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健觀點》 是要彩繪農村?還是踩毀農村?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1970年代初期,我們五年級生還在讀小學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忽然訪「匪」與聯合國通過排我納「匪」案,在台灣掀起了驚濤巨浪。那年代交通不便,先父因病在石牌附近的榮總住院,北投竟然沒公車能直達榮總,還必須到石牌派出所前面換車。
站牌附近有一面很大的圍牆,高不超過兩公尺,卻綿延甚廣,牆上零零落落的漆著一些歷年來直排的八字標語,四字一行,兩行一落,按時間順序還記得大約是「驅逐俄寇、還我河山」「明禮尚義、雪恥復國」「時時保密、處處防諜」「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等等。
有一天,我在等車時,赫然發現牆上的「古蹟」全不見了,原來直排的各式標語都被白漆蓋掉,取而代之的是橫排的八個藍色圓圈,圓圈裡用白漆寫著「反共必勝、建國必成」。這八個橫排的籃底白字,長寬都在一公尺以上,比原來直排時大了十倍以上。
接下來日本斷交、蔣公崩殂、南越赤化、老美斷交廢約撤軍,台灣在小蔣繼任國民黨主席的領導下,共是越反越大,國卻越建越難。直到今天,國民黨變成了島內最親共的團體,歷任榮譽主席從連戰、吳伯雄到馬英九,很不榮譽地不斷向共產黨頭子獻媚輸誠;相反的建國黨卻變成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招牌。反共與建國的標語,今日一看真是有夠「瞎」的。
其實台灣人對這種「反共標語」亂象,早就也見怪不怪。1940年代日本發動珍珠港突擊大勝,接著又佔領呂宋、佔領新加坡、佔領婆羅州,軍事上一路大捷,所以島內各地都沒什麼標語,即使有也體積不大。但是等到盟軍反攻,日軍一路敗退時,各種標語就更大、更多、更荒謬的在全島各地出現了。
反共標語與大東亞共榮圈標語,都是在殖民政權的推動下,很突兀的在島內各地出現。這些標語與當地天然景觀或人為建築物都毫無關聯,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民俗或歷史也扯不上任何干係。解嚴之後,隨著民主化的演進,這種文字式的政治標語,總算銷聲匿跡。但更可怕的殺手彩繪塗鴉,卻搶著在各地農村登場。2014年12月30日《自由時報》刊載了「牧雲」投書的〈彩繪農村,毀壞農村〉:
「最近,台灣開始流行彩繪村。沒想到,就連我的彰化田尾鄉海豐村老家,也慘遭文青的毒手。來到我家鄉的文青,居然畫了灌籃高手、海綿寶寶……之流。驚訝之餘,我立即趕快上網查了相關的報導,而那位受訪的文青居然表示,灌籃高手是屬於他年代的記憶。看完後,我當場真想把手機砸爛!
我一向不喜歡彩繪村這種『藝術』,它只是流於膚淺、沒有規劃、毫無創意(抄別人的)的低質感繪畫與塗鴉。不僅沒有任何的藝術質感,更無法傳承傳統習俗、講述文化故事與教育農村耕作,我甚至認為彩繪村只會加速扼殺在地的文化與故事。
彩繪農村除了被批評是低俗膚淺之外,著作權的爭議也一直受到關注。2015 年1月6日《上下游》記者楊鎮宇報導的〈農村再生彩繪瘋卡通人物,智財局:可能侵害著作權,社造效果正反看法不一〉文中也提到:
「一月初的四天連假,彰化埔鹽南新社區湧入七、八千位遊客,為的是一睹花海季與彩繪村的風景。南新社區先前申請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補助,在去年十月底完成系列彩繪牆,彩繪內容多樣,包括哆啦A夢、神偷奶爸、海綿寶寶、蠟筆小新與兩津勘吉等卡通人物
南新社區的彩繪牆不是首例,近年各地農村近年興起一股彩繪風,將社區的牆面塗上各式圖像,諸如龍貓村、小熊維尼村,或者是灌籃高手、迪士尼等卡通人物造型。這股風潮起源於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鼓勵農村推動空間改造,以彩繪牆面方式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
不過對於這波以卡通人物為題材的農村彩繪風潮,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為,若未取得原創作人的授權就畫在社區牆面上,不論營利與否,『都可能構成侵害著作權的行為』。」
其實彩繪農村的出資者政府,以及執行彩繪的畫者或業者,甚至提供牆面的家庭或公私團體,這三組人馬是否真有「營利」的意圖?看來也很難論證。何況著作權法若要如此嚴格的定義,且被法官接受,那麼對於文化的傷害,恐怕也不遜於侵權本身。
然而無論是否侵權?這終究是那幾家日本大漫畫公司的權利,還有提告後法官才有權審理的事,無才也無知的本魯,暫且擱置不談。至於這些彩繪作品的美學高低,本魯的美學程度,照樣無力置喙。不過對於文史,本魯則略有涉獵,因此也想從這角度,野人獻曝一番。
彩繪農村臨摹的範本,就算不是日本漫畫人物,換作是什麼中國古代的仕女圖、花鳥圖、春宮圖……保證百年以上,絕無著作權爭議,仍與台灣這些農村扯不上什麼關連。既然政府撥款要彩繪農村,彩繪的主題總該跟這一村的人民或產業有關吧?彩繪的水準總該有人或有單位來把關吧?因此本魯不免要問:
「如果這是彩虹爺爺黃永阜所彩繪的彩虹村,彩繪的費用與人力都出自老榮民個人,本魯可以閉嘴。但彩繪農村這筆錢是編列在農業部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預計分十年編列一千五百億的經費當中,那麼身為納稅人的本魯就要質問,農業部真的應該且真的有能力來管這件事嗎?」
中央政府設置個行政組織,本來就該是「因事設部」;可惜戒嚴時代當權者,設立政府組織時所考慮的,都只是要怎樣牧養甚至是奴化人民,因此就成了「因人設部」。傳統中國社會裡,士農工商裡的農與工,往往是最弱勢的文盲。加上農人思想保守、住處散漫;工業之前的工人數量有限,有能力造反的往往是地主、軍官、商人、各級官吏甚至是僧道。
沒造反能力的農工,設立部會時當然不會優先考慮他們,因此農業部(農委會)、勞動部(勞委會)與文化部(文建會)的歷史都很短,規模也不大,預算也不多。但人少錢少也就罷了,甚至職權還要被其他部會所剝奪。例如同樣是勞動,教師歸教育部管、軍人歸國防部管、退役後歸退輔會管、醫師歸衛生署管、公警消歸內政部管。
雖然農業部與勞動部、文化部都是近年才升格為部會的,但農業部的預算與人和,卻非其他兩部所能向背。雖然農民的人數越來越少,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也逐年降低,但民主化之後的台灣,農民(或說是農村選民)成了政客最容易「綁票」的對象。不只是國民黨學日本自民黨這樣搞,民進黨在中南部穩居優勢後進軍中央,也跟國民黨亦步亦趨。
如今的農業部,早已沒有「業」,至少也是不務正業。這一單位生產力日漸薄弱,但補助的項目卻越來越多。一塊地休耕要補助,休久了復耕又要補助。而且農業部補助的不只是農業本身,連農民與農村也一起「綁」了進去。最後就是產官議學媒五位一體,農民要補助、農保要補助、農會要補助、農民子弟升學就業也都要補助;連學者做研究也要補助。一個無「業」部只靠發錢來箍肉桶,最後當然就成了今日這無人敢碰的怪獸
農村是否應該維持自然的環境與色調,而不須參雜太多人為的顏色?這個問題應該從長計議。但即使農村非要彩繪不可,也該從在地美學與生活經驗出發,這絕對不是農業部的官員與平日配合的那些民代及學者能做的
這些被塗得花花綠綠的百年老牆,牆面的毛細孔被破壞,再也無法修復,等於毀了這些百年古蹟。農業部若堅持仍要進行鄉村改造,無論是要彩繪農村?還是踩毀農村?就請將這些塗鴉業務與經費移交文化部,由文化部的官員來執行,換一批學者與民代來監督。文化部的彩繪農村一定也不會讓眾人滿意,但絕對會比現在好得太多太多


彩繪農村?別畫錯了!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2-24
◎ 林子堯
近年來台灣有些地方吹起所謂的「彩繪風」,有些人便群起效尤,開始在純樸的農村的牆上畫上一幅又一幅的「灌籃高手」、「火影忍者」、「航海王」等圖像。先不談是否有侵犯原著作權的問題,不禁讓人想問,這些與農村關係不大的圖樣,能為農村帶來什麼?是期望能帶來人潮、錢潮,還是其他的東西嗎?
日前才有篇彰化農村人寫下社論「彩繪農村 毀壞農村」發文在報紙,沉痛批判認為自己家鄉的農村文化正在被這些彩繪逐漸摧殘殆盡中。一個好的文化應該是保存、傳承和延展,而非是用另外一個文化來「覆蓋及取代」舊有文化。彩繪本身是個好的藝術,但要用在好的地方、用好的方式。一個好的農村彩繪應該要能符合當地的民情風俗,並能代表當地的人文思想。我拜訪過台南市菁寮「無米樂幸福農村」,該農村結合了當地農田、農具、農村故事及古老建築,營造出一個充滿稻香的社區,讓人能流連忘返和深入農村的歷史與生活。
一個好的文化,應該是持續傳承過去歷史的稻稈,藉著本土文化豐沃的土壤孕育,才能結出悠久多元的文化稻穗。
(作者為中華民國舞劍壇創作人協會理事長,桃園市民)


 

客庄遇見航海王 舊糧倉很動漫

2015-02-03

〔記者鄭鴻達/南庄報導〕航海王也能混搭苗栗客家、賽夏元素?返鄉青年溫政彥,從兩年前開始自學繪畫,在舊糧倉的外牆畫上航海王知名角色「羅賓」及「騙人布」,以動漫角色考古學家及狙擊手身分,傳達客家油桐花文化及賽夏射日傳說等,展現南庄族群文化多元性。

  • 南庄返鄉青年溫政彥,用畫筆讓農會得舊糧倉更加繽紛,也傳達在地人文風情。(記者鄭鴻達攝)

    南庄返鄉青年溫政彥,用畫筆讓農會得舊糧倉更加繽紛,也傳達在地人文風情。(記者鄭鴻達攝)

三十四歲的南庄青年溫政彥,過去一直在外地工作,四年多前因不放心父母,毅然返鄉,兩年前更開始學繪畫,在南庄許多角落彩繪,用畫筆讓純樸的老街色彩繽紛,其中一處南庄農會舊糧倉的彩繪,巧妙結合現代動漫元素與當地文化,吸引旅客駐足觀賞,願意深入了解在地文化。

溫政彥說,這幅畫作接近完成,乍看下似乎是航海王人物彩繪,其實巧妙加入當地元素,在狙擊手「騙人布」畫作中,就隱涵賽夏族的射日傳說,而在考古學家「羅賓」畫作中,用油桐花作為背景,呼應南庄的油桐產業歷史

溫政彥解釋,因為「騙人布」是狙擊手,象徵賽夏族古代有兩個太陽,最後日姓勇士射下剩一顆的傳說;考古學家「羅賓」,則反映日治時期南庄種有許多油桐作為火柴棒原料,但後來產業沒落的歷史。

牆面彩繪美日風 漫畫家憂侵權

2015-04-21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台灣目前很多社區流行用彩繪牆面妝點門面,內容五花八門,其中不少直接模仿日本、美國的動漫角色,漫畫家敖幼祥批評這種彩繪牆根本是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憂心台灣文化靈魂正在消失。

  • 漫畫家敖幼祥批評許多社區的彩繪牆模仿美、日動漫角色,不僅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記者王錦義攝)

    漫畫家敖幼祥批評許多社區的彩繪牆模仿美、日動漫角色,不僅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記者王錦義攝)

敖幼祥說,他看到媒體報導,很多社區現在熱中圍牆彩繪,但彩繪內容充斥的是日本漫畫人物,如海賊王,或是迪士尼的可愛人物,不但欠缺在地文化,內容根本就涉及盜版、侵權,如果彩繪活動是由政府主辦,嚴重性更是非同小可。近年來,愈來愈難見到台灣本土的漫畫作品被彩繪在生活當中,台灣文化一點一滴的消失。

敖幼祥無奈的說,近年與花蓮市公所合作在花蓮推動漫畫、成立漫畫教室,而公所包括在介壽眷村、大陳新村、花蓮市政館等都製作具地方色彩的圍牆彩繪,把社區歷史、生活、文化繪製出來,才是跟在地有連結,但地方政府資源總是有限,漫畫家只好自力救濟,所以他特別發起,自費邀請十二名漫畫家共同創作一本漫畫作品,希望重新找回台灣的漫畫靈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