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女為人妾
賣妻為人妾
賣女、賣婚 …看一紙賣身契 一生辛酸事
2015-07-12 03:04:47 聯合報 記者程遠述/豐原報導
「太太也能賣!」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舉辦「鐘金水百年文獻展」,展出梧棲頂寮里里長鐘金水收藏的百年文獻;其中能看到一張張古老賣身契,顯示當時人不僅賣兒鬻女、連妻子都可以讓渡,小小紙片記錄當事人一生辛酸,讓觀展者一窺古時社會風貌。
葫蘆墩文化中心指出,展覽年代從清代、日治到民國初年都有,展品包含作弊小抄、廖添丁照片、百年古書…等,其中以賣身契最特別,吸引民眾觀賞詢問。
像日治時期的林氏緞被賣作婢女,7年內轉手5次,價碼從「一百円」到「一百五拾八円」不等,被賣往鹿港、彰化和嘉義等地,賣渡證上還有官方印花認證,註名買賣雙方。另一位丈夫吳帽頭,在證書說明因「夫妻不睦」、「衣食難養」,在民國四年時,以「伍拾陸圓」把太太舒氏「賣婚」,還強調「永不回頭」。
鐘金水表示,從小就愛收藏古物,文獻蒐集了30多年,花費不少心血,例如林氏緞的賣身契,他花費5年跑南投9趟才買下。不過辛苦是值得的,鐘金水說,不僅在蒐集過程更了解文史,他蒐集的賣身契多達7百多張「比國內各學術機構都多」。
葫蘆墩文化中心表示,鐘金水曾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頒獎,展期為即日起到26日,在文化中心3樓展出。
古早賣身契 學者的另類史料
古典小說或民間戲曲經常有窮苦人家賣兒、賣女的情節,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益源從蒐集到的100多份賣身契約中,赫然發現閩南地區還有公公賣兒媳婦、大伯賣小嬸的悲慘情況,乍聽之下讓人為之鼻酸。不過,陳益源認為,賣兒、賣女或賣媳婦,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雖然很殘忍,但在動盪年代或窮到無法活下去時,出讓也許能讓當事人得到較好的發展或翻身的機會;換言之,此類「人口販賣」也不見得全都是負面的。長期研究民俗學的陳益源,蒐集大批庶民類的閩南歷史資料,最特別的是100多份賣身契約,他研究這些賣身契後發現,閩南華僑到南洋打天下,有的人可能膝下無子,因此會回鄉買族人的子女帶回南洋延續香火;但也有華僑回鄉娶妻生子,因祖父母捨不得金孫遠度重洋,只好將骨肉留在家鄉,另買族人之子帶回僑居地。在眾多賣身契之中,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有公公因兒子死了出讓兒媳婦;或弟弟死了,哥哥賣弟媳的個案。陳益源說,一開始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如果往好的一面看,這未嘗不是人道的表現;否則失去丈夫的女子,豈不孤苦守寡一輩子,出讓或許還有機會過較好的生活。陳益源認為,從諸多賣身契約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經濟、物價以及通貨膨脹等現象。像1份民國36年的賣子契約,出讓價格是200多萬元;另份民國37年的賣子契約,身價則飆到6000萬元,可見當時通膨的嚴重性。另也有人以米糧代替現金,像有1份契約就以3200斤乾穀子取代現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