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林家花園邸觀稼樓書卷牆


bdta00_p_01_02台北市圓山公園前bdta00_p_01_03林本源庭園山水bdta00_p_01_04明治橋bdta00_p_01_05  淡水河岸與台北橋

台北市圓山公園前

圓山公園興建於1896年,係台北市第一座公園,最初園內設置噴水池、飛瀑,1915年加以擴建,將原設在植物園內的動物園遷移至圓山公園內,1920年代飼養珍奇鳥獸達360種,與東京、京都、大阪、京城並稱為五大動物園,其後再增設兒童遊樂園,成為1930年代台北市兒童的遊樂場所。兒童遊樂園、圓山公園及動物園與台灣神社,分別位於明治橋之南、北兩端,如圖所示。圖中兩側有白色尖塔之隆起道路為1933年重建的明治橋,為鋼筋混凝土拱橋,是通往台灣神社必經之要道,戰後改名為中山橋,2002年拆除。 (1930年代中期,新高堂書店發行)

林本源庭園山水

日治時期,板橋林家花園與霧峰林家花園、鹿港辜家花園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園宅第,尤其是林本源庭園最為突出。不少台灣重要人士、來台視察的日本國內官員均獲邀參觀該庭園。1927年,林家花園首次免費公開,遊客向林家申請後,可憑入場券免費參觀。1935年日本人為了慶祝「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以林本源庭園作為鄉土館開放給民眾免費參觀,在園內陳列台灣歷史的考古文物,並另設咖啡室,室內有板橋美女服務。圖片為1935年開放時的情景。大池中有人泛舟,池畔有假山及曲折小徑,擠滿許多遊客。(1935年,板橋光畫寫真館發行)

明治橋

明治橋即台北市中山橋之前身。日治時期,明治橋與台灣神社連成一體,係當時日本人參拜台灣神社必經之道,與「台北橋」並稱為台北兩大橋。該橋歷經兩次修建,最初興築於1901年,鐵製桁架橋,橋面為木造;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33年重建為混凝土拱橋;戰後改名為「中山橋」,2002年為了整頓基隆河而被拆除。本圖為1933年重建之明治橋,全長120公尺,中央為車道,兩側為步道,以花崗岩砌成欄柱,橋上裝置青銅製點燈器的裝飾燈座,技術精妙,結構壯麗。(1930年代發行)

淡水河岸與台北橋

清代往來於台北淡水河系之內河航運的工具,主要是舢舨和紅頭仔船。其中,紅頭仔船是指一種單桅、專門用來轉運船貨的小型帆船,因其關頭板上「山字頭」的周邊漆上紅色而得名。清末,大型船舶因無法進入新莊、艋舺等河港,往往停泊淡水或大稻埕,再由吃水較淺的紅頭仔船轉運至淡水河岸各處;日治時期,紅頭仔船主要用來搬運建材、砂石。(1925至1930年間,赤岡商會發行)

台灣繪葉書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kms588

--------------------------------------

林本源三落大厝 年底開放恐落空

2015-08-01

變更設計 後續招標不順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板橋區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三落大厝於二○一三年八月開始整修,因中途變更設計、後續招標不順,完工期程一延再延;文化局原計畫年底讓三落大厝重新開放,如今可能落空。

  • 林本源園邸三落大厝整修工程延宕,原本預計年底重新開放,可能再往後延。(記者陳韋宗攝)

    林本源園邸三落大厝整修工程延宕,原本預計年底重新開放,可能再往後延。(記者陳韋宗攝)

林本源園邸分兩部分,「園」指林家花園,「邸」則是三落大厝,屬林本源祭祀公業私有,過去未開放,直至九十年完成第二度修復,才開放定時導覽,每天六場次各開放三十人成團參觀,一窺板橋林家最具代表性的宅邸風貌。

第二次修復後相隔十餘年,三落大厝因屋瓦塌陷、地層下陷,緊急做第三次整修,原定一年可完工。不過整修過程中,發現第二進建築屋瓦異常隆起,擔心破壞古蹟,停工由專家調查,並變更設計,將第二進建築獨案重新招標。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曾繼田表示,目前一、三進建築已完工,原本拜託廠商繼續施作第二進建築,但廠商因人力不足婉拒,六月底上網招標,其他廠商意願低而流標,七月三十一日第二次上網招標。

文化局評估二次招標若順利,可趕上年底完工重新開放,無奈廠商意願低,可能再流標。曾繼田說,後續可能改採限制性招標,盡快完成三落大厝整修。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