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70117_212953_p_2P_20170117_212953_˙76767p_2  

1926年,台灣社會已有廣東、客人的稱呼,之後廣東人稱呼漸漸轉變為客家人,當時的閩南語稱福建語

======================

國際化的現在,我們該「說」臺語還是閩南語?

讀者投書 2015/01/16 08:00:00 發表於 • 社會 • 文化

文:亞洲黑熊(生於臺灣新竹的山林,在加州與棕熊長大。回故鄉後三不五時就到日本、中國大陸與兄弟姐妹串門子。以自家胸前帥氣的V領為傲,反對熊膽買賣,也戮力為日益艱困的北極熊家族發聲。)

無論網路上或電視節目三不五時,常會有人提到「為什麼新加坡人也講臺語?」、「到廈門生活臺語嘛也通!」的話題,這樣的用詞既不精確也不是十分尊重客體,卻是臺灣人習慣已久的用法,在臺灣面向國際化的今日,的確值得我們重新好好審視一下。

現在生活中常稱呼的「臺語」,嚴格說應該是「臺灣地區通行的閩南語」,和語言學中閩南語的各個片區原則上都能互通無礙。這稱呼始於日治時代[1],政府見臺灣閩南人佔較多數,將其語言稱為「臺灣語」,當代著名的文史學家連橫(沒錯,就是連勝文的曾祖父)又在1933年完成了「臺灣語典」,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很自然便沿用了「臺語」一詞。

事實上,明末到清嘉慶以前移民到臺灣的漢人中,泉漳籍的閩南族群和客家族群的數量大致一樣,時人粗略區分閩籍和粵籍(雖然客家人並非全來自廣東),一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客家人依然佔漢人四分之一的比例[2],從今日族群平等的角度來看,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皆以閩南人的語言定調為「臺灣語/臺語」,其實在漢人社會便稍欠公允。更別說,從西班牙軍隊到國民政府所有統治過臺灣的政權,花在原住民語言的了解比起漢語方言更是少得可憐,而前者悠久更能代表臺灣。

回頭看「閩南語」這三個字,也是官方語言學家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才定調的漢語分類,後被全世界的漢學界一起採用。古時因為中原地區對邊疆習慣的優越感,閩南地區的人稱做「貉獠人(hok-lo-lâng)」[3],這種語言便稱做帶有歧視意味的「貉獠話(hok-lo-ōe )」,百姓們一開始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漢字,後世有不同學者借詞為較文雅的「河洛話/福佬話/鶴佬話」。其中河洛話是始於連橫以其保留許多中古漢語音韻的特色而命名,民間官方都不少人沿用;福佬/鶴佬則是推測客家人對閩南人的習慣稱謂,然福建有許多客家語聚落,廣東也有許多閩南語聚落,無論古今都不合邏輯。這些近代借詞都已非原意,但原字「貉獠話」的稱呼在進步平等的社會顯然更不合適。

五代十國後漸漸成形的閩南語,源自於福建的泉州、漳州以及廣東的潮州、汕頭,經過其族裔的大量遷徙,現今在浙南、雷州、廈門、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南半島等海外華人間都被廣泛使用,粗估使用人口約四千六百萬,和廣府話(俗稱粵語)都是國際上最普及的漢語之一星馬地區的華人習慣稱呼閩南語為「福建話(ho-kien)」,源自早期移民粗略的分類,自然是更不精確的說法,因為福建的閩北、閩東、閩中、閩南、汀州、莆仙等方言完全不能互通,可是漢語方言最複雜、多樣的省份呢。在中南半島的國家,閩南語在唐人街之間也被稱做「潮州話」,當然並非所有閩南移民都來自潮州,一樣只是個借代說法。

這些通行閩南語的地方,都會因為當地其他語言、方言影響而有不同生活用詞與俚語,我們可以在臺灣發現不少用日語、平埔族語發音的閩南語詞彙,星馬、浙南、各國唐人街流行的閩南語也都有一樣現象。然而儘管這些差異,迄今所有通行閩南語的地區基本上都可互相溝通,一般母語人士到不同片區生活,都能適應這些腔調差異。

既然閩南語是如此強勢的國際語言,臺灣又是多元族群和諧並存的國家,一直以來多有民間社團正名「臺語」為「閩南語」的呼籲,只是從政府到教育界一直不置可否,未有強力推廣。這樣的正名對凝聚臺灣內部團結與國際交流都大有助益,值得在臺灣年輕一代推波助瀾。就像我們將沿用已久的「蕃人/山胞」改為「原住民」、「日據時代」改為「日治時代」,能夠符合先進普世價值的稱呼都很值得從心改起。

至於「臺語」的新義,筆者認為可延伸為「臺灣所有通行的語言」甚至專指「在臺灣南島語系民族語言(各族原住民語)」都是極為適切且響亮國際的說法。可再視社會接受情況慢慢調整咯。

[1] 篠原正已,《臺灣語雜考》
[2]吳文星,《近代臺灣的社會變遷》、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國家文化資料庫
[3]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上·永安縣志》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鄭少凡


「台灣話」不是「閩南話」
文/何建毅(高雄市民、自由作家) 2019-10-21 12:15 https://is.gd/OLDiAr
今天仍有教育當局和外來權貴、學者,公開硬指台灣人是「閩南人」,台灣話是「閩南話」台大教授官俊榮把說台語,比喻成二手菸,會侵害(不會台語的)別人的自由,歧辱台灣人和其母語,莫此為甚!圖/擷自台大台語文社臉書
今天仍有教育當局和外來權貴、學者,公開硬指台灣人是「閩南人」,台灣話是「閩南話」。台大教授官俊榮把說台語,比喻成二手菸,會侵害(不會台語的)別人的自由,歧辱台灣人和其母語,莫此為甚!圖/擷自台大台語文社臉書
1946年5月,我和一位表兄初次訪問上海,遇見一位曾在重慶從事抗日運動的前輩對我說:「我們都是閩南人,講的是閩南話,不是台灣話」。我生平首次被叫成講閩南話的閩南人而頗感意外。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日本人指我是講台灣話的台灣人,本來我就認為我是。據悉、中日戰爭期間在重慶抗日的台灣人,因恐受到當地中國人歧視而自稱「閩南人」。二戰後從重慶回台的連震東、劉啓光、林頂立、游彌堅等人即被台灣人稱為「半個唐山人」,簡稱「半山」。
「台灣話」慣稱「台語」或稱:福佬話、鶴佬話、河佬話等是台灣最大族群的母語。台灣在十七世紀初開始經荷蘭、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又經鄭王朝與清朝統治234年之後,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接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期間、由於福佬人口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日本人認為多數族群的福佬人就是台灣人,說的是「台灣話」客家人說的是「廣東話」,原住民說的是多種高砂話。台灣總督府一直在各級學校推行日本「國語」教育,但並未禁止各族人說母語。不少派駐在地方鄉村的日本警察和官員自動學習當地人的母語,以利與當地民衆溝通
據查,「國語」這兩個字是由日本人三宅米吉於1885年所創作的「日製漢字」,而由日本政府引用後來朝鮮半島亦採用。70年前流亡來台的中國國民黨威權政府效法日本將満清帝國的「北京官話」制定為「國語」、開始在台灣嚴厲推行國語教育政策。台灣各族群和中國各省人民均有各自的母語,國民黨政府却把所有各族群的母語都說成「方言」,更禁止台灣學童在學校說方言,強逼學生學說國語,說方言者一律處罰,以消滅各種台灣母語為己任,致使大部分二戰前後出生的第二代以降的台灣人不會聽、說各自母語者激增,受害所及不少母語正面臨完全消失的危機1949年在中國大陸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把北京官話定為「普通話」。
台語表達方式異於「閩南話」
台語早已具有異於「閩南話」的語句、腔調、發音、語意和表達的方式。台語的「雪文(肥皂)」是來自西班牙語的肥皂(jabon) 和葡語的肥皂(sabão);宜蘭的「三貂角」是來自西班牙語San Diego;已台語化的日語,如「看板 (招牌) 」、「多桑(父親)」、「卡桑(母親)」、「歐吉桑」(叔、伯父)」,台語化的英語如「奥托拝」(autobicycle=motorcycle=機車)、「抗固利」(concrete=混凝土) 、「巴士」(bus=公車)等等不勝枚舉; 可說,台語已是多元化的語言,與傳統的閩南話殊異。可是,時至2019年的今天仍有教育當局和已退休的外來權貴和學者還公開硬指台灣人是「閩南人」,台灣話是「閩南話」,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台灣大學教授官俊榮把說台語,比喻成二手菸,會侵害(不會台語的)別人的自由,歧辱台灣人和其母語,莫此為甚!
聯合國組織已設定每年8月9日為「世界原住民日」。世界各族群的母語是最不可或缺的世界文化資產。多年前政府設「公視原住民台」與「公視客語台」,今年7月才增設「公視台語台」,有助台語的復興。筆者曾建議台語台在節目中必須說「華語」以取代北京話的「國語」, 並希望明年起「台語台」的節目能全程以「台語」發言。 https://is.gd/OLDiAr
筆者是台灣人,我會說華語、日語、英語、我的母語是「台灣話」,不是「閩南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