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即應現觀音/觀音佛祖觀音菩薩觀音大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nZmcB


 direct  5a2762438b253  

嘉義魍港媽祖證實為明朝神像 將提報重要古物 | 新頭殼 Newtalk - https://goo.gl/tsJMVZ

嘉義魍港媽祖證實為明朝神像 將提報重要古物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年代解謎!魍港媽祖成台首尊明朝媽祖神像。布袋鎮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雖曾被成大教授石萬壽認定是明朝神像,但缺乏確切證據,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李建緯團隊,科學檢測分析魍港媽祖的年代,經證實確為明朝時期製作。
逢甲大學團隊透過地區開發歷史文獻的梳理、類型及風格的考證,以及X光掃描、XRF材質與漆層等科學檢測,終於揭開神像的身世之謎。
文觀局說,這次的研究成果豐碩,報告指出從地方發展史來看,魍港之名最早出現在明晚期萬曆年間,可作為魍港媽祖信仰出現的佐證;從形制來看,媽祖頭戴高頂冠冕,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坐姿雙手呈現上朝式,這在開基神像中,相當罕見及特殊。
另外,媽祖身著大寬袖衣衫、霞帔、雲肩、蔽膝、著下裳、腰繫革帶,以明代后妃服飾造形雕造,具明代特色;再從科學檢測結果來看,神像材質屬樟木,上有三層以上髤漆,最下層疑似礦物彩,運用披土、裱紙與漆線的泉州派工藝。
種種證據顯示,魍港媽祖不僅可能是臺灣現存僅見的明朝樣式媽祖神像,從歷史角度及稀有性來說,更具國家重要古物價值。文觀局強調,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妥善保存神像,未來將協助廟方進行古物環境的管理維護,讓神像繼續傳世。
媽祖身著大寬袖衣衫、霞帔、雲肩、蔽膝、著下裳、腰繫革帶,以明代后妃服飾造形雕造,具明代特色;再從科學檢測結果來看,神像材質屬樟木,上有三層以上髤漆,最下層疑似礦物彩,運用披土、裱紙與漆線的泉州派工藝。 圖:嘉義縣文觀局/提供


 

「in臺南‧無影藏」用影像紀錄即將消逝的無形文化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in臺南‧無影藏-2015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影像競賽」已進入徵件後期階段,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今(4)日表示,此次活動,不限制拍攝主題,不論是已登錄的或是生活中潛在的,都歡迎民眾共同記錄參與希望透過影像傳播的力量,吸引更多人投入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的行列。

承辦單位台灣南方影像學會今(4)日首播第二支宣傳CF,盼藉此引領大眾及喜愛影像記錄的朋友,用鏡頭留下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今6月4日(四)指出,臺南市目前已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約有七十多項,包含各類傳統藝術、表演藝術、信仰文化及民俗藝陣等,除此之外,仍有許多潛在的無形文化資產存在生活周遭,像是手工製香刻印、旗袍繡花鞋、餅舖茶行、打鐵綁蒸籠、飲食文化、節氣慶典等,許多老師傅的技藝,不少因其年事已高或是身體不佳已減少製作,後壁手工製被的老師傅現在已沒辦法打棉被,只能拿工具示範,諸多的生活文化和傳統技藝,如果再無人延續又沒有紀錄保存的情況下,這些寶貴的經驗與文化恐將消逝。

為鼓勵大眾拿起攝影機,用影像留下生活中潛在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承辦單位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特別邀請宣傳海報中的主角,化身成為影片中的女主角拍攝第二支宣傳廣告。透過她的雙眼,帶著觀眾一起探訪多處無形文化資產,像是體驗「古早黑糖餅製作」、「手工刺繡技法」、「祭拜阿立祖文化」,以及感受「神明大轎之美」、「老茶行悠遠歷史」,最後決定用鏡頭記錄下生活中美好的傳承與技藝。此支宣傳影片可率先於in台南無影藏活動官方網站、臉書及 YouTube等平台觀看。

「2015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影像競賽」活動,不限制拍攝主題為已登錄的項目,便是希望透過影像傳播的力量,吸引更多人投入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的行列。此次競賽個人或學生團體、公司行號均可報名,且影片內容不限本年度拍攝作品,長度為10分鐘內之影像作品,即可報名投件,共同角逐總獎金35萬,首獎15萬,入圍的十部影片也將於10月份至全國北中南巡迴放映。

活動詳情請至官方網站http://intainan2015.com查詢,或搜尋臉書粉絲團:「in臺南無影藏」。活動洽詢專線:台灣南方影像學會(06)2370091。

另為了與民眾有更多的互動,「in臺南無影藏」臉書粉絲團將陸續進行幾波互動遊戲送小禮的活動,歡迎粉絲踴躍參與。

台灣南方影像學會邀請宣傳海報中的主角,拍攝第二支宣傳廣告,帶著觀眾一起探訪多處無形文化資產(記者陳俊廷翻攝)

-------------------

嘉縣文化資產再增4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大紀元2015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蔡上海臺灣嘉義報導〉嘉義縣文化資產再增4例,嘉義縣傳統藝術及古物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登錄「北管」(保存團體慶和軒)、「木雕」(保存者呂界元)及「布景彩繪」(保存者陳明山)為傳統藝術,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也通過登錄為一般古物。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指出,這次傳統藝術的登錄不僅僅是藝師本身的精湛技藝,也是向這群長期對藝文耕耘的藝師們表達致敬之意,魍港媽祖神像則是將人民與在地信仰無形連結具體化的最好證明。

布袋內田慶和軒北管民國88年由團長黃錦財先生創團至今,連續14年入選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木雕保存者呂界元是嘉義縣海區知名的木雕藝師,鏤空木雕技術,精彩絕倫,兼具繪稿技巧,延續臺灣本土繪師體風格。溪口布景彩繪師傅陳明山師承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第三代傳人張錦濤,作品呈現立體感及透視感,是臺灣唯一跨足戲劇、醮壇及廣告彩繪的畫師。

袋太聖宮魍港媽祖雕法纖細、曲線單純大方,民國84年臺灣省文獻會曾派專家學者探究,透過其雕法、形制及比例,鑑定為明朝媽祖神像,由當時文化主管機關教育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函發廟方鑑定結果,惟當時文資法並不完備,在法律修訂事權統一後,再次公告。這次登錄不只在於古物本身的歷史意義,更是強調無形文化的價值,也見證在地信仰與文物的緊密關係。◇


被遺忘的歷史與靈性的象徵:魍港媽祖
魍港太聖宮-沿革 @ 神 靈 佛 現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WH5EXf
太聖宮沿革
   「太聖宮」是好美里的信仰中心,就像其他廟宇一樣,扮演著護國佑民的角色。宮內奉祀台灣第一尊榮獲教育部鑑定為明末雕刻作品的媽祖聖像-魍港媽祖。
       以地理位置而言,太聖宮位於明末清初之倒風內海西側,此地古稱魍港。以二小丘之上青榕成峰,中有闕口,稱為青峰闕,俗稱青龍關。明天啟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來台,屯駐於此,立小廟於小丘之東南,以奉祀媽祖香火,並以此為中心,開拓魍港內海諸地,及開發有成,往湄洲祖廟,恭迎媽祖聖像來青峰闕奉祀,即太聖宮今所奉祀的媽祖聖像。但也有人認為,在顏、鄭未到魍港之前,魍港已有此尊媽祖聖像。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入據台灣,青峰闕依舊由鄭芝龍統治,即使崇禎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鄭芝龍投降明朝,部眾仍留居魍港。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0年,福建大饑,鄭芝龍招募饑民來台開荒。於是漢民大增,乃於網港內海四周及其港汊,開墾外九莊。而此九莊,有大奎壁、井水、下茄苳諸莊來迎香火奉祀,故此三庄之媽祖雕刻手法與太聖宮所祀魍港媽祖相似,即為明証。
      荷蘭人曾在魍港口岸築青峰闕砲台以扼守邊疆,期間古太聖宮曾遭颱風大水沖毀,荷蘭士兵將媽祖神像迎入青峰闕砲台奉祀,所以魍港媽祖又有「衙門媽」的稱呼。然在鄭氏時代(1661-1683),一因急於反清復國,一因湄洲祖廟為清廷所壟斷,用於分化台灣民心,乃有創設王爺信仰之舉。入清之後,朝廷有意消滅在台殘存的勢力,乃對台灣採行封鎖政策,於是青峰闕居民四散。更因魍港失去港口功能,人口外流,地方衰微不振。民國二十三年,風颱,八掌溪改道,太聖宮為洪水沖毀,媽祖金尊由民間輪流奉祀,是時,戶籍只剩一千餘戶。台灣光復,海埔擴大,撈捕養殖技術耀飛猛進,住民生活始得起死回生。為償三百餘年歷代祖先之宿願,乃有復建太聖宮之議。台灣光復,民間籌資重建小祠。民國六十一年舊曆 十月二日 ,太聖宮重建動土。民國六十五年,媽祖誕辰之日入廟安座。廟內前殿奉祀李府千歲、程府千歲、九龍三公魏天忠、令公爺(郭子儀)、尹府千歲。後殿奉祀開基明朝媽祖。民國七十五年續修後殿左右廂房。
      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十六日,成大史學教授石萬壽發表魍港太聖宮媽祖像,為湄洲來臺最早之媽祖像,引起宗教界及地方人士高度關切,於是太聖宮積極聯繫省文獻會、行政院 文建會、教育部,委派專員蒞臨太聖宮鑑定。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教育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九條之規定,聘請三位學者專家蒞臨太聖宮,廟方代表是成大教授石萬壽。石教授認為,魍港媽祖像,表情威嚴,臉型較長瓜子面,身體較長,且座椅較小等等都與清初的媽祖神像有所不同。結果,魍港太聖宮媽祖像雕刻特徵,符合明朝典型媽祖像,屬於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一款所稱之古物。於是,魍港媽祖成為台灣第一尊榮獲政府單位鑑定為明朝雕刻作品的媽祖神像。
      無論是「魍港媽」或是「衙門媽」,祂是魍港的守護神,漁民拜祂,商旅過客拜祂,病人求祂,今天「魍港媽」聖像的底部,已經被剔出一個小窟窿,據說這是因為媽祖對來求治疑難雜症的病人,會經靈媒派藥方,對於急難病症,就會指示在神像底部剔一薄片,和其他藥方煎服,因此才會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窟窿。
      魍港這個小地方,嚐盡幾百年的辛酸,歷經二百多年的凋零之後,目前的太聖宮,以移入村內,建地大庭,面積寬敞,面貌巍峨堂皇,對一個僅有數百戶的漁村來說,這座太聖宮也是代代子民回報媽祖恩澤的情義。


廟宇文化資產豐富 應注重保存

2015-02-16  12:49

◎徐夢陽

前日看到報導280多年歷史的虎尾德興宮啟動彩繪修復,相當有意義。因為不同年代的彩繪,除了展現匠師的技藝與宗教文化傳承,也讓文化資產得以保存。廟宇象徵了信仰者的聚集地,是民眾心靈的寄託之處,在全台各地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廟宇,沿著廟宇向外發展成為眾人的信仰圈或祭祀圈,是發展的核心依靠。

  • 作者認為,廟宇不僅僅是信仰中心,更應注重保存所有的文化資產,不可隨意拆除重建,更是台灣歷史重要的記憶。圖為虎尾德興宮彩繪修復現場。(資料照,記者廖淑玲攝)

    作者認為,廟宇不僅僅是信仰中心,更應注重保存所有的文化資產,不可隨意拆除重建,更是台灣歷史重要的記憶。圖為虎尾德興宮彩繪修復現場。(資料照,記者廖淑玲攝)

廟宇更是蘊含長久歷史遺產之處,如廟宇建築主體、裝飾廟宇者、神像、石碑、匾額、交趾陶、壁畫、石雕等,增添了宗教肅穆的神聖氛圍與工藝造形的美感。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範圍,廟宇當符合許多項目,例如建築成為古蹟,那些石雕或是工藝技術也象徵了保存技術與保存者的貢獻等,所以保存的意義相當重要。

但報導指出最近在農曆春節各處大掃除的時候,志工以水柱清洗真武宮,引起爭議,廟方雖表示相關珍貴壁畫裝飾根本沒動到,但如此做法是否有影響到廟內的文化資產,旁人恐怕難知,而此作法究竟是個案,亦或是通案,值得討論,倘若無人舉報,是否這些珍貴資產會受損?雖然文資處有做後續補救,但廟方人員普遍對日常管理維護知識缺乏,令人擔憂,使資產面臨可能有浩劫的危機。

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廟宇不僅僅是信仰中心,更應注重保存所有的文化資產,不可隨意拆除重建,更是台灣歷史重要的記憶,希望各級政府與廟宇能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清查廟宇內所擁有的文化資源,並定期宣導與日常管理維護,確保不失,為我們的後世子孫保存屬於在地的文化推廣教材,以及為民眾留下許多珍貴的寶藏。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研究助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