分喜歡這份當年標榜社會主義觀點的報導攝影雜誌,人說有沙發社會主義者,但當Prada社會主義者其實也很不錯。

黃昏與深夜

黃昏時南村的人潮開始多了起來,龍泉街開始熙熙攘攘,南村的腸胃蠕動著,我在古早茶舖喝青草茶,聽身旁兩個女孩聊天,說起到英國里茲唸書,想起夜市的蚵仔麵線、鹽酥雞、糯米腸包香腸、臭豆腐、甜不辣都快想瘋了,台灣人的愛國意識其實不是腦決定而是味蕾。

自從賣甘蔗汁的小發財車主人帶著他的白鵝一起在黃昏上班後,黃昏漫步時我總是不會忘記去和白鵝打招呼,這隻鵝是最認同南村是村落的生物,自在的在人行道上踱步,天天看鵝使我開始不吃最愛吃的燻鵝肉了。

南村的黃昏有些蠢動,Vino Vino前的棕櫚樹已經成為村落約會的地標,常常有各種老外坐在人行道上喝啤酒,小孩和狗在公園遊樂場玩,Vino Vino那隻得皮膚病帶著白頸圈的大白狗鬱卒了好幾個月,只能在旁不安地扭動身子。

有的晚上,通常不是週末,我會去blue note喝一杯Single Malt,聽一會爵士樂,想起我在二十幾年前東京高田馬場的早蹈田大學附近聽爵士樂的往事,還有紐約的Village Vanguard和倫敦的Ronnie Scott,爵士時光一直是夜之殿堂。

不知從何時開始,師大路夜市口每週五晚都會有流動搖滾樂團在那演唱,聚集聽音樂的人還不少,這裡也許可以成為日後南村街頭表演節的固定會場,是南村小小的春吶。

深夜的南村,慢慢地又沉澱了下來。夜市人少了,只剩下一些夜貓窩處在柏夏瓦小咖啡館裡聽世界音樂喝越南咖啡,鹹花生的夜充滿狂野的青春荷爾蒙,morelax是南村超級吸煙室,深夜兩點抽煙的年輕人都埋著頭在打電腦,很少人互相交流,這裡是南村的虛擬村落。

南村最奇異的景象,是從早開到晚深夜一點還不打烊的皮膚科,真有這麼多人有皮膚問題嗎?我的弟弟從美國回來,看到此情景卻大嘆好命,不像他若要看皮膚不只要先預約還得開上兩小時的車。

不常在深夜散步的我,偶爾在東區的夜店玩瘋了深夜才回南村,走在寂靜的小巷小弄,總有一點回到了心靈的家的感覺,覺得沒有住在高樓大廈真好。

南村於我,像海明威說的巴黎般是一場永不停止的盛宴,在這裡慢慢老去的我,常常會以為自己其實並不太老。

南村這樣的村落,是台北人心靈的後院,是一個可以在清晨散步黃昏漫步午夜沉思的家,這裡成為「南村落 」的起點,於是2007年6月22日夏至夜,南村落 在南村誕生了。

講師:韓良露

2007年 6月23日(六)韓良露第一次帶路的南村漫步,即使在午後雷陣雨之後,仍有近四十位愛好者參與,大家先在南村落集合,喝清涼的青草茶去除暑熱,觀看南村落現場的「南村印記」黑白攝影展,聆聽韓良露解說南村的老古亭沿革與現今古莊里、古風里、龍泉里、龍坡里的發展,之後大夥上路,先去拜訪南村落同一條巷子的老鼠窩,看看「狹小」、「侷促」的美學,再散步至雲和街的梁實秋故居,面對破洞的屋頂,同行者都紛紛表示希望有關單位快點維修此一大正年間的市定古蹟,如果能重建成台北城內另一人文空間(如「雅舍小品」空間該有多好!)行經浦城街的石牆,看到充滿生命力的老雀榕攀爬在牆上,大家都讚嘆著自然界的生命力(但此時大夥都不知在兩週後師大即派工務單位把老榕給鏟除了,可悲啊!)

7月21日韓良露第二次帶路的南村漫步,行至石牆,只見石牆已被拆除了一半,不見昔日的幽雅,只露出師大校舍光禿禿的排氣孔,爬在石牆上的老榕只剩殘根,大夥看著慢活報的封面,有人說欲哭無淚,有人很有創意地說還好吳哥窟沒有師大,否則老榕樹都給毀了。

對老榕嘆息不止後,仍需上路,一行人扶老攜幼(兩次的漫步學員中都有八十高齡老人與六、七歲的小孩參加,竟然也都走的不亦樂乎),參觀Zabu Zabu的創意市集,大夥紛紛拿起數位相機拍攝,對小學生的課椅評頭論足,有人表示這種社區漫步真好,使他們有機會走進平日或許不會走入的地方,讓他們認識不同空間的同時,也看到了另一種生活型態。

之後再沿著南村公園(師大藝術公園)走下去,韓良露介紹公園中的各種樹木:芒果、酪梨、楊梅、小葉欖仁、破布子樹,希望日後能找植物專家為此公園做一樹籍資料。

穿過師大路,走入師大路九十三巷,去看巷裡的吹泡泡玩具(第一次漫步大夥看到晶瑩的泡泡在空中五彩飛揚時都童心大發,第二次漫步因天氣太熱泡泡吹不起來了),再看爬牆虎蓋滿牆面的幾棟老房老公寓,綠葉滿牆看了讓人心曠神怡,這裡也是每天下午婦人帶家貓散步的地方。

舊香居充滿著書香的空間,讓走至此已有些燥熱的我們心情再度沉靜下來,許多第一次來此的人都表示要再找時間來這哩,慢慢悠悠地看二手書(畢竟南村漫步只是導覽,要深入每個地方的特質還是要靠個人),一行人在走進充滿Grundge創意的鹹花生咖啡展覽室Salt Peanut Cafe & show room,第二次漫步者中有對二十出頭的大男生、大女生,對這裡特別有興趣,討論著何時來此地小坐。

接著漫步著走入寶血幼稚園的死巷,來到樹木扶疏的庭園,一位住在附近的步行著表示,她平日也很會亂走亂逛,可是從來不知道竟然有個別有天地的空間在此,進入Om阿Hum,可愛的貴賓狗紛紛跑了出來,有人拿出相機拍狗,有的狗坐在客人腿上竟然像隻絨毛玩具狗。

接著一行人穿過泰順公園,來到溫州街的殷海光故居,這位住五十年代的自由主義者,在白色恐怖時代發出了靈魂的抗議之聲,漫步者中比較年輕者,都表示原先並不知道殷海光故居,但很高興經由漫步讓他們重新認識歷史中遺忘的書頁。

結束漫步後,一位遠從新竹而來,任職於清大通識中心的漫步者表示對南村落的謝意,她說南村漫步讓她回想起在紐約參加City Walk的往事,真得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另一位住在潮州街(離南村落不遠)的中年婦人說,她一直生活在南村這個區域,但卻不知道區域中有這麼多有意思的地方,她說只有經過介紹、參觀、了解,才會讓我們對天天生活的地方產生更深的感情。

南村漫步的意義就在此,透過對日常生活區域的專注凝視,生活深層的反光就會回射到我們心中。

  f_308875_3 (1)  

----------------------------------------------------------------------

photo  

美食作家韓良憶定居荷蘭,一年固定兩次侯鳥返鄉探親,今年秋季趁韓良憶回台,在姊姊韓良露盛情邀請之下,將於2007/10/27(六)與2007/11/3(六)的週六在南村落展示私房廚藝,機會十分難得,韓良憶的讀友請儘早報名,以免錯過韓良憶私房上菜的機會。

2007/10/27(六)舉辦的「韓良憶的義大利廚房」,韓良憶曾赴義大利佛羅倫斯學做菜,又多次在托斯卡尼地區居遊,曾出版過「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與「地址:威尼斯」(皇冠出版),義大利料理一向是韓良憶的熱愛,這回她將端出多年心得的義大利私房菜,更難得的是,韓良憶將親自攜帶她喜愛的義大利橄欖油、黑醋、牛肝菌、麵條、蕃茄乾、漬果、鯷魚等食材回台。

在韓良憶的義大利廚房中,與會人士不僅可以嚐到韓良憶親手烹飪的食物,還可聽她談論她對義大利食物的想法與她多次旅行義大利的美味經驗,這是一個結合美食、廚藝、旅行的歡樂派對。

菜單:
1.義式下酒小點:油漬番茄乾、香草鯷魚、油漬橄欖
2.什錦冷盤:各色義大利香腸、漬甜椒、漬朝鮮薊
3.波隆那肉醬蛋麵
4.西西里魚子麵
5.白酒香草煎蝦
6.牛肝菇紅酒雞
7.義大利生菜沙拉
8.義式奶酪佐鮮果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