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毅的身影─新北逐漸消失的行業系列報導》採訪側記/11歲「下海」 雙手有如「海掃把」
記者俞肇福/專題報導
野柳地質公園外停車場空地與東澳漁港外空地,處處可見曝曬中的石花,記者向海女表達採訪意願,這群淳樸的海女阿嬤個個婉拒。
記者後來透過當地友人在媽祖宮旁,找到正在整理曝曬石花的許蔡梅雀,並拿出兩年前拍攝的海女照片,雖然照片中的海女只露出雙眼,許蔡梅雀一眼就認出自己,被記者持續追蹤的誠意感動及一旁友人勸說,才願意受訪。
許蔡梅雀說,她十一歲開始與海打交道,迄今六十五年,講到年輕時採摘髮菜一斤可賣到三千二百元,是當時上班族一個月薪水,眼光散發出驕傲神采。
一旁的野柳地質公園經理蕭式棋說,他曾經下海與這群海女一起採石花,海女的手好像「海掃把」,三兩下就清潔溜溜,他做了五個小時,還沒海女兩個小時工作量。
許蔡梅雀說,凌晨四點多起床,將泡水中的石花清洗後撈起,在空地前曝曬,中午過後,就帶著裝備下水,展開一天採石花的工作,手腳快的,一下午約能採摘一百斤的石花,將石花倒入水槽中浸泡清洗,下午四點左右,再將曝曬中的石花收攏。
在媽祖宮廟埕前,三、四個姊妹淘與許蔡梅雀一起整理曝曬中的石花,拿起剪刀剪附著在石花上的小石子、枯枝。
記者看著這群一起生活數十年的姊妹淘,在廟埕前你一言我一語,想到有一天海女終將凋零,心中一陣酸楚。
-----------------
「靠海女人」出書 主角回顧字字辛酸
〔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出版《靠海女人的肖像》一書,由南安國小退休教師李阿梅採訪二十三名南方澳漁村婦女,記錄她們撐起一片天的過去,受訪者昨天首次看到出版新書,內心百感交集。
作者李阿梅是土生土長的南方澳人,在南安國小任教四十三年,民國九十二年退休後,積極參與地方文史調查工作,她蒐集在地人物臉譜,挑選二十三位較具代表性的女性,把她們的故事集結成冊。
高齡九十二歲的劉惠阿嬤原本身體硬朗,卻沒能等到新書出版便辭世;書中也記下來自中國安徽合肥、印尼華裔、菲律賓籍的南方澳媳婦,辛苦持家的感人故事。受訪者翻閱新書時,回憶起一路走來的艱辛歲月,有人眼眶盈淚,久久不能言語,氣氛溫馨感人。
受訪者曾黃惠子年輕時因丈夫開刀,決定上船幫忙,她說,「男人拿得動十斤,我好歹也拿能拿五斤!」,剛開始上船吐、下船也吐,還是熬過來了,隨著年事增長,脊椎、膝蓋、手共動了八次刀,術後繼續陪伴丈夫出海。
曾黃惠子說,漁村女性「不能等死,只能做死」,她在南方澳土生土長,小學沒讀完,就得身兼母職,照顧弟妹,嫁作人婦後,為了讓婆家肯定自己是有用的,咬牙跟著丈夫出海作業,做粗重的工作不喊苦,回頭想想,苦雖苦卻也值得。
記錄南方澳
●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成立邁入第8年,最近3年陸續出版3本有關南方澳的書籍,包括民國101年《懷舊的圖像》、去年《鯖旅行》和今年剛出爐的《靠海女人的肖像》,為南方澳漁村留下紀錄。
協會常務監事陳財發說,協會前幾年工作重點是辦活動、資料蒐集,101年起集結成冊,《懷舊的圖像》蒐集南方澳老照片,重現昔日南方澳風情,《鯖旅行》屬南方澳觀光指南,《靠海女人的肖像》則是記錄堅強的漁村女性。
陳財發說,這些書籍出版數量不多,將送到縣史館典藏,希望為南方澳文化保存盡份心力。
(記者楊宜敏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