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鏡頭,走入百年前的婚嫁行列
19世紀以前,歷史只能透過畫家的筆、文人的墨水流傳後世。隨著照相技術發明,人們透過鏡頭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將片刻化為一張張照片,流傳為永恆。日治時期崇尚西化,臺灣人也開始接觸這種摩登的記錄方式,新式的「寫真館」林立於大街,官方或坊間出版不少寫真帖或繪葉書,上流社會也時興留影紀念的風尚。當時的照片留存至今,訴說著一段段屬於臺灣人過去的故事,是難能可貴的歷史資料。
本次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即挑選了日治時期至戰後的照片,展現女性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風貌。其中一組照片,不僅年代久遠,也具有特殊性,那就是日治時期臺中清水蔡家與板橋林家聯姻的婚儀照片。新娘蔡嬌霞出身臺中清水蔡家,父親蔡蓮舫縱橫政商兩界,曾獲頒六等勳,與日本官方關係良好,財力雄厚,後又與林獻堂籌設臺灣公立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是地方上的名望之士。新郎林祖壽出身板橋林家,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也是臺灣首屈一指的富豪,可說無人不曉。
這場婚禮,舉行在1912年4月27日,採傳統儀式進行。由於新人家世背景 顯赫,婚儀的進行備受關注,不僅是地方上的大事,連全島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也刊載婚訊,在婚禮隔天亦刊載如下報導:「……為撮和臺中廳參事蔡蓮舫氏之女,先一日舁妝奩行列市中,計百五十〔木盛〕,古昔王姬之百兩不足道也。婚娶昨日,騶唱甚盛,無論臺灣僻地,即大陸之對岸,近今亦必不能多觀此威儀。聞枋橋街全人口八百有戶,為之懸灯結彩,築造綠門,藉伸祝意。而南部之支那劇得勝班亦來演,訂半个月,枋橋全支廳下人氣為之沸騰云。」從報中的敘述可知,婚娶當日熱鬧情景,蔡嬌霞的嫁妝之豐,還請來得勝班遠從南部前來唱戲,板橋街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以表慶賀。(如圖1所示)
圖1:婚禮當天邀請得勝班遠從南部前來唱戲,男女老幼圍觀看戲。(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2為嫁娶行列行進的照片,迎娶隊伍之長,聲勢浩大。途中行經公館溝(位於今板橋府中路和西門街交叉口處),最後抵達板橋林家。
圖2:1912年蔡蓮舫之女蔡嬌霞出嫁行列照片。沿途張燈結綵,板橋街民眾熱情歡迎。(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3為新娘子乘坐的花轎,此轎類似中國南方常見的硬衣形式,全木結構,轎頂類似寶塔,裝飾繁複且華麗。現代的花轎已經被豪華禮車取代,但兩者用途都是在於迎接新娘。
圖3:新娘蔡嬌霞乘坐的花轎(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4為新人跪拜天地的情景。兩側有許多圍觀的群眾。從照片中也可看出當時的社會現況,男子仍蓄辮。圍觀的民眾,有的人打赤腳或穿布鞋、也有人穿皮鞋,呈現1910年代,傳統和現代交融並進的樣貌。
圖4:新人拜堂。(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5是板橋林祖壽與清水蔡嬌霞結婚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蔡嬌霞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林祖壽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一般說來,兩人的服飾為有官位的人才能穿戴。但自明代以後,庶民結婚時可假借九品官服為結婚禮服,這個習慣延續到清代。林、蔡兩家皆為豪門,才能負擔訂製如此華麗的結婚禮服,平民百姓,大多自行縫製嫁衣,沒有華麗的珠寶綴飾。
值得注意的是,立於新人兩側的幼女4人(分別為當時10歲的王秀、9歲的洪如、8歲的鄭阿右、14歲的王秀)與婦女2人,為蔡嬌霞的隨嫁婢。年幼的女孩作為陪嫁品,專事照料蔡嬌霞的生活起居。相較於富貴人家出身的新嫁娘,陪侍於旁的女孩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實在可憐。
圖5:新人照片。(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如同現今的婚禮會請專業攝影師隨行記錄,這場世紀婚禮,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這一系列的婚儀照片,生動地體現將近百年前傳統嫁娶婚的面貌,以及當時豪門聯姻的盛況。今人也得以藉由老照片,穿越鏡頭,走入百年前的嫁娶行列身歷其境,感受鑼鼓喧囂的歡喜氣氛。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http://goo.gl/Z6itP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