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高等女學校師生於彰化孔廟登瀛橋上合影
臺灣巫氏族譜及遷徙
編按:「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開幕儀式當天,參與的來賓包含了巫文隆教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數位典藏展示中心第6特展「貝類與人文多樣性特展—寶貝 臺灣寶貝」籌劃人)與特展展件「林衡鈞與巫如玉文書」提供者林湘瑛、林湘玲、林湘珉、林湘琬四姊妹,兩者同為彰化人,並於會場相談甚歡,巫文隆教授同時也是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榮譽副會長,藉由巫教授的解說,四姊妹得知其實母親的祖先也是客家人。之後,巫如玉女士的三女林湘珉,為了追尋對母親記憶,撰寫名為〈《1941年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卒業記念寫真帖》背後的生命故事〉的短文,巫文隆教授也在百忙中撥冗撰寫〈臺灣巫氏族譜及遷徙〉,感謝林湘珉女士與巫文隆教授的賜稿刊登,讓這段因緣分造就的宗族邂逅留下圓滿的紀錄。
本文除了對1936年所編修的《巫氏重修族譜》做了巫氏的世系分析及歷代巫氏族譜的修譜年表之外,主要就是詳細針對巫氏的來臺入墾遷移紀錄,整理的結果與目前臺灣的五個巫氏宗親會分布吻合,以及巫氏在臺各支派世系所編輯的臺灣巫氏族譜及相關文獻:計有《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巫周德派下族譜》、《巫乃儒公派下族譜》、《平陽巫氏家譜》、《新竹巫氏祖堂平陽堂》、《苗栗地區巫氏族譜-禧公通派世系》、《巫福謙公下族譜》以及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所出版的《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會刊》、《臺灣巫氏宗親總會壹拾週年紀念會刊》、《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以及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所出版的《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等族譜中,有關巫氏族譜的增修部份,加以整理而成。希望藉此對巫氏來臺祖先開墾的艱辛,除了表示我們永久的懷念之外,更要表達最高的敬意,因為沒有來臺祖先的開墾與付出,就沒有今天富裕、自由的臺灣。
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於1974年5月26日在臺北市成立,會員來自臺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高雄縣市及其他各縣市的巫姓宗親,可謂「疏者親之,分者合之」,使素不相識的同宗,而今成為如壎似箎之好兄弟。每次開會,濟濟一堂,非常熱鬧。為了進一步在臺灣推展宗親會的會務,鼓勵各縣市組織地區性的宗親會。1977年成立彰化縣巫氏宗親會、1983年成立桃園縣巫氏宗親會、1986年成立新竹縣巫姓宗親會,1987年成立高雄縣巫姓宗親會,再加上原來的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而今全臺灣有5個巫氏(姓)宗親會。雖然各地宗親會每年都有舉辦地區性的會員大會及年會,但是各宗親會之間,都會互相派代表參加,相互輝映,發揚光大。因此各地區的會員大會活動,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多采多姿,贏得全體會員熱愛,帶動大家同心協力,貢獻智慧,務期會務發展至善境界。所以全臺每年有5次的宗親會大會,場面非常熱鬧,盛況可嘉,這也是臺灣的各姓宗親會中,巫氏宗親會的凝聚力相當高,這是值得巫姓宗親驕傲的,也值得繼續流傳下去。
1924年秋天,廣東興寧巫宇衡先生與廣東防城巫劍雄先生,開始遵照祖先遺訓,重修巫氏族譜,以篤宗盟。1928年夏天,積廉募羨得六百金,其中一半作為修復廣東羅岡回祠宇塋墓,而另一半則作為編修族譜的費用。設立總事務所於興寧,設通訊處於廣州,經歷了8個年頭,聯繫遍及各省,終於在1936年5月5日完成了50卷44厚冊的《巫氏重修族譜》(各卷簡要內容詳見表1),這就是目前通稱的《巫氏族譜》(巫文隆,1994b)。然而經歷了半個世紀之久,巫氏族譜由於戰爭或其他因素,已經漸漸散失。1988年任職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文化局的我族宗人天特先生,向全國發出「告巫族同胞書」,希望搶救散失的《巫氏族譜》,先用影印存留,更希望再加入全國不論男女,凡姓巫者,一律入冊的宏願。同年,臺灣彰化溪湖巫江河先生,經過多方的努力與安排,也透過廣州宗人天特先生的幫忙影印,整套巫氏族譜幾乎全部影印帶回臺灣,現存放於彰化溪湖江河宗長保管,以供臺灣巫姓族人尋根與參閱。為了海內外巫氏宗親的方便查閱該族譜,2006年江河宗長父子出資,由巫文隆與巫秋毅合作,將整套的《巫氏族譜》全部數位化,製作成新的《巫氏族譜DVD》(巫文隆與巫秋毅,2006),免費分送給海內外巫氏宗親。
正總理:廣東防城巫劍雄。 總纂修:廣東興寧巫新寰。 總編修:廣東興寧巫焯樞、廣東龍川巫欽賢。 1936年,50卷44冊。 |
卷首之一:歷朝遠支世錄。 卷首之二:遷閩始基祖暹公世錄、太始祖並二夫人等像。 卷首之三:太始祖羅俊公下宗支總表錄。 |
卷一:仕聰、仕成公派宗支表錄(中國廣東省人大秘書處處長巫林武及得慶縣縣長巫開立等人世系在內) |
卷二:仕成公派宗支表錄(英德戶在內) |
卷三:仕政公派宗支表錄
(仕政公下福謙世系、巫天特世系、印尼木材大王巫明尋、巫映廷及泰國巫氏宗親會理事長廷足、廷紀、廷光等人世系在內)
|
卷四:仕政、仕宗公派宗支表錄(仕政公下福緣世系、仕宗公下仲三、仲五世系在內) |
卷五(上、下冊):仕敬公下福公派宗支表錄 |
卷六:仕敬公下禧派元公宗支表錄(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名譽副會長銀棋世系及澳洲金聲等世系在內) |
卷七:仕敬公下禧派旺公宗支表錄 |
卷八:仕敬公下禧派宗玄、宗達、宗鼎等宗支表錄 |
卷九:仕敬公下禧派山甫宗支表錄 |
卷十:仕敬公下禧派德均宗支表錄(泰國陸海空三軍顧問巫志遠將軍世系及老祖在內) |
卷十一:仕敬公下禧派德福宗支表錄 |
卷十二:仕敬公下禧派德厚宗支表錄 |
卷十三:仕敬公下禧派景清宗支系錄 |
卷十四:仕敬公下禧派景清宗支表錄
(中國廣州沙河花生寮世系、汕頭市市委巫健民及拮西縣五金公司經理巫資營世系在內)
|
卷十五:仕敬公下禧派德章宗支表錄(臺灣新竹縣、苗栗縣巫姓世系在內) |
卷十六:仕敬公下禧派德章、德興與巫規宗支系錄
(臺灣新竹縣義昌、義豐、義春、義輝、義浮等世系在內)
|
卷十七(上、下冊):仕敬公下禧派矩宗支系錄(中國香港巫雲鵬世系可能在內) |
卷十八:仕敬公下禧派準公宗支系錄 |
卷十九:仕敬公下禧派準公、繩公宗支系錄(中國南方日報名記者巫文祥世系在內) |
卷二十:仕敬公下禧派仁政宗支系錄 |
卷二十一:仕敬公下禧派文政宗支系錄 |
卷二十二:仕敬公下禧派文政宗支表錄 |
卷二十三:仕敬公下禧派玉鳳宗支表錄 |
卷二十四:仕敬公下禧派玉良宗支表錄 |
卷二十五:仕敬公下禧派崇政宗支系錄 |
卷二十六(上、下冊):仕敬公下禧派準公宗支表錄(族譜總纂修興寧宇衡世系在內) |
卷二十七:仕敬公下禧派惟政、景成宗支表錄 |
卷二十八:仕敬公下禧派景成宗支表錄 |
卷二十九:仕敬公下禧派世隆、世榮、世英、世敏宗支系錄(中國廣東高等法院主任巫月泉世系在內) |
卷三十:仕敬公下禧派謙公宗支表錄 |
卷三十一:仕敬公下禧派世傑傳萬福、萬祿宗支系錄 |
卷三十二:仕敬公下禧派世傑傳萬祿宗支表錄 |
卷三十三:仕敬公下禧派世傑傳萬詳宗支表錄 |
卷三十四:仕敬公下禧派世傑傳萬詳宗支表錄(中國中央樂團鋼琴家巫漪麗、麗雲、協寧教授世系在內) |
卷三十五:仕敬公下禧派世傑傳萬詳宗支系錄(明朝舉人巫子肖世系及明朝戶部尚書巫三祝世系在內) |
卷三十六:仕敬公下禧派保常、保宗支表錄 |
卷三十七:仕敬公下禧派保常、景茂;祿派巫昱、巫昇宗支表錄 |
卷三十八:仕猷公下祈派伯一、伯四郎宗支表錄 |
卷三十九:仕猷公下祈派伯五郎宗支表錄 |
卷四十:仕猷公下祈派伯六郎宗支系錄 |
卷四十一:仕猷公下祈派伯七郎並義公宗支系錄 |
卷四十二:家傳譜 (歷代名人錄) |
卷四十三:顯榮譜 (巫姓歷代名人介紹) |
卷四十四:祠宇譜 (村落屋宇及學校等) |
卷四十五:墳塋譜 |
卷四十六:藝文譜 |
卷四十七:藝文譜 (詩詞等) |
卷四十八:雜錄譜 |
卷四十九:捐款額收支總數 |
根據臺灣的巫氏各支派族譜記載,整理有關巫氏來臺入墾的歷史記錄(巫文隆,1994a),發現由中國遷徙來臺的路徑和目前臺灣的五個巫氏(姓)宗親會相當吻合(參見圖1與圖2):
![]() |
(一)來自福建汀州府
(二)來自福建漳州府
(三)來自廣東潮州府



(四)來自廣州嘉應州
臺灣的巫氏族譜在熱心的巫氏宗親們奔走與付出之下,先後完成不少臺灣巫氏族譜的編輯與記錄(巫文隆,1994a,1994b,1994c),這些族譜的出版,不但可以瞭解臺灣巫氏宗親遷徙來臺的足跡,更可顯示臺灣巫氏宗親努力發展的成果:
(一)《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會刊》
(二)《巫乃儒公派下族譜》


(三)《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壹拾週年紀念會刊》
(四)《巫周德派下族譜》


(五)《平陽巫氏家譜》


(六)《新竹巫氏祖堂平陽堂》

羅俊→明甫→萬宗→仁瑞→嘉善→良甫→孟郎→正綱→兆常→銘鼎→選官→賜俊
→大綱→光一郎→小四郎→千一郎→大一郎→念六郎→忠和(二十八郎)
→春回→景發→道興→貴甫→詳善→宗智→德章(千六郎)→福壽(千八郎)
→貴宗→德隆→秀岩→兆山→恒山→逸士→清慎→秉直→君顏→質厚→坦義
→勤 →玉宇

(七)《苗栗地區巫氏族譜-禧公通派世系》

羅俊→明甫→萬宗→仁瑞→嘉善→良甫→孟郎→正綱→兆常→銘鼎→選官→賜俊
→大綱→光一郎→小四郎→千一郎→大一郎→念六郎→忠和(二十八郎)
→春回→景發→道興→貴甫→詳善→宗智→德章(千六郎)→福壽(千八郎)
→貴宗→德隆→秀岩(移居苗栗頭屋)→以下再記錄十六世子孫

(八)《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

羅俊→明甫→萬宗→仁瑞→嘉善→良甫→孟郎→正綱→兆常→銘鼎→選官→賜俊
→大綱→光一郎→小四郎→千一郎→大一郎→念七郎→祈→伯四郎→千一郎→
萬三郎→景齡→祖生→顯崗→玉瑛→守仁→通→定國→尚→炯→翁→水

寧化一世祖巫羅俊,傳至十九世巫祈公,宋朝鄉飲大賓,開基汀州府永定縣溪口,其後裔為明末官吏,清初敗走臺灣,渡海安平,後隨巫為樂與李姓共墾彰化濁水溪下游沼澤地帶的溪湖,稱為巫厝。到嘉慶末年,因灌溉問題與水尾之突寮陳姓發生衝突,十四世(寧化三十二世)巫翁,十五世巫水父子率眷翻山越嶺,經員林、濁水、集集埔、鎗櫃至水社海(今之日月潭)邊貓蘭田螺窩大事開墾,將蕃鹿社荒蕪地,成為美麗田園建制為五城堡(魚池鄉東興里福興巷)。臺北市巫氏宗親會名譽會長巫永福宗長出自十七世巫俊公之第三房。

(九)《桃園地區巫氏族譜-乃儒公派下世系增補》
(十)《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
(十一)《巫福謙公下族譜》
(十二)《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
臺灣巫氏族譜及遷徙的完成,是整理自臺灣5個巫氏宗親會:臺北市巫氏宗親會、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新竹縣巫姓宗親會、彰化縣巫氏宗親會、高雄縣巫姓宗親會所出版的巫氏族譜,除了感謝這些巫氏族譜的編輯(巫永福、巫進義、巫炯陽、巫江河、巫春發、巫義炮等宗長)外,更要感謝彰化縣巫氏宗親會的名譽理事長巫江河宗長,自中國廣州攜帶全套的1936年《巫氏重修族譜》回臺灣,免費提供臺灣巫姓宗親們參考與查詢。更感謝臺北市巫氏宗親會名譽副會長巫銀棋宗長,竭盡心力為宗親會的付出與資料的保存,才有今天臺灣巫氏族譜的誕生,以及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會務的蓬勃發展,特此感謝。
巫宇衡‧巫劍雄1925 巫氏重修族譜。50卷,44冊。巫氏重修族譜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廣州市。
巫永福 1974 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會刊。120頁。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臺灣臺北市。
巫進義 1983 巫乃儒派下族譜。94頁。臺灣桃園縣巫氏宗親會,臺灣桃園縣。
巫永福 1984 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壹拾週年紀念會刊。212頁。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臺灣臺北市。
巫炯陽 1987 巫周德派下族譜。138頁。臺灣高雄縣巫姓宗親會,臺灣高雄縣。
巫江河 1989 平陽巫氏家譜。53頁。臺灣彰化縣巫氏宗親會,臺灣彰化縣。
巫義炮 1989新竹巫氏祖堂平陽堂。臺灣新竹縣巫姓宗親會。
巫春發 1989 巫氏族譜-苗栗造橋、頭屋通派下族譜。22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永福 1992 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96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進義 1993 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149頁,臺灣桃園縣巫氏宗親會,臺灣桃園縣。
巫文隆 1994 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290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文隆 1994a 巫氏歷代遷徙源流記要。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23-25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文隆 1994b 巫氏族譜介紹。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34-37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文隆 1994c 臺灣巫氏各支派族譜介紹。平陽之光-臺灣巫氏宗親總會貳拾週年紀念特刊,38-41頁。臺灣臺北市巫氏宗親會,臺灣臺北市。
巫文隆 2000 臺灣巫氏族譜。譜牒研究及其資源的開發-邁入新世紀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13頁。中國上海圖書館。
巫文隆‧巫秋毅 2006巫氏族譜DVD,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臺北市。
巫進義 2001 巫福謙公下族譜。944頁,臺灣桃園縣巫氏宗親會,臺灣桃園縣。 巫進義 2002 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188頁,臺灣桃園縣巫氏宗親會,臺灣桃園縣。
---------------------------------------
背後的生命故事
1941年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卒業記念寫真帖
撰文者:林湘珉女士
今年3月7日,臺史所檔案館的劉小姐來電告知臺史所正在籌劃的「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中,展出了母親1941年自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畢業時的記念寫真帖。這讓我想起2009年父親過逝時,妹妹的老師曾說過:你們的父母把你們姐妹教導得很好。這其實要感謝我們的母親-巫如玉(1923-1989)
母親出生於彰化南郭,7歲(1930)入公學校,畢業後考入彰化高等女學校,這時當時臺灣少數的高等女學校之一。彰化高女畢業後,赴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學習一年。畢業回臺後,自願當護士到香港服務(為第一屆看護助手)。記得母親曾說過當時戰爭罹難的人都用大卡車載到海邊傾倒。
![]() 圖1: 母親就讀的音羽裁縫女學校上課的情形。(檔案來源:林衡鈞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圖2:母親與同學的合影,第二排著深衣服的即是母親。(檔案來源:林衡鈞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自香港返臺後沒多久,母親在21歲那年(1944)和父親結婚,當時陪嫁的嫁妝還有一名名為"梨花"的婢女。婚後,母親在家當家庭主婦,而梨花則在父親的堅持下,返回巫家,其後一生與母親的嫂嫂一同生活。母親在家排行老么,因此梨花都稱母親為屘姑娘。由千金小姐變成家庭主婦,這其中雖歷經許多辛酸,但也出過不少的笑料。記得母親曾說過,初入廚房時,想為家人料理營養的青蚵料理,卻在洗青蚵時將青蚵那胖胖白白的肚子給擠"乾淨"……。
母親遺傳外公音樂的天賦,加上求學時受音樂課的薰陶,常一邊工作一邊用日文唱著世界名曲,曾灌過合唱唱片,也很會吹口琴,合聲的喔!喜歡音樂,手藝又好,因此我們姐妹不是學鋼琴就是裁縫。初學鋼琴時,我們都用母親的嫁妝-一臺很漂亮的紅色風琴練習,母親陪在旁,邊打毛衣邊指正我們的錯誤。在生活上,或許是學生時代所受的修身科(為女子品格教育,對著重於婦德與禮儀)教育影響,母親很注重我們的生活禮節教育。印象裡,家裡養著養貓狗雞鴨魚鳥,而母親也曾一大早叫我們起床,用注射針筒餵因母貓生病無法奶育的小貓。她也活用所學,幫剪裁師傅代工貼補家用,種各種疏菜分享給鄰居;樂於學習新事物因而成為緞帶花老師,進而開師生花展。
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有智慧又才德兼備的好母親。也感謝臺史所辦此特展,讓我們由兩張照片重新認識母親的過去,更感恩母親的生養培育,是今年我們四姐妹最好的生日禮物。
後 記
為了開幕致詞,才發覺對母親的過去一知半解,便去找與母親同輩,且唯一還健在的舅媽來做口述歷史,也更了解母親的過往點滴。外公-巫金山為彰化士紳巫福長子,曾任公學校教員、鳳梨罐頭工廠廠長等職。外公很會拉小提琴,育有三女一男,母親是最小的女兒,連同母親,外公的三個女兒都是彰化高女畢業。大姨媽9歲就由女阿祖作主,畢業後就嫁給小學老師,她讓我們這些孫輩印象深刻的是很會講故事。二姨媽個性較剛烈很有自己的想法,雖曾嫁給醫生,但自覺個性不合選擇離婚並到郵局上班。也曾想到赴日學醫,但因外公不允許,而改學助產士當產婆。舅媽說二姨媽很喜歡看書,文學素養高,因胃部開刀早逝,我們都沒看過她。爸爸曾提起他和媽媽相親時,二姨媽因爬到高處偷看而摔下來的往事。
母親唯一的哥哥彰化中學畢業,赴日就讀日本大學,回臺後在日人公司工作,又轉到彰中當老師,因怕被徵召當兵,本有肺炎故意去淋雨,轉變成肺結核。舅媽說談婚事時就有耳聞此事,她過門後,表哥出世不久舅舅就走了。舅舅也會拉小提琴,雕刻更拿手,獅子木雕作品保存在大姐家。
開幕儀式後,當天參加開幕的來賓之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巫文隆教授特別來找我們,他也是彰化人,上一檔的貝類展就是他籌劃的,同時也是臺灣巫氏宗親總會榮譽副會長。經他的解說我們才知道母親的祖先也是客家人,難怪母親有堅毅的個性。
德國聖本篤修院古倫神父說:家庭是人生的冒險,是一趟淬煉生命的旅程。母親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又是老么,倍受疼愛。進入婚姻、家庭,一切重新學習、重新改變,感謝她對我們的教導,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曾叛逆但終能以受教的心接受教導。母親生病時寫信給在美國的大姐和妹妹,盼望在她過逝時,四姐妹能圍在她身旁唱『聖詩』給她聽,2009年4月5日,我們在父親的追思告別禮拜圓了她的夢,她是母親是天使,更是福音的播種者。
謹以此文懷念母親、獻給母親![]() 圖3:展覽開幕當天,林家四姐妹與巫文隆教授在展場內的合影(前排座者為巫如玉女士長女林湘瑛,後排由左至右為四女林湘琬、二女林湘玲、三女林湘珉、本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巫文隆)
彰化高女休閒活動 |
1915-1921--大正四年(1915)彰化公學校就讀,(1916)彰化女子公學校成立,大正十年(1921)自彰化女子公學校畢業。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fM3WrAAVrprxWV6T/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fM3WrAAVrprxWV6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