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且種綠肥/桃園、新竹農田強迫休耕水利署帶頭違法,違反了民生、農業、工業的供水順序/一甲地休耕補助八萬五千元/依照水利法規定,缺水時應優先停用工業用水,其次才是農業用水,但如今政府帶頭違法,對農民而言是嚴重的不公平/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都有40%,台灣卻只有3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kAajU

--------------------

國產雜糧只佔6% 2期稻作轉雜糧仍可領休耕補助
分享國產雜糧只佔6% 2期稻作轉雜糧仍可領休耕補助到Facebook 分享國產雜糧只佔6% 2期稻作轉雜糧仍可領休耕補助到Line 分享國產雜糧只佔6% 2期稻作轉雜糧仍可領休耕補助到Google+
2017-12-13 19:39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台灣雜糧年需求量現在約在850萬噸左右,但其中進口的竟然高達800萬噸,國產雜糧僅佔6%,反觀原本主食「米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產量過剩,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該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說,農友不只裏作期,現在2期稻作就算改種雜糧,還是能領每公頃4萬5千元的休耕補助。
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右4)、立委周春米(左4)及議長周典論(左2)、新豐碾米廠董事長林清棻(左3),今天推廣「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記者陳彥廷攝)
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右4)、立委周春米(左4)及議長周典論(左2)、新豐碾米廠董事長林清棻(左3),今天推廣「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記者陳彥廷攝)
屏東縣是台灣稻米的重要產地,而新園鄉的新豐碾米廠,以往與當地農民的契作水稻,一直都是合作的典範之1,不過近年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白米的需求量漸減,農委會為減少水稻生產面積與活化休耕地,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透過對地補貼及集團產區輔導,增加農民轉作雜糧意願,提高雜糧作物生產與銷售。
除米糧減少需求,雜糧需求卻慢慢增加,但國內市場目前遭外國貨充斥,大把大把的外匯都被國外大型雜糧商賺取,尤其國外的雜糧更有許多都是基改食品,國內自產的在地純天然雜糧,每年不過僅產49萬噸,權衡以二期稻作為主的米食過剩問題,國內雜糧產量明顯有非常大的提昇空間。
「保證百分之百非基改!」,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說,未來將以國產雜糧高雄9號紅豆及台南3號青仁黑豆轉作,共同為安全契作,最後將新豐碾米工廠並製成春上紅豆與春上黑豆,預計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將上市,既可溯源又「食在安心」。


 

2017-03-11

缺水休耕有補助 農民怨杯水車薪

【羅安達 黃文垚 桃園.新竹】
水情拉警報,趁著鋒面過境,北水局這幾天,在寶二水庫、石門水庫,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儘管挹注1100萬噸原水,但水情依舊不樂觀,為此農委會日前提出休耕獎勵,希望減少用水,然而不少農民已完成整地插秧,根本無法休耕,如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而新竹的代耕業者也抱怨,休耕補助對於他們而言,恐怕也是看得到吃不到。
好不容易盼到了下雨,北部的集水區,週一到週五一共降下45.5毫米的雨量,加上一階段限水,蓄水量略為回升到47%,但北水局考慮後續水情持續嚴峻,目前也與農糧署共同研商,除了每公頃4.5萬元的休耕補助金,再加發2.5萬元節水獎勵金,等於1公頃,共補助7萬元鼓勵休耕。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 邱忠川:「那除了你可以領休耕補助費,4萬5千元以外,那這一部分的節水費用,因為一期作沒有種,所以這部分的節水費用,我們經濟部這邊,再加2萬5千元來補償。」
儘管農、水單位有意加強休耕救水情,但像是桃竹等地還是有不少農民,繼續搬著秧苗準備插秧,因為政府的補助太少,公告也太晚,根本不夠已經投下的本錢,更有農民秧都插完了,現在只能跟老天爺賭天氣。
新屋區農民 林先生:「錢全部花下去了,補助我們不夠,是不是這樣說,所以我一定要插秧,有可以收成沒可以收成我不知道,看天吃飯。」
此外對於代耕者來說,休耕補助更是一個吃不到政策,以1公頃補助7萬元來說,地主扣除1萬元費用,請代耕者進行,種植綠肥和翻土等工作,其餘的秧苗和整地的費用,只能與地主協商如何彌補,尤其代耕者的農機設備,幾乎都是貸款購買,也擔心地主若連二期,也繼續辦理休耕的話,等於全年都沒有收入,貸款壓力將讓他們喘不過氣。
代耕者 劉展維:「收割機約是330萬元,耕耘機基本一台是250萬元,基本可以用的,插秧機一般沒有施肥的約在110萬元,農機貸款政府雖然有補助,但是我的貸款期限是7年。」
面對嚴峻的水情,不管是自耕還是代耕,農民們除了希望老天幫忙,多下點雨之外,也期望農會能幫忙陳情爭取權益,讓政府單位能夠正視代耕業者的困境。


 

休耕政策搖擺 代耕業慘虧5成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3-12
〔記者蔡政珉/苗栗報導〕目前國內水情拉警報,又時值一期稻作整田插秧期。不過,農業相關產業業者抱怨,因為政府休耕政策搖擺,太晚宣布措施和節水獎勵,有代耕業者批評,因突如其來的政策決定,讓代耕業者瞬間接到消息,大多數農田決定休耕,不少業者因此慘虧五成。
休耕政策搖擺,代耕業者損失慘。
(記者蔡政珉攝)
休耕政策搖擺,代耕業者損失慘。 (記者蔡政珉攝)
農糧署表示,代耕業者與肥料農藥等相關產業鏈正如同「農業中的服務業」,舉例而言,每到水情吃緊的時刻,政府都會宣布限水,當下例如洗車、旅館、游泳池等服務業者都必須配合限水,一樣會出現經濟損失,希望相關業者能共體時艱。
「農田田主突然通知說要休耕,決定領補助,讓大家很錯愕」苑裡鎮張姓代耕業者指出,突然間在稻作期間宣布,不少農民聞訊,認為水情不佳,且供水量限縮,乾脆休耕領補助。代耕業者與農民本來約定可以出工,頓失經濟來源,以本來耕種四甲地計算,損失約兩萬元,讓代耕業者十分頭痛。
「一天可以代耕四甲地,現在只剩一甲多」張姓業者表示,不少同業抱怨,「計畫趕不上政策的變化」,讓人傻眼,無法提早規劃無田可耕時該怎麼辦?
另外,不少代耕業者也反映,有的人擁有自己的農機,有的人是租用,租用的等於租金就這樣浪費了,而擁有農機的業者則說,「大部分都貸款買的」,現在沒什麼收入,不少業者都為還貸款發愁,有的人只好去工地當臨時工度日。


 

中部水稻大豐收 產量增兩成創五年新高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部水稻進入收割期,因為風調雨順,農友不但豐收,也因品質好、大批糧商前來搶購,使得濕稻穀一收割,每百台斤就開出上千元的紅盤;因整體收穫量比去年增加一、兩成,可增加農民收益,更有利讓市售米價回穩。

(李河錫報導)

已進入炎炎夏日,也是中部一期水稻進入豐收的時刻,受到先前梅雨的滋潤,所幸沒有造成災情所賜,讓農友們幾乎都是大豐收,以彰化經典好米的故鄉∼竹塘為例,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表示,每分地平均收割量都可高達兩千多台斤,創下五年來的新高紀錄,因品質好又可以賣得好價錢,讓農民們笑得樂開懷。

 南彰化良質米產區一收成,就引來大批糧商紛紛前來搶購,一掃往年壓低穀價的陰霾,詹光信總幹事強調,因濁水溪米是台灣好米的保證,使得濕稻穀一收成,每百台斤就開出一千零一0元的紅盤,產量又大豐收,將可增加農民收益。

 詹光信總幹事並指出,雖今年一期稻作收成率略增,但不論公糧、還是民間糧商需求量都增加,每百台斤濕稻穀收購價後市仍看漲、漲幅則需看是市場需求而定,一期稻作產量高,對穩定目前偏高的市售米價,將有相當大的幫助。

(攝影:李河錫)

休耕有獎 新豐代耕者恐慌憂賠慘

2017-03-02

〔記者廖雪茹、洪美秀/新竹報導〕農田正進入插秧季節,因應水情吃緊,農委會獎勵休耕,卻使新竹縣新豐鄉等地育苗、大佃農和代耕業者陷入恐慌,憂心已付出的成本付諸流水。

  • 面對突然實施的節水獎勵休耕,育苗業者陷入恐慌。(記者廖雪茹攝)

    面對突然實施的節水獎勵休耕,育苗業者陷入恐慌。(記者廖雪茹攝)

  • 新豐等地進入插秧季節,面對突然實施的節水獎勵休耕,代耕業者陷入恐慌。(記者廖雪茹攝)

    新豐等地進入插秧季節,面對突然實施的節水獎勵休耕,代耕業者陷入恐慌。(記者廖雪茹攝)

新豐鄉農會總幹事鄭旭凱說,一期若休耕,二期務必復耕,以一公頃秧苗成本一萬元、翻耕工錢一萬元計算,地主若臨時辦休耕,補償佃農或代耕業者後,二期仍得再付一次,恐划不來,請地主三思。

縣府農業處表示,農委會宣布二月十日前申報種稻有案,條件符合且有意願配合調整的農友,將給予休耕種植綠肥給付每公頃四.五萬元及每公頃二.五萬元節水獎勵金,三月十五日前可到戶籍所在地公所辦理。

鄭旭凱指出,新豐鄉擁有新竹縣最大水稻面積,一期稻作約一千兩百公頃中,半數以上為代耕。目前僅插秧二成多,多數農友三月才開始插秧。

不過,新豐鄉等地許多代耕都只有口頭約定,無正式租約,農委會臨時性的政策宣布,代耕業者擔心地主改辦休耕,陷入恐慌。

多名代耕業者表示,獎勵政策太晚宣布了,他們去年就著手前置作業,包括打田、翻耕、除草、下肥料、訂購秧苗等,目前就差田地整平後即可插秧,萬一地主改變主意申辦休耕,又不願補貼他們,一公頃將至少虧損兩萬元。

育苗業者也抱怨,農友預訂的秧苗早已育成,不少業者更早已從南部訂貨,若臨時取消訂苗,讓人措手不及,恐損失慘重。

新竹市農會總幹事鍾祥銘指出, 獎勵休耕政策太晚宣佈,很多農民都已插秧,無法申請休耕,未來若稻作結穗不好,僅能申請天然災害補助,幾乎是血本無歸, 他建議農委會破例讓農民一年不限一次辦理休耕。

頭份設產銷班》休耕轉作黑豆 收益高過種稻

2015-05-07

〔記者鄭鴻達/頭份報導〕頭份鎮農會黑豆產銷班昨天掛牌成立,在考量氣候、土壤及政策等條件下,班員在二期稻作期改種黑豆,成為領休耕補助或續耕水稻外的第三選擇,若管理得當,每分地產量可超過兩百公斤,效益高過水稻,預料將吸引更多人轉作。

  • 頭份鎮黑豆產銷班書記林昌煌指出,若每分地黑豆產量超過200公斤,效益將比種水到高,如此就可吸引更多農民轉作。(記者鄭鴻達攝)

    頭份鎮黑豆產銷班書記林昌煌指出,若每分地黑豆產量超過200公斤,效益將比種水到高,如此就可吸引更多農民轉作。(記者鄭鴻達攝)

  • 頭份鎮農會黑豆產銷班掛牌成立,並與丸莊醬油契作,替農民增加休耕期的收入。 (記者鄭鴻達攝)

    頭份鎮農會黑豆產銷班掛牌成立,並與丸莊醬油契作,替農民增加休耕期的收入。 (記者鄭鴻達攝)

年僅廿一歲的廖笠堯,與父親廖仁宏都是班員,他從小就幫忙農事,家裡原本都種水稻,現在試種一公頃的台南五號黑豆,他說,轉作黑豆,可申請每分地四千五百元雜糧轉作補貼,加上契作廠商的收購價格每公斤約四十九元,如此一來,收入反而比種水稻好!

產銷班書記林昌煌說,種黑豆水分不能太多,北部地區因梅雨等氣候因素,在二期稻作期間種植比較適合,他在一期試種一公頃來實驗,若效果不錯,其他農民就會跟進,目前他預估每分地產量約兩百公斤,效益高過種水稻,若管理得當,產能還能提升至三百公斤。

頭份鎮農會總幹事陳貴生說,成立產銷班可幫農民增加收入,農改場也評估認為可種黑豆,鎮內農民今年二月起試種,預計六月中採收,不但可增加休耕期間收入,更可改善土壤、活化農地,為了讓黑豆有銷路,農會也與丸莊醬油契作,以保障收購價格。

縣府農業處表示,苗栗縣今年準備栽種近六十公頃黑豆,將形成另一種特色產業。

-----------------------------------

養豬業耗水量 可怕

推文到plurk
2015-03-23 06:00
◎ 陳文卿
二十二日自由廣場「也該重視農業節水」投書,深有同感。但以往大家對農業用水的注意,都僅限於灌溉用水,這部分是由各地農田水利會調節,尚可管制。而以抽取地下水為主的畜牧用水,其實問題更嚴重,且不易管制。
畜牧業耗水量以養豬業為主,全國目前養豬頭數約六百萬頭,每頭豬平均用水量每天三十公升,也就是說,全國養豬業每天耗水量約達十八萬立方公尺,相當於全國所有工業區總耗水量的三成以上,十分驚人。
養豬業的耗水主要在於沖洗糞便,一頭成豬每天產生約五公升的糞尿,但卻要使用超過五倍的水沖洗。這種產生大量廢水的養豬模式,卻是幾十年來國內養豬廢水處理的最大難處,也是南部地區幾個農業縣市河川遭受嚴重污染,飲用水質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生化需氧量(BOD)來計算,每頭豬的糞尿污染量約為人的五至六倍,也就是說,國內總「豬口」的污染產生量,是總人口的兩倍以上。為解決養豬汙染問題,大家想破頭,環保署曾提出「豬廁所」概念,讓豬隻集中地點排糞,可是收集時仍以大量水沖,就破功了。
豬糞尿的高有機質,其實可以經由微生物厭氧發酵產生沼氣能源,若設置沼氣中心集中處理,還可用來發電,也是很好的構想。可是養豬場散布各處,一千頭豬的養豬場,每天產生高達三十噸廢水,要用槽車載到沼氣中心,光是油料運費就不得了。
過去大家都以為台灣的水資源很充沛,污染管制也不太嚴格,因此有別於丹麥、荷蘭等養豬大國,國內養豬業者就採取現在這種看起來很方便、但後患無窮的大量沖水方式來收集糞便;但在水資源短缺,且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不徹底改善是不行了。(作者任職於環保技術服務業,新竹市民)

--------------------------

36436440_98f81520fc5d2258a7de472bebf30b3a_280x  

台糖農地轉租 違抽地下水挨轟
2015/03/14 3550 LINE分享

【陳宏銘╱屏東報導】屏東縣南州糖廠周邊約30公頃土地由台糖轉租農民種稻,當地東港鎮興和里民反映,該區為公告的地層下陷警戒區,依法不得抽地下水,質疑縣府或台糖偏袒租地農不法鑿井抽地下水,環保人員已前往取水採樣送驗。
熱門新聞看這裡

台糖南州糖廠出租農地,有農民非法抽取地下水。陳宏銘攝

憂加劇地層下陷

蘇姓民眾表示,當地有地層下陷隱憂,依法不該抽地下水,但南州糖廠的農場範圍內,除了有支口徑20公分的抽水管線,近兩年來租地農還私自鑽井偷抽水,且種的都是用水量大的水稻作物,居民擔心地層下陷會愈來愈嚴重。
台糖撇清沒袒護

縣府水利行政科長張嘉宏表示,該處農場周遭有6處違法抽水井,勘察後已通知租地農民1個月內改善,「因當地為地層下陷警戒區,依規定農民不得擅自抽地下水,這些違法水井全部需移除」。
台糖李姓課長表示,當初租這些地都是3年1期租約,契約中也明定需由租地農自行取得水源,且租地農若有違法相關法規,應自行負責,台糖與縣府已派員前往會勘,將對非法水井的抽水馬達斷電。

-------------------------------

當政府野蠻迫農休耕...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2-11
◎ 吳珮瑛
台灣自去年底開始,因降雨量不足、北到南的水庫水位日漸下降。為因應日漸短缺的原水量,相關單位公布,今年春耕超過四萬公頃的農地需停灌休耕,以因應家庭用水及工業用水所需。
台灣的水資源使用量,除家庭民生所佔的百分之二十外,其他則分別為農業及工業部門的百分之七十及十。水利法第十九條中明定,水量不足時,政府可用管制方式限制工業及農業部門對水之使用。然水利法第十八條亦載明,用水標的首為家庭民生、次為農業、最後為工業。但每遇乾旱,農業部門總被要求休耕,此舉明顯違反政府自訂的用水順序。
農地休耕不只在枯水期時被如此要求,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為了國內稻米的供需平衡,以能進口貿易往來國的稻米,全台灣休耕面積最高曾達十六萬公頃,約佔全部水田面積的百分之四十、總農地面積的百分之二十。
貿易自由化下推動的休耕,農委會當時尚且清楚明示水稻產業的定位與目標,宣稱水稻為台灣最主要糧食作物,兼具糧食安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多項功能,因此維持適度稻田面積是必要,以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及維護產業的永續發展。
次乾旱休耕的四萬多公頃,如果與過去休耕地是不同農地,則總休耕地最高可能達水田的百分之五十、總農地的百分之二十五。在水稻產業多功能沒有更動的前提下,不知農委會眼見日漸擴大的休耕地面積有何積極作為?我們是否由因應自由化的休耕措施得到一些經驗?休耕地上「培育」的蟲鼠對整體環境的影響是否獲得解決?鄰近未休耕地是否因此須噴灑更多農藥、除蟲、除草劑?又休耕者的農作態度是否有所改變?與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的「漂鳥計畫」及擴大經營面積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是否背道而馳?
持續務農的老農、選擇回來當留鳥的青年朋友、想一展農作長才的大佃農,不是等著農委會隨時宣布,為因應新的氣候型態、為符合兩岸╳╳農業協議要求,為因應諸多農委會事先都無法掌握的短、中、長期理由,農地需配合休耕,或甚而宣布全部委外(國)代耕、休農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

2015-02-09
◎ 熊家誠
除了基隆新山水庫及翡翠水庫蓄水率超過八成外,西部地區水庫入不敷出,石門水庫蓄水率僅剩四十%,曾文水庫約五十%,水情更顯緊張。報載經濟部將召開抗旱會議,敲定二階段限水區域及期程。二階段限水規劃,每月用水千度以上的非工業用戶減供二十%,工業大戶減供五%,但休耕卻是不予供水,這樣公平嗎?
「農為國本,食為民天」,保護土地、生產食糧,是農民的天職,可是在休耕政策之下,農民漸漸失去耕種的驕傲。休耕,原本是要讓土地有機會補充地力、休養生息,然而在台灣,因為政策失當,休耕卻形同把田地放著不管。照目前限水的規劃,許多農田完全無法獲得供水,連種綠肥都沒機會生長,這算什麼休耕?叫廢耕還差不多!這不是滅農,什麼才是滅農?
台灣降雨豐沛,缺的不是水,是缺乏水資源利用的長遠規劃,雨季任水流失,汙水淨化及水循環再利用率低,民生用水方便低廉,節水觀念推廣不彰。水是生命的泉源,政府不能總以限水解決抗旱困境,更不能無視農民高喊「水權正義、拒絕休耕」的心聲。須將眼光放長遠,積極開源節流,徹底解決水資源利用與分配的經濟民生問題。
(作者為國立秀水高工教官,台中市民)

扶工滅農 水權戰爭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7
◎ 楊平世
「以農業培養工業」,這是一九七○年代的台灣國家政策,自此之後,農業產值在GDP中所佔的比率急遽下降,農地面積也大幅減少,農業不受重視!到了二○一○年代,全世界面臨糧食危機,台灣政府口口聲聲重視農業,重視農民,甚至農委會也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開辦「農民學院」,鼓勵年輕人下鄉耕作,可是每一遇缺水,最先犧牲的仍是農業用水,強迫水田休耕,這使得不少農民因而失業,也使代耕業者斷炊!這種重工輕農,表裡不一的國家政策,怎會贏得人心?所以在選舉時,當然也拿不到農民的選票!何況這項政策已違反「水利法」的規範!
農業初級產值比工業低是事實,但農業二、三級產值及綠色產值,甚至農村在安定社會的功能,卻遠大於工商業,國家政策中重誰輕誰均非良策!如果缺水會變成常態,那麼在各大工業區及科學園區是不是平時應專門籌設地上、地下專用水庫,國家必須深切思考且想辦法去做,尤其是每逢缺水時在行政院中發言權最大的經濟部,可曾做過長程規劃?如果沒有,就必須亡羊補牢!而如果沒此能力,就必須考慮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在台灣是不是只能適度存在、適量發展即可?否則在現在選舉制度下,放任各地方以開發「工業區」、「科學園區」為名,「依法」濫權圈地,已經使無數優質農田逐年流失,社會及土地正義蕩然無存,也使農民想耕作,卻無水可用而失業,也讓返鄉代耕的年輕人失去工作,這是什麼社會?!
耕補助果真能解決農民的生活?無地可耕的代耕業者去那兒找工作?連獲得農委會「冠軍米」的佃農田守喜竟也因此失業,什麼「小地主大佃農」!談什麼「公平正義」?呸!如今一大批仰賴農村生活的人,難道都必須因用水撥給工業使用而白白犧牲自己的權益?請農委會、經濟部和行政院的大官們出來講講理!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授、前生農學院院長)

憂環保!李遠哲籲莫休耕 高志明嘆已無食安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左)、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右)7日出席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台灣未來社會褐色何去,綠色何從?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能源轉型」座談會,並提出個人觀點。(記者廖振輝攝)
2015-01-07 20:54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大學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舉辦沙龍論壇,找來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談環境、食品及能源等重大全球議題,李遠哲呼籲台灣政府不該再休耕,而高志明則擔憂:「全球環境污染下,食品安全的『零檢出』已不可能了!」提醒社會重視及檢討。
沙龍論壇主題以「台灣未來社會褐色何去,綠色何從?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能源轉型」切入,李遠哲語重心長再提全球氣候已被人類長期的消耗能源下,造成地球環境負荷及超載,若繼續走下去,年輕世代看不到將來,推論50年後人口增加到95億,糧食需求量就要比現在倍增,能源消耗與糧食威脅必須面對,而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政府還要決定擴大休耕面積,擔憂:「這樣好嗎?」質疑政府徵收農地變成空地、無止境開發的必要性,應開始思索台灣怎麼走、經濟發展之路。
高志明則暢談在食品業的經驗,直接提出結論:「台灣還會再發生(食品安全危機)!」因為所有食安問題都肇因地球環境的汙染,環境存在太多污染源,認為沒有1個食品能夠「零檢出」,在舉科學進步,讓過去被丟棄的廢食用油精煉,痛批科技沒有帶來人類幸福,政府亦鴕鳥心態,如台灣1年生產40幾萬噸塑化劑,卻只有9種列入,其他都沒檢測,再談幾十種的瘦肉精目前政府只列管7種,所以農民都用那7種之外的「8號仔」,認為食安要從自主管理及經驗累積下手,也盼學術界豎立標竿,幫助台灣解決問題。
-----------------------------
休耕補助每公頃提高到6.2萬元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07
水情吃緊,經濟部和農委會決定停止今年第1期水稻耕作,全台約有4萬1576公頃農田受影響,引發農團抗議,休耕害農民和相關產業損失;為平息民怨,農委會昨晚宣布,提高休耕補助,由每公頃3.9萬元調高為6.2萬。
農委會表示,休耕停灌區內有契作種植芝麻、黑豆等旱作的農民,原本每公頃補助4.5萬元,調整為6.2萬元;一般輪作農民,則從每公頃補助2.2萬增為3.9萬。
參加小地主大佃農方案的佃農,除每公頃補助8.5萬元,再給予1萬元租地獎勵,合計9.5萬。(記者林惠琴)
--------------------------------------------
持續枯旱將擴大休耕/苗栗中港溪流域 恐停灌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05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不見降雨、水情持續惡化,水利署昨日表示,如果持續枯旱,下一階段的規劃是再調度苗栗水利會的中港溪流域灌區停灌,預計休耕面積恐再增兩千零八十三公頃。
根據水利署昨日最新統計顯示,石門水庫大壩水位為兩百卅二.七公尺,距離滿水位尚有十二.三公尺,有效蓄水量為一億一八二一.○九萬立方公尺,佔水庫有效蓄水容量五十六.四五%;鯉魚潭水庫蓄水率五十二.六一%,德基水庫七十三.七三%,曾文水庫五十五.九六%,南化水庫六十六.八三%,狀況未見改善。以灌溉為主的曾文及烏山頭兩座水庫蓄水總量,就較往年減少超過一億公噸 。
經濟部上個月邀集農委會舉辦抗旱會議,決議今年一期停灌面積擴大到新竹、桃園、嘉南,加上先前公告的苗栗、台中部分地區,受影響面積多達四萬一千公頃,史上第二多。
近期水情仍無改善,水利署主秘賴建信昨日表示,近日來無明顯降雨,是在事先預期的情境中,將依照預判形勢做水資源調度,還是以五月底前不進入第三階段限水、即分區輪流供水為目標;但如果持續枯旱,下一階段的規劃是再調度苗栗水利會的中港溪流域灌區停灌,預計休耕面積再增兩千零八十三公頃。
目前新北市板新地區、桃市及新北林口地區、新竹、苗栗、台中及彰北、台南、高雄水情燈號維持黃燈,實施第一階段限水,即夜間減壓供水;南投、彰南、雲林、嘉義為綠燈、水情稍緊;其餘地區水情正常。

--------------------------------------------

2015-01-18
◎ 張炎銘
楊平世教授「扶工滅農,水權戰爭」,為台灣農業發聲,應給予肯定;個人退休前曾參與休耕作業,謹提供另一看法。
(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農業、民生、工業所使用水量約是七比二比一,工業所耗總水量其實最少,節省一點點工業用水,乾旱持續,未來仍不足以供農業使用,甚至連民生用水都會因此受限,造成「全輸」局面。水情持續不佳時,經濟部、農委會、水利會與地方政府共同商議,決定部分稻田停灌休耕,實在是痛苦而無奈的選擇。
民國八十五年時,休耕停灌面積達八二六六七公頃,但當時沒有補償機制,農民損失只能往肚裡吞,近十多年來,休耕不種稻、種綠肥補償每公頃從六萬元提高到今年八萬五;不種稻且未種其他作物、養殖等補償也都逐年增加,對農民的損失也算關照到,金額也許還不能令人滿意,但補償金是由實際耕作農民領取,應沒有停灌休耕而農民失業、白白犧牲的情形。
倒是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值得大家更關心。台灣年平均雨量二五○○毫米,即使最乾旱的民國九十一年,也有一五七二毫米,換算總水量就有約五六六億噸,對照台灣每年用水量約一八○億噸,若能好好蓄豐濟枯,「理論上」台灣不會發生乾旱。
可惜,一方面受限於台灣地形、地質,水庫壩址難尋、庫容也不夠大;另一方面環保意識高漲,不要說傳統的水庫,例如天花湖水庫難以推動,就連平地水庫,像埤塘般的高屏大湖也是困難重重。
推動多元化水源發展,一直是水利單位努力的方向,但海水淡化,耗費能源、不符經濟;再生水利用,還卡在政策、法規、經濟、心理等因素,也難有進度。
難以開源,只好節流。但從「以價制量」的觀點看,即使台灣的自來水價幾乎全世界最便宜,但誰敢喊漲?而最大宗的農業用水,基於「水權免費」、水量調用的商業利益,平常誰會去節約用水?乾旱時再來配合政府節約用水,水利會還有一筆「加強灌溉管理費」呢。
十年來最嚴重乾旱來襲,大家唯有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也籲請全民支持相關水資源開發與管理,儘量不要再停灌休耕!
(作者為退休水利人員)

----------------------

這時候我們該學學韓國:要抗議休耕請像韓國一樣「認真」吃米

讀者投書 2015/01/11 09:00:00 發表於 • 社會 • 產業資訊

你為什麼需要知道這則新聞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多吃一點台灣優良好米,多花一點時間了解米的文化,了解晶瑩剔透帶有芋香味賞味期短的桃園新香米,了解飯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特性黏彈性特佳高雄145號珍珠米,了解米粒短圓飽滿,晶瑩剔透,黏彈性頗佳,具有芋頭之香味的益全香米,了解台灣本產米的價值,增加對他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baylin(曾在國外油品業當台勞,擅長農業廢棄物重新利用科技,家中世代務農,曾經回鄉當過農民。)

我曾經是個農民
我曾經是一位短暫的農民,照片中的山谷,是我們家耕作了17年的地方,17年的耕作時間,是一個貧苦勉強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也是許多農民面對的困境,只能維持溫飽。17年的時間,見識到許多叔叔伯伯抱持著希望進來耕作,然後賠光所有錢離開甚至是負債跑路。

當年耕作時,附近田地唯一跟我同樣年紀的年輕人,他跟我同時回到家裡幫忙耕種,過了一年他並沒有像我一樣選擇了離開,他選擇待在山上,在前年底的一個夜裡,他吞了農藥,選擇永遠待在那裡。

他不是第一個我認識的人之中第一個吞農藥自殺的人。農業就是一個這樣真實與殘酷的環境,跟上班是不一樣的,毎一個耕作的農民,毎一年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創業家,從土地租賃、肥培管理、種苗、耕地、田間管理、收成等,都必須不斷的把資金投入。開始收成的時候,整個產銷又是一個殘酷的狀況,跟你毎天上班毎個月一定會有收入進來不一樣,有可能最後沒有任何收入,還賠上本金。

曾經一天寄了20箱特優級的青椒去台北一市拍賣市場,那天送去之前還曾經查過前天特優一公斤大約是13元,一箱20公斤,一個箱子的錢22元,農會運到台北一市的運費要40元,農會收3%的管理費,拍賣市場收2.3%的管理費,我一箱的成本是62元加上拍賣價5.3%的管理費,結果這20箱特優級的青椒全部被打成良級,一公斤只有2元,一箱扣掉管理費只能拿回38元,扣掉農會先墊的運費,還要再貼農會40元,花了半天的時間剪了20箱,再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運到農會,最後換來的是拿不回一毛錢,再貼40元給農會。還好這種事只發生一次,就當是被搞鬼了,隔天一樣的品質價錢就很正常了,這就是農業,殘酷而無情。

你知道種一甲稻米能夠賺多少錢嗎?
最近因為缺水,休耕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人跑出來抨擊休耕政策,台灣的實際狀況究竟是怎樣呢?

2011年農委會的耕地統計約為808,293公頃, 但根據最新2013年底的資料統計是799,830公頃(2014年還沒完成),已經少了8,000公頃,也可以看到一年就少了8000公頃的土地。

這全部的土地分為四個區塊,旱作,一期稻作,二期稻作,兩期作田。明年第一階段停水,影響的是兩期作田跟一期稻作共275,093公頃,休耕4.1萬公頃約15%的比例。

種1甲稻米西部約可產出濕穀6噸到7.2噸的產量,農民稻米的產量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產量大,則肥料費提高,風險提高。風險就是收成前如果下雨,產量越多越容易倒伏,所以農民會利用肥培管理控制稻米產出量,通常習慣控制在1甲地6噸左右的收成量,避免過重如易發生倒伏,倒伏真的很慘,對產量的影響很大,又難收成。為了增加一點產量而冒著倒伏的風險,對農民而言並不划算,能順利收成比較實在。


倒伏的情況 倒伏的情況

每公噸濕穀價錢約為17,000元左右,如果以1甲10,000斤,6噸的產量來看,每甲產值約為102,000元。水稻種植成本,一甲7,000元,耕地一次4,500元,要粗耕跟細耕至少要耕兩次,所以4,500x2=9,000,肥料農藥8,000元,總計24,000元,不算人力與地租的收益為約為78,000元(2014年雲林二期稻作,每百斤價格為1,020,轉換為公斤,價格依各地情況會稍微變動)

補助翻耕和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1公頃=1.031甲),這85,000元還需要扣掉翻耕跟種植綠肥的費用,就是等於跟你說,你不要種了我直接給你錢,你收了錢還可以去打零工,可以補貼一些收入,如果你找的到的話。

至於那種跟人家租地,拿不到補助的,照理講也可以不用給人家土地租金阿?有那種地主拿租金又拿補助的道理嗎?那這些耕種的農民又不滿什麼呢?

我本來也存在這種迷思,但前陣子去外面參加一個研習,剛好認識了一個在桃園和三峽種稻的農友,而之前參加農業課程認識的一位在蘆竹種稻米的農友剛好也有參加,就跟他們聊聊今年休耕的影響。

這位三峽種植稻米的農友,他種植的面積約為8.5甲,1.5甲是自有土地,7甲是別人租給他耕作的土地。他2014年1期的稻作收購價為100斤840元,2期的稻作為100斤1040元。

2014年1期因為盛產,米價被砍的相當淒慘,100斤連1000元都不到,盛產只會苦了農民而便宜盤商,民眾會因為盛產而買到更便宜的米價嗎?

我做了他的產銷分析,如果每甲每期有10,000斤的收成,毎甲種植成本為24,000元,

1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8.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8.4-24,000x8.5=510,000元。

2期稻作8.5甲,收購價為每斤10.4元,總收益為10,000x8.5x10.4-24,000x8.5=680,000元。

1年8.5甲地總收益為1,190,000元,這些收益尚未扣除地租跟人力成本。

通常1甲地的租金一期約為40,000~45,000元,兩期需乘以二,扣除了7甲的租金(560,000~630,000元),剩下是630,000~560,000元。

我們家在棄農之前是菜農,以前都固定要給地主租金,這是一個固定的成本。於是問了他地租的問題,才發現原來他並沒有給地主租金,附近耕種稻米的年輕人不多,地主又不希望土地荒廢,因為他有在耕作,加上地主都是認識的長輩,於是就讓他免費的租用地,免收地租,讓他繼續耕作土地。

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種方式稱為無償耕作,原來是有這種獨特的制度,讓一般農民還可以溫飽,但如果回歸到正常土地要租金的機制,那麼公糧價的稻農收入就少了許多。

今年休耕補助1公頃的田地,補助翻耕種植綠肥1公頃85,000元,這還要翻耕種綠肥等於是告訴農友1期你不要耕作了,我直接把收入補助給你,雖然比你種一期少了一些,但至少你一期不用工作。

只有一兩甲土地並且種植稻米的農民,大概也是做健康的居多,如果要養家庭,靠那一兩甲的土地,1甲1期約80,000的營收,2期收成的量又比較少,這樣的收入,相對生活的有點辛苦。

所以對於自己耕種,而且米糧繳給公糧或是糧商用低價收購的小戶農民而言,休耕的影響的確不大。

但對於桃園地區接近4成的無償耕作的農民或是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他們的影響就很大了,因為他們是無償耕作或者是由政府補助地租(請參考小地主大佃農制度),所以自然沒有繳地租,也不是實際土地的持有者,有補助的時候,錢給他們也很奇怪阿?

今天地主給你免費的地或者是遠低於市價的價格提供給你耕作,這是一種幫助,當今天有補助可以拿的時候,這些錢本來就是地主的,如果這些錢是給了無償耕作的農民,地主如果要求這筆補助款,農民不肯給地主,這樣地主當然會不滿,也可以要求把地收回,這樣長期來看,損失的還是實際耕作的人。當地主要求拿到這筆補助的時候,如果是你無償耕作的農友,你會堅持這筆錢是你應該拿的?還是這筆錢應該是地主的呢?

所以農委會出來說,錢一定是給實際耕作者,不是給地主。但如果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樣子,你覺得錢就算給了實際耕作者,但最後錢會在誰那邊呢?

更何況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作,農委會只能把錢給地主,你覺得有那種我給你地耕種,現在有補助了,錢到我戶頭,我還要把錢拿出來給你的道理嗎?

為什麼會有沒有契約只有口頭協定的無償耕做呢?因為農地種植雖然不好賺,但賣掉就不一樣了,不過因為有375減租條例第20條:耕地租約於租期屆滿時,除出租人依本條例收回自耕外,如承租人願繼續承租者,應續訂租約。所以為了怕打了契約未來土地無法收回做其他使用,所以不打契約用口頭協定的方式,對地主比較有利

如果不休耕,轉種雜糧作物只補助39,000元,也就是如果地主要拿補助的85,000元,那麼你還是要貼46,000元給地主(目前已經提高雜糧轉作補助,補助金額依照轉作的作物而變化)。而且雜糧不是你想種就能種,如果當地農會不能提供相關的農機具,你也可能面臨無法收成的狀況,總不可能你種綠豆,收成的時候去田裡慢慢採吧?當然是用大型的農機具車過去就完成收成,而且雜糧收益也不高,因此轉作的意願也非常的低。

此外稻米的田地會留有硬磐層,讓水留住,但大多的雜糧是不需要的,雜糧作物不需要那麼多的水分,如果硬磐層存在,一下大雨,很容易造成雜糧作物的死亡。如果轉作雜糧破壞了硬磐層,那麼要再耕做水稻,就需要時間等待硬磐層的恢復,因此水稻與雜糧的轉作,應該看成是一個長期三至五年的連續輔導政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年期的短期政策。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泛用雜糧收割機,可採收玉米、蕎麥、薏仁等多樣作物

這位農友就是看到未來的情況只會惡化不會好轉,所以出來學習,學習如何轉型。他也清楚目前的方式,是建立在長輩的支援,但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因此他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他能種稻求得溫飽,養活一個家庭並不單只是建立在他認真的工作上面,而是建立在土地不用租金,才讓他有過的去的收入。

如今風險發生了,旱災來了,要休耕了,他今年的收入只有1.5甲的休耕補助,算起來有127500元,這樣要怎麼養活一個家庭呢?他要去打零工,那麼2期開始的時候,他就要回去耕作了,這樣他能找到什麼好一點的工作維持家庭呢?

台灣農業競爭力在哪?
2010年的資料,荷蘭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 的 1.9%,農產業就業人數占其總就業人數的2%,農產品(含加工)出口占其總出口的 17%。

臺灣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的1.6%,農產業就業人數約占總就業人數的5%,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1%。

這就是台灣農業,既弱勢又無國際競爭力。

因此當旱災來的時候,水自然是給科學園區或工業區使用,因為產值更高,所以這次休耕的土地以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為主,這種情況不會只有這一次,未來也會繼續發生。

這位農友了解到這是一個趨勢,所以這位農友出來尋求協助,希望能用他1.5甲的田地,養活他的家庭。不進步就是被淘汰,變成棄農,像我的家人一樣成為棄農,離開農業,在各個工地之間飄泊。

但他能得到什麼協助呢?是否能幫助他用這1.5甲的田地在農產業活下去?

不一定要做一個稻農,他只是尋求在農業中得到一個可以維持一個家庭的工作,只是這條路,對於許多的農友而言,都相當艱辛。

另一位在蘆竹種稻的農友,他就是一個專業的稻農,他種植的面積目前有30甲,而且他並不是一般的稻農,他是屬於回鄉的青年農民,他有自己的碾米廠,也收購附近農民的稻米,他有自有的稻米品牌,依照米的等級不同分品牌銷售。

最好的米1公斤150元,最低等的米1公斤也有60元。也是因為認識他,吃到他最好等級的米,我才開始漸漸踏入了解米的領域,從小到大吃了許多米,但卻沒有學到什麼是好的米,米的特性,米要怎樣才會好吃。是認識了他,我才了解原來台灣的米,在於許多農民的鑽研之下,有許多不同的口感與風味。

所以他們才要走出傳統的行銷機制,傳統的行銷機制要的是量還有便宜,怎麼會管你米種的好或是壞?稻米好不好吃不能只看碎米率,碎米率低當然是比較好吃,但一樣都是1等米的時候,米種跟環境的差異,種出來的口感跟風味當然是不同。

如同高雄145號珍珠米,一定要在東部的環境,東部的水質才種的出那樣的風味,在西部環境種的珍珠米,風味就不如東部。桃園三號新香米,反而適合種植在桃園地區,新香米的稻桿較粗壯,耐得住東北季風的侵襲,對於惡劣環境的耐受力也比較高,新香米是正台系血統的芋香米,但也有賞味期短的缺點。

他並不是一般1斤10元,1公斤16元賣給碾米廠或農會的農民,他是垂直整合1級生產、2級加工、3級行銷的小型農企業,走了多年的品牌,走出自己的銷售市場,因此他根本不需要無償耕作。他的收益足夠支付地租,這才是一個正常可以生存的農產業,而不是在獨特的制度下勉強生存。

這樣的農企業,不就是我們一直希望支持的農企業嗎?

個人農民是不會有國際競爭力的,只有農企業才會有國際競爭力,才能創造出口,創造新的產值。

這次的休耕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因為他還有農機具的貸款,碾米廠的貸款,在品牌還經營的這麼艱辛的時候,要求休耕,他的品牌還能否繼續經營,他能不能撐過今年一期,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休耕到底影響了哪些人
綜合以上,可以將休耕影響區分成3種。

自行耕種的農民,休耕補助對他的影響最小。

無償耕種的農民,休耕讓他失業,也難以取得補助,沒有工作,需要打零工過日子,有家庭的壓力。

產業化的農民,他根本不在意休耕補助,休耕讓他沒有辦法生產,龐大的貸款資金壓力壓著,有破產的壓力。

缺水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也必然會越來越嚴重,但農業真的只有補助這條路可以走嗎?只能要求協商各部會把錢拿出來,補貼休耕的農民嗎?
農業的政策需要的是管理、控制與協調。

已經農產業化的農企業跟稻米生產合作社,他們所生產的雖然是稻米,但跟那種接近公糧價的稻米是不同的。經過了細心的種植,良好的加工,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稻米,也讓所屬的農民得到該有的利潤,他們真的有休耕的必要性嗎?

而至於依靠無償耕作得以生存的農民與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這本來就不該讓這個產業是這種模式生存,農委會可以拿出什麼樣的政策去解決這些問題嗎?

這些無償耕作的農民,有許多也是因為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返鄉的青年,農委會又怎麼輔導農民轉型呢?

補助是一條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一個最懶惰的方式,顯示了農委會身為主管機關,卻無力面對不同的情況作控管,而只用了一種的方式去處理了全部的型態。這就是一個缺少規劃、管控能力的政府,我們的農業競爭力自然很弱。

台灣稻米真正的問題
台灣稻米真正的問題是人均食用量太低

2013年只有人均稻米食用量為46公斤(這包含加工品),麵粉食用量為37公斤,台灣自產的麵粉量不到需求的1%。

日本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1.4公斤,韓國有人均稻米食用量67.9公斤

台灣是3穫區,實質2穫區,日本是1穫區,韓國是1穫區,結果產量最少的國家吃米吃最多,產量最多的吃最少。

用46公斤乘上23,00萬人,照台灣的需求一年只有105.8萬噸稻米的需求,反推65~70%的精米率(從濕稻到白米),約需要151.14~162.76萬噸的濕稻。

假設以最低產量毎甲6噸來看,一年一二期只需要25.19~27.12萬甲的水稻,2013年共種植了39.65萬甲的水稻(2014資料未統計完成,只能以2013估計),就算2015年一期少了4.1萬甲,以2013年的一期稻作耕作量來推估,至少還有30萬甲的種植,生產還是遠大過於需求。

這些需求消耗還必須加上每年進口的14萬噸的進口米,這些米耗掉了大量米製品的消耗,可估算為2萬甲的生產,就算2015年減產15%,稻米的供應還是超過約5~7萬甲的產量,過多的稻米供應,對稻米產業真的好嗎?

現階段公糧倉庫內的存量已經高達87萬公噸了,而因為WTO的關係,毎年需要開放14萬噸的進口稻米,有65%是進公糧倉庫,35%是釋出交給糧商競標。這些稻米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是不會讓民眾吃到,因為會進公糧倉儲放三年,再打為飼料或加工用,民眾是不可能直接食用。(至於為什麼會有混米事件,就不再討論了。)

稻米生產過剩,公糧爆倉,這就是稻米的現況

那麼我們比日本、韓國少掉的米食用量跑去哪裡了呢?

根據農糧署的調查,目前國人平均每年消費37公斤麵粉,在這需求量之中,食用以麵粉做為主材料的麵包比例逐年升高。國內出現各種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等各式麵包店,麵包變成未來的主流一點也不以為過。

但這些麵包真的是好的食物嗎?能夠加入麵包裡面的添加物隨隨便便就超過20種以上:氫化植物油(高反式脂肪的酥油)、改良劑、益麵劑、蛋白粉、蛋黃粉、乳化劑、蓬鬆粉、小蘇打粉、強筋劑、防腐劑、保色劑、丙酸鈣、磷酸鹽、人工甘味劑、糖精、抗黴劑等,究竟加了多少種類的合法添加劑,除了烘焙食品廠商的高級研究人員以外,沒人可以知道。

透過這些合法的添加物,讓業者降低成本,以市場覺得合理但實際卻不合理的價格,讓消費者購買他能夠負擔的價格的麵包,看似互蒙其利,但消費者才是輸家,就有如豬油事件一樣。(相關文章:看看日本,台灣的豬油標準為什麼那麼低?)

許多慢性病的成因,例如:心臟病、腎臟病、高血壓、脂肪肝等,都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精緻的麵粉製品取代米製食品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主食,食米量就大幅減少了。

農業產值占5%,製造業產值占36%,服務業產值占59%。

農業用水占71%,生活用水占20%,工業用水占9%。

那麼農業用水真的不能動嗎?真的不能減少15%稻米的生產嗎?如果要減少稻米生產,是不是能有效的機制輔導與管控呢?不能處理過量生產的問題,不斷的讓生產遠大於需求對稻米產業才是更大的傷害。

要抗議請認真吃米,將你的食米量提升到跟韓國一樣高,一年就需要37.28~40.13萬甲 的土地生產稻米,這樣休耕才影響到糧食自給。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多吃一點台灣優良好米,多花一點時間了解米的文化,了解晶瑩剔透帶有芋香味賞味期短的桃園新香米,了解飯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特性黏彈性特佳高雄145號珍珠米,了解米粒短圓飽滿,晶瑩剔透,黏彈性頗佳,具有芋頭之香味的益全香米,了解台灣本產米的價值,增加對他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你一邊上網抗議休耕,一邊喝著星巴克的咖啡,一邊吃著外國來的杜蘭小麥做成的義大利麵,一邊吃著用外來麵粉做的歐式麵包、法式麵包、日式麵包,再抗議糧食自有率不足,這不是很有趣嗎?


農保資格大放寬 促農地加速釋出
https://is.gd/2eotaW
2019-10-08 14:26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農委會已經核釋放寬農保條例,促農地加速釋出,以改變現行農業結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早期為鼓勵老農退休,若滿65歲、農保年資滿15年以上的農民願意將農地出租或移轉,可以保留農保資格。考慮很多農民可能為了子女或配偶農保資格不願釋出農地,農委會已經修改規定再放寬,除了農民本人可以保留農保資格外,若全數將農地出租或移轉,其配偶、直系血親及翁姑媳婦若年滿65歲、年資滿15年,也可保留農保資格,希望可以釋出更多農地給返鄉耕作的青農。
為了建立老農退休制度,農委會已於2008年祭出「小地主大佃農」繼續加農保資格政策,農保條例新增規定,若已於2008年11月26日前參加農保之被保險人,於年滿65歲,且年資累計達15年以上,只要將所有農地全部委由農業主管機關指定的單位,協助辦理移轉或出租,因而未繼續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都可繼續參加農保。
勞保局表示,雖然放寬農地持有人本人將土地釋出可保留農保資格,但除了持有本人外,很多是地主的配偶或公公婆婆或媳婦等家人偶有耕作,為了農保資格而不願將土地釋出。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返鄉務農,讓農業勞動人口化年輕化,農委會已經核釋放寬農保條例第7條第3款規定,除農地所有權人外,如果配偶、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以該被保險人所有農地參加農保,且符合年滿65歲、農保年資滿15年時,若是地主將農地全部委由農業主管機關協助移轉或出租,也可繼續參加農保。
勞保局表示,由於放寬的要件是要2008年11月27日已加農保,而且已達請領老農津貼條件者才能繼續加保,因此不會因為放寬而發生藉此成就請領老農津貼取巧問題。此外因為限2008年已參加農保者,也不致有人去買新農地再出租移轉而成為放寬適用對象。https://is.gd/2eotaW


學者:農田大休耕 只為消化公糧

2015-01-02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行政院上週宣布今年一期作休耕四萬一千公頃,面積為十年來最高,農委會未積極捍衛農民權益,確保農業用水優先於工業用水,外界質疑農委會是為紓解公糧庫存八十七萬公噸的壓力。不過,農委會否認,強調休耕是不得已的選擇。

  • 近年米穀存量

    近年米穀存量

  • 公糧收購除測量稻穀溼度,也要稻穀「留樣」查驗,「留樣」的稻穀掛在架上。  (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公糧收購除測量稻穀溼度,也要稻穀「留樣」查驗,「留樣」的稻穀掛在架上。  (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 去年農糧署在花蓮啟動公糧收購機制。(資料照,記者游太郎攝)

    去年農糧署在花蓮啟動公糧收購機制。(資料照,記者游太郎攝)

中興大學行銷系名譽教授吳明敏表示,在上次總統大選前,農委會「政策買票」,在二○一一年五月宣布提高稻米保價收購每公斤增加三元,加上烘乾費二元,等於公糧收購一口氣提高五元,使得公糧倉庫收購年年爆滿。

馬選總統 農委會加價購糧 庫存暴增三倍

根據糧食管理相關法規,政府必須準備三個月稻米消費量的安全存糧,約三十萬公噸左右,過去每年維持三、四十萬公噸的庫存,但從二○一一年底開始,庫存量從六十萬公噸飆升,二○一二年為七十三萬公噸、二○一三年九十萬公噸,最近農委會公布的庫存量為八十七萬公噸,將近是法定庫存的三倍。

監察院因農委會「未能積極策訂有效去化新增公糧措施,肇致倉容緊迫」,給予糾正。吳明敏質疑,休耕政策規劃,農委會沒有站在農民立場,背後有降低公糧庫存的用意。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休耕四萬公頃的農地,估計造成三百億元的損失,包括水稻產值七十億元、代耕產業二十八億元,及水田景觀與生態功能的二百億元。農業用水移撥給工業,應該「使用者付費」,不能由農業部門支付,補償金也應給農民而非地主,育苗、代耕、烘乾、碾米等相關產業的補償,也要一併到位。

農委會否認 今年缺水不得已的選擇

農委會解釋,水利署評估今年缺水四億公噸,確實需要四萬公頃的農地休耕因應,休耕是希望確保民生用水不至於進入限水階段,並非是要消化公糧庫存。

休耕領無補償 農民政院抗議

2015-01-01

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及桃竹苗等地農民昨天赴行政院前,對中央片面宣布明年一期稻作停灌休耕政策表達抗議,批評政府犧牲農民生計,滿足工業用水需求,實際耕作農民領不到補償,代耕業者只能自求多福,表面上全民抗旱,最後只有農民「承擔」。

  • 來自桃竹苗等地的農民31日來到行政院前,就近日政府宣布一期稻作停灌休耕之政策,表達反對的立場。(記者叢昌瑾攝)

    來自桃竹苗等地的農民31日來到行政院前,就近日政府宣布一期稻作停灌休耕之政策,表達反對的立場。(記者叢昌瑾攝)

農委會表示,停灌休耕機制行之有年,但農委會也樂於和農民及社運團體對話,進行結構調整。休耕面積佔全部農地比例低,台灣不會因此缺糧。

管轄中部烏溪流域1萬2400多公頃農田灌溉水源的南投水利會,昨日鄭重宣布,經評估後,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魚池鄉、國姓鄉、草屯鎮,台中市霧峰區、烏日區,及彰化縣芬園鄉等農田,都不用休耕,可如常插秧。(記者鍾麗華、陳鳳麗)

台東休耕田種樹豆 每頃補助兩萬多

2015-01-08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樹豆營養價值高、供不應求,台東地區農業改良場昨天舉辦「樹豆新品種栽培示範觀摩會」,推廣農民利用休耕田種樹豆,台東農改場表示,休耕田種樹豆,每公頃可補助兩萬兩千元,農改場也可提供試種種子,歡迎民眾索取。

  • 農改場推廣休耕地種樹豆,每公頃可補助兩萬兩千元。(記者張存薇攝)

    農改場推廣休耕地種樹豆,每公頃可補助兩萬兩千元。(記者張存薇攝)

農改場提供試種種子

台東農改場長陳信言指出,台東縣連續休耕田一年約一千六百公頃,樹豆營養價值高、病蟲害相對較少,目前一台斤價格在三百到五百元間,不過樹豆很容易受颱風侵襲影響產量,建議農友可在七、八月後再播種,避開颱風。

昨天的觀摩會說明樹豆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技術及民國一百年推出的新品種台東一至三號,副研究員陳振義指出,台東一號種皮為白色、產量最高,台東二號為茶褐色、顏色較美,台東三號為黑色、抗氧化能力最佳,因為樹豆在台東列為地區特產,利用休耕田種植每公頃可補助兩萬兩千元,台東農改場提供試種種子一百克、約可種一分地,有需要的農友可電洽322279,台東農改場會寄送種子及栽培手冊。

陳振義說,台東地區近兩年增加約廿、卅公頃樹豆,目前在部落零星種植,面積達六十至八十公頃,一公頃產量約達一噸,一、二月為採收期,日曬三至五天、將含水率降至十二%以下,即可保存。

小地主大佃農有成 生產規模增8倍

大佃農蔡錫印(中)秋天栽種8甲菸葉。(黃淑貞/大紀元)
2015-03-19 23:37:48
文章關鍵字:
農糧署 小地主大佃農
分享
【大紀元2015年03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農糧署自民國98年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受年輕專業農民支持,參加人數持續增加,目前參與的大佃農共1,670戶,平均年齡44歲,比全國農友平均年輕18歲,租地面積1萬5,070公頃,平均規模9.02公頃,較一般農民耕地面積1.1公頃增加8.2倍。
農糧署表示,台灣農業面臨困境,包括農民普遍高齡化,農戶平均規模狹小,農地零散等問題,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輔導擴大經營規模,並培養年輕專業農民投入,普遍收益良好,年收入可達百萬元以上。

67年次的竹山鎮青年農夫蔡錫印,年紀雖輕卻已有20年的農夫資歷。國中時,父親因車禍不良於行,家裡2甲地的農務重擔全由母親一肩挑起,他也被迫快速長大成為小幫農,分擔母親的辛勞。

退伍後他決定當專業農夫,向農友承租10甲地,以小地主大佃農身分加入竹山農特產產銷。目前,夫妻兩人以機械化耕作12甲農地,春季耕種6甲水稻,秋季種8甲菸葉及3甲甘藷,另外,還以有機管理3分高山茶,年收入300萬元。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