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史溫侯 劉銘傳 裕仁-登山街60巷「古道與水道交會歷史場域」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曾是英國領事館副領事史溫侯、臺灣巡撫劉銘傳、日本裕仁皇太子在不同時空背景行腳「交會」之處,也是古道與湧泉匯集的地景,今30日(六)歷史場域「重現」!這也是文化部補助全臺各縣市「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第一個實踐的歷史場域。
高市府今9月30日(六)舉辦「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登山街60巷的記憶」活動,宣告全臺第一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場域完工啟用,高市長陳菊感謝文化部、中山大學及各界的大力協助,也邀大家一起來遇見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的足跡,尋訪最原味的高雄。
19世紀,登山街歷史場域,隱身在壽山山麓,原有一片打狗潟湖,稱作「打水灣」,1864年,當時英國領事館副領事史溫侯取得土地,原想興建英國領事館,後來因評估並不合適,便贈送給外國人社群設立打狗墓園;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加強打狗港防務,於壽山大坪頂興建砲台,與旗後砲台及哨船頭砲台(雄鎮北門),共同扼守打狗港,而登山街60巷則是清代淮軍從打狗海關碼頭運送阿姆斯壯大砲至大坪頂砲台的古道;日治時期,日本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1923年4月23日從位於古道旁之貴賓館出發步行登上壽山,而後登山街60巷則轉變成登山展望道;直至戰後,隨著軍眷及城鄉移民遷入,此地形成了山城聚落。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下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了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
高巿府從現代城市起源的歷史特質提出興濱計畫,規劃以8年時間,投入逾7億元,從山、港、鐵、町四大主軸,逐步再造哈瑪星歷史場域等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變化,藉此再造哈瑪星的榮景。
目前高市府在「町-老屋修繕保存」已進行許多工作,包含將濱海一路昭和時期的五連棟紅磚老屋整建為「興濱工作站」及戰後時期登山街35號現代主義老屋改造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做為推廣與傳承哈瑪星文史的基地;位於昔日金融第一街的貿易商大樓及舊三和銀行已啟動修復活化,且尚有多棟老屋正在整修中。「鐵-鐵道紋理保存」的部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全台灣唯一僅存,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也積極辦理運轉機能調查,為已保留下來的哈瑪星鐵道園區規劃未來動態復駛的可能。在「港-打狗英國領事館外灘歷史空間再現」,9月初啟動了一港口安檢所改善及景觀作業,再現哨船頭水岸歷史廊帶,一旁的雄鎮北門古蹟修復亦是興濱計畫重現海防要塞風貌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
在「山-親山計畫」中,首先完工啟用的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經與中山大學、文史工作者及在地居民共同合作,爬梳歷史脈絡後,整復不同歷史階段遺留的古道、水道、駁坎、防空壕、機槍堡及民宅遺構等遺跡,來述說高雄城市人與土地的故事。啟用後此處將成為戶外歷史展場,讓所有來到哈瑪星的訪客能夠在此穿越時空,遇見往昔,細細品味探尋過往的城市記憶。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資產治理的新公民運動,目的是要連結與再現土地和人民的歷史記憶。高雄市政府以「見城」、「興濱」兩大計畫向文化爭取到高達27億總經費,是歷年罕見大手筆的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案,更成為文化部向各縣市輔導解說的示範計畫,未來將持續深化高雄文化底蘊,翻轉高雄城市印象。


羅伯特·郇和(英語:Robert Swinhoe,1836年9月1日-1877年10月28日),或譯史溫侯、斯文侯、斯文豪,英國外交官,博物學家。
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18歲便進入英國外交部擔任外交官,曾長期擔任英國駐廈門、打狗 (今高雄)等地領事。在任內調查了中國南方和台灣的自然生態,在英國皇家鳥類學會的Ibis雜誌發表了很多關於中國鳥類調查的文章,他曾經發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統的中國鳥類名錄和台灣鳥類名錄。現在台灣記錄的鳥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郇和首先報導的。郇和1877年在倫敦逝世,死後他作為外交官的工作逐漸不為人知,而他在中國自然考察方面,尤其是鳥類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卻使他成為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倫敦動物學研究院主席,P. L. Sclater(白尾梢虹雉的命名人)稱郇和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
早年背景
1836年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他在印度渡過了童年。16歲時郇和被家人送回英國本土接受高等教育,就讀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854年恰逢英國外交部招考駐外使領館公務員,18歲的郇和便輟學應考,並成為外交部的一員,被派往中國擔任駐廈門領事館翻譯。
青少年時期的郇和便已經對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經狂熱地收集鳥巢和鳥卵標本,在啟程前往中國之前,他將收藏地所有標本捐獻給了大英博物館。
在華工作
郇和抵達中國後,首先擔任了英國駐廈門領事館翻譯,在任期內,他作為隨軍翻譯參與了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他的隨軍日記中詳細地記述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他的這段日記是研究圓明園歷史的重要史料。
戰爭之後不久郇和升任廈門副領事,並被派駐台灣。在這段時間前後,英國設立了打狗英國領事館,郇和被任命為英國駐打狗第一任領事。1861年7月29日(大清咸豐11年),郇和向台灣府城金茂號店東許遜榮承租其位於今台南市衛民街萬昌街口的卯橋別墅,以為英國駐府城副領事館。在打狗領事任內,郇和在漢族和平埔族聚居的地區進行過比較全面的自然調查,但並未深入台灣山區和內陸。
1866年,郇和離開台灣赴任廈門領事,此後歷任英國駐寧波和煙臺領事。
1873年,郇和因病離開煙臺領事的職位,返回倫敦休養,依靠英國外交部提供的退休金生活。1877年,41歲的郇和在英國倫敦病逝。
學術貢獻
郇和利用職務之便,充分地考察了中國東部和台灣自然生態。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西方博物學家對中國東部乃至整個東亞還幾乎一無所知,郇和的考察開啟了歐洲學者研究中國生物的大門。自1858年,郇和開始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其第一篇論文是《廈門的動物相紀要》此後發表論文十數篇,專著數冊,新物種數十種。
郇和曾經多次進行環台灣島的生態考察,記錄島內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先後發現了包括藍鷳、朱鸝在內的十數種台灣特有鳥種和亞種。1862年郇和發表論文《福爾摩莎哺乳動物學》(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記述了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台灣的動物地理分區更接近中國和喜馬拉雅類型,而與同屬第一島鏈的日本和菲律賓相去甚遠。在1862年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理論尚未成型,郇和的論述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他發表1863年在Ibis雜誌上的《福爾摩莎鳥類學》(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至今仍然是台灣鳥類學研究中最經典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郇和開列了他在台灣島內調查記錄的187種鳥類的名錄,加上之後的零星發現,經他發現的鳥類占目前台灣已知鳥種的三分之一還多。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限制外國人進入台灣內陸,因而郇和對台灣生態的調查局限於寰島的平原地區,在1866年郇和曾經籌備過一次進入台灣內陸高山地區的考察,但是在途中被英國駐廈門領事館招回擔任廈門領事,考察遂告流產,這使得黑長尾雉(帝雉)等台灣特有高山鳥類的發現延遲了將近40年。
1863年郇和發表了《中國鳥類目錄》記錄了454種鳥類,並進行了初步研究和系統分類,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國鳥類名錄。1871年,《中國鳥類名錄修訂版》出版,這被認為是郇和最重要的一部學術專著。由於郇和在鳥類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英國鳥類家學會聯盟榮譽會員的資格。
1870年郇和發表的南中國與台灣島嶼哺乳類相關報告,是和動物地理學有關的學術論文,此論文的內容被引用在華萊士的著作《島嶼與生活》(Life of the Island, 1902)和駐台美國領事禮密臣的作著《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中。[1]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外,郇和也是最早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昆蟲的研究者,他將在台灣採集的昆蟲標本交給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作為研究之用,兩人於1866年在倫敦動物學界分別發表了兩篇報告,是關於台灣昆蟲最早的科學性報告。許多首次發現的昆蟲也以郇和的名字命名。[1]
另外,史溫侯於1860年代在台灣北部的考察,隨後寫成報告專文,隨著淡水開港通商,直接促成了台灣北部茶葉的種植與外銷,開啟了台灣北部茶葉量產外銷的商機,也始台灣產業與人口向北推移的進程加快腳步。
以史溫侯命名的生物
斑鱉 Rafetus swinhoei (Gray, 1873)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Boulengeer, 1903)
斯文豪氏遊蛇 Natrix swinhonis (Günther, 1868)
斯文豪氏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Pfiffer, 1866)
斯文豪氏天牛 Paraglenea swinhoei (Bates, 1866)
斯氏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斯文豪氏攀蜥 Japalura swinhonis
臺灣水鹿 Rusa unicolor swinhoei
斯文豪煙管蝸牛
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游蛇
斯文豪氏赤蛙

Swinhoe_Robert_1836-1877  2-f4c10344b1f5  

外交官郇和 專研生物研究留名
2013年12月23日 04:10
李義/高雄報導
郇和(Robert Swinhoe),首任英國駐台總領事,不過,令他名留千古的卻不是外交折衝,而是他的生物研究開啟了歐洲學者研究大陸東部、東亞的大門。

他的第一篇論文是《廈門的動物相紀要》,之後陸續發表許多研究論文,例如1862年的《福爾摩莎哺乳動物學》記述了台灣黑熊、獼猴、雲豹;1863年的《福爾摩莎鳥類學》列出藍腹鷳等187種鳥類,他發現的鳥類占已知台灣鳥種的1/3強,至今仍是台灣鳥類學研究最經典的論文。

生物學界以他的姓氏斯文豪氏(Swinhoe)命名的物種,以紀念他的觀察採集功勞
1864年,郇和擔任打狗副領事官時,取得哨船頭一塊土地的永久租賃權,主張在緊鄰港口的哨船頭覓地興建英領館,不過,這塊地卻變成外國人墓園。英國最後採納其建議興建今日所見的館舍,但他早已離台,未能親睹新館落成。

郇和妻子在馬雅各醫生照顧下,生下他的第3個孩子,這名嬰兒極可能是自荷蘭治台以來以來,首位在台灣出生的西方嬰孩。
郇和(史溫侯,Robert Swinhoe,1836-1877)是英國在台首任副領事及領事,在其任內,英國將駐台領事職級由副領事升至總領事,並且在其強力建議下,將領事館據點由台南移到淡水,再移至打狗,對英國在台領事的事務,有開創性的功勞。 郇和最著名的不只是外交事業,還有他生物學家的身分,在台灣的公務之餘,時常到各處採集各種新的物種,回到英國發表,許多台灣物種的命名即來自於他的姓氏Swinhoe,如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等。而知名的台灣獼猴亦是他的貢獻,他將獼猴標本寄到大英博物館,經比對後發現為台灣特有種,打狗柴山上的獼猴因此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的最佳代言人之一。
------------------------------------
郇和(英語:Robert Swinhoe,1836年9月1日-1877年10月28日),或譯史溫侯、斯文侯、斯文豪,英國外交官,博物學家。

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18歲便進入英國外交部擔任外交官,曾長期擔任英國駐廈門、打狗 (今高雄)等地領事。在任內調查了中國南方和台灣的自然生態,在英國皇家鳥類學會的Ibis雜誌發表了很多關於中國鳥類調查的文章,他曾經發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統的中國鳥類名錄和台灣鳥類名錄。現在台灣記錄的鳥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郇和首先報導的。郇和1877年在倫敦逝世,死後他作為外交官的工作逐漸不為人知,而他在中國自然考察方面,尤其是鳥類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卻使他成為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倫敦動物學研究院主席,P. L. Sclater(白尾梢虹雉的命名人)稱郇和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
---------------------------------------------
1836年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他在印度渡過了童年。16歲時郇和被家人送回英國本土接受高等教育,就讀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854年恰逢英國外交部招考駐外使領館公務員,18歲的郇和便輟學應考,並成為外交部的一員,被派往中國擔任駐廈門領事館翻譯。

青少年時期的郇和便已經對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經狂熱地收集鳥巢和鳥卵標本,在啟程前往中國之前,他將收藏地所有標本捐獻給了大英博物館。

在華工作
郇和抵達中國後,首先擔任了英國駐廈門領事館翻譯,在任期內,他作為隨軍翻譯參與了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他的隨軍日記中詳細地記述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他的這段日記是研究圓明園歷史的重要史料。

戰爭之後不久郇和升任廈門副領事,並被派駐台灣。在這段時間前後,英國設立了打狗英國領事館,郇和被任命為英國駐打狗第一任領事。在打狗領事任內,郇和在漢族和平埔族聚居的地區進行過比較全面的自然調查,但並未深入台灣山區和內陸。

1866年,郇和離開台灣赴任廈門領事,此後歷任英國駐寧波和煙台領事。1873年,郇和因病離開煙台領事的職位,返回倫敦休養,依靠英國外交部提供的退休金生活。1877年,41歲的郇和在英國倫敦病逝。

學術貢獻
郇和利用職務之便,充分地考察了中國東部和台灣自然生態。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西方博物學家對中國東部乃至整個東亞還幾乎一無所知,郇和的考察開啟了歐洲學者研究中國生物的大門。自1858年,郇和開始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其第一篇論文是《廈門的動物相紀要》此後發表論文十數篇,專著數冊,新物種數十種。

郇和曾經多次進行環台灣島的生態考察,記錄島內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先後發現了包括藍鷳、朱鸝在內的十數種台灣特有鳥種和亞種。1862年郇和發表論文《福爾摩莎哺乳動物學》(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記述了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台灣的動物地理分區更接近中國和喜馬拉雅類型,而與同屬第一島鏈的日本和菲律賓相去甚遠。在1862年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理論尚未成型,郇和的論述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他發表1863年在Ibis雜誌上的《福爾摩莎鳥類學》(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至今仍然是台灣鳥類學研究中最經典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郇和開列了他在台灣島內調查記錄的187種鳥類的名錄,加上之後的零星發現,經他發現的鳥類占目前台灣已知鳥種的三分之一還多。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限制外國人進入台灣內陸,因而郇和對台灣生態的調查局限於寰島的平原地區,在1866年郇和曾經籌備過一次進入台灣內陸高山地區的考察,但是在途中被英國駐廈門領事館招回擔任廈門領事,考察遂告流產,這使得黑長尾雉(帝雉)等台灣特有高山鳥類的發現延遲了將近40年。

1863年郇和發表了《中國鳥類目錄》記錄了454種鳥類,並進行了初步研究和系統分類,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國鳥類名錄。1871年,《中國鳥類名錄修訂版》出版,這被認為是郇和最重要的一部學術專著。由於郇和在鳥類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英國鳥類家學會聯盟榮譽會員的資格。

1870年郇和發表的南中國與台灣島嶼哺乳類相關報告,是和動物地理學有關的學術論文,此論文的內容被引用在華萊士的著作《島嶼與生活》(Life of the Island, 1902)和駐台美國領事禮密臣的作著《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中。[1]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外,郇和也是最早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昆蟲的研究者,他將在台灣採集的昆蟲標本交給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作為研究之用,兩人於1866年在倫敦動物學界分別發表了兩篇報告,是關於台灣昆蟲最早的科學性報告。許多首次發現的昆蟲也以郇和的名字命名。[1]

另外,史溫侯於1860年代在台灣北部的考察,隨後寫成報告專文,隨著淡水開港通商,直接促成了台灣北部茶葉的種植與外銷,開啟了台灣北部茶葉量產外銷的商機,也始台灣產業與人口向北推移的進程加快腳步。
以史溫侯命名的生物
斑鱉 Rafetus swinhoei (Gray, 1873)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Boulengeer, 1903)
斯文豪氏遊蛇 Natrix swinhonis (Günther, 1868)
斯文豪氏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Pfiffer, 1866)
斯文豪氏天牛 Paraglenea swinhoei (Bates, 1866)
斯氏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斯文豪氏攀蜥 Japalura swinhonis
臺灣水鹿 Rusa unicolor swinhoei

2-f4c103b1f5


 

1903.7.21 臺灣發佈保護鳥規程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RHc8z3

1903.7.21 臺灣發佈保護鳥規程

富有多元生態的臺灣,鳥類種類豐富。清國時期長期封閉下,僅有少數西方人得以對臺灣鳥類進行調查。1895年日本治臺後,日本許多鳥類學者開始對臺灣進行研究,官方並開始著重生態保育的必要性1903年,在銃獵取締規則中對於鳥類補獵進行規範,於7月21日正式實施,列為四季保護的鳥種,全年不得獵捕,部分季節保護的鳥種,則每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之間不得獵捕。臺灣也逐步邁入了生態保育之路。

圖左:John Gould 繪 Pericrocotus griseigularis (灰喉山椒鳥)
圖右:1903年臺灣日日新報報載臺灣鳥類保護規則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史溫候生命的最後一年1877年史溫候以史弟瑞來完成命名-在埔里發現史帝瑞黃胸藪鳥享年40餘歲 。黃胸藪眉美國密西根大學動物學教授史蒂瑞1873年在埔里發現。根據2015年Dieter Thomas Tietze親屬關係的鑑定報告,台灣黃胸藪眉是演化的始祖萬年前從台灣飛出演化出四個種依序集中在雲南、四川、印度;紅翅藪眉、猩紅臉藪眉、峨嵋山灰胸藪眉、印度布崗藪眉。

183944901_780165092703642_1599280001550356244_n184507375_780165246036960_3859577204619354252_n28467675_159105511476273_2870436986864997604_n

台灣黃胸藪眉
       1874年初Joseph Steere史弟瑞探訪埔里東邊的生番塞德克族碰上了熟番與生番間爭執,史弟瑞冷眼旁觀突然看到一群黃胸藪鳥躲在叢林樹幹,立即舉槍射擊,那些番人突然變得很害怕。邀請史弟瑞回部落現場素描了他們臉上刺青發現女人比男人繁索。黃胸藪鳥標本抵達英國由插畫家John Gerrard Keulemans畫成素描,1877年史溫候以史弟瑞來完成命名:「史弟瑞在菲律賓的鳥類學發現最近頗受人囑目,他訪問過台灣並深入我未能到達的埔里山區標本交我鑑定。」史溫候生命的最後一年命名了史帝瑞黃胸藪鳥享年40餘歲 。黃胸藪眉美國密西根大學動物學教授史蒂瑞1873年在埔里發現。根據2015年Dieter Thomas Tietze親屬關係的鑑定報告,台灣黃胸藪眉是演化的始祖萬年前從台灣飛出演化出四個種依序集中在雲南、四川、印度;紅翅藪眉、猩紅臉藪眉、峨嵋山灰胸藪眉、印度布崗藪眉。
史帝瑞前排留鬍子、學生Dean Worcester 前排左,菲律賓1887年。  https://is.gd/sV5cB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