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台第一鄉」正名;北港鎮公所則重新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水林鄉最近掀起一股「顏思齊熱」,訴求水林鄉是明朝顏思齊來台最早紮寨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gNw0H
雲林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顏思齊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領導人是顏思齊,其登陸地點是「笨港」最古老的物證之一就是七角井,漢人在台灣中部的第一口井/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製」字樣六百年的銅製香爐/遶境、射火馬/雲林水林鄉日據時代曾經有座機場,部份神風特攻隊是從此處出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0DPx8R


顏思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

赤崁古井與水林同佐證顏思齊登台
赤崁古井與水林同佐證顏思齊登台 https://bit.ly/3gGrbN4
台南市赤崁文化園區日前發現大面積考古遺跡,年代包括清代及日據時期,其中有一口古井外貌及磚砌工法幾乎與雲林縣水林鄉兩口七角井一模一樣,讓雲林地方文史工作者喜出望外,認為是水林為顏思齊登台設寨首站推論的有力佐證,雲縣府將舉行論壇盼助益考證。
退休警察林佐孟是雲林縣水林人,目前雖然住高雄,仍相當關心故鄉事,專程到台南看甫出土的古井,發現形狀與磚砌工法,和水林家鄉的兩口七角古井的工法相似,主動穿針引線聯繫台南和雲林兩縣市政府文化單位。
林佐孟表示,水林鄉被認為是顏思齊開台的登陸地,兩口七角井分別位於鄉內水北村及車港村,後者有「洋毛港」之稱,古井堆砌成拱橋的特殊工法,到底是顏思齊駐紮屯寨時所打造,或是荷蘭人建的,迄今難考,台南赤崁古井的出土,初步了解工法雷同,具有歷史考證作用。
赤崁出土古井消息也振奮水林文史人,長期鑽研顏思齊文史的水林鄉水北村長洪茂仁指出,水林兩口七角古井保存完整,且成為地方文物景點,因位處私有地難以列為古蹟,導演魏德聖最新作品《台灣三部曲》開拍前曾探訪,若能證實建造年代,便能有正史地位。
赤崁古井與水林同佐證顏思齊登台 https://bit.ly/3gGrbN4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  

日本甲螺 顏思齊
文章由 gonzdevour » 2009年07月19日 5:28 pm

何謂“甲螺”? 
‧解答 甲螺,官名。連橫 [雅言] 云:蘭語之存於臺灣文獻者,尚有甲螺一語。臺灣府誌曰:甲螺郭懷一作亂。又曰:甲螺何斌負債走廈門。作者以為通譯,然郭懷一為開墾業戶,何斌為收稅吏,則甲螺當為官名,如今日東印度華人之為甲必丹也 。
http://vrs.ntl.gov.tw/question_view.asp?id=3567

在明朝政府所不能控制的海上,產生了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為甲螺,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漳州海澄縣人。身體雄健,武藝精熟。因宦家欺凌,揮拳擊斃其僕,逃往日本,以製衣為業。數年後,積蓄頗豐,仗義疏財,有名聲。顏思齊在日本廣結英雄,結識了楊天生原任職大赤般號財副,字人英,年三十,泉州晉江人,精數字,且言語便捷,桀黠多智,朝夕相處,遂成莫逆。 陳德(字衷紀,海澄人,猛悍邁眾)、張弘(字子大,泉州惠安人,能舉五百觔青石,號「鐵骨張弘」)、洪陞(字杲卿,年廿六,興化府莆田縣人)、陳勳(泉州晉江人,年卅,算法精敏,最熟大刀)、林福(字振祖,手足便利,渾號「深山猴」)、李英、莊桂、楊經、林翼、黃碧、張煇、王平、黃昭、李俊臣(漳州南靖人,風流灑脫,甚精鈀頭)、鄭一官(即鄭芝龍)、何錦、高貫、余祖、方勝、許媽、黃瑞郎、唐公、傅春、劉宗趙、鄭玉共二十八人組成二八兄弟會。大家尊稱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06.htm

明萬曆末年福建省人顏思齊者,與鄭成功之又鄭芝龍結夥,自稱日本甲螺而撫馴台灣,此外常劫奪福建廣東一帶沿岸,其勢不可當。顏思齊死後芝龍繼承其後業,又自稱為日本甲螺。但所云甲螺即頭之意。
http://www.cathlinks.org/tai-his-1a.htm

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者,即漢人所謂頭目是也;彛人立漢人為甲螺,以管漢人)。引倭屯聚於台,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
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7135703

齊藤正謙:(鄭氏關係文書),1850年以前,海外異
     傳:【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明
     天啟初,海澄人顏振泉聚眾據之,招我邦邊
     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甲螺猶謂頭
     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
     遂訛稱耳】
http://www.taiwannation.com.tw/topic011.htm

東洋甲螺顏思齊即是李旦在高砂的貿易代理人。且提,高砂者,日本稱呼福爾摩沙之名也,或書為塔加沙古塔加佐古,似與馬卡道族打狗社音譯轉翻有關。而甲螺者,頭目之意也,似與西班牙文Alcalde有關。顏思齊海寇徒眾據紮活躍於大員近北方魍港一帶。魍港者,非單指港口,而泛指稱一沿海區域
http://blog.roodo.com/esir/archives/5689191.html

從語言的流變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福佬與異文化間交互影響的例子:台語日常用語中的「雪文sap-b鉁」(肥皂)源自於馬來亞語中的「sabon」,台灣史料中常見的「甲螺」(頭目)可能源自於西班牙文的「Alcalde」(村長),台語中的「牽手」(khan-chhiu,對妻子的稱呼)與「公司」(kong-si)則因十六世紀中葉後福佬海商的活動,而成東南亞社會共同的語言遺跡。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 ... /edu01.htm

明朝立國初期,即以「海上為不征之地」為政策,對東南沿海採取消極退守態度。洪武年間,更為防範日益強大的海寇,施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政策,更強制在澎湖的漢人廢棄辛苦建立的家園,全數遷回福建老家。致使原本市井繁榮的澎湖在強制遷出的政令下,一夕間荒蕪,造成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而使澎湖成為海盜巢穴。明朝中葉以後,政治日漸紊亂,閩南地區常受強盜、倭寇侵擾而民不聊生,沿海窮苦人民便鋌而鋌而走險,往海上謀生,因受「海禁」而不得歸返,便與海盜、倭寇結合,以澎湖為根據地,集團日大,形成東南沿海強大勢力,其中有一群是以顏思齊為首的海盜集團。  
顏思齊係福建漳洲海澄人,從事中日之間船舶交易而發跡,自稱日本甲螺(Capital,頭目之意)廣交豪傑之士,與鄭芝龍等人結拜為兄弟,欲謀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1624年(一說1621),顏等密謀對日本起事,事機敗露,逃亡至海上孤島─臺灣,在笨港登陸。  
漢人大量遷台,來台便是始於顏思齊據台後。顏氏積極經營臺灣,安撫原住民,聲勢日漸浩大,閩南鄭芝龍招諸兄弟及漳泉窮苦無業的親友同鄉約三千餘人陸續來台投靠,建立城堡,開墾拓殖,奠定了漢人在台灣的基礎。及至1625年顏思齊死於瘧疾,鄭芝龍被推為新的領導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7757i ... 0907033822

檢視主題 - [參考資料]日本甲螺 顏思齊 • 流連忘返 - http://goo.gl/TJhzID
-----------------------------
受戰後教育的影響,講起歷史多數人可能直覺聯想到的是「五千年、黃帝、蚩尤」之類的關鍵字。
但在1930「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出版之「台灣史料集成」有這樣的一張圖,裡面列出了當時對台灣歷史的年代分類及代表族群。除了我們熟知的荷蘭、國姓爺、清、日本以外,往前還多了700年的「甲螺時代」及再往前3000年的「先住民時代」甲螺時代的台灣,除了原本就居住在此的原住民以外,已經是走私客、海盜出沒之地。甲螺一詞有海盜或海盜頭子之意,海盜顏思齊曾自稱「日本甲螺」。
也有這樣有趣的傳說: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時跟「倭寇」講好借一塊牛皮大小的地,沒想到荷人把牛皮剪成細線圍繞了大片台南的範圍 XD。另也傳說現在台南市民權路一代在荷蘭來台以前曾是日本人聚落。
而原住民時代在發現長濱文化遺址後已經可以再往前推到五萬年前了!
希望這些屬於這塊土地的歷史可以被更多人所知悉,分享給大家~

延伸閱讀: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http://www.twmemory.org/?p=3679

本文同步刊載於
http://www.twmemory.org/?p=3685
Google+
https://plus.google.com/u/0/b/101902887781687296120/101902887781687296120/posts

1512070559032357--ss11512070557472357--ss11512070557592357--ss1

水林顏厝寮 顏思齊開台第一庄
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 2015-12-07 05:04:41 AM 標籤: 顏思齊 , 開台第一庄 , 水林

【大紀元2015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顏思齊文化節6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社區舉行,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入口意象以印章為創作概念,打造屬於顏厝寮的專屬印記,水北村長洪茂仁表示,394年前顏思齊率眾來台開墾,在水林、北港地區設立10寨,主寨於今顏厝寮,是「開台第一庄」,顏厝寮社區至今也還保有多處易守難攻的馬蹄型聚落,極具歷史意義。
在社區裡到處可見紅色的「茶壺信箱」。(廖素貞/大紀元)
「顏厝寮人口外流嚴重,大多遷居北港,留下的都是務農的居民造成文化的斷層。」洪茂仁表示,為找回在地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顏思齊開台史,將社區活動中心打造成「開台文化客廳」,內有杜福安老師以漫畫呈現顏思齊相關史料、10寨分佈模型,以及1艘長3公尺、高4公尺的「開台帆船」。

在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廖素貞/大紀元)
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沿著故事牆走一趟顏厝寮社區,彷彿回到顏思齊當時意氣風發的情景。

--------------------

2014-05-21

〔記者陳燦坤/水林報導〕水林鄉公所編印顏思齊故事鄉土教材,又打造明朝古戰船意象,要為「開台第一鄉」正名;北港鎮公所則重新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兩地儼然有較勁意味。
北港雇工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強調是漢人登台發祥地。(記者陳燦坤攝)
北港雇工粉刷顏思齊登陸紀念碑,強調是漢人登台發祥地。(記者陳燦坤攝)
水林鄉公所在鄉境要道安全島,利用回收課桌、椅,打造仿明朝古戰船,宣告水林是開台第一鄉。(記者陳燦坤攝)
水林鄉公所在鄉境要道安全島,利用回收課桌、椅,打造仿明朝古戰船,宣告水林是開台第一鄉。(記者陳燦坤攝)
水林鄉最近掀起一股「顏思齊熱」,訴求水林鄉是明朝顏思齊來台最早紮寨處,鄉公所不僅將顏思齊十寨編入鄉土教材,同時在鄉境主要幹道安全島,以廢課桌、椅打造明朝古戰船,船帆寫著「開台第一鄉」,顛覆過去視北港為顏思齊登陸地說法。
無獨有偶,北港鎮公所日前雇工粉刷位在圓環的顏思齊登陸紀念碑,由於時間點相近,外界諸多揣測,鎮長蕭永義表示純粹是美化巿容,並指出顏思齊開發北港有史料為證,紀念碑又有前台灣省主席周至柔題字背書,真實性無庸置疑。
水林鄉公所主任秘書李明岳則指出,舉凡與顏思齊有關的元素,公所都予以串連,所以去年舉辦單車尋根之旅,為幫下一代認識故鄉,鄉長陳怡帆規劃巡迴各小學講述顏思齊故事,也會教導小朋友以寬闊心胸,包容不同的傳說。
水林顏厝寮 顏思齊開台第一庄

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字號】大 中 小
更新: 2015-12-07 05:04:41 AM 標籤: 顏思齊 , 開台第一庄 , 水林
【大紀元2015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顏思齊文化節6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社區舉行,縣長李進勇、文化處長林源泉、鄉長陳怡帆等為「水林開台第一庄」入口意象剪綵啟用,並與當地居民合影,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入口意象以印章為創作概念,打造屬於顏厝寮的專屬印記,水北村長洪茂仁表示,394年前顏思齊率眾來台開墾,在水林、北港地區設立10寨,主寨於今顏厝寮,是「開台第一庄」,顏厝寮社區至今也還保有多處易守難攻的馬蹄型聚落,極具歷史意義。

在社區裡到處可見紅色的「茶壺信箱」。(廖素貞/大紀元)

「顏厝寮人口外流嚴重,大多遷居北港,留下的都是務農的居民造成文化的斷層。」洪茂仁表示,為找回在地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顏思齊開台史,將社區活動中心打造成「開台文化客廳」,內有杜福安老師以漫畫呈現顏思齊相關史料、10寨分佈模型,以及1艘長3公尺、高4公尺的「開台帆船」。

在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廖素貞/大紀元)

社區周圍還製作了10幅顏思齊開台史故事牆,沿著故事牆走一趟顏厝寮社區,彷彿回到顏思齊當時意氣風發的情景。


顏思齊、郭懷一定居台灣顏思齊、郭懷一定居台灣 https://bit.ly/3FsrOEV
顏思齊見到二八兄弟會中的鄭一官、高貫等人在對荷蘭人的戰役中,武力並不輸給紅毛番,所以使顏思齊更壯大自己的想法,思慮如何在日本起事,將日本德川慕府推翻。所以將二八兄弟會中最年輕的鄭一官授權,由他統領所有的武裝船,計八十六艘。其他商船及財務由楊天生管轄,陳衷紀掌理兵員。鄭芝龍領有八十六艘戎克船後,令旗收入也大幅增加,同時也大肆擴張武力,新建戰船配以英國大砲。
一六二四年在日本的顏思齊積極準備向日本的幕府政權革命起事,同時也等待在澎湖與荷蘭人作戰的鄭芝龍回來。但因二十八宿之一的李英在鄭芝龍大軍尚未回到日本前,將欲向日本政府革命之事,在酒後向日本女子吐露,日警得知,採取攻擊,顏思齊不得不起而應戰。事敗,遭日本德川幕府緝捕。
二十八宿之一的陳衷紀提議,領兵攻取在南方的笨港(台灣北港),以其地之肥沃富饒,而且地理位置可以控制中國東南沿海,進而經略四方,霸業可成。顏思齊依此議,將在日本參與反日的漢人以十三艘船航行八晝夜在笨港登陸。時為一六二四年(天啟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八月二十六日,身負重任的鄭芝龍監視荷蘭軍撤離澎湖,亦得知顏思齊率眾來到離大員不遠的笨港,所以領著所有戰艦直奔笨港(北港) 顏、鄭既佔據北港,就以北港為基地,分設十寨自保以防原住民的攻擊,同時也安撫原住民,另一方面出海維護海上霸權。
在來台的船中有一位郭懷一,他是泉州人。父郭瑞元,郭瑞元開設的勝和棧,鄭芝龍的船隊補給常至勝和棧採購,少年時即經由二八兄弟會中的高貫,加入鄭芝龍的行列,並至日本學習荷蘭語,也經常與船隊出航。
在日本居住期間曾受鄭芝龍之命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平戶港商務館,與館長史必克(Jacques Specx)商談公事。這樣他也就與大家一起在台灣定居。
來台僅僅一年即在一六二五年九月(歲次乙丑),顏思齊往豬羅山打獵回來,歡飲過度,隨染風寒,一病不起。楊天生等隨即殯殮設位,眾軍掛孝,完百日,方祭奠除靈。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現在嘉義縣尚有顏思齊墓,地點在水上鄉牛稠埔307號。明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建墓,左側立石碑乙座。後人有「顏墓懷古」詩:
一臘匆匆竟不還,斜陽埋骨古尖山。
朱家久已無殘土,未及荒邱墓姓顏。
郭懷一自一六二四年隨顏思齊,鄭芝龍來台,居住在笨港(北港),事事以鄭芝龍馬首是瞻,十二月的新領導者產生後,郭懷一更積極向鄭芝龍建議從中國移入大量人口到笨港。鄭芝龍也提供「三金一牛」的方法來吸引農民來開發。「三金一牛」就是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讓福建饑民數萬遷徙至笨港墾荒。
鄭芝龍把絕大部份時間花在金門、廈門、泉州及海上,很少在笨港出現。在一六二八年鄭芝龍欲進兵漳浦向明廷宣戰時,曾回笨港一趟,召集笨港人馬全員出征,但有二十幾位因患病臥在床無法行動而,其中一位是郭懷一。這些人患的病統稱為水土不服,其實是瘧疾。初入原始森林,毒蛇猛獸較易防範,蚊蠅蟲害卻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移民者更大的傷亡。
郭懷一未能參與漳浦進兵行動,事後雖身體痊癒,但發覺漸漸脫離了主流,因鄭芝龍已佔據金門,將所有實力遷至金門,建設為大基地。鄭亦放棄了多年在日本平戶的根據地,對台灣的發展並無多大的興趣,全部精力都投入廣大的中國。
留在笨港的郭懷一,決心以開拓者姿態定居下來,並開始與原住民來往,認識了貓羅社酋長大貓武。在顏思齊初來時,大貓武發覺這一批漢人武力強大,與以前的海盜一模一樣,只是人來得更多。起初預估這些人短暫停留就會離去,所以也不來驅逐或溝通,但最近所有的船隻都已離去,卻還有漢人留下來,似有長久居留之意。
郭懷一在貓羅社的協助下加速展開了墾殖。以漢人的農耕技術,加上亞熱帶的氣候助長植物生長,近日又得原住民的人力支援,開墾工作十分順利。一年二次稻米收割,加上一次雜糧的額外收益,使郭懷一在第一年不僅達到自給自足,尚有餘糧出售給鄰近的大武郡社、南北投社、諸羅山社、他里霧社、斗六門社及哆囉國等社。原住民的交易是以物易物,所以郭懷一得到許多鹿皮、鹿脯。
到了一六二九年,笨港的倉庫已屯積相當的米糧、鹿皮、鹿脯。鹿皮已有日本人來承購做為日本武士盔甲內裡,但米糧生產過多而有剩餘,若能回銷泉州,將是一項有利的生意。因而郭懷一決定回家鄉一趟,打開台灣產品的銷售管道,同時也希望帶一些同鄉來笨港共同開發。
郭懷一回鄉後攜來大批專業人才如打鐵師、裁縫師、鑿井師、建厝師及醫師等。同時開發原始森林所需使用的鋤頭、犁、斬刀(柴刀)、鐮刀等刀具、農具等。
崇禎年間閩地大旱,許多人不請自來,一窩蜂來到笨港依附郭懷一討生活,郭懷一來者不拒,又多指定土地開發,同時也協助組成團隊,供應所需的器材、工具、農耕種子等。在收穫時搜購銷往中國。移民者幾乎全屬男丁,極度缺乏女性,而原住民是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漢人與原住民的通婚,原住民高興,漢人也高興。尚無文字的原住民與有文化的漢人生下的子女,毫無例外的都以漢人姓氏為姓氏。這也是日後平埔族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顏思齊、郭懷一定居台灣 https://bit.ly/3FsrOEV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


《二十八結拜兄弟,日本起事》⁣
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二十八個結拜兄弟在日本起事,企圖佔領平戶港,成日本一霸,卻因機密洩漏才逃亡到台灣。
這一段歷史,見諸於江日昇著的《台灣外記》一書。此書被視為是小說筆法,但從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人的行事來看,卻是非常有可能的。
江日昇的父親叫江美鰲,曾在鄭芝龍手下大將鄭彩的麾下工作,奉鄭彩之令,他曾護送唐王朱聿鍵入閩,唐王隨後稱帝,年號隆武。後來鄭彩隨鄭成功攻打海澄,未成。幾年後因戰敗,鄭彩將兵權交出來給鄭成功,自己退隱;江美鰲則轉到鄭軍陣營。三藩起事時,鄭經攻打廣東惠州,江美鰲曾出任連平知州,後來戰敗降清。由於江美鰲的閱歷豐富,目睹鄭氏三代的海上霸業與陸上抗清,身在歷史現場,目睹時局世變,心中感時傷懷,就把故事感想說與兒子聽。江日昇從小耳聞父親談論鄭芝龍、鄭成功家族事蹟,捨不得歷史湮沒無聞,遂以說故事的方式,寫下他父親親歷的證言,想供後來修史者參考。
可惜的是,《台灣外記》的寫作形式是章回小說體,一回一回說故事。這就讓歷史學家很困擾,不知道該相信它,還是該澈底否定。
台灣故事館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8bYpnF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顏思齊為日本甲螺,為此集團的領袖。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他被稱

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按史:思齊海澄人,以眾據臺灣,鄭芝龍附之。其後延平肇造東都,則基於此。當是時,何斌亦從思齊於臺。斌之子孫,居於鳳山維新里,所謂「前何」、「後何」者也;則其墓亦當在此。
一四三、嘉義許紫鏡謂余-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5840102) https://bit.ly/3R8a7Tb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顏墓」疑案 連景初 p.44附圖:嘉義縣牛稠埔之古墓 臺南市歷史館管理員石暘睢君,於四十一年十一月間在南大南門外師爺塚前管事園,發見一明代古墓,墓碑上鐫有「澄邑晨暘曾公墓」及「崇禎十五年」字樣,以上述年號來說,該墓較鄭成功之入臺早了十九年,南市雖號稱古都,但在「曾墓」發現前,原有之可考古墓,不過為鄭成功之曾蔡二姬墓,鄭公子墓,五妃墓及李茂春墓等,但年代均較「曾墓」為遲,曾墓為目前臺灣發現古墓中的年代較早者,認此為一重要史蹟的發現。 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長陳漢光於聞悉後,認為此墓「實不足為奇」,且云:臺灣古墓可據而可考者以嘉義縣之三界埔尖山顏思齊墓為較早。陳組長又謂: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地址在嘉義南鄉里尖山,邑人并立有紀念碑於側,臺大歷史學系教授楊雲萍及省文獻會藏有「顏墓碑」及「紀念俾之相片,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亦作有「顏思齊墓考」一文,以證實確有「顏墓」。 至是因發現「曾墓」而引起了「顏墓」的疑案。鄭成功曾稱臺灣「為家君手創舊業,棄由荷人經營」。鄭成功父鄭芝龍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隨顏思齊入臺者。如「顏墓」確於數年前被發現,可說是臺灣史上的一重大發現,因國人之大量移居臺灣實自顏思齊始。 顏思齊當年病逝臺灣情形,連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所載,多據江日昇的臺灣外記,外記謂:「天啟五年乙丑秋夷月,顏思齊往諸羅山(嘉義昔稱諸羅)打圍……飲過度,受感風寒,自知不起,與天生(楊天生)訣曰……言訖嗚咽氣絕,天生隨即殮殯,設立掛孝……」 據省文獻會「臺灣自史蹟抄本」顏思齊墓謂: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海澄人,民前二百九十一年(明天啟元年)來臺。原註:據續修臺灣府誌建置文作天啟元年,連雅堂顏鄭列傳作天啟四年按元年近事實。(筆者按:鄭成功於日本寬永元年誕生於日肥前平戶千里濱,寬永元年即天啟四年,也即甲子年,鄭氏墓誌銘稱:王父(指成功)生於甲子年,芝龍係在日生成功後隨顏思齊入臺,且江日昇臺灣外記,鄭亦鄒鄭成功傳亦稱思齊於天啟四年渡臺。)鄭芝龍附之,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蕃,分汎所部耕獵。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五年秋九月,思齊入諸羅山打獵,病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原註: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其墓至今尚存。原註:據連橫(雅堂)臺灣通史顏鄭列傳。 又民國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顏思齊墓考題記謂:「顏思齊,宇振泉,福建海澄人,雄健任俠,避仇赴日本為縫工……天啟四年六月既望,窺德川幕府失民心,約鄭芝龍等擬倒幕事洩,幕吏捕之,急與芝龍等浮海至北港,築寨撫番,事墾殖,擬以臺灣為根據地謀再舉,漳泉之民聞風歸附者三千餘人,天啟五年(公元一六二五)秋九月,思齊率眾入諸羅山行獵,病傷風,數月篤,集芝龍等廿六盟弟而訣曰……思齊死,眾推芝龍為首,而葬思齊於諸羅三界埔之尖山,即今立石處也。」此為宓氏顏墓考所述。至如何發現顏墓及何以證實三界埔之古墓即為顏墓,宓氏顏墓考中并未提及。 省文獻會主委黃純青,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答南市汪有序君詢有關顏墓,信中謂:「顏思齊生平事蹟及死後安葬發現經過等情,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茲附臺灣省史蹟抄本(省文獻會稿)以資參考」,史蹟本上顏墓記載,已見本文上引,該抄本謂顏墓至今尚存,係據連雅堂通史顏鄭列傳所載,顏鄭列傳謂:「曾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而墓門已圮,宿草□焉。」但連氏是否親往勘查過顏墓,實成疑問,此於較後撰述之連氏「雅言」中可以見之,雅言謂:「嘉義許紫鏡謂余,顏思齊之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俗稱番王墓,余欲往視而忽忽不果,今紫鏡已逝,未知尚有知之者否?」 本年元月十四曰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七人,為勘查顏墓,前往嘉義,承嘉義縣長林金生熱心協助,借用汽車,井派水上鄉公所人員為嚮導,於下午三時許出發,至黃昏(五時許)方登水上鄉南村牛稠埔(三界埔南)尖山南邊之山岡,至則但見此傳說中之所謂顏墓,係一古墓,山上未見樹木,墓旁荒草叢生,墓穴土壤頗為完整,墓碑作長方形,高二、二二臺尺,寬一、六八臺尺,厚二寸八,碑面經已風化,無任何鐫刻或文字痕跡,為一十足之「無字碑」,墓四週亦無何遺物,側建有顏思齊墓考碑,即卅七年四月嘉義市長宓汝卓所建,(古墓及顏墓考經攝影携回)據該處(南鄉村)劉村長言,渠由新竹遷至該處已三十餘年過去未聞此墓為顏墓,光復後宓市長來查勘後方聽說。而當時宓市長之所謂發見顏墓,不外因閱連雅堂通史載三界埔有顏墓,所以命水上鄉公所人員調查,聽說鄉公所人員係據該鄉國姓村八十餘歲老人黃天生(黄前年逝世,時八十八歲)所指稱,也即連氏雅言所說:俗稱「番王墓」,此田夫故老的傳說是否信而有徵,殊為疑問,即臺大歷史系教授揚雲萍所撰臺灣史人物之一顏思齊,其中有關顏墓,所弔亦不過連氏的通史,此外遍閱臺灣府誌及諸羅縣誌,以及日人所著各種臺灣史蹟冊籍,均未見有顏墓之記載,則田夫故老傳說中的「番王墓」即為顏墓,證據殊為薄弱。 以牛稠埔尖山南之(古墓即宓氏立顏墓考處)地形觀之,該處山岡清秀,古墓背靠尖山,左右兩旁山丘如雙臂伸出,墓前一望開濶,面對現南靖糖廠蓄水池(頭前埤),該墓穴之覓定,恐出堪輿家之手,且墓碑頗具規模,恐非思齊當年流亡荒島,能於叢莽中覓得佳壤,況當年顏輩不過「海上英雄」,住無定所,室家未安,顏死後楊天生鄭芝龍等倉卒為之殮殯,亦無閒情思及為顏覓好風水以蔭顏之後人,顏死後鄭等仍過海上漂泊生活,事後恐亦未能為顏改葬,及芝龍受撫返大陸後,再營顏墓實少可能。 牛稠埔古墓碑面經已風化,了無痕跡;目前臺南市所存古碑二百餘件中,碑面全風化者,只有現立人街三山國王廟門前壁間之無字巨碑,三山國王廟建於清雍正七年,此無字碑來源無古考。再觀牛稠埔古墓之完整,恐係當地已進入相當安定時期後所經營者,與顏思齊當年之獵於諸羅,尚一片荒莽,似不可同日而語。 總之,現牛稠埔古墓雖經宓汝卓建顏墓考,稱之為「顏墓」,但宓氏及省文獻會所據,均為連氏通史,文獻會之主委黃純青既說過:「本會極力調查,尚未發現確證」,連氏本人於「雅言」中也含糊其詞,充其量不過據田夫故老傳說而已,是則連氏修通史時以三界埔傳說中之「番王墓」為顏墓,實為乏確證之「大膽假設」,前嘉義市長宓汝卓之顏墓考,不過係大膽假設的「大膽附會者」,而省文獻會陳漢光組長所謂:「臺灣古墓而可考者以嘉義縣顏思齊墓為較早」且云:「顏墓在數年前已被發現,邑人立有紀念碑於側(諒指宓氏顏墓考)云云,更不足論矣! 雖現尚未有人能提出有力考證,以證實牛稠埔之古墓非顏墓,但任何人在未發現有力考證以證實上述確為「顏墓」前,顏墓還不是一疑案嗎?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t64YT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