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是糾偏機制(Correction Machanism),不同於在野黨的制衡機制(Balance Machanism)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或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1][2][3]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4]
定義
社會運動的起源,部分源於18世紀的英國臣民和北美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統治者的民主化鬥爭;就整個19世紀而言,在發生了更深層次的民主化的條件下,社會運動會普遍地活躍並蔓延開來;而當權威主義政權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權利時,社會運動亦隨之衰頹。
目前對社會運動的標準定義並沒有共識。
赫伯爾(Rudolf Heber)認為,社會運動必須具有以下兩點共性:1、社會運動是有組織的行動。2、社會運動是為了改善當前社會現狀。
而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則對社會運動給出了三條非常有力的標準:首先,是不間斷和有組織地向目標人群或當局公開提出群體性訴求。即:既然稱運動,「不間斷」和「有組織」為必不可少之兩個行為特徵。其次,既然是不斷的重複,那就需要有一套「抗爭劇碼」,如組織協會或聯盟、遊行、集會、示威、請願、公開聲明、小冊子等。如果花樣常翻常新,一是效果不容易累加,二是外人會產生識別困惑。最後,參與者要在四個方面表現出一致性:價值、統一、規模和奉獻,即WUNC(worthiness/unity/number/commitment)[5]
因此,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是指有組織的一群人,有意識且有計劃的改變或重建社會秩序的集體行為,用意則在促進或抗拒社會變遷
社會運動的分類
大衛·阿貝勒於1966年提出的社會運動的分類
社會運動從鬥爭方式的溫和與激烈;參與人數的多與少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改革運動:「改革運動」趨向溫和,旨在改革社會的某一部分或項目,而並非企圖推翻整個現有體制。例如,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反核能運動、生態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等都是這類型社會運動的範例。
革命運動:「革命運動」對現有社會秩序是極度不滿的,其目的在推翻現有制度,並試圖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藍圖來重組整個社會。世界各國革命運動成功的實例不少,包括1776年的美國獨立運動、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1960年代的性別及民權運動等。同樣的,美國的新左派革命、古巴革命與中國的農民革命等,均帶來徹底的或全面性的社會與歷史變遷。
選擇運動:例如公開簽名反對或者贊成決策
救贖運動:例如公開靜坐絕食示威
人權運動:爭取保障及改善人權的社會運動,包括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等的平等權利
抗爭劇碼
社會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表演,其目的是喚醒公眾對於社會現狀的關注,抗爭劇碼即集體行動者所能採取的抗議行動總和。
社會運動的表現形式包括並不僅限於:
簽名運動
遊行
罷工
社會運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SfFXR1

2020-11-23_1001202020-11-23_100150


【記者江禹嬋 /台北報導】張志軍來台,抗議民眾如影隨行,針對警察暴力對待民眾、學生,演變成流血衝突。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總召魏揚表示,這幾次事件,可顯示出政府的鴕鳥心態,好像要把張志軍隔開,假裝沒有看到這些抗議。

對於黑島青為何要到烏來以人身綁鐵鍊封路,魏揚提到,張志軍行程規劃到烏來跟原住民座談,但大家都清楚,中共是怎樣蠻橫殘酷對待少數、弱勢族群,以及對傳統宗教、文化進行諸多血腥打壓。當有這樣人權迫害紀錄的政權,跑到台灣來與原住民載歌載舞,假扮親善大使,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也需要被批判。

在阻擋行動中,許多民眾很生氣的謾罵,「我們都很支持你們啊!抗議可以,但不應妨礙他人」。魏揚感嘆說,社會運動本來就會造成社會不便。民主國家應要有所意識,多數人可享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是建立在他人犧牲人生、青春所換取的。當這些人站出來爭取權益時,為何不能容忍犧牲半小時到1小時的便利?他說,從這可看出,台灣並沒有民主化的跡象。

從一路抗爭的經驗裡發現,台灣人到現在依舊沒體認到真正民主的意涵,所認知的民主,都是從威權體制下所獲得,這是個扭曲、被灌輸的民主價值,代表台灣的民主教育未落實、轉型正義並沒有被達成。如何抵抗傾中危機,魏揚認為,應該回頭先強化台灣的民主。

林:應探討何謂「為客之道」

對於張訪台,在西子灣被丟擲白漆和冥紙。有人對於學生潑漆的行為,認為違反待客之道。島國前進發起人林飛帆表示「比起關心潑漆是否違背待客之道,我們更該關心,何謂為客之道。」

林飛帆表示,台灣人其實是很好客的,但綜觀張志軍來訪的整個脈絡,除無視當時學運主張的「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完成立法前,兩岸政府不得再進行任何談判或協商。」這次來訪重頭戲王張會,談判或協商內容也不公開;還有,先前國台辦對國際媒體說出的「台灣前途由中國人民決定」的言論,張來台也沒做任何澄清。

他強調,比起關心潑漆是否違背待客之道,是否更該關心何謂為客之道;以及面對表面姿態柔軟的惡客,該如何應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