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本書未還 北市圖損失600萬
By 陳燕珩,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8日, 2017
台北市立圖書館每年借書達300、400萬人次,但累積到今年為止,有3萬1000多本書未歸還,市圖雖展開催還作業,追回近6000冊,但還有2萬多冊未還。北市議會教育委員會28日審查預算,市議員汪志冰詢問共損失多少錢?北市圖館長洪世昌一開始不願正面回答,讓汪不滿動怒,洪才坦言約損失600多萬。
洪世昌報告指出,針對借書未還部分,北市圖會透過Email、簡訊或書面方式催繳,書面文件郵資3.5元,今年寄出1萬多封催還信件,目前還有2萬多冊逾期,仍在催繳當中,以每冊150到200元計算,約損失600萬元。
汪志冰質疑,有1萬多人沒還書,市府還要再蓋新的圖書館嗎?催還1年又累積2萬多冊逾期,沒追回就是市民的損失,她詢問,最久是從哪年開始催還?圖書館經營管理需更精進。
教委會召集人、議員吳世正則說,若民眾借了很貴的書又不還,市圖怎麼辦?有價值的書應列管起來,免得有人辦多張借書證,寧願犧牲證件,把書留在家。他要求市圖提送檢討報告,針對催還部分,未來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洪世昌表示,館內貴重的書籍,像是百科全書或指南等,會列為參考書,限制館內閱讀,不得外借,目前借書逾期未還部分,每5年會清算一次,每年進行催繳,但目前任何法定授權市圖可強制要求民眾歸還,未來會按照議員建議調整作法。


《別相信任何人》 蟬聯台北人最愛的書
2015年02月07日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圖書館6日公布「解讀2014台北人閱讀行為及借閱排行榜」,英國作家華生(S.J. Watson)的推理小說《別相信任何人》是去年台北人最喜歡閱讀的文學作品,共被借閱1,909次,也是2012年預約排行榜第一名,堪稱人氣總冠軍。另外,去年台北市圖進館1,753萬3,063人次、外借圖書1,279萬2,546冊、平均每人每年借閱5.2本書。

北市圖統計,去年童書借閱排行榜第一名是日本作家安晝安子的《女王的紫色魔法》,在前20名中,有7本是安晝的作品,非文學類借閱排行榜第一名是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的《快思慢想》,被借1,443次,也是連霸,語言文學類多年來一直是台北市各年齡層讀者的最愛,藝術類次之,其他為應用科學、史地以及社會科學。◇

-------------------------------------------------------------------------

2015-02-07_233955  

2015-02-07_234132  

《別相信任何人》(英語:Before I Go to Sleep)是一部根據2011年S.J.華森所著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國劇情片。由羅文·約菲編劇與執導,妮可·基嫚、柯林·佛斯、馬克·史壯和安-瑪莉·達芙主演。2013年2月,在英國倫敦開鏡

別相信任何人 (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03Ym71

Before_i_go_to_sleep_poster  

 

S.J. Watson的《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不是一部甚麼偉大傑作,在暢銷書來說,也只是屬於非常好看。作為殺死時間的消閒書,是很不俗。但有些書本來便不能改編成為電影,又或者需要一個好導演好劇本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一個每天起床都忘記了從前所有事物的女性,身旁只有一個丈夫,每天都告訴她因為交通意外失憶了。然後每天又有一個神秘的電話,說自己是某某心理醫生,要幫助她回憶過去。於是每天她都把那一天發生的一些事,一些感想錄起來。第二天她又重複失憶的症狀,丈夫再次說她失憶。而那個心理醫生也每天打電話來。這是一個看似薛西弗斯式的悲劇。但人類到底不是薛西弗斯這麼奴性,每天甘願推大石上山又讓它滾下來,第二天又推上山。她要了解自己到底發生甚麼事,於是每天都探求多一點,找尋真相。
看看這部電影的卡士就夠嚇死你,影帝哥連費夫(Colin Firth);影后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兩個人都演得落力,尤其是妮歌潔曼。我漸漸佩服她無論演甚麼電影都努力不懈。雖然實際上這是一本懸疑小說,角色的性格其實都十分模糊,所以即使她演得落力,還是表情一二三號。哥連費夫這個角色最慘,根本無戲可演,也因為他演出自然,觀眾會覺得這個角色是個平靜的小資階級,生活死板又沒有感覺。
文字把她的角色每天重複的生活,和心理上的追求真相,層層累積,慢慢達到真相。讀者會跟着角色走,走到陰沉神秘的地方。電影不甘願只拍每天重複的生活,節奏也加快,於是她追求真相的一點一滴,好像都是從天而降,又沒有加上其他角色來令事件更真實,更神秘。我看過中文版原著才進場,所以並沒有驚喜。不知道一般觀眾會不會看到一半已經知道結局是甚麼?
影片唯一令我喜歡的是妮歌潔曼的鍥而不捨態度,和全片瀰漫着男權主義的陰影中,作為一個女性怎樣排除萬難來打破這個男權社會的虛偽。也告訴我們無論性別,種族,都有權去掙脫束縛,找到出路。
不知是我老人癡呆症發作還是原著也如此,最後一場戲我覺得有點離奇。煽情當然可以,但貫徹別相信任何人,是否應該保留一點神秘感?
撰文:仰止


 

 

 2萬本書未還 北市圖損失600萬
By 陳燕珩,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8日, 2017
台北市立圖書館每年借書達300、400萬人次,但累積到今年為止,有3萬1000多本書未歸還,市圖雖展開催還作業,追回近6000冊,但還有2萬多冊未還。北市議會教育委員會28日審查預算,市議員汪志冰詢問共損失多少錢?北市圖館長洪世昌一開始不願正面回答,讓汪不滿動怒,洪才坦言約損失600多萬。
洪世昌報告指出,針對借書未還部分,北市圖會透過Email、簡訊或書面方式催繳,書面文件郵資3.5元,今年寄出1萬多封催還信件,目前還有2萬多冊逾期,仍在催繳當中,以每冊150到200元計算,約損失600萬元。
汪志冰質疑,有1萬多人沒還書,市府還要再蓋新的圖書館嗎?催還1年又累積2萬多冊逾期,沒追回就是市民的損失,她詢問,最久是從哪年開始催還?圖書館經營管理需更精進。
教委會召集人、議員吳世正則說,若民眾借了很貴的書又不還,市圖怎麼辦?有價值的書應列管起來,免得有人辦多張借書證,寧願犧牲證件,把書留在家。他要求市圖提送檢討報告,針對催還部分,未來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洪世昌表示,館內貴重的書籍,像是百科全書或指南等,會列為參考書,限制館內閱讀,不得外借,目前借書逾期未還部分,每5年會清算一次,每年進行催繳,但目前任何法定授權市圖可強制要求民眾歸還,未來會按照議員建議調整作法。

-----------------------------------------------------------------

博客來-目前您搜尋的關鍵字為:別相信任何人 - http://goo.gl/QIQQIl

本年度最值得喝彩的作者

書評人:
從某種程度而言,失去記憶再去尋找的故事對當下的讀者已經不再新鮮,例如美國流行小說大師陸德倫的《諜影重重》系列、又或是《記憶碎片》等作品,無一例外的使用了該主題,重復再三的橋段不免讓人興致缺缺。無巧不成書,《別相信任何人》一作也是借用了這一主題。好吧,如何讓並不新鮮的橋段帶來全新的閱讀感受,並且讓人為之鼓掌叫好?相信對任何一個新人作家而言都是嚴峻的問題。幸運的是,在該書出版之後橫掃歐美暢銷書排行榜,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更是毫不吝嗇的將作者S.J.沃森這個光頭佬評為“本年度最值得喝彩的作者”,與此同時,《角鬥士》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也看中該小說並計劃將之搬上大銀幕。這也許意味著他通過了堪稱苛刻的市場考驗。
  
  在小說中,英國婦人克麗絲汀的記憶只能維持24小時,這意味著她每天醒來腦海中都是一片空白。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巨大差異、面對陌生環境所帶來的恐懼以及渴望得到真相都促使她嘗試重建自己的生活。儘管這一過程不得不依靠丈夫-本的幫助、私人日記的提醒以及醫生的私下治療去完成。小說在這裡採取了類似敘述性詭計的進行模式,而日記本所能產生的巨大隱私性則是吸引讀者的犀利手段。畢竟,偷窺他人隱私儘管不道德,卻往往可以帶來心理滿足以及足夠強的閱讀快感。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敘述手法的嫺熟老練讓人很難置信這是一本處女作,要知道,作者只是在英國費伯出版社舉辦的寫作培訓班上學習過一段時間,這書也是在寫作培訓班的課程中完成的。
  
  當克麗絲汀眼中所見與腦中回憶慢慢產生二元對立而非指向一處時,謊言與矛盾比比皆是,對於所謂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油然而生,懸念從最初的虛無逐漸凝聚起來。信任、還是懷疑?在這裡成了一個問題。很顯然,作者S.J.沃森將克麗絲汀拼湊記憶碎片的過程加以戲劇化處理的手段得逞了。隨著真實生活被記錄在紙面、腦海中時時閃爍的記憶火花,逐漸推移的不僅僅是日記本身,而是對人生拼圖與現狀的整理。通過回憶與當下的對比交錯以及謊言與真相的角逐,展現出的則是人性之複雜、情感之曲折。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別相信任何人》都將情感衝擊力展示的淋漓盡致,極大程度的刺激閱讀者的腎上線素,閱讀的過程堪稱享受。
  
  中國人有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之,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作者並沒有一面倒的為讀者刻畫反面人物,而是為其提供了適當的理由,儘管這一理由讓人懷疑與慨嘆,愛的情感為何會有如此複雜的體現?同時,當我們試圖陪同克麗絲汀獲得真相時,才發覺個人的推測與判斷與最終結局相差甚遠。懸念如慢慢收緊的絞索勒使人幾近窒息,迫使你不得不放棄與作者的較量。好在順其自然的發展並非一無所獲,隨著記憶的深刻以及現實的觀察,克麗絲汀對於愛情、親情、友情以及自我認知力的理解也日漸加深,種種人生體悟與抉擇扣人心弦。簡單的故事在不斷逆轉與否定的不確定演繹下變的複雜,擦拭表層的淺顯所得到的必然是不可測的深度,S.J.沃森所展示出的創造性或許就體現於此。
  
  眼見未必是真這一近似真理在小說中不斷閃現,還記得小時候曾經玩過一種叫做萬花筒的玩具,這種利用光學原理組裝的玩具讓人得以從一塊鏡片中收穫到對稱的滿足,假如動手能力與好奇心再強些,將之拆散,卻發現原來裏面只有一些碎玻璃,光彩奪目的世界瞬間便離你遠去。當克麗絲汀頑固的堅持即將得到收穫時,真相如同萬花筒般變幻莫測起來,簡單也可以在瞬間變為複雜,憑藉以往經驗與記憶構建起了現在的生活原來並不真實,從完美到顛覆的過程只在一念之間,由此延伸出觸感強烈的文字衝擊力。懸疑、驚悚、憤怒、恐懼的此起彼伏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如同乘坐一葉孤舟漂浮在波濤洶湧的海面,始終保持的緊張狀態充斥全身。令人樂此不疲的追尋得到的感受或許有些極端,但不得不承認,這或許是某種人生的歷練與再現,哪怕這樣獲得的經歷有些殘忍。心中有數與一無所知?填補空白還是重建記憶?你選擇哪個?▲豆瓣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