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教 - 萌典

清白蓮教的支派。由清初山東單縣劉佐臣創立,後流行於河北、河南、山西一帶。教徒依八卦分為八股,故稱為「八卦教」。乾隆時因反清,教徒多被殺害。至嘉慶時以林清、李文成為首,改稱為「天理教」


天理教東門教會、黃文醫生故居 列嘉義市市定古蹟
天理教東門教會、黃文醫生故居 列嘉義市市定古蹟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FPjl5Y
嘉義市天理教東門教會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2020/08/05 10:03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嘉義市「天理教東門教會」、「黃文醫生故居」及「嘉義市北社尾王姓宗祠」三棟建築,近期由所有權人、管理人主動提報盼列市定古蹟,8月3日經嘉義市文資審議會通過前二處指定古蹟,北社尾王姓宗祠維持歷史建築身分,天理教東門教會、黃文醫生故居則成為嘉義市首次私有建築所有人主動申請指定古蹟的成功案例。
嘉義市天理教東門教會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嘉義市天理教東門教會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東門教會林永珍會長表示,天理教東門教會為台灣少數現存的天理教神殿建築,1934年完工,是全台保留最完整、最大的天理教會檜木建築,審議委員認為,該空間構造、形式表現日本神道教建築物的特色,具高度藝術美學與技術,符合古蹟指定基準。
嘉義市黃文醫生故居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嘉義市黃文醫生故居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指出,2018年天理教東門教會隔壁民宅失火,教會連帶遭受波及,歷經一年多的修繕,於今年整修完成,東門教會指定為古蹟後,對天理教在台灣發展之代表性,及其無形資產之儀式保存有重大意義,將輔導協助擬定管理維護計畫,進行調查研究,記錄天理教在嘉義市及台灣的發展脈絡。
嘉義市黃文醫生故居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嘉義市黃文醫生故居指定為市定古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黃文醫生故居所有人王伯智醫師表示,黃文醫生故居最早為1935年開設的津本食堂喫茶部,具有現代主義風格,黃文醫生自日本人手中購得房屋及土地所有權,將原有的休憩空間局部修繕作為診所及居家使用,2017年地方文史工作者提報並經審議通過登錄為紀念建築。
王伯智購得此建物後,自費聘請文史專家重新整理文獻,提供更多文史價值佐證史料,建築本體的使用歷程與嘉義市都市計畫史充分結合,是嘉義市私有文化資產中,罕見且唯一的現代主義建築,表現出時代營造技術流派。
王伯智表示,希望黃文醫生故居能成為嘉義市的市定古蹟,完整保留該建築物的歷史價值,留給後人透過這棟建築物理解黃文醫師生平與城市發展的脈絡。
歷史建築北社尾王姓宗祠,室內、外空間有精緻彩畫、交趾及剪黏,內容包含二十四孝、八仙過海等精緻彩繪,祠內有光緒九年砂岩石碑;審議委員認為現況與當初登錄為歷史建築時的價值無太大差異,暫不同意指定為古蹟,具有文物價值尚未指定古物的砂岩石碑,建議儘速提報審議,以提供後續的調查研究與保存維護。
文化局表示,嘉義市現存市定古蹟共13處,2014年道爺圳糯米橋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便無新增,私有建物主動提報希望指定為市定古蹟,顯見民眾已逐漸改變觀念,願與政府一起攜手保存珍貴文化資產。
天理教東門教會、黃文醫生故居 列嘉義市市定古蹟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FPjl5Y

2020-10-22_1841452020-10-22_1842502020-10-22_1842392020-10-22_184231


82歲檜木天理教會 變身嘉義故事屋

2015-11-02

昨天揭幕 每天開放至晚上七點

〔記者王善嬿/嘉市報導〕天理教嘉義東門教會創會九十九年,其位於嘉義市共和路的日式建築已有八十二年歷史,市文化局今年新增為「嘉義故事屋」之一,每天上午八點到晚上七點開放參觀,除公開天理教在地近百年的發展史,也讓人們一窺自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檜木神殿。

  • 天理教嘉義東門教會第五代會長林永珍表示,教會自日治時期保存至今,全國唯一。(記者王善嬿攝)

    天理教嘉義東門教會第五代會長林永珍表示,教會自日治時期保存至今,全國唯一。(記者王善嬿攝)

  • 天理教東門教會有充滿日式風格的庭園與建築。(記者王善嬿攝)

    天理教東門教會有充滿日式風格的庭園與建築。(記者王善嬿攝)

天理教東門教會第五代會長林永珍表示,第一代會長加藤金的先生為阿里山鐵路工程師,鐵路完成後到嘉市做基礎建設,當時共和路只是間佈教所,隨信徒人數增加,第二代會長便打造檜木教會建築,約兩百多坪,早期均用卡榫構造,還有整根樹幹做的樑柱,是全屋的精神支柱,僅屋瓦因毀損嚴重,三十多年前曾翻修。

林永珍說,二次世界大戰後,日籍會長返國,由他的阿公接任會長接續傳承,國民政府遷台時,一度要燒毀神龕,當時因借苦竹寺觀音佛祖神像擺放,才躲過一劫,得以保存,全國天理教會現存三十多間,這是唯一保存最久、最完整的一間。

昨天活動在林永珍等人舉行天理教祈福儀式揭幕,現場展示「老屋修繕特攻隊」木工課程成果,市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表示,大北門區域以共和路沿線,串連北門驛、檜意森活村、嘉義城隍廟、東市場及天理教會等,具木業跟古城特色,其中遴選「新高販仔間」、「江振裕檜木手作屋」、「勝安堂百草鋪」、「林森里長王廣禮辦公處」及「天理教嘉義東門教會」等五處嘉義故事屋,展現區域發展故事,也是背包客深度旅遊的好去處。

 林本炫 - TSCpedia - http://goo.gl/ZUZjh4

台灣民眾信仰類別的變遷
台灣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社會,不過在過去戒嚴時期,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伊斯蘭)、軒轅教、理教、天理教、巴哈伊教等所謂的「九大宗教」之外,其他新的宗教團體或者宗教類別無法成立,甚至有些宗教團體還曾經被政府查禁過,譬如一貫道、統一教等。1986年天帝教獲准登記為宗教性財團法人,成為第十個宗教,1987年一貫道解禁,成為第十一個宗教,統一教接著解禁。近年來內政部採取寬鬆政策,許多新的宗教團體紛紛向內政部登記,目前內政部網站上的「宗教簡介」,列出二十五種宗教類別。(也就是九十二年內政部編印「宗教簡介」一書,所列出的宗教類別)
宗教的分類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即便是向內政部登記的宗教團體當中,有些宗教團體本身的信徒人數或者在台灣的信徒人數其實很少。因此在探討台灣的宗教信仰時,在類別上必須加以適當調整。然而這項分類工作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大的困難存在,主要是在「佛教」、「道教」、「民間信仰」這三種宗教類別上。很多實際上拜關公、媽祖、土地公等神明的民眾,會自稱「佛教徒」,有的會稱自己信仰的是「道教」,這是因為這類信仰是一個沒有宗教認同可以用來指稱的信仰系統,而「民間信仰」只是學術界的術語而已。譬如內政部的《內政概要》裡,就沒有「民間信仰」這個分類,因此根據該概要至九十三年底的統計,「道教」信徒有767,906人,成為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
另一方面,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也很難認定,雖然在實際調查的時候,學者曾經用「是否皈依法師」、「吃素」、「做早晚課」等指標來界定真正的佛教徒,但也仍然有爭議。而在另一方面,自稱「無宗教信仰」者,也未必就是無神論者,可能是比較弱化的民間信仰者,也就是不會主動去拜神明,但是可能會跟著別人拜。
因此,在問卷調查資料上,由受訪者主觀認定自己的宗教信仰類別,就很可能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譬如說,自認是佛教徒的人越來越少,很可能是民眾越來越清楚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區別,越來越不會將自己的信仰說成是佛教。上圖把台灣的宗教信仰類別分為無宗教信仰、民間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和其他宗教,其中回教(伊斯蘭)因為人數太少,合併到其他宗教類。而新成立或者新傳入的各種所謂「新興宗教」,也因為人數太少,全部都併入「其他宗教」這一類。
圖1 各種信仰的人口比例
各種信仰的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85-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圖1看出,沒有宗教信仰者大體維持在一成多到兩成之間,二十年來有緩步增加的趨勢。基督教和天主教兩者的信徒加起來,在台灣佔了大約5%左右,並沒有太大的變動。過去曾經受到查禁的一貫道,在解禁之後給人快速發展的印象,尤其有些組線,本身就有十幾萬的道親,但社會變遷的資料顯示其道親比例始終維持在2%左右。而包含各種新興宗教在內的「其他宗教」,則大約在1%到2%之間波動。比較麻煩的是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這三個類別。如同前面所說的,三者不易區分,民眾在宗教認同上也常有混淆的現象。上圖顯示民間信仰和道教的信徒比例,大約從1994年之後就逐步上升,而佛教信徒的比例則呈現持續下滑的長期趨勢。圖中的這個趨勢和一般觀察到的,近二十年來佛教在台灣越來越興盛的趨勢,出現矛盾的現象,也和國內學者的研究不相符合。實際的狀況,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討。(林本炫)
--------------------------------------
變動中的台灣宗教信仰
雖然在台灣社會裡,沒有宗教信仰、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這幾種信仰,彼此之間在認同上容易產生混淆,也很難有客觀的認定標準,但由民眾主觀認定的信仰類別,其變動方向所代表的意義仍然值得觀察。從圖2的歷年信仰變動比例來看,台灣民眾的宗教信仰在最近十幾年間呈現某種程度的不安定狀態,但有逐漸趨緩的趨勢。
圖2 現在信仰與以前不同之比例
現在信仰與以前不同之比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國科會委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執行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其中第二期第五次(1994年)、第三期第五次(1999年)、第四期第五次(2004年)的調查,有一組問卷題目同時詢問受訪者「目前的信仰」和「以前的信仰」,結果發現有不算低比例的民眾,目前的信仰和以前的信仰並不相同,顯示這些民眾的宗教信仰在過去曾經經歷改變,也就是這些民眾曾經有過「改宗」。1994年這項比例是18.36%,1999年是26.80%,而2004年則是15.30%。[1]這三個年度的這項比例,一方面顯示若干台灣民眾的信仰在變動之中,另一方面則可能顯示這項變動先是逐漸趨於激烈,而慢慢穩定下來。也就是說,信仰變動的高峰期很可能在過去十年間,而目前開始緩慢穩定下來。
我們將三次的調查資料合併分析,信仰變動的方向方面,從「流入」的角度來看,信仰改變者主要是改變到佛教,自稱目前信仰佛教者當中,有26.9%是從其他宗教信仰類別改變過來的,其中主要是來自於原先是「沒有宗教信仰」者和「民間信仰」者。從「流出」的角度來看,「沒有宗教信仰」者是最大宗的信仰流出者。在三次調查資料中,自稱原本是「沒有宗教信仰」者,目前只有47.6%還說自己是「沒有宗教信仰」,另外的兩成二目前已經是信仰佛教,而一成三目前是民間信仰者。由此看出台灣宗教版圖的變動方向,乃是往組織化的宗教方向移動。這和國外的研究,認為宗教變遷是從有組織的宗教往「無形的宗教」移動,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調查資料中的「其他」類包括各式各樣,本土的和外來的新興宗教,但全部加起來只佔2.6%,近年來新興宗教雖然蓬勃發展,其信徒人數目前已經佔有一定比重。
對於台灣宗教信仰變遷的原因,瞿海源指出人口往都市移民的地理流動會影響宗教信仰的變遷,而林本炫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此外,瞿海源指出民眾面對社會變遷的不確定感,也會造成信仰變遷,尤其是對於有明確教義的佛教,也就是有組織的宗教,需求因而增加。另外,相對於民間信仰,佛教這類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在傳教活動上更為積極,也造成宗教版圖往佛教方向移動。(林本炫)
[1]四期五次問卷跟二期五次和三期五次一樣,先問完受訪者目前宗教信仰,然後在第十八題詢問受訪者「在以前呢,您信什麼教?或是沒有宗教信仰?」但四期五次本題的前一題(第十七題),詢問「請問您什麼時候開始信目前這種宗教?」時做了跳答設計,讓目前沒有宗教信仰者免答該題以及以下幾題,因而把目前沒有宗教信仰者排除回答第十八題,也就是在四期五次問卷中,目前沒有宗教信仰就不必回答以前信仰什麼宗教,因此計算出來的全體受訪者信仰改變者比例是14.78%。但根據二期五次和三期五次資料,目前沒有宗教信仰者,以前可能是有信仰的,因此也會有信仰改變發生。因此作者用二期五次和三期五次的比例,將四期五次的目前沒有宗教信仰者,可能改變信仰的比例進行推估,然後加入總體信仰改變者的比例,得出15.30%的修正數據。
---------------------------
信仰宗教的目的
在所謂教育普及、科學發達的年代,絕大多數的民眾還是有宗教信仰,自認「沒有宗教信仰」者仍是少數。那麼目前有宗教信仰的民眾,是為什麼信仰宗教呢?在1994年、1999年、2004年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問卷中,都有一題複選題,詢問有宗教信仰的受訪者「您為什麼會信目前這個宗教?」在十七個可以複選的選項中,高達將近七成的受訪者回答是「跟父母信的」,是全部選項中佔最高比例的一項。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受訪者目前的宗教信仰是從小跟隨父母的教導而信仰的,用社會學的話來說,就是「社會化」所造成的,父母在從小教導子女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同時,也把宗教信仰傳遞給下一代。
圖3-1 台灣民眾信仰宗教的目的

台灣民眾信仰宗教的目的
佔次高比例的是「尋求平安」,有四成多的受訪者選擇這一項。而回答「尋求精神寄託」的也有兩成多。至於和宗教教義或者宗教修行有關的,譬如「尋求真理」、「尋求救贖或懺悔」、「瞭解生命意義」、「尋求智慧」、「減少煩惱」、「解決特殊困難」、「尋求安慰」等原因,回答的比例都不是很高,大約在一成到兩成左右的受訪者這樣回答。當然,如果這樣的比例換算成絕對人數應該也相當可觀。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總認為一個人會相信某個宗教,和宗教師的個人魅力有很大關係。但這三個年度的問卷調查資料都顯示,只有2%左右的受訪者是因為宗教師的吸引力而信仰目前這個宗教。而在三個年度的比較方面,從1994年到2004年,因為「尋求平安」和「尋求安慰」而信仰目前這個宗教的受訪者有明顯增加,增加了將近十個百分點,其他各項原因則變動多半不大,而「跟隨父母信的」這項原因則略有下降。這一方面說明當前的社會外在環境造成民眾心裡不安,因而尋求宗教信仰的人數增加,而決定宗教信仰時,父母的影響力也有略微下降的趨勢。
圖3-2 台灣民眾信仰目的與宗教類別

台灣民眾信仰目的與宗教類別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如果比較不同宗教信仰類別,除了「尋求平安」這一項之外,則信仰的目的有明顯的差異。民間信仰、佛教、道教以及天主教的受訪者,有很高比例是「跟隨父母信的」,一貫道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則較少是跟隨父母信的。附帶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其他宗教」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新興宗教。但一貫道則又有將近一半的比例是因為「親友熱心引介」而信仰的,遠遠高出其他信仰。在其他各項目的上,基督教、一貫道和其他宗教在「修身養性」、「尋求懺悔或救贖」、「尋求真理」、「瞭解生命的意義」、「尋求智慧」、「減少煩惱」等各項目的較為突出,而佛教則在「尋求智慧」、「減少煩惱」、「瞭解生命意義」和「修身養性」這四項目的上略微突出。(林本炫)
-------------------------------------------
去寺廟教堂神壇的頻率
在宗教社會學的研究中,一直有所謂「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理論,始終爭論不休。「世俗化」這個名詞在台灣社會的日常用語或者媒體上有時也會出現,用來描述宗教團體或者宗教人物。但這些場合使個這個語詞的時候,通常帶有「庸俗化」或者「和一般團體、和常人沒區別」的意味。譬如看到出家人也開汽車,使用行動電話,就會說出家人現在也很世俗化。這樣子使用「世俗化」一詞固然不能說有錯,但在社會科學裡,「世俗化」這個名詞有另外的起源和意義。
世俗化最先指的是,宗教改革之後,歐洲各地原先教會(教皇國)的財產,落入到新興起的民族國家的手中。而幾十年前,歐洲的教會人士以及社會學家發現民眾越來越不上教堂,宗教情操越來越淡,因此用「世俗化」一詞指稱這種現象。世俗化的理論,因此曾經引發宗教社會學界的激烈爭論,尤其很多學者以美國的例子,說明民眾上教堂的頻率和宗教情操,並沒有減弱的趨勢。
圖4 台灣民眾去寺廟教堂神壇的頻率(百分比)

台灣民眾去寺廟教堂神壇的頻率(百分比)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0, 1995, 2000,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1990年到2004年的四次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都有一個題目問受訪者「多久去一次寺廟、教堂或神壇?」從這四次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去寺廟、教堂或神壇的頻率,大體上沒有太大變化。雖然在這十五年當中,「很少去」寺廟、教堂或神壇的民眾有微幅增加,但是「從不去」寺廟、教堂或神壇的民眾卻下降不少。表示台灣民眾不但沒有出現越來越不去寺廟、教堂或神壇的趨勢,甚至還可能有增加的現象。如果我們可以同意說,寺廟、教堂和神壇,合起來可以代表大部分的宗教團體的話,那麼去寺廟、教堂或神壇的頻率,就可代表台灣民眾的宗教參與的主要情形。
上寺廟、教堂或神壇的頻率,當然只是一個社會是否世俗化的其中一項指標,甚至是很表面的指標。但至少從這項指標來看,台灣社會有沒有世俗化的現象,是可以再討論的。(林本炫)
-------------------------------------
上神壇的頻率和目的
「神壇」就是私人設立的宮壇,通常是以私人公寓住宅的客廳充當,也有的是在頂樓。這類神壇多半公開地供民眾前往祭拜神明,但有的則可能是不公開,要有認識的人介紹才能前去。有的神壇有乩童作為神媒,以此提供治病、改運等儀式服務。神壇和一般地方上的「大廟」、「公廟」最大的不同,就是私人設立,因此其產權是私有的,並非地方上的民眾募建而成,而且神壇有很多是無法取得政府核發的「寺廟登記證」的。「神壇」是學術界和官方的稱呼,神壇主持人和一般民眾,當然不會稱這樣的宗教活動場所為「神壇」,民間一般多稱為「私人宮壇」,甚至很多民眾也分不清這類私人宮壇和募建的大廟的差別,因為這類的私人宮壇,通常也都以「某某宮」為名稱,在名稱上和公廟難以區分。
圖5-1 過去一年內去過神壇的百分比

過去一年內去過神壇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1994、1999、2004三個年度的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來看,台灣民眾上神壇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問卷題目問受訪者「去年一年內您有沒有去過神壇?」回答「經常去」和「偶爾去」神壇的比例加起來,從1994年的28.40%上升到1999年的36.47%,2004年再上升到39.13%,十年間上升了10.73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如果換算成絕對人數,可以說是相當可觀,大約就等於是每年增加了一百多萬人上神壇。
那麼民眾到神壇裡去做什麼呢?問卷中問到曾經去過神壇的受訪者,在十二個複選題的選項中,佔最高比例的是為了「身體健康、平安」,有六成多的受訪者是為了這個原因去神壇。其次是為了事業順利,大約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變動不大。如果加上為了「賺大錢」這項目的,兩者合計就有將近五成左右的人,是為了跟事業、賺錢的目的而去神壇。為了「消災解厄」的目的而去神壇的受訪者,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比例,但變動也不大。而為了其他目的,如家庭問題、子女管教問題、讀書考試問題、感情婚姻問題等,而去神壇的比例都不高,「感情婚姻問題」的比例甚至還下降了一些。
圖5-2民眾去神壇的目的

民眾去神壇的目的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從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間,台灣民眾到神壇的人數有大幅增加的趨勢,而去神壇的主要原因大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動,主要都是為了「身體健康、平安」而去神壇。(林本炫)
------------------------------------------
算命的熱潮先升後降
算命在華人社會源遠流長,深植在民間。尤其近幾年來算命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複雜。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總共有七個年度問到受訪者是否做過算命這件事。從圖六-1的七個年度資料中,可以看出一個有趣的趨勢,就是曾經算命的受訪者比例,從1985之後快速爬升,到1994至1999年這段時間達到最高峰,而從2000年之後便開始衰退。
圖6-1 曾經算命的百分比

曾經算命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85-2004,中研院社會所

瞿海源認為,從1985年以來,民間游資氾濫,簽賭、股票以及房地產等金錢遊戲盛行,因為這些經濟活動不是憑藉理性,而是靠運氣,加上政治上的不安定氣氛,因此讓算命和巫術性的操弄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圖六-2看出,算命人口比例最多的那幾年,正好是台灣經濟景氣最熱的時候,符合了這樣的看法。
圖6-2 去算命的原因

去算命的原因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1994、1999、2004三個年度的資料問到曾經算過命的受訪者,去算命的原因。在十一項原因中,為了「事業問題」一向高居首位,佔兩成多,而和事業有關的,為了「財運」而算命,也從1999的8.3%大幅提升到2004的23.1%。如果將這兩項合併來看,則有將近一半的人是為了和事業或財運有關的原因而去算命。而籠統的「瞭解自己的命運」,在2004年也有三成多,而且在這十年間持續上升。至於為了「子女問題」、「考試問題」、「婚姻感情問題」、「健康問題」而去算命者,雖然比例有逐年提升,但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純粹好奇」而去算命者,竟然從1999年的13.2%,大幅提高到2004的43.9%,足足增加了兩倍之多。這說明了在不安的情況之下,民眾訴諸於算命這類的術數,但心裡又不那麼確定算命是否真用。尤其現在的算命往複雜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也引發民眾的好奇一試。
在三個年度的問卷中,也問受訪者認為算命有沒有幫助,算命準不準。大體來說,認為算命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和「有點幫助」的人有明顯減少的趨勢,認為算命「很準」或「有點準」的受訪者則始終維持在三成五左右,沒有明顯的增減。(林本炫)
-------------------------------
宗教捐款隨經濟景氣變動
1994年、1999年2004年三個年度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都有一組題目詢問受訪者對宗教團體的捐款行為。雖然這三個年度的題目略有差異,1994年詢問受訪者「是否捐款給寺廟教會」,1999年問「您是否捐款給寺廟教會或宗教組織?」,而2004年則是問受訪者「最近一年有無捐款給宗教組織?」,但仍然反映出一些總體趨勢。
圖7-1 捐款給宗教組織的比例

捐款給宗教組織的比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1994年的時候,有79.0%受訪者捐款給寺廟教會, 1999年降了一些,仍然有73.43%捐給寺廟教會或宗教組織,到了2004年,這個比例大幅下降,只剩54.60%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內捐款給宗教組織。從捐款的金額來看,也是呈現下降的趨勢。在三個年度中,捐款「1000元以下」和「1001元-3000元」都在最大比重,兩者合起來將近七成。但是到了2004年,捐款1000元有微幅上升,而捐款5000元以上者則減少。這個趨勢和台灣整體的經濟景氣正好是密切相關的。1990年代是台灣經濟景氣最好的時候,宗教團體收到了大量的捐款,尤其是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廟宇。而到了2004年,不但捐款的人減少了,有捐款者捐給宗教團體的金額也有減少的趨勢。
圖7-2 捐款的對象

捐款的對象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如果再看看捐款的對象。捐款的宗教團體方面,在有捐款者當中,捐給佛教團體的最多,三個年度分別59.1%、53.2%和50.7%,民間信仰居次,三個年度的比重是43.8%、37.9%和36.2%。各項捐款原因在三個年度的比重都有下降,而且是各個宗教都普遍下降,顯示捐款的對象也減少了。並且。1999年的時候,捐款者平均捐給1.40個類別的宗教團體,到了1999年下降到1.37,而2004年在下降到1.24個類別的宗教團體。
圖7-3 捐款的原因

捐款的原因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捐款原因方面,在1994和1999這兩個年度,「消災祈福做功德」、「感恩奉獻」和「建廟、修廟」,分別是前三名的捐款原因,比重都在兩成到三成之間。而「回饋社會」和「布施修行」這兩項原因,也都有一成多的受訪者。但是到了2004年度,「消災祈福做功德」、「感恩奉獻」這兩項原因的比重雖然也有下降,然而幅度不大,但「建廟、修廟」這項原因的比重,卻從1994年原先的30.4%,大幅下降到2004年的18.9%。在其他的原因方面,譬如「還願謝神」和「回饋社會」都沒有太大的變動,而「布施修行」這一項的下降幅度也是比較大。
圖7-4 捐款的金額

捐款的金額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以上各項數據來看,台灣民眾的宗教捐款和經濟景氣密切相關。2004年因為經濟不景氣,捐款給宗教團體的人下降,捐款的金額也減少,捐款的宗教團體對象也受到影響。而各種捐款原因中,「建廟、修廟」下降幅度最大,再度顯示經濟景氣對宗教捐款的影響。(林本炫)
-------------------------------------
宗教傳播接觸情形
利用電視、電台傳教、弘法,是宗教團體很重要的傳播管道之一。尤其近年來國內宗教團體陸續成立自己的電視台,譬如慈濟的大愛電視台、佛光山的人間衛視,其他還有法界衛星、生命電視台等等。
圖8-1 看(聽)宗教電視(廣播)節目的情形

看(聽)宗教電視(廣播)節目的情形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1994、1999、2004三個年度的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來看,有收看電視或電台的宗教節目的民眾,比例不算低。有收看電視上或電台的宗教節目的民眾,在一成多之間。不過,在這一成多有看或聽電視或電台的宗教節目的民眾當中,固定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的受訪者是「每天收看(聽)」,其他則是低於這個頻率,屬於每週看或聽兩、三次或者每月一、兩次的收看、收聽頻率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每天」收看或收聽的這類民眾之外,有一定頻率(譬如每週一次以上,每月一次以上)的收看或收聽電視、電台宗教節目的民眾,從1994年的17.73%,大幅下降到2004年的10.20%。也就說,不管收看或收聽的次數多頻繁,有固定習慣收看電視或收聽電台的宗教節目的民眾,在這十年間大幅減少。至於「偶爾,不是有意的」收看或收聽到宗教節目的受訪者,比例同樣是大幅減少,從1994年的47.61%,下降到2004年的32.38%。整體來說,就是完全不收看或收聽宗教節目的人,在這十年間,從34.66%上升到57.42%,增加了兩成多。
圖8-2 閱讀宗教刊物的情形

閱讀宗教刊物的情形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4, 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至於在平面媒體方面,有閱讀宗教刊物的受訪者比例只有微幅下降,「偶爾看到,不是有意要看」宗教刊物的比例先升後降,整體來說,完全不看宗教刊物的民眾比例微幅增加。
綜合電視、電台的宗教節目和宗教刊物等傳播管道來看,接觸這些宗教傳播的民眾比例越來越低,顯示宗教傳播的影響力可能正在減弱,而電視和電台的衰退程度大於平面媒體的衰退程度。但值得注意的,則是固定收看、收聽的一群,並沒有明顯的變動。(林本炫)
-----------------------
參與宗教團體的情形
台灣從1980年代開始經歷所謂的「宗教熱潮」,先是1986年慈濟功德會在花蓮創辦的慈濟醫院落成,此後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和委員人數快速成長。佛教的社會能見度和社會地位大幅提昇,其他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信徒人數也為數可觀。接著是1996年爆發宋七力和妙天等新興宗教事件。佛教大型道場的崛起和新興宗教受到注意和爭議,可以說是最近二十年間,台灣宗教界最主要的趨勢之一。
圖9-1 參與宗教團體百分比

參與宗教團體百分比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9, 2004,2009。中研院社會所

那麼,到底台灣民眾參與佛教大型道場和新興宗教團體的情形如何呢?1999年和2004年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問到受訪者自己是否有參加慈濟、佛光山、法鼓山和中台山等四個大型佛教道場,也就是通常所稱的「台灣佛教四大道場」。這兩個年度的調查資料顯示,慈濟功德會是台灣最大的佛教團體,兩個年度的參加者比例,分別是12.57%和9.09%。佛光山、法鼓山和中台山則分別依序居次。不過,因為慈濟功德會的成員有分為「會員」和「委員」,還有「榮譽董事」、「慈誠隊」、「慈濟教師」和「大愛媽媽」等,很難界定哪一種成員才是真正的「信徒」,這幾類受訪者在主觀認知上,都可能認為自己是「參與」慈濟功德會。而佛光山、法鼓山和中台山的信徒,則較易清楚認定。這也可能是造成參與慈濟功德會的受訪者比例遠遠多餘其他三大道場的原因。不過,如果比較兩個年度,則法鼓山的參與比例有略微下降,佛光山和中台山幾乎沒有升降,但參與慈濟功德會的比例則下降了大約3.5個百分點。推敲原因,可能也是受到經濟景氣的影響。
圖9-2 參與新興宗教百分比

參與新興宗教百分比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9, 2004,2009,中研院社會所

至於新興宗教方面,1999年有2.45%受訪者回答自己參與新興宗教,而2004年則有1.38%。當問到親友是否參加新興宗教時,親友參加的比例,也從1999年的15.20%,降到2004的7.14%。以上這些數據顯示的意義是,雖然經歷1990年代的新興宗教風波,但台灣民眾參與新興宗教,雖然有一定的比例,可能並沒有想像的多,大約是在2%左右,不過從親友參加的比例來看,新興宗教在台灣社會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外的研究也顯示,新興宗教雖然因為各種爭議事件而受到廣泛注意,但實際參與的人數比例並不如想像的多。(林本炫)
---------------------------------
從事個人靈修的情形
早期國外的宗教社會學者,把民眾越來越不上教堂的這種趨勢,認為是「世俗化」的徵候。對於世俗化趨勢是否真的存在,宗教社會學界過去有很多的爭論。其中社會學家Thomas Luckmann就提出了「無形的宗教」這個概念,指出人們不上教堂不代表不相信宗教或者沒有宗教情操,因為教堂只是有形的宗教,另外還有「無形的宗教」存在教堂以外。打坐(靜坐)、念佛(念佛號)、持咒、練氣、讀經、每日感恩、懺悔或禱告,是國內一般宗教信徒經常從事的個人靈修活動。當然,沒有參加任何宗教團體者,也可能從事這些活動。因此在調查一般民眾是否參與宗教團體的同時,也必須瞭解民眾從事這些常見的個人靈修活動的情形。
圖10 參與靈修活動的情形

參與靈修活動的情形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9, 2004,中研院社會所

從上圖看出,1999年民眾最常從事的個人靈修活動是念佛(念佛號),其次是讀經,第三則是每日感恩、懺悔及禱告。但是2004年的比重順序有了改變,在所有各個項目都減少的情況下,和基督教、天主教有密切關係的「每日感恩、懺悔或禱告」的比例下降最多。念佛(念佛號)變成比例最高的個人靈修項目。整體來說,從事個人靈修活動的比例微幅下降了。
進一步分析不同宗教信仰的受訪者,從事的個人靈修活動項目。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主要的個人靈修是「每日感恩、懺悔或禱告」,其他各項靈修活動則幾乎都是佛教徒所從事。而自稱沒有宗教信仰者當中,則有8%至少從事以上個人靈修活動中的一項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就以上這些個人靈修活動而言,從事靈修活動的主要還是有宗教信仰者,沒有宗教信仰而從事個人靈修活動者極為少數。即便是以最不具宗教色彩的打坐(靜坐)來看,也只有3%左右的無宗教信仰者,從事這項個人靈修活動。
以上從個人靈修活動來看,像國外宗教社會學者指出的,在教堂之外的「無形的宗教」,在台灣可能不太明顯。而國內多數研究宗教的社會學者也都指出,台灣宗教的發展方向,是從民間信仰這類比較欠缺具體宗教認同,沒有明確宗教組織的信仰,往有組織的、有形的宗教的方向發展。(林本炫)

500px-Lin1500px-Lin3-1500px-Lin5-1500px-Lin6-1500px-Lin6-2500px-Lin7-1600px-Lin4600px-Lin5-2700px-Lin3-22014-10-19_1341152014-10-19_1341552014-10-19_1342082014-10-19_1342222014-10-19_1343052014-10-19_1343162014-10-19_1343572014-10-19_1344062014-10-19_1344468963820-3560480

-----------------------------------------

基督教的中國化/三自教會/中國溫州很特別,百分之十五的市民是基督徒/三自教會或稱三自愛國教會是指被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的,不受境外教會的管理和干預的「自治、自養、自傳」的中國基督教新教、中國天主教教會。/「本色教會」/試圖擺脫中國官方控制的民間獨立教會,被統稱為「家庭教會」或者「地下教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VGB2J

天主教、基督教在台所設之傳教地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e1Fno

龍潭渴望園區-客家宣教神學院/台灣的客家基督徒目前僅有3、400萬/溫永生-「客家」或「宣教」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踴躍報考客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OE58VM

最早教堂/就創辦年1859以玫瑰聖母教堂最早/就教堂建築體而言,應屬1929年楠梓基督教長老教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cGYGf

------------------------------------------

台灣南部最美教堂復活/中國基督徒與天主教徒人數分別約為1億人、600萬人/中國基督徒人數約為7,000萬人/全球宗教多樣性指數,新加坡指數最高 台灣位居第二、梵蒂岡墊底/第二的台灣,最大的宗教族群是民間信仰,比例高達45%,佛教則以超過20%的比例緊接在後,獨立宗教和其他宗教的比例在13%-15%之間,基督教則大約占7%/全球六大宗教為統計基礎,包括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民間信仰/宗教多樣性指數偏高的群組有12個國家,其中六個為亞洲國家(新加坡、台灣、越南、南韓、中國和香港)/在全球人口比例上,以基督教的31.5%最高,伊斯蘭教以23.2%緊接在後。印度教占15%,佛教則有7.1%。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DYswM

2016-08-20_113319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