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年-閩海贈言(明)沈有容輯/沈有容曾來臺剿倭;隨行有


1602年-閩海贈言(明)沈有容輯
775-闽海赠言-明-沈有容 - http://goo.gl/P6tHQx
http://goo.gl/Kkzu97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 周婉窈 - Google 圖書 - http://goo.gl/9OyUBS
------------------------------------------
1602 明萬曆30年 - 明福建都司沈有容奉命驅逐海盜,事成之後,友人以詩相贈,輯成《閩海贈言》。
沈有容 1557—1628
字士弘,安徽宣城人。家世修文,而獨講武略,好兵器,馳馬擊劍。舉萬曆七年(1579)武鄉試。嘗從李成梁出塞,在遼累立戰功。萬曆二十五年閩海有警,起為海壇守將,勤練水師,迭敗倭寇。三十年,倭據東番(今臺灣),四出剽掠。是年冬十二月八日(西曆1603年1月9日)出師東征,經澎湖抵東番。倭寇出舟來戰,擊敗之,沉其六舟,奪還被掠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倭遂去。此役也,其友陳第隨軍,歸著〈東番記〉一篇,為記臺灣文獻之最早者。三十二年(1604)西洋紅毛番(荷蘭)來求互市,其將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三大艦於七月十二日(西曆8月7日)入據澎湖;乃自請率兵往諭退之。雙方僵持,至露刃相向,唯荷人勢孤,終引去。今澎湖馬公市天后宮尚存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之長方形石碑(高192公分,寬28公分)。其後歷官浙江都司,遷溫處參將,復起統福建水師,擒倭東沙,招降巨寇。天啟元年(1621),以總兵官出守登萊。而閹宦當政,國事日非,乃於天啟四年(1624)以年老乞歸。崇禎元年卒。輯有《閩海贈言》七卷。(張子文)
---------------------------------------
本書(一冊一二八面七六、八○○字)凡六卷,另加「卷之末」一卷,合共七卷;沈有容輯。有容字士弘,又字寧海;寧國宣城人。由明萬曆己卯(七年)武舉,補昌平千總。二十六年,歷陞福建浯銅都尉,轉浯嶼遊擊,改署石湖。時倭據東番(今臺灣)為窟,剽掠閩、浙。三十年十二月初旬,有容率師夜過彭湖(今澎湖),破之於東番,焚其六舟、斬十五級;至除夕,乃班師。自此,倭不再至者十年。三十二年冬,荷人韋麻郎艘聚千餘人次彭湖求市,當事者議剿,下其通事林玉於獄;有容出之,曰:『若求市,非為寇也』!因乘舟直抵韋麻郎,曉以事理;荷人引去。先後在閩十五年,積功擢山東總兵官;天啟四年,乞疾歸。本書所輯,乃閩省縉紳所贈言。卷之一為碑,卷之二為記,卷之三為序,卷之四為古風,卷之五為七言律詩,卷之六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及七言絕句;卷之末為「家言」,有叔懋學、弟右則兩人詩。此外,後有何喬遠「奠章」一,有容歿後所附加者。書中有關閩海史料極豐,荷侵澎湖、倭窟臺灣,均可由此略窺梗概。其中有陳第「東番記」一篇,尤為明季親臨臺灣目擊耳聞者所留之最早文獻。按第字季立,福建連江人;嘗客都督俞大猷幕。有容剿東番,與俱;舟泊大員(今臺南),日與當地先住民相接,深悉島上情形,因有此記。至陳第閱歷,另有第三○三種「陳第年譜」可考。
 本書原藏「東京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編號二二七二九六「文科大學史學研究室XIV,26」,「大正五年八月廿八日」入藏。東京帝大今改名東京大學;所謂「附屬圖書館」、所謂「史學研究室」,或為舊名,今庋於東大東洋史研究室。大正五年即民國五年,是入藏至今已四十四年。學術界初不知有此書,東京大學乃以「閩海通談」書名編目。

  學術界引用此書,殆始於田中克己先生所撰「鄭氏之臺灣地圖」一文(載「和田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昭和二十六年、即民國四十年冬出版)。田中文末「註四」提及東大東洋史研究室藏有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一六一七年)黃承玄撰「閩海通談」;且述及書中有萬曆三十一年陳第所作「東番記」。民國四十三年秋,余始展轉獲田中教授原著抽印本,有紅鉛筆校改字句,殆田中託人轉贈者。

  始余以民國三十八年春來臺,讀金雲銘著「陳第年譜」,知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初八日(一六○三年一月十九日)沈有容曾來臺剿倭;隨行有陳第者撰「東番記」,實明季親臨本島目擊本島情形者所遺之最早文獻。第友何喬遠撰「閩書」卷一四六「島夷志」記東番文,有『連江陳第曰云云』,疑非全文。四十一年夏,大阪大學桑田六郎教授抄寄京都大學桑原文庫藏康熙三十八年杜臻序撰「粵閩巡視紀略」中陳第所記東番文;以杜臻書較晚出,未多注意。

  及獲見田中先生文,大喜,乃再託桑田先生及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小堀巖先生,設法求得「東番記」之攝影;桑田先生轉託東大東洋史研究室石橋秀榮先生,石橋抄寄全書目錄,乃知書中有關明季閩臺之史料極豐,不僅「東番記」已也。終於四十四年冬,由小堀先生寄來全書攝影,則所有各家序跋及凡例,均稱書名曰「閩海贈言」,目錄及書口則簡作「贈言」。

  四十五年二月,余以其書為研究明季閩浙臺灣史、臺灣原住民族史、中荷交涉史、中日關係史、倭寇史、中國海權史、通商史、漁業史等等之重要文獻,乃以「慎思堂」名義影印行世,撰小序,略述獲得原書攝影經過。

  同年四月,余復撰「陳第東番記考證、附論閩海贈言」長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七期;分「周嬰東番記索隱」、「陳第東番記之提出」、「陳第東番記全文與閩海贈言全書之獲得」、「閩海贈言中平東番倭寇之史料」、「陳第東番記異本源流考」、「閩海贈言、閩書及彭湖臺灣紀略中東番記三異本之校勘」、「明史與東西洋考中東番記引文之校勘」等七節,文長不錄。所可言者,書非黃承玄撰,承玄僅為序;但有年代,故編目者遽以其為撰人。其實乃沈有容自輯,而其季子又於其卒後為之增輯,並梓以行世。讀卷五末林守奎「讀贈言感贈一首」引,可知也。按所收各文,標有年代者,以泰昌庚申年(一六二○年)為最晚,知其書初刻必在天啟間;惟此本有何喬遠祭沈有容文,作於崇禎二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合西曆一六二九年四月八日,是此本必刻於崇禎二年或二年之後也。此文不見於目,可知其為家人增入。且凡有目無文,或有文無目者,多在卷末,可證其乃隨收隨刻、隨刻隨印者。誠如「凡例」所云:『凡贈即繕寫入集,盡付剞劂』。

  四十六年夏,余赴歐出席東方學會議及漢學會議,經美、日返臺,十一月九日至東大訪此書,書共六冊七卷,前五冊,每冊一卷;第六冊為六、七兩卷(目錄有卷末而無卷七,正文有卷七而無卷末)一函,帙脊依然標題為「閩海通談」,迄未改正。第五冊第十葉重,稱「又十」;第六冊缺第二葉,即魏應時「贈沈寧海大將軍之山東督府五言排律二十韻」,第四句「于今脫」以下即殘。查目錄知尚應有林古度五言排律「贈總鎮東萊」一首。余之影印本雖未註明,但善讀者一見即知有缺葉,且知缺於何處?細心者,更知缺詩幾首。

  然影印本若干處糢糊不清,為其大病,即如卷五葉向高「賦東沙捷」一詩,標題及首二句,因原書紙張有一塊黝黃,攝影紙上文字依稀可讀,影印本則不復能辨認矣。又卷四傅啟祚「東沙獲倭,還歸宛陵贈別」及李時成同題兩詩,皆不全,蓋為印工偶失一葉;幸照相底片尚在,故得補足。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印此書,囑余校訂,余喜能彌補影印本之遺憾也,欣然從之。文中分段及目錄之改編,胥研究室同人為之;標點方面,亦多所商榷。原書目錄卷五尚有吳國俊「贈破倭海上」、林懋「贈總鎮登萊(有引)」、林古度「讀閩海贈言感贈(四首)」、王承學「贈總戎登萊」、王黌「贈總戎登萊(三首)」俱佚,以是今本並目錄亦刪去。校既竟,為識一言如上。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雙十節杭縣方豪。

-----------------------------------------------------------------------------
宛陵沈士弘將軍以裨帥握戎於泉之石湖鎮,前後豎諸勳甚多。海陬漁商藉諸學士大夫之言,以贈將軍,前後亦甚盛。茲既彙而梓之,名之曰「閩海贈言」;行且播之寰宇,而將軍之勳名益著。陳子曰:『將軍誠有德與功矣!不有立言之君子行之,胡能遠』?言誠不可以已哉!

  余讀宋名將岳忠武公有云:『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今以沈將軍觀之,寧獨不惜死哉!往者債帥竊幕財以自潤,嗇軍興而不給,故卒心不嚮;卒心不嚮,故戰陣不勇,而功不可成,覆敗踵至。沈將軍以儒家子自奮行間,一餉無所靳、一介不苟入,故卒奮而戰力;俄頃之際,號召於波浪洶湧之中,氣益張而志益壯,故往往以底於成功。蓋岳忠武公所云文武之不愛惜者,沈將軍且兼之矣。使天下封疆之士皆若是,天下有不平者,未之有也。余又聞之諸臣有不惜死之勇與不愛錢之廉,以扶國家,而效忠於天子廟堂,亦當有不愛爵之賞以勞使臣,以益教其勇而堅其廉,然後為上下交相成,以底太平之良策。今沈將軍之勇與廉既若茲矣,一裨帥之秩猶如故;何也?說者謂當平東倭時,部使者已擬加秩視事,聞之廟堂,蓋以鎮署方新,遽難他移故也。然竟寥寥無聞,豈部使者以他阻不及揚,抑既揚而司馬大夫慎之耶!今平東倭以後,又有諭散紅夷之功,蓋赫赫有聞矣;其寥寥猶如初,此真有不可知者!余久廢,不詳廟堂事,姑書此以志所感云。

  郡清德堂居士陳學伊謹跋。

跋_【台灣文獻叢刊·第 056 種】閩海贈言(明)沈有容輯_国学导航 - http://goo.gl/MOZoBA

1602年-閩海贈言(明)沈有容輯/沈有容曾來臺剿倭;隨行有  
-------------------------------------------------------------
「臺灣文獻資料庫」(三)簡介

詹素娟

「臺灣文獻資料庫」(三)是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建置的第五個
資料庫,內含36種、66冊、9,100頁、4,589,086字的「臺灣文獻叢
刊」專書。此資料庫的製作,始於1998年1月,經電腦輸入、程式
比對到三次人工校對、修稿,而在2000年2-4月間建檔完畢。最後,
再整理黑點字、更新造字系統,終於在2000年7月公開上網,提供給
需要使用臺灣史資料的學者、老師與社會大眾無限制使用。雖然終
極目標是將「臺灣文獻叢刊」建置為一大型資料庫,但限於經費與
工作進度,不得已將309種專書分成七批製作,遂產生資料性質及分
類上的割裂狀態。除了已完成的「方志」、「檔案」兩個資料庫內
容較為完整明確外,從第三個資料庫開始,由於資料題旨過於多元
與駁雜,只好暫時以「臺灣文獻資料庫」(一)、(二)、(三)
來逐一命名。不過,此種情形我們將在整個「臺灣文獻叢刊」資料
庫完成時,予以重新分類,並調整架構。

「臺灣文獻資料庫」(三)所包含的文獻,內涵、題旨仍然相當
零散;我們嘗試在此做一簡要介紹,以幫助使用者掌握資料庫的輪
廓:

「臺灣文獻叢刊」收有不少詩篇與雜文,如:(64)臺灣詩乘、
(70)嶺雲海日樓詩鈔、(72)無悶草堂詩存、(147)窺園留草、
(215)後蘇龕合集、(224)臺灣詩薈雜文鈔、(280)臺灣詩鈔、
(304)寄鶴齋選集等書。雖然是文學作品,但文叢選輯的標準,仍
不脫離臺灣史事與史蹟;內容不是關於民生疾苦,即是感懷時事、
鼓吹愛國思想,宣洩對時代的抑鬱無奈之情,可說大多兼具史料的
價值。

是何種時代的無奈,讓上述各書的作者,留下如許的文字遺痕?
中日甲午戰爭的衝擊、馬關條約的簽定,及割臺前後人、事,臺灣
民主國與軍民抵抗日軍的經過等,都是震撼當時讀書人的重大事件,
而這些歷史訊息均可見於:(57)割臺三記、(59)瀛海偕亡記、(100)
哀臺灣箋釋、(212)魂南記、(265)中日戰輯選錄等文獻。

資料庫中,另有以人物傳為主的專書,如:(194)清先正事略選、
(230)清耆獻類徵選編、(274)清史列傳選;而(108)彰化節孝
冊,則以女性為主。

至於攸關清代內政的民變,如林爽文事件,可以檢索:(102)欽
定平定臺灣紀略、(201)半崧集簡編;張丙事件,可以察看:(82)
內自訟齋文選。戴潮春事件的資料,則:(144)陶村詩稿、(202)
潛園琴餘草簡編二書,可以提供。

如果想知道明、清兩代對閩海的政策、經營與相關歷史事件,可
以查閱:(126)清朝柔遠記選錄、(289)明經世文編選錄、(296)
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沈有容諭退荷蘭人的事蹟,可以在(56)閩
海贈言中找到;而由陳第撰著、關於臺灣平埔族的最早文獻〈東番
記〉一文,也在其中。(303)的陳第年譜,則可以參酌對照。

(308)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是同治、光緒年間關於北路開通最
重要的文獻。(77)天妃顯聖錄收有歷朝到康雍年間的相關文獻,
能讓讀者對臺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神明媽祖有所瞭解。(306)中山
傳信錄是康熙年間清臣出使琉球的文獻記錄,可以和「臺灣文獻資
料庫」(二)等有關琉球國的文獻交叉查詢對照。

至於涉及清代各種歷史事件如鴉片戰爭時期的臺灣、同治甲戍的
日兵侵臺事件、羅發號事件等的官員評論、對策或主張,我們可以
在(97)張文襄公選集、(229)清經世文編選錄、(297)小酉腴
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及(143)六亭文選,略窺一二。(255)滿洲秘
檔選輯、(309)臺灣關係文獻集零二書,則為跨明、清兩代史事
資料之集結,內容也相當豐富。

最後,我們再次強調,由於「臺灣文獻資料庫」(三)的內容過
於多樣,所以我們建議使用者在查閱「非方志類」資料時,應該同
時搭配檢索「檔案」和「文獻」(一)、「文獻」(二)幾個資料
庫,方能有效利用、達到查閱資料的目的。(作者為台史所助研究員)

註:「臺灣文獻資料庫(二)簡介」請參見通訊第1606期第49-50頁。
鷄籠山與淡水洋: 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研究, 1400-1700 - 陳宗仁 - Google 圖書 - http://goo.gl/kGEC7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