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其實不用等「台大附中」成立 竹縣「這樣做」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2024/01/28 13:39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
◎李青峯自由開講》其實不用等「台大附中」成立 竹縣「這樣做」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Sewqab
新竹縣竹北市由於年輕就業人口不斷遷入,學生就學問題已從早幾年的國中國小不敷使用演變成高中學校嚴重不足
縣府前一陣子努力地爭取中央補助及籌措地方資源來擴編六家高中與改制文興國中成完全中學,然尚有不足,所以頗多在地人士希望能在竹北台大用地成立全新的「台大附中」。個人以為不需如此,因為智慧園區尚有一塊與勝利國中相鄰的用地,原本規劃興建展覽館,建議縣府應趕緊變更地目為學校用地,將之改為勝利完全中學高中部,如此可共用目前勝利國中已有的操場等體育設施,而在這塊空地蓋更多教室以解燃眉之急。
圖為新竹縣竹北市勝利國中。(資料照)
另外,智慧園區還在興建中的緯創大樓,基地十分龐大,高度不斷增加,若照圖完工,將成巨大的建築怪獸,並讓緊鄰的勝利國中師生以後需仰頭75度以上才能看到天空,倍感空間壓力。希望縣府好好檢視並嚴格規勸還想在智慧園區興建「超高地標」辦公大樓的廠家, 一定要以新竹市好市多附近一眼望去一大片醜陋的水泥高牆為誡,莫讓智慧園區成為竹北最難看的地標。相較於巨大的緯創大樓,旁邊的普生大樓顯得溫和且更具智慧。
竹北台大用地是僅存的竹北之肺,希望縣府或台大能朝森林公園的形式來規劃與利用,千萬別把它破壞光了,因為一個堆滿水泥建築的城市是難有活力的!
(半導體業)自由開講》其實不用等「台大附中」成立 竹縣「這樣做」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Sewqab


教師須增聘 私校怨撐不下去
By 林志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5日, 2018
面臨少子化,許多大學裁減教師因應,卻影響教學品質。教育部研擬自110學年起改變大專院校「生師比」計算方式,境外生、全學年在外實習生均納入學生數計算,預估全國10%至15%系所的「生師比」將不符規定,必須增聘教師因應。
這項政策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進入大學任教,但許多學校無法負擔經營成本增加,可能加速退場。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表示,教育部用這招強制降低生師比,根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技職體系影響非常大,辦學陷入無所適從。
教育部正預告修正「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為使「生師比」能反映使用學校教學資源的學生數,將調整學生數計算方式,全學年均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境外學生數納入學生數計算,並修正碩、博士生列為延畢生的年級數。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郭佳音表示,現在境外生、全學年在校外實習生不納入生師比的學生數計算,110年起改為全部納入;現在碩士生算到碩二、博士生算到博三,未來擴充到碩三、博六都納為學生數計算。
目前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學制的全校「生師比」必須在23以下、日間學制及進修學制合起來的全校生師比不能超過27、專科的全校生師比不能超過35。教育部也將修改規定,將個別院、所、系、科的生師比由40降為35,研究生的生師比由20降為15。
郭佳音指出,「生師比」計算方式改變後,預估10%到15%系所會不符規定,以一般大學約2000個系來說,就有200到300個系必須增聘教師因應。大專院校增聘教師需要時間,因此這項政策從3年後的110學年實施。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說,技職體系學生幾乎都要到校外實習,未來這些學生要納入「生師比」計算,大學必須增聘教師因應;加上配合政府政策要為老師加薪3%、註冊率低要被扣獎補助款、電費要漲、但學雜費不能調高等,大學經營愈來愈困難。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他們學校現在有400位專任教師,依新的「生師比」算法,必須再增聘20個教師才會符合規定,成本著實增加不少。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少子化的騙局 是誰放任博士繼續流浪?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近年來,大學教師減得比學生還快,高教工會直指,生師比惡化才是高教人才供需失衡的關鍵,而非少子化。(圖/記者季相儒攝)

《高教崩壞》系列一

文/蔡百蕙

編按:因國人傳統不喜在虎年生育,1998年虎年是我國出生人口首度跌破30萬大關,該年出生者將自今年起開始進入大學就讀,因此預估本學年度大學新生將較前年大減近1成、約2萬人,各大學招生面臨重大瓶頸關卡,即所謂「105大限」。然而,在少子化的浪潮下,除了放任部份私校陸續倒閉之外,「105大限」是否也可以是高教轉型的契機?

Rose是北部某私立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早在今年她任職的大學傳出指考缺額率超過5成的消息前,她就擔心隨時會失業,在同系教師的Line群組裡,大家最常討論的,就是轉業可以做什麼?有人想開簡餐店、有人想乾脆去教補習班,她說:「以後教職只有更難找了。」

「找教職有沒有人脈、背景才重要,學校根本不看專業!」談起4年前求職的經過,Rose忍不住氣憤地說道。當時她頂著美國名校洋博士的光環回國,認為自己的研究領域又特殊,再加上出國前還有4年的大學教學經驗,「覺得我條件很好,不可能找不到工作。」

結果她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針對新竹以北大學的英文科系,投了至少2、30份的履歷應徵,卻只得到2家回覆面試的機會,而且都是以前當講師兼過課的學校,「最難過的是其他學校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的恐慌,」連回函婉拒的基本禮貌都沒有。

美國博士班的同學Tiffany早她1年回國求職,結果更慘,找來找去,只找到在3間私立大學兼課的缺,南北兼課,賺一小時635元的鐘點費,而且寒暑假就失業,熬了一年多,最後終於受不了了,接受上海一所國際學校的邀請,擔任校長。

現在Tiffany月領5萬人民幣,自認在薪資上獲得了補償,工作上也得到了成就感,「中國大陸看專業,不看背景,」這份薪水包含了她的資歷和經驗,「過去的點點滴滴都轉換成人民幣了。」

教職難找,顯示了台灣學術市場的高階博士人才供需嚴重失衡,就連一般認為具有優勢的洋博士們,也到處碰壁。過去近10年來,平均每年有3千多位的本土博士畢業,最新統計的102學年度則有4048位,再加上回國求職的洋博士,每年大專院校釋出的專任教師職缺卻只有約400個,明顯的僧多粥少。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大學新生入學人數也逐年遞減,2028年預估很可能只剩一半、僅15.9萬。(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表/記者蔡百蕙)

台灣的高教環境當真這麼糟?待在這裡就只能提心吊膽,擔心在少子化的打擊下,如果不出走,接下來只能等待失業?

生師比惡化:老師其實少得比學生快

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不這麼認為,「一直說缺愈來愈少,原因不是少子化!」

她指出,早在105大限來臨前,大學教師的職缺就愈來愈少,減少的速度甚至比學生減少的還快。根據教育部統計,在少子化的影響下,近2年學生總數減少僅約千分之4到5,教師人數卻以13%的速度在減少。

「很大的原因就是生師比的問題,這幾年台灣的生師比逐年都在惡化。」對比OECD國家平均15左右的生師比,以及中國大陸的17,台灣的還曾高到27,去年微降至26.1。


▲近2年,少子化讓各大專院校學生總數減少千分之4-5,教師人數減幅卻達13%。(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表/記者蔡百蕙)

生師比惡化,即愈少的老師負責教更多的學生,陳書涵直指,職缺愈來愈少,是用教育品質換來的!

此外,高教工會一直以來也提出質疑,台灣惡化的生師比甚至還有灌水的問題,「把教官也計入教師,然後外籍生、僑生和陸生都不計入,讓學生看起來少,教師看起來多,」師資不夠的部份,學校大量聘兼任教師,且4名兼任可算做1名專任,既省了成本,又可衝高生師比的數字。

對比80學年度只有「18.5」的生師比,政大勞工所教授、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表示,少子化應該是高教改善教育品質的契機,在入學學生減少的同時,調整回從前的較低的生師比,「如果回到民國80年的生師比,等於可以再增加約3分1的教師,會有多少老師可以增加呀!」


▲逐年增加的生師比,是反映高教品質惡化的指標之一。(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整理/高教工會。製表/記者蔡百蕙)

高教崩壞:將近一半教師全是兼任

劉梅君進一步指出,兼任教師比例過高,是高教品質崩壞的另一重要指標。

檢視過去7年全國大專院校專任與兼任教師人數,赫然發現,在專任教職減少的同時,兼任教師的佔比則逐年增加,最新的104學年度統計數字更顯示,兼任教師人數高達4萬5千559名,佔教師員額比例高達48%,等於有將近五成的教師都屬兼任。

「這實在很離譜耶!」劉梅君對大學高比例兼任教師的現象直呼誇張,「教育部應該針對各校兼任教師有更嚴格的規範。」

「現在業界都在說非典型就業,何謂非典型?臨時性的、兼職性的、短工性質的,這個現象就在高教現場發生啊!」劉梅君痛心地說道:「我們是非典型高教。」

劉梅君表示,兼任教師沒有研究室,通常是疲於奔命地兼課,自然也無法好好做研究或者跟學生有互動。

陳思仁過去近6年的時間,在輔仁大學等4校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她指出,兼任教師最糟糕的是沒有資源更新教材,結果受害最大的是學生,「大量聘用兼任是市場化的結果,不是少子化。」


▲大學的總教師人數中,兼任教師人數的佔比竟高達48%、將近一半。(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表/記者蔡百蕙)

陳思仁說,早期會希望有一天能轉專任,但履歷連投了4年之後,她就死心了,看到兼任教師的聘用甚至愈來愈嚴重,對整個高教生態感到失望。一位有清華大學歷史博士學位的友人也有類似的感觸,既然專任的教職都應徵不上,雖曾收到對岸大學的邀請去任教,但因為不想到中國大陸的學術圈,已決定轉行。

對於兼任教師的議題,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兼任教師的任用是保障教學的多元化,「存在是絕對必要的,」但逼近專任教師人數的比例問題,她也坦承這是必須處理的議題,至於如何處理?「我們正在研議當中。」

然而,高比例的兼任教師換取的不只是高教品質,還有教師們合理的薪資待遇。

兼任教師時薪23年未漲:月入不如電子作業員

很難想像,陳思仁兼任助理教授6年以來,鐘點費完全沒有漲過。事實上,除了國立大學在2014年統一調薪之外,多數私立大學的鐘點費因為無強制規定,已凍漲23年!

105學年度開始,陳思仁把兼課減至3所大學共10學分,以每小時635元的鐘點費來算,月薪大約2萬5千400元,但是扣掉沒有薪水的寒暑假,平均月薪實際不到2萬,「寒暑假加起來有3個月,期間的勞健保還要自費。」

10學分的課程加上備課、出題和改考卷,幾乎等同於一位月薪6萬多起跳的專任助理教授工作量,薪資報酬卻遠不成比例。
在這樣的薪資結構下,陳思仁說:「兼任教師要兼很多課,才有辦法營生和買書。」既然如此,她新學期起還減課?「不得不把文化的課辭掉,因為實在太累了。」


▲由於對高教生態失望,大學兼任教師陳思仁對找到專任教職已經死心。(圖/記者蔡百蕙攝)

家住台南的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徐文路,畢業8年以來,甚至是南北奔波兼課,在交通大學等4校兼了16學分的課程,僅管兼課堂數較多、且國立大學的鐘點費也略高,有735元,但扣除寒暑假以後的月薪,也就是3萬5千多元。

但如果再扣掉南北兼課衍生的交通和住宿費,他冷冷地說道:「一個月就剩2萬5、6千元了。」

僅管如此,徐文路仍熱愛教學,他強調,教育部至少該給兼任教師合理的薪資水準,讓他們能夠排除後顧之憂,不要求大富大貴,至少不需要為了生活調頭寸。

劉梅君痛批,兼任教師未獲合理的薪資待遇,心疼他們實際的月薪過低,「真的還不如到電子廠當作業員。」

另類剝削:約聘制的專案教授

賺時薪的兼任教師之外,不穩定就業的還有約聘制的專案教師。「專案也適用專任教師的評分制,結果就算達標了,說好隔年會續聘都是假的,每一年都在公開招聘。」在中部某國立大學已連任2年專案助理教授的奕勝(化名)說。

奕勝表示,其實屬約聘性質的專案和兼任教師,都是大學壓低成本的作法,「學校該補的專任教師缺就該開出來,但通常是快被評鑑了(註),那一年才趕快聘專案教師來補。」

而即便難得的開出專任教師職缺,系上已熟悉的專案教師也未必具優勢。奕勝指出,這些年看到高教體系裡,「私人任用的比例也愈來愈高。」

這一點,Wesley(化名)特別感同身受,在取得台大電機系博士學位後,還赴美從事博士後研究,回國後仍找不到專任職缺,於是先在某國立大學做專案教師,結果一做五年,就是轉不了專任,「系上曾經有專任的缺開出來,但大家都知道缺是誰的,還直接叫你不用去申請。」

由於專案教師一年一聘,Wesley表示,「什麼時候被fire掉不知道,那種心情上的不穩定,比專任的強烈很多。」

唸博士意願低落:學術人才恐出現斷層

高教的專任職缺太少、兼任比例太高,怎麼辦?

「關鍵還是生師比的問題,」陳書涵指出,如果逐年改善生師比,把灌水的因素拿掉,「台灣根本沒有博士太多的問題!」合理估算,以台灣高教總體約5萬名的專任教師來說,平均年資以25年計算,「其實一年至少要有2000個缺額,現在一年卻只有400個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允許我們的生師比差。」

對此,教育部另有想法,目前教育部的對策,是逐年向下調整博士生的人數,每年以15%為目標,李彥儀更表示,將來少子女化會讓學生人數少得很厲害,職缺也會愈來愈少,她認為,就讀博士的高階人力應該反思,「要不要把大學教職當作唯一的出路?」

即便教育部不出手下修台灣的博士生數,看到高教就業市場的黯淡前景,近年來許多台灣各大專院校的博士班紛紛傳出招生缺額。


▲由於未來高教就業市場不樂觀,願意唸博士班的學生也愈來愈少。(圖/記者季相儒攝)

影響所及,海外的高階人才即使想回國、也不敢回國。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政治學博士王靖興即是其一。他說:「當然還是希望回台灣貢獻所學,在國外自己始終是外國人。」

拿到博士學位已經3年,王靖興卻一直看不到回台就業的機會,「現在台灣開缺很少,各大學又多有自己屬意的人選。」於是,今年起,他說已幾乎放棄回台的希望,會繼續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

「美國的職缺競爭也很激烈,但因為市場大,人脈關係比較沒那麼重要,只要有實力,還是可以找得到。」

劉梅君也觀察到,最近幾年連出國攻讀博士的學生也愈來愈少,「因為讀完之後,怎麼辦?特別像到美國去讀,好貴啊!」

「以前我的學生,1、2年就會有1個人出國唸書,現在沒有了。最後那個出國的已經是4、5年前的事了。」劉梅君嘆息道,現在學生看到就業機會,為求工作安穩,會選擇優先就業,讀博士就以後再說,「其實我有看到幾個非常適合讀書的,就選擇先去就業,非常可惜。」惋息之情溢於言表。

年輕學子唸博士的意願大減,影響會是什麼?教育部希望減少博士的產量,調節教職供需失衡的問題,劉梅君卻認為,「人才會有斷層,絕對會有斷層。」等到我們這一帶退休了,現在在各個大學流浪的博士,因為這些年來流浪兼課,「不可能有機會好好地研究,他們也補不進來。」

不論是苦撐尋找教職,還是被迫出國求職,甚至覺得回不了國的博士,這些高教的流浪悲歌不會停止,除非少子化開始被視為改革契機,而非大限衝擊,否則即便擴大招收外生補救下滑的新生人數,恐怕台灣高教也未必有足夠吸引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註:2005年大學法修正,教育部成立「高教評鑑中心」,自2006年起全面展開5年一輪的大學評鑑。當時目的係以評鑑結果來分配補助大學的經費,企圖形成「獎懲機制」,藉此淘汰部分校院系所,形成「退場機制」。

--------------------------------------------

大學「生師比」調降 各校數字疑灌水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8-08
〔記者吳柏軒、林曉雲/台北報導〕因應少子化危機,教育部一○六學年起調降大學的生師比,從現行卅二降為廿七。但高教工會指出,部分大學用兼任教師擴大教師數量,甚至不教課的教官、助教也計入。相對地,實際造成老師教學負擔及使用教學資源的中生等境外學生、交換生等則都不算學生數,一堆數據美化灌水,各大專的實際生師比恐怕比表面數字還惡化。
教官納教師 外籍生不算學生
教育部去年修訂「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規劃將大專院校生師比從卅二降為廿七、日間學制生師比從廿五降到廿三、研究所生師比從十二降到十,教育部今年核定各大學一○六學年招生總量時就全面適用。
據統計,一○四學年有卅多校生師比偏高,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算法相當複雜,有分日間、夜間學生,或專任、兼任教師等加權。但今年用新標準來審核各大學一○六學年招生名額,目前公私立學校所提報生師比皆有符合標準。
不過李彥儀也坦言,各大學雖在數量上的生師比符合部訂標準,但質量上確有不足,查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校增聘兼任教師,因此今年也設「天花板」,目前四個兼任可抵算一個專任,但此類「折抵專任」最後不能超過總量的三分之一。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則質疑,教育部對生師比定義不明,其實有許多灌水空間,如學生數據竟剔除境外、交換學生,老師數據卻把教官、兼任及專案教師都納入。
從32降到27 仍比國際高
高教工會指出,國際高教生師比數據,美國十五.八、英國十九.九、法國十五.六、日本十.四,甚至中國都僅十七.三,台灣有努力空間。
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回應,生師比並非唯一參考教育品質的依據,仍要回到實際教學現場,看課程開班狀況。而且,除了總量管制,也要求一般系所要有專任教師七名、有開碩士班者九名、有開博士班者十一名等,亦規定正教授的比例,也就質量控管。
公立大學認為,降生師比必須擴增教授員額做好配套。私校則哀嚎調降後陡增的新聘人事成本,盼教部給教學優良學校多一點補助,或開放調漲學費的空間。
清華大學主秘李敏說,公校問題還不只是能聘多少人,還要跟國際競爭人才,調降生師比對頂尖大學而言並不夠好,主要仍擔憂相關補助經費縮減,盼整體配套要做好,期待未來後頂大持續挹注。
公校要配套 私校要補助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說,大部分學校雖都能調整師、生數量以求符合標準,但若站在教育成本角度,品質與成本勢必連動。且降生師比過程中,還要觀察許多招不到學生的學校跟系所,看似數據下降,其實是學生嚴重不足。

-------------------------------------------------------------------

大學生師比將調降 校長:學費不漲誰埋單?

2015-11-10 15:05:02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大學生師比標準將在105學年度調降,若不符合新標準,會面臨減招或扣獎補助。圖為台灣大學校園。報系資料照

分享
 

大學生師比標準將在105學年度調降,全校生比師從32降至27、日間學制從25降至23、研究所從12降至10;教育部表示,明年4月30日各校提報招生規畫時,生師比必須符合新標準,否則會面臨減招或扣獎補助。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教育部調降生師比,對中前、招生多、註冊率高的學校,壓力很大;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也說,依此標準須增聘十幾位教師,學雜費不漲下增加的人事成本,對私校經營是嚴酷考驗,「我也很想照顧流浪教授,但誰來埋單?」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調降生師比是因應少子化,也為了提升教學品質,各校須增聘教師的人事經費,政府不會給錢,需從專案經費、校務基金或私校自籌,已有不少學校聘用「專案教師」來因應。高教司表示,目前有三所大學、七所技職科大接受轉型退場輔導,這10所學校每個月都要交財務報表給教育部。

清大牽手竹教大招生 重論文?重教學?

2015-11-08 14:22:58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清大牽手竹教大,最快明年共同招生。 圖/聯合晚報提供

分享
 

清大和新竹教大的合併有望,上周清大和竹教兩校分別通過校務會議,「雙方合意」成婚有譜,一周內將發文教育部,若通過最後審核,最快明年兩校將以「清華大學」招牌共同招生。

此外,高雄海洋科大為熱門合併對象,包含成大、基隆海洋大學、高雄第一科大均通過校務會議,想將高海科大「娶回家」,但該校青睞高雄第一科大,預計兩校合併為「高雄科技大學」,最快明年8月招生。

清大副校長周懷樸表示,未來合併後,竹教大將更名為「新竹教育學院」,成為清大一部分;兩校合併後不會裁減教師員額,師生比可望從現在的1:18降到1:16,學生擁有更完善的教學環境。

至於兩校原本重複的學系,班級人數將適度調整。周懷樸表示,重複科系包括中文、外語,數學、學習科學等,將減成一班招生,但將新增「藝術設計科系」,加強理工人的文化創新設計力。

清大學生對合併案則樂觀其成,清大生期待:「以理工科見長的校園,讓男女生比終於可以下降」。學生會長徐光成表示,透過合併,豐富通識課程,但憂心學校規定大一新生要住宿,未來加入竹教同學,高年級生更抽不到籤。

清大教師憂 衝擊國際排名

校內老師則擔心,清大重視國際排名,國際學術評比看重學術論文,但竹教大較重視教學,擔心因此拉低學校論文引用比例,衝擊排名。

位於高雄的海洋科技大學,日前校務會議通過合併案。主秘潘志弘表示,學校月底將到教育部說明,和第一科大的合併意願,因兩校規模、地理位置均相近,合併後,學生人數將達1萬6000多人,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但基隆的海洋大學則不死心,將發文教育部「搶親」,提出和高海科大合併意願。海大校長張清風指出,教育部併校不能只是「讓帳面數字好看」,應以培育台灣的海洋人才角度思考,台灣是海洋國家,目前全台只有海洋大學、海洋科大和台北海洋技術學院三校,若高海科大和綜合型大學合併,未來辦學恐只能從「陸運」來思考海洋,導致海洋學科被邊緣化,衝擊國內海洋海運人才培育。

---------------------------------------------

通俗的說,它指的是一個義務教育制學校中老師團隊人數與學生總人數之比。它的數值能反映一個學校教師和學生人數的相對多少。
某待定教育層次在指定年份工作的教師人數與同年同一教育層次的學生人數之比。隨著高校的擴招,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且不說質量方面,就是數量方面,也是跟不上擴招的速度,很多高校的師生比低於國家規定的1:14的標準

按規定,一所小學校師生比是1:22,
2013-03-14 教育法中規定的小學師生比是多少6
2011-06-08 國家規定的幼兒園師生比例是2
2013-11-18 國家規定中等專業學校師生比例是多少
2013-08-12 國家規定,小學師生人數比一般為1:24.5

嚴限幼托師生比 竟給5年緩衝
《幼照法》三讀家長:1個帶8個 還是不放心
2011年06月11日
【黃揚明、楊惠琪╱台北報導】我國幼教制度將有重大變革,歷經14年、7任教育部長催生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昨完成立法,明訂幼兒園師生比,2至3歲幼幼班將由現行1比15大幅降至1比8,且每班不超過16人,3至6歲小、中、大班為1比15,每班不超過30人,大班每班至少1名老師具幼教教師資格;違者最高罰3萬元,嚴重可減收、停招、停辦甚至撤照。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說,為避免幼教團體恐慌與不安,提供5年緩衝期讓原有師資進修,5年後會開始辦理幼兒園所評鑑。


教部主管6933所
該法並將限收4至6歲幼童的幼稚園和可招收2至6歲幼童的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明年元旦生效後,幼稚園及托兒所要在1年內完成換照,而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許可兼辦托嬰中心的私立托兒所,可在2年內完成改制。吳清基說,未來全國6933所公私立幼稚園和托兒所都由教育部主管,解決不同行政體系管理的紛雜。
幼教聯合總會總會長涂崑和昨質疑,幼幼班師生比降低,成本勢必加倍,但政府又要求和教育部合作實施5歲幼童免學費的園所不能漲價,「哪有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北市兒童托教協會理事長林欽雄說,偏鄉地區恐面臨師資難覓。

憂變相提高學費
但全國教師會政策部主任詹政道說,幼幼班師生比仍偏高,中、大班每班人數上限應分別降為20人、26人;詹也批,教育部同意幼兒園5年內人力到位即可,太離譜。媽媽成佩璇說:「2、3歲小孩還不懂事,1個老師帶8個還是不放心。」
吳清基說,師生比若一下訂太低,擔心業者會變相提高學費,逐步降低為宜。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立法重點
◎幼托整合:明年1月1日施行,施行後1年內幼稚園、托兒所均須換照更名為「幼兒園」。
師生比規範:每班師生比幼幼班1:8,最多16人;小、中、大班1:15,最多30人。大班每班教師至少1人具幼教教師資格;學生數達201人以上幼兒園應設專任護理人員。
◎安全管理:
.娃娃車司機與隨車人員任職前1年內、任職後每2年均須接受8小時基本救命術訓練;違者罰負責人3千至1萬5千元。
.曾有性侵、性騷擾、虐兒等前科者,不得在幼兒園服務;違者罰負責人6千至3萬元。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

降低師生比,寶寶更能被看見
2015-08 親子天下Baby專特刊 1期 作者:邱紹雯
在台北市南港公共托嬰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沒有框住寶寶行動的嬰兒床, 整體布置就像一個家,自由開放的空間讓寶寶更能安心學習。
降低師生比,寶寶更能被看見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八個月大的潼潼睡覺醒來,不像一般寶寶先大哭,而是靜靜的先發個呆,然後笑咪咪的爬出小床。隔壁床才四個月大的小P則剛被餵完奶,躺在靠枕上休息,她望著垂吊在眼前的鈴鐺,手舞足蹈的擺動著四肢,臉上掛滿笑容。
這裡是台北市南港公共托嬰中心的小小班教室,收托兩個月到一歲大的寶寶,看不見整排格柵式的嬰兒床,而是鋪在地上軟墊式的就寢區,床邊矮櫃放著一個個原木教玩具;一個迷你廚房、根據小小孩身高特製的桌子和椅子,讓他們能自己坐著學吃飯;遊戲區則設有學步梯、遊戲墊等,整體布置就像一個家。他們稱這間教室為nido(西班牙語中的鳥巢),意味著是小寶貝的家。
由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承辦的南港托嬰中心,採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個別差異,並在環境中建立秩序感與安全感,讓孩子自由的探索,開啟自主學習。因此,在這裡,就算是一歲不到的寶寶,也不會只是吃吃睡睡的度過每一天,而是能在固定的生活節奏下,投入不同的學習。
規律生活節奏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學習的開始,」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理事長方琇媚表示,教室環境中的秩序性建立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包括知道什麼東西會擺在哪裡、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連吃點心都有一定的流程。「一旦他們熟悉了,覺得環境是安全的,可以自由探索,無論是觸碰、爬行,想去哪就去哪;當探索夠了,孩子自然就願意獨立。」
為了給孩子安全感,堅持不用獨立嬰兒床將孩子框住就是一例。方琇媚解釋,一般睡嬰兒床的寶寶醒來一定先哭,因為感受到行動受到限制,而一哭所有的學習都得先遞延半小時。
「但我們的孩子不會,他們知道醒來爬一爬,多久後就有奶可以喝,可以做些什麼事,不需要大哭大叫;玩累了可以自己爬回床上,過程中他很滿足,也不需要一直抱在懷中哄睡。」
自由探索環境喚起學習欲
教室中強調給孩子開放自由的探索空間,但非毫無目的與計畫,而是替他們,預備了一系列符合其階段發展,以及能力的環境與工具,讓所有學習是自發的喚起,而非照表操課的教導。
例如,這裡許多手部操作教具,包括抓握、打開抽屜等功能,設計上會特別輕,目的是讓小寶寶好拿、好抽拉,練習手眼協調,且都放在寶寶伸手可及的架上,並有固定位置;教具全為原木質感,無形中涵養美學觀念,同時能讓孩子安心放進嘴巴啃咬,用口腔探索。
而學步梯及重椅是學習站立的教具。她形容,寶寶可能爬到學步梯,某天忽然手有力氣能撐起來,體會這個感覺後,又坐了下去,一次次的嘗試後,他們會露出開心的笑容:「哇!我學會扶物站立。」而且「是我自己學會的。」
每張小床上方吊掛著追視彩球,讓寶寶躺著也在觀察學習。而可調整高度的垂吊鈴鐺也別具巧思,不管寶寶是只能躺著,還是會站了,都可依手部伸展的能力調整垂降高度。為了想碰到鈴鐺,孩子會主動參與,這些動作練習,有助於身體發展更趨向協調。
學習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關鍵。由於每個孩子的發展與學習進度都不一樣,老師心裡都有不同的進度表。當孩子能自己開始操作時,老師是不需要介入干涉的,只需要觀察,再適時的介入引導、示範。方琇媚說,每個孩子都有向上學習的精神,當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努力練習時,自己也會主動嘗試。
要能稱職扮演引導者並不容易,這裡每位老師,都必須額外接受一百四十八小時蒙式教學訓練。
而為了能讓所有小寶寶都受到好的照顧,小小班十名小孩,有三個老師照顧,師生比低於法定規定的一比五,讓老師有更多時間擁抱到每個孩子、和他們說話,提供類家庭般的呵護。

--------------------

馬祖高中:1:10全國最高師生比
2014-05 親子天下專特刊 25期 作者:方洲
馬祖高中是全國人數最少的國立高中,全校只有十二班、三百多人,但師生比最高,約一比十,因為地理位置、環境特殊,也成為桃連區熱門的選項。
馬祖高中:1:10全國最高師生比
圖片來源:馬祖高中
馬祖高中是全國人數最少的國立高中,全校只有十二班、三百多人,但師生比最高,約一比十,因為地理位置、環境特殊,也成為桃連區熱門的選項。
馬祖高中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校園環境優美依山面海,校風淳樸,學校有足夠的教學空間、設施和全新的宿舍。校方強調多元適性,有設計自然、社會、商業、資訊服務、漁業、水產養殖六學程,依學生性向選讀學程,其中漁業、水產養殖是特色學程,有實習船可供學生練習。
馬祖高中校長陳天賜表示,學校有宿舍,收費標準遠低於物價水平,一學期住宿不到三千一百元。學校還提供獎助學金,綜合高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可以領取,平均每人超過五千元。

----------------------------

大學 師生比改為1:27 教育部你以為在教小學?
教育部規畫「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將大降大專生師比到一比廿七,也將推動公私立大學整併,推動人力媒合、創新輔導與教育品質三大平台,並輔導退場等,配套則將跨部會協調,鬆綁大學法、私校法等專法。
教育部規劃,大學整體(學碩博士班)招生量將從一○二學年卅六萬三三二四個名額,降到一一二學年廿三萬三○九三個名額,降幅約卅五.八%;將協助高教人才轉往業界。
生師比部分,目前大專卅二比一,研究所十二比一,明年希望全校生師比能降到廿七比一,研究生則降到十比一。另也希望增加招收境外學生數量,目標十年後要比現今的八萬九千人倍增。
我們國家幼稚園每班兩個老師30個學生,小學一個導師顧27-32個學生,教育部你有沒有研究一下數據呢?

一句話氣死外語學院!政大校長:阿拉伯語不會比英文難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政大外語學院學生以外國語言翻譯校長周行一經典語錄,依序為阿拉伯文、俄文、土耳其文。(圖/翻攝自政大學生臉書)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

繼今年7月提出「學生義工論」遭學生、網友批評,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19日再度語出驚人公開表示,「我學過外語,像是英文,但我不覺得阿語、俄語、土耳其語比英文難」,這項觀點讓不少政大外語學院學生難以認同,更嘲諷:是一句話氣死外語學院嗎?

政大最近積極推動「課程精實」計畫。周行一在19日的臨時教務會議中提出將補助各系在未來1~2個月內預先列出需要停開及整併的課程項目,並期望能在3年內徹底執行該計畫。

周行一在會議中提到,課程精實會議主要透過減少開課科目、整併課程的方式,希望能減輕教授授課壓力、砍除營養學分,讓每位教授每年應開8~12學分的負擔降到6學分,也就是說,科目雖然減少但每堂課所對應的學分也更重。不過有學生質疑,學校美其名是執行課程精實計畫,但根本是學校為了節省經費所做的舉動。

臨時教務會議會後,周行一與學生對談課程精實會議一事,他表示,學習英文以外的外語學院學生應要能事先預習,如果是1學分的課就要花每週3小時來準備,更直說「我學過外語,像是英文,但我不覺得阿語、俄語、土耳其語比英文難」。

周行一這句話讓不少政大學生反諷式的奉為「至理名言」,更有外語學院學生在網路上合成「校長經典語錄圖」,在政大學生社團中瘋傳,引起多數外語學院學生共鳴。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方同學表示,校長說課程精實執行之後會以其他線上教學方式來彌補刪減的課程,但事實上外國語文的學習並沒有這麼容易,即便學了兩三年在翻譯和語感琢磨上還是會有很多出入,這不是用影片或線上教學就填補得了的。

政大研究生學會總幹事徐子為表示,課程精實會議影響層面廣大,一旦老師一學年能教的學分數減少,各系所教授一定都會先選擇開自己系上的課程,減少甚至不開通識課程,讓政大各科系形成鎖國狀態。

他也提到,政大目前的問題是師生比例極度不平衡,國立大學平均師生比是一比十八,但政大卻出現一比二十三的數字,顯見政大少聘的老師數量非常多。但是學校卻不是增聘老師,反而是以課程精實名義行節省經費之實。

羅德水:台大排名退步與台灣高教危機

2015/03/20
作者:
羅德水
關鍵字: 高教教育 台大 排名 去公共化 反重分配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日前公布2015年全球聲譽最佳大學排行,前10名全由美英兩國的大學包辦,總計全球前100名,美國大學獨占43所,英國12所進榜居次,排名第3的德國有6所大學進入百大,亞洲以名列第12的東京大學排名最前,去年排名51到60區間的台灣大學,今年則跌到61到70名。

雖然亞洲其他國家僅中國學校排名提升,包括日韓港新的排名也不如往年,但台大排名下滑,還是引起國內許多討論,景象有如「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測試結果揭曉時,各界關心台灣中學生的世界排名一樣。

● 檢討5年500億?還是繼續加碼?

不少媒體評論直指,前揭調查結果反映了台灣大學的處境與問題,台大校長楊泮池呼籲,「政府投入頂尖大學計畫經費,不僅不應該減少,還要擴大且集中,預算分配必須有一些選擇和策略。」台大研發長李芳仁說,相對於日、韓、中國的重點學府,經費都是持續「加碼」,教育部卻刪減邁向頂尖大學計畫5年5百億經費,台大更是從每年31億元變成22億元。與台大、台師大合組「國立台灣大學聯盟」的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指出,「排名下滑已經不是台大的問題,而是國家的問題。」

台大校方的憂慮反映出教育界對提升國際排名的渴望,事實上,過去幾年想要提升競爭力與產質的,不僅是台灣的經濟部門,就連教育施政也要講究績效與競爭力,小至大學教師的升等計點、系所的評鑑,大到學校在各種國際評比的位置,整體社會瀰漫以績效、產值打量高等教育的氛圍。

在這樣的脈絡下,教育部自2006年起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2006-2010)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2011-2015),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建設「世界級頂尖大學」,對極度重視所謂國際排名的台灣來說,台大在國際評比中名次退步自然被視為「警訊」,這也是台大校長疾呼經費應「擴大且集中」的基礎。

應該問的是,就算這樣的調查如實反映了「世界百大」的國際聲望,又如何呢?能呈現出一國大學教育的總體素質與問題嗎?以前揭調查為例,全球只有21國、100個學校入榜,美英兩國即囊括55校,不少歐陸國家如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捷克、挪威等國,甚至沒有任何學校進榜,難道其國的高等教育就無可觀嗎?英國入榜的校數是德國(6所)、法國(5所)的2倍,難道表示英國的高教品質與實力遠勝德法嗎?

台灣高等教育當然有其問題,但主要問題不會是台大在某一國際評比的排名下滑,為什麼國家願意投入大量經費成就一所學校進入「世界百大」,卻不願意正視台灣高等教育師生面臨的種種問題?比起台大一校的國際聲望,其他160所大學的師生處境難道不值得關注?

● 去公共化降低高教品質

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高等教育歷經兩個階段的擴充,70年代的高教擴充滿足了勞動市場的人力需求,至於1990年代的第二次擴充,則是對民間要求增加大學入學率的回應,過去20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實現普及化,2013年,台灣的大專學生「粗在學率」高達85%,2012年,高教學生總數逾141萬人,超過國小在學學生。

然而,在高教擴充的同時,教育投資卻支撐不起普及化的高教路線,以下幾個統計數據清楚顯示,高教政策正逐漸去公共化,並已嚴重影響高教品質,這才是台灣高等教育真正的危機。

1.「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從1993年的6.73%,下降至2013年的5.59%。(註1)

2.「平均每生使用高等教育經費」:2009年時台灣為5622美元,遠低於南韓(9513美元)、日本(15957美元)、美國(20901美元)、OECD平均(13728美元)。(註2)

3.「高教師資結構」:兼任教師由2003年35506人增至2013年45943人,成長將近3成,遠高於專任教師之增幅(5.4%)。(註3)

4.「大學生師比」(平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人數):從1993年的14.64人,增加至2013年的21.92人,不僅遠高於OECD平均數據,甚至也高於中國。(註4)

公共投資不足,使大學教師的勞動條件惡化,學生的學費負擔也日益沉重,扭曲的評鑑機制,讓許多高教工作者犧牲教學、疲於奔命,而獨厚少數大學的經費分配模式,更使台灣高教體系日漸M型化,國立頂尖大學與面臨少子化威脅的私校,恰成兩個世界。

● 正視高等教育的反重分配

除了經費不夠、分配不均,高等教育能否發揮促進階級流動的作用,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有關教育與階級的關係,批判主義的教育觀認為,結構上教育很難消弭社會不平等,唯有確保教育的公共性,挹注更多教育資源給弱勢者,否則,教育難以改變「階級複製」現象,連再三強調不反資本主義,信仰市場力量與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也說,只有增加教育投資才能讓社會流動,降低財富世襲。

真正的警訊毋寧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是普及了,但政府統計數據與學者研究均顯示,窮人就讀大學的機會仍然小於富人,如果把高等教育依其社會評價與辦學品質區分成「國立大學」、「私立大學」、「專科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與就讀的學校呈正相關,家長是專業人員背景的,也比體力勞動、農民家庭有更多的機會就讀公立大學與研究所。(張宜君、林宗弘,2013)

尤有甚者,私立大學的學費遠高於公立大學,政府對公校與私校的經費挹注則相反,質言之,扭曲的經費分配不但無法實現社會公平,反而使階級流動停滯,準此,加碼挹注台大,或許可以換得來年較高的「世界排名」,卻無法因此解決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總體問題。政府實不應任令高教「反重分配」持續惡化,必須提出具體措施以打破階級與升學選擇的連結,讓教育有機會發揮促進階級流動、實現社會公平的作用。

台灣的高等教育究竟何去何從?是要繼續目前去公共化的政策走向?或是增加公共投資並且調整分配方式,徹底走出強調排名與績效的迷思?與其將目光聚焦台大的名次升降,教育部必須回到人間,嚴肅面對台灣高教真正的危機:去公共化與反重分配現象。

註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103年版

註2:2012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各國教育概觀(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2012)

註3、註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103年版

桃園高中職師生比逾21 全國最高

2015-01-05

〔記者林近/桃園報導〕桃園市升格為第六都,但高中職師生比例懸殊,居全國之首,每位老師要負擔廿一名學生,高於全國平均的十七名,高中職師資不足

1教師負擔21學生 另被質疑代課師多

  • 六都99年至102年高中職師生比 六都99年至102年高中職師生比

市府教育局中等教育科長林光偉表示,隨著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班人數已逐年降至四十人,符合教育部規定,老師的負擔已經減低,且因應少子化浪潮,教育局暫不增班或增聘專任老師。

教育部統計,一○二年度桃園市師生比為廿一.一三,全國平均師生比為十七.六六,其中台北市與新北市分別為十六.六五、十八.三五

林光偉說,相較於其他縣市,桃園市的公立高中數量較少,為顧及學生就學權益,在民意代表、學校和家長的爭取下,教育部特別同意每班可收至四十五名學生,所以今年高三每班有四十五人、高二則有四十二人,但一○三年度入學的高一,每班只有四十人,已符規定。

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彭如玉認為,雖然高一每班的招生人數為四十人,但若加上特殊生等名額,人數仍超過規定,呼籲教育局應該落實教師編制、增設學校或增加班級數。她也指出,桃園市的代課老師比例偏高,因代課老師所花經費較低,質疑桃園市政府「省錢辦教育」。

教局:已每班40人 少子化不增班增師

林光偉回應說,少子化造成每屆學生數逐年減少,桃園市國三畢業生曾達三萬一千人,但一○三年度的畢業生將只有兩萬七千人,除了一○四年度會因龍年增至兩萬八千人,此後仍將逐年遞減,且估計一○六年度的畢業生將僅剩兩萬四千人,貿然增聘專任老師,屆時會造成教師超額問題。

桃園市目前有十一所國立高中職與七所市立高中職,加上私立高中職,每年提供三萬三千個招生名額,每名國中畢業生都有學校可念。

 -----------------------------------------------

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一再拋出,大學因應少子女化,將有60間大學、1萬4000名大學教師要被裁撤;面臨2016年「虎年海嘯」,就將有大量大學老師要被裁員。對此議題,高教工會今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吳思華,你完全搞錯了!實際上,目前台灣大專校院生師比仍太差,對應於現有學生人數,專任教師都還太少,並沒有裁減教師的必要;若以「改善生師比」來因應少子女化,其實沒有大學老師須被裁撤。

高教工會指出:儘管未來大學生源可能將減少四分之一,自總體135萬名大學生(含碩博士生)逐年減少為總體100萬名大學生(含碩博士生),但其實只要將大學生師比逐年改善,從現行的26.3,回到1990年的18.5的水準(若不將兼任教師納入生師比計算,則是將大學生師比從現行的32.3,回到1990年的23.9的水準),將能夠維持現有約50000名大學專任教師的編制,沒有教師需要被裁撤。(參見圖一、圖二)

圖一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原始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整理、製表: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1]

圖二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原始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整理、製表: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

根據此客觀數據我們不難推算:若將大學生師比逐年改善,從現行的26.3,回到1990年的18.5的水準,則儘管大學生最終容量減少26.6%[3],教師仍可維持現行的編制人數約50000名,不至於需要裁減,甚至可能還有增加員額的需求。而所謂的105學年度「虎年海嘯」,不過是至多每年減少大學生額3萬名,僅約佔每年大學入學人數的12%,透過調整生師比並非無法因應;在這之後就是未來再減4-5萬名每年大學生額,每年共減少7-8萬大學生額、總體共減少35萬名大學生,降至總體100萬名大學生,也仍在生師比改善為18.5後可承受的範圍[4]

因此,高教工會呼籲:面臨少子女化,吳思華主張大量裁撤教師的作法,是錯失改革高等教育品質的良機,也傷及教師的工作權與學生的受教權益。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公開數據:台灣的中小學因應少子女化,也是用逐年改善生師比、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的方式來因應,達到小班化、精緻教學的成果。如圖三所示,過去10年來因應少子女化,高中職、國中、小學階段的生師比皆是逐年下降,唯獨高等教育並非如此,反而是有上升、惡化的趨勢!?

圖三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原始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整理、製表: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按理而言,少子女化導致的生源減少,應當是會是生師比下降才是(因「生」減少;「師」未必減少);但台灣高等教育的現實卻並非如此,反而是「師」減少的比例速度遠快於「生」,導致生師比反而上升。

工會認為這顯示了,當前高等教育品質惡化的問題,其實不是因為少子女化所造成,反而是因為近年來政府更加放任私立大專校院節省成本、裁減專任教師所致,使得專任教師遭裁減的竟然快過於學生。是故,如今若回歸以改善生師比為主軸來因應少子女化,大學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改善;至少若回到1990年代的生師比狀況,則遠遠還沒有「教師太多」、得要裁員的問題。

為了正面因應少子女化,工會並具體提出五項的高教改革訴求:

一、降低生師比,提昇高教品質。

如前所述,我們要再次強調,政府應當立即放棄將大學教師「大量裁員」的計畫,而改以「降低生師比」為因應少子女化的方式。此舉將可使台灣高等教育避免不必要的大量裁員,保留合理的人力編制來因應新時代的優質教學要求,有效提升台灣高教品質。

具體而言,教育部應當一方面採取各種政策工具來要求各大學校院逐年改善生師比,以回到1990年時台灣的大學平均生師比18.5為目標。另一方面,教育部可盡速修改不合時宜的生師比標準及其計算方式。

目前有關大學生師比的規定,是載於教育部頒佈的「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 」之附件一「全校生師比值、日間學制生師比值及研究生生師比值之基準」,其中對大學生師比的要求是「全校生師比應低於32」、「日間部生師比應低於25」,未設碩博士班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甚至可達40才違規,顯然偏高。

表一、教育部規範之「全校生師比值、日間學制生師比值及研究生生師比值之基準」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資料來源:教育部

另外,該基準將進修部學生人數在計算生師比進行減權,每名專科部或大學部的進修部學生,竟只折算為0.5名一般學生。而私立技專校院有相對大量的學生是就讀於進修部,使得表面上的生師比都還未能反映超收學生、師資不足的現實。並且,「教官」竟也可被計算進專任教師的人數,猶如灌水。此種標準導致私立技專校院要通過教育部要求的「全校生師比應低於32」相對容易,還有相當的「空間」可以裁減教師卻不會使生師比違規[5]。儘管,實際上的教師聘任人數嚴重不足、教育品質惡化,早有全面改革的必要。

二、高教公共化,提高公共投資。

高等教育作為公共服務事業,本應有充足的政府預算挹注。面臨少子女化,應當是台灣徹底改變既有高教私有化──以私校容量為主、倚靠學費辦學為主──的經營模式。

我們主張,政府應逐年擴大高等教育經費。例如至少逐年增加30億元高教預算,用以推動「高教公共化」,提高公共投資。這逐年增加的高教預算將可有效抵擋因少子女化而出現的「學費缺口」,讓各大專院校可以有充足的經費來改善生師比,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而非因為學生短少,就恣意裁減老師,或放任學校軟硬體品質惡化。

根據我們的推估,未來大學生源若將減少四分之一,自總體135萬名大學生(含碩博士生)最終減少為總體100萬名大學生(含碩博士生)。這些短缺的學生人數推測絕大多數將是私立大專校院學生;若以每生每年平均繳納10萬元學雜費(每學期平均5萬元)推算,這將導致高等教育經費每年減少350億元的經費來源,有必要透過公共資源挹注或其他收入方式來維持高教品質。過去台灣高教大量倚靠學費辦學的模式,此刻正是重新檢討的良機。

總體而言,我們不反對政府擴大補助私立學校,但應當同時加強對私立學校的公共監理改革與內外民主要求(特別是對於私校董事會的公共監理與民主參與制度),強化其作為公共服務事業的公共性格。

三、私校公共財,挹注教育資源。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兩所大專校院「停辦」(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然而,其校產卻依然遭學校董事會佔有,而非依據捐助時許諾之回歸公有。我們主張,私校校產並非是「私產」,而是由創辦者捐助給予社會、委託相關董事管理之「公產」;若私立學校有停辦、退場的狀況,其資產應回歸教育所用,用以挹注教育資源,以合乎《私立學校法》之立法精神。

舉例而言,今年8月無預警退場的永達技術學院,根據其經會計師查核公開之最新財報「101學年度永達技術學院查核報告書」,其於退場前一年時(102.7.31)仍擁有15億6498萬元之總計資產,其中學校房屋及建築資產即佔11億元之多。如此鉅額的校產,是永達創辦人士捐資、公部門長年補助、學生繳納學費、教職員經年努力積累而成,絕非現有永達董事會或個人之「私產」。如今若無再辦學之需求,其自當回歸社會與教育,而不應落入少數個人口袋。但直到今日,這筆十多億元的校產,仍為永達董事會掌控,很可能將假借「轉型為社福單位」的名義,繼續長期佔有,甚至不無轉手成為私人所有的可能。

實際上,若政府積極介入,以全台為範圍,令該類校產回歸挹注公共教育使用,應可有效改善種種「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而非今日此種「大學恣意退場,董事會獲利了結,師生權益受損,整體教育資源遭掏空」的現狀。

四、保障工作權,留用教師經驗。

綜上所述,我們已清楚說明,日前教育部長所主張,「因應少子女化,將有1萬4000名大學教師要被裁撤」的說法,全無必要。此舉僅是無理由地犧牲大學教師的工作權益,甚至惡化教育品質、錯失高教改革的良機。

而對於教育部長所稱「將安排此1萬4000名退場大學教師進入產業界」的說法,我們也多有質疑。

我們主張,大學教師最主要之工作經驗與價值,理當仍在於「探索與傳遞知識」的教學與研究活動上,而非簡單的「為產業所用」。這兩者間有所關連,但場域與內涵仍有不同。我們不排斥大學教師與產業界連結,或兩者間有人才相互流用;然而此點不應該是將產業界作為退場教師的唯一出口,忽視了高等教育界仍應存有的人力需求。

如前所述,若逐年改善生師比,全台灣將仍應始終保有近50000名的大學教師編制。真有少數學校有退場的必要,其教師也應優先安排至相關領域的大學科系繼續服務,貢獻其所學與經驗,而非廉價恣意地聲稱「交給產業界」。教育部現行政策捨此之道,恐怕將是誤用人力,讓教育與產業的發展都落空。

五、捍衛受教權,保證權益不變。

教育部經常一再聲稱,「學校退場必然要顧及學生受教權」,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例如在永達技術學院無預警退場時,即遭到各界質疑:為何不是停招後,待既有學生都安心畢業,以三年的時間緩衝,再來停辦?為何政府無能力要求私校有最基本的「履約保證」責任:「學生從哪裡進來,就有權利從哪裡畢業」?當時教育部卻僅考量永達董事會之利益,強逼永達既有學生轉學,導致學生很可能得跨區就讀、放棄既有的工作與住宿機會、或被迫輟學。

我們主張,大學退場、停辦不應當影響到既有學生的受教權益。政府當局與學校應有責任保證學生權益不變,不該有任何「強制轉學」的措施犧牲學生意願。各大專校院儘管有停辦的必要,也應當待既有學生都安心畢業,再來停辦。何況在現實上,恐遭退場學校的學生不少已來自弱勢背景,並無充足的資源再遷換學校甚或科系,這該是最基本的要求。

【註釋】
[1] 原始資料來源為教育部統計處公布之「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1學年度)」。網址:https://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u.xls。經整併各年度資料並計算而成。生師比採計方式為:(專科部學生+學士班學生+碩士班學生*2+博士班學生*3)/(專任教師人數+兼任教師人數/4)。碩博士班學生與兼任教師之加減權數是依據教育部公布之「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其「附件一、全校生師比值、日間學制生師比值及研究生生師比值之基準」計算,但保留採計延畢學生、境外學生、夜間部或進修部之學生與專兼任教師。專任教師人數不包括教官、職員。[back]
[2] 原始資料來源如[註1]。生師比計算方式除排除將兼任教師折算入教師人數外,其餘皆相同。[back]
[3] (26.3-18.5)/26.3=0.266[back]
[4] (135萬-100萬)/135萬=0.259[back]
[5] 目前各私立技專校院紛紛以教育部生師比標準「不得高於32」,來作為辦學上的最高基準;若現行學校有系所生師比低於32,則強行要求各系所提報「超額教師」,要求予以強制資遣、解聘、不續聘,使學校教師人數遭裁撤至教育部能容許的最差狀況。[back]
建議標籤: 

 

 

國內幼教人才夯 中國業者赴中台科大搶人

 

2015-03-23  17:02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國內幼教人才受肯定,繼新加坡之後,又有中國幼教體系來台高薪搶人,提供月薪5萬挖人,還提供前往機票、住宿,中台科技大學6名應屆畢業生被相中,月薪超出台灣薪資二倍以上,獲選學生超興奮。

  • 國內幼教人才夯,中國業者提供五萬月薪,親赴中台科大搶人,六名學生被相中簽約。(記者蘇孟娟攝) 國內幼教人才夯,中國業者提供五萬月薪,親赴中台科大搶人,六名學生被相中簽約。(記者蘇孟娟攝)

中台科技大學兒教系主任鄭芳珠指出,台灣培育幼教人才紮實,近年來包括新加坡等國均前來台灣找幼教人才,反是台灣受少子化衝擊,幼教市場萎縮,加上薪資結構不合理,幼兒園教保員,薪水僅2萬出頭,有的地區甚至2萬元不到,確實有愈來愈多兒教系學生希望出走,替自己拚出更寬廣的出路。

考量國際需求,中台科大兒教系近年來也加強跟國外幼教業合作,今年更吸引中國杭州教育集團親赴中台面試挖幼教人才,結果有6名學生被相中,畢業就能前往就業。

今日在校方見證下,6名學生與杭州英盟教育集團簽下工作氣約,簽約學生曾慧廷說,一畢業就面臨40餘萬的學貸償還壓力,中國的薪資高於台灣2倍,除能解經濟壓力外,更盼出國見識。

國立大學博士 流浪全台5校教書月入僅31K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東森新聞記者許舒銘、李佩蓮/台南、台北報導

虎年海嘯即將席捲而來,教育部預估,將會有30所大學明年招不到任何學生,到2023年時,會有40所私校退場、8到12所國立大學整併,並且造成1萬名教師失業!為了因應可能的衝擊,不少學校節省開支,專任教職缺越來越少,大多改成兼任。

一位政大東亞所博士班畢業的徐文路,7年來只能靠著兼職教職度日,他流浪全台灣五所大學教書,寒暑假還沒有薪水,換算下來,一個月只賺31K,但這還不是最慘的,有兼任老師的月薪,甚至不到8000元,博士高學歷不再是鍍金保證,他們成了少子化危機的受害者!

星期二早上9點半,徐文路老師匆匆告別家人,帶著簡單行李出門,這一天是他馬拉松式兼課的開始。45歲的徐教授是政大東亞所博士,因為喜歡做研究,沉浸在歷史領域,但回到現實才發現,自己竟身陷高教悲慘時代,找不到正職,他只能當個兼職,流浪全台教書。他無奈地說:「你沒辦法,你活不下去啊,不然你要怎麼活下去?你要有收入,要有持續的收入。」

攤開徐教授一周的兼任生活,每周二他從台南搭4個半小時客運到台北輔大教書,結束後再搭計程車趕到台藝大上課,星期三繼續到交大和新竹教育大學教課,星期四還有台中逢甲大學的課。一周三天,他在五所大學兼課21學分。

每天舟車勞頓,只要一個環節有閃失,就會趕不及上課。這樣的生活徐教授已經過了7年,為了老婆和兒子,只能繼續咬牙苦撐。徐文路表示:「為了賺這5萬6我必須,先花1萬4(交通住宿),所以事實上真正的收入只有4萬2,然後9個月(寒暑假沒錢)要除以12,(月薪)3萬出頭而已。」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流浪博士教師問題,說穿了就是省成本,受到少子化衝擊,很多大學為了省錢不聘專職教授改用兼任。因為聘一位專任每月得付6萬月薪,若改聘兼任,時薪735元,一個月也才26460元,比22K多一點就能請到博士老師,大學何樂而不為。

同樣在學海漂浮無法靠岸的,還有賴福林教授,任教23年的永達技術學院,去年說倒就倒,讓他瞬間失業,輾轉到屏東大學兼課,他也成了流浪教師。賴福林教授說自己一個星期的收入不到2千元吧,照顧小孩的費用都得請太太多擔待。

根據統計,全台灣單純兼職教書的流浪博士就有8千人,只是所學難以致用,造成人才的浪費。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就直言:「你把他(兼職老師)放在一個不穩定狀況裡面,他自己受到傷害,學生的受教權同時也受到傷害,國家的高教品質受到傷害。」

博士畢業無法帶來幸福生活,反而是處處省吃儉用,為了家人他們苦撐,只希望教育部和大學能給個合理的工作環境,別讓殘酷現實毀了教學熱情。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新竹縣高中學校嚴重不足/師生比/生師比/公立高中普遍增設,每

 

-------------------------

如何評鑑生師比?
文/劉維琪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 2010.11 評鑑雙月刊第28期
教育部為了強化大學師資質量,最近根據去(98)年度公布的「大學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對不符規定的系所裁減100學年度招生名額。這項標準要求大學研究所設立博士班或碩士班招生名額在16人以上者,專任師資應達7人以上。但因部分獨立所當初成立時,是在總量管制的原則下調整增設,教育部並未撥給師資員額,且當時亦無此規定,如今執行這項規定,的確使部分系所對未來發展感到壓力。

生師比高低非重點 應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依歸

許多學校對於評鑑是否應將教育部的師資質量規定納為評鑑標準感到疑惑,希望評鑑中心加以釐清,評鑑中心將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前做出決定。個人則認為,一個單位應有多少師資才合理,站在評鑑的觀點,不能只看師資的「絕對數」或「生師比數」,而應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依歸。

換言之,一個系所的成立到底想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能力?如何透過適當的課程規劃,讓學生都能具備這些核心能力?有無聘請適當的師資授課,讓學生可以達到這些核心能力?若無法達成這些核心能力,系所有無改善機制可以檢討課程、調整師資?若能達成這些核心能力,系所能否進一步精進核心能力,調整出更具挑戰性的課程與更堅強的師資陣容,讓學生的核心能力發展得更好?評鑑的重點應在檢視學生學習成效評估的整個過程,學校與系所是否予以落實,而不應只是將部分的量化指標抽離出來,做為評鑑標準。

也就是說,一個系所的生師比適不適當,關鍵不在於數字的高低,而應在於師資的陣容能否配合系所的教學與課程,培養出學生應具有的核心能力。

生師比互異 應配合教學成效綜合評判

我們試舉以下的例子說明。首先,生師比的標準會因不同的科系而有不同,有些名校的醫科,生師比已達1比1甚至更低,但理工科的生師比可能提高為10比1。而部分國際名校商管類科的生師比甚至高達20比1,但其教學與研究成效仍然傑出到他校難以向背。因此,不同的科系會有不同的生師比,生師比究竟多少為佳,應該配合教學成效綜合評判,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專長滿足學生需要 遠比博士師資結構更重要

再者,就算一個系所聘有足夠的教師人數,也要考量師資的專長是否適任。早年國內評鑑很喜歡看師資結構,尤其是博士學位占教師人數的比例。但時至今日,博士早就供過於求,博士學位占教師人數比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教師的專長是否符合系所必須開設的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過去有些系所為了增聘博士師資,而忽略教師專長是否符合開課需求,因此單看師資結構比例的量化數字,意義其實很有限。

兼任師資多 不一定不好

除了生師比與博士師資比例之外,另一個值得探究也為許多人所關心的議題是專兼任師資比例,以為兼任師資多就是不好。但我個人不以為然,因為這也有科系上的變異性。一個系所固然應擁有一定比例的專任師資,否則很難合理運作,但有些科系需要開設較多的小班教學課程,多聘請兼任師資沒有什麼不對;例如英語系的英語教學課程,理應聘請大量適合教語言的外籍教師授課,即使兼任人數超過,且不具博士學位也無妨。

再如音樂系的演奏課程,如能禮聘知名音樂家到校兼課,進行一對一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將大有助益,但此舉卻可能導致專兼任比例降低。而現在許多科系改走務實路線,非常注重業師到校傳授職場經驗,以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增強學生畢業後的職場適應力,凡此種種都需要倚重兼任師資授課,如此造成專兼任師資比例偏低,應該不是壞事。

無關量化數據 回歸學生學習成效才是王道

因此,無論是生師比、博士學位比,抑或專兼任師資比例,這些數字都不能以單獨抽離或整體的方式進行量化判斷,必須配合學生學習成效做進一步的綜合評估,才有意義。

換言之,系所評鑑的重點不必再強調「投入因素」,我國高等教育已發展至較成熟的階段,因此在評鑑時,應該多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效」,檢視學校是否落實自我評鑑的程序,以及是否能啟動自我改善的機制。

教育部對師資質量標準訂出一體適用的規範,是因為在總量管制政策下,接獲許多反映,認為系所數增加太過浮濫,才不得不做出補充規定,目的當然亦是希望能控制系所的品質。但在系所評鑑時,個人主張仍應站在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依歸的基準上,對教師人數、生師比、博士學位比與專兼任師資比例進行綜合考量,才是比較務實且更符合教學品質保證精神的作法。

-----------------

生師比

生師比基準如下:

全校生師比,應在三十二以下,且日間學制生師比應在二十五以下。設有日、夜間學制碩士班(以下簡稱碩士班)、博士班者,其研究生生師比,應在十五以下。
計列全校及日間學制生師比原則:
計列生師比之學生數:以提報時該學年度(以下簡稱該學年度)具正式學籍在學學生(不含外國學生、延畢生、休學生)計算,且碩士班學生加權二倍計列,博士班學生加權三倍計列。
計列生師比之教師人數:指專任、兼任教師。專任教師包括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專任助理教授、專任講師、依大學聘任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辦法規定聘任之專任專業技術人員及擔任軍護課程之軍訓教官、護理教師。兼任教師以四名折算一名專任計。但以兼任計列之教師,折算數不得超過實際專任教師數之三分之一,超過者不計。藝術類 (音樂、美術、戲劇、藝術、舞蹈、電影等領域)及設計類院、系、所、學位學程之兼任教師,放寬其計列之教師折算數,為不得超過該院、系、所、學位學程實際專任教師數之二分之一,超過者不計。
全校生師比:計列全校生師比之學生數,為全校學生數,包括日間及夜間學制學生數。其生師比計算方式,為全校學生數除以專任、兼任教師總和(即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專任助理教授、專任講師、專任專業技術人員、軍訓教官、護理教師及可折算專任教師之兼任教師數之和)。
日間學制生師比:計列日間學制生師比之學生數,為日間學制學生數。其生師比計算方式,為日間學制學生數除以專任、兼任教師總和(即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專任助理教授、專任講師、專任專業技術人員、軍訓教官、護理教師及可折算專任教師之兼任教師數之和)。
研究生生師比:
計列生師比之學生數:以該學年度具正式學籍之碩士班、博士班在學學生(不含外國學生、延畢生、休學生)計算,且不加權列計。
計列生師比之教師人數:指全校具助理教授以上資格之專任師資(含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專任助理教授、專任專業技術人員),不含兼任師資。
研究生生師比:其生師比計算方式,為碩士班、博士班在學學生數除以全校具助理教授以上資格之專任師資人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