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母語正時尚 生動圖文秒懂台語典故

2015-04-07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由於大規模推行語言統一政策,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語言正瀕臨絕種。台灣的母語文化傳承也敲出警鐘,作家夫妻檔大郎頭與禾日香,選擇以生動圖文搭配國人熟悉的注音符號,推出國內首本台語圖文著作《台語原來是這樣》,讓年輕人也能輕鬆了解台語諺語的典故與發音。

  • 該書以淺顯易懂方式解說台語詞彙的意思與由來,如「張」指鬧脾氣、鬧彆扭。(前衛出版社/提供)

    該書以淺顯易懂方式解說台語詞彙的意思與由來,如「張」指鬧脾氣、鬧彆扭。(前衛出版社/提供)

  • 大郎頭(左)與禾日香,推出國內首本台語圖文書《台語原來是這樣》。(記者楊媛婷/攝)

    大郎頭(左)與禾日香,推出國內首本台語圖文書《台語原來是這樣》。(記者楊媛婷/攝)

長期關心台灣土地人文的大郎頭與禾日香,發現國內有許多中國成語故事集,卻不見台語圖文故事,便決定創作國內首見的台語圖文作品,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各式台灣語彙的發展脈絡,如意指招待的「案內」源自於日語,「台語許多語彙可看到過去文化殖民的痕跡」,大郎頭指出台語有許多類似用語,「像是形容不入流的『阿沙不魯』,其實是從日文的『早晨就沐浴』而來,因為當時洗澡大都在黃昏時刻,一早就沐浴的行為會被視為一件奇怪的事情。」

《台語原來是這樣》不只收錄台語詞彙的典故考證,還搭配禾日香所創作的超萌插畫,大大顛覆過去台語文的作品想像,更讓台語變得很時尚。大郎頭透露曾有讀者看了作品後,才體悟到台語原來是如此優雅的語言,「台語對感謝有許多不同程度的說法,如『勞力』就是專用來感謝別人付出的勞力。

已過世的前國史館長張炎憲認為台語最缺的就是資料庫」,大郎頭希望該作不只充實台語的資料庫,更要「以通俗的方式,讓台語進入到生活裡」。

母語教學是基本人權

多個民間及學生團體日前至教育部門口抗議,要求教育部立即撤銷黑箱作業的洗腦課綱。(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2015-02-17  12:18

◎張復聚

每年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IMLD),聯合國於1999年制訂此政策。1947年與印度同時獨立的巴基斯坦國(Dominon of Pakistan),分做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Bangladesh)、西巴基斯坦就是今日巴基斯坦國(Pakistan)。

  • 來自越南的台灣媳婦陳紅鸞(左)應國立高中邀請,擔任學校的越南語言文化講師。(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來自越南的台灣媳婦陳紅鸞(左)應國立高中邀請,擔任學校的越南語言文化講師。(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 台灣本土社團去年曾召開記者會,強調「國中本土語文必修一節」非通過不可,並高呼還我台灣母語受教權。(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台灣本土社團去年曾召開記者會,強調「國中本土語文必修一節」非通過不可,並高呼還我台灣母語受教權。(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當時,西巴基斯坦主要語言是烏爾都語(Urdu),東巴基斯坦是孟加拉語(Bengali)。1948年巴基斯坦國宣佈唯一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Urdu),引起東巴基斯坦大部分講孟加拉語人不滿,開始積極爭取孟加拉語也成為為官方語言。

1952年2月21日,孟加拉首都達卡(Dhaka)大學的學生和爭取母語權的群眾於高等法院附近遊行,卻被警察開槍掃射,有4個學生死亡,引起暴動!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中因為爭取語言權造成死亡的頭一遭。後來巴基斯坦當局於1956年2月29日宣佈孟加拉語成做第2種官方語言。目前,每年2月21日是孟加拉國的國定假日。

聯合國一直到1999年11月17日才制訂每年2月21日做世界母語日,對2000年起實施。後來又定2008年為「世界母語年」!不管是母語日或是母語年,重點是鼓舞保存母語,使用母語,發展母語,促進多語教育及多元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大會第12號決議案提倡「多語教育」,意思是要在教育中使用至少3種語言,就是母語、地區或國家官方語言以及一個國際性語言。

聯合國對語言人權的政策是:1945年發表世界人權宣言,確認語言權是普世價值;到1996年制定世界語言權宣言,承認所有的語言均有資格成做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2001年又發表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確認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財富。

反觀台灣,本土語言遭外來政權壓迫超過100年。這100外年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多、最快,也最關鍵的時刻;本土語言卻一直被糟蹋迫害,特別是經過60年中國國民黨的文化大屠殺(Culture genocide)後,本土語言已經剩不到半條命了。

好不容易台灣民主化多少帶來些許希望。1999年當時教育部長楊朝祥於百餘位學者、立委及母語運動人士面前親口答應國民教育1-9年級每禮拜實施1-2小時母語課,讓大家喜出望外!結果?眼前實際情形是國小1-6年級每週只有1小時!以聯合國標準來看,這根本就是否定台灣人基本人權!

2007年扁政府制訂「台灣母語日」,希望學校每週定一日為母語日,鼓勵學生當日盡量使用個人母語,也呼籲主管機關進行「母語日訪視」,鼓勵師生講母語,發現教學相關問題並協助解決,本意甚佳。不過,因為母語成績無列入考核,升學考試不考,比1996年的「認識台灣」課程還不受重視!更真不幸的是,2008年以後馬政府就根本不在意母語教育。連母語教育經費也一直減少!原本規定母語老師最慢於2011年須通過認證才有資格繼續教,也是被馬政府硬延後到2016年;只是,屆時會是否又要拖延多久,任誰都沒把握!

本來,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去年有答應將於新課綱規定國中「必修」母語,勉強符合當初楊部長承諾,但是又遭新任部長否決!日前新課綱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違法,關心本土教育的朋友應該繼續爭取台灣囡仔的母語受教權。本土縣市長絕對有責任勇敢來承擔!

(醫生、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董事)

2014-11-05 13:03

◎凝心
多年前曾有一句口號喊得響亮,「愛母語,不是愛選舉!」多年後,正當選舉熱鬧關頭,吾人看到的現象卻是,「愛選舉就要講母語!」
母語在近年來的選舉、政治場域中早就成了一項必備工具。圖為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母語在近年來的選舉、政治場域中早就成了一項必備工具。圖為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母語在近年來的選舉、政治場域中早就成了一項必備工具。君不見,馬英九、宋楚瑜都有模有樣的在必須撥弄人心的場合裡,說起客語、台語了嗎?
然而最近中國國民黨立委潘維剛卻表示學習台灣各語族的母語,「會傷害民族感情」,很顯然的,這種發言完全忽視、否定了台灣多元文化的寶貴。更顯示出,台灣各語族的母語正在快速消失當中!有志之士早在上個世紀末已大聲疾呼,要求正視台灣母語傳承的危機,而中國國民黨立委膽敢公開表示「應」放棄學習母語,不正反映,「母語」即將消失,它們甚至連當作選舉工具的地位都將不保了!
台灣最大的台語族群,是對母語消亡最無危機感的族群。然而,吾人若比較1990年的3月野百合學運,和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不難發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世代,幾乎不使用台語,更遑論公開使用台語演講!去年的洪仲丘遭虐死案而引爆的社會運動,運動歌曲是台語歌,今年的太陽花學運,運動歌曲一樣也是台語歌。台語,本身潛藏著爆發力,是以在運動中能夠成為鼓舞人心的歌曲。然而台語在這種情境下,也已經淪落為「工具性」的使用了。最多人講的台語,處境已然如此不堪。其他語族的母語呢?
11月底的選舉就快要到了,麻煩候選人們、政治人物多多的「工具性」地使用各種母語,讓母語的聲音隨著宣傳車傳遍大街小巷。讓母語被聽見,讓人們知道它還有一息尚存,讓大家知道台灣仍保有多元文化,而非只有單一的華語文化。
不只是政治人物必須講台灣母語,我們更要在日常生活裡、公共領域中,說我們的母語,讓多元自由的聲音到處都被聽見。母語不只是工具,它是文化的載體、記憶所繫之處、撩撥情感的音符。我們說的越多,外來的華語,終將會被解構,而政治人物最終必得好好愛惜他們口中的選舉工具。
---------------------------
不講母語 不講文化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5
◎ 溫宗翰
語言表現深層文化內涵,是各族群文化知識記憶傳承的載體,文字無法貫徹表達語言的意義,因此,口述傳統及其使用語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行動的保護項目之一。
台灣長期漠視語言政策,即便二○○五年文資新法落實迄今,也從未有口述傳統及語言保護工作,雖已擬增傳說、神話等內容,卻也只是皮毛。世界非遺在保護口頭傳承方面,除了口頭形式,如傳說、歌謠以外,還包含了語言本身,沒有保護語言,各種文化必然無法延續。
比如歌仔戲若不用台語,便無法表現深刻藝術精髓,即使國家級傳承人廖瓊枝傳教再多藝生,文資工作使她的歌仔戲藝術能長久延續,但只要底下觀眾不懂台語,便無人可細細聆賞。原住民祭典方面亦然,無論賽夏矮靈祭、鄒族戰祭、邵族年祭等各種大小祭儀,只要沒有使用族語,便無法使祭典擁有完整意義的延續,更缺乏文化知識的傳承。再比如,各縣市文資工作已登錄諸多漢人民俗,儀式內容幾乎無法使用國語(中文)去認識,台灣特有的二龍競渡,技法特別,許多技術內容只能用母語理解,不保留語言本身所傳承的知識與文化意義,就無法延續該文化資產完整的精神價值,就會消滅一個文化。
日前,有立委大呼自己的母語是國語,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宣稱母語是國語者,大多數是失語者,他們如果沒有自我追尋,早就忘記自己的族群語言根源,也會攪混族群文化內涵。現行國語是被製造的語言,即便是來自中國各個方言區的外省第一代,也是透過學習才懂得所謂的「國語」。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教育政策需要顧慮多元語言傳承,才不會撕裂民族情感。
多元族群文化是無形文化資產設立的核心價值,現階段台灣無形文資工作都還環繞著外在形式,只看重儀式、表演,卻缺乏對文化內蘊與文化環境、文化語境的思考,本土語言列入必修課,可以緩衝各族群語言快速消失的危機,實是無形文資的一帖良藥,文化單位理應聲援。
(作者為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龍瑛宗評論

日人文學在台灣

作者:龍瑛宗

  (一)初期的特殊性

  日人竊據本省半世紀,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陳跡,尤其是他們在本省的文學,不但是昨日的黃花,而且被忘掉得乾乾淨淨了。日人對臺灣最注重經濟開發,所謂「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就是把臺灣隸屬於日本block經濟裡面去。申言之,臺灣就是日本商品的殖民地市場而已。由此可知,他們僅關心經濟問題,而對於文化問題頗為消極和冷淡。

  不過,日人竊據本省當初的十年間,事情有些不同。因為那時候,他們的重要工作在確立治安,所以他們調派一批軍事、政治、建設、文化各方面的一流人材來臺。以日本來說,這次是他們有史以來的首次經營殖民地,不得不審慎來劃策一番呢!大家都知道,雖然日本佔領了臺灣,但是抗日志士各地蜂起,使日本大傷腦筋。為了誇耀他們的文化力量,他們派遣日本著名的漢詩家,如水野大路、土居香國、森槐南、山衣洲、大橋豹軒及小泉盜泉等等來臺。揣料這大概是當時日文未普遍,唯一的文化就是我們的漢學,所以日人諸多不便,一則為適應環境,二則可以給本省人看一看日人對漢學也造詣至深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裝出支配者的威嚴。現在想起來也可笑,當時,不但武官連文官也要穿所謂「文官服」戴「文官帽」還要佩劍呢!

  在那時候,日本著名的作家森鷗外也到過臺灣。不過他不是以一個作家來臺,而以一個臺灣總督府陸軍局軍醫部長的官銜而來的,在臺時期沒有什麼可觀的作品,而且勾留三個月匆匆地離臺了。

  日人自從確立治安以後,為了消弭漢民族的意識,強暴地禁止中文,使本省人無法接受祖國的文化。可是還有一些本省人士仍然堅守祖國文化,但為數不多。由於這樣的日本文化政策的結果,本省的文學就發生了畸形的現象。在日人文學方面來講,他們的文學沒有廣汎的讀者階層的支持,本省人方面的文學情形也是一樣的,既禁止了祖國文化的流傳,大多數的本省同胞就無法質賞祖國文化的作品。然而大多數的本省同胞,對於日文作品也不感興趣。因為日人限制本省人昇進中等學校的結果,對於理解日本文的能力較差的緣故。如果沒有廣汎讀者階層支持的話,不論任何文學,命運是註定不能發達的。我們可以說,光復以前的本省文學的悲劇的演進是由此而來的。

  (二)詩歌為中心的文學

  另一方面,日本現代文學極端集中於東京,所謂職業作家幾乎全部居住該地,所以日據時代住在臺灣的數十萬日人中,愛好文學的讀者們都是關心中央文學,對於幼稚的地方文學是冷眼輕視的。沒有讀者的文學,自然而然地走進封建社會型態的文學形式——俳句、和歌——裡面去。而日據時期中所發行的俳句、和歌類雜誌頗多,其中可觀的有「想思樹」(俳句)民前八年創刊,「ゆうかり」(俳句)民國十年創刊,「あらだま」(和歌)民國十一年創刊等。在此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新玉)雜誌裡面怒放著一朵奇花——省籍作家陳奇雲,他是薄倖的詩人,最初寫日文新詩(詩集有「熱流」),而後踏進和歌,他的和歌有相當的成就,不幸被生活的壓迫早年就逝世了。

  至於新詩和小說為中心的文學雜誌,自民國十年到太平洋戰爭前,好像雨後春筍般地滋生著,不勝枚舉,但絕大多數是到二三號就遭受廢刊。其作品多屬於習作程度,聊堪記錄的亦少,原因不外乎沒有讀者的支持。作家們是很年青的當時的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大文學部的學生和一些社會的文學青年。文學雜誌中規模較大的算是「文藝臺灣」吧!它是民國二十九年發刊,編輯人西川滿,它的出發是藝術至上主義,但到了末期竟變了卦,倡導什麼卑鄙的皇民文學,至此省籍作家的多數,對它表示不協力態度甚至脫退了。此舉竟使「文藝臺灣」走進沒落的一途了。「文藝臺灣」產生兩個日人作家,叫做西川滿和濱田隼雄,什麼是皇民文化賞的受賞者,關於這兩個作家,容後再說。

  日人文學在臺灣,我們可以大別分類二種:異國主義(exoticism)文學,寫實主義文學,其他還有評論。其中有屬於「旅行者文學」,這些作家們,曾經旅行過臺灣,或短期間居住臺灣,或全然未到過臺灣,而單憑空想力描寫臺灣。他們原來屬於東京文學,從而描寫臺灣的作品也發表於東京文壇。

  這些東京文學的作家們,屬於異國主義文學者,有日本著名的藝術至上主義作家佐藤春天(作品「女誡扇綺譚」、「霧社」)。浪漫派詩人伊良子清白(作品「聖廟春歌」)等。屬於寫實主義作家們有大鹿卓(作品「蕃婦」)、田村泰次郎(作品「日月潭」)、庄司總一(作品「陳夫人」)、中村地平(作品「長耳國漂流記」)、真杉靜枝(作品「在街口」)、丹羽文雄(作品「臺灣之旅行」)等等。

  前述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恐怕是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伊良子清白的「聖廟春歌」,庄司總一的「陳夫人」,尤其是庄司的「陳夫人」是以同情者的眼光描寫著本省青年和日婦為經,一本省知識階級家庭生活為緯,而開展著本省人的苦惱。

  住在臺灣的文藝評論家,如矢野峰人,工藤好美,島田謹二等,與其說是文藝評論家,不如說英文學者較為適當。矢野峰人是文學博士,臺北帝大教授,他是象徵派詩人,在東京文壇也佔有地位的。但取材於臺灣的詩歌鮮少,在臺出版的譯詩集有「墳墓」、「黑的獵人」等。在日出版有「近代英文學史」、「Arnold的文學論」等等。工藤好美是臺北帝大助教授,他研究「文藝復興研究」的作者Walter Pater。而其研究成果由東京岩波書店上梓。他的文章壯雅簡潔,在「臺灣時報」發表的「浪漫主義論」有深刻的見解。島田謹二不但對「比較文學」,而對於歐美文學也有相當的研究。他提倡外地文學即殖民地文學,換言之,支配者文學,所以他的規定殖民地文學是一種的異國主義文學,鄉愁(nostalgia)文學或旅行者文學。雖然他主張異國主義文學須配合心理的寫實主義,不管頗為使人費解的心理的寫實主義是怎樣,畢竟他的殖民地文學是佐藤春夫流的藝術至上主義的異國主義文學。

  普通叫做寫實主義的作家,我們會想起法國的左拉、莫泊桑、巴爾扎克等,這些作家的文學運動影響著日本的自然主義作家田山花袋,德田秋聲等。而日本的主流寫實文學不可忘記所謂「私小說」。可是島田謹二所講的寫實主義絕不是這樣的寫實主義。原來島田謹二是喜歡抒情文學,對於什麼寫實主義實際是不感覺興趣的。島田謹二有一篇「臺灣文學的過現未」,關於日人文學的演進頗具有價值的資料。不過,這篇裡面,島田謹二的面目躍如,據他的意思來看,臺灣文學就是旅行者的日人文學,至於生於斯地,死於斯地的本省人文學似乎不值得惹起他的注意,就輕鬆地淡描一二句就算了。

  如果嚴密地來說,生長於臺灣的日人文學,具有典型的特色的作家可算西川滿,濱田隼雄兩個人罷了。還有一個殊堪注目的作家——(★左示右反)口(★左示右零)子。不過她的文學修養在日本九州,而且在臺期間不長久,她的文學作風完全與日本寫實主義派相同。她的在臺著作有「鄭家」「曙光」。雖然她的文學,沒有什麼特色,但作風堅實,對文學有敬虔的態度。遠在民國十七年,還有一個女流作家尾崎孝子,她著有「美麗的背景」也是以寫實的筆致描寫著在臺日人的生活,不過,她如彗星出現如彗星消逝了。這二個女流作家的共通現象是沒有政治的色彩,換言之,沒有支配者的潛在意識。聽說口子於戰後曾獲得「新潮」文學賞,作品是描寫臺灣山地的「蕃地」。

  (三)沒有「私小說」的文學

  日人文學在臺灣的最特色就是我們在這裡很難發見日本寫實主義的「私小說」。「私小說」的本質是什麼?它是日本近代的「自我」的發見。日本明治維新所表現的無流血革命,就是意味著日本封建經濟社會的崩壞,它的農業經濟社會被解體了,新興產業資本家登場,在這產業革命過程中,封建的束縛逐漸解除了,近代的人間像形成了,在近代的人間像裡面意識著近代的「自我」觀念。

  以日本近代文學的演進來說,他們經過一段文學啟蒙運動以後,他們揭起自然主義文學的旗幟,面對著他們周圍的現實,非常瑣碎的現實,而他們還未能挖掘到社會性的礦床。因為封建的貴族文學退場之後,日本文學的擔當者是小資產階級或小市民階級。他們的生活建築在非生產性之上,而且跼蹐於消費都市東京。一方由於明治維新的無流血革命的性格規制社會尚未能澈底十分分化,封建的要素仍濃厚存在著。

  但到了大正初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客觀情勢的變化,使年青的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遂告突飛猛進,一幅美麗的遠景搖幌在眼前。於是日本文學的一派「白樺派」不滿自然主義的呆板,燃燒著理想主義的烽火,鼓動著樂觀的文學熱情。橫光利一等披著新感覺的衣裳熱鬧地扮演著文學的馬戲。一方葛西善藏等仍然固守「私小說」。但戰後的經濟恐慌淹沒了世界,謳歌經濟好景的日本也不能例外,於是「白樺派」的文學喪氣了,「新感覺派」感覺著途窮了,「技巧派」的芥川龍之介自殺了,但「私小說」仍連綿地流傳著。所以,我們可以說,日本的寫實主義的「私小說」實為日本近代文學的主流。

  但在臺灣的日人文學為什麼沒有日本傳統的「私小說」呢?不消說,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來臺的日人大多數是官吏或公司高級職員,所以他們抱著一種支配者的潛在意識。他們的薪水有特別加薪,他們坐著權力者的椅子,十分神曠心怡了,這種情形與日本本土的貧窮的知識階級有所不同。

  儘管他們的物質生活是享福的,但是在精神生活感覺著懷鄉,感覺著枯燥,感覺著寂寞,於是為了解悶就來玩一玩高尚的「玩具」——詩吧!恰巧眼前擺在奇異的外域風景呢!

  他們想,既然做了支配者,不得不裝出威嚴呀!至於寫實的「私小說」不外乎要暴露支配者的卑賤的心理景象,暴露污穢的支配者機構的現實。何必來搞這樣的散文藝術呢?所以不敢正視他們內心的真實。

  如前面所述,沒有日人讀者支持的日人文學,如果他們以寫實主義的「私小說」給本省人讀者看,那麼他們一定不願意吧!以上就是在臺日人文學沒有「私小說」的重要原因。

  (四)二個典型的作家

  西川滿受島田謹二的影響至深,是島田謹二所提倡的外地文學的實踐者,而他的藝術大師卻是佐藤春夫。他的詩集有「華麗島頌歌」,小說有「楚楚公主」「梨花夫人」「赤嵌記」等。誠然,他絢爛地高唱著華麗島的風物,媽祖祭、城隍爺祭、港祭、甘寧將軍、文廟、神戲、上元祭、玄壇爺祭、大天后、宮歌、卜卦、金紙、女禍娘娘、排骨湯、銅鑼、范無救,大恩教主釋迦牟尼如來,則天武后,沙上寒燈轉淒然,orgel(荷蘭語——風琴)等等。他搬出一大堆本省方言、廢語、佛典、西歐語、漢詩,以超現實主義的作風,寫呀!寫呀!寫到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地竟自認以為殖民地文學開拓的第一人者。島田謹二也大為捧場,備加稱讚。正是一幕的喜劇也。

  西川滿的小說「梨花夫人」「赤嵌記」也是以異國主義陪襯著幻想的情調,平心靜氣而論,他的文學才華雖遠不及佐藤春夫,但他有感覺的筆致。以我的見解,他的散文比他的詩好的多。可惜他缺乏寫實精神和根源的文學靈魂,從而他的作品亦可能被投進忘卻的池塘裡面去。聽說,西川滿最近在東京翻譯「西遊記」和一些黃色文學。

  如西川滿為異國主義作家,那麼濱田隼雄就是好像寫實主義作家,何謂好像寫實主義作家?因為濱田隼雄不是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家,他的寫實主義是觀念的。濱田隼雄也是缺乏寫實精神和根源的文學靈魂,說也奇怪,他們的文學作風相差很遠,但他倆卻站在共通的現象之上。

  不過,西川滿的作品政治性稀薄,濱田隼雄卻具有相當濃厚的政治性。濱田隼雄著有長篇小說「南方移民村」,這篇小說描寫著日人農業開拓集團的生活,地點在東部臺東縣的一日人鄉村,這是一篇日人海外發展的藍圖,指南書。太平洋戰爭當初,日軍節節勝利,於是乎,濱田隼雄者不可不鼓吹日人的海外發展史,於是乎,靈機一動,就大書特寫一大堆日人海外發展史,不幸得很,作品裡的人物是死靈魂,完全是濱田隼雄的傀儡。

  「南方移民村」裡,登場一個叫做珪介的日人醫師,珪介是檢定試驗及格的限地開業醫,醫術高明,對木省人患者熱心親切,在同一地方還有二個本省人醫師,糟糕了!本省人醫師的他倆不但是庸醫,而且不務正業,遊手好閑,最後本省人醫師還要迫害日人醫師珪介呢!想一想,在日據時代本省人怎能迫害日人!

  口子的短篇小說「杜秋泉」也是描寫本省人醫師,在這至少她有追求現實的文學精神,力求理解本省人生活和心理的態度。

  所以儘管濱田隼雄的筆致喋喋不休地寫了約近五百頁的大作,一切的一切跡近空虛。這篇也是會被投進忘卻的池塘裡面去。聽說,濱田隼雄於光復後,在仙臺地方參加「東北文學」同人雜誌,但是到了最近遂銷聲匿跡了。

  ——原載《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三期,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